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3 05: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第一篇: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全市卫生工作

会议交流材料

政府推进 卫生创新 着力提升妇幼保健水平

********

****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4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先后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先看病,后交钱‛诊疗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开展了‚保健医生进农户,医疗专家进乡村‛活动,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年每人400元。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完善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免费产前筛查。积极落实妇幼健康工程,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和儿童保护新模式,建成启用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实现新提升。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重点汇报我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政府推进,确保工作落实

兖州区委、区政府把做好妇幼卫生工作作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大发展。先后

研究落实措施,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制定督导考核细则。区督查办定期对相关责任单位工作进度跟踪督查,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价。每年人大、政协‚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实事办理结果,确保了工作效果。

二、以开展“两癌”筛查为重点,做实妇女保健 妇女保健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妇女由于生育导致的器官病变,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妇女保健措施。

创新长效机制,惠及妇女健康。兖州在全省率先自主创新建立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长效机制,区政府出台了适龄妇女专项健康查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自2012年起每2年一个筛查周期长期开展‚两癌‛免费筛查,把筛查对象由农村适龄妇女扩大至城乡本区户籍35-59岁妇女。确定了区妇幼保健院为定点筛查机构、区人民医院为诊断机构。区妇保院投资二百多万元,构建了以‚两癌‛筛查为主要内容的妇女保健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两癌‛筛查专用设备和健康教育设施,规划建设了11个筛查工作室,每天可满足300人次‚两癌‛筛查。今年,该院投资近百万元购臵了妇女健康体检专用车,配臵车载查体设备,主要用于专项健康查体、送妇幼保健服务上门,方便城乡妇女参与妇幼保健服务、接受妇幼保健知识教育。

创新信息管理,研发专用软件。适龄妇女人数多、近年来兖州区在落实妇幼保健工作过程中,还创新实施了孕前和孕早期妇女叶酸补服城乡全覆盖,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发放高于省、济宁市标准,住院分娩率达100%,2013年,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连续四年无孕产妇死亡。

三、创新工作举措,做优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我们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为主线,实施0-6岁儿童无缝隙健康管理,全区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47‰、3.08‰。

在全省率先自主为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于2011年将‚为城乡6—12岁儿童免费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2012年将其列入民生保障体系,财政列支专项经费,建立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长效机制。凡兖州户籍年龄为7-8岁的儿童,均可享受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对符合窝沟封闭适应症的,免费实施窝沟封闭。

在全省率先开展幼儿园儿童免费健康查体。几年来,我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同步落实。全区105所幼儿园纳入卫生保健管理,实现幼儿园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检查,儿童入园前健康检查,1.7万名在园儿童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幼儿园儿童体检信息,儿童健康管理率**%。2013年,卫生和教体部门联合,率先主动开展幼儿园卫生保

作的顺利开展。

(二)部门配合是妇幼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区各项妇幼项目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部门和镇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许多工作在具体实施中,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妇女儿童,探索建立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机制。在妇联、计生等部门和各镇街的配合下,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得以全面落实。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创新实施了‚邻居式办公、零距离服务‛的免费婚检***模式。在计生、人社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11个覆盖城乡的采血点,形成了 ‚贴近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免费产前筛查长效工作机制,方便了孕妇参加筛查。在儿童龋齿防治、幼儿园儿童免费查体工作中,卫生与教体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形成了教体部门宣传组织发动,卫生单位提供优质便捷技术服务的无缝衔接工作模式。在计生部门的支持下,推行了孕产妇健康管理、计划生育孕情跟踪管理‚贴近式办公、零距离服务‛管理模式,镇(街)计生服务站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联合办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孕产妇档案手册管理新机制,整合孕情跟踪手册和孕产妇保健手册,印制了兖州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手册,由卫生和计生部门统一使用,共同管理。

(三)群众认可是妇幼卫生项目顺利开展的落脚点。要把惠民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就要了解老百姓所想、所求,有针对性的做工作。我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

第二篇:2012年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突出特色加强中医品牌建设

科学管理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东昌府区中医院

2011年,我院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东昌府区卫生局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全面提升年”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院干部职工团结务实,求精进取,医院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快速提高,2011年全年业务收入达2636万元,较去年增收630万元,增幅达26.64%,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门诊76677人次,出院10227人次,手术3416人次,中草药收入152万元,增幅达102%,基础建设成就显著,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各项工作都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可喜的局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制定医院科学发展目标

中医院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谋求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制约发展的意识瓶颈问题,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2011年年初,新班子在分析了现阶段制约医院发展的综合因素后,统一思想,制定了“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创中医药特色品牌、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推行全程优质服务,再创中医院新辉煌”的发展思路和“团结、勤奋、严谨、求精、开拓、奉献”的医院精神;短期工作目标为“业务收入每年递增20%以上”;长远目标为“建设一个以中医特色为主,融中西医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院;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技术的中医院;建设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团队精神的学习型中医院”。

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中医院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鲜明的中医特色。我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并举”的办院宗旨。骨伤科作为山东省中医院特色专科,实现了“现代技术领先,中医特色鲜明”的业务技术目标。结石科运用中药及穴位贴敷成功排石六千余例,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多个省市,聊城市内包括市医院等多家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来我院就诊排石,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使广大结石患者免除手术之痛,填补了我院及聊城市治疗结石病的技术空白。针灸推拿科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创新,中药熏蒸、牵引、蜡疗、康复、针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项业务全面开展,就诊患者大幅度增加,并开设针灸推拿病房,业务量较去年增长72.74%,计划申报结石科和针灸推拿科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合理打造中医特色科室,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2012年增设中风科、风湿科,积极开展中医中药和非药物中医疗法,提高中医治疗率。我们春节后还派出一个医疗小组到潍坊市中医院中风科进修学习,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的路子,突出中医

特色,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特色专科投资力度,铸造中医院特色品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专科的发展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特色技术带动专科发展,以重点专科带动医院发展”是医院的战略部署。为了提高特色专科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分批选送技术骨干外出进修的同时,2011年还投资500余万元购置了德国西门子双排螺旋CT(郑家分院)、彩超机、B超机、手术床、碎石机、运经排石仪、婴儿辐射台、肺炎治疗仪、蜡疗机等医疗仪器设备30余台,2012年决定更新十六排螺旋CT,目前已定标,先进的设备为特色专科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11年这些特色专科的住院病人数较2010年增加了2130人次,经济收入较2010年增长了46.4%。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坚持培养引进并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医院下大气力培养专业人才,2011年引进2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和1名高年资专家来院工作,并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派出1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提高,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专业技术,也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带动了医院的发展。多次邀请管理专家和医疗专家进行培训、讲课、指导手术,定期开展院级讲座,支持和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撰写论文,论著,今年共发表论文50余篇,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

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院于年初重新调整了毕业生工资待遇,取消了“未办手续不享受效益工资”的管理制度,尤其对研究生制订了更为优惠的政策,为其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对确有技术专长、为医院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人才,优先聘用、晋级、晋职,在家属及子女工作上适当照顾。

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机制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不尽完善,院领导班子经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决定聘用济南康佳医院管理咨询公司为我院制定一套更为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于2011年11月29日启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员工的思想理念,变传统管理为岗位管理、科学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医院形成一种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活力的良好氛围,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2012年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充满希望和挑战,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卫生局的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繁荣聊城中医药事业,为保障全区人民的健康,为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2008年全国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开展绩效管理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为核心,以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合法、规范、高效为基本要求,以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权力有效运行,徐汇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根据《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要求,开展绩效管理,界定科室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将“工作数量、能力、质量、效果、社会效益”等评价标准融为一体的绩效 考核制度,对各科室和监督员在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工作中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背景

2004年,徐汇区区政府要求各委办局对其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徐汇区卫生监督所作为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责,执行卫生法律、法规执法任务,被定为开展绩效评估试点单位,同期我所与复旦大学卫生管理教研室共同开展《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评价和职工考评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被列为区级课题项目。

2005年上海市卫生监督体系转变(食品平移)使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了医政监督和公共卫生监督两大职能,职能转变对卫生监督员队伍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有助于监督所(机构层面)、科室层面和个人层面认清自己的职责,明确工作任务,促进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展终究靠的是自身实力,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把自身的生存寄托于外界的力量,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内和”方能“外争”,建立和 完善一套适合于本所的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履行卫生监管职能。

二、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我所的绩效课题是一项实证研究课题,通过在全所范围内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研究出一套适合区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绩效评估方法。自2004年立项至今,绩效管理研究和运用一直处于逐步推进和完善过程中。课题实施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在一线监督员、中层干部、中级以上专业人员等层面进行焦点讨论,初步形成了区级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咨询(Delphi法)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补充。采用其中的关键绩效评估指标(KPl)对科室开展月、季度绩效考核。

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科室绩效考核,形成科室个性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科室工作进行分析,制定科室职能说明书、科室岗位说明书、岗位绩效指标定位表和相应的考核实施方案。形成以事定岗、以岗定责、科室依据岗位职责绩效指标考核个人,监督所(机构)依据绩效指标考核科室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三、绩效管理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方面的运用(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从绩效管理着手。

《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机关及所属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鉴于监督所各职能科室的设置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日常管理模式,成立绩效评估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所领导和党政办公室、法制稽查科等的有关人员组成,对一线业务科室工作实行按月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来源于关键绩效评估指标(KPl),见表1。

考核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社会效益等五个方面对科室月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为使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我所逐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绩效指标评价标准。

1.建立现场监督检查笔录和行政许可文书规范。对现场监督检查,我们依据《上海市卫生监督工作指南》,组织制定了覆盖所有专业条线的现场监督检查笔录和行政许可文书写规范;先后三次组织全员培训,要求监督员严格按规范书写现场检查笔录。绩效考核时,检查笔录书写规范就成为考核现场检查质量的评价标准。

2.建立行政执法文书质量评估标准。对于行政处罚,我们根据2005年所内开展的《提高卫生行政执法处文书质量的对策研究》课题成果,制定了《徐汇区卫生监督所处罚文书质量评分标准》(以下简称评分标准)。该标准在对照卫生部《文书执法书写规范》前提下,注重了从原来“不引起行政行为被撤销、变更或被判败诉”等基本要求增加到包括“文书用语、表述内容是否与法律文书相适应”等追求文书高质量的新要求;在评分上,标准也特别地加入了对“执法中勇于尝试新领域、积极探索办案”的案件实行加分政策以及“经办新情形、新案由”的评分优惠政策,以此鼓励办案人员不断开拓执法新领域、善于对执法中不断出现的新动态进行思考与归纳,形成乐于钻研业务的学习型氛围。

3.建立行政许可文书质量评分标准。对于行政许可,我们制定了《许可文书质量评分标准》,从许可程序,审核内容、审核材料和规范制作等方面对许可文书质量开展评分和质量控制。同时实施《许可文书档案管理和l/3档制度》,通过文书归档制度的执行,医政、放射和公共卫生等各类许可文书均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归档,考核时定期抽取归档的许可文书进行质量评分,反馈评分 情况。

4.建立投诉举报处理质量评分标准。对于举报投诉处理,我们制定了《投诉举报处理质量评分标准》,对投诉件的调查、答复,及时性、科长审核和流转单的填写完整性等项目进行评分。通过这项措施,增强办案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办案质量和处理及时率,有效杜绝了重复举报。

(二)建立个性化的绩效评估指标。

《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第五条规定,执法责任制内容包括,明确执法范围和工作任务;明确法定职责和权限范围;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执法的目标和要求;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我们在进行科室工作职能分析和个人岗位职责界定时,完全根据执法责任制要求,对科室中各项工作岗位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以及对完成此项职责的监督员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描述,制定了科室职能说明书、科室岗位说明书、岗位绩效指标定位表(见表2、3)和相应的考核实施方案。从而使每一位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监督员明白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为什么要完成此项工作、如何完成以及需要哪些条件、这项工作应在什么时候完成,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我们在进行科室工作职能分析和个人岗位职责界定时,完全根据执法责任制要求,对科室中各项工作岗位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以及对完成此项职责的监督员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描述,制定了科室职能说明书、科室岗位说明书、岗位绩效指标定位表(见表2、3)和相应的考核实施方案。从而使每一位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监督员明白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为什么要完成此项工作、如何完成以及需要哪些条件、这项工作应在什么时候完成,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

四、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绩效评估确实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执法为民的意识。

监督员在日常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能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角度,将教育、服务、处罚的监执法督理念贯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并通过监督管理特有的手段,为管理相对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通过绩效评估进一步规范了监督员的执法行为。

卫生监督员绩效考核是建立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对于科室职能和岗位职责的界定,以及基于岗位职能的绩效考核,较有效地规范了卫生监督员卫生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各项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全面正确实施,有利于解决卫生监督员“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有利于过错责任追究的实施。

(三)通过绩效评估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绩效管理是以提高监督员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强调结果导向,更重视实现目标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可以达成个人、科室、机构目标的统一。这种以业绩为指标的绩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履职能力,从而使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得到提升。

以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为抓手 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天津市卫生局

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其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自2005年以来,天津市卫生局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切实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做为抓手,开展医疗服务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成效

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监督检查各类医疗、计生机构8 833户次,发现并纠正单位违法违规行为1 607件,给予警告181户、责令限期改正1 210户、罚款68.0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10.80万元、暂停执业活动74户、暂停执业活动人员161人,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4户,处理领导和管理干部21人。纠正个人违法违规行为3 500余件,纯洁了卫生队伍,规范了医疗执业活动。全市共取缔社会面各类非法行医活动3 206件,其中城区1 068件、城乡结合部886件、农村l 252件;没收违法所得914.43万元、罚款61.71万元、没收器械22136件、没收药品约1 530箱,打击了非法行医的嚣张气焰。

三年来,通过宣传教育、自查自纠、治理整顿、打击非法行医,制裁违法行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依法执业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自查自纠违法行为452件(其中出租承包科室75件、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29件、非法开展性病诊治51件、无证行医297件),300余名老医师主动办理了执业注册,3 000余名医务人员自觉依法办理了执业地点等变更手续,10余所三级医院主动停止了界线不十分明确的合作事项。在专项行动评估工作中,对718名医务 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被调查人员对专项行动和依法执业的基本内容清楚,对有关法律法规知晓率达到88.2%。专项行动以来,市卫生局共接到各类群众投诉举报1 091件,其中局领导直 接做出查办批示259件;采用下达案件交办单、现场督办等方式,组织各区县迅速查实1 072件,做出行政处理355件,其中纠正涉嫌承包科室44件;依法取缔非法行医151件;其他违法行为给予警告、罚款、停业等行政处罚296件;纠正不规范管理行为58件;移交有关行政执法部门15件;正在履行程序的19件。有利地打击了非法行医行为。同时各区县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专项行动以来共接到群众投诉举报大案件线索1 845件,目前已经全部办结。三年来群众举报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数量逐年减少,反应的问题从非法向违法违规转化,表现出专项行动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是,狠抓以区县为主的专项监督检查。我们围绕专项行动的八项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全市各区县在本辖区内组织拉网式的监督检查198次,其中区县政府领导参加150次;专项突击清查活动655次,其中区县局级领导参加464次;取缔各类非法行医活动1 700余件。

二是,狠抓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自查自纠。我们把医疗机构的自查自纠作为一项重点措施,作为政治任务、硬性指标,限定标准、限定时间要求整改到位。全专项行动以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自查自纠单位违法违规行为452件、个人违法违规行为3 000余件。

三是,紧紧抓住大案要案,督查督办。我们始终抓住大案要案作为查处重点,对发现的大案要案以通报方式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发出督办函要求所管辖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依法予以严厉查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发布典型违法案件通报14个,通报批评并社会曝光违法医疗机构30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4家;在督察督办中,我们依法启动法制监督程序,对交由区县查处的重大案件实施行政处罚监督,对实施处罚和追究责任不到位的行政决定予以撤销,责令相关区县重新处理。市卫生局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还亲自出面与有关区县党委、政府主要或主管领导直接交换意见,进行专案督察督办,在区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使案件得到依法处理。

四是,紧紧抓住群众投诉举报追根溯源。在处理群众举报投诉线索的工作中,我们制定了案件线索受理、分类、处理和反馈等工作程序,对重大案件线索各级领导认真批示、亲自督办,专人负责、寻根溯源、一查到底。对办理群众投诉举报不力的干部严肃追究责任,其中1名区卫生局医政科干部,因办理群众投诉举报工作不得力被调离工作岗位。

五是,紧紧抓住全市性督查督导,全面推动工作。我们将对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作为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好,有力地推动和指导了区县的工作。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市卫生局先后召开各区县和有关医疗机构参加的专门推动会、交流会、部署会、培训会等38次,参加会议接受培训的执法人员和管理相对人共8000余人次;重点个别现场督导办案306次,组织开展对各区县的全面督导检查10轮,直接督察各类机构1 494个,既有力地推动了专项行动的开展,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保证了专项行动的效果。

六是,紧紧抓住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影响、营造社会氛围、震慑不法分子。我们始终将运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重要的工作措施之一,三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我市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曝光了非法行医行为310余次。我们还利用电台政府热线电话直接接待群众投诉举报,宣传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相关知识,还与有关新闻媒体联合开展雷霆暗访、闪电清查行动等,通过暗访突击清查取缔非法行医黑窝点65余个,收缴非法药械价值近十万元,有力的震慑了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

