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管理系统工作规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管理系统工作规则(试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2011年01月25日 来源: 省政府督查室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政府系统督查工作, 创新督查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督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省政府决定建设督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保障系统安全、有序、快捷运行,依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的意见》(吉政发[2010]10号)和督查工作的有关制度、规范及要求,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该系统为承载具有任务布置、接受办理、反馈更新、查询统计、督办催办、检查考核等功能的电子政务工作平台,是省政府对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网上动态跟踪督办并适时反馈的信息系统。
第三条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指导、协调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和安全保密工作。各联网单位负责本单位系统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保密工作。各单位要指定专门处(室)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条 凡在系统传输的公文或文稿,均要经上传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审查同意,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在系统传输的公文或文稿,与相同内容的纸质公文或文稿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条本规则适用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省政府各厅委办及直属机构等联网单位。
第二章 任务和程序
第六条 系统承载的主要督查工作任务: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主要是指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细化分解的,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的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主要是指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同志批转省政府领导批转件的督查事项;省委领导批转相关省政府领导批转件的督查事项;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的督查事项。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督查事项。主要是指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和省政府领导重要讲话要求落实的督查事项。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年度专项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是指省政府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每年度签订的专项工作责任书(状)确定的目标任务。
第七条 工作任务交办方按立项、交(转)办、督办、审核、报告、续办、办结、归档等程序进行;工作任务承办方按接办、落实、反馈、续办、办结等程序进行。
第三章立 项
第八条 立项与审批: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需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方可立项。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省政府领导同志明确批示要求督查督办的事项,应予以立项。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认为需要督办落实的,提出拟办意见,报省政府有关领导审定批准后立项。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年度专项重点工作任务。省政府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签订有关专项工作责任书(状)后,即可立项。
凡督查事项或领导批示内容涉密的,不通过系统办理。
第九条 省政府办公厅是立项与督办的责任主体。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由省政府督查室录入并督办。
(二)国家转省政府并要求反馈落实结果和领导批示明确要求省政府督查室督办的事项,由督查室录入并督办;其他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由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录入并督办。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由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录入并督办。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年度专项重点工作任务由省政府督查室录入并督办。
第四章 交办与接办
第十条 督查事项确定后,由交办单位督办人在系统“任务布置”栏进行任务交办,录入有关信息。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事项分类、承办部门、办理时限、落实要求、督办人等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有关文稿作为附件一并上传,有领导批示的要同时录入批示领导、批示内容、批示日期,并将批示原件扫描上传到系统 “批示原件”栏。
第十一条 承办单位收到督查事项接收提示后,打印《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报告本单位有关领导审核确认,向交办单位反馈任务分解、分管领导、承办处(室)及责任人等信息,视为接办督查任务。
各承办单位要保证工作时间系统正常运行,及时查收承办的工作事项。
第五章 督办与落实
第十二条 督查事项交办后,督办人要及时与承办单位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并掌握办理进展情况。在办理时限到期前,系统将向交办、承办双方发出提示,督办人要向承办单位进行电话提示和督促。每次联系和督促的情况要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三条 督查事项办理过程中,需要核实情况或现场督查的,督办人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和督查,必要时要将现场督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向承办单位通报,需要向省政府领导报告的要及时反馈,并将有关情况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四条 交办单位要加强与承办单位的沟通。督办人可以参加承办单位为落实督查事项召开的有关会议或开展的检查、调研等活动,了解、沟通情况,提出落实工作建议。对办理、落实有困难的事项,需请省政府领导同志出面协调的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第十五条 对经督办人电话督促,承办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反馈落实情况报告,且未作出说明的,交办单位应在系统上向承办单位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进行催办,并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要写明催办事项、催办理由,再次明确办理要求和反馈时间。
第十六条 对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后,承办单位仍未按要求办结并反馈落实情况的,经省政府有关领导批准,交办单位在系统内对承办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责任单位、通报事项、通报原因等情况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七条 督查事项办理期限:
(一)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确定的督查事项,其办理期限一般截止为当年底。各承办单位要定期更新落实情况,更新期限为一个月,系统以每月的10-15日为更新统计日期。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和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按照难易和紧急程度确定办理期限。紧急事项,办理期限为5-10天。非紧急事项的办理期限分别为:督查事项比较单一且只需1-2个承办单位完成的,办理期限为10-20天;督查事项涉及多个问题,且需多个承办单位共同完成的,办理期限为20-30天;督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复杂、承办单位多、且落实难度大的,办理期限为30-50天,最长不超过60天。个别督查事项需
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更新落实情况期限为30天。
