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市气象局
在省气象局和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气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通过完善政策、强化气象行政执法和科技服务产业资金管理等措施,保证了我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回顾2007年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市气象部门目前开展的科技服务项目有:防雷工程、防雷检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12121”声讯服务、气象短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影视广告、庆典服务。市局设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和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开展“12121”声讯服务、气象短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影视广告业务;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负责开展防雷工程、防雷检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业务。县局设科技服务中心,开展全面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为加强管理,增加所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着力培养防雷工程市场主体,市局下属企业市华云信息发展中心取得了山东省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乙级资质,6个县(市、区)气象局下属企业取得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丙级资质。2007-2011年,气象科技服务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全市气象科技服务可用资金1736.2万元,2011年达2928.9万元,增长68.7%。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精心打造气象短信服务品牌
是个农业大市,现有人口908万,拥有得天独厚的气象短信发展条件。我们用了接近三年时间,把手机气象短信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生事物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本地气象信息服务品牌,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获取指导生产、防灾减灾参考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气象短信在网用户峰值出现在2007年8月,达到55万,目前是46万。
我局短信业务由服务中心全面负责,主任主要负责营销和协调工作,短信编辑人员三名,均能独立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产品。客服电话一部,外聘专职客服人员两名,负责受理短信用户电话咨询、投诉以及处理部分外呼数据、电子邮件等。我们首家采用的电话外呼营销模式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气象短信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气象短信日渐成为人民耳熟能详的服务品牌。昌邑市一名退休教师曾把收集的气象短信温馨提示语写成了30米长的书法长卷,在3.23世界气象日现场展示;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每周一次编辑发布廉政气象短信已经持续了6年多;2008年6月3日,按照市长要求,通过气象短信这一唯一渠道向社会发布了由市地震局提供的权威辟谣短信。2011年8月,全省首个完成移动96159短信封顶目标。
(二)千方百计挖掘“12121”信息服务潜能 “12121”主信箱72小时预报每天定时发布4次,其中三次由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语音录入;为从宽度和广度两方面发挥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2010年初全面放开了气象声讯服务电话“12121”的拨打权限;每季度一次组织预报服务人员选择收听国内城市“12121”服务信息,结合本地实际,取长补短,丰富实用信息容量。“12121”纳入《广播电视报》“常用服务电话”一览表,是市长热线12345的气象服务通道。
(三)搞好部门协调,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主动汇报、积极宣传、加强沟通等方式,积极宣传科技服务的作用和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争取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持。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通信、广电、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年年初,市气象局、安监局均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对全市防雷减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部署,全市防雷设施检测覆盖率逐年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切实做好防雷行政审批工作
市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服务工作,通过加强与规划、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全市所有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均纳入当地行政审批大厅办理。市局成立了市气象局行政审批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气象局政策法规科加挂“行政审批服务科”牌子,政策法规科科长兼行政审批服务科科长,同时有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局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审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机关效能建设情况等开展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完善气象窗口服务与管理,实行行政审批“窗口式”办公制度。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细化审批流程,杜绝不规范服务发生。窗口集中接件、受理、办结取件等所有行政审批业务,兼具受理相关来电来访、咨询等职能,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审批管理机制。窗口行政审批限时办结率和满意率一直保持100%。
依据国务院412号令,诸城市气象局通过诸城市政府把“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行政审批项目列入项目建设的必备手续;诸城市实行发展楼宇经济的政策后,市政府出台的《楼宇项目审批手续》也把防雷行政审批手续列入项目建设的必备手续。
(五)依法推进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根据《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下发了《市气象局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保证了科技服务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制定了各县气象局综合目标考核办法,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气象科技服务调度会,加强全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过程管理。已经建立“省局监督、市局为主、县局参与”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五年来,全市共进行执法检查400多次。
