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

时间:2019-05-13 10:1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

第一篇: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

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

1994年8月,我被分配在巡警一大队步行街岗亭上班。上班没两个月,李教导员和刘副队长宣布:根据市局领导要求,大队给每个民警规定了每月1500元的罚款任务,此罚款任务与每月150元的巡逻补助挂钩。

„„

有的巡警就更有办法了,他们常常去抓卖淫嫖娼来罚款。1994年黄石市的卖淫嫖娼还不那么普及,可以说那时抓获的嫖娼者起码也是个小款,抓一个最少可以罚3000元,碰到有钱的或有身分的嫖客还可以罚10000元(当时的《治安处罚条例》里规定卖淫嫖娼最高罚款5000元,可以并处治安拘留15天。民警有时让男方交10000元罚款,让女方给男方写张欠条:向男方借款5000元。这实际上等于让嫖客出了10000元罚款,如果嫖客不同意,就以治安拘留相威胁。),这样民警抓一对卖淫嫖娼,就能一次性的完成全月罚款任务,效率很高。民警超额罚款还可以得到大队的经济奖励,就是罚款额的百分之十提成,有的民警一个月能拿到上千元的提成,比当时的月工资还高。

当时黄石市公安局内所有的单位都有小金库,抓赌抓嫖的罚款大多未经治安裁决,也不给违法人员正式的罚款收据,这些罚款并未进国家财政,都进了小金库供单位领导安排使用。民警收下罚款,往往连收条也不打,直接对违法人员说:我去办治安裁决,你过一星期来拿治安裁决和罚款收据。那时候嫖娼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件见不得人的丑事,被抓获的嫖客很少找人说情,都是自己偷偷的搞钱交罚款,也不敢来找民警要罚款收据。再说,他们要罚款收据有什么用,被老婆发现了更不得了。

这样不经治安裁决的乱罚款导致一个问题:有的嫖客被几个公安单位多次为同一次嫖娼行为处罚,因为嫖客拿不出证明自己已经被处罚过的法律依据。1997年,李局长曾经在全市局公开说过一件事:他的一个有身份的朋友因为嫖娼被某单位民警查获,让其交了5000元罚款,办案民警没给罚款收据。没想到过段时间,又有个派出所民警找到他,还是为同一次嫖娼行为。朋友说已经被处罚过了,民警说:没有正式罚款收据就不算被处罚过,你还得接受处罚。可荒唐的是,派出所民警收了罚款后,同样没有给罚款收据。最后,有第三个单位的民警为同一件事找到他时,他受不了了,找到李局长说:“我为一次嫖娼,被你手下的兄弟罚款三次了。我今天找你自首,我要搞清楚,一次嫖娼到底要罚多少钱才算完?”李局长命令这三家办案单位领导将罚款退还给当事人并向其道歉,还规定以后各单位处理卖淫嫖娼一定要经过治安裁决,给罚款收据,否则从严处理。这道命令的效果一般,此后黄石公安机关依然还有罚款不给收据的现象发生,至少在1999年9月,我调到交警队之前还有。

爱护民警的好局长

我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动手打人,成为一名“狠警察”的呢?我记不清我的第一次打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情况下动手的,但我印象很深的有这么一次:大约在1995年的冬天,巡警机动队的便衣民警在钟楼处看见几名男青年带着一名女青年闲逛,认为其中的一男一女是卖淫嫖娼对象,就上前出示警官证,口头传唤他们去巡警机动队接受讯问。实际上那一对男女是小夫妻,男青年拒绝到巡警队接受讯问。机动队民警看他们居然敢拒绝传唤,就掏出手铐准备强制传唤,双方在街头发生争持,然后开始动手扭打。当时我和另一名巡警董某在钟楼治安岗亭里,机动队民警向我们求援,我们冲上去就打。董三下五除二,就将男青年打倒在地,男青年的一哥儿们过来帮忙,被我抓住头发,一脚蹬倒在地。女青年上来打董,被我拖到一边说:“不看你是女的,我就不客气了!”最后机动队的警用吉普车开来,将他们带走。当天晚上,因为有民警说情,他们被放出来(根本啥事都没有),还来到岗亭里对我和董赔礼道歉,说要请我们到夜市喝酒。我和董都不好意思去,他们买了几包红塔山和几听八宝粥,扔在桌子上就走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民警对违法犯罪嫌疑人使用暴力是常事。直到1998年,有一次在老下陆派出所里,我审讯一个从床上抓来的嫖客,他拒不承认嫖娼事实,还反问我:“你说我嫖娼就嫖娼?我还说你嫖娼呢!”我当时一脚蹬在他胸口,把他蹬出五米,跌倒在地。我不想为自己的行为作解释或寻找借口,和同事们相比,我没有任何道德优势。我可以说我打人不是最多的,但也绝不是最少的。就象一个笑话所说:在战场上逃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胆小,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时很多违法人员一进公安机关就被民警命令跪下,几乎大多数人都听话的下跪了,否则就会被痛打。打人最厉害的单位是刑警队,当时有句名言:“不打,案子出不来(破不了)!”

在我印象中,几乎所有男警察都打过人,民警们也常常相互交流打人时的思想和感受,带着一些兴奋和得意,仿佛打人是一件很勇敢很值得夸耀的事情。当时的公安机关里有那么一种群体性暴力氛围,就象职业病一样。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

在肖铺乡派出所里的创收事迹

当时所里的另一大财源就是跨辖区抓嫖。因为肖铺乡派出所是农村派出所,辖区只有五个村子,所以辖区内没有一家娱乐场所,也不存在固定的经营卖淫嫖娼的地点。在离所不远的大泉路上,因人烟稀少,经常有人将车停在路边在车内做爱。这中间有卖淫嫖娼的,也有一些是搞婚外恋者,我们将他们抓获带回所内后,一律按卖淫嫖娼处理。那时黄石有私家车的人还不多,有能力开公车出来胡搞的人,基本上是单位的领导或领导的司机,都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他们一般也愿意罚款了事,只要不捅到单位就行。有一次所里捉到某银行的女领导和男下属在车内做爱,女领导痛快的认罚并替男下属交了罚金共10000元,她还提出一个要求:愿再出3000元将讯问笔录买走。朱反复考虑后,将笔录卖给了她。听所里的老民警说:在1994、1995年的晚上,基本上去一趟大泉路就可以带回一对来,一晚上抓两对也是常事。这样罚来的钱都没有进行正规法制裁决(非婚性行为并没有违反法律,不能进行正式的治安处罚),也不给当事人行政罚款收据,直接进入所内的小金库,由朱具体安排使用。

后来团城山开发区公安分局知道这个信息(大泉路是开发区分局辖区),也经常去抓;抓的人多了,收获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在肖铺乡派出所的时候,和同事们去大泉路的收获并不大,大概去五次才能捉一对儿回来罚款。1996年9月16日夜晚,我和同事们在大泉路抓到一个开车带小姐出来嫖的干部,我们将人、车带回所,审讯到凌晨四点,干部才说出自己的嫖娼过程,并接受罚款。在我记忆中,我还抓到过一次市政协领导的司机跟领导儿媳在车内通奸的事。由此可见,领导公车私用带来的问题有可能是:司机与领导家人不是一家亲如一家。

我的暴力史

1998年夏天,我和同事勤奋抓嫖创收。为了让小姐早点招供,我和同事常扮红黑脸。我长相不凶,一般扮红脸,同事扮黑脸。记得有个小姐不肯说出嫖客,同事用手铐将她的一只手铐在门栏上。她一只手举着,踮着双脚尖站着,吊了二十分钟后,我这个唱红脸的警察过来将她放下来,并劝她:“我同事脾气不好,我现在把你放下来,你想清楚,不说出几个嫖客,等会儿肯定还会被吊起来的。况且你和嫖客是做生意,又不是谈朋友,你犯不着自己吃苦,当刘胡兰,替他们守秘密。”结果小姐就说出了几个嫖客。

还有次我们在美容院抓了好几个小姐,有的小姐说了几名嫖客,或者有朋友替她交罚款,就放了出去。有几个小姐不肯说出嫖客,自己又没钱交罚款,被我们关在留置室里好几天。当时天很热,小姐们没有洗澡,还有个小姐来了月经,白裙子上染了斑斑血迹。我在派出所里看着她们,心里居然没有同情之心,只想着怎样才能从她们嘴里挖出几名嫖客,多罚点钱就好。最终是美容院老板替她们交了罚款,她们才离开了派出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为什么会那样冷漠的对待她们呢?这不能仅仅推在领导给我定罚款任务上面。当时我24岁,有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我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管事隔十年,想起来我依然为自己曾经的麻木不仁而震惊。

教导员S 当年为了抓嫖创收,我搅尽了脑汁。我蹲在美容院门口守候过,也通过线人打探过信息,还同S合演过一场戏。有次我审问一名嫖客,此人不管我怎么问,就是不肯承认他嫖娼的事情。于是我就到办公室,对S说:“我们演一出戏吓吓那位嫖客。我现在去审问他,然后过十分钟你推门进来,我立刻站起来,立正敬礼并说教导员好!就象你是一个非常威严的大领导一样。你不回礼,大模大样的问我:审得怎么样了?我回答:他还不肯说。你装作发怒的样子说:小吴,不要浪费时间了。给他二十分钟想想清楚,还不说的话就送去拘留。这样他绝对会承认的。”S同意了,我们就这么演了一遍给嫖客看。嫖客吓得坐立不安,S刚出门,他马上问我:“刚才那位领导是谁啊?”我说:“是我所的教导员,一把手。”然后我故意不理他,做出等着送他进拘留所的样子。他皱着眉头,痛苦的想了十分钟后,说出了嫖娼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心理战,中国人天生的怕领导,总觉得领导的话更权威。我这出戏演了两次,另一次是和S调走后的下一位教导员合演的,地点仍是在老下陆派出所,效果也是同样的好。这出戏没有机会演第三次,因为我在1999年9月调出了派出所,当了交警,不再抓卖淫嫖娼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真有机会演电影了,却没有在派出所里的那出戏演得那么成功。

第二篇:一个老理财师的经历与感悟

一个老理财师的经历与感悟 wlwbd88so

http://club.money.sohu.com/r-licai-7208538-0-5967-900.html

没事的时候经常看大家的帖子,感觉挺有意思,尤其是一些记账帖子,简直就是“前进中的理财中国”,多少年后回头再看,这一定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的收支样本。另外还有很多高手,无论是职场还是理财,都非常了不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大家的帖子,受益匪浅。作为一个中国理财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也十分愿意从一个相对专业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教训就当是前车之辙;并争取与这里的网友一道,来更安全地度过这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把握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倘如此,则若干年后再回首,足矣!几点说明:

1、之所以说老,是指自己的年龄在这个论坛里有些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但绝对不敢倚老卖老。当初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至少有两个已是亿万富翁。上学时睡在我右铺的兄弟,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家海外工厂的老总,至少还有一位同学在一位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那里干副手,与他们相比,我可能要去跳楼。另外我特别喜欢李嘉诚先生的行事风格----谦虚谨慎,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现实所需。我知道有很多的帖子贴着贴着就打起来了,但我不希望这个帖子也会这样,所有跟帖看帖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有谁非要当一回好事者,则这个说明就是免战牌。

2、关于我本人。我是从1993年开始接触股票,1996年开始发表财经文章,1997年一家公司通过报社编辑拉我入伙,2000年,公司从注册资本10万元到年收入超过6000万(公司业务先于大盘一年见顶)。98年成为国内第一批被证监会核准的证券分析师,2000年9月被国家级通讯社下的一个栏目特聘为顾问,期间也参加过央视的节目选题会(第一次去时遇到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同年国庆节开始买房子,现在我居住的城市有三套房子,两套出租,其中一套还租给外国人(有点扬眉吐气),2001年去一家国企组建投资公司并任投资部经理,2004年开始进入一家协会,参与组织国际市场价格协调工作,维护了民族企业利益,因而也感觉欣慰。2005年开始战略性投资股票,大有斩获(后面的帖子里会贴上当时的研究报告),2008年10月认购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在这过程中从来没用过银行的一分钱,并已经实现了狭义理财目标----所谓的财务自由。

3、说两件事,(1),个人特别喜欢张文木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看问题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情怀(后面帖子中我会专门讨论他的思想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在学习他看问题的视野的同时,更敬佩他的学问与为人,在他的《论中国海权》一书的序中,有两段话,很有感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以一名普通知识劳动者的身份,建设性而不仅仅是批判性地参与并见证了这段中国海权大步前进的历史,我也由此感受到了生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荣光。”、“我曾得到过国家给予我从小学生到博士生的无偿教育和培养,得到过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爱护、关心和帮助,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上面的话让我深深知道,一个人活着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另外要懂得感恩。我知道现在老百姓的理财知识与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和推销术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希望我的帖子能够有一点用。(2),今天是我姥姥一百岁生日,姥爷过世早,姥姥一个人拉扯5个孩子,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动荡岁月,一定是吃了无数的苦,但到现在老人家思路依然很清晰,声音也还宏亮,生活自理。听舅舅说,从来没见过姥姥掉眼泪,一辈子生活得坚强、乐观、健康。由此我想到,这大概才是生活本色,理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不该为财所累,而该是量入为出,适当的享受财富,享受理财过程与乐趣。

一、与人为善(说说我的毕业分配)过去到各地做报告会,与对方一起吃饭时,听到最多的也是印象最深的话是“先做人,后做事”,我相信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我想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与人为善、与临为伴(抄一抄外交部的方针)。做人,与人为善,人家会欢迎你,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真有事相求时,人家也乐于帮助。做事,要有"万事皆备与我“的控盘能力,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这是毛主席统一战线的中心思想,如果不能与人为善,在某个环节上出点岔子,则可能会功败垂成。我是高中毕业后到另外一个城市读书,那时还是国家分配,上面把你分到哪里你就要去哪里。我十分喜欢读书的这个城市,非常想毕业后留下,但这对一个既无任何门路又无经济基础的穷小子而言无异于异想天开,连我的老师也劝我等分配就行了,言下之意是别瞎折腾了,但我不想放弃,于是毕业那年的5月,一个人带着一点可怜的东西坐晚上的火车去省城找我表哥(表哥表嫂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时一个在大学当老师,一个在事业单位,他们待我很好,但他们也都是从农村出来,没有什么关系,那时只是努力,对于能否成功没有半点把握)。到了省城,晚上住在我的一个同学宿舍里,没有想到的是,主管我们分配的人,正是我这个同学的一个亲戚的老部下,后面的事顺理成章,办的很顺利,我如愿留下,并去了一家待遇相对不错的事业单位。本来在我去之前已经开过毕业生分配会议,分配计划都安排好了,最后还是又重新调整了计划,办这件事我总计买了六条外烟,外加来回的车票钱和雨同学一起吃饭的钱,而那时我已经在业余打工赚钱,没有再花父母的钱。

有必要提一下我的这位同学。上中学时,他脾气稍微有些怪,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但我没有,也因此他在我的毕业留言薄上写了“永世谢君”的字。好人有好报,我知道当时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也想留下,而且他的叔叔还是当时市政府一个办公室的主任,最终夜没能如愿。我是幸运的,如果当时不能留在这个城市,那我的工作生活经历要改写。这次经历让让我很受启发,在后来的工作中从没有介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事业单位与机关一样,工作不忙,所以是非不少),不忙的时候我会一个人看书看报,并在看书看报过程中接触到了股票知识进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还在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尽管这个脚印微不足道。

理财,首先是打理好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先理人,后理财...这就是看到第二页的感悟...学习中...让大家久等了。我认真看过每一个回帖,在此做一下简单回复,我希望这个帖子能够写得亦庄亦谐,理财不是儿戏,关系到大家的真金白银,所以要庄;但人不能为财所累,要快乐理财,所以要谐,我尽量做到此点。有网友提到设计理财方案的问题,看来我不得不提前用一下张文木老师的思想:真画家不争丹青,真兵家不争城池。投资理财与带兵打仗一样,重在谋势,如果你在2003前买了房子,2005年买了股票和基金,我相信会让你的财富会与你身边的人迅速拉开距离,剩下的问题都会好办。不出意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都将不得不面对恶性通胀,那又将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机会,如果把握不住这次机会,那将眼睁睁看着自家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当然如果这期间爆发全球性技术革命,譬如“碳捕获”(CCS技术,即carbon capture storage)等等,有新经济做引擎,那通胀或许会轻些,但依旧会不可避免。公屏上的贴子主要是给大家看的,至于具体的理财方案,因人而异,后面有时间我会尽力而为。

二、第一月工资

说理财,第一月工资该如何支配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意味着理财的开始。第一个月工资支配方式,会透露一个人身上的一些理财信息。在这里不妨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是哪年到手的第一份工资,大概是多少,后来的收入与第一份工资的倍数关系等等,欢迎大家发言。我是1990年毕业,第一个月工资不到130。父母说你自己的钱就自己存着吧,不用拿家里了。于是我用第一月工资买了一个录放机。原因如下:

1、我要用它来学英语,然后出国打工。从毕业时起,我就一门心思想出国,因为当时国内的物质条件确实太贫乏了。那时结婚流行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光这三大件就要1万多,差不多我10年的工资(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房价收入比,从这个角度说,普通工薪族的日子从那时到现在好像都没轻松过,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理财的原因所在)。当时一位跟我关系不错、家境富裕的同学的母亲曾笑问我:“XX,你结婚那三大件打算怎么办?”,我说我打算去抓奖,希望老天帮我。在那样的境遇下,我也只能这样阿Q一下,但后来凭着自己的运气、勤奋和智慧,没花父母一分钱,结了婚,买了房。说到这里要跟咱们80后、90后多啰嗦几句,现在房价高、经济不景气,这会有压力,但任何时候,都要满怀希望,只要勤奋,再加上与时俱进,最后会能成功,为梦想奋斗的过程要远比梦想实现后更值得回味。扯远了点,回到原因

