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1:2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

第一篇: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

把握市场趋向

突出地方特色 全力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在创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顺应市场趋向,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头戏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我们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特色,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合力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我们之所以这样谋划和推动长治的农业,一是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走国际化的路子;二是考虑到绿色产业的壮大必须从整体上提高,走现代化的路子;三是考虑到规模效应的显现必须抓住基本目标,动员千家万户,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的整体效应。为此,我们在省农业部门和省技术监督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审定通过了33项长治地方农业标准和20项地方企业标准,向社会发布了721项农业标准,积极开展了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2004年12月31日,我市申报的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式批准,占全省批准总数的70%,为全国地市级之首。这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覆盖全市300万亩基地,200个龙头企业,45万个农户,分别占到全市耕地面积、龙头企业和农户总数的65%、70%和75%。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3元,增长13%,其中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额占到60%以上。这标志着我市的绿色经济区建设正在向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新阶段迈进。

二、抓住关键环节,把农业标准化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市场、龙头、基地三个层面的工作,统筹安排,常抓不懈。

一是以市场为先导,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为提高质量和做大品牌,我们认真实行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监控,投资60万元为13个县市区配备了土壤监测仪和农药残留速测仪,完善了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制度,制定了全面普查、随机抽查和定点监控的工作规程,强化了源头监测;投资50万元在9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17个大型超市设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制定出台了《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累计拿出500多万元支持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全市认证绿色农产品127个,注册品牌产品225件,其中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4件,知名商标38件,扩大了品牌效应。到去年年底,我市已有30多种绿色农产品打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家超市,有11种产品漂洋过海进入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7.5亿元。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突出龙头带动,促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龙头企业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百强调产和龙头企业特色县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各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建设。我们先后拿出1000万元调产资金,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拿出400多万元支农资金,设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基金;拿出300万元扶贫资金,实行了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采取贸工农联动强龙头,公司制农业拓市场,千园万场增效益等措施,培育发展了100个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小拳头”企业,37个销售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小巨人”企业,20个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百强”标志性企业,6个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3家企业通过国际食品工业安全体系认证,有21家企业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58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标准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了农产品收购、筛选、加工、贮运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三是以科技为动力,狠抓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规程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制和可追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科技含量的迅速提高。我们坚持从普及科技着手,从规范生产程序着力,狠抓了农业标准化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在区域布局上,做到了跨村为园,跨乡为带,跨县为区,发展了793个特色产品园区,培育了20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了10个10万亩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专营区。在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上,我们聘请农大15名专家学者,取样1.1万个进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了基地范围,其中沁州黄生产基地获得首个国家原产地区域保护,屯留柴胡、平顺党参等5万亩中药材基地获得GAP认证。在配套标准和技术推广上,我们以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基本内容,采纳制定了5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积极推介了83个优良农作物品种,大力推广了30种标准化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农业投入品管理上,我们广泛开展了“打假护农”活动,对违禁农资严格实行了“三不准”。去年四季度,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抽检和复检,我市的绿色产品全部达标。

三、搞好协调服务,把创优环境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以及千家万户的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应认真搞好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

一是着重于思想认识的提高,为推进农业标准化营造政策环境。为了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工作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邀请国务院和农业部专家学者,为市县乡三级干部解读中央1号文件,抽调市县乡三级的万名干部到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宣传、落实、服务活动,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措施落实、技术标准到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促进工作;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工作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在《长治日报》开设《农家周刊》和《农业标准化专版》,在电视台开通《乡村视线》,通过知识宣传、标准落实、成果展示,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二是着重于生态条件的改善,为推进农业标准化营造发展环境。我们把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作为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本着建设、治理和保护并重的原则,认真实施了“三大生态工程”。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全市荒山有林面积达到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8%。通过实施 “沃土工程”,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57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1%。通过实施空气净化工程,关闭83家属淘汰工艺的生产企业,停产93家超标排放的生产企业,取缔1570个不达标“五小”企业。

三是着重于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创新工作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路子,连续召开了三个示范推广现场会。通过旱地西红柿促增收壶关现场会,找到了一条市场、科技、农户三联动促增收的路子,使全市旱地西红柿面积由5000亩发展到60000亩,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通过公司制订单农业促增收潞城现场会,实现了外地市场与本地主产区之间、主产区与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三个层次的销、供、产订单,使全市大葱面积发展到5万亩,签订订单超过10万份。通过生贵式大棚促增收长子现场会,把农民的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全市生贵式移动大棚由100多个发展到6000多个,每个大棚增收3000元以上。我们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的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把我市“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信用农业典型交流材料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邸瑞峰)

