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

时间:2019-05-13 10: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

第一篇: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

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

(一)【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时 评】: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 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

(人民论坛)

《战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吴京塑造的“中国英雄”“中国硬汉”形象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为正义、为和平、为中国而战的“战狼精神”,让无数中国观众提气,表达了一个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强大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应有的国民心态和精神状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推动、引领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我们的“床前明月”,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中华民族的历史闪耀着英雄的光辉,因英雄而精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侮、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那些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先驱,那些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开路先锋,都是国家的英雄。一个能哭着微笑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饱受屈辱还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不会停下脚步。只要英雄的情结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气概还在,散落一地的基因和细胞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民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

英雄不问出处,好汉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我们开启了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成 为英雄的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开辟了群英荟萃、英才竞现的宽广舞台。把“战狼”点燃的激情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你我都是英雄。

名校生饮酒而亡,畸形的“酒桌文化”害了他

(2017-09-13 20:27)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让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没错,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围的看客,都对王耀栋的死负有责任,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坏的选项。面对这种情况,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逻辑。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民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无论何时,别忘对惨剧受害者温柔以待

(作者:仲鸣)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喝过很多讲宽容的鸡汤,却依旧做不到宽容这一点,则是很多现实人心的写照。某些人对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的态度,就印证了这点。

在遭到“天价索赔”的质疑后,遇难者家属、男雇主林生斌日前接受采访时作了回应。他否认曾提出“一个孩子一亿”赔偿方案的网络传闻,称“怎么可能提这个要求,我妻儿是无价的”“四个最爱的人走了,我一个人要什么钱呢?”就在7月12日,他还在微博表示,决定联合朋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促进家政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等。

有网友说,林生斌是少有的体面人。就目前看,他当得起这样的荣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许多人奉若箴言却未曾做到的,他做到了。

丧亲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但没有打悲情牌厉声控诉,也没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伤,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达,哪怕谣诼当前,也未怒形于色。设致力高层防灾的基金会,从个体际遇照见公共隐患痼疾,则益显其人格厚度。

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搅浑水或泼脏水的理由。跟他的体面比,有些人的心态何止不体面,甚至还有些龌龊。比如造谣称“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经充分证实的结论——受害者家属要求“一个孩子索赔一个亿”,指责其“吃亲人的人血馒头”,逼其自证清白。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为真相在握、将质疑之箭乱射一通的“伪理中客”。

“宽厚”本是种价值正确,但到了现实层面,总是苛责别人容易、理解别人太难。对从无端造谣、质疑中获得围观快感的人来说,他们投出质疑的飞镖容易,“毋行苛刻”太难,他们掂量“苛刻”与“理解”对应的注意力收割量时,会罔顾瞎质疑可能对受害方造成的二次伤害。

在舆情事件特别是惨剧中,无论何时,对受害方,公众本来都该更加宽厚。“礼不伐丧”,对个人亦应如此,我们未必做得到物伤其类、理解他们,但尽量不去凭着未证实或不具备事实基础的信息对其围困,避免造成“再度伤害”,则是可以做到的。

拿该事件而言,男雇主要求物业彻查真相,合情合理;即便索赔,索赔金额再高,也是其权利主张。对其诛心,是认知扭曲,也失去了起码的人文精神。

想起某辩论节目曾讨论“丑闻主角是否该被万人虐”,主持人马东就说,要分清悲剧主角跟丑闻主角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而当下,企图把悲剧受害者扭成丑闻当事人的,总不乏其人。

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像这样朝受害者乱扔石子的人越少,公共空间会越澄明。

外卖骑手的本分与情分(作者:西坡)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弄清本分与情分。在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将陌生人编织在一起的现代社会里,分清这一点尤为必要。

比如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让座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要能明白这一点,因让座而引发的大量争执都会烟消云散。

但偏偏很多人拎不清。近日一名外卖骑手向媒体记者吐槽,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让他带垃圾下楼,又不好意思拒绝,他感觉这不太尊重人,希望记者呼吁一下,大家不要让外卖骑手带垃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骑手有同样的苦恼,但也有骑手认为带垃圾是举手之劳,甚至有主动要求给客户带垃圾下楼的。(《楚天都市报》)骑手是送外卖的,按时按点把外卖送到是他的本分,如果他主动要求带垃圾,这是情分。但客户不应该将骑手的情分当本分。

为什么外卖骑手不能直接拒绝非分之请呢?很简单,客户掌握着给骑手打分的权力,得了差评就会扣分,积分低了就接不到距离近酬金高的单子。大数据的威力一览无余。

由电商普及起来的客户评分制度真是一个好东西。小小的一个打分,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可以说,中国的消费者正生活在史无前例的幸福时代。我们可以给滴滴司机打分,他们便不敢绕路或抱怨;可以给银行柜台办事员打分,他们再不耐烦也要保持微笑。我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政府办事大厅全部引入匿名打分制,并且将评分与收入、晋升挂钩,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新闻了。

但有时候打分制这个好东西也会“异化”,比如网购买家用差评要挟卖家或者卖家为消差评而骚扰买家。新闻里说,一位中年妇女没签外卖就先把垃圾递过去,她很可能就是在暗示自己拥有差评权。

有些人可能是被“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给误导,真把自己当上帝了。在餐厅里冲服务员吆五喝六,跟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让骑手丢垃圾,都是同一副嘴脸。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并流行起来,有其合理性,甚至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不过正不足以矫枉,集体主义年代顾客的地位太低了,需要刻意拔高一下。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淘汰了。

顾客不是上帝,服务员也不是孙子,顾客就是顾客,服务员就是服务员。没必要刻意拔高一方,贬低另一方,双方公平交易,地位平等。其实聪明的顾客不该奢望当上帝,因为当面被迫卑躬屈膝的人可能转眼就会骂娘使绊子。双方先各归其位,回到本分,再来谈情分就不尴尬了。送餐的准时准点,点餐的平等待人,再谈多一些体谅或多一些服务。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的过失?

(作者:胡建兵)

中考体育测试本是为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拿高分,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这不仅背离考试初衷,更会危害学生健康。是什么让 学生、家长如此铤而走险?当体育被异化成一种应试,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健康、快乐?(7月14日中国青年网)兴奋剂丑闻一般出现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出现在一些著名运动员身上。而这一丑闻如今却出在即将毕业的初中生身上,这就有点奇怪了。而且这些学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是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甚至是一些家长指使孩子服用的。兴奋剂虽然在短时间内能提高体育成绩,但对学生的身体危害很大,那家长明知兴奋剂对学生身体有很大伤害,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呢?

