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银行发展信贷基本制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履行职能,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定,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类信贷营运与管理制度、办法、流程、指引、意见等的基本依据;是对整个信贷营运与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的管理规定。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信贷包括为客户提供的各种贷款类信用业务和非贷款类信用业务,是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但本制度重点对贷款类信用业务作出规定。
第四条 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银行监管当局的有关规定,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持信贷营运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围绕全行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信贷营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坚持审慎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和完善信贷政策,对信贷业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减少或避免信贷资产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第二章 信贷管理体制与机制
第六条 实行民主决策。对信贷营运与管理的重大决策,应根据情况分别召开行长办公会议、行务会议或党委会议进行决策;或设立相关的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信贷决策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等)进行决策。对各种决策机构或组织形式,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则。
第七条 实行审贷分离。根据审贷分离的原则建立信贷组织体系,按照不同的职责分工设立相关部门。按照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原则划分权限职责。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由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承担,分级、分权限进行营运与管理。
第八条 实行授权管理。根据统一的授权管理办法,综合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营运与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进行信贷统一授权和差别授权。对常规信贷业务进行基本授权,对非常规信贷业务和因经营发展带来的特殊要求进行特别授权。
第九条 实行有权审批人审批制度。各级行的行长或主持工作的副行长作为有权审批人。如行长或主持工作的副行长因合理原因不能履行审批权的,必须书面授权其他副行长审批。要明确有权审批人的审批权限,包括范围、种类、金额等。
第十条 实行部门合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有关部门协调一致,建立一个统一、合作、高效的信贷管理系统。第十一条 制定信贷业务营运与管理的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全行业务经营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信贷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年度编制信贷业务发展计划。
第十二条 建立灵活的信贷营运与管理决策机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动态调整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发展战略与策略,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与制度体系,实现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确保信贷营运与管理健康发展。
第三章 信贷制度与政策
第十三条 在本制度的指导下,制定信贷综合管理办法、信贷专项业务品种管理办法、信贷业务基本操作规程、信贷专项业务品种操作规程及有关信贷业务的意见和指引等,构成信贷管理制度体系。第十四条 上述体系中的各种制度由总行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制定、解释、修改和发布,各省级分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但不得违背总行的规定。
第十五条 所有信贷营运与管理行为,都必须按照有关制度、办法、流程、意见、指引等操作,任何机构和人员都不得违背。第十六条 建立科学的信贷政策体系。包括对客户、产业、行业和区域的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一般支持、限制支持、不予支持的信贷政策;包括总量、结构、价格的信贷政策等。
第十七条 根据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约束条件、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分别制定不同的客户信贷政策、产业信贷政策、行业信贷政策、区域信贷政策,确定信贷投量、投向、价格等方面的信贷政策,明确优先和重点支持的方向。
第十八条 信贷政策的制定权原则上在总行。各省级分行可在总行的规定范围内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政策。省级以下分支行不具有信贷政策的制定权。
第十九条 上级行有关部门要经常监督检查下级行信贷制度、政策的执行情况,下级行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反映信贷制度、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完善和调整的意见。
第四章 信贷业务种类
第二十条 信贷产品包括贷款类信贷产品和非贷款类信贷产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应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第二十一条 贷款类信贷产品的基本分类是: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根据政府指令发放的,有风险补偿来源的贷款属政策性贷款;在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发放的贷款为商业性贷款。对为缓解农民粮棉“卖难”而发放的粮棉收购贷款(不含龙头及加工企业),属于准政策性贷款。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含5年);长期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根据客户的信誉状况发放的贷款为信用贷款;根据客户或第三方依法提供的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为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根据担保方式不同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了满足客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为流动资金贷款,包括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期限为1至3年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为固定资产贷款。能够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所有贷款为项目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部分农业中长期贷款。第二十二条 根据不同业务品种特点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信贷产品管理办法或操作规程,作为信贷产品管理的准则。各级行无论经营何种产品,都必须获得上级行的批准。
第二十三条 根据不同信贷产品的宏观调控功能、发展潜力、风险和综合效益确定不同信贷品种的发展规模和结构,制定不同信贷产品的支持、维持、限制和退出策略。第五章 信贷操作流程 第二十四条 根据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和综合管理办法制定信贷操作基本流程,根据有关产品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专项产品业务的操作流程。办理信贷业务必须按规程运作。
第二十五条 信贷产品流程设计遵循审贷分离原则,实施横向制衡、纵向制约、明确职责、分级管理。
第二十六条 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是:客户申请、受理、调查、审查、贷审会审议、审批、与客户订立合同、信用支付、贷后管理、收回信用、贷款后评价、档案管理。
第二十七条 在遵循基本流程、专项流程的前提下,对低风险贷款业务,可制定简易贷款流程,建立特殊贷款业务的绿色通道。第二十八条 针对办理信贷业务的需要,对操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事项要制定相应的办法、指引、操作表格和规范文本。
第六章 信贷客户及条件 第二十九条 在中央政府和银行监管机构批准的业务范围内选择确定农发行的信贷客户。
第三十条 客户申请信贷业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和有效年检手续;事业法人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了登记或备案。特殊行业须持有有权机关颁发的营业或经营许可证。
(二)从事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
(三)在农发行开立存款账户,自愿接受农发行的信贷管理,恪守信用,遵守合同。
(四)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申请信用必须符合公司章程,如果公司章程未做规定的,可提供具有股东大会(股东会)授权董事会(总经理)对外借款的决议。
(五)持有中央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技术监督部门颁发并年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六)有合法稳定的收入或补贴来源,具备按期还本付息能力;企业法人资产负债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达到农发行规定的要求。(七)不符合信用贷款方式的,应提供符合规定条件的担保。(八)申请票据贴现,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票据。
(九)申请项目贷款,项目资本金来源和比例应符合国家和农发行规定。
各级行不得违背和降低上述基本条件提供信贷业务。
第三十一条 实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运用规范、统一的评价方法,对客户一定经营时期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按照信用等级实行不同的信贷管理。
第三十二条 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及对农发行的综合效益影响等因素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
第三十三条 根据客户分类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制定客户准入和退出策略。培育、吸引和发展优良客户,限制和淘汰劣质客户,从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调整信贷与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第三十四条 对客户要提供信贷、理财、代理等多种服务,做好优质客户群的维护和巩固工作。
第三十五条 与农发行建立信贷关系的客户应如实提供农发行要求的各种资料;接受农发行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等的监督;严格执行信贷合同,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对有危及农发行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农发行并采取保全措施。
第七章 信贷方式与额度
第三十六条 根据具体信贷产品的风险程度及客户的信用等级状况确定信用贷款方式或担保贷款方式。
第三十七条 在信贷的审批与发放上,可以采取一次审批,一次或分次发放的方式。
第三十八条 根据不同的贷款风险可以与客户约定其他附加条件,如要求自有资本金比例,缴存保证金或风险准备金等。第三十九条 对所有与农发行有信贷关系的客户都要逐渐通过实行内部授信管理,核定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作为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最高限额,对客户使用的各种信贷类产品和非信贷类产品都要纳入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在内部掌握使用。
第四十条 在内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指导下,可根据客户申请使用信贷产品的种类及需求,分别核定单笔贷款额度、最高限制额度(余额或累放额)的办法,符合公开授信条件的,可核定最高公开综合授信额度。
第四十一条 对项目贷款,一律采用单笔核定额度的办法。第四十二条 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还款来源,确定与之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同时要明确每一种信贷产品的具体用途范围。第四十三条 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监管当局及我行规定的最高限额或比例。
第八章 信贷期限与定价
第四十四条 根据农发行资金来源与信贷产品营运、客户生产经营周期与还款能力等综合确定信贷产品的期限结构,确保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短期信贷、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的合理配置。第四十五条 针对每一种信贷产品的用途范围合理确定使用期限。并严格按约定的期限进行管理。
第四十六条 对储备贷款、调控贷款、购销流转贷款可在约定的期限指导下实行购贷销还的可调整期限的管理方式。
第四十七条 对上述以外的流动资金贷款,采取一次约期,一次收回本金的做法。
第四十八条 对项目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中长期农业贷款)期限由借贷双方根据项目情况和农发行资金供应能力协商确定贷款期限,对建设期内应给予宽限期,在宽限期内,借款人只偿还贷款利息,不归还贷款本金;在宽限期外按约定还款期限和额度逐次还款。第四十九条 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客户须在贷款到期之前按规定向开户行书面申请贷款展期。担保贷款申请展期,还应出具原贷款担保人同意展期并继续担保的书面证明或另行提供符合条件的担保人。
第五十条 政策性贷款的展期期限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客户的实际需求确定。
第五十一条 商业性贷款展期执行以下规定: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3年。国家及总行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五十二条 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未能按期足额偿还,且未申请展期或申请展期未得到批准,其贷款从到期日次日起(法定节假日顺延),按逾期贷款管理。
第五十三条 信贷利息管理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 基准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在中国人民基准利率基础上浮或下浮利率的,上浮或下浮幅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与客户协商确定。第五十五条 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以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加点执行。
第五十六条 对农发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综合贡献度高的重点、优质客户可在农发行利率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
第五十七条 各项贷款按日计息,按相关规定按月或按季结息。第五十八条 对逾期和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的贷款,从逾期或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之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和农发行规定的相应罚息利率计收利息,直至清偿本息为止,除另有规定外,对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
第五十九条 根据国家政策,为了促进某些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或地方财政及有关部门可以对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按相应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十条 贷款的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根据相应的职责权限办理。
第九章 信贷合同
第六十一条 所有与客户发生的信贷关系都必须签订相应的信贷合同,并按规定使用统一的制式文本,如有特殊要求也可订立非制式合同文本,信贷合同经有权签约人签字后生效。第六十二条 开户行在授权范围内与客户平等协商签订信贷合同。所签合同应保证要素完整、内容合法严密、文字明晰准确、主从合同衔接等。
第六十三条 合同执行中,经双方协商或发生法定事由可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六十四条 未经农发行书面同意,借款人不得将信贷合同项下任何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
第六十五条 客户未按信贷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农发行有权按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采取限期纠正、降低信用等级、提前收贷、核减直至取消授信额度、停止贷款、加收违约金、加罚息等信贷制裁措施。
第六十六条 合同履行中如农发行发生违约行为,客户有权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采取要求限期纠正、依法起诉等措施。第六十七条 对于恶意挤占挪用贷款,逃废、悬空债务的客户,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或监管当局违约客户信息披露系统进行披露,也可通过媒体曝光。并建议主管部门对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行政处罚,违反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章 信贷支付与收回 第六十八条 信贷支付前,必须再次审核客户的有关情况,落实有关信贷条件,按权限和程序履行支付手续。.第六十九条 信贷的支付和使用必须坚持资金流和物资流相对应的原则。根据信贷合同和借款凭证,采取一次支付或多次支付的办法。
第七十条 对项目贷款实行报账制,根据项目进度和用款计划,根据已经发生的支付发放新的贷款。
第七十一条 对储备、调控、流转贷款也可实行报账制,根据核准的用款计划,结合实际收购、调入物资的数量和价格发放新的贷款。
第七十二条 借款人在合同签订后如需变更提款计划,应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或在原提款计划的合理时间内向农发行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得同意。
第七十三条 贷款支付原则上以转账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现金支付。对于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的,可支付现金。第七十四条 对于客户违反规定用途范围,或者超过审批额度支付的,或者开户行违规支付的,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第七十五条 根据不同信贷业务产品分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第七十六条 开户行应按规定为客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如有需要,也可根据规定开立临时账户,按相应管理办法提供账户结算服务。
第七十七条 根据需要,可设立信贷管理台账或辅助台账,对发生的每笔信贷业务都要按照相关规定逐笔、序时登记,并进行管理。第七十八条 贷款本金收回。开户行应监督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期限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金。开户行应于贷款到期前通知借款人筹措资金,按时还款。对逾期贷款应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做好逾期贷款本金的催收工作。
第七十九条 贷款利息的收回。开户行应监督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按月或按季偿还贷款的利息。不能按期归还的,执行利息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条 对于办理信贷业务或相关业务中收取的手续费,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信贷风险资产管理.第八十一条 建立信贷风险资产管理体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当局的有关规定,并根据管理的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第八十二条 贷款按风险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构成信贷风险资产管理的对象。
第八十三条 实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制度。设立不良贷款集中管理部门,负责不良贷款清收和管理。
第八十四条 建立不良贷款认定和监测考核制度。严格标准,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对新发生的不良贷款要坚持严格审查、明确责任、分级审批、规范运作,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认定,并准确核算反映。对不良贷款实行直接监管和重点监管,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
第八十五条 建立资产保全制度。对于客户改组、改制等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全资产,维护债权,尽最大可能清收债务,坚决防范和制止逃废悬空债务的行为。第八十六条 对实行以物抵债的,按照合法取得、妥善保管、及时变现、正确核算、确保农发行利益的要求,在授权范围内,做好以物抵债资产的接收、估价、保管、处置和核算等工作。第八十七条 建立呆账核销制度。按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核销呆账贷款。第八十八条 建立风险损失模拟计提制度。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模拟计提损失准备,以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的可能损失程度。
第十二章 信贷监测评价
第八十九条 建立健全信贷监测评价体系。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全过程、有关人员、各分支机构进行监测评价。
第九十条 建立贷后检查制度。信贷业务发生后,开户行要对客户执行信贷合同情况、经营状况、担保财产状况等进行经常性跟踪检查和定期检查。
第九十一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开户行要对客户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包括管理人员、体制、银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生产经营、资金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测,发现存在可能危及农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风险隐患,应在信贷事实风险形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九十二条 建立客户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对客户的重大经营事项,开户行要及时向有权审批行报告,并做好处理记录,有权审批行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第九十三条 全面监测信贷投向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全行信贷投向、投量、信贷资产质量,对新增大额商业性贷款要进行重点分析。
