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

时间:2019-05-13 04: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

第一篇: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

2017届高三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

(五)(纪念日 英雄 历史 理性)

1.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2016-09-30,人民日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南京保卫战,牺牲英烈4304名;抗美援朝,183108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是他们,用英勇、用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

是他们,用生命、用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一组英雄的名言警句,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杨靖宇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竹筠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2.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李浩燃 人民日报 2016-09-22)

3.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陈凌 人民日报 2016-09-23)

4.“放水抗日”**: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前女乒国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当天发了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为其点赞,夫妻俩竟双双成为近期舆论场中的“网红”。

只是这“网红”当得尴尬,惹来诸多网友群起攻之,轻则称其为“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重则斥其为“没脑子”“智障”。在“叫骂”和声讨中,一场舆论“狂欢”呼啸

而过。不过最近两天,剧情反转,一些细心网友发现,原来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

看吧,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后一句划线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没有最后一句话,意思大相径庭。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人家虽然“幼稚”过,但现在是一种自嘲、反思,还是很积极正向的。

我们尚且不知,微博中划线的那关键态度,为什么会在一些网站和网友的转发中被剪裁了,但回顾整个事件乃至舆情的发生,值得反思。

实际上,一条微博引发的“血案”,一纸言论掀起的**,在今天并不鲜见。往往当很多人落入“血案”和**渲染的激烈情绪中时,剧情却常常反转,许多网友因此感慨:被事实“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能击溃一个家庭,影响一个行业,也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一条断章取义的小小消息,竟如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产生意想不到结局。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猎奇天性,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发布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微博事件”,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但终究,这个话题消耗、占用了不少社会资源,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莫名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如此低级的“**”竟能产生,并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贴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传播时不妨多慎重一会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而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空间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很多时候,他们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彭飞 人民日报 2016-09-22)

(六)别让网游成为生活的全部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沉迷游戏的劲头用在欣赏周围环境、创造优质环境上,生活一定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美好

最近,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很“抓人”,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万„„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地铁上、餐馆里随处可见,有时办公室、课堂上也会忍不住约一局,以至于社会舆论开始用“沉迷”来形容很多游戏者的状态。

问及爱不释手的原因,有人给出的理由是“排解压力放松心情”,这还算可以接受。有人给出的解释是“通过游戏可以学习历史知识”,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还有一些回答更匪夷所思,“别人都在玩,我不玩就被孤立了,显得不合群。”

诚然,游戏的本性就是对人的欲望的一种刺激,失去了刺激就失去了吸引力,有了刺激就容易让人着迷。游戏往往又是一种社交工具,尤其是今天,《王者荣耀》正在借助互联网的联通性,把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拉进游戏的“朋友圈”、生活的交际圈。实际上,游戏的这种社交属性,古来有之。我国很多地方逢年过节时,人们走亲访友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玩扑克、搓麻将,否则就会认为“缺乏节日的氛围”。

游戏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时间久了,分不清是“沉迷”还是“社交”了,可能就到了“玩物丧志”的程度,因沉迷游戏而引发的悲剧不时牵动社会的神经。今年6月,杭州一13岁的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被父亲教训后从四楼跳下。此前,广州17岁少年狂打《王者荣耀》40小时,诱发脑梗,险些丧命。还有很多因为《王者荣耀》遭到人身财产安全威胁的新闻报道。面对这些,家庭、学校、企业开始反思,生活中,难道只有游戏吗?很多网民开始质问:网络究竟该是怎样的景象?

今天之所以总有一些人沉迷游戏,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如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认为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没什么可干可玩的,只好通过游戏消遣时光。一些城里人一到周六日往往有种“无所事事”的感觉,于是,游戏受到他们的青睐。实际上,世界上本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的人们对城里的高楼大厦充满好奇,城里的人们反倒对农村的小桥流水充满兴趣。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生活、游戏的度,把发现游戏的敏锐、沉迷游戏的劲头用在欣赏周围环境、创造优质环境上,生活一定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美好。那些视游戏为社交必备工具的人们,不妨“自我挑战”一下,如果不注册游戏账号,取而代之的是琴棋书画的共同爱好,是性格、信仰等方面的志同道合,看看会不会遇到更多的知音?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兴趣爱好的权利,玩玩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无可厚非,但全社会不能没有引导人们进行合理选择的责任。前不久,我国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承担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等职责。教材编写的规范、科学,关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关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个孩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成长、灵魂发育的重要阵地。希望政府部门稳妥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像重视教材编写那样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拿出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希望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严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严防网络世界 的泥沙俱下,开发更多更好的网络产品,共同打造一片美好的“网上家园”。

第二篇:2017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一)

2017届高三写作素材 时评精选

(五)(纪念日 英雄 历史 理性)

1.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2016-09-30,人民日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南京保卫战,牺牲英烈4304名;抗美援朝,183108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是他们,用英勇、用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

是他们,用生命、用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一组英雄的名言警句,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杨靖宇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竹筠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2.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李浩燃 人民日报 2016-09-22)

3.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陈凌 人民日报 2016-09-23)

4.“放水抗日”**: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前女乒国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当天发了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为其点赞,夫妻俩竟双双成为近期舆论场中的“网红”。

只是这“网红”当得尴尬,惹来诸多网友群起攻之,轻则称其为“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重则斥其为“没脑子”“智障”。在“叫骂”和声讨中,一场舆论“狂欢”呼啸 而过。不过最近两天,剧情反转,一些细心网友发现,原来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

看吧,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后一句划线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没有最后一句话,意思大相径庭。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人家虽然“幼稚”过,但现在是一种自嘲、反思,还是很积极正向的。

我们尚且不知,微博中划线的那关键态度,为什么会在一些网站和网友的转发中被剪裁了,但回顾整个事件乃至舆情的发生,值得反思。

实际上,一条微博引发的“血案”,一纸言论掀起的**,在今天并不鲜见。往往当很多人落入“血案”和**渲染的激烈情绪中时,剧情却常常反转,许多网友因此感慨:被事实“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能击溃一个家庭,影响一个行业,也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一条断章取义的小小消息,竟如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产生意想不到结局。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猎奇天性,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发布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微博事件”,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但终究,这个话题消耗、占用了不少社会资源,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莫名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如此低级的“**”竟能产生,并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贴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传播时不妨多慎重一会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而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空间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很多时候,他们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彭飞 人民日报 2016-09-22)

第三篇: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一

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一(9篇)

1“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大势所趋下的必然性了。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是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2学国学不能“买椟还珠”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价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影响他们研究国学了吗?顺便说一句,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牵着牛车出来作战,结果敌军纵

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第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第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颇不少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等早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精微的门槛要低得多,成为一些国学爱好者快速入门、国学培训机构迅速亮出招牌的捷径。比方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相比于探讨“《竹书纪年》与《左传》之历史记载异同”“刘知几史学思想谈微”,当然还是穿着长袍马褂、摇头晃脑、背上一整本《弟子规》要容易得多。

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不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了隐然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骑自行车也不行。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不知如何取舍,一切以古为尊,哪怕是形式。其实国学是个异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有人从中搬出了“三从四德”,但里面也不乏“河东狮吼”;有人觉得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有人觉得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坐轿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解放,而不是越发的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理学家程颢有这么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国学,应当让人通向这样博大旷达、云淡风轻的境界。

3人工智能写诗与纯文学无关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这篇名为《世界悲剧的角色》的诗歌出自人工智能“小冰”。据了解,它还“写”了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用100个小时,“学习”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中新网6月29日)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在诗歌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要被超越了呢?不言而喻,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在精密计算和逻辑推理上的能力和潜力远超人类,但一旦进入人文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就捉襟见肘了。

灵感和情绪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长的关键要素。人工智能写诗,其根据来自大量的文学作品储存,以及内在的逻辑算法,但是,诗歌作为纯文学中对天分和灵感要求最高的一类文体,想写好它,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逻辑、储备和模式,而取决于感悟力和创作经验,而这恰恰是人类独有的本领。

