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答好高考历史选择题
第二讲:如何答好高考历史选择题(教师用)
1.时间型选择题:有以时间推断其阶段性或阶段特征的,也有以时间为背景推导事件的,还有通过时间和事件来考查对事件意义的把握的。
[例]05年全国高考文综(天津卷)24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 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 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 维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④ 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 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评析:答此题时,首先要看有没有一般属性。从选项中会发现是一般属性,也就是所有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所以是首先要选到的;然后判断它所在时期的具体属性,从所学过的知识知道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法西斯上台,对内独裁,对外侵略,逐渐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英法美纵容侵略。把握了这一阶段特征,也就容易排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与帝国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一般的属性不符,所以也排除,最后只剩下D项。
2.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二是把题肢和题干进行比较,看题肢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肢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当选。
[例]2002年文综19题:与德意志统一相比,19世纪意大利统一的不同之处是 A.先统一北方,再统一全国 B.通过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C.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结束了异族压迫的局面
评析:A选项是二者的共性。通过课本“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同盟”这一知识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德意志统一符合A项,而判断意大利则较困难。我们可以这样推理:在德意志符合A选项的前提下,如果意大利也符合,那么二者是共性要排除;如果意大利不符合A选项,那么也得排除,因为意大利是我们考察的主体,而非德意志。B项和C项是共性容易排除。最后只剩下很难判断的D项。实际上德国没有外族压迫,完全是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四分五裂的国家状态)矛盾激化的产物,而意大利则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同时还有异族的压迫存在。由此可见D项因符合意大利不符合德意志因而当选。
3.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形式是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和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做出判断。做好这种题型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材料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坚持两个有效的原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包括引导语和材料和主体部分)。做这种题目,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有效信息作答,特别是有些材料的引导语常被忽视。[例]2005年全国高考历史(广东卷)21题: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① 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 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评析:从材料“百货公司”、“轻工业部”、“人民银行”等可以看出①③该选,②④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二者只能择其一,从材料中的导语“资本家”“打招呼”“搞厂容易”“我们好做事”等信息可排除②,保留了④。所以此答案是C项。
4.图像型选择题: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选择题,是以图像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考查从图像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认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解此种题时,先弄清图名,然后对图像认真观察和解读。多个图像的,要善于进行联系和比较。最后做到“论从图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
[例] 16.右图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面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轮船招商局注重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
②改变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侵略者垄断的局面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虽然高考中这种题型逐步推出历史舞台,但了解一下,以防万一。解题方法是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对世界造成了最深刻的影响是()
A.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B.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C.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贫困落后
解析:最深刻的影响一般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主要矛盾、阶级本质等方面分析。A、B两项都是对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D项是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从C项中可以推导出D项,且C项强调了对生产关系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影响。
6.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题支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第二种是以前高考的常题,最近几年很少出现,但也要注意。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例1、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片面发展重工业和执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的方针 B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C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人甩群众
D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例
2、苏联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①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 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③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④实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二战爆发前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与中国抗日斗争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都具有抗击度略的民族战争性质B.都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C.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通力合作、联合对敌D.未得到英法为首的国联的真正支持
8.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不同,具体表现为
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④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②
D.②③
B①是两派的共同点,③④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可分析得出是不同主张。②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变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9.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2.有关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 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D“体用之争”中的“体”的具体表现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但19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的注意力还未转移,转移主要体现在19世纪90年代,ABC表述正确,符合要求的选项为D。练兵场:
1.1848年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详尽地介绍了欧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说明 A.当时西学东渐发展到了新水平B.要求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意识 c.徐继畲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之一
D.徐继畲是鸦片战争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A B是在19世纪90年代,不是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是王韬、郑观应,不是徐继畲,他只是新思想萌发的主要代表,排除C。徐继畲只是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是民主思想家,排除D。
2.19世纪末20世纪,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整体世界基本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这对当时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B.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
C.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D.东西方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碰撞与重组
B属于消极影响,C交通运输工具如轮船等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又促使交通运输工具革命性的变革。AD 明显是积极影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最突出的影响是 A.强化竞争机制,推动各国改革B.促进各国交往,完善世界市场 C.改变力量对比,争夺世界霸权D.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C BD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A是二战后各国普遍采取的政策。
4.在下列战役中,属于国共两党密切配合,团结奋战的有①汀泗桥战役②贺胜桥战役③淞沪会战④太原会战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②④
D.③④⑤
C ①②发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③④⑤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③没有共产党的军队参与,⑤没有国民党军队参与。
5.罗斯福新政中,最能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D A主要是为了恢复银行信用;B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C是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只有D是为了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秩序。6.二战后,西欧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实行非军事化 ②推行政治改革③调整政策 ④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C ①属于德国的措施,比较特殊,不带有普遍性。②③④都是带有普遍性的措施,同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7.我国的国歌中有“……前进!前进!进!”的振奋人心的词句,建国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即可用“前进”来概括,下列哪些史实能反映这一特征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正确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工程建设、科技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A.①②③④
B.①④C.②③
D.①②③
A关键要理解“前进”的含义。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①是前进;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党的思想决策方面的前进;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与“文革”时期相比仍是前进;④是前进的具体表现。
8.法国国歌《马赛曲》中有“……暴君举起血腥的旗帜……”当时法国面临怎样的处境
