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职工劳动模范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89]18号 【发布日期】1989-03-18 【生效日期】1989-03-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职工劳动模范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
(1989年3月18日吉政发〔1989〕18号)
第一条 第一条 劳动模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为了加强职工劳动模范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推动改革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振兴吉林,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省、市、(地、州)人民政府(行署)分别命名本级特等劳动模范和劳动模范,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命名本级劳动模范。
除上述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单位都不得命名劳动模范。
第三条 第三条 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工会组织负责。
第四条 第四条 劳动模范的称号授予,采取集中命名表彰和个别命名表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省一般三至五年召开一次劳模大会,有特殊贡献者,随时命名表彰。各市、州(地)、县(市、区)的命名表彰,由本级人民政府(行署)自行确定。
第五条 第五条 劳动模范必须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优异成绩和较大贡献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评为省劳动模范:
一、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经济效益居全省先进水平,事迹突出者:
二、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填补了国内空白者;
三、在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集体财产、抢险救灾及其他方面有重大贡献者。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达到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者,可以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
第六条 第六条 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可参照第五条制订本级劳动模范的评比条件。
第七条 第七条 评选劳动模范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评选省级劳动模范,须由其所在基层单位的工会组织在民主推选基础上审定,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由同级行政机构同意后,按程序逐级上报,推选领导干部为省级劳动模范的,还需征得任免机关同意。
第八条 第八条 人民政府命名劳动模范时,授予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并给予一次性的物质奖励。
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荣誉奖章由命名机关统一制发。
第九条 第九条 劳动模范的评选以事迹为主,严防弄虚作假。过去命名的劳动模范没有新事迹的,不再评选
第十条 第十条 省级劳动模范享受下列待遇:
一、分配住房不受工龄条件的限制,由所在单位优先解决;
二、对不实行休假制度单位的劳动模范,从命名时间起,五年内每年休假十五天,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三、劳动模范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检查费用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支付,治疗疾病及按规定到各地疗养所需的费用实报实销。
四、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的劳动模范,退休费可加发本人原标准工资的百分之十,但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
五、本人报考省高等院校,在录取时享受本省最高优惠待遇。
六、凭省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证书》,优先在本省境内看病、乘车。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地、州)、县(市、区)级劳动模范的待遇。由本级人民政府(行署)比照第十条和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订。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加强劳动模范的培养教育工作,为他们的学习、工作提供必要条件,鼓励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劳动模范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树立学习先进、尊重先进的风气。要严肃处理打击、压制、迫害劳动模范的事件和责任者。劳动模范要自尊自爱,为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建立健全劳动模范考核、档案制度,及时掌握劳动模范的重大变动情况。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凡伪造事迹或受开除、留用察看行政处分及刑事处分者,应撤销其荣誉称号。撤销荣誉称号由所在单位申报,经原授予称号的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规定如有与上级规定不符者,以上级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做好职工劳动模范工作几个问题(精选)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总工会 关于做好职工劳动模范工作几个问题的
通 知
湘政发[1990]35号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各行政公署,地区工会,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总工会,省直机关各单位、直属工会,省级产业工会:
劳动模范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骨干,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忘我劳动,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建设和改革中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推动全省学先进、赶先进群众活动的广泛深入发展,现就做好职工劳模工作的几个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加强职工劳模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职工劳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要关心劳动模范的政治进步,精心培养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保护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于任何孤立、打击报复、冷嘲热讽劳动模范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批评和坚决制止;情节严重的,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劳动模范一般性的缺点或错误,各级领导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更好地前进。要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密切同劳动模范的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劳模座谈会和走访劳模,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要积极为劳动模范排忧解难,给他们创造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对于劳动模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给予关心,切实帮助解决。
劳动模范的具体管理工作由各级工会实行分级负责。全国职工劳模、省职工劳模、国务院各部委授予的职工劳模由省总工会统一管理;省直各部门授予的职工劳模,各地、州、市授予的职工劳模,由各地、州、市工会管理。关系独立的省直产业部门授予的职工劳模,由同级产业工会管理。各级工会要建立职工劳模个人档案,定期将他们的有关情况综合报告上级工会组织,并形成制度。
二、进一步健全职工劳模的统一评选和授予制度
要严格按条件推荐和评选职工劳模,保证劳模的先进性。评选的职工劳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高超的业务技能,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和贡献。
评选省级职工劳模须经所在单位工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由单位党组织、行政和工会签署意见,地、州、市工会审查,行署和州、市政府审查上报省总工会;省直部门直属单位评选职工劳模,由所属的产业工会和主管部门审查上报省总工会统一审核,然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批准。评选出来的
省级职工劳模,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特等劳动模范或省劳动模范称号,并颁发湖南省职工劳动模范证书。全国职工劳模的推荐和评选由省总工会统一组织,省人民政府审定上报。国务院各部委授予的职工劳模,其推荐人选和评选工作由省有关主管部门和产业工会负责组织办理,报省人民政府审核,并报省总工会备案。
今后,省级职工劳模原则上每5年评选一次,同时由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职工劳模表彰大会。全国总工会每年表彰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职工劳模称号。
获得各级职工劳模称号者,如发现其先进事迹系伪造,或因犯有其它错误,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或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罚的,取消劳模荣誉称号,收回“劳动模范证”和“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取消称号按授予的程序和权限逐级办理。
