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5先进段队事迹材料
175先进段队事迹材料
多年来,双河煤矿一采区175采煤队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注重以稳定求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职工队伍,月月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班子求真务实,当好领头雁
为提高段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75采煤队制度管理创新上迈开步子,从制度上强化队班子建设,规范干部行为,认为领导干部和管理者能否吃苦耐劳和率先垂范是保持队伍稳定,抓好现场安全的关键,为此,他们时刻注意从我做起,用言行带动全队员工。今年以来,由于井下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块段小,断层多,任务重,给安全生产,尤其是现场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主任段长、段支书、生产段长分班死看硬守,盯在现场,靠前指挥,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
二、坚持预防为主,硬手抓安全
安全是员工的最大幸福,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多年来,175采煤队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把员工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们坚持安全管理不松懈,抓安全教育不放松,抓“三违”不手软,认真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坚决杜绝任何不利于安全生产的人和事。在工作现场中,要求工人按章作业,干标准活,要求干部按章指挥,杜绝粗放管理。在安全教育上,认真 学习“必知必会”,坚持抓好班前学习,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安全管理上,严格按照矿安全文件的精神,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加强现场施工质量。同时,该队还加大反“三违”的力度,经常性地开展自查活动,对于在安全生产中出勤好、安全好、责任落实到位的员工个人在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好的职工给予张榜表扬,表现差的给予批评教育。
三、紧密干群关系,宽厚待员工
175采煤队班子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班子,要带好队伍,使干群一致,上下合力,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明,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平时大事集体研究,小事相互通气,对工作中产生的意见、矛盾不回避,采取当面锣、对面鼓的办法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为了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消除员工思想不稳定的因素,防止克扣截留现象发生,严格执行工资分配制度,强化干部工资分配的责任意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统一操作,接受职工监督。同时,该队关心同工生活、解决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常性地为困难职工捐款。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中,他们能够认真听取收集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消除员工思想上的疑虑,从行动上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达到了融汇干群合力,稳定员工队伍之目的,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2000年报请先进队事迹
学员十四队报请先进队的主要事迹
学员十四队是97年8月入学的本科队,他们在“建队育人”工作中的主要特点:一是正副书记的工作思路清,事业心、责任感强。他们在去年底被学院评为“基层全面建设标兵学员队”的基础上,不骄不躁,坚持定期分析学员队按纲建设形势,从抓问题入手,确立了通过“六抓”打牢“六个基础”,进而实现“扎扎实实干工作,挖空心思育人才,全面建设创一流,努力当好代表队”的总体工作目标。支部书记汪流才、副书记赵俊哲,带头并带领学员撰写学术和政研文章,目前都有文章在《学报》和军区《政治工作通讯》等刊发。去年暑假,正值高温天气,多数气温都在30度以上,也正是该队在坦克基地训练装甲车驾驶的时候,学员50%身上长痱子、20多人身上长结子疼痛难忍,实地驾驶动用车辆较多、场地变换频繁,干部在搞好教育的同时,严格坚持跟班教学制度,整个暑期干部只串休了2天,使之坦克实车驾驶得到了圆满顺利进行。去年9月在地方大学军训期间,干部连续21天吃住在地方大学,与学员一起当教官、组织训练,中途无一人回家。地方大学的领导较之以往部队军训相比,不无感慨地说:陆军学院的官兵能把工作当事业干,训练标准高,工作责任心强。二是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学员的思想根基打的比较牢。他们在完成学院布置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学员队《经常性思想教育四年规划》,根据本科队第三年由学文化到学军事的转变,学员中表现出来的学军事兴趣不浓、立足现有装备打赢的信心不足、训练场上吃苦精神不强的实际,重点进行了“练为战”、“不负父母一片心”、“莫让时光付水流”等教育内容,教育和鼓励学员瞄准部队科技练兵咄咄逼人、时不我待的新形势,学科学、用科学,科学学、科学练,激发了学习训练热情。其中搞好职能教育的做法,学院政治部以《政治工作情况通报》的形式,进行了转发。他们根据党员人数过半的实际,在全队开展了党员与团员“结对子”、“一帮一,一带一”和经常性思想工作“四互二十法”的活动做法,均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员队基本没有严重违纪问题和不良倾向,学员的士气高涨、精神面貌较好。运动会上,经过全队上下的共同努力,获得了拔河比赛冠军、足球比赛第四名、板报评比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还获得了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今年5月,十四队还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院校政治思想建设先进学员队”,受到了通报表彰。