本质上讲,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更像是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意象元素的堆砌,或者句子合辙押韵,但诗歌内在的张力和节奏,却无法呈现。比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语花香这些意象,会让人产生诗意,但仅仅刻板地呈现它们是不够的。优秀的文学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独有的美感,在庸常的生活里捕捉到瞬间的灵光。即使是一堆看起来干瘪粗糙的物象,经由诗人之手,呈现在试卷上的文字也会有序排列——而且,这个排列之以来作者创作中的“内在律”,而不诉诸于数学公式和算法等,并不能量化而论。

况且,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是丰富的,并非只有唯美绚烂的诗歌才是出色的诗歌。如在现代主义的范畴内,许多诗歌看似“以丑为美”,实际上是在发扬批判效果,进而呈现更深层的思想。有些诗歌读起来像“口水诗”,其实只不过是借助口语表达,来呈现迥异独特的文学风貌。毕竟,并非所有的创作都是知识分子写作,如果是民间写作,其优劣标准又将不同。

也正因此,将不能量化的诗歌(以及纯文学)评价标准,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标准拼接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件不伦不类的事。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贡献,足以证明其本领之强,并无必要来和人类智慧在诗歌创作上“一决高下”。人类也完全没必要拿自己的“优势”去跟人工智能的“缺点”比较,即使科技再发达,想必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诗歌与文学的世界依然是人类情感和灵魂最佳的栖息地,守卫好我们的心灵家园,依然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创造力。

4正义永远不会是简单的“谁下跪谁有理”

近日,一则“快递员搞错快件,向女客户下跪道歉”的微博小视频火了。在视频中,一位快递小哥像一位白衣女客户跪地道歉,“派件是我搞错了,我错了,我跪下来给你道歉!”女顾客则全程一言不发,也没任何举动。其中有被称为渉事快递员朋友的人表示,“收件人不依不饶,没有办法”,最后还说渉事快递员“觉得什么尊严都没有了”。

如果单看这个视频,确实很容易觉得女客户过于苛责、不近人情。送错快递固然有错,但该投诉就投诉,有问题解决问题,再怎样也不能让别人下跪。这种朴素的正义观可以理解,但表达正义的前提是去了解清楚事件来龙去脉,而不是别人一煽风点火自己的善心就盲从泛滥。看惯了自媒体时代的各种新闻反转,网络围观者在表达正义的时候,应该有多问一句“为什么”的习惯——为什么女客户要让对方下跪,这能对她有什么好处?

事实上,媒体后续的跟进就发现,下跪完全是快递员个人的事。女客户被送错快件,表达要维权的诉求,完全合情合理。至于快递员担心处罚严重,所以下跪请求女客户谅解,实质是在用极端的方式要求“法外开恩”。即便快递公司过重的处罚有什么不合理,那和女客户也完全没有关系。理性梳理下整个进程,会发现女客户是最无辜的一方。可在这个下跪视频的引导下,她莫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先是网上被“人肉”,后是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匿名谩骂电话和短信,最后甚至被逼的辞职逃避。

而事件的另一方,快递员在这个下跪视频**之后,同样选择了辞职躲避。他的同事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谁还待得下去呢?”如果只是一个派件错误,他原本是不用承担如此大的压力的。反而是一个要为他主持公道的视频,最终变成了双刃剑。这一闹剧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如果你在现实理亏,就不要指望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胜利。即便你可以一时误导网友、得到声援,最终还是会在真相反转的过程中跌得更惨。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在现实受挫,都有去网上寻求公道的习惯,但在发帖之前,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占理很必要。互联网只是提供了维权的补充通道,绝不会是个颠倒黑白的新世界。

对围观者来说,这则是又一次关于正义观的训练。现实是复杂的,网络世界同样是,正义永远不会是简单的“谁下跪谁有理”。过去的很多舆论事件显示,总有些人在泛滥善心驱使下,急于主持正义,在有限的事件信息中找出一个“恶人”,然后想当然地简单归因,一浇自己心中块垒。可是围观新闻事件不是围观电视剧,对电视剧角色怎么表达好恶都只是个人喜好,但对新闻当事人的各种道德判断可能会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让嫉恶如仇的善念多一点耐心,等一等真相的呈现,是这个浮躁的自媒体时代最珍贵的大善。

5未完成业绩被罚喝厕所水?践踏尊严的企业培训不要也罢!

7月29日下午,一段据称是发生在成都新都区大丰一摄影公司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里,因未完成业绩,员工被公司要求喝厕所便池里的水。不少网友认为视频中行为“太过分”“践踏尊

严”。记者调查了解到,“未完成业绩罚喝厕所水” 事件真实发生地为广安岳池九龙镇一家名为“大风车儿童摄影”的摄影店。(8月2日《成都商报》)

据了解,强迫未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喝厕水”只是惩罚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为让人难以忍受的“吃蚯蚓”,只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事件就被曝光了。现在,主导这次培训并且把培训视频上传网络的培训师,已经被当地警方处以行政拘留4日的处罚,给这起闹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视频中被强制“喝厕水”的当事人,身心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视频被公布以后,连她身边的人都知道了她是一个“喝厕水”的人,其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近年来类似这种以践踏和侮辱人格为主要手段的所谓企业培训层出不穷,除了喝厕水、吃蚯蚓,还有当众下跪、自抽耳光、大街上“裸奔”等等。客观而言,如果单纯从效果上来看,这样的“惩戒式培训”对提高员工业绩想必是有帮助的,毕竟多数员工为了避免自己被惩戒,只能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更加拼命才行。但是不管这样的培训效果有多好,经过如此培训的员工业绩有多好,一旦培训行为涉嫌践踏员工的人格、侮辱员工的尊严,或者是对员工的身心带来伤害,那么这样的培训就应该立即被叫停,甚至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企业想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这都没有什么错,但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和途径,而“喝厕水”“吃蚯蚓”等等,是最简单粗暴、也最不可取的方式。很多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热衷此道,恰恰说明他们除了从网络上搜集这些自以为高明的旁门左道,确实也不懂其他更加科学、合理,又容易被参加培训者接受的方法和方式。事实上,以往就有媒体披露,这些打着人力资源培训招牌的培训公司和培训师,很多都是草台班子,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资质。

在这里闹剧中,同样应该承担责任的,还有聘请培训公司和培训师的企业。比如在这起事件中,这家摄影店的负责人,把自己的员工交给培训师来培训,自己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只等着经过培训的员工给自己创造更多价值,而完全不顾这些员工遭遇了什么,这样的企业,能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吗?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吗?

而站在员工的角度,一旦觉得自己在培训中人格遭受了践踏、尊严遭到了屈辱,身心遭到了伤害,那么该说不就说不,该报警就报警。我们不该忘记,任何工作,都不应该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

6允许低收入者蹭凉的城市更文明可亲

近日来,我国南方地区普遍高温,一些城市的市民涌入地铁、商场等有中央空调的凉爽区域避暑。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有损市容,有关部门应该禁止,但坦率来说,一个允许穷人蹭凉的城市恐怕比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更能体现文明的真正意义。

其实,市民因高温涌入公共空间避暑,不仅发生在中国城市,而且也发生在世界各地。美国一些城市在高温时期,就普遍采取开放市政大楼、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公共区域的做法。城市并不仅属于衣冠楚楚的富人,同样也要服务于生活困窘、不那么文明的低收入者。地铁站的过道里躺着避暑的人群,的确显得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只要这些人没有妨碍到地铁站的正常运行,管理者就应该做到见怪不怪,我们也应该接受地铁站避暑纳凉的附加功能。

当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城市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的确需要有关部门的管理与纠正。各种市容整治,也的确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是,文明城市究竟要文明到什么程度,却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文明生活是有成本的,过高、超前的文明标准,会对城市里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有严重的约束。欧洲等国的社区改造中,就出现过社区一旦提高档次,低收入阶层由于生活成本快速上涨反而被迫迁离,生活状况更加恶化的现象。而随着穷人的迁走,城区里低端产业与劳动力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除了少数富裕阶层之外,大量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也开始快速上升,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进而让城市陷入文明但萧条的困境。

作为一个处于城市化中期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大量并不富裕的低收入群体,盲目追求整齐划一的文明标准,很可能会损害城市生活的活力。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和容忍诸如地铁站里纳凉、广场上跳舞、马路边烧烤之类的“低端”生活。因为城市生活是一个生态系统,高端、中端、低端的产业与人群,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了依赖低端生活的低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的高端生活也将受制约。