2、我觉得录放机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既可以用它来学习,又可以用它听音乐,也就是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后来没有出国,但却是这个录放机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股票这么个东西,那是一次中午在宿舍里吃饭时听到新闻里讲”宝延**“,而且还讲了挺长的时间。宝延**大概是92、93年期间证券市场发生的一起标志性举牌事件,就是上市公司深圳宝安股份(000009)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上海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按规定每达到一定比例就要向公众公示,这就叫举牌(可以预见今明两年股市真正实现全流通后,如果大盘再度回调,出现一批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后,举牌事件还会出现很多)。也就是从听到这个新闻后,开始有意识留意媒体上的股票信息,并知道了股市是涨跌循环的道理,直到后来不经意间的一个念头闪过,让我开始从隔岸观火到下水游泳。

三、初识股票

自从听说股票之后,又尽可能的看报纸、看电视,留意关于股票的信息,知道这东西还会大涨大跌,做好了会赚大钱。刚好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股票营业部,因为单位管得不严,于是开始经常偷偷跑到营业部看股票。营业部大厅很大,在三面墙上挂着很气派的显示屏,分红绿两种颜色显示着行情。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看,屏幕上滚来滚去的汉字和数字都认识,可组合起来代表的意思一概不懂,于是就“不耻下问”。我记得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手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菜鸟问题自然不受人欢迎,白眼遭遇了不少。但还是遇到了好人,在那段日子里,遇到了至少三位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其中第一位老师是一家印染厂的职工,他经常上夜班,所以可以白天来炒股,年龄比我大几岁,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对我的问题几乎是手把手在教,是我名副其实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去了日本。几年之后,我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一次遇到他,我说真的要感谢你的教导,你是我名副其实的启蒙老师,他说哪里哪里,脸上依旧是那样和善的微笑,让我在今天想来还是感觉如此的清晰与亲切,谢谢你,我的启蒙老师,你对我的帮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并祝愿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中国经济出现了向下的拐点,国内股市也从93年2月1558点开始跌多涨少,尽管那时可以做T+0(就是每天可以进出多次),但我还是比较谨慎,没敢轻易出手,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我记得大盘一直跌到94年7月底的325点,比本次危机跌幅还大,我每天看到更多的是大厅里股民麻木和痛苦的表情,也因此感觉害怕,所以当我跌到高点的零头500点乃至跌破400点时,我更害怕,一直没敢动手,但当时还是看到了从国外传来的“跌得越凶,涨得越猛”规律性总结,以至于在看到连续阴跌到325点时,心中闪过是不是该真的买点股票了的想法,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未曾想到的是,这个念头闪过刚一周,政府出台了三大救市政策,大盘就象打了一桶鸡血针,一路狂飙,一个多月时间从325涨到了1052,看得我目瞪口呆,还是没敢追。一直到那年国庆后才下决心要小试牛刀,投入3000元,买的第一只股票是600678四川金顶。

肉肉宝宝和艳阳晴空,稍安勿躁。以98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经验,一场地区性的危机尚且让中国在5年之后经济才正式转暖,而现在发生是“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经济挑战”,这是这个月初G20伦敦金融峰会公告中的定论,也因此,我不太相信国内经济会从此走好,后面应该还有艰苦的日子要面对,这同时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来研究下一步的趋势,并做战略性布局。后面我会根据局势的演变来调整帖子内容,肯定不会战争打起来了我还在这里讲风花雪月。我相信集合了这里网友的集体智慧,要把握不住大势也难。

接着回答231楼的问题。楼市和股市,是中国式理财的主要选择。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兵荒马乱的日子太多,居无定所和颠沛流离,加上人多地少,使得中国人对房子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中国房地产热除了周期性价格波动之外,还多了一层民族情绪在其中。对于时下的房地产市场,我有以下判断:

1、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没到头,因为还要继续城市化;

2、政策取向与市场趋势间发生了碰撞,房地产是对经济和地方政府贡献最大的行业,遭遇经济危机,政府当然要扶持,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房价过高,除深圳广州外,绝大多数城市房价都没有经过调整或调整不充分,因此存在下行压力,尤其是各地陆续推出廉租房等政策房,当这部分房子大量上市时,一定会对普通商品房构成冲击,这也是构成未来几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之一。

3、政策取向与市场趋势两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可能是短期内房价上涨,从而构成反弹。至于股市,我已不做股评好多年,根据经验判断,本次行情目标位该在3300一带,这地方是自6124回调以来的反弹最低限度0.382倍黄金分割位和自1664反弹的倍数,当然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是要么达不到这个点位,要么突破过去。另外就是时间问题,这就如我们有了立场目标,但什么时候实现是不确定的,我们不妨继续观察。

四、初战告捷

因为当时的股票知识有限,所以选股是跟着感觉走。之所以第一支股票选四川金顶,一来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名字,二来有三峡大坝工程,觉得靠得很近,公司会受益,所以懵懵懂懂就买了,当时大概6、7块钱的样子。运气不错,买的当天下午,就涨了大概2、3%,很开心。第二天继续涨,因为是第一次买股票,不敢恋战,赶紧就抛了,后来打交割单一算,去掉手续费什么的,净赚10%多一点。就这样,第一次买卖股票,算是初战告捷,这无形中鼓舞了我的斗志。人总是习惯根据经验做事,借着第一次成功的自信,没过几天就出手买第二只股票,是四川峨铁(600674),现在的川投能源,不过这一次却远没有第一次幸运。

五、再战败北

四川峨铁当时大概2块多一点,便宜,同样的钱买的股数多,于是就买了,买后开始表现还不错,涨了一些,但不到10%,当时心理在想:怎么的也要比第一次挣得多再卖,于是就没卖,结果后来一路下行,自然就被套了。而且一直套到1995年5.19行情(5.19行情后面细说)才解套,可惜的是,5.19行情来去匆匆,只有3天时间,后来这只股票还是割肉走的。这第二战留给我的是教训。任何时候,都要满怀希望,只要勤奋,再加上与时俱进,最后会能成功,为梦想奋斗的过程要远比梦想实现后更值得回味 学习并记住,时时提醒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以此为标准

六、买股者心理

上面的初战告捷与再战败北,基本代表了投资者在股市中的一般经历,也画出了股民的心理路线图。我清楚记得,当时买了四川金顶后,后面是涨是跌,涨能涨到哪里,跌又会跌到哪里,心理根本没底。那天回到单位后,与一个岁数比较大的同事聊天,说我买的股票,我是在不厌其烦地唠叨这个股票怎么怎么好,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反应,因为心虚,所以在给自己打气,找理由,自我安慰。如果你在股市上听到某人说某只股票好,那他一定是手里面有这只股票,而且很可能还是被套了。为什么在股市中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那是因为股市特别的制度设计所致。投资股票,既可以获得红利收入,即上市公司年终或年中出报表时推出的分红方案;还可以获得资本利得(指股票持有者持股票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当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买入价格时,卖出股票就可以赚取差价收益,这种差价收益称为资本利得),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股市波动大,红利收入与资本利得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股民更喜欢后者。但是,追求资本利得,就涉及股票的定价问题,而要在大幅波动的资本市场上给股票以准确的定价,很难,因为股价是随机波动的,这样才对股民有吸引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会导致买股者心里不安,心里不安,就会出现上述现象,也是因为这种不安,会导致大多数人在这个市场是赔钱的。(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篇章来探个股讨定价问题,可以比较自豪地宣布,我还是有过针对不同阶段进行定价的成功案例,并取得无风险收益)。

我在四川峨铁上的失利,是因为典型的惜售心理,先给自己设了目标,未达到目标就开始回调,越回调越舍不得卖,于是就越套越深,很多股民赔钱都是这样赔的,这是因为没有制定和执行投资纪律,感性支配理性所致。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是98年我去一个石油之城做报告,在营业部大户室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非要跟我聊聊,因为他有一肚子话要跟我说。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97年买了四川长虹,那是当年的绩优股龙头,那支股票让他账面盈利至少三倍,所以一直不舍得卖,然时过境迁,98年在流行资产重组题材,绩优股不吃香了,也就跌了不少,老教授白白坐了一趟电梯。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无比感慨地说:“股票这东西不是自己的儿,该抛就得抛”。到底是老教授,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七、突遇5.18井喷

1995年5月18日,对中国股市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因为3.27国债期货事件及其后续影响,国债期货市场被勒令关闭,这导致股市井喷三天。5月17日上证收盘582点,5月18日开盘为741点,开盘即涨27%,最高涨32%,到5月22日,最高涨到926点,三天涨了60%(那时还没有涨跌停板制度,20、21日是周末,不交易)。但大盘上涨也只持续了短短三天时间,随后政府宣布新股发行计划,股市应声而跌,到7月4日,上证指数跌到610点,几乎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所谓的5.18行情,是典型遭遇突发外力刺激而导致的脉冲现象,是中国股市史上的是一个特例(另一个特例出现的1996年12月,两者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后文再表)。

5.18行情,我操作很不成功。在之前,我持有四川峨铁被套,然后又陆续往股市上存了一些钱,买了三爱富(600636,这家公司现在还在而且名称不变)。当时股市运行规律是这样的,先炒龙头股“两桥一嘴一明珠”(就是外高桥和浦东金桥、陆家嘴、东方明珠),然后是上海本地股和外地绩优股,最后才是大盘股和垃圾股。我买的三爱富是本地股,四川峨铁在那时算大盘股和准垃圾股。那天跑到股市一看,几乎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三爱富涨了那么多,突然想起大涨之后有急跌的说法,直接就跑到柜台填单子卖了,结果第二天继续大涨,后悔三爱富卖早了,于是四川峨铁就想等等看,怕又卖早,但行情只持续了三天,后来四川峨铁跟大盘跌了,不甘心,再等等,直到就一路被套,最后割肉出局。

当时还做了一件现在看来十分愚蠢的事,卖完三爱富,遇到平时很熟的一位阿姨,就对她说大涨之后必有急跌,吓得她也赶紧去卖了。

现在想来,无论是对股市的看法,还是对事情的处理,当时真的是太单纯了。后来入了行,看得专业书业多了,知道了在华尔街的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告诉亲戚朋友股票的事情,否则可能会给自己找麻烦。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真的是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在股市中机会的把握只能是概率大小问题,而一定不是绝对准确的问题。我在想那个阿姨第二天和第三天看到大盘在不停上涨,心里一定会对我抱怨甚至是怨恨。也因为这个,在后来我在接到亲戚朋友的电话咨询时,最后总要加上一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也因此,坛里的网友要咨询股票或理财方案,我不会轻易做出建议,除非是在感觉有99%把握的时候,不过这样的机会就象缘分和感情,可遇而不可求。

5.18行情我是以操作不成功而收场的,三爱富卖早了,四川峨铁后来又卖晚了。

八、3.27国债期货**点滴

既然上面提到过3.27国债期货**,也就接着多说几句。**的来龙去脉在这里就不写了,现在网络这么方便,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在这里我只是简单提一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在一次与杨百万老师一起就餐时,他讲了亲眼看到的一个故事:1995年2月23日3.27事件发生的那天晚上,他的一个朋友在上海一家非常讲究的饭店邀请包括杨百万老师在内的诸多亲朋好友设宴庆功,庆祝他紧随万国证券在327国债期货品种上做空大赚。正当推杯把盏之际,突然接到消息: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无效,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期货市场因为是杠杆交易,可以瞬间让你暴富,当然也可以瞬间血本无归,不幸的是这个朋友属于后者。听到这个消息,这个朋友直接就从椅子上滑倒在地上。

2、江湖险恶。3.27国债事件有三大主力:中经开、万国、辽国发。中经开做多,万国做空,而辽国发中途由空翻多,而这三大主力后面的收场都让人唏嘘。万国被并入现在的申银万国,因导致万国证券十几个亿的亏损,才华横溢的老总关金生从此要度过十几年的牢狱之灾;辽国发高层外逃;中经开不复存在,后来的一位老总被判刑,还有一位高管遭人刀砍,从此销声匿迹,2008年4月29日,曾就职于中经开的涌金老板魏东跳楼自杀,时年刚过不惑,身价超过200亿。

由此可见,江湖险恶。在我后来职业生涯中,我所供职的公司的关联公司因为卷入一起震惊全国的金融大案而自杀,还有一位省部级官员被双规,而我所在的公司的老板曾是他的秘书。生活也好,投资理财也罢,不光有鲜花和美酒,还有激流、险滩、黑洞,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问题,我会在后面做专题写作。3、327国债期货事件是部委直属公司与地方公司博弈的结果,由此,让我明白了政治经济学在投资理财中的重要性。

4、一些题外话。说起来,也算与涌金有过些接触,所以感慨也就多了一些。98年春节前的一个交易日,我在苏州办完事后又到上海,当时已收盘,快到公司门口时,看到老板正在楼下与人交谈,于是匆匆打过招呼。他们交谈完毕,老板说:你知道刚才跟我说话的人是谁?我摇头。“他就是涌金的老板魏东”。我记得那天魏东穿的是深色西服,白衬衣,很鲜亮的带黄色斜纹的领带,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摸样。后来我常驻北京,在一次投资研讨会上与涌金旗下的公司的经理交换过名片,碰巧的是,这位经理有一段时间也住在那家酒店,而且就住我房间隔壁,后来有一天,她的爱人给我打电话过来,说是要拜访一下。她爱人是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资产管理,给人印象很是能干,也表达了希望日后能有机会合作的愿望。聊天中知道,是因为他们家正在装修,就暂时出来住。再后来彼此联系的也不多,十年后再写这些的时候,真的无法表达此时的感受

九、我是如何买华夏策略精选的----谋势在理财中的运用之一

学以致用。我始终觉得应该学以致用,再高深理论,再前沿的知识,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应用,那也等于没有。

看到帖子里问基金的问题相对较多,而且与股票相比,基金更应该成为百姓理财的主流工具。下面就结合我买基金的经历谈谈谋势的运用。

1、选时。2008年10月20日,由中国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执掌的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正式发售。中国基金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王亚伟超强的选时选股能力早已脱颖而出,尤其是他的选时能力,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其实早在2008年4月25日,华夏策略精选就已获得证监会核准募集,但华夏基金公司并没有立即发行,而是在耐心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因为大盘一直处于下跌过程中。半年后,上证大盘跌破2000点,在核准有效期的最后,华夏策略精选才开始公开募集,而此时大盘已从高点跌去了2/3,这同时意味着,下行空间应该有限。这就叫选时,优秀的基金公司发行基金讲究选时,聪明的基民买卖基也要讲究选时,当这两者相兼,那大概要应那句诗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谋势。(1)、从世界证券发展史上看,除英国当年因为南海泡沫事件,连国王和牛顿因此赔钱而导致股市关闭100年的特例外,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趣势,无论哪个国家的股市,出现一气跌去2/3的概率并不多见,股神巴菲特就特别喜欢大跌,认为只有大跌时才会买到便宜的股票,所以,如果以历史的眼光对待这次大跌,假以时日,大盘还会升上去的,也就是说,未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大势所趋,入市没错。(2)、看华夏这次发行基金的名字就知道,这只基金是结合王亚伟的操盘风格而专为其量身定制的。之前王亚伟执掌的净值最高的华夏大盘精选名称与其实际投资的股票并不是很相符,其投资对象中大盘股并不多。所以,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更符合王亚伟的风格,也更名符其实,因而,基金成立后,无论是华夏公司还是王亚伟本人,必将倾尽心血来精心打造,而且华夏有打造的资本: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国内第一,基金管理人王亚伟在经过十年长跑后显示出的基金管理能力也是业内第一,无论是华夏自身还是其大东家中信证券的研发能力在国内应是一流,这构成了华夏胜出的先决条件。(3)、出手要快,机会可能稍纵即逝。2005年底华夏大盘精选改由王亚伟执掌,我当时看过公告,心想为何要换经理呢,也只是一闪而过却并未再加思考,后来的情势演变要我明白了----华夏要在开放式基金上打品牌,选一支规模小点的开放式基金(规模小容易出业绩)来树典型。其实在这之前的封闭式基金年代,华夏已经在封闭式基金上趟过这样的路子,兴华基金(500008)当年是收益最好的封闭式基金,聚集了一批长期持有人。随着市场发展,开放式基金成为基金的主流,于是公司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战略,着力打造开放式基金的品牌。换过基金经理后,华夏大盘又进行过公开招募,但鉴于当时的行情,认购者不多,最后也只有6亿多份,到2006年底,基金份额达到8.8亿,每份净值2.24,成功实现净值翻番。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1月19日,这只基金宣布:持有的部分股票处于股权分置改革阶段,预计上述股票复牌后可能对基金净值产生较大影响;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根据《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更新)》的有关规定,本基金管理人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本基金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在暂停本基金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期间,本基金的赎回及转换转出等业务正常办理。这也就意味着,该基金从此后只可赎回不能申购,这样的措施及规模为该基金日后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果然,到2007年底,华夏大盘更是一鸣惊人,每份净值达到了惊人的7.31元,让持有者狂喜。基于华夏大盘精选的表现及打造,在发行华夏策略精选时,我认为机会难得,应该认购,同时鉴于王亚伟的名气,尽管大盘还在探底,成交低迷,但喜欢和信任王亚伟的人也一定不少,如果认购得人很多,那么盘子大了,不利于后面的管理,因此发行时间一定不长,所以必须当天认购,否则可能错过,于是当天中午饭后,我就去银行的柜台进行了认购,那天在这家银行,估计也就只有我一个人买了这个基金。在买之前,我还特地到临近的几家银行的理财室去看了一下,还试探了一下几个理财师的看法,基本都说现在不是入市的时候,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都还年轻。后来的情况证实了我的判断,华夏策略只发了一天就告募集结束,发行规模只有不到16个亿。(4)、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就骑千里马。现在基金公司那么多,基金的种类与名称那么庞杂,专门的基金研究与评级机构也不在少数,不由让基民眼花缭乱。到底该选哪家基金公司,买什么样的基金,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大道从简,就如歌词所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就骑千里马,我认为如果要买基金,那么买龙头公司里的龙头品种就可以了。