(三)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年度专项重点工作任务办理期限截止为当年底,更新期限为两个月,系统以“单月”的10-15日为更新统计日期。
第十八条 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成督查事项确有困难的,应在办理期限到期前向交办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说明办理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原因。交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报经有关领导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并督促其抓紧办理,按新确定的期限上报落实结果。
第六章 反馈与报告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要按照交办要求和办理期限,及时将督查事项办理结果上传系统,反馈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
督查事项要求承办单位研究提出落实意见、工作方案等,需报请省政府会议、省领导研究或审批的,按时上传系统的同时,以正式公文向省政府报送,按照公文传输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条 承办单位的反馈报告要内容完整、事实清楚、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格式规范,涉及其他部门的要事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一条 督办人对承办单位上报的办理结果要对照交办要求进行认真审核,必要时可采取实地抽查或暗访等方式进行核实,核实结果要录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二十二条 交办单位要及时向省政府领导同志报告督办结果。对落实情况能够简要概述的,要简明扼要;对省领导同志特别关注、需要详细了解具体情况的,应形成详细报告。向省政府领导报告落实情况,督办人需拟定《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经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或办公厅分管主任审核后,上报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
第七章 续办与重办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领导同志对《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作出批示后,需要继续督办的,由相关处(室)继续督办。
第二十四条 对办理结果未达到交办要求的,交办单位视承办单位办理情况,提出补办或退办建议。需补办的,电话或书面通知承办单位进行补办和补报;需退办的,向承办单位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退办单》,退回重办和重报,并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八章 办结与归档
第二十五条 督查事项的办结。
(一)交办单位通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向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报送办理结果后,不需要续办的,由督办人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上传系统,并在系统“任务办结”栏录入办理结果及相关信息后,予以办结。
(二)承办单位将办理结果上传系统的同时直接向省政府报告的,按公文传输程序报省政府或有关领导同志后,督办人在系统“任务办结”栏录入承办单位上报公文的名称、文号、报送时间、报送领导、办理结果等相关信息后,予以办结。
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办结后,督办人将督查通知单、领导同志批示原件、《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承办单位反馈报告(包括承办单位报省政府的公文)等文件和材料整理立卷,妥善保管。需要移交省政府办公厅档案室统一归档保存的,要及时移交。
第九章 汇总与考核
第二十七条 省政府办公厅定期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总汇,汇总情况上报省政府领导,并在系统上进行通报。
第二十八条 经年终统计,承办单位因承办的督查事项被催办、退办并在系统内受到通报批评的,作为省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依据。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吉政发〔2010〕3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着力推进新形势下的 “三化”统筹,加快我省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省已进入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提供服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基层民主、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作。各地要从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化”统筹和富民工程的战略部署,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作为基本目标,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管理和能力建设,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在范围上得到新拓展,在质量上得到新提升,在群众满意度上实现新飞跃,为构建和谐吉林、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
3.坚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社区资源共有共享、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
4.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紧密联系各地实际,创新工作载体,使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城乡社区组织全覆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90%以上市辖区的城市社区、70%以上县(市)的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环境优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
(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保证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紧密结合。发挥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小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委会组建工作。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的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社区居委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内重大事项须经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决议。深入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三)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方式。2013年前,所有社区建立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以及相应的专业服务站,承接政府涉及民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为老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一站式” 服务。服务中心主任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中心及服务站工作人员主要由公益岗位人员组成。按照条块结合、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社区服务中心及专业服务站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内公益岗位人员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应征求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意见。对考评不合格的社区公益岗位人员,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可向有关部门提出辞退建议。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城市社区居委会一般配置5至9人。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鼓励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城市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加大从优秀社区居委会成员、大学生主任助理以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推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对社区居委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
