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

时间:2019-05-13 11:5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1996]22号 【发布日期】1996-02-09 【生效日期】1996-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

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车检查范围报告的通知

(1996年2月9日鄂政办发〔1996〕22号)

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车检查范围的报告》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车检查范围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自省人民政府重新批准设置公安治安检查站以来,各地治安检查站认真履行职责,在堵截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工作中,也确有个别治安检查站存在超越职权随意拦车检查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治安检查站的执法行为,切实防止超越职权随意拦车检查问题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国发〔1994〕41号、公安部公通字〔1994〕72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治理公路“三乱”的指示精神,现就严格控制治安检查站拦车检查的范围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公安治安检查站只担负查缉、堵截重大罪犯、严重暴力犯罪分子和公安机关通缉、通报的其它刑事犯罪分子、犯罪嫌疑人员;检查非法运输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毒品、淫秽物品、管制刀具和被盗、抢车辆,以及省公安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通知检查的项目。除以上检查项目外,不得执行其它检查任务。

二、二、拦检车辆必须是在车型、颜色、号牌、装载情况等方面具有与通缉、通报中类似的特征或有其它重大疑点的车辆。对没有疑点的车辆不得随意拦车检查。

三、三、对受检车辆要及时进行检查,除对发现的犯罪分子、犯罪嫌疑人员和盗抢的车辆、赃物,以及非法运输、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毒品、淫秽物品、管制刀具等依法予以扣留审查外,其余车辆、人员和物品均应及时放行。对检查中发现的走私车辆应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工商市字〔1991〕第340号通知的规定,及时移交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四、四、对违反以上规定利用职权随意拦车和乱扣、滥罚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公安治安检查站停止检查直至予以撤销。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湖北省公安厅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单位关于浙江省“网吧”经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1]7号 【发布日期】2001-03-01 【生效日期】2001-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单位

关于浙江省“网吧”经营管理意见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1〕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公安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省工商局、省邮电局制定的《浙江省“网吧”经营管理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始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厂泛使用,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网吧”这一信息服务场所在我省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网吧”经营无序的状况较为突出,给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切实加强管理,促进我省信息网络建设健康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三月一日

浙江省“网吧”经营管理意见

(省公安厅 省信息产业厅 省文化厅 省工商局 省邮电局

2001年1月2日)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促进我省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1998〕90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网吧”经营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网吧”经营的范围

“网吧”是指通过计算机与公众信息网络联网,向消费者提供上机学习、信息查询和交流等服务的营业性场所。其经营范围是为公众提供上机学习、信息查询、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凡与公众信息网络联网含提供上网服务的营业性场所,均按“网吧”进行管理;非营业性的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由公安机关参照“网吧”的安全要求进行管理。

“网吧”不得从事电脑游戏业务。

二、二、“网吧”经营的条件

(一)开设“网吧”的场地应当符合经营场所有关规定,场所建筑结构安全、合理,安装透明玻璃窗,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网吧”与中小学的直线距离不得少于200米。

(二)“网吧”营业场地通间实用面积,市区不少于80平方米,县(市、郊区)城关镇不少于50平方米,其他集镇及农村不少于30平方米。

(三)“网吧”上网计算机数量不得少于10台,营业场地实用面积数(平方米)与上网计算机台数之比不得小于2.5;计算机间的隔板顶边离地不得超过1米。

(四)“网吧”营业场所必须配备灭火器、应急灯等应急设备,营业场所在5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设置消防应急通道等消防设施。“网吧”不得设置包厢或房中房。

(五)申办“网吧”的业主必须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遵纪守法,无犯罪记录。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被取消联网资格或被暂停联网的单位和个人,处罚期限未满的,不得申请和从事“网吧”经营业务。

(六)“网吧”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可互兼)。具体比例由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须具有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半年以上正规计算机培训证书或浙江省计算机等级教育二级证书,无犯罪记录。安全管理人员须经公安机关组织培训,取得上岗证,方可持证上岗。

(七)“网吧”必须按公安机关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及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配备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系统安全审计软件。要建立具有保存3个月以上系统网络运行日志和用户使用日志记录功能。

(八)“网吧”必须通过有网络经营许可证的公众网络接入单位进行联网。

三、三、“网吧”经营者的职责和经营要求

(一)“网吧”经营者必须具有《“网吧”安全合格证》和营业执照方可从事经营业务,实际营业地址和证照地址必须相符。《“网吧”安全合格证》、营业执照和各项管理制度必须悬挂在营业场所内醒目位置。