九、耐心是美德----谈谈理财的品质修养

网络真好,在网上可以认知大千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一个退役特种兵狙击手的故事》,感觉新鲜,同时也很受启发。记得军训时,最后一项是实弹射击,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射击前的训练是枯燥而艰苦的,在刺眼的阳光下,趴在水泥地面上,胳膊肘压在地上,练习托抢瞄准,而且一瞄就1、2个小时,那绝对是对体力、心理、耐力的考验。看特种兵狙击手的训练,不知要比军训全面和艰苦多少倍。那个帖子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耐心是美德。这句话至少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主人公到边境执行任务,按上级的命令是能带回人就带回,不能就地解决,而目标是在一家旅馆的楼上的房间里,而且有多人把守。为接近目标,最安全的路径是通过排污沟来靠拢。排污沟里连屎带尿,当然让人难以忍受,晚上还要继续潜伏,忍受着恶臭听着镇上热闹的声音等待,主人公选的地方是个脚楼下,巧的是楼上竟然是个淫窝,不时传来女人的呻吟和男人满意的声音,此时,主人公告诫自己:耐心是种美德,需要忍受煎熬等待最佳行动时机,当然,后来行动很成功。其实投资理财何尝不是这样。任何的成功都需要耐心,1、需要耐心地进行全面学习与训练,军训时看过《西点军校女学员》的片子,知道军训的苦,而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日后执行任务时稳操胜券。

2、机会的捕捉需要耐心,一是要耐心寻找目标,二是要弹无虚发。没选好目标就开枪,等于白费,发现目标就匆忙开枪,击中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我长期研究价格运动规律,知道无论是周期性机会还是结构性机会,往往是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会遇到。所以在经过前期多次失败后,让我懂得不可贸然出手,宁可错过,不可做错。我现在操作极少,甚至1年都不会动一次。

十、95其它事

一、遇民间高人。不是每个有本事的人都会出名,我看过影视演员刘佩琦的访谈,他早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但直到不惑之年才走红,他说他在一个县城见到过一位演员,功力非同小可,可惜无缘出名。由此可见,神州大地总是藏龙卧虎,民间有高人无数。在股市早期的散户大厅,我就遇到一位,他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凭着自己的智慧,用不多的本钱稳扎稳打,财富数值稳步攀升,后来在2000年前后,用股市中赚的钱大概100万左右在风景优美的黄金地角买了一套房子颐养天年,而那套房子后来至少又升值3倍以上。记得是1995年夏天的时候,在散户大厅里遇到这位老师,没事的时候我会向他请教一些问题,老师不是很热情,但也是有问必答。因为327国债的事,我知道了中经开,知道那是当时股市期市中当仁不让的老大,因此对中经开特别感兴趣,其中一次老师对我说:你不是一直对中经开感兴趣嘛,现在就有一只股票,是中经开做主承销,肯定会有大行情。我连忙问是哪只?老师说:四川长虹,它要配股,三家国内最大的券商为它做承销。于是我就跟着他买了。这里要说说四川长虹这只股票,它是中国股市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当年中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它之后,好像还没有哪一只股票对大盘能够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四川长虹的方案是先配股后送股,10配3转配7,转配部分暂时不能流通。我大概是以10-11元之间的价位买进,后来进行配股,配股后不久,上证所修改了规则,从四川长虹开始,配股后股价计算不再除权,因为配股价低,所以明显对承销商有利,参与配股的人也跟着受益。这只股票自从买入后就开始涨,一直涨到10送7除权前的19元左右。10送7后,中经开将转配股中的送股部分一并卖掉,这明显存在违规嫌疑,因此被停牌近3个月。后来复牌是在那年11月了,期间大盘一路下跌,长虹复牌自然也就跟着开始下跌,我当时感觉是好股票被糟蹋了,也把它出手了。在这只股票上我的收益应该超过50%,但留下了遗憾。遗憾之一是,没有把转配股买下,那时看不到转配股可以流通的时间,觉得如果买了要占用资金,也可能结婚要用到这笔钱,因此就没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后来长虹96、97连续两年10送6,98年10送3派5.8元,2000-2001年间转配股就可以上市流通了,在经过多次送转后转配股上市的价格还在10元以上,而当时转配价格只有7.5元。遗憾之二,我95年冬天卖出后,长虹走了一个经典的大圆底形态,那是主力吸筹的经典走势,到97年的时候,最高涨到66元,如果我当时不走而是一路持有,那么收益要超过10倍。

现在回头来想,当时那位老师选四川长虹,也是在谋势。第一,那是一个电视机走入百姓家庭的时代,长虹有效地抓住了这个时代,市场份额长期占据占头把金交椅;第二,当时为其承销配股的是中经开、申银还有其它一家券商,那是实力最大的三家券商,尤其是中经开,那时是市场里的混江龙,所以本次承销只会成功不会失败,这是趋势。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跟着这些大券商走,胜算的把握极大。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最后,跟着高人做的四川长虹这次投资经历还让我在日后走上价值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之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看书自学。在经历上述那些投资过程后,我发现自己本身根本不具有成功投资者的素质,于是暗下决心要加倍学习。那时不似现在,没有互联网,证券类的图书也很少见。所幸散户大厅里遇到一位大姐手里有一本台湾著名证券分析专家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学》,于是就借来狂读。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那本书借来后我是夜以继日地读,甚至是通宵达旦,也根本感觉不到疲劳。记得那应该是一本4、5百页的书,我只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全部读完,而且绝大多数的内容都能记住。除喜欢书里的技术讲座外,其开场白《希望》也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那里面说人生总是充满希望,而股价也是对公司业绩未来预期的反应。书的后面对台湾股市的走势回顾也让我印象颇深,知道中国人好赌,因而股市波动巨大,换手率奇高,能从书中的描述中深切感受到大牛市时的喧嚣与大熊市的沉闷。最后,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股市的热爱。总之那本书是我学习技术分析的入门之作,从中受益匪浅。

参加学习班。95年冬天的时候,在散户大厅有看到有股票学习班在招收学员,因感觉自己知识不够,就报名了,具体报名费是多少现在已记不清,大概在2、3百元之间,学习时间好像是一个月,晚上学习。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那时大概40多岁,肥肥胖胖,很福态,江湖上传说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杨百万。老师的经历说起来也比较传奇,他是偶然接触到股票,因为喜欢就向单位请长假去了上海,参加了学习班经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后开始操作在当时看来是很大的资金,尤其是在原始股上发了财。我们班当时报名学习的人有散户,也有大户,大概有3、4十人的样子。记得第一次上课,老师就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学者多于牛毛,成者凤毛麟角,这是一般规律,我敢说你们将来功成名就者寥寥无几,但每个人要争取成为寥寥无几中那一个,我当时就暗暗下决心要当凤毛和麟角。因为老师有实战经验,白天又跟着老师在大户室看盘,所以进步很快,老师对96年的行情特别看好,因为他预测到要降息,而他当时在上海学习的结业论文就是关于降息与股市波动关系研究,跟着老师我们抓住了96年的行情,买了中国嘉陵(600877),那时没有家庭轿车的说法,但摩托车很时髦,包括济南轻骑在内的摩托车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都是绩优股,中国嘉陵在96年推出了10转增10的方案,让我们在这只股票上的盈利应该超过80%。记得当时老师还用自家的电话个上市公司打过电话了解公司经营情况,那时没有手机,电话费奇贵,老师用自家电话为大家服务,也属难能可贵。

参加那个学习班最大的收获,还属认识了一位在券商的朋友,他在券商的研究部工作。这位朋友我们到现在一直来往,我很珍惜这段友谊。认识这位朋友后,有时我会到他的办公室里去跟他聊聊股票,其中一次一位报社的财经记者来这家证券公司办事,最后到这位朋友的办公室咨询股票的事情,他把他的每一只股票打出来让我们给看看,朋友和我自然要点评一番,也许是他觉得我的点评有那么一点水平,于是提出来让我每周五在报纸上写一篇关于股市和个股的文章,我当然乐于接受,于是从此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由此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这已经是96年的事了

舞动双翅:关于房子,前面有过简单回答的。你买的这个房子,仔细算一下还是有帐客算的,租金每年在15600左右,这样投资收益率在4.87%,接近5%的收益还是可以的,如果后面真的通胀起来,那投资收益率会更高。小户型要远比大户型好租,富翁总是少数,中低收入者基数大,而一般城市小户型相对较少。我不知道你是贷款买房还是全额付款,全款最好,如果是贷款,那只要月租抵过月供,那就根本没有压力。至于黄金,我只是关注,曾未涉猎,我在等通胀来临前的通缩进一步演变。

之三,大户室辛酸事。

有钱就是好。在散户大厅,要下单还要花钱买单子,填好后从柜台上递给工作人员,有时要排队等待,甚至会耽误行情。而要了解信息,还要到报纸张贴栏上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人挤在一起。但在大户室就不一样了,除下单方便外,还人手一台电脑,可以随时分析行情,中午还有免费午餐提供。那时每天晚上要在坐标纸上画K线图,因此需要参数。这样我不得不每天收盘后找电脑抄数据,有时会跑到大户室里去,为此遭遇过不少的来自大户和工作人员的白眼,甚至有一次被人赶了出去。后来跟着老师在一家营业部的大户室,到午饭时间人家都有券商提供的午饭,而自己却要出去买饭,那种感觉不好受。总之那时很羡慕那些在大户室里的有钱人。

95其它事之四,严冬。

05年的冬天,对于股市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严冬,上证指数从1052一气跌到512,跌去了一半,那时还是T+0交易,那些频繁参与交易的股民,损失远不止一半。春节以前,大户室里一个老师以前的留着胡子的学生,来跟老师告别,说要清户,再也不动股票了,算下来赔了两套房子的钱。老师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他说不管是什么了,走就走了。还有一个搞汽车运输的,以前家里养了4辆车,后来看炒股票来钱快,就把车卖了来炒股票,结果到这个冬天亏到只剩一辆车的钱了,还好他比较有数,无论如何也要把最后养家糊口的钱保住,于是撤出资金,重买了辆车去干老本行去了。这是我在那年冬天亲眼看到的令人压抑的景象。

之五,师友。

在以前的帖子里我说过初入股市时我有幸遇到过3位好老师,今天说说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师。之所以称之为师友,是因为他始终给我特别亲切的印象,尽管年龄比我大概大15岁,但总是很亲切的喊我的名字里的后两个字,就象在家族中叔辈招呼晚辈。那时大盘波动剧烈,听听他的分析心里总会踏实一些。师友也是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而且我们的单位离得很近,收市后我们经常一起边走边聊,也是在边走边聊中,让我悟到不少的东西。师友是一位十分活跃、幽默而专心致志的人,长于技术分析,最擅长数浪,一旦他出现在大厅,常常要高谈阔论,而前面总会聚集一堆的听众,在那个时代,他几乎就是那个散户大厅里的精神领袖。师友总是毫无保留地谈论自己的分析,看得出也是十分乐于这样做,分析与演讲对师友而言几乎就是一种享受。师友这么多年的股海沉浮好像没赚多少钱,但他一定是从中体会到了做股票的乐趣,热爱炒股而感觉其乐无穷,师友从中收获的,可能更多是精神财富。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次,我跟师友在楼上看到开户的人排起了长队,我说开户的人可真多,师友道:这都是来捐款的。师友说话既幽默,又一语中的。

之六,东方电机故事。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一直在探索和变革中进行,1995年时尝试过竞价发行、现金申购等等方式,在东方电机(600875,现在叫东方电气)发行时,采用了每个账户申购100股的办法,那时发行时只要能填上单子,就可获配100股,每股发行价4.1元,而上市一开盘就12.98元,最高18元,当日收盘16.91元。因此只要获配,就可稳赚1000多元。我记得当时申购时特别拥挤,我是用手紧紧把着柜台玻璃的下边,才没被挤出去,最终获得100股,后来开盘不久就卖出,赚了1000多元。在东方电机发行之前,我没事在大厅里逛的时候,看到过一班班的大学生由班长带队来开户,后来知道那是一位大学老师出钱组织学生来开户的,这位老师后来在一级市场上赚了上亿的钱,2001时又买了大片的地,赚得盆满钵满。实在应该佩服人家的眼光。

之七,四药股份。

大概在95年10月-11月间,我买过四药股份(600849,现在叫上海医药),价位应该在8-9元之间。那时的流通盘只有1500万股,属于小盘股。我记得买过后进行过一次配股,而且有转配,因为总数不多,就把转配股也买下了,那是我唯一买过的转配股。后来把能流通的部分都卖了,转配股不能流通,只得留下。98年市场流行重组,四药股份实施了增发方案,集团借机上市,并改名上海医药。增发实施时间是在98年的8月,因为98年3月取得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按规定是不允许再买卖股票的,公司也为此专门下了文件,于是我的账号就再也没动过。四药股份的增发方案规定原股东可以优先按比例配售,证券公司的人比较负责,通过查帐号告诉我可以优先配售,让我别忘了。我打开账户一看,股数比原来多出不少,原来是97年实施了10转5。后来增发过后,99年又10送3转2,2001年10转1.7,2003年10转5,2006年10转2,期间几乎每年还有分红派现,2000年又进行过一次配股,转配股部分我一直到2007年次高点的时候卖出。上海医药是我到目前为止持股时间最长的股票,可能如果不是制度安排,或者买得太少,也不会持有那么长的时间。最后到底比初始投入赚了多少倍我没仔细算过,但投资上海医药的经历让我明白,尽管中国股市投机性强,但长期持有会赚钱的,而且一定是成倍得赚,尤其是那些小盘股。现在深市有中小板,将来还会有创业板,我想这里面一定会有未来数年获得超级回报的个股。只是长期以来我更偏好于上海市场及无风险收益的研究(97年在公司专门负责上证所上市公司报表研究和追踪,形成了偏注于上海市场的习惯),这些年来在深市中小板上基本没花什么功夫,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可能应该更偏注于那些小盘潜力股的研究,后面我可能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从你转的文字里,我至少读出如下几点:

1、谋势。就是谋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因而不必计较一城一池,也就是文字说的不为抄底而患得患失,而在于未来几年的大趋势。

2、选时。文字的后半段是在讲一个选时的问题,“到了一定的点位,你准备好资金,指数上窜以后若再一点点往下震荡,只要有这个机会,你就一点点往里买,肯定比把钱给银行定投来得好”,这里面实际说的稳妥的探底确认介入的问题,也就是在一段大跌(往往是一段下跌的极点)后会出现一浪反弹,此时大家依旧是惯性思维认为还会继续下跌,于是一浪反弹不会高,时间不会长,紧接着会出现二浪回调,回调的幅度会很大,往往要接近前期的最低点但又不会创新低,此后开始三浪攻击,这个阶段是最科学的买入时间,此为选时。

十一,九六纪事

之一,吼叫的九六。1996年是中国股市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之前,股市的定位还是被视为试验场,试验不成功是可以随时关闭的。但1996年股市的发展已超出了试验的范畴,疯狂地上涨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资金滚滚而来,股价扶摇直上,那时没有涨跌停板限制,甚至出现过当天股价涨一倍的极端情况,全国各地的交易大厅人声鼎沸,在北京那时都出现过要30万资金以上才能开户的现象,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管理层为此在媒体上多次喊话提醒股民注意风险,但市场一般的运行规律是,在牛市越干预越涨,在熊市越干预越跌,大盘根本无视管理层的声音,停不下奋进的牛步。在多次喊话无效的情况下,管理层直接用人民日报社论加修改交易规则的方式棒打股市,最终使得股市大盘几乎连跌三个跌停板。考察世界各地股市发展情况,好像只有台湾股市发生过类似的案例,他们甚至动用军警限制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自由的方式来达到给股市降温的目的。由此看来股市也是讲民族特色的,炒股必须懂点政治经学知识。当然,股市在经过调整后最终还是重拾升势,在97年又涨了接近70%才自然见顶。

九六纪事之二,初次撰稿。前面帖子里提到,偶然的机会我在券商朋友的办公室遇到财经记者,点评过他的股票后邀请我给报纸写写稿子,我自然是欣然应命,一是因为自我感觉有了些股票知识的底子,二是自小就感觉是文学青年,上中学时参加过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觉得搞点文字不成问题。我记得刚开始是每个周五写一篇当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分析,那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董事长在全国鼎鼎大名,因为那时公众的资本意识普遍匮乏,包括上市公司的职工对于公司成为公众上市思想里没有任何概念,这位老总觉得应该通过媒体来普及一下资本市场的知识,以及作为公众上市公司的责任意识,于是就在报纸上开设专栏,每周介绍一下公司的市场表现。这个专栏原先由券商的一位工作人员撰写,写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停下了,恰好这时报社的记者遇到了我,说起来这又是我与证券市场的一段际遇。