三、落实和改善职工劳模的经济、生活待遇
(一)今后,凡省政府授予的职工劳模(含国务院各部委授予的职工劳模,下同),给予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其工资已达到所任职务(岗位)最高等级线工资标准的,可不受其它文件的规定限制,按最高级与下一级工资标准的级差增加一级工资。奖励晋升的工资,在单位正常调资时不列入本人原有工资基数。两年内连续评为省劳模的不重复奖励晋升工资。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职工劳模,奖励晋升工资按国务院规定办理。
(二)凡颁发了“劳动模范证”或“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的,全国职工劳模增发本人基本工资15%的退休费,省职工劳模增发本人基本工资10%的退休费。但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建国以来授予的全国职工劳模和省职工劳模,现已退休仍保持荣誉的,其退休金不足80元的补足到80元。
(三)职工劳模奖励升级的具体办理,按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89]46号文件的规定执行。职工劳模增发退休费所需经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列入离退休人员经费开支,企业单位计入成本。
(四)凡在省内工作的全国职工劳模、省职工劳模,本人与配偶分居两地的,应将配偶调到劳模所在地工作;本人工龄满20年、年龄满45岁的,其在农村的配偶和16周岁(在普通中学读书的到18周岁)以下子女,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由各地州市在省下达的“农转非”控制指标内安排解决。
(五)凡在省内工作的全国职工劳模、省职工劳模,其子女属城镇户口的,在全民、集体单位招工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1名就业。
(六)各单位调整分配住房时,应优先照顾职工劳模。职工劳模现在住房有困难的,由所在单位或当地房产部门给予调整解决。
(七)职工劳模实行“医疗优待证”,在当地医疗单位优先就诊和住院治疗。全国职工劳模比照二级保健办理,省职工劳模比照三级保健办理,其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和省总工会制订。全国职工劳模每年可带薪休养15~20天,省职劳模每年可带薪休养10~15天,由所在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安排。职工劳模医疗费用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有关规定,由所在单位据实报销;休养费用在单位福利费中开支。单位应每年组织职工劳模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吉政发〔2010〕3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着力推进新形势下的 “三化”统筹,加快我省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省已进入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提供服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基层民主、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作。各地要从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化”统筹和富民工程的战略部署,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作为基本目标,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管理和能力建设,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在范围上得到新拓展,在质量上得到新提升,在群众满意度上实现新飞跃,为构建和谐吉林、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
3.坚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社区资源共有共享、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
4.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紧密联系各地实际,创新工作载体,使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城乡社区组织全覆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90%以上市辖区的城市社区、70%以上县(市)的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环境优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
(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保证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紧密结合。发挥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小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委会组建工作。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的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社区居委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内重大事项须经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决议。深入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三)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方式。2013年前,所有社区建立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以及相应的专业服务站,承接政府涉及民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为老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一站式” 服务。服务中心主任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中心及服务站工作人员主要由公益岗位人员组成。按照条块结合、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社区服务中心及专业服务站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内公益岗位人员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应征求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意见。对考评不合格的社区公益岗位人员,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可向有关部门提出辞退建议。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城市社区居委会一般配置5至9人。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鼓励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城市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加大从优秀社区居委会成员、大学生主任助理以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推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对社区居委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
三、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一)推进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协助做好领取养老保险金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医保、社保扩面征缴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应急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帮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优抚对象的生活,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救助服务,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社区捐助接收站点和“阳光超市”建设。
(三)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到2012年,在全省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全覆盖。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掌握社区内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具体落实服务措施,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智能信息化系统项目。
(四)完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康复、计生技术、生殖健康指导等服务。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需求,提供辅助器具信息、简易康复训练等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
(五)加强社区物业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及时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弃管小区和无物业服务老居民区,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物业管理缺位问题。对无法由物业公司开展服务的居民区,组织业主自治或由业主委托专业服务人员落实环卫、绿化及房屋维修等基本服务。
(六)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按照布局合理、便民利民的要求,在社区普遍设立连锁化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大众化餐饮店、洗染店、洗浴店、美容美发店、修理修配店、再生资源回收点等服务网点,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购物和生活需求。加快城镇社区电子家庭网络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家庭服务。