七是,紧紧抓住责任追究,落实领导责任、保证查处整改到位。全市829个医疗机构,向市和区县卫生局递交了依法执业承诺保证书,18个区县卫生局和开发区卫生管理部门向市卫生局递交了打击非法行医责任书,18个区县人口计生委向市人口计生委递交了打击非法行医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一级管一级,发生问题逐级追究责任。专项行动中我市对12所国有医疗机构的17名负责人追究了领导责任,其中予以免职处理的6人、责令辞退的1人、调离院长岗位的1人、子以诫勉谈话的4人,通报批评5人;追究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干部责任5人,其中免职中层干部2名,调离工作岗位一般干部1名,通报批评2人。在全市卫生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开展打击非法行业专项行动的自觉性。

八是,锻炼了队伍、推动了卫生综合执法、提高了执法能力。专项行动开展前,我市区县一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还未开始。在专项行动中,市和区县卫生局及卫生监督机构组建了200余人的专门监督执法队伍,卫生监督所建立医疗监督专门科室,完善医疗监督执法与医疗规范管理的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并完善了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管的有效模式和方法,落实“棋格式”执法责任。医疗执法专业队伍从无到有,经过专项行动这支新的队伍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从不懂医疗执法 到熟练自如地查处违法行为,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完善了监督职能。以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为抓手,既实现了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的目标,又完成了实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的任务。

三、主要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的关键。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力的推动了专项行动的开展;二是组织领导机构规格高、指挥力度大,保证了专项行动工作开展的扎实深入;三是专项行动的起点高、标准高,坚持做到“领导机构、贯彻动员、制定方案、确定重点、明确目标”五到位,保证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联合行动,有力地支持了专项行动的开展,提高了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和专项行动的威慑力。(二)坚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形成良性运转机制,是保证专项行动远期效果的基础。第一,正确处理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自律的关系,坚持严厉打击、严肃查处非法违法行为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自查自纠相结合;第二,正确处理了执法监督队伍与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关系,坚持查处违法案件与建章立制、规范执业行为相结合;第三,正确处理了市和区县的工作关系,坚持统一行动、督查督办与辖区管理、区县负责相结合;第四,正确处理 了检查社会与检查行业内部的关系,坚持查处社会非法行医与查处行业内部违法行为相结合;第五,正确处理了打击非法行医与规范管理行为,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坚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相结合;第六,正确处理了专项行动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关系,坚持打击非法行医与强化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相结合;打击非法行医与规范审批行为相结合;日常监管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注重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和从源头把关。

(三)坚持标本兼治、打建并举,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基本途径。一是我们实行了法制培训制度,使医疗执业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严格自律、自觉守法,使全行业的依法行医、自觉抵制非法行医行为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我们实行了责任和依法执业诚信承诺制度,各负其责落实责任;三是实行了社会监督员制度,通过社会监督,督促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行政部门自觉落实打击非法行医责任,监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执业;四是实行了对向非法行医者提供场所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的制度,我们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在基层政府组织的协助下,依法追究为非法行医人员提供各种条件者的法律责任,清除非法行医的容留场所和生存环境。五是实行了医师上岗佩戴统一标示胸牌制度,公开医师身份,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实行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活动不良记录制度,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予以记录归入档案,追溯其其它相关责任:七是实行了医疗监督属地管理制度。我们将相应的管理职权下放,明确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责任;八是实行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项目准入制度,从源头上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九是实行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诊疗活动的日常监督制度,建立了医疗服务经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十是完善了医疗监督执法与医疗规范管理的衔接机制,强化了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的监督机构与医疗服务管理机构的经常性联系制度。

通过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我们逐步实现了医疗执业监督规范化、常规化。实现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的稳定,必须要进一步深化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使工作部署规范化,保证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监督稽查规范化,使监督职责保证落实;进一步加强工作协调,信息沟通规范化,使联动机制更加顺畅。还要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保持良好氛围,树立执法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完善法规培训工作规范化,提升队伍政治业务素养,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调研工作规范化,深化医疗监督内涵,提高法律政策水平。更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科学化,增强执行力、约束力,形成机制,保证监督到位;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科学化,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运转机制,适应专项行动向常态监督过渡;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科学化,强化依法意识、强化整体素质、强化实践能力,促进队伍全面发展,提高卫生执法效能。

整顿与规范双管齐下 建立医疗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安徽省肥西县卫生局

肥西县地处安徽省中部,隶属省会合肥市,全县总面积1 961平方公里,全县14个乡镇,2个管委会,总人口约88.9万。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22亿元,财政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800元。全县共有公办医疗卫生单位36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中心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22所,村卫生站189个。近十几年来,我县在积极推行各项卫生改革中,注重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市场监管。目前,全县医疗市场规范有序,无个体诊所和非法诊所,无出租承包科室等情况,建立了全县医疗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一、坚持常抓不懈,大力整顿医疗市场

十几年前,我县医疗市场混乱,个体诊所和非法诊所750多家,及全县集镇和农村,办医乱、乱办医现象严重,村卫生室实为个体诊所,村级卫生组织名存实亡,人民群众医疗安全得不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4月,我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肥西县卫生监督所”,隶属卫生局二级机构,当时,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县医疗市场和母婴保健市场管理,监督所共10名监督员,配备了专用车辆,主要取缔和打击非法行医和无证家庭接生。随着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加强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尤其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政策宣传。根据《条例》规定,制定了《西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依据规划严格医疗机构准入,同时集中力量开展医疗市场整治,根据当时医疗市场混乱情况,我们采取抓住重点分层推进的办法。首先从城镇开始,待城镇逐步规范后,整治重点逐步向农村集镇延伸,最后扩展到全县农村。在整治之初,阻力非常大,我局顶住各种压力,决不手软,监督员也经常被打,但打击力度不减弱。几年时间内,监督员们常年在全县各个角落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对外公布举报电话,不论节假日和星期天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于此同时,加强母婴保健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接生,取缔家庭接生,使全县住院分娩率从95年的33.5%上升到现在的100%。通过对医疗市场集中整治和常抓不懈的监管,非法行医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全县医疗市场逐步规范。2005年,我县按照卫生部等七部门和省、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立组织,明确任务,多部门联合行动。尽管我县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管理规范,但无证行医及站内人员站外行医也时有发生,且手段和行动异常隐蔽。为此,一是严厉打击无证行医仍作为专项 行为重点,对医疗市场进行地毯式排查,锁定目标,严厉打击:二是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超范围行医;三是严肃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四是严肃查处虚假医疗广告行为。专项行动中,共监督检查1 769户次,立案处理325件,取缔24家地下黑诊所,先后对10家涉及计生“两非”案件的医疗机构及其责任人员严肃处理,撤销院长职务4人,开除公职11人,解聘8人,行政降级12人,行政记大过5人,行政警告5人。

二、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规范医疗市场管理

在我县医疗市场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基础上,为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健全三级服务网络,规范全县医疗市场管理。1999年,我县推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开三个阶段,至2001年,全县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实行“院办院管”和“四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在卫生站设置过程中,严格按《西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审批,取消了原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的设置,2-3个村设置一村卫生站,实行六室分开,目前,全县农村仅设置了189个村卫生站,没有个体诊所。将原村卫生室人员和个体诊所人员通过考试考核择优聘用,到村卫生站执业,对不具备聘用资格而未被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从事医疗活动。在推行乡村一体化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厦,对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的,一经查实,加重处罚力度。推行一体化同医疗市场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实行一体化管理,整合村级卫生资源,有利于医疗市场规范管理,而打击非法行医也是保证一体化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通过推行乡村一体化工作对全县医疗市场规范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工作。

三、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医疗市场监管到位

为加强卫生监督工作,2005年,我县完成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重新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并独立运行,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案件审批、错案追究等,同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配备了3张执法车辆和必要的执法工具。加强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使卫生监督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并始终将医疗市场管理作为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为健全卫生监督体系,2005年下半年,我县各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工作站,挂靠乡镇卫生院,每乡镇聘用2-3名卫生监督检查员,全县现有75名卫生监督检查员,同时设立专门办公室,统一挂牌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主要承担卫生法律法规宣传、一般性卫生监督检查和信息上报,以及配合县卫生监督所开展执法等工作。为发挥卫生监督工作站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执法活动,监督所根据全县地理位置,将全县分为南北二片,分片执法整体联动,保持医疗市场管理的高压态势。

为加大对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的管理,2007年开展了创建“合格卫生监督工作站”活动,制定了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考核细则,实行日常性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对成绩突出的卫生监督检查员予以表彰奖励。在2006-2007,实施医疗机构卫生行政处罚328起中,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报告并协助县卫生监督所查处案件272起,协查率达82.93%(272/328)。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运行二年多来,与县卫生监督所信息互通,融为一体,上下联动,充分发挥了工作站的“前哨’’作用,有力地打击了非法行医,保障了医疗市场稳定。

四、加强公办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医疗机构管理长效机制

在整顿和规范全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的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卫生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卫生机构的活力,着力提高农村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能力。推行院长责任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卫生监督列入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对乡镇卫生监督工作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同经费分配和院长管理工资相挂钩,促进卫生监督工作落实,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加强卫生机构管理,严格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准入,严禁出租承包科室,加强医疗广告管理,并将卫生监督工作重点适时地转向对公办医疗机构的监管,清理医疗机构超科目超范围执业活动,严厉查处出租承包行为,于2007年3月至6月,集中开展公办医疗机构不具备执业资格人员的清理工作,对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8家单位依法予以处罚,加大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和医疗广告的整治,开展对《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等,将医疗机构管理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建立了医疗机构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县在整顿和规范医疗机构管理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开拓,勇于探索,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医疗机构管理好,为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作出新贡献。

督检查,核实是否存在违法采供血(浆)现象。同时,还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是否规范进行了检查。重点核对用血医疗机构血液出入库时间、临床输血医学文书、输血前患者血液检测项目等内容。2007年全省共抽查350家临床用血医疗机构,未发现自采、自供血液现象,重点岗位采供血工作人员持证率在85%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四)夯实基础,狠抓机制建设,全面完成单采血浆站的转制工作。根据卫生部等9部(委、局、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采“取打、疏结合,限期专制,过时停采”的措施,使得所有单采血浆站与卫生行政部门脱钩,全部完成转制。对未按时与卫生行政部门脱钩转制的一个单采血浆站,坚决予以了关停。现有5家单采血浆站均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收购、设置和管理,并与其建立了“一对一”的供浆关系。

(五)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在专项行动过程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大案要案坚决予以查处。对跨区域采浆的某单采血浆站取缔采浆,对某单采血浆站向未与其签订供浆协议的单位供浆行为给予吊销《单采血浆执业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某医院临床用血违规自采自供行为给予罚款人民币1万元的处罚。

(六)积极总结经验,探索长效监管机制。打击非法采供血必须坚持“打建并举、整顿和规范相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原则,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制止、事后查处”的长效监管机制。为此,规范卫生许可是关键,加强源头管理是重点,在进行采供血机构设置审批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审查程序,采取了省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前期审核,审批环节必须坚持集体会审的方法,进一步规范了审批行为。同时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训,帮助血站、采血浆站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诚信建设,形成自律机制,规范采供血行为。坚持专项整治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相结合,重在加强日常卫生监督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坚决查处违法行为,并加大媒体曝光力度,“敲山镇虎”保持高压严打的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我省血液安全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采供血秩序有了明显改善,但血液监督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是卫生执法监督队伍中,从事血液安全监管的人员偏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日益繁重的卫生执法监督任务不相适应;二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执法监督经费不足,车辆较少,加之我省地形东西狭长,造成对边远地区临床用血安全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次相对偏低;三是我省部分采供血机构质控管理工作较薄弱,单采血浆站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还需进一步建设; 四是部分医疗机构输血管理科室设置不到位、有的用血单位无专用储血设备、硬件设施差,用血环节有待进一步规范。五是卫生监督机构过渡为公务员管理之后,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待遇水平相对降低,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成果,严防反弹,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合力,查缺补漏,落实整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做好血液安全监督工作,为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筹备工作介绍及下步工作要点

北京市卫生局

2007年是奥运筹备的决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北京市卫生局紧紧围绕2008年奥运会的卫生保障要求,依照奥运城市运行纲要和奥运进程计划,全力以赴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制定完善保障方案、大力开展人员培训,集中精力实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等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卫生隐患,以确保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散发和新传入传染病病例得到及时控制,防止续发;全市不发生重大食 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在奥运村,比赛场馆和签约饭店杜绝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事故;有效控制奥运相关场所的病媒生物种类及数量。为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重点开展的工作如下:

一、创造良好公共卫生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一)分级管理,标本兼治,全面提升我市餐饮业卫生水平。

2004年市卫生局开始对全市餐饮单位实施卫生等级分级管理,2007年市政府把“提升餐饮业卫生水平,将全市餐饮业A、B、C级单位比例从2006年的75%

提高到95%以上”列入为民办的重要实事。主管市长丁向阳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亲自督导。市卫生局局长办公会多次专题讨论,9位局领导带队督察。六部门联合发文,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各区县政府建立台账,新闻媒体广泛参与,餐饮企业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实施。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市经过卫生等级评定的餐饮企业35 318户,其中A级2 242户(代表卫生优良,占6.35%),B级14034户(代表卫生规范,占39.74%),C级18 885户(代表卫生一般,占53.47%),D级157户(代表卫生较差,占0.44%)。A、B级总数达到了46.09%,A、B、C级总数达到了99.56%,圆满完成市政府实事,首都餐饮业卫生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时,积极开展餐饮卫生专项整治行动。2007年8月至12月,按照国务院、卫生部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卫生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了餐饮消费安全 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卫生监督人员41 629人次,监督检查50103户次,覆盖率113.3%,取缔无证经营点4 522户次,吊销卫生许可证16户,查处违法案件1 795起,罚没款金额345万余元。国务院、卫生部整治工作专项目标,以及我市结合奥运餐饮保障任务自行提出的整治目标,均已基本实现。

(二)提前布局,强制空调清洗,监测饮水卫生,消除卫生隐患。

北京市卫生局于2007年颁布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是目前全国第一部关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的地方标准,为北京市全面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我局根据“北京市08办”的工作方案要求,印发了Cjk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通告》,要求2008年5月31日以前分阶段完成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消除空气中细菌、病毒、军团菌等污染隐患。其中,包括121家签约饭店、奥运场馆、定点医院以及大型商场超市在内的400个涉奥场所、全市3 650个楼宇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保证清洗质量,加强对清洗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2007年8月,我局开展了中央空调清洗服务机构的考核认定工作。已考核认定224家清洗机构,对110家已完成清洗的涉奥场所开展了清洗效果监督监测,合格申100%。同时,全市开展生活、消防混用水泥水箱的改造工程,2007年已经改造完成80个,还有160个将在奥运会前完成,确保全市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合格。另外,建立了覆盖全市的饮用水水质监测网,包括市政水厂水质监测网、奥运比赛场馆和签约饭店监测网、老旧居民楼水质监测网、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监测网、建成后比赛场馆管道分质直饮水水质监测网,对全市供水水质开展实时监测,确保饮水卫生。

(三)严打非法行医,督察奥运定点医院,为奥运医疗保障服务保驾护航。

按照全国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近两年来,我市卫生执法共出动31 206人次,取缔无证行医4079户次,查处案件2 796件,案件移送134件,罚没款共计645.29万元,没收器械9423件,药品4195箱,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3户,追究刑事责任3件,追究刑事责任3人,有力打击了非法行医气焰,有效规范了医疗机构执业行为。2007年,又组织对22家奥运定点医院进行了两次专项监督检查,对医院食堂的食品卫生(特别是营养食堂)、二次供水、集中空调系统、放射卫生、传染病预防消毒和行医执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各医院总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情况良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不足,有关医院都积极进行了整改,为做好奥运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四)严格卫生标准,积极开展奥运场馆设计卫生审查,确保场馆卫生设计符合国际奥委会要求。

奥运场馆要接受国际奥委会的检验评估,赛时提供卫生合格的场馆是奥运赛事保障的首要任务。全市共有83个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或临时奥运建设项目,需要对相关工程或设施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水卫生进行卫生学评价和设计卫生审查。从场馆建设启动以来,市卫生局始终积极推进奥运场馆的卫生许可审批,制定了~"2008'’奥运场馆卫生许可验收标准、验收程序》,和审批许可的倒排期计划。在市政府“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和协调下,现已完成对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等20个奥运场馆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初步设计卫生审查工作。下一步将与施工方密切合作,确保在奥运会举办之前所有奥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驻地宾馆饭店全部通过预防性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确保场馆卫生设计符合国际奥委会要求。

二、打造一只坚强的战斗队伍,打赢一场奥运卫生保障战役(一)健全组织,构建完善的奥运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北京市卫生局已先后成立了奥运(残奥)和“好运北京”医疗卫生保障组,金大鹏局长任组长。承担赛事卫生监督保障任务的区县卫生局和市、区所属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机构也组建了相应的保障领导小组及场馆、驻地、应急和外围卫生保障团队,构建了市区两级协调一致的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二)着眼全局,制定详实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方案,各项措施如期落实。

为落实市政府奥运折子工程要求,市卫生局结合多年来大型体育赛事卫生保障工作经验和“好运北京”测试赛的实践,广泛征求相关委办局的意见,组织制定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方案趴《方案》包括一个总体方案和七个专项工作方案,对奥运村和各奥运场馆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的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公共卫生保障的各个方面,包括具体的保障工作程序、内容、进度和措施要求,都进行

