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新闻来源:家纺资讯、家纺招聘、家纺英才网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于7月1日正式宣布,我国已全面进入主汛期,各地防汛抗旱进入紧要关头,防汛物资同时进入“临战”状态。
对比往年各地公布出来的防汛物资可以看出,编织袋、土工布、反滤料、木桩、铁丝、潜水泵等仍旧是防汛物资的主要成员。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土工布所占防汛物资的比重达到了45%,是历年最高,成为防汛抗旱工作最重要的“新晋帮手”。
其实,除了在防汛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外,近年来,土工布材料也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功地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农业、桥梁、港口、环境工程、工业能源等工程中。美国著名的市场咨询机构Freedonia集团预测,鉴于全球在道路、建筑品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诉求的增强,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拓展,全球土工合成材料的需求量在2017年将达52亿平方米。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地,大量的基础设施被规划并将相继投入建设,加上环境保护法规与建筑施工规范的演进,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新兴市场有望获得稳健增长,其中中国地区的需求增长预计将占全球总需求量的一半。发达国家同样具有增长潜力。比如,在北美地区,增长主要来自于新的施工规范以及环保法规的驱动,西欧及日本的情况与之相当。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未来4年,全球土工用纺织品市场将以10.3%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在2018年,市值将增至6亿美元;从数量来看,全球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将在2018年增至33.98亿平方米,期间复合年增长率将维持在8.6%,发展前途可谓是“大大的”。
全球:应用之花“遍地开”
美国作为世界上土工布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市场上约有50家大型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制造公司。2013年,美国颁布MAP-21运输法案,能够满足应用于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管理的关技术要求,依据该法案,政府将拨款1050亿美元用于改善美国的地面交通设施。美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会客座教授Ramkumar Sheshadri先生指出,尽管联邦政府的州际高速公路计划是否会在2014年9月对路面市场造成影响仍旧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土工合成材料市场将在2014年实现40%的增长速度。Ramkumar Sheshadri先生同时预测,未来5~7年,美国土工合成材料市场可能会产生300万美元~350万美元的销售额。
在阿拉伯地区,道路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是土工用纺织品最大的两个应用领域,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对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预计将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今年新出台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土工用纺织品与土工格栅的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UAE和GCC所管辖地区的土工用纺织品市场将达到l.01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超过2亿美元;从数量上来看,2019年土工材料用料将达868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正在计划建造20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这将刺激政府投资25亿元用于土工类产业用产品;巴西、俄罗斯政府也在近期宣布将修建更宽阔道路,对产业用土工材料的需求将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也在2014年全面展开。
国内:待解问题“一箩筐”
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在政策的推动下,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对产品开发和内外市场调查不重视等大大小小的问题仍有“一箩筐”。
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工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虽然我国土工用纺织品产业已初成规模,但与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比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土工用纺织品行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工程设计和气候基础实验,对大气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海洋环境对产品的副作用等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提供了基础研究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却非常少。此外,常规产品质量仍亟待改进,加工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硬件不够“硬”,软件配套也未跟上,比如标准缺失是目前我国土工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最大困扰之一。国外根据产品原料、应用领域、功能、加工工艺等不同,建立了较全面、完善、细分化的标准体系,且还在持续更新和修正中。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要滞后很多,目前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应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和测试标准等三部分,所用的土工合成材料测试标准主要参考ISO及ASTM标准而制定。
当下:土工建设“勤沟通”
要发展,其实并不难。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调研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工行业面临较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国家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利投资也稳步增长,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客户;二是企业积极开拓环境工程市场,全年企业订单都比较饱满,环保行业已经成为土工材料的新增长点;三是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增长,我国土工材料已经走出国门,配套许多大型项目。
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麟认为,土工布在我国市场前景看好,甚至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张华麟指出,土工合成材料涉及建筑、水利、纺织等多个领域,各行业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加大土工合成产品协作开发的力度,使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程条件服务。同时,非织造土工布生产商应进一步拓展相关工程的开发,通过与上游企业的合作为下游采购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材料,以使产品更好地应用于工程中。
此外,必要的测试是对产品质量及工程质量的监控,也是对人民财产的负责。检验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是工程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发现,通过土工合成材料的实验室检测或现场检测可以了解土工合成材料的产品及工程特性,进而确定正确的设计参数。土工合成材料的检测指标一般分为物理性能指标、力学性能指标、水力性能指标、耐久性能指标、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相互作用指标等。随着土工用纺织品在工程建设中更广泛的使用以及先进检测手段的应用,我国的测试标准也应该不断完善。
上下游对接好了么?
