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

时间:2019-05-13 11: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

第一篇: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

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

摘要:拆迁安置社区,是在我国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由行政管制与社区管理高度统一的农村社区转变为新型社区后,需要创新治理逻辑,着眼于社区内生式能力的构建,实现从外源到内生、从资源到能力、从政府主导到社区自治的根本转换。拆迁安置社区能力的构建,可以从培育社区共识、培植社会资本、明确社区主体地位、发展社区组织、健全社区财力筹集机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拆迁安置社区 能力构建 治理逻辑 内生式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6;D669.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产业结构、居住空间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也催生了拆迁安置社区这一新的社区形态,“村落的终结和农民的终结不是完全同一的过程,不是非农化、工业化和户籍改革就能解决的,村落的终结更加艰难,更加漫长,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造成社会的断裂”。[1]人口异质性、民生诉求增多、利益诉求凸显使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环境尤其复杂,如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生计替代问题,社区隔阂加深、呈现原子化个体倾向,社区组织发育不良,治理体制缺失等都非常棘手。因而,亟需创新治理逻辑,从社区内生式能力构建的角度,实现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机制的转变。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困境

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秩序在拆迁安置社区中得到了最大化的保留。虽然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但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仍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并没有适应“规划的变迁”带来的剧烈冲击,社区内部人口异质性、流动性加大,利益诉求多元化,这些都使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面临诸多困境。

1.1社?^居民主体意识缺乏

社区治理有别于传统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社区管理,它应该是由政府、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和全体社区居民作为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合作治理的过程。自觉自发的自治意识是民主参与的前提,也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正处于角色过渡时期的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对社区欠缺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长期生活在具有自上而下“强制性”和“规划性”特征的供给主导型治理模式下,形成了“等靠要”的惯性心理,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十分匮乏。加上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原本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忙于在市场大潮中寻求新的生计替代,并不会去关注社区中正在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务,大家普遍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理念在拆迁安置社区无法得到实践。

1.2社区凝聚力薄弱

征地拆迁前的乡土空间,是村民实现主体性建构及产生“群体”认同的基础。在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封闭的、同质的乡土空间,依靠与生俱来的地缘、宗缘关系,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以及“我们”是谁。他们深深的依附着村庄中的土地和“熟人”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稳定的关系网络中获取情感归属。但是拆迁后,每个家庭形成了一个封闭独立的“单子”,居民间相互交往受阻,原本熟悉的邻里关系因为不同的就业轨迹变得疏离陌生,社区内人口结构日渐多样化,异质性和流动性增强,居民间信任程度低,难以形成统一的社区价值取向,社区开始异化为睡觉的地方,而不是具有强烈情感归属的“生活共同体”。

1.3社区组织发育不良

拆迁安置社区是政府行政规划的新型社区,其产生、建设和管理都带有严重的行政色彩。政府的职能没有完全转变和政府官员认识不清等原因使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质拘于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承办上级政府下达的行政指令。同时,拆迁安置社区作为“过渡型”社区,内部的治理结构还不成熟,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自治功能,自发性的志愿组织因为缺乏主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4社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拆迁安置社区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身投资和政府的财政支付,但是由于财政资源有限,相关的财政拨付政策不完善,社区接收到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自身系统建设的需要。同时,社区本身造血功能弱,缺乏内源式的融资机制与途径,还没有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资金筹集平台,仅仅依赖政府财政的外源式供给机制,使得社区建设经费捉襟见肘。建设经费不足严重影响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质量,限制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内生式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逻辑

当前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仍是政府主导下的制度供给模式,主要依靠外源式资源推动。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尚未被唤醒,居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被有效发掘,社区治理严重缺乏内源式动力。因而,必须转变当前的社区治理范式,着眼于社区内生式能力的构建,实现从外源到内生、从资源到能力、从政府主导到社区自治的根本转变。

2.1从外源到内生

拆迁安置社区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遵循的还是传统的外源型发展思路。社区相关教科文卫体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社区组织的培育、社区各项教育宣传等,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资助。这种过分倚重外部环境,忽视内部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模式限制了社区的长足发展。