①货币贬值,物价飞涨②逃亡在外的反革命分子准备进攻③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公开表示支持国王④王党分子在西部地区发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A歌词中的暴君是指路易十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在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表示公开支持路易十六的是普奥联军,排除③;④发生在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9.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中有“……德意志的民众,德意志的忠诚,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遍及世界……”今天的德国赢得世人对其尊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德国对侵略战争的性质坦率承认
②编写客观的历史教科书教育下一代③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赔款A.①②③
B.③
c.①
D.①③
A本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从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紧张原因可分析出德国受到世人尊重的原因。10.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中有“……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自由的土地上飘扬……”为捍卫“那面英勇的旗帜”,美国做出了哪些努力①赶走英国殖民者,赢得民族独立②进行南北战争,维护了祖国统一③参加协约国集团④参加反法西斯同盟 A.①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D美国主要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不是为保卫星条旗,③不选。由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影响,④符合题意要求。①②也符合题意。
11.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有①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②跨国公司的兴起 ③知识经济的兴起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
D.②③④
A 由依靠劳动强度转变为依靠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改进劳动手段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①正确;②③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经济格局。12.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都带来了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英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时期②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速度相对快于其他国家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经济地位下降A.①②⑨④
B.①②c.②④
D.①③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德国得到美国的援助,二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得到美国的援助,排除②;④表述不准确,一战后,美国经济地位超过英国,一战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未超过美国,所以不存在整体下降的定论。13.蒸汽机车发明的影响有①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②人类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③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④大大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B①是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所产生的影响。④是采用和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所起的作用。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原因有
①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②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化工业的产生③石油的大量开采为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提供了能源保障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
D.①②④ D①②是原因,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也是其成就取得的条件,③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第二讲:如何答好高考历史选择题(学生用)
1.时间型选择题:有以时间推断其阶段性或阶段特征的,也有以时间为背景推导事件的,还有通过时间和事件来考查对事件意义的把握的。
[例]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天津卷)24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 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 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 维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④ 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 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2.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二是把题支和题干进行比较,看题支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支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支,才能当选。
[例]2002年文综19题:与德意志统一相比,19世纪意大利统一的不同之处是 A.先统一北方,再统一全国
B.通过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C.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结束了异族压迫的局面
3.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形式是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和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做出判断。做好这种题型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材料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坚持两个有效的原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包括引导语和材料和主体部分)。做这种题目,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有效信息作答,特别是有些材料的引导语常被忽视。[例]2005年全国高考历史(广东卷)21题: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① 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 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图像型选择题: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选择题,是以图像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考查从图像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认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解此种题时,先弄清图名,然后对图像认真观察和解读。多个图像的,要善于进行联系和比较。最后做到“论从图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例] 16.右图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面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轮船招商局注重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
②改变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侵略者垄断的局面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虽然高考中这种题型逐步推出历史舞台,但了解一下,以防万一。解题方法是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对世界造成了最深刻的影响是()
A.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B.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C.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贫困落后
6.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题支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第二种是以前高考的常题,最近几年很少出现,但也要注意。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例1、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片面发展重工业和执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的方针 B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C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人甩群众
D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例
2、苏联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①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 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③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④实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二战爆发前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与中国抗日斗争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都具有抗击度略的民族战争性质B.都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C.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通力合作、联合对敌D.未得到英法为首的国联的真正支持
8.排序选择题是: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不同,具体表现为
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④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②
D.②③
9.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例:有关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 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练兵场:
1.1848年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详尽地介绍了欧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说明 A.当时西学东渐发展到了新水平B.要求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意识 c.徐继畲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之一
D.徐继畲是鸦片战争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2.19世纪末20世纪,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整体世界基本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这对当时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B.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
C.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D.东西方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碰撞与重组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最突出的影响是 A.强化竞争机制,推动各国改革B.促进各国交往,完善世界市场 C.改变力量对比,争夺世界霸权D.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4.在下列战役中,属于国共两党密切配合,团结奋战的有 ①汀泗桥战役②贺胜桥战役③淞沪会战④太原会战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②④
D.③④⑤ 5.罗斯福新政中,最能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6.二战后,西欧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非军事化
②推行政治改革③调整政策
④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7.我国的国歌中有“……前进!前进!进!”的振奋人心的词句,建国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即可用“前进”来概括,下列哪些史实能反映这一特征