第九十四条 建立贷款后评价制度。贷款实施后,要对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贷款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各个环节、贷后管理的情况以及信贷政策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后评价。
第九十五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监测评价指标。通过一定时期的各种监测评价指标的计算,综合反映信贷营运与管理的总体水平。
第十三章 信贷人员与责任
第九十六条 各有关信贷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确定有关岗位,按岗位配置信贷人员。
第九十七条 实行信贷人员统一调配管理。各级行在信贷营运与管理中,特别是信贷调查和审查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下级行信贷部门抽调能够承担相应职责的人员开展工作。
第九十八条 实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所有信贷从业人员都要通过考试和考核获取上岗资格;考试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信贷工作。第九十九条 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对已取得上岗资格的信贷人员,按照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评定,实行等级管理,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不同的责任。
第一百条 实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业务资格认定制度。对信贷部门负责人在正式任用或聘用前要报请上一级行信贷管理部门(商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业务资格认定。
第一百零一条 推行信贷客户经理制。根据规定条件确定专人担任客户经理,负责客户营销与管理的工作。可根据管理需要和人员素质设立首席客户经理和高级客户经理。
第一百零二条 推行信贷风险经理制。根据需要在信贷后台部门设立风险经理,负责信贷综合管理和风险资产的管理。根据管理的需要和人员的素质可设立首席风险经理和高级风险经理。第一百零三条 建立信贷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坚持岗位自学与定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第一百零四条 在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建立责任制度。
第一百零五条 根据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承担职责的不同,划分为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等各环节的有权决定人为主责任人,具体承办的信贷人员为经办责任人。主责任人承担信贷营运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责任,经办责任人在具体业务中承担经办责任。
第一百零六条 办理具体信贷业务首先必须明确各环节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客户部门承担调查责任,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同时确定主调查人;信贷管理部门承担审查责任,信贷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同时确定主审查人;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承担审议责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承担主审议人责任;各级行的有权审批人承担审批责任。无论是哪级行审批的信贷业务,开户行行长(总经理)都承担营运与管理主责任人职责。
第一百零七条 对违规办理信贷业务的行为,以及因工作或决策失误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认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直至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八条 建立主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主责任人工作岗位变动时,必须在上一级行有关部门主持和监交下,与接任主责任人对其负责的信贷业务风险状况进行核查鉴定,填写主责任移交表,由原主责任人、接任主责任人、监交人签字后登记存档。责任移交后,接任主责任人对接任后的信贷业务营运与管理状况负责。
第十四章 信贷科技与信息 第一百零九条 在信贷营运与管理中,坚持以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提升信贷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一百一十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信贷管理系统,把信贷日常业务处理、决策管理流程、数据统计分析、贷款风险预警、信贷监测评价等全部纳入信贷管理系统中,形成覆盖信贷管理全过程的科技体系。
第一百一十一条 根据档案管理的规定,所有信贷业务都须明确区分业务档案和工作资料,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确定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存放地点和管理方式。对信贷档案要指定专人管理,人员变动时要履行移交手续。查询、借阅信贷档案要履行审批、登记手续。
第一百一十二条 根据统计管理制度、信贷营运与管理的需要和各项信贷产品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信贷统计报表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保证数据提供及时、准确、完整和真实。
第一百一十三条 根据保密制度的规定,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规泄漏有关信贷业务信息。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四条 本制度由农发行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第一百一十五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体系由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综合管理办法、单项信贷业务品种管理办法组成。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综合管理办法由总行统一制定,单项信贷业务品种管理办法由总行、分行制定。
第三条 本制度是农业银行信贷经营和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类信贷管理制度办法的基本依据。
第四条 信贷经营和管理必须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条 本制度所指信贷业务是农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的总称,包括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担保等资产和或有资产业务。
第六条 本制度所指信贷人员是各级行信贷经营和管理人员,包括信贷管理部门和客户部门从事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人员。
第七条 本制度所指经营行是直接办理和经营信贷业务的行。
第二章 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条 实行审贷部门分离制度。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由不同经营层次和不同部门承担,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
第九条 按照“横向平行制约”原则,按规定设立客户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
客户部门承担信贷业务的开发、受理、调查、评估和审批后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信贷管理部门承担信贷业务的审查和整体风险的控制,贷款审查委员会承担信贷业务的审议。
第十条 实行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贷款审查委员会(简称贷审会,下同)是各级行信贷业务决策的议事机构,审议需经贷审会审议的信贷事项,对有权审批人进行制约以及智力支持。
贷审会由本行信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具有评审能力的人员组成,行长为贷审会主任委员,分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为副主任委员。贷审会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第十一条 实行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农业银行实行统一法人体制,总行对分行、分行对二级分行、二级分行对县级支行实行逐级有限授权,各级行行长在授权范围内,对发生的信贷业务负全部责任。
第十二条 实行主责任人、经办责任人制度。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有权决定人为主责任人,具体承办的信贷人员为经办责任人,相应承担各自责任。
第十三条 实行信贷业务报备制度。本级行授权范围内的信贷业务,在有权审批人审批后实施前,要按规定的范围向上一级行进行报备,上一级行对报备审查不同意的信贷业务不得实施。
第三章 客户对象和基本条件
第十四条 客户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第十五条 客户申请信贷业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从事的经营活动合规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二)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按期偿还本息;原应付利息和到期信用已清偿或落实了经营行认可的还款计划;
(三)在农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自愿接受农业银行信贷监督和结算监督;
(四)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比例;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申请信用必须符合公司章程,或具有董事会授权或决议;
(五)除自然人外的客户,须持有人民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以及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
(六)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年检手续。特殊行业须持有有权机关颁发的营业许可证;
(七)不符合信用方式的,应提供符合规定条件的担保;
(八)除自然人外的客户,需有符合规定比例的资本金或规定比例的资产负债率;
(九)申请票据贴现,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票据。
各级农业银行不得违背和降低上述基本条件提供信用。
第四章 客户统一授信管理
第十六条 实行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是农业银行对客户实施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制度。对应授信客户必须遵循“先授信,后用信”的原则,做到授信主体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对象统一。
第十七条 客户信用等级管理。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农业银行客户授信管理的基础工作。客户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级,评定内容主要包括信用履约、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客户领导者素质和发展前景等因素。
第十八条 根据应授信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资产负债率和其他要素确定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使银行对其提供的本外币贷款、贴现、承兑、信用证、担保等资产和或有资产信用余额之和不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未评级客户按客户所能提供的担保情况核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
第十九条 对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分为内部统一授信和公开统一授信两种方式。
内部统一授信指农业银行核定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作为银行内部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最高限额,不与客户见面,由银行内部掌握。
公开统一授信指农业银行根据客户申请,在对单一法人客户或企业集团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就核定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与客户签订授信协议,使客户在一定时期和核定额度内,能够便捷使用银行信用。
第二十条 企业集团授信实行分级管理。跨国跨省企业集团统一授信由总行负责管理;省辖跨地区企业集团统一授信由一级分行负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可循环使用信用是指农业银行在统一授信额度内,确定一个最低的可撤销的信用额度,并与客户签订协议,使客户在一定时期和核定额度内,能够便捷使用银行信用。
第五章 信贷业务种类
第二十二条 贷款是指农业银行根据客户申请,对其自主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贷款按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贷款。
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
长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贷款。
长期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特殊情况需超过10年的,应报总行批准。
第二十三条 贷款按方式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一)信用贷款,是指以客户的信誉发放的贷款。信用贷款发放需符合规定条件。
企业法人客户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可发放信用贷款:
1.AAA级信用客户;
2.贷款总额不超过客户所有者权益;
3.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
4.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均大于零;
5.无不良信用记录。
事业法人客户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可发放信用贷款:
1.AAA级信用客户;
2.现金净流量大于零(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之和大于零);
3.无不良信用记录;
4.具有行业垄断优势或行业资质优良。
(二)担保贷款,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1.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农业银行只发放连带责任的保证贷款。
办理保证贷款,应当对保证人保证资格、资信状况及其还款记录进行审查,并签订保证合同。
2.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办理抵押贷款,应对抵押物的权属、有效性和变现能力以及所设定抵押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签订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物的有关登记手续。要根据抵押物评估值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抵押比例。贷款额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变现值的70%。
3.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办理质押贷款,应对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所设定质押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与出质人签订质押合同,并办理相关的登记或移交手续。贷款额不得超过动产质押物变现值的70%,一般不得超过权利质押凭证面值的90%。
第二十四条 商业汇票贴现,是指持票人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票据贴现期限自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五条 承兑,是指承兑人(银行)应承兑申请人的要求,对其签发的汇票依据票据法的规定和农业银行的相关条件,承诺在该商业汇票到期日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第二十六条 信用证,是指开证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立的、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
第二十七条 担保。包括对外担保和国内担保业务。
对外担保是指担保人以保函、备用信用证等形式向境外机构或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承诺,当被担保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由担保人承担一定金额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的书面付款保证承诺。
国内担保业务是指银行根据合约关系一方(申请人)的请求,向合约关系另一方(受益人)担保合约项下的某种责任或义务的履行,所作出的在一定时期内承担一定金额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的书面付款保证承诺。
第二十八条 其他资产和或有资产信用品种。
新开发的信贷业务品种必须报经总行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六章 信贷业务操作管理
第二十九条 办理信贷业务要按权限、按程序运作。
第三十条 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客户申请、受理、调查、审查、审议与审批、报备、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信用、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信用收回。
对中长期项目贷款,由有权审批行组织评估或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三十一条 信贷产品定价。贷款按照人民银行规定和总行的利率政策和结息方法,确定每笔贷款利率,在借款合同和借款凭证上载明。银行承兑汇票、担保等或有资产业务按规定收取手续费。
贷款展期期限加上原期限达到新的利率期限档次时,从展期之日起,贷款利息按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计收。
逾期贷款和挤占挪用贷款按规定计收利息。
贴息贷款,根据利息补贴方法,按规定计收利息。
提前归还贷款,应当按实际借款的期限计收利息;如合同另有约定,还可以按照约定要求客户支付违约赔偿金。
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
第三十二条 合同管理。按规定使用统一制式的合同文本,对有特定要求的,也可签订非制式合同文本。签订合同要保证合同文本之间的法律衔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
第三十三条 经经营行同意,客户可以提前归还贷款。
第七章 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 信贷业务发生后的检查。信贷业务发生后,客户部门要对客户执行信贷合同、经营状况等方面情况进行经常性跟踪检查和定期检查,形成书面报告,必要时向贷审会报告。
第三十五条 贷款展期。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客户应在贷款到期日之前向经营行提出贷款展期申请。担保贷款申请展期,还应出具贷款担保人同意展期并继续担保的书面证明。贷款展期不得低于原贷款条件。
短期贷款展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客户未申请展期或申请展期未得到批准,其贷款从到期日次日起,转入逾期贷款账户。
或有资产业务到期不能履约的款项,从到期日次日起转入相应的逾期贷款(或垫款)科目。
贷款展期实行经营行行长审批制。
第三十六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经营行要对客户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包括管理人员、银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当可能危及信贷安全时,应及时向经营行行长、有权审批人报告,在信贷事实风险形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三十七条 建立客户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对客户的重大经营事项,经营行要逐级向有权审批行报告,有权审批行接到报告后,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第三十八条 信贷违约处理。客户未按信贷合同的有关约定履行义务,经营行要按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计收利息、停止提供新信用、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信用、依法起诉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 客户维护。对客户要提供理财、结算、信息咨询、代理保险、代理公证、保函等其他多方面服务,巩固、稳定优良客户;建立主动退出机制,限制、淘汰劣质客户。
第四十条 信贷档案。信贷档案是农业银行提供、管理、收回信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包括客户及担保人的资料档案和信贷运作档案。
客户部门以客户为单位建立档案,完整记录每笔信贷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及客户和担保人资料。客户和担保人资料包括客户及担保人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文件、分析报告、评估报告、信函等,并按要求将全部数据按时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信贷运作档案主要包括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过程中的有关资料,由信贷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按要求将有关数据按时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对信贷档案要指定专人管理,岗位变动要进行移交。实行信贷档案借阅、查阅登记制度。
第八章 信贷资产风险监管
第四十一条 实行和完善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对信贷风险资产进行分类、认定、登记、债权保全和清偿、核销和监测。
第四十二条 贷款监测实行期限分类法和风险分类法。
(一)按期限分类,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其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为不良贷款。
(二)按风险分类,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
第四十三条 实行不良贷款认定和监测考核制度。严格标准,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新发生的不良贷款要坚持逐笔(户)审查、明确责任、分级审批、规范运作的原则,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认定。