(二)“网吧”入口处设置有“网吧”字样的灯箱,并注明“消费者不得玩电脑游戏”和“晚10时至次日早8时不接待未成年人”等。

(三)“网吧”经营者要自觉接受公安、工商、文化、通信行业、信息产业等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关安全保护和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及数据文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查处“网吧”内发生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四)任何人不得利用电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和侵犯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五)负责对上网消费者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负责对消费者上网情况的监督、检查,防范有《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的第 五条、第 六条所列行为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发现网络上出现有害信息及其它异常情况的,应及时做好有关数据的备份,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发现“网吧”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必须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六)落实各项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应包括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登记管理制度,消费者上网和下网时间、信息登记和审核制度,计算机事故和案件报告制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等。

(七)“网吧”不得出租他人经营。“网吧”经营者必须每季度如实向已领取经营许可证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或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网络经营单位)汇报经营情况。

四、四、“网吧”审批的程序

(一)要求开办“网吧”的申请人先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妥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手续,并领取有关开业登记表格。

(二)申请人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核准通知书和其他有关材料,向网络经营单位提出申请,与网络经营单位签定业务代理协议和信息安全责任书,并报当地通信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三)申请人符合本意见规定的“网吧”经营条件的,携带通信行业管理部门备案证明和有关材料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公安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根据“网吧”的经营条件等规定,对申请人拟设的“网吧”进行实地安全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网吧”安全合格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四)申请人取得《“网吧”安全合格证》后,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申领工商营业执照。

(五)“网吧”经营者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到原签定代理协议的网络经营单位开通网络连接。

(六)“网吧”需变更营业地址、联网方式等事项的,应按上述程序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实行工商登记并联审批的地方,可按相应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五、五、网络经营单位的职责

(一)对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网吧”,一律不得开通其网络,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二)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本网络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对“网吧”的监督责任。

(三)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通信行业管理等部门做好“网吧”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工作。

(四)按规定要求对“网吧”经营申请人进行认真审核,在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将上一个季度新增的“网吧”经营单位情况(包括“网吧”经营单位营业执照和“网吧”安全合格证复印件等材料)报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对终止网络经营代理协议的“网吧”,应及时通报原发证照的工商部门和公安机关,并报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由工商部门取消其该项经营范围或注销其营业执照,公安机关收回其《“网吧”安全合格证》。

六、六、“网吧”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在国家未明确“网吧”主管部门前,“网吧”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牵头,信息产业、文化、工商、通信行业管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配合公安机关共同做好“网吧”的审批、日常监督管理、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工作。

(二)没有取得公安机关《“网吧”安全合格证》的“网吧”,工商部门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对已核发营业执照的“网吧”,应及时通报同级公安、文化、通信行业管理等职能部门。

(三)对无照经营或者从事电脑游戏等超范围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由工商部门依法从严查处。

(四)对违反网络安全管理规定、治安管理规定或消防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可建议工商部门取消其该项经营范围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五)对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内兼营“网吧”业务的,如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由文化部门予以查处。

(六)对发生违反网络经营管理办法的行为,由通信行业管理部门予以查处。对违反规定,未能有效履行对“网吧”监督管理责任或没能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通信行业管理等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和查处工作的网络经营单位,以及擅自开通“网吧”网络服务的,由通信行业管理部门暂停或取消其发展“网吧”业务的资格。

(七)各职能部门要建立执法通报制度,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在日常的监督管理中,发现“网吧”有非本部门管辖的违规违法行为的,要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查处。要建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对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监督举报。

已开展营业的“网吧”,凡不符合本意见规定条件的,由“网吧”经营业主在3个月内负责整改,逾期仍不符合条件的,由工商等部门予以取缔。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内

【发布单位】吉林省

【发布文号】吉政办发〔2005〕23号 【发布日期】2005-05-27 【生效日期】2005-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吉林省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发〔2005〕23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公安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意见

(省公安厅 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4年9月27日由国务院第421号令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为在全省宣传、贯彻、落实好《条例》,进一步促进“平安吉林”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加强组织领导

(一)按照《条例》的规定,建立起“政府领导、公安牵头、各方共管、单位落实”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检查、指导本系统、本行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由省、市州、县(市)政府牵头,成立各级宣传贯彻《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公安机关,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展改革委、经委、国资委、国防科工办、人事、劳动、教育、文化、民企、铁道、交通、民航、水利、煤炭、广电、林业、旅游、电信、邮政、金融以及其他对本行业、本系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行业、本系统宣传贯彻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意见,共同开展工作。

