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

时间:2019-05-13 11: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

第一篇: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

第一章 新闻记者

一、记者的起源

(一)从记者工作角度,马恩给我们的启示:①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②热爱真理③热爱人民,使人民的重视代言人。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人民的利益写作,是马恩写作的准则④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

(二)中国记者队伍的特点:①一支有觉悟能战斗的队伍;②一支受到革命的进步影响的队伍;③一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队伍。

(三)我国无产阶级记者优良传统:①坚持党的领导,及时准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深入群众、实际,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③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客里空”;④报道有的放矢,讲究策略和方式;⑤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⑥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资产阶级记者值得借鉴之处:①嗅觉灵敏②会抓新闻③采访中的坚持主动、锲而不舍③善于积累资料、认真做好采访准备④善于“抢”新闻,采访效率高⑤在访问和观察方面技巧高超。

二、记者的类型

(一)专业记者:①指专门采访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②党的新闻媒体开始设专业记者大约在抗日战争时期;③既要熟悉专门业务,又要顾全大局;④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专门的记者、编采合一的记者。

(二)机动记者:①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②素质:政治水平高、新闻敏感性强、知识面广、工作经验丰富、写作快、身体好。

(三)特派记者:①因特殊采访任务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②政治业务素质要求更高。

(四)特约记者:①与特派记者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的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②目的: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弥补记者力量不足;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

(五)地方记者及记者站:①记者站记者编制:属报社、属地方、双轨制;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

(六)驻外记者: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记者的职责与任务(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看围着,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一)职责

1、作为时代的瞭望者,记急着要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机警地识别有害苗头。(新闻敏感,看到事件背后的实质与深意,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惑;正确及时引导舆论,要善于观察与发现,了与思考与分析;永远别人多想一步)。

2、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发言人”,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①党性原则,是记者工作中的核心问题;②义不容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会说话”的事实,准确、生动地表达主张政策,让群众懂得、掌握、行动,不可机械照搬文件,简单重复政治口号、讲话,要与人民实践相结合;③反映人民呼声、意志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⑤特别是人民不敢说、不能说、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记者要“说出来”;在群众中考察政策执行情况;⑥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

3、作为社会活动家,记者要善于“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和发展有独到见解。(遇事冷静,分析其真实性、可能性,不可随波逐流,尤其在面对重大、奇异事件时,更要

保持清醒头脑,调查分析,不可自乱阵脚)①记者与采访对象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正如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我的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②致力于发现真理,阐明真理,而不可被谣言利用。

4、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要重视记录历史进程,记录人民群众前进步伐。①不但保证实施真实,对今人、社会负责,也要达到本质的真实,对后世负责;②(要有记录意识,抓住重要信息画面,以小见大)。

(二)任务

1、采访新闻,这是记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第一位、经常性的工作。(1)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①根据党的路线和当前中心任务,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和人民迫切需要的信息;②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抓住当前焦点、难点、关注点。(2)作为主力,应多抓独家新闻,多发有分量的新闻,多发不可替代的新闻;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会打打仗、硬仗,对重大的、困难的、紧迫的报道任务,勇于承担,主动出击;不断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含金量,只要能提供信息给人以启迪都要报道;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上严格要求自己。

2、反映情况。(1)机关部门——①重要性: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面广,能及时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情况真实可靠,可以了解别人不容易得到的重要情况;能客观全面分析情况。②内参。(2)向编辑部——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与思想动态;宣传上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读者、听众、观众或网民对报道的意见要求等。(3)途径:①极强的党性,敢于坚持真理、原则,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看到群众的疾苦,有勇气向党反映;②先写内参③及时④如实⑤全面⑥连续关注⑦警惕别有用心者的利用,要实际调查,不偏听偏信⑧新闻单位的支持。

3、做群众工作。①热情帮助通讯员②注意搜集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与反映③组稿约稿④接待群众来访。

4、正确处理与编辑部的关系。(1)按照报道计划安排自己的采访活动;(2)服从编辑部的调遣;(3)处理好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矛盾。①编辑部认为记者的采访不能用。首先要冷静虚心听取意见;如有差错,应说明情况,及时补救;与编辑相互尊重、帮助,取长补短,内外协作;②编辑部任务与实际不符。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向编辑部汇报。(4)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深入调查,发现新情况。

四、记者的素养

(一)政治素养,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的责任心。(1)原因:①肩负责任重大,非同小可;②党性原则决定;③工作态度要求,社会责任感。(2)途径:①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即党和人民的立场;②政治方向。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内容),二是坚持改革开放;③政治观点。坚持马列等理论;要体现在具体问题上,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④政治纪律。增强纪律性,自觉按照党的宣传纪律办事;⑤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前保持清醒的头脑;⑥政治敏感性。善于辨别政治风向;⑦政治远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二)理论素养,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为自己敏锐的思想武器,变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原因: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记者进行采访实践,全面履行职责,完成采访任务的根本保证,深入扎实的理论学习是记者最为重要的基本建设,如果离开,将寸步难行;②从总体来说,急着要认清形势,辨明社会发展方向,把握历史进程及规律,排除错误思想影响,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必须以科学理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③从具体采访实践看,要把需要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查清楚,并正确深入的进行分析,认清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其中的规律,从而采访到高质的胜人一筹的新闻,必须要靠理智判断、剖析,否则,就连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主流支流、个别一般都分不清;④就记者个人进步来说,要想成为有用之才,成就一番事业,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⑤历史经验教训⑥实践中易犯片面性错误;⑧读者要求(2)途径:①克服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系统学习马克思基本理论(毛、邓、江、胡);②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采访报道中的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观认识能力。

(三)业务素养。记者要有熟练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1)原因:①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总之,调查研究对于记者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是威力无穷的武器,谁深入调查研究,谁成长得快;谁有远见谁就抓住它不放;作为中国的记者,就要立足于深入调查中国国情,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进一步探求中国的治国、强国之道。(2)内容:①交往能力②活动能力③适应能力④应变能力⑤思考能力。(3)形式:①面上基本情况的调查,即对全局或某条战线、某个系统所做的全面系统的调查,掌握基本情况,注意新动态②点上情况的调查,即“解剖麻雀”式的调查方法,主要用于采访基点的了解,这样的采访几点最好有先进、后进、一般几种,以便于比较③专题性调查,即就某个社会问题,广泛了解情况,听取各种意见,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办法,总结经验教训④平时积累性调查。

(四)思想素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采访作风

1、记者的职业道德:(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合格的精神产品,为他们排忧解难,绝不能采访污染社会、有害于人民群众心灵的新闻。①凡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定团结的内容就不应公开报道,不能片面追求可读性(可听性、收视率)或知识性、趣味性,去迎合某些人的“口味”,宣扬违背社会公德,伤风败俗特别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东西;②在采访活动中,要公正无私,不能把个人偏好带入采访之中;③尊重采访对象,平等待人;④不以特殊人物自居。(2)主持正义,坚持真理,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绝不能在政治上投机迎合,绝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3)尊重事实,说真话,确保新闻、内参的完全真实,绝不能弄虚作假,讲违心的话。(4)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正确对待工作上的不方便,绝不可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任何个人的私利。(5)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信守承诺。(6)在采访方式上要光明正大,不可不择手段。(7)新闻界同行之间既要相互竞争又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8)增进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2、采访作风:(1)谦虚谨慎(2)艰苦奋斗(3)雷厉风行①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②培养预见能力,随时准备;③不同新闻类型不同对策;④发稿快,采访过程打腹稿、多写短新闻、分段发稿、现代化设备。(4)一丝不苟(5)文明礼貌,热情诚恳、坚毅机敏、落落大方、谦让有礼。(6)密切联系群众(7)深入调查研究。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要做系统周密的调查。要求,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史现状趋势);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联系观点,找出普遍规律;不但了解梗概,也了解细枝末节。尤其是重大典型报道和较复杂、有分歧或疑难问题。(8)不畏艰险作风

(五)业务素养。有博而专的知识结构。(1)原因:①只有博学多识,才能适应特殊的职业要求。“以万变应万变”的职业;②知识越丰富,采访新闻本领越大。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应变能力强。(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有新要求,不仅了解信息,而且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新知识,满足求知欲。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2)内容:①语言文学和日常生活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百科知识③新闻学专业知识④分工范围内的专业知识。⑤外语、摄影、开车、电脑、文传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

(六)身体素质,一副强健的体魄。

五、记者的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

1、含义: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子,也称新闻眼睛。简言之,是指记者迅速发现与识别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素质,较完整的释义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2、三重能力:(1)“审时度势”的洞察力。两个懂得,即①当前党和政府正要抓什么,群众最关心什么、周围乃至国外的情况又怎样,自己在怎样的形势下应采访怎样的新闻;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出现新闻。(关注生活点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有双时代的慧眼,心中有一杆时代的秤,把所采写的人事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衡量。)(2)“一见就灵”的判断力。要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别人多想一步。(3)“沙里淘金”的采掘力。(不能满足于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深层内涵,将更多信息传递出去,尤其是一些罕见反常现象或重大事件;心中常装着群众,了解群众疑惑与需要)。

3、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1)新闻生命就是记者的职业生命,是记者在采访新闻中所显示出来的灵气、活力。他是记者能够从事职业活动的根本因素。(2)原因:①新闻敏感直接关系到记者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②是记者职业个性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新闻敏感是记者区别于社会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即个性,一个没有职业个性的人,就这个职业来说就失去存了在的价值意义。

4、新闻敏感的核心是政治敏感。原因:①记者的采访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记者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新闻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任何新闻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表现一定的倾向性,就是记者通过新闻所要表达的立场、观点与思想倾向。如人民日报记者对于美国要求中国给出造航母的原因的无理诘问的反击,就坚决地维护了祖国利益,代表了人民的立场)②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重在政治因素,如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受众关心程度;③记者的职责要求记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

(二)新闻敏感的特殊性

1、直觉特性:①思维的直接性②思维的非逻辑性③思维的主动性④思维的快速性

2、新闻敏感特性:①突发性。它是突如其来的,似乎有些难以捉摸,记者无法预料在什么时间地点会产生新闻敏感。看似偶然但它又是必然的,只有对某个问题曾经留神过、注意过、思考过、研究过,才可能产生关于这个问题的敏感,否则,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不是记者头脑里固有的。②闪现性。新闻敏感迸发的过程及其短促,只是一瞬间,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它的触发,是记者头脑中有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记者大脑潜能的深度开发。当它出现时,记者要立即抓住,否则就很难再现。③创新性。记者通过新闻敏感捕捉的新闻不是事实的简单重复或再现,更不是受众“似曾相识”的东西,而是对事实信息和新意的开掘。(以原有信息储存为基础,看到另外一面和新情况,随时带着新闻意识看待一切。)

(三)新闻敏感的触发。

1、触发流程:①产生动机,感到社会中某个问题关系大局工作、关系群众利益或普遍关注,则会产生报道欲望,产生采访内驱力②创造条件,形成初步认识③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专注思考问题④尝试性思考“假设——否定——又假设——又否定”的困惑状态⑤机遇——典型诱因出现⑥触发与顿悟。

2、触发形式。①点面结合。了解全局形势或动态及事物原有状况,知道当前重点,头脑中有一条观察社会与事物的“地平线”——舆情民意。②点点联系。是一种定向敏感,是记者朝着某个明确方向发现采访目标的新闻意识。(在对社会上某个具体动态了解研究基础之上产生的,即对一个东西的敏感程度决定于对这个事物了解的深度)③信息储存的引发。(如范敬宜《夜半钟声送“穷神”》——信息存贮,以小见大,时代背景)④信息积累的深化。

(蒋筑英——转换视角、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上升到普遍问题)⑤反常现象的挖掘。看到异常背后的信息。

(四)采访中新闻敏感关口(表现)

1、善于慧眼识珠,敏锐的发现新闻。(1)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善于发现是记者新闻敏感的最重要表现。(2)途径:①看从自己的新闻敏感触发中是否感受够到新的信息,这是最基础的一步;②初步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既要判断事物本身意义如何,也要从事物相互关联中分析它是否体现某种意义,这是决定性的一步。(要联系地看待事物,结合大背景,找出它的普遍意义)③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对于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会起怎样的作用,这是最终定夺的一步。④这三步分析法实际上是对某个线索或事实进行两道判断和选择:首先是它是否有新闻价值,其次是是否符合政策,会产生的效果。(如《曾海山卖豆腐三次挂牌降价》1983)(2)善于从一个事物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事实。应敏锐地抓住事物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即新闻的“卖点、看点和亮点”,并给予突出表现,就是“抓重点,突出精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知道的事实;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事实;与当前政策紧密的事实;;与当地实际紧密相联的事实;会议最主要内容;人物最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材料)。(3)善于从同一个事实中选择最佳角度。(要善于从不同侧面观察,开放思维,思考全面,选择最佳——与大背景有关,与实际问题有关,有现实意义)要选择最佳角度,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①纵的比较,即今天与昨天、现在和过去相比,从发展过程中发现新发展、新变化;②横的比较,即把条件状况大体相同的事物对比,发现特殊性;③纵横结合,全面考虑;④点面比较,即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具体事实与大背景的比较,以便发现特殊意义。(4)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新闻。记者要能见微知著,从平凡处看出不平凡,从偶然中看到必然,这是显著标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心中常带新闻意识,看问题比本人多走一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实质。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⑤善于遇见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够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对有关资料的科学分析,透过事物变化的某些先兆,预见到事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在事物即将发生质变或部分发生质变时抓住大新闻,并预见到在某些信息的背后已经或将要发生更大的新闻。(联系的看待事物,深入分析事物变化实质原因)。