企业说
用户疑虑提升产品质量
在国外基础设施工程中,产业用工业织物占比已经达到50%,而国内目前的比重只有16%~17%,明显的差距也显现出国内的巨大发展空间。但选择国内设备还是选择进口设备,一直让不少产业用企业纠结不已。
我们承认,在最开始面对产业用企业怀疑国内设备的实用性时的确“虚”过,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怀疑让我们积极改进,如今不仅实现了设备价格是国外进口设备的1/3,生产出来的重型织物的质量更是接近甚至好于国外。不可置否,尽管在精细产品研制方面我们国内稍稍落后,但在产业用工业用布方面,国内水平已经达到一流。
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织机制造基地,主要生产宽型聚酯网织机、工业矿用多层带织机、超宽幅土工布织机等。如今,公司努力借助正在研发试制的GCMT2500螺旋伞数控加工中心和平面三向织机,建成国内唯一的平面三项织物生产企业,从而进入军工行业,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贡献。
尽管公司生产设备的批量不大,但品种丰富,完全可以实现不同行业的量身定制。我们自己生产的设备也可以实现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攻克了不能随时停车的难题,降低了小米数时易有瑕疵的风险,其中平面三向织机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撕裂强度,而且还实现了产品经向、纬向强度的同时增大。□ 侯建明(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技术水平低不容忽视
我国土工布在今后15年仍将以两位数增长,包括水利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港口、江河湖海治理、治沙等等工程,投资预计达上万亿元。
以长江口航道工程为例,长江口航道整个工程需用土工布3000万平方米,仅投资32.5亿元人民币的一期工程,就已采用各类土工布700万平方米。从供给方面看,目前全国已涌现出230多家土工布生产企业、300多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超过5亿平方米,在各方面已能满足一定程度的需求。一方面是诱人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现成的供给保障,土工布作为一种生命力强、跨多行业的新型建材,在我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今天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的非织造土工材料仍然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和供应不配套的问题,一些特殊的专用材料缺乏研究和生产。在重点工程中,由于品种短缺或质量不过关,尚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土工布。此外,目前不少纤维原料生产商与土工纺织品生产商之间保持着平行而独立的加工模式,这使土工材料的质量和利润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如何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降低后期大量的维护费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我认为,土工纺织品的终端应用要求整个产业链内部的完美配合,实现从原料、设备到最终产品的联动生产才能为这一行业带来完整的解决方案。□ 张华麟(山东天海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专家说
特种织机填补国内空白
以石家庄纺织机械公司为例,现场参观时看到正在运转的重型特种织机,它的机幅有15米多,织物机幅为12.8米,入纬率900转/分,打纬力3吨/米,可配16至24片综框,纬密可以从1200根/10cm中增减。这么大的织机,又是集机、电、气、液、光于一体的成型网剑杆织机,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感到十分欣喜。这些特种织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向境外出口。
生产企业选准生产方向十分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十分稳妥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办好厂子,重点不是人员多不多,而是应该有一个团结配合十分密切的团队,正是这个团队工作目标明确,扎实肯干,才能创造出辉煌。□ 吴永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
标准规范应加紧出台
我国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将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工程需要建设,对土工布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建设具有巨大潜在市场,中国将成为世界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营销市场。
土工材料属于环保类产品。全球对于环境意识的觉醒使得土工薄膜以及其他工业合成材料需求增长,因为使用这些材料对自然影响很小,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很大伤害。有关部门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非常重视,国家将拿出7200亿元在3年内完成六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土工合成材料的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等也应该相继出台,才能为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张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环球趋势
公路铁路用土工材料也走“智能化”道路
全球土工用纺织品领头羊荷兰皇家TenCate公司近来宣布开发出一种用于公路和铁路加固的智能土工用纺织品TenCate Mirafi RS280i。该产品集高模量、介电常数、分离性及优异的界面协同性于一身,目前已进入专利审核期。TenCate Mirafi RS280i是TenCate公司RSi产品系列中的第三款也是最后一款产品,其他两款分别为TenCateMirafi RS580i和TenCate Mirafi RS380i,前者具有高工程性和高强力,主要用于基层加固和软地基的稳固,伴有较高的透水率和土壤持水量;后者比RS580i更轻,作为种经济型方案,用于对公路加固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领域。
此外,Tencate公司开发的“垂直阻沙土工用纺织品”获得了“2013年Water Innovation Award”大奖,被认为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创新理念,尤其适合荷兰特殊的地理环境。垂直固沙土工用纺织品是一种可以阻止管涌形成的创新方案,其基本原则是纺织品的过滤单元只允许水通过,而沙土无法通过。利用土工用纺织品的阻隔性在圩田上形成的管涌,从而保证沙土留在堤坝下避免造成溃堤。据介绍,这种解决方案源于Tencate公司的Geotube土工管袋系统。将其与Tencate公司的GeoDetect传感技术相结结合,有望在增强堤坝的同时提高成本效益。TenCate GeoDetect R是全球第一种智能土工布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在土壤结构发生变形的早期给予警告。
将光纤应用于土工用纺织品中也可以赋予其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监测机械变形、应变、温湿度、孔隙压力、探测化学侵蚀,结构完整性与土工结构健康状况的测评等。尤其是在对几十米到数公里范围内机械形变的分布式测量方面非常有效。集成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土工用纺织品通过对纤维进行分布式应变测量,可提供从几十米到数公里土壤范围内任何位置的土工结构信息,包括土、土壤临界位移、坡度等,其空间分辨率可控制在1m以内。□ 李向阳
资料链接
三大投资方向利好土工材料发展
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投资4万亿元集中用在基础设施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己明确要求在今后的水利、公路、铁路、环保等的基础设施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土工合成材料,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能用到土工材料的有三个,第一民生工程;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生态环保。
1.民生工程。单单一个南水北调,这一项工程所需的复合土工膜就有18亿吨,而实施以来才用了不到5亿吨,还有十几亿吨的用量要在未来5~10年内用完。这是一个近千亿元的市场,还有公路遂道、填海工程等方面的用量,所以土工材料行业将是一个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2.基础设施建设。土工材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继钢材、水泥、木材之后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公路建设主要需要土工布和格栅在反滤以及软弱基础处理方面的使用,铁路建设方面主要是利用土工布解决路基翻浆冒泥等病害,效果很好,成功率可达90%以上。现在,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国家建设部积极推广和应用的一种工程材料。
3.生态环保。在今后1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垃圾填埋生态环保工程,大都市每天的生活垃圾有1.0万吨~1.5万吨,生活垃圾的处理是每个都市都感到困难的问题,而且每个城市也不是靠建造一两个垃圾场就能解决问题的,国务院已经明文规定,全国有3000多个县市,还有若干发达一点的乡镇,大力提倡并且政策鼓励每个县市/乡镇必须建一个垃圾填埋厂。一个垃圾填埋厂土工材料的用量至少在200万元左右,这是近百亿元的市场,可以想象土工材料用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数量。
第二篇:广西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1、整体情况
