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0: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

第一篇: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

松山中学邱丰红老师事迹材料(修正)

一九九八年七月,邱丰红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松山中学任教,已经工作十四年,中学二级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兢兢业业,爱生如子,把青春和热血都无私奉献给了教育这片热土,奉献给了她的母校和故乡。

一、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

她刚毕业那会,因学校只缺一名七年级语文老师,根据需要,她接了两个班的语文课,大学培训的是物理课,对于语文,她是一头雾水,特别是作文,更让她头疼。这时她告诉自己既然是教师,就不能误人子弟,所以她排除万难,开始学习语文课的教法。慢慢学,勤听课,查资料,多积累,多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她教的班级四次考试全是级部第一名,同时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年领导安排她教八年级,并且担任班主任,第一次干,没有经验可谈,只有足够的热情,她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其余时间都在班级,跟学生交流细想,想他们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很少批评,而是用情感去打动他们。由于和学生年龄相仿等原因,她深受学生喜欢,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一直都是遥遥领先。那年暑假,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背部受伤了,不能动弹。这事不知道被哪位学生知道了,组织班上的学生一起到她家去看我,当时她很感动,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再多的累,再多的苦,都化成了感动的泪水。直到现在每次不经意看到身后的伤疤,总能想起那感人的一幕幕。

还有一次,记得当时她是八一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某,家境很不好,妈妈去世的早,爸爸找了个后妈,后妈对她很不好,不给她买衣服,生活费也少的可怜。为了能让她吃饱饭,邱丰红老师经常把自己饭菜匀给她一些,还跟伙房的师傅说了她的家境,让她花很少的钱就能吃饱,还让她在学校勤工俭学。看到她穿的衣服很不好,邱丰红老师也经常把自己的衣服给她一些。那时邱丰红跟对象刚认识,他对象给我买了套衣服,军绿色的牛仔服,当时邱丰红很喜欢。第二天到班上,听见有同学说,王今天过生日,她跟妈妈要件新衣服,她妈妈都没给她买,邱丰红听了,心里酸酸地,没有经过老公的同意,就把那套衣服作为礼物送给了她,当时,邱丰红看到学生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说:“老师,我将来挣了钱一定给你买套衣服。” “好啊,我等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后来,老公知道了,也很支持她的做法。

二、用心和学生交流。

毕业14年,做班主任工作也有10个年头了,期间最头疼的事就是解决问题学生。记得有一年,从别的学校转来了一名学生,张某,父母在市里做生意,家庭条件很优越,特别不爱学习,上课捣乱,老师都没法上课。邱丰红先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又家访五六次,情况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她想了一个法子,跟他比赛,上其他课时,她有空就坐在他旁边,跟他一起学,谁输了,就要受到惩罚。经常地有些问题她故意答错,就按照他的要求,买点零食给他吃。他慢慢地找到了自信,成绩逐渐上去了,因为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变得特别爱学习。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变化后找到我,非常感激的说孩子变了,爱学习了,一回家就做作业,成绩也提上来了。家长问孩子:“你为什么现在爱学习了?”张说:“我学习,是为了邱老师,我不学对不起她!”当时听了这句话,她真的哭了。做老师的不求名,不求利,为的就是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直到现在这个学生还跟她联系,现在已经自己当老板了,说,是她转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她认为自己没做什么,就是走到了学生的心里,用心跟他们交流,谁的心都会融化。

记得2003年,当时邱丰红老师刚怀孕,不能把整个一年的课程教到底,所以,领导安排她教三个班的化学课。第一,课程不熟悉,第二,她怀孕反应特别重,顶着双重压力,开始了这半年艰难的旅程。半年来,她我没因为身体原因耽误学生的一节化学课,也没有因为身 体原因耽误学生的一个实验。记得当时早起看班,经常地就在班级门口呕吐不止。因为对气味特别敏感,所以到实验室实验是她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她通常是戴双重口罩,一节课有时候要跑出实验室好几次,好多同学都说,老师我们不做了,回去看看书,把现象记住就行了。可她告诉他们,实验主要的就是动手操作,没有动手操作,只记现象的不叫化学课。她从刚怀孕的130斤,到4个月的时候才123斤,婆婆说她,人家怀孕长肉,她怀孕减肥,呵呵。最终她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学生的信任,半年来所任教的三个班的化学成绩都很优异,她始终记住一句话,无论教什么,都不能误人子弟。

三、潜心钻业务,让学生心服口服。

毕业一直教语文的她,为了教好语文,广泛浏览,多多积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任教语文期间,多次在全镇执讲公开课,如《井冈翠竹》,《海燕》,《听潮》,《背影》等等,《死海不死》还获得了栖霞市优质课的称号。记得当时为了讲好一节课,有时候能几晚上睡不好觉,因为面对的都是语文专家,所以她这个语文的门外汉必须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付出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很多,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家长的好评。