五、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1)关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①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和综合体现,要培养新闻敏感,就要从这两方面来抓,并把二者结合。②业务上,懂得什么是新闻、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规律;②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情况的掌握上。记者要吃透政策精神,又要摸清社会情况,还要了解国外情况,把握全局,还要不断了解变化中的情况。(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思想动态、群众关注点,政策,宣传重点等,有的放矢做报道《矿山小英雄张喜忠》1993)(2)增强责任感是基本途径。有责任感才会有意识的关注社会问题与现象,密切注视周围世界,发现问题就问个究竟,促使问题的解决。(3)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习惯。①勤跑、勤问、勤看、勤听、勤想,时刻准备着,时刻处于捕捉新闻的职业意识中;②从培养好奇心入手,不论何时记者发现奇异东西就该抓住不放。(处处留心抓素材,事事在意捡新闻——孙宝山)(4)广泛积累知识积累思想。(5)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比较思维—横纵、超前思维)。第二章 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定义

1、记者采访按工作内容范围狭义和广义。(1)狭义:记者为完成某一次报道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要写作制作新闻出成果的;(2)广义:没有明确的报道任务,只是参加一些会议,跑跑机关,了解一些精神和情况,或做些社会调查,研究一些问题,积

累一些资料,或参观一些地方或某些工程,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2、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的调查研究活动。(1)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体。②客观事物是客体③有明确目的④活动方式是社会交往⑤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3、采访的基本性质: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是认识采访对象这个客观事物的过程;又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是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真实的有价值的事实来说话,即表明观点,引导舆论)。

4、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调查研究异同。相同:(1)指导思想看,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指导;(2)目的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同:(1)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2)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赋予记者调查具有自身的特点,即①新闻性,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调查研究总是着眼于新,住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②政策性,在调查研究时总是心中装着政策,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宣传政策;③全局性,新闻传播面向公众,因此记者调查研究要有全局观念;④广泛性,不受行业限制,包罗万象,满足受众多种需求;⑤时效性;⑥连续性,只对某一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作连续不断的调查,有时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不断调查,有时表现为阶段性,在几个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调查;⑦公开性。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1、调查目的不同:求新性。新闻定义,具有极强的求新意识,关注新动向、问题、人物、经验、事物、成就、观念、风尚等。(挖掘更深的层面,升华报道主题,主义延伸采访,对采访对象情况的全面开了解,从中选取新的消毒、更深刻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2、调查研究内容不同:求实性。采访特别注重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它应是新鲜的、生动的、典型的,而且必须是确凿的。所谓新鲜,即新近或正在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包括对事实中蕴含的新意的发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生动,即事实本身具体形象,有声有色,不仅反映事物概况,还有事物发展中的细节、场景、气氛等,不能是概念的老套的贫乏的东西;所谓典型,即事实既有普遍意义,又个性突出,足以说明某个问题,并能广泛传播,不可是一般的可有可无的意义含混不清的;所谓确凿,即事实必须完全真实,有根有据,并较完整或表达较完整的意思,不能是徐姐的、片面的、让人捉摸不定的。

3、时间观念不同:时限性。所谓时限,是构成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时间限度,即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间的时间差。①新闻的事件性决定采访必须高效率、快节奏;②许多新闻现场的情景,“不抢”就会失之交臂;③激烈的新闻竞争,时效往往决定着胜负。

4、空间观念不同:多变性。①采访范围广,流动性大;②随着技术发展,活动舞台扩大;③采访对象广泛且变化大,差异大。

5、方式不同:连续性。事物发展是连续的,有规律的,新闻采访与事物发展紧密联系,也是连续的,随事物发展逐步深入。

6、方式与作用不同:公开性。

(二)难点:①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深度,在最短时间内做最深入采访,记者要有较高的新闻素质;②既要快速又要准确,要求记者遇事要沉着冷寂,果断敏捷;③既要生动形象,又不允许任何虚构,只有在采访中发掘事物本身的“美”,采访到生动的事实与细节。④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要现场报道,难度更大。在现场要把握整体,又要快速抓住新鲜有意义的事实,冰块加入自己恰如其分的叙述。

三、作用

1、从整个新闻工作程序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各种新闻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采访,就无法进行,采访的质量也对后续工作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关系新闻工作的成效;

2、采访与写作关系看,①采访是第一位的,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②离开采访,写作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写作有决定意义。此外,采访决定写作还表现在采访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写作的成败;③写作对采访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记者可以按照写作上的要求,更有目的的去寻找和挖掘所需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如检验到采访哪点不到位,还要做补充采访。④采访与写作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采访中,特别是掌握基本材料后就可以考虑写作,开始构思打腹稿。⑤采访决定写作,丝毫也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写作,采访的成果要靠写作表现出来,如果表达不到位,也不是合格的记者。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一、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

1、原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这种物质与意识的主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我们新闻采访的基本观点。

2、含义:采访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事物;先有事实,后有观点;现有调查,后有结论。具体讲,采访从客观出发,从实际出发,第一步就是先到实际中去了解各种情况,听取各种意见,把事实了解清楚,并掌握到“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然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3、错误倾向:(1)“一哄而上”,赶“浪头”追风,盲目赶“热新闻”,不顾客观实际,以偏概全,片面夸大,报道失衡。(典型报道,要始终考虑全面客观事实,考虑效果)(2)“先入为主”,带着观点找材料;(3)把“提纲”变成框框。(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有实际情况和背景材料做基础,并有一定的报道思想作指导,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同采访对象见面后,要正确处理提纲与实际的关系,灵活掌握采访。)(4)感情用事,随意“剪裁”事实。(不要一个人好恶和主观想取舍材料,要从实际情况和报道思想合理选取,任何细节弄清原委再做决定)。

二、采访必须保证事实完全真实

1、要求:(1)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是符合事实和客观实际的,绝不能虚构,不能出于某种目的而人为制造虚假现象;(2)新闻事实的要素(五个W一个H一个M)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事实的其他具体事实,如面貌,过程,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语言,各种细节都必须符合实际,终于原貌,各种数据要科学、精确,不能基本属实,不能合理想象;(4)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概括材料要翔实可靠;(5)对人、事及单位部门的评价要客观、分寸得当;(6)必须符合事物总体真实。

2、途径:(1)要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绝不能轻信间接材料,不能捕风捉影。直接材料即记者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直接从客观事物那里得来的材料,或者是记者直接从客观事物那里看到听到的材料甚至是亲自参加事件后得来的材料及物证材料等;间接材料,包括别人介绍的、书面的、道听途说的等,是经过若干中间环节转来的。第一手材料直接源于材料本源,真实性高,因而要努力抓直接材料;对于间接材料,一要留心,尽可能多采集多方面了解,得到新信息或新闻线索,二要在其没核实前,一定不可轻信,更不能不负责任的在报道里运用,在亲自调查前,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诉你的任何事情。(2)多方面了解情况,不可偏听偏信,只听一面之词。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凡是涉及两个以上方面的事实,记者务必要把有关方面一一调查到,认真听取各个方面情况和意见,分析思考,去伪存真。(考虑到与事实有关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避免主观偏见,先入为主)(3)对于细节材料,要了解清楚、明白,绝不能含糊、合理想象、想当然。(4)眼睛尖耳

朵灵,警惕手虚假现象的蒙骗。记者的头脑要复杂些,多问为什么;识别假象的嗅觉要敏锐一些,善于从蛛丝马迹看出破绽;多听当地群众意见、看法,辨明事实真相。(不可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5)把个体真实、局部真实同总体真实、全局真实结合起来考察。记者采访的某个具体事实本身可靠且有意义后,要考虑它与其他事物、总体的关系,看是否有代表性,是否与全局相符,如只是个别现象则不能成为新闻事实。我们不仅要做到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从总体本质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真实性。(6)保证事实确凿可靠,实实在在。不能把计划中的事实作为既有事实,不能够把预计数字当正式数字。(注意措辞与事情的状态期)(7)易错的材料要随手记录随时核实。(刨根问题,及时追问)(8)广播电视记者的录音录像采访,要自然的抢录抓拍,不能随意摆布、导演。

三、新闻采访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法

1、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记者看待事物,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能只看一点一个个方面就妄下结论。具体说,①要看清形势,辨明方向。既要看主流也要看支流,既要看成就也要看到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或悲观;②通观全局,立足全局看局部(从个别到普遍,考虑报道效果);③对于某个具体事物也要要坚持两点论。把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平面思维变成立体思维,多层面全方位的把握事物。

2、具体事务具体分析。(不可凭经验,要深入调查具体分析)

3、透过现象看本质。(刨根问底、求精求深求准,不可被表象迷惑)

四、采访社会问题的唯物史观——

1、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当前要反映好人民群众,应注意:①采写先进和有贡献的人物,要正确反映个人与群众关系,要使其符合群众实际生活,不可“神化”;②会议新闻采访主义突出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事迹和经验,抓住会议与其利益相关的内容,反映人民呼声;③尽量避免“一窝蜂”式采访;④正确对待明星。

2、对事物进行历史分析,比如我们宣传某一政策,应看到它历史延续性,不应用今天去否定过去的,特别是采访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要注意。第四章 依靠领导 深入群众——基本原则之二——三贴近

一、采访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1、原因:是采访的组织原则。①新闻工作性质决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社义新闻事业。依靠各级领导是记者工作的党性原则在组织上的体现,是不可动摇的组织原则,也是记者完成任务的组织保证;②从采访工作看,也是如此。从整体上看,记者的采访任务与各地党政领导的工作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依靠当地领导,有助于采访个有效有的放矢地进行;③具体说,有助于更快更好了解党中央国务院新精神,及时了解全局和重点,工作目标明确;能得到具体帮助,和支持,工作更便利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差错;在新时期,在依靠党的领导前提下,记者还要依靠各级行政领导、各部门企业团体的领导,因为大目标一致。记者依据采访范围内容,依靠各自主管领导,能使报道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更典型、更具权威性,还能发挥各方积极性和负责精神。

2、途径:①在政治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首先政治方向一致,其次在一个时期的工作步调一致。记者发出报道要有利于大局,不能造成干扰;②同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党政机关保持密切联系。关键是主动,尤其是地方记者,要把自己看作当地一份子,深入当地生活,把要把自己置于“客人”地位;经常查阅资料,旁听会议,跟随做调查或监察工作等;③在具体的采访中尊重和依靠当地党政领导;④当好耳目、参谋。尽自己所能给党政机关提供帮助,向他们反映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外地的信息或经验,或通过调查对当地工作提出较有价值的见解等;地方记者应接受地方党委和自己所在新闻机构的双重领导,并且在编辑部和党政机关之间起桥梁作用。一方面将报道思想传递给机关,另一方面将机关要求反映给编辑部,以改进工作。③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总原则是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

二、采访必须深入实际、群众

1、原因:①是人民记者唯一正确的采访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在采访活动中的体现,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记者完成任务事业有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②由新闻报道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们新闻报道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③思想理论基础是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离开他们的实践活动,新闻就是无源之水;实践的观点。

2、途径:①,要下决心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深入到群众、实际中去,真正变成自觉的行动;②要到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四要四不要”,不要只盯名人,要多注意普通人;不要老报道众所周知的典型,要去发现新典型;不要只求轰轰烈烈,要多留心被人遗忘的角落;不要东拼西凑,要到生活中去采摘带着露珠的鲜花——赵铨。)③扎扎实实的做调查研究。一件事一个人,既要找本人,向本单位的人调查,又要深入的听四方意见和反映;如有多种说法与意见,不仅都要听,而且还要一一调查落实;不仅了解当前状况,还要了解发展过程,弄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④真正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平等待人,诚恳热情,同甘苦共命运,深入他们实际生活,以平常方式交往。(没有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⑤深入新闻现场。

3、建立采访基点。采访基点,也叫工作联系点、采访根据地,是记者在基层相对固定一个或几个地方、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时间同那里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4、正确处理几种关系。(1)跑领导机关与深入基层。要去基层了解新的精神,抓住全局和有价值的线索;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寻找源头,更深刻的理解与验证政策精神,领会领导机关意图,反映人民群众实践性情况和要求;(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王充)(2)利用电话与跑新闻;③利用现成材料与自己实践的关系;④“身入”与“心入”。采访要深入,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所谓身入,即身体深入,知己者直接到基层,到现场,这只是深入的第一步,只是外表形式上的;所谓心入,即思想深入,指记者要开动脑筋神钻到事物内部去,思考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这是内在本质的。身入是心入的前提,心入是更重要的一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根深地感觉它——毛泽东)⑤报道实际工作与关心实际工作。时刻心怀大局与实际工作。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心态与对策——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之三:和采访对象心理接近的原则

一、记者心态与自我调节

1、充分的自信。

2、坚强的意志。

3、丰富的情感。总体上说,即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人民党和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主要表现为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积极良好的心境。(2)激情,高度的责任感、正义感。①主要由两个方面激发,采访中接触体验到的事物—基本条件;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追求—决定;②记者应爱人民所爱,恨人民所恨,但是由于其责任有不同于常人。尤其在激动场合不能完全沉浸其中不能自制,善于理智的控制感情,把握度,要牢记职责所在。(3)应激,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严重事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记者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调节能力,临危不惧,处险不惊,冷静思考,及时采取对策。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及对策

1、从总体看,采访对象的原始心理状态有三种:(1)积极配合型。也会出现因不知应怎样

接受记者访问而不愿采访的现象:①不了解记者访问意图,不知应如何回答问题。对此,记者一定要说明来意,提出问题清晰明确;②不熟悉记者工作方法和新闻工作,感到紧张有顾虑。急着要善于摸准其矛盾症结点,换位思考,及时解开对方心里疑惑,耐心开导,真诚交流。注意:①趋利避害心理,多讲对自己有利的少讲或不讲对自己不利的;(多方询问)②看记者脸色,听口气,见风使舵投其所好,添油加醋(掌握主动、保持客观冷静);③思想作风不正的人利用记者达到某种目的,异乎寻常热情,百依百顺,要特别加以警惕。(2)消极对抗型。两类①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批评教育得人;对此,应换位思考,先理解,再提问题,以理服人②敌我矛盾,揭露批判的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一般配合型。起消息来源作用。影响心理因素:①记者自身形象②采访对象的社会责任感。(总结:弄清被采访者顾虑所在、熟悉兴趣爱好,投其所好,找到共同话题,逐步引入;说明报道意图和产生的社会效果,激发起社会责任感;耐心平等热情诚恳得法)

