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叙夹议。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在情在理的评说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即要亦理亦情。
二、时评文基本结构
1、叙述新闻事件,说清楚消息来源。
2、针对事件提出问题。
3、对问题作出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4、提出如此判断的理据(证明论点)【理据可以旁征博引、说古论今】 ①联想同类事件:显示其普遍性或特殊性,引起注意; ②联系自身、他人(目前、说古论今)论述。
5、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呼吁。
三、写时评文注意事项
(一)、关注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观察社会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对表现社会负面内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热点保持敏感,与时代同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四)、写作时要注意选好角度,求准求新;表述时要紧扣观点,始终把材料中的事件作为写作的大前提。【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 规矩重了,自己心疼; 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 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拟写作提纲】:
第二篇: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二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二
【学案一范文】
家长为什么要立规矩? 三川玲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规矩重了,自己心疼;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每次出国,我都会感受到很多“没规矩”。譬如,我们乘坐火车卧铺从米兰到巴黎,从进入火车站,到上车进入车厢,一直到越过国界抵达巴黎,一路上不仅没有人查护照,连车票都没有查一次。同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超市里,很多蔬菜水果,也是顾客自己拿袋子、自己称重、自己封口的,很多超市还可以自己付款结账,整个过程没有人监督。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还不乱了套了。可是,我所见到的欧洲车站和超市,并没有乱了套,反而提高了效率,让生活的体验更加舒适。我很喜欢这种基于信任的社会管理方式。这种信任首先认为每个人是好人,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人,是应该被尊重的人。因为被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反而很少有人会故意去占便宜、做坏事。
制定规矩的前提,大多是针对少数行为的。如果为了这些少数的东西,破坏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其实是得不偿失。所以,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享有尊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相反。对于孩子的成长,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信任的,是能够自我学习的,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是能够修正自己行为习惯的,就知道哪些行为应该立规矩,如何立规矩了。
是的,吃饭用手抓,做事很拖拉,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放学回家不马上写作业,见人不打招呼,看电视时间太长,痴迷看漫画、玩游戏,玩完玩具不收拾,不爱洗澡,不爱喝水,经常吃零食,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都是问题,都需要管束。
但是,凡事都要立规矩的话,天呐,得立多少规矩啊!规矩永远是立不完的。孩子在成长,行为在成熟,爱好在变化,如果家长要给每一项事情都立上规矩,到后来,家长自己都会乱了套。
而且,家长怎么监督执行这些规矩呢?规矩越多,监督就越困难,很容易乱作一团麻。可如果不监督执行,那规矩根本就没有权威性,孩子也不会尊重规矩,最后,连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没有了。你往往会发现,孩子最不服从的,往往是那些立规矩最多、管教最严厉的家长。所以说,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身上。
那么,面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内心认可我们想告诉给他的道理,让孩子能够改正某项行为,甚至是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能够应对其他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目的,我们就不能从家长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去立规矩。好的做法,是在不损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规矩要尽量少,简单,易执行,还要有趣。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也要被规矩约束,不能超然法外。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好处,就是不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不能说不好好吃饭就是不乖,不好好收拾东西就是太懒,不好好写作业就是厌学,爱打游戏就是坏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小偷„„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早早就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压力,无异于把刚刚站在岸边的孩子推下水。别紧张,别害怕,别急躁,别武断,平等地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自制力以及修正自己行为的模式也都不同。作为家长,不要先着急,后发火,然后就规定一二三。要知道,任何在气头上所立的规矩,都不是理性的。不如先平静下来,等一等,和孩子商量一下,根据孩子的性格,一起制定规矩。孩子参与并认可的规矩,大多都是会遵守的。而且,这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生动的民主实践课。
总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充分相信你的孩子。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剪掉天使的翅膀。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对此改革,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拟写作提纲】:
学生提纲
开放高考的天空 林海涛
我国即将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技术技能和学术知识两种模式的高考。对此我十分赞同。高考以前一直是华山自古一条道,不仅制度不灵活,还埋没了一些另有天赋的人才。开放高考的天空,让考生自由飞翔。开放高考的天空,考生成才。开放高考的天空,家庭幸福。开放高考的天空,祖国富强。开放高考的天空,给各成长的考生多了一片阳光,今后的高考可能会越分越细,越来越开放。因为给种子多一片阳光,它将还你绿野遍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
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 黄政艺
雄鹰能翱翔于天空,是天空给予了它飞翔的空间;鲸鱼能畅游大海,是因为大海给予了它遨游的空间;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高考改革方案正是向考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易于在自己擅长的行业上取得成功。