记得当时初次写稿子的时候,也没费什么劲,很快就写完了,那时都是用纸和笔这些原始的手段来写,写好后我送到那位记者的家里,晚上他再拿到报社去校对印刷,第二天就见报了,而且一字未改。看到自己的稿子白纸黑字出现在报纸上,感觉很新鲜,也很自豪,总之是感觉很好。

之三,稿费。到了第二月初,单位传达室通知我过去拿汇款。我还以为是天上掉馅饼了呢,到传达室一看原来是稿费,总共才几十元,汇款单的备注里详细列明了日期与款项,看来报社的会计很是认真。那时稿酬标准为每千字30元,刚开始我每周才写一篇,稿费一个月报社寄一次,尽管每次的稿费都不多,但收到后总是很高兴,也很珍惜,那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还寄托着儿时的一些当作家的梦想。

到了后来,稿费有收不到的情况,起初也没怎么在意,但收不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于是给报社打电话,报社的会计说稿费让那位记者给我代领了,我才明白,原来是让那个记者揣兜里了,我也没向那个记者提稿费的事。看来真是君子爱财,小人爱财,人人爱财,而且皆取之有道,区别在于有的是取自阳光正道,有的则是取自旁门左道。

当然,后来稿子写的多了,而且刊登的媒体级别也高了,还有到电视、广播上做节目,邮局寄来的稿费单接二连三,相比这些,那个报社记者昧下的那点稿费已是微不足道。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必介意那些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插曲。

之四,编辑给我改题目

96年底,我写了一篇篇幅不短的关于97展望的文章。整个96年的股市,行情的主战场在深圳,原因是深圳那边比上海机制更活,换句话说是深圳那边更乱,各种投机资本疯狂涌入深市,所以机会更多,深圳市场因为推出了新的指数,涨得远比上海市场凶猛。我认为这种格局是不可持续的,接下来的市场走势会更规范一些,庄家也该收敛一些,因此在97展望中我在强调对大势理性看好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沪市看好的观点,因此总体的基调还是偏温和的。那篇稿子我起初给的题目现在记不得了,反正是想表达上面的意思。后来见报时,编辑大笔一挥,直接给我换了题目,换得用现在的话讲叫很雷人----《97沪市红胜火》,这样的题目让人看了恨不得扛着大票就往沪市里冲。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看待媒体上的文章,尤其是标题,在媒体娱乐化的今天,更需格外注意。我看任何文章,都不会先入为主,而是看具体的内容,对于那些对政策、文件、公告的解读,我是一定会去找最原始的出处的,功夫在诗外,我一定是花时间进行独立分析。

之五,遭遇党报棒喝。

前面简单介绍过96年的疯狂,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正确认识当前的资本市场》特约评论员文章,采用准社论的方式,直接对股市进行棒喝。因为在这之前(自10月开始)管理层看到股市疯涨,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聚,市场违规和不规范的现象频发,于是连连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十二道金牌”的规定,如:《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等,这分明是在多次温和地放风,告诫股民股市已投机过头,需要降温,提醒股民注意风险,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终于在12月16日出了重拳。社论生怕股民听不明白,里面用了“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这样斩钉截铁的语句。评论刊登的当天,沪深两市均以跌停报收,很多股民都傻眼了。

96年我跟着老师在中国嘉陵上赚了不少钱,社论推出时我没有沪深股市的股票,但持有一些柜台交易股票,刚开盘时大盘暴跌,但那些柜台交易的股票基本是平开,反应滞后,我还在暗自庆幸,谁知后来这些柜台交易股票跌得更惨,因为从12月16日那天沪深股市实行10%的涨跌停板制度,一天最多跌10%,但那些柜台交易的股票依旧没有涨跌停限制,结果我持有的一只当天就跌去了20%多,让我损失惨重,最后赔钱出局。

那天在大厅里,很多的股民在骂,跟他们聊起来时,我很感慨:政府高,打你一记耳光后,还要让你觉得是自己不对。因为事先给你提醒了,而且是提醒了多次,你不听,那只能是你的事了。炒股票必须要讲政治,这是我在遭遇党报棒喝中最深刻的体会。

十二,我的1997 1997年,是一个绝对伟大的年份。这一年,在资本主义洋枪洋炮攻击下清政府被迫租让出去的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这一年,上证指数勇敢挑战93年的高点,仅差6点就创出新高;这一年,我应一家创业期公司老板之邀,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一九九七,我来啦!

之一,买星湖股份。

遭遇12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棒喝后,看到自己买的柜台股票最低跌了26%,感觉非常郁闷和难受,在反弹至跌幅20%左右我把股票抛了,想出来看看再说。卖出之后,在96年底与97年初的时候,看到有几只股票很抗跌,而且大盘企稳后窜得飞快,我记得当时这样的股票有三只----蓝田股份、康赛集团、星湖股份。前两只后来都出了事,后一只一直安在。我与当时一位相熟的股友(这位股友是会计出身,与我年龄相当,家底也比较殷实,后来在股票和房产上的投资都很成功)一起大概在8、9元间买了星湖股份,买后没几天到了13元,我们赶紧一起跑了。当时市场还有传说星湖业绩会有巨大提高,股友还开玩笑说“难道是公司不生产味精了转而改行生产白粉?”。事实上我们抛早了,后来一气又涨到了10元。买星湖的感悟。早在买星湖前,我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股市中强者恒强。记得初入股市时,望春花和春兰股份两只股票表现非常活跃,大盘好时涨得快,不好的时候跌得时间短,跌幅也小,这纯粹是因为有庄家驻扎其中。1216评论后蓝田股份、康赛集团、星湖股份这三只股票涨得最快,也是因为有庄家在其中炒作,只是星湖那时还有基本面的支撑,庄家收手早,而前两只因为有明显的违规违法行为而炒作时间比较久,最终导致公司高层换来牢狱之灾。如果仅以做短线的角度,在遇到大盘大跌时买那些抗跌的股票,则成功的概率会很大。

之二,邓公谢世。

1997年2月19日晚,我们敬爱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2月20日,大盘开盘即跌停,随后开始逐步攀升,至收盘几乎从跌停到涨停。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认为大盘要连跌三天,有的人认为要重拾升势。一大早我来到股市,看到大盘跌停,稍一停顿,后来见有的股票已经开始活动,并打开跌停,我的大脑在急速运转,想起了1976年开国领袖毛主席的逝世,想起了参加追悼会时的默哀三分钟,想起了老师在教师后面的黑板上写下的“继承毛主席遗志”的大字。毛主席领导人民革命成功,邓小平领导我们发展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一切需要我辈加倍努力。因此大盘低开是对伟人的默哀,然后高走是要完成伟人的遗志,因此要建仓买股。基于前面买星湖的经验,于是买了前几天走势很强并率先打开跌停的二纺机(600604),当天就赚了接近20%,还买了爱使股份(600652),当时股性特别活,而且走势也很强。第二天大盘继续涨,且涨幅超过5%,随后大盘大涨小回,总之是打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战役。

之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投资理财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认识和投资股市的方法很难,但只要用心研究,还是能找出一些实用的方法的。其中,我认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就是其中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多年以来我用它来谋势极少失手,今天就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规律在研究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时常用。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Marginal Utility)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老师经常举的例子是吃包子,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需要5个馒头才能吃饱,因为饥饿,吃第一个包子时感觉最好,所以往往是狼吞虎咽,此时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有第一个垫底,吃第二个包子可能就不觉得那么饿了,后面的几个就更是这样,到开始吃第五个包子时,他可能已经饱了,因而边际效应最小,如果继续吃第六个,就会感觉撑人了,再吃第七个第八个身体可能就会有麻烦,往相反方向发展了。

其实在邓公去世之前,从95年开始大盘就时不时受伟人健康原因的困扰,大盘跌了,市场就会流传伟人的身体健康问题,这样来回了很久,甚至在邓公去世前的一天,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大盘出现过暴跌,应该是知悉邓公身体状况的人传出消息,但第二天没事,大盘又收了起来,直到2月20日消息真正兑现,市场才一步低开到位,从此也就没了健康问题的缠绕,大盘一路上行直至5月。也就是说,2月20日邓小平先生去世的事实,使得健康问题对市场的困扰的边际效应递减到了最小。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对于研判大盘和个股的利好利空消息的市场效应非常有用。如果一个消息或一项即将发生事情在市场中流传很久,那么它对大盘和个股的影响必然将会是逐步减弱的,直到彻底不起作用或起反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未来可以应用到本次经济危机对股市的影响的研判上,根据宋鸿兵的推算,在今年9月左右在美国会爆发比次贷危机更严重的垃圾债券危机,这个观点已被媒体多次报道,如果到时真的发生,我想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应该不会比去年那次影响更大,如果不出现大的政治或军事动荡,原则上大盘不会再创新低,但回探的发生是一定会有的,这也是我们一直的耐心等待的战略性的机遇。

之四,那些精彩的战斗。97年上半年,大盘在1216准社论的余悸中颤抖上行,市场上的各路豪杰也因此收敛了许多,象96年那样占山为王,相互混战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江湖中从来不乏高人,他们以超出常人的谋略与眼光,总能审时度势,抢得先机,发现乃至引领市场趋势,97年的那波绩优股行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开创了价值投资的先河,现在回头想,那应该是多年以后大盘蓝筹股行情的萌芽。97年上半年的那波行情,走得健康,完美,最后是自然见顶,整轮行情下来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奖优罚劣的评价与筛选功能,完全可以跟成熟的资本市场有一拼,中国股市的后来者应该向发现、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那些先人们学习和致敬。

1997年,沪市以四川长虹为代表,深市以深发展为代表,发动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绩优股行情,其基本的布阵特征如下:沪市以四川长虹为元帅,湖北兴化(600886,现在的国投电力)为先锋,春兰股份、青岛海尔为左右军,其它一些如济南轻骑之类的绩优股殿后;在深市则是以深发展为元帅,深科技(000021)为先锋,华强、粤电力等等为中军及殿后。元帅要压阵,所以走势稳扎稳打;先锋往往要打头阵,所以走势更凌厉。通过以上的分析,并仗着自己的那时自认为技术分析很精湛,于是在沪市,因为之前做过长虹,也对长虹有感情,所以就选了元帅,在它40元的时候追高买入,直到60元时卖出;在深市,我则选了先锋深科技(那时深科技的K线异常漂亮),47元买入,69元卖出(现在我电脑软件上显示97年最高点是70元,但我记忆中应该是最高点到过72元),更为经典的是,这基本是在行情的末期,而且半点没耽误时间,从买入到卖出大概只用一周的时间,速战速决,走得干净利落,并成功规避了后来的下跌。

总之,97年那轮行情上我是春风得意。

之五,一种价格运动现象

1995年那个肃杀的冬天,很多股票都跌破了净资产,对绩优股同样熟视无睹。96年股价全面上扬,可谓鸡犬升天,97年大盘理出思路,开始褒扬那些绩优公司。我在报纸上负责每周跟踪的那家公司,其实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绩优公司,刚开始,处于价值低估状态,确实应该逐步回归,但随着行情的渐序发展,我发现越来越不对头了,因为我觉得即使是绩优股,其现有的股价也已超出了其真实业绩的支撑,所以我在周评的时候就建议不要继续持有了。但在稿子发出的随后几周,股价还是继续上涨,这让我灰头灰脸,同时也感到困惑。后来,安妮老师来作报告,她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股价涨要涨过头,跌也要跌过头,涨过头,是源于人性的贪婪,跌过头,则是因为恐惧。巴菲特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他贪婪。投资股票是30%的科学,70%的艺术,要准确把握与操作,对市场的感觉与经验可能最重要。

之六,毛遂自荐

97年春节过后,在经过前期的学习、写作、领悟这些基本积累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有两下子了,于是拿着自己手画的沪市K线图以及刊有那篇有代表性的《97沪市红胜火》的文章报纸,来到一家证券营业部,找到一位部门经理,让他看了我的文章、手绘K线图以及跟他讲了一些对股市的看法,进而表达了想到这家营业部兼职投资顾问的想法。这位经理一会点头,一会沉思,甚至还问我关于待遇的问题,让我一阵激动,其实也是傻激动,他也管不了多少事。

说起这次毛遂自荐,其中也体现着我一向偏好的防守反击的行事风格。首先,我本身已经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做一份兼职而已,因为是兼职,所以成了不惊喜,不成也不懊恼。

如果将这种行事风格贯彻于财富观中,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了这份态度,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那些在金钱、美色面前倒下的官员、老板,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败在这里。

之七,学习期货

97年春天,看到一家期货公司招聘,并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于是就跑去报名了,报名时也是带了上面提到的那两件武器----文章和K线图,负责面试的是一位交易员,不苟言笑,小心翼翼地问了我几个问题,问问题的空挡看出他是在思考。第二天边开始参加公司的培训会。培训是在公司临近的一家饭店进行,培训得很系统,从基础知识到技术分析再到客户开发与维护等等一一讲过,培训临近结束时还请来了当时国内的一位期货高手来讲了一堂课,这位高手的同学还是央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培训结束时参加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一个商品期货推介会,从中长了不少见识。

培训过程中公司的老总和两位副总都亲自上阵讲课,老总很年轻,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尤其是操盘能力被大股东器重,老总是以自身的经历来鼓舞大家奋斗,激发大家的企图心。那时这家公司很牛,是一个期货品种的三大多头之一,赚了不少,三个老总一人一辆大奔,很是气派。培训期间公司的伙食也不错,办公条件也是一流,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可惜的是,期货不好玩,因为是杠杆交易,可以让你瞬间暴富,更可以转眼间血本无归,这家公司没多久就破产了。

我对杠杆交易始终是有看法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让那些高贵的大银行一下子资不抵债,就是因为热衷于杠杆交易的结果。所以我认为一般人及一般的企业,还是远离杠杆交易的好。但期货也不是一点也不能参与,如果要参与的话,我觉得应该学习老一辈开国经济掌柜陈云的思想,因为我们国家对糖的需求很大,需要进口,国外有原糖的期货品种,陈云觉得有必要利用期货市场,但要有原则:一是不做投机买卖,而是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使我们不吃亏或少吃亏。二是要慎重,只买进确实需要的物资,要请示报告,每次总结经验。他说,做买卖有赔有赚,但是要以赚为主。三是严守纪律,不能浪费分文。于是政府通过香港公司的渠道进行期货交易,1973年4月到6月,香港华润公司下属五丰行通过原糖期货交易,在完成购买原糖任务的同时,净赚240万英镑。1973年,仅通过黄金买卖和开展期货交易,外贸部门很快就赚回了30亿美元,比上一年出口总额26.4亿美元还多近4亿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与08年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航空公司在油价上对赌从而造成上百亿的损失形成鲜明对比。陈云所提出的三原则,在今天不仅是期货而且在其他理财领域依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纪念512 悠忽间汶川大地震一年过去,看到那些祭奠的照片与帖子,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愿逝者安息!