三、人物访谈的关键与心理关系

1、关键: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接近与沟通。(了解熟悉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到相似点共通处,从日常交谈话语入手,给人一种亲近感)①情感是交谈的原动力,“自己人效应,同体倾向”;②只有情感融洽才能求得最佳效果;③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消除心理障碍。

2、心理层次:接近——融洽——沟通。

(1)调整相互关系,达到心理接近。①无论到哪里,都要入乡随俗,心中充满感情,把采访对象当自己人,把他当作朋友而不是陌生人;②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角色等人的心理特征,闲话家常似的开始心灵沟通;③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记者与陌生采访对象见面后,双方最先产生的一种主观倾向,是双方对外表特征的感知而产生的。服饰、化妆、谈吐、举止素养、态度表情等。(2)寻找感情桥梁,达到关系融洽。所谓感情融洽,就是能够迅速地把记者和采访对象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相似性或共同点。2个层次:①显而易见的表面的;②内在深刻的。(认真准备,善于观察与发现,多动脑筋。先了解,找到桥梁,可能是相关人、事、物等)(斯诺法: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谈起来,无拘无束。不要板着脸,过分严肃,那会把空气弄得紧张——尼姆 韦尔斯 斯诺前夫人)(3)建立相互信任,达到心灵沟通。态度真诚,以诚待人,坦诚相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平等对待任何采访对象、尊重他人、耐心忍耐抱怨牢骚、沉得住气,取得信任)。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工作流程

一、明确报道思想。(1)概念: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是期或阶段内,未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与意图。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目标,表明报道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2)途径:一学二摸三务虚。①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真正懂得党和政府目前要抓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抓;②摸清社会情况到底怎样,分析归纳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所想,要求和愿望,在此基础上将政策情况和编辑部制定的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思考,悟出一些道理,明确重点抓什么才能促进形势发展,才能对党和政府工作起推动作用;③明确报道思想即领会其中的意图与实质,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变为采访活动的指南,而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3)报道思想与采访活动关系:①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报道思想指导采访活动;②不过,指导思想再科学,也难免会有局限性。记者要早实践中检验协定完善报道思想,使它更符合实际更充实;如有较大出入,应根据有关政策精神和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报道思想,做出创造性的报道,并及时把实际情况向编辑部反映。

二、采访重点

1、抓新动向。(1)新闻媒体有责任将事关大局的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促进矛盾解决;(2)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

一般人尚未察觉或没有完全察觉时,就紧紧抓住它;(3)动向,从敌我分,有敌人动向、人民内部动向;从领域分,有政治、经济、文化动向等;从地域分,有国内动向、国际动向。(5)共同关注的动向:政治新动向(针对有重大政治意义问题)、经济新动向(具体包括市场动向、物价动向、金融动向、股价动向、外贸动向等;)、社会思想新动向(社会焦点问题、社会传闻、人民思想状态等)、国际新动向。(4)除了负面消极动向外,也有正面积极的动向,指那些矛盾解决得较好,预示着一种发展方向的事物。(5)抓动向要有全面观点,抓负面消极动向是化负为正,促进矛盾解决,抓正积极动向是发展积极因素,促其健康发展。

2、抓新事物。(1)新事物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2)途径:①善于发现。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一要靠马克思主义水平;而要靠对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深刻理解;三要靠深入实际、群众,关心实际工作。②敢于支持新事物。形诸文字形诸报道,而不只是口头支持。③热情扶持。正确对待新事物的缺点,新事物诞生初期或萌芽阶段,常常是不完备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扶持它。(正如列宁所说,应缜密的研究新的幼芽,极仔细的对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

3、抓新成就。(1)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力,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更加积极的投入现代化建设中。(2)以小见大。从小入手,从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切入;(3)以大见大。报道重大工程应注意:①用力报道好“第一个”,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②权衡轻重。即使不是第一,但只要有更新的技术创造、更高的水平,意义重大,实施难度大,也应突出报道;③重视人的作用。看到人的因素,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采访各种人,扩大范围,从不同角度展示人们的心态和评价;④做好“外”字工作,重视外国专家的作用;⑤实事求是,用数字证明成就,切忌虚夸。对重大科技成果要经主管部门或专家鉴定后再报道;应用数字也要谨慎,要有“数”的概念;⑥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期;⑦后续报道,包括质量(时间检验、特殊考验——三峡、提速考验——动车)、管理、效益。

4、抓新风尚。(1)报道有长期观点。即首先解决认识问题。(2)同中求异,异中见新。同中求异,记在矛盾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寻找特殊点,从“异”见“新”,新不仅指新材料也指新主题;(3)抓树新风的典型。抓典型,光推广;(4)对比报道。有纵比,包括自己同自己比,今天同昨天比,还包括在同一类问题上,不同时间人们反映不同的态度,观念的变化。横比,即同类事物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对比。

5、抓新经验。

(1)发现新经验。①深入实际、群众、基层,这是源头。②深入后,还要真正关心实际工作;③鉴别新经验。采访时要把厅采访对象介绍和对效果的实践考察结合起来,以判断真假、新旧、价值大小。④标准:从广大受众着眼,从工作普遍需要着眼,从传播效果着眼,应着重抓对党和政府工作具有全局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并能广泛推广的带方向性的经验。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时代感强(当前政策、发展重点、关注焦点),二是针对性强(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行)。(如果你说的平常,但却触及了群众所关心的最迫切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又给予了解释,那么一篇最平常的文章也会发生很大的政治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正好击中了当时绷得特别紧得社会的弦。如果你是击在绷得最紧的弦上,那么当然就会得到大的反响。人民群众本身正创造着这种反响,因而也就会得到最大的成效——加里宁)(2)传播新经验。

a、传播内容。①经验创造者。深入挖掘新经验多的内涵,即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不要满足于对其浅层次的报道,而要深入本质,把握精髓。这有赖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深入研究。②经验接受者。专指那些接受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对象。从常采用两种做法,一是综述,二抓典型。开展讨论。

b、传播艺术。一要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二要注意表现手法。(《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三要注意报道规格经验定位。四要注意正反结合。

6、抓新人物。(1)先进人物典型宣传特色:①人物多样性。各行业各战线都要涉及。②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多种媒介,多家媒体共同参与,遵循原则,即既要调动各新闻媒体力量,为了共同目标形成合力,又要注意具体报道不可一刀切,要根据自己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宣传特色,从而构成既有统一步调,协同动作,又各有其长,各显其能的宣传格局。③宣传和学习相结合。一是新闻媒体推出典型后,组织报告会;二是对某些重中之重的先进典型,中央领导题词。(2)发现先进典型时应注意:①识别真伪。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党的新闻工作高度负责,对事实负责,深入采访,不人云亦云、偏听偏信,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对客观事物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多方面证实。②考虑典型性。选择最具典型性、最富教育意义,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尤其对当前社会状况有及时的指导作用。③较强的针对性。(3)对已故先进人物的宣传因注意:①采访与其有联系的人物;②到现场考察,出生地、学习地方、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牺牲病逝的地方等,增加实感;③搜集一切有关资料。(4)推出全国性重大先进典型,在一个时期要适度。

7、抓新问题。(1)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①重点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对中心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②也不能忽略一般,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③不要现在具体的业务圈子里,要透过业务着重抓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具有方针政策意义的新问题,具有工作作风、方法意义的新闻题,即抓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与国家相关政策相联系,上升到普遍理论方针上,扩大指导范围,如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①热点问题,一般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又为广大群众所关注并议论的问题。②善于引导,是抓热点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做到此,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热中有冷,对热点做冷静分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把道理寓于事实中,通俗晓畅。③信息公开,明确所存在的困难,同时传达解决措施,释疑解惑,消灭谣言,稳定人心,增强人们战争困难的信心。(3)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新问题。有些属于社会现象,有些属于自然现象。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仅只是罗列现象,告诉人们是什么,还要深入剖析根源,指出其危害,找出有力对策,使人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起到警惕作用。

三、新闻线索

(一)作用:(1)新闻线索是某个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2)作用:①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②决定采访的去向,将报道思想具体化、目标化;③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的质量。

(二)特点:①通常较简略,完整性差(眼睛尖耳朵灵);②时间短暂,稳定性低(有心人,新闻敏感强);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直接当成新闻报道,要实地验证);④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进一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途径:(1)根本途径:线索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到新闻的源头去是根本途径;(2)从各级领导机关得到线索,如各种文件,通知通讯简报,情况反映,工作总结,领导谈话、报告、批示等,最重要的是新精神;(3)依靠“信息联络网”提供线索,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生动的新闻线索来源。记者广交友主要方面:①在基层结交了解“下情”的人,如基层干部、群众中的先进活跃分子及代表性人物;②在领导机关,结交了解情况又多又快的人,如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秘书、办公室主任、宣传干部、公关人员、翻译、司机等;③结交一些智囊人物,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具有某种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的人;④采访基点的干部、群众代表;⑥骨干通讯员、常联系的其他记者等。(学识广、态度真诚,虚心有礼);(3)通过各种会议搜集线索;(4)善于从各种传播媒体引出线索(深入思考、多问为什么、深入调查、发散思维、多侧面多角度的挖掘内容);(5)从群

众来信中获得;(6)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①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多个心眼,新闻就在身边;②结合时代大背景,社会主流趋势及宣传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考虑;③发现苗头,全程跟踪;④转换角度;⑤带着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做调查研究,主动出击去寻找线索;⑥在完成某个采访任务过程中留心新线索;⑦基层单位的书面材料;⑧各种节假日⑨如线索过多,要分轻重缓急,全面安排采访活动,进行“立体”采访,即“吃一抓二观三”,就是记者手上正在写一篇稿子,同时采访另一篇报道,并且看准了第三篇报道的线索或题材。此外,在立体采访中,还要善于存储一些当时用不上或尚不成熟的线索,待时期成熟时使用。

四、做好采访准备

(一)概念:采访准备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指记者围绕本职工作,不断进行的学习积累活动,是打造新闻功底的工作;狭义指记者确定了采访的选题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备料”性的工作,通常就是这种狭义采访准备。因此,采访准备是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事先进行的从思想状态到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谋划筹备。

(二)原因:①能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采访对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所联系或接触,并向其了解情况、索取材料的个人、群体或其他事物。通常指记者采访的各种人物的统称。②能按计划办事,掌握主动权。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有条不紊;③遇到困难难或意外,能手中有策。在准备中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④总之,采访要准备,谁也不可违,准备越充分,成功越在望,采访只有准备不足的没有过头的,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准备不足。

(三)特殊准备:①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②重要会议;③重大典型;④特殊事件;⑤不熟不懂的问题;⑥陌生的地方采访;⑦国外采访

(四)日常战略准备

1、这是记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准备,是一种战略性的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

2、内容:(1)学习理论,学习政策。①掌握党的基本政策同时了解分工范围内的政策;②弄清总方针与具体方针间关系;③过去与现行方针政策关系;④各项方针政策间关系;⑤是否可以公开宣传;⑥从宣传角度研究方针宣传与否、好坏等情况,从而考虑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分寸。(2)熟悉情况,了解全局。记者要做到全局在胸,了解一个时期总形势总方向,又要指导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时代主旋律,摸准社会脉搏。①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②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与解决情况;③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和谈论的“热门”话题;④先进典型,突出的人和事(正中反面);⑤对自己重点报道的战线行业或部门,更要清楚全局状况、主要典型、新发生的情况、国际动态趋势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3)学习和积累多方面知识;(4)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

(五)临时的战术性准备

1、这是记者在确定了采访选题,有了具体的采访对象、特别是报道对象后所做的准备工作。

2、内容:(1)明确采访目的。①学习相关政策和精神,进一步明确采访指导思想。更深入理解与选题有关政策的实质、采访选题在全局中的位置价值,将报道思想与具体事例结合;②了解有关社会情况,主要是与选题有关的实际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在这个方面的思想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受众需要,掌握他们的关注点疑难之处,进行解答,增强针对性;③了解有关宣传态势。一是宣传口径;二是全局报道动向。(2)熟悉研究采访对象。一是消息来源采访对象,这是“配角”,做大致了解;二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中的人物,是重点。所谓报道对象指凡是通过新闻报道的个人、集体或其他事物。①一般要了解年龄、籍贯、大致经历、工作状况、主要成就、性格爱好、特长特点、当前情绪、家庭情况、亲友关系、发展趋向、所属阶层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等;②如到少数民族地区,还要了解风俗习惯并最好学几句日常用语;③如到国外,了解基本国情、法律、风土人情及国际惯例等。(3)学习充实有关知识,了解报道对象领域知识观点,以更好的交流;(4)制定采访计划。①采访活动方案;二是采访提纲。②采访提纲首先确定谈话中心,按照中心话题确定应了解哪些方面、层次的问题,每个方面层次有要谈哪些具体问题。设计问题要求:首先,根据报道思想实际情况,提取中心话题;其次,既要围绕中心话题又要全面,适度扩散;再次,简明扼要。设计问题类型:a、引导性问题,即突破口和过渡性问题;b、概括性问题,了解基本、面上的情况;c、实质性问题,深度反映本质问题、要害问题;d、探讨性问题,值得深挖又不容易说清,互相探讨;e、敏感性问题,爆炸性问题,与采访对象有利害关系又不得不问;f、印证性问题,合适某种情况或资料;g、结束性问题,在谈话结束前,促使对方回忆补充些什么。(5)采访心理准备。保持积极健康心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6)采访事务准备。即必需的物质准备。

五、采集加工资料——中心环节

(一)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采集最基本的方法是访问和观察。

(二)内容:从作用看,主要有概括材料、骨干材料、细节材料、背景材料。

1、了解全面情况,得到概括材料。对报道对象基本情况和全貌的认识,及熟悉研究采访对象。范围要广,资料充实。

2、抓主要事实,得到骨干材料。当主要事实凸显,就要集中研究主要事实。了解发生发展和结果,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正反面及各个侧面,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不要只了解大概或“半截子”就下定论,必须调查清楚。