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中考体育成绩好或差,影响到孩子的总成绩。如果体育测试过不了关,那等于无法上好的学校。而时下,各地都在搞应试教育,功课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学生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更谈不上抽出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了。无奈之下,只得临时抱佛脚,选择让孩子食用兴奋剂来提高体育成绩,至少要让孩子过体育测试关。

其次,反映出教育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生服食兴奋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根本不当一回事,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根本没有歇一歇的机会。教育部门虽然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作出过“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每天不少于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哪个教育部门能真正到学校去督促落实。试想,如果学校把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学生天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那么,体育测试时,用得着服食兴奋剂吗?

另外,对兴奋剂的监管存在漏洞。学生在体育中考时服用兴奋剂,这种现象已存在一段时间了,不少家长微信群里都在私下交流体育测试的“过关秘笈”,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体育测试的招数,甚至有人直接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有关部门难道一点也没有听说吗?发现了怎么不去认真查处呢?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还能够从药店、网店轻而易举地买到兴奋剂类药品,说明药品监管上存在漏洞,对于一些带有兴奋剂成分的药物,有关部门为何不明确进行限制。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有关部门要认真反思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堵住各种漏洞。最关键的是,要减轻应试教育的压力,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落实,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源头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体育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兴奋剂也就没有了任何用处。

李文星之死何以引发热议

(南都社论)

李文星死了。据警方消息,7月14日18时55分,天津静海警方接到报警,“在静海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口沟内发现一具死尸”,死者是东北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文星。经法医检验“未发现有外伤”的李文星,在其身后引爆了互联网上一场异常热络的讨论。

大学毕业生李文星的非正常死亡,在传销之恶、招聘网站之责的公共讨论中,人们甚至 还来不及给死因寻到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意外溺亡”可能是最接近客观真实的说法。警方根据李文星随身携带的传销笔记等物证,分析认为其“极有可能误入传销组织”。

媒体遍寻死者合租室友、家人以还原李文星生命中最后两个月时间里的点滴线索,这个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毕业生,不幸堕入对招聘网站的“信任黑洞”。在求职网站、传销组织与李文星之死中间进行责任的归咎,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指责求职网站的工作疏忽或者说“难辞其咎”,也是常见的公共愤怒。互联网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公众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需要技术性的背书和信任托底。信息是否安全可信,互联网一代对某种网络产品的使用和依赖,是建立在现行法律对互联网产品的约束和规范基础之上。法无禁止的自由不是一种无限制无条件的自由,网络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交流的平台,招聘网站恐怕无法用技术失误来为类似李文星之死做解释。

网络产品并不天然具有公信力,“网上说的”并不天然可信或者不可信,网络产品的公共形象和信任度依然需要市场不断锤炼和检验。问题在于,算不上卓越的某个互联网平台一旦导致巨大的社会悲剧,其善后所需要的成本同样是巨大的,李文星之死如何追究招聘网站的责任,民事抑或刑事,过去面对类似的公共事件,甚至责任方体量庞大如百度都带来社会治理的难题。

李文星在不幸身亡之后,舆论将大学毕业生(甚至是985大学)作为某个标签,公共表述之中似有言外之意。大学或者说重点大学,其毕业生被人们认为具有天然辨别诈骗的技能,“连大学生都被骗”,或者说“连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被传销组织骗”,传销之恶、传播之广为公众所忧虑。提防和辨别诈骗成为一种公众所希望掌握的技能,这也是对公共管理部门及时履行职责所提出的要求。新的时事热点被传销利用进行蛊惑和洗脑,对传销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存在执法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辨别传销不仅是公众所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也应当是地方积极履职和对传销加强打击的重点突破口。

以往突发个案发生以后总会有传销窝点被精确打击,这样的连锁反应令人尴尬。社会欺诈与信息安全的疏漏并不是人的经验和阅历足以抵御的。李文星之死引发公众热议也在加剧和复刻人们的个中体验,社会是否有能力为之求解,依然是个未知数。

疯狂的暑假,拿什么缓解年轻父母的焦虑

甘琼芳

七八岁的孩子被父母送去参加“军事夏令营”,针对中小学生开办的国外游学动则开价数万,还未上小学的六龄童一周要上18节课„„这两天,类似新闻屡屡刷屏,无怪乎家长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孩子则“暑假比上学还累”。

尽管从不缺乏对父母们“疯狂报班”的批评,但我们很少听到来自当事人的反思。这其中,既有望子成龙的传统中国式教育观在起作用,因为艺术特长、体育水平不仅与升学考试挂钩,能成为孩子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从更长远的个人发展方面来说,其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等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被大环境裹挟的无奈。“身边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学就要 落后了”是家长们普遍的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恨不得孩子的每一秒都被学习填满,在暑假这一整块时间里,这种无形的竞争更是在看不见的角落打得硝烟四起。站在这个角度看,虽然“攀比式育儿”、“炫富式教育”让人反感,但其中透露的,是身处各阶层的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教育时难以言说的沉重心理压力。

家长们当然是用心良苦,但不能掩饰很多做法缺乏理性的本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既搞错了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曲解了教育的内涵,最终让孩子压力山大,也让自己疲惫不堪。这样的教育焦虑症互相传染,堪比传销。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开宗明义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人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要激发和引导,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些父母碍于升学考试、面子、攀比心理等因素的考虑,不顾孩子是否适合与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被动中选择的课程、培训、活动,对于好奇心强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实在让人怀疑,甚至是否产生反作用、让孩子产生厌学和消极心理也说不定。

其次,我们经常说教育要循序渐进,除了少数天才,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是由其特定的认知水平、心理因素等决定的,教育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规划,科学引导其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但在一些热衷报班的家长们眼里,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别人孩子都在学的、社会上火爆的才是衡量是否该学的三要素,比如针对给六七岁的孩子报“军事训练营”的热潮,有专家就指出把握不好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此外,遵循教育规律还应当包含家长们要综合衡量家庭实际情况。一些父母不顾家庭的承受能力,过度追求更“高大上”的培训班,让大人小孩都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得不偿失。

第三,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暑期教育绝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能、一种乐器那么简单,独立、勇敢和团队精神也不一定要报班才能实现,暑假更应当是培养亲子关系、巩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好时机。对于现在学习繁重的孩子,父母的陪伴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做饭、洗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生存技能,或者与孩子一起开展亲情阅读、外出旅游、社会实践等亲子活动,都是很好的过暑假方式。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各种培训班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抢占孩子们原本最有资格快乐的暑假,不能说不讽刺。仅从家长层面而言,培养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少点冲动和攀比,真正遵循孩子的性格和爱好,让孩子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有意义的暑假,应成为父母重视的必修课。

第二篇: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一

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一(9篇)