2007年,是她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那年,她开始接手物理教学,由于多年的遗忘,好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又赶上新课程改革,第一年使用新教材,从来没教过新课本的她,有点茫然,因为新书上,画面设计很美,但内容很少,很多东西需要补充,她就新旧教材一起学,经常晚上熬到半夜。八年级,期末考试全市统考,校长给她们定的目标是全市前6名。这个目标当时对她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经过半年的努力,期末考试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竟然考了全市第五名,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她喜极而泣,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她的实力,回报了领导给我信任,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2008年,由于在八年级成绩突出,领导信让她教九年级,毕业 班。当时学校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她任教的是一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她想,第一次教毕业班,怎么能教好重点班呢?她对自己说,既然领导信任,就一定把它做好!从第一天起,她开始默默地努力。备课到半夜12点是常有的事,因为所教的两个班进度不同,要备两套教案,当时每个周日下午还有奥班辅导,周末在家,除了备课就是备课。害怕自己的方法不是最好的,她经常是自己先做一遍,然后请教老教师,最后看看好学生的思路,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讲。第二年春天综合复习,所以寒假她把手头上所有的资料都提前做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那一年,扔了孩子,扔了家庭,但她唯独没扔学生,因为她知道这一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她知道,作为教师,不能误人子弟!

在她任教物理期间,先后获得过很多荣誉,《声音的特性》获得烟台市公开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获得烟台市优质课,代表学校出去讲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也获得很多好评。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跟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支持,家长的认可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爱她的母校,爱她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她会用她全部的爱去撑起教育的这片天空。

第二篇:江日红老师的优秀事迹

新课改的尖兵

学生的知心朋友

——醴陵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日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 她,相貌平平,个子也不高,但眼睛锐利,炯炯有神。虽已步入中年,但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每天七点钟准时到教室,放学后经常能看到她在办公室与学生谈心的身影。她是全国一等奖征文的指导老师,她历年被评为校先进教师且多次考核评优,她像一支闪光的蜡烛,在三湘教坛上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她就是醴陵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新阳中学的优秀班主任、语文骨干教师江日红老师。

新课改的尖兵,语文教学的能手

她,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勤奋努力,教学效果突出。在学校的质量测评中,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稳居全年级之首。在历次中考中,她所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优秀者很多。在2008年的中考中,她所教的两个班有30人得“A”。她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老师们的称赞。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体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也在冲击着她,她在教学的同时,一边参加新课程培训,一边自学《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教育风暴》等,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照,写出了厚厚的几本学习笔记。她把在学习中形成的新理念转化到教学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她紧抓四十五分钟,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她的语文课堂一般有三步曲:第一步,前五分钟学生讲。七年级讲成语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名人勤学的故事等。八年级讲名人名言,九年级就某个话题,谈自己的感悟,要求一般在一百字左右,如母爱、生命等。第二步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课文的合作与探究。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首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信息化的社会要求老师必须掌握多媒体技术。她早就通过了信息技术的高级考试,并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她的每一堂语文课都采用了课件,这课件的制作,有的内容是她网上下载的,有的是她就本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制作的,也有的是她参照别人的课件感悟而成的。相同的时间,融合了更多的内容,学生们既有心灵感悟,也有视觉享受,那她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用说了。第三步曲是,学生们谈感悟。一篇文章的学习,到了学生能很好的说出自己的所受到的教育,明白的道理,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完美的结合了。

正是她的这三步曲,使她的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学习效果好,也正是她这种不懈追求和执着进取的精神,使所教班级的语文素养提高很快,班级学生作文竞赛获奖人数多,档次也高。如2006年,在全国关工委举办的《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的征文活动中,邹奥东获全国一等奖,匡秀卿获醴陵市三等奖;在株洲市团委与邮电部门一起举办的《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的征文中,匡秀卿获株洲市一等奖,湖南省二等奖;在醴陵市团委与“东方记忆一号”共同举办的《知荣明耻树新风,青春倡廉见行动》的征文活动中,匡玲艳获醴陵市三等奖,邹奥东、邹桃、陈效、晏君芳、文阿纯等获新阳中学优胜奖。2007年,在全国关工委举办的《知荣明耻树新风》的征文活动中,邹奥东获全国二等奖。在2008年醴陵市首届书信比赛中,新阳中学的李文洁或醴陵市一等奖,杨蓉蓉获醴陵市二等奖,匡思蒙获优秀奖,且获奖者全部是她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她的学生想写,也敢写,这正是她的教学方法之神奇之处,不少老师在纷纷仿效她。

学生的知心朋友,家长的指路明灯

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浓,她每新接一个班,一般不到一个月,班上就呈现一派新气象,这令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神奇,有的老师戏称她有“摸脑法”,只要她一摸,好学生更努力,顽劣学生也会驯服。其实这正是她的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有方,才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首先,她尽早、尽量到位的理想教育,架起了学生理想的桥梁。她每新接一个班,第一周的主题班会一定是理想教育,她会搜集一些古今中外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名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梦想,并展示一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背下来,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在初中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课堂上讲不完,就写在周记本上,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有了理想,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动力。