3、深挖细节材料。细节材料指反映事物的一些细小环节或细微情节的材料,主要指围绕主要事实的一些典型细节。细节材料能够既生动有深刻的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概念。

4、采集背景材料。(1)所谓,就是用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所有事实材料,大致有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三类。(2)作用:①有助于理解新闻事实;②深化新闻内涵,增加深度;③用事实说话,表达观点;(3)在准备中已得到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要继续广泛深入搜集,如有关的各种文字图片、图表、已发表过的资料等。

(三)充分占有材料:宁可我不用,不可我不备。在采访中要进可能多的掌握材料,把采访路子拓宽,多些“立体化”,少些“平面照相”。

(四)及时加工材料。

1、方法:访问中分析(求证真假)观察时比较、采访笔记的整理、阶段性材料归纳、形式多样的核实。

2、要求:(1)识别真伪,弄清事实,按程度分别标记;(2)按照写作需要,分类排序;(3)材料繁杂,要理清系统,从纵的方面分成阶段,从横的方面分成若干方面,按事物外在联系和发展逻辑,把主要材料大致串联起来,搭起报道的“架子;(4)采集材料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报道中心,价值如何,是否典型、有说服力,是否充分、完整等。

六、提炼新闻主题

(一)新闻主题,即贯穿一条新闻的主导思想,或新闻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

(二)原因:①只有提炼出主题,采访才算基本完成。成功的采访,不是停留在表面认识阶段,而是揭示个性和本质,深入采访与提炼主题相结合;②形成主题的最好时机在采访中。新闻主题是从客观事物来的,是记者对大量材料所标明的内在规律,要在采访中趁热打铁,水到渠成的得出;③提炼主题可以促进深入采访。

(三)途径:钻进去与跳出来”,即首先要“钻进去”,深入事物内部,对采访的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纵横结合,寻找联系,集中说明的内容,推测出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跳出来”,把报道对象放到全局衡量,根据报道思想和对形势的了解,考察意

义和地位,对受众的影响。总体来说,就是事物本身是指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

(四)注意:①不要“主题先行”,按照需要带着主观臆造的“主题”找例子,让事实服从主题;②提炼主题不要拔高,观点材料脱节。——要实事求是。

七、报道形式

1、根据不同的内容与宣传需要,确定和时代的体裁。

2、对采访的促进作用:①形式直接影响采访计划,表现形式不同,计划就不同;②确定形式能更有目的的捕捉挖掘有关材料;③经检验采访成效,知道还缺少什么材料。

八、做好采访记录

(一)必要性:①是职业要求,是责任。记者是当代历史的记录着者,准确生动的记录各个历史场面、各种新闻人物的言行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如果不善于记录,就达不到职业要求;②做好记录,利于真实性。是一种辅助记忆,录以备用,录以备查,记者在现场的采访记录较为有效的保证真实性,是进行报道的依据;③做好记录,是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形式:①心记,把采访内容记在头脑里。有利于记者全神贯注的观察事物,同采访对象自由的交流。观察分析认识对象也是一种心记;②笔记,当场用文字记录。包括简记,抓重、要点;略记,大意梗概;速记。③画记,各种图画;④录音录像。

(三)格式:①每页纸在右或左侧空1/3的空白,用来记录采访对象说话是的表情、动作、现场情景,也记自己的疑问、思考或感悟,还可以在整理时写下相关旁注;②分清段落,分别标记;③重要记录最好单面记录;④双色笔

(四)内容:①第一印象,如开头的场景、表情、动作,作为以后写作的切入点;②重要谈话全部,主要指领导对国内国际形势意义重大的谈话,要完整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包括答记者问等;③要点。善于抓重点,如采访对象的观点、见解,实践发展的主要阶段、情节、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有个性特点的原话等;④易忘易错的材料,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专业术语等;⑤疑问点。感到不清楚或有出入的地方,等谈话告一段落或结束时再问;⑥观察的到的材料和其他感知材料;⑦各种背景或其他材料;⑧自救的感受、联想和头脑的“一闪之念”。

(五)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要不同对待,何时开始记,记多记少等。

(六)记得快、记得好的途径:①平时多练苦练,提高写字速度;②记录时自由挥洒,顺其自然;③跳记;④速记办法创造;⑤重点部分、关键内容,可以提示被采访者说慢点、求证是否领会等;⑥人名、地名、专业术语听不清楚,可以请对方写到采访本上,或查看现场有关资料。

(七)及时整理:①心记的材料尽快追记;②漏记、难以辨认的,抓紧补记或注释清楚;③较复杂丰富的内容应结合加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个性化的语言可单独摘记;④边整理边消化,考虑采访进程。

(八)访问中的录音

1、①优势:节省时间;真实感强;集中交谈;原始证据;旅途采访方便灵活;不影响其他事情同时进行;迅速准确记录较长资料。②不足:只能从头到尾或跳着听,时间长。(记者要在过程中做好辅助摘记)

2、注意:①目标小、质量好、干扰少;②充足电池、装好磁带、调好音量;③灵活使用,争取得到支持;④批评揭露报道,要机智灵活;⑤“早开机、晚关机”随时录;⑥编号内容清晰,便于查找;⑦两台备用。

九、认真核实材料

(一)及时核对。①当面验证。采访中不清楚地向对象核实,尤其是重要事实,请他复读②现场验证。尤其是间接材料,在现场用访问和观察相互验证;③溯本求源。有些间接材料,要尽可能找到本源或物证,如查阅引文原件原著、了解统计方法、查看账目、找权威人士证

实;④多方证实。多方面听取,比较分析。⑤和技术性检验、逻辑推理、有关部门协助等。⑥某些重大、时间性很强的,记者又难以完全核实的报道,可以采取注明消息来源或材料出处的办法。

(二)自我审核。①事实是否真实,符合原意(总体真实);②描写议论抒情部分是否恰如其分(细节真实);③有无写的不清楚之处,是否准确、有歧义及引语是否符合原意;④有无顾此失彼,产生副作用或自相矛盾的内容(全面,社会效果);⑤编辑部难认难懂的字词语言(读音),应特别注明;⑥要说明的背景或情况。

(三)坚持送审。“三就地”——就地采访、就地写稿、就地请当地领导审查;“三见面”——同采访对象见面、被采访单位的群众见面、当地领导见面;“三个不罢休”——不到现场不罢休、不采访本人不罢休、稿件不念给当事人听不罢休。第七章 搜集材料——采访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在采访活动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搜集材料、口头访问、现场观察、体验感受。其中口头访问、现场观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搜集法

(一)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查阅或采集同采访任务有关的各种现成材料的活动。它是准备工作中搜集背景材料的继续,也是进一步为采访活动打基础的工作。记者在采访中搜集的现成材料主要有同采访任务有关的文件、批示、简报、总结、报告、记录和已公开发表的报道、文章等文字材料,也有照片、图表日记、手稿、出版物、录音录像和有关物证等材料。

(二)必要性:(1)新闻事实离不开材料。采访的目的看,记者要获取的事实是有各种相关资料构成的。记者在采访中搜集有关现成资料,有的经过加工就能成为新闻材料;有的可以成为进一步采访的线索,扩大材料来源;有的可以成为深入采访的突破口,开掘报道的深度。因此,是否善于搜集材料,直接关系到采访任务完成如何。(2)记者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采访中,记者对报道对象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一般认识到较深入认识,都离不开对大量材料的综合分析。(3)特殊情态下的重要采访手段。(直接采访不可行)

(四)作用:①扩大材料来源。(弥补准备工作中的不足,最大程度了解报道者,节省采访对象时间,给人好印象;配合现场直接采访,如会议记录、留言簿、执勤日志、入党申请书、日记等与直接采访相关联的间接事物)②可以广泛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找到深入采访的线索和新的报道角度。③充实头脑,积累资料,增加知识,开阔视野。

(五)途径:①勤于动口动手,随时随地搜集。有目的的询问、有意识的集中;②灵活采用多种形式;③争取得到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协助与支持。第八章 口头访问——采访的基本方法之二

一、口头访问,又称口头采访,简称访问或访谈,是采访中最普遍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采集新闻资料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二、在活动方式上,分两种:一种是个别访问、个别交谈,访问对象只有一个或两个人;另一种是开调查会、座谈会,也可以说是群体访谈,采访对象一般在三个或以上。

三、成功的访问

(一)访问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掘新闻材料的活动。①访问时记者面对面的和采访对象打交道;②与采访对象处于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即记者是主导方,从采访对象取得材料;采访对象是谈话主角,要向记者提供资料;③交谈是访问的中心环节,交谈时双向的,访问必须通过记者和对象的双向交流、合作才能完成;④有很强的目的制约性;⑤时间有限

(二)重要性:①是采访的必经过程。记者不开口,资料难到手,其他采访方法也总是离不开访问;②利于深层挖掘;③不善于访问,当不好记者。

(三)成功访问的要求:①记者和采访对象要关系融洽的交谈,应是谈心式、聊天式、讨论

式或对话式的无拘无束的交谈,而不应是考试式、审问式的(把问题寓于交谈之中,打开才被放着心扉);②采访对象围绕中心话题畅所欲言;③达到情感与知识上的双向交流,记者不但要恰当巧妙地引出采访对象心里话,还要随时给予相应反应,在交谈中也为其提供一些信息;④使采访对象谈出一些较深刻的见解。不但要善于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谈所需要的材料,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边谈边动脑,思考一些问题,从而弹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⑤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四、访问的选择

(一)类型:(1)内容:①因人访问(采写某一位人物)②因事访问③因经验访问④因问题访问(调查研究某一种问题)⑤旅游式访问(反映新旧变化、地方风情、名胜古迹之类)⑥正式访问(预先约定)⑦非正式访问(临时)⑧其他访问(电话采访、演播室采访)

(二)选择访问对象——最有发言权的人:①当事人、直接参加者、目击者,或是最了解某个方面情况的人;②当事人不可找到,则从其遗物、亲人、周围人物、接触过的人物中间挖掘;③对于情况复杂、重大典型或各种回忆性资料要多采访一些人;④善于分析比较,在典型新闻环境中选择典型人物(与新闻时是最接近、感受最深);⑤广播电视还要考虑口音和口头表达能力;形象良好;⑥既要尊重被采访单位的安排,又不可局限;⑥主动听取其他人的不同或相反意见;⑦不要或少要人员陪同。

(三)选择场所:①利于静心交谈,保证谈话顺利进行;②促进被访者触景生情,打开心扉;③人物专访,现场访问,访问的是报道对象,则要考虑现场景物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有特点,对人物起烘托作用;④技术技巧性强的访问,要到现场,一边访问一边操作;⑤录音录像,要能采录到清晰、自然并能显示被访者身份或工作特点的音响画面。

(四)选择访问时机。①考虑工作状况、思想情绪、身体条件;②事物发展和新闻事件的进展程度。

五、提问的方式

(一)开放式提问:(1)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问题问的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回答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2)优点:①自然缓和,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②被采访者回答自由,一弹出宏观性材料,可能透露一些有价值的“话头”;③提问容易,如遇不太了解的,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急,赢得思考时间。(3)缺点:①问题一般化,被采访者泛泛而谈或无从下手;②焦点不集中,采访不深入。

(二)闭合式提问。(1)有特定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做明确回答。(2)优点:①问题具体,易得到具体回答,获得有价值资料;②焦点集中,双方联系紧密,易说出心里话,谈的深入;③效果好。(3)缺点:①有点单刀直入,甚至尖锐,掌握不好会影响气氛;②问题选择不当或遗漏则会影响全面了解。

(四)两者结合:(1)一般来说,开放式多在开头、中间话题转换,或搜索情况、调节气氛等;闭合式大多在提问要从某一点突破、深入了解某些具体情况、某个问题或是“步步紧逼”的追问,或核实某个材料等。(2)多提闭合式问题。①要得到具体材料就必须具体提问;②要多提具体问题,就要化大为小,把一个总的问题或大问题破开,化成若干小问题,变成一串问题;有一串小问题组合起来反映一个大问题。(不要提空翻笼统的大问题,要将此分解为具体可感的小的事实问题、细节问题,从一个个细节中展示出大方向)如是新闻报道中需要展开的部分,甚至“再现”的情景就更要仔细的问一个一个的问;细节问题也可先从大一点的问题开始,然后逐步深入。(3)灵活掌握

六、提问的方法

(一)正问法——从正面直接提问,直截了当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

1、适用情况:①领导干部、大方健谈的公众人物,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②已经熟悉的采访对象;③限定时间的访问;④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演播室采访;⑤记者招待会等。

2、注意:①注意情感的铺垫,以事先搜集的资料或相关问题做切入口,激起被访者谈话热情;②防止问得太直白,要问的有内涵,引出其心理话。(不要替受访者回答,不要单以主观感受提问,要引出事实,以事实说明问题,充实有力)③对方跑题要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并且巧妙地将其引回。

(二)迂回法——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绕圈子,然后逐步自然地将话头引向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和报道方式的限制。

1、适用情况:①采访对象紧张拘束;②思想有顾虑,不愿交谈;③不知怎么谈;④不太清楚被访者的情况,先“投石问路”。

2、侧问的内容,影视对方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具体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要拉近距离)

(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心里的话引出来,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也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1、适用情况:①采访对象由于谦虚不愿讲;②性格内向,只会做不会说;③需要回忆;④想说又不便于主动说等。

2、记者要报道某一位同志,往往不是先采访本人,而是先打外围战,采访其周围的人,包括领导、同事、群众、家属,等了解到足够的材料后,再访问报道对象本人。这是访问先进人物或调查问题常用之道。

3、运用此法,要分清“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另外,有的被访者会看记者脸色说话,要多问为什么,辨别真伪。

(四)追踪法——把握事物的矛盾准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逻辑,连珠炮似的提问。(刨根问底,掘地三尺)

1、特别是:必须深入了解的骨干事实及来龙去脉,关键性材料、触及事物本质的材料、典型事例和情节,对方谈话的疑点、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与新线索等。