新型高考,选择多元人 万长泉
第一段,高考改革的重大变化,赞成。第二段,海外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
第三段,过去的高考的弊端,人才选拔的单一化,学术型人才数量过在,技术型越来越少。第四段,改革后能有效缓解人才市场的人才单一化
第五段,从自身角度看高考改革问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让更多的翅膀飞翔于天空 肖瑜
对于现在的高考,有人称赞,有人漫骂,有人说是以读书看人才,忽略了其它个性。有人说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提供机会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枷锁。依我看,他们各有各理,值得欣喜的是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从双方角度平衡了传统高考的利弊。简而言之就是让学霸展翅时也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们得以翱翔,从而丰富祖国未来的天空。提倡支持技能型人才,维持现有科技水平。鼓励培养学术型人才,充实国家科研发展队伍。
人才有多样,术业有专攻。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培养和打磨人才的方法。而高考改革方案正是使传统人才培养手段变得多元,让更多人才脱颖,让祖国的天空更加绚丽。
因才施“考” 潘丽霖
立意: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更能助人成才。一此次高考的改革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二针对不同型的人才进行不同考试,能筛选出社会所需不同类型的人才,使有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泯灭。
三不仅是考试,教育也须改革。因材施教来配合考试的进行。
四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不一定相同,因材施“考”择优选拔才能为社会寻找出未来的栋梁。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训练学案
记叙文写作训练学案
【训练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2、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 1、以写人为主 2、以记事为主 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
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学生写记叙文苦于找不到有意义的材料,其实“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滴水中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就能体味到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情美,普通事件中的哲理美。
三、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第三类取材是借物或借景抒情。
(一)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心旷神怡,让人留恋忘返;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1、写流淌着情感热血的人和事。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只有那些曾经感动过心灵的人和事,写入文章才能作用于灵魂,才能感动读者。写人,可以是父母、师长、同学等;写事,可以写家庭、学校、社会等;写物,可以是一丝白发、一方手帕、一片枫叶:都要把浓郁的情感色彩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
如,写少年海子在距家20余里的一所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趟8分的车票钱,每周都跑着回家。甚至为了不磨破鞋子,光着脚跑着回家。(《回家》)
“地冻天寒,娘老远地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娘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生生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娘猛地搂住了海子,紧紧地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外,外面很冷,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
特写镜头式的生活场景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在冰天雪地里,跳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时间、空间、严寒、贫苦都不能阻隔海子对老家、慈母的思念和向往,裹一身严寒的海子,血管里奔流着亲情的热血。搂着海子流泪的母亲,兀立寒风的父亲,心中同样翻腾着亲情的波涛,其中却有阵阵的剧痛和丝丝缕缕的辛酸掠过。
2、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会发现生活里其实到处都有真善美,那些蕴含着怜悯、慈悲、仁爱、宽和、谦逊、奉献、和善……美德的人和事,一旦经过艺术笔墨的点化,便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辉,文章也便随之增色。
如,陕西考生写的满分作文《父亲》的一个片断:
一个钟头过后,听到院外叮当的三轮声我就知道父亲已经回来,我赶忙打开外门,去迎接父亲。打开外门一看,啊,父亲好似练了气功似的,头上雾气缭绕,汗珠子直往下掉。我递上毛巾。父亲接过抹了一把脸,顾不得休息,就拾掇起他的蔬菜了。父亲拿过毛巾,一个个地擦拭他的西红柿,他的黄瓜……擦拭后的蔬菜更加新鲜,我想,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忽然,我对父亲说:“在他们上面喷些水吧。这样不但蔬菜新鲜,而且还能多卖好几斤呢。”父亲听后勃然大怒:“我卖的是菜,不是水。”我说:“别人都是这么做的。”父亲暴跳如雷:“混帐小子你净从哪里学来些歪门斜道?我告诉你,我们姓李的决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做人,就要讲诚信,堂堂正正,对得起咱的良心。”由于父亲的信用,他的生意总是很不错的。
“我”劝父亲往蔬菜上喷水。父亲暴跳如雷:“混账小子你净从哪里学来些歪门邪道?我告诉你,我们姓李的决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做人,就要讲诚信,堂堂正正,对得起咱的良心。”简短一句话,父亲光明磊落,诚实忠厚的朴实品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3、写蕴含着深邃思想的人和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睿智的老人,每一丝皱纹里都有世事沧桑;平凡的故事,每一处片断里都有深邃思想: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发掘其潜涵的精神内核,使思维向纵深运作,便会发掘生活的意义,体悟生活的内质,写出思想深邃的记叙文。
[佳作示范]
闪光的心灵
我曾在一家蛋糕店兼职。这是一个店面很大的自选商店,一排排的货柜上摆满了中式和西式的糕点,诱人而炫目。尤其是那些一元一盒的小蛋糕深受孩子们欢迎。
那天周末,收银台的小姐正在忙碌着,我也在给那些新进来的商品贴价标。突然,瞥见柜台边正走过来一个孩子。我心中顿时一阵感伤,这个孩子一身衣服早已破旧而发黄,瘦削的脸上满是灰尘,使我看不出他的表情。他的嘴角嚅动着,那双因饥饿而深陷的眼睛却放着惊奇的光芒,紧紧地盯着那些蛋糕,恨不得将面前的一切都盯到肚子里去。
我紧锁着眉头,心中满是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当我转过身,这个孩子已走进里面的货柜不见了。
我转身继续给那些新进的商品贴价标。过了不久,我听见商店的老板在出口处愤怒地大声怒吼。我心中一凛,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有人偷东西被抓住了。
我赶忙走出货柜,看见商店老板背对着收银台,一脸凶相,面前站着那个瘦弱的颤抖的孩子。
“把你的衣服掀开,不然打断你的腿。”老板大声呵斥。
孩子因害怕而露出极度惊惧的眼神。他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手和身体毫无节奏地颤抖着。
我这才发现,他单薄的上衣靠近腰部位有一处微微隆起,像是塞着什么东西。
“我……我没有、我没有……孩子的声音打着颤,夹着一丝哭的声调。”