对不良贷款实行直接监管和重点监管,严格责任考核。
第四十四条 债权保全和清偿。防范、抵制和纠正客户逃废银行债权、侵蚀信贷资金和逃避信贷监督以及其他不利于偿还债权本息的行为。参与人民银行组织的同业联合制裁行动。
第四十五条 以资抵债资产管理。按照合法取得、妥善保管、及时变现、正确核算、确保农业银行利益的原则,在授权范围内,做好以资抵债资产的接收、估价、保管、处置和核算等工作。
第四十六条 呆账(损失类)贷款核销。按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核销呆账(损失类)贷款。
贷款豁免权属国务院。除国务院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要求农业银行豁免贷款。
第四十七条 实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制度。建立不良资产集中管理部门,负责不良资产清收和管理。
第九章 信贷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十八条 按照审贷部门分离要求设置信贷机构,确定岗位,配备信贷管理和经营人员。
第四十九条 实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所有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考试,获取上岗资格;考试不合格的,不得从事信贷工作。持证上岗有效期3年,总、分行每年组织1次持证上岗考试。
第五十条 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对已取得上岗资格的信贷人员,按照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评定,实行等级管理,不同等级授予不同的事权,享受不同的待遇或不同的工资系数。等级评定每年1次。
第五十一条 实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业务资格认定制度。对拟聘用的信贷部门负责人在正式聘用前要报请上一级行信贷管理部门进行业务资格认定。
第五十二条 加强培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
第五十三条 违背信贷管理有关规定的责任人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有犯罪嫌疑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章 信贷管理电子化
第五十四条 信贷管理电子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贷日常业务处理、决策管理流程、数据统计分析、贷款风险分类预警、信贷监督检查、客户资料等行为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覆盖信贷管理全过程的科学体系,是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五十五条 信贷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各司其责,负责信贷各项数据的登录、数据处理和系统维护等。经营行客户部门负责辖内信贷业务受理、调查、发放及收回、客户经营情况等资料登录。各级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信贷业务审查、权限管理、数据上报和综合系统检查。数据集中行负责辖内所有上报数据的汇总、整理和上报。各级行科技部门负责系统维护和技术支持。
第五十六条 信贷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信贷前后台部门和科技部门要按规定操作,严守机密,不得将数据结构、操作密码告知无关人员或泄露客户的商业秘密。
第五十七条 信贷管理系统的人员管理。信贷管理系统必须按规定设定系统维护员、系统综合管理员。系统维护员负责系统及设备维护,系统综合管理员负责系统机构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工作。建立系统应用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考试制度。
第五十八条 信贷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信贷管理系统登录的基本信息和决策意见,是信贷决策、检查、考核的基本依据。各级行信贷管理人员对登录系统的信息负责。
第十一章 信贷管理特别规定
第五十九条 实行特事特办制度。对同业竞争激烈的优良客户,确需简化手续和程序,以及农业银行现有制度没有规定或需突破农业银行现有政策制度规定的信贷业务,实行特事特办制度。特事特办有权审批人为总行行长。
第六十条 信贷业务授权和转授权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不同信用品种分别授权或转授权。
第六十一条 不适宜实行审贷部门分离的信贷业务,要实行岗位分离或其他有效的制约形式。
低风险信贷业务可以适当简化办理程序。
第六十二条 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贷款主办行制度。发放银团贷款,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未经有权审批行批准,同一辖区内不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分支机构对同一客户发放信用。
未经有权审批行批准,各分支机构不得超越辖区提供异地信用。
第六十四条 除人民银行批准之外,不得发放从事有价证券、期货等投资的贷款。
不得对未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客户经营房地产业务发放贷款。
第六十五条 不得发放用于财政性收支的贷款。
第六十六条 国务院指定由农业银行承办的特定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特定贷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农业银行承办的贴息贷款,实行商业化经营管理。
第六十七条 开办委托贷款需报经总行批准。开办委托贷款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
第六十八条 建立信贷回避制度。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优于其他借款人的条件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
关系人是指银行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上述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六十九条 建立信贷人员稽核制度。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七十条 本制度由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
第七十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农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信贷业务,海外分行、境外信贷业务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七十二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基本制度
附件1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基本制度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会计机构、人员管理..........................................................4 第一节 会计机构......................................................................4 第二节 会计人员及岗位管理..................................................5 第三章 会计确认..............................................................................8 第一节 资产的确认....................................................................9 第二节 负债的确认..................................................................12 第三节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15 第四节 收入的确认..................................................................16 第五节 费用的确认..................................................................17 第六节 利润的确认..................................................................19 第四章 会计计量............................................................................20 第一节 计量属性......................................................................20 第二节 资产的计量..................................................................21 第三节 负债的计量..................................................................23 第五章 会计记录............................................................................24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24 第二节 会计凭证....................................................................26 第三节 会计账簿....................................................................29 第四节 记账规则....................................................................30 第五节 差错更正....................................................................32 第六节 有价单证与重要空白凭证........................................33 第七节 会计印章....................................................................34 第六章 会计报告............................................................................36 第一节 编报规则....................................................................36 第二节 会计报表....................................................................38 第三节 合并会计报表............................................................39 第四节 报表附注....................................................................40 第五节 会计决算....................................................................41 第六节 会计调整....................................................................41 第七章 会计档案管理....................................................................43 第一节 会计档案归档..............................................................43 第二节 会计档案保管..............................................................44 第三节 会计档案调阅、移交及销毁......................................44 第八章 会计监督............................................................................46 第一节 会计内部控制..............................................................46 第二节 会计监督体系..............................................................47 第三节 会计监督活动..............................................................48 第九章 会计信息化........................................................................50 第十章 考核与奖惩........................................................................52 第十一章 附则................................................................................5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农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规范农业银行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农业银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农业银行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是制定其他会计规范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农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级机构。
境内外子公司、境外分支机构参照执行。驻在国/地会计标准及规范与本制度有差异且必须执行的,可以驻在国/地规定为准,但应向总行报备差异的内容,同时向总行报送的会计报表按本制度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整。
第四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及更广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农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根据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支持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
第五条 农业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决策支持等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指对农业银行各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农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指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以会计法规为依据,对会计核算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和监督,维护财产和资金的安全。
决策支持职能指向农业银行管理层提供客观、公允、相关的会计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以改善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第六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主体是总行及规定级次以上的管理、营业机构。
农业银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农业银行与纳入合并范围的被投资单位构成的集团为会计主体。
第七条 农业银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八条 农业银行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会计为公历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是指编制会计报告的日期。
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日包括末、半年末、季末和月末。第十条 农业银行会计核算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对不同币种的业务采用分账制进行日常核算。
第十一条 农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第十二条 农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均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十三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可靠性。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会计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对农业银行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对于同业间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农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四条 农业银行各项会计工作在董事会(党委会)及行长的领导下,由会计机构具体实施。
第十五条 农业银行法定代表人对全行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各级机构的负责人对辖内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 会计机构、人员管理
第一节 会计机构
第十六条 农业银行应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设臵会计机构,指定会计机构负责人。
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必须设立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会计管理和业务核算等各项工作。支行及以下机构不具备设臵会计管理部门条件的,应在本机构中设臵会计主管负责人,负责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七条 总行财务会计部门是农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业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集中行使会计管理职能。负责统一制定全行会计制度办法;组织全行会计核算工作;履行对全行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职责;组织全行会计系统建设;管理、控制会计信息;制定会计 内控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各级会计机构对本单位的会计业务实施统一核算管理,对下级会计机构或负责会计工作的组织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应经上级行会计部门同意。上级行会计部门有权对下级行不称职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提出调换建议。
第二十条 各级会计机构的设立必须报经上级行审批。会计机构的裁撤、合并、分设或改变隶属关系时,除应报经上级部门审批外,还应全面核对各项账务,清查资金财产,处理遗留悬案,妥善处理账务结转工作。
第二节 会计人员及岗位管理
第二十一条
农业银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下述人员:财会部门负责人、会计制度编写和管理人员、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人员、会计监督和检查人员、会计系统管理人员、会计核算参数管理人员、会计记账人员、出纳人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
第二十二条 各级行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会计人员,并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会计主管人员,杜绝空岗现象,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对于未按照规定配备会计人员,从而导致会计管理混乱甚至引发案件的,应追究其上级管理行负责人的责任。第二十三条
会计人员职责。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农业银行的制度规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抵制违反会计制度的行为。
(三)保守商业秘密,妥善保管各种会计档案,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
第二十四条
农业银行会计人员实行岗位资格管理。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一般会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
第二十五条
农业银行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第二十六条
各级行应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和上岗考核制度。会计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培训,未经岗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第二十七条
会计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各级会计机构应当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时间用于会计业务学习。第二十八条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应按照有关规定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监交人员对交接工作负全面责任,如事后发现交接不清除追究交接双方人员责任外,监交人员应负连带责任。
第二十九条
各级行应按照效率和控制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臵会计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会计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会计工作岗位的设臵,应当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严格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审批、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复核检查。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复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及会计电算化维护工作;出纳人员以外的会计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成本费用使用人员不得兼管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工作,成本费用会计核算人员不得办理本人使用成本费用的相关业务;固定资产采购与处臵人员不得兼管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等。
第三十条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不得从事以下行为:
(一)未经授权,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农业银行会计信息;
(二)伪造、变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三)违反相关会计制度规定,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四)在规定账册之外私设账簿或者保留账外资产;
(五)贪污、挪用公款;
(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农业银行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等职务侵占行为;
(七)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