1“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大势所趋下的必然性了。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是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2学国学不能“买椟还珠”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价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影响他们研究国学了吗?顺便说一句,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牵着牛车出来作战,结果敌军纵

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第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第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颇不少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等早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精微的门槛要低得多,成为一些国学爱好者快速入门、国学培训机构迅速亮出招牌的捷径。比方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相比于探讨“《竹书纪年》与《左传》之历史记载异同”“刘知几史学思想谈微”,当然还是穿着长袍马褂、摇头晃脑、背上一整本《弟子规》要容易得多。

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不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了隐然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骑自行车也不行。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不知如何取舍,一切以古为尊,哪怕是形式。其实国学是个异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有人从中搬出了“三从四德”,但里面也不乏“河东狮吼”;有人觉得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有人觉得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坐轿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解放,而不是越发的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理学家程颢有这么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国学,应当让人通向这样博大旷达、云淡风轻的境界。

3人工智能写诗与纯文学无关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这篇名为《世界悲剧的角色》的诗歌出自人工智能“小冰”。据了解,它还“写”了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用100个小时,“学习”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中新网6月29日)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在诗歌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要被超越了呢?不言而喻,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在精密计算和逻辑推理上的能力和潜力远超人类,但一旦进入人文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就捉襟见肘了。

灵感和情绪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的关键要素。人工智能写诗,其根据来自大量的文学作品储存,以及内在的逻辑算法,但是,诗歌作为纯文学中对天分和灵感要求最高的一类文体,想写好它,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逻辑、储备和模式,而取决于感悟力和创作经验,而这恰恰是人类独有的本领。

本质上讲,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更像是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意象元素的堆砌,或者句子合辙押韵,但诗歌内在的张力和节奏,却无法呈现。比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语花香这些意象,会让人产生诗意,但仅仅刻板地呈现它们是不够的。优秀的文学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独有的美感,在庸常的生活里捕捉到瞬间的灵光。即使是一堆看起来干瘪粗糙的物象,经由诗人之手,呈现在试卷上的文字也会有序排列——而且,这个排列之以来作者创作中的“内在律”,而不诉诸于数学公式和算法等,并不能量化而论。

况且,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是丰富的,并非只有唯美绚烂的诗歌才是出色的诗歌。如在现代主义的范畴内,许多诗歌看似“以丑为美”,实际上是在发扬批判效果,进而呈现更深层的思想。有些诗歌读起来像“口水诗”,其实只不过是借助口语表达,来呈现迥异独特的文学风貌。毕竟,并非所有的创作都是知识分子写作,如果是民间写作,其优劣标准又将不同。

也正因此,将不能量化的诗歌(以及纯文学)评价标准,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标准拼接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件不伦不类的事。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贡献,足以证明其本领之强,并无必要来和人类智慧在诗歌创作上“一决高下”。人类也完全没必要拿自己的“优势”去跟人工智能的“缺点”比较,即使科技再发达,想必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诗歌与文学的世界依然是人类情感和灵魂最佳的栖息地,守卫好我们的心灵家园,依然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创造力。

4正义永远不会是简单的“谁下跪谁有理”

近日,一则“快递员搞错快件,向女客户下跪道歉”的微博小视频火了。在视频中,一位快递小哥像一位白衣女客户跪地道歉,“派件是我搞错了,我错了,我跪下来给你道歉!”女顾客则全程一言不发,也没任何举动。其中有被称为渉事快递员朋友的人表示,“收件人不依不饶,没有办法”,最后还说渉事快递员“觉得什么尊严都没有了”。

如果单看这个视频,确实很容易觉得女客户过于苛责、不近人情。送错快递固然有错,但该投诉就投诉,有问题解决问题,再怎样也不能让别人下跪。这种朴素的正义观可以理解,但表达正义的前提是去了解清楚事件来龙去脉,而不是别人一煽风点火自己的善心就盲从泛滥。看惯了自媒体时代的各种新闻反转,网络围观者在表达正义的时候,应该有多问一句“为什么”的习惯——为什么女客户要让对方下跪,这能对她有什么好处?

事实上,媒体后续的跟进就发现,下跪完全是快递员个人的事。女客户被送错快件,表达要维权的诉求,完全合情合理。至于快递员担心处罚严重,所以下跪请求女客户谅解,实质是在用极端的方式要求“法外开恩”。即便快递公司过重的处罚有什么不合理,那和女客户也完全没有关系。理性梳理下整个进程,会发现女客户是最无辜的一方。可在这个下跪视频的引导下,她莫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先是网上被“人肉”,后是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匿名谩骂电话和短信,最后甚至被逼的辞职逃避。

而事件的另一方,快递员在这个下跪视频**之后,同样选择了辞职躲避。他的同事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谁还待得下去呢?”如果只是一个派件错误,他原本是不用承担如此大的压力的。反而是一个要为他主持公道的视频,最终变成了双刃剑。这一闹剧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如果你在现实理亏,就不要指望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胜利。即便你可以一时误导网友、得到声援,最终还是会在真相反转的过程中跌得更惨。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在现实受挫,都有去网上寻求公道的习惯,但在发帖之前,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占理很必要。互联网只是提供了维权的补充通道,绝不会是个颠倒黑白的新世界。

对围观者来说,这则是又一次关于正义观的训练。现实是复杂的,网络世界同样是,正义永远不会是简单的“谁下跪谁有理”。过去的很多舆论事件显示,总有些人在泛滥善心驱使下,急于主持正义,在有限的事件信息中找出一个“恶人”,然后想当然地简单归因,一浇自己心中块垒。可是围观新闻事件不是围观电视剧,对电视剧角色怎么表达好恶都只是个人喜好,但对新闻当事人的各种道德判断可能会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让嫉恶如仇的善念多一点耐心,等一等真相的呈现,是这个浮躁的自媒体时代最珍贵的大善。

5未完成业绩被罚喝厕所水?践踏尊严的企业培训不要也罢!