(六)以优良人才促事业发展 牢固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用结合”的学习方针,每年均按照工作计划制定学习方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目前,全市从事气象科技服务人员有6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51人,占78%,中级职称以上的27人,占42%。全市兼职气象行政执法人员4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4人,占96%,中级职称以上31人,占67%。,到2011年底,全市已有43人取得了山东省气象学会颁发的“防雷专业检测资格”证书、38人取得了“防雷专业设计资格”证书、45人取得了“防雷专业施工资格”证书。市局科技服务中心的预报员均具备天气气候高级职称,具备扎实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服务基本功,并在长期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成为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
(七)加强科技服务软硬件建设投入
我局重视科技服务的软硬件建设,每年均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服务资金进行建设投入,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事业发展。
市局及各县局已完全按照省局《防雷技术服务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建设指南》要求配备了所有仪器设备。通过人员培训及互帮互学,使所有人员基本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为拓展防雷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上非法发布气象信息的现象一直未得到根治,作为全市科技服务工作的枢纽,我们有义务引导人民群众使用权威的实时预报信息来指导生活生产。我们与《齐鲁晚报(版)》合作,每年做4个宣传专版。利用影视节目空闲版面、通信运营商的宣传单页、户外墙体广告、人员密集处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气象短信、“12121”和防雷减灾知识。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技周、防雷安全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开展散发宣传品、电视宣传报道、报刊报道、进社区、进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防雷减灾宣传活动。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提高,气象短信市场出现萎缩迹象,目前还未研发出气象短信的替代产品。
二是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服务终端产品依托气象基本业务,对常规预报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足,衍生产品实用性不强。
三是防雷工作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图审和竣工验收存在把关不严,审图率低及验收率低的问题。雷评面临的问题:一是缺少硬性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缺少必要的收费文件。此两项制约了目前雷评的开展。
四是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市场的人才。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多是由气象业务转岗而来,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够。加之人员、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工作的开展。
五是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工作挑战性强、压力大,对从业者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因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可能造成从业人员心态失衡,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六是气象执法力度不足。主要存在人才紧缺、执法装备不够完善、社会认知度较低、多部门配合不畅等问题。
四、对加快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希望省局进一步争取与省住建部门联合发文,就防雷的有关工作进行规范;争取办理县局所属防雷检测分中心账户,实现合理合法地操作。
二、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实施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一支有法律专业人才、专兼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提高自身执法队伍的素质。举办执法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以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配备完善的执法装备,对不能满足需要的执法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树立统一的形象。利用省级媒体,加大法律法规及执法宣传力度,市县局配合,上下联动,扩大宣传效果。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勇挑重担、甘于奉献、既懂业务又善营销的企业管理型人才。建立健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与工作业绩相联系的、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二篇:定远县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
定远县气象科技服务管理细则
第一条气象科技服务取得的各项收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自觉接受滁州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核算、监管、分析,气象科技服务财务收支纳入财务核算中心管理。
第二条单位不得利用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借款(包括向部门内部、外部单位及个人的借款、银行贷款)投资设立企业;不得以个人集资入股方式设立企业。
第三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外聘人员等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四条单位和企业支出范围不得混收混支。事业单位在其事业费中不得开支应由企业承担的支出,企业也不得开支事业单位支出,不得在企业开支参公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
第五条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组织的各项收入一律要与服务单位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价款应当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属于市场行为,物价部门没有核定收费标准的科技服务收入项目,其收费标准由企业与服务对象自行协商并确定,并在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中明确列示收费金额。财务部门依据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组织收入,确保与科技服务有关的收益及时、足额进入企业。
第六条实行减免审批制度。政策性减免以县级以上党委、政府以及省物价局、省气象局明确规定的文件为依据,协商性优惠依据省、市有关减免办法,经企业研究或上级批准后减免。
第七条完善防雷检测收入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检测、开票、收费等不得由同一人员担任。防雷检测收入应及时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防雷检测部门交来的款项后,应根据防雷检测收费标准 1