多难兴邦,512大地震,在重商主义的大潮下,让我们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回归----重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前途,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对财富的态度与运用,这是我们理财的前提。

看看张文木先生的研究结论:

1、1820年中国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说明,我们长期信奉的经济发展的单纯GNP标准是会亡国的,2、从1870-1950年间,欧洲GDP发展远不如拉美,可拉美人在一战前一直是的欧洲人的奴隶;斯大林时期的GDP不如沙皇时期,可前者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后者却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说明,以GDP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谁发展经济的目的只是为了作奴隶。

因此,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放弃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是一定不会有前途的,这个世界上也一定有着比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将来我们通过勤奋、智慧赚取更多的财富后,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做更有意义的事。

另外,西方人只要看看汶川地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中国政府与人民血肉情谊,就应当明白,利用西方价值观从中国内部改变中国发展方向,让中国成为西方附庸的企图,绝无希望。只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以上是我在512大地震一周年的感想。

谋势在理财中的运用之二----可以即时投入的战斗:攀钢钢钒

特别注明:以下只是分析一种理财方法的运用,并不构成实际的操作建议,据此操作,责任自担。

记得军训时,教官在礼堂里讲枪械课,并带了一支79式半自动步枪,讲课结束,教官说:既然讲了半天枪械知识,那就打一枪让大家感受一下。话音未落就听砰的一声,教官朝上一枪(教练弹),女生吓得尖叫,男生直呼过瘾。后来打靶时,尽管之前进行了两天的瞄准训练,但真打时还是有些发懵,第一发子弹打得仔细,没想到的是后坐力那么大,以至于第二发子弹稀里糊涂就打出去了,后来定了定神,将后面的三发子弹打出,打靶成绩还算不错,一个10环、一个8环、三个9环。同样道理,理财不是纸上谈兵,必须经得住实战检验,否则便是赵括。其实只要有耐心,又肯下功夫,总会有一些机遇可以抓住,攀钢钢钒即是这样的机遇之一(我将其归类为小机遇,因为不是那种动辄翻番的机遇),而且正在发生。今天在这里将谋势在攀钢钢钒中的运用写出来,两年之后可以回头验证对错。攀钢钢钒整体上市在中国股市发展进程中是一个特别事件,因为时间跨度长,历经市场牛熊转变,所以最终在K线图上走出怪异走势。但,九九归一,无论期间如何变化,两年后的股价不会低于第三方担保人鞍钢所给出的10.55元现金选择权的价位,要高出现在股价8.5元2.05元,并且还会享有期间的承诺分红每年0.12元两年计0.24元(含税),换句话说,以现在的价位买入,两年后的收益至少要超过25%,而且这几乎是无风险收益。为什么会得出以上结论?请看下面的分析。

1、有法律保障。在攀钢整体上市过程中,第三方担保人及公司均做出承诺,而承诺具备法律效力,不可更改。攀钢钢钒为实现其吸收合并攀渝钛业及长城股份达到整体上市目的,引入了第三方鞍钢集团做担保,做出了给予流通股东2009年4月29日前9.59元及2011年4月底10.55元两次现金选择权,攀钢钢钒及其一致行动人也作出了两年内每年分红0.12元的承诺。在民法上,承诺是要必须兑现的,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一次现金选择权已过,而行权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持股者都在等着两年后的无风险收益。而第二次现金选择权派发前,鞍钢集团将提供由深交所及登记公司认可的机构出具不可撤销足额履约担保函。4月29日没行权的股东,自动享有2011年的10.55元现金选择权,而且期间卖出再买入后现金选择权不会丧失。

2、符合行业整合升级大势。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只要看一看美国的产业升级历程,就会知道下一步中国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经济不景气时期,恰好是优胜劣汰的大好时机,此时最利于产业整合。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下旬正式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规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按照规划,2010年年底前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万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到2011年,全国将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纵观中国钢铁布局,国资委直属企业宝钢把持华东并延伸至华南与西北,鞍钢把持东北,此次进军攀钢进而占据西南,武钢把持华中,剩下的地方国企河北、山东两钢铁集团分别在华北与华东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的地缘版图已基本划就,在力学结构上已基本处于相对理想的平衡状态。

3、攀钢与鞍钢本次联姻,是国资意志的体现,在国有经济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情下,国资意志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如果两年后攀钢的股价达不到10.55元,则流通股东将会选择把手里的股票卖给鞍钢,若到时社会公众持有的股份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25%,或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司社会公众持股的比例低于10%,则上市公司股权分布不再具备上市条件,费时费力的整合将以失败收场,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基本为零,如果要失败,则4月29日第一次现金选择权时就不会这样平安度过了。

4、有优惠政策支持。国家为鼓励并购重组,连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并购贷款,包括税收优惠免减等等。

5、第三方担保人已投入重兵把守,发生在攀钢钢钒上面的是中国证券市场难得一见的大级别运动战,如果失败,则后果很难收拾。截止到2009年4月28日,担保人鞍钢集团持有攀钢钢钒股份5.95亿股,投入资金应该在50亿元以上,中国股市发展这么多年,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6、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普通投资者眼下就可以借势,尽管对于2009年4月29日后再买入的攀钢钢钒股票不享有两年后的现金选择权,但正好可以搭那些享有现金选择权股东的顺风车,准备耐心持有两年,以获取稳健的无风险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还相对较高。当然,如果有耐心,中间遇到大跌什么的,收益会更高。

关于股票,我只在看清形势时动手(包括买入和卖出),而且往往以2-3年为一投资周期。

关于基金,我觉得你买的品种太多了,以前的帖子里提到买基金的原则了:戴花要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以上是我自己的原则,仅供你参考。

你的情况过去我在到各地讲座时见过的太多了,说实话我很头疼这样的问题。基金是用来长期持有的,短线我真说不准。买股票更是功夫活,一看到某个消息就买的话一定是草率的。巴菲特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基本一生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报表。

老师您好:

我一直在追踪您的帖子,看到很多人向你请教自己的困惑,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打搅你,但是最近真的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如果能得到你的指点,不胜感激。

我在成都,我是82年的,老公是81年的,今年结的婚。婚前我们完全没有理财意识,挣多少花多少。不懂股票不懂基金不懂任何投资。现在我们贷款26万买了套90平方的房子,月供1600元。今年12月交房后还要花5万左右装修(这笔钱到年底前能攒够)。

我和老公的固定工资乱七八糟的费用扣除之后,一个月总共只有5200元,我们两兼职做投标预算等等,约3000/月(一年3万没有问题的),年终奖大概2万/年。

我们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都不太担心失业问题,如果失业,我们都有信心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也试过自己创业,但最后又回到了打工的路上。

但是,由于明年要考虑要小孩了,我们家的收入暂时要减半了,支出却要倍增。而我们是没有储蓄的,所以,我对未来时而充满信心,时而又很悲观。我周围类似我这样的家庭还是很多的。

我现在慢慢开始学习理财,学习投资了。我想从基金开始入手,先每月定投500-800元,你能为我推荐一只基金吗(如不方便,就不为难了)?

还有,老师,请你帮忙诊断下,我们这样的家庭,我应该持悲观情绪吗?有时当局者迷啊。

小猫:有人说飞机经过成都上空时都会听到下面哗啦哗啦的麻将声,而你们夫妻都那么勤奋,怎么会悲观呢!依你们家的收入,在成都生活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在生孩子的第一年会相对紧张一些,但那只是暂时的,而且只要合理规划也紧张不了哪里去。房屋装修的钱已经有了,下一步的重点是把孩子的奶粉钱准备充足一些,那样心里会更踏实。小孩出生以前你还可以一直工作,这样在装修完房子后完全可以攒够孩子出生一年的奶粉钱,而小孩出生半年至一年后你又可以兼职或继续工作,所以根本不必担心的。我倒是觉得你有必要处理好装修与怀孕的健康问题,有一个好的心态与情绪,争取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好宝宝,那才是一辈子的财富,也是你考虑问题的重心。至于基金定投,因为我更喜欢选时,所以不好回答,但我认为后面大盘回调尤其是深幅回调时在那些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里会出现难得的机会,后面我可能会为此专门写一篇。

总之,我对你家情况持非常乐观态度!祝你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在我们要小孩之前,偶尔看到了那本来自成都的《哈弗女孩刘亦婷》的书,里面提到的早期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并付诸实践,收获颇多。建议你看看这方面的书,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感悟也不少,回头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封闭式基金主要是折价的问题,有个保底收益

感觉折价高时比开放式好,呵呵 和讯封基论坛很多高手啊,讲的都不错

老师帖子,比较喜欢看将无风险套利的思路和接触的基金领袖(王亚伟、赵丹阳),顶下

理财的基本原理之一----谈谈金钱的时间价值 看到大家的一些留言及反映的一些理财境遇,我觉得有必要讲一下理财的基本原理,一方便大家对理财的理解。前面讲过理财的品质培养----耐心,那是建立在理财的基本原理----金钱的时间价值之上。当我们把1万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再取出来,那就不是1万元了,还会有利息到手,这就是金钱的时间价值。金钱的时间价值需要参与社会流通方能得以体现,如果将钱放在家里,那么1万元在一年后还是1万元,所以理财是要将财富投入社会进行流通。一般而言,时间越长,金钱的时间价值会越大。投资理财,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基本原理。巴菲特之所以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将金钱的时间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投资周期往往要以5年、10年来计算,中间也可能会遇到回调或套牢,但会依靠金钱的时间价值来熨平,最后迎来丰厚回报。当然,其前提是投资前进行细密严谨的调查研究。反观那些不成功者,败就败在没有充分利用金钱的时间价值,因为急躁冒进,因为频繁操作,生生将金钱的时间价值进行拆解,最后当然是以失败而收场。理财不成功,精神也不会好,生活质量当然也就不会提高,这有悖理财的初衷。我衷心希望这样的情形不会再发生在已经看过这个的帖子的网友身上。

听曾光说猪流感----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

昨晚(2009年5月17日)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了主持人董倩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的对话,看后颇有感触,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我感觉曾光老师的科学造诣很值得我们大众尊敬,听他讲解对流感的认识和态度后,让我对我们国家应对诸如SARS、甲型H1N1等流感爆发可以持谨慎乐观态度。在整个节目访谈中,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投资理财借鉴。

1、重视隐性风险。所谓明枪好挡,暗箭难防,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因为事先知道,就会有戒心,所以应对起来不难;反而是那些隐性风险,因为事先很难看见或难于预计,所以最难预防,给人带来的伤害可能就会更大。1918-1919年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当时的统计数字是死亡2000万人,但后来的统计修正为5000万人,2000万是当时相对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5000万是后来把那些贫穷落后国家的死亡数字加进去的结果,大流感在先进国家爆发的同时,也在吞噬着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的生命,因为这些国家医疗技术落后,甚至不知道是大流感袭来,所以伤亡更大。曾光老师在谈现在的疫情时,同样提到了贫穷落后国家的问题,可能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只是没有足够的检测手段,而尚未发现,这就是H1N1甲型流感的隐性风险问题。而联想到投资理财,对于那些未知的隐性风险,也应该格外注意。

2、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在节目最后,当董倩试探着让曾光老师对本次流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曾光老师说预测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变数太多。但我们可以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只要把困难估计到最大,并做好各种预案,则往往会迎来最好的结果。我们做投资理财,在布局之际即将各种风险考虑周到,做好最坏的打算,则到时即使真的发生了,因为有事前的准备及心理预期,则也不会处于被动状态,或者场面无法收拾。

我的1997 之八,开始职业新生涯。1997年6月1日,我应当时在全国已颇有些名气的老板之邀,正式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这段职业生涯让我在经济上完成了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始积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结识了许多精英,也认识了绝大多数顶级的经济学家,总之是收获了终生受益的财富。

说起入伙还颇有些戏剧性,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到单位后,同事告诉我说有两个人骑着摩托车来找我,其中一个人给我留下了电话。我一看,是那个报社编辑的,于是就打过去。编辑说XX想让你到他公司来,我一听,有些宠若受惊的感觉,甚至还有些怀疑,难道就这样正式入行了?于是第二天我就去了,当时公司在一家证券营业部开了工作室,都是50万以上资金才可以进去,而且人都满了。到了办公室(在大的工作室里面的一个小间,一张办公桌,两台电脑,一台电话兼传真机),老板在外地出差,是另一个人在管理,这个人年龄比我还小一点,但处理问题的水平不低。他先给了我一本事业手册,让我先学习一下公司的理念。事业手册其实是个大的文件夹,第一页上就写着:公司绝对不会埋没任何人才。言下之意,是公司给你提供平台,海阔凭鱼跃。后面又交代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就开始工作了。初入一家新公司,总会感觉新鲜的。我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很是兴奋。熟悉之后又出去跟那些大户们聊了一会,当然少不了要帮他们看看手里的股票,点评一番。那时是初生牛犊,点评也大胆,因为是初来,他们也都爱听,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感觉也很放松。

到了中午,证券公司给提供盒饭。午饭过后,我们要接听电话,解答股民的提问。那时鸿联信息台在全国很火,股民都是通过鸿联信息台的收费电话打过来,收盘后,还要将股评录入信息台里,供股民拨打收听,到了月底跟公司分成。

我记得那时每天上午收盘后,我们两个人都会对大盘走势讨论一番,然后定个调,后来的经验证明,这样做让我们对大盘的把握正确率会提高不少。

我的1997 之九,说说老板。没过几天,老板回来了,因为那时他已有了不小的名气,会到央视解盘,也在各地做报告会,有很多的粉丝。之前我也听过他的报告,很佩服人家的水准。因此,我对老板还是有些小崇拜,尽管年龄比老板还大几个月。在真正见到老板前,还有些许期待和紧张。见到老板时他风尘仆仆,刚从外地回来。老板不说废话,跟我打过招呼,简单问询了几天来的工作情况后,就开始研究行情了。

我们老板是值得我敬佩的人,从没有任何门路的一介书生,完全凭着勤奋与智慧奋斗成功,现在应该是亿万的身价,而且第一桶金来的干干净净,因此可以说是个人奋斗成功的典型。我们那一批搞证券的人,都不是专业出身,因为那时也根本就没有这个专业,而且专业书籍都很难找,要从新一点点来学习和积累,过程中一定是要付出诸般努力。而要再从诸多学习者中脱颖而出,那一定要加倍付出。成功的背后泪多少,《八仙过海》里的主题歌唱得没错,与老板几年共事中我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那时我们每天都要给客户以传真的方式发送股评,中午晚上各发一次,每次都是老板的文章占大头,多年如一日。“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多年如一日的写文章,而且还要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要做到这一步,老板要天天看书,什么书都看,老板说如果有7天不坚持看书的话,那他写作的灵感就会枯竭。我清楚记得其中一次我们去一个城市做报告会,我是提前到达,老板是晚上10点下飞机,到市里安顿好后再与对方一起吃饭,完事后大概就要11点了,但老板还是在睡前看完了一本书,好像是美国的名著《爱情故事》,因为是住一个房间,所以对这些我记得很清楚。老板每次出差包里必定要带两本书,以在旅途中完成阅读。

老板的文章非常得有文采,比我不知要高多少个层次,以至于去一个城市做报告时,一家证券公司的女博士为之倾倒。

老板兼容并蓄,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我们一起去做报告会,因为在台上,往往就会对台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老板不,做报告期间会有人递上纸条,有提问的,也有表达观点的,对于表达观点的,老板总是让我收好,回头认真研究,而从来没有轻视过别人。老板移居到外地后,曾无偿让我在他的房子里住过1年,对于这些我及我爱人始终身怀感激!我结婚也是在老板的房子里完成的,那是国庆节,老板一个人从外地回来住在房子的另一个房间里,因为父母要我们回老家举行仪式,一大早就起来忙碌,我要穿西服打领带,但打领带的技术不高,就到老板屋里让他帮着打一下,老板睡的迷迷瞪瞪的,一边教我一边打,我就直接戴上了,“我刚才是做示范,你再好好打打。”老板说,“就这样吧,挺好的”。我就这样戴着老板做示范的领带打车回家举行婚礼了。

我的1997之十,辛勤创业。

到公司一个月后,上市公司半年报开始陆续披露了,老板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报表,从报表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这在证券投资咨询行当还处于草莽的时代,老板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眼光,为我们在日后继续领跑这个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说几句,我们公司是以技术分析起家,在技术分析方面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换句话说:我们具有核心竞争力,直到现在这个市场这么发达,从海外引来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但我们对大盘的研判跟任何一家中外券商、基金相比都不会逊色,这是我入道这些年来的客观感受。既然这样,为什么老板不是继续扬长避短,而是要求我们下大力气研究上市公司呢?其实我们这样做,本身就是在不自觉运用优秀上市公司筛选办法。看一家上市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不在于它眼下的生意有多火爆,也不在于当下的市场占有率,最该着眼的是其产品与技术储备,是不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股价在本质上是对其预期收益的贴现。

回题,当时公司人手少,最初开始研究报表就我们这边两个人,我负责沪市公司,同事负责深市公司,老板有空也参与研究,每天上午把报表分析结论写出来后要用到午评传真上,下午写的要用到晚间传真上,同时公司还制作了标准模式的卡片,给上市公司建立档案库,后来老板还花5万元找人开发了一套软件,给上市公司建立电子档案库。可见当时我们做的工作细致、超前。

印象中当时沪市上市公司要超过300家,而此前我根本就不懂会计,因而更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对我而言,那是一段十分艰苦的岁月,承受的心理压力及精力付出一点也不亚于那时的高考,一方面,我不想落伍,不想让老板看不起甚至被辞退,另一方面,我知道技多不压人,多学一点东西一定没有坏处。于是就象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样,边学边上阵。幸好那时候证券营业部的一个会计不错,性格很温和,会计室与我们的工作室紧挨着,我一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他,他也总是耐心的解释,对我的帮助与提高非常大,这个小伙子后来去了巴黎,希望他在巴黎过得更好。

那段做报表分析的日子对我而言是一种极限训练,就象特种兵所进行的那种野外生存训练一样,过程极其艰苦,而一旦训练完成,则一定如脱胎换骨,应对一般问题就如小菜一碟,得心应手。

看一家上市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不在于它眼下的生意有多火爆,也不在于当下的市场占有率,最该着眼的是其产品与技术储备,是不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股价在本质上是对其预期收益的贴现。细细品位老师的话,耐人寻味。

之十一,研究报表的体会。

1、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压力下往往会爆发巨大能量。那时做报表研究给我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带来巨大的求知动力,能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熟悉财务知识并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甚至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分析技巧。人的惰性有时需要压力来消除。

2、为用而学,效率奇高。因为是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过程中遇到困扰而随时寻找解决之道,因此对于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印象尤深,所谓记得住,学得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我想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就问,或者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由着兴趣去想,去看,去听,去学,这样的效率大概是最高的,孩子也是最轻松的。

3、在会计实务不精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来判断公司价值。这就好比我们看小说,尽管多数人不会写小说,但还是会区分谁的小说写得好,谁的写得差。对于同一个作家,他的哪部作品好哪部作品不尽人意,大家也会有基本的判断。那时已基本能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比较和历史业绩比对来对公司进行评判,并发现问题。

4、通过上市公司公开的报表分析可以找到好股票,这是我初次进行报表分析得出的直接结论,而且经过实证检验。1997年沪市第一家半年报是东北热电(600795,现在的国电电力),当时股本很小,应该只有1亿左右,现在已是54亿了。当时半年报显示这家公司业绩不错,而且最主要的是,后面它会先租赁机组,然后会购买机组,背后有大股东支持,如果大股东想扶持它,那非常容易得到快速发展。所以我在报表分析中给出的结论是现价买入,中长期持有。这只股票后来不是众望,股本扩张了近50倍,大家可以想想涨幅有多大。印象中97年中报还有一只股票也不错,是明星电力,但只是中期机会。

