第一篇: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作者:叶可信
长期以来,佛教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九华山成为着名的地藏菩萨道场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文化巨大魅力使得九华山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称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然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灵迹示现的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主要内涵又是地藏文化。因此,在九华山“二次开发”和“二次创业”的今天,需要深入研讨地藏文化,使它成为一张靓丽的品牌,指导和昭示九华名山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在九华山供职多年,深感地藏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极端重要性,现就这一课题谈些初浅认识。一、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
地藏文化无疑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从佛教缘起论观点来看,它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封的,它有源有渠有代表人物,有平台和载体,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
从意识形态来看,宗教属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宗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求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宗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所载的地藏菩萨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的神。地藏,梵文Ksitigar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在释迦寂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后人一直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当人们在苦难中找不到出路,文化科学落后愚昧和在传统神灵观念影响下,自然相信地藏菩萨,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正如着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唐时,我国佛教盛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由信仰而转化的种种激情,骤然转到了真身应化的金地藏身上。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 面如生,兜罗手软,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于是僧徒视其为菩萨应化之灵迹,在神光岭建塔供奉。因其俗姓金,故名金地藏。唐人周必大诗云:“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下,成塔万华中。”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开创了九华山地藏道场,使九华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他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金地藏用苦修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大愿,使地藏信仰得到普及和深入,他成为中国地藏菩萨;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传播了中新佛教和友谊;他本人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汉学家。金地藏在九华东崖苦修,事迹感人,生前就被称为圣僧;誓后肉身不腐,示现地藏灵迹,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他的传奇和事迹很快传到了朝廷,传到了故乡新罗国,在广大信众中掀起了信仰和崇拜的热潮。所以九华山就和地藏菩萨联系起来,成为四众弟子朝礼的圣地,金地藏成为信众心中崇敬和膜拜的光辉形象。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创者,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开创者。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特别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地藏道场为地藏文化的形成铺就了平台
金地藏开创九华山地藏道场后,景仰、慕道、信奉和弘法者接踵而至,他们共同开发和营造九华山,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铺就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而九华山“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寺宇林立,香火旺盛
公元401年释杯渡到九华创建茅庵,佛教传入九华山,但影响甚微。唐时金地藏开创道场后,首建化城寺,寺院发展到20余座。宋代时九华山寺院40余座,明清时更有长足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到100余座,于是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华山寺院150余座。地藏道场香火旺盛,明、清时有“香火甲天下”之称。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都举行盛大的地藏法会,“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呼膜拜,不绝于途。”
