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科技大学2015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B)A.八七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A)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D)A.十三大
B.十四大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十五大
5、邓小平理论是(B)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D.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D)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执政为民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
B.全面
C.协调
D.以人为本
10、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件是(C)
A.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含义是(ACD)
A.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B.必须以实用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C.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D.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C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期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是因为(ABCD)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C.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D.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武器
4、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ABCD)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B.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根源
C.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主要表现在(ABCD)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
B.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C.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D.人类进步事业
6、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所论述的观点是(ABCD)A.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B.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C.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 D.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方针
7、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们(BCD)A.对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B.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C.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D.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8、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BCD)
A.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历史依据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D.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9、党的十五大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因为(AC)A.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高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D.邓小平理论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科学体系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表现在(ABCD)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思想是(CD)A.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B.切实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D.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13、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ABCD)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4、科学发展观(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B.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 C.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D.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5、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这“五个统筹”是(ABCD)A.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6、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三、辨析题
1、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3、“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B)A.刘少奇
B.毛泽东
C.邓小平
D.王稼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改革开放
D.为人民服务
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D)
A.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B.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最突出的贡献是(C)
A.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B.强调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C.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新范畴
D.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5、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C)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D)A.马克思主义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取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 D.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A)
A.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
9、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10、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B)A.制度创新
B.理论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共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2、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中共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的讲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BCD)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线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4、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这是因为(ABCD)A.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包含了实践标准的内容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D.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事业
5、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工人只要有一个壮实的身体,太多的文化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21世纪初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却由一名普通的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他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并承担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这些事实体现了新时代工人的新风貌,反映了工人阶级在自身素质建设方面开始由单纯体力型转变为脑体结合型。许振超的事迹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哪些核心内容?(BCD)
A.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不断创新
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ABCD)
A.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B.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C.解放思想
D.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
7、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C.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D.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9、解放思想就是(BCD)
A.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B.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C.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D.实事求是
10、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ABD)
A.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B.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C.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D.坚持基本原理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相结合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CD)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C.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因为(ABC)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D.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1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
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15、坚持与时俱进意味着(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16、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ABCD)A.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三、辨析题
1、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2、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四、简答题
1、试述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和论述的著作是(A)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2、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C)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3、毛泽东首次在下列哪一部文献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C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C)A.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
D.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
5、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D)A.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
B.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C.抗捐抗税、打倒土豪劣绅
D.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6、“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统一战线,它的名称是(B)A.革命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B)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9、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A)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10、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C)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立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AC)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其基本特点是(ABCD)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3、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而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BD)A.推动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促进中华民族产业的全面发展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中共四大提出的思想有(ABD)
A.工农联盟思想
B.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
C.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作了初步的分析 D.统一战线中扩大“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思想
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基本特点是(CD)A.革命发展的曲折性、不平衡性
B.无产阶级团结、争取城市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 D.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
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其基本观点包括(ABC)
A.经济是基础
B.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D.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其他工作的生命线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特点是(BC)
A.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B.主要的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
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D.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8、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所决定的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
B.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9、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必须做到(ACD)A.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B.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C.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BC)A.农民阶级是中国最为集中的、最为革命的先进阶级 B.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农民 C.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D.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是农民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11、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C)A.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B.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C.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D.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12、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BCD)
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党的建设
13、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有(AD)A.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思想 B.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C.无产阶级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两个联盟的思想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ABC)
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又联合又斗争
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势力包括(ACD)
A.民族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地方实力派
D.开明绅士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呈现出的新特点有(ABC)A.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B.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 C.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D.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17、“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BD)A.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B.廓清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C.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主义革命的继承关系 D.论证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18、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概
括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相继发表了《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AC)A.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
B.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D.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三、辨析题
1、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对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的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政策。
2、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四、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A)。
A.过渡性
B.继承性
C.独立性
D.长期性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C)。
A.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断增加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D.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的大发展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A)。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钱的实质是(C)。