坦率地说,对地铁纳凉群众不宽容的声音表达了容不得低收入者甚至见不得低收入者的心态。这恰恰说明,一些自诩为社会精英的阶层,缺乏真正的精英的责任感与同情心。他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开放、多元、繁荣的城市,不如说是闭塞、单

一、有序的城堡。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一旦城市的管理部门也具有这种“伪精英”心态,城市就会陷入阶层撕裂、贫富对立的困境,而难以成为包容、整合不同阶层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城市,如果缺少包容精神,视底层艰难于不顾,过度迷恋所谓的国际化、全球化,不仅脱离了社会现实,也容易制造阶层对立和社会矛盾。

一个现代的宜居城市,不应没有低收入者纳凉的地方。就此而言,那些允许市民在地铁站里蹭凉的城市,比起那些为了防止穷人露宿街头而在天桥下设置水泥锥丛的城市,要更人性化、更开明、更文明。

7“熊孩子”无票登机三道安检为何流于形式

7月16日发生在首都机场的“4岁儿童逃票登机”事件持续发酵。18日,民航局方面回应,经调查,5名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当日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已有延误。在延误的5小时中,由于未购票而导致的延误约1.5小时。(澎湃新闻网7月18日)

此前,首都机场已承认,逃票儿童确实未经查验有效乘机证明,但在登机前已经过安全检查。首都机场将严格执行安全标准,积极完善安全管理及查验流程,确保旅客出行平安。

与公众舆论的一片惊呼相比,这一“你好我好”的结果,实出意外。这样就OK了吗?孩子没错,家长“无故意”,航班本来就已经延误,机场也将完善安检流程„„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抹平了,或者即将抹平。那么,剩下来的只有网上的喊打喊杀声,在死水一般的平静中,显得那么怪异突兀、格格不入。

孩子当然没错,一个4岁的孩子,勇闯也好、智取也罢,都取决于背后的成年人。至于成年旅客有没有“主观故意”、是不是果真“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不好妄自揣测。依照常理,越是首次乘机,越会打听问询,小孩子用不用买票,并非很难搞清楚。

因为小孩子无票擅入,导致一个航班的乘客下飞机重新安检,公众惊出一身冷汗,又岂能只问主观愿望,而罔顾这一行为造成的后果?航空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测的风险。因此,即便他们确实没有主观意图,也该被追究逃票及扰乱公共秩序的相关责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能姑息迁就。

此外,作为负责安全管理的机场安检,更是责无旁贷。三道安检都没检出一个没买票的孩子,仅仅是工作失误?公众现在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追查责任、严肃处理,而不是什么“今后将如何如何”的官样文章。看似严密的安检关卡,形同虚设,一个大活人都能堂而皇之地过关而入,谈何安全管理?如果有犯罪分子混进去,怎么能让人信任?

这一事件足以表明,机场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安全漏洞,而任何漏洞都可能是致命的。根据《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规定,查验证件是安检的一部分。人证合一,才能防微杜渐。如果发生了问题,无论是机场安检还是航空公司,均应该被追究相关责任。违反规定的,将由民航安检机构予以纠正,民航安检机构不履行职责的,由民航行政机关责令改正。

安检是民用航空必须恪守的程序,是一道道严密的栅栏,关乎航空安全与公共利益,决不能流于形式。尽管这些程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安全,但不按照程序去做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这

个问题上,亡羊补牢固然必要,但首先应该追查事件本身的相关责任,查清安全漏洞的发生原因。无问责,则不可能有真正的重视;无反省,也谈不上“以儆效尤”。

8应对狗患更须“以治代杀”

因流浪狗伤人事件频发,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于7月24日下发通告,决定自7月31日起,对该县城区内放养犬类进行强制捕杀。此举引发了动物保护组织“PETA亚洲善待动物组织”的异议,该组织官方微博在7月30日和31日发声称,直接捕杀流浪狗不人道。江西铜鼓回应捕杀流浪狗:伤人事件频发,有规可依、市民支持。(8月2日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城市养狗成为潮流,各种犬只的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狗患”也随之而来,除了一些烈性犬伤人之外,一些犬只被先养后弃,产生大量的流浪狗,导致伤人事件频发,形成很大的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隐患。因此,不少城市纷纷开始捕杀流浪狗,也因此引发社会广泛的争议。尤其是当街采取棒击、绳绞等观感残忍的方式捕杀,让人觉得很血腥,受到爱狗人士甚至是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与反对。

应当来说,从维护公共安全的立场出发,捕杀流浪狗有其必要性,在观念出现多元对立的情况下,更有必要采取影响更小、措施更人性化的柔性处理方式,比如,对流浪安乐死。这要求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更细致、更智慧。但是,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捕杀的方式。

捕杀流浪狗对防止城市“狗患”发生来说,向来都是下下之策,但却又是成本最低、简单易行的办法。流浪狗多了,伤人事件频发了,全城捕杀一次,毕其功于一役,可以管上一段时间,再反弹重复一次“运动”,因循的还是“割韭菜”的管理思路。显然,于治理而言,这是典型的懒政之策,立足于捕杀、低成本简单机械方式的依赖,自然与社会情感产生冲突。

应对城市“狗患”,需要改变的并不是捕杀流浪狗的方式,而是治理城市养狗的理念与方式,从“管狗”转向到常态“管人”上来,以此来规范养狗的行为,满足城市安全与卫生秩序的需要。其一,自上而下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养狗行为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需要配合管理的义务,禁养类型犬只、强制免疫、禁止遗弃等,提出清晰的行为界线,以及违反应当受到的严厉处罚,将城市养犬纳入法治的轨道。其二,建立城市养犬服务体系,引导犬只登记,运用识别技术、实行免疫、节育服务,规范养犬秩序。其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参与到城市养犬的管理与服务中来,如,执法管理、卫生防疫与动物保护组织,联合建立流浪狗救助机构,通过收容、绝育、领养替代买卖、接种疫苗等方式,有序处置流浪犬只。

总之,面对“狗患”,城市更要“以治代杀”,须走出末端治理的思维惯性,既考验勇气,更考验智慧。

9暴走者被撞死咎由自取?别让义愤代替法律裁判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悲剧。7月8日,山东临沂一“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一辆出租车从后方撞入人群,导致1死2伤。事发后,肇事女出租车司机董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拘。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很多网友并不服气,认为“‘暴走团’应承担全部责任”。

很能理解这些网友的愤怒,因为“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不仅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更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从路权来看,行人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斑马线”等特定路段,而不是任性占用机动车道,肆意侵占行驶车辆的权利空间。

但是,行人违法并不等于“该死”,或者应该“被车撞了白撞”。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除非“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才不用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就算是有证据证明没有过错,也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法律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在交通环境中,与行驶的车辆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才是弱者。在立法上确立“无过错赔偿”原则,加重限定行车的法律责任,有利于驾驶员谨慎驾驶,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从而减少交通事故,防范驾驶员“依法任性撞人”。

况且,在这起“暴走团”被撞事件中,肇事司机并非毫无过错。虽说“暴走团”是在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但目标相对明显、左右车道都很通畅,驾驶员理应辨识“危险”,控制行为,避免交通事故。该肇事司机也承认,自己驾驶“大意了”,既然存在主观过失,就应承担起一定的法律责任。

具体承担多少责任,主要以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根据《刑法》及最高法《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现“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危害后果,并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有一个重要的入罪条件,就是必须“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强调行驶车辆驾驶员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并不是给“暴走团”推卸法律责任的借口。《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不能“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考虑到有关行人在机动车道行走,自身也有一定的过错,故在具体进行民事赔偿时,可以相对减少肇事司机的赔偿数额。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尽管有消息指出,死者“只是一个跟着晨跑队健身的普通市民”,但组织者对于死者加入“暴走”的默认,足以构成事实上的参与。从报道情况看,在路线选择、安全提示等方面,组织者可能未尽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在机动车道“集体暴走”,也是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应受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9条,“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至于“当时晨跑的地方主路两边都在修路,路不好走,锻炼的人才会跑到机动车道上”的理由,并不构成免除行政处罚的理由。

“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并不是个案。6月初,媒体就曝光,青岛当地有两个晨练团,早起后就在马路中间的超车道“暴走”。诚然,“暴走团”有锻炼身体的权利,但享有这种权利应以遵守法律、不侵占公共利益为前提。有人说,“暴走团”被撞是好事,至少对其他人是警告。但是,用生命作为代价,这个“教训”未必过于惨痛,也不见得就能“痛定思痛”。

其实,法律也能“药到病除”,关键是抓住“两头”。在立法上,“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占据机动车道的“暴走团”,可以说是“小case”,很难有什么触动。将机动车道“暴走”列入“治安管理处罚”范围,升级警告、罚款乃至拘留等处罚措施,效果恐怕要好得多。

还应加强的是执法。纸上的法律执行不到位,法治就不可能“落地生根”。上述“集体暴走”已在机动车道上开展多时,并没有得到职能部门的及时制止和处罚。如果及时介入、认真执法,又何来事故悲剧?

