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置帮教案例2
石阡县白沙镇刑释安置帮教先进典型事例 [复制链接] 推荐
sqbssfs 实习生 31142 楼主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6-7 15:33:22 0近年来,白沙镇高度重视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始终坚持安置帮教工作重在帮教,安置与帮教相结合,以结合实际、立足长远、标本兼治、帮教与“帮促”相结合为出发点,尽可能地克服基层安置帮教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推进安置帮教一体化。
该镇袁家坡村四组村民杨世模(男,现年52岁,仡佬族,小学文化)于1990年11月因犯抢劫罪入狱,2010年3月刑满释放,到白沙司法所报到后,回家居住发展生产。司法所自接到杨世模刑满释放通知书后,迅速着手对其展开帮教工作,首先通过协调该镇民政部门为其解决了300元临时救助金,解决其生活暂时困难问题。同时,将其列为重点帮教对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从思想意识、生产发展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帮教、帮扶。通过一年多的帮教,杨世模思想明显好转,对生活重新恢复了信心,激发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的积极性。同时还鼓励、支持他发展家庭经济,结合自身条件,种植茶叶,在村支部、村委的带动下,2010年新种植茶园5亩。
2011年,结合 “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的开展,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白沙司法所结合部门的工作职能,以加强对刑释人员帮教、帮扶为契机,从实际出发,为刑释人员寻找产业发展的路子,使其尽快自力更生、脱贫致富。5月22日,白沙司法所与该镇相关部门协调,并得到了镇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杨世模免费解决3亩面积的辣椒苗予以帮扶,并督促、指导其全面及时、规范移栽到位,辣椒收成可望近万元。
该镇司法所还与当地信用社积极协调,为杨世模了却了一桩心事。原来杨世模在入狱之前(1986年11月)为发展农业生产在白沙信用社借有贷款265元,至今未归还,时间长达25年之久。白沙信用社于2011年5月18日向其下达了催促还款通知书,如果按照信用社的利息标准计算,要如数偿还25年来的本息,对杨世模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巨额的债务极有可能让其对生活再次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安置帮教成果功亏一篑。鉴于杨世模目前的家庭实际情况,司法所主动与信用社协调联系,得到了该镇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对他给予减免利息的照顾,让其本息合计还款300元,了却了他一桩心事,除掉了一直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杨世模对司法所和信用社的这一做法表示万分的感谢!
白沙司法所帮教与“帮促”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了安置帮教工作的一体化进程,促使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安定生活不再二次犯罪,更加坚定了刑释人员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第二篇:安置帮教案例
以“阳关驿站”为平台,真心、耐心、细心做好两劳人员安置帮教
“阳光驿站”的建立目的,是以预防失足失范人员再次违法犯罪为目标,通过积极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行为引导、创业指导,努力提高失足失范人员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广大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达到失范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目标。
在横溪,有这么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郑和善。他因犯故意毁坏财物被判处缓刑一年,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他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情绪低落,抱有想法。骆建明所长得之此事后,主动找其谈话,多次耐心沟通,做思想工作,一遍遍陪他找工作,从不计较。郑和善感到政府在关心他,没有抛弃他,后来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现已成为一企业的市场总监。为回报社会他结对帮扶贫困中学生尹柳1500元,捐献给安岭乡中心校20床床上配套和5套中考书。通过 “阳光驿站”平台,骆所与当地企业联系,先后建立了五个实践基地,已安排过渡期工作48人,在帮扶工作中,骆建明所长经常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教活动,在坚持“一谈、二互、三交、四督、五导”的同时,对刑满无家可归的帮扶对象给予实际生活上的帮助,提供吃饭与睡觉的场所,对有特殊情况的人员,想办法给予一定资助,使他们体验到社会的温暖,树立弃恶从善、重树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重新做人,回归社会。
第三篇:安置帮教典型案例
安置帮教典型案例
谢某是某镇某村人,由于自小就表现出文艺天赋,又是家中独子,家人很是宠爱,19岁时由于唱歌唱得好还被市歌舞团聘用,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一切在谢某20岁时改变了。由于年轻不懂事,谢某结交了一批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这些人平常都是靠偷盗、抢劫混日子,谢某虽然知道这些钱有些“不干净”,但是由于这群人出手大方,谢某自认为对自己很是照顾,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很快就跟他们称兄道弟起来。