(九)其他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会计人员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行规章制度行为的,应分别情况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1.情节轻微的,依据《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积分处理;2.情节严重的,依据《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给予纪律处分;3.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农业银行各级行应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轮换。
第三章 会计确认
第三十二条
农业银行应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 对象进行分类,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应按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节 资产的确认
第三十三条
资产是指农业银行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农业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农业银行;
(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第三十四条
农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款项、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贷款及垫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收款类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等。
第三十五条
现金是指农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和其他现金资产。
第三十六条
存放款项是指农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备付金等款项,以及存放同业的款项。
第三十七条
拆出资金是指农业银行拆借给境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第三十八条
衍生金融资产是指公允价值为正值的衍生金融工具。
第三十九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指农业银行按买入返售协议约定融出的资金。
第四十条 贷款及垫款是指农业银行按照规定日常经营产生的各类信贷资产。主要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包括发放的具有贷款性质的贴现、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以及垫款等。
第四十一条
农业银行成为相关合同的一方时,确认现金、存放款项、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贷款及垫款。
第四十二条
应收利息是指农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应收取的利息。应收利息于资产负债表日、合同约定的收息日以及生息资产处臵日确认。
第四十三条
应收股利是指农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或被投资单位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应收股利于合同约定的支付日或宣告发放股利时确认。
第四十四条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第四十五条
应收款类投资是指具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 金额,但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金融资产。
第四十六条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农业银行明确计划并有能力持有到期、具有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和期限并且在活跃市场中存在报价的投资。
第四十七条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农业银行持有的、不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类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权性有价证券投资和权益性投资。
第四十八条
农业银行成为债权性有价证券投资合同或权益性投资合同一方时,应按照持有意图和能力将该项投资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类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四十九条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农业银行持有的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农业银行取得相关股权时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第五十条 抵债资产是指债务人、保证人或第三人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时,经协商或经法院判决(裁定)、仲裁,农业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臵的非货币性资产。农业银行于债务人履行协议或法院裁定,将相关资产转让给农业银行之日确认抵债 资产。
第五十一条
固定资产是指农业银行为提供服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单位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
(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农业银行;
(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五十二条
无形资产,是指农业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含农业银行自行开发的软件)、土地使用权等。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于购入日确认,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于符合资本化条件时确认。
第五十三条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农业银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用以后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税款抵减产生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于每季度末确认。
第二节 负债的确认
第五十四条
负债是指农业银行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农业银行;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第五十五条
农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吸收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预计负债、应付债券、递延所得税负债等。
第五十六条
向中央银行借款是指农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的各类款项。
第五十七条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是指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业银行存放的款项。
第五十八条
拆入资金是指农业银行向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入的款项。
第五十九条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第六十条 衍生金融负债是指公允价值为负值的衍生金融工具。
第六十一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是指农业银行按卖出回购协议所融入的资金。
第六十二条
吸收存款是指农业银行吸收的除同业存放款项以外的其他各种存款,包括单位存款(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个人存款、信用卡存款、特种存款和财政 性存款等。
第六十三条
农业银行成为相关合同的一方时,确认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吸收存款。
第六十四条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农业银行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薪酬,包括应付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全部货币性薪酬、非货币性福利,以及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和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农业银行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第六十五条
应交税费是指农业银行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的应交纳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应在纳税义务发生时确认。
第六十六条
应付利息是指农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应付利息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合同约定的付息日、以及提前还款日确认。
第六十七条
预计负债是指农业银行承担的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将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该义务是农业银行承担的现时义务;
(二)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农业银行;
(三)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六十八条
应付债券是指农业银行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 公司债券。农业银行成为发行债券(不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合同的一方时,应确认应付债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分别确认应付债券及权益。
第六十九条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农业银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于每季度末确认。
第三节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第七十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农业银行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
第七十一条
农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
第七十二条
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农业银行接受投资者(或股东)投入的资本(或股本)。实收资本(或股本)于办理相关手续后予以确认。
第七十三条
资本公积是指农业银行收到的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第七十四条
盈余公积是指农业银行从税后净利润提取的,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的累计盈余,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第七十五条
一般风险准备是指农业银行运用动态拨备原理,采用内部模型法或标准法计算风险资产的潜在风险估计值后,扣减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净利润中计提的、用于部分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金。
第七十六条
未分配利润是指农业银行进行利润分配后剩余的利润。
第四节 收入的确认
第七十七条
收入是指农业银行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将一项经济利益流入确认为收入,需要符合收入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农业银行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二)该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第七十八条
农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入等。
第七十九条
利息收入是指农业银行取得的存放款项利息收入、拆出资金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等。第八十条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指农业银行办理各项业务时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包括汇款、结算及账户管理手续费收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电子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担保和承诺业务收入、信息咨询业务收入、托管业务收入等。
第八十一条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农业银行进行各项投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收益(或损失)、买卖差价收入(或损失)、股利收入等。
第八十二条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农业银行持有的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等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入或损失。
第八十三条
汇兑损益是指农业银行各类外币交易因汇率变动产生的收入或损失。
第八十四条
农业银行应按照权责发生制,于资产负债表日、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益日以及资产、负债的处臵日,确认各项收入。
第五节 费用的确认
第八十五条
费用是指农业银行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将一项经济利益流出确认为费用,需要符合费用的定义,还 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农业银行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二)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第八十六条
农业银行在确认费用时,必须严格划分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本期费用和下期费用的界限。
第八十七条
农业银行的营业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等。
第八十八条
农业银行的营业费用,是指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不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其他业务支出等。
第八十九条
利息支出是指农业银行支付的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利息支出、拆入资金利息支出、吸收存款利息支出等。
第九十条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是指农业银行发生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各项手续费、佣金等支出。
第九十一条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农业银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抵债资产等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九十二条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农业银行经营活动发生 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
第九十三条
业务及管理费是指农业银行在办理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费用、业务管理费用、折旧费用等。
第九十四条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农业银行除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资产减值损失以外发生的其他业务支出。
第九十五条
农业银行应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资产负债表日、费用发生时,确认各项成本费用。
第六节 利润的确认
第九十六条
利润是指农业银行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包括:
(一)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第九十七条
农业银行的利润项目主要包括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第九十八条
营业利润是指农业银行各项收入减去费用后 的净额。
第九十九条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日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转让净收益、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出纳长款收入、无形资产转让净收益、罚没收入等。
第一百条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农业银行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不存在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出纳短款支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赔偿和违约支出、罚没支出、案件损失等。
第一百零一条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第一百零二条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第四章 会计计量
第一节 计量属性
第一百零三条
农业银行对各项资产、负债进行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时,应按照规定的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确定其金额。
第一百零四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购臵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臵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 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臵成本。
在重臵成本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在现值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臵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二节 资产的计量
第一百零五条 农业银行的存放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类投资、贷款及垫款、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公 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当合同利率和实际利率相差很小时,可采用合同利率代替实际利率。
第一百零六条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资产或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资产或负债在预计存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资产或负债当期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资产或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以下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一百零七条
农业银行的衍生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记入当期损益。
第一百零八条
农业银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记入权益。
第一百零九条
农业银行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相关规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第一百一十条
可收回金额是指以下两者的较高者:
(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臵费用后的净额;
(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第一百一十一条
农业银行的抵债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
第一百一十二条
农业银行的固定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按期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
第一百一十三条
农业银行的无形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无形资产应定期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
第一百一十四条
农业银行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款抵减、可用以后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及适当的税率计算确定,并定期复核。
第三节 负债的计量
第一百一十五条
农业银行的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吸收存款、应付债券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当合同利率和实际利率相差很小时,可 采用合同利率代替实际利率。
第一百一十六条
农业银行的衍生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记入当期损益。
第一百一十七条
农业银行的预计负债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并定期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第一百一十八条
农业银行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及适当的税率计算确定。
第五章 会计记录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百一十九条 农业银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结合农业银行实际设臵会计科目。
第一百二十条
会计科目包括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及损益类科目。
表外科目核算或有事项以及需要备忘或控制的业务事项,主要包括:或有事项类科目、备查登记类科目及其他。
会计科目为本、外币业务共用,特别说明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一条 会计科目由农业银行总行统一制定和修改。会计科目的制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会计科目按照资金性质、业务特点、核算和经营管理要求设臵。