社区的“内源式发展”起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实践引发的对乡村衰弱的反思,它是一种解决社区发展问题的新模式,在发展方式上强调自力更生和当地人的开发主体地位,但不排除与外部的互动合作;在发展形式上,注重通过建构将各类资源整合,以培养基于内部的发展能力。[2]它是一种“本土导向”的建设过程,着力于培养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社区集体经济等建设主体的治理能力,在尊重文化传统、适应本地生态的基础上重视对内部固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构建居民社区意识、强化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调动居民自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社区内部的成长潜力。

2.2从资源到能力

当前社区建设强调外部资源供给,是一种资源导向的社区发展观,只关注社区需要和缺乏什么,以接收外部资源推动社区发展。不要用“需要镜片”去看社区,而应该用一个“资产镜片”或“能力镜片”去了解社区。[3]防止社区发展陷入“需求驱动的死胡同”。

拆迁安置社区建设应以培育社区能力为导向。只有开发利用社区自身资源,以挖掘内在潜能推动社区建设,才能为社区发展创造不竭的内在动力,社区才不会因为受制于外部的有限资源而发展缓慢。实际上,社区内的居民、群体、社区自组织都内在的包含着天赋、知识、关系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对社区及个人的“增能”或“赋权”过程,建设性的开发其自身功能,以促进社区整体能力的提升。所谓“增能”是指通过学习、参与、合作的过程与机制,个人、组织和社区积累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助于提升个人生活水平、增强组织功能、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因而,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增能”可以从个人、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进行。个人层面的增能要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保障居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真正实现社区自治;组织层面的“增能”是要给社区组织创造良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引导并吸引社区组织加入社区建设,通过参与合作不断增加组织功能;社区层面的“增能”强调在个人和组织增能的基础上,提高对社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创新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通过构建社区主流价值观来强化共同体意识,挖掘社区发展的内驱力。

2.3从政府主导到社区自治

虽然我国的社区建设被赋予了自治性质,但是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政府仍然通过财政支持、政策供给与行政规划指导并监督社区活动,社区功能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动员进行资源的规划配置,社区变成配合政府开展工作的附属机构,而不是群?进行自治的基层组织,社区建设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期,行政全能主义的支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区发展的要求,社区建设的本质应该归于社区自治。社区需要建立在沟通互动与公开分享信息、思想、感情,互惠合作和积极参与决策的模式之上,它的治理模式不是一个命令链条,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与合作。[4]我国社区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单单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无法实现良性治理的社区发展目标。因而,在拆迁安置社区必须摈弃单纯依赖外部干预、介入和动员的传统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和社区双向互动与合作的治理机制,注重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与公民精神,健全居民参与平台,不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为社区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拆迁安置社区能力构建的几点思考

3.1培养社区意识,增强社区认同

社区意识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而培育和强化社区意识要做出以下努力。首先,通过教育宣传提升居民对社区各项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以及自主参与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根据社区居民的爱好和文化需求,组织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增进居民沟通互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其次,社区要着力解决居民的生计替代问题,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输出机制,支持引导就业并鼓励积极的自主创业;同时,社区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居民切身需求为优化社区服务的突破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此外,政府要健全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险福利制度,使“居民”不再是形式化的标签,也能真正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市民待遇。

3.2整合社会资本,培育社区信任与合作

社区是信任和互惠合作的摇篮,然而在拆迁安置社区中,合作虽然是一种共识,却无法有效达成。公共利益的非排他性和原子化个人的自利性使拆迁安置社区存在“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社会资本是粘合剂,可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所以要扬弃传统社会资本,发展现代社会资本。首先,要弘扬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重塑互惠性的传统伦理规范,不断挖掘传统社会资本的潜力,可以融入民风民俗来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也可以在社区内广泛开展以互惠互助、敬老爱幼、艰苦奋斗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凝聚社区共识,强化对社区的情感归属;其次,要着重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加强社区制度建设,促进居民社区参与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搭建居民沟通互信的桥梁,积极培育公民精神,构建公民参与平台和人际关系网络,并建立一套契合居民生产生活理念的伦理道德规范,帮助营造信任、合作的社区文化。