和防雷检测报告注明的检测面积等,计算应收取的检测费,并与实际收到资金、开具发票金额进行核对。实际收到的资金与应收取的检测费不一致的,防雷检测部门应书面说明原因。属于减免检测费的,防雷检测部门应提供减免文件或其它依据;属于被检测方欠缴的,被检测方应出具欠条。检测报告、发票、防雷检测部门的书面说明、减免文件或依据、被检测方出具的欠条等应作为财务部门入账的原始凭证。
第八条 加强防雷工程等其他科技服务收入管理。单位应按照本细则第十九条的原则完善防雷工程、专业服务、影视广告、手机短信和声讯电话、彩球广告等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九条 严格收费票据管理。企业使用票据时,当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时,应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或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所有票据应由财务部门统一开具。票据或发票使用完后存根缴回以旧换新。严禁向服务对象出具空白发票。
第十条企业取得的科技服务收入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到财务部门,严禁“坐收坐支”, 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
第十一条完善科技服务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有关印章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各类印鉴必须由专人保管并明确责任, 保管和使用人分离, 充分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需要企业向服务对象出具报告和证明的,所使用的印章不得直接由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保管。
第十二条企业应严格遵守银行账户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财务部门统一办理银行账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等手续,并负责所有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定期开展银行账户年检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应向气象主管机构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资料费、协作费等并列入其成本。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的具体金额应根据客观量化的依据,由气象科技服务
企业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建立和完善审批和报销制度,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所取得的票据必须是合法的原始凭证,严禁使用不合法“三联单收据”或各种白条作为原始凭证。
第十五条严格控制科技服务活动中的现金收支。以现金方式收取的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应在当天交财务部门,特殊情况下经单位领导书面同意后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科技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劳务费一律以银行卡形式发放;超过现金支票结算起点的支出一律使用转账支票,严格控制零星现金支出。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不得因非工作需要借用备用金。
第十六条严禁采取个人直接按收入比例提取劳务费。按照“平时与岗位挂钩、年底与成绩挂钩”的原则,根据科技服务不同项目、不同内容,科学、合理的分别制定奖励和野外补贴政策,奖励及补贴数额不得突破中央六部委下发的有关政策规定。
第十七条 气象科技服务资金除了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可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外,科技服务可利用资金的60%以上应该主要用于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创建、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新项目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服务的科技内涵和服务水平提高等。
第十八条企业账簿统一纳入“安徽省气象部门A++集中财务平台管理系统”及财务平台辅助系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财务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
第十九条科技服务财务必须定期公开,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监督。企业应将科技服务创收和支出的明细项目定期(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一次)在内部公开。
第二十条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应及时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并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手续移交市局财务核算中心。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媒体的气象信息服务及开发工作。
2.负责声讯台、网上气象台业务。
3.承担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有关工作。
4.负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和对外发布。
5.负责影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6.负责影视广告资源管理和开发。
7.负责基层台站影视制作技术指导,提供部分服务产品。
第四篇: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情况汇报
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情况汇报
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公共气象服务、发挥气象服务更大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7年以来,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省局的领导下,在法规处的帮助指导下,落实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局《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要求,坚持依法发展,规范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来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不断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创新气象科技服务手段。制订的各项管理规定、规范工作流程、任务指标等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总量,保增长,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以来,市气象科技服务狠抓“量”的落实。每年通过下达任务指标,明确各单位任务,并列入综合目标考核,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了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的稳定、高速增长。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由2007年的2502.4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4173.7万元,增长66.8%。
在气象声讯服务方面,五年来实现了由弱变强,快速增长,使该业务成为传递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展示气象部门气象专业水平、精细化服务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声讯规模由240路增加到360路,拨打总量由2006年的877万次增加到了2011年的1685万次(相见下表)。