7月29日下午,一段据称是发生在成都新都区大丰一摄影公司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里,因未完成业绩,员工被公司要求喝厕所便池里的水。不少网友认为视频中行为“太过分”“践踏尊

严”。记者调查了解到,“未完成业绩罚喝厕所水” 事件真实发生地为广安岳池九龙镇一家名为“大风车儿童摄影”的摄影店。(8月2日《成都商报》)

据了解,强迫未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喝厕水”只是惩罚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为让人难以忍受的“吃蚯蚓”,只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事件就被曝光了。现在,主导这次培训并且把培训视频上传网络的培训师,已经被当地警方处以行政拘留4日的处罚,给这起闹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视频中被强制“喝厕水”的当事人,身心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视频被公布以后,连她身边的人都知道了她是一个“喝厕水”的人,其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近年来类似这种以践踏和侮辱人格为主要手段的所谓企业培训层出不穷,除了喝厕水、吃蚯蚓,还有当众下跪、自抽耳光、大街上“裸奔”等等。客观而言,如果单纯从效果上来看,这样的“惩戒式培训”对提高员工业绩想必是有帮助的,毕竟多数员工为了避免自己被惩戒,只能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更加拼命才行。但是不管这样的培训效果有多好,经过如此培训的员工业绩有多好,一旦培训行为涉嫌践踏员工的人格、侮辱员工的尊严,或者是对员工的身心带来伤害,那么这样的培训就应该立即被叫停,甚至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企业想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这都没有什么错,但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和途径,而“喝厕水”“吃蚯蚓”等等,是最简单粗暴、也最不可取的方式。很多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热衷此道,恰恰说明他们除了从网络上搜集这些自以为高明的旁门左道,确实也不懂其他更加科学、合理,又容易被参加培训者接受的方法和方式。事实上,以往就有媒体披露,这些打着人力资源培训招牌的培训公司和培训师,很多都是草台班子,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资质。

在这里闹剧中,同样应该承担责任的,还有聘请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的企业。比如在这起事件中,这家摄影店的负责人,把自己的员工交给培训师来培训,自己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只等着经过培训的员工给自己创造更多价值,而完全不顾这些员工遭遇了什么,这样的企业,能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吗?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吗?

而站在员工的角度,一旦觉得自己在培训中人格遭受了践踏、尊严遭到了屈辱,身心遭到了伤害,那么该说不就说不,该报警就报警。我们不该忘记,任何工作,都不应该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

6允许低收入者蹭凉的城市更文明可亲

近日来,我国南方地区普遍高温,一些城市的市民涌入地铁、商场等有中央空调的凉爽区域避暑。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有损市容,有关部门应该禁止,但坦率来说,一个允许穷人蹭凉的城市恐怕比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更能体现文明的真正意义。

其实,市民因高温涌入公共空间避暑,不仅发生在中国城市,而且也发生在世界各地。美国一些城市在高温时期,就普遍采取开放市政大楼、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公共区域的做法。城市并不仅属于衣冠楚楚的富人,同样也要服务于生活困窘、不那么文明的低收入者。地铁站的过道里躺着避暑的人群,的确显得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只要这些人没有妨碍到地铁站的正常运行,管理者就应该做到见怪不怪,我们也应该接受地铁站避暑纳凉的附加功能。

当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城市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的确需要有关部门的管理与纠正。各种市容整治,也的确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是,文明城市究竟要文明到什么程度,却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文明生活是有成本的,过高、超前的文明标准,会对城市里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有严重的约束。欧洲等国的社区改造中,就出现过社区一旦提高档次,低收入阶层由于生活成本快速上涨反而被迫迁离,生活状况更加恶化的现象。而随着穷人的迁走,城区里低端产业与劳动力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除了少数富裕阶层之外,大量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也开始快速上升,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进而让城市陷入文明但萧条的困境。

作为一个处于城市化中期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大量并不富裕的低收入群体,盲目追求整齐划一的文明标准,很可能会损害城市生活的活力。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和容忍诸如地铁站里纳凉、广场上跳舞、马路边烧烤之类的“低端”生活。因为城市生活是一个生态系统,高端、中端、低端的产业与人群,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了依赖低端生活的低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的高端生活也将受制约。

坦率地说,对地铁纳凉群众不宽容的声音表达了容不得低收入者甚至见不得低收入者的心态。这恰恰说明,一些自诩为社会精英的阶层,缺乏真正的精英的责任感与同情心。他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开放、多元、繁荣的城市,不如说是闭塞、单

一、有序的城堡。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一旦城市的管理部门也具有这种“伪精英”心态,城市就会陷入阶层撕裂、贫富对立的困境,而难以成为包容、整合不同阶层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城市,如果缺少包容精神,视底层艰难于不顾,过度迷恋所谓的国际化、全球化,不仅脱离了社会现实,也容易制造阶层对立和社会矛盾。

一个现代的宜居城市,不应没有低收入者纳凉的地方。就此而言,那些允许市民在地铁站里蹭凉的城市,比起那些为了防止穷人露宿街头而在天桥下设置水泥锥丛的城市,要更人性化、更开明、更文明。

7“熊孩子”无票登机三道安检为何流于形式

7月16日发生在首都机场的“4岁儿童逃票登机”事件持续发酵。18日,民航局方面回应,经调查,5名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当日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已有延误。在延误的5小时中,由于未购票而导致的延误约1.5小时。(澎湃新闻网7月18日)

此前,首都机场已承认,逃票儿童确实未经查验有效乘机证明,但在登机前已经过安全检查。首都机场将严格执行安全标准,积极完善安全管理及查验流程,确保旅客出行平安。

与公众舆论的一片惊呼相比,这一“你好我好”的结果,实出意外。这样就OK了吗?孩子没错,家长“无故意”,航班本来就已经延误,机场也将完善安检流程„„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抹平了,或者即将抹平。那么,剩下来的只有网上的喊打喊杀声,在死水一般的平静中,显得那么怪异突兀、格格不入。

孩子当然没错,一个4岁的孩子,勇闯也好、智取也罢,都取决于背后的成年人。至于成年旅客有没有“主观故意”、是不是果真“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不好妄自揣测。依照常理,越是首次乘机,越会打听问询,小孩子用不用买票,并非很难搞清楚。

因为小孩子无票擅入,导致一个航班的乘客下飞机重新安检,公众惊出一身冷汗,又岂能只问主观愿望,而罔顾这一行为造成的后果?航空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测的风险。因此,即便他们确实没有主观意图,也该被追究逃票及扰乱公共秩序的相关责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能姑息迁就。

此外,作为负责安全管理的机场安检,更是责无旁贷。三道安检都没检出一个没买票的孩子,仅仅是工作失误?公众现在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追查责任、严肃处理,而不是什么“今后将如何如何”的官样文章。看似严密的安检关卡,形同虚设,一个大活人都能堂而皇之地过关而入,谈何安全管理?如果有犯罪分子混进去,怎么能让人信任?

