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电化教育交流材料
我县有个自然村,总人口26 万人,全县有县属学校 所,乡镇中心学校 所,村小 所。民办学校 所。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我县电教仪器工作的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思想谈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县电化教育工作现状及取得成绩
(一)我县电教工作发展现状
1、仪器电教设备设施装备基本情况。全县现有普通理、化、生实验室 39个,学生机房42 个,多媒体教室22个。
2、现有电教仪器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大、专业知识人员少的问题。
3、电教设备设施存在维护和报损不及时等情况。由于广大教师不懂电教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常识,导致许多电教仪器只有人用,而没有人进行及时维护和整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部分中小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地位和
作用认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受高考升学和中考升学指挥捧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领导认为高考和中考都没有把信息技术考核纳入升学范畴,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可搞可不搞,只要有仪器设备设施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我县仪器管理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不专的现状存在。
(二)我县在2010取得的成绩
1.在邢台市《第十四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及信息技术学
科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县有5件作品获得奖励。
2.在网络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县三名教师荣获省级三
等奖。
3.中央电教馆与中国移动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移动校
讯杯”通论文大赛征文活动,我县共成功上传了论文28篇。
4.成功完成全县教师70%部分的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
用能力培训。
5.组织我县教师参加网络绩效研究项目培训学习。
6.组织我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听课
学习活动。
7.投资70万元,为我县益华中学安装电子教学系统,提高了我县现代化教育装备水平。同时,利用省专项资金为我县4所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
二、我县电教工作发展对策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仪器电教工作的发展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确保我县电教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
1、与时俱进,提高优先发展电化教学紧迫感的认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广播
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县合格学校验收的实际情况,广泛宣传电化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县上下形成一种抓电化教学促普教、抓电化教学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新的教育发展模式。让广大师生真正体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区别与优劣,让他们真正理解优先发展实验教学和电化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而提高全县基层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保障经费,搭建优先发展电化教学的基础平台。
为提高我县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巩固成果的同
时,加大对电化教学所需硬件设备设施和电教软件资源的投入。在进行仪器购置时,首先,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程序,确保所需的电教仪器设备设施的质优价优。其次,严格执行电教仪器设备设施进仓库前的检测,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同时还要加强电教软件教学资源的装备。只有这样才能着力夯实我县实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我教育的发展进程。
3、以人为本,切实发挥电教仪器设备设施的运用功效。为确保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我们要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从抓电教队伍入手,在管理和使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现有仪器电教设备设施的作用。一是要建
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的仪器电教队伍。首先由各级学校推荐热爱电教事业并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教师担任学校电教管理人员。然后采取培训、外出观摩等形式,不断提升广大电化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全方位提高电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为确保仪电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引进激励机制,奖励仪电有功人员。对在仪电科学实验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实行奖励职称、评先指标。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确保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把电教工作纳入各级学校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由县电教站监督实施,保证仪电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三是要切实加强电教器材的维护与保养,保证各类器材在教学时处于最佳状态。采取由县电教站、电教器材生产厂家、学校电教管理员组成的专业维护网络小组,对急需维修的仪器电教器材力争1-3个工作日就能解决。同时,要求电教管理人员对各类电教器材的使用说明书归类整理成册,熟悉器材的使用和维护常识,及时排除电教器材的常见故障。四是狠抓电教器材的使用率。为确保电教仪器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必须采取举办全县电化教学优质课、示范课教学等形式进行评比,提高广大教师利用电教器材进行教学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我县电化教学的应用水平。
三、今后我县电化教育工作思路及2011年工作要点
(一)我县电化教育工作思路
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
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谱写平乡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我县电教站2011年工作要点
1、加大硬件建设。完善电子备课室,添置新软件;改
进校园互连网,为教育信息化教学做好准备。
2、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要求信息技
术教师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更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完善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
各项电教记录,如教师使用多媒体记录、光盘播放使用记录等。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课堂教学。
4、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对多媒体应用的疑问,并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5、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进一步抓好电教常规培训,提高教师电教运用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助手。
6、公开课要求必须上多媒体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促使大部分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去,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平乡县电教站
李朝贞
二〇一一年三月
第二篇:副厅长2018年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副厅长2018年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稿
源
w w 5 k J.Om 9 副厅长2018年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刚才,四十七中等五个单位作了经验文流,感到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昨天,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对我省2018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整体部署,今天,我们接着召开全省电教工作会议,主要是对全省电化教育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总结回顾电化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电教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突出。
(一)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省中小学互联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网接入率上升到x%,多媒体教室比例增加到x%,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增长到x多万个,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数字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xx省中小学数字教材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数字教材适用范围、教材分类、建设目标和技术标准。数字教材应用正在实现P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光盘等多种应用支撑的新格局。数字教材应用与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省数字教材平台注册学生数超过300万人,教师60余万人,使用效果逐步显现。三是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发xx历史地理博览等特色资源x余节,整合同步课堂x余节、汇聚“一师一优课”活动优课视频x余节,更新推送教育资讯x余条。启动实施了百所“家园共育”示范幼儿园项目,汇聚大批学前教育数字资源和亲子活动案例,幼教资源建设得到加强。“高中网络直播课程平台”“创客教育平台”“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等多种特色应用也陆续上线,省资源平台呈现出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态势。