北海目前出现的跨越发展态势,主要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这三个产业向千亿元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三个千亿元产业,关键在于:
(1)新材料产业的核心是诚德项目,要确保项目二、三期冷热轧项目如期建成达产,保证企业按期投入。
(2)石化产业以20万吨聚丙烯/年项目为重点,围绕着项目推进的节点,研究下游产品技术承接、配套跟上的问题。
(3)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是中电北海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和高新区。
2、电子产业整体布局分析
(1)北海出口加工区
在北海出口加工区里,建兴光电科技(北海)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正式投产,预计2011将完成产值5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6.9亿美元以上。而在附近,永昶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用来供应建兴。广西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开拓东盟市场的需要,成为吸引永昶科技在此设厂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海出口加工区自2003年3月10日批准设立以来,紧紧把握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契机,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培育产业集群。截至2011年3月,北海出口加工区累计批准入园企业(项目)67个,累计实现进出口额约18亿美元,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5000人,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除了日本三洋、台湾光宝集团、广东永昶集团等,台湾建准集团、深圳惠科电子、韩国双赢洋工、模雅特电子等都是园区代表性的投资商。
2010年,加工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3.7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67.5亿元,占北海市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45%;同年,建兴光电公司在广西企业中进出口额排名第一。
未来北海将加快建设规划面积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电子产业园(新城),同时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加快建设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板块,光电显示板块,电力电子板块等五大板块。
(2)中国电子科技园
2009年12月30日,作为广西首个专业电子产业园“开园”,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招商,当年投产”的“北海速度”。至此,以中电产业园为核心的北海电子产业园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填补了全国的一批空白,成为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引擎。
广西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海量存储器、第一块笔记本电池、第一台电脑电源、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第一台液晶电视在园区相继下线,第一条固态钽电容生产线投产,第一个全数字网络架构监控系统及模拟数字地球系统演示中心建成,广西电子行业SMT表面贴装工艺最大规模的无尘生产车间在园区投产。截止2010年底,园区累计投资50亿元以上,开竣工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0多亿元。
另外,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把北海电子产业园作为基础,向东拓展,准备规划一个20公里的产业园,从园区来讲,下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通过打造产业链来夯实发展基础,把北海打造为北部湾信息产业的基地,在西南沿海地区建设一个立足西南、面向东盟区域性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和贸易中心。
(3)整体跨越发展态势
在北海工业园和北海出口加工区双轮驱动下,北海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76.78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18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占据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亮点。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企业选择到北海投资发展。今年以来,更多的知名企业把北海视为发展电子产业的宝地,三诺数码、朗科科技、清华同方、雅图视频、浙江家电产业园等加紧了接洽兴建项目的步伐。这些行业品牌企业、领头企业的青睐,壮大了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军团”,呈现出扎堆发展的集聚效应,产业链不断延伸,辐射力不断增强,为北海成为广西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3、北海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
按照“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规划,到2012年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产值300亿元。北海工业园区是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阵地,园内的企业是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北海工业园区规划的发展目标是统筹推进北海电子产业园,包括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项目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利用三年的时间,到2012年,园区综合配套得到较好完善,物流配套、医院、学校、商场、住宅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得到较好完善,园区特色的企业融资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市场信息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基本形成。成为北海市的产业集中区和城市副中心。
而为了实现“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园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强抓招商,依靠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共招商。并将依托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国电子开展联合招商,倾力引进电子信息关联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三个基地”,即存储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基地、整机研发生产基地。
另外一个是筹划建设好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依托广西北海工业园区及北海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基础和保税物流功能,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台湾、台资企业)转移、投资的主要平台,形成电子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注重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园区的宣传与推介,努力使园区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第三篇: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2013-2014“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技术.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7月部里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今年9月,陈政高部长出席了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我摘录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有《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里面第四条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这里边有三层目标要求.第一个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全国各省区市要具备相应规模的部品建设能力.第二层目标要求是,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第三个目标要求是,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刘志峰副部长也在很大篇幅当中提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说方方面面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从现状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其实这个事情从国家层面上我们能感受到,从地方层面上我们更能够感受到热度.