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目前各项保障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措施如期落实,为确保奥运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bY,/%为本,注重全面,奥运卫生保障培训讲求实效。

北京市卫生局于2005年拟订了奥运会卫生保障的整体培训计划,自2006年全面启动卫生监督奥运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25次,培训4660人次,编印教材12册。在2007年“好运北京”测试赛前,又分9期对全市1 493名卫生监督人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奥运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保障技能、奥运知识等方面。并通过严格考核,选拔出参与好运北京体育赛事保障的卫生监督人员121人,再次进行重点强化培训,一个一个考核验收合格,确保每名保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单兵作战能力,出色胜任保障工作。(四)反复演练,常备不懈,应急响应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市卫生局先后多次修订完善食物中毒、饮水污染事故等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监督员2 500余人次多次开展食品中毒、饮水污染事故处理等综合演练,并组织9场应急专题培训。2007年7月22日—24日,全市举行“奥运会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金大鹏局长亲临指挥,市政府应急办、全军CDC等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专家观摩。演练贴近实战,采用食物中毒、饮水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模拟现场,全面检验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现场处理、快速检测等各方面能力。11月下旬又再次开展了应急演练和全市卫生监督技能大比武,充分锻炼队伍,确保应急需要时拉得出、打得赢。

(五)模拟运行,平稳有序,“好运北京”体育赛事保障到位。

自2007年8月8日至2008年2月29日,共有29项“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在北京相继举行。赛事期间,卫生部门共派驻498名卫生监督人员承担卫生监督保障任务,其中,304人承担场馆和驻地卫生监督保障任务,194人负责餐饮服务商和外围食品供货企业的监督保障。监督场馆、驻地供餐43万余份:对驻地、场馆共开展食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现场快速检测17 958件,合格17 889件,合格率99.6%;场馆、驻地和送餐单位的食品总留样超过1.4万余份;对5家餐饮服务商、22家指定餐饮原材料备选供应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和监测,监督监测供应食品68吨,供应盒饭27万余份。全市共出动监督员2 520人次,出动车辆1 187车次,书写监督笔录1 971余份,监督意见书656余份。由于公共卫生保障人员在赛场和驻地的出色保障,测试赛期间,无食物中毒、饮水污染以及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各驻地、接待宾馆整体卫生状况良好。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志的一致肯定。同时,在测试赛中,我们也发现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大部分场馆赛时尚未取得相应的卫生许可,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单班工作量过大,部分场馆蚊、蝇较多,公共卫生信息上报不够准确、渠道不够通畅等问题。(六)其他奥运筹办工作。

确定奥运公共卫生保障人员类别、岗位职责并研究制定了奥运公共卫生保障人员需求计划。配合参与奥运餐饮食品原料供应备选企业的遴选。参与对奥运村运动员食谱的卫生审查等。

三、2008年奥运筹备及保障工作要点

(一)全力做好奥运场馆、签约饭店的卫生监督保障。

1.全部完成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卫生许可工作。开展新建、改建、扩建奥运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和卫生审查,做到准确、及时、优质、高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要求,认真解决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未按要求进行清洗、场馆内空气质量检测不合格、场馆内卫生功能用房设置不全等隐患和问题,积极开展卫生技术指导,确保奥运场馆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6月30日前,全部完成83个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工程项目的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

2.提前做好场馆病媒生物消杀工作。由市爱卫会和运动会服务部等组织协调,在奥运会前对奥运场馆的灭虫除害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各奥运场馆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与场馆周边以及全市其他公共区域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协同一致,确保全市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达到标准要求,2008年7月底前通过验收。

3.如期实现奥运筹办卫生监督工作目标。确保在5月31前,全面完成奥运场馆和签约饭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及效果监测工作,合格率达到100%;确保在5月31前奥运场馆和驻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率达到100%,奥运游泳池水有效氯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确保在6月30日前,所有奥运场馆内餐饮单位、奥运餐饮服务商、签约饭店、定点医院食堂都达到餐饮卫生量化分级A级。

4.开展症状监测,做好随时应对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准备。

5.完善奥运代表团携带入境特殊物品后续监管流程等检疫工作流程,并做好奥运口岸食品、传染病检疫监测保障工作等。

6.全面完成奥运卫生监督保障强化培训和从业人员体检。在5月31以前,全部完成对派驻公共卫生监督人员的强化培训。在7月20日以前,完成对所有场馆内从事餐饮服务的厨师、部门主管、场馆餐饮经理以及外籍餐饮服务人员的卫生知识强化培训。同时确保完成奥运餐饮服务全部约2万名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二)加强城市运行的卫生监督。

深入推进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全面提升餐饮业卫生水平。继续巩固和提高2007年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成果,6月30日前,确保涉及奥运场馆周围、繁华商业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百条大街的餐饮单位都达到B级以上,打造出百条“餐饮消费卫生安全街”;实现餐饮单位卫生等级公示的“五统一”,即统一在餐馆门口悬挂卫生等级标牌,统一在餐厅入口处摆放“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统一在店堂内醒目位置张贴“餐饮卫生监管信息公示栏”,统一在操作间入口处标注操作场所名称,统一在操作区域张贴岗位卫生制度。到奥运会赛时前,全市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同时,全面完成对全市所有餐饮单位厨师长和冷荤班长进行预防食物中毒关键环节的培训。

2.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效果监测和开放式冷却塔监督监测。充分利用“全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信息台账系统”,督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单位开展清洗工作,确保在5月31前,全面完成大型商场超市等170家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及效果监测工作,保证清洗合格率达到100%。对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敏感区的400余座开放式冷却塔实施监督监测,在投入使用前对冷却水全部开展消毒和检测。到奥运赛时前,各开放式冷却塔使用单位要确保冷却水中余氯浓度符合标准要求,根据冷却塔的运行情况及时换水,冷却水的合格率达到100%。

3.加强游泳场所的卫生监督,杜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和流行。5月31前,完成对全市游泳场所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提升游泳场所卫生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游泳场所水质、水循环系统及消毒设备运行的监督,确保游泳池水有效氯浓度符合卫生标准。

4.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杜绝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全面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预警,确保市政水厂监测率达到100%。6月30前,对二次供水、自备水源管理责任单位管理人员开展一次强化培训,督促责任单位落实管理责任;

完成对居民小区内饮用水供水设施与各种非饮用水相通问题的全面排查,落实供水设施卫生安全防护措施;对自备水源的卫生管理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存在问题的单位要限期完成整改工作。

5.加强对奥运场馆和签约饭店周边重要场所的卫生监督。将奥运场馆和签约饭店周边6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场所的空气质量,歌舞厅、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杯具消毒效果列为监督监测的重点,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各项筹办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尽管前期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不小的挑战,在外围环境整治、场馆保障力量的配备、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要‘‘全面预防、有效防控,想到最坏,做到最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卫生部的指导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不辱使命,打好奥运公共卫生保障这场攻坚战,为保障奥运成功做出我们的贡献。

强基固本 完善措施 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山西省卫生厅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部的指导下,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一契机,强基固本,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中实现了新跨越,在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保障措施上实现了新突破,圆满完成了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任务和各项卫生监督工作目标,为卫生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网底建设

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我省的卫生监督工作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中,走过了边改革、边建设、边工作的道路。在以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所为骨干的全省卫生监督网全面形成的基础上,去年5月份以来,又启动了在农村建立乡镇卫生监督站工作,使卫生监督网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一是建立制度。2007年?月20日提请省政府制定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乡镇卫生院确定2-3名全额预算事业编制人员专门负责乡(镇)农村的食品卫生等监督工作。二是落实编制。山西省编制委员会于去年8月20日以《关于补充下达乡(镇)卫生院编制的通知》文件,下达全额事业编制3 601名,解决了乡镇卫生监督站的人员编制问题。三是全面推进。在解决机构编制的基础上,我厅又与省编办、省人事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设置乡镇卫生监督站有关事宜的通知》,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对乡(镇)设置卫生监督站组建工作。首先,统一名称。乡(镇)卫生监督站统一挂牌为“xx县(市、区)n乡(镇)卫生监督站”;第二,明确隶属关系。规定乡(镇)卫生监督站为县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第三,核定编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人口在一万五千人以下的编制卫生监督人员2名,人口在一万五千人以上的编制3名;第四,规定人员条件及选聘程序。主要从现有卫技人员中聘任,也可从社会公开招聘:第五,明确工作职责。乡(镇)卫生监督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四是加强督导。我厅和省编办、省人事厅派出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的速度。由于采取措施得力,乡镇卫生监督站的组建工作进展/顷利,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五是强化培训。为了做好乡(镇)卫生监督站人员选聘工作。我厅下发了《关于做好乡(镇)卫生监督站人员培训考试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培训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资格考试规定和卫生监督员聘用程序,以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市、县在建立乡(镇)卫生监督站的同时还在各村聘用了卫生检查员,从一些已经组建运行的乡(镇)卫生监督站的实践看,乡(镇)卫生监督站作用巨大,是农村卫生监督得以落实的网底。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能力建设是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的核心。2007年,我省已全面实施并完成了2004-2006年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全省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2007年开展的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持。三年来,我们借中央实施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之机,积极争取省财政配套资金,三年共投入811万元,为省、11个市、119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1 581台(件)为省、市卫生监督所装备放射、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快速检测仪器88台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卫生执法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仅去年我厅和省卫生监督所就举办卫生局长、卫生监督员骨干和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型的培训班28期,并连续三年组织了全省卫生监督员资格考试,对6 296名考试合格人员发放了卫生监督员资格证书,作为聘任卫生监督员的必备条件,对5 665名取得《卫生监督员资格证》的人员进行了依法聘任。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执法工作的稽查力度,组织了全省卫生监督稽查检查,有效规范了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

三、完善保障措施,加强餐饮监管 2007年,我厅负责牵头开展了全省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治中,我们做到了 “三到位、三落实”(即:思想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举全省卫生系统之力,标本兼治,圆满完成专项整治目标任务。同时,结合专项整治,在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保障措施,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政府重视,完善制度。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去年7月制定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对严格准入、规范餐饮业和食堂经营者的执业行为,改进服务、规范市场监管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了饮食摊点、餐饮业和食堂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明确了各部门和餐饮业、食堂经营主体的管理职责,强化了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了规定,并明确各级政府不得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列为创收单位。《意见》的及时出台,为我省圆满完成专项整治行动目标任务和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严格准入,强化监管。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餐饮业规模小,卫生设施投入不足,各地风俗与饮食习惯差异大,餐饮业整体卫生条件差,且部分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淡薄、卫生知识缺乏,导致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反复性大。因此,我厅将严格执行卫生准入制度,强化许可后监管作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省人民政府《意见》的要求,认真执行《山西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在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前,认真对餐饮单位和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生产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卫生设施和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现场卫生审查,严格发证条件,严把发证关。对于不具备卫生条件的餐饮业、食堂经营者和饮食摊点不予发证。同时,在发证审查中简化手续,缩短时限,提高效率,为从业单位提供便捷的服务。我们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作为加强发证后的卫生监管,不断提高餐饮业和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去年的专项整治中,把许可后的监管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及企业自身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切实落实餐饮单位索证制度和进货台帐登记制度,加强对采购、贮存、加工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的日常监督指导,进一步增强餐饮业和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整治效果,全省餐饮卫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三)加强督导,勇于创新。

在2007年的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厅高度重视督查督导工作,先后召开了5次全省性的会议,组织了3次全省性督查,共对118个县(市、区)的1 063个餐饮单位进行了督查检查。督导方式多样,规格高,声势大,特别是第三次督查由11个厅级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基层,解决难题,提高了各地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督查中注意总结推广收集各地先进经验,积极支持基层创新工作亮点。各地在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亮点频现。阳泉市盂县卫生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向县政府反映学校食堂存在问题,并抓住省督查组检查机会,向政府领导提出解决方案。引起盂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长亲自主持召开协调会,动员县、乡(镇)煤矿与学校结对子,每个矿承包一所学校,盂县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120万元,对全县24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全部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太原市杏花岭区等县(市、区)卫生局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对违法经营者的监督举报作用,与有关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查处取缔无证经营力度。晋中市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注重实效,与餐饮单位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在餐饮单位实行了“食品卫生承诺公示制”。晋城市各县(区)合理规划餐饮服务市场,划行l/]市,保证餐饮业开办必备的基本卫生要求,加强了城市综合执法力度。朔州市各县(市、区)在摸清餐饮单位底数的同时,绘制了餐饮单位分布图,以便于卫生监管。忻州市卫生局将办证时间缩短为?个工作日。长治市卫生局在市电视台开设“每周卫生监督报告”专题,定期报道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情况。临汾市卫生部门开展了“食品卫生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阳泉、长治、晋城、忻州、大同等市先后制定了农村学校食堂、小餐馆、小作坊、小副食店等卫生基本要求,并加强了对小餐饮单位的卫生监督。(四)改进监管模式,树立良好形象

卫生监督是卫生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服务的监管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和餐饮单位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是取得专项整治成果的重要基础。在整治中,我厅针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下大决心,采取断然措施,改进服务,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餐饮和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发证效率。二是加强对预防性健康检查机构管理的同时,增设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机构,批准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在全省有效。三是采取预约上门服务、巡回体检等办法,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四是降低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收费,由原先按医疗机构规定项目收费,统一规定在省(市)级机构体检每人次收50元、县级44元、乡级35元,大大降低了体检收费标准。五是严格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时,只准收取工本费10元。六是严禁借发放许可证之机增加收费项目,严禁搭车捆绑收费。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极大地方便了食品从业单位领取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特别是中小餐饮单位的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明显提高。这些措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为更有力地推动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卫生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广泛宣传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借助9月份的食品安全宣传周、11月的食品卫生法宣传周、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良好整治氛围。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广大群众亲身感到就餐环境的不断改善,对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省卫生监督的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省卫生监督和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把好的做法坚持下去,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机制 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

四川省卫生厅

我省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卫生监督力量,尤其是城乡基层卫生监督力量相对薄弱,根据卫生监督的网底不够牢固等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以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为契机,以稳妥推进乡镇卫生监督派驻、健全卫生监督协管、全面推行卫生监督工作网络化、努力拓展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管理、探索卫生监督能级考核为抓手,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建立起了省、市、县、乡(镇)卫生监督网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争取政策配套,强化组织保障

我省按照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0、《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精神,积极争取政策,加快推进体制改革。2005年初,抓住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改革与发展大会契机,将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向农村中心乡镇派驻,促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写入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川委发[2005)2号)之中。省编委相继于2006年、2007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的通知》和《关于核定市(州)、县(市、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行政执法编制的通知》,就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派出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政策作了细化和明确,全省新增县级卫生监督人员编制32%,为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监督网络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工作重心下移,建立监督前哨 为落实省委2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基层卫生监督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采取三步走的策略,推进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

(一)监督关口前移,推行乡(镇)卫生监督派驻。

我省先行在旺苍县进行派驻机构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进行推广。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考虑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财政拨款状况,本着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人力、物力资源,对日常卫生监督难以覆盖的乡镇实行派驻。派驻机构以中心乡(镇)为轴心,辐射周边3—5个乡镇,配置不少于2名的专职卫生监督员,其编制、人员调配和经费均纳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管 理,办公用房和条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解决。我省广元苍溪县、成都双流县等地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为派驻机构创造工作条件,争取专项资金,配置车辆、摩托等执法交通工具和取证设备,较好地解决了工作条件。派驻机构的建立,夯实了基层卫生监督网底,初步解决了农村乡镇卫生监督工作长期以来无人管的局面。(二)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卫生监督协管员队伍。

实行了派驻,一定程度地解决边远地区的农村卫生监督问题。但由于我省监督任务十分繁重,人均日监督任务达200户/人以上,现有的监督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监督覆盖、监督频次,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等问题。为整合卫生资源,充分用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卫生监督前哨,我厅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监督协管制度,以落实卫生监督进社区、进乡镇。“制度”要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卫生监督协管员配置数额,在每个社区、乡镇卫生院挑选卜2名从事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经考试合格和岗前培训后,聘为协助卫生执法人员,协助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工作,不具体承担行政处罚。协助执法证由当地法制部门制发,人事关系隶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业务工作由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管理,人头经费和公务经费纳入 财政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经费中,工作情况纳入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目标考核。

(三)实施网格监管,创新工作机制。

为促进卫生监督工作任务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实施了卫生监督工作“网格化”监管模式。各地按照“纵向抓延伸、横向抓覆盖”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将管辖范围所涉及的医疗行业和社会公共卫生监督任务科学分区、合理划网,按照“定区域、定单位、定人、定责任”四定要求,落实了机构领导、科室领导、监督员三级监督任务和划片分区的“捆帮”责任;采取网格管理公示制,定期轮岗制、行政许可现场审查和日常监管责任人不重叠等方式,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定期组织稽查活动和定期通报制,建立了以稽查为抓手的讦估考核机制。卫生监督工作网格化管理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分区网格有人管,格内监督有人干”,提高了监督效能,促使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责任化和规范化。

三、强化制度建设 促进规范管理

在积极推行机构派驻、协管制度和网格化管理的同时,以规范化管理试点为突破口,完善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各项制度和内部工作流程,实现运行上高质量,管理上规范化。(一)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