5、不要简单看每股收益,而要进行细致分析。就如不要简单看一个人穿得有多好,家里有多少钱一样,要看家里钱是怎么来的,是中大奖来的还是靠劳动所获,还有是不是坑蒙拐骗或者贪污受贿,不是正道和常道而来则是很危险和不可持续的。

6、功夫在表外。研究政策动向,掌握行业信息,了解上下游情况,以及客户及竞争对手反映等等,也都值得特别重视,另外公司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与管理艺术也值得重视。

财报的研读真的很重要 但是现在的有些上市公司往往有些不做在报表里,也就是所谓的“隐蔽性资产”,往往带股票拉升才知道怎么回事的? 怎么办呢,老师

研读报表的终极目标,一是做到注意那些分明白纸黑字写着但别人却不关注的信息,就好比隐蔽战线的情报分析;二是要学会读懂会计语言背后的东西,也就是你说的隐蔽性资产,这需要谋势,需要一双慧眼,当然如果属于内幕,则另当别论,那就只好去听那英的歌了: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之十二,发工资。

虽然那时我们老板已名声在外,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原始积累并不多,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所有员工加起来不到10个,我们是名符其实在创业,也因此,老板给的工资不多----1000元。每到开工资的时候,老板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然后数出十张,“XXX,这是你这个月的工资。”,没有工资条,也不用签字,当然,老板和我都不是计较之人,大家在一起工作一直都很融洽,并且都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在一起勤奋创业的一幕一幕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而且倍觉亲切。后来也有过大把数钱的时候,但那种数钱的快感总是短暂,远比不上那些创业的岁月印象深刻。

之十三,一位天才商人

这一年,我还遇到一位天才商人,来自南方,年龄跟我差不多,眼镜后面的眼睛都会说话,十分的精明,生意场上非常有一套,而且跟政府关系十分相熟,政府与市场在他这里左右逢源,几乎就如股掌之间。认识他时资产就已上千万,现在早已成了亿万富翁,开发了大片大片的房地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商业原则,与公司合作,有收益后会立刻兑现分成,丝毫不会拖泥带水。在买房子问题上,他的建议深深影响了我。他买房子比较早,当时是在不很富裕的情况下买了房子,当然房子不会很大,地角也不属于黄金地段。与他一起买房子几个人,后来都发展的不错,换了大房子,他因此说第一次买房子失败(其实也不算失败)。因此,我要买房子时,他建议可以适当超前一点,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在后面的房产投资上我会专门提到。

之十四,节俭的习惯。

无论是我们老板,还是那个商人,还是我本人,大家都着节俭的好习惯。那时我们写稿子向外发传真的时候,一张纸如果没写满,老板会把空白的地方用手一折,然后撕下来,只发有字的地方,这样既节约纸,又节约电话费,我当然也是跟着老板这样做的,而且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以至于后来到那家国有的投资公司时,同事都笑说:X老师你可真为公司节约。前面提到的那位商人,尽管早已上亿的身家,但直到现在据说住五星级宾馆时还会将宾馆里提供的免费袋装茶带走。他在买了新的大房子后,邀请我跟我爱人到他家做客,去他家前,我在他们家附近的一家高档商店里买了一些日本水果,40元一斤的,在他家吃完饭后,他说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水果。后来他参加我们的婚宴,给了一个很厚的红包。关于一些节约的习惯以及由穷而富过程中的花钱心理,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自传《华尔街教父》有过经典的总结。格雷厄姆在送走客人后,往往不会选择立刻打车,而是再走到地铁口去乘地铁回家。但有时又会突然大把的花钱,可能是潜意识里想当一回金钱的主人。

之十五,财色故事。

97年后来由一波秋季行情,公司把握得不错,名声也越来越响。这时,一家外地上市公司找到了我们。那天晚上,那家公司的老总还有随从带着当地的市长在一家五星级饭店宴请我们。宴请开始前,我看到一位头发倍儿亮的男子带着一位靓丽女郎也来参加。宴会开始,自然要互相介绍一番,那位老总谈了不少公司的优势,宴会中途那位靓丽女郎贴到市长耳朵上说了几句悄悄话就离开了。第二天一到办公室,老板愤愤不平的跟我说:“你知道昨晚那女的是干什么的吗?”“不知道。”“陪了那位市长一晚上,10万!”

后来这个股票涨得不错,老总的那个随从告诉我说他有30万原始股,市值早已超过百万,但他不舍得卖。其实他根本就不懂股票,后来行情一直不好,庄家早跑了,他还在坚守,对他而言,也只是纸上富贵了一次。

我的1997之十六,大户室里两个赚钱的人。

那时我们的工作室里经常来的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其中有两个印象比较深,也基本代表了两种投资风格。一个是喜欢做短线的,看好一个热门股票,往往是全仓介入,基本持股不会超过2天,赚钱与不赚钱都会走掉,这样就避免了被深套的可能。由于喜欢追热门股,所以短线往往是赚钱的,经过长时间的跟踪,我知道他总体是赚钱的,但他每年都会把赚的那部分提出来,只用原来的本钱在里面操作。这个人文化不高,甚至会满口脏话,但他在股市投资中是在不自觉的严格执行操作纪律,而且是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操作纪律。他每天都看我们的研究,看我们推荐的股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开发的系统中有强势股列表这一栏,他就从中寻找并发现目标。总结起来,我认为他是在不自觉地遵循投资的一些基本原理,严格遵守投资的纪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想结合的典范”。

另一个人,是擅长做波段。他爱看的我们系统里搜罗到的潜力股,然后再认真研究,买入后会坚持持有一段时间,中间的涨跌都不为所动,最后赚钱不少,比那个做波段的收益要高。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精明,也很有耐心。他的成功,是潜质与心态的胜利。

之十七,被公检法人员带走。

人生旅途大概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有一些插曲乃至波折,有些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需要有风险意识,并要注意风险管理。到目前为止我遇到过两次雨公检法打交道的经历,后一次还非常惊险,今天先说最初的那一次。1997年,是我们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我们至少赚了200万。年底前的一天,我象往常一样在工作室里按部就班工作,进来了两个人,人高马大,坐下来问我:XX(我们老板的名字)在不在?我说不在,出差了。“你是XXX吧?”“我是。”“我们是XX单位的(公检法部门,我就不具体说了),接到举报你们有经济问题,跟我们走一趟。”并拿出了工作证。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脑子懵了,连大户室的人都没打招呼就跟他们两个走了(现在想想当时真不成熟,要是他们是坏人冒充来绑架的话,那我可能就会出大麻烦了)。

到了楼下,他们把我带上了一辆挂黑牌的车。上车后,其中一个凶巴巴地对我说:“给我老实交代,你们犯了什么事?”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犯过什么错误,更不用说犯罪了,于是开口就说:“不知道。”“你他妈给我老实点,没有事我们能找你?”我说我真的想不起来。到了他们单位,把我推进他们办公室的最里面,让我自己好好想想,想好了找他们,我也只有点头的份。

在我反思的过程中,他们的另一路同事进来了,我听他们在交流。其中一个说:“XX区XX银行的那帮人不理咱们。”听了这话,我明白了,快元旦了,是想让我们打点一下。可能他们觉得让我听到了他们的话不合适,又把我带到了另一间办公室,让我继续反思。快中午了,他们也要去吃午饭了。这时,一个好像他们头的人把我叫过去,“想得怎样了?”“没想出来。”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面善一些,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我问他:“要是你们办错了案怎么办?”“什么?XXX(单位名称)还有办错的时候?”这句话让我无语。“这样吧,你先回去,回头叫你们老板来一趟。这几天你不准外出,随时等我们电话。”就这样,我回单位吃中午饭了。

回单位后马上给老板打了电话,老板当晚就赶了回来,找了几个熟识的朋友大家一起分析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应对。最后的结论是他们想要我们打点打点,干脆找个熟人牵线打发一下。没过几天,那两个人的其中一个带着一个不认识的人又来了,我很错愕得看着他,在想怎么又来了。“没事,朋友买了些股票,想让你们帮着给看看。”他拍着我的肩,笑笑说。这段不期而遇的**就算过去了。这事也促成了老板决定到另一个大城市去发展的决心,因为那里的水更深,大概我们这样的收入根本不会被人注意。

我的1997 之十八,97轶事

1、偶遇老师。1997年我经常要去电台做节目,还要在办公室里接听收费热线,因而也有了一些热线故事,有些还很有意思。其中一次在电台做完节目然后接听热线,没想到突然一天竟然接到了我的一位老师(毕业后这位老师曾帮助过我)的电话,让我感觉突然,还有亲切,于是留下老师的电话,下节目后给老师打了过去。我上学时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待我都很好,其中在毕业等分配的时候,还到其中一位老师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时那位老师还是单身,晚上我们先到他父母家看《天涯明月刀》,看完后再一起到他家另外一套小房子里去睡觉,真应该感谢老师在我困顿之时的帮助,所以能为老师尽一己之力也感觉非常应该,而且还颇有些成就感。

2、几位大户室里的中年女士。那时每天中午和下午收盘后都要接听热线,有一家证券公司大户室里的几个中年女士(叫他们大姐吧)经常打电话咨询,估计也是证券公司报销电话费。这几个大姐大概也是闲的没事,或者觉得在电话里逗一逗我好玩,有时在电话中嘻嘻哈哈,可是有一次,一个人却直接在电话里就哭了,原因是中午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她的股票指标已经开始走坏,我建议她出掉,她却没舍得出,结果下午大跌,她又是重仓,下午收盘后再打来电话时,直接就放声大哭,连声说后悔。

3、意外收获。那时经常打来电话咨询的,还有一位国字头公司的女会计,自己买股票心里没底,所以经常咨询,后来找到我们办公室,提出让我指导,然后赚钱后给我利润的10%,我说那倒不用,大家当朋友处吧。秋天的那波行情,因为天大天财上市连拉涨停,带动了其他科技股的上涨,我让她买了我熟悉的深科技,赚了一些钱后就卖出了,这个会计带着计算器来到办公室,拿出10%的利润给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而且是个人,当时我很不好意思要,几番推让后我收下了,这是我得到的第一笔工资外收入。当然后来也为上市公司做过理财指导,那些钱收得就当仁不让了。

1997年我操作过的最后一只股票是陕长岭(000561),大概是5、6元间买入,然后到7元多的时候就做了卖出操作,之后因为大盘波澜不惊,就再没有操作,也没看账户。98春节过后第一天上班,打开账户一看,陕长岭上次卖出没成功,而现在的价位是10元左右,意外的每股多赚了接近3元。就这样,带着幸运走进了1998年。

我对36写意人生[jiujiu0999@sohu] 20%的年化收益也很感兴趣哦,希望您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哦

是投资一个厂的设备。他们无力投资,于是向熟悉的人筹款。算是自筹资金性质的吧。

这个年化收益扣除成本的话,平均下来,大概是15%左右吧。也只有10年左右了。10年后,设备成废铁了。我觉得有点像企业债券的形式,但比企业债券风险要大一些,毕竟本金变成了设备,设备能不能挣钱,是有点风险的。所以利润也比企业债要相对高一些。随着银行放借的松驰,这样的机会可能也很少再有了。所以,考虑到收益的持续性,我现在才开始关注其他投资了。毕竟,家庭资产的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别看目前年收益比工资高,但过几年,随着事业从高峰回落,随着这项投资收益的逐步递减,工资收入与投资收入双双退潮,很有压力的。

艾尔米达:对于北京的房价,我想你可以看一下潘石屹的观点,尤其是他关于政策房开工面积的数据与对房价的影响分析,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最站得住脚,而且他是当年从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跑出来的人,也是因为当年他注意到了当时海南的开工面积才吓得抽身而逃的。

十三、1998年,更上一层楼

1998年值得书写的东西比较多,这一年,对于国家则是内外交困,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内有发生在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因此值得特别记录;对于公司还有我本人,这一年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我们取得国内首批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并旗帜鲜明地发现和引领了那一年的股市行情演绎大戏,更加奠定了我们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这一年中许许多多的事情我都是第一次经历,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相信对于今天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都会有借鉴意义。

冰山~~雪洁: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概都离不开波折中前行的基本规律,但是还好,打开各国的股市走势图,你会发现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我想你的心情始是不明朗的,但最终一定会是明朗的。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师傅的话让我记忆深刻,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出来拉活,因此非常辛苦,但他在想:北京游几个人可以像我这样每天可以在长安街上目睹太阳一点点升起?

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内有两首歌特别流行,一是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二是那英的一首,只是我记不得名字了。如今回头再看,那场危机早已过去。

之一,拿到资格证书。

1998年3月28日(应该是周六或周日),我接到老板的电话,说是中午一起吃饭,饭店的位子都定好了。我在纳闷是怎么回事,到饭店后才知道,原来报纸上刊登了国内第一批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公司和人员名单,我们公司以及包括老板和我在内的几个人顺利取得了该项资格。金榜题名,这已经是人生之大登科了,当时还在想,就这样取得新中国第一批分析师资格了?真有些亦真亦幻的感觉。当时取得这个资格其实也有些不易,全国当时拿到这个资格的人好像只有不到700人的样子。申请资格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超过5万字,当时我发表的文章超过这个标准,但发表的报纸却在遍布全国各地,我也不是每张报纸都收藏,因此要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凑齐并复印就有困难,幸亏一家本地报社记者有收藏报纸的爱好,顶着被老婆长期唠叨的压力一直致力于财经报刊的收藏,从他那里借出报纸然后逐篇查找、复印、装订、标记,最后汇总到公司再报送省证管办审核,还要准备照片什么的,总之申报工作很琐碎,我记得报送材料的前一天晚上忙得晕头转向,不过还好,最后顺利通过,从而让我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从此后不断去全国各地调研、作报告,见识了很多上市公司老总(让我对中国的企业经营有了全新的理解),结识了证券行业的诸多精英,见过了这个市场中各路英雄豪杰,有机会与主流经济学家当面探讨,甚至还与高层人士有过接触,也有幸参加过经合组织、IMF等等一些国际组织的会议。所有这些,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大提升了我看待问题的高度与视角,会让我终身受益。

二、1998年行情特点 我们读《文学概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道理,股市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一定会反映当下及其未来的经济活动趋势。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物,股市同理,所反映的是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发生的事物,这就是主题投资。这个帖子写到2001年时,我会具体做一下股市流行趋势的总结,因为中国股市10年走过的路基本完成了一轮投资主题的周期转换。

在经历了93-95年的以“两桥一嘴一明珠”的浦东开发概念股炒作、96-97年以长虹为代表的消费品龙头股行情之后,1998年股市归于沉寂,但沉寂中发生了一波重组概念股行情,我们公司有幸最早发现并引导了这一轮行情,并提出了“1998年不炒重组不叫炒股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自春节后以谋势的角度陆续推出30余家资产重组概念股,使得我们公司在业界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为什么1998年会是资产重组概念流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一般历程来看,那些优秀的企业都是在经济低迷时趁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进行扩张,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市场竞争减少,运行稳定,以谋取超额或垄断利润,毫无疑问,1998年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低迷期。在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外贸环境恶化;在内,1997年中期开始国内产能出现全面过剩的局面,过剩意味着要淘汰落后产能,也就是要发生大规模的企业间收购、兼并、重组,但限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国内尚不足以发生发达国家的那样大规模的收购与兼并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当时国内股市国家股、法人股还是不流通的,所以也无法通过二级市场来举牌收购上市公司,但当时上市公司家数较少,客观上造就了股市壳资源的稀缺性,因而通过国家股法人股转让来达到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再通过资产注入改善公司基本面,以方便后面增发来募集后续发展资金的目的。这样,那些小盘、绩差上市公司变成了“香饽饽”,大家争抢投资,这成就了1998年的投资股市主题----资产重组。1998年春节后一直到6月,出现了一轮象样的资产重组行情,市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些小股票上面,而这些小股票在指数中的比重很小,所以从K线图上看那轮行情小步攀升,给人感觉爬行得很吃力,当一个人举一件东西感觉吃力的时候,往下放时一定是迅雷不及掩耳,果然,到了8、9月份,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加上国内又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导致后来大盘一泻千里,曾出现过连续几天大盘接近跌停板的现象。以上是1998年的行情基本特点。

之三,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

前面帖子里交代过,我们公司的专长在于技术分析,但老板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提前布局,开始注重基本分析,并率先开展到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与当时走在前头的券商君安证券同时起步的,这也足见我们老板的眼光,后来还在公司企业文化里加入了超前这一条。

98年春天,一家制药企业的报表里提到了新上的一个项目,根据公司自己的描述,应该技术非常先进,达产后会给公司不菲的利润,于是老板就让我与另外一位同事一起去这家公司调研,看该项目是不是真如其所说。我们连夜准备了公司的资料,第二天到公司领了差旅费后,与同事一道,找了一辆出租车,就直接奔那家上市公司而去。