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全国大概有20多个省市都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最近深圳市出台了三个百分之百的政策措施,百分之百的纯装修,百分之百的保障性住房,百分之百的商品房也要纳入产业现代化中来.这是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我们看到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力度也非常之大,也表明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了.第二,试点的带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分别设立了八个试点城市,这些试点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确实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三,全国的技术标准是越来越完善了,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业计划在今年12月底进入审批阶段.第四,产业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凸显.第五,建设了一大批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去年年底统计大概31家,从今年年初到年底大概又增加了20多家,加起来大概接近60家左右.第六,建成了一大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状况来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三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四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都离不开建筑工业化.叶明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丰富、范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的全方位.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化”、“工业化”的概念是区别的.叶明表示产业化是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化,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我们在一谈到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生产方式的角度上考虑.产业化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范畴,所以工业化应该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工业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实现产业现代化.我们国家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其实核心还是要走什么路的问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其实我们建筑产业现代化也是要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我们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都是相通的.还有一个概念很重要,传统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区别,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传统生产方式,什么叫工业化生产方式,必须要建立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设计的阶段来说,设计跟施工、生产的脱节就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发达国家整个的设计和施工、生产是一体化的,我们国家是设计关起门来搞,施工是照图施工,基本上是分开的.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本不考虑施工的效率,不考虑施工的因素,我认为这就是设计阶段的传统生产方式.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和部品建造、装饰装修一定是紧密结合的.施工阶段还是以现场湿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工人流动性非常大.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设计和施工是一体化的,构件生产是工厂化的,现场施工是装配化的,施工队伍是专业化的.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毛坯房,二次装修,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装修一定是和主体结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验收阶段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一体化的管理,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对比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工业化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很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新型主要还是区别于以前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业化,再就是新时期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比如我们城市化现在也是新型城镇化,有时代的概念,有时代的内涵.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建筑工业化也应该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三是现场施工装配化.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五化到现在为止还是站得住脚的,有些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五化增加了内涵,比如精细化、集约化,这五化是核心.我们在表述什么是建筑工业化的时候,不要用最初的提法,用像造汽车那样去造房子,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突出以定型设计的基础,一个是标准户型的设计,就住宅而言,要注重标准户型,其实万科就那么几个户型,恒 大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户型,像这些成熟的开发商已经逐步走向了一些定型的户型,包括我们到香港、新加坡看,就那么几个户型在组合、在变化.构件、部品、厨卫设施也是定型的,我想这个定型是我们整个建筑标准化最重要的基础,其实它是走到了内涵式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前提.叶明认为装配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个表征,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同于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也造成了成本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还是存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于什么呢?等于现代科学技术+企业现代化管理.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最大的诠释就是: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这部分的结论是:建筑业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现在不是想不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而是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推到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前沿.尤其是人力成本提高的现实,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使得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建筑产业现代化也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应该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的发展涵盖着全系统、全产业链的全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是系统性、根本性、革命性的,是治本的,不是治标的.生产方式变革也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都将发生变化.其次,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管理体制、实施机制、责任主体等等都将发生变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的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与技术