他们注重建设荣誉室、激发学员荣誉感,学法创新大讨论的做法,校园电视台分别进行了报道。三是开展科技兴学活动,促进了学员成人成才。他们队现有微机82台,做到了微机进班,个个能与全军信息网连接,队里有主页,并实现了全队与大队的连网;他们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 学术研究和“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活动,深受学员欢迎。去年12月,在大队召开的新“三打三防”研讨暨科技兴学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们参加展出了课件18部、学术文章7篇、小发明成果4项,其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先后有47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3人通过了六级考试大关。四是注重硬件建设,营造了良好地育人环境。队干部始终有“过日子”的思想,把学员队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想长远、抓当前,先后从工杂费和标兵队奖励费中筹措资金4000余元,粉刷了饭堂、装修了前庭、高标准建立了荣誉室和微机室,还拥有藏药达50余种、藏书达3000余册的医疗室和图书室,从而使学员队的育人环境和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先后完成了到地方四所大学军训、全军技术职称考试第28考场监考等重大任务,并代表学院成功地迎接了南昌陆院、沈阳炮院的参观指导,学院还在他们队召开了“落实教学评估标准现场会”,宣传科和政治工作教研室在我队举办的全院书画特长班,长达半年之久,做到了有效保障,均受到了好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干部在学院“科技兴教、科技兴管、科技兴学”活动中要求学员做的多,自己做的还不够深入有效。
二是学员前两年在室内学文化,上下都十分注重打牢科文基础,为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在进入第三年往室外军事转变时,有的学员表现出适应性不强,有时出现作风不够紧张,不拘小节等问题。
三是在伙食管理上,客观上供应的馒头有时较硬,遇到剩余的时候,学员不愿意吃有时会导致浪费的现象。
第三篇:集贤街执法队先进队长事迹
集贤街执法队先进队长事迹
李愿生,是北辰区综合执法局集贤街执法队队长。通过工作实践,使他深深感觉到,只要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亲情执法,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因此,在平常工作中他都能做到积极主动,踏实肯干。是集贤执法队全体队员的学习榜样。下面将他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向大家宣传一下:
一、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时刻注重执法形象
李愿生同志深刻体会到执法人员必须要转变执法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经常与业户进行沟通,增进与业户之间的感情,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达到既完成本职工作又能得到群众满意的效果。并在工作中狠抓队伍建设,关心队员生活。把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放在第一位。一心把集贤街执法队打造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一流执法队伍。
二、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全队上、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李愿生同志带领全体队员逐条街路、逐个商户进行走访,边调查研究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巡查过程中他发现,在辖区内的虎林路、集贤道等重点部位有门脸外溢、占路经营等情况,流动摊贩比较多。为获得最大效益,商户门脸外溢招揽生意,出现占道经营问题。对此,走访后他确定了工作思路,先宣传,后规范。树立执法人员 “以心以德感动人、以理以情说服人、以法以规教育人、以事实以依据处罚人”的工作理念;先服务,后整治,赢得了违法当事人的理解;先打击流动摊贩,后治理门脸外溢,尊重业户的切身利益;先清理重点部位,后整治背街小巷,迎合群众意愿;先难后易,逐步推进,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这个思路,李愿生同志对全体队员的工作进行了合理分工。放弃了休息日,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全体队员齐心协力,治理流动摊贩、整治门脸外溢、规范业户门窗墙体广告、窗贴、牌匾,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宣传教育阶段,他要求对违章者尽量不实施处罚,多做说服教育,改善了管理人员与管理对象的关系。经过多次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显著改观。工作中,为了让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队上下扭成一根绳。他以兄长情、同志爱关心着每一个队员,时刻替队员们着想,使全队形成了工作合力,增强了战斗力。
三、干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就要有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作为队长,又是共产党员,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到那里,在执法队队中起到表率作用。为了让其他同志能够休息好,他常常自己驾车,巡视辖区内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比其他同志工作时间长,比其他同志操的心要多。李愿生同志常说:"我们只是执法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在繁杂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在领导的正确支持及队员们的大力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加倍努力工作,以回报社会。
第四篇:集贤街执法队先进队长事迹
集贤街执法队先进队长事迹