一起悲剧理应成为检视不足的开端。在法治社会中,最理性的检视标准,最有力的保护手段便是法律。期待通过立法和执法的改进,规范“暴走团”活动,也让类似悲剧成为历史。

第四篇:高三作文素材一

高三作文素材一

【话题阐释】

良心意识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理想,是追求,是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良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良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良知……正是这些良知,才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才使我们涉过滚滚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

良心,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孟子以为良心是最基本的人性,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自暴自弃)者也”。四川大学教授刘家全认为良心是指“隐于人内心的肯定正确、否定错误的是非判断意识,是一种追求正义与公正的潜行观念”。通常所谓“有良心”是指关爱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能给予热情关注,体现在个人的思想上就是具有正义感、道德感和责任心、同情心,体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重、文明。

良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表现在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卢梭曾言:“人类的良知就是上帝最正确的法则。”雨果也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美好的世界就是依靠人们的良心即正义感、道德感和责任心、同情心来创建与维系的。生活在国家、民族中,良心就是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生活在社会中,良心就是正直博爱,扶危济困;生活在单位里,良心就是廉洁勤政,恪尽职守;生活在家庭里,良心就是敬老爱幼,亲近和睦。作为教师,良心就是为人师表,培育桃李;作为学生,良心就是勤奋学习,报效家国;作为工人,良心就是精益求精,高效创优;作为农民,良心就是勤耕细作,高产增收;作为医生,良心就是救死扶伤,服务社会;作为商人,良心就是诚信创收,利他利己;作为公仆,良心就是廉洁勤政,执政为民;作为军人,良心就是甘洒热血,保家为国„„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也存在着良知泯灭、人性丑恶的一面。有的人贪婪腐败,害国害民;有的人贪恋浮华,丧失人格;有的人贪图钱财,欺诈抢夺;有的人抛家弃亲,个人享乐;有的人得过且过,失职渎职;有的人见死不救,麻木不仁。这些人丧失了正义感、道德感,缺损了责任心、同情心,他们只生活在物欲与自我之中,往往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那被私欲熏黑了的心。

良心是人类必须坚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垒。我们应该努力培植良心,时时叩问良心,我们每一个人应以怎样的姿态去立足于社会呢? 经典素材:

1.荀巨伯探病友遇险(巨伯探友——突遇强盗——冒死护友——强盗感化撤走)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外族强盗来袭。朋友对巨伯说:“我今天活不成了,您自己逃生吧!”巨伯说:“毁了道义而求生,这岂是我荀巨伯所为!”强盗抓住了他们,对荀巨伯说:“整个郡城都空了,你们竟敢留下来?”荀巨伯说:“我朋友病重,我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代他赴死。”强盗们听了顿生愧意,他们感叹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竟然来袭击这些高义之士!”于是撤出城去,一郡得安。

道义重于死生,临危之时抛弃朋友,这是荀巨伯的良心所不忍也不屑的,甚至也是不得道义却还懂得人性中侠义、羞耻之心的“强盗”们所不忍不屑的。所以,与其说是荀巨伯救了朋友和自己,不如说是良知救了他们,也教化了“强盗”们。2.诸葛亮自贬三级(街亭失利——诸葛亮上书——自贬三级)

街亭一战失利,孔明挥泪斩马谡,上《街亭自贬书》于后主刘禅曰:我的才能很小,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务。新督帅三军,却未能训教部下;面临大事,未能慎重行事;以至马谡违令失机,街亭失守;赵云戒备不力,箕谷失利。这些过失都是我用人不当,行事不周。按照《春秋》先例,查罚主帅,请将我贬职三级,以正军纪。后主不准,孔明自罚。

诸葛亮自贬,是其于人于已于国家的正义感、道德感、责任心的集中体现,是其坦荡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是杜甫等后世之人景仰、凭吊的良知力量所在。3.子罕拒宝(子罕为相——有人献宝——子罕谢绝——以廉为宝)

子罕为宋国相时,有人献给他一块稀世宝玉,子罕不受,他对送玉者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送给了我,那我们俩人都失去了宝贝,不如我们守住各自的宝吧!”

有人以为物质是最宝贵的,有人以为精神是最宝贵的。子罕以为当清廉的品格掺入物欲后,人格便会贬值,故而,他的良知让他谢绝了送上门来的“宝物”而()守住了自己的宝物——清廉。

4.陶母训子(陶侃送鱼干——陶母拒绝——母训其忧——清廉大臣)

晋代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渔粱的小官,曾把一罐府中用的鱼干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还送来之人,回信责备陶侃道:“你当了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但没啥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后来,陶侃谨遵母训,终成一位清廉的大臣。

“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良心需要时时事事的呵护,它是不能“掺沙子”的。有一颗永久的良心,才有一番成功的人生。

5.一捆柴(名医救治山民——山民以礼相谢——一捆柴的财富)

有一年,一位名医行医到了偏僻的小山村,他救治了一个贫穷的山里人,还为山民付了医药费。那山民回家后,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来到城里,把那捆柴放在医生脚下。他不知道现代城市的生活里已经没有“烧柴”这个词了,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费。但事实却不然,感恩之心是没有徒劳的。那名医后来向人复述此事时总是说:“在我行医的生涯中,从来收到过如此贵重、珍奇的礼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使它成了记忆中不朽的财富。6.小雨滴的轮回(小水珠——汇入大海——化为雨滴——回报大地)

小水珠从禾苗里生出来,历尽艰辛,绕过了千山万壑,躲过了沙岩地缝,幸运地成了大海中的蔚蓝色的一滴。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欣喜,反而因为一路见着的草木干渴而揪心不已,他决定回去帮助滋养自己的禾苗们,哪怕牺牲自己也不所不惜。于是,他奋力地跃上浪尖,在阳光中冉冉升起。在高空中,他又见着了大地,他团入白云、化为雨滴,又和大家一起欢快地轻笑着,一路奔向了大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鸟尚知反哺,小雨滴的轮回,正是这种良心意识的传承。

7.顾欣的“绝笔信”(顾欣病危——临终绝笔——请助父母)

2005年报11月日,年仅存22岁的顾欣因患白血病辞世了。他身高一米七八,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搜房网工作。他爱羽泉、爱姚明、爱年轻人都爱的事物。05年5月8日,疾病发作,他了解病情后,深知自己双双下岗的父母是无法救治自己的。他是个独子,于是,在离开人世前的28小时,他以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纸“绝笔信”----“谁来拯救我的父母”。那是把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世上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想通了生死,所以不遗憾、不害怕。只是感恩于父母,心里反复,没有了我,他们该怎么继续活下去’’。

22岁的顾欣,终究由一颗早晨的太阳化为了一颗飞逝的流星。他匆匆而过,却为这个世界划出了一道最美丽的人性光辉,在活着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恒久的温暖的生命“绝唱”„„

8.比药物更灵验的救治(非洲狮病危--医生求助--凯琳建议--爱抚救病狮)

