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王卓妮 石长慧
摘 要: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存在服务商品化水平低、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并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气象部门应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实现由服务提供者向市场监管者的转变,健全法律法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气象科技服务蓬勃发展。
关键词:应用气象;业务改革;对策研究;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2014年10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气象科技服务是科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型科技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然而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在新的形势下,要化解这一矛盾,有赖于提高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有鉴于此,本文将探讨我国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对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气象服务是指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向社会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气象灾害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的总称[1]。按服务对象划分,气象服务可以分为各级党政机关决策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为公众日常生产生活提供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针对各行各业需要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前两种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而专业气象服务则是有偿服务,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气象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2]。
专业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服务领域可以涉及农业、地质、水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建筑防风防雷、电力与能源生产、旅游、商业、环境、公共卫生等上百个行业。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我国和全球市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都与日俱增。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指出,2013年全球天气灾害损失高达410亿美元。据专家估计,仅美国一个国家,广义的天气和气候产业的市场规模就达到约50亿美元[3]。而据初步预计,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总规模约为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a,这一市场的总体规模可达2000亿元,气象服务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尽管所涉的行业众多,潜在的市场需求也非常旺盛,但是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商品化水平却极低,市场被跨国公司所垄断。据初步统计,近些年我国每年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市场份额大约是20多亿元人民币,但我国自主服务的份额只占10%不到,市场几乎被跨国气象公司所垄断[4]。
我国自主经营的气象服务市场发展缓慢,是因为气象服务商品的供需关系出现了问题。气象服务产品在数量和品质上供给不足,很多地区的专业气象服务是将常规天气预报直接或稍加包装再提供给用户,产品或服务缺乏针对性、实效性[5]。大多数地区的气象服务至今仍然处于早期的提供常规气象信息的阶段,如12121电话气象信息答询系统和气象短信服务等[6]。即使在气象服务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城市,气象产品科技含量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气象服务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力度不足,气象服务模式比较落后。气象部门普遍缺乏对于已开发产品的推销与宣传,缺乏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而既懂气象产品和服务、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稀少。最后,商业气象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市场需求还亟待开发[7]。长期以来,由于气象服务一直由政【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府“免费”提供,人们习惯于把气象资源看作为一种公益性福利,不仅社会大众缺乏消费气象信息服务的意识,大多数企业用户也不了解专业气象服务,不知道究竟哪些气象信息对自己的生产销售有促进作用,因此不愿意购买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科技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人工影响天气、热带气旋24/48路径预报、沙尘暴数值预报、气象卫星探测等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不小差距。在现代天气预报流程的资料变分同化、数值预报模式、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预报制作平台等4个主要环节,我国的技术水平都还比较落后,自主创新和支撑能力不强;在基础研究方面,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国际前沿水平差距较大[8],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推进;在科技人才方面,能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稀缺,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气象预报员也较为缺乏,这都影响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直接影响了气象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2.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可以用2个“两张皮”来总结。第1个“两张皮”是指科研与业务的“两张皮”问题。一直以来,由于体制、管理以及观念上的制约,气象科学研究与预报预测业务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气象系统内大多数研究与业务机构自成系统、相对封闭,缺乏有机融合和紧密对接。大多数科研人员长期不接触预报预测业务,不熟悉业务对科研的需求,做出的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实际业务需要;业务单位中能够从业务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员严重不足[9]。第2个“两张皮”是指气象科技成果与市场转化的“两张皮”问题。气象部门科技创新能力和预报准确率的提高,目前还主要以服务于决策需要和公众需要为目标,以专业气象服务为导向开展的研发活动和预报业务还很少。研究开发活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得气象部门已有科技成果闲置、而市场又缺乏高质量专业气象服务的矛盾较为突出。
2.3 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
近年来,随着气象服务效益的增长,在气象有偿服务的收益与单位资金收支挂钩的情况下,气象系统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具有创收动机,气象有偿服务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简单理解为部门创收的经济手段,走入“部门职权利益化”的误区[10]。与此同时,由于气象有偿服务边界模糊,一些气象部门在利益驱动下,凭借气象行政管理权力设置市场准入障碍,分割气象服务市场,强化垄断经营地位,干扰了市场经营秩序。专业气象服务组织内部改革严重滞后,没有真正面向市场,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部分气象管理部门对于在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开放气象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缺乏积极性。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并存,不仅导致公益性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受到影响,而且限制了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
2.4 法律法规不健全