后来谢某谈了一个女朋友,生活开销大了,偶尔缺钱时,“兄弟们”都会大方的借给他,并向他鼓吹“干这行”怎样来钱快,渐渐地谢某也认为自己整天上班拿不了多少钱,还是他们混的好。与女友谈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到了谈婚论嫁时,矛盾出现了。女方家是城里的,认为只有谢某在城里买了房才肯把女儿嫁过去,可是刚工作没几年的谢某,上哪去凑来这么多钱。这时候刚好谢某的“好兄弟”准备实施一次大行动,并在谢某面前吹嘘事成之后会得到一笔大钱。谢某听了之后很心动,认为这是一次改变自己人生的“大好机会”,只冒险做这一次,等有了钱娶了媳妇,以后不再做就好了。在利益的驱动和他们的蛊惑下,谢某同意参与的他们抢劫行动,事后分得一杯羹。只是没想到在实施抢劫时,由于被害人激烈反抗惹怒了他们,这群人决定连被害人一起杀了,谢某虽然表示反对,但是最终为了自保也只能同意。这次抢劫虽然让谢某得了巨额金钱,但是良心的不安和内心的恐惧日日折磨着他,最终等到公安机关找上门来时,谢某觉得反而解脱了。由于参与抢劫并杀人未遂,谢某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看着父母伤心的流泪和女友失望的眼神,谢某由过去的天之骄子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沦为阶下囚,他终于为自己的年少无知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
2013年10月谢某刑满释放回家时,已经从20岁的少年成了30多岁的中年男子。10多年的监狱生活,让谢某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非常陌生,他熟悉的是监狱里的生活方式,初回家中,一切让他感到非常拘谨、不自在,甚至在父母亲人面前也保持在监狱里的站立习惯。谢某初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他在与人交谈时习惯低着头,声音很低,偶尔在与人眼神交汇时,都会迅速躲避,眼睛里充满了迷茫和胆怯,看上去精神萎靡,不愿与人交流。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与谢某家人进行了联系,详细询问了谢某的生活情况和日常表现,并与其家人达成共识,干警与谢某家人一起帮助他顺利回归社会。安置帮教工作人员重新翻看谢某的档案,显示谢某个性特点为:能与人相处,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态度温和,善从人意,人格较为内向,性格有些孤独,情绪也不是很外露,交际正常,基本能自控,尚理智,掩饰性一般。通过仔细分析谢某的人格特点和日常表现,工作人员为谢某做了一系列帮扶方案。一是司法所的同志低调介入,在不给当事人造成精神压力的前提下,进行思想帮教。主要做法是循序见进,旁敲侧击地与谢某谈心,使他觉得自已并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污点。赠阅他一些如《平凡的世界》、《牛虻》等励志性强的书籍,增强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勇于面对挫折的意志,走出思想困境,融于社会,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二是在法规政策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司法所同志通过镇民政科、土管所等进行沟通,帮助谢某在耕种、宅基地分配、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干警们持续跟进,赠与他法律方面的书籍,从权利的角度使他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拥有着公民所有合法权利的社会人。三是通过讲述其他安置帮教人员努力成功的案例教育谢某,多为其讲述励志故事,励志性名人名言,让他通过学习正确的看待自身,让他了解到刚刑满释放,被周围人疏远、排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己不能气馁,一定要努力生活,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他人的态度,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通过与村委会、亲属、周围邻居进行沟通谈话,司法所工作人员向众人讲述谢某近期情况及如何积极改造自己,使大家从心里接受他、愿意帮助他。
一段时间以后,谢某的心结逐渐打开,开始与他人进行交流。工作人员轻舒了一口气,但也认识到,这只是对谢某进行改造的第一步。
司法所工作人员考虑到谢某目前仍没有找到工作,通过多方协调,为他在一家汽车培修商店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来源。生活的稳定使得谢某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彻底改变,话多了,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谢某又重新恢复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生活也开始走上正轨。
安置帮教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帮助、教育刑释解教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的系统工程,可以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并顺利融入社会。近年来,二道甸子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在市司法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网格化”的方针,基本做到了刑释解教人员思想有转化,生活有保障,帮扶解困有实效,使他们较快地融入社会之中。
某司法所 2014年6月18日
第四篇:安置帮教工作实务 2
《安置帮教工作实务》讲稿大纲
安臵帮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实行的帮扶救助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持、教育、管理活动。
一、当前安置帮教工作的基本情况(笔记本)
1、存在的问题。
2、过去的做法(50/60/70/)
监狱做的工作(出监狱教育、查“三无”人员,指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解教人员,告知政策)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时期的安臵帮教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仍有很多不适应,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两劳人员遗留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时间越长越难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两劳人员投监投教后,几乎与世隔绝,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哪些合法权益需要保护,所有这些安臵帮教组织都不知道,这对两劳人员的改造和回归后的安臵帮教工作都带来了很多麻烦。出现问题没有人过问,合法权益正当利益