这一事件足以表明,机场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安全漏洞,而任何漏洞都可能是致命的。根据《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规定,查验证件是安检的一部分。人证合一,才能防微杜渐。如果发生了问题,无论是机场安检还是航空公司,均应该被追究相关责任。违反规定的,将由民航安检机构予以纠正,民航安检机构不履行职责的,由民航行政机关责令改正。

安检是民用航空必须恪守的程序,是一道道严密的栅栏,关乎航空安全与公共利益,决不能流于形式。尽管这些程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安全,但不按照程序去做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这

个问题上,亡羊补牢固然必要,但首先应该追查事件本身的相关责任,查清安全漏洞的发生原因。无问责,则不可能有真正的重视;无反省,也谈不上“以儆效尤”。

8应对狗患更须“以治代杀”

因流浪狗伤人事件频发,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于7月24日下发通告,决定自7月31日起,对该县城区内放养犬类进行强制捕杀。此举引发了动物保护组织“PETA亚洲善待动物组织”的异议,该组织官方微博在7月30日和31日发声称,直接捕杀流浪狗不人道。江西铜鼓回应捕杀流浪狗:伤人事件频发,有规可依、市民支持。(8月2日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城市养狗成为潮流,各种犬只的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狗患”也随之而来,除了一些烈性犬伤人之外,一些犬只被先养后弃,产生大量的流浪狗,导致伤人事件频发,形成很大的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隐患。因此,不少城市纷纷开始捕杀流浪狗,也因此引发社会广泛的争议。尤其是当街采取棒击、绳绞等观感残忍的方式捕杀,让人觉得很血腥,受到爱狗人士甚至是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与反对。

应当来说,从维护公共安全的立场出发,捕杀流浪狗有其必要性,在观念出现多元对立的情况下,更有必要采取影响更小、措施更人性化的柔性处理方式,比如,对流浪安乐死。这要求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更细致、更智慧。但是,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捕杀的方式。

捕杀流浪狗对防止城市“狗患”发生来说,向来都是下下之策,但却又是成本最低、简单易行的办法。流浪狗多了,伤人事件频发了,全城捕杀一次,毕其功于一役,可以管上一段时间,再反弹重复一次“运动”,因循的还是“割韭菜”的管理思路。显然,于治理而言,这是典型的懒政之策,立足于捕杀、低成本简单机械方式的依赖,自然与社会情感产生冲突。

应对城市“狗患”,需要改变的并不是捕杀流浪狗的方式,而是治理城市养狗的理念与方式,从“管狗”转向到常态“管人”上来,以此来规范养狗的行为,满足城市安全与卫生秩序的需要。其一,自上而下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养狗行为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需要配合管理的义务,禁养类型犬只、强制免疫、禁止遗弃等,提出清晰的行为界线,以及违反应当受到的严厉处罚,将城市养犬纳入法治的轨道。其二,建立城市养犬服务体系,引导犬只登记,运用识别技术、实行免疫、节育服务,规范养犬秩序。其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参与到城市养犬的管理与服务中来,如,执法管理、卫生防疫与动物保护组织,联合建立流浪狗救助机构,通过收容、绝育、领养替代买卖、接种疫苗等方式,有序处置流浪犬只。

总之,面对“狗患”,城市更要“以治代杀”,须走出末端治理的思维惯性,既考验勇气,更考验智慧。

9暴走者被撞死咎由自取?别让义愤代替法律裁判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悲剧。7月8日,山东临沂一“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一辆出租车从后方撞入人群,导致1死2伤。事发后,肇事女出租车司机董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拘。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很多网友并不服气,认为“‘暴走团’应承担全部责任”。

很能理解这些网友的愤怒,因为“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不仅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更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从路权来看,行人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斑马线”等特定路段,而不是任性占用机动车道,肆意侵占行驶车辆的权利空间。

但是,行人违法并不等于“该死”,或者应该“被车撞了白撞”。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除非“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才不用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就算是有证据证明没有过错,也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法律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在交通环境中,与行驶的车辆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才是弱者。在立法上确立“无过错赔偿”原则,加重限定行车的法律责任,有利于驾驶员谨慎驾驶,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从而减少交通事故,防范驾驶员“依法任性撞人”。

况且,在这起“暴走团”被撞事件中,肇事司机并非毫无过错。虽说“暴走团”是在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但目标相对明显、左右车道都很通畅,驾驶员理应辨识“危险”,控制行为,避免交通事故。该肇事司机也承认,自己驾驶“大意了”,既然存在主观过失,就应承担起一定的法律责任。

具体承担多少责任,主要以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根据《刑法》及最高法《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现“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危害后果,并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有一个重要的入罪条件,就是必须“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强调行驶车辆驾驶员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并不是给“暴走团”推卸法律责任的借口。《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不能“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考虑到有关行人在机动车道行走,自身也有一定的过错,故在具体进行民事赔偿时,可以相对减少肇事司机的赔偿数额。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尽管有消息指出,死者“只是一个跟着晨跑队健身的普通市民”,但组织者对于死者加入“暴走”的默认,足以构成事实上的参与。从报道情况看,在路线选择、安全提示等方面,组织者可能未尽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在机动车道“集体暴走”,也是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应受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9条,“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至于“当时晨跑的地方主路两边都在修路,路不好走,锻炼的人才会跑到机动车道上”的理由,并不构成免除行政处罚的理由。

“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并不是个案。6月初,媒体就曝光,青岛当地有两个晨练团,早起后就在马路中间的超车道“暴走”。诚然,“暴走团”有锻炼身体的权利,但享有这种权利应以遵守法律、不侵占公共利益为前提。有人说,“暴走团”被撞是好事,至少对其他人是警告。但是,用生命作为代价,这个“教训”未必过于惨痛,也不见得就能“痛定思痛”。

其实,法律也能“药到病除”,关键是抓住“两头”。在立法上,“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占据机动车道的“暴走团”,可以说是“小case”,很难有什么触动。将机动车道“暴走”列入“治安管理处罚”范围,升级警告、罚款乃至拘留等处罚措施,效果恐怕要好得多。

还应加强的是执法。纸上的法律执行不到位,法治就不可能“落地生根”。上述“集体暴走”已在机动车道上开展多时,并没有得到职能部门的及时制止和处罚。如果及时介入、认真执法,又何来事故悲剧?