其二,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她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效果。她很注重对家长进行教育。在新阳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乡镇,家长的素质并不高,当问到初中毕业后读什么样的学校时很多家长会这样说,考起了重点高中就读。成绩好的学生,这当然不在话下,而有些学生成绩不好,这时她就会耐心细致地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你让她初中毕业后读职高,学一门技术,一样好,但初中不打好文化基础,就很难。这样家长很愉快与老师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好。以后家长碰到别的事,也会去电话问她,她的手机、家里的座机经常是家长找她的,有时座机、手机同时响。像文鹏的母亲,别人叫她去城里做事,她打电话问江老师,因为文鹏的父亲也在外地做事,江老师要她别去,她回复别人说,听江老师的准没错。

正是这样的教育有方,她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每次都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在学校的期中期末质量测评中,班级各科的综合得分总是在全年级最高,在学校的拔河比赛、越野赛、体操比赛、文娱汇演等活动中,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在2008年的中考中,她的班上有19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创新阳中学平行班历史之最。

锐意进取,永不言弃。这是她的座右铭,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她又接手了初三

(一)班的班主任,(一)班

(二)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她像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 她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她更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前进道路上的她的可爱的孩子们。

第三篇:申请书邱建红

申请书

盐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本人邱建红(身份证号码:5***015094),于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在甘孜州白玉县参加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两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参加凉山州农村“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服务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2013年7月11日正式转正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向贵单位申请认定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期间两年工龄及凉山州农村“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服务期间三年工龄。

特此申请

申请人:邱建红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35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盘磁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1994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100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6元,工资达到89.5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已经保存11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21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1999年12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年5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王文华是1999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

第五篇:台阶教学设计邱红

《台 阶》教学设计

邱 红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品味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的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双边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情导入:

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 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 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 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 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写给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请看:演示标题及小诗:

有人说,人生/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

今天,让我们踏上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

2、简介作者

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是《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篇小说塑造的人物是谁?(父亲)它以儿子的口气来说他的父亲。

一)疏通情节: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演示3)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穿插对小说故事情节的进行分析归纳并相应板书)

教师引导: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明确小说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叹台阶)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造台阶)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坐台阶)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以“台阶”为叙事线索。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5)谁能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二)研读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再次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演示6)

1、请以“从第 页第 小节可以看出,父亲啊,是一个_____的人。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这篇文章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父亲,一位勤劳、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的父亲己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了,请问: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付出了什么?(演示7)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填空(最好从原文中找理由)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3、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

4、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点拨:A、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一生非常艰难,为什么?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极端落后的农村经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三、小结:

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父亲的爱是含蓄的,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最耀眼、最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用自已的行动,默默地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坚韧不拔,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他,直到我们真正长大以后,我们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去感受。

欣赏歌曲《父亲》

四、拓展延伸

本文写的是一位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同学们,你了解你的父亲吗?能否写写你眼中的父亲。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台阶

(小说)

人物 情节 环境

父亲 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落后的农村

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呼吁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

下载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邱丰红老师优秀事迹材料(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关支部优秀共产党员邱桂香事迹

    在路上,创造风景——机关支部邱桂香同志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邱桂香同志于1992年起从事信息学奥赛辅导工作至今,拥有金牌教练的称号,也有全国十杰的荣誉,可她更珍视与津津乐道的是十......

    珠海优秀律师邱晔律师事迹-肇庆律师协会

    黄汉东律师主要事迹 黄汉东律师,男,34岁,法学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专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现为广东安达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事务所副主任,他以良好的政策理论素......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晓红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孜孜不倦求索 兢兢业业育人 桐城中心校冯家庄小学 李晓红 我是1986年参加教学工作的,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孜孜不倦求索,兢兢业业育人,在偏远农村小学......

    刘红州优秀班主任事迹

    小学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我叫刘红州,毕业于永年职教中心。2003年参加工作,现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十一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担任班主任已有八年了,在这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从不......

    郭九红优秀共产党员事迹

    踏实敬业 乐于奉献 郭滢洁同志于XXXX年X月参加工作,同年X月入党,一直从事财务工作。工作中,他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

    班主任管理艺术征文邱红(大全)

    爱心育桃李日久见真情 宜城市鄢城办事处窑湾小学:邱红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认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

    优秀幼儿园老师先进个人事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县*镇新苗幼儿园始建于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一年来,该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树立促进幼儿全在和......

    老师爱岗敬业优秀事迹[推荐五篇]

    老师爱岗敬业优秀事迹 男,合肥人,副教授,1972年12月24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工学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工学学士,年取得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1983年8月起在我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