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正确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工程建设、科技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A.①②③④
B.①④C.②③
D.①②③
8.法国国歌《马赛曲》中有“……暴君举起血腥的旗帜……”当时法国面临怎样的处境
①货币贬值,物价飞涨②逃亡在外的反革命分子准备进攻③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公开表示支持国王④王党分子在西部地区发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中有“……德意志的民众,德意志的忠诚,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遍及世界……”今天的德国赢得世人对其尊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德国对侵略战争的性质坦率承认
②编写客观的历史教科书教育下一代③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赔款A.①②③
B.③
c.①
D.①③
10.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中有“……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自由的土地上飘扬……”为捍卫“那面英勇的旗帜”,美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①赶走英国殖民者,赢得民族独立②进行南北战争,维护了祖国统一③参加协约国集团④参加反法西斯同盟A.①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11.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有
①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②跨国公司的兴起 ③知识经济的兴起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都带来了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英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时期②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速度相对快于其他国家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经济地位下降
A.①②⑨④
B.①②c.②④
D.①③ 13.蒸汽机车发明的影响有①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②人类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③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④大大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原因有
①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②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化工业的产生③石油的大量开采为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提供了能源保障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
D.①②④
第二篇:2013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
2013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
1.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 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 “治国之道”是指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苟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3.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4.《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 餳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其B的是
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 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B.抑制土地兼并 D.百姓赋税过重
6.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已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7.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 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口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坩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口达成共识 D.中午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8.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 是照珑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9.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 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人史册。“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0.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11.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A.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B.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12.下图为某一时期人民军队进军形势图。判断该人民军队是
A.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B.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 C.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
D.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
13.《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4.一直坚持原创的歌手后弦歌中:“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从中歌词中读出的相关信息是
①初唐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新的选官制度
③歌词中《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 ④行书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为中国的蛇年。公元前6世纪希腊伊索留下的《农夫和蛇》等故事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所蕴涵的道理既浅显,又发人深省,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
①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②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④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2012年12月8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材料中莫言所说的马尔克斯
A.是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 B.主要代表作《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其作品文学形式是美洲传统文化与神话、传说的结合 D.文学创作属于坚持传统的文学流派
答案:
1.C 2.A 3.C 4.C 5.C 6.C 7.A 8.B 9.10.D
11.D12.A 13.C 14.C 15.B 16.B
第三篇: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历史在高中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的时候也应该加强备考,梳理出一条时间的主线合理记忆。想要在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排除法
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能无法直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能够一眼看出错误的答案,对于这样的习题我们就需要直接把错误的习题先排除出去,然后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缩小选择范围从而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正确率,还能够提高备考速度。
对比法
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适当地利用对比法,即使不会的选择题,有的时候也能够答对。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选项之间相互对比,对于那些意思明显相反的选项,一般这两个选项中必有一个是正确选项。然后对于那些三个选项的都是一个意思的选择,一般另一个必是正确答案。
筛选法
筛选法是比较常用的普通的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了,一般都是经过审题之后,根据历史选择题的要求逐一阅读历史选择题选项,然后直到找出正确选项为止,但是也一定要看完所有选项,因为有的试题让选择最佳答案,一定要选择描述的最准确的一个。
替换法
有的时候在阅读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题读不懂的情况下,这样我们就要揣测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其实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像“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这样替换之后我们就清楚试题的考察范围了,这样答下来就更加简单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应试技巧
1.对等排除原则:
即在历史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
2.时态一致原则:
即要分析历史题干中设问的时态,前因型是将来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已经实现的事情。
3.就近原则:
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历史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
4.感情色彩原则:
一个人或集团的言行总是代表自己所属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就给这个人或集团的言行赋予了感情色彩。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站在对方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的言行,那么这个选项一般不正确。
历史选择题题型整理
〈1〉肯定式选择题
肯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此类题型在题干中常用“表现在”、“反映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准确的表述是”等问句。肯定式选择题在中招历史开卷考试中出现最多。
〈2〉否定式选择题
否定式选择题与肯定式选择题考查的基本能力相同,只是考查的方向恰恰相反,因此又称为“逆向式选择题”。此类选择题在题干的问句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是”、“无关的是”等字词。否定式选择题在中招历史开卷考试中出现数量仅次于肯定式选择题。
〈3〉识图选择题
识图选择题是在题干部分或选项部分提供一幅或多幅图片(包括照片、摹本、历史场景画、漫画、图表、地图和示意图等),要求考生判断并指出其名称、地点、某个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等内容。
〈4〉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要求在备选项所列出的四个答案中,找出最符合题目指向要求(即题意)的叙述。这四个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存联系,其混淆性在选择题中表现最强。考生必须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才能从中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标准的那个“最佳”选项。
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题干与选项之间基本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程度关系。最佳选择题在题干中的问句中常用“最……”、“主要”、“根本”、“全面”、“决定性”等字词。
第四篇:2012高考选择题范文
2012年全国高考【生活与哲学】选择题汇编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012天津卷)9.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 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 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2上海卷)17.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2012江苏卷)25.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012)课标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安徽卷)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
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2012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福建卷)
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012广东卷)