在新西兰动物保护中心,托蒂医生为了挽救一只小非洲狮而大伤脑筋,这只狮子十分珍贵,可患了严重急症,打了许多抗生素针都不见效,已经奄奄一息了。保护中心求救于新西兰所有兽医,但都没办法。于是,托蒂医生向网上求助。网友们纷纷建议,最后,一名叫凯琳的12岁的小女孩建议说,每天抚摸小非洲狮的头,这样也许会好得快些。凯琳说自己这样救治过一只小流浪狗。许多医生都觉得小凯琳的建议太荒唐,可托蒂医生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果然,小非洲狮在托蒂医生温情的抚摸下一天天地好了起来。9.永远的道德(有人问道德与财富--梭伦回答--道德是永远的)

有人问雅典执政官梭伦:“为什么作恶的人往往富裕,而善良的人却常常贫穷?”梭伦回答说:“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道德是永远的,财富是暂时的。靠作恶致富的人,内心是空虚惶恐的,而且,富裕也绝不会长久的。

10.周处,良心发现(周处——被列“三害”—除害—醒悟习德—终成美名)

晋代名臣周处,年少时强横霸道,逞凶乡里,被乡亲们与山上的猛虎、水中的蛟龙共比为“三害”。有人怂恿周处去除掉虎、蛟,实则希望三害能除去两害。周处于是上山杀了猛虎,又在水中与蛟龙展开激战。人们目睹周处与蛟龙翻滚搏击,一同被激流卷走,以为“三害”尽除,便奔走相告,鼓乐相庆。想不到,周处最终斩杀了蛟龙安然归来,当他打探到乡人庆贺的原因后,良心发现,十分愧悔,便求助于当时著名的贤德之士陆云、陆机,向他们道出了自己想重新作人但又担忧老大无成的苦衷。陆云劝告说:“孔子说,朝上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就算晚上就死也不遗憾。何况你年纪不大,来日方长,只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何必担忧你的美名不传扬呢!周处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终成一代重臣。11.巴金,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自我忏悔——讲真话)

文革后,巴金用了8年时间写了42万字150篇的《随想录》,他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是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使我拿起笔不停地写下去„„,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揭露、控诉、讲真话,构成了《随想录》的基本格调。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巴金率先在文中提出:“文革”不仅是“四人帮”的事,每个人不但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是推波助澜者,是有责任的。并且,巴金首先拿自己开刀,认为自己在“文革”中也说了假话,所以他在《随想录》中一遍一遍地提倡讲真话。他在五个集子合订本的序言中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12.白岩松,良心加知识(白岩松——发言——良知是良心加知识),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道:“对于良知这个词,我是把它拆开来理解的,就是‘良心’和‘知识’。如果你有良心,但你没有知识,那铁定办不了事;但如果你只有知识没有良心,那不作恶还好,一旦作恶,便是千古罪人。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良心。”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点看法:

电影《狗城》旁白:善良都是相对的。有人又说,相对的善良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信仰和良知者敌不过人性中的卑劣和现实的残酷,现实与人性中的恶使良知化为灰烬。

电影《天下无贼》中,情侣大盗阿薄、阿丽在千方百计盗得名车后远匿高原。想不到青藏高原的醇厚之风和一个叫“傻根”的农民工的纯洁竟陡然唤起了阿丽心中的良知,使她从此洗手自新,并一路暗中护送“回家修房娶亲”的傻根。为此,不惜要与阿薄决裂。面对6万元巨款,阿丽与阿薄对峙,阿薄与群贼斗法。而阿薄一路上也被傻根的“单纯可笑”打动了良心,最终,阿薄也由一个巨盗变成了一个义士,并在与群贼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良心感化了大盗,正义擒助了群凶,从此,“天下无贼!”

第五篇:(语文)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时评晚读

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时评晚读

2014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这是201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也是《南方周末》这张报纸今年最后一期与你相约的日子。再有一天,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这个世界有一个和星期四绑在一起的节日叫感恩节。最接近新年元旦的这个星期四是属于我们的“感恩节”。我们仅以此文奉上新年的问候。

我们向你感恩。过去的一年,亦如曾经的二十六个春秋,我们早已习惯了从你那里积聚再次出发的动力,习惯了从每一次的倾听、观察、交流中感悟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所以,“感恩”不只是纸面上的一句话,更是我们的一份承诺:我们会尽责地体会你的快乐,分担你的伤悲;我们承诺,新的一年你依然能从这张纸的字里行间发现我们的热血、眼泪和汗水。

我们也感恩这个国家带给国民的荣耀。2014年,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如履薄冰般地复苏之时,中国则继续着她史诗般的高歌猛进:GDP跃上世界第二,半世纪前那句“超英”的口号终于不再只是望梅止渴;中国在一年内举办了世博、亚运两项盛会,并将它们推上了各自的历史新高;中国政府对抗经济寒流的大气魄,还有它的大手笔让世界上众多的政府感到艳羡……“中国模式”、“G2”这些高帽飞来了一顶又一顶。更重要的是,在发生争议、冲突的国际场合,比如钓鱼岛,这个国家越来越知道,国民的生命与安全应该排在第一位。

我们更加感恩于我们的国民。在玉树,在舟曲,在上海,他们的不屈、坚持、互助与爱心,让曾经疏离的人心贴得更近。宜黄拆迁、渭南书案、跨省追捕、度身招聘……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突破一切公开的、隐性的束缚,刷新着这个国家的公共议程,改变了一个个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运。(励志名言)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向往的公平、正义、尊严、幸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国民的生命也同样金贵。

2014年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伟大的国家与渺小的个人正在向着它们之间的一个和谐点迅速靠拢。它消减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的魅力,那些令人目眩的统计数据,那些彰显国威的盛事,远不如带给国民最切实的福祉更能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个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加速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国是讨论;乐意对所有的社会热点发表看法,并被人关注;敢于对一切的社会不公表示不满,进行抗争……

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最初级的生存需要之后,我们的社会、国民已经在向着更高的需求,即对权利和尊严的需求迈进。这意味着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再次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选择关口。这一次,它需要把大写的人放到压倒一切的高度。强拆、截访、官员贪腐、官富二代的骄横对平等、对权利、对人心的践踏必须遏制,社会分配不公所累积的社会紧张必须得到有序释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仅靠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是不够的,这需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性改革,如同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所表达的那种急迫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2014年年末,“涨”四年内第二次获评汉字。我们真心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强盛,更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越来越金贵。至于物价,还是涨得尽可能慢一点吧。毕竟,免于恐惧,先要免于匮乏。张颐武:在奋斗中抵达梦想新高度

近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今天,当我们迎来两会时刻,“中国梦”依然是代表委员、广大人民的关注焦点。这个梦为什么如此让人牵挂?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无数人的期盼,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11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豪迈的诗句写出了他对于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00多年来,不管灾难再深重、危机再深刻,中国人都怀着一个顽强的“中国梦”。梦想的内容、表现的形式虽然多姿多彩,但其内核却惊人地一致。这就是习近平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有梦想才有力量,有行动才有改变。正是在复兴梦想的感召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前仆后继地拼,胼手胝足地干,一点一滴地攒,才把积贫积弱的国家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瞩目位置,才彻底改变了悲惨命运,迎来了幸福生活。最近,美国《外交》杂志刊文称:“今天的中国民众,要比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享有更多的自由,大部分人可以自由生活、自主择业、自行创业……”

今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我们距离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梦想的展开,总是不断奔向新起点、新境界。去年,诗人严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诗《中国梦》,其中的自问自答发人深思:“有了一把能打开房门的钥匙就幸福吗?有了一把能打开车门的钥匙就幸福吗?虽然我们比起过去确实拥有更多,但仅仅拥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这种“远远不够”的追问,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梦想的新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车子有了、房子有了,还期盼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清洁的生活环境等。个人的梦想升级了,社会和国家的梦想又何尝不是这样?从“粗放式”转型为“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克服“以权代法”建设法治中国,治理环境污染重塑“美丽中国”……

新起点上的中国,需要更科学的发展方式、更高的民生期待、更文明的社会运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既是今日“中国梦”面临的新挑战,也是13亿人梦想之旅需要抵达的“下一站”。新征程中,不管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把制度设计得科学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些、把对策谋划得精准些。从这个角度看,两会的议程议题、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既承载着“中国梦”,又是对“中国梦”的再想象、再出发。