尊敬的长江厅长、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从 2005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市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沈阳市农委按照信息与产业融合,信息化助推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受益、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开展农业信用信息化建设

农业行业涉及到人们吃、穿、用、住的各个方面,农村区域占据全市的大部分,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用对全市的信用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沈阳经济发展和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为加快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沈阳市结合信用农业平台为加快推进“信用沈阳”建设,使“信用农业”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企业信用评价提供平台,为市 民、农民提供信用咨询服务。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市农委结合我市农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建立符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的信用体系和机制,通过“信用农业”网络平台、“信用农业”声讯平台、“信用农业”移动互联网平台三个平台,政务信用系统、农资企业信用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系统、农民信用管理系统、新农村村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六个系统的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规范现有的农资市场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切实维护普通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自身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沈阳市农委信息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了覆盖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120个,其中省级核心站186个。通过示范站、核心站带动信息站,信息站带动农户的传、帮、带模式,促进了沈阳市农民增收,产生了许多信息致富典型,得到了农民的认可。通过多年建设,沈阳市已经形成了以300家省级核心站、市级示范站为主,以分布在全市的各个村级信息站为辅的硬件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市、县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牵头以农村信息员、农业专家队伍为服务主体的软件信息服务网络。

三、建立一乡一业工作平台。

采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方案,将全市各农业行业、部门涉及到的“一乡一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结合全市已形成产业规模的33个乡镇特色,建立以宣传主导产业,提升产地知名度为目的的乡镇产业网站群。汇集各乡镇小市场融汇成为沈阳市农产品产业大市场,力争打造一个智能化、多元化的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通过网络交易,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

四、建立沈阳市农产品产营销网络平台

为应对农产品市场波动,保护农民利益,立足已有工作基础,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深入研究,探索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对扩大内需、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阳市围绕农产品生产、批发、销售、仓储、物流和支付等在内的集成体系建设了一套农产品产营销网络平台。平台共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农产品生产服务系统,包括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二是农产品展示展销系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建立全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和农户实名数据库,将当地农产品系统、规范的呈现于互联网;三是农产品市场监测系统,包括对全市农产品的价格和供求形势实时监测和发布;四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包括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建设,五是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基于对合作物流公司、农户、批发市场三方面情况的实时监控,有效加速农产品流通和合理配给。

通过农产品产营销网络项目的实施,将及时准确的获取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品牌信息和各流通环节价格信息等,为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相关行业政策和及时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农产品产营销网络项目的实施,将大大加强对大规模建设的设施农业的专业性技术指导,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和信用意识。同时,还将逐步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利润分配体系,实现农民增收,对科技兴农和农产品交易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做好“农业行政执法通”手机应用平台的研发、使用;二是做好“信用农资”平台稳步推进 “信用农业”建设;三是试点信息站自主经营模式并在全市推广。

在座的各位领导,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责任仍旧重大。请大家务必相信沈阳市农委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保持更加昂扬的斗志,开拓进取,创新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省农委交付的各项农业信息化建设任务,为实现我市农业信息化的稳步发展而努力奋斗,切实保障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立足我区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增强我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新阶段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时代背景。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农业部先行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解决鲜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五年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为贯彻此通知,农业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文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新时期依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了法律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 1 市场”, 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农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目标,农产品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导致蔬菜等鲜食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很低。没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的生产、收购、包装、储运、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我区各县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成效不明显。我区2003年以来认定的无公害基地34万亩,仅占全区播种面积的6%左右,无公害基地认定规模很小,凸现出各地政府对无公害基地认定重视不够;取得无公害基地认定的地方,基地认定与农民的生产完全脱节,认定后的各项措施不到位,生产过程监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没有跟上,没有发挥基地认定应有的效应。企业重视产品认证,却忽视基地的建设。除了屯河番茄加工,生产过程的监管要求很严之外,其它企业虽然加工的产品有绿色认证,但没有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做支撑。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各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存在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着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等等。我区已列入自治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市场取向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目前出口哈国主要依赖“灰色通关”,对方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影响还很低。将来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协定达成统一,那么我们就要遵守对方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如果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没有实质性推进,就增大了出口农产品生产潜在的风险。国内包括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我区农产品要销往其他区域,实现“走出去”战略,不仅要面对中亚等国际市场即将实行的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要面对国内很多城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严峻形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已迫在眉睫。