名流荟萃,文化繁荣
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继李白之后,迁客骚人、名流雅士纷至沓来。自唐至清,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陈岩、王阳明、汤显祖、袁牧、湛若水、施润章等先后来到九华山。他们或隐居山庄,着书立说;或创立书院,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颂山、颂佛、颂扬地藏菩萨,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章,为九华佛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朝廷重视,官府扶持
地藏大愿的功德和地藏道场的威名,感动了帝王,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地方官府的扶持。化城寺初创时,池州刺史张岩奏请移旧额于化城,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明崇祯敕封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明神宗赐谕、赐艮,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有50多座寺庙先后受朝廷赐额。朝廷重视九华山,激励地方官府、商贾也积极扶持九华山。九华山寺院经济大发展,寺院庄田、庙栈、商店、香会等收入大增,同时经济发展 又加速了寺院文化的繁荣。
佛学教育和研究蔚然成风
金地藏在九华山常邀僧俗讲经布道,并诲人不倦,开创了佛学教育和研究的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晚唐诗僧应物、冷然,宋代诗僧园证、清宿、希坦,明代名僧宗琳、法鉴、福庆、道泰等相继来山,弘法布道。明末四高僧之一的智旭(藕益)归卧九华,居华严寺,着述颇丰,着有《梵纲合注》、《劝持地藏名号》、《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等。清代高僧月霞在九华后山开办“华严道场”,培养了一批僧才,开创了中国佛学教育的先河。清代高僧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任院长,还兼任九华山平民小学校长。近现代高僧弘一(名叔同)1934年朝礼九华,并应山僧之邀,为《地藏菩萨垂迹图》题赞。历代高僧大德云集九华,弘法布道和办学讲学,地藏法门,一时宗风大振。他们为地藏道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量历史人文活动,不仅使九华山名声大振,还留下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留下20余处书堂遗址;留下了丰厚的地藏文化遗产。一千多年来,从帝王、高僧、名流到能工巧匠,还有九华山历代僧侣和山民,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施展才智,开发营建,促进了九华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这些文化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相互融和,又都深深的被打上地藏文化的烙印。地藏道场使得地藏文化精神的物质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第三、对外开放后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
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千古名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展示名山风采,九华山管理部门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开始做起了地藏文化的文章。二十多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研讨金地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九华山管理处和佛教协会先后举办两次大型“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会同韩国有关部门先后在九华山和汉城举办四次研讨,同时举办了“金地藏生平事迹展”。基本弄清了金地藏生平和事迹,把金地藏请下了神台,还原了本来面目,不仅增进了中韩友好,而且使信众更加崇敬金地藏。二是创办历史文物馆,抢救、整理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对外展出700件,使佛教珍宝为游人和经济服务,扩大了九华山文化影响。三是恢复九华山佛学院。1990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在甘露寺恢复了九华山佛学院,办学15年,毕业7届学僧,为全国佛教培育了500余名僧伽人才。四是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荟萃一批研究人才,系统研究九华地藏文化。五是举办九华山庙会,把传统的地藏法会扩大为融佛事、旅游、文化和商贸于一体的旅游节庆;198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2届,扩大了九华山知名度。六是编辑、出版了《九华山志》、《九华山大辞典》、《九华山导游词》、《九华博览》等系列旅游文化丛书,佛教协会出版印制了若干关于地藏菩萨的影谍、音响制品,系统整理和介绍九华山地藏文化。通过以上活动,已把千余年九华山文化积淀整理成系统的地藏文化的精品;二十多年弘扬地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已经取得可嘉成绩。对于什么是地藏文化?如何推开地藏文化?九华山上上下下已基本取得共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推开九华山地藏文化,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