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天津卷)
4、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012山东卷)
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2012上海卷)30.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
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012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2012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2浙江卷)28.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 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 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 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2海南卷)21.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 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2四川卷)
28、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
(2012四川卷)34.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得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重庆卷)
31、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晋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 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 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 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 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
(2012重庆卷)
32、科学理论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① 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 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 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B 17B 25A 22C 10D 11C 35A 32A 4A 24A 30A 27B 27A 28A 21B 28C 34B 31C 32B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012北京卷)
27.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广东卷)
33、“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A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现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系统优化的方法 (2012上海卷)
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正确表述二者辩证关系的有
A.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C.次要矛盾处于统帅地位.,解决不好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D.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次要矛盾及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12江苏卷)30.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012江苏卷)
31.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2012江苏卷)
32.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
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 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浙江卷)29.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① 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 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 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重庆卷)
30、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12世界末日说”。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12年可能大规模暴发太阳耀斑,会影响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导致地球文明毁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末日说”对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B、“世界末日说”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暴发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暴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012课标卷)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 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 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课标卷)
20、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 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 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 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2课标卷)
2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 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 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 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2福建卷)
34、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① 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 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③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 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山东卷)
25、“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 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012江苏卷)
3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学到。”这句话说明,学习雷锋同志更加需要
A.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 B.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 (2012江苏卷)
2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海南卷)
22.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 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 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 我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7A 33D 上海D 30D 31C 32A 29B 30D
19B 20C 23C
28B 34B 25C 33C 26A 22B
第五篇: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总结
很多考生常常在历史选择题的成绩上无法提升,准确率底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成绩呢?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秒杀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秒杀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总结
1、我们在脑海中要有自己的各个历史年代发生事件的构架,在大多数历史选择题中都会涉及到历史事件发生年代,我们要注重题干中所给出的年代在记忆中搜寻与其相对应的事件进行解答。如果你记不清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件,那对于你提升选择题成绩是不利的。
2、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迷惑性的选项,你可以利用排除法把认为不正确的两项排除,再剩下的两项中进行选择,如果还是不确定的话,就去查看题干,根据题干中所给的历史现象联系最紧密的选项进行选择。
3、在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此历史现象产生的哪些结果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对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的角度去进行推断选择。
提高历史选择题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1、在历史选择题所给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进行相关关键词的提炼,不需要都进行查看,根据提炼的关键词进行问题整理,再去进行选择。
2、我们还可以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提示进行分析,一些选项中与题干意思相似或者重复率较高的选项就可以排除掉了,以及一些完全与题干不相关的选项也可以排除掉,包括在选项中 出现以下不符合历史时间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排除。
3、我们也会在历史选择题中看到一些让你选择不正确的历史事实,这时候你就需要有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根据你所知道正确事实进行排除法上的进一步选择。
历史选择题错误率高的原因
有的考生之所以历史的选择题错误率非常高,就是因为在平时的时候其实没有真正的掌握历史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记忆很混乱迷糊,看似都会得内容,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叫不准,看哪个选项都像是答案,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对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没有真正的了解其历史时间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因为平时的时候做题习惯就不是很好,导致考试的时候也没有状态,很难投入到考试中去,平时的时候练习的少,对知识点的应用程度不熟练。
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
想要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那么一定要夯实基础,重视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对历史知识点夯实巩固,并且能够合理的应用,学会将其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做对应的练习,通过做题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平时解决的问题越多,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就越少,并且通过做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加强资深备考的灵活性。
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
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
1.掌握历史史实(背)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错题归因(主要有四)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二、题型分析与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三、史实正确
近年国考卷虽然很少有简单考查史实的题目,但大多数题都包含着对史实的考查。判断选项史实与题干是否相符,仍然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步骤。有些题目直接依据史实即可做出判断,更多的选择题目凭“史实”也可排除1~2个选项,为后续进一步选择奠定基础。例:
对策:一是熟悉《课程标准》和《考纲》知识要求的各相关历史要素,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二是审题时首先要关注时、地、人、事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相符。
四、对应最佳
有些选择题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分析,仍有多个选项无法判定,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各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度才能解决。对应是双向的,一方面,题干信息必须充分满足正确选项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正确选项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反映题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