没有人过问。回归后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经济来源的,户口所在地政府无法安臵,回归后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难,回归人员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在他们服刑期间应当妥善解决而没有依据有关规定加以解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衔接制度不完善,脱管失控现象严重,重新犯罪难以预防,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一规定决定了罪犯劳动改造场所的不确定性,现行的刑释解教衔接办法规定的移交程序都是背对背交接,目前劳改劳教单位与回归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移交各种档案材料主要依靠邮寄来完成,这种传统的送达方式在时间上、准确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按规定回归前几个月开始交接材料,但有时回归人员回归好几个月了,材料才到,前后相差近一年时间,有的根本就收不到材料,错投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脱管失控。从前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主动与当地安臵帮教组织联系的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思想稳定,安居乐业,不需要政府操更多的心,而那些没有纳入视线的回归人员则应是重点工作对象。因衔接制度不完善导致回归人员具体人数不清,每年都要花很大的功夫调查统计,但统计的数据司法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司法行政系统与其它部门之间误差很大,年年调查摸底,年年底数不清,重新犯罪难以预防。
(三)安臵帮教工作办法简单,措施乏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安臵办法过于简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级政府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出台,有认识问题也有制度方面的矛盾。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公民的劳动权人人平等,但到实践中就大打折扣,主要是人们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歧视回归人员,总拿他们与下岗工人、转业退伍军人相比较,认为这么多正常人就业都很困难,他们是罪人活该没有饭吃。在农村有责任田落实的还好办些,在城市很少有原单位愿意再接收的。这又与方针政策性规定与法律规定相矛盾有关,政策鼓励原单位接收,而劳动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解除劳动合同,不管谁上门做工作,原单位都拿法律规定做挡箭牌。国家设想对暂时安臵有困难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劳动部门共同举办的过渡性经济实体接收,进行短期的培训,指导就业,但这样的过渡性经济实体经过几年的建设,至今没有普遍正常运转,没有取得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又把目光投向现有或新开办的社会商业服务业经济实体上,但限制条件多,如一定要安臵多少下岗或回归人员才能享受优惠的税收等政策。许多企业因不愿接受回归人员,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而作罢。在城镇绝大多数回归人员是通过投亲靠友或自谋职业求生存。安臵办法和途径不多,安臵困难大,帮教办法和措施则更少,存在的困难和问
题主要有回归人员有害羞心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不愿意与帮教人员交往,不愿说自己心里话,有的通过关系悄悄的把户口从一地转到另一地,这样一来,转出地转入地的安臵帮教组织都无法控制;回归人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当他们对社会有抵触情绪时;帮教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如落实谈话制度,前提是被帮教对象愿意接受谈话,帮教活动才能进行,否则帮教活动就要落空;延伸帮教流于形式,并不了解本地究竟有多少在押人员,在哪些地点关押,延伸帮教是帮教一点漏掉一片,帮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安臵帮教组织职能设臵笼统,考评机制不科学 司法行政机关或安臵帮教组织的职能主要是组织指导和协调相关工作,起牵头作用,工作业绩的好坏没有具体的标准。这种笼统的职能,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中容易造成有人分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在内容上主要考评安臵率、帮教率、重新犯罪控制率。前两个指标一硬一软,衡量起来还有个杠杠,重新犯罪要求控制在3%以内的提法,既不合理也不科学。首先,按比例来控制重新犯罪,只是经验之谈,缺乏理论依据。再者,一方面回归人员回归数量、回归时间、人员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回归人员流动性很大难以控制,完不成任务时避免不了造假现象的发生。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犯罪是阶级社会中一种特有的社
会、法律现象,它与国家和法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1]。就是说犯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现象。用一个硬性的比例来衡量工作目标的实现水平,政府和社会为回归人员创造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外部社会生活环境,工作的目标就实现了。回归人员还要重新犯罪(过失除外),那就是主观方面的问题了。
安臵帮教工作上述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实体上的原因也有工作程序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安臵帮教工作程序性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十几年来,除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性规定外,还没有一部有关安臵帮教方面的专门的法律法规,现在执行的几个具体的规章性办法,原则性多,可操作性少,又与实际脱节实施效果不好,目前安臵帮教工作仍然处于无法可依的时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家设计的三个转变即由以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的转变;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的转变;由以引导、提倡为主向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为主转变,因为没有硬性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转变远没有到位。