综合上述: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地藏道场又为地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对外开放后二十余年的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 展示了地藏文化。在九华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历代僧侣、九华山民、名流贤达、能工巧匠甚至包括朝廷和官府,共同创造了九华山地藏文化。什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我认为围绕地藏道场和地藏菩萨所进行的宗教和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相适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地藏文化。
二、地藏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九华山作为文化名山,其文化内涵也是多元的。虽不能说九华山所有文化都属地藏文化,但作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文化应占主要地位。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宗教方面: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器物文化包括寺院、庵堂、法像、经书、供品、祭品以及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这是宗教意识物化表现,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包括宗教组织结构、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修行方式、宗教庆典等,是宗教意识结构性表现,是宗教得以构建的组织力量。精神文化包括宗教经典、宗教教仪、宗教艺术、文学、音乐等,是宗教意识多样性的表现。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历代僧侣均为地藏法门的子孙,无论如何派系,九华山宗教文化均属地藏文化范畴。
历史文化方面:九华山佛教文物、佛教石刻、地藏遗迹、地藏经典和关于地藏的故事传说等。
山水方面:灵山峰石、佛化奇景,如地藏洞、地藏足印石、天然睡佛等。飞来峰旁石刻云:“是石非佛,佛由石成;是佛非石,石由佛成。石耶佛耶,谁真谁假?”九华山灵山峰石构成了佛化奇景,既是山水文化,又是地藏文化。
民俗文化方面: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相融,如九华山“荤年、素年”,腊八斋粥、拜地藏、地藏法会、庙会、阴骘大会、放生等。
文化学术方面:金地藏生平事迹展、佛教音乐、金地藏学术研讨会、唱目连戏、地藏文化节等。
除此,与地藏道场和地藏菩萨相关、相适的文化现象,均应纳入地藏文化的内容。
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特征,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群众性
在中国佛教信仰中,除了信仰佛祖释迦牟尼外,就是信仰四大菩萨了,其中尤以观音和地藏信仰最盛。九华山对外开放二十五年,接待海内外游人约在4000万人次,其中以朝山敬香为主要目的者约占三分之一,可见地藏信仰就不是少数人了。我国宗教政策明确指出:宗教信仰纯属个人私事,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既然宗教具有群众性的特征,反映在九华山地藏文化上也就必然具有群众性。就九华山来看,一千多年来僧俗和睦相处,寺院与民居浑然一体,他们与地藏道场同命运,与地藏文化同一脉,地藏文化融入到九华山水之中,融入到僧俗两界大众的心中。因此,我们研讨和弘扬地藏文化,既是广大僧侣的要求,也是九华山广大人民群众所一致称道的。群众支持和乐意办的事,我们就应该认真把它办好。
第二、国际性
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着宗教。佛教既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又是我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具有广泛的国际背景。佛教于两汉之际(汉哀帝二年)传入中国后,约于公元三、四纪传入朝鲜半岛,再传日本,我国佛教在世界和亚洲,尤以东南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九华山开山祖师金地藏是新罗国人,历史上九华山佛教就与新罗乃至朝鲜半岛交往甚密,自唐至清,新罗国、高丽国先后有六十多位高僧和学者朝礼九华,有的终老九华,有的在当地做官,关系甚为密切。九华山对外开放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菲律宾、美国等宗教人士和香港、台湾地区佛教界频繁来访,开展了广泛的佛教联谊和交往活动。中韩建交后,韩国佛教数万信众和各界人士来九华山寻根访祖,沿着金地藏开创的友谊,多层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间的交往。九华山也有百余名佛教人士相继出国访问,地藏道场和地藏文化成为九华山与海外联谊和交往的纽带。九华山声名远播,世界佛教信众都了解九华山,认同九华山地藏文化。所以,我们在研讨和弘扬九华山地藏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国际性,加强佛教国际交往,立足和平与友谊。
第三、融合性
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的儒、道传统文化相互抗衡,进而互相影响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九华山地藏文化的融合作用更为明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自然方面而言,九华山山灵水秀、怪石峥嵘,由于地藏文化的融合,把山灵、地灵和神灵结合在一起,把天上的神灵和地上的环境结合在一起,使得九华山更为神奇。比喻许多自然山峰,分别冠以文殊峰、弥勒峰、莲台峰、罗汉峰、钵孟峰等与佛有关的美名,把天台和拜经台之间奇峰怪石与金地藏在此诵经联系起来,使人感到佛国神奇,观而惊叹。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可一些儒家大师和学者来九华山,也深深受到佛文化的影响。刘禹锡作《九华山歌》,称九华山“疑是九龙夭娇欲攀天”、“自是造化一尤物”。王守仁两上九华山,仿效金地藏“东崖宴坐”,并和周令和尚结为亲密朋友。一些名流作的山水诗和散文,大多是颂山、颂佛、颂菩萨,具有明显的佛教空灵的色彩。早在2000多年前,道家就在九华山开辟福地,《福地考》称九华山为“三十九”福地。唐时金地藏开创地藏道场后,道、佛文化相抗相融,互为利用。