(七)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大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注册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四、加强社区社会管理
(一)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完善社区警务室建设,依托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对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围绕闲散未成年人、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着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及时对社区流动人口进行普查登记,协助有关部门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强化外来务工人员从业培训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技能、法制观念。探索农民工自治管理模式,保障农民工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
(三)开展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推进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和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继续开展“律师进社区”服务活动,建立法律工作者为所在社区的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机制,依法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2015年前,每个社区应建有室内外活动场所,用于居民读书、阅报、上网和进行文体娱乐等活动,50%符合配建标准条件的社区,应设有体育器材或者健身路径。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居民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群众,对辖区网吧、影吧、休闲广场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巡查、监管。
(五)加强社区环境治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为目标,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处理、噪声污染治理和节水、节电工作,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等劳动。逐步建立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餐饮、洗浴等服务场所开业、经营听证监督机制。
(六)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建立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初级阶段。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五、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一)科学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布局规划应借鉴城市社区发展经验,明确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功能定位、服务设施以及目标任务、经费来源、保障措施等,做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原则上一个建制村设置一个社区。
(二)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5年前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应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可依托现有村级组织、空闲校舍等场所,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居民饮水、行路、垃圾处理、能源供给等基础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以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各类社区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参与拥军优属、治安防范、法律援助等互助和志愿服务。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进社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区服务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六、强化社区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
务设施配套建设,应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建设指标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不予批准。对已建成的面积较小或不能满足需要的社区,要加大新建、改造力度,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会议室、图书室、警务室、居民活动场所等基础功能,力争2015年前全省所有城市社区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社区服务设施的供暖、用水、用电、煤气、电信等费用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收取。
(二)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市、县(市)、街道(乡镇)、社区面向群众、驻小区单位的服务内容和流程,力争2015年前建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以市、县(市)为单元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改善社区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以及人员报酬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专项资金和福彩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城区社区年工作经费争取达到55万元,县(市)社区争取达到5万元,省财政按原标准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并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对城市社区居委会成员进行补助。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或社区建设主管部门要设立社区财务专账,各级财政列支的社区工作经费、社区服务收入和社会捐赠资金等均纳入专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并定期向社区居委会及广大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监督。
七、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将社区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的内容。要建立市(州)、县(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街道(乡镇)领导干部社区包保机制和联系点,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从社区应有功能和实际需要出发,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省政府每三年组织一次和谐社区建设评比表彰活动。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会等群众组织的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吉林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暂行规定.
吉林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暂行规定
核心提示:颁布单位:吉林省牧业管理局颁布日期:1999年12月29日执行日期: 题注: 文号:吉牧医字[1999]167号 为加强动物疫病的源头控制,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县境和流通领域,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省...颁布单位:吉林省牧业管理局 颁布日期:1999年12月29日 执行日期: 题注: 文号:吉牧医字[1999]167号
为加强动物疫病的源头控制,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县境和流通领域,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规,特作如下规定:
一、建立健全产地检疫制度
(一)动物户口登记制度。县、乡、村动物防疫员要严格按照《吉林省防疫、检疫、监督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待发)和《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免疫管理办法》,认真履行职责,同时要逐场(户)登记所饲养、经营的动物品种、种类和免疫接种状况,报乡级畜牧兽医站备案,以便全面掌握饲养、经营动物的数量、免疫状况和出栏情况。
(二)动物出栏预约和销售服务制度。饲养、经营动物的业户在动物出栏前,应到乡(镇)畜牧兽医站预约登记或由村动物防疫员事先通知乡(镇)畜牧兽医站,以便掌握全乡(镇)动物出栏信息动态。同时,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当好动物饲养、经营业户与采购贩运动物业户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销售、采购动物的信息和当地疫情状况搞好各项服务。
(三)采购贩运动物报验和运载工具消毒制度。凡采购贩运动物的业户在异地采购贩运动物及其产品时,必须先到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报检和领取县统一印制的动物采购许可证。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做好运载动物工具的消毒,出具农业部统一印制的“运载工具消毒证明”。采购贩运动物的业户凭采购许可证的饲养、经营动物的场(户)购买动物,并由乡(镇)畜牧兽医站运动检疫人员到场到户进行检疫,或由购买畜主到乡畜牧兽医站进行动物产地检疫。动物检疫员要依照《吉林省防疫、检疫、监督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农村散养动物产地检疫到位率要达到90%以上;规模 养殖场(禽类500只以上,猪20头以上,大牲畜10头以上的)产地检疫率要达100%。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做到:
1、必须索取采购返运动物业户从饲养、经营动物业户卖畜时取得“动物免疫证明”之后,对其的购畜进行检疫,没有“动物免疫证明”的要进行补免,并加收免疫接种费用。
2、检疫合格的要出具农业部统一印制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出县境的采购贩运动物业户要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到县级动物检疫站出具“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受县级动物检疫站委托检疫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可代出具“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3、经检疫不合格的依照《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饲养经营动物的业户要凭从购买贩运业户签字的动物采购许可证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消除动物出栏预约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和动物户口。
(四)换证服务制度。为方便贩运动物的业户对其所购买畜禽进行检疫,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经当地政府同意,可在养殖业大乡(镇)的一些适易村,设立产地检疫(换证)服务站。
(五)委托检疫制度
1、县级动物检疫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将动物运输检疫权和动物产品检疫权委托给一些养殖业大乡(镇)的畜牧兽医站,协助县站开展运输检疫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
2、乡(镇)畜牧兽医站根据工作需要,可将动物产地检疫权委托村级协检员(经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村级防疫员)开展产地检疫,以协助乡站全面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二、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的管理
(一)加强农民自宰自食动物检疫的管理。农民自宰自食的动物也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以保证广大农民食肉安全和控制疫病传播。农民自宰自食动物的检疫工作,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自食有余的肉品必须持农业部统一制定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方能上市出售。
(二)加强动物交易市场检疫的管理。动物交易市场必须配专职检疫人员负责检疫,凡未经检疫的动物不得交易,检疫员要按有关规定严把检疫关。
(三)加强动物饲养场、规模饲养户出栏动物的产地检疫的管理。对动物饲养场规模饲养户,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产地检疫,检疫率要达到100%。
(四)加强对产地检疫收费的管理。各地开展动物产地检疫要严格遵照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92]价费字452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收费。
(五)加强对检疫不合格动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各地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严禁检疫不合格动物及其产品出场(户)进入流通领域。
三、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的人员培训和行政执法监督
(一)各地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的防疫、检疫、监督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根据需要在对村级防疫人员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可做为协检员,协助乡站搞好本村的产地检疫工作,形成县、乡、村三级产地检疫网络。检疫人员(包括协检员)上岗前,必须经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站(所)进行动物防检疫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经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施动物检疫人员目标管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明纪律,奖惩分明。
(三)各级动物防疫员、检疫员要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吉林省防疫、检疫、监督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履行职责,并按职权范围做好防检疫工作,同时要主动配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展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和对动物生产、经营、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四)加强动物检疫人员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检验。提高动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做到文明执法,秉公办事。对违犯有关规定的动物检疫人员,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吉林省防疫、检疫、监督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黑龙江省乳用动物健康合格标准及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乳用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管理,防止乳用动物或者通过生乳传播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养殖业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黑龙江省辖区内饲养、经营乳用动物的活动。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乳用动物是指奶牛、奶山羊。第四条 凡从事乳用动物饲养、经营活动的单位和收购、运销生乳的站、点,必须达到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例,并取得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动物防疫合格证》。个人散养乳用动物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指导,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辖区内乳用动物的防疫、检疫、监测和监督管理。第六条 乳用动物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和检查,确认健康的,要加戴全省统一编序的耳标。发给全省统一编号的《乳用动物健康合格证》,实行一畜一证。乳用动物发生规定疫病后,收回《乳用动物健康合格证》。变更畜主时,凭旧证换发新证。第七条 乳用动物健康合格标准:
(一)临床检查健康;
(二)无规定疫病: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蓝舌病、结核病、牛地方性白血病、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海绵状脑病、羊痒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羊梅迪/维斯纳病、羊痘阴性;
(三)无影响健康的其他疾病。第八条 饲养、经营乳用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乳用动物实施计划免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免疫接种情况进行监督和监测。第九条 异地引进乳用动物应当在到达目的地后隔离饲养15-30天,经检疫确认无疫,方可混群饲养。第十条 任何饲养单位和个人发现乳用动物患疫病或者疑似疫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按规定扑灭疫情。第十一条 禁止收购、销售未达到健康合格标准乳用动物的生乳。畜主交售生乳应当持有供体《乳用动物健康合格证》。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有关规定处罚。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畜牧局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5]第11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5]第11号 【发布日期】2005-12-31 【生效日期】2006-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管理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5]第11号)
《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管理规定》已经2005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季允石
二OO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管理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职工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职工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职工劳动模范,是指省人民政府命名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的职工身份的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先进工作者。
第三条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每3年至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职工劳动模范集中进行命名表彰。
对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省人民政府可以在表彰大会间隔期间适时予以命名表彰。