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立法还非常薄弱,除了《气象法》和少量部门规章、地方性条例中对于气象服务作了一些零碎的规定之外,并未作出较为系统或全面的立法规制[11]。因为无法可依,气象服务纠纷和诉讼较多。2006年初,河北省的气象部门,仅与1家公司就发生了2个民事诉讼和11个行政诉讼案件[12]。有鉴于此,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的规章条例,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并不能有效推动服务市场化进程,有些甚至设立了更多的市场障碍。如《气象法》第25条指出,要“使用气象主管机【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而《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第15条却要求“必须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地方条款的限制明显过严,意在保护地方市场以形成垄断。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气象服务的市场化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上海及深圳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目标多元化和财力不足的矛盾会导致某些公益事业难于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多年以来,气象部门为探索气象服务市场化的道路,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2002年底,上海市率先推出了“气象经纪人”制度,首批79人获得资格证书。所谓的气象服务经纪人,起着市场中介的作用,向用户宣传气象信息产品,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提供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同时代表客户向气象部门提出新的“订单”,由此连接气象部门和市场。然而到2004年年中,被称为“108将”的全国首批气象经纪人在上海开展工作1年半的时间,居然连一笔正宗的气象服务生意都没有谈成。最终,气象服务经纪人悄然退出了市场。
上海气象经纪人模式的失败,给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气象部门首先需要深化内部改革,同时着力培育市场,才可能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向前发展。在此方面,深圳市摸索出的改革经验,可资其他地区和部门借鉴[13]。
深圳气象部门分2步走,大力培育气象服务市场。第1步是实现政府、公益事业和企业的分离,明确气象服务市场中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划分。2003年以来,深圳气象局逐步将专项服务和公共服务移交气象服务中心,将防雷工程业务和其他商业气象服务交给专门的气象服务公司。2006年,气象服务公司被移交给深圳市国资委,纳入统一管理,后通过拍卖最终完成市场化。第2步是积极探索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管理部门为市场注入需求和活力,创造商机。深圳气象部门尝试将气象探测设施的安装、巡查及维护,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和各类服务系统的研发与日常维护,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物业后勤管理等工作进行外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了40多家气象相关企业,其中从事气象业务保障服务的科技信息企业就达到了10多家。
深圳气象部门在培育气象信息产业的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在与社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从“借力”向“借智”转变,根据发展需求,企业及时对业务服务系统进行更新,保证了深圳市气象局相关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随着气象服务需求剧增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政策建议
面对气象服务发展的诸多问题,气象部门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应加快以自身角色转换和明晰职能定位为主的市场改革,纠正政府“越位”,承担起“缺位”的职能;同时应推动气象服务立法,为市场营造良好规范的经营环境;此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到气象科技服务活动中。
4.1 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要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突破资料同化、数值天气模式、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等重大核心技术。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计划,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和构建创新团队。要重点解决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的2个“两张皮”问题,建立科研、业务需求沟通的交流平台,加强科研与业务的结合,在科技项目立项时,强化业务需求拉动的项目立项机制;要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同时提炼现有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将科技成果顺利推向市场。
4.2 加快实现气象部门由服务提供者向市场监管者的转变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深圳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实践表明,气象服务脱离气象管理部门是可行的,而且气象服务企业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产品。推广深圳模式,首先要打破专业气象服务事业化管理体制,对现有的气象有偿服务机构进行改革,实现专业气象服务机构的企业化,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7]。由于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促成,在逐步企业化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逐步进入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加速推进事业化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服务市场。在渐进式改革中,实现气象部门逐步由服务提供者向市场监管者角色的转变。
4.3 依法建立规范合理的气象服务市场
以《气象法》为主法,尽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气象服务的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依法引导和保障气象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要依靠法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范畴与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等。
4.4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气象科技服务活动中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科技服务活动。组建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等行业性协会,发挥协会在信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权益维护方面的作用;在气象科技服务规划制定、决策等方面,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畅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同时,要改进传统的气象科普方式,不仅仅向受众传递气象科技知识,更要引导人们了解气象经济活动,认识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通过加强宣传和科普,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气象服务消费观念,获得市场认同。
参考文献
[1] 罗红梅,刘瑞琪.论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均衡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10(7):32-33.[2] 黄俊.浅谈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EB]http://junehuang111.blog.163.com/blog/static/***554209/.[3] 王阳.气象数据深耕细作时代.新财富[EB/OL].http://.[5] 陆晨,戴莉萍.大城市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及规范[J].气象科技,2002,30(6):369-372.[6] 许斌,许勇.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之我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98-100.[7] 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业的发展[J].求实,2004,(11):220-221.[8] 周秀骥,吴国雄等.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261-267.[9] 王学健.科研与业务脱节制约气象事业发展[EB/OL].http://www.xiexiebang.com/news.do?method=shownews&newsid=372.[10] 何亮亮.论我国气象服务的法律困境及完善路径[J].法治论丛,2009,24(3):69-74.[11] 何亮亮.我国气象服务产品的产权界定与法律保护[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10-12.[12] 许浩.气象信息成新蛋糕,气象产业是否该商业化经营——河北13起气象信息系列官司[J].中国经济周刊,2006(29):34-35.[13]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完善气象服务市场机制专题研究[z].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资料.2012.【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第二篇:赤峰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赤峰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栾晶孟婉馨苏巍 李伟东