一起悲剧理应成为检视不足的开端。在法治社会中,最理性的检视标准,最有力的保护手段便是法律。期待通过立法和执法的改进,规范“暴走团”活动,也让类似悲剧成为历史。

第三篇: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

2017届高三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

(五)(纪念日 英雄 历史 理性)

1.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2016-09-30,人民日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南京保卫战,牺牲英烈4304名;抗美援朝,183108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是他们,用英勇、用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

是他们,用生命、用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一组英雄的名言警句,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杨靖宇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竹筠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2.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李浩燃 人民日报 2016-09-22)

3.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陈凌 人民日报 2016-09-23)

4.“放水抗日”**: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前女乒国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当天发了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为其点赞,夫妻俩竟双双成为近期舆论场中的“网红”。

只是这“网红”当得尴尬,惹来诸多网友群起攻之,轻则称其为“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重则斥其为“没脑子”“智障”。在“叫骂”和声讨中,一场舆论“狂欢”呼啸

而过。不过最近两天,剧情反转,一些细心网友发现,原来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

看吧,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后一句划线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没有最后一句话,意思大相径庭。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人家虽然“幼稚”过,但现在是一种自嘲、反思,还是很积极正向的。

我们尚且不知,微博中划线的那关键态度,为什么会在一些网站和网友的转发中被剪裁了,但回顾整个事件乃至舆情的发生,值得反思。

实际上,一条微博引发的“血案”,一纸言论掀起的**,在今天并不鲜见。往往当很多人落入“血案”和**渲染的激烈情绪中时,剧情却常常反转,许多网友因此感慨:被事实“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能击溃一个家庭,影响一个行业,也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一条断章取义的小小消息,竟如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产生意想不到结局。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猎奇天性,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发布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微博事件”,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但终究,这个话题消耗、占用了不少社会资源,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莫名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如此低级的“**”竟能产生,并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贴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传播时不妨多慎重一会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而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空间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很多时候,他们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彭飞 人民日报 2016-09-22)

(六)别让网游成为生活的全部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沉迷游戏的劲头用在欣赏周围环境、创造优质环境上,生活一定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美好

最近,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很“抓人”,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万„„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地铁上、餐馆里随处可见,有时办公室、课堂上也会忍不住约一局,以至于社会舆论开始用“沉迷”来形容很多游戏者的状态。

问及爱不释手的原因,有人给出的理由是“排解压力放松心情”,这还算可以接受。有人给出的解释是“通过游戏可以学习历史知识”,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还有一些回答更匪夷所思,“别人都在玩,我不玩就被孤立了,显得不合群。”

诚然,游戏的本性就是对人的欲望的一种刺激,失去了刺激就失去了吸引力,有了刺激就容易让人着迷。游戏往往又是一种社交工具,尤其是今天,《王者荣耀》正在借助互联网的联通性,把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拉进游戏的“朋友圈”、生活的交际圈。实际上,游戏的这种社交属性,古来有之。我国很多地方逢年过节时,人们走亲访友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玩扑克、搓麻将,否则就会认为“缺乏节日的氛围”。

游戏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时间久了,分不清是“沉迷”还是“社交”了,可能就到了“玩物丧志”的程度,因沉迷游戏而引发的悲剧不时牵动社会的神经。今年6月,杭州一13岁的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被父亲教训后从四楼跳下。此前,广州17岁少年狂打《王者荣耀》40小时,诱发脑梗,险些丧命。还有很多因为《王者荣耀》遭到人身财产安全威胁的新闻报道。面对这些,家庭、学校、企业开始反思,生活中,难道只有游戏吗?很多网民开始质问:网络究竟该是怎样的景象?

今天之所以总有一些人沉迷游戏,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如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认为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没什么可干可玩的,只好通过游戏消遣时光。一些城里人一到周六日往往有种“无所事事”的感觉,于是,游戏受到他们的青睐。实际上,世界上本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的人们对城里的高楼大厦充满好奇,城里的人们反倒对农村的小桥流水充满兴趣。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生活、游戏的度,把发现游戏的敏锐、沉迷游戏的劲头用在欣赏周围环境、创造优质环境上,生活一定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美好。那些视游戏为社交必备工具的人们,不妨“自我挑战”一下,如果不注册游戏账号,取而代之的是琴棋书画的共同爱好,是性格、信仰等方面的志同道合,看看会不会遇到更多的知音?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兴趣爱好的权利,玩玩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无可厚非,但全社会不能没有引导人们进行合理选择的责任。前不久,我国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承担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等职责。教材编写的规范、科学,关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关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个孩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成长、灵魂发育的重要阵地。希望政府部门稳妥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像重视教材编写那样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拿出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希望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严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严防网络世界 的泥沙俱下,开发更多更好的网络产品,共同打造一片美好的“网上家园”。

第四篇:2017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一)

2017届高三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

(五)(纪念日 英雄 历史 理性)

1.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2016-09-30,人民日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南京保卫战,牺牲英烈4304名;抗美援朝,183108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是他们,用英勇、用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

是他们,用生命、用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一组英雄的名言警句,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杨靖宇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竹筠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2.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李浩燃 人民日报 2016-09-22)

3.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陈凌 人民日报 2016-09-23)

4.“放水抗日”**: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前女乒国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当天发了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为其点赞,夫妻俩竟双双成为近期舆论场中的“网红”。

只是这“网红”当得尴尬,惹来诸多网友群起攻之,轻则称其为“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重则斥其为“没脑子”“智障”。在“叫骂”和声讨中,一场舆论“狂欢”呼啸 而过。不过最近两天,剧情反转,一些细心网友发现,原来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

看吧,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后一句划线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没有最后一句话,意思大相径庭。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人家虽然“幼稚”过,但现在是一种自嘲、反思,还是很积极正向的。

我们尚且不知,微博中划线的那关键态度,为什么会在一些网站和网友的转发中被剪裁了,但回顾整个事件乃至舆情的发生,值得反思。

实际上,一条微博引发的“血案”,一纸言论掀起的**,在今天并不鲜见。往往当很多人落入“血案”和**渲染的激烈情绪中时,剧情却常常反转,许多网友因此感慨:被事实“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能击溃一个家庭,影响一个行业,也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一条断章取义的小小消息,竟如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产生意想不到结局。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猎奇天性,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发布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微博事件”,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但终究,这个话题消耗、占用了不少社会资源,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莫名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如此低级的“**”竟能产生,并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贴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传播时不妨多慎重一会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而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空间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很多时候,他们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彭飞 人民日报 2016-09-22)

第五篇:新闻时评(一)

高三阅读材料·新闻时评

(一)其一:“人人自危”不是规避道德义务的借口

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9月4日《成都晚报》)

一群人看着老人死在自己面前,无人伸手,人人自危。最动听的理由是,“彭宇案”后好人心死,复活不易;二是屡见不鲜的好心无好报,更灭了众生心中那一点善念——譬如9月4日《扬子晚报》消息说,江苏镇江六旬老人杨老先生晨练时帮扶醉酒男子,不想男子误以为杨老先生要偷自己东西,随即与他人一起将老人暴打至重伤,生命垂危。帮人、救人,似乎已经不单单是物质风险这么简单的事情,似乎无以复加的道德成本正在戕害社会道德行为。

事实上,所谓道德滑坡只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是打破旧道德体系、从而重塑道德的过程。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时候,是不存在救不救老人的问题的,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熟人之间的外部关系约束每个个体、不可能不讲道德,因为任何不道德行为都会被批评、被揭发,道德的它律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认识你”;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际流动的增强,陌生人社会则很少有道德的外部约束,大家对面不相识,即便见死不救,没人认识你、批判你,道德行为完全依赖自律,所谓“人心不古”,此为原因之一。