3.3发展社区组织,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社区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最佳平台,居民在参加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能力等各方面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培育自治意识、提升自治能力,促进公民参与平台的形成和转化。首先,要加强正式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居委会的规范化运作,通过改革转变社居委的行政化色彩,增强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保障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社区工作者由居民选举产生,真正代表居民利益并接受居民监督,社区重大事务的决议要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体性。其次,积极引导和推动志愿性团体、各类民间文化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提供社区服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区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4健全社区的财政筹集机制

拆迁安置社区建设资金的筹集要打破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局面,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要依托社区优势资源创新资金来源渠道,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从而解决社区的资金短缺问题。首先,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建立以上级财政为主、企事业单位资助和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多元主体资金供给的合作机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社区投资环境,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引导激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建立社区经费自筹机制。社区要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挖掘社区中文化、人才、物质、土地、资金等优势资源来拓展社区的资金链,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社区产业深度融合,增加产品特色与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经济价值,引导社区文化团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专业化的名声效应来解决组织活动的资金需求,鼓励居民积极的资金捐赠。逐渐建立起可靠稳定的资金筹集运行机制,促进社区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内源式扶贫: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中国农村研究,2015(1):129-146.[3] 文军,黄锐.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74-78.[4] 丁元竹.社区的本质及其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6(6):16-18.

第二篇:街道办事处社区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定稿)

街道办事处

社区拆迁补偿安置办法

为推动社区建设,改善城区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推进城中村合村并点改造,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办事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拆迁补偿安置原则

(一)规划先行、一步到位。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规范建设、综合配套”的原则,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门刘社区详细规划,改造建设一步到位。

(二)公开透明、群众参与。确定纳入改造范围的片区,涉及到改造每个环节的政策都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做到阳光,好事办好。

(三)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制定的补偿安置政策重点向被拆迁户倾斜,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妥善安置拆迁居民,实现和谐拆迁。

二、拆迁补偿政策

(一)拆迁补偿方式。被拆迁人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方式,也可以选择货币补偿的方式。

1、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

被拆迁房屋为居住平房的,按拆迁正房建筑面积1: 1(结合规划户型)调换安置房面积;产权调换时,委托有资质的评估单位对拆迁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附属物进行估价。在此基础上按照评 1

估补偿总价和安置房指导价均价886元/m,储藏室结算价786元/ m、车库结算价1600 元/ m,根据楼层调整系数,结清差价,安置房屋的产权归被拆迁人所有(产权证统一办理,收取各10元的工本费)。

2、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房屋建筑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对采取房屋产权调换的统一规划、统一安置。拆迁安置住宅房屋设计为多层楼房,户型设计为70 m、100 m和120 m三个标准。

①被拆迁正房建筑面积大于50 m,小于70 m,可选70 m的安置户型一套。

②被拆迁正房建筑面积,大于70 m,小于100 m的,可选100 m的安置户型一套。

③被拆迁正房建筑面积大于100 m,小于120 m的,可选择120 m安置户型一套。

④被拆迁正房建筑面积大于120 m,但小于160 m的,可选择100 m户型和70 m的安置户型各一套;或选择120 m安置户型一套;

⑤被拆迁正房建筑面积大于160 m的,可100 m安置户型和70 m安置户型各一套。

⑥拆迁户选择的安置户型小于应安置户型面积的,超出部分按300元/ m增加补偿。

⑦安置住宅建筑面积超过被拆迁住宅房屋调换面积5 m(含5 m)以内的部分,按照安置房指导价结算;安置住宅房屋建筑面积超过被拆迁住宅房屋调换面积5 m以外的部分,按照市场价结算。

***2222222222223、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

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土地补偿金、附属物评估补偿金、临时安置费、拆迁奖励款一次性兑现。正房拆迁面积每平方米增加300元补偿。