前行道路固然曲折艰辛,但也说明中国人对发展有更多期待,“中国梦”还在不断延伸之中,未来大有可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其名作《世界是平的》讲到世界竞争激烈、未来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女儿提醒:“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这一段话令人难忘,因为它讲出了一个深刻而又容易忽视的道理:任何梦想都需要奋斗精神的浇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在奋斗征程的洗礼中,我们才能抵达梦想的新高度。

环球时报:雷锋精神会在时代穿行中自行更新

今天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日。今天重温雷锋精神,对民间是颇具温情的事情。

雷锋作为一个政治及道德典型树立于半个世纪前,这五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怀疑主义也流行开来。但不能不说,雷锋是那个时代留给今天的精神财富中最扎实的一笔,雷锋精神穿透时空的力量有目共睹。

雷锋在现代社会已经固定成为道德典型,当时围绕他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如今的“学 2 雷锋”基本在道德层面延续。反对雷锋精神、丑化雷锋则像是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挑衅,是为了政治价值观而对传统道德符号的肆意践踏。它是一个很小圈子里的游戏,试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渗透,但实际收效很低。

《环球时报》去年针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公共意见调查显示,雷锋的正面形象至今在中国社会中是压倒性的,近九成的受访者根本不屑围绕雷锋的杂音。

诚然,雷锋的形象中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但公众对它们有着自然的历史消化和包容力。很少有人会把五十年前的青年榜样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做挑剔性比对,刻意这样做的人除了少数研究者,就是些喜欢用“脑筋急转弯”搞政治和道德忽悠的人。

“学雷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仍被广泛认同,但雷锋精神在今天丰富的社会背景中不再会像过去那样突出,它成为现代中国道德正能量的一部分。但以它的一定淡化来证明雷锋已是被抛弃的符号,则是荒谬和令人极不舒服的。

雷锋精神会在时代的穿行中做适应性更新,我们相信这首先会是一个自然过程。一份好的道德资源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我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得以延续、发展的内在力量之一。官方往往愿意为这样的道德传承助力,它们的实际效果或大或小,但总体看这样的官方努力是善意的,其效果的方向也是积极正面的。

渐渐远逝的五十年前的那个社会里,有一个普通年轻人至今在感动着中国大众,这条宝贵的道德情感线值得我们珍视。今天的中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不断进步,超越甚至扬弃过去,但我们无法同过去在精神上一刀两断。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断有人用公民意识PK雷锋精神,我们认为这是无益的较劲。公民意识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一个概念,雷锋精神是增加社会温暖的道德路标之一。后者之所以广泛流行,是因为人们普遍熟悉它,懂它,愿意推崇、维护它。强行以别的符号更换它,根本不会在民间成功。

雷锋精神决非历史旧物,它的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社会美好理想同在,也与中国人层出不穷的善行实践同在。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雷锋精神也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延伸空间。中华文明还有很长的路,雷锋精神会与它一起前行。

人民日报:厉行节俭

人人有责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春节将至,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

环球时报:大雾霾又一次把中国推到镜子前

北京市空气连日重度污染,雾霾笼罩的京城照片登上全世界的媒体,有外电称北京看上去就像机场里的“大吸烟区”。北京的脸、乃至中国的脸都在世人面前“丢了”。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不知有多少西方人一边看热闹一边讪笑。

我们得接受外人的挤眉弄眼,谁让我们自己的空气质量不争气。一些媒体甚至不用证实,就给我们戴上“史上最严重污染”的帽子。其实这两年我们丢的丑还有很多。去年一年有两个中国人钻进美国使领馆。光互联网上去年就抓出一批贪官。去年还出了那么多环保群体事件,有过一场死了70多人的北京大雨。再早一些,中国出了严重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

其实“真有面子”的国家这个世界几乎没有,大国尤其不时“出丑”。北京大雾霾天只是又一次把我们自己推到镜子前,让我们知道“形象工程”的想法有多幼稚。我们应当知道,有这样的大雾霾“拆台”,我们给自己脸上“化妆”越多,效果越差。

“大丑”应帮我们彻底找回实事求是的勇气。我们过去总想把相对好的一面示人,无论内外事务都是这样。这个不管是好是坏但显然不被现代政治接受的习惯,该完全丢掉了。

其实实事求是的感觉很好,它最省力,而且在任何时候都站得住脚。我们先把自己的缺陷和问题都看清了,直率亮出来,然后我们就会很坦然地发现,即使有了那么多毛病,我们依然是个相当不错的国家。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政府也想把事做好,这个国家虽然带着重重问题,但它拥有越变越好的力量。

内外舆论这几年把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翻了个遍,中国人已经习惯被舆论中的重重问题“包围”,这种内外舆论的“杀伤力”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公众对新环境下舆论的辨识力在缓慢积累,某种极端舆论要欺骗公众将越来越难。

政府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组织者,应对实事求是有更多自信。中国的问题都摆在那里,中国的进步也摆在那里,人心都是一杆秤,它比猜测的要准得多。无论政府的功与过,它一点也不会缺斤短两。

中国用了很长时间适应对各种丑闻的揭露,现在这个过程该结出正果了。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中国就走过了一个时期,中国的各种问题就会回归问题本身,它们同政治、制度的真真假假联系就会逐渐脱钩、切割。

只要中国踏实解决问题,不被各种节外生枝干扰,问题总是可以解决或者缓解的,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国这么大,也会有绕道和回旋的余地。中国最要避免的是将某个具体问题习惯性地与价值、道德、制度作关联性推导,令整个社会沮丧无助。

中国互联网上天天纠结于政治,或者围绕政治编织信息,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现实生活的方向恰恰是去政治化。只要政府实事求是领导这个国家,各种政治邪气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稳固做巢,它们只能来去匆匆,留下一些幻影。

中国跑得越快,迎头撞上问题的频率就越高。眼下我们就闯入了罕见的大雾霾。我们需要认识它,解决它。只要不慌乱,不怨天尤人,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历史也会助我们一阵吹散它的风。历史永远支持为解决问题认真努力的人们,它自会与我们在前方路上汇合。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善文化火起来

2012年,“最美”中国人频出,中国领导人频提“正能量”。“最美”的灵魂,是“善”。善,就有正能量。自古至今,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力。2013年,要让善文化更加火起来。

让善文化火起来,可以借鉴各种宗教。以佛教为例,主张随缘济众,行善积德。明代《了凡四训》提出,行善包括: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无论是“十诫”、“五戒”,还是“善德”、“善行”,都是提倡善的,可以为我所用。

中国向来为礼仪之邦,追求和实践真善美。真善美是一体的,核心是善。传统文化主张为善,反对伪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者,天地之心。人不善,则天地之心病。心病则耳目贸乱,血脉荣卫交错,而百病作。”

这些提倡善的思想,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提倡善文化,就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上善若水任方圆”,要善待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人类的朋友。《了凡四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要用万物一体之仁的心态对待它们,谨记白居易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有了这种心态,虐猫、虐狗等丑恶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善待天地万物,人类得到的回报就是:天变蓝,地变洁,环境不再污染,空气不再污浊,饮水不再肮脏,食物不再有毒,人类自然更为健康。所以善待天地万物是大善。

要善待人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倡“人生四要”,也是处理这种群我关系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包括国内外,应该一视同仁,有一种“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概念。

要善待自己。不仅仅是善待生活、善待生命,还要有善心、善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克服自我。在权钱色面前,怎么把握自己?理学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被指斥为用“理”杀人。人是不能灭欲的,灭欲就等于不让人有物质追求,使人无法生活。禁欲说和灭欲说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寡欲说和节欲说是可以提倡的。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宋代邵雍在《安乐吟》中的那种境界: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不佞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

人人善待天地、群体、自己,我们就离美丽中国不远了。

(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振忠:跟“屌丝”较的什么劲?