第四条第四条 职工劳动模范的评选名额,由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机构根据各设区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职工人数提出,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并在表彰大会召开之日3个月前下达设区的市和有关省直部门、中央驻冀单位。
第五条第五条 职工劳动模范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道德规范;
(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本职工作中业绩突出或者工作成果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并被群众公认。
职工劳动模范评选的具体条件,由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机构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以及前款规定的基本条件拟订,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后执行。
第六条第六条 评选职工劳动模范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面向基层、工作生产第一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各阶层;
(二)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
(三)推荐人选一般从设区的市劳动模范或者享受设区的市劳动模范待遇的先进个人中产生,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先进个人可以直接列为推荐人选;
(四)妇女和少数民族职工占有适当比例。
第七条第七条 评选职工劳动模范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推荐人选由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按分配的名额自下而上、民主推荐产生,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逐级上报,被推荐人选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在上报前应当征求其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二)设区的市和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机构接到被推荐人选的材料后,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核实;
(三)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机构通过媒体公示被推荐人选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
(四)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机构根据核实情况和公示结果,提出拟命名表彰的职工劳动模范名单,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五)省人民政府经审定后对企业推荐的人选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对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推荐的人选授予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对河北省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先进工作者人选中事迹特别突出的个人,授予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第八条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对职工劳动模范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工会组织做好职工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解决职工劳动模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宣传职工劳动模范事迹,弘扬劳动模范精神。
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应当发挥职工劳动模范的作用,并加强对职工劳动模范的培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条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应当确保职工劳动模范就业。因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合并或者裁减人员以及企业停产、破产、解散、改制等原因致使职工劳动模范面临失业的,其所在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安排职工劳动模范就业;不能安排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单位解决。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职工劳动模范退休后,获得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的,其退休费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百分之十五,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每获得一次,其退休费在规定标准基础上提高百分之五,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十五。提高后的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工资总额。
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是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提高退休费所需的费用由原开支渠道解决;所在单位是企业的,所在单位应当在其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当,按前款规定的标准为其一次性缴纳企业年金,退休后按规定发放。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应当依照本省有关规定,自职工劳动模范退休(离休)的次月起,向其按月足额发放荣誉津贴。职工劳动模范退休(离休)时的所在单位被合并或者改制的,由合并或者改制后的单位负责发放,退休(离休)时的所在单位被撤销或者破产、解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机构负责发放。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职工劳动模范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时,医疗时间不足6个月的,按本人原工资标准或者医疗前3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全额发给工资;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按本人原工资或者医疗前3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七十五的标准发给病伤救济费。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整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应当参照公务员医疗补助费的标准,为职工劳动模范缴纳医疗补助费;未整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应当在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职工劳动模范个人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并按公务员医疗补助费标准缴纳医疗补助费,或者参照当地公务员的医疗费报销标准为职工劳动模范报销医疗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职工劳动模范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所需费用,由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解决。职工劳动模范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在职职工劳动模范每1年至2年参加一次休养活动。所需费用由组织休养活动的工会组织和职工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共同负担。休养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职工劳动模范报考本省成人高等院校的,省成人高校招生机构可以在其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分数投档。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职工劳动模范的家庭符合当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条件的,当地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为其提供住房保障。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应当优先批准其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劳动模范,依照本省有关规定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和特殊困难救济。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职工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撤销其劳动模范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骗取劳动模范称号的;
(二)被推荐时隐瞒严重错误的;
(三)受到开除公职处分的;
(四)被劳动教养或者受到刑事处罚的;
(五)非法离境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职工劳动模范称号被撤销后,应当收回其荣誉证书和奖章,并停止享受有关待遇。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由国家有关部门命名并按规定应当享受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先进工作者待遇的本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的职工身份的先进个人,参照本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1988年12月2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 河北省省级职工劳动模范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