为指导全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管理,我厅在绵竹、宜宾两县试点,指导试点县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根据地域分片区设立综合科室;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人、量化考核”的原则,设立工作岗位,编制了涵盖岗位名称、类别、所属部门、工作关系、工作职能、工作内容、责任目标等要素的岗位说明书,建立起了相应的工作守则;为方便一线监督员和协管员掌握现场检查的内容及要求,将主要业务工作制成工作流程图,检查内容制成量 化评分表,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一线执法工作;管理规范还明确了基层监督机构应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行风建设、信息管理四个方面30个规章制度。

通过试点,为建立运作规范、系统全面、长期有效的基层监督机构规范化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在推进乡镇派驻机构、卫生监督协管制度、卫生监督工作网格化管理三项工作中,还特别注重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与派出机构、卫生监督员与协助卫生执法员之间的职责定位。日常卫生巡查由派驻机构完成,集中执法检查由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进行;卫生监督员对网格内的监督工作负责,并负责对卫生监督协管员进行指导。协助卫生执法员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管乏相对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卫生监督员报告,并协助作好调查工作。实现了良性互动,发挥整体作用。(三)创新绩效管理模式。

为有效提升卫生监督人员履行监管职责的主动性,杜绝干多于少一个样和大锅饭现象,旺苍、苍溪、双流、锦江等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积极探索绩效考核形式,以考核卫生监督员和协助执法人员的能力、能绩为核心,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采取用“记分制管理制度”管人、“量化工作管理制度”管事、“巡回监督制度”便民、“轮岗轮片制度”管“廉”、“稽查制度”管质管量等措施,探索建立能绩管理机制。在明确科室和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类、分级、分岗明确工作目标,以动态考核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抓落实,使全体卫生监督人员切实感受到绩效考核带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表明,向中心乡镇派驻机构、聘用协助卫生执法人员和卫生监督工作网格化管理的建立,符合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实际,对贯彻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精神,实现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建成真正意义上全覆盖卫生监督网,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 着力构建数字卫生监督信息平台

浙江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

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始于2000年,从最早的单机拨号上网发展到以后的局域网、办公自动化平台、网站,到如今全省统一应用的卫生监督系统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到综合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在省卫生厅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全省现已初步建成了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中心、以卫生监督信息网站为信息发布窗口的数字卫生监督平台,卫生监督信息化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与共享。目前我局正根据省卫生厅建设“卫生强省”、“数字卫生”的要求,加大人财物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畅通系统建设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我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地顺利开展,2005年12月,省卫生厅组织召开了由原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处、浙江省卫生监督所和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三方参加的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协调会。会议决定成立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三方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决定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包括项目协调、业务管理、技术管理、标准管理、系统 测试等职责。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建立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同时,为使开发的软件尽可能满足实际卫生监督业务功能需求,系统建设聘请了全省业务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技术咨询小组成员负责全省各专业业务的规范整理,并选择了全省7家基层卫生监督所作为软件测评单位。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与全国兄弟省市一样,我省卫生监督机构组建之时由于普遍底子薄、信息化设备匮乏,信息化建设程度和步伐明显落后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已不能满足透明、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要求,加快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当务之急。省卫生厅高度重视卫生监督信息化现状,提出了以建成全省统一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一方面,由省卫生厅拨出专款统一为全省各市县配置了便携式电脑等基础设备。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省级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目前省局已建成格局比较合理的信息机房,用于网站、OA办公自动化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硬件设备已安装到位,现有百兆光纤1条、十兆光纤2条、政务内网专用光纤1条,信息化投入仅省局就将近600万元。

三、调研先行,明确系统建设目标和任务

卫生监督业务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业务水平、规范业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卫生监督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核心,是数字卫生监督的核心任务。为此,我局在省卫生厅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和《浙江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有关卫生监督信息化的建设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我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2005年4月,结合《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定了《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6年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了《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方案提出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卫生监督信息平台,使之成为全省统一的卫生监督业务工作操作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决策辅助千台。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基础网络;开发全省统一使用的信息系统业务办公软件(包括行政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等业务工作);建立省级统一的卫生监督数据中心;确立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标准体系;规范卫生监督管理业务要求,实现卫生监督管理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四、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系统建设项目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结合卫生监督业务工作实际,确定了首期建设内容:一是应用软件开发与推广。结合当前卫生监督的工作实际,首期软件开发的业务内容包括:1.卫生许可审批子系统;2.日常监督子系统;3.卫生行政处罚子系统4.管理相对人资料管理子系统5.办公自动化子系统;6.统计查询功能子系统;7景统管理子系统;8.标准代码管理平台等。二是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全省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可通过Intemet网访问省级数据库,实现全省各级卫生监督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和实时共享。集中式数据内容包括了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等信息。三是网络传输通道建设。省级建成快速网络光纤传输通道,消除网络传输瓶颈,确保网络传输通畅。

五、措施得力,全面推行系统应用软件

目前,全省卫生监督业务系统信息千台首期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软件运行所需的硬件网络设备已投入正常运行,应用软件已完成试运行和通过初审及操作培训。2007年年底,根据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推广使用浙江省卫生监督系统应用软件的通知》(浙卫办监督[2007)27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省各级卫生监督部门正式使用。为确保应用软件推行工作的顺利实施,省卫生厅已在2008卫生监督工作要点和实施计划中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考核指标。

六、现行应用软件的优势与特点

1.实现了应用软件、数据交互平台全省统一。全省采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和集中式数据管理,确保了全省各级卫生监督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和实时共享,大大减轻了基层人力、物力的投入和避免了重复建设; 2. 时效性强。软件系统采用的是当前最流行的B/S构架设计,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操作者不管身处何地,只要能登录互联网,即可进行网上办公,工作中的每个流程都可以实时在网上审核、审批,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时效性。

3.提供了比较强大的统计查询功能。该系统设计了多种组合的查询功能,使用者可以选择所需字段进行实时查询,查询所得的结果可以以常见的EXCEL文件格式导出,为数据的跨平台应用提供了方便。

4.具备卫生监督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功能。系统将自动收集所需内容,并对各项数值进行统计、汇总,最终按要求自动生成统一的报表。报表的自动生成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又保证了数据上报的速度。

七、建设体会

总结信息系统建设经验,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第一,领导重视和支持是系统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卫生监督员配合和接受是系统正常应用的前提。第二,系统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卫生监督的具体业务工作比较复杂,从目前的监管职责看涉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和医疗机构等,从业务工作阶段看包括卫生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等,因此对于系统的建设只能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第三,信息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影响软件生命周期的关键。在软件正式研发前,必须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合理设计系统总体框架。第四,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需求作出合理响应,而需求是个迭代过程,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是不可避免和非常必须的。第五,在不影响系统的总体框架下,系统必须尽可能适应各地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判断该系统是否可以进行全省推广的必要条件。第六,信息资源的共享进度和程度取决于各地软件的应用水平。

八、下一步工作重点

2008年,我局将在完善首期建设内容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推广实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做好全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的收集、挖掘和综合分统计工作;二是积极做好与其他公共卫生应用软件信息数据的对接与资源共享工作;三是开展卫生监督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四是制定二期应用软件和数据平台建设需求和方案。

加强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 构建卫生行政综合执法新模式 吉林省辽源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吉林省辽源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建所八年来,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障措施,并在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和开展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统一干群思想、整合人力资源、完善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内设机构的规范科学、监督模式的合理适用,构建和形成了卫生行政综合执法的新格局,取得了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形象、增强工作执行力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勇于探索,寻找适合卫生行政综合执法的监督管理模式

我市于2001年1月率先在我省进行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当时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执法模式上我们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经历了一个认单纯专业执法一科室综合执法一专业执法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寻求到了“专业执法与综合管理相结合”这一优质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一)单纯专业执法监督管理模式的利弊。

建所之初,我们根据市编委核编,按防疫站时期的监督管理模式,实行了按专业执法的监督管理模式,将全所监督科室设置为食品卫生监督1、2、3科和环境与学校卫生监督科(负责场所、水质、化妆品及学校卫生监督)、劳动与射线防护卫生监督科、传染病防治监督科(含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西安分所、审批办公室、法制监察科和综合办公室共10个内设机构。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初步树立了卫生监督新的执法形象。但经过两年的运行,单纯专业执法的弊端给三主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一是由于人员少、任务重,交通工具缺乏,尽管超负荷工作,但却很难保证监督频次;二是出现科室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现象;

三是监督员只涉及某一专业的专业监督和法律,对其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知之 甚少,不利于监督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科室综合执法监督管理模式的利弊。

2003年根据国家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的有关精神,我所开始探索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的监管模式,但由于当时我们认为对综合执法就是一个科室、一名监督员同时执行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只是从形式上,却没有从本质上、从卫生行政综合执法效能的发挥上去理解综合执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当时将内设机构设为综合监督1、2、3、4、5、6科,同时设有法制监察科、审验科、党委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综合监督科室的监督员按照管辖区域划片监督管理,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所有行业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

1.科室综合执法的有利方面:一是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在人员少、任务重、车辆缺乏的状况下,监督科室及监督员划片监督,综合监管,能够整合资源,节约开支,保证监督工作正常开展;二是监督员的监督工作涉及面宽、门类齐全,有利于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便于管理,避免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

2.科室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利益趋动造成的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财政经费的不足,工作经费缺口很大,需靠业务收入和罚没款的返还来补充,因此,收入多的工作就多干,收入少的就少干,影响了卫生执法机关应有的庄严形象,妨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法律、法规依据及效力的差异造成行业监管的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侧重于法律、法规较完善,罚则明确,便于操作和执行的行业监管,忽视了对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标准不确定,且处罚力度小、法律薄弱行业的监管。出现了除食品卫生行业外,其它行业执法监督逐渐淡化和监管不利的局面。如2003年,我所行政执法处罚案件1 131件,其中食品1 021件占 90.27%,场所及其他行业110件(医疗案件19件、职业卫生0件),占9.73%;2004年行政处罚案件569件,其中食品478件,占84.01%,场所及其他行业91件(医疗案件64件、职业卫生11件),占15.99%;2005行政处罚案件746件,其中食品623件,占83.51%,场所及其他行业123件(医疗案件62件、职业卫 4 9件),占]6.49%。以上三年卫生行政处罚案件的行业对比,明显体现出各行业间监督管理的不平衡。三是执法环境和难易程度造成一些专业和行业监督缺乏力度。行政执法是政府行为,如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母婴保健等执法监督工作,只靠卫生监督机构的单一卫生监督执法行为很难改变现状,需要政府支持或靠政府协调多个部门联动才能解决问题,否则一些违法行为就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纠正。四是人员少,专业杂、任务重造成只注重数量监督,质量监督却很难做到。

上述问题是造成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得不到提高,卫生监督质量下降,不利于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大胆实践,实行专业执法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一)发挥专业执法优势,实行“大综合小专科”的监督管理模式。

经过实践,于2004年,我们所将原有纳入综合执法科室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监督内容从综合科室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医疗、采供血机构与传染病监督科和学校与职业卫生监督科两个专业监督科室,并将与上述行业相关的场所卫生、水质卫生和食品卫生等监管内容由这两个专业监督科室进行综合监管,既发挥了专业卫生监督的优势,又避免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弊端,从而实现了综合监管的职能,我们称之为“大综合小专科”的监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二)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实行“专业执法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大综合小专科”的监管经验,2008年我们又将公共场所、水质、化妆品与食品卫生监督相分离,实行了以行业监督为主线的专业执法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设置了餐饮卫生监督科、食品加工与经营监督科、场所(含水质、化妆品)卫生监督科、学校(含托幼)与职业(含医疗射线)卫生监督科和医疗、采供血与传染病监督科五类监督科室,涉及一个被监管单位的多项卫生监督内容,由一个监督科室负责综合监管,从而真正发挥了 卫生行政综合执法效能。

三、创新思维,开展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感到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实现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势在必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应具备如下标准和要求。

(一)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1.规范科室设置及人员准入标准。我们将监督行业综合分类,以“专业监督角主线、相关行业和相似监督内容相对集中、充分发挥综合执法效能”为原则,科学设置科室。每个监督科室定岗5至8人,按照人员“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专业对口,具备卫生行政执法资格”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

2.确定卫生监督工作目标。我们对全所监督科室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制订了《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初所长与分管副所长,分管副所长与分管各科室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目标考核。

3.配备卫生监督执法装备。(1)取证装备。监督科室配备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取证工具,实现取证影音化。(2)电脑装备。每个监督科室至少配备两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扫描仪,用于案件的管理、上报和审批以及科室内部管理。同时应用卫生监督管理软件,实现办公网络化。(3)车辆装备。每个监督科室配备一台监督用车(我所目前还没有实现),遇有大要案,可随时调动所内其他车辆,实现交通机械化。

4.统一绩效评价标准。将《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量化分解,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职能科室对目标进行月检查、季考核、年终综合绩效评价,严格兑现奖罚,并作为全年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人员聘用的主要依据。(二)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1.搞好培训,提升能力,奠定规范化建设坚实基础。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监督员培训作为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和岗位练兵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省所专家讲课、组织业务竞赛、开展专题调研、召开经验交流会、案件分析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以考促学、以会代训,注重将法规、条文等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卫生监督实际办案经验、思考模式等隐性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促使内隐知识外显化,努力提高监督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执法艺术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为规范化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确保规范化建设有效实施。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执法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卫生监督稽查制度、稽查结果通报制度及信息反馈制度等,制定了卫生监督质量考核制度,出台了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及奖惩条例等,三次修订《辽源市卫生监督工作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按章行事,违章必究,从制度和管理上保障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规范了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增强了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3.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促进规范化建设健康发展。我所卫生监督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已开展了五年,这项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收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效果。在制定评价相关内容,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完善评价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采取定期稽查、日常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通过明查、暗访、问卷、测评等手段,使领导能够及时对监督员担当职务的能力及能力的发挥程度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而做到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充分调动积极性,改善组织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规范化建设健康发展。

四、取得成效及下步工作思考

通过内部机构规范化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深知规范化建设路还很长,我们只是做了初步探索,今后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规范化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专业执法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模式以后,科室内部考核的标准统一了,监督员们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样就看出了个体差异,找出了工作上的不足和自身素质上的差距,监督员们能够自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深造,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学习风气浓了,专业执法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在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为监督员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使他们更快成熟。

2.通过规范化建设,增强执行能力。我所通过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卫生监督工作流程,加强了各岗位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大气力,注重细节,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3.通过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内设机构规范化建工作的开展,解决了科室综合执法”中出现的执法力度不

一、执法程序不到位等不规范问题,大大减少了监督员执法的随意性,基本实现了执法口径统一、工作流程合理、执法行为规范,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了执法力度。今年我们要继续在规范执法行为上大做文章,继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让百姓受益: 4.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形象。由于在卫生监督内设机构上实行了规范化建设.对监督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艺术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所提出了以“三生质量监督为重点、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标,以行政处罚为手段,以为百姓健康服务为宗旨”的卫生监督工作指导原则,加强了对管理相对人的规范管理,促进了卫生监督内设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卫生监管水平。在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为管理相对人服务,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多为管理相对人做好事、办实事,全面提升卫生监督执法形象。

我们只是在卫生监督内设机构规范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实践,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有机会把我们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进行汇报,目的是想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的指点,使我们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此非常感谢卫生部卫生监督局的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我们要把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带回去,认真地研究和改善我们的工作,为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和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加强培训 增强素质 全面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河南省卫生厅

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建设一支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和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员队伍,是履行卫生监督职责,实现保障人民健康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卫生监督员的教育培训是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卫生监督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我省以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不懈狠抓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使卫生监督员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卫生监督员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业务型向法制型、综合型转变,为卫生监督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近年来,我省卫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案件查处的数量逐年增加,查处的质量逐年提高,迄今查处各类案件60000余件,即使个别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案件,也均以胜诉结案。仅去年,全省卫生监督机构就查处8166件违反卫生法规的案件,全省医疗市场秩序、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状况进一步明显好转。

一、基本做法

(一)高度重视,巨资投入。

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归根到底是卫生监督队伍素质的集中体现。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把卫生监督员的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按照厅领导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卫生监督队伍”的战略思路,我们在制定规划、安排任务、检查总结等工作中,都坚持强调队伍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各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并坚持每年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许多大规模 钩系统培训,主管厅领导都亲临现场授课或做动员报告。因河南属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经费非常紧张,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更为困难,为保证培训效果与质量,卫生监督处先后购置了多媒体投影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为尽量减少基层卫生监督员的支出,卫生监督处每年从处室的包干经费中拿出60余万元,作为教材等培训班各项费用的补贴,迄今为卫生监督员培训投入资金近300余万元,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卫生监督员能够参加培训。(二)健全制度,奖惩激励。

近年来,我厅按照卫生部、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在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员准入、考核、培训和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作出明确要求,形成卫生监督员培训和管理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卫生监督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新聘用卫生监督员先培训后聘用制度,聘用卫生监督员必须在试用期内接受培训,培训既有学时的要求,又将卫生法规、标准等作为规范的培训内容,未经系统严格的培训,一律不得上岗。二是建立在岗卫生监督员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将培训和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按需施教,确保实效。三是培训实行学分制和培训合格制。我们举办的卫生监督员法规,标准、规范培训班,对考试合格的培训人员,发给“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证书”和“卫生监督员培训证”,作为卫生监督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实行这些奖惩激励制度,营造了卫生监督员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的氛围,基本保证了各级卫生监督员每年参加一次以上的培训。不仅使整介卫生监督队伍中逐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和促进了卫生监督员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严把了卫生监督队伍的“进口关”。(三)常年不断线,阶段有重点。