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我重点说一下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四项支撑条件.第一是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第二是与主体结构相适应的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第三是一整套成熟适用的建筑施工工法.第四是切实可行的检验、验收的质量保障措施.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我是主编,正在编制.这本标准的评价体系还是基于一条主线就是生产方式,什么是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用什么来评价?核心就是你是不是采用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如何体现呢?我们是从这么一个构架来的,一个是设计阶段的评价,一个是建造过程的评价,一个是管理与效益的评价.设计阶段的评价占权重是50%,经过我们认真的比较,这个权重应该加大.而建造过程的权重占30%.管理与效益评价占20%.我们编制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争取明年上半年要出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模式与途径
模式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解决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问题,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在我们发展初期是多种模式并行,一个是以房地产发展为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像以万科为代表的,万科就是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产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另外一种是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远大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还有一种是以工程总承包(EPC)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为什么要发展EPC模式呢?是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瓶颈,瓶颈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要突破先期成本提高的瓶颈.突破管理体制上的瓶颈,突破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瓶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针对目前建筑产业化的问题,叶明指出:首先要建立推进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三是要研究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四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五是要激励技术创新.六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第四篇:淮阴区工业产业发展态势与总体布局
淮阴区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工业产业发展态势与总体布局
(一)主导产业
1、食品加工业:近几年来,淮阴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采取内育外引、提升总量、抓小扶大、创建品牌等有效举措,使全区食品产业步入了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截止目前,全区食品工业共有列统企业40户,从业人数 2万余人;产品涉及冷鲜肉制品、食用油、面粉、绵白糖等大类;主要产品产能为绵白糖15万吨、精幼砂糖5万吨、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肉制品8万吨、食用大豆油40万吨、色拉油6万吨、国标一级、二级豆粕15万吨,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2011年11月份,淮阴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10-2011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为当时江北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县区,为江苏省获得该荣誉的三个县区之一;淮阴区食品工业基地被市政府授予“淮安市重点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45亿元、销售收入137.1亿元、利税12.8亿元、利润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51.3%、13.8%和11.9%。2013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74.5亿元、销售收入171.6亿元、利税14.3亿元、利润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9.8%、11.2%和14.0%,其中双汇食品、民康油脂开票销售超10亿元,白玫糖业、新象面粉、中淮植物油、天参饲料、大北农饲料、六和饲料等10户企业开票销售超亿元。
特别是近年来,天参饲料、六和饲料、来两份食品、中
年开采总量达350万吨,是全国井矿盐开采规模最大的矿区和重要的元明粉生产、出口基地,已成为苏北现代卤水物流的中心枢纽。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17.1亿元、销售收入 18.7 亿元、利税2.0亿元、利润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9%、7.7%、22.2%和34.9%。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26.3亿元,销售27.61 亿元,利税2.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41%、47.09 %和16.76 %。
为促进盐硝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中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盐化工及其深加工产业,201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的“飞地”政策,实施“块投”、“点投”并举,现已有金岭化工等5个盐化工项目签约落户。
(二)特色产业
1、特钢产业:淮阴区特钢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振达钢管、翔宇电力、方圆锻造、兴甬铝业等为龙头的产业群,产品涵盖大口径无缝钢管、特高压钢管塔、设备锻件、汽车轮毂、汽车零部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10余个系列,有的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2012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48.9亿元、销售5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6.8%;利税5.2亿元、利润4.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0%和9.3%。2013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71.8亿元、销售70.9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7%、33.9%、26.0%和23.9%。
重大项目中,翔宇电力二期的部分竣工投产、御林金属的两条轮毂生产线设备安装完成并试生产、年产200万件轮
来,相继引进了胜克机电、德尔泰电器等一批具有较高产品附加值电子电气企业,加上全区原有的华宙电子、格来德家电、华安安防等企业,共同构成了全区电子电气产业的核心,目前全区拥有行业企业22户。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2.2亿元、销售31.8亿元、利税4.06亿元、利润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12.5%、27.0%和33.5%。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6.9亿元、销售45.9亿元、利税5.77亿元、利润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36.1%、37.0%和36.1%。
5、包装印刷业:
全区现有包装印刷类企业20余户,其中美嘉包装主要从事酒类产品的包装,品牌涵盖洋河、双沟、今世缘等;一品梅纸制品主要为苏烟集团淮安一品梅配套企业,产品主要为香烟包装等。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0.7亿元、销售28.7亿元、利税3.94亿元、利润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20.9%、19.4%和26.7%。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2.3亿元、销售41.5亿元、利税5.2亿元、利润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39.1%、27.3%和29.1%。
(三)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设备制造业比重很低,企业规模偏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劳动密集、原材料消耗大的加工型产品居多,技术密集的大型成套设备较少,服务型制造占比偏低。2012年,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95亿元、销售14.26亿元、利税1.94亿元、利润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3%、41.6%、120.8%和152.5%。2013年,全区5户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