(二)拆迁范围内的宅基地、企业职工住宅占地按80元/ m2进行补偿;集体空闲地按每年每亩700斤小麦、700斤玉米,依照当年市场平均价进行补偿。

(三)拆迁企业、办公、生产、学校等场所进行货币补偿。

1、占用土地按照80元/ m进行补偿。

2、建筑物、构筑物和附属物货币补偿的价格按照评估确定。

3、经营、生产、加工设备的拆装损失按照评估确定。

(四)拆迁附属物参考德政发【2005】20文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评估补偿。

(五)拆迁范围内原有供水、供热、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市政配套设施迁移,由管理单位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无偿迁移;被拆迁户未安装供水、供热、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设施,安置房需要配套的,按现行市场初装费优惠50%自费申请办理。

(六)临时安置补助费

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临时安置补助费按每户2400元一次性补偿;选择安置的,自拆迁房屋拆除之日起,按每户2000元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回迁限期10个月。因建设项目投资方责任延长回迁期的,每逾期一个月按200元/月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

(七)搬迁补助费以拆迁房屋的旧料抵顶。

2三、拆迁安置相关政策

(一)拆迁安置顺序。对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按照“早拆迁、早选择”的原则,根据发放的拆迁验收单编号顺序,优先选择安置房;优先选择安置房的储藏室。

(二)拆迁安置交款方式。房屋产权调换差价款在被拆迁人入住前结清差价。逾期仍不结清房屋差价款者,视为自动放弃安置,由建设工程投资方退回原付款,房屋收回另行处置。

(三)拆迁房屋存在产权、债务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在拆迁公告发布后2日内自行解决,届时未解决的,由现使用人先行拆迁,待纠纷解决后再依照规定给予补偿。因纠纷超过规定拆迁时间的,将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四)对被拆迁人,实行奖励制度。对在拆迁公告之日起3日内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并拆迁完毕验收合格的给予给予每户5000元奖励;公告4至6日内签订协议,并拆迁完毕验收合格的给予每户3000元奖励;公告6日后拒签协议仍不拆迁的将责成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四、房地产证件的收缴

被拆迁居民在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的同时,收回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由有关部门予以注销;办理抵押的,由当事人负责解除抵押手续;自拆迁协议签订之日起,拒不缴回的,两证一律作废。无证产权房屋和土地,自拆迁之日起,自动变更产权归建设工程投资方所有。

五、拆迁时间和法律责任

拆迁工作自2009年月日实施,10日内全部完成,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就拆迁期限、补偿方式、补偿标准以及拆迁过渡方式、过渡期限等原因达不成协议时,无正当理由拒不拆迁者,实行强制拆迁。被拆迁人自行或委托拆迁时,应注意拆迁安全,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由被拆迁人自行负责。

二00九年十月十一 5

第三篇: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行动计划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市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落实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要求,充分发挥地区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地区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社区治理是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由政府、社区组织、其他 社会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共同解决 社区公共事务,携手优化社区公共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 程。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是培育创新社 会治理基层样本的重大举措,是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让身边的人幸福起来”愿景 的重要抓手。各科室要站在推动地区科学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的 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重 要意义,当作加强和创新本科室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治 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社互动机制,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

和政府服务事项转移,推动自治事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开,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优化再造、社会活力有效激发、社会力量

有机整合和社区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

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基本原则。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 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工委、办事处领导和主 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剥离 不宜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管理事务,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 和居民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2、整合力量,协调联动。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 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全面推进政社合作、上下互联、横 向互动,实现力量整合、工作整合和资源整合。

3、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以增强社区治理合力为目标,以 改善民生为导向,重点推进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工人才、社 区治理等方面机制创新,提高地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 实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人 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围绕 一个核心、完善五个体系、优化一个结构、形成一个格局、探索 一种模式”为抓手,以深化政社分开、社社合作、“四社”联动 和居民自治为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的实现“四个转变”,探

索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的社区治

理格局,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个核心,多元主体参与、自治共治联动。

五个体系,即,社区组织体系、权责体系、工作体系、制度 体系和能力体系。

一个结构,即,将“两委一站”调整为“两委一站一中心”