2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20日广州政协分组讨论中,市社科院副院长蔡国萱表示,诸如“屌丝”这样意义不明确的用语在人们生活中泛滥,带来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不确定,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查“屌丝”的含义,大意指为不文明嘲讽用语。若如此,那这个所谓的“屌丝”就不止存在了一天两天,而至少是由历史中传承下来以至如今。不过仅仅是借用了当下的“粉丝”之意而已,这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凡不文明用语一概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性问题。然而,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又不然,网民既能将方言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诠释,也能将不文明语言变种引进网络,这 5 样的词汇比比皆是。鉴于其不文明语言本身,本文概不引用,然而一个事实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国骂”,如今仍然被国人口头传播。更恶劣的国骂还有若干,也常常出现于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官员阶层会议场合。道德的堕落,社会的不稳定,并非“屌丝”丝出来的,而是先有道德的堕落,社会的不稳定,然后才产生了“屌丝”等等嘲讽社会、官场之词。

文质彬彬是一种境界,但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下里巴人。以世界各国国骂来说,发泄对官府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对痛苦的不适感,统统都不会再用文质彬彬的语言。没有人会在病痛且撕心裂肺之时,还用之乎者也的文明语言,此时就不太可能文质彬彬。同理,没有人会在被“强拆”之时还满脸堆笑且高唱赞歌,而是会用愤怒的语言表示不满。那么,如此这般的“屌丝”,又是谁炼成的呢?

“思想上谎言产生对人民道德损害是无法弥补的。”然而屌丝与“思想上谎言产生”这件事本身又有何关系呢?。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那么,依此理念来推理,那就是没有穷“屌丝”之众哪有“屌丝”这个词呢?消除了社会不公以及产生“屌丝”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不滑向“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跟一个古亦有之的“屌丝”反嘲之词较的什么劲呢?

邓海建:不只是时代需要滋养心灵的语文

今年,语文闹革命,参与者甚众。从提笔忘字、繁简之争至语文教材纠错,“没文化真可怕”的集体吐槽演变成改变现状的呼声。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是文化的强大,我们曾努力学习外语去了解世界,如今我们想花更多时间来了解自己。如果说以往的高考作文、新课标改革还只限于学界、教师及家长讨论,那么今年,“语文热”绝对称得上人人“重在参与”。

2013年,语文很忙。这种“忙”,已经从专业话语走向公共议题。当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我们忽然发现“原来我连„扑热息痛‟都不会写”;当“鲁迅的《风筝》要„飞‟出语文课本”的消息出来,微博、微信上诸多怀念鲁迅的段子此起彼伏;当“高考总分欲提高语文分值,甚或不考英语”的政策刚放出风,它波及到了具体的“在场人士”;当“人教版语文教材竟有30多处错误”被曝,更多人终于“坐不住了”……我们史无前例地关注中国语文,而不只是关注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这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汉语言文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古以来,母语教育就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承载着使一代代国人提升母语素养、传承民族精神历史使命。往大处说,可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国人开始叩问本心了;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

一者,关注语文,是关注中国教育取向的调整。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中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到了1957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专业种类扩大到293种,其中工科194种、理科21种,而文科的种类不增反减少至15种。教育如何平衡好文理,虽然不能直接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却也是关乎全局的核心命题。二者,关注语文,是冀望社会表达向人性与人本转身。一个社会的语态、一个时代的表情,在语言文字的字里行间氤氲洋溢。在人教版初三语文课本《泰坦尼克号》一文的对白中,就出现了“我爱你,杰克”这样的表白。语文无须假装不食人间烟火,更无须人格分裂地在时代背后上演高大全的戏码——这对于性灵的解放、对于权益与自由的推进,发挥了春风化雨的力量。

有人说,时代需要滋养心灵的语文。这个诗意的说法太过理想主义,一个时代的语言文字,不单单是表达工具,更附带了无形的规则与价值。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逼着孩子假装“做好事”的语文教育,能教化出怎样的道德之花?底线的失范,秩序的逆转,固然有很多历史因素,但谁说隔靴搔痒又假大空的语文教育、不曾在这些问题与现象上雪上加霜呢?

都德的《最后一课》假借校长韩麦尔先生的话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这话搁在和平年代,恐怕也算不得是盛世危言。珍视并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语文体系,我们还刚刚上路。

郭军平:一个人生命深处的“地坛”

地坛于作家史铁生而言,是精神的母体,是灵魂的栖息之处,是寄发哲思洗涤灵魂的地方,同时也是他领悟人生飞翔精神高原的地方。

我想,地坛于史铁生而言,无疑于是他精神的故乡,灵魂的家园。是啊!是地坛,让他走出生与死的困扰,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和黑暗;是地坛,让他懂得爱和追求,从此踏上一个充满意义的文学道路;是地坛,给予他人生追求的勇气和力量;是地坛,无给予了他人生新的坐标和方向。

今天,我们重温史铁生那笔墨沉郁厚重的《我与地坛》,除了深深的受到作品哲思般的启发以外,也许,作品更能点燃起我们对于自己生命深处“地坛”的思考。在我看来,“地坛”实在是一个隐喻,它是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深处的依恋。

我为什么而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的“地坛”。这座“地坛”是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使他生活的更有趣味或者更有生活意义的精神眷恋。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既然是旅行,那么旅途中难免就要经受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及各种磨难;然而,我们虽然经受着苦难,饮泣过眼泪,经历过考验,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却都能迎风而歌,笑对人生。这却是为何?是因为我们对于生的眷恋,亦或是对于生命深处的“地坛”的眷恋。

生命不是简简单单的吃饭穿衣,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居华屋骑大马,更不是沉迷于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固然,生命离不开丰盈物质生活的滋养,生命也有理由去充分的享受人生的欢宴。但是,物质的生活即使再怎么的丰厚,却也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精神问题。声色犬马的生活除了让灵魂更加堕落和腐朽以外,再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金钱即使再丰富也不能带来精神上永久的快乐和满足。千间万间华屋,终不过夜眠一床;千般万般美味,终不过胃囊一个。

为什么贫穷者自有贫穷者的快乐?为什么富足者却有富足者的苦恼?答案只有一个,贫穷者快乐是因为贫穷者自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富足者苦恼是因为富足者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人生有追求就有快乐,人生有追求就有希望;也许正如每一个富贵者也许还是从贫穷者转变而来一样,贫穷的时候,渴望富有;正因为渴望富有,故精神充实,干劲百倍。然而倘若由贫穷者转为富贵者以后,精神无所追求,陷入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不久的将来富贵者也依旧会转变为以前的贫穷者。

故能够提升生命质量的“地坛”终究来自于人生的精神追求。沉陷于纯粹物质方面的“地坛”并不能给予人灵魂持久的快乐和升华。于是乎,建立我们人生的“地坛”的意义极其重要。

也许,我们可以不妨从伟大的人物身上汲取这一种精神“地坛”的力量,犹如伯特兰•罗素在回答“我为何而生”时直爽而快捷的答案一样: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是的,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燃烧自己的价值,除了为一己之私以外,更要为着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的人生“地坛”不也一样和史铁生的地坛一样充满人生的意义和希望吗?

王传言:“善文化”教育正当其时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朗读声,时不时从嘉善县城乡小学教室中传出。孩子们手中精美的《善的教育》读本,是近日嘉善县在全县小学四年级中发行的,内容涵盖“崇善·浸润心泉”、“学善·善气相承”、“行善·馨香四溢”和“向善·善源流长”四大章20小节,配以图片和插画,读起来清新隽永,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颗“善”的种子。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古代典籍《三字经》里的句子。然而,向善的人心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发扬光大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善的培养和养成,也需要从小做起。不仅需要从小时候的初级阶段做起,更需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制胜。从这点看,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活动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善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加强从小就开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让孩子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善文化”的教育更是可以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股风尚,让人人向善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善文化”教育必须从小时候着手,牢牢抓住年轻这个特征。因为任何人的心灵发展总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就是这样的通过传统诵读的形式加强孩子们内心对于善的理解和把握。逐渐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善正像是一颗种子一样在一个孩子的内心不断生长。通过传统文化的诵读,《善的教育》的传播,让每个孩子的心理中都有一个善的种子,在世界的发展中和自身的心理过程中会慢慢成长。教育则是并不能缺失的一个关键环节,可见,小时候抓起的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必须坚持下去。