卫生法规、标准、规范是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对于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保证健康相关产品质量,以及公共场所、作业场所符合卫生要求,从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以掌握运用新标准、规范为内容,以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为目的,坚持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并重,凡颁布实施新的卫生标准、规范,我厅均及时举办培训班,迄今每年组织不同内容、不同专题的卫生监督员培训班约20期左右。这些培训,在将卫生标准、规范作为教育培训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围绕卫生监督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实践,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结合卫生监督员的单位、职位和专业特点,确定培训重点和内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着力培养和提高卫生监督员按照法规规定,运用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先后组织了新颁布,修订的职业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生产企业良好规范、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卫生部化妆品检验规定、化妆品通用标签标准、中 国已使用的化妆品原料名单、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培训。现在,卫生监督员依法对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监督检查时,不再是仅检查其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而是结合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还对其原料及其禁用物质、限用物质、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等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或结合HACCP和量化分级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常年不断线,阶段有重点的培训,使卫生监督员既提高了政策理论素养,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卫生监督员的广泛欢迎,促进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树立了卫生监督的良好形象。

(四)常开直通车,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的卫生监督实践表明,卫生执法的重点在基层,卫生监督员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培训工作的重心必须下移。为使培训工作落实到基层并保证培训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采取开“直通车”的方式,将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到县(市、区),立足于为每个县(市、区)培养3—5名“明白人”和卫生监督骨干,确保每县(市、区)有3名以上卫生监督员接受省卫生厅的直接培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掌握运用新的标准规范。“直通车”的培训方式,有效避免了部分地区培训工作的“棚架”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经费困难的实际情况。参加省厅直接培训的卫生监督员已达到6000多人次,基本上覆盖到了全省所有的158个县(市、区)。二是充分准备师资,邀请卫生部有关领导和省内外专家授课,并印发讲义资料。许多基层卫生监督员都身有感触的说,常年工作在卫生监督的一线和基层,能够近距离聆听卫生部的政策权威和省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接受前沿知识和最新信息,的确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三是将有关标准、规范收集、汇编印发给每位与会的卫生监督员,以便他们平时查阅、学习和使用,让他们知道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从哪里寻找答案,计已连续13年坚持印发卫生监督法规汇编26卷,共10000余册。这些卫生监督法规汇编已成为基层卫生监督员得心应手、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极大的促进了卫生监督员业务素质和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表明,监管对象的自律行为对卫生监督工作效率也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河南部分生产企业起点低、设备简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我们适时提出了“以培训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和“监督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的同时,注重了企业和医疗机构等管理相对人的培训,督促其改善基础卫生设施和生产条件,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期间,结合企业实际,我们还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帮助生产企业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整改完善。不但提高了企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法制意识,落实了国家的卫生标准规范,对日常的卫生监督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基础性作用,而且促进了企业、医疗机构的发展,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五)查训结合,注重实践。

卫生执法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调查取证、适用法规以及文书案卷等许多执法环节的把握,一方面要靠系统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执法实践中领悟和体会。因此,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上的授课,同时把执法实践作为更广阔的培训基地,将卫生执法的督查作为对基层卫生监督员培训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打击非法行医等督查以及卫生监督专项稽查过程中,我们都认真制定方案,按师资队伍标准,精选有政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人员组成督查组,使督查工作既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成为释疑解惑的过程,成为对基层卫生监督员培训提高的过程。针对发现的问题或基层执法实践中的疑问,许多督查人员都结合实例现场予以讲解,遇到卫生执法难点,省、市、县卫生监督人员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探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基层卫生执法人员则在整改中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水平。(六)形式多样,实现内容、质量和效果的统一。

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改进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培训工作新模式。在培训方式上,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培训方式现代化,课件力求作到图文并茂、真实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培训对象体会到,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知识的汲取和精神的享受;在培训内容上,授课人员都精心备课,坚持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知识深度与专业广度相结合,或介绍国内、外专业情况新进展,或结合典型案例、焦点热点等予以相互对比、旁征博引,做到学以致用。省卫生厅还针对基层卫生监督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到基层上门培训,把教材和师资送到一线,深受基层卫生监督员的欢迎。同时,为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在每次举办培训班之前,我们都悉心筹备,精选师资,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结合培训内容和重点,编写或选取简明、实用、系统性均较强的相应的教材,专门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以便卫生监督员理解掌握,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卫生监督员培训,不断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了全省卫生监督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从我厅1997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的“百案评奖”活动来看,加强卫生监督员卫生标准、规范培训后,使参讦案件数量明显增多,案件范围不断拓宽,适用标准、规范不当的案件明显减少,基本都能作到,违法事实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处理恰当,文书 书写规范,办案质量明显提高。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保障经费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卫生监督员的培训,是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卫生监管能力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卫生执法形象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转变重使用轻培训的观念,结合实际,统筹规划,保障经费,精心实施。(二)选好教材和师资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不是坐而论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因此,所选培训教材和内容,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及时反映新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和卫生监督的发展动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改革的需要。要选取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卫生监督实践经验的人员授课,才能增强培训效果。因此,要着眼长远,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逐步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三)培训工作的“直通车”,广覆盖是尽快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卫生法规、标准、规范贯彻执行,具体落实在基层,监管执法在基层,“直通车”式的培训,保证每县(市、区)有3名以上卫生监督员接受省级直接培训,相对的使责任人以及基层卫生监督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和运用,对于保证培训质量,提高行政监管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均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现行的部分卫生标准和规范不够完善,已经不能适应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建议尽快修订和完善。

二是卫生标准、规范文本发行渠道不畅,很多卫生标准、规范发布后,基层却查找不到标准、规范文本。建议卫生部改善卫生标准和规范的发行工作,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以方便企业和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查询、使用。

三是现在的部分卫生标准文本价格偏高,不便于培训和使用。卫生监督机构经费仍较困难,建议卫生部适当统一购买印发给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让卫生监督员及时学习掌握有关卫生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兄弟省(市、区)相比,与卫生部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今年的卫生监督工作会议,给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卫生监督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新的起点,学习兄弟省(市、区)的有益经验,按照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认真落实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改进卫生监督员培训工作,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水平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卫生监督员队伍,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 的贡献。

解放思想 务实创新

积极推进职业卫生工作,确保劳动者生命安全 ——宝安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介绍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局 宝安区被卫生部列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地区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宝安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宝安是深圳市七大辖区之一,面积577平方公里,人口440万,其中户籍人口29万,暂住人口411万。全年生产总值达1 126亿元,为深圳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区内有医疗卫生机构782问,其中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11间,社康服务中心164间,社区医疗服务站20间,工厂医疗室131间。医护人员7 370人,其中硕士生305人,博士生42人,副高职称以上1 089人。

全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9个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工厂医务室。区疾控中心及区卫监所为副处级机构,内设正科级职业卫生科,各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均为正科级单位。目前宝安区专职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为94名,其中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7名。共有工厂10 840家,职工约226万人,其中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的工厂4093家,直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工人13.6万。职业病危害因素以有机溶剂、粉尘、噪声最为常见。这些危害因素土要分布在电子、五金、宝石、印刷等行业。

二、积极探索,构建职业病防治体系

试点工作开展前,全区街道预防保健所附属于各街道医院,职业卫生专职工作人员缺乏,职业病发生率较高。试点后,宝安区根据卫生部和广东省的文件精神,将街道预防保健所从医院独立出来,增加编制,加挂卫生监督所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形成区及街道职业卫生两级监督管理体制。区卫监所和各街道卫监所负责辖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宝安职业卫生服务实践已建立起以区疾控中心为主导、街道预防保健所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前哨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三级网络分工明确: 区疾控中心负责全区职业病防治计划的制订、技术指导、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评价;街道预防保健所负责企业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建立职业病危害档案,对社康中心业务指导:社康中心负责职业病危害的宣教工作,设立职业病咨询室,举办培训班等。同时在全区131家工厂设立医务室,也开展职业病咨询活动。

区疾控中心和各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已获得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资质,区疾控中心还具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资质。通过基层三级网络搭建了职业病危害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网络化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的防制体系,不断扩大职业卫生服务面。宝安区利用上述职业卫生两级监督、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职业卫生服务。(见图)

三、政府重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宝安区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方案,同时将职业卫生服务列入区政府十项民心工程之一。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宝安区加大职业病防治人员及经费的投入。计划3年核拨试点专项经费2100万元,其中2007年已核拨500万元,在区疾控中心增设职业卫生科,总编制14人。

开展试点工作后,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区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区22个相关部门也分别出台贯彻《意见》的具体措施,从而形成劳务工工作“1+22'’文件,全力保障劳务工的劳动生命安全,保障其各项权利,为其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例如区职业能力开发局负责劳务工岗前培训,举办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等方面知识培训;区总工会负责执行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把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以及经期、孕期保护等涉及女职工特殊利益保护的内容,纳入集体合同等。

四、开拓进取,探索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宝安区卫监部门大胆创新,探索出一系列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一)多邵门参与的职业卫生监管模式。宝安区已建立起“宝安区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实现全区综合执法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此系统,卫监部门可获得工商部门的证照登记资料,及时掌握新办企业的情况;同时可获得安监、质监及贸发等部门有关生产企业的审批资料,使工作能及时跟进。

(‘)职业卫生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以街道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建立起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各卫监所对责任区进一步划分网格,每个网格由指定的卫生监督员专职负责监督工作。

(三)重点监控,分类管理模式。将辖区企业划分成“1—2-0'’三大类,“尸代表重点监控企业,“2”代表一般危害企业,“o”代表基本无毒害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现场检查,确定其职业危害关键控制岗位。对“尸和“2’’类企业,卫监部门加大监督频次,要求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关键控制岗位的职业卫生工作,并定期对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对(60”类企业,卫监部门简化监督程序,减少监督频冰,扩大监督覆盖面。通过集中培训、开会动员等方式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形成文书,书面告知“o’’类企业,要求企业限期提供关键控制岗位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工作场所的监测报告及使用材料清单,从企业提供的资料中筛选出需进一步跟踪监督的企业。同时定期通过电话询问企业负责人,了解关键控制岗位的职业卫生现状,督促其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全区通过广场活动、新闻媒体、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职业卫生相关内容,营造出浓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氛围。对企业管理人员及劳务工进行多方面培训,同时要求卫生监督员充分利用监督检查的机会,用10分钟时间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普法教育,全面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

宝安区对违法行为轻微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用人单位先进行约谈,促使企业自律。对约谈后不落实整改措施或造成危害后果的则依法作出行政处罚。2007年全区共监督有毒有害用人单位6 779间次,作出责令限期改正1160间次,行政处罚92宗,其中警告74宗,罚款23宗33.6万元。

五、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07年全区共监测有毒有害工作场所3 563间,职业健康体检115 974人次,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131 148人次。全区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监测率、职业健康体检率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分别达到87.05%、85.33%和96.50%。

宝安区目前已初步完成职业卫生服务机制的改革,建立起职业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扩大了职业卫生覆盖面。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卫生部试点督查组通过考察,对宝安职业卫生网络体系及机制建设表示赞赏。同时以职业卫生监督为突破口,加强对工厂食品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的监督力度,使卫生部门工作更加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发展。

六、锐意进取,继续推动基本职g/P_.生服务试点工作

宝安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任务仍然艰巨。由于企业密集,劳务工数量庞大,职业卫生服务难以全面覆盖。宝安区目前虽然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出了一个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模式,但该模式尚不能完全与宝安的经济发展同步。

全区将进一步探讨职业卫生服务模式,加快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继续完善机构与机制建设,全面提高系统内部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扩大职业卫生覆盖面,提高职业卫生监督与服务质量,丰富职业卫生服务内涵,探索有效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创新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模式 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水平

湖北省卫生厅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试点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厅从2005年始,在省卫生厅卫生监督直管的公共场所、十堰市、荆州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我厅根据各类公共场所不同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量化分级管理方案供其参照执行,保证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有序进行。试点成功后,2007年初,我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全省17个市、州城区的旅店、美容美发场所、游泳池(馆)三个行业全面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全省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试点先行。

从2005年10月份开始,我厅成立了以分管厅长为组长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信誉度分级与公示制度调研项目”为抓手,先在我省直管的公共场所小范围进行试验。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结合下发的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分级标准,在广泛征求各地专家和业务骨干,行政相对人和星级饭店评审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省的相关标准。首先,我厅对20家省直管公共场所先后3次进行了考核评分,通过初审、复审,最终确定卫生等级“A’’级单位8家,c(B’’级单位12家。还结合省直管单位的具体情况,召开现场会对A级单位进行了授牌。省管单位实验结束后,我们加强了对国家试点十堰市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十堰市在城区和五县一市一特区,“三类行业”纳入量化评审单位1 963户,占总户数的75.01%(量化评审覆盖率十堰市城区为89%,县市55%),量化评定出A级单位45家、B级单位78家、C级单位家1 812家,28户达不到C级标准者,予以取缔。2007年,十堰市在2006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又将足浴场所所纳入量化分级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大了量化分级管理的覆盖面。截至2007年年底,十堰市城区上述四类场所1 053户,量化分级评定1 002户,量化分级覆盖率由2006年的85%上升到95.2%,全市(十堰城区及所属县市)量化分级覆盖率由75%上升到87.4%。十堰市还针对市场上美容美体行业快速发展,各种创伤性、侵入性美容项目和生物医学宣传五花八门等现象,对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进行界定,制定了《美容美体场所卫生信誉检查考核标准》(82项);(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试点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舆论宣传发动工作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败。为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社会认知度,我省各地加大了宣传力度,为推进此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各地按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对经营单位负责人相关培训和动员大会,使经营单位负责人对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评分标准、评分说明及评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积极配合和落实。

黄石市、思施州、鄂州市结合旅店、美容美发、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开展了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报道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卫生信誉度和卫生风险。十堰市政府及卫生局利用网站对各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讦定情况进行公示,市民群众积极参与量化分级工作,也大大增强了经营单位参与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量化分级氛围,使整个社会都能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明确责任,建立机制。我省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纳入综合执法责任制进行目标考核,明确提出各地量化分级评审覆盖率及卫生级别递进幅度,有序的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各地采取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与日常监管及卫士许可并轨的措施,分别成立评审小组,制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将评审标准中关键指标与现行卫生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卫生许可发放办法相对照,对被确定为试点类别的旅店业、美容美发业和游泳池

(馆),在发(验)卫生许可证时,一律实行先审查打分,取得c级以上的方可发(验)卫生许可证。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每季进行一次卫生A级单位“回头看”及卫生A级集中评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已评A级单位如果卫生水平降低,则给予降级处理,申报A级单位如果达到A级水平则及时予以评定,这样不仅保证了量化分级A级单位评审质量,使其名副其实,也使A级单位不能掉以轻心,始终保持严管态势。对B、C级单位,卫生监督员按相应监督频次进行监督检查,对擅自改变卫生设施设备和功能布局、日常卫生管理制度不落实、群众投诉意见较多的经营单位督促整改,并视情况予以降级处理;对自身卫生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卫生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B、C级经营单位,将根据评分情况在下一提高其卫生等级。

(四)提高质量,规范操作。

为规范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审运行程序,保障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讦中质量,真正做到公正性,十堰市出台了《十堰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升降级管理办法》,对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升降级评审原则、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公示办法、奖惩办法予以明文规定,使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升降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依标升降,有序运作。各级卫生监督员,较好掌握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等级评定的方法、步骤及技术要求,确保了该项工作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为有效建立起公共场所

卫生监督新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我省的旅店、美容美发场所、游泳池(馆)三个行业全面加大了对卫生设施设备、功能问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了自身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改观。

1.公共场所难点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我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纳入量化管理工作后,由于企业自身的高度重视,卫生监督部门从严要求,以评促管,经营单位加大投入和整改力度,一些突出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一是进行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均建立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卫生管理人员的,建立了专门卫生管理档案;二是游泳场所(馆)水质处理消毒、部局流程得到有效改善,整体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观,池水卫生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部分单位将传统三抹布,增加到六色抹布;完善了洗消专问和消毒设施,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上墙,配备茶具密闭运输箱和保洁柜,保证杯茶具在配送过程中不受污染;四是美容美发行业的公共用具、毛巾消毒及通风、烫染专区逐步得到落实,部分单位采用一客一换美发工具。

2.规范了卫生监督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卫生监督员通过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了,监督职责到位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公共场所安全风险显著降低,此项工作受到了业主的欢迎,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3.初步形成了新的卫生监督运行机制,强化了经营单位的卫生责任,各经营单位在卫生信誉度评审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管理的重要性,促进经营单位改善自身生产环境,建立有效的卫生质量控制体系,为实现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共同参与,相互监督,为共同创造卫生的消费环境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要体会

(一)提高/k/Y,,加强领导是推行量化分级管~E_T-作的关键。我省把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解决难点热点问题重要手段。目标明确、全面部署、整体推进。把量化工作纳入各地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落实责任,保证工作进度。

(二)加强宣传、群众参与、媒体互动是推进量化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量化工作要实行社会参与,媒体互动才能调动企业参入的积极性。通过在报纸、电视、网上公告对讦审结果统一向通告;实行等级挂牌经营等措施,达到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消费,促进企业高度重视的目的。