A.变革经济体制
B.建立国营经济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恢复国民经济 5.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建立的农业互助组的性质是属于(C)。
A.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D.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B.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C.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8.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9.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D)。
A.和平赎买
B.四马分肥
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矾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BCD)。
A.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B.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D)。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是(ABCD)。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 D.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AD)。A.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技术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而“一化三改”反映的历史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一化三改”是(ABD)。
A.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C.实现祖国统一的经济保障和政治要求 D.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6.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D)。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集体经济体制
D.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7.新中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在于(ABD)。A.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
B.中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8.马克思列宁设想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CD)。A.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弱小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D.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建立后依然有两面性
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有(AB)。
A.“四马分肥”
B.定息
C.公私合营
D.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经销代销 10.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BCD)。A.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 B.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
C.商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D.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不当
11.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ABCD)。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1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ABCD)。
A.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已经被消灭
B.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C.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D.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13.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予盾的具体方针是(ABCD)。A.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政治上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C.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三、辨析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2.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之。
四、简答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2.简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有何启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B)。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C.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B)。
A.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C.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 D.突破计划经济为主的传统观念
3、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A)。
A.生产力发展 B.生产关系成熟 C.上层建筑完善 D.法制健全
4.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C)。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不可能搞真正的社会主义
5.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D)。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 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B)。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理想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C.发展经济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9.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0.发展之所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前途,归根结底要看(A)。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
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需要具备的条件是(BCD)。A.打击投机倒把
B.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C.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D.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2中国共产党在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取得的成果是(AB)。A.《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根本思想
B.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许多新方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C.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是(ABCD)。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B.开始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探索中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财富 D.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4.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D)。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5.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中共领导人陈云提出的思想有(ABC)。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C.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D.在管理体制上,以集中经营为主体,以实行生产责任制为补充
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探索,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ABD)。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C.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D.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理论贡献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BCD)。
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
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8.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BCD)。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方向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ABC)。A.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B.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D.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利益的目标,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11.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BC)。
A.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必须以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 C.是社会主义最终的目标和最大优越性所在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2、实现共同富裕是(ABD)。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观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14.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指(AB)。
A.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D.走信息化道路
15.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就揭示了发展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ABC A.以发展为已任
B.以兴国为目标
C.以富民为取向
D.以发展为目的 16.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ABCD)。
A.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B.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C.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辨析题
1.“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又是分层次的。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强调这一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C)。A.使我们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B.使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C.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犯“右”和“左”的错误
D.使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A)。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区域发展不平
B.城乡发展不平
C.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9.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D)。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度的改革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钢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A)。A.是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统一
B.是在党的十四大上首次提出来的 C.是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D.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也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12.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D)。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3.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B)。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C.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14.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的“很不平衡”是指(B)。A.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存在差距
B.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C.我国还刚刚迈进小康的社会的门槛
D.我国达到的小康还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两个基本含义是(AC)。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D.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D)。A.社会性质
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
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BCD)。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A.不发达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B.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主义 C.经济、政治制度尚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 D.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所在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是(AD)。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转变为缩小差距的阶段
D.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ABCD)。
A.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C.是我们防“左”反右,特别是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D.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自觉性的科学指南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ABCD)。
A.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经济社会化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实现经济市场化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BCD)。
A.二者对立统一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
C.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D.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BC)。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总体目标
13.1953年到1964年我国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步骤是指(AD)。A.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第一步形成了农轻重并举的工业化格局
C.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家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D.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4.我国实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ABCD)。A.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 D.注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15.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是(ABCD)。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三、辨析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反对机械论。
3.“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结合以上材料辨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试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C)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邓小平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
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
A.靠自己的发展 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 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本地位的是(A)
A.生产力标准
B.综合国力的增强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整个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D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7.我国应该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8.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9.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 D.对外劳务合作 10.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 B.争取外援 C.争取和平D.独立自主
11.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1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B.社会主义本质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3.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
A.是发展的前提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AB)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敌我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CD)
A.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B.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D.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4.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B.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BC)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多渠道 7.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BC)
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D.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8.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应同我国现在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B.应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C.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D.必须同国内的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 9.发展对外关系,要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AB)A.两个市场 B.两种资源 C.两套本领 D.两种优势 10.邓小平讲“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ABCD)