气象科技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在为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防灾、减灾的积极作用,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安全的气象科技保障,防汛是头等大事,赤峰市是重要的粮产基地,而且全市分布着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烤烟、甜菜等,而且赤峰市设施农业的面积近年来增长迅速,2009年底已达56万亩。为此以气象科技服务为支撑的特色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我市气象科技服务,更好地发挥其综合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赤峰市是个农业市,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农民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气的制约,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十年九旱,旱年就是持续干旱、高温,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同时还不同程度的受到冰雹、暴雨、大风、霜冻等极端天气影响,导致大部分地方存在着靠天气吃饭的现象,我市气象科技服务为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不断壮大,服务职能日益强化。
(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为了应对气候的无常变化,我市气象局树立科技兴气象战略,充分发挥卫星接收系统、天气预报制作系统、“12121”电话自动咨询系统,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计算机网络等设备。
(二)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部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赤峰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光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全年平均气温一般为0-7℃,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夏季强对流天气较多,冰雹、暴雨时有发生,历史资料记录从6月到9月都曾有日降雨50mm以上的暴雨发生。防汛抗旱是赤峰市农牧业工作的重点,每年汛期,气象部门都要调精兵强将充实到防汛一线,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严密监视卫星云图走向,全力做出切实可行的预警预案,由局长坐镇指挥,科技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准确、高效地向政府决策部门、防汛指挥部、各大中型水库及各乡镇提供汛期科技情报。确保了水库防汛渡汛调度万无一失,确保洪水来临无险情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尝试开展“一县一品”气象服务。我市属自然灾害多发区,容易出现春旱、伏旱、春夏连旱,特别是夏秋连旱之际,全县80%以上的农作物普遍受旱,此时,人工增雨抗旱是气象服务的重头戏,2010年4—8月间人工增雨飞机共飞行19架次,作业54小时48分;共实施火箭增雨作业219点次,发射火箭弹1037枚。经济效益显著。防雷工作是近几年来开展的服务项目,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物,计算机网络,易燃易爆场所等均要求安装
防雷设施,每年仅此一项,气象部门每年查处安全隐患近上万处,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针对我市南部地区,特别是对于向宁城县烤烟基地等脆弱经济区,积极开展人工防雹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对重大活动开展人工消雨,根据需要开展水库蓄水增雨作业,对于我是全面推开设施农业,方面积极根据设施农业类型,及时调整服务思路,以保障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
(四)服务职能日益强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防御灾害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等赋予的气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沟通协商,由政府主导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把具体工作列入地方事业规划,特别是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积极召开多部门座谈会,建立友好联系,各方遵照“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平等互利、联合发布、服务农牧业”原则就两个体系建设在科研和业务全面合作,进一步发挥行业职能和优势,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共同推进赤峰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气象科技产业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气象部门属双重管理单位。《气象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虽然目前在我是已经取得
进展,部分地方事业费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是政府气象事业经费投入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在“服好务”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影响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二)水资源历来是关心的话题,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汛抗旱方面的研究就成为工作重点。为此,还需要加大对降水观测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对于重点区域,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上游区域的降水预报、预案、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现在气象局与政府、重点及各乡镇的终端系统还不够健全,以至不能全面掌握重大突发性、局地性的强降雨灾害情况,同时在信息报送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为此还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联合系统,整合区域内特别是其他部门数据资源,并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直接报送到政府及有关单位。
(三)投入相对不足,随着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需求加大,技术装备设备出现了明显不足,在重点场所开展气象科学研究难度加大,农田小气候观测仪还没有在全市广泛应用,对比分析设备出现严重空白,而地方政府在这些科研、大型试验项目投入气象服务领域仍显不足。
(四)科技服务存在局限性,就现有条件,我县气象科技服务以开展的项目出现进展缓慢,可开展的项目有很多领域属于空白。
三、发展对策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扩大气象科技含量和服务范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了切实做好赤峰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决策能力和手段、充分利用部门间行业优势,建立气象科技服务综合体系,开展针对性、专业性气象科技服务,做到政府满意、群众放心。
(二)健全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做好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要健全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为纽带,全面进行服务信息传递和反馈。依托现代科技水平开展多途径如:手机信息、电子显示屏、乡镇大喇叭等,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多元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使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接近100%。在气象为农牧业服务、防灾减灾做出突出贡献。
(三)坚决树立天灾可防的观念,实现防雷工作、人影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赤峰市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和《赤峰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对全市所有公共场所、重点建筑物均应安装防雷设施,避雷装置安装到位后,要做好和每年的年检工作,防雷工作的设计、图纸监审、施工、验收检测都应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保证防雷设施的效用。加强人影工作宣传,积极作好人影作业效果评估工作。