(二)依据重要性原则对需要单独反映的业务事项单设科目反映,对非重要业务事项予以合并反映。
(三)会计科目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贯性及可理解性。
第一百二十二条 各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使用会计科目,真实、完整地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事项。
第一百二十三条 会计科目在中间发生修改变更的,应填制蓝字借、贷凭证通过分录结转;在终了发生修改变更的,应编制新旧科目对照表办理结转。
第一百二十四条 农业银行在会计科目下设臵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账户是对会计科目的细化,按照核算对象账户分为客户账户和内部账户。客户账户与客户债权债务相关,且能标识客户产品信息;内部账户与内部资产、内部负债、损益及权益相关。
第一百二十五条 会计账户的设臵原则、定义、使用办法及适用范围由总行会计部门统一确定,各级行必须按照规定的核算范围正确使用。各级行业务部门如有新增或调整账户核算内容的需求,应先向总行对口业务部门提交需求,再由总行对口业务部 门向总行会计部门提交需求,经审核通过后进行新增或调整,其中对于客户账户生成规则必须按照业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双方的约定产生,在变更生成规则之前,必须取得会计部门的同意。
第二节 会计凭证
第一百二十六条 会计凭证是各项业务活动或事项的原始记录和记账依据。
第一百二十七条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应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对于具备记账凭证基本要素的原始凭证,可作为记账凭证使用。
第一百二十八条 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凭证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凭证的名称、日期;填制单位和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二)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取得单位公章或发票专用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或发票专用章。应由客户填写的原始凭证,银行工作人员不得代填。
(三)职工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四)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公章或以经营所在地法律、法规认可的形式签字等。发现原始凭证 金额有错误的,应当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五)原始凭证中涉及附件的,应当确定其附件是否符合认定标准。各级行在填制原始凭证的附件张数时,应当以符合原始凭证附件的证明文件为统计依据。
第一百二十九条 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
(一)记账凭证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及账户;货币、金额和借贷方向;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复核人员。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章。
(二)记账凭证应当连续编号。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三)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四)对于记账凭证涉及计算、分配等事项,应当将计算、分配结果填写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应当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
(五)各级机构在填制记账凭证的附件张数时,应当以符合原始凭证的证明文件为统计依据。其中,记账凭证的附件不 应当包括已经在原始凭证中统计过的附件。即记账凭证中的附件应当以直接的原始凭证为依据,不包括原始凭证中的附件。
(六)记账凭证复核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会计科目号是否正确;
2、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3、货币金额是否正确,借贷是否平衡;
4、摘要及业务编号有无遗漏;
5、附件是否齐全;
6、记账日期是否正确。
(七)机制记账凭证原则上不得手工填制,遇系统故障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计算机无法打印时,应经会计机构负责人授权及签章后,采用手工方式填制机制凭证。
第一百三十条
凭证可分为电子凭证和手工凭证。电子凭证是指借助相关系统生成的机制凭证,手工凭证是指手工编制的凭证。电子凭证可以打印输出纸质凭证,手工凭证也可采用扫描的方式进行电子化保管。电子凭证可采用电子介质形式储存、检索和调用。
电子记账凭证可以通过凭证上的交易流水号、业务编号和摘要信息与交易清单、原始凭证建立对应关系。电子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可以合并保管,也可以分别保管。手工记账凭证后面必须附带原始凭证,便于检索和调阅。
第一百三十一条 全行统一使用的会计凭证格式由总行设计,一级分行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自行制定会计凭证,监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二条 当日对外营业时间受理的收、付款凭证,必须当日进行账务处理,各项会计业务应于营业日当日结账。
第一百三十三条 会计凭证应按日以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装订。已装订成册的凭证,应在凭证封面上编写号码,并及时登记入库保管。
第三节 会计账簿
第一百三十四条 农业银行应依法设臵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基本账簿和辅助账簿。基本账簿包括流水账、分户账、总账,辅助账簿包括登记簿、余额表等。
第一百三十五条 会计账簿的登记应遵循如下基本规定:
(一)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对象,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会计账簿的登记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摘要简明。
(三)凡以计算机输入分户账数据的,应进行事后复核。
(四)计算机不能处理的部分账务记载,应保留手工账务或登记簿,并做到字迹清晰。
第一百三十六条 会计账簿可以采用电子介质存储,根据内部管理、内外审检查需要可以提供纸制或电子文件。打印输出的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编号,经审核无误后,按照本行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集整理和保管。第一百三十七条 各级机构应于每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账账、账实、账证、账表核对,每月进行内外账的核对。
第四节 记账规则
第一百三十八条 会计凭证、账、折、报表的金额单位,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人民币以“元”为单位,元以下计至分,分以下四舍五入。元以上计数逗点采用三分位制。外币记账单位遵循国际惯例。
第一百三十九条 会计凭证、账、折、报表的各种代用符号和文字应遵循如下规定:
(一)各种代用符号:第×号为“#”;每个为“@”;人民币元为“¥”;年、月、日简写顺序自左而右,为“年/月/日”;年利率为“年%”;月利率为“月‰”;日利率为“日/000”。外币符号遵循国际惯例。
(二)阿拉伯数字不能连笔书写。阿拉伯数字前写有“¥”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元”字;以“元”为单位的阿拉伯数字,一律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应以“0”补足,或者用“—”代替。
(三)汉字大写金额数字一律用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正楷或行书字书写,不得任意造简化字。民族自治区,在区内使用的凭证、账、折、报表中,可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0
(四)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角为止的,在“元”或“角”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字;大写数字金额前应有人民币字样,“人民币”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第一百四十条
手工进行账务处理时,记账应遵循如下规则:
(一)账簿必须根据合法有效的凭证记载,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字迹清晰,摘要清楚,不得弄虚作假。
(二)记账应用蓝、黑墨水钢笔或碳素笔书写,复写账页可用蓝色圆珠笔、双面蓝色复写纸书写。红色墨水、红色复写纸和红色圆珠笔只用于划线和冲账以及规定用红字批注的有关文字说明。
(三)账簿上的一切记载,不得涂改、挖补、刀刮、皮擦或用药水销蚀。
(四)账簿上所写文字及金额,应占全格二分之一。摘要栏文字在一格不能填写完整时,可连续在下一格填写,但其金额应填在文字最后一格的金额栏内。金额结平时,应在金额栏的“借或贷”栏填写“平”,金额栏以“—0—”表示。
(五)因漏记使账页发生空格时,应在空格的摘要栏内用红字注明“空格”字样。
第一百四十一条
运用计算机记账时,应遵循如下规则:
(一)计算机的输入及授权的操作必须由有权人办理,非有
权人不得输入任何数据或进行任何授权。有权人在完成金融性交易或重要的非金融性业务处理后,应生成符合要求的会计凭证或账簿。
(二)数据输入必须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办理,做到数字准确,摘要齐全,处理及时。
(三)记账时应先记账后签发回单;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借后记贷;代收他行票据,收妥抵用。
第五节 差错更正
第一百四十二条 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会计报告造成省略或错报。
(一)编报会计报告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二)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第一百四十三条 发现会计差错需要进行更正的,应该经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授权人审批后进行处理,并保留更改记录。
(一)没有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应当重新填制。
(二)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更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
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在摘要栏注明“更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
(三)发现以前记账凭证有错误不涉及损益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涉及损益但达不到重要性标准的,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涉及损益且达到重要性标准的,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调整,填制蓝字凭证通过以前损益损整处理。
(四)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按以下方法处理:
1、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和会计负责人在更正处盖章。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将该数字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
2、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第一百四十四条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重要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第六节 有价单证与重要空白凭证
第一百四十五条 有价单证是指印有固定面额的特定凭证,33 其一经签发即成为必需偿付的信用凭证。包括:金融债券、代理发行的各类债券、定额存单、定额汇票、定额本票以及印有固定面值金额的其他有价单证等。有价单证应视同现金管理。
第一百四十六条 重要空白凭证是指银行印制的无面额的经银行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签章后,即具有支取款项效力的空白凭证。重要空白凭证种类的增加、减少,以及需视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的,应由总行统一确定。
第一百四十七条 各级行要将有价单证与重要空白凭证纳入会计管理范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第一百四十八条 有价单证必须通过表外科目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法,按票面金额记账。
第一百四十九条 重要空白凭证必须通过表外科目核算。均用假定价格每份1元记账,并登记凭证起讫号码。
第七节 会计印章
第一百五十条
会计印章是指总行及一级支行(含)以上机构财务会计部门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存款人名称”或作为“存款人名称”的一部分,在账户行申请开立存款账户时的预留财务专用章。会计印章统一由总行和一级(直属)分行明确种类,制定式样,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五十一条
会计印章由一级分行或其授权机构在总行的统一管理下刻制颁发,其他机构不得自行刻制。
第一百五十二条
会计印章的领取实行双人签领制度,并出具本机构介绍信或有效证明文件和个人身份证件,在相关登记簿上预留印模,注明启用日期,并由领用人签章。
第一百五十三条
会计印章实行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负责,固定存放;临时离岗,人离章收;不得私自授受会计印章。非经办人员不得动用会计印章,非营业时间必须入库或保险箱、柜保管。
第一百五十四条
会计印章停止使用后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停用或销毁手续。会计印章的停用和销毁必须登记造册,并在相关登记簿上登记并签章。
第一百五十五条
会计签章是本行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资料上表明并确认自己真实身份及交易合法性的标识,包括印章、签名或者签名加印章。
第一百五十六条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应按规定签章。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会计资料,可以通过系统输出打印的姓名和代码代替经办、复核的人员印章;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打印人员代码和姓名的凭证必须加盖印章。
第一百五十七条
各级行应建立健全会计印章管理的制度办法,严格会计印章的保管和使用手续。会计印章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范围使用,不得错用、串用、提前或过期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会计印章,严禁在空白会计凭证、账簿上预先留盖会计印章
和个人名章。
第一百五十八条
会计人员的个人名章、操作密码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由本人使用,妥善保管。
第六章 会计报告
第一节 编报规则
第一百五十九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业务状况表及其他辅助会计报表等。
第一百六十条
农业银行的报表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报表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第一百六十一条 农业银行各级机构编制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应当依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纪录等资料,并按照本制度及其他相关会计规范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编制。
第一百六十二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要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任意取舍。会计报表与报表附注之间、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的有关数字应当相互衔接。
第一百六十三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根据报送对象及用途分为内部会计报表和会计报告。
第一百六十四条 农业银行内部管理用途的会计报表统称为内部会计报表。内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业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辅助会计报表。总行可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设计、规范业务状况变动表及其他辅助会计报表。
第一百六十五条 各级行应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内部会计报表,并逐级上报汇总。各级机构负责人、会计部门负责人对辖内内部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一百六十六条 总行各业务部门应根据相关规定,编制条线内相关业务的辅助会计报表,并提供给总行会计部门。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辅助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一百六十七条
农业银行总行对外提供的、反映全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统称为会计报告。
第一百六十八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告包括、半、季度和月度会计报告。
第一百六十九条 会计报告是指以一个完整的会计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告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
第一百七十条 半会计报告是指以每个会计的前六个月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
农业银行的半会计报告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
第一百七十一条 季度、月度会计报告是指以季度或月度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
农业银行的季度、月度会计报告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第一百七十二条 农业银行的会计报告应当由总行会计部门统一编制,由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的行长及会计部门负责人签署,经董事会批准后对外报送或披露。农业银行的法定代表人对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节 会计报表
第一百七十三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农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第一百七十四条 资产负债表日,符合确认条件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应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及格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第一百七十五条 利润表是反映农业银行在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第一百七十六条 某一会计期间,符合确认条件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均应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及格式,在利润
表中列示。
第一百七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农业银行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第一百七十八条 某一会计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减变动均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
第一百七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构成农业银行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在某一会计期间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第一百八十条
某一会计期间,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的增减变动均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
第三节 合并会计报表
第一百八十一条
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综合反映农业银行及其全部可控制的被投资单位形成的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
第一百八十二条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控制,是指农业银行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第一百八十三条
纳入农业银行合并范围的被投资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农业银行不一致的,应按照农业银行规定的会
计政策对其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并根据相关规定向农业银行报送会计报表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四节 报表附注
第一百八十四条 农业银行的报表附注披露如下内容:
(一)农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二)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
(三)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四)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会计报表各项目的确认、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
(五)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
(六)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
(七)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
(八)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九)分部报告。
(十)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十一)其他需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
第五节 会计决算
第一百八十五条
农业银行应在会计终了办理决算。资产负债表日为农业银行的决算日。
第一百八十六条
决算前,各级行应根据相关规定清查、核实账务及各项财产。
第一百八十七条
决算日,各级行应核对账务,结转损益,并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各种决算报表及决算说明。
第一百八十八条
决算日后,各级行应根据相关规定逐级报送并汇总决算报表、决算说明等决算文件。
第六节 会计调整
第一百八十九条
农业银行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或者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时,须按照权限及相关处理流程,对报表数据进行调整,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第一百九十条
会计政策,是指农业银行在会计确认、计量中所采用的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农业银行采用的会计政策,由总行统一确定。