1991年七届人大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指出:“妥善安臵刑释解教人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199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的意见》中提出:“对刑释解教人员,一是提倡尽可能原单位接收安臵;二是鼓励和资助其自谋职业;三是暂时无业可就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劳动部门共同开办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实体予以就业前的过渡性安臵,并积极资助其就业,防止流落社会重新犯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妥善安臵回归人员,积极预防重新犯罪,不知在哪个环节上提出按比例控制重新犯罪,既然要提控制又没有控制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在回归人员脱管失控严重的情况下,要求将重新犯罪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就会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对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是十分必要的。
安臵帮教工作从广意上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他的规律性最大要求是有的放矢,其灵魂要求是熟悉情况。目前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司法行政机关和安臵帮教组织都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在刑事司法程序中侦查第一棒、起诉第二棒、审判第三棒,后一棒都是在看清前一棒或两棒的基础上跑好自己的一棒,劳改劳教单位是在强制矫正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和安臵帮教组织如何跑好第五棒?其前提仍然是要看清前四棒的全部情况。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和安臵帮教组织参与刑事司法活动或搞好自身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势在必行。
三、如何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1、安臵帮教工作的对象是刑满释放五年之内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之内的人员。
2、帮教对象管理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帮教对象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二)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开展工作的原则;
(三)对帮教对象,坚持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管理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五)安臵帮教工作应当坚持因人制宜与等级管理相结合、社会帮教与家庭帮教相结合、教育帮助与监所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安臵帮教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必须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内容有(1)主动与公安派出所配合,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管理,制定落实帮教措施;(2)配合监狱、劳教所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回归社会的衔接管理;(3)协同公安、民政、劳动、工商等有关部门,做好释解人员和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安臵;(4)协调有关领导,帮助解决帮教对象的特殊困难;(5)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
4、通过科学测评,综合分析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危险性和重新犯罪可能性,将刑释解教人员分为宽松管理、一般管理和重点管理三个等级,分别由其家庭、社区和基层司法所负责帮教管理。
5、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预报、衔接、帮教、安臵、统计、分析、查询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笔记本)
6、司法所要将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的安臵帮教工作信息录入系统,生成上报文件后按半年报、年报每年两次报送区县司法局,7、刑释解教人员在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回归社会后5年之内,因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处拘役以上刑事处罚的刑释解教人员均认定为重新违法犯罪。
8、其他部门的工作(笔记本)9b(民政、工商局、金融行业等)
9、工作领导(笔记本)(责任人、石家庄蓝天基地)/
第五篇:安置帮教制度
安 置 帮 教 制 度
一、安置帮教小组负责学校劳教释放人员,监外执行五种罪犯(缓刑、管制、保外就医、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和暂预监外执行)的安置帮教工作。
二、对两劳释放人员实行二帮一的方法,每季回访一次,并做好回访记录。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力做好安置工作。
三、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监外执行罪犯的监控和管理工作,落实一名帮教人员实施帮教。
四、定期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监外执行罪犯进行法制教育,每季度集中学习不得少于一次。
五、要随时掌握帮教对象的活动情况和思想状况,发现新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六、向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汇报总结情况。
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