2、有些事尽管已为人所知,也要引导受访者自己说出来,注意沿着事物发展过程一个一个细节地问,不要想当然哪个不重要就略过,要步步深入,将问题阐述清楚,满足观众需要。

(五)设问法——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这是一种美国“: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1、应用范围:①启发受访者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②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帮助其回忆某种情境;③调节对方情绪,促使其谈出一些不太想说的、不大好说的想法或事情;④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⑤记者亦有一定认识,再提出假设和受访者讨论,深化认识。

2、要求: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3、注意:①不要把观点强加于人,或暗示受访者按照自己主观规划的框框去谈;②多谈开放式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问题。

4、转换思维,运用不同话语表达同一意思(奖牌)

(六)激将法——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提出较尖锐的问题刺激对方,点到最关痛痒之处,促使对方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1、注意:记者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强度是否适中;考虑谈话的气氛;站在被访者立场上;以理服人;

(七)反诘法——也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从事实相反方面或对方谈话的相反方面提出问题,刺激强度超过激将法,是逆向思维在采访中体现。掌握适度,从与受访者愿望相反或对其不利的角度提问,给其澄清的机会。

(八)错问法——故意提出明明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激发受访者,以了解事实真相。(以误求正法)。运用此法会给受访者造成误解,采访结束后需说明。(斯诺、红军与土匪)

(九)插问法——在受访者谈话过程中,及时抓住其谈话的某个疑点来问。

1、抓住其中的有价值的点追问,以免漏掉重要信息。

2、要善于做些必要而适当的插话,尤其在话筒前、镜头前采访:①重复强调受访者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话语;②纠正口误;③对方没讲完整,需作补充,应谈而没谈到的,及时作提示;④口音重,对关键处可适当解释。

(十)让步法——根据当时情势同意访问对象某种要求,先退让一下。记者脸皮要“厚”一点,记者不该计较访问者的“刁难”,而应从中分析,了解其顾虑与要求,寻找让步目标。

(十一)潜问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心灵的感应。在交谈中,记者可以有意识地说某些话,从而引起对方注意或兴趣,某种认同与共鸣。(背景材料的透彻掌握与时机的选择)。

(十二)借问法——借他人之口提出想提的问题。这种提问不仅可借助第三者提一些不宜直接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力度。采访对象为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态度或谈出相关事实。

(十三)隐匿法——采用隐蔽的方式,旁敲侧击的问。一般遇到敏感问题,直接提问会使对方很难接受甚至变得非常难堪,即应采用此法。实质上是将记者的本意隐藏伪装起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寓难出口的问题于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之中,从侧面显示记者所要的信息或从中带出。

(十四)偏问法——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便先发制人,引起对方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促使对方心理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回答。

(十五)质问法——对持有敌意或持对立观点的、固守错误的采访对象而无需照顾其面子的提问方法。问题尖锐,但态度冷静、出言端庄、无懈可击。

(十六)逼问法——针对人和事的是非、对错、好坏发问。是对付“无可奉告者”的有效办法。(一般是闭合式,限定严格范围,没有选择,只能回答)

(十七)绝问法——从气势和采访强度上将受访者至于绝境,迫使其别无选择,只能如实回答问题。(水门事件)

七、提问的技巧

1、问得恰到好处。即问得有特点,达到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广大受众的兴趣点和记者的关注点三者间的辩证统一。

2、善于问到点子上。①所谓点子上,就是事物的关键之处、要害之处、节骨眼上;人物的心口上、心坎上、心窝里。也就是要言必有中,问得切题、问得到位,而不要言不及义,舍本逐末。②为了问到点子上,就要善于选突破点,抓准疑问点。③所谓突破点,也叫切入点,就是问题从哪里入题、开头,要选择最容易“攻入”的、并且通向要害的地方,即既要容易谈又要谈得进去。在具体实践中,最好从“小处”着手,抓住一个具体的点,把采访对象的思路集中到他很容易回答的某一个问题上,然后再顺着疑问点,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展开,逐步深入。④所谓疑问点,则是记者和受众最想知道、最感兴趣,而又最疑惑不解的问题,是触及本质并体现访问中心思想的问题。

3、善于问得有分量。即有丰富内涵和很强的概括力的问题。记者应从研究大量的材料中,善于概括凝练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不要一连串小问题“连珠炮”,平淡乏味。

4、善于即兴提问。(不同的人找不同的兴趣点,拉近距离)

5、善于拨动采访对象的心弦。所谓“心弦”也称“动情点”,一般来说,对方最关心的问题、正在思考中的问题,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或者对方感触很深的问题,记者摸准后,有针对性

地提出这类问题,就可拨动绷得最紧的心弦。

6、善于寓问于谈。记者把所需要提出的问题,融会到非常融洽的交谈中去,让对方在不知不觉的闲谈中就回答了问题。主要采用潜问法,让对方意会到应谈什么,再加上记者的巧妙引导,使闲谈不至于漫无边际,而是沿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下去。

7、某些提问要讲究策略。(1)愿意谈但有顾虑。①讲明采访目的;②先从一般问题问起然后逐步过渡到实质问题。(2)仍坚持错误或出于对立状态的对象。①开导规劝。以典型事例,讲道理摆出路;②引而不发。先做外围采访,掌握些可靠资料,在同本人谈话时,见机而行,给予压力;③层层进逼。周周密设计一两套具体问题,抓住回答中的矛盾,堵住退路;④设置圈套。⑤客观作证。把需要提出的问题当做既成事实来问,使对方不得不回答。

8、还要做到:①不提超出采访对象身份和经验范围的问题;②不提有损其自尊心和感情的问题;③不提涉及保密范围与隐私的问题;④不提属于基本常识及专业性太强的问题;⑤不提有失记者身份的问题;⑥不提受众早已熟悉和并不关心的问题;⑦不要过多地提出证实性和外行的问题。

七、聆听、反馈与多思

(一)聆听:(1)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事业,都有自己难忘的经历和最得意之作。当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这一切表示由衷关心和赞美时,他的心扉也就为你敞开了——卡内基。

(2)途径:①要听言。首要的,要听准听全;②要听意。听明白其话里的意义,听出其想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听出要点、特点、要害、实质,听出对方要强调的、突出的;要淡化的掩饰的,听出问题所在,听出需要进一步了解追踪深挖的;③要听情。听懂话里的情感和心理倾向,懂得对方好恶、爱憎与思想境界(弦外之音);④切忌感情用事。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设想去听,被访者的话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愿望,都要仔细地听;⑤带着受众的耳朵听。既要考虑受众关心什么,希望听到什么,又要考虑是否听得清、听得懂。

(二)反馈:合情合理、适当的沉默也是一种反馈。

(三)多思:①对方谈得怎样(主要事实、是否清楚完整、是否继续);②是不是所需要的,有无价值,是否进一步挖掘;③对方情绪;④有无生动的细节,是否具体;⑤是否发现了新问题、新线索;⑥所谈能集中说明什么,什么形式表达;⑦广播电视记者还要考虑受众是否听得清楚明白。

(四)一次成功的访问,不仅是一个提问+聆听+反馈+多思的系统工程,还是以情感为原动力,并且具有双通道的信息交流网络。

八、开调查会

(一)调查会,又称座谈会,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采访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记者就某个比较重要、受众很关心的问题,邀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座谈,并以座谈会的形式公开报道;另一种是记者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召集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搜集材料。

(二)作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大量情况,有效地提高采访效率;②可以集思广益,弄清难以弄清的事实真相;③可以打开思路,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④有利于迅速集中各方面的反应;⑤利于了解争议双方的意见;⑥利于解决某些矛盾。

(三)使用情况:①某个事实只有有关人凑在一起才能弄清楚;②已采访一段时间掌握一些资料,但仍有不明白之处,需要一些人研究讨论;③报道涉及广,某种典型报道,经验总结、工作研究性的报道,需听取各种意见和反映等。

(四)方法:(1)人员选择得当。①掌握材料;②有头脑,有见地;③代表性,不同方面不同层次;④思想状况人际关系;⑤人数。(2)双方要做好准备。①急着要把目的和要求告知与会者;②记者要列参考性的座谈提纲;(3)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4)掌握进程,巧妙引导。(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谈出有深度的材料)

(五)结束后,记者:①及时整理材料②如需要,马上写报道,或内参;③谈的不清楚的通

过个别访问解决;④调查会发现的新线索,跟踪调查等。

九、记者招待会的采访

(一)又称新闻发布会,是由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主持,众多记者云集进行同堂采访的新闻活动。

(二)特点:①是“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向记者发布新闻;②“新闻源”是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发布新闻;③在限定时间内发布新闻。

(三)(1)以上特点决定记者要有很轻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所谓参与意识,即记者不能因为“新闻源”主动发布新闻就采取被动态度,要主动参与,积极提问;所谓竞争意识,即把握时机在有限的时间和众多竞争者中问到更多更好的问题。(2)排除思想障碍。(3)做充分准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①问题提得一语中的;②受众和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考虑自己新闻机构和受众的特殊需要;③力争“一语道破”。简练明了,易于理解。需交代有关背景材料的,要将材料与问题分开,明确问题;④善于随机应变,临场发挥(4)边听边记边思考。①听清,跟上节奏;②多思,寻找有价值的东西或新线索;③记要点、重点、现场特色情景及精彩语言。第九章 现场观察

一、现场观察:简称观察,又称目击采访、用眼睛采访。它同访问一样,也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是记者能采访到生动感人、寓意深刻的新闻的基本途径,是随时随地都可使用的最直接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要求:①要敏锐;②要独特(视角);③要准确(多次观察、反复验证);④抓要害;⑤抓特点;⑥要深刻。

三、观察术:①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得到最清楚真实全面的内容;②粗细结合,以细为主。在现场捕捉细节要着重抓那些与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有关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为表现主题服务的细节;③用眼睛调查数据;④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将大体相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特殊点,横纵对比,连贯起来思考和观察;⑤观察中联想。纵向联想,即历史联想(自身变化);横向联想,即同类之间;横纵交错。

四、记者要善于用眼睛采访:①是记者认识事物的基本手段。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过程,首先从感觉开始,而在多种感觉中,视觉独占鳌头。“许多伟大的发现往往起源于很平常的事情。学会观察就是成功的奥妙”——魏格纳。②能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记者要在短促的时间内探明真相,捕捉现场信息和形象化素材,并真实准确生动而迅速的把新闻时事报道出去,难度很大,只有使用眼睛,才能取得胜利。③才能当好受众的代表(店庆场景和细节)。④是一种不可剥夺的采访手段,即记者不用的到受访者配合即可主动采访。

五、记者的观察力

(一)观察,指记者运用自己的眼睛,对采访对象尤其是报道对象惊醒戒指考察和必要思考,从而获取直观、具体、形象的新闻材料的活动。也可以说,观察是记者的视觉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包含以下含义:①以“眼看为主”又要“五官并用”。记者的“眼看”葽灵敏锐利,达到“五要”,即要看得清(概貌)、准(真切、识别表象假象)、细(一般中找特色、同类中辨差异、现象到本质)、快、深;②有特殊的目的性,即直接从受访者那里获取形象化的有价值的材料;③获取的是直接用感官感知的材料,不但是直接来自于信源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反映事物本来面貌的具体形象的材料;④不仅是察看更是思考的过程(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思考才行——爱因斯坦)。

(二)记者的观察力——采访中记者迅速而直接通过视觉来认识的、一种发展水平较高的直觉能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所谓宏观本领,即面对宏大场面、大面积、大范围的场景,记者一眼望过,就能摄取全景,并能呢个清楚地表述或描绘出来(背景介绍与铺垫);所谓

微观能力,即队表现事物特征的细枝末节的部分,事物细小的差别、变动等的捕捉能力,也就是说善于抓细节,抓特写镜头(形象化的细节场面,读者最想知道、最感兴趣)。

2、孩童般眼睛(新鲜感、好奇感)与聪明长着眼光的统一。强调思考的重要,①需要从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中抓住新鲜东西并值得注意,要靠新闻敏感;②要抓住真正的新闻,更重要的是抓到之后,如何更深地认识它的内在价值和实际意义,如果没有思考,眼睛再大也无用。记者在观察中所作的联想类比和思索,常可以“以小见大”地引出许多深刻的思想、新颖的主题,甚至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洞察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要放过任何小事。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是指记者无论到何地采访,只要认真实地观察一番,或再听取一些情况介绍,即能比较准确而迅速的判断出事情真伪、是非,就能“一滴水中间太阳”,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只要真正摸清情况,认识了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胸中又能把握全局,就可以洞察出事物某种符合规律的发展及趋势,这样的报道对实际工作和社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发散思维,多方面全方位结合大背景思考问题,找出其根源,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六、现场观察作用:①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验证间接材料;②直接获取活生生的细节材料。典型的细节是新闻事实的眼睛,既是记者正确认识事物的向导,也是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重要条件。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直接得到的细节,不但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为生动的表现事物,再现某个现场情景创造了条件。善于捕捉具有本质意义的细节是记者采访是否深入的显著标志。(尽量避免概念化、类似套话的过于笼统的语言,用事实说话,有疑问要及时提出,给受众清晰形象的展示;③能产生激情和独到见解;④把“死材料”变“活材料”,真正弄懂材料的实际情况,更形象的认识材料;⑤能够赢得时间,提高新闻价值可以掌握主动去那,迅速获得素材。

六、现象观察的方式

(一)旁观性观察,又叫非参加性观察,这是记者表表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的方式。要特别注意不干扰现场人物的活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者要尽快从心理和言谈举止上和现场的人打成一片,让对方不觉得你是外人;如果记者端一副架子,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去看,那就很难不会出现异常状态。

(二)参与性观察,又叫参加性非匿名观察。记者既表明身份又参与受访者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景。

(三)隐匿性观察,又叫参加性匿名观察,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活动,以便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定夺。(要从多种角度全方位调查)

(四)秘密性观察,又叫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但不公开身份,而且还不让受访者察觉,只是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七、现场观察的方法