企业开票销售总量的66.73%。白玫糖业、桑乐太阳能等41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亿元,其中双汇食品、华能淮阴电厂、振达钢管等3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10亿元;海螺水泥、白玫化工等19户企业实现入库税金超千万元,其中双汇食品入库税金突破1亿元、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24.9%,为全区第一个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
二、产业转移承载态势及相关政策 1、2013年工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要制定淮阴区2013-2015年县域经济加快崛起实施方案,重点要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高新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以上。食品加工、机电科技、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要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每个产业每年都要新上3-5个规模项目,真正形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食品加工要成为全区销售首先突破300亿元的产业,机电科技、钢铁机械要全部突破100亿元。要把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全区今后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在现有软件产业的基础上,再培育2-3个销售超50亿元、100亿元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2014年2月份,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工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区要充分利用“飞地”政策,在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做好2-3平方公里的淮阴盐碱科技园创建工作,抽调人员搭建班子专门负责基础设施配套以及项目服务工作;工业新区要加强与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的对接和合作,促进盐硝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中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业新区品位和档次,配合高新区做好淮阴盐碱科技园创建和管理工
第五篇:世界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世界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21世纪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出现密集创新的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多种学科交叉和融合,由此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新材料技术已被世界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并对其他高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文着重阐述目前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动向,未来新材料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阐明若干国家和地区促进新材料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举措。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起来的或正在发展中的、比传统材料具备更优异性能与工艺并且具有特殊性能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是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又突破传统材料而拓展新的领域。
进入21世纪,新材料产业已被世界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对工业、农业、社会以及国防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保持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都把发展新材料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予以重点发展。
若干前沿新材料科技的发展动向
1.纳米科技研发形成国际浪潮,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引起关注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高新科技领域,基于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在电子、信息、新型陶瓷、生物、化工、医药、机械、交通、能源、国防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21世纪前20年,纳电子代替微电子、纳米加工代替传统加工、纳米材料代替微米材料、纳米生物技术代替微米生物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因此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备受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中批准联邦政府从2005年以后的4年中将投入约37亿美元用于纳米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支持本国纳米科技研究领域。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如何有效避免潜在的风险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课题,相应的研究也随之开展,目的是寻求降低风险的渠道,最终保证纳米技术的安全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事的纳米生物效应研究单位,已成功地将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应用到肿瘤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探索上,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2.新型结构材料应用广泛,发展前景乐观
低成本、高性能先进钢铁材料仍然是21世纪的主要结构材料。钢铁材料性能优异、价格低廉,易于循环利用,是最传统和最主要的结构材料。2004年,世界范围内钢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但从世界各国钢铁材料的发展状况看,特别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钢铁材料需求的增长,在可预见的将来, 低成本、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先进钢铁材料是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将成为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的主要结构材料。
铝合金材料发展迅猛,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铝合金由于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在轻金属及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业消耗的铝占全世界原铝产量的27.6%,日本在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消费达30%以上。随着交通运输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低成本、高性能的铝及铝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和汽车三大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加。
镁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市场前景广阔。镁合金被业内公认为“最有前途的轻量化材料”之一,未来几十年内镁将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有色金属。随着欧洲汽车制造商提出“3公升汽油轿车”新概念,以及美国提出的“PNGV”(新一代交通工具)的合作计划,推动了镁合金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类产品的应用,使镁合金零件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零件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镁合金生产技术的多项突破,电子及家电用镁合金消费量剧增。
钛合金材料的发展将由军工领域逐步向民用转化。钛和钛合金因其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蚀性好等优良特性,倍受世人瞩目。从世界主要钛生产国的产量及所占比例来看,美国、独联体、日本占全球总产量的83%。继钛和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大量应用,火力、核电厂,及板式热交换器等方面已占总消费量的41.9%。随着钛和钛合金在化学工业及油气田钻探装置以及体育用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钛和钛合金产业前景广阔。