各地在平台资源建设上也取得了有效突破。如洛阳市“洛教云”平台在学校的广泛应用,成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示范地区;沁阳市推进区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鹤壁市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5月份,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交流会在鹤壁召开。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呈现新气象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一是一师一优课活动再获好成绩。2017年,各级行政、电教、教研部门协同配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我省共计有23.9万名教师参加晒课,共晒出47.6万节课,获得部级优课721节。各项数据均较前两届活动有明显提高,参与教师数、晒课数连续3年国内领先。二是竞赛评比活动取得好名次。组织开展第十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奖数量及获奖等级上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组织开展2017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评选活动,3名特等奖荣誉获得者授予xx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组织开展第二十一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获奖作品数量创造了我省参加此项活动的历史最好成绩。各项赛事由单纯的竞赛活动向促应用转变,已经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有效抓手。三是网络课程建设打开好局面。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对“三个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进行了细化,下发了《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全省网络课程建设推进会。完成了xx省在线教育平台升级项目招标工作,平台初步实现了省级监管、地市部署、学校应用的良好态势。成立了xx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联盟,召开了xx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四是创客教育形成好开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的通知》,以建设100所xx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学校为抓手,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面、点面结合、特色兼顾”的原则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工作。建立了我省创客教育专家团队,开展了深度培训,省创客办专家库专家储备已经达100多人。各地也纷纷行动,大胆实践,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如郑州市坚持办好教育博客,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智慧教育发展;濮阳市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焦作市尝试通过“网络和录播设备”向农村偏远小学推送“专递课堂”,形成城区学校定期向农村教学点同步上课常态化应用;许昌市依托许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微课大赛”“融合课大赛”活动,补充了资源库微课资源。
(三)电教教研工作取得新成果
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学科融合为核心,提高电教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创新模式,破解难题。省电教馆联合省教科院,成功设立“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电化教育专项课题”,实现了全省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新突破。2017电化教育专项课题100项,其中重大课题20项,重点课题80项,课题资助经费由省里统筹安排,通过电教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各地各校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二是建立联盟,凝聚合力。本着“加强地市联接,强化教研力量”的初衷,联合地市电教部门形成全省电教研究联盟,得到了广泛响应。三是重视数据,加强研究。《xx省基础教育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申请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基础教育大数据xx省工程实验室”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2017年,各地在电教研究方面也积极探索,研究水平明显提高,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如鹤壁市遴选40所学校分别代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策略研究》,使城乡不同类型的学校,能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焦作市二十三中翻转课堂已成常规教学模式,丰泽园小学开展以学生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终端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四)信息技术培训取得新成绩
一是组织做好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组织中小学、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500余人分批参加了全国14个培训基地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做好高中教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出华东师范大学等7个教育部认定的网络远程培训单位承担培训任务,完成了九万多名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三是组织开展各种专项培训。举办了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讯通讯员专项培训;举办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题培训;举办了中小学创客教育师资培训;举办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开题培训。通过一系列专项培训的开展,从不同方面提升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各地也积极开展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如三门峡市开展三级培训,邀请专家对350名校长、1500名教师、20名电教中心主任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门培训。
(五)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呈现新亮点
一是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工作。教育部专家组对我省2012年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省级验收为优秀的xx省实验小学等6家单位进行复核。经过实地查看,专家组一致认为各单位积极探索应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一系列常态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教育部将对6家试点单位的案例汇编出版,向全国推广介绍经验。二是做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组织召开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中期评估工作座谈会,对26个项目试点单位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效及存在问题,针对应用试点项目进展情况,分地区分类别进行了梳理,有效推动了省级试点工作的进展。三是做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组织实验校项目负责人参加“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培训,全省共计有三批9所职业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六)教育电视工作形成新思路
一是教育电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寻求上级支持,强化了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媒体融合,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二是因地适宜,突出办台特色。鼓励各台积极上传报送当地教育新闻资讯、影视资料,努力把教育台办成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广义教育媒体。三是办台质量不断提升,严格三审制,突出正确导向,全省集中免费供片,全省教育新闻联播成为常态。教育电视台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如平顶山教育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马年马街》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全国电视纪录片推选活动一等奖。
(七)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
2017年,全省电教系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两个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电教事业发展等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把任务分解到人、落实到岗。充分利用xx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平台、宣传栏等渠道,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电化教育工作战线全体同仁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为电化教育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市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仍不到位、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机构不全、投入严重不足、推进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和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还不够清晰,还缺乏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标准不一”与“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机制不健全。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应支撑与服务体系远未成熟和完善。缺少统一标准,造成“信息孤岛”。各地、各校纷纷建立自己的平台、系统,缺乏资源开放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各种平台、资源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重复投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三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边远、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截止2017年底,全省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排第25位,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排第30位,已明显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至今仍未接通互联网,拖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后腿。四是应用不到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硬件而轻软件、重装备而轻应用、重投入而轻管理等现象。仍有部分地方、学校、单位依然以建设为主,没有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主要在“应用”的核心理念,也没有深度挖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全省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浅层次阶段,课堂运用展示多、探究少,仅仅满足教学中较简单的内容展示性需求。一些学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陈旧,教学方式、方法生搬硬套,一些课堂成了学生“看”一堂课,以新的灌输方式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师生交互,缺乏学生探究,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更为可惜的是,由于应用推广不到位,在有的学校,甚至不了解国家、省级平台免费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的推广普及。
二、开阔视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既给电化教育带来挑战,也赋予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要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变化,迎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挑战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总书记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全省教育战线尤其是电教系统,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共同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