(一)俯视法,是记者俯视整个新闻现场,或仰望上空与空中情景,进行概括的粗线条的观察,也叫略看或鸟瞰法。记者要扫描式的摄取全景、中景、近景,把握现场总体面貌和基本特征,达到“一览无余”。要做到这样,应选择得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能看清整个现场、抓住典型材料的地方去观察,最好是“制高点”。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的方位、层次、路线,或者由近到远、由左到右、由正面到侧面,或由远到近、由右到左,右侧面到正面等,不能忽东忽西,乱看一气。

(二)细察法,记者在了解总体面貌的基础上,就应把重点放到定向式地“抓景”、“特写”上,抓住现场具有本质意义和个性特征的细节材料,甚至达到明察秋毫。在现场捕捉典型细节:①眼睛灵敏,善于抓值得注意的目标(有内涵、本质意义、特殊、利于表现主题、人物心理、有感染力),而放弃一些一般性的东西。记者要根据准备时掌握的情况,和对现场的

敏锐观察,迅速将目光集中和指向几个突出点(与人物事件较为密切的“中心”,还要关注他们的细微差别),像“聚焦”似的善于从“大同”中看出“小异”,辨别出细微的差别;②又不可盯得“太死”,要眼明手快,随时捕捉突然出现的瞬间细节;③独具慧眼,看到一般人看不到或容易忽略的又确有价值的细枝末节。

(三)步移法,将略看和细看紧密结合、交叉运用的方法,一般在采访巡礼式、游记式或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报道时运用较多。

(四)全感法,“眼看为主,五官并用”的观察方法。记者在充分发挥眼睛功能的同时要调动“口、耳、鼻、舌、身”多方配合,协同作战,从而立体化地认识事物,获得新闻现场各种有声有色的活灵活现的情景。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把有关资料和现场情景结合起来,并立足于现场,尽可能地捕捉一些又鲜又活的甚至意料之外的材料。

八、人物观察

(一)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主要指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二)人物的外貌、神态。注视人物与众不同的一桌、相貌、延伸、表情等,把握其思想性格的“基调”。

(三)人物动作语言。这是观察的重点。报道对象在某种典型环境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可能就是有个性特征的动作或个性化的语言,要格外留心。(往往作为文章开头——吸引人;用受访者的“原装”语言和动作说明主题)。

(四)察言观色,入“心”三分。在对人物观察时,不仅要细,更要深,要要能透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现象,和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反应,就能觉察到人物的感情色彩与内心活动。要察言观色,要特别注意观察眼睛和眼神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受访者的语言上的不确定、模棱两可,不可受到蒙骗,要抓住其漏洞追问,不能留下辩解的余地)。

九、锻炼观察力

1、主要取决于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高低,知识积累是否丰富、业务熟练程度、社会阅历。

2、靠个人自觉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坚持记写实性的观察笔记。从简单到复杂,从物到人、从静到动,从单一到立体。

十、视觉新闻,指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具体形象的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让文章“动起来”,是一个立体画面,而不是枯燥的几段话。)

第十章 体验感受

一、体验感受:记者从身体与心灵上直接参与到所要报道的事物中去,探求其中的“三味”,以便获得对事物的更真切深入的认识的活动。

二、优势:①利于记者会获得真情实感。记者对所要报道的对象,特别是重大典型意义很深的事情、激动人心的事件,就要直接同它接触,生活荣辱与那个环境中,从而才能同呼吸共命运,思想感情逐渐融合;②利于实现两个“沟通”。一方面,通过体验感受将记者和报道对象的思想感情较快地融合在一起,沟通起来;另一方面,记者通过新闻报道又把这种真情实感传播给受众,从而拨动受众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达到新的沟通;③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记者的体验感受往往深入到事物的里层,触及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精神世界,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的认识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定向敏感,这种敏感只要一旦遇上某一相关信息的触动,记者即会茅塞顿开,获得新认识新见解。(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坚持探索,解决不足,不断完善报道,精益求精)

三、方法

(一)①选好体验点。一要考虑报道需要;二要尽量同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三要利于记者锻炼。“三不去”——高精尖技术部门、保密部门、犯罪禁区。②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学习生产技术劳动本领和好思想好风格;③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写好报道,体验采访相结合;④时间视需要而定;⑤体验是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1、抓住“动情之处”不放。记者的采访从心理状态看大致有两类:一是“冷静”型,即外界的各种情况资料,通过记者的感官引起大脑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做出一定判断,写出报道;二是“动情”型,这是外界的情况通过感官快进入记者的大脑后,引起记者感情的激动、心灵的震动,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记者抓住这种“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也就抓住了体验感受的奇迹和突破口。

2、把握好三个“自我”。①在采访中往往具有三种身份,一是作为公民的普通人(普遍自我);二是作为新闻机构和受众代表、有新闻敏感的记者(角色自我);三是记者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心灵或意境中,体验其内心世界或本质,从而进入“采访对象角色”的人(对象自我)。②“普通自我”是感受的基础,记者首先也是普通人,与受众的感情相同,所以就能带着受众的要求感受;“角色自我”是感受的主体,记者要用新闻的眼光代表受众去体验,而不应放弃感受,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采取各种努力去体验感受,要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独特震动心灵的东西,以满足受众需要;“对象自我”是对感受客体的反映,记者在采访中“进入角色”,就进入“对象自我”,要和受访者“同心跃动,同口呼吸”(刘白羽),感情相同融为一体。③要达到三个自我的辩证统一,体验与采访相结合,体验才会充分深刻。

3、蹲点式的调查研究。①这是记者带着当前实际工作中某个具有普遍性方向性的问题,选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点”,真正蹲下来,用较长的时间,扎实地做调查,解剖“麻雀”,真正“钻进去”。(基点)②对于需要调查的问题,要仔细了解来龙去脉,方方面面,多种因素、表现和原因,了解其同党的政策和全局的关系,及解决途径、发展趋势等等。③这是一种大范围大背景的调查研究,体验感受,也是一种基本建设。

4、善于随时随地积累感受。在何地何时都注意发现一些新闻线索,随时注意从一些信息中获得感受。

第十一章 积累资料——平时有积累,用时有妙笔。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一、意义:①只有手头掌握大量的资料,成为“富”记者,才能得心应手的采访新闻,有所作为;②积累丰富的资料利于把握事物的发展,增强采访与报道的预见性;③平时积累到某关键时刻还会产生异乎寻常的作用;④有了丰富的积累,利于深入研究问题,也利于日后著书立说。

二、途径

(一)建立个人小资料库。包括:①各种文献性、政策性资料,如文献、文件汇编,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重要社论等;②基本情况资料,特别是自己负责联系范围内的基本情况(随时注意新发展变化);③典型单位、人物的资料;④知识性资料,如生产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等;⑤优秀的新闻作品、各种成功的景物、人物心理、典型细节的描写等,包括一些文艺作品中的精华;⑥群众性语言,像谚语、格言、警句、比喻、历史典故;⑦各种工具书。

(二)积累资料的方法

1、搜集各种现成的文字资料、图片、手稿、有关的物证等,并分类归档。最好和采访结合起来,在采访中学习积累各种情况和知识;

2、各种简报把报纸、刊物上的有用材料(如有价值的消息、通讯、评论、文章、资料等)根据自己需要随时剪辑,分类整理,注明来源;

3、做资料卡片;

4、报刊索引。记题目、画龙点睛的内容和出处。

5、电脑积累。

6、广播电视网络记者还要注意积累有价值的音响、画面资料。

(三)管好用好笔记本

1、分类整理

2、采访日记。是根据采访记录和自己记忆中的材料(特别是大量的活材料),经过一定的思考、提炼后写出的。包括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是有感而记的。一般来说,主要记采访到的主要场面、情节、谈话中的精彩内容、人物的形象、典型环境及其他各种情景等,同时也记下自己的感受。

(四)点滴入手,坚持不懈——(1)既要勤奋又要持之以恒;(2)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①记者在积累时要注意鉴别,去伪存真,还要注意变化,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修正;②所谓权威性,是指材料的内容是典型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原貌。资料来源尽量是第一手的,是从权威方面获得的,甚至是“独家”的;③所谓系统性和完整性,一是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报道或某个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主要自己采写或其他有重大意义的)积累时要做到有头有尾,要包括有关各个方面的材料,尽量做到齐全;二是有关某个典型的材料或某个问题的材料,要做到全面。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先进也有中间后进方面的材料,要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看法,避免片面性,做出正确判断。(3)适时整理,经常熟悉消化。第十二章 话筒前的新闻采访

一、特性:(1)话筒前采访,即广播记者手持话筒,或身带微型录音机、无线话筒,及时到达新闻现场,一边采录现场音响,同现场人物交谈,一边口述现场情景的现场采访、报道活动。(2)采播同步性。即采录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及记者播报过程同步进行。①由记者用手“写”新闻变为用口“说”新闻;②由记者采访后配“解说”变为采访时直接“播报”;③成果由获取新闻变为可以直接播出的新闻;④采访与报道由分离变为合一,采访报道同步进行,采访对象也成为报道对象或报道中的相关人物。(3)报道现场性。(4)情感深刻性。(5)题材要求特殊,①新闻价值大能引起广大听众关注的事件;②事件现场的场面和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要较为集中,听众能听明白;③现场音响要有特色,有吸引力;④时态应是“现在进行时”,即正在发生、发展中的事件等。

二、现场音响的采录

(一)全称是新闻现场实况音响,是记者当场及时采录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声音。按照音响与新闻事件关系包括新闻主体音响和现场环境音响。所谓新闻主体音响,是新闻事件在进展过程中自身发出的一系列音响,是新闻事实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场报道中的骨干材料。所谓现场环境音响,是体现同新闻事件有关的环境的各种音响,一种是伴随着新闻事件或采访活动发生、但不属于事实本身的音响;一种是现场本看来就存在的音响。

(二)作用:①现场音响是构成现场报道的决定性因素;②音响是广播特有的语言,广播记者就是运用音响“说话”,现场音响特别是典型音响,不但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可信性、感染力,而且往往比“人言的转述”更真切、具体、传神、更具无限魅力。

(三)方法:(1)善于选择。①要根据事前准备和现场观察,灵敏迅速地辨别主体和环境音响,什么是必须采录的;②典型音响,要在报道中突出的;③无价值的。(2)善于抢录(最具意义、最打动人心的一刻、瞬间)。(3)善于引导音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现场情景(报道对性关注点、兴趣点、具体)和报道需要适时地引发一些有价值的音响。(4)善于调控音响。就是记者适时地采录和突出现场相关的新闻主体音响,避开嘈杂音响,从而达到清晰和谐的传播效果。要灵活掌握采录空间距离和话筒方位,在音量调控上,尽量淡入或淡出,以便自然悦耳。

(四)人物谈话的采录

(一)地位:①人物谈话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通报道对象进行的交谈,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满足听众希望听到现场主人公声音的需要;③现场报道需要现场人物讲话,它是真正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揭示主题的内容;③人物谈话是开掘报道深度的重要手段

(二)要求:①个性鲜明,不要千口一腔。成功的人物谈话,要有实质内容,按照人物自己的意思说,讲出真情实感自身特色,而不要那种应酬表态性的套话、空话、假话、现成话;②抓重点,不要长篇大论。对新闻事实的思想性进行挖掘、对报道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问到点子上,听众最想听、人物最想说);③自然真切,不要拿腔拿调。

(三)方法:(1)善于选择谈话对象。①新闻价值:最有发言权、最权威;②传播效果:口齿清晰、表达力强;(2)善于同采访对象一见如故。①第一印象,获得好感;②发自内心的真诚;③创造和谐的交谈气氛;(3)善于提高明的问题。①问的有特点,即采访对象想说的;②问得简练明白;③提问方式因人而异。一般说,对于直感强的人,如基层群众干部、实际工作者,应多提易谈的生动具体的问题;对于“思维型”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则可请他们阐述一些观点思想;对于某些睿智者,还可以提有点棱角、有点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引出高层面、耐人寻味的回答;④提问语气得当,求教式、启发式、商量式而不是拷问式、命令审问式的语气。(4)善于现场即兴提问(仔细观察、关注现场一切动向,分析心理吗,融入其中)。(5)善于以情引情。在与采访对象强干的接近于沟通的基础上,通过眼神交流,通过现场的感染,通过带着情感的问话,引导对方内心的情感。(从与其相关的生活小事切入,从表现关怀切入)。(6)善于做合乎情理的反馈。(7)少提“是非问”;印证性问题(防止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专业性过强。

四、记者的现场口述

(一)作用:①介绍新闻事件发生的基本概况(事件、地点、人物、原由等);②描述场面和有关情景(全貌和具体典型细节);③交代有关背景材料(增添趣味性知识性、为报道主题服务);④对现场音响进行必要的解释;⑤可以直接抒发自己感受、见解和情感,有利于揭示深化报道主题;⑥引出人物谈话,起串联、衔接作用,使报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要领:①定好报道基调。基调,即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特定的态度分寸和感情色彩的总和,往往是通过蕴含着情感色彩的语调来表露的。要确定某个报道的基调,主要从事件本身意义和报道思想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与现场氛围一致,把现场氛围传达给受众);②力求口述音响的和谐统一。成功的现场报道是现场音响、人物谈话和记者口述的交织融合;③尽量描绘的具体形象。记者到现场后,应现象听众介绍自己的地点、位置和方位,然后随着现场音响的采录,采用白描手法,既“速写式”地勾勒现场场面和情景,又“特写式”地突出现场典型而生动的“镜头”,同时穿插些背景材料;④既要激情满怀,又要善于控制。掌握一个“度”,站在全局角度,用新闻眼光审视现场,做出恰如其分的报道,不可过于激动,变成一种轻浮。(要冷静客观,明确职责,不失记者身份。)(5)口述语言要更加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用形象化的语言将画面生动地具体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对较为专业的领域的报道,要学会用生活中的常识类比)。第十三章 镜头前的新闻采访