那么,人人自危的逻辑成立吗?对于本来就不准备帮助别人的人来说,“自危”不过是标榜自己道德优秀的“皇帝的新衣”,因为即便道德行为不存在被讹诈、被误解的风险,它也一样不会产生道德行为;对于心存善意、乐于助人的人来说,“自危”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成本,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要支付成本,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可能遇到交通事故、比如跳水救人可能有溺水的风险、甚至报警或打个120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恻隐之心大过了风险考量,因此你还是要伸出一双手,扶危济困;对于犹豫不决、想做好人又担心好人难做的人来说,“自危”之下,起码还有次优选择,比如拍照录像、自证清白,或者找三两路人、以示见证——总之,眼睁睁看着老人惨死街头,很难以“人人自危”的理由搪塞而过。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吁求道德,却又用所谓“人人自危”的盔甲卸去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义务;我们渴望道德,却又在实践道德行为前放大了若干极端的风险成本——其实,最安全的道德就是“无道德”,见死不救、见危不扶,人人都可能毙命于马路、横尸在街头——这样的道德现实,果真是我们所欲所求?(江苏 邓海建)

其二:查奥数班反被驱赶证明利益链不斩不行

西安市7部门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为什么赶检查人员?一名学生答道:“我不喜欢,但我们都想上好学校。”让人心酸。他们不是对奥数情有独钟,是逼不得已才钻进了名校与奥数培训班共同设的套。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奥数加分政策,但孩子想要进名校,仍要过奥数这一关。因为很多名校的入学试题中都有奥数题,没学过奥数的根本无法通过考试。想进名校,就必须报名参加奥数班的培训。这也是家长和学生不愿意上奥数班受罪,却不得不咬牙交钱参加培训的原因。有关部门取缔奥数班的行动等于断了这些学生进名校的路,学生和家长能不反感吗?

名校之所以热衷于奥数,除了可以借此抬高入学门槛,显示自己高质量外,还因为很多名校都与奥数培训班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另外,教育部门的一些官员都能从奥数班拿

到这样那样的好处。因此,深受公众痛恨的奥数班才能在有关部门的一次次禁令下顽强的生存下来。

要让奥数不再“绑架”学生与家长,光取缔奥数班没用,必须同时对名校下手,禁止其在入学考试中再出远远超出小学数学课难度的奥数题,让小学生不用上奥数班也能考上名校。对取缔奥数班不力的教育官员必须严厉问责,才能真正斩断奥数班背后的利益链。

(江苏 杨国栋)

其三:给父母洗脚,是愚教不是愚孝

曾经亮相央视《百家讲坛》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近日做客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谈及时下中小学喜欢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学习感恩,她表示反对,称“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推翻,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孝道本身是什么?洗脚就是尽孝吗?我不这样认为。”(8月21日《广州日报》)

说实话,对眼下一些学校蜂拥出现的洗脚感恩教育,我也很反感。孝道原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教育形式一旦简单化、平面化,就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容易成为舆论的笑点。现在,这种呆板的模仿,惹来高校教授的痛批。可冠之以“愚孝”的帽子,似乎又言过其实了点。

父母年纪大了,弯腰不方便,子女打来热水代为洗脚,又或者父母在外劳累了一天,子女打来热水让他们泡脚解解乏,这其实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亲情流露。如果硬要说这是愚孝,那不如说看着父母拖着蹒跚的步伐自己打水,然后艰难地弯腰洗脚,又或者对劳累一天归来的父母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抚慰,更是一种不孝。

蒙曼更该知道,鲁迅那个时代批“愚孝”,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那时的鲁迅,为了反对僵死的封建礼教传统,可以将一些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诸如《二十四孝》里提到的那些,作为批判的对象,进而推翻“孝治天下”的封建文化。但如今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已不复存在,倒是家庭关系的松散和亲情的淡漠,越来越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鲁迅反愚孝来反对洗脚,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不仅错误理解了孝,更错误理解了鲁迅。实际上,鲁迅自己就是个孝子,尤其是生活上,对母亲的照料相当细心。

包括孝道、感恩教育在内的国学教育,如今确实相当流行,但由于未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小学开展这类教育也确实一直浮于表面。但批评这种教育形式是一方面,探讨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精华则是另一方面,而不能因为教育形式的刻板,则连一些我们应该继承和学习的东西也一并摒弃。这不是一个学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倒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世俗口味而故作犀利之举。

回到洗脚和孝道这件事上来,洗脚和孝道应该提倡的对等的尊重,从来就不是矛盾的,应该被批判的是把洗脚当感恩教育唯一形式的僵化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为父母洗脚本身。而就像鲁迅知道他那个时代需要什么,该抛弃什么一样,现在的学者也该知道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应该抛弃什么。别在浮躁的观点传播和浅阅读中,放弃了对前人思想内涵的探索,更放弃了对时代内在的思考和自身内涵的追求。(湖北 丁寅)

其四:“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

暑假之际,家长纷纷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而这些“补”都表现在了

人民币数额的不断增加上。孩子暑假比上学还烧钱,当家长的个个直喊“伤不起”!在9月开学来临时,不少家长晒出账本,孩子的暑假消费开支大多上万元,最多花了4万余元。家长都盼望快点开学,结束这烧钱的暑假。(8月21日重庆晚报)

与“每周一歌”一样,放暑假的惯例早已约定俗成。不仅中国放,外国也放。美国从6月中旬开始放暑假,学生可以享受2-3个月的假期,我们满打满算大约才两个月放假时间。不同的是,美国人比咱们有钱,可人家既没有晒暑假账的“爱好”,更没有暑假“烧钱”的痛感。同为暑假,差距咋就那么大哩!

“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表面看,无疑学生家长莫属。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姜你军”、“豆你玩”横行,工资却原地“踏步”,多数家长挣钱不易。按说,暑假应该是家长喘口气的时候,毕竟孩子休闲在家花钱有底。不曾想,如意算盘居然打错了,暑假消费开支大多上万元,最多花了4万余元。多少家庭会“无所谓”?多少家长“不受伤”?

其实,“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恰恰不是学生家长,而是学生自己。一来,家长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极大导致了孩子高消费理念的膨胀。二来,暑假本是孩子休整、发展个性的大好时机,获得放松、快乐和休息的“季节”。可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暑假,俨然成了“第三学期”,而过度的“进补”孩子能不得“肥胖症”、“厌食症”吗?