气象声讯2006-2011年年拨打量(万次)******40020001685***1028878年拨打量***920102011
在气象短信服务上,由于受2008年大环境影响,运营商短信业务基本停滞,给短信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积极想办法,找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业务推广上、服务思路上、服务内容及管理上都想方设法,提出了天气细节服务理念,打破固定模式,抓住用户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关注点开展服务,坚持每年开展短信、12121竞赛和各类宣传活动。在短信业务运行上,推出了针对气温、降水、湿度等多天气要素的服务模式,扩充及加深了气象信息量。2009年新建成了电信短信平台,并对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在短信业务发展上其他做法就是和运营商密切合作,开展气象短信外呼业务,另外采取优惠措施,提高营业厅订制效果,这些措施较好地促进气象短信发展。到2011年气象短信总用户量超过40万,创2007年以来短信用户总量的新高。
在气象影视服务方面,2007年开播了有主持人的气象影视节目,2009年增加了开发区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套数由2007年年初的三套,到现在的五套;气象演播室在2006年建成,并在2010年进行了设备的升级改造,演播室在近五年的气象业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气象影视工作在我省“2009年全省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节目中,获团体一等奖,并获天气预报类和新闻类两个单项一等奖,同时获制作和主持两个二等奖;2011年全省影视节目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和天气预报类、气象为农服务类两个综合一等奖、专业气象服务类综合二等奖、创意预报类节目三等奖以及7个单项奖的好成绩,并于代表山东参加了全国地市级影视业务竞赛。
在专业气象服务上主要继续强化和深化涉海服务,提高预报质量,提升服务效果,2011年达到189.3万元。一是增加涉海部门服务。几年来相继增加了海洋与渔业局、蓬莱海事处等涉海单位,扩大服务面。二是提高服务方式。2011年为救助局、海事局、海洋渔业局、港安装了多媒体预警发布显示屏。根据的实际需求,与厂家共同研发了多媒体预警发布系统,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和专业性,得到了用户的好评。三是提升航线气象服务能力。从2010年开始,相继开展了海上精细化航线业务试验、申报了全省“渤海海峡海上客运航线大风精细化预报服务技术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以提高服务内涵和质量。
在防雷服务方面,近几年我市防雷服务克服了经济危机、市场调控等实际困难,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取得了较大成绩。截止到2011年底,防雷科技服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2011年全市达到2800多万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雷击风险评估自2011年开展以来有较大突破,首年就突破百万,提高了全社会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开门红”。
二、抓创新,强管理,促进科技服务规范发展 一是坚持科技服务规范运作。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体现经济效益。市局紧紧把握服务业发展、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导向,深入落实《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办法》、《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订了科技服务合同签订办法、科技服务物资采购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效果明显。在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举办专题访谈、开辟专版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努力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突出气象科普、气象防灾减灾、海上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按照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办出特色、打造亮点的要求,主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气象日开放、网站专题宣传、连续四年开展了“323”气象日笑萍气象行等宣传活动。坚持每年在《日报》、《晚报》、《胶东在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时行专题访谈、刊播稿件等宣传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三是优化外部环境,提供政策保障。积极与建设、安监等外部门沟通,得到其高度认可。2010年通过努力与市住建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防雷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市局的防雷审批工作纳入了建设行政审批程序,目前看运行较好,防雷装置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数量有显著增长。解决了数年来防雷装置验收始终未纳入建筑行政审批程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整个市区的新建建筑物审核验收覆盖面达到100%。每年与安监局、公安局、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做好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工作的通知》,与市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为年检工作开展提供政策性支持。2011年与市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作好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防雷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对全市重点文物进行了防雷安全专项检查。
四是拓展防雷服务领域,寻找发展的新增长极。防雷的服务领域由单一的“一表一线”式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建筑物跟踪检测、竣工验收、易燃易爆场所的专业行检测、大中型防雷工程服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击灾害鉴定等多个方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展防雷科技服务与工程技术服务,推进雷击风险评估服务等新领域拓展,保持了防雷服务较高的增长态势。在大中型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工程图纸审核上下功夫,选取潮水国际机场、万华工业园二期、西港区这些客户接受程度较高、建筑特点符合的工程进行重点突破等重点项目,派专人进行跟进协调,成立了以中心负责人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抓住一些易燃易爆场所不放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与安监局协调相关评估事宜,利用换证机会及时切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抓人才,强培训,为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全市从事气象科技服务人员13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2人,初级职称40人。