一、电视新闻发展阶段:①口播新闻或口播+图片;②图像+解说——影像新闻;③现场采访报道——镜头前采访。

二、镜头前采访含义

这是电视记者身赴新闻现场或有关现场,手持话筒或身带无线话筒,面对摄像机,将新闻事件或采访过程直接展示给观众的现场采访、报道活动,可以录像播出,也可以现场直播。具有以下内涵和含义:(1)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现场,进行出图像的采访报道;(2)新闻事件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现在进行时”;(3)采访与报道必须要在现场完成,报道与事件同步(注意内容和画面的同步,不可脱节)进行;(4)报道要有连贯而完整的同

期声,画面和声音两者缺一不可;①所谓同期声,是指在同一时空里,记者在采录图像符号的同时所记录的声音符号,它与图像符号是同步的,观众在观其真认真声的同时也听到真声真音。在现场采访中,同期声包括新闻现场的音响、记者的口头报道、现场人物的谈话等。②成功的现场报道,同期声应该贯穿电视新闻始终。

三、特性:(1)强烈的现场纪实性。(全景+最具特色的、反映本质的有价值的典型细节)。(2)信息传播的全方位。①流动画面的优势,通过一连串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事物发展过程;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优势。非语言符号包括记者在内的现场人物的体语——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穿着、打扮等;有看得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现场的景物、装饰、气氛、标志等;还有听得见的听觉非语言符号——现场的掌声、笑声、口哨、乐声、鼓声、汽笛声等;③外在信息和内在信息的融合与渗透的优势。选材得当(多角度)、善于交谈引导、运用背景材料,最有效地开掘现场的新闻价值,表现深意。(3)观众心理的参与感(那些包含了须由观众来完成某些过程的电视节目是最有效的——马歇尔 麦克卢汉)

四、技艺

(一)善于迅速驾驭现场。①通过先期的屏幕外采访活动,包括前期的新闻策划、采访准备和到达事件现场前的调查,对事件和现场有基本的了解;对重点采访对象尽量熟悉以便在交谈中有根有据(做好一切采访准备,大量收集材料);②达到现场后,尽快访问有关知情人,观察分析现场,看看现场有哪些因素构成,场面环境如何,有特点反映本质的因素,活动的大体安排,估计新情况(了解现场及主要人员情况,核对采前材料,再次确定采访流程);③构思报道框架,包括主体与基调,重点采访对象,表现现场特点和气氛的场景,及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掌握采访进程,如何与摄像师配合,保证不漏有价值的画面(采访细节安排)。

(二)善于营造采访的情感氛围。①倾注真感情,在采访时要尊重他人,主动和他人交朋友,赢得对方信任(自己人效应);②迅速架起情感之桥——情感共通之处、相似处;③改进采访方式——顺其自然。

(三)善于从提问中挖“宝”。善于问,问到点子上。引导受访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及其所要表达澄清的话(借助别人误解);大众关心好奇的,人物内心的“宝藏”。

(四)善于随机应变,即兴提问。“即兴”主要指记者观察到现场新颖、突发的某种情境、某个细节,灵机一动地从头脑中涌现的新问题或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发现的更有价值的新东西,要立即抓住、提问(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准备到位)。

(五)善于从敏锐的观察中捕捉典型细节。在新闻现场,记者既要一览无余,迅速了解全貌,还要捕捉典型细节和新出现的“闪光点”。(不要思维定式,发散思维,多种角度采访)

(六)善于现场述评。(1)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所做的口述与评论。这种述评是紧紧结合现场情景进行的,是对现场声像信息的解说、延伸或深化。(2)基本形式:①现场口述。要有新内容新信息,使画面上没有的或不清楚的,以消除不确定不确定性(不能简单重复画面显示的内容,要是起到补充解释作用的;估计受众可能不懂的地方);②夹叙夹议。这是记者在现场一边叙述事实,一边进行点评,往往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表述要少而精,言简意赅,不可弘篇大论,旁征博引。(但也要注意知识储备,才能出口成章,联想丰富);③现场评论。这是记者立足现场,因事而论,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又能抓住要害,画龙点睛,既升华报道的主题,又深化报道内涵。(简短有力,引人深思,一般在结尾)

(七)要有完美的屏幕形象。

1、从总体形象看,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屏幕形象应该是热忱、稳重、机敏、大方的综合体现。(1)热忱,即态度真诚,情绪饱满,面带微笑,让观众感到可亲;不可过分缺少情绪,更不可是一副冷面孔;总之,和现场氛围一致。(2)稳重,即临阵不慌,镇定自若,分寸适度,让观众感到可信;不可举止轻浮,说话没“谱”。(3)机敏,即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洞悉无遗,让观众感到可敬;不可呆头呆脑,东张西望。(4)大方,即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亲切自然,让观众感到可爱;不可拿腔拿调,矫揉造作。

2、具体要求:①在和采访对象交谈时,既要全神贯注的聆听,又要做合乎情理的反应;②服饰仪容上,符合现场环境,大方自然;③在体态上,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无论站坐,都要挺直身干,自然放松,右手拿话筒,左手自然下垂;④握好话筒。⑤注意语调音量。遇到重大鼓舞人心的消息,应用高昂、激动的语调,速度稍快;遇到运动会、联欢会等应用欢快的语调,速度也快些;现场访谈,应亲切热情;情况介绍、描述场景,应平缓、舒展些;记者要根据不同场面氛围,采用适当的语调节奏和音量,不要忘情高喊,令人不舒服;⑥在镜头前的走动。一般开头口述要站定讲,随着现场情景自然走动,结尾回到站定姿势;⑦记者的采访报道要与摄影师等密切配合,将报道重点要求告诉他们,达到协调一致。第十四章 网络新闻采访

一、网络新闻是指由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台网站在互联网上所发布的新闻,同时也包括各商业网站发布的新闻,及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甚至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

二、网络新闻采访:包括利用网络采访和为网络媒体采访两种形态。从活动方式和内容看,有现场采访、在线采访;在线采访包括搜集资料、获取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网上交流的采访。

三、特点:(1)新闻来源广泛;(2)采访形式多样,指采集信息形式的多样式、采集工具的多样性、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性;(3)采写发布及时;(4)容量无限性;(5)过程交互性。

四、要求:(1)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①新闻采访的认识规律,深入实际;②基本路线,党的领导,深入群众;③群众观点。(2)善于运用一切可能运用的手段广泛获取新闻信息(组合报道,形式多样)。(3)要有较高的新闻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真假鉴别力)。(4)懂得网络媒体传播规律(查阅信息要有批判意识、多角度证实;掌握技术)。

五、在线获取新闻线索:(1)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线索。①万维网(传统媒体网络版、互联网服务商、某些商业网站);②新闻组及电子公告牌系统获得(Usenet是全球范围的交互式电子论坛,可以不依赖Internet而生存,仅仅是组织消息的一组规则,由一组志同道合者共同制定并遵循。它是由众多的在线新闻组组成的,自成体系。Newsgroup是构成Usenet系统的一个一个的组;③从BBS上获得。(2)网络信息检索及其使用工具。①类型:商业贸易和金融;科学技术;图书馆目录;参考工具书和书目期刊检索;世界各大商业性数据库;世界各国概况信息;联合国世界组织信息。②特点:信息检索空间大;交互式作业方式;用户界面友好且操作方便。

六、在线进行新闻采访:(1)使用E-mail采集新闻信息。所谓电子邮件,即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电子媒体信件,随计算机网络出现,依靠网络通信手段实现普通邮件信息的传输。①优势:信信息传递快捷高效;所需费用低廉;保证信件送达;非交互性,自由度高;传递文本图像或音频信息,为电视电台记者采访带来便利;打破时空界限,用户主动接受信息。②局限:互动性弱,理性思维占上风,缺乏面对面的即时互动,无法准确弄清真实想法和感情,抓住细节;安全隐患;了解电脑,较低的电脑网络知识普及程度。(2)ICQ:I seek you的连音缩写,中文大多称之为“网际呼机”或“网络呼叫器”。(3)IRC:Internet replay chat的缩写,有时称“网上会谈”。(4)利用NetMeeting进行远程视频采访。

第二篇:新闻采访

任务二 新闻采访

学情分析

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教材分析

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过程和方法: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新闻采访及新闻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用眼睛观察

用嘴巴问

用耳朵听

用笔记录

借助音像设备

二、什么是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写作。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记者就好比是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写作,才能制造出“产品——新闻稿。

可见,采访的重要性。所以说:想当好一名小记者,首先就要学会采访,然后写出真实的新闻报道。

四、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1、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正如我们学习语文课,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一样,每篇新闻报道也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新闻学里就称为“报道思想”。简单说,“报道思想”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

在采访之前,先明确一下,自己采访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四好少年”的新闻,首先确立的报道思想。

采访“四好少年”的目的是什么,即挖掘“四好少年”身上的闪光点,给大家树立榜样。那么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她“好”来问,挖掘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体现她乐于助人的性格,学习踏实等等品质。(2)搜集好资料了再去采访

首先,平时注重点滴积累。其次,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第三,到网上去“打捞” 资料。

比如 采访一个活动,反映一个事实。采访少代会

少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谁来参加,议论什么事。

百度百科: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是少先队大队或大队以上组织和机构召开,由队员代表为主体参加的会议,是同级队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有商讨、决定一个时期队的重大事务,选举产生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权力。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被入选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课课文。

他到我们学校来讲课,你有机会采访他,首先你要对他的作品或者经历有所了解,采访的时候才不会说外行话。

如果有的小记者只知道杨利伟是一位作者,一采访就提问:“你写过校园小说吗?”,那么,你这个问题就很尴尬。

如果你了解杨利伟的一些背景,那么你就会问出像:“您为什么要写《太空一日》?”这样就很容易打开有关太空探险的话匣子。(3)拟好了提纲再去采访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让我们保持思路清晰,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快捷地完成任务。

比如,我校的小记者采访清洁工阿姨。

采访目的:报道清洁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不要乱扔垃圾。拟定的采访提纲:

A、阿姨,您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啊? B、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

C、春夏秋冬,您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D、您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吗?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E、您看到行人随手人垃圾,您怎么办。

2、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平等对话”,要求记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中不加入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举例:两种情况

一是采访大人物:如首相、总统。

二是采访弱势群体:如囚犯

杨澜——国内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倍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采访过150多位精英名流。

采访过的名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世界冠军 影视明星

杨澜: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

这一点可能在刚刚开始做采访的时候很难做到。一开始总会觉得,这些采访对象令人高山仰止啊,但我后来慢慢认识到,我并不是代表我个人在提问,我也代表着观众对这些采访对象的好奇心,所以我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小学生、定位于仰视他们的位置。但要想实现平等的对话,前提是必须要老老实实做足采访前的功课。因为这十几年来,每一次的采访我都认真对待,每次都力争问出有新鲜感的问题,时间的积累带给我很大的财富。

(2)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提问:被采访对象有没有拒绝采访的权利?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是:尊重自愿、不强制。

在中国,没有任何法律把新闻采访界定为公民必须接受的强制行为,因而,中国公民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

有很多被采访者,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愿意接受采访。那么记者就要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关键首先在采访者本身,找机会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举例:我校小记者采访环卫工人。

小记者早上6点出发,6点半集合,然后集体在马路两边寻找采访对象(一名清洁工人负责一个路段)。很辛苦,到了近7点的时候才发现一位清洁工阿姨。

但是,阿姨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不愿意接受采访。

带队老师:试图说服清洁工阿姨。

“想让孩子了解您这个职业的辛苦,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呼吁周围的人不乱扔垃圾。”

“孩子,都很期待采访,请您给孩子一个鼓励。”

通过交谈拉近和被采访对象心灵的距离。最终阿姨结束了采访。

2、采访是“交谈”,是真情对话,而不仅仅是“提问”。

被采访者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最强烈的表达欲望。

杨澜访谈的最大魅力,在于她每每以真情对话,而引得名人动情。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就在杨澜的访谈中,动情地说到:“当我丈夫要求与我离婚时,我伤心极了„„想想看,我大学毕业三天就结婚了,从来不知该如何独立生活。但我挺过来了,甚至做了从没想过可能做的事。”(杨澜简述自己的经历),像朋友一样,拉近和被采访者的距离。

3、采访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不能只采访一个人。

“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杜涌涛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一个记者要想给读者(报道)“一勺水”,那么在幕后(采访)时准备“一大桶”。

4、提问的四种方法:

(1)正面问:——提问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绕圈子,这就是正面问。

例子 : 阿姨,您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啊?

(2)侧面问:——换一个角度问问题,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材料。

例子 :C、春夏秋冬,您最不愿过什么季节。为什么?