据传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在煎茶峰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与道人边饮茶,边谈心,和睦相处。灵官菩萨本是道宗神刹,可地藏菩萨还接纳灵官为卫士,孝忠佛教道场。十殿阎罗的故事本为民间传说,后被道家吸收利用,金地藏来山后又以“幽冥教主”身份掌管地狱,十王殿是佛、道文化和民俗文化互相融合的典型。天台西道僧洞,传说道、僧同住,只住一道一僧,故名道僧洞。九华山寺庙建筑、佛教供品、祭品、山名、地名和故事传说诸方面,既体现出浓重的佛教特色,又含有不少道教遗风。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九华山僧俗共处,心心相印,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融为一体。地藏文化的融合性是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它推动了九华山文化繁荣,从而使九华山成为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第四、地域性
地域性即表现为九华山特色,主要有:
一是金地藏真人真事 金地藏,唐时朝鲜半岛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人,父为圣德 王金兴光,母为成贞王后。他自幼聪颖好学,慧根具足,因厌恶战争和宫廷争斗,为救度众生落发出家,24岁携白犬“善听”入唐求法,历经艰辛遍访华夏名山大寺,后卓锡九华山,苦修数十载,终成正果。在中国佛教史上,以真身应化菩萨灵迹者唯金地藏一人。他不是传说中的空灵的菩萨偶像,而是实实在在的鲜活人物。九华山供奉金地藏,金地藏真有其人,这是九华山最大特色,也是区别其他佛山的重要标志。
二是九华山金地藏像与传统的地藏像不同 传统的地藏像是一菩萨像,一般是园顶,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也有的是立像,脚踏莲花底座。九华山肉身宝殿中的地藏菩萨塑像头戴五佛冠,身着袈裟,坐在座骑上,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这是金地藏在九华山应化为地藏菩萨的法像,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反映,也是九华山佛教特色的标志。
三是九华山肉身菩萨多 自唐时金地藏成为第一尊不腐肉身后,明、清至民国时期,九华山相继出现了无瑕、隆山、常恩、法龙、定慧等9尊不腐肉身;对外开放后20余年,又先后出现了大兴、慈明、仁义(比丘尼)、明净和普文5尊不腐肉身。九华山计有15尊不腐的释子肉身,且有僧有尼,数量之多,实为罕见。九华山雨量多,气候条件不利肉身形成,且肉身未经任何人工和药物处理,对于其成因,众说纷纭。不腐肉身,九华山人称为肉身菩萨。佛教认为是传承,是“戒定慧综合熏修而成。”但不论如何形成,九华山肉身现象已成为九华之奇和中国之奇,为地藏菩萨道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是独具特色的寺庙建筑 九华山寺庙建筑以皖南民居风格而闻名,主要特点是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用不规则地形,不强求中轴对称格局;白墙褐瓦,就地取材为主。闵园集中20余座尼庵,一般规模较小,庙舍合一,“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墙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中供佛居两厢。”九华山有20余座寺庙建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上,称为“高山玄寺”,气势非凡,具有精湛的建筑艺术和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九华山一道奇丽的风景线。
五是奇特的民风民俗 九华山寺院居民式建筑居多,寺院与居民浑然一体。融成了奇特的民风民俗。例如九华山居民过春节,有过“荤年”和“素年”的习俗。腊月二十八过“荤年”,庆祝传统春节;三十晚上过“素年”,为地藏王菩萨吃斋,尊重宗教习俗。每年七月三十日前后,僧俗共办地藏法会,全山要大忙七、八天,共庆地藏菩萨圣诞和金地藏成道日。腊月初八各寺庙都要煮“腊八粥”,僧俗共享,全山人人都要吃斋粥。除此以外,还有九华山庙会、“阴骘大会”、“百子会”、“放生”、“放荷灯”等宗教和民间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六是有关神灵和鬼的气氛浓 九华山先是道教福地,后是佛教圣地,特定的宗教文化渲染,从而使神灵和鬼的气氛?摇浓。主要认为天上有神,地上有鬼,山中有仙;人有前世、今世和下世,都要经过“六道轮回”。九华山十王殿是地狱的象征,九华山流传许多关于神鬼的传说。地藏,“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大地,又和神龙联系起来。据说九华山是“九龙盘珠”的风水宝地,地藏菩萨来山时有十条神龙跟随其后,其中一条妖龙被地藏斩杀,九条神龙至今还在九华山,龙池就是神龙的居所。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不再相信神灵和鬼了,但这些故事传说一直保留至今,这是九华山特色文化的反映。
七是名山出名人 神奇的大自然,悠久的宗教文化,滋润了九华山这方净土,名山出名人,九华山代有高僧和名贤。唐时,金地藏成为中国地藏王,明代无瑕和尚,朝廷敕封“应身菩萨”。15位成为不腐肉身的和尚,均在九华山修成正果。近现代心坚、心方、性妙、明心和仁德等高僧均为九华山佛教弘法利生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唐至清,着名诗人、学者有弗冠卿、村荀鹤、程万
九、陈岩、腾子京、章贲、陈蔚、周赟等,都是九华山和九华山周边人。名山与名人“相得益彰”。名山出名人,是九华佛山又一显着特色。
三、关于弘扬地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有其适应社会某些积极功能,也有不适应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研究宗教文化,不是为上帝和神明服务,而是要求上帝和神明为人类服务。据此,我们研考和弘扬九华山地藏文化,其目的是:
第一、弘扬地藏文化积极功能为当今社会服务