其次,“善文化”教育还需要从小处入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句子。其言外之意是说,小时候的事情,小小的事情,往往是萌芽和苗头,注重就是一种关注。如果任其发展,坏的苗头就会蔓延,如果当机立断,坏的苗头就会戛然而止。嘉善县的教育也是如此,小小的讲座,小小的讨论会,小小的阅读书籍,这些都是汇聚江海的小河流,都将成为一种风尚。而最终的大河就是这些小河流累计的结果,可见,任何细微的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条件,都会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最后,“善文化”教育还能传递一种社会能量。这种能量本身就是一股善意的形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各种戾气会减少,各种不和谐因素会减少,逐渐形成一股人人向善的风气。将整个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塑造成为一个品牌的效应,成为周围各个城市的标本和榜样,并向全社会推广出去。

张闲语:南昌女孩为我们注入“精神之钙”

2月19日下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来了一位特殊的女孩。15年前,还在南昌某中学读初一的她,因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高位截瘫。十多年来,她先后辗转北京、江西、山西等地治疗。自强不息的她一边与伤痛搏斗,一边求学,200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这位女孩名叫李玉川,她的故事曾感动无数网友。如今,李玉川已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研一的学生。

15岁正值灿烂花季,李玉川却突遭横祸,被精神病男子抛下5楼,造成高位截瘫。面对未来,是屈服命运安排?还是奋力抗争?这位南昌女孩选择了后者,自强不息的她一边与伤痛搏斗,一边艰苦学习,始终坚守梦想,10多年来,身残志坚,不仅考入了中央美院,而且感到了无数网友,最终赢得了世人尊敬和人生喝彩。

纵观李玉川奋进之路,虽有身边的朋友、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面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帮助,应该说这些帮助也是她奋进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没有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温暖,李玉川要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就更为艰难,甚至可能让梦想夭折。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对人生梦想的坚守和 追求。“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就是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自我坚守,才有了逐梦的勇气和力量。其实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精彩或平实,但梦想天上不落,地上不生,如果不始终如一的坚守,不脚踏实地的奋斗,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甚至随波逐流,梦想何以实现?

人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虽然李玉川的身体有23处骨折,虽然她的骨头内嵌入三根钢钉,但这些肉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磨难相比,则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日复一日地痛苦治疗中,李玉川用不屈而自强的精神支撑着自己的身心成长,滋润着自己的心灵和心田。把自己的绘画天赋与磨难经历相融相合,李玉川的绘画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而是一种人生的精神独有写照,以精神为颜料,以生命作画,李玉川不仅叩开了中央美院之门,而且叩开了自己的梦想之门。我们之所以赞叹和感动,关键就是要像李玉川那样,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人生精神。

作为平凡人,我们只有不断为人生注入精神之钙,才能让梦想更精彩,让生命更绚丽。

谌馨悦:“中国式溺爱”将是温柔的伤害

香港老牌女星邱淑贞为了拉近与女儿间的距离,带着14岁的女儿马路玩飙车,引发无数网友关注。无独有偶,26岁的朱小姐去年结婚,但朱小姐的妈妈每天早晨依旧帮女儿穿袜子。七旬老人步履蹒跚追到火车站给孩子送包子、儿女上了大学还把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洗„„

父母疼爱孩子没有错,但如果是过分的溺爱,就是对孩子的害。害的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害的孩子无法面对压力,害的孩子自私自利,害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和人相处,害的孩子在社会中无法生存„„,为什么总是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成材,其实这些和平时孩子的教育分不开,孩子的好还和父母有直接关系。

带孩子飙车看着很炫,但你敢保证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不会是孩子今后开豪车横冲直撞的隐患吗? 26岁还每天让老母亲给穿袜子,真担心女孩结婚生子后能不能担负起家的责任。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而未来的生活道路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坎坷,父母能庇护孩子一生一世吗?

孩子小的时候犹如一张白纸,上边的色彩任人去勾勒,让他有一个好的习惯,就会根深蒂固的跟随一生。从小养成孩子的习惯尤为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自己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特别是自立意识更是儿童逐步走上成人之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个自立能力强的孩子,在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往往敢于搏击生活,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缺乏自立能力的孩子,则常常表现出没主见,胆怯怕事,依赖性十足,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

笔者十分欣赏外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就得到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想得到零花钱就需要付出劳动,看似冷血的做法却培养了他们独立的性格,面对困难的迎难而上。而中国的孩子们上中学依然家长接送、上大学快递衣服回家洗、毕业以后在家啃老、工作不顺心就自杀,虽为个例,但是也可以看到“中国式溺爱”的弊端。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把所有的爱给孩子,但是那种捧在手心怕吓到,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 爱教育,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温柔的伤害。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善良、处理困难,挫折的能力„„才是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刘云喜:高考状元流浪街头缘于自我的迷失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大年初六的下午,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过夜了。他帮忙联系到“流浪汉”的家人———第二天,刘国华从老家赶来,儿子却再次消失了……经历了5天的寻找后,刘国华终于见到了儿子。昨日,刘国华走进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时,刘宁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络游戏。

这一新闻出来后,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或猜测,或思考,或批评,或建议,或探讨,舆论关注度很高。

高考状元流浪街头,诚然是社会之痛,令人警醒,值得深思。不过,刘宁放弃找工作,流浪街头,并非他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像普通人一样过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宜把矛头指向社会,指向教育。

当年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在毕业后不找一份工作过安稳生活,而要沉迷网络,流浪街头?笔者认为,主要是缘于刘宁对自我的迷失,太自以为是,太过于自负自恋,梦想太美丽,现实很残酷。

刘宁的自我迷失,首先表现为身份的迷失。大学毕业了,仍然留恋于当年的高考状元这一曾经给他和家庭带来无限荣耀的光环。时时处处把自己的高考状元身份与其他人比,希望自己能力更强,工作更好,待遇更优。所以一般的工作不愿做,平常的事情不想干。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本人,与社会对高考状元的特别关注、过度解读、过高期望值有关。

其次表现为能力的迷失。刘宁曾经是全县的高考理科状元,曾经是全国名牌大学生,因此心高气傲,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神,是超人,无所不能。所以,不愿做普通人,不愿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认为那样太无聊,太没意思。

再次表现为精神的迷失。高考状元和名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竟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理想工作,心理严重失衡,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人生奋斗的动力。所以只好自我麻醉,放纵自己,或沉迷网络世界,或流浪街头。

最后表现为责任的迷失。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培养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却因为找不到满意工作,就自暴自弃,不愿意再找工作,放弃人生的追求,甘心做一流浪汉。这不仅是对自己严重不负责,更是对家庭不负责,对国家不负责,愧对父母的养育,愧对国家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考状元毕业后流浪街头,主要责任不在于政府和社会,亦非教育之错,而是刘宁的自我迷失和自我放纵。

下载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三作文最新写作素材-时评精选(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

    2018届高三时评阅读材料(一) 【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

    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时评与素材

    2015届时评素材1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14.9.22 1.现代快报评论:官员切莫再生“法不责众”错觉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之风越刮越烈,一大批涉及人数多的违法乱纪案件被查处。......

    四月时评作文素材

    时评作文素材 表面“洁洁良”,内心“脏乱差” 12项荣誉载身的厦门大学女研究生“洁洁良”,一路“精致”到保送博士生的时候,还是以典型精日、极其辱华的言论,自动卸去了又红又专......

    作文素材:时评(大全5篇)

    重视“外行”的智慧 我们常用“外行”来形容对某一专业一窍不通的人。然而,历史和现实中,一些重大发明和发现,却恰恰出自“外行”之手。 “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被认为是20......

    时评作文素材20篇

    时评作文素材20篇,篇篇精彩!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同学看过来 2017-10-08 高中语文 引导关注 大哥哥于老师说 于老师给大家整理了20篇时评,希望能对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同学们有......

    2018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精选

    2018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精选 1.2018年,我们怀揣梦想共同向前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2月29日《人民日报》) 岁序更替,华章日......

    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二)

    2018年高三语文时评阅读素材二(8篇) 1.粉丝电影透支市场潜力近期,正在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闹出一场“锁场”闹剧,突显了粉丝电影狂热荒谬的一面。所谓“锁场”,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