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暑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宝贵的幸福时光,更是一段难得的心理缓冲和释放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一场“烧钱”嘉年华;作为家长,只要为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义的暑假则足矣,不必事事钱上前,更不能拼命吃河豚玩“烧钱”游戏。现实一点,理智一点,节省一点,无论有钱没钱,“烧钱”的暑假谁也“伤不起”!(江苏 陈文祥)

其五:设“县长特别奖”的县长该回家卖红薯

河北省盐山县设立了一个名为“县长特别奖”的奖项,获得这个奖项的必须是“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在下一为这些单位相关负责人或个人的一位子女在事业单位安排工作(8月28日《北京晨报》)。

盐山县的“县长特别奖”,不仅奖项怪异,奖品更怪异,居然是安排获奖者子女到事业单位工作。原本需要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岗位,在这里竟然变成了县长大人随意授予的私人奖品。而且,因为是“县长特别奖”,除了县长大人的意愿之外,当然没有任何硬性的评奖规则,可能跟谁关系好给谁,也可能谁官大给谁,更可能谁付的“拍卖款”高给谁。换言之,“县长特别奖”的全部规则就是:县长负责给官员子女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官员负责巴结讨好县长,全心全意为县长服务。

看一下盐山县2010年“县长特别奖”的获奖者:获奖单位是县公安局和县商务局,获奖个人是县国税局局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盐山中学教研处主任和孟店乡东帽圈村党支部书记。无一例外,全是官员,而且基本都是一把手——我们总算明白了什么叫“突出贡献”,原来官越大贡献就越突出。于是,这六家单位的高层都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县长特别奖”安排自己的子女到吃香喝辣的事业单位就业。不出几年,县里各单位主要官员的子女就业问题就能全解决了。

最近,事业单位专招官员子女的“萝卜招聘”新闻可谓比比皆是,有的专门为子女量身打造奇异的招聘条件,更多的则大搞暗箱操作走形式,为了应付上面和下面,可以说想尽了

招数,但总归还是偷偷摸摸地走后门;与之相比,盐山县就技高一筹了,只胡乱设一个奖,就光明正大地将领导子女们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而且排排坐分果果,今年这些单位明年那些单位,今年一把手明年二把手,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高明哉?只是人家不屑于偷偷摸摸地走后门,略施小计就大摇大摆地走前门。

绝对的权力造就特别的奖项,私下的利益交换变成公开的集体腐败,盐山县的“县长特别奖”不仅是官员谋私安排子女就业的登峰造极之作,更是集体疯狂徇私腐败的恶劣典型。这位县长大人设下一个特别的奖项就随意封赏群官,将紧缺的公共资源尽数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当官只为官做主,设“县长特别奖”的县长请趁早回家卖红薯。(湖南 舒圣祥)

其六:税收在“规定”之外还该有“伦理”

这几天“月饼税”和“婚前房产证加名税”成为热点。有评论说,这听起来就很荒唐,这是见缝插针,与民争利;税务部门则说,这是老百姓不明真相,大惊小怪——中秋节发月饼属于员工福利,早在1998年,国税局就出了一份文件,规定“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至于武汉市对婚前房产证加名按“赠与行为”对待,按加名方取得房产份额征收4%契税,做法也“合乎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条文”(综合近日扬子晚报、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

既然能找到法律依据,人家这税似乎也就收得。而民众持有不满,除了当下整体税负较重、纳税人享受权益不足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税不确定感”——大家不知道,到底在哪些环节“有些部门”还可以见缝插针地坐地收税;可不可以收税、按怎样的比例收,解释权又到底在谁手里。前些天南京推出“房产证加名税”,比例3%,舆论哗然;现在武汉推出比例4%,也“合法合理”:相互效仿,又能奈何?所谓“月饼税”也一样,1998年就“可以收”,但税务部门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征税,一直到了2009年经济危机背景下财政“钱紧”,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各自下发了一份文件正式开收……收,还是不收,这成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选题,甚至“领导一个电话”,就可以给出一份答案!

既然地方税务部门拥有如此多的解释权,甚至下个文件就成为“收税权”,民众自然忧虑:地方财政可能经常缺钱,地税部门压力永远都是巨大,这种压力会不会转换成对民众的压力,成为无孔不入、甚至重复建设的“征税”?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称,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29.6%,而GDP的同比增长仅为9.6%,征税又一次跑赢了GDP,谁来遏制这种不匹配的增收游戏?

税收不能成为橡皮筋,是因为还有另外一些“弹性”刺激着民众的神经:同样是福利纳税,那些享受了最多福利的官员们是否“被纳税”了?同样是所得税,为什么工薪阶层成了纳税主体,而大量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逃之夭夭?同样是纳税人,普通老百姓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是否享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同样是纳税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要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如果怎么征收、怎么使用,都充斥了不确定性。

税收,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严肃对待的公共事务。谁可以被授权、应该怎么确定收税范围、怎样监督使用、怎样向纳税人负责,都是一连串需要理清楚、讲明白、宣讲透明的重要命题,大家不能容忍它神神秘秘地被视为专业性机构的专业性行为——可以被选择性使用,可以被选择性解释。

重塑税收伦理,时不我待,这也是理顺民心的重要内容。刚性的税收政策,尽量让利于民,给民众一个弹性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弹性的税收条款,总是与民争利——唯有如此,纳税人的尊严与权利,才可以被充分地保障。(陕西毕诗成)

下载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语文时评类资料

    北师大石竹高三阅读资料之一(廖明金) 我们村是怎么没的 柯实 过去几十年,和许多农民一样,纪彦峰和家人把离开农村当做成功的重要标志。他们成功了,可在纪彦峰的诗《我们村是怎......

    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我希望1班这个班集体能够像雄师一般,雄赳赳气昂昂的追逐那属于自己的荣耀。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在籍生本科达线45人,达线率90%。分科后的生源情况,能够......

    20XX届高三毕业典礼

    —扬起梦想的风帆——追寻成功的彼岸— 20XX届高三毕业典礼 策 划 书 策划人:高 一(5 )班陈峻杰2013 年9 月12 日——2013 年9 月18 日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扬起......

    届高三毕业典礼主持词

    届高三毕业典礼主持词(精选多篇) 2014届高三毕业典礼流程及主持词 各位领导、全体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三年时光弹指一挥;带着梦想,带着期待,三......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

    2019年届高三毕业生自我鉴定-

    2019年届高三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汇编高三毕业生自我鉴定1: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

    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

    2014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高三了!作为高三23班的一员,我们都是这个集体的主人,共同担负着建设这个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承载着含辛茹苦的父母......

    高三时评类材料作文五步法指导

    高中必备时评类作文的写作要求及典范例文 一、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