(二)各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统一领导,认真研究和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工作意见。各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订本系统、本行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范,采取一级抓一级的办法,督促各单位将贯彻执行《条例》工作纳入单位领导责任制,将治安保卫工作融入到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之中,将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纳入到评比先进和企业升级的考核范围内,同单位领导的业绩考核、经济利益挂钩,确保《条例》的贯彻落实。

(三)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依法严格履行指导、监督职能。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依法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上来。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将安全检查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切实加强内部安全隐患的整改。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查处违反《条例》规定的行政案件,依法处理对责任不落实导致严重后果的单位和责任人。

(四)加强对公安机关、主管单位、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事业单位贯彻实施工作的检查考核。省宣传贯彻《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将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条例》工作会议,制定全省贯彻落实《条例》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行业、各系统应承担的责任,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各地要在2005年年底前将贯彻落实《条例》情况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在贯彻实施《条例》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2006年下半年,开展全省贯彻《条例》情况大检查,贯彻《条例》情况纳入创建“平安吉林”考核内容。

二、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开展学习、宣传《条例》工作

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各行业组织、各单位要把学习、宣传《条例》作为构筑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依法履行职责,大力推进《条例》贯彻和实施。省宣传贯彻《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条例》的宣传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宣传工作有效开展。要通过知识竞赛、展板、宣传橱窗、宣传车、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日”、“宣传周”活动。要积极争取新闻单位的支持,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制作专题节目和播发公益广告,扩大宣传的范围和效果。省宣传贯彻《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组织本行业、本系统单位员工,特别是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条例》及与治安保卫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单位员工了解掌握《条例》,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单位内部干部职工受教育面要达到100%。

三、积极探索和建立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新机制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单位负责、政府监管”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和有监管职责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构筑全省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单位内部发案少、秩序好、治安稳定的目标。

(一)认真查找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公安机关要摸清本地单位保卫组织、治安保卫工作等基本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公安机关专门工作机构不健全、案件管辖不适应形势需要、保卫机构弱化、工作措施不统一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要积极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提出加强本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指导单位制定并完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调查摸底的实施及具体工作措施由省公安厅负责。

(二)准确确定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按照《条例》的规定,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提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省公安厅近期将制定下发《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确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单位的范围、标准。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确定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确定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保卫措施,确保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安全。

(三)建立健全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基本情况档案。治安保卫重点单位要认真填写省公安厅统一制作的《治安保卫重点单位认定工作登记表》。各级公安机关要指导、督促重点单位逐一填报,将每个重点单位的基本情况、治安保卫机构、治安保卫人员、重要部位等情况登记建档,做到辖区内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底数清、情况明。

(四)切实加强对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监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要指导重点单位认真分析并确定治安保卫重要部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必要的技防设施。在继续执行金融、文博、军工三个风险等级及防护级别规定的同时,要立足单位内部实际,研究制定系统性或行业性的技防建设标准,对重点单位和重要部位予以重点保护。

四、全面加强治安保卫单位保卫队伍正规化建设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依法组织开展治安保卫工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与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确保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职责落实到位。

(一)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治安保卫工作目标、任务、措施与领导任期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挂钩,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重视治安保卫工作,定期研究和检查落实,并根据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本单位开展好治安保卫工作提供保障。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在2005年年底前,按《条例》第六条规定,全部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足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二)建立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安部有关要求,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2005年年底前要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分层次轮训一遍。经培训合格的,由省公安厅统一颁发上岗证书。同时,参照《吉林省贯彻执行〈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的意见〉的实施办法》(吉宣发〔1994〕5号),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保卫人员的职业标准、职称评定、晋职晋级规定、培训纲要等,积极筹建治安保卫人员培训基地,培养师资力量。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95号 【发布日期】2006-11-06 【生效日期】2006-1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6〕9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的《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

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

省公安厅 省交通厅 省建设厅 省教育厅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农机局

省卫生厅 省工商局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特别是亡人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整治行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为载体,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要求,全面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各项工作措施,努力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为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平安河南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道路安全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我省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深入开展,减少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治理道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保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三、组织领导

成立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孟洲任组长,省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具体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地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对本地专项整治行动进行组织协调。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各级专项整治行动协调机构自行撤销。

四、整治内容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内容包括:平安畅通县区建设、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治理、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客车源头化管理、农用车违法载人治理等。