第一百九十一条 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二)由于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
息,总行统一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百九十二条 农业银行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方法处理。
第一百九十三条 农业银行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做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原则上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追溯调整法,是指变更某项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第一百九十四条
会计估计是指农业银行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第一百九十五条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第一百九十六条
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未来适用法,是指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第一百九十七条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难以区分的,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第一百九十八条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农业银行董事会(或党委会)批准会计报告报出的日期。
第一百九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第二百条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视同该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作相应账务处理,同时调整相关报表项目。
第二百零一条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不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报表,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内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第七章 会计档案管理
第一节 会计档案归档
第二百零二条
会计档案是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包括以纸质及磁性介质形式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等。
第二百零三条
纸质会计档案是以纸为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电子会计档案是以磁盘、光盘、硬盘、缩微胶片等介质为载
体保存的会计档案。电子会计档案应能满足查询或打印的需要。
第二百零四条
农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电子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查阅、销毁等操作。
第二节 会计档案保管
第二百零五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管和定期保管两类。定期保管的期限分为15年、5年和3年三种。
第二百零六条
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从会计档案形成的次1月1日算起。
第二百零七条
会计档案可采用纸介质、磁盘、光盘、硬盘、缩微胶片等形式保存。同一会计档案同时采用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保存的,应至少确保一种形式的档案满足保管期限的要求。
第二百零八条
各级行应建立会计档案保管库(柜)。对会计档案应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做到妥善保管,存放有序,查找方便。档案管理人员调动时,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百零九条
机构分设后,原机构保留的,会计档案继续由原机构保管;不保留原机构的,会计档案应经分设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机构撤并的,会计档案应移交账务接收机构保管。
第三节 会计档案调阅、移交及销毁
第二百一十条
会计档案的查询、调阅、保管要严格执行安
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一律不准外借。内部和外部查阅会计档案均应进行相应登记。
第二百一十一条
内部调阅会计档案需经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和会计档案管理部门主管人员批准;法律、法规规定有档案查阅权的部门查阅会计档案,必须持有效证件及相关证明材料,经本行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核准。
第二百一十二条
移交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移交手续办理,涉及变更会计档案管理部门的,还应由有权人签署意见,移交双方都应签字盖章。
第二百一十三条
会计档案保管期满,符合销毁条件的,应由县级以上分支行档案管理部门会同会计部门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报一级分行会计主管部门批准,方可销毁。
第二百一十四条
已满保管期的会计档案,如尚有未了债权、债务、案件或账务未查清,应待债权债务明确、案件终结或账务查清后,再按规定销毁。
第二百一十五条
各级行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情况应定期检查,重点检查会计档案的调阅、销毁等手续及保管情况。
第八章 会计监督
第一节 会计内部控制
第二百一十六条
农业银行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确保各项业务核算的真实性、正确性。
第二百一十七条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农业银行董事会(党委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完整;
(二)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第二百一十八条
农业银行应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会计监督职能。
第二百一十九条
建立和实施会计内部控制要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
第二百二十条 农业银行应当建立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风险评估程序,使其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第二百二十一条
农业银行应当综合运用控制措施,以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控制措施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
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第二百二十二条
农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会计信息的全面完整,保证会计信息在信息使用者之间有效沟通,为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创造条件。
第二百二十三条
农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及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包括持续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等。
第二百二十四条
农业银行应当结合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定期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
第二百二十五条
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内部控制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进行报告。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行长和会计主管部门汇报。
第二百二十六条
农业银行通过建立会计监督体系,实施会计监督活动,履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实施会计内部控制。
第二节 会计监督体系
第二百二十七条 农业银行会计监督,是指农业银行为规范会计管理,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纠偏的自律行为。
第二百二十八条 农业银行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基本规范》的要求,构建会计监督体系,实现对会计活动的风险预警与自律监督。
第二百二十九条 农业银行会计监督的对象,是农业银行各级机构发生的会计活动。
第二百三十条
农业银行会计监督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坚持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并重,注重过程控制和持续监督,加强风险评价和纠偏,实行定性监督和定量监督相结合。
第二百三十一条 农业银行会计监督的目标,是促进各级机构执行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和农业银行各项会计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业务管理和操作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障农业银行会计内控目标的实现。
第二百三十二条 会计监督体系由会计监督机构和监督责任人共同构成。
第二百三十三条 各级行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对会计监督责任人的工作质量定期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督促各级会计监督责任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三节 会计监督活动
第二百三十四条
各级监督机构应定期和不定期对辖内机构的会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
第二百三十五条
现场监督主要指组织监督人员直接深入到被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风险分析。
第四篇: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信贷通知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规程》的通知(2002年4月17日 农银发[2002]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新疆兵团分行,各直属分行:
现将《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规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总行(信贷管理部)。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原《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操作规程(试行)》(农银发〔1998〕31号)、《中国农业银行审贷部门分离实施办法》(农银发〔2000〕74号)同时废止。
附: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是农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单项信贷业务品种运作程序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信贷业务操作遵循审贷部门分离的原则,实行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制度。不适宜实行审贷部门分离的信贷业务,要实行岗位分离或其他有效的制约形式。
第四条 各级行使用统一制式的合同文本,对有特殊要求的,经有权审批行批准,也可签订非制式合同文本。
第五条 各级行按要求使用信贷管理系统。
第六条 本规程信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的总称,包括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担保等资产和或有资产业务。
第七条 本规程经营行是指直接办理和经营信贷业务的行。管理行一般是指总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
客户部门是指各级行承担客户拓展,信贷业务调查和发生后管理,中间业务营销,组织客户存款等职能的部门。
信贷管理部门是指各级行承担信贷业务审查、整体风险控制等职能的部门。
第二章 基本程序
第八条 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程序:
客户申请→受理与调查→审查→审议与审批→报备→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信用→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信用收回。
从申请到受理不得超过2个工作日;一般信贷业务调查原则上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项目贷款调查(含评估)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审查原则上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审议、审批原则上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报备原则上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第九条 办理授权范围内信贷业务流程:
---- ---- ------ ----- ---- ----|
|①|客户|②|信贷管理|③|
|④|
|⑤|经营||客户|→|
|→|
|→|贷审会|→|行长|→|
||
| |部门| | 部门 | |
| |
| |管理|---- ---- ------ ----- ---- ----
(一)受理与调查。客户向客户部门提出信贷业务申请,客户部门受理并进行初步认定,对同意受理的信贷业务进行调查(评估),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材料送信贷管理部门审查。
(二)审查。信贷管理部门对客户部门移交的调查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贷审会审议。
(三)审议与审批。贷审会审议后,有权审批人根据审议结果进行审批。
(四)经营管理。有权审批人审批后,如是经营行受理的,直接由其客户部门与客户签订信贷合同,负责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经营管理;如是管理行受理的,则通过信贷管理部门逐级批复至经营行,由其与客户签订信贷合同,负责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经营管理。
第十条 办理超授权信贷业务流程:
(一)超授权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和公开统一授信业务
⑥
------------------
↓
|
------- -------- ------- -------
|有权审批行|③|有权审批行 |④|有权审批行|⑤|有权审批行|
|
|→|
|→|
|→|
|(管理行)
|客户部门 | |信贷管理部门| | 贷审会 | | 行长
|
------- -------- ------- -------
↑
|
⑥
↑ |
|②
---------------- |⑥
|
↓
------
--------
⑥
-----
|管理行 |
| 管理行
|←---------|管理行|
|
|
|
|
|
|(管理行)
|客户部门|
|信贷管理部门|---------→|行长 |
------
--------
⑥
-----
↑②
↓⑥----①------
--------
-----|
|→|经营行 |
| 经营行
|
|经营行||客户| |
|
|
|←---------|
|(经营行)|
|←|客户部门|
|信贷管理部门|
⑥
|行长 |----⑦------
--------
-----
↑
|
----------------------------
⑥
客户申请,经营行受理并初步认定后,直接或逐级报有权审批行客户部门,由其组织调查或评估,同级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行长审批,审批后由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办文批复至经营行,同时抄送同级客户部门,由经营行客户部门与客户签订信贷合同,实施经营管理。
(二)超授权的其他信贷业务
⑨
------------------
|
↓
------- -------- ------- -------
|有权审批行| |有权审批行 |⑦|有权审批行|⑧|有权审批行|
|
| |
|→|
|→|
|(管理行)
|客户部门 | |信贷管理部门| | 贷审会 | | 行长
|
------- -------- ------- -------
| ↑
⑨
| |
| --------------- |⑨
↓⑥
↓
------
--------
⑥
-------
|管理行 |
| 管理行
|---------→|
|
|
|
|
|
⑨
|管理行行长|(管理行)
|客户部门|
|信贷管理部门|←--------→|
|
------
--------
⑨
-------
|⑥ -------------- |⑨
↓
↓
↓ ↓----①------
--------
-----
-----|
|→|经营行 |② | 经营行
| ③ |经营行|④ |经营行||客户| |
|-→|
|--→|
|-→|
|(经营行)|
|←|客户部门|
|信贷管理部门|
|贷审会|
|行长 |----⑩------
--------
-----
-----
↑
↑
⑤
| |
|
------------------ |
|
⑨
|
----------------------------
客户申请,经营行客户部门受理并进行初步认定,对同意受理的信贷业务进行调查,信贷管理部门初审,贷审会审议,行长审核同意后,由经营行信贷管理部门逐级上报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根据审批意见逐级批复至经营行,同时抄送同级客户部门。经营行与客户签订信贷合同并实施经营管理。
第十一条 办理低风险信贷业务流程:
低风险信贷业务由经营行或柜台直接办理,但超过一定额度需向上一级行报备,其流程:
客户申请→受理并调查→审查→有权审批人审批→(向上一级行报备)→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信用→信用收回。
第十二条 特事特办信贷业务流程:
---------- ------ ------- ------|客户申请或下级 |①|分行客户|②|分行信贷管|③|分行贷审||行客户部门向分行|→|
|→|
|→|
|| 客户部门申报 | |部门调查| |理部门审查| |会审议 |---------- ------ ------- ------
↑⑧
↓④------ ⑥
----------
------|总行行长|←---| 总行客户部门 |
⑤
|分行行长||
|
|核实并签报会签信|←-----|
|| 审批 |---→| 贷管理部门
|
|签署意见|------ ⑦
----------
------
第三章 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
第十三条 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实行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制度。
第十四条 办理信贷业务各环节的有权决定人为主责任人。调查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贷前调查的真实性负责;审查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审查的合规合法性和审查结论负责;审批主责任人对信贷业务的审批负责;经营主责任人对有权审批人审批的信贷业务的发生后监管、本息收回和债权保全负责。
第十五条 主责任人界定如下:
(一)办理权限内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1.经营行办理权限内的信贷业务,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审批主责任人;客户部门负责人为经营主责任人。
2.管理行办理权限内的信贷业务,管理行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审批主责任人;经营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经营主责任人。
(二)办理超权限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1.有权审批行直接调查或组织调查超经营行权限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和公开统一授信业务。有权审批行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有权审批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审批主责任人;经营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经营主责任人。
2.经营行受理并调查的超权限的其他信贷业务。经营行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经营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有权审批行行长为审批主责任人;经营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经营主责任人。
(三)办理特事特办信贷业务,主责任人的界定。
分行客户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分行行长为审查主责任人;总行行长为审批主责任人;经营行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为经营主责任人。
第十六条 建立经办责任人制度。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直接进行调查、审查、经营管理的信贷人员作为调查责任人、审查责任人和经营管理责任人,承担具体经办责任。
第十七条 建立经营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
(一)经营主责任人工作岗位变动时,必须在上一级行信贷管理部门主持和监交下,同接手经营主责任人对其负责的信贷业务风险状况进行鉴定,填写经营责任移交表,由原主责任人、接手主责任人、监交人签字后登记存档。责任移交后,接手主责任人对接手后的信贷业务经营状况负责。
(二)经办责任人工作岗位变动时,必须在经营主责任人主持和监交下,同接手经办责任人对其负责的信贷业务风险状况进行鉴定,填写经营责任移交表,由原经办责任人、接手经办责任人、监交人签字后登记存档。责任移交后,接手经办责任人对接手后的信贷业务经营状况负责。
第四章 信贷业务申请与受理
第十八条 客户申请。客户以书面形式向经营行(或管理行)的客户部门提出信贷业务申请,其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申请的信用品种、金额、期限、用途、担保方式、还款来源及方式等。
第十九条 信贷业务申请的受理。客户部门负责接受信贷业务的申请,对客户基本情况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初步调查,认定客户是否具备发放信贷业务的基本条件。根据初步认定结果和银行资金规模等情况,由经营行(或管理行)负责人决定是否受理申请的信贷业务。
第二十条 对同意受理的信贷业务,客户部门根据信贷业务品种,通知客户填写统一制式的申请书(没有制式申请书的,客户书面申请亦可),同时提供相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客户申请办理信贷业务需提供以下基本资料原件或复印件。
(一)法人客户申请办理信贷业务需提供的资料:
1.企(事)业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有效证明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委托书;
2.有权部门批准的企(事)业章程或合资、合作的合同或协议,验资证明;
3.人民银行颁发的贷款卡;
4.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
5.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办理信贷业务需提供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法定代表人办理信贷业务有限制的,需提供董事会同意的决议或授权书;
6.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须提供有权批准部门颁发的特殊行业生产经营许可证或企业资质等级证书;