三、新时期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为核心,切实贯彻地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围绕绿色、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打造品牌”的要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大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方针。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三)主要目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大众消费安全,对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二五”末达到:

——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重点组织制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存储和运输技术标准等等。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逐步建立绿色鲜活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做到地区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

——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要在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出口农产品等各类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及加工管理。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强化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逐步实行农产品带标进超市销售,提高农产品有标签流通率。

——加速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设。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必须培养一批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队伍。

四、工作重点。

(一)要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农业标准的梳理工作,摸清现有标准底数,及时收集中亚等国的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结合我区生产实际,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 势特色产品,尤其是塔城盆地出口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突出抓好生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制定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使用准则等。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吸收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甚至个人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用5-10年内完善标准体系,使本地优势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

(二)狠抓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各县市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宣传教育农民最好的形式和平台。主要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出口农产品,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开展示范,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塔城市列入2009年农业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出口基地的标准化建设。2009年力争塔城、额敏、裕民和托里四县市列入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重点抓好四县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支撑塔城盆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乌苏沙湾和丰紧邻油城独山子、克拉玛依,要依托有利的区位条件,以满足油城对农产品需求为己任,逐步建设成为油城供应鲜活农产品的大后方,2009年确定为地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并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支持。各县市要根据区域经济或产品结构的特点,抓紧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狠抓本区域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乡镇或村队为单位,从基地认定抓起,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直到销售加工等各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质量标准加以规范和监管,抓一个,成功一个,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和引导农民走向农业标准化。

(三)狠抓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可以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也是农产品走向区内外市场必备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产地认定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条件,是落实全程标准化生 产的基本环节和最重要措施,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各地要围绕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政府推动为主,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确保突出问题能抓准,主要危害能管住,关键环节能深入,监管措施能到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在产地认定基础上,组织开展产品认证。要提高标志加贴使用,带标上市,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塔城盆地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争取支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发有机食品。鼓励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个人参与有机食品的开发和发展。

(四)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的最有效途径。进一步发挥现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组织带动和示范作用。要认真制订相关的企业标准,以农业标准规范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的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企业建立品牌、创立名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工作机制。成立以农口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下按农口各专业部门分设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由农口、质监、工商、环保、财政、经贸、发改、科技、乡镇企业等部门共同组成。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各环节上的监管和工作责任,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工作日程,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工作推动,综合协调,资金落实、督导检查和经验总结推广。

(二)加大投入力度,奠定发展基础。各县市要采取政策倾斜、示范区建设、直接补贴、科技培训、考核激励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的推动,财政部门要根据农业、质监主管部门提交的工作方案和所需经费,安排专项资金并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列入预算,优先考虑,重点安排。地区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地区农业局,主要用于标准的制修订和转化、聘请专家、培训人员、基地认定、产品认证补贴、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总结奖励等。在积极争取财政及项目支持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做好宣传培训服务,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服务,建立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通过广播、电视讲座、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宣传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技术要求、工作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编辑印发工作简报、技术资料,组织培训,现场观摩等手段,提高和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四)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各县市要把培养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队伍纳入工作内容加以重视。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标准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 批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干部队伍,提高他们指导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完善地区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把农业标准化有关知识宣传到户,特别是从示范户中培养应用标准的示范带头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对我区现有的检验监测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抓紧筹建地区农业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抓住国家自治区三年内建立健全区、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建成的地方,要加快配套完善,充实工作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取得资质认证,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例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实行市场准入的地方,县市乡镇级要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开展生产过程、生产地农产品和上市的产品进行例行检验检测。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等都要根据标准化需要建立自我监测机制,开展常规项目的经常性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销售,这是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由县市政府组织协调,以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行政部门为主,会同质检、工商、卫生检疫等部门提出具体准入办法。先从菜篮子抓起,对大型农牧市场、超市和酒店等场所加强监督检查,凡是设立准入的地方要配备一定的自检设备,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直接销售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安全标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七)强化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产地环境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档案管理、例行监测和检验、质量安全认证、标签标识管理、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中,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转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上来,把推进实施农业标准与科技入户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培训和示范,强化指导,使农民能够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按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科学水平。

(八)完善激励机制。

对在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对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投资的社会各个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塔城地区农业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关于农业标准化

关于农业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供给逐步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农业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面临着农产品难卖、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对此,中央要求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可以说是一个很新的事物,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前,很少有人提及农业标准化。而现在,农业标准化已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实质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高效化和经济增长快速发展的基础。农业标准化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技术管理技术,它可以被应用于几乎覆盖农业生产活动的一切领域。它是一门年轻的有着极大作用的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农业就是以土、水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为生产对象,通过劳动生产所需物质的生产事业。