(二)要认清xx教育肩负的新使命,迎接建设教育强省艰巨任务的新挑战
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总目标,我们还要看到,打好“四张牌”,推进“三区一群”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省城镇化带来的城区学校压力过大、城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空心化等“城镇挤、农村弱”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把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建立人力资源强省需要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深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新趋向,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新技术的整合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深刻变革。例如,3D打印能让化学教学中复杂、抽象的分子结构变得具体和形象;虚拟现实带学生进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替代世界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大数据让我们能够读懂学生的学习行为;移动互联技术打破了学习的边界。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浅层次应用,而是带来了一场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能力等全要素的深层变革。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划入新课标,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全省电教工作者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学习,增强能力,主动做好迎接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新挑战。
(四)要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矛盾,迎接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有学上”“有书读”到“上好学”“读好书”已经成为xx人民对美好教育的主要诉求。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且总书记把“期盼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大期盼”的第一位,充分显示教育是民生之首。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要清醒认识、正确面对,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服务导向,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和措施,探索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新方法、新路径。
三、突出重点,提升能力,扎实做好2018年电教工作
(一)抓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2018年,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深化应用和素养提升为核心,通过实施“八大行动”,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和应用水平,力争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全: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化素养;一大: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探索建立“三个模式”(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重点,以实施我省“三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一要实施“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全覆盖工程”。接入带宽以满足不同规模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原则,要改变过去各校独立建网、缺人少钱、运维困难的局面,树立互联网时代“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新理念。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新标准,积极推广“教育部门1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统筹规划,分区域招标;运营商参与建设,负责运维;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学校评价付费”的校园网络建设新模式。2018年底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接入宽带网络,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x%以上,基本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提升全省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要实施“数字教材应用普及工程”。以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为支撑,实施“数字教材应用普及工程”。中小学教师注册使用率,2018年达到x%,学生达到x%,教材覆盖率达到x%。努力提升数字教材和其它数字资源的课堂使用率,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全面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要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制定我省资源平台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促应用,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能力
要提高应用频率,将“个别用、偶尔用、表演用”变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1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一是坚持应用驱动,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导活动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提升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合网上“晒课”和“优课”推荐,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看优课学优课,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二是引导各地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地做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工作,通过试点、比赛等多种形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应用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选拔网络名师队伍,培训年轻教师,大力推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三是以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以网络学习为基本途径,通过xx省在线教育平台和xx普通高中网络课程平台,将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省覆盖,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落地提供更加便捷的手段,为信息化教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
(三)增供给,着力提升优质资源汇聚和开发能力
按照“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原则,发挥好教育内部外部两个资源生成主体作用,综合利用购买、引进、汇聚、联盟分享等方式,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注重在应用中生产资源和在数据中生成资源,面向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宣传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优质、适用、体系化的资源应用服务。
(四)上水平,有效提升电化教育研究能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一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学科融合为核心,探索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变革、实现深度融合、促进均衡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好方法、好课例、好经验。二要推动典型示范。积极实施中央电教馆提出的“百区千校万课信息化示范工程”,从区域、学校和课堂教学等不同层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创新实践,引导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要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支持全省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县(市、区)、x个智慧校园示范校、x个示范性中小学数字校园,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典型案例。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相融合,探索通过“分解”和“重构”的方式,逐步实现难点不难,重点突破。
(五)重培训,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继续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工作, 创新方法,注重实效,以培促用,重点围绕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活动,促进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六)谋创新,不断提升创客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要做好第一批“xx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校”的评估验收工作,组织开发中小学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依托大学研究优势建立三个创客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四个创客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活动、创客师资、创客文化等维度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形成良好的创客教育生态环境。
四、主动担当,奋发有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电教系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全省电教工作者要苦练内功,增强能力,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一是要突出一个“谋”字,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成事的前提。谋定而后动,制止而有得。新的一年里,做好全省电教工作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围绕《xx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围绕教育事业中心工作去思考、去谋划,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切实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做好区域顶层设计,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政策、经费、人员等层面去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突出一个“学”字,在增强本领上下功夫