7.上财务报表和近期财务报表,有条件的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8.新客户还需提供印鉴卡、法定代表人签字式样;
9.根据信贷业务品种、信用方式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自然人客户申请办理信贷业务需提供的资料:
1.个人身份有效证明;
2.个人及家庭收入证明;
3.个人及家庭资产证明;
4.根据信贷业务品种、信用方式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 客户部门对客户填制的制式申请(或书面申请)、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指定有关人员进行信贷业务调查。新客户和增量信贷业务,客户部门原则上应指派2名或2名以上人员参与调查。同时,将有关数据、资料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第五章 信贷业务调查
第二十三条 客户部门是信贷业务的调查部门。客户部门负责对客户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第二十四条 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客户部门对客户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有效进行调查核实,对提供的复印件应与原件核对相符,并在复印件上签署“与原件核对相符”字样。
1.查验客户提供的企(事)业法人营业执照或有效居留的身份证明是否真实、有效,法人营业执照是否按规定办理年检手续;查询法人营业执照是否被吊销、注销、声明作废,内容是否发生变更等。
2.查验客户法定代表人和授权委托人的签章是否真实、有效。
3.查验客户填制的信贷业务申请书的内容是否齐全、完整,客户的住所地址和联系电话是否详细真实。
(二)调查客户信用及有关人员品行状况。
1.查询人民银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了解客户目前借款、其他负债和提供担保情况,查验贷款卡反映的信贷金额与财务报表反映的是否一致,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对外提供的担保是否超出客户的承受能力等。
2.调查了解客户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及财务部、销售部等主要部门负责人的品行、经营管理能力和业绩,是否有个人不良记录等。有条件的地方,应查询个人信息征信系统。
(三)客户部门对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担保人的资产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信贷需求和还款方案。
1.客户部门深入客户及其担保人单位,查阅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账表,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账账、账表、账实”等核对。
2.调查客户及其担保人生产经营是否合法、正常,是否超出规定的经营范围;重点调查分析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及市场趋势等情况。
3.调查分析信贷需求的原因。
4.调查分析信贷用途的合法性。
5.查验商品交易的真实性,分析商品交易的必要性。
6.调查分析还款来源的还款时间。
第二十五条 对自然人信贷业务,客户部门应调查分析个人客户及其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否真实,各项收入来源是否稳定,是否具有持续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提供担保的,还要对担保人的经济收入是否真实,各项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等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十六条 对中长期项目贷款由有权审批行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组织评估或委托社会有资质的专业评估公司评估。
第二十七条 客户部门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测定或复测客户的信用等级;或将调查核实的相关信息数据资料输入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客户信用等级测评或复测,填制或打印客户信用等级测评表。第二十八条 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及其他要素,依据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测算或复测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填制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测算表。同时判断客户本次申请信贷业务是否超过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
第二十九条 客户部门依据担保管理办法,对客户提供的担保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客户提供的担保是否符合担保条件,并确定其担保能力。
第三十条 调查分析结束后,客户部门将调查分析的数据信息资料输入信贷管理系统,撰写调查报告,填制制式客户调查表。
第三十一条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法人客户信贷业务调查报告的内容:
1.客户基本情况及主体资格;
2.财务状况、经营效益及市场分析;
3.担保情况和信贷风险评价;
4.本次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分析;
5.结论。是否同意办理此项信贷业务;对信贷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和限制性条款等提出初步意见。
(二)自然人客户调查报告内容:
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2.申请信贷业务的用途;
3.担保情况;
4.收入来源;
5.还款来源;
6.结论。对是否同意办理此项信贷业务提出初步意见。
第三十二条 调查经办人和调查主责任人签字后,填制信贷资料交接清单,连同上述全部信贷资料移送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并办理信贷资料交接、登记手续。
第六章 信贷业务审查
第三十三条 信贷管理部门是信贷业务的审查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要对客户部门或下级行移交的客户资料和信贷调查资料(以下简称信贷资料)进行审查。
第三十四条 信贷管理部门对客户部门或下级行移交的信贷资料与信贷资料交接清单进行逐一核对无误后,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基本要素审查:
1.客户及担保人有关资料是否齐备;
2.信贷业务内部运作资料是否齐全。
(二)主体资格审查:
1.客户及担保人主体资格、法定代表人有关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规定;
2.客户及担保人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产权关系是否明晰;
3.客户及担保人法定代表人、主要部门负责人有无不良记录。
(三)信贷政策审查:
1.信贷用途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2.信贷用途、期限、方式、利率或费率等是否符合农业银行信贷政策。
(四)信贷风险审查:
1.审查核定客户部门测定的客户信用等级、授信额度;
2.分析、揭示客户的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
3.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五)提出审查结论和有关限制性条款。
第三十五条 审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客户(含项目)基本情况;
1.客户基本情况;
2.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3.客户现有信用及与我行合作情况。
(二)客户财务、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评价(含项目效益评价);
1.客户财务状况评价;
2.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评价;
3.产品市场评价;
4.效益评价。
(三)信贷风险评价和防范措施;
(四)审查结论。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包括信贷业务的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或费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和限制性条款等。
第三十六条 审查结束后,信贷管理部门应将信贷审查信息资料及时输入信贷管理系统,撰写审查报告,填制信贷业务审查表。
信贷审查经办人和主责任人在审查报告上签字后连同有关资料,移送贷审会办公室。
第三十七条 信贷管理部门对客户部门或下级行移送的信贷资料不全、调查内容不完整、不清晰的信贷业务,可要求客户部门或下级行补充完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信贷业务,经有权审批人批准后,不再提交贷审会审议,将材料退回客户部门或下级行,并做好记录。
第七章 信贷业务审议与审批
第三十八条 贷审会办公室收到信贷管理部门移交的审查资料后,应及时登记,对内部运作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提前将材料发送给贷审会委员。
第三十九条 根据贷审会工作规则要求,在主任委员主持下,贷审会对信贷业务进行审议。审议的主要内容:
(一)信贷业务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
(二)信贷业务定价及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包括存款、结算、收益、结售汇业务等;
(三)信贷业务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四)根据信贷业务特点,需审议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条 贷审会办公室对贷审会审议过程进行记录,并在委员投票表决后,根据贷审会记录和表决结果,形成贷审会会议纪要,同时,填制贷审会审议表,送主任委员审批。
贷审会会议纪要的内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审议事项(信贷业务概况、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揭示、贷审会评议)、审议结果等。
第四十一条 对复议的信贷业务,贷审会办公室直接通知信贷管理部门,由信贷管理部门根据会议纪要和行长在审议表上的签批意见,准备复议报告。
第四十二条 对授权范围内的信贷业务,信贷管理部门起草文件,由有权审批人签批,或由有权审批人直接在信贷业务审批表签批。批复文件要明确信贷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或费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限制性条款及信贷管理措施等。
第四十三条 有权审批人审批同意的信贷业务,由信贷管理部门向上一级行信贷管理部门报备,上一级行同意后,由该级行信贷管理部门通知下级行具体办理信贷业务发放手续。
第四十四条 对超授权信贷业务,由行长(或授权的副行长)审核后,信贷管理部门起草请示文件,明确信贷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限制性条款及信贷管理的措施等,请示文件连同相关资料上报有权审批行;或由行长(或授权的副行长)在信贷业务审批表上签字后连同相关资料上报有权审批行,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八章 签订合同
第四十五条 所有信贷业务都必须签订合同,内容包括:信用种类、币种、用途、金额、期限、利率或费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四十六条 客户部门是对外签订信贷合同的经办部门,客户经理是银行对外签订信贷合同的经办人,信贷合同必须经有权签字人或授权签字人签署后才能生效。
第四十七条 信贷合同必须按规定使用中国农业银行统一制式合同文本。对情况特殊的信贷业务,在不违背制式合同文本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合同双方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信贷合同,并经法规部门审定。
第四十八条 信贷合同由信贷业务合同和担保合同组成,信贷业务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主从合同必须相互衔接。
第四十九条 信贷业务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填写和签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合同必须采用钢笔书写或打印,内容填制必须完整,正副文本的内容必须一致,不得涂改;
(二)信贷业务合同的信贷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或费率、还款方式和担保合同应与信贷业务审批的内容一致;
(三)客户部门必须当场监督客户、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核对预留印鉴,确保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第五十条 客户部门对信贷合同进行统一编号,并按照合同编号的顺序依次登记在《信贷合同登记簿》,客户部门应将统一编制的信贷合同号填入信贷业务合同和担保合同。主从合同的编号必须相互衔接。
第五十一条 客户部门填制上述合同后,交有权签字人签章。送法规部门或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审查以下内容:
(一)合同文本的使用是否恰当;
(二)合同填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主从合同的编号是否衔接;
(三)合同的补充条款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制式合同文本的基本条款;
(四)客户、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是否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
法规部门或信贷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将信贷合同交客户部门,加盖信贷合同专用章或公章。
第五十二条 客户部门应区别不同担保方式,与客户、抵押人或质押人共同办理以下事宜:
(一)以抵押、质押担保的要到相关的房地产、车辆、海关、外汇管理、工商行政等有权登记的职能部门或证券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抵押、质押登记手续,并将他项权证交经营行执管;
(二)以存单、国债、债券、保单、股票等质押的权利凭证应办理止付手续;
(三)质押担保的质物交接应填制“质物交接清单”,客户部门要与出质人共同签章办理质物交接手续。
第九章 信贷业务的发放
第五十三条 经营行应根据信贷合同的生效时间办理信贷业务发放手续。
(一)保证担保的信贷业务自签订信贷业务合同和担保合同之日起生效,按信贷业务合同约定用款计划的日期使用信用。
(二)抵押担保的信贷业务自签订信贷业务合同和抵押合同并办妥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按信贷业务合同约定用款计划的日期使用信用。
(三)质押担保的信贷业务自签订信贷业务合同和质押合同并办妥质物移交之日起生效,按信贷业务合同约定用款计划的日期使用信用。
第五十四条 客户部门应依据信贷业务合同约定的用款计划,一次或分次填制一式五联的借款凭证,签字并盖章。借款凭证填制要求:
(一)填制的借款人名称、借款金额、还款日期、借款利率等内容要与信贷业务合同的内容一致;借款日期要在信贷业务合同生效日期之后;
(二)借款凭证的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分笔发放的,借款凭证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相应信贷业务合同的金额;
(三)借款凭证的签章应与信贷业务合同的签章一致。第五十五条 客户部门将信贷业务合同、借款凭证,连同有权审批人的批复(或复印件)送交会计结算部门办理账务处理。
第五十六条 会计结算部门审查信贷业务是否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同意,借款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填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无误后,办理信贷业务账务手续。
第十章 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
第五十七条 经营行客户部门是信贷业务发生后管理的实施部门,负责客户信贷资料的保管和信贷业务发生后的日常管理。
第五十八条 客户部门在信贷业务发生当日,按照信贷管理系统要求适时录入信贷信息和担保信息的数据资料,同时传输上报人民银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第五十九条 信贷管理部门要建立监控中心,监控已发生的信贷业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客户部门进行处理。
第六十条 办妥抵押登记手续取得的他项权利证明、抵押物保单及存单、国债、有价债券、股票等权利凭证,经营行客户部门应按有价单证入库保管要求,填制有价单证入库保管凭证,办理入库交接手续。
第六十一条 经营行客户部门按照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和个人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进行信贷档案资料管理,保证信贷资料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档案管理人员承担档案资料的保管责任。
(一)客户部门以客户(项目)为单位建立信贷档案。
(二)实行档案资料查阅登记制度。
(三)实行信贷档案交接制度。客户经理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应办理档案资料的交接手续,部门负责人要负责监交,明确档案资料管理责任,确保档案资料管理的延续性。
第六十二条 客户部门在信贷业务发生后,按规定进行首次跟踪检查。
(一)检查客户是否按照信贷业务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信贷资金;对未按信贷业务合同规定用途使用的,应查明原因并提出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二)填制贷后跟踪检查表,对影响到期还本付息的信贷业务,应及时报告经营主责任人,并由经营主责任人在贷后跟踪检查表上签字。
(三)客户部门要将检查结果及时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第六十三条 客户部门按规定对客户进行日常检查。
(一)检查客户、担保人的资产和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是否正常,主要产品的市场变化是否影响产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
(二)了解掌握客户、担保人的机构、体制及高层管理人员人事变动等重大事项,分析这些变动是否影响或将要影响客户生产经营;
(三)检查抵(质)押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抵押物的价值是否受到损失,抵押权是否受到侵害,质押物的保管是否符合规定;
(四)检查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根据固定资产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对项目资金是否按期到位,是否按招投标计划进行,项目贷款是否被挤占挪用,项目工程进展是否正常,项目是否能按期竣工,项目竣工投产能否达产等内容逐项进行检查;
(五)检查后要填制《信贷业务发生后定期检查表》,经办人签章后向经营主责任人报告,承担贷款日常检查的责任;
(六)对检查过程中发现影响信贷安全的重大事项,应在《信贷业务发生后定期检查表》上填列,必要时进行专题汇报,提出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措施,报送经营主责任人,或逐级报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管理行会同所辖管理行和经营行共同调查的信贷业务,经营行要将检查过程中发现影响信贷安全的重大事项逐级报管理行客户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
(七)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企业重大变化要适时录入信贷管理系统,同时传输上报人民银行银行信息登记咨询系统。
第六十四条 信贷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内的信贷管理进行督导检查。
(一)总行对分行的信贷业务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分行对二级分行的信贷业务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二级分行对县级支行的信贷业务每季至少检查一次;县级支行对重点客户每季至少检查一次。
(二)检查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信贷管理责任是否落实,信贷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有权审批行的限制性条款是否落实;督导、检查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跟踪检查和日常检查,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报告,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经办人签章后交被检查部门负责人签章认定,被检查部门要限期将整改意见报信贷管理部门;被检查部门负责人有异议的,应在签章处签署理由。
第六十五条 经营行客户部门负责信贷风险分类的基础工作。根据信贷风险分类办法的要求,对所辖全部贷款进行五级分类,填制信贷风险预分类认定表,送同级信贷管理部门审查,由有权审批人认定;超过本级行权限的,由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审核后逐级上报有权审批行认定。
经营行客户部门根据认定结果,及时调整贷款形态。
第十一章 信贷业务到期处理
第六十六条 经营行客户部门要在每笔信贷业务到期前的20天,填制一式三联的《信贷业务到期通知书》,一联发送客户并取得回执,一联发送保证人、抵押人或质押人并取得回执,一联留存备查。
第六十七条 信贷业务到期归还要按照信贷业务合同约定的期限和还款方式,由客户主动归还。客户与经营行签订《划款授权书》的,经营行可按《划款授权书》的约定自动从客户的账户或银行卡中予以扣收。
第六十八条 客户还清全部信用后,经营行应将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交还抵押、质押人并做签收登记,设定抵押、质押登记的要及时与抵押、质押人共同向登记部门办理登记注销手续。第六十九条 信贷业务到期之日营业终了尚未归还的信贷业务列入逾期催收管理,经营行客户部门应填制一式三联信贷业务逾期催收通知书,分别发送到客户和担保人进行催收。会计部门从信贷业务到期的次日起计收信贷业务逾期利息。
第七十条 因特殊原因客户到期无力偿还贷款时,可申请办理贷款展期申请,并按以下要求办理贷款展期手续:
(一)客户应提交书面展期申请。客户应在贷款到期前15天填制并向经营行提交《贷款展期申请书》,原贷款的保证人、抵押人或质押人应在《贷款展期申请书》上签署“同意展期”的意见并签章;
(二)贷款展期的调查、审查、审批。经营行客户部门应对客户贷款展期的原因、金额、期限、还款措施和还款资金来源进行调查,写出书面调查报告,送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行长审批后,报原审批行备案;
(三)签订贷款展期协议。贷款展期批准后,经营行客户部门与客户、担保人(保证人、抵押人或质押人)签订《贷款展期协议书》,并由有权签字人签章;
(四)贷款展期账务处理。经营行客户部门填制贷款展期凭证并签章后送会计部门办理贷款展期账务处理;
(五)录入信贷管理系统。经营行客户部门在贷款展期当日适时将贷款展期信息录入信贷管理系统和人民银行银行信息咨询登记系统。
第十二章 信贷风险资产监管
第七十一条 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监管部门)是不良资产的监测管理部门,负责对不良资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实时监控,定期编制《信贷资产监测报表》,定期报告不良信贷资产增减情况,分析不良信贷资产增减变化原因和趋势,提出不良信贷资产清收、盘活的措施。
第七十二条 按照不良贷款认定管理办法,区别期限因素和非期限因素,分别由信贷管理系统自动认定和逐级申报有权人审核认定的方法。
(一)采用期限管理办法认定不良贷款的,由信贷管理系统自动认定。信用到期之日营业终了尚未归还的信贷业务,由信贷管理系统认定并列入逾期信用管理;信贷业务逾期超过规定的期限,由信贷管理系统认定并列入呆滞信用管理。同时经营行客户部门填制“不良资产报告表”,分清和落实责任,并报送信贷管理部门。
非期限因素形成的呆滞、呆账信贷业务,由客户部门填制“不良资产认定申请表”,签章后送同级信贷管理部门审查,有权审批人认定;超过本级行权限的,由行长或经授权的副行长审核后逐级上报有权审批行认定。
(二)采用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认定不良贷款的,按五级分类管理的有关具体要求办理。