(社区党委、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和社区邻里服务中心)。

一个格局,即,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

四个转变,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体制由“自上 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横向合作”的治理体制转变;治理形 式由单方行政决策向多方民主协商转变;治理结构由垂直科层结 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

实现四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过程透 明化,治理机制科学化。

一核多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的社 区治理模式。

四、主要任务

以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权责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 系和能力体系为核心,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分类治理与合 作治理为导向,实现“多元主体参与、自治共治互动”。

(一)优化组织体系

1、强化党组织建设。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快构建基层

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以“I+R+S”(党组织+日常工作力量+社会

参与力量)模式为网格驱动力,将党组织建在网格,发挥核心领

导作用。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逐步实行社区

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推行机

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双报到”制度,鼓励流动党员到社区

参加组织生活,大力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

参与自治和服务活动。

2、健全社区组织。围绕多元参与、共商共治的目标,以“两 委一站一中心五层,”的组织格局为基础,形成高效互动的社区组 织体系。在原有两委(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服 务站)的基础上,建立邻里中心(含社会工作站),为社区居民 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政府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 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 作组织。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社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四社联动’’,提高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

3、优化治理结构。根据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各 主体间的五个层级关系,即,领导层、议事层、决策层、执行层 和监督层。其中,领导层一一社区党委,议事层一一社区协商议 事会,决策层一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执行层一一居委会、社区 邻里中心、社区社会组织,监督层一一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和社 区纪委。

(二)厘清权责体系

1、明确社区工作边界。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结合现

代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自

治组织、社区服务站、社区邻里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关

系,明确各自工作边界,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和政府服务事项

有序转移,为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治理有效衔接以及社区各类组

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2、理顺社区治理关系。重点是理顺各科室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邻里中心的权责关系,稳步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

离,强化社会参与,实现各类主体良性互动和分工协作的无缝衔

接,夯实自治与共治基础。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

完成法定事项、法定协助事项和政府委托事项,关键是组织居民

开展自治,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社区

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开展社区服务,依法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区服务站是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延

伸,接受相关业务科室的指导。社区邻里中心主要功能是为社区

开展互助服务、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搭建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

务、委托运营、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福利性和

专业性服务。

(三)完善制度体系

l、加强制度建设。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 头治理为导向,从社区行政事务、公共事务共商共治、公共服务 社会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居民自治引导等五个方面,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区治理制度体系,明确行政事务准 入、公共事务共商共治、购买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加 大居民自治扶持力度等制度。

2、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社互动”、“四社联动”(社 工和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四民一评”(民主提事、民 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群众评议)等机制建设,提高社 区的组织化调节和自治水平,努力实现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向居 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有机结合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转变,构建与 CBD地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

(四)健全工作体系

1、明确工作内容。根据居民需求和社区建设规律,把社区 工作内容确定为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 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以及社区文化和 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六个方面。

2、划分工作类型。按照行政管理类、政务服务类、基本公 共服务类、福利服务类、便利服务类、公益慈善类、自治互助类、紧急救助类等不同类型,明确相应主体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进 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体系,实现社区“大事小事有人管、日 常生活很方便”的目标。

3、确定工作任务。居委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开展社区自 治,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合作开展社区共治,重点是划小自治 单元、培育自治组织、完善自治网络,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章程确定的业务范围、围绕社区 公共管理问题或公共服务事务,组织居民、社会力量提供福利服

务、公益慈善、自治互助、紧急救助等服务。社区服务站主要任

务提供资格审查、津贴发放、证件办理等政务类服务。

(五)升级能力体系

1、社区建设统筹能力。围绕激发社区活力、管理社区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区矛盾、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社区稳定开 展统筹工作。重点是打破条块分割,逐步建立起整合资源的管理 体制和统筹使用资源的反应机制,通过整合资源来体现和落实党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2、社区社会动员能力。以建立应急性动员和常态性动员、行政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为目标,健全动 员网络,畅通动员渠道,完善动员机制,在实现社区公共管理事 务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有效供给中提高社区社会动员能力。.