李愿生,是北辰区综合执法局集贤街执法队队长。通过工作实践,使他深深感觉到,只要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亲情执法,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因此,在平常工作中他都能做到积极主动,踏实肯干。是集贤执法队全体队员的学习榜样。下面将他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向大家宣传一下:
一、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时刻注重执法形象
李愿生同志深刻体会到执法人员必须要转变执法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经常与业户进行沟通,增进与业户之间的感情,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达到既完成本职工作又能得到群众满意的效果。并在工作中狠抓队伍建设,关心队员生活。把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放在第一位。一心把集贤街执法队打造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一流执法队伍。
二、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全队上、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李愿生同志带领全体队员逐条街路、逐个商户进行走访,边调查研究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巡查过程中他发现,在辖区内的虎林路、集贤道等重点部位有门脸外溢、占路经营等情况,流动摊贩比较多。为获得最大效益,商户门脸外溢招揽生意,出现占道经营问题。对此,走访后他确定了工作思路,先宣传,后规范。树立执法人员 “以心以德感动人、以理以情说服人、以法以规教育人、以事实以依据处罚人”的工作理念;先服务,后整治,赢得了违法当事人的理解;先打击流动摊贩,后治理门脸外溢,尊重业户的切身利益;先清理重点部位,后整治背街小巷,迎合群众意愿;先难后易,逐步推进,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这个思路,李愿生同志对全体队员的工作进行了合理分工。放弃了休息日,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全体队员齐心协力,治理流动摊贩、整治门脸外溢、规范业户门窗墙体广告、窗贴、牌匾,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宣传教育阶段,他要求对违章者尽量不实施处罚,多做说服教育,改善了管理人员与管理对象的关系。经过多次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显著改观。工作中,为了让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队上下扭成一根绳。他以兄长情、同志爱关心着每一个队员,时刻替队员们着想,使全队形成了工作合力,增强了战斗力。
三、干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就要有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作为队长,又是共产党员,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到那里,在执法队队中起到表率作用。为了让其他同志能够休息好,他常常自己驾车,巡视辖区内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比其他同志工作时间长,比其他同志操的心要多。李愿生同志常说:"我们只是执法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在繁杂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在领导的正确支持及队员
们的大力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加倍努力工作,以回报社会。
第五篇:段金莲事迹
永德二中2007届毕业生段金莲央视播放事迹
圆梦行动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节目播出后,很多热心观众都打来电话要求资助节目中的主人公,我代表活动主办单位以及受资助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向您表示感谢,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报道的主人公只是贫困家庭学生的代表,圆梦行动的主旨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走进大学的校门,所以希望大家不仅关注我们节目报道过的孩子,对那些没有被报道的孩子也同样给与您的爱心,您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捐款电话进行捐助,也可以通过邮局汇款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或各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另外,还可以通过圆梦行动活动网站直接结对资助,网址是汉语拼音“上大学啦”。感谢您的爱心和对圆梦行动的支持。
下面继续我们今天的节目,今天圆梦行动记者寻访团将带您到云南,认识一个叫段金莲的姑娘。这个姑娘名叫段金莲,这天一早,她就和父亲从20多里外的村上来到镇子里赶集。可以看得出来,段金莲卖的荔枝没有旁边的荔枝好,人家卖两块多一斤,他们只卖一块多,可是,买主还是很少。眼看别人的荔枝都一筐筐地卖了,他们还没有卖出去几斤。
段金莲家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这里已经到了我国的西南边境地区,距离昆明将近800公里,而距离中缅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40多公里。
段金莲家所在的永康镇是一个坝子,与山地相比,这里更适合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所以,永康镇也成为了全县的经济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片的甘蔗、芒果和荔枝。
段金莲家没有种粮食,这一亩半农田都种了甘蔗,家里百分之九十的收入都靠这个。
段金莲家除了甘蔗外,还有十二亩山地,种的是玉米、芒果和荔枝,芒果现在还没有结果,荔枝呢,在节目开始,您也看到了,他家的荔枝品相不好,卖的也不好,她家里共种了5亩荔枝,她父亲说,有的人家5亩荔枝能收入上万元,可是,他们家卖不到一千块钱,相差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
段父:再过几年,荔枝也可以了,现在就是栽得晚了。
记者:为什么以前不早一点种呢?