第七十三条 经营行客户部门负责不良信贷资产的清收、盘活。成立了专业清收机构的,由其负责不良信贷资产清收盘活。第七十四条 对列入呆账的不良信贷资产,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要按照农业银行呆账管理及核销暂行办法,由经营行填制“中国农业银行呆账核销审批呈报表”并附有关资料,按规定程序逐级申报,经批准后办理呆账核销手续。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五条 本规程由中国农业银行负责制定并解释。第七十六条 本规程自文到之日起执行。
发布部门:中国农业银行日(中央法规)
发布日期:2002年04月17日实施日期:2002年04月17
第五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履行职能,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促进有效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定,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制定信贷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信贷指为客户提供的各种本外币贷款类信用业务和非贷款类信用业务。
第四条 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围绕农发行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持履行政策职能,坚持信贷营运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坚持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体系和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实现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
第二章 信贷管理机制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 实行审贷分离。根据审贷分离的原则建立信贷组织体系,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分解,由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承担,分级、分权限进行控制与管理。
第六条 实行授权管理。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环境,结合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营运能力、管理能力、风险防控水平以及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容忍度等因素,进行统一授权和差别授权。
第七条 实行独立审查和民主审议制度。对信贷营运与管理的重大决策,应进行独立审查和民主审议。对专业性较强的信贷事项可聘请外部专家咨询。独立审查和民主审议结果作为有权审批人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第八条 实行有权审批人制度。各级行的行长(总经理,下同)或负责人为有权审批人。有权审批人因合理原因不能履行审批权的,必须书面转授权其他代理人审批。有权审批人的审批权限包括范围、种类、金额、时限等。
第九条 实行部门分工合作。按照分工协作、横向制衡、纵向制约、权责对等的原则,在各级管理行设立前、中、后台信贷部门,明确界定各级行、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前台信贷部门主要负责行业信贷指导、信贷产品营销、信贷业务调查、贷后管理、客户维系等;中台信贷部门主要负责信用评级、授信和用信的审查,信贷业务流程控制等;后台信贷部门主要负责信贷风险现场或非现场监督监测、授权管理、信贷资产分类及不良贷款管理与处臵等信贷业务。各信贷部门应相互沟通、协作配合,形成一个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统一高效的信贷组织体系。
第十条 坚持“谁审批、谁调查”的原则,按照信贷授权,由哪级行审批的信贷业务,就由哪级行客户部门负责调查。采取委托调查方式的,仍由有权审批行客户部门负调查责任。
第十一条 建立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信贷岗位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应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战略、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建立信贷尽职管理机制。明确信贷人员尽职管理要求, 强化尽职意识,按照尽职免责、失职追究的原则,规范信贷行为,严惩信贷违规。
第三章 信贷制度与政策
第十三条 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信贷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信贷制度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集体审定、协调运作。总行成立信贷制度委员会,统一负责信贷制度的立项、审议、审定等工作。各省级分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或操作细则,但不得违背总行的规定。
第十五条 信贷政策包括产业信贷政策、行业信贷政策、区域信贷政策、客户信贷政策等。信贷政策应结合全行
资金计划规模管理,明确优先和重点支持方向。信贷政策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金融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农发行业务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 上级行有关部门应监督检查下级行信贷政策制度执行情况,下级行相关部门应及时反馈信贷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并提出完善和调整建议。
第四章 信贷产品
第十七条 信贷产品包括贷款类信贷产品和非贷款类信贷产品。根据国家政策及市场需要不断开发和创新信贷产品。
第十八条 贷款类信贷产品的分类:
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
按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内(含5年);长期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
按贷款方式划分,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根据担保方式不同分为保证担保贷款、抵押担保贷款和质押担保贷款。
按用途划分,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开发性贷款。
第十九条 非贷款类信贷产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票据贴现业务、贸易融资业务、保函等。
第二十条 根据不同信贷产品分类设臵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第五章 信贷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 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是:受理、调查、审查、审议(若需)、审批、发放、监管、收回。
第二十二条 对低风险或特殊信贷业务,可制定简易信贷操作流程,建立信贷业务的绿色通道。
第二十三条 信贷操作流程是规范各项信贷业务操作的准则。应将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融进流程中,将操作各环节、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细化到流程中,将操作方法和操作要点固化于流程中。
第二十四条 信贷业务办理实行电子化流程控制,信贷业务操作应与电子流程相衔接。
第六章 客户准入及分类管理
第二十五条 信贷客户及信贷资金用途应符合国家和监管机构批准的农发行信贷业务支持范围。
第二十六条 客户申请办理信贷业务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依法需办理注册登记的,应提供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证明文件。
(二)经营活动及借款用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要求及我行信贷政策。
(三)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资质和能力,按国家规定应经特殊认证或许可的,应提供认证或许可的证明材料。
(四)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我行信贷管理,能够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并按要求提供真实有效的经营财务资料。
(五)财务状况良好,有合法稳定的收入或补贴来源,具备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
(六)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记录;客户为新设法人的,其控股股东应有良好的信用状况,无重大不良记录。
(七)在农发行开立相关账户。
(八)持有有效的贷款卡(号)。
(九)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的项目应符合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程序,项目资本金来源和比例应符合国家和农发行规定。
(十)申请外币贷款,应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和特定的外汇用途。
各级行不得违背和降低上述基本条件办理信贷业务。第二十七条 不得对以下用途发放信用:
(一)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或项目。
(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份权益性投资,以债务资金作为注册资本金、注册验资和增资扩股。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票、期货、金融衍生产
品等投资。
(四)其他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项目。第二十八条 实行客户分类管理。根据客户特点和主营业务性质进行分类认定。各类客户采取不同的信用评级、授信和贷后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标准。
第二十九条 实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根据客户分类,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客户一定经营时期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综合评定客户信用等级。
第三十条 建立集团客户管理制度。对集团客户进行识别和认定,并按照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管理行、主办行和协办行的管理体制,明确各方管理责任。对集团客户的评级、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风险集中控制。
第三十一条 除单项固定资产贷款外,对固定资产贷款和开发性贷款,实行项目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单独管理。根据需要,制定农业小企业的评级、授信、调查、审查、审批和用信管理等规范性要求。
第七章 授信与用信
第三十三条 实行客户授信管理。对拟建立和已建立信贷关系的客户,应核定授信方案。授信方案包括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用信品种、限制条件等。对同一客户使用的各种本
外币贷款类信贷产品和非贷款类信贷产品都应纳入授信管理。根据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对客户可实行内部授信或公开授信管理方式。
第三十四条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是农发行愿意和能够承受的风险限额,包括一般授信额度和专项授信额度。
第三十五条 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融资用途、风险程度和具体信贷产品的相关规定,确定客户用信的限制条件,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第三十六条 在授信方案框架内,根据客户信贷需求,结合资金计划规模,审批单笔用信。
第三十七条 当客户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其信用等级下降,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及时调整授信方案,加大风险防范措施,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第八章 信贷期限与定价
第三十八条 根据农发行资金来源、信贷产品特点及客户营运周期,确定信贷产品的期限结构,确保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匹配,短期信贷、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合理配臵。
第三十九条 流动资金贷款应根据具体贷款用途及客户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固定资产贷款和开发性贷款应根据项目建设期及还款能力,与客户协商确定贷款期限。建设期内可给予宽限期。
第四十条 利率管理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
关规定。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在规定范围内可上浮或下浮利率,浮动幅度与客户协商确定。
第四十一条 对逾期、欠息和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的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和农发行有关规定加罚息,直至清偿本息为止。农发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贷款的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信贷合同
第四十三条 与客户发生信贷关系应签订统一格式合同文本。如有特殊要求需订立非格式合同文本的,应报请总行法律事务职能部门审查同意。
第四十四条 开户行在授权范围内,根据信贷审批意见与客户协商签订信贷合同。所签合同应要素完整、内容合法严密、文字明晰准确、主从合同衔接。制式合同文本规定的内容不能覆盖借贷双方约定的全部事项时,应在“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中增加相应条款。
第四十五条 客户未按信贷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农发行有权按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采取信贷制裁措施。出现信贷风险时,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资产保全。
第十章 信贷支付监督
第四十六条 客户在农发行融资,应在农发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进行政策性或准政策性融资的客
户,还应开立收购资金存款账户。进行商业性融资的客户,还应开立信贷资金存款账户。贷款发放和资金支付应通过专用账户办理。
第四十七条 信用发放前,应根据审批意见与客户落实用信条件。用信条件未落实的,不得进行信用发放。
第四十八条 信贷支付时,应审核有关凭证,确保信贷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对未按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的,应停止后续资金支付。
第四十九条 信贷支付原则上采取转账方式,对符合人民银行现金支付规定的,可支付现金。
第五十条 开户行应设立信贷管理台账或辅助台账,逐笔序时登记信贷支付业务。
第十一章 贷后管理
第五十一条 根据客户分类和信贷产品的管理要求实行封闭管理、期限管理等差异化的贷后管理方式。
第五十二条 建立贷后检查制度。信贷业务发生后,应对信贷合同执行情况、客户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担保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上级行应定期对下级行贷后检查情况进行督导。
第五十三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开户行应对客户用信情况进行全程监测,发现可能危及农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风险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五十四条 建立客户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客户的重大事项,开户行应及时逐级向有权审批行报告,有权审批行及时研究应对策略,并组织实施。
第五十五条 建立客户退出机制。对已与农发行建立信贷关系,列入国家公布的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列入金融高风险区域、列为农发行信贷政策限制支持类的客户,应合理选择信贷退出通道,实施客户退出。
第五十六条 贷款利息收回。开户行应监督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及时偿还贷款利息。不能按期归还的,执行利息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七条 贷款本金收回。根据借款人还款来源情况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开户行应监督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期限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金。
第五十八条 贷款展期。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应在贷款到期前书面申请展期。符合条件的,经有权审批行审批后办理展期。
第五十九条 展期期限。短期贷款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期限不得超过3年。农发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条 建立信贷监测评价制度。各级行信贷部门应全面监测信贷投向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全行信贷投向、投量、信贷资产质量,对新增大额商业性贷款进行重
点分析。
第六十一条 建立贷款后评价制度。贷款发放后,贷款审批行应组织对所审批贷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价,揭示贷款风险,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工作。
第十二章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第六十二条 实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管理制度。信贷资产质量按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为不良资产。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应及时认定、实时调整、定期评价。
第六十三条 建立不良信贷资产认定和监测考核制度。对新增不良信贷资产应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认定,准确核算反映,实行责任追究、重点监管、严格考核。
第六十四条 建立信贷资产保全制度。对出现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情况,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债权,防范和制止逃废悬空债务。
第六十五条 建立呆账核销制度。按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核销呆账贷款。
第六十六条 建立风险损失模拟计提制度。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模拟计提损失准备,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的可能损失程度。
第十三章 信贷人员管理
第六十七条 实行信贷人员上岗资格认证。信贷从业人
员应具备从事信贷业务的基本素质,通过考试或考核获取上岗资格。
第六十八条 推行信贷人员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实现通过竞聘方式配臵信贷岗位人员,并建立与信贷岗位职责相匹配的薪酬体制。
第六十九条 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照工作业绩对信贷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实行等级管理。
第七十条 实行客户经理制。对已建立或拟建立信贷关系的客户应明确专人担任主办客户经理,负责客户营销与管理工作。
第七十一条 建立信贷风险经理制。根据管理需要设立风险经理,负责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及监控。
第七十二条 推行信贷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同一岗位信贷人员应定期进行调整。客户经理管理同一客户原则上不得超过三年。
第七十三条 建立信贷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实行岗位自学与定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
第七十四条 合理配臵信贷人员。各级行信贷人员数量应与信贷业务规模相匹配,实行动态管理。
第七十五条 信贷业务人员对关系人申请的信贷业务应申请回避。关系人是指:
(一)本行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
(二)上述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十四章 信贷岗位责任
第七十六条 在信贷营运与管理的各层级和各环节设臵相应岗位,按岗位配臵信贷人员,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第七十七条 根据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职责,明确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办理具体信贷业务应明确各环节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客户部门承担调查责任,部门负责人为调查主责任人,调查人为经办责任人;审查部门承担审查责任,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审查人为经办责任人;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承担审议责任,主持贷审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承担主审议人责任;各级行的有权审批人承担审批责任。开户行行长为信贷营运与管理的主责任人。
第七十八条 建立主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主责任人工作岗位变动,应由行长或行长指定的监交人主持监交,责任移交后接任主责任人对接任后的信贷业务营运与管理状况负责。
第七十九条 建立信贷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农发行信贷业务经营目标,设臵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机构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与机构或员工利益挂钩。
第八十条 对违规办理信贷业务及工作失误造成信贷
资产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五章 信贷科技与信息
第八十一条 坚持以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提升信贷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十二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系统,把信贷日常业务处理、决策管理流程、数据统计分析、贷款风险预警、信贷监测评价等全部纳入信贷管理系统中,形成覆盖信贷管理全过程的科技体系。
第八十三条 建立信贷档案管理制度。对信贷业务资料应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存放地点和管理方式。
第八十四条 建立信贷统计制度。根据信贷营运与管理的需要,建立信贷统计报表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保证数据提供及时、准确、完整和真实。
第八十五条 建立信贷保密制度。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规定,不得泄漏信贷业务保密信息。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本制度由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第八十七条 本制度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