三、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一)推进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协助做好领取养老保险金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医保、社保扩面征缴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应急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帮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优抚对象的生活,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救助服务,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社区捐助接收站点和“阳光超市”建设。
(三)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到2012年,在全省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全覆盖。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掌握社区内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具体落实服务措施,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智能信息化系统项目。
(四)完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康复、计生技术、生殖健康指导等服务。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需求,提供辅助器具信息、简易康复训练等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
(五)加强社区物业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及时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弃管小区和无物业服务老居民区,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物业管理缺位问题。对无法由物业公司开展服务的居民区,组织业主自治或由业主委托专业服务人员落实环卫、绿化及房屋维修等基本服务。
(六)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按照布局合理、便民利民的要求,在社区普遍设立连锁化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大众化餐饮店、洗染店、洗浴店、美容美发店、修理修配店、再生资源回收点等服务网点,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购物和生活需求。加快城镇社区电子家庭网络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家庭服务。
(七)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大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注册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四、加强社区社会管理
(一)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完善社区警务室建设,依托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对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围绕闲散未成年人、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着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及时对社区流动人口进行普查登记,协助有关部门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强化外来务工人员从业培训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技能、法制观念。探索农民工自治管理模式,保障农民工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
(三)开展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推进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和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继续开展“律师进社区”服务活动,建立法律工作者为所在社区的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机制,依法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2015年前,每个社区应建有室内外活动场所,用于居民读书、阅报、上网和进行文体娱乐等活动,50%符合配建标准条件的社区,应设有体育器材或者健身路径。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居民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群众,对辖区网吧、影吧、休闲广场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巡查、监管。
(五)加强社区环境治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为目标,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处理、噪声污染治理和节水、节电工作,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等劳动。逐步建立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餐饮、洗浴等服务场所开业、经营听证监督机制。
(六)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建立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初级阶段。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五、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一)科学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布局规划应借鉴城市社区发展经验,明确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功能定位、服务设施以及目标任务、经费来源、保障措施等,做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原则上一个建制村设置一个社区。
(二)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5年前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应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可依托现有村级组织、空闲校舍等场所,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居民饮水、行路、垃圾处理、能源供给等基础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以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各类社区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参与拥军优属、治安防范、法律援助等互助和志愿服务。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进社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区服务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六、强化社区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
务设施配套建设,应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建设指标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不予批准。对已建成的面积较小或不能满足需要的社区,要加大新建、改造力度,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会议室、图书室、警务室、居民活动场所等基础功能,力争2015年前全省所有城市社区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社区服务设施的供暖、用水、用电、煤气、电信等费用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收取。