这时店老板像是怒极了,一把掀起孩子的胸前的衣服,猛然从孩子的腰间拽出一件东西来--我们店销售的一元一盒的小蛋糕。
孩子霎时间吓得脸色苍白,这时收银台里的小姐突然惊声说:“哇!胡老板,他没有偷,原来他已经付过钱了。”
店老板一愣,回头一望,看见收银台不起眼的一角上果然有一枚一元的硬币。在那里闪着冷冷的、微弱的光芒。
店老板尴尬地将抓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松开了。
那一刻,我看得清楚:那枚硬币是收款小姐趁机偷偷地放在上面的。
透过这枚小小的硬币我看到了收款小姐那闪光的心灵。
[简评]面对饥寒交迫正在遭到老板责骂的儿童,机敏的收款小姐,在收银台上偷偷放上一枚硬币,使那名儿童免遭毒打,让我们看到了收款小姐心灵的善良,行为的高尚。冷冷的闪着微弱光芒的硬币,昭示人性的美好。
(二)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四忌:一忌演绎话题或材料;二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三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四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三)第三类是借物或借景抒情。就是从自然界的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去领悟人生的哲理。如:
飘 落 心 灵 的 秋 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叶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
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第四篇:2018年高考时评写作指导及训练示例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一则《广州日报》的新闻,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掀观影热潮(有删节)
昨日,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影院公映。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卫铁是本片的导演,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卫铁表示,影片不仅有对国家取得辉煌成绩集中展现,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普通人崭新精神面貌的刻画:“努力去做一个奋斗者,是这部电影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
《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过去5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集中展示。“振华30号”完成港珠澳大桥最后吊装、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首个太空实验站“天宫二号”如期升空等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美丽画卷。
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则汇聚成一组动人乐章:上门帮居民联络家庭医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全科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桥梁;筑起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勤勤恳恳为孩子奉献的乡村教师;平均年齡只有30多岁的科技创新团队等,让观众为之动容。片中一个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工业园工作的非洲年轻人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广州”。
影片上映后,广州掀起观影热潮。昨日是元宵佳节,《厉害了,我的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记者特地前往岗顶天娱广场的天河电影城,早上9时多,影院里已经人潮涌动,10时的早场电影上座率达到90%。据介绍,上映首日全城共有133家影院放映545场,早在前晚,翌日多个场次的电影票就已售罄,正佳飞扬影院、青宫电影城、天河电影城等多个热门影院的多个场次满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卫铁认为这些是影片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年轻人应该走出虚拟空间,去看看祖国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卫铁表示,充满正能量的影片之所以能受到观众喜爱,与国家的国力的增长息息相关:“国力提升了,文化必然繁荣,观众自然愿意支持能够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好作品,这就对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以上新闻你有什么感慨,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解析】
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是“厉害了,我的国”,注意从材料中选取立意的角度立意,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为中国骄傲;
2、努力做个奋斗者;
3、平凡人成就非凡国;
3、走出虚拟世界,感受国之变化与国俱进,增强使命感;
4、提升文化自信,支持正能量。
行文时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然后结合现实和自己的实际论证,体现自己的思考,做到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
想要海量免费试题吗?请关注公众号
语文试题与作文 ID:stzuowen
**********
【写作提示】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就是针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
从内容上看,有三种类别:一种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述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否定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从写法上看,有“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时评写作应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是讲究“准确性”和“说理性”。【例文导写】
中国骄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国的历史上英雄辈出,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大英雄!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今年7月11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打工的朱柱(泗洪县双沟人)从南京市东山街道的“老东山桥”上路过时,看见一个女青年从南边的“观光桥”上跳入水中。朱柱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奔向女青年的跳水处,刚到河边,朱柱就仓促地脱下脚上的一只解放鞋,这是只见女青年的身体动了一下,朱柱来不及脱下第二只鞋就跳进了河里救人。轻生女青年最后经闻讯赶来的当地民警和众人奋力救上了岸,并送往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而朱柱却不幸溺水身亡。为了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落水女青年,朱柱现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朱柱,一个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面对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孩,却第一个跳入水中。