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一切都感觉很新鲜。这家上市公司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刚进城时看到大街路口的一个古代名人的雕塑就让我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厚重的文化气息。到了公司证券部办公室,简单寒暄后他们就领我们见了一位在这里驻点的券商的投行人员,可能是想借助投行人员压一压我们,也可能是希望我们与他有所交流,随后就在他们陪同下去了新项目车间。制药企业的卫生要求特别严格,我们换了白色的工作服,头脚也都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后进入了车间,有些机器是隔着玻璃看的,公司的工程师边带我们参观,边做介绍,在走到一个重要装置的时候,工程师介绍说这是这个项目的关键设备,先进程度亚洲第一。我问:“这么先进的生产线,日本没有吗?”“没有。”“日本比我们先进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呢?”“主要是污染,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污染。”“哦”。听到这里,我轻轻的一声叹息:我可爱的祖国,什么时候能够发展到不再把有污染的生产线从国外引进来,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将污染问题处理掉?那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在车间调研完毕,我们与那位投行人员也进行了一些交流,又与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些沟通,并希望能拜会一下公司老总(在电视上看到过,是位很平易近人的企业家),以对公司的经营有更全面的理解,不巧的是老总在外地,也就作罢。看时间还充足,同来的同事年龄比我年长一些,也很喜欢研究国学,就说顺便去看看名胜古迹吧,于是去几个景点看了一下,并留了影,还新学了一些历史知识。

1998年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因此无人关心业绩,这家公司业绩也不突出,加上当时股市热点在资产重组上面,我们也就没对这家公司做推荐。这家公司也基本属于放人群中找不到的那种,此后也没做过多的追踪。

之四,一个庄家

中国资本市场的基金力量崛起(2000年)之前,在股市上兴风作浪的,是那些有资金优势的庄家,当然他们也是有赚有赔,那些运气好,运作成功的庄家一次足以赚够几辈子的钱财。98年炒资产重组时,我们就遇见一位,投资3亿,至少赚了1.5亿而成功隐退,要知道那时的1.5亿其购买力可不是现在的1.5亿水平。

98年那些小盘、绩差的上市公司因为壳资源的稀缺而被庄家相中并借助资产重组和资产注入题材而大肆炒作,因为我们公司对资产重组股票从谋势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推荐,也因此不断有人找上门来,有来虚心请教的,有想找门路赚钱的,还有想借助我们的影响力来造势的,我们当然也会区别对待,为此公司也制定了明确的原则: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失公司声誉及前途,也因此,对那些找上门来的庄家所做的股票,我们也会仔细加以甄别,然后给出适当的操作意见。

一天,一个庄家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去考察一下他们入主的那家公司的项目。当时是新经济的前夜,互联网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酝酿,这个庄家入主了一家绩差公司,欲将其重组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根据他们的描述,是要在我们的食物中植入某种革命技术,让人吃下后发生基因改变,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还很形象的打了个比喻:譬如把某种可以治疗糖尿病的东西植入香蕉树中,等香蕉长成了,就自动带有这些基因,人吃了香蕉后就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从根本上清除糖尿病。说到技术来源时,他们出钱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因此十分可靠。这样的描述当然十分诱人,但事后证明当时是在“画饼”。10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到现在还在重组,但这个庄家借助当年盛炒资产重组的东风,借助于这些概念,以及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憧憬,最终成功将股价推高,并顺利出局,赚够了几辈子的财富。

可能大家听多了庄家数钱到手痛的故事,但这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其实庄家也十分不易,庄家也是到处融资,而且成本一定不低,如果坐庄失败,则一定会一无所有,甚至换来牢狱之灾,在这个市场中坐庄失败的例子不是没有,因此庄家承担着常人不堪的风险。这个庄家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头发斑白,而他当时只有40多岁。我们一个同事的夫人在看到这个庄家的照片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有心事,因为照片里眉头还在紧蹙,而且头发花白。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看到了原君安证券的元老杨骏英年早逝的消息,以前在我们公司呆过一个同事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去世了,而且年龄也不大。这个行当中人收入是不低,但工作辛苦,压力大,尤其是当自己观点与大势相背时,看到自己管理的资产在不断缩水,那种感觉与压力是局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与这位庄家打交道的感触:股市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在前面帖子里提过,股市是对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会体现一个阶段经济生活的流行主题,98年的流行主题是重组,庄家牢牢抓住了这一主题。同时,股市的魅力还在于随机波动,股价可以是上市公司未来一两年经营业绩的反映,还可以是未来一二十年经营业绩的预期,所以股价会大幅波动,人们也都普遍认可这一波动现象。正是基于上述,几百年来,中外资本市场不断上演一幕幕的资本大戏,中间间或夹杂着闹剧。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密西西比投机事件和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时,就曾上演过这样的故事,那时有一家公司声称能造出这样的手枪:它的子弹是智能型的,发射出去后能自动辨认出你是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吹得天花乱坠,但还是有无数人相信,当然最后接棒者被骗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故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无论是在资本市场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都会持续上演,只是版本在不断升级、演变。

说说新股申购

今天桂林三金开始申购,这是在新股发行中断9个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第一次新股发行,股市历来有炒新的习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尽管本次发行市盈率不低(超过30倍),但上市后应该还是有利可图的,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跌破发行价的概率很低,应该是可以申购的。

新制度出台后的一二级市场运行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新股认购者有必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新股发行改革后,看似中签率提高了,但因为市场化发行,发行价也跟着提高了,压缩了以前打新无风险收益的空间。

至于发型制度改革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建设,我觉得要说的话有很多,这些话包括批评性的,也包括建设性的,在这个帖子里发表有些不合时宜,也就作罢。

在指数临近3000点关口,变得敏感了起来。对于大盘走势的看法,我还是坚持原先的观点----反弹的目标位应该在3300一带,允许上下波动10%,也就是说,3000-3500一带应该是构筑一个中期的顶部,然后还会回探1664点。也就是说,上行的空间为10-20%,而下行的空间可能要超过40%,这样的趋势之下该如何操作我想大家都很明白的

第三篇:一个老翻译与CATTI的故事

一个老翻译与CATTI的故事:从傲慢与偏见到美丽新

世界

发布时间: 2013-12-17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2012年5月27日上午9点整,拿到一级笔译考试的试卷,我懵了。

先是英译汉。第一个句子,逗号套引号,引号套破折号,破折号再套逗号,好不容易才看到一个句号,足足有五行!光是读这一句话就已经让我晕头转向,更不用说翻译了。

消停一会儿,先做汉译英改错吧,简单。看到译文的那一刹那,我忍不住感慨,翻得真好!通顺连贯,环环相扣,一丝不落。换成我,还不一定能翻成这样。在赞叹译文漂亮的同时,我猛然想起来,我是来给它纠错的!

汗如雨下。

虽然我最后通过了一级笔译的考试,可是,每当想起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至今还是心有余悸,因为,经历过二笔第一次考试失败的打击,我对自己已经不那么自信了。

译筹莫展

那是2009年11月,二级笔译,我的综合能力考试通过,可是笔译实务部分才得了55分!看到这个分数的一刹那,我感到天旋地转,手脚发颤。“不可能!”我又仔细核对了三遍,身份证,名字,准确无误。没错,是55。一个在考场上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我,一个专业八级优秀的我,一个毕业于外语院校最高学府的我,会折戟于一场职称考试,而考的内容和我这几年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息息相关的。我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是反省,也不是自查,而是愤怒的在CATTI官网的论坛上发了一篇“战斗檄文”,指责CATTI出题者的刁钻,质疑评卷人的水平,言辞之激烈连我现在看了都吃惊不已,也为当初的年少轻狂感到深深的自责。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消极情绪慢慢的开始缓解,心态慢慢放平,不再像以前那样骄傲自满,洋洋得意。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一位翻译老专家曾对我说:你的英文非常好,口语、写作都很棒,我甚至觉得你可以去做同传。但是有一点,翻译讲究信达雅。“达”和“雅”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没有“信”,再优美的语言,再华丽的辞藻都是对原文的亵渎。翻译,切忌加入过多的自己的理解,切忌丢掉了原文本来的意图。

她问我,“台湾问题”,怎么翻?我立马想到三个单词:question, problem, issue。说实话,从我接触翻译的第一天起,这三个词都被我归为同义词,可以互相通用,美化语言。老专家说,最恰当的用法是:the Taiwan question,因为question是指有着固定答案的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终将与祖国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issue有”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的含义,而台湾归属问题毫无争议可言,problem则更严重了。

老一辈翻译家的细致、严谨以及他们“吹毛求疵”般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我也因此意识到自己以前自由散漫的翻译风格其实有着很大的漏洞,如果让这样的漏洞展现在国际舞台上,那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自从重视翻译资格考试以后,我开始悄悄的留意周围的人,还做了一个调查。因为我的同行都是学英语和做翻译的,都任职于知名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翻译资格考试来评职称,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名校硕士以上学历。我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这场考试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

我发现,凡是公认的翻译水平很高的同行,CATTI翻译资格考试基本上是一次性通过,且毫无悬念;凡是翻译水平一般的,经常被诟病的,通常是几次考试都通不过,更有甚者,是越考分数越低。当然也有很例外的情况,比如有些译者喜欢自由发挥,你看他的英文,很流畅、地道、有理有据;看他的中文,也很优美、通顺、逻辑清楚。可是互相对照一看,漏译、错译、词不达意者比比皆是,但是他们神就神在:每种语言能自圆其说,且不留痕迹。这部分人可以是很好的写手,却并不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翻译。恰好,我也是这类神人之一。我一直自以为外语学的好,但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时候,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还有一位翻译专家曾指出,翻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学了外语,未必能当好翻译。翻译是个杂家,不但要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还要对中外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经过一次次的挫折,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从不可一世到谦虚谨慎,从夸夸其谈到兢兢业业。感谢翻译资格考试,特别是感谢09年的失败和一级笔译的煎熬,让我有机会正视自己的缺点,调整学习的方法,才有了今天这个脚踏实地的我。

译点•译滴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属于过去。通过了一级翻译考试并不代表今后的水平会直线上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译作的质量。

第一次考二级笔译失败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每天跟读英语演讲和英语新闻。每天我有三个小时的时间花在上下班的路上,这三个小时就是最宝贵的练习英语听力、口语,和扩充词汇的时间。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在反复跟读外国领导人讲话的同时,我发现,在谈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时候,美国所有的国情咨文和总统竞选演讲中用的最多的是“economic growth”,其次是“economic expansion”和“economic progress”,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用的“economic development”。

例如,在奥巴马总统2013年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里,有17处提到经济。其中,提到“economic”4处,分别是:America’s economic growth;broad-based economic growth;an economic plan;和driving strong economic growth。提到“economy”有13处,分别是: our economy(9处),其余是a growing economy;help our economy grow;a high-tech economy;the global economy。

该国情咨文共6419字,通篇没有提到“economic development”。

翻阅过去20年(1993-2013)年的美国总统每年1月或者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只有一处出现了“economic development”的说法。2000年1月27日,比尔•克林顿总统的国情咨文中:My budget includes a special $110 million initiativ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还有一处稍有类似的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出自1994年1月25日, 同一位总统的国情咨文:This year, we must also do more to support democratic renewal and human righ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l around the world.(此处并没有说明是否是“economic development”,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经常说可持续发展,所以也列进来作为参考。)

国外媒体在报道本国月度、季度、经济发展或者是经济增长的时候,从不使用“economic development”。这个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国家和地方的研究报告,(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管理机构的名称,如New Jersey Economic Development Authority),意指一个长期的、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过程,没有月度、季度和之分。

发现问题后,我又查阅多种类型的词典和文献,得出结论如下:“economic growth”指的是经济上升,增加,表示一种好的结果,是我们普遍认为的“经济增长”应该使用的词。而“economic development”是指为实现“economic growth”和社会进步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前者是包括后者在内的更大的范畴。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指出: “Economic growth is one aspect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是指一个国家改善经济、政治和人民社会福利的过程和采取的政策,“economic growth”只是其目的之一。“The sco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process and policies by which a nation improves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its people.”

在外国人的思维里,现代化、西方化以及工业化是人们在讨论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时常提及的几个含义相似的词。Modern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especially Industrialization are other terms people have used when discus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我们英语新闻工作者最熟悉的两个词组,其含义却大相径庭,堪称“最熟悉的陌生词”。

每年的两会期间,我国的总理都需要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以及阐述当年工作任务,被外界称为“中国版的国情咨文”。这其中,经济是重中之重。在官方发布的前总理温家宝所做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共12093字)中,有29处提到“economic development”。其他各种development多达90个。

根据以上论述,该报告中以下几处所用的“economic development”应该换成“economic growth”。例如,“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英文版翻译为:We effectively countered the sever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ed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此处的“economic development”,实为“economic growth”,因为该句子后面紧跟着“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China's GDP increased from 26.6 trillion yuan to 51.9 trillion yuan, and now ranks second in the world。这是明显的衡量经济增速的指标,而非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又例如:“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英文版翻译为:We always strove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ensuring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aging inflation expectations.此处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为“较快的增长”,是“economic growth”。作者想要强调,在增速、结构和通胀之间要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

所以,在翻译“经济发展”这个词组的时候,一定要通读上下文,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经济的增长,还是为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各方面建设和开发。

可是,如果所有的东西得靠自己“悟”,那进步必然不快。如果有机会参加有关翻译的高端培训,通过向高人请教和与同行切磋,翻译水平的提高会更快见到成效。

译心•译意

经过两次翻译资格考试的历练和各种培训,我的翻译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因为我通过了一级翻译考试,领导对我也更加信任,能放心的让我去审定一些事关外交的重要稿件。

不久前,有位业内资深的老专家让我帮忙修改一篇译文,该文为英译中,记者采访了南非驻华大使贝基•兰加。老专家认为该中文译稿有诸多毛病,可是自己时间有限,于是请我帮忙。我粗看了一下中文译稿,文字流畅,表达清楚,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堪称完美。那么,这位老专家所说的问题在哪里呢?

记者提问:有观点称,南非是金砖国家集团中人口最少,GDP总量最小的国家,因此并不具备成为这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俱乐部一员的资质。您对此有何看法? 大使回答如下(英文原文): The rationale for South Africa's consideration was of a matter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BRICS Member States, namely the role of emerging economies in advanc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rchitecture into one that is more equitable, balanced and rests on multilateralism.原译文:金砖国家集团在接纳南非加入时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们认为金砖国家集团成员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应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秩序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衡的新秩序发挥作用。多边主义是这一新秩序建立的重要支柱。

点评:粗一看中文,是啊,一个集团要接纳新成员,当然要经过深思熟虑。可是,译者忽视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被采访者是南非大使,他肩负着维护本国形象,阐述本国立场的责任。南非是一个主权国家,它肯定有自己本身想加入金砖集团的主观愿望,然后再被接纳。所以,从一个大使的角度出发,他需要阐明的观点是,“我们南非”为什么要加入金砖集团,“凭什么”加入金砖集团。而不是,“他们”为什么要接纳我们。况且,它当时还不是成员国,它怎么知道金砖集团内部都经过了哪些所谓的“深思熟虑”?所以,比较契合大使语气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

成稿:南非的加入是因为我们契合了金砖国家的使命。作为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国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秩序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衡、多边的新秩序。

英文原文:Although our economy is small in relation to other BRICS members, we have attributes that have positioned us well in the world and which will allow us to bring special insight to the work of BRICS.原译文:尽管与其他金砖国家集团成员国相比,南非的经济总量很小,但南非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在国际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为金砖国家集团的发展合作带来独特的见解。点评:有错吗?好像没有。符合原文吗?一字不落。问题在哪?时态,及其衍生出来的问题。Have positioned us well,是指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业绩和成果,已经享有了良好的地位,并非原译文所说的“能”怎样,“可以”怎样,而是“已经”怎样了。

成稿:尽管与其他金砖国家集团成员国相比,南非的经济总量小,但南非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地位,因此我们能为金砖国家集团的发展带来独特的视野。

综上所述,南非大使一直在试图阐明的一个观点就是:南非已经有所建树,并且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所以加入金砖国家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而原译者的行文风格,是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批评家的角度,来表明南非现在在做什么,以后能怎样,言谈中还带着期待南非有所作为的意图,显然不符合大使的身份,更像是金砖国家集团“发言人”所说的话。

至今,我耳边一直回响着一位资深翻译家讲过的一句话“做翻译坚持的原则第一就是要保持原作品的风格。”保持风格,保持立场,这可能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了。于我而言,任重道远。(作者 刘云云 二等奖作品)

第四篇:一个普通老教师的平常故事

一个普通老教师的平常故事 一个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一个团结奋进和谐的集体,可以使人乐观上进。我们学校就有很多优秀的老教师,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令人由衷钦佩。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平凡而又不普通的老教师的故事,他!没有任何头衔、称号,我们亲切的称他为“老张”,这声老张包含了我们对他深深的敬意。

张庆旺老师和我是同事,他是一位很热心的人,对工作特别认真、耐心、细致。他虽没进过什么高等学府,但凭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凭着那份认真执着、凭自己的努力钻研,积累了深厚的业务功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人有见解,我们说他有才,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见解拿出来,我们说他有职业道德。

张老师凭他对学生的那份耐心、爱心,博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他的赏识激励,转化了班上不少“双差生”,那些所谓的“调皮蛋”、“坏学生”在他的手中变的乖顺、进步,直至优秀。班上有个学生叫张杰。张老师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总是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还随便骂人;作业不做,天天给班里扣分,每天不是任课老师就是学生告他的状。张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上课老老实实,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也许因为怕情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屡教不改”。张老师却并不气馁,记得当时还在我们面前发过一个誓:不转化张杰,誓不做班主任!

为了更好的转化他,张老师先和他的家长谈话,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然后,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了解到他对父母的怨恨。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常常批评他,从来不表扬他。一次小小的谈话就了解了学生的内心。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张杰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张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还联系他的家长让家长也随时表扬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一时难以道尽!