高温结构材料作为宇航领域的主导材料之一,用量逐渐增加。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的先进发动机计划AFT和IHPTET的总目标是将发动机的推重比提高达20。发动机零件应力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为适应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涡轮盘和燃烧室等材料的需求,各国均建立了各自的高温结构材料体系。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间化合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成为高温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Inconel 718(GH4169)和Hastoloyx合金的应用量,已占先进发动机用高温合金的60%;研制的高温结构复合材料,满足了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温材料的需要。国外新一代运载火箭、战略导弹及其推进系统的关键结构材料几乎全部复合材料化;C/C复合材料已成为对宇航发动机减重、节油、提高推重比、增大飞行半径与航程、提高战技术比能不可替代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出现新契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三大基本原材料。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日本科学家用高分子材料代替无毒性的病毒作载体,进行基因治疗实验获得了成功,更大大拓展了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发达国家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科固定、组织工程和医用手术缝合线等方面,部分已经产业化。3.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面临新突破
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在逐步提高,超导材料向低成本和实用化方向发展。当前研制出的高温超导材料中,临界温度最高的可达160K。从目前国际上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的趋势来看,从以军事领域为主向民用领域扩展,例如,超导滤波系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得到了的应用,并将在能源、信息、交通、仪器等领域有重大应用。此外,在继续改善BSCCO带材(也称为第一代带材)的同时,各国正在努力研究开发在柔性金属基带上涂以YBCO(YBa2Cu3Ox,x=6-7,钇-钡-铜氧化物)厚膜的涂层导体(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
新能源材料发展前景广阔。新能源材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以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Si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反应堆核能材料等。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21世纪,将面临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国对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技术突破。生物医学材料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功能的天然或人造高技术新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应用广泛,全世界仅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有90多个品种、1800余种制品,西方国家在医学上消耗的高分子材料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材料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智能材料代表了材料科学较为活跃的发展方向。智能材料是能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调节自身功能与特性的一种材料,它可以满足人类的特定要求,达到自诊断、自适应甚至自修复的目的。智能材料的构想来源于仿生(仿生就是模仿大自然中生物的一些独特功能),智能材料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构成一个智能材料系统。目前具有传感与传动特性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磁感应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和芯片化的材料多功能技术等得到飞速发展,这就使得智能材料的设计、制造、加工和性能结构特征均涉及到了材料学的最前沿领域。
4.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呈现新趋势
随着电子学向光电子学、光子学迈进,业内普遍认为微电子材料在未来10~15年仍是最基本的信息材料,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光电子用功能单晶将以大尺寸、高均匀性、晶格高完整性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型元器件将向低维化、多功能化、片式化、超高集成度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纳米量子结构。由于纳米量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它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电子学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定向排列的纳米管和纳米线、可集成在塑料上的薄膜晶体管、纳米线交叉电路等。
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用材料由单片集成向系统集成发展。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不断缩小器件的特征尺寸,增加芯片面积以提高集成度和信息处理速度。当前美国AMD公司已开始量产90 nm(纳米)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而国际上对65nm技术的开发也趋于成熟。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增加,将由单片集成向系统集成发展。
光电子材料向纳米结构、非均质、非线性和非平衡态发展。光电集成将是21世纪光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光电子材料是发展光电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材料尺度发展是逐步低维化的即由体材料向薄层、超薄层和纳米结构材料的方向发展,材料系统由均质到非均质、工作特性由线性向非线性、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发展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主要向小型化、片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目前,电子元器件正进入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新一代元器件时代,它将基本上取代传统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由原来只为适应整机小型化及新工艺要求为主的改进,变成以满足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所提出的特性要求为主,而且是成套满足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世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趋势
新材料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和趋势。
1.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前沿性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进一步融合
随着新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转化速度加快,前沿技术的突破使得新兴材料产业不断涌现。同时新材料与信息、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材料科学工程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材料多学科的交叉,在如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领域更为凸显。因此,对学科交叉的认知和有力推动将对一个国家新材料产业超前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与基础材料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散的特点。基础材料产业正向新材料产业拓展。伴随着元器件微型化、集成化的趋势,新材料技术与器件的制造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新材料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相互合作与融合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出现垂直扩散趋势。
2.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
美国、日本、欧盟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加强对量大面广的传统材料改造的同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国政府、部门相继制定了推动新材料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相关计划,如美国的“国家纳米计划”、“光电子计划”、“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等;日本的“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德国的“21世纪新材料计划”,欧盟的“纳米计划”等。目前,世界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
3.新材料发展由军事需求为主转向民用需求