A.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 C.保持国内外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D.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1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ACD)。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12.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内涵有(BCD)。
A.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 B.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ABD)。
A.对外贸易
B.利用外资
C.全盘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取代民族经济
D.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三、辨析题
1.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革命。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
四、简答题
1.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有何丰富和发展?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D)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陈云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D)
A.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
B.强调了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计划经济
C.说明了计划和市场是覆盖全社的 D.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B)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A)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C.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D.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C)
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制经济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A)。
A.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B.更要注意结构的优化
C.更要注重领域的广泛
D.更要注重比重的扩大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C.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A)
A.经营方式
B.管理方式
C.运行方式
D.调控方式 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C)
A.股份合作制
B.全民所有制
C.股份制
D.集体所有制 11.按劳分配是(B)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13.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A)
A.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达到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
D.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BCD)
A.计划与市场都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BCD)
A.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B.政企职责不分,权力过于集中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合资和合作经济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
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ABCD)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集体经济 7.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ABCD)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ABCD)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9.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ABC)A.乡风文明
B.村容整洁
C.管理民主
D.分配公平10.建设创新型国家(BCD)
A.经济是保障
B.科技是关键
C.人才是核心
D.教育是基础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2.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体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四、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2.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主自治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
A.人民民主专政
B.依法治国
C.多党合作制
D.政治协商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
A.基础
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C.主要内容
D.性质 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依法治国
B.权利制衡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
9.“民主和少数服从多少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理解为(A)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C.国家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这是因为(ABCD)A.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B.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C.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很尖锐 D.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ABC)A.政治原则的领导
B.政治方向的领导
C.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D.组织关系的领导 3.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AB)
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执政党与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 C.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 4.人民政协的主要功能(ACD)
A.政治协商
B.权利制衡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5.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BCD)
A.政企是否分开
B.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C.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主要有(ABCD)
A.自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7.实行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究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三、辨析题
1.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D)
A.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道德建设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3.对中国共产党员人来说,最高理想是(B)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实现大同社会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5.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6.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基础定位的是(B)
A.科技
B.教育
C.创新
D.发展 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C)
A.团结——批评——团结
B.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D)
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9.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
C.共产主义
D.与时俱进 10.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D.建立合理的收公配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ABD)
A.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ABCD)
A.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B.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有国主义精神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 D.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ABCD)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BCD)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接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D)
A.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
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C.发展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经营性文化产业
D.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辨析题
1.请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2.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界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科学发展观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4.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D)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
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D)
A.《全世界和谐》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C.《论十大关系》
D.《共产党宣言》
9.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
A.创新
B.发展
C.管理
D.保障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牲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D)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特征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4.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BCD)
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BCD)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6.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ABD)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D.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三、辨析题
1.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入在首位。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三、简答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简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 台湾问题实质是(A)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问题
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
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A)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期
D.20世纪80年代末期
4.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B)A.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C.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D.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5.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A.叶剑英
B.廖承志
C.邓颖超
D.邓小平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的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7.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C.不承诺使用武力
D.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谈判
8.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力是(D)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理权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部纲领性文件。这篇讲话的题目是(D)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0.为了进一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猖獗活动,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下是这部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它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C.中国政府台大政方针的法律化
D.它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势力的战争法律 11.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纳领和方针政策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关键和核心是(D)A.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
C.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实行各自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二、多项选择题 1. 台湾问题是(BD)
A.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C.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2.香港和澳门问题是(CD)
A.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统一问题
C.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D.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
5.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的立场是(ABCD)A.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B.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 C.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 D.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6.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是(ABCD)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7.2007年7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界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10年来,我们在实践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ABCD)
A.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
B.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 C.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辨析题
1.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简答题
1. 简述“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
2. 新形势下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3. 简述十六以来党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1953年12月,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领导人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C)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出
C.改革与开放
D.民主与法制
4.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D)A.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B.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C.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D.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5.经济全球经是(C)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6.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A)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C.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西方国家的“西化”与“分化”政策 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友好和平,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A、国家主权平等
B、领土完整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是(AB)
A.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B.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C.恐怖主义已经对全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 2.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因为(AB)
A.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它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C.我国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D.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ABCD)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BC)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真正的不结盟”
5.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ABCD)
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6.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ABCD)
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外交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其核心是(ABC)
A.冷静观察,沉着应付
B.韬光养晦
C.有所作为
D.决不当头 8.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BCD)
A.友邻
B.睦邻
C.安邻
D.富邻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私营企业主 2.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B)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D.我国的领导阶级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C)A.知识分子
B.共产党员
C.农民
D.解放军 4.党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B)
A.50年代初学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70年代初
D.中共十五大上