对张老师的崇敬还源于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记得上学期有一天,他由于得了病,连去学校的的路都分辨不清,在一位老大爷的指示下才找到了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去学校上课,这两年他每年大年三十都是在医院度过。这学期好几次他早上吊瓶子,下午还是坚持到校,就这样,他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仍然坚持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令我们佩服。多少年来,收获的除了平凡还是平凡。他平淡生活,乐观工作,对于我启发很大。有时,我想自己只有30岁,工作上却没有当年刚毕业时的那种干劲了,也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想上进了时,张老师那种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就展现在我的面前,鼓舞、鞭策着我,我就只好鼓起勇气继续拼搏了,张老师用他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付出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优秀小学教师的风采。

我们学校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是那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勤学善思,感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师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动,能够和这样的老教师共事,我无比荣幸。从他的身上我体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深刻含义,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像一面旗帜,在我身边树立了榜样。“老张”,千千万万平凡教师中的一位,可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内涵;以一腔热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铸就了亮丽的人生;以踌躇满志的热切期盼,用青春与热血、信心与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山东省沾化县富源街道第三小学王新成曹竹林

第五篇:【审计故事】一个审计菜鸟的超市经历

【审计故事】一个审计菜鸟的超市经历

2014-08-05

礼拜五,牛哥发了审计通知书给宁波子公司。

第一次出差,我也不知道要带什么。

反正就把自己平时用的都带了,带了牙刷、牙膏、毛巾、洗衣粉、洗面奶、剃须刀、洗发液、啫喱膏、拖鞋,9罐旺仔牛奶,还把三丁的照片放在自己钱包里。唯一的一张照片就是从毕业照里面的抠出来的,戴着帽子,人都看不出来。

整理了这么多东西,结果就把葵花宝典忘记在我爸的工棚里了。

在火车站的时候,牛哥一看我带的东西。

周一到了宁波,住在3星级酒店。

A公司的出差住宿标准是,一个人200元,另外津贴50元。2个人的住宿就是400元的标准。

总结:其实这样的差旅报销是存在问题,为什么呢?提一个问题:如果你实际住了250一晚上,但是报销的时候,让酒店开400一晚上的发票也是一样报销。当然如果作为包干费,那倒是可以的。

那么如何对这种进行控制。

一、注明差旅报销的范畴,如洗衣费,就餐费、水吧消费是否属于报销范畴。

二、住协议酒店,由公司统一安排酒店。

三、要求报销的时候需要提供机打的住宿清单和住宿发票。

四、明确规定同行出差的住宿方案和报销标准。

这次审计没有任何审计方案,也就是审计程序,告诉你该怎么做,你该有什么样的成果,时间截点在什么时候。其实之后的外出审计也都是没审计方案的,反正就是给你两周时间。你查吧,查好给反馈。

这种审计模式完全就是人传人的,手把手,手工作坊的那种模式。所以每个新人的上手快慢完全在于带你的人的本事。一旦某个有经验的离职,那么整体的一个组的审计质量就无法保证。

宁波子公司,我就被安排查财务凭证和备用金。

我之前根本没做过审计,只做过1个多月的财务,我咋会?

面对80多本凭证,一下傻眼,怎么查具体查什么。

我赶紧问牛哥,牛哥说我们这组就你懂财务,这次财务你查,你应该懂的。

偶滴神。我还能无师自通啊。

那就先盘出纳的备用金和库存金吧。

牛哥就让小海龟先带我一下。

拿着2张白纸就去盘点了,也没个格式化的现金盘点表。

因为是这次审计是提前通知的,所以现金盘点无差异。

再看收银主管的每月现金抽盘记录表也都没差异。

新人么,话就多,我就多问了一句:如果找零有分怎么办?

出纳白了白我两眼,收银如果出现找零有分的情况下,都找给一毛。

怪了,这差异到哪里去了,给自己消化了?

周末的时候,你们不上班怎么办?

银行的人会上门来收钱的。

额,看来我又问了很傻的问题。

当时刚到公司,别人说啥我就认为是啥,因为俺没经验呀。所以老大说什么,我就认为什么是对的。

看小海龟也没吱声,我就不多说了。

在保安的陪同下出了收银室。

开始看头痛的80本凭证,葵花宝典里就只有货品陈列的资料,也没一点财务制度。

看着看着,头晕了,开始叹息大学是白读了,在房地局干了1个月的出纳白干了,没学到什么东西。

看了2天没看出问题。

最后终于给我看到一张表有问题。那是一张POS机系统月度数据汇总表和营业款实收金额差异分析表,我看了最后的两者的汇总金额存在差异,存在差异10多万。就是说系统汇总的数据少了,实际上是盘盈了。

赶紧复印了表给牛哥看。

牛哥说写进报告啊?

那接下去?

你看着办?

我看着办?

我就拿着表问资讯,为毛存在差异。IT说月底时POS机坏了,数据漏传,在下个月会补传的。我当时就认为查清楚了,就原样给写到报告里去了。我也不看看pos机维修记录,也不与其他月份的汇总表进行核对,如看看下个月的报表是否系统多了10多万,而实盘金额少了。

总结:因为当时没有信息系统审计,我当时的概念也就是稽核的概念,也就是检查表单完不完整,审批全不全,有没有伪造等等,至于该项事件的真实合理性或者风险控制点在哪里根本就不清楚。

现在想想其实当时在pos系统这一块,存在数据的延迟或者传递不及时的情况。也就是说数据都是在pos机里面存放着,只有当营业结束的时候,通过资讯将pos里里面的数据导出,然后进行数据的汇总。也就是说资讯实际上是参与到了实际业务运作。每个门店只有一个资讯,既负责对pos机进行维护,又参与了实际数, 据的导出。拿内控的观点就是岗位职责不分离,一个人既负责系统维护又参与系统作业了。

凭证越看越头晕,像差旅,交际应酬,海报印刷,废物出售等,我都没在葵花宝典里看到。

问营业吧,没问几个问题,就被营业搞得头晕。被他的话说的直点头,对对对。也不知道他所谓的流程对不对。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

他们3个都是非财务专业出身的,牛哥好歹懂点财务,也不理我。

得,就去问单店的财务主管。

财务主管说审计部新来的吧,这些收入和费用都是符合公司制度的,没问题的,财务不需要查的。我们门店的财务么,就是营业款的处理,其他都是总部在作业,没问题的。

诶,大学读的书也没说该怎么审计这种东西,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查着。

作为一个审计新人,至少一个老鸟带你作业。不然就变成瞎琢磨了。

4、审计只查有审批,何必招聘大学生

手工作坊式的审计模式很可怕。

看着我很迷茫地翻着凭证,蛋蛋说现在考考我葵花宝典看得怎么样。

随便拿了一顾客退货登记册给我看,说让我看看问题在哪里。

葵花宝典里没有对顾客退货有规定啊。

我翻了翻,也没个头绪。

看来你不仔细,这里有一笔是退款500元的,按照规定需要由店总经理签核,但是实际上是客服专员退的。

葵花宝典没说啊。

你也没问啊。

这也是我的问题?

以现在这个眼光看,当时的这种审计完全就是稽核检查,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审计。这种检查方式,要么表单全不全,要么审批人有没有。也不叫什么流程审计或者内控审计,模式貌似和我现在做的内控咨询工作差不多。

这种也叫审计。这有啥用,还不如请个中专生,这个中专生也会。

诶,小作坊审计。

比如拿顾客退货来说,就是核对顾客退货册,看权限核决对不对,没了。在审计报告里写了“个别退货无经理签核”,但是你没有和经办人去确认这个事情,说不定有其他情况的。比如公司是规定了生鲜,内衣制品一旦售出顾客就不能退货,但是遇到部分客户耍赖,说是商场里生产的商品是假货之类的,怎么处理?这就涉及到公司的公关形象问题,一旦被媒体曝光为客诉处理很差,会导致公司业务的下降。

其实我后来在XX门店检查的时候就发现,有这种无赖。啤酒、内衣、海鲜都是半年前买的,半年后来退。我问客服咋回事,为什么没按公司要求来作业。

因为当时顾客来闹事,闹了1个多小时,已经影响了店的生意,所以给退了。

总结:审计审计不是你查了问题就是问题,而是一个与对方单位沟通确认的过程。如果只是稽核检查缺少了沟通的环节,那么就给人一种刁难找茬的感觉。

5、营业拿个盘点枪,真是猪头阿三啊

因为是商业企业,每次存货盘点都是个大头。审计都要一次性盘点200多个货物,所以不管你是否审计存货都会被安排盘点货物。

盘点的时间都会安排在晚上,而我那次的主要盘点任务是盘点生鲜和百货。

和生鲜课长进了仓库,我就一眼瞥见在一个货架的角落堆着很多空的青岛纯生啤酒罐子和被拆开的罐头食品。

看来存货好像有点问题。先是盘鱼,一种单价蛮高的鱼,但我读的出名字,不认识鱼。我只认识带鱼、昌片鱼、胖头鱼、青占鱼,其他都不认识。

虽然俺高中的志向是想来当一名专业的生物学家,有可能我将来的儿子,郑四丁会做一个出色的生物学家。

好吧。和三丁貌似见过一面之后,就没见过了。

诶,日子过得真快。

课长就随便从冰库里拖出一麻袋鱼,也没把鱼从袋子里拿出来给我看,就直接把鱼拖到磅称上称了。

一看100多kg,差了几kg就写上了。

盘点的人说这个差异就不要写了,这个鱼么,时间长会水分减少的呀,放冰库这么久,水分蒸发,肯定会少的。

也对,也不对。不管了,先写上再说,早点盘完,早点回宾馆睡觉。

然后盘百货,和我盘点的人换了一个。

换了个盘点人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是每次盘都是对的。

看到盘点人拿着很奇怪的手机,每次我报个品相,他就低头弄一下再盘点。

因为盘点的百货都在很高的货架上,我和盘点人不可能一起站在货架上盘,我就看看外面的密封的纸是否完好,完好就当是整数,如果是拆开的就让他拿下来盘点。

怪就怪在每次是对的。

盘完后和牛哥汇报,顺带说了盘百货的时候,盘点人带着奇怪的手机。

牛哥让我描述了一下。

牛哥一拍大腿说,那是盘点枪,只要一输入品名就知道库存数量或者重量了。妈呀,被宁波赤佬忽悠了。

第二天晚上,我只好重新盘点了其他货物。

盘点大明虾出问题了。

因为前一天盘鱼的时候,课长随便拖了袋鱼就说是盘点的鱼,也不知道有没有盘对。我就先特地问蛋蛋大明虾是怎么样的。

盒装的,一共8只,售价是24元。

屁颠屁颠跟在课长后面,课长从冰库拿出一袋虾,说这个就是大明虾。

是盒装的,应该不是袋装的吧。

课长解释是因为当时运过来,盒子坏了,所以就装在袋子里。

好吧,就当那是大明虾吧,盘点吧。

有了之前的经验,我特地看了一下,有没有带盘点枪,确认没有。

多了,盘多了很多。

上午就去睡了一觉,下午上班,找蛋蛋帮忙。

蛋蛋说那肯定不是,让我再去问问,因为大明虾单价这么高,课长这样操作不妥。

过去质问,果然盘错了。

课长说昨天晚上是因为急着回家,所以就错把袋装的虾当作大明虾了。

这次拿出纸盒的,包装上注明某某大明虾,里面确实是8只装的。

都课长了,你可以的,说这种话来忽悠我。

这次盘点差异有一点但不多,没之前的大量盘盈。我就写到审计发现里去了。

回到总部,汇总审计发现的时候,看到我盘点的大明虾被蛋蛋改成了盘点无误了。

蛋蛋说,第一次盘点的时候,你就该让他们签字确认。你倒好隔一天还和他们再次盘点,这样他们都和供应商打过招呼了,补货了。盘点不清楚了,所以没写到报告里。

诶,吾犯了1个老大老大个错误,哪能办办捏?

由于受大明虾事件的影响,导致我在B单位先入为主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后话了。

A公司的存货审计只是在于系统账面与实际盘点的差异分析,而缺少对其中作业过程的审计。也就是说只要是审计作业时账面相符即可,不会去核对几个月的出入库和损耗单据。而存货审计的关键环节就是作业过程,而不是最后的帐实相符。因为审计通知提前发出,如果知道审计作业内容,早把账面调好了。也就是说帐实不符只是个现象,具体怎么造成的,需要通过相关单据来核实,而不是营业随便说个损耗单未填写就搪塞过去了。

6、自作聪明反被误,吾乃是个小骗子

周五了,审计快结束了,帮三位老大复印资料。

新人么,做做这些也是培养耐心。工作毕竟不是每天都是充满了乐趣,有时也是难熬的。

拿了一堆资料到了复印室。

老式复印机,容易卡纸,花了好些时间才复印了几张。

这时跑进来1个营业课长,说要复印。

我说你复印吧,我这很多,不着急。

我闪到一旁,看他做什么。大概我是新来的吧,课长没认出我是审计员。

拿出一张纸,然后又拿出好几个小纸条,然后复印了。

感觉怪怪的。

这时居然卡纸了,他问我会不会修。

我哪会啊?

我说你找行政吧,我昨天刚来的,不懂嘎,不会修这种复印机嘎。

等他一走开,我就拿着那张纸和小纸条直奔牛哥和蛋蛋去了。

晕,不看看我是谁,我是审计员。

不知道审计是干什么的了吧,这次你倒霉了。

牛哥一看小纸条说,哟,小花挺厉害的么,居然连伪造签名都能查到,这些小纸条上的名字是大区总经理、子公司经理和财务经理。以后复印资料的任务都交给你了。

就这样,我查了一个不属于我审计任务的一个审计发现。

伪造签名。

其实查这种伪造签名比较简单,从财务处拿到各营业主管的签字样本,再查看异常审批作业单据,再找当事人核对即可。

7、报告写得无痛痒,回复都是小偷干

两周后回到总部了,也没和子公司的经理开沟通会,就回总部了。

内审报告一共18页。

其他3个小组的一看我们的报告,都说,唷,这次来了新人不一样啊,能出18页的报告了。

我拿到报告仔细一看,有12页是对库存的盘点,200行的excel表格确实很占文档空间。但是写的库存盘点仅仅是说了个差异数而没分析差异的具体原因,不痛不痒。再加上前面几页说乱七八糟的话一堆,真正有作用的就那么几行。

总结:作为一个完整的审计报告,除了在前文对问题进行概述。在正文对现象进行详述,还应该告诉人家这么做可能造成的损害、风险和提供相应的改善建议。而且最好能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有些动作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如果只是以现象来说明问题,往往很难接受。就和你同一个人说,饭后要漱口,为什么要漱口你就没告诉人家。人家觉得没什么影响,而且还要特地跑到卫生间,有空哦。

1个礼拜后,子公司回复了,果然对所有库存盘点差异的问题都认可,给出的原因也很都统一,是顾客偷窃造成的。都补填了损耗单,最好还非常感谢审计部对他们的检查,帮他们提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建议。

这样问题就结束了。

难怪,审计部门里好几个中专生,就这种审计,不用说是中专生了,小学生都会。

该把审计工作底稿做归档吧。

牛哥,资料要保管么? 你留着。

在房地局实习时至少还给报销费用的汇总汇总归归档,到A公司做审计专员就不需要归档了。

翻了翻葵花宝典,都是对子公司的营业规定,还真没文档保管制度。

后来在跳槽前,我一股脑把我写的审计工作底稿都扔了。

因为一方面我交接的工作时候发现员工交接表里没这项,另外一方面这些底稿我留着也没什么用。反正也没人看我的东西,诶。总结:在一个没有任何财务审计经验里的队伍你是学不到东西的,学到的都很假。因为基本上公司运行所涉及到的东西,到最后都是用财务数据反映到账面的。凡事就是表单在不在,签呈有没有,签呈的审批人有没有全。

下载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老警察经历的抓嫖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文《警察抓坏蛋》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学习匍匐前进。2、学习看标记活动,遵守活动秩序。3、知道警察是保护老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激发幼儿尊敬警察叔叔的情感。活动准备:1、区域设置:膝......

    警察叔叔巧抓歹徒

    警察叔叔巧抓歹徒 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明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跳绳,玩得正高兴,忽然传来一阵抓小偷,抓小偷的叫喊声,小明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小偷抢了一位女士的包,正往自己这边跑呢! 小偷......

    分享一个故事

    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到一个村子中发现墓碑上写的都是0岁,1岁,2岁,3岁,最长不过5岁,非常不解,请教村中智慧长者,才明白,这个村子的墓碑年龄不是记载一个人到底寿命活到多长,而是看......

    分享一个故事

    分享一个故事:一位做电视企画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

    经典老故事读后感

    经典老故事“十个一”的故事读后感我作为机关党总支的一名党员,于2月21日上午在团机关三楼会议室,参加了机关党总支组织的‘经典老故事“十个一”的故事读后感’活动。会上,政......

    老房出租故事(推荐)

    二姨买了新房后,原来的老房子就空了。她想把老房租出去,多少赚点钱。可老房子在郊外,位置较偏,虽然附近有所重点高中,每年租房冲刺高考的学生不在少数,但由于二姨的老房离学校尚有......

    一个大专生毕业后经历分享

    一个大专生毕业后的经历分享 2013年毕业后,选择了一份工作,职场文员实习工资1500。这一做就是三个月,除了帮老板整理文案,就是做些简单的资料整理工作,觉得自己像个文秘似得。 三......

    一个警察的自述信

    我是警察,是江城市刑侦支队重案组的一名普通刑警。我是一个已经把少年的梦想穿在身上顶在头上的人。这是我从警以来持续不断的幸福感受。我确信我是一个可以给弱者给受害者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