(三)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评审公正性和透明性。

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评审准标,采取日常卫生监督与卫生许可审查评定相结合方式进行。对A级单位实行初评、复核、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办法,使A级单位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将量化分级与卫生许可挂钩,对卫生审查或复审达不到60分(c级)的经营单位不予核发卫生许可证,促使企业整改。

(四)采取以评促管的工作方式,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中,不以评分而评分,始终坚持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促进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为目的,实行分类指导。较低级别企业主要帮助企业保C创B,达到基本的卫生许可条件;对较高级别的企业,实行保B创A,达到示范单位的标准,形成以创促评、以评促创的良性互动局面,不断循环发展,从而提高公共场所整体卫生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我省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尚需进一步扩大,地区、行业进展还不平衡,部分地区、部分公共场所仍未开展;社会参与度还不高,量化分级管理成果尚未融入百姓生活,社会监督的局面还没完全打开,评审标准还需不断完善,部分监督员认识还需提高,消费者、经营者与监督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打算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员认识,完善评审标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二)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发动,提高公众认知度,企业参与度,形成公众参与、企业诚信经营、争达A级单位的良好氛围。(三)加强对卫生监督员和评审员的再培训工作。保证评分标准和尺度的统一和规范,确保评定工作规范、透明、公平、公正。在评定工作中,即抓量化覆盖率,又抓评定质量,防止评定工作中走过场现象。(四)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公共场所量化级别每年评审认定一次,对企业量化级别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监管机制 提高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局

浙江省湖州市目前共有集中式供水单位54家(其中:市政水厂7家,农村乡镇水厂47家),日平均实际供水能力达58.4万吨,供水人口约210万,占总人口81.7%。由于农村供水单位规模小,普遍存在水质净化设施简陋、自身卫生管理薄弱、不具备水质自检条件等问题,农村供水水质抽检合格率大大低于市政供水,且不合格的卫生指标主要集中在浊度、微生物指标和游离性余氯等。

为进一步建立生活饮用水监管机制,提高生活饮用水保障能力,在省卫生厅等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自2005年起,湖州市在总结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按照“一年试点、二年推进、三年完善”的思路,在集中式供水单位推行了量化分级管理,至2007年底全市54家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实现全覆盖。根据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经初步评定向省卫生厅推荐A级单位11家,评定B级单位17家、C级单位21家、D级单位5家。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各供水单位进一步健全并落实了卫生管理制度,增加了硬件设施投入,水质检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具体做法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实施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是以培养集中式供水单位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量化评价、分级监管,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改善饮用水卫生安全信用环境,培育饮用水卫生安全信用意识,全面提高饮用水卫生安全水平,是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为加强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市卫生局专门成立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工作,并将此

指标纳入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工作考核目标。(二)制定方案,规范操作。

为确保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更切合湖州实际,市卫生局在借鉴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在《湖州市卫生局关于集中式供水单位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的通知》(湖卫[2005)99号)中规定了评级方法,明确了讦级结果要在新闻媒体公布,对于卫生信誉度较高的A、B单位予以奖励等措施,以提高供水单位参与量化分级管理的积极性。为确保量化评级工作科学、公开,市卫生监督所专门制定了《湖 州市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基本卫生要求》和《湖州市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考核验收评分表趴从组织制度、卫生管理、卫生设施、水质质量五个方面细化卫生要求和评分项目。把每位卫生监督人员检查时的随意性统一为“一把标准评价尺子”,为有效实施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为突出监管重点,在该《评分表》中还设置了必须采用全自动专用消毒设备、建立符合要求的检验室等关键项目,如关键项目中有一项达不到要求,则被评为D级单位。(三)宣传发动,组织培训。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多次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为使各供水单位对量化分级管理这种新的监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切实促进供水单位卫生自律,在宣传发动阶段,市、县(区)分别组织召开集中式供水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了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组织学习量化分级管理有关要求和评级方法。针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普遍存在检验室设置不规范、缺乏检验技术力量等问题,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专门举办了检验员培训班,组织54家供水单位的检验人员到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集中培训半个月,考试合格发放上岗证,使供水单位都具备了水质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能力。由于企业了解推行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意义和要求,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为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现场指导,落实整改。在量化分级管理整改阶段,为督促企业及时落实整改,顺利通过量化分级管理评估考核,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专门成立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技术指导小组,对参加量化分级管理的集中式供水单位逐户上门指导。在指导中,突出重点,特别是强化对量化分级管理关键项目的监督指导,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落实到人;二是规范水质的净化处理,如要求配备计量准确的液氯、二氧化氯发生器等全自动专用消毒设备:三是实行采购索证制度,要求采购管材、水处理剂等涉水产品必须索证及出入库验收登记;四是建立符合要求的检验室,要求检验室不得小于25平方米,设置理化检验室、无菌室和二次更衣室等功能间,部分功能间内必须安装洗手、空气消毒等卫生设施,同时配备分光光度计、浊度仪、水浴箱、分析天平等检验设备。五是加强水质检验和管理。要求供水单位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开展水质检测项目和检测频次。在现场指导中,还按照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对所有供水单位进行模拟评估,并针对模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督促供水单位完成整改。

(五)加强管理,促进自律。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后,多数供水单位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初步建立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着手加强自身卫生管理,同时主动投入资金改进净水工艺和改建实验室。如湖州市双林自来水厂在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前,检验室条件很简陋,基本不具备微生物检验条件。在量化分级管理整改阶段,该供水单位投入大量资金重新建造了实验室,检验室面积由原先的30多平方米扩建为lOO多平方米,检验室功能间设置齐全,布局合理,同时还更新和配备了检验设备,充实了检验力量。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该供水单位还不断加强自身卫生管理,卫生信誉度由模拟评估时的c级跃升为A级。

二、主要成效

我市的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政府重视、部门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收到了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企业自身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供水单位专门成立了卫生管理组织,建立了较完善的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如建立了采购索证管理制度,设施清洗、消毒、检修制度,水质污染事件上报制度和突发应急处理防范预案等,并配备了专(兼)职卫生管理员,加强日常巡回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其自身卫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为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水质净化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农村供水单位的消毒效果不稳定一直是水质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后,全市采用人工配制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农村供水单位专门购买了全自动专用消毒设备(如液氯、二氧化氯发生器等)。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有49家供水单位全部采用饮用水专用消毒设备,使消毒计量更准确,确保了消毒效果。另外,为确保供应的水质浊度项目达到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的供水单位在制水工艺中对水质进行深度处理,即在过滤前添加粉末活性炭,改进工艺后,水质质量明显提高。(三)供水单位的自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水质检测一直是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最薄弱环节,大多数供水单位缺乏开展水质检验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检验技术力量。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后,各供水单位对检验室进行了新建、改建或扩建,设置了理化、微生物检验室,并配备了恒温箱、水浴箱、分光光度计等检验设备和专职检验人员。通过改进,各供水单位基本具备了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耗氧量等常规必检项目的检测能力,为保证水质净化处理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防上水源水污染起到监测预警作用。

(四)水质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量化分级管理中,各供水单位制定了较详细的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防范预案,部分单位还对应急预案进行了模拟演练。2005年,我市个别农村供水单位的水源水附近的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后,供水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24小时人员值班,对水质进行动态监测,每隔1小时监测一次,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卫生部门和当地政府。同时加强水质净化处理,在常规水质处理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在源水和水质过滤前两道投入粉末活性炭,以保证了供水质量。

(五)卫生监督执法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供水单位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把卫生信誉度低的供水单位作为监督的重点,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监督效能明显提高。这种新的卫生监管模式也使卫生监督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思想理念得到更新,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大大提升。

三、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实施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前提。

自我市实施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开始,市、县(区)卫生局领导就高度重视,由分管局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将这项工作进展情况专题汇报。同时,对于实施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了工作顺利进行。

(二)社会认同,是开展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

饮用水量化分级管理必须被社会认同、被企业接受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对社会群众来说饮用水量化分级管理还是一个新名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从宣传发动抓起,一方面抓社会宣传,2005年在市卫生局建立的“湖州电视台天天健康栏目”、“湖州日报卫生健康与法栏目”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滚动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一方面抓企业培训,在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经常性卫生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分层次召开企业负责人、检验人员培训,日常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学习饮用水量化分级管理新理念。通过宣传发动,饮用水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湖州得到较好的社会认同。

(三)从实际出发,是做好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保证。

根据湖州现状,我市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推行饮用水量化分级管理“循序渐进、确保质量、全面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实施饮用水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搞一刀切和遍地开花,避免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对参与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严格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做到成熟一家,确认一家。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因为饮用水卫生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政府和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为提高我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水平,特别是保证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市政府已把集中式供水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王作,纳入了省级社会土义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项目的工作内容。2008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全市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供水单位努力争创A、B级单位,力争到年底全市基本消除D级,从而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确保农民喝上放心水。

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

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作为卫生部卫生许可对外的统一窗口,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承担了新资源食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许可工作。在卫生部党组的领导下,卫生监督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宗旨,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广大群众,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认真学习们亍政许可法》,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们亍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卫生监督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统一购买了《行政许可法》学习读本,及时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并要求仔细通读全部内容,深刻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还多次邀请全国人大的起草小组相关人员讲解许可法的立法背景和内容释义,组织卫生许可工作人员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法律界人士进行座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意识不断强化。

二、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完善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规章制度(一)组织起草了《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等规范性丈件。

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受卫生部委托,卫生监督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按照《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研讨,用了两年的时间,对1999年卫生部颁布的《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卫生部化妆品申报与受理规定》等文件进行了修订,2006年以卫生部名义陆续下发了《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0、《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审核规范》、《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卫生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等相关文件。此外,卫生监督中心还积极推进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制度改革,参与制订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0、《涉水产品分类目录趴《卫生部关于调整消毒产品监管和许可范围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二)不断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使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Tx-作规范化、科学化。

几年来,卫生监督中心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卫生许可工作的根本,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制定了《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执法廉政制度》、《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首问责任制》、《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服务承诺制度0、《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限时结办制趴《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责任追究制度0、《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健康相关产品档案管理办法趴《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许可受理处廉政工作规定0、《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许可受理处工作制度》、《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评审处内部管理规定0、《健康相关产品评审工作细则0、《健康相关产品评审专家公正性与保密制度》等,促进了行政许可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努力实现阳光许可

卫生监督中心一直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联系群众的大事来抓,积极落实《卫生部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分工意见》,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监督保障机制,组织制订了《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方案》,提出了中心政务公开工作的目标,明确了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制定了推行政务公开的具体措施。

(一)公开行政许可事项、程序、评审等全过程,实行阳光许可。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卫生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数量、申请书示范文本等通过公告栏、大屏幕、触摸屏等在受理大厅公示。此外,还充分利用卫生监督中心网站公布所有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的法定依据;设置了产品卫生许可申请表格下载区;设置了卫生许可办事指南栏e;每日发布产品的受理、批准信息,申报单位可以通过其用户名和密码,随时查询申报产品的受理评审状态,跟踪产品许可的全过程,除涉及产品的商业秘密外,产品的受理、上会评审、上报、批准等受理评审过程全部对企业公开。卫生监督中心还整理、完善了自2000年以来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的批准目录,建立了健康相关产品批件数据库,以供公众查询。

(二)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开展。

为了更好地做好政务公开,卫生监督中心在2003年初建立了中心网站,开辟了卫生许可、许可动态、法律法规、公众查询、网上申报,主任信箱、办事指南、投诉举报等专栏。几年来,经过不断地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建立了健康相关产品受理评审系统、健康相关产品网上查询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健康相关产品网上申报系统,形成了以信息发布、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模块为特色的综合性网站,并与中央政府网站、卫生部网站建立了链接,“网上申报、企业查询、公众查询”等栏目已成为卫生部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的主要栏目。据不完全统计,卫生监督中心网站的月平均访问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网站的建立对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阳光许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卫生监督中心被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政务公开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四、坚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卫生监督中心认真对照《行政许可法》,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效率”的原则,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各项制度,不断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行“一站式”服务,做到统一受理,分别办理,统一发放,统一收费。卫生监督中心每年受理健康相关产品万余件,发放和制作批件、评审意见等文书近万件,接待来人、来函、来电咨询2万余人次。

(一)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卫生监督中心明确了卫生许可工作所有岗位的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实行行政许可的责任制度、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责任追究制,一旦行政许可行为出现严重错误,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坚持依法行政,按照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行政许可程序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严格履行程序,规范行政许可文书,在规定时限内出具处理意见,一次性告知补正意见,从未要求申报单位提供与许可规定无关的资料。

(二)加强许可各环节的管理,严厉查处不规范行为。

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多环节的系统工作。卫生部制定了多种措施、制度及工作程序,以规范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监督中心在认真执行卫生部相关工作程序和制度的同时,对相关环节的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和审核。例如对于生产企业的管理,每年安排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培训班,诵过培训不仅传达有关政策,也将发现的企业伪造虚假材料等不规范行为向企业进行公布,以起到警示作用。在对专家管理方面,监督中心在定期召开的评审大会上,邀请卫生部或监督中心领导向专家介绍许可相关制度和要求的同时,不断强调专家的责任意识,以杜绝专家在许可过程中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为了规范检验机构和监督机构在健康相关产品检验工作和现场审核工作方面的行为,监督中~不定期地召开检验机构及监督机构参加的许可制度研讨会,并将许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及时传达给检验机构和监督机构。

(三)认真对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规范许可行为。通过不断深入学习《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强化了工作人员和专家依法行政的思想意识,在产品审核、报批过程中对不批准产品严加把关,避免因专家技术审核过程中的误判以及工作人员程序上的违规等造成的错误结论问题。从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至今,行政复议案件呈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少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07年,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行政诉讼、复议案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均有了明显的下降。这一现象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健康相关产品评审I作质量的提高,体现了全体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在健康相关产品许可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均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结论,没有发生一起败诉案件。

(四)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努力树立服务意识。行政许可是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同时,也应服务于人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转变观念,热情为企业服务,上岗时着装整齐,仪表端正,用语文明,从未与企业发生争吵之事;认真执行“首问责任制”,做到百问不烦,不论询问的内容与本人职责是否有关,都热情回答、接待或帮助来访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将卫生部出台的新政策及时传达给企业,每年都举办生产企业二生许可培训班,不仅将卫生部新的政策及时宣传给企业,还针对企业在许可’援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从2004年至今共培训企业代表约500人次.袁年二吴好的效果。中心还免费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通了声讯咨询电话1z.‘气譬询电话5部,受理相关政策咨询、产品申报咨询、疑难问题解答,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接听电话近2万人次。在受理大厅免费提供饮用水、报刊杂志以及申报用文具;编印了《健康相关产品管理法规汇编》、《卫生行政许可管理法规汇编趴《健康相关产品申报指南》、《健康相关产品批件汇编》等供来人免费查阅或购买;在受理窗口免费发放服务联系卡、卫生许可项目的办事指南宣传册等。《健康报》对监督中心的优质服务多次作了报道。2004年底卫生监督中心受理处被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巾帼文明岗”。

五、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和制度上杜绝不规范操作

卫生监督中心始终把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作为规范卫生许可工作的重点。一是通过制度有效地实施监督。卫生监督中心成立伊始,就先后制定了受理工作制度、廉政工作制度、印章管理制度、评审会议制度、样品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礼品上缴制度等,这些规定和制度为我中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创造了规范的环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监督渠道,不断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职能部门监督。在受理大厅显要位置设置举报箱,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在中心网站设立“主任信箱”、“举报投诉”栏目,对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电话进行认真及时处理,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三是通过机构设置,加强内部监督。将卫生行政许可受理和评审业务分开,实行窗口集中式受理,这样,不但方便了群众办事,而且使评审与受理各处室做到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强化了内部监督。四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了与企业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企业对行政许可工作意见和建议,并对企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认真研究。例如有企业反映“评审意见专业术语过强,企业不易理解”等问题,中心马上与专家共同研究改变评审意见模式,企业反映良好。

虽然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部党组的要求、离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卫生监督中心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扩大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等服务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使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基固本 完善措施 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山西省卫生厅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部的指导下,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一契机,强基固本,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中实现了新跨越,在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保障措施上实现了新突破,圆满完成了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任务和各项卫生监督工作目标,为卫生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网底建设