(四)树立气象科技服务大农业的观念,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气象与农业密切相关。近几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要抓住农业信息化体系,建立和完善气象与农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组织管理
体系,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旨在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县政府划拨专业经费,气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遵循政府主办,气象承办,其它部门协办的发展模式,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统一气象品牌,做大做强要打破部门和层级界限,建立起涉农信息的快速通道,通过整合和优化形成合力,实现气象科技产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服务农业。发表在2011年《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2期
第三篇:定远县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
定远县气象科技服务管理细则
第一条气象科技服务取得的各项收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自觉接受滁州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核算、监管、分析,气象科技服务财务收支纳入财务核算中心管理。
第二条单位不得利用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借款(包括向部门内部、外部单位及个人的借款、银行贷款)投资设立企业;不得以个人集资入股方式设立企业。
第三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外聘人员等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四条单位和企业支出范围不得混收混支。事业单位在其事业费中不得开支应由企业承担的支出,企业也不得开支事业单位支出,不得在企业开支参公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
第五条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组织的各项收入一律要与服务单位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价款应当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属于市场行为,物价部门没有核定收费标准的科技服务收入项目,其收费标准由企业与服务对象自行协商并确定,并在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中明确列示收费金额。财务部门依据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组织收入,确保与科技服务有关的收益及时、足额进入企业。
第六条实行减免审批制度。政策性减免以县级以上党委、政府以及省物价局、省气象局明确规定的文件为依据,协商性优惠依据省、市有关减免办法,经企业研究或上级批准后减免。
第七条完善防雷检测收入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检测、开票、收费等不得由同一人员担任。防雷检测收入应及时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防雷检测部门交来的款项后,应根据防雷检测收费标准 1
和防雷检测报告注明的检测面积等,计算应收取的检测费,并与实际收到资金、开具发票金额进行核对。实际收到的资金与应收取的检测费不一致的,防雷检测部门应书面说明原因。属于减免检测费的,防雷检测部门应提供减免文件或其它依据;属于被检测方欠缴的,被检测方应出具欠条。检测报告、发票、防雷检测部门的书面说明、减免文件或依据、被检测方出具的欠条等应作为财务部门入账的原始凭证。
第八条 加强防雷工程等其他科技服务收入管理。单位应按照本细则第十九条的原则完善防雷工程、专业服务、影视广告、手机短信和声讯电话、彩球广告等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九条 严格收费票据管理。企业使用票据时,当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时,应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或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所有票据应由财务部门统一开具。票据或发票使用完后存根缴回以旧换新。严禁向服务对象出具空白发票。
第十条企业取得的科技服务收入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到财务部门,严禁“坐收坐支”, 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
第十一条完善科技服务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有关印章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各类印鉴必须由专人保管并明确责任, 保管和使用人分离, 充分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需要企业向服务对象出具报告和证明的,所使用的印章不得直接由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保管。
第十二条企业应严格遵守银行账户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财务部门统一办理银行账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等手续,并负责所有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定期开展银行账户年检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应向气象主管机构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资料费、协作费等并列入其成本。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的具体金额应根据客观量化的依据,由气象科技服务
企业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建立和完善审批和报销制度,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所取得的票据必须是合法的原始凭证,严禁使用不合法“三联单收据”或各种白条作为原始凭证。
第十五条严格控制科技服务活动中的现金收支。以现金方式收取的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应在当天交财务部门,特殊情况下经单位领导书面同意后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科技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劳务费一律以银行卡形式发放;超过现金支票结算起点的支出一律使用转账支票,严格控制零星现金支出。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不得因非工作需要借用备用金。
第十六条严禁采取个人直接按收入比例提取劳务费。按照“平时与岗位挂钩、年底与成绩挂钩”的原则,根据科技服务不同项目、不同内容,科学、合理的分别制定奖励和野外补贴政策,奖励及补贴数额不得突破中央六部委下发的有关政策规定。
第十七条 气象科技服务资金除了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可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外,科技服务可利用资金的60%以上应该主要用于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创建、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新项目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服务的科技内涵和服务水平提高等。
第十八条企业账簿统一纳入“安徽省气象部门A++集中财务平台管理系统”及财务平台辅助系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财务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
第十九条科技服务财务必须定期公开,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监督。企业应将科技服务创收和支出的明细项目定期(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一次)在内部公开。
第二十条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应及时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并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手续移交市局财务核算中心。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媒体的气象信息服务及开发工作。
2.负责声讯台、网上气象台业务。
3.承担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有关工作。
4.负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和对外发布。
5.负责影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6.负责影视广告资源管理和开发。
7.负责基层台站影视制作技术指导,提供部分服务产品。
第五篇:强化管理 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及发展探讨
强化管理 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及发展探讨