(二)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市、县(市)、街道(乡镇)、社区面向群众、驻小区单位的服务内容和流程,力争2015年前建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以市、县(市)为单元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改善社区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以及人员报酬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专项资金和福彩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城区社区年工作经费争取达到55万元,县(市)社区争取达到5万元,省财政按原标准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并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对城市社区居委会成员进行补助。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或社区建设主管部门要设立社区财务专账,各级财政列支的社区工作经费、社区服务收入和社会捐赠资金等均纳入专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并定期向社区居委会及广大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监督。
七、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将社区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的内容。要建立市(州)、县(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街道(乡镇)领导干部社区包保机制和联系点,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从社区应有功能和实际需要出发,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省政府每三年组织一次和谐社区建设评比表彰活动。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会等群众组织的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全市督查系统工作交流材料
全市督查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加强制度建设 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开创督查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县委督查室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市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队伍建设、创新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统筹兼顾,真督实查,为推动市委、县委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的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一、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善的机制和足够的力量确保决策落实有依据
县委领导高度重视督查工作,把督促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督查队伍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督查责任体系,加强改进了机构建设,形成了大督查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队伍建设。进行内部合理分工,根据全县工作实际,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将督查室承担的项目督办、目标考核、领导批示件办理等重要职能,合理分工到每一名同志,定岗定责,让每个人都勇挑重担。
二、规范督查流程。对督查立项、责任分解、跟踪落实、情况反馈“一条龙”式督查流程进行了深入梳理,注重办理时限,提高办理质量。不断加强督查工作机制建设,完善督查工作制度,1 改进督查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督查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重大决策领导督查、重大事项专报、领导批交办事项周报月结、重点项目定期督办、督查工作明查暗访、督查情况通报等多项工作制度,明确了督查工作思路、任务、程序、原则,使督查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督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强化督查问责制度。凡列入督查范围的事项,根据领导要求和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承办单位,需要多个单位共同办理的,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以及各自的办理职责。承办单位如果不能按期办结或未落实到位,必须说明具体原因,由督查部门进行核实,查清责任所在。如果确属某个单位原因造成落实不力,督查部门将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确保各项决策落实到位。
二、统筹督查内容,以科学的方法确保决策落实有力度
面对督查工作的多样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督查室的综合协调作用,从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领导交办事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攻坚克难,最大程度发挥督查工作牵头抓总、服务决策、推动落实的职能作用。
一是突出重点,围绕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抓督查。今年,我县共承担*项市级重大决策部署,*项全县重点工作。对市级重大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责任,明确目标,逐项落实到分管领导、县直各部门,并以县委名义下发文件。组织各任务牵头单位对所负责落实的工作任务逐项进行分解细化,明确工作内容、质 2 量标准、进度安排和工作措施,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确保事事有人抓、级级有目标、人人有责任,采取立项→催办→督查调研→反馈→跟踪落实的工作机制协调调度,并依托市督查与考核系统,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各牵头单位上报的工作进展情况信息进行核实、筛选、上报,由市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及时对照各单位年初细化分解提出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对进展较慢、效果较差、成效不明显的工作,提出督办意见,有针对性的进行督促检查,并将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县委领导,通过印发《**督查》,逐月通报推进动态,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真督实查,围绕领导交办事项抓督查。在办理领导批示件上,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交办项目办理做到反应迅速、协调有力、落实到位、反馈及时。领导批示件“当日批,当日转”,规定办理时限,严格审核责任单位反馈的报告质量,审核是否答非所问,避重就轻;是否搪塞推诿,推卸责任;是否拖延时间,消极办理。对批示件办结情况进行严格把关,不合格的退回重办,提高了批示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对重要事项深入一线、直面问题,逐一排查办理结果,形成完整的督查报告,实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三是重点抓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督查。从今年开始,为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将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纳入督查范围内,对群众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反映的热点难 3 点问题督查落实。督查室安排1名工作人员每天留意人民网群众留言,采用网上接收→领导转批→部门办理→结果反馈→领导审阅→网上回复的流程。今年以来,群众网上留言12条,已办结回复*件,办结回复率100%。
三、创新督查方式,以信息化的手段确保决策落实有新意、有活力
一是丰富督查手段。采取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不定期抽查以及定点督查等多种方式,对重大决策部署进展情况、上级交办事项落实情况等,进行重点督查,例如在对全局性、重点性工作的督查中,我们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加强同政府督查部门、县内新闻媒体的合作,实行部门联动、统一行动,对工作进度情况进行深入督查,及时做好情况反映,通报先进典型、督促落后单位,推动工作进程,保证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加强督考结合。坚持督查与考核一起抓,把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作为实现督查目标、展现督查手段、体现督查权威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完善两者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既促进了考核内容的完善,也增强了督查效果,形成了推进工作、促进落实的强大合力,并以此建立了日常督查、过程管理、考核相互配合衔接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满足于各单位简单的“报”,而是将重点放在“查”上,采取“已经落实的查效果,正在落实的查进度、没有落实的查原因”的办法,保证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形成了各项目标分解立项、逐项督查、逐项反馈、跟踪到底、务求结果、全面落实,决策事项每月必报、务求实效,4 专项查办有交必办、有办必果、求真务实的督查工作新机制。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发挥网络督查功能。通过市督查与考核系统,即时了解各项省、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把握督查方向,找准督查重点,时刻与上级保持互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认真落实,同时注重加强与各单位在工作上的密切联系,实现联动同步,务求工作节奏高效快捷。