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我省的卫生监督工作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中,走过了边改革、边建设、边工作的道路。在以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所为骨干的全省卫生监督网全面形成的基础上,去年5月份以来,又启动了在农村建立乡镇卫生监督站工作,使卫生监督网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一是建立制度。2007年?月20日提请省政府制定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乡镇卫生院确定2-3名全额预算事业编制人员专门负责乡(镇)农村的食品卫生等监督工作。二是落实编制。山西省编制委员会于去年8月20日以《关于补充下达乡(镇)卫生院编制的通知》文件,下达全额事业编制3 601名,解决了乡镇卫生监督站的人员编制问题。三是全面推进。在解决机构编制的基础上,我厅又与省编办、省人事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设置乡镇卫生监督站有关事宜的通知》,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对乡(镇)设置卫生监督站组建工作。首先,统一名称。乡(镇)卫生监督站统一挂牌为“xx县(市、区)n乡(镇)卫生监督站”;第二,明确隶属关系。规定乡(镇)卫生监督站为县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第三,核定编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人口在一万五千人以下的编制卫生监督人员2名,人口在一万五千人以上的编制3名;第四,规定人员条件及选聘程序。主要从现有卫技人员中聘任,也可从社会公开招聘:第五,明确工作职责。乡(镇)卫生监督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四是加强督导。我厅和省编办、省人事厅派出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的速度。由于采取措施得力,乡镇卫生监督站的组建工作进展/顷利,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五是强化培训。为了做好乡(镇)卫生监督站人员选聘工作。我厅下发了《关于做好乡(镇)卫生监督站人员培训考试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培训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资格考试规定和卫生监督员聘用程序,以使此项工作落到买处。各市、县在建立乡(镇)卫生监督站的同时还在各村聘用了卫生检查员,从一些已经组建运行的乡(镇)卫生监督站的实践看,乡(镇)卫生监督站作用巨大,是农村卫生监督得以落实的网底。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能力建设是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的核心。2007年,我省已全面实施并完成了2004-2006年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全省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2007年开展的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持。三年来,我们借中央实施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之机,积极争取省财政 配套资金,三年共投入811万元,为省、11个市、119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1 581台(件)为省、市卫生监督所装备放射、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快速检测仪器88台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卫生执法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仅去年我厅和省卫生监督所就举办卫生局长、卫生监督员骨干和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型的培训班28期,并连续三年组织了全省卫生监督员资格考试,对6 296名考试合格人员发放了卫生监督员资格证书,作为聘任卫生监督员的必备条件,对5 665名取得《卫生监督员资格证》的人员进行了依法聘任。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执法工作的稽查力度,组织了全省卫生监督稽查检查,有效规范了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

三、完善保障措施,加强餐饮监管

2007年,我厅负责牵头开展了全省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治中,我们做到了“三到位、三落实”(即:思想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举全省卫生系统之力,标本兼治,圆满完成专项整治目标任务。同时,结合专项整治,在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保障措施,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政府重视,完善制度。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去年7月制定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对严格准入、规范餐饮业和食堂经营者的执业行为,改进服务、规范市场监管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了饮食摊点、餐饮业和食堂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明确了各部门和餐饮业、食堂经营主体的管理职责,强化了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了规定,并明确各级政府不得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列为创收单位。《意见》的及时出台,为我省圆满完成专项整治行动目标任务和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严格准入,强化监管。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餐饮业规模小,卫生设施投入不足,各地风俗与饮食习惯差异大,餐饮业整体卫生条件差,且部分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淡薄、卫生知识缺乏,导致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反复性大。因此,我厅将严格执行卫生准入制度,强化许可后监管作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省人民政府《意见》的要求,认真执行《山西省卫生厅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在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前,认真对餐饮单位和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生产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卫生设施和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现场卫生审查,严格发证条件,严把发证关。对于不具备卫生条件的餐饮业、食堂经营者和饮食摊点不予发证。同时,在发证审查中简化手续,缩短时限,提高效率,为从业单位提供便捷的服务。我们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作为加强发证后的卫生监管,不断提高餐饮业和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去年的专项整治中,把许可后的监管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及企业自身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切实落实餐饮单位索证制度和进货台帐登记制度,加强对采购、贮存、加工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的日常监督指导,进一步增强餐饮业和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整治效果,全省餐饮卫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三)加强督导,勇于创新。

在2007年的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厅高度重视督查督导工作,先后召开了5次全省性的会议,组织了3次全省性督查,共对118个县(市、区)的1 063个餐饮单位进行了督查检查。督导方式多样,规格高,声势大,特别是第三次督查由11个厅级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基层,解决难题,提高了各地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督查中注意总结推广收集各地先进经验,积极支持基层创新工作亮点。各地在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亮点频现。阳泉市盂县卫生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向县政府反映学校食堂存在问题,并抓住省督查组检查机会,向政府领导提出解决方案。引起盂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长亲自主持召开协调会,动员县、乡(镇)煤矿与学校结对子,每个矿承包一所学校,盂县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120万元,对全县24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全部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太原市杏花岭区等县(市、区)卫生局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对违法经营者的监督举报作用,与有关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查处取缔无证经营力度。晋中市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注重实效,与餐饮单位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在餐饮单位实行了“食品卫生承诺公示制”。晋城市各县(区)合理规划餐饮服务市场,划行l/]市,保证餐饮业开办必备的基本卫生要求,加强了城市综合执法力度。朔州市各县(市、区)在摸清餐饮单位底数的同时,绘制了餐饮单位分布图,以便于卫生监管。忻州市卫生局将办证时间缩短为?个工作日。长治市卫生局在市电视台开设“每周卫生监督报告”专题,定期报道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情况。

临汾市卫生部门开展了“食品卫生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阳泉、长治、晋城、忻州、大同等市先后制定了农村学校食堂、小餐馆、小作坊、小副食店等卫生基本要求,并加强了对小餐饮单位的卫生监督。

(四)改进监管模式,树立良好形象

卫生监督是卫生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服务的监管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和餐饮单位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是取得专项整治成果的重要基础。在整治中,我厅针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下大决心,采取断然措施,改进服务,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餐饮和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发证效率。二是加强对预防性健康检查机构管理的同时,增设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机构,批准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在全省有效。三是采取预约上门服务、巡回体检等办法,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四是降低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收费,由原先按医疗机构规定项目收费,统一规定在省(市)级机构体检每人次收50元、县级44元、乡级35元,大大降低了体检收费标准。五是严格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时,只准收取工本费10元。六是严禁借发放许可证之机增加收费项目,严禁搭 车捆绑收费。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极大地方便了食品从业单位领取卫生许可证和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特别是中小餐饮单位的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明显提高。这些措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为更有力地推动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卫生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广泛宣传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借助9月份的食品安全宣传周、11月的食品卫生法宣传周、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良好整治氛围。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广大群众亲身感到就餐环境的不断改善,对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省卫生监督的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省卫生监督和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把好的做法坚持下去,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省开展餐饮企业食品卫生 “阳光监督”试点工作介绍

海南省卫生厅

食品卫生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三方面合作。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至关重要。而在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上,应尽可能调动和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卫生意识和守法的积极性,自觉争取达到食品卫生良好水平。为促进科学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鼓励企业自律,强化消费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提高我省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我省卫生监督队伍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寻找新的 突破。2006年下半年,国家卫生部监督局组织的包括我厅领导在内的卫生部考察团到丹麦等欧洲国家考察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我厅考察后认为,丹麦实行的食品卫生“笑脸”监督公示制度,对食品卫生监管较科学和直观,成效甚大,值得借鉴。经请示卫生部监督局领导,同意在我省率先启动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情况公示制度试点工作。自2006年12月开始,我厅相关人员开始筹备试点方案起草工作。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3月,我省负责试点工作的同志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外文资料并跟丹麦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前后组织了相关人员进行六次讨论并在海口市、三亚市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和卫生监督员沟通。在结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经请示卫生部监督局,我厅把我省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情况公示制度定为“阳光监督”,并于2007年3月底出台了《海南省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阳光监督”方案》,试点工作于2007年4月在海口市和三亚市正式启动。餐饮业食品卫生“阳光监督”试点工作被列入我省2007年卫生监督工作的一大重点,我省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该试点工作,我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认真部署各项工作。我省分管卫生的林方略副省长也曾多次过问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试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将试点工作介绍如下:

一、试点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总体目标。一是充分调动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二是将监督结果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让消费者及时、便捷地了解食品卫生监督结果,做到知情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起到扶优治劣的效果,强化消费者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同时也强化社会对卫生监督员的监督,提高卫生监督行政执法效能。三是通过“阳光监督”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卫生监督的新方法和先进经验,提高我省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二)工作原则。“阳光监督”是依据《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要求,对在经过许可量化评分取得卫生许可后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并把监督结果向社会公布,使监督结果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便于社会监督。推行“阳光监督”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1.量化评价,分级管理的原则。对餐饮业进行“阳光监督”监督检查的频率 即按照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已确定量化级别的采用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但在“阳 光监督”标牌上只公布最近1次的监督检查记录。2.动态监督的原则。“阳光监督”的结果(笑脸)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经常性卫生监督中每次根据监督检查的结果给予相应的“笑脸”。

3.公开透明的原则。消费者享有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状况的知情权。各试点地区卫生部门以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入口处醒目位置悬挂“阳光监督”标牌的方法向消费者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向消费者公布监督检查结果、监督员的姓名及卫生监督投诉电话,以便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公开透明制度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推动和加强食品卫生工作。4. 卫生安全的原则。“阳光监督”以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只考虑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关的事项。其它诸如价格、服务水平等则不在考虑之列。(三)工作步骤。“阳光监督”是对通过量化评分取得卫生许可证后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1.“阳光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方法。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对餐饮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布局、卫生设施、从业人员实际卫生状况、生产经营过程卫生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进行现场审查,做出良好、一般或差的审查结论。属合理缺少的项目应进行标化,计算标准分。得分为总分的85%以上者,评为良好,给予“灿烂的笑脸”;得分为总分的60-85%者,评为一般,给予“少许的笑脸’’;得分低于总分的60%或违反关键监督项目者,评为差,给予“哭泣的脸”,并在吓日光监督”表牌上贴上相应标志,并要求其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2.“阳光监督”监督意见的公示。在每一次“阳光监督’’的过程中由卫生监督员对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情况、原料采购与储存的卫生情况、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情况、餐饮具及消毒情况等主要监督内容在叩日光监督”标牌上进行评价,在“卫生监督意见”栏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改进。

3.抓好卫生监督员培训工作和食品经营者培训工作。试点工作开始前对参与试点工作的监督员进行食品卫生量化评分的培训,以保证监督员评分的一致性,确保评分结果和所贴标识准确公正,提高试点评价结果的可信性。通过学习、培训,强化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掌握评分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同一餐饮企业始终由两位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每次监督前不能提前通知被监督单位,结果由两名卫生监督员现场监督、考核、评分、结论、综合共同发现的问题,最终得出良好、一般、差的审查结论。对试点范围内餐饮业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厨师长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阳光监督’’的意义、具体操作计划、实施方案,实施预期效果等详细宣讲,让经营者明白“阳光监督”的意义,引起经营者的足够重视,加强自身管理,并配合“阳光监督’’试点工作。培训工作由各试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各试点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实施。

4.加强舆论宣传,争取社会监督和舆论的支持,借助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卫生“阳光监督”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调动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极大促进了我省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我省组织专家对试点区监督员、企业的卫生管理人员、厨师长分别进行了培训,卫生监督员按照卫生部《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规定的监督项目,对每家餐饮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评分,做出“良好”、“一般”、或者“较差’’的评价结论,并将综合评价结果以公示牌的形式在餐饮业大门口显著位置公之于众。公示牌上的“综合评价”结果以三种不同的“脸”来表示,十分形象直观。我省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宣传试点逐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肯定,消费者纷纷以“看脸便知食店卫生优劣”、“饭店卫不卫生看脸便知”互相转告。

三、在餐饮消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证餐饮消费安全工作中作用良好在此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发[2007]23号)和《卫生部关于开展全国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在各级领导参加的相关检查和在有关部门的检查中,看到餐饮企业门口悬挂的“阳光监督”公示牌和听到顾客对公示牌的反映后,他们大都点头称赞卫生部门的工作,从而使我们的专项整治工作得到社会,群众,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得到了国务院的专项整治验收小组的认可。

建立协调机制 创新管理模式 开创职业卫生工作新局面

广东省卫生厅

近年来,我厅认真贯彻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关精神和部署,紧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有效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一、政府重视,建立职业病防治协调机制

广东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工矿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受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影响,近年来全省职业病发病呈高发态势。加上2004年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划转调整不顺,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十分被动。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厅下大力气,深入调研,研究对策,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加大投入,果断调整职能,建立协调机制,大力推动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一)调整职业卫生监督职能,理顺职业病防治管理体制。2006年3月,我厅在全面调研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题报告,请求省政府理顺体制,加大防治力度,遏制职业病危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华华省长、雷于蓝副省长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同年5月,省政府召集卫生,发改、经贸、劳动保障、财政、建设、安监、编办、法制办和工会等部门召开职业病防治协调会议,决定联合开展职业病防治管理专题调研。2006年7-10月,按照省政府协调会议要求,省编办会同卫生、安监等部门对我省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2007年1月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职业卫生作业场所监督职能重新划y3卫生部门,安监部门负责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基本理/顷了我省职业卫生的管理体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针对当前职业病防治压力不断增大,监管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2007年12月12日,省政府决定建立省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协调。由雷于蓝副省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卫生厅厅长和省政府分管卫生、经贸的2位副秘书长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有卫生、发改委、劳动保障、公安等13个部门。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难点问题。

(三)建立“三同时”审查制度,加强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为全面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制度,2007年11月,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卫生厅、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厅、建设厅和中国银行广州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审查工作的通知》,规定我省范围内各种存在或者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各有关审批部门应共同把关,从源头控制职业病的危害。

理顺管理职钝以及联席会议制度和“三同时”审查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明确了部门职责,建立了工作机制,强化了沟通协调,逐步形成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共管共治的新局面。

二、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提高职业病防控能力

一是探索建立风险管理职业卫生监管模式。为缓解职业病防治力量不足的问题,按照“上级指导,辖区负责,分类管理,重点整治”原则,我省逐步推行基于风险管理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将职业病危害分为严重、一

般、轻微3类,按企业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管理水平将每类分为好,一般、差3个档次。卫生部门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及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二是重心下移,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近年来,我省深圳、佛山等市率先在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建立乡镇、街道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充实一线监督力量;扶持乡镇医院培养职业卫生服务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覆盖率。佛山市南海区实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免费检测制度,职业卫生监测率迅速得到提高。深圳市宝安区在区、街道已逐步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网底,每个网格由指定的卫生监督员专职负责其中的卫生监督工作,明确职责与任务;同时,该区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探索新型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模式,近2年的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监护覆盖串均达到了80%。

三是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立体监控模式。深圳、佛山、惠州等市不断探索完善以“最基层的卫生站(室)作为前哨点,以镇或街道卫生院防保科、卫生监督分所为骨干,以上级卫生部门为主导”立体监控网络,当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接到群众举报、投诉职业病危害信息时,卫生行政部门能及时获悉并采取措施,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深圳宝安区更是走先一步,率先建立起“宝安区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实现全区综合执法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该系统,卫生监督部门 可获得工商部门的证照登记资料,及时掌握新办企业的情况;同时可获得安监、质监及贸发等部门有关生产企业的审批资料,使工作能及时跟进。

三、注重基层,加强职业病防治网络建设

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和成效。为此,我省狠抓基层职业病防治网络建设。一是加大对基层经费投入。自2004年以来省政府每年拔出1 000万职业病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地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同时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级卫生监督所能力建设,增加职业卫生监督装备和仪器设备,提高基层职业卫生监督能力。二是组建新的独立职业病防治机构。2004年以来,深圳、东莞、惠州等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成立了独立职业病防治院,切实加强了珠三角地区职业病防治技术力量。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1家独立职业病防治院(所),分属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健全了全省职业病防治网络。三是加强对基层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2004年以来,我省坚持每年举办2-3期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和监督人员培训班,邀请国内有名职业卫生专家授课,使基层从事职业卫生的人员上岗前基本上均经过培训;正式启动由省职业病防治院联合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职业卫生技术骨干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卫生学科带头人。四是加快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认证进度。2004年,我厅作出加快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认证的决定,重点抓好珠三角地区的认证工作。目前,全省已有32家镇级防保机构取得健康体检资质,20个镇防保机构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有力推动基层职业卫生深入发展。其中,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的所有街道、镇的防保所均取得职业健康检查和技术服务的资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的有13家乡镇卫生院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

四、建立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规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更好落实卫生部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我厅制定《广东省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规定趴统一规范全省职业病鉴定工作。一是依法规范鉴定工作流程。成立了我省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将鉴定办事机构设立挂靠在省职业病防治院,并对鉴定申请、受理、专家抽取、组织鉴定、文书出具与送达、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保证了我省鉴定工作顺利进行。二是规范各个鉴定环节文书,保证鉴定工作质量。对申请、补充材料、受理、不予受理、现场调查、抽 取专家、专家讨论、鉴定书送达等各个环节的文书进行细化、格式化,确保全省工作的统一、规范,保证了工作质量。三是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在日常职业病诊断过程当中,及时告知当事人有申请鉴定的权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四是执行“严格筛选、全程培养”的原则,抓好专家库的遴选管理工作。

五、探索建立职业病危害事件预警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贯彻“预防为主、协调为主、基层为主”方针,建立起以卫生行政部门为领导,监督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共同构成的职业病危害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制度、情况收集和分析制度、紧急事件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专业优势,及时收集、处理、分析职业病危害动态信息,对存在事故苗头的事件主动进行追踪和积极处置,将职业危害的损失和范围降到最低限度。几年来,我省及时妥善地处理了铅中毒、三氯甲烷等群体职业病危害事件,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虽然我们在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我省仍存在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地工作不平衡和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与卫生部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借鉴和吸取兄弟省份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追究 切实做好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

新疆自治区卫生厅

职业病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疆作为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大力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等优势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也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区职业病危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基本情况。