信息时代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1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时代的发展给电教工作赋予了更高要求的历史使命,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要学而深思、学而有得、学以致用,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受教、边提高,通过学习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信息化事业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
三是要突出一个“干”字,在干事创业上下功夫
好局面是拼出来的,好形势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全省电教系统要保持昂扬向上、富有激情的工作状态,把所有心思凝聚到干事上,把全部本领用在发展上。干事创业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战斗力。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政策措施多么优惠,都将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们要坚决摒弃调门高、行动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两面人”行为,用真心抓落实、用真劲抓落实。此外,还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体现了作风,也体现了水平。“慢作为”也是歪风,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全省电教系统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拿出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干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马上就办,立说立行,不拖、不等、不推,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今1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年,省教育厅将利用督导、通报、约谈等行政手段,加大对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监督指导。
四是要突出一个“严”字,在从严治党上下功夫
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领导意识,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全省电教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意见,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为全省电教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让我们牢记使命、迎接挑战、狠抓落实,为开创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局面,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源
w w 5 k J.Om 9
第三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第四篇:电化教育
2014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充斥在人们各个生活领域。当然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谈一下我们这一代小学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当时读小学时,教学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从学习内容、形式、步骤、作业等,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我们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经常出现无精打采的时候,我们盯着老师竭力控制自己不走神。看着那块长方形的单一的黑板,试图将自己的眼力脑力全用在那里,却还是免不了分神、免不了被老师呵斥。因为无论老师长得多迷人,教学内容多有吸引力,还是感觉有些无聊,好像没有什么课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兴趣让我们爱上上课。特别是有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学生理解不了,而老师只能无奈的说记住就可以了。难以理解的附加题,老师总会说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同学的厌学情绪与辍学行为。
如今的教学过程与以往的大不相同,现在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因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后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用单纯的抽象的语言描叙一个知识点变为让你全方位的具体的了解,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备注录音,或者制作一些动画,复制几个图片都能够很快将同学们拉回数学王国中。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更直接更快捷的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加牢固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完全掌握知识点后,再做进一步练习便也水到渠成。第二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后,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放松,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进一步的实践与交流。这样做的同时也解放了老师,使老师真正退回到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上。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第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改善了学习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引进教育领域之中,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所含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引进与教育使得学习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尤其是Internet,可以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使得资源全球化。天网(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卫星数字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地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有线通讯系统)合一的网络环境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资源。
第五篇: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xx和xx市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作出《xx》,xx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绘就了发展蓝图,出台了系列政策,不仅为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为整个教育工作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深化认识,立即行动,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xx》精神的高潮
“十一五”以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建体系、扩规模、上水平、强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高职在校生突破70万,累计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10万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但总体上看,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兴渝富民的重大战略优先发展,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突破口率先推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使之成为城乡统筹、服务产业的生力军,成为就业创业、民生改善的受益者,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这次会议是凝聚共识,整合力量,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xx》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各区县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xx》和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即将颁布的《规划》是对《xx》的具体细化,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线路图,我们要结合《教育规划纲要》认真领会并实施。
二、咬定目标,真抓实干,认真完成《xx》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市职业技术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努力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我们要按照《xx》要求,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做实、做精、做强、做特职业技术教育,确保受教育者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
《xx》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抓落实。我们要着力完成“四大任务”:一是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优质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基础能力;三是推进产教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好“六大重点项目”,一是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项目;二是优质示范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项目;三是实习实训与技能竞赛基地建设项目;四是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五是重点建设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六是学生资助项目。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贯彻落实《xx》精神,加快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区县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学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三个更加”,一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按照规律办职教;二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办职教;三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要求,用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办学质量,破除“唯书本”“、“唯学历”的桎梏。必须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健全“四个体系”,一是统筹管理体系,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开放办学体系,注重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中职与高职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四是支持保障体系,建立““规划优先安排、投入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优先满足”的长效机制,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系统的同志们决心以《xx》和《规划》的出台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努力开创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