五、时间安排

11月1日至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11月6日至12月25日为组织实施阶段,12月26日至31日为检查验收阶段。

六、职责分工

由公安、交通、建设、教育、安全生产监管、农机、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职责分工如下:

(一)公安部门

1.按照公安部《开展公路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和《河南省公安厅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全省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集中整治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客车超员、农用车违法载人、低速货车长时占压超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

2.针对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规律和事故特点,科学调整白天和夜间不同时段的勤务安排,明确上路定点执勤和巡逻时间,按照“点上测、线上巡、卡上查”的工作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分层设防,突出重点、区域联动,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3.每个交警大队应分别在辖区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至少设立1个固定测速点或1个流动测速组。要根据超速违法行为发生的规律,合理组织安排设立测速点(组)勤务,充分利用公路监控系统、测速设备等装备,查处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4.依托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公路收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强对客车、校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的检查,发现和查处客车超员、疲劳驾驶、农用车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加强相邻交警大、中队之间的勤务衔接和工作配合,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加强与气象、交通路政和养护、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急救中心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6.健全和完善高速公路恶劣天气交通管制工作预案和部门联动机制,做好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7.强化客车源头管理,对严重违法客运车辆、客车驾驶人及其所在客运公司实行黑名单制度,依法进行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报交通、运输等部门,督促开展整改工作。使用交警信息平台,建立通行辖区路段客运车辆安全管理档案,及时掌握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有关情况。

8.对超员20%以上客运车辆的违法驾驶人、违法时间和地点、车号、所属单位、核载人数、超员人数等情况,各省辖市公安交警支队要每周汇总上报省公安交警总队,省公安交警总队每10天将外省通报的和各地查处的超员20%以上客运车辆相关情况通报给车籍所在地公安交警支队。有关地方公安交警支队要会同安全生产监管、交通等部门对违法车辆及所属企业进行整改,依法进行处理,整改处理情况及时上报省公安交警总队。

(二)交通部门

1.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公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整治。对省、市、县(市、区)督办的公路危险路段,要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2.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一、二级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率达到90%以上,标线设置率达到80%以上,在危险路口设置减速带。

3.加强客、货运场(站)和运输企业营运车辆监督管理,对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定期检验,检验率达到100%,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和安全设施完善。

4.检查客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投入、教育培训和车辆安全管理等情况,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业整顿,限期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取缔。

5.严格客运线路审批程序,不得批准开行夜间(晚22时至凌晨6时)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的客运班线。

6.按照车辆台数、线路里程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比例,对客运企业安全状况进行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对超员20%以上的客运车辆、驾驶人及客运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会同公安等部门督促整改,并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车主的责任。

7.扶持发展农村客运,制定农村交通长远规划,鼓励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方便农民出行。

8.加大对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段、危险路段的整治,完善各类标志标线。加强高速公路监控设施建设,保持良好运转状态。

(三)农机部门

1.切实加强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管理,严把驾驶员考试考核、拖拉机牌证发放和机械检验关,严禁给不符合注册登记条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核发牌证,严禁给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核发驾驶证。

2.加强拖拉机安全生产管理。在农忙季节和农机作业高峰期,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等作业场所组织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查处拖拉机载人等违法行为。

(四)安全生产监管部门1.组织协调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并督促有关部门、企业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2.督促交通、建设等职能部门对公安部门排查出的隐患点段和危险路段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3.监督交通运输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五)建设部门

1.加强对城市道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的附属设施的管理,加大对城市道路设施的检查力度。对排查出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段,督促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或有关产权单位及时设置明显标志并修复。

2.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的投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好。严格城市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3.清理整顿城市客运市场,维护城市公共交通秩序。

4.搞好城市集贸市场的规划工作,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防止出现马路市场。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加强公路沿线集贸市场的管理,防止占道经营阻塞交通。

2.对公安机关认定不具备安全行车条件的客运单位和个体客运车辆,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停业整顿工作。

3.加强对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报废车辆的管理,禁止报废车辆和其他不符合安全行车条件的车辆流向社会。

(七)教育部门

1.督促中小学校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乘车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严禁中小学生在道路上和道路两侧的空闲场地上从事体育活动。

2.会同公安部门认真查找学校内部及周边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加以整改。

(八)卫生部门

1.会同公安部门建立就近抢救交通事故伤员的“绿色通道”,提高交通事故急救系统反应能力,加快抢救伤员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死亡。