近年来,气象科技工作不断发展,相对应的服务项目也不断增加,各行各业对于气象科技服务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大,使得气象科技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速,服务形式不断多样、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有着明显地提升,使得气象科技的服务收入不断增多。但是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解决。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发展
一、气象科技服务范围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对于气象服务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气象科技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现在进行的气象科技服务项目主要有:12121气象信息平台、气象信息短息、气象信息服务终端、雷电预报以及防护技术培训以及各种气象预报终端等一些受众为普通群众的气象服务。同时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也针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群众进行了针对性的预报,并且对于一些高危行业以及高度依赖气象状况的行业,例如煤矿、化工、航海等行业进行专门性的针对性的预报,通过各种综合手段,例如设立电子气象预报屏等来进行针对性的预报,以便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气象引起的事故。
二、创新服务,不断推动气象科技服务新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项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科技也不例外。同时,随着国家转型的不断进行以及国家对服务业的大力推动,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当代社会,要想是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地向前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来服务群众,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
(一)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依靠现代科技来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要想不断地提高营业收入,就需要依托自身的部门优势,不断地进行服务方式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的效率以及服务的准确性。[1]气象科技服务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想在新的社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准确性,同时不断创新思路,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寻求新的结合点,不断发展壮大受众人群,从而获得增收途径。
气象科技服务是一项需要专门的科技、设备以及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够提供的服务。要想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就要立足部门优势,不断进行创新。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下,气象科技服务部门需要加紧同手机服务运营商的联系,通过向移动终端客户提供气象预报服务来增加自身的收入,同时在进行气象预报时可以增加相应的广告,来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收入。
(二)不断创新管理,开创新的用人机制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准确的科技预报容易给人们的生活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而错误的预报则有可能导致生产安全秩序混乱等。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培训,创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服务质量,激发其工作动力。使其能够自主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科技服务。
(三)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资金的利用效率
现代管理技术是在综合考虑各项条件的基础上对资金以及人员等进行的合理配置。在气象科技服务中,我们通过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技术,使得以最少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从而使气象科技服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四)不断拓宽气象科技服务的范围
气象状况关系到每一个人,不断拓宽气象科技服务有利于人们提前应对灾害性的天气,为生活提供便利,同时减少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害。拓宽气象科技服务范围的主要方向有:
不断增加气象科技服务的提供渠道,例如通过手机短信、开通气象预报微博、以及气象预报客户端等渠道提供气象科技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租用公共场所的电子屏来进行宣传等,来扩大气象科技服务的受众范围,为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三、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的体制建设
完善的气象科技服务体制建设有助于科学及时的气象科技服务的提供,能够减少气象科技服务中的失误,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效率,使得气象科技服务的提供收入不断增加。[2]
(一)不断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各个领域的气象科技服务体制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形成了完善的气象科技服务提供产业。我们要想做好坐大气象信息产业,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各个领域的气象科技服务机制。通过对市县乡三级的气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规避风险并且效率不断提升的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从而使整体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气象科技服务规范化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气象科技服务进行规范,使得气象科技服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二是对气象科技服务提供法律支持与法律依据,使得气象科技服务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进而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对损害气象科技的行为进行打击,避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气象科技服务的名义来进行牟利,损害气象科技服务的形象。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气象科技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会计制度来进行营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得项目同创收相结合,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收益。
(四)实现好气象科技服务提供人员的社会保障
在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定要实现好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使得其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创新以及服务提供中去。同时,我们也要靠良好的社会保障来吸引高素质的气象科技人才,使其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收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发展,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提供的渠道不断拓宽、收益不断增加,局面一片大好。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当前的气象科技服务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的管理还相对较弱,运行过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足够的重视,努力找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措施,从而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不到位