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集中反映了利益众生的地藏精神。在当时无法抗拒自然和无法摆脱苦难的情况下,地藏菩萨通过自我修行来实现利益众生;金地藏“辞荣就苦”,为救度众生落发出家,到九华山开创道场。这些精神应该说是无私奉献,与任何社会现实都是相融的。当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而努力,这种精神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地藏精神中的孝道和报恩的主张,孝敬父母和师长,报“三重恩”、“四重恩”以及慈悲为怀、因果报应、五戒、十戒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相融的,与当前“三个文明”并不相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励为社会奉献精神,倡导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关心弱者的优良传统,戒除不良恶习,发扬社会新风。这与弘扬宗教文化中积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九华山要教育、引导佛教僧众弘扬地藏精神,既信仰与爱戴地藏菩萨,更信仰与爱戴中华民族的大业,为振兴中华而精进修持,利益众生。
第二、推出地藏文化品牌,为九华山旅游和经济服务
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在当前国内外旅游行业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各个着名风景区都相继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安徽的黄梅戏、桐城文化牌、普陀山观音文化牌等,因此九华山急需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当前,如果我们向世人展示地藏文化特色,推出地藏文化品牌,实际就是推出自己的优势,展示佛山文化魅力,对内能极大提高九华山民和佛教僧侣自豪感和自信力,对外能极大提高九华山知名度和凝聚力。地藏文化牌是“莲花佛国”自己的牌,佛教文化牌是佛教名山和佛教道场共用的牌。地藏文化牌较之佛教文化牌,更具鲜明、感性、直观和贴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广大信众易于接受,因而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故而,推出九华山地藏文化牌,是九华山“二次创业”和“二次开发”的要求,是九华山走向世界的必需。至于如何打好地藏文化牌,这是一篇大文章。我相信,只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专家学者、研究机关和行业人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篇文章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前程似锦的九华山,打出地藏文化牌,一定会新姿焕发,锦上添花。
【注释】
有关资料引自《佛教文化辞典》、《宗教原理学》、《九华大辞典》。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
第二篇:《藏地密码》读后感
《藏地密码》读后感
中一班 何艳韵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而《藏地密码》就是一部追寻藏传佛教及西藏千年隐秘历史真相的探险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那次禁佛运动中,僧侣们将大量圣物埋藏起来,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在那修建了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藏地密码》历险的“旅程”从横穿可可西里到喜马拉雅深处,从藏獒“紫麒麟传说”到灵獒“海蓝兽传奇”,从宁玛古经秘闻到格萨尔王史诗,从公元838年到西藏最黑暗时期的“朗达玛禁佛”„„跟随着主角的脚步,我穿越了西藏深不可测的千年历史迷雾,看尽了西藏绵延万里的雪域高原风光,走遍了西藏每一个传说中不可抵达的神奇秘境。为什么丛林中原始部落的祭祀方式与西藏民间的祭祀方式如此神似?通往圣地香巴拉的秘密通道是否就在布达拉宫的下面?在西藏的大量历史文献中隐藏着的那座帕巴拉神庙是否真的存在?比藏獒更凶狠的动物是什么?
在购买此书时,我是被开头的寻找藏獒“紫麒麟”所吸引而买的。但读完了所有的《藏地密码》一系列书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完全在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小说围绕西藏的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历险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
从书中,我还了解到极乐之地香格里拉,以及西藏历史上无尽佛教法宝去向之谜„„墨脱、象雄、密修苦僧、千年兽战、布达拉宫、帕巴拉神庙、神秘戈巴族等等,一切都如此神秘和神圣。通过《藏地密码》,我知道了西藏这一千年来的一些最隐秘的故事与传说。
在书中,主角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也让我非常感动,在当今社会
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忠于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他是一个多么富有激情、自信的一个勇于追求理想的人。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也因该去追求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的顽强精神。
今天的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但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近西藏以及它那神秘的古代历史文明。看完了《藏地密码》,心里不禁对西藏充满了憧憬,真想到西藏去看一看,体验一下西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听一听关于西藏神秘的民间传说,品一品藏族人民香甜的酥油茶。
廊下幼儿园
2013.8
第三篇:藏地密码读后感(精选)
《藏地密码》读后感
在休假期间,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一口气把《藏地密码》1-6全部读完。《藏地密码1》从一张照片说起,引发出一串串神奇的故事:紫麒麟传说、巴桑的回忆、横穿可可西里、史前冰川惊魂记、笔记之谜、帕巴拉神庙是否存在?在看完《藏地密码1》后,我就已经被书中神秘又曲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与打动了,作者厚实的文学功底及渊博的藏地知识让人佩服!