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旅程上,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经验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很多高效率的方法技术,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和交流该方法技术,产生了用某种规则尺度来描述这些,于是标准也就产生了。标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他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征的文件。同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过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对标准的执行就是为了科学和技术的再发展和再进步。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管理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就是先制定标准,再实施标准。“化”的直接含义就是实施的过程。

农业标准化是标准化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农业的标准化问题的科学,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农业标准化的对象是生物,是一个活的、具有其自己固有运动规律的生命体其有规律的生命活动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进行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是基础,只有农业标准的存在,且农业标准具有高质量及其对对过程的最佳科学规定和整体最优时,才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的可能,才有农业标准化最优过程的可能,才能从最佳秩序中获得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集体现在对农业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要进行农业标准化,需先明白农业的特点,即农业环境调控下的生物系统发育持续性特点;对不可控因子的依赖;可控性操作的限制性特点;过程质量点的不确定性特点;标准操作上的变弹性特点。根据农业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具体为以下几点:必先约定生物对象,双重发展过程特点,环境因子多变,调控与顺应并举,标准与经验结合。而我们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则为:耕地面积与农耕人数差异显著,农耕历史上的生产目的不同,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农业过程高度分散与农户之中,农业标准化宣贯具有自身特色。

和其他学科一样,为了更方便的学习、研究和利用,就需要对农业标准进行分类。按照农业标准的级别的不同,将农业标准分为:国际农业标准、区域农业

标准、国家农业标准、团体(行业)农业标准、地方农业标准、企业农业标准。按照农业标准本身的属性分类,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环境标准。由于农业标准化的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标准又可分为:原料标准、半成品标准、操作标准、纠错调平标准、产品标准、检验与试验方法标准等。在我国农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GB)和推荐性标准(GB/T)之分。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包括现有标准与预计应发展的标准。标准体系表的主要形式表现有:体系结构、标准体系明细表、标准统计表及编制说明等4部分内容。我国标准体系表的总结构图由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表、各行业标准体系表和企业标准体系表三部分组成。

农业标准化原理是建立在农业所具有的本身特点和标准化学科的原理基础之上的,包括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和农业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原理三大体系,它反映了农业领域中标准化的复杂性和本质规律。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具体的有八条: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这八大基本原理是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的思想指南。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是引导和规定农业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原理,具体包括4点: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和优化原理。农业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原理则有: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农业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有:超前预防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统一有度原则、变动有序原则、相互兼容原则、系列优化原则、阶梯发展原则和滞阻即废原则。

标准是技术经济领域中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技术法规,法规的制定有其一定的法定程序,制(修)定标准也就有相应的规定程序。其程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计划阶段、起草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和复审修订阶段,具体分为:项目计划、立项论证、编写草案、征求意见、验证审查、批准发布、复审修订。特殊情况下的快速程序的制定则可省略起草阶段或征求意见阶段,而简化程序。

第五篇: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

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2、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制定、发布及贯彻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技术壁垒,并便利技术合用)。

3、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4、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等。

5、国家标准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6、行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7、地方标准 没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8、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而需要在企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事项,由企业制定并

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的标准。

9、产品标准 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以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10、方法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对象制定的标准。

11、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识、方法、模数、公差与配合、优先数系、基本参数系列、产品系列型谱、产品环境条件、可靠性要求等。

12、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的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13、标准体系表 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绘制成的,能够反映标准体系特性的图表。

14、标准样品(实物标准)具有准确的标准值、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证书和标志的实行标准。

15、什么是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的要求、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要求生产符合要求农产品全过程。

16、农业标准化的定义: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要准确表达农业标准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标准

化。标准化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需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重复性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下载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治市农业标准化典型交流材料(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典型交流材料格式

    ****(题目:小二号,宋体,加黑) ****党委(单位:小三号,楷体)………………………………………………………………………………………………………………………………………………………......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

    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

    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 一、 农业标准化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监督,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

    农业标准化复习资料

    农业标准化复习资料安科第一章1、标准:对一定范围内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统一规定。2、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的使用规则的......

    农业标准化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标准化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2、农业产业化 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

    农业标准化论文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资环学院**学号:****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管理和支......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篇一:2010年度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年度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广元质监局: 2010年以来,我局在市局和旺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

    2010年度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年度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广元质监局: 2010年以来,我局在市局和旺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