段父:以前有人种荔枝,人家卖两块八一棵,自己也买不起。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永康开始大量种植荔枝,当时种一亩地荔枝买树苗大概需要150块钱,就是这150块钱,当时段金莲家也买不起,几年前,家里才终于凑钱种上了荔枝,荔枝的生长期比较长,现在他家的荔枝虽然已经开始挂果,但是由于树龄短,再加上没钱施肥、打药,所以荔枝结得很少,品相也不好。
放假在家,段金莲每天都要花半天的时间赶猪,这些猪大大小小有15头,数量可以说不少,可是,由于没钱买良种猪崽,这些都是自己家里老母猪下的,属于老品种,这种猪生长缓慢,再加上家里又喂不起饲料,猪长得就更慢了。
记者:家里面是一点饲料都没有吗?
段金莲:小猪小的时候,也喂一点,但是只是一点,因为猪喂的也多。
记者:大了以后,完全就靠打猪草了?
段金莲:嗯。
记者:这样猪长得就很慢。你是你们村子里面唯一一家这样放养的吗?
段金莲:不是,也有几家,但是已经不多了。
在我们看来,一个19岁的女孩子每天在山上这样赶猪肯定很无聊,但是段金莲确并不觉得什么,她不但跟这些猪有了感情,还自己寻找乐趣。
段金莲:每个猪都会给它取名字的。
记者:取什么样的名字?
段金莲:也就看着它的体型外貌来取。小花,小红什么的,也就那样的。
在和段金莲的接触中,我们感到她似乎和我们以往见到的很多山区里勤勉好学的孩子不一样,从那些孩子身上,我们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坚忍不拔、勤奋向上的精神,还有那种一定要走出贫困山区、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但是眼前的这个姑娘给人的感觉似乎对什么都很淡然,接下来的接触,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印象。
记者:你把那个考试看得很重吗?
段金莲:也不是,有时候也就考一考也就算了。
记者:你对自己有提过要求吗,必须在班里考第一?
段金莲 :没有提过,都是,都那种,都是顺其自然吧,一切都是。
记者:对于贫困这两个字,你理解它的含义是什么?
段金莲 :贫困应该是,别人眼中说的贫困都是生活很苛刻,很艰难这样的,但是我感觉贫困也并不是那么可怕。
这个姑娘说话这么不经意的态度确实让人有些奇怪,我们曾经看过很多和她的家境相似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学习很好,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这样的孩子也往往比较倔强,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心事比较重,那么,这个名叫段金莲的姑娘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她能拥有这样一份平和的心态呢?
和很多家庭一样,段金莲家的墙上也贴满了奖状,从上学起,她就几乎总是班里的第一名,去年,她还被评为了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
段金莲从小就很乖巧听话,那时候父母说的一句话她始终记在心里:只有学习才能够过上幸
福的生活将来。
记者:学习是和将来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段金莲:是呀,只有学习好好的,家里人才会感觉充实,养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才会快乐感觉,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期望真的很大。
段金莲的父亲段世昌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把他们兄弟三个拉扯大,他只上了一年就离开了学校。
段父: 我因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这种生活我已经折磨透了 00:10:45 糖厂开出一个单子,人家扣多少钱,你也不知道。
记者:就是甘蔗卖给糖厂以后,人家给你多少,算了多少,就是多少?