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生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A)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础上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 7.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民族共同繁荣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B).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各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人阶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因为他们是(ABCD)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B.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D.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C)A.工人农民
B.私营企业主
C.知识分子
D.自由职业者 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BC)
A.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D.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4.新时期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有关的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
A.政治协商
B.权力权力制衡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D)
A.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B.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
A)
C.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
D.各民族共同繁荣
8.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就是说(ABCD)A.对外不搞侵略,永远不称霸
B.不去控制别的国家
C.力求避免战争
D.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9.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历史性的课题展开建设,即(CD)
A.精简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素质的精兵政策
B.加大科研力度,加快军队装备的技术更新 C.打得赢
D.不变质
10.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分别是(ABC)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的利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另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C)A.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B.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新阶层的先锋队
2.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要求全党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其中排在首位的是(A)
A.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B.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C.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D.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是由(A)
A.党的性质决定的B.党的纲领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的思想决定的 4.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A.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5.我们党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是(A)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党内民主监督条例》 6.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C)
A.实事求是
B.调查研究
C.群众路线
D.谦虚谨慎 7.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D)
A.纯洁党的队伍,巩固党的组织
B.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 C.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D.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 8.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A).A.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理论联系实际
C.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D.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致
9.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出的,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指(B)A.党的群众路线
B.党的三大作风
C.党的最低纲领
D.党的思想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是(BCD)A.在中国人口中占大多数
B.大公无私
C.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D.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2.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BC)
A.深入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
B.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C.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制风险的能力
D.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3.“紧握人民的手,管住官员的手,打造无形的手,强化服务的手,缔造和平的手”这一形象地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执政新理念,就是(ABCD)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等无形手段的调节作用 C.认真履行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D.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BA)
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C.党的纲领决定的D.党的路线决定的 5.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CD)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完成祖国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鲜明的概括了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BCD)
A.精髓是实事求是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篇: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3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
(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5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必备客观条件:国民革命的影响。重要客观条件:继续向前的革命形势。
必备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最主要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他政策的正确。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7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8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9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11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的战略?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四,“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12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3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仍比较落后、多层次。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四、依法治国是国际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什么是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8页(目测是重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面,没有先进的文化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注意不是体系)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20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这一道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也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214(目测考点)★★★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是人们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指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找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的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
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那些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
(5)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第四篇:《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试题
-----
---
----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30=30分)-线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B)----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B):---号-A、批判主观主义B、实事求是
--学--C、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D、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
3、毛泽东认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是认清(A)----A、中国的国情B、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C、谁是我们的敌人D、谁是我们的朋友
----
4、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B)封-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5、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时期 名--姓-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D)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大主体、三大补充”----的设想
---密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陈云
8、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级--班-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改革C创新D、效益
----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A)。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C、新的中产阶级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封---------------名---姓-----------------------密----------:--级---班-----------
二、多项选择题(2×10=20分)
三、简答题(第1小题10分,共30分)
41、新时期应如何构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尽快恢复“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4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4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答: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
观需要和必然结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四、材料分析题(20分)分析所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44.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0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10分)
第五篇:河南科技大学毛概考试必备(范文模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 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
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次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次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
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
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3、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
2、先富
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3、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4、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求特别是消费
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1、简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始终代表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
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沈颤栗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 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市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4、简述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这四个
方面内容中,重点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重要意义:他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他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他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5、简述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从中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逐步实现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
1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注意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17.如何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要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提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真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上,深化到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与
目标上即共同富裕上,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在实践上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后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8、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邓小平提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世道主题变化的需要。
19、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1.增强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
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
度.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
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2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有机结合,、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统筹区
域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6、依法治国的内涵以及重大意义依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
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原因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2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1、简要回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 要性。
1、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2、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3、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化、法制化,以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2、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特征有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3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改革之所有是“革命”,首先是因为:
1、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点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特点。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段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总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
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
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 化指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35、先进文化的意义作用
1、中国特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国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8如何认识目前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
然性。因为: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个人收入和家庭的富裕程度的差别,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制度,也会因拥有生产要素的差异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因个人能力的差异产生差距,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力体力劳动差别以及不同行业
和领域也会产生差距。所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绝不允许搞两级分化。建议:针对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现象,要逐步实行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主笔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禁绝取缔非法收入。
39、结合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思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解
释。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5、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
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