我区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土要因素有各种粉尘、苯及苯系物、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氨、氯、铅及铅化合物、汞及汞化合物、锰及锰化合物、有机磷农药、噪声、高温(热辐射)、放射线等。从目前卫生部门能够掌握的数据统计,我区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8 218家,从业人员971 168人。其中,职业病危害较严重的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及石油化工、轻工、建筑建材企业有3 559家,从业人员共497 720人。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上报各类职业病现患病例16 598例,其中,尘肺病14 811例,职业中毒1 579例,其他职业病219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职业病防治和劳动者的健康防护。二是个别地县把开展职业病危害治理、进行职业病监督监测与发展当地经济、招商引资对立起来,履行职责不积极,甚至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三是个别部门把职业病防治单纯认为是卫生问题,没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2.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2003年中编办关于卫生部门和安监部门职业卫生管理职能调整后,根据卫生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我厅会同自治区安监局联合转发了该文件。2005年以来,各级卫生部门基本不再承担调整出的相关工作职能,但由于人、财、物及技术力量等原因,相关部门的职能尚未完全落实,部分监管工作出现空档。在一些地方,职业病防治工作还没有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职业病防治和监督机构力量薄弱。除自治区和部分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公立医院和大型企业职工医院能够开展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外,其它因缺少职业病防治专业人员和必要的检测检设备而无法开展工作,现有的职业卫生服务力量不能满足全区职业卫生服务的需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受人员编制、经费等因素制约,加之卫生监督人员对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不熟悉,区县一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十分薄弱。目前,专业技术力量和监督执法人员力量都难以实现对全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建设单位、用人单位的有效监管。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开展不利。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由其他部门负责,由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我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实施,也对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及监管造成被动。

5.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监督执法工作经费缺乏,无法保证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争取政府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针对我区职业病危害的严峻形势,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主席为组长,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相关部门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自治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卫生厅,负责日常工作。2007年初,根据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及部分单位人员变动情况,我厅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议,调整了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从原有的6个政府部门增加至15个

部门,进一步充实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卫生厅着手起草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以下简称(《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积极争取政府协调组织召开了职业病防治工作

领导小组调整后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听取了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对我区职业病现状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通过了《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明确了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和责任,提高了政府及各成员单位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007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办发[2007)130号文件向全区印发了《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试行),要求各地认真实施,对今后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重点工作。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卫生部门的职责,为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监督工作,我们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工作程序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我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审批工作程序,加快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基础性工作。2007年7月,卫生厅召开专门会议就《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中涉及卫生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11项职责进行了认真研究。厅主管领导要求要加紧做好卫生部门自身的工作,尽快摸清我区职业病危害单位底数,加大对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的监管力度。并针对我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等问题,要求尽快研究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利用我区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区域覆盖、合理配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从为民、便民、利民的角度,逐步建立基本覆盖全区的职业卫生服务网络,保障广大劳动者能够获得基本的职业卫生服务,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2007年底,我厅参照卫生部转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贯彻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借鉴其他省(市、区)相关工作经验,结合我区实际,由卫生厅牵头,着手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该文件已经自治区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厅、安监局等部门会签通过,将于近期下发,以进一步加强我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控制工作。(三)加强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截至2007年8月,我区自治区及14地(州、市)、98个县(市、区)已全部成立卫生监督机构,并利用国家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初步改善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条件。在加强监督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针对监督队伍综合执法水平低,尤其是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薄弱的情况,先后举办多期全区卫生监督员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诊断等专业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各级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能力 和水平。

(四)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我们在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的过程中,始终把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作为一项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实施。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大力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活动。协调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检查,一同进企业、下厂矿,查看职业危害现场,加大查处力度。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业主依法从业,依法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关键在企业,责任在业主” 的观念。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印发宣传手册、宣传单,张贴标语、横幅,制作宣传板面等形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劳动者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多方协作,齐抓共管,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效。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们要认真按照陈竺部长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讲话中关于“做好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监管工作,扩大重点职业病群体的健康监护覆盖面,继续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重点解决农民工职业卫生服务问题”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今后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进一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推进《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履行卫生部门在职业卫生监管中的职责,为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促进削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2012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文明行业创建[范文模版]

2012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文明行业创建——宁化县卫生局

创新思维精心谋划

努力打造卫生系统文明行业创建新局面

宁化县卫生局

(2012年3月1日)

宁化卫生系统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以严密的组织领导为坚强保证,以加强规范化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工作标准,以创建文明行业、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文明素质为基本目标,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充分展现创新与发展两大特点,牢牢把握机制与载体两个关键,积极推进服务与质量两个提高,努力实现了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社会认可的卫生工作新局面。目前,全县卫生系统有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17个,全国优秀乡村医生1个,全省优秀乡村医生1个,省劳模2个,市劳模1个,省级医德标兵1个,县级巾帼建功标兵3个,县级十大杰出女性1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机制,不断倾注文明行业创建新活力

(一)建立“领导管、管领导”的组织新机制。局机关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落实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同创共建的工作体系。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带头建设“学习型”团队,定期深入基层调研,一线办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令必先行,有禁必先止。年初,主管局向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颁发了《精神文明建设、文明行业创建、行风建设责任书》,把精神文明和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分解到业务工作中,列入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来抓,进一步加强卫生系--

统民主评议和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为提升行业服务形象,带动文明行业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抓党员、带全员”的参与新机制。在全系统广泛进行宣传发动,每个单位、各个科室都是播撒文明、传递真情的窗口,人人都是展示形象、奉献爱心的使者,营造了全员共同追求、维护、创建文明的浓厚氛围。工作中以卫生系统的“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承诺、践诺、评诺”等系列工作,全体共产党员挂牌上岗“把身份亮了出来”、公开承诺“把事情做了起来”、群众评诺“把干劲评了出来”。真正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去年,湖村卫生院院长吴显财同志和方田卫生院院长张旺广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国宁化在线网站起到广泛的社会效应,7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带动了全县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看政绩、群众评”的评价新机制。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卫生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创建目标。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我们聘请了人大、政协、县纠风办、效能办等有关部门领导和部份退休老领导为卫生系统的行风监督员。通过座谈会、征求意见、监督电话、意见箱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开展,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促进文明行业形象在自觉行动中不断提高。据统计,去年各医疗卫生单位发出问卷调查表262份,收集意见和建议85条,召开座谈会20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并逐步落实到位。

二、拓展载体,倾力打造文明行业创建新平台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始终保持“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强烈的进位意识和发展欲望是卫生系统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对标找差距、赶超争先进”活动,扎实做好“选标、对标、竞标和评标”工作,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局面。湖村卫生院开展最佳员工评选活动,每月、每季度分别评出一名最佳职工,年底综合评出最佳职工,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县卫生局多次举办了专业培训班和技能比武活动,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技能“三基”比武竞赛,不仅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为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提高全县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创建文明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县医院参加三明市第三届临床护士岗位技能竞赛,获得临床护士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县卫生监督所被市政府评为“2011行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县卫生局党委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卫生监督所党支部、县卫生进修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二)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彰显“文明诚信、爱患如亲”的行业新形象。让群众信任、让患者满意是卫生系统文明行业创建的根本宗旨。全县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以病人为中心和人性化服务活动贯穿于临床服务的全过程,为广大人民提供“方便、周到、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各医疗单位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在门诊大厅和病房走廊设立了温馨座,饮水处、卫生间、便民电话、电视机等设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坚持首诊责任制,有序推进主诊医师负责制,全程体现人文关怀。县医院推行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医院服务改进举措,合理规范了服务流程;在门诊“工作站”,设立综合服务台,实行弹性工作制,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建立“包病房、包病人、包满意”基础护

理责任制;率先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付费工作,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群众满意率不断攀升,在全市医院评价中荣获第二名。县中医院开展感动服务,推行医患联系卡,对每一位出院病人进行随访,为住院病人恰逢生日送上一盆鲜花,召开医患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率;重新制作了员工手册,内含中医院特定礼仪和员工语言行为规范,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提升中医特色礼仪文化,营造和谐就医氛围。

(三)以“增激情、鼓干劲、正风气”活动为载体,努力创建“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文明行业创建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结合我县“增激情、鼓干劲、正风气”活动的开展,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牢牢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抓在手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建立完善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宣传教育,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在药品招标、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县医院、中医院招标采购药品4323.9万元,占购药总额的95.99%,乡镇卫生院招标采购药品1170.9万,占购药总额的84.1%,集中采购药品降价总金额169.8、降价幅度为14.5%。型仪器检查阳性率达78.25%。通过开展学习李彬、蓝云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系统内行风建设工作。

三、突出重点,推动文明行业创建深入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廉洁行医。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工作,围绕遵守“八个严禁”、“52个不准”进行对照检查,按时如实填写专项检查统计表,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不遗漏、不隐瞒、不回避,切实做好专项检查工作。实行药品网上统一采购,基层医疗单位全面实施基

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效地解决了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等违反职业道德规定的行为,首先追究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单位及领导三年内不得参加先进评选。认真落实医德医风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电话,对于群众和患者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推行政(院)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局机关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目录、健全公开制度,试行党务公开、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公开医疗服务信息、严格控制医疗收费、公开医疗服务投诉、拓宽医患沟通渠道,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相结合的办法,使政务公开工作富有新的内涵。去年,局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9条,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上及时向社会公开17条,在政府大厅宣传栏公开2条。主动公开的信息公开率和及时率均为100%。各医疗单位把院务公开工作纳入本单位综合目标管理,与医院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及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同奖惩,把考核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绩效工资和医德医风考评、考核评先评优挂钩。

(三)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服务品牌。行业竞争力不断,我们十分注重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优秀文化,创新服务理念,完善规范化服务制度和措施,结合县机关党工委开展的“创建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活动,精心打造卫生服务品牌。局机关推出“和谐卫生、安康宁化”,县医院推出“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县中医院推出“大医精诚、特色高效”,县疾控中心推出“疾病防控、务实创新、职能转变、服务为民”,县卫生监督所推出“秉公执法、热情服务”,县卫校推出“忠诚履职、爱生乐教”等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服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推动了行风和职业道德建

设。通过服务品牌的创建,使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四、务求实效,努力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

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以文明行业创建促进卫生工作发展新局面。一是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近三年来,共投入6440万元,先后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建立了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一般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二是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2011年农村居民参合率增加到99.2%,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230元。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农村居民抵御大病的能力。三是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4%,在全市率先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任务。疾控、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幼卫生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两纲”验收。

在文明行业创建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二是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病人缺乏热心、耐心和细心;三是个别单位对突出问题不敢动真格,遮遮掩掩;四是创文明行业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向兄弟单位学习,进一步改进措施,创新载体,积极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位赶超,进一步加强文明行业内涵建设,不断推进我县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依法加强血液管理

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河南省卫生厅

(2006年1月8 日)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卫生部指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经过各级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加强血液管理,阻断艾滋病经血传播

我省艾滋病疫情主要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单位和血液制品企业在少数贫困农村擅自设立单采血浆站,非法采集原料血浆,违规操作造成交叉感染,在一些既往有偿供血人员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造成HIV经血液传播感染。针对这一实际,我省把加强血液管理,阻断血源传播,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和完善全省采供血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牢固建立了公民无偿献血制度。

(一)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199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后,省委、省政府即对非法采供血活动进行严厉打击,由卫生、公安部门牵头,彻底关闭了所有单采血浆站和血站单采浆业务,1取消所有县级血站,并投入1.6亿元在全省规范建设了18所血站,实施临床输血“三统一”措施,有效阻断了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的进一步传播。

(二)加强血站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服务条件。近两年,我们又多方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对规范建设的18所血站加强硬件建设,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血库建设。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全省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考核上岗。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学习深造,在省职工医学院设立了输血专业大专班,面向全省各级血站招生。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法律法规和卫生部技术规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血站建设和血液管理的规范性文件。18所血站坚持24小时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咨询、献血服务。

(三)严格临床用血质量控制。始终把质量作为血液管理的生命线,切实加强质量控制。各级血站严格血液的初检和复检程序,做到了100%初检和100%复检,同时,严把血液采集、检测、运输、供应等环节,开展室内、室间质控评价工作,强力推行成分输血。成立了河南省血液监测中心,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抽检。目前已有13家血站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

(四)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制度。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建立无偿献血制度的根本所在。我们坚持以宣传为先导,开展全方位宣传工作,力求使献血知识家喻户晓,《献血法》人人皆知,群众自

愿参加无偿献血蔚然成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偿献血,无尚光荣”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目前,我省无偿献血已实现完全个人无偿自愿,人次献血量400ML占86.7%,临床成份用血占96.8%,农村人员无偿献血比例达到58.6%。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全省临床用血已连续7年100%来源于无偿献血,临床用血抽检100%符合部颁标准,连续4年彻底取消了行政计划献血。2004年,河南省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17个省辖市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二、健全防治体系,探索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在卫生部指导下,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逐步规范和完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救助措施,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并逐步完善以“一个机制、三大体系”(即领导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帮扶救助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模式,探索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一)领导工作机制得到巩固。认真学习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和高强部长等卫生部领导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今年先后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和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防治工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省委、省政府明确将“解决好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问题”列入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要求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有一不”要求,让艾滋病病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使一名适龄儿童失学。12月初,省委组织9个督导组,对10件实事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各市、县都充实和加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二)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加强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先后投入1.2亿多元建立了494个HIV初筛实验室、35个 HIV确认实验室和235个自愿咨询检测室,设立了41个监测哨点,组建了省、市、县三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二是加强疫情监测与管理。连续开展艾滋病疫情监测和多次大规模疫情调查,去年8月开展了既往有偿献血者拉网式普查,今年又完成了普通人群、高危人群100万人的监测任务,并对查出的感染者的配偶和子女也进行检测。三是全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对阳性孕产妇减免自愿终止妊娠费用和分娩基本费用,对婴幼儿人工喂养奶粉费给予18个月的补助。到2005年9月底,在重点地区共对373417名孕产妇和36092名婚检女子进行了HIV检测,对其中抗体阳性484人全部实施了阻断措施。四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公众防范能力。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50多万份,直接接受健康教育1181.58万人次。组织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40万家庭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举办了教师艾滋病骨干培训班。启动了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切实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防治知识培训,免费为务工返乡人员开展咨询检测,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省曲剧团还编排了大型现代曲剧《飘扬的红丝带》,倡导相互关爱的道德风尚。五是做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推广使用安全套;对娱乐场所实行从业人员准入制,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六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医源性传播。

(三)医疗救治体系持续加强。针对我省98%的艾滋病病人集中在农村的特点,坚持依靠省、市两级作为技术支撑,依托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救治,确保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救治措施的落实。一是救治网络进一步健全。建立了由省、市、县、乡、村五级艾滋病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组成的救治网络,重点加强了艾滋病病人相对集中的582所定点乡镇卫生院和237个村卫生室建设,农村病人可直接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得到及时治疗,其余2%左右的城镇患者由各级定点医院负责。二是救治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建立了近4000人的各级专家队伍和一线医务人员队伍。2004年普及培训6000余人次,2005年采用短期进修、专家巡诊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省级培训3660余人次,重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规范化治疗水平。三是救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制订了机构管理、队伍建设、病人管理、质量评价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病人和定点机构的一一对应关系,分别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病历。开展早期服药督导,对病人和家属开展治疗常识、心理关怀及救治政策的培训,提高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四是中医药治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不适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792例病人进行了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还启动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试

点工作,已有86名患儿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全省艾滋病患者病死率由2001年的15.42%降为2005年的7.68%。

(四)帮扶救助体系运转良好。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一系列救助政策,将艾滋病患者家属68420人纳入了低保或特困户救济范围,每人每月补助不低于12元;对全省3048名艾滋病致孤人员,通过收养、家庭寄养、阳光家园集中供养和阳光家庭养育四种途径进行了妥善安置;向致孤人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130元、抚养服务费30元,对单亲家庭儿童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今年已投入140万元,通过“两免一补”救助了9900名艾滋病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高中阶段艾滋病家庭子女学生由省级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向病人相对集中的38个贫困村派驻第二批帮扶工作队,继续帮助群众理思路、搞培训、选项目,扶持发展牲畜养殖和饲料加工项目等,38个村村民年人均增收200元。全省农村有79名艾滋病患者申请入党,其中7人被批准入党。

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我省所有艾滋病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救治,病人生存质量大大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生活信心明显增强;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致孤人员得到了切实救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研究采取进一步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下载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生监督所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汇报材料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来,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西安市卫生监督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策划,深入调研,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采取抓重点、分阶段、打战役的方法,转换监督模式......

    2012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文明行业创建

    2012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文明行业创建——宁化县卫生局 创新思维精心谋划 努力打造卫生系统文明行业创建新局面 宁化县卫生局 (2012年3月1日) 宁化卫生系统的文明行业......

    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市人民医院)

    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切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灵武市人民医院院长胡学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根据本次会议的安排,现就灵武市人民医院推进县级医改试......

    县政府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交流材料(★)

    桓台县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5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自XX年省、市政府将我县列为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要求和部署,坚持把推行新......

    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xx和xx市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作出《xx》,xx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技术教......

    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淮北市烈山区任楼学校过去的2019年度,任楼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一些成绩。为了更......

    借鉴环保工作会议交流材料(精选)

    会议交流:彭阳县环境保护工作交流材料发表日期:2009年8月3日【编辑录入:骆安胜】共有 90 位读者彭阳县人民政府(2009年8月)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2528.......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夯实基础 加业发展 **乡党委、政府 ( 年 月)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农口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以发展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