当我再阅读后几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此书并不是完全在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内容极其夸张。故事围绕西藏的无数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最人际罕至的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难以计量的佛门法器、珍宝典籍被忠诚的僧侣艰辛转移。多少年来,闻风而至的探险家和国家级考察团,只留下了通往雪山的背影……《藏地密码》要追寻的,正是关于藏传佛教隐秘的真相。
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顾,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轻人。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其一生都应该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这种顽强的精神。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今天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向西藏,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如果没有《藏地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人知的古老机密。感谢这本史诗般的探险小说,它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阅读此书,亲临西藏的想法又一次油然而生。希望和我一样喜欢西藏的老师们,可以在饭后课余捧起此书,先识其形。
红旗小学
六年一班
孙语泽
第四篇:藏地密码读后感
《藏地密码》读后感
王焕炳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神秘所以我喜欢看有关 西藏方面的书,这次的《藏地密码》深深的吸引了我,也让 我对西藏这个神圣而又神秘的雪域高原怀有向往之心和虔 诚的仰望,让我一直有一种想去西藏的冲动,也让我对狼、藏獒这些动物产生了好奇。《藏地密码 1》从一张照片说起,引发出一串串神奇的 故事:紫麒麟传说、巴桑的回忆、横穿可可西里、史前冰川 惊魂记、笔记之谜、帕巴拉神庙是否存在?在看完《藏地密 码 1》后,我就已经被书中神秘又曲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与 打动了,作者厚实的文学功底及渊博的藏地知识让人佩服!当我再阅读后几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此书并不是完全在 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 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精巧,环环相 扣,内容极其夸张。故事围绕西藏的无数史诗传说和民间故 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最人际罕至的生死 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撒哈拉沙漠、澳大 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 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 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难以计量的佛门 法器、珍宝典籍被忠诚的僧侣艰辛转移。多少年来,闻风而
至的探险家和国家级考察团,只留下了通往雪山的背影…… 《藏地密码》要追寻的,正是关于藏传佛教隐秘的真相。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 神,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 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 顾,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理 想的年轻人。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 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 其一生都应该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 这种顽强的精神。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 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 望。即使今天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 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向西藏,走进那 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如果没有《藏地 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 人知的古老机密。感谢这本史诗般的探险小说,它用一种通 俗易懂的语言
,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 事。阅读此书,亲临西藏的想法又一次油然而生。
第五篇:《在藏地》读后感
孩子的眼睛
重读《在藏地》,把心里的琐碎抛在一边。看着一行行简单朴实的文字,好像看到了梅里雪山苍穹中的繁星,还有孩子们闪烁的眸子。
苏羊说这是一本小书,看到这话,我就笑了。是啊,一本小书!很平实的文字,很干净的故事,每次读心里都会很坦然。因为我知道这本书不需要我带着太多的情绪,我需要的就是当一个旁观者,让苏羊告诉我她支教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告诉她了什么。
说实话,拿着打印版初读时我就开始憧憬西藏高原上的蓝天了。我不知道对着蓝得让人发疯的天空,我会不会幸福地落下眼泪,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能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看着他们大声唱着藏歌欢快的跳舞,我一定会很开心地落下泪。
我喜欢“干净而美好”这样的字眼,也是这样的字眼支撑着很多人勇敢的活着。因为只有看透了太多的不干净,太多的不美好,才可以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世人,看待世界。而梅里雪山下的孩子,还有被梅里雪山洗礼过的《在藏地》,我都可以用“干净而美好”来形容吧?
前段时间去小学见习,和一群六七岁的小家伙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天。对《在藏地》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苏羊了,我还看到了那只作诗的乌鸦,还看到了那个垂头丧气的向日葵,还看到了孩子们进步时小脸上的得意,还看到了小猫萧萧瞪大的眼睛里的安徒生童话。
萧望野老师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孩子那,他们跟一朵花说话、跟一片树叶说话。”我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但是作为孩子时的幸福早已随着时间消磨殆尽。以至于我们现在听到孩子的话,看着孩子的行为,或觉得幼稚或觉得天真,其实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小白顶会喊苏羊妈妈,卓玛拉楚会提醒老师别摘太多的松果,这就是真实的。
如果说初读《在藏地》我喜欢上了苏羊的朴素而简单的快乐,那么再读的感受就是喜欢上那和孩子一样真实的文字。她没有刻意的去修饰,没有多余的解释,只是告诉我们那些日子,在普利藏文学校发生了什么。有哪些苹果花在雪中绽放了,小公布此里和鲁茸达瓦给她讲了鬼故事,春游的时候清理了垃圾。看来真的有点像小孩子写的流水
账。
苏羊说她宁愿像一棵老树一样古朴。看到这话我又笑:呀,古朴的老树,三十五岁的苏羊。那我呢?我想我更愿意做一双孩子的眼睛,干净而美好,真实得令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