主要分布在专业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上,当前,科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是制约科技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几年来我们坚持抓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专家授课;二是以省、市局开展的业务竞赛、考核为契机,自觉的将科技服务学习考核纳入基本业务考核范畴,不仅在编人员学,参加考核,而且扩大到所有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包括自聘人员,也包括科技干部管理人员,不仅强化技术规范、相关业务培训学习,而且强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等的学习考核;三是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组织科技服务经验交流或工作研讨会,完善工作流程,研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四、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省局党组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地市比还有很多不足。一是科技服务考核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雷击风险评估没有实现全市一盘棋运行,三是总量很高,但人均不高。
第五篇: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提高认识,狠抓管理,努力推动昭通气象科技服务健康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气象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昭通市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省局和昭通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展工作,把气象科技服务作为重要
工作来抓,保证了我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气象科技服务总收入347万元,与相比增长率达75%。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对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昭通市的气象科技服务情况和工作思路作简要汇报。不正之处,请各位代表指出。
一、气象科技服务情况
1、气象信息服务 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初步建成了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随着我市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发布系统的建设,大力拓展手机短信服务,省局法规处、科技服务中心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经多次与市、县移动分公司联系协调,逐步理顺手机短信工作和管理关系。移动手机短信定制用户数从年初的2万多户发展到年底的6万多户,实现信息服务收入33万元,大大提升了对公众的气象服务能力。利用电视媒体,在昭通电视台插播最新预警信息和气象新闻;为专业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通过12121声讯服务,网络等多渠道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气象灾害及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12月昭通市各县区移动手机短信情况表月份 单位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合计2***57038*********47212、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电子显示屏建设是解决农村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点,是发挥气象科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作用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省气象局的决策部署,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以及其他服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市政府于8月13日下发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通知》,盐津、彝良等县人民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突出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气象主办、农民受益”的建设思路。7月17日市局召开会议,对系统建设再次进行了安排部署,由市局筹集资金建设到乡镇,各县区争取资金建设至村社。市局于10月23~25日举办了全市电子显示屏安装操作培训,27人参加了培训学习。通过市、县共同努力,电子显示屏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年底安装了403块,完成了全市所有乡镇和20%行政村电子显示屏的建设任务。
3、加大规范管理力度,防雷减灾效益创新高昭通的雷击灾害在全省属重灾区,为规范我市的防雷减灾管理程序,依法实施防雷行政许可,强化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年初,市局分管领导要求雷电中心配合法规科对新建建筑物进行防雷行政管理,经过与市政府法制办和政务服务中心联系,由法规科和雷电中心组织人员进驻到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气象行政管理开辟了窗口。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在昭通日报刊登《昭通市防雷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建(构)筑物防雷图纸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的通知》和《昭通市气象局关于加强施放气球安全管理工作的通告》,加大了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社会影响,全面提升社会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拓展和进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营造良好的氛围,保障防雷减灾工作的依法开展。为了全力发展我市的防雷气象科技服务,把防雷气象科技服务当成气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正值汛期的7月,借盐津局以县政府文件形式规定防雷减灾工作之机,组织全市县(区)气象局长在盐津召开了全市防雷减灾科技服务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努力完成省局下达的科技服务指标,要求大家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明显提高,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对下一步如何搞好气象科技服务尤其是防雷科技服务工作要有新的打算。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昭阳区、绥江县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防雷减灾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11月初由法规科和雷电中心组织人员针对房地产开发等在建工程进行气象行政管理、开展防雷行政执法,到12月初已有12家建设单位(公司)把图纸送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充分说明行政管理必须要有人走出去,管理相对人才会有触动,才能接受管理。全市防雷科技服务收入达168.56万元,与的98万相比增长了70%,市局雷电中心加大了对重点单位和大型企业的防雷科技宣传,增大了防雷检测面,防雷科技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万元。但由于我们的基础太差,远远达不到省局下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