在祖国西南四川省,有一个小县城,在这个县城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叫王顺友。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大山里奔波送信,这一送就是二十年。那个县城里,很难找到一块平地,除了山还是山。全县29个乡镇中,23个不通电话,16个没有电,交通也很不方便,王顺友只能步行给部分乡镇送信,邮件只能用马驮,非常艰苦。王顺友每天的工作就是牵着自己的马,把信件送到山里人的手中,他从家里出发开始送信,到送完信在回到家中,整整需要十四天!也就是说,在这十四天里,他只能露宿山间。在他送信的二十多年里,经历的艰辛、困苦、孤独时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为了保护邮件,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为了保护邮件他被马踢中肚子,差点丢了生命。二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
他们在我心中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
中国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第五篇:“时评”思维训练
“时评”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1]
时评,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这种作文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要仔细体会这种结构的本质特点。
示例:
请就下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副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作文结构提纲与评点:
看到建筑工地上悬挂的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述材料),深思之余,油然而生赞叹之情。(亮观点)
这不是一句单调的口号,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启发人们心智的强大力量。(分析材料),它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人们当前的工作与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挂起钩来,赋予平凡的工作以深远的意义。(稍作拓宽,为下文联系实际张本)
其实,何止建筑要质量,学校的教学,育人育本,更要讲究质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未来力量。然而由于他们阅历较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可忽视加强思想的教育,育人育本,质量第一。(联系老师、学生、学校实际来谈)
??
无数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注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地推衍),一向都把抓好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
培育人才乃是国家之根本,而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的人才,更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只有育人育本,讲求质量,社会主义大厦才能永远高高屹立。(小结全篇,干脆而不离题;照应材料,简洁而不重复)
范文示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则令人信心百倍的宣传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引述材料)
这的确是一句睿智的口号!(亮出观点)
毫无疑问,建筑,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当然的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更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计!因此,建筑工地上,绝不能允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横行!而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展开一:分析此料——建筑)
由此,我们联想到,作为立国根本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应“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条标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己任,以“育人育本”的“思想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做到“质量第一”,努力培养出“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适合当前现代化建设需要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且“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而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更应首先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决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地只管分数靠前而不问素质质量如何。其二,作为学生,也应该以这条标语为座右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为高,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和教学质量为重,而只求分数上去了,其他则不管!那么,纵有再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枉然!这样不仅会使祖国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泡影,而且和谐社会建设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中国人民又将永陷贫穷落后的万丈深渊之中!赶欧超美也永远只能是“白日梦”!(展开二:由建筑联想到教育—先教师后学生)
由此我们进一步联想到,无论干什么事业都需要强调“质量第一”。今天已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小村落的时代。小而言之,一个企业,只有讲究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而言之,我国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击败称雄于全球的强烈竞争对手从而赢得真正的胜利。三鹿集团因质量疏忽而宣告破产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国家的生命!哪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拥有高效率的管理,拥有高水平的领导,那么,哪个国家就一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展开三:事业—先企业后国家)
总之,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队无法生存,教育无法发展,国家无法昌盛。(总结全文)
[思维训练2]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示例: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范文示例: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很难找到一篇有经典价值的文章了,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高考中考,严重误导了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写作热身]
成都七中2009级14班被媒体称为“最牛高三班”,这个班59个学生,全部上重点线:11个上北大,9个上清华,6个上复旦,3个上浙大,2个上中科大,2个上华东交大,2个上香港科技大学,1个上美国麻省理工,其他上人大、武大、哈工大等都是“差生”了。(7月18日《四川新闻网》)
对以上新闻材料,你有何感想与看法?请用时评结构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