父亲:嗯。因为我没有念书过,我就后悔一辈子,后悔也没法了,我的小孩我不管怎么说,我都要让他念,再差,再怎么,我就让他去念书。
在段金莲父亲眼里,读了书就不会受人欺负,而且读了书才更知道怎么做人。
其实,虽然段金莲的父亲总是说自己没文化,说话做事都不得体,但是,正是他教给了段金莲很多朴素的做人的道理。也许正是父母亲的这种影响,段金莲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性格。
段金莲所在的永德县第二中学共有两千多名学生,其中大概有四分之一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面对这么多的贫困学生,学校也想了多种方法,从学习、经济、心理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像段金莲上高中期间,学校不仅免除了她全部的学费,还资助了她部分生活费。
记者:这个是你们的什么?李在强:这个是我们二中团委资助的学生档案资料。
为了更好的帮助这些学生,学校的53名党员开展了和贫困学生结对子活动。
校党支部书记赵顺民:在经济上我们党员力所能及,做他该做的事情,每个月生活费,他遇到困难我们就给予资助。
记者:这个资助大概能有多少钱呢?一个人。
书记:资助最低不亚于50块钱。
这是永德二中的废品室,学校号召师生平时把废品收集起来,集中卖掉,这样既美化了校园,同时,这笔资金还可以帮助贫困的学生。
现在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这天,段金莲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帮别人采摘荔枝,这几个同学今年的高考成绩也都很好,其中一个还是全县的理科状元,但是他们和段金莲一样,家里的条件都不太好。
一般来说,云南海拔比较高,夏季也不会太热,但是永康是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坝子里,所以天气潮湿蒙热,干起活来非常辛苦。段金莲他们这样帮工一天可以拿到15块钱。
早想到女儿肯定会考上大学,今年春天,甘蔗卖了之后,段金莲的父母就把这笔钱全都攒了
下来。
记者:两个月前卖了甘蔗之后,这个钱就给她已经放下了?
段父:已经自己心里有个数,大人不用,小孩就用。
就在段金莲的父母在想方设法给女儿筹集上大学的费用时,远在昆明的一个老人也正在寻找那些今年上大学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位老人名叫孙本吉,今年已经67岁了,当年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现在已经退休。去年,听说了圆梦行动后,他就主动找到云南省青基会,资助了几个贫困的孩子,提供了他们上学的路费。今年,他表示,还要再资助几个孩子。
听说我们去永德县拍摄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孙老先生提出想看一看。
看完采访录像后,孙老先生当即记下了段金莲的家庭情况。记者:她在永德县二中,她是今年的文科的第三名。考的是584分。
老人:我会尽力帮她,圆了她的大学梦。
在孙老先生家里,我们看到陈设也很简单,并不富有,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孙先生一直在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帮他们修校舍,买电脑,上大学。
记者:您为什么要这么多年的去帮助他们呢?
老人:因为我总觉得吧,这么多年以来,我因为也是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因为我原来学历也不高,本身那个年代也愿意多读点知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上得了大学,我这一辈上不了大学,但是我子女当时贫穷是也没有上得了大学,那么既然我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呢,我从很多年以来,以前,我没去圆我这些梦,对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也好,我能够了了这个心愿,也是我的乐趣,我总觉得资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记者:您让我们感觉到,其实您不是完全在资助他们钱,而是真的给他们一份爱心,对他们有一种感情在里面。
老人:对对。所以这种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我觉得作为我们社会,实际都是互相依赖的,我们今天有这个条件,我们支持一些没条件的人,我觉得是,应该是在情理当中,我还愿意呼吁整个社会有识之士,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双手,来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来能够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意愿。
记者:你的生活其实很不容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艰辛吗?
段金莲 :不艰辛啊,因为用那种平常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命运。
记者:你能够很坦然的去接受这样一种生活?
段金莲 :是的。
记者:那你为什么还那么想要去改变这样一种生活呢?
段金莲 :因为人活着不光活的那么平凡,也不是要活的什么轰轰烈烈的,但是也要努力过,经历自己一番努力,也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为社会,也为家人,为自己,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