3、社区事务决策能力。以引导和培育社区党委、居委会建 立PDCA的思维和执行力(P制订计划、D运作执行、c检查考核、A分析处理)为导向,在社区全面深入实施“四民一评,工作机 制,提高社区的决策能力,塑造现代社区治理权威。

4、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以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社区服务供给体系,挖掘社区服务骨干人才,激发社会组 织活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社区服务 自治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5、社区事务管理能力。以构建“一带四议多方联动”社区 治理格局为抓手,以社区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社区成员的关注焦点 问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类社区主体作用,实现社区事务有效管

理有目标。一带,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四议,社区成员提

议,社区“两委”审议,社区各方代表商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

决议;多方联动,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社区“两委”、驻区单位、社区团体组织、居民代表会议等社区主体进行联动,共同解决开

展社区公共服务或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通过社区工作实

践,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工作要求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 性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书记、主任为组长,科室负责 人、社区负责人代表、专家顾问、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代表、社 工代表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各科室,要以此为契机,协助、指导社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 区治理能力。

(二)加大保障力度。要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大 力度保障,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抽调社区 建设、民政、综治、残联、工、青、妇等部门和枢纽型社会组织 的工作骨干和技术人才参与方案筹划、措施制定工作,聘请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建设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加大 经费支持保障力度。

(三)完善政策措施。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涉 及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强职能剥离、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培 育、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政策制度的建设,形成完善的政策制 度体系。各科室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积 极参与、共建共享,着力在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整合和互 联互动上下功夫,为完善街道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贡献力量。

第四篇:龙西社区拆迁安置房项目

龙西社区拆迁安置房项目(Ⅱ期)8号楼、幼儿园及配电房工程

年后安全文明施工计划

1.在工地门口右侧挂五牌,左侧设置“四图”。

2.对施工场地按规划要保证运输道路畅通,排水要有组织、有规划,达标排放。3.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平面图布置、搭设或埋设整齐。

4.材料和设施堆放按管理规范执行。

5.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池,集中堆放施工垃圾并及时清走。6.明确的指示标志和交通管制措施。

7.对全体参加施工人员进行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特种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

8.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分库存放。

9.编写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形成书面材料,由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双方履行签字手续。10.放置安全标志及标牌。11.开展班前安全活动。

12.采取有效的机电设备安全防护措施。13.采取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4.采取有效的文明施工的措施。15.采取有效的环境卫生的措施。16.采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龙西社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经理部

2014年1月17日

第五篇:《社区治理》

12春《社区治理》作业一_00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2.()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满分:2 分

3.()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美国学者帕森斯

满分:2 分

4.()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5.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

A.人口 B.地域

C.社会互动 D.乡村

满分:2 分

6.()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满分:2 分

7.学者()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

A.詹姆斯•N•罗西瑙 B.格里•斯托克

C.罗伯特•罗茨 D.卡洛林•安德鲁

满分:2 分

8.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A.治理 B.统治 C.管理 D.组织

满分:2 分

9.()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10.全球化首先是指()。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满分:2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A.福利性 B.群众性 C.服务性 D.互助性

满分:3 分

2.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满分:3 分

3.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满分:3 分

4.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满分:3 分

5.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A.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满分:3 分

6.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满分:3 分

7.()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 D.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8.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满分:3 分

9.“治理” 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满分:3 分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即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法林顿。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社区作为人们的共同生活体,它在人类生活中自古就有。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下载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能力构建拆迁安置社区新的治理逻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作业一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

    社区治理

    社 区 治 理 作 业 一 填空题: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2、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

    社区治理

    一、单选题 1、法国社会学家在1893年著作完成《社会劳动分工论》,他是谁 A. 迪尔凯姆 2、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建了一种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D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

    社区治理

    一.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 A.腾尼斯)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化的分别。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

    社区搬迁安置

    xx社区整体搬迁安置工作动员大会 主持词 镇xxx xxx 201x年x月x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xx社区整体搬迁安置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我们xx社区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了。前期......

    社区拆迁协议

    @-@社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编 号: 甲方: 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乙方:搬迁户户主: 住 址: 身份证号: 电 话: 丙方: 法定代表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社区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