四、锤炼工作作风,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确保决策落实有实效
在督查过程中,督查人员良好的作风,不仅是真督实查的保障,而且能够起到导向作用。我们要求督查人员做到四点。
一是快。工作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凡是党委决策和领导交办的事情,都要本着“快办快查快结”的原则,做到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是严。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纪律,自重、自警、自励,不越红线,不闯红灯。
三是准。督查过程中,要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准确反馈督查结果,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四是硬。所谓“硬”,就是要敢督敢查敢碰硬。对于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督查落实,要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敢于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对矛盾较多的地方进行督查、督办,挖掘深层次的问题;敢于不为情所左右,5 不计个人得失,充分使用好组织赋予的权力,一督到底,务求落实。同时,在工作中要扑得下身子,耐得住艰苦,有一种能打硬仗的拼劲。面对不同的督查对象,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秉公办事,顶住说情、讽刺、刁难等各种干扰,以无畏的勇气、浩然的正气查出实情,树立督查的权威。
近年来,我县的督查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各级领导的期望、广大群众的希望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在创新督查机制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提高行政效能和抓落实上求实效,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5]6号 【发布日期】1995-02-17 【生效日期】1995-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吉政发[1995]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会议计划管理,保证会议计划的落实,现对政府系统的会议计划管理重新规定如下:
一、一、会议计划管理的原则
(一)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该开的会要充分准备,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开好;不该开的会坚决不开。要依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省政府及本部门的全年任务、工作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工作需要确定全年的会议次数;依据工作的进展情况,按现实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会期。
(二)尽量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规模,缩短会议时间。省政府各部门原则上每年只召开一次会省性工作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3天。能用其他方式和手段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就不开会;能由几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会议不要单独召开;各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以省政府名义开会;严格控制各种表彰会、庆祝会、纪念会等。省级会议原则上开到市、州,除现场会外,一般不到市、县开会。部门会议不要请市、州和县(市、区)政府领导到会。
(三)改革会议形式,大力推行电视电话会议。从今年起,要从集中食宿的会议形式为主逐步转向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为主。凡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解决工作问题的,不要再以集中食宿的形式召开,有关领导和会议计划管理部门也不要再批准召开这类会议。提倡各级领导和部门深入基层,召开现场办公会、座谈会、小型片会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行会议费包干,勤俭节约办会。省财政厅按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会议计划核定会议经费包干指标,年初一次到位。计划内会议,一律从主办部门的会议包干经费中列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确定临时增加必须召开的会议外,省财政一律不再追加会议费。要严格控制会议费支出,降低会议开支标准。筹备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会后一律不准在宾馆、招待所食宿;在长春召开的会议,家住长春市区的参加会议人员不安排住宿。坚持谁开会谁拿钱,严禁向基层和直属单位摊派或转嫁会议费用。未经审批擅自开会的,财务部门有权不予核销会议经费。
(五)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和各项会议制度,实现会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直各部门召开的本系统、本战线的全省性会议,除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也不要邀请省政府领导出席,必须邀请的,要先报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意见,各部门一律不得直接邀请省政府领导,省政府领导同志参加一般会议的讲话,原则上不印发讲话稿,确需印发的,承办部门代拟的讲话稿至少要提前3天送省政府办公厅审核。会议审批实行省政府秘书长“一支笔”签批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对先开会后报审的一律不予受理,并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
二、二、会议计划管理的范围
省政府召开由有关部门承办的会议;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由有关部门主办的会议;省直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
三、三、会议计划管理的程序
(一)会议计划的申报。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要在每年的12月15日前将本部门下一拟召开的会议计划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直接承办的会议的计划由办公厅秘书处报审。会议计划报审要认真填写《会议计划呈报表》。
(二)会议计划的制订。省政府办公厅将省直各部门申报的会议计划统一汇总,经与有关方面协调后,提出初步意见,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核后,报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将省政府拟定的会议计划下达给各申报部门。
(三)会议计划的执行。省政府实行会议计划管理的具体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承办。
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已列入省政府计划的会议,各部门要在会议召开前10天将会议申请报告连同会议预算上报省政府办公厅,由办公厅秘书处和财务处分别审核,凡符合会议计划标准的会议,以《吉林省人民政府会议审批通知单》的形式予以批复后方可开会。
虽列入会议计划,但在召开时需要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的会议,需报请省政府秘书长重新审批。
(四)计划外会议的审批。未列入计划的会议,原则上不得召开,特殊情况非召开不可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省政府召开的会议,由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讨论确定,会议费由省财政厅解决;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各类全省性工作会议,经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审核,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批,会议经费由主办部门解决。领导同志不直接批复会议,会议批复一律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
(五)会议的承办及检查落实。经省政府批准召开的会议,承办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会议质量。会议通知原则上谁开会谁办理。大型会议实行出席情况通报制度。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会议计划管理制度,严格会议纪律。各类会议召开后,要认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落实结果。