在我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进行检查时发现,很多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部门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部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缺乏相应的统计制度以及违背地方政府的行政政策等现象。还有些气象科技服务提供部门缺乏时代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没能使气象科技服务发挥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虽然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在不断地改善,气象现代化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备,但是与当前工农业以及部分服务也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对气象科技服务依赖度高、要求也高的特殊行业,气象科技服务水平远难满足需要。同时,由于长期对于农村这块的忽视,导致气象科技服务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
(三)气象科技服务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受地方经济以及地方工作重心的限制,很多气象科技服务的提供部门的设备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原有的设备老化,不能使用或者使用效率低,准确性较差;
缺乏资金引进新的设备。这导致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准确率差、速度慢、覆盖率低等。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四)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在地方人员编制不足以及地方财政资金缺乏的双重影响下,造成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以及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的状况。很多气象局缺乏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的进入,有些局还出现了由于待遇水平过低,人员不断外流的状况。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制约了高精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五)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宣传缺乏
由于气象科技服务的专业性较强,使得公众难以接受和理解新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更别提对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接受了。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宣传不够,造成公众对专业的气象科技知识缺乏了解,进而影响到其对专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接受。
五、对气象科技服务的一些思考
(一)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一定要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之下按照地方政府的安排指导行事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部门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条例。[3]在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之下认真学习《气象法》以及领域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之中做到努力遵守这些政策法规,熟悉自己的业务知识与业务范围。同时,气象科技服务提供部门应当关注国家的政策调整以及变化,树立大局意识,能够结合目前的形式进行思路转变,不断开拓出新的气象科技服务项目,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快速有序发展。
同时,气象科技服务提供部门的负责人应该努力认真研究当前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进行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促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增强气象科技服务活力,使气象科技产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气象科技服务产品要想向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操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提供人员牢牢把握市场规律,不断地开拓创新,形成气象科技服务提供的新思路,使得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地再创新。[4]同时,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想取得长足地发展,就必须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开展同行业以及跨行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最少的资源提供出最好的服务。
(三)努力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持对于气象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取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气象部门才能完备自身的基础设备,才能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气象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世界,来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
地方政府对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的支持同样包括政策支持等。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应该向政府寻求政策上的倾斜,只有取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立足之地。
(四)努力引进高水平的气象专业人才,对老职员进行业务培训 采取各种措施来吸引高水平的气象专业人才,有利于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同时跟有利于提供给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效率,使得气象部门能够产生巨大的收益。
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来吸引人才:首先,提高对高水平人才的补贴。很多高水平人才不愿意留在小城市的原因在于小城市的工资水平较低,加大补贴力度能够响应地吸引到人才。其次,将引进的人才加入到现有保障体系中,只有这样,人才才能消除后顾之忧,努力
地创新技术。最后,建立合理的人员晋升机制。只有人员合理流动,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脑中警钟长鸣,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气象科技服务提供工作。
对老职员进行业务培训,有利于其了解现在的气象科技发展动态,促使其能够应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对老员工进行培训以及开设培训班的方式来进行业务培训。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新老员工搭配的方式,进而形成老职工能够向新员工学习现代化的方法,新员工可以借鉴老员工的丰富经验的双优局面。
(五)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气象科技知识的依赖程度增加,但是由于气象科技专业性强,术语多等,很多人对基础的气象科技知识依然不了解。
对于此种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在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在公用电子屏滚动宣传、组织气象科普人员进小区以及在学校进行气象科技培训等方式来增加人们对气象科普知识的了解。在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时,应当重点向人们介绍灾害性天气的前兆、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灾害级别以及灾害性天气的防护措施等,使得人们在遇到灾害性预报时能够准确把握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状况,并且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应对措施,进而将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六、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强化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一些建议与方法。无疑,气象科技服务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促进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对气象依靠度高的各行各业得到好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参考文献:
[1]刘昊.气象科技服务管理的策略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125-128.[2]贾开斌,.如何提供优质的气象科技服务[J].南京学院报,2006(3):46.[3]薛澜.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一些策略[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3:125.[4]章丘.现在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