2.普及交通事故急救知识,培训急救人员,提高急救能力。

七、有关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搞好协调,把专项整治行动摆上重要位置。同时,围绕整治内容,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浓厚舆论氛围,推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省政府将适时对各省辖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成效明显、事故起数大幅下降、未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予以表彰;对因工作措施不落实导致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各省辖市应写出书面总结,于2007年1月2日前上报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各地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要及时上报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可通过公安网省交警总队网页FTP粘贴到交警总队交通科文件包,或通过传真报送,传真号码:0371-65882475、65882491或公安内线22475、22491。联系人:李世章、高俊,联系电话:0371-65882460。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意见的通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4〕70号 【发布日期】2004-08-12 【生效日期】2004-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4〕7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四年八月十二日

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

省公安厅

(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近年来,我省的消防安全工作虽然得到明显加强,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消防安全保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消防安全责任制尚未很好落实,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干部群众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社会对火灾的抗御能力薄弱,火灾隐患依然严重存在,重特大火灾事故频发,消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有效遏制我省当前火灾事故高发的势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做好消防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加强消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抓紧落实公安部、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04〕4号),切实承担制定落实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整改重大火灾隐患、调查处理重特大火灾事故、建立特大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等消防工作责任制,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把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指标的控制和消防安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要重点解决基层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问题,加强对基层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的督促检查考核,将消防安全责任制延伸到乡镇、街道,及其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各类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依照各自的职责,加大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力支持和配合公安消防部门的执法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做好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单位自身消防安全。要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管,对未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并造成重特大事故发生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认真排查整治火灾隐患

各地要将排查整治火灾隐患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抓不懈。要针对本地消防工作实际,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单位、学校、文物古建筑等的专项检查,以及对“三合一”场所的专项整治。在认真排查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基础上,定期公布重点整治单位名单,明确整改的责任主体、督办单位和整改期限;加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资金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消除致灾因素,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浙江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1〕79号)精神,抓紧制定、调整并实施城市消防规划和小城镇消防专项规划,加快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消防保障体系。要将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与城镇总体规划配套进行,把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纳入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范畴,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一并实施。2004年底前,全省136个中心镇要完成消防规划制定工作,其他建制镇也要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2005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的公共消防设施的应有量和完好率要达到国家标准的95%以上。凡是新建、扩建城市(镇)及开发区、工业园区,其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必须同步进行。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企业厂房未经消防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控制火灾隐患尤其是“三合一”现象的出现。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落实消防规划和维护公共消防设施中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市政、通信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水量、水压充足,信息畅通。要加大消防专项资金投入,从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浙江省消防部队装备配备标准》,加快部队装备建设步伐,特别要加强消防特勤装备的配备工作,逐年改善和调整消防装备结构,3年内,努力构筑成全省区域灭火救援装备大配套和小配套相结合的先进系统化装备体系。

四、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巩固发展义务消防队,积极推广合同制队员形式的消防站。至2004年年底,全省经济百强镇和生产总值超10亿元的乡镇要建立专职消防队。至2007年年底,全省所有乡镇要建立有组织、有队址、有器材、有执勤、有训练的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通过3年努力,全省基本形成以现役消防部队为主力、合同制队员消防站为补充的城市消防力量体系;专职消防队为骨干、义务消防队为基础的农村消防力量体系。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早制订社会消防组织建设的办法,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强化社会消防宣传教育

各级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要把消防公益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新闻单位要采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工作重大举措、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忽视消防安全工作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事例要予以曝光。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把消防常识教育纳入“四五”普法、科普教育和日常劳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全民消防素质。教育部门应将消防常识教育纳入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行业消防安全自律规则,有重点地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自防自救能力。各地要定期向社会开放消防站,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单位的作用,增强基层消防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氛围。

六、加强消防队伍的建设

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消防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要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当地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当好政府参谋。要认真履行职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对极易造成火灾事故和重大伤亡、一时又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并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限期整改,彻底消除火灾隐患。按照公安部分级管理的规定,指导公安派出所切实做好辖区单位、场所以及居民家庭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消防部队的高危险性和特殊性,加强对消防部队的领导,继续重视和关心消防部队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公安消防机构报请政府依法决定的事项,当地政府要及时研究,尽快予以明确批复。要加大消防经费投入的力度,建设消防部队教育训练基地网络,提高消防部队官兵个人防护装备的质量,改善消防部队执勤训练、行政执法的条件,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严格控制公安治安检查站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