省政府办公厅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认真检查执行情况,对不经批准擅自开会的部门或单位,要通报批评。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强化督查手段、狠抓工作落实的规定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1]35号 【发布日期】1991-06-17 【生效日期】1991-06-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强化督查手段、狠抓工作落实的规定
(1991年6月17日吉政发〔1991〕3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督查工作是保证决策实施和完善决策的重要手段,是改进作风的有力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办法,是政府办公厅(室)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强化督查工作的权威性,认真做好督查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督查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分级负责、分工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办公厅(室)及其督查工作机构根据领导授权,代表本级政府和部门,在本地区、本系统范围内进行督促、查办、巡视、协调、反馈。要不断探索督查工作的内在规律,改进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第二章 督查工作的范围
第五条 第五条 督查工作的重点,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具体包括:
(一)文件规定需要落实的事项;
(二)会议决办的事项;
(三)领导批办、交办的事项;
(四)重要公文办理过程中的研办和会签;
(五)其他需要督查的事项。
第三章 督查工作的方式
第六条 第六条 督查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催报督查。对规定需要落实的事项,可采取电话、口头、发催办函等形式,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按期上报贯彻落实情况。
(二)专项督查。对重大决策或重要部署可按问题分解立项,确定专题督查内容和承办部门,提出办理要求,专项督促有关部门按规定的时间抓紧落实。
(三)实地督查。对重要督查事项,督查工作机构可派人,配合有关地区和部门,进行实地督查。
(四)跟踪督查,对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在阶段性督查以后,进行连续的动态跟踪督查,把握全过程的进展情况。
第四章 督查工作的制度
第七条 第七条 领导负责制度。
(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督查工作的领导,确定一名领导分管督查工作,定期研究、部署、检查督查工作。
(二)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重大督查事项的落实,其他领导要按工作分工抓好有关督查事项的落实。
(三)要把督查工作和督查事项的落实列入领导的岗位责任制,作为考评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八条 第八条 分级、分工负责制度。
(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负责抓好本级政府、本部门的督查工作;组织落实上一级机关交办的督查事项;指导下一级机关开展督查工作。
(二)各级办公部门是督查工作的组织实施部门,内部实行分工负责。督查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和领导批查事项贯彻执行情况的督查和汇总报告;其他业务机构具体负责有关日常事项的督查,各司其职,发挥整体督查功能。
(三)各承办部门是督查事项的具体落实部门,对交办的督查事项,要按规定的要求抓好落实,自觉维护督查工作的严肃性。
第九条 第九条 反馈报告制度。
(一)承办部门要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督查事项的办理情况。
(二)督查工作机构要及时汇总督查事项的办理情况,向领导汇报。
(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办公厅(室)要将督查工作情况,在年中和年末分别向上一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做一次书面报告。报告要全面、翔实、准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完善决策的建议和意见。
第十条 第十条 审核查结制度。督查工作机构对下一级政府或部门上报的查结材料要严格审核把关,凡不落实的,要提出意见退回承办单位,责成其进一步查处。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考核评比制度。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对督查工作和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经常进行考核、评比,推动督查工作的开展和督查事项的落实。
省政府办公厅对各市、地、州及省政府各部门的督查工作和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每两个月通报一次,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评比。
第五章 督查工作的组织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健全机构。县及县以上政府办公部门要设立督查机构,省政府各部门要配备专职督查工作人员,所需人员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解决。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完善网络。以省政府办公厅为枢纽,建立联结地县和省政府各部门的全省纵向、横向督查网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也要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本地区、本系统的督查网络。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为督查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督查工作人员可以阅读有关文件、参加有关会议和活动,可以直接听取承办单位负责人介绍承办事项的办理情况。督查工作人员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实际,认真负责地开展督查工作。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密切工作联系。上下级办公部门的督查工作机构要建立业务指导关系,经常沟通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省政府办公厅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督查工作座谈会、协调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第六章 督查事项的落实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上级交办的督查事项,由办公部门提出拟办意见,报领导审核后组织落实。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涉及其他地区和部门的督查事项的落实,主办部门要主动协调,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提倡部门领导直接见面,协商办理督查事项,避免文牍主义和互相扯皮。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对上级交办的督查事项的落实,要按规定的时限办结上报,不能按规定时限办结的,要及时说明情况。对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落实事项,属于文件下达的,要在三个月内报告落实情况,属于会议决定的,要在两个月内报告落实情况。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上报办理督查结果,要由分管领导审核签发。报告的内容要准确,特别是在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要积极提出建议。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完善督查工作的拟办、分办、协调、办结、审核、上报、归档等程序和制度,不断提高办理速度和质量。
第七章 奖惩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定期对督查工作进行总结,对督查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督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严格督查工作纪律。
(一)对不重视督查工作,督查事项落实不好的,要提出批评;
(二)对督查工作敷衍塞责,对该落实的事项推诿扯皮,不按要求和时限办结又不事先说明情况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三)对督查事项不落实,给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要予以公开批评;
(四)对顶着不办、拒不落实的或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五)对在督查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