从20世纪来看,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将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工业的全球化更加注重材料的经济性、知识产权价值和与商业战略的关系,新材料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也会起重要作用。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展开。寓军于民、军民两用材料是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新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新材料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如计算机、通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纳米产业等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全球生物医用材料的产值超过800亿美元,世界纳米技术的年产值为500亿美元。预计2010年,生物医用材料的产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纳米材料产业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产业,年产值将达14400亿美元。全世界功能陶瓷的市场总规模预计可达800亿美元
5.跨国公司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加强
跨国公司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这些企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产业链完善,主要通过战略联盟、大量的研发投入、产业技术及市场标准制定并控制知识产权,寻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其中半导体硅材料市场和生产已经形成垄断。2001年,信越、瓦克、住友、MEMC公司、三菱材料公司5家企业硅片销售占国际销售额的79.1%。有机硅材料则是Dow Corning公司、GE公司、Wacker公司和Rhone-Poulenc公司及日本一些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市场。另外,有机氟材料则是Du Pont、Daikin、DN-Hoechst、3M、Ausimont、ATO和ICI等7家公司占据全球90%的生产能力,在全球居于统治地位。
6.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21世纪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将使新材料产品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新型结构材料主要通过提高强韧性、提高温度适应性、延长寿命以及材料的复合化设计等来降低成本;功能材料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来提升材料的性能。面对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7.新材料产品标准呈现全球化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要求世界不同地方对同一材料采用相同的标准,克服各国材料及其产品数据标准不一的矛盾,避免引起混乱、低效并增加成本,不利于市场应用的国际化。为此,对材料供应商和用户来说,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以相同方式测试材料特性尤为重要,对于新兴市场上的新材料,这种要求意义重大。
若干国家和地区促进新材料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举措
1.美国保持新材料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把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列为主要前沿研究领域,支撑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发展,以满足国防、能源、电子信息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需求。为此,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新材料相关的计划,主要包括:“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未来工业材料计划”、“光电子计划”、“光伏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化石能材料计划”、“建筑材料计划”、“NSF先进材料与工艺过程计划”等。
2.日本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前,日本将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对新材料的研发与传统材料的改进采取了并进的策略,注重于已有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用及回收再生,并在这些方面领先于世界。
日本在21世纪新材料发展规划中主要考虑环境、资源与能源问题,将研究开发资源与环境协调性的材料以及减轻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再生利用的材料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制定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超级钢铁材料开发计划”等。
3.欧盟将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某些领域的领先优势
欧盟在第六个框架计划中确定了7项优先发展主题,而与新材料有关的就有信息社会技术,纳米技术和多功能材料及其新的生产工艺和设施,航空和航天,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4项。2003年9月,欧盟科研总司决定着力推动“催化剂、光学材料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学、纳米生物技术、超导体、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智能纺织原料”十大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
欧盟还制定了多个与新材料相关的计划,主要包括:“第六个框架计划(7项优先主题中有4项与材料有关)”、“欧盟纳米计划”、“COST计划(欧洲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合作计划)”、“尤里卡计划”、“欧洲新材料研究规划”等。欧盟各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新材料相关发展规划。如德国、法国、英国等的“纳米计划”、“光产业发展计划”等。
4.韩国力争成为世界新材料科技产业强国
韩国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是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强国。把材料科技作为确保2025年国家竞争力的6项核心技术之一。
韩国在2025年构想中列出了为未来建立产业竞争力开发必须的材料加工技术清单,包括“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态材料、生物材料、自组装的纳米材料技术、未来碳材料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用于人工感觉系统的智能卫星传感器、利用分子工程的仿生化学加工方法、控制生物功能的材料”。同时,韩国还制定了与新材料相关的主要发展规划,如“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新产业发展战略”、“纳米科技推广计划”、“NT(纳米技术)综合发展计划(2001~2010)”等。
5.俄罗斯将新材料与化学工艺作为优先发展的科技方向之一
俄罗斯为了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在航空与国防方面与美国抗衡,新材料与化学工艺成为2002~2006科技9个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并列出发展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即陶瓷和玻璃材料,膜技术,特种性能的金属和合金,重要战略原料的评估、综合开采和深加工技术,聚合材料和复合材料,超硬合成材料,超导技术,微型冶金生产技术模型。
6.中国实施新材料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十五”期间,为发展新材料促进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与支柱产业的改造及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实施“跨越式发展,突出创新战略,重点突破关键新材料制备技术,加强新材料在国家重点工程、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应用。在分析国际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设立了“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3个主题,并开展 “高温超导材料”、“微电子配套材料”、“国防先进材料”、“高清晰平板显示技术”、“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开发”、“纳米材料与微机电系统”6个专项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到2005年,已研发并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促进了冶金、有色、石化、汽车、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引导、促进、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大型新材料集团,为整体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巩固国防、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