夏天烈日,马路都快被晒化了,清洁工阿姨 还要工作。

(3)反面问:——有时候,采访对象会不太情愿接受记者采访,有的因为谦虚不愿谈,有的因为有想法不敢谈等等。对于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例子:您看到行人随手扔垃圾,您气愤吗? 交代在自己的劳动不被别人尊重的前提下,清洁工阿姨的感受。

(4)追问法:——就是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情节、一件事情或其他材料,紧追不舍地问下去,一层层地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材料。

例子:您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吗?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是清理地面上的口香糖,收集恶臭难闻的垃圾。

垃圾难闻,您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一开始闻到恶臭的来及想把前天吃的饭吐出来。

5、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一次只问一个问题。连续问问题被采访者反映不过来。(2)提问要短不要长。口头交流记不住(3)提问要多问“为什么”

追问

提问是采访的关键,方法和技巧都不难掌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实践和总结,就能练就一个敏感的“新闻脑”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和材料,提高采访的质量。当场做笔记:(1)记要点。(2)记疑问点。

(3)记录下采访对象的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4)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5)记想到的。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抓住印象最深的“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的内容:——整理笔记、整理录音、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写好新闻搞、积累新资料。

五、模拟采访

学生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读范例,了解消息写作。

一、话题指导

消息,是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要写好这样的事件,你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最基本的材料,一般包含“六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相关的人员,了解他们的观点、感受;收集主要的背景资料等。有时候,还需要利用录音、拍照等方式,增强信息的准确性。

动笔写作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横渡”,这些字眼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了解具体内容的渴望。

其次,要合理安排结构。消息的结构比较特殊。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四部分。消息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是新闻的核心,他是用简洁的语言,突出最重要、最富有吸引力的新闻事实;之后的内容是事件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关的背景材料,则放在事实之后。

消息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追求具体、生动。《新闻两则》后的第二题就是有关消息语言的练习,同学们可以再从文中找一些语句,体会消息的语言特色。

二、作文题目

写一则消息。

每位同学都要根据“任务二”中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参考“技巧点拨”,写一则消息。写完后,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修改完善。

三、范文赏析 思路指导:

1、根据“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选取自己喜欢并有相关素材可以进行写作的角度。

2、所选取的报道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意义。

3、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是:一用事实说话;二是文字应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写得繁杂冗长;三是层次要清晰,使读者听众能清楚地了解事件的过程或来龙去脉。

4、新闻报道的结构,大体有四部分:

(1)标题,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了所报道事件的主要内容。

(2)导语,是标题下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是对标题的简要说明,简要介绍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是用充足的、典型的,或者有说服力的材料,具体展开导语所强调的核心事件。

(4)结尾,一般是对背景、有关资料的来源的介绍,或对有关内容的补充。它不是必有的,需要与否,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调查显示我校师生课外阅读量逐年提升

我校教学处4月28日公布的“2015—2016年全校师生课外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我校师生课外阅读量逐年稳步提升。据“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师生2016年人均课外图书

阅读量为9本,比2015年人均增长1.25本,比2014年人均增长1.8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师生的课业压力也同步增加,但在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热情不减。

各年级人均课外阅读量均高于上一年,课外阅读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所阅读的书籍,已经由原来的主题分散,变为主题日趋集中。主要以专业书籍为主,其中还包含了工具书、哲理类书籍等等。尤其是有关教师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人均为2-3本,有的会更多。这表明了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的成长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阅读,主要是以一些专业性、工具性书籍居多。阅读介质调查数据显示,在师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当中,电子书约占三分之一。同时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

学生重视读一些科普类以及国学类的书籍,更多的是想趁着年轻,多学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利于更好地加以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学校也在做着这方面的积极的引领与帮助。传承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与使命。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近两年来师生课外阅读的整个变化趋势,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推进,时代对每个社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师生也必将追随时代,不断地提升自我,将阅读进行到底,用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我。标题:点明事件、对象及结果。

导语:简要地概括了事件、对象、时间、结果。这几句议论,进一步深化了阅读国学类书籍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主体:详细介绍了近两年来,师生课外阅读数量、内容的变化,以及活动的重大意义。

九、写作素材 素材一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当全体师生还沉浸在庆祝伟大祖国60华诞的喜悦中,我们又迎来了第五十届田径运动会。

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是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对于学校文明和和-谐校园构建,对于班级战斗力,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团结以及班集体的形成是一种重要的展示平台,也是检验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机会。

本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激-情与拼搏齐飞,青春携梦想共舞”,将激励全校师生以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努力拼搏,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挑战自己的潜能与极限。

我们希望全体运动会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听从指挥,遵守体育比赛规则,要努力拼搏、赛出风格水平、注意安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用必胜的信心,去夺取每一个项目的最佳成绩。

素材二

本月11日,我市中小学广播操比赛圆满结束。经过层层评选,我校喜获一等奖。消息传来,数千名师生无不欢欣振奋。

在本次比赛中,我校学生服饰整齐,动作统一,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这次广播操编排十分具有创意,大多数同学身着蔚蓝色校服,队伍中穿插身着鲜红运动服的部分同学,形成旭日与雏鹰图案。在做操过程中,随着队形的变换,图案充满动感:时而红色合抱,似初升的太阳

冉冉升起;时而红色散开,如矫健的雏鹰展翅飞翔,展现了百年名校的风采,赢得了现场领导与评委的一致好评。

为迎接这次广播操比赛,老师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时光是入场式就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没人有怨言。为了保持队形的完整,有的同学生病了也不下“火线”,直练得额角出汗,小腿抽筋。老师们更是耐心地纠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适时地调动大家的情绪,累得嗓子都嘶哑了。

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广播操质量,把它看作是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将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坚持以操育德、以操促智、以操健体、以操立美,用它来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次在全市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正是对我们全体师生的肯定和激励。素材三

2017年6月16日,由于期末考试的临近,为了检测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导处严密组织了第三次月考考试,严格考风考纪。本次考试采取班级混搭的方式,每场考试都配备巡考老师,保证考试真实有效。所有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考试,考试中,同学们都能遵守考试纪律,端正态度,按要求认真答题,考试期间,考场秩序井然,考试效果整体良好,切实保证了成绩的真实性。所有老师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相关事宜。

通过这次考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各科任老师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期末制定复习计划指明了方向,为我校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二、什么是新闻写作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四、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第三篇:新闻采访稿

从老人身上学到的…….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在我的家乡小有名气。逢年过节,请他写春联,写大字的人络绎不绝;举办文化活动时他总是一马当先,写小品,编相声。深受大家的尊重;同时,他还有一绝,那便是他的画笔,惟妙惟肖。然而,谁又能想到,他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只是小学水平。那么,我怀着好奇敬佩之情,想要去和他去交谈,他是我爷爷一辈的人,肯定有着丰富的阅历,我从他那也肯定能够学到许多知识。

他的本名是张国政(便于直呼其名不尊重,下文中我便用张爷爷来称呼),户籍是当地人。由于当时的家境条件不允许,他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便不得不外出打工,十七八岁便进入我们当地的水泥厂工作,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张爷爷没有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知识,还当时了工厂的工会主席,时不时的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知道九十年代退休回到家里,他继续他的画画,技艺也更加娴熟,他把画画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锻炼自己至今。

听张爷爷说他的名字起得就有深意,是托当地的一个文化人起的,出自一首诗。国政,便注定了他关系国家的责任。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仍然关注国家新闻时事,同时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这一点,便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更有责任去多关注国家新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爷爷,你是如何成功的发掘并发扬自己在绘画这方面天赋?

张爷爷:兴趣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便对文化感兴趣,常常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个人喜欢安静与闲适。我从小便反感打牌,酗酒等不良习惯,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若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的话,在许多情况下便会不由自主的走入歧途,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我:恩,是兴趣是一方面,花功夫和时间也是必须的,相必您在学校和工厂时都很努力吧?

张爷爷:是,小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小学之后也没有再上学,但是我在工厂叔也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我也很幸运地当上了工厂的工会主席。组织厂里里的一些文体活动,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文化,同时也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练习绘画,编个小品什么的。

我:爷爷,那您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张爷爷: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当然还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像我学画一样,一有时间就练。不能荒废,几乎天天练,直到现在,我一有灵感,也会找个时间,把它画下来。你们现在正年轻,有你们那种青春昂扬的拼劲,这是好的,但其中也有些许浮躁之气,你们要学会克制,有理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我:谢谢您的建议,我会改正自己,努力向其靠近的。您认为在社会中哪些能力是最为重要且必须具备的? 张爷爷:交人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社交能力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所以你们这些孩子,越来越大,你们要独立,不能一直依赖家庭。而在外奋斗,就是要有朋友。当然,交友也不是越多越好,要交的是挚友,正道上的朋友。不能交损友,他们不仅不会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反而会拖累你的。交到一个好友,他们不仅会在你成功的时候与你分享快乐,更会在你危难的时候伸手帮你一把。而大学,你肯定能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对你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必要的。我:从长辈的角度出发,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张爷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你们要多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为自己,为国家,国家需要你们这一代的新鲜力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学好

自己的专业,对自己负责,要有理想但不要浮躁,你们会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我会牢记您说的话。快过年了,也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在采访结束后,我怀着兴奋之情回味着老人说的每一个字。字字意味深长……

第四篇:新闻采访稿

拾金不昧暖人心

拾金不昧象一盏灯,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一盏盏灯相连,就可以照亮整座城的天空。

五月,透蓝的天空,悬着温暖又似火的太阳,我们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到来。三天的假期其实是短暂的,许多同学出去游玩没有尽兴,却不得不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赶回学校。

这天下午,杨烨同学和表姐一起在打车回学校的途中,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男士的钱包,当她打开钱包时,十分的惊讶。里面放着价值三万元的现金面炒,还有三四张的银行卡以及一张身份证等。当时这两个小姑娘也惊呆了,后来心想:如果把钱包交给司机师傅,也许不一定会转交到失主的手上,或者会拖延时间耽误了重要的事情。于是,杨烨同学和表姐便商量看能不能尝试自己找到失主。幸运的是,她们在钱包里发现了一张酒宴的票据,凭着里面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失主——刘先生,并约定在云龙区见面。

当刘先生和朋友赶到云龙区时,万分的感动,随即从那三万元中抽出一叠(据悉大概两千元)作为感谢,而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却婉言拒绝。刘先生想打电话让徐州日报的记者前来报道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时,也被杨烨婉言谢绝。后来刘先生经过打听知道了杨烨的学校,在第二天和家人一起到学校找到了杨烨和校领导,并赠予一面“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锦旗作为感谢。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杨烨同学在平时喜欢在看一些杂志报刊,特别关注一些见义勇为、爱心奉献的社会事例。在宿舍里有时间会上上网,看一些青春励志的电影、微电影、短片等。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出去逛逛,喜欢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社会上的弱小群体。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杨烨同学的家庭氛围比较浓厚,据杨烨同学自己透露,在家时,爸爸妈妈一直教导自己要洁身自好,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可以拿,而妈妈经常看的普法节目也影响了自己。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杨烨同学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那一刻,她拾起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送还的,是一颗至纯至美的心。她是我们青少年中现代的“小雷锋”。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而我们身边的美,就在像杨烨一样的人身上。阳光不止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内心。杨烨同学的事迹让世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拥抱了光明,也让我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明天撑起一片绿荫,用行动温暖人心!

第五篇:新闻采访

诚信等于成功

没有人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博学的教授,伟大的科学家,知名的企业家或者政治精英……我们渴望在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渴望成功。但成功并不像祝词所讲的那样“心想事成”。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知识,需要勤奋,需要机遇,而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诚信的品质。因为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事实上,获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是成功路上的必然经历。而具备诚信品质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说,诚信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诚信能为成功积累人格力量。“诚”是指诚实,“信”是指守信,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推崇,诚实守信的人总能优先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因此,诚信能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诚信的人首先是一个诚实待己的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的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的情况了然于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那些全面把握自己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成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既不会因为他人的赞誉或阿谀奉承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或自己的一次失败就气馁。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别人惊奇的目光中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这就是诚信所具有的特殊人格力量。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总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实,总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成功。可见,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就能把成功握在手中。我们不必去崇拜别人的成功,也不用去畏惧自己的失败,只要学会真诚,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诚信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孔子一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诚信的原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总要与别人交往,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取信于人的问题。要取信于人,就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那种“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只能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厂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当别人知道你不可靠时,你的机会就消失殆尽。客户不会喜欢与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做生意;领导不放心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朋友也不愿意与一个虚伪的人合作。尽管你有满腔成功的热望和满腹的才华,若失去了别人的信赖,你就再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可见,诚信最明智,老实人不吃亏.青年人若要成功,就该把创造信誉作为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断地向别人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人们只有相信了你,才会去相信你的观点、思想或产品。一个人拥有了诚信,就会赢得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合作者和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诚信能为成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诚信的品质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有力条件,但个体的成功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支持。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社会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诚信构成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安然地享用种种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品,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遵守诚信的原则。走进一家从未走进过的陌生餐馆,就可以放心地享用美味,因为你相信餐馆是讲信誉的;到一家医院去看病,你会毫不犹豫地同意一个陌生的护士把一种不认识的液体输入你的体内,因为你相信医生、护士是诚实的,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治好你的病;和朋友约好几点钟见面,你可能会坐下来看看书,悠闲地等他,因为你相信他肯定会来;你很放心地把钱借给个急需用钱的朋友,因为你相信他真的需要帮助,相信他会如期归还……只要细想,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诚信的空气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诚信带给我们的好处。

不讲诚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明白。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制度和规范尚未确守的情况下,一些人不惜抛弃了遵守几千年的诚信原则,为了眼前的利益,挖空心思以假乱真,人家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他就拿出假文凭;人家需要写作能力强的,他就说自己是业余作家;人家需要高科技的产品,哪怕仅有一个手工作坊,他也会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一个人不讲信用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信誉,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到头来,不仅自己再也无法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还人为的加大了自己成功的成本。因为没有安全感,每个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防止被欺骗。结果人人都生活在紧张和压抑之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信用被破坏,社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经济不能正常的增长,个人也难以顺利的达到成功。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都应该主动成为诚信的忠实卫士。我们无须埋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为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从我做起吧:“面对篝火,我们需要自己带上火柴才能取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播种诚信,我们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值得信赖的整个世界,因为诚信的期盼同样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当诚信不再是稀缺的资源,当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下载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一高_新闻采访学(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整理

    新闻采访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俗词所进行的活动。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

    文字报道()图文报道()摄影存档()请外媒()出席者,参加者新闻点(是否首次,与过去同类活动比较有何创新,有何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等)时间星期地点预约单位预约单位联系人及联系......

    新闻采访稿

    新闻采访稿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不知不觉今天已是新生报到的第二天,一早新闻中心记者部的记者们便来到了天佑馆学生报到处、校医院、党员服务对队等各处开始了采访。 随着时间......

    新闻采访学

    新闻采访学:(重点) (一)记者的类型 1、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是为了是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业人负责,从而能及时的、多方面的传播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深入......

    新闻采访

    记者进行新闻采访,需要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新闻界,采访的互动方式,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是访问和观察,这两者往往又是互相配合、交错进行的。 本章主要讲述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学 1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特点:①求实性;②时效性;③独立性;④突变性;⑤......

    新闻采访范文大全

    1.以教材《新闻的基本结构》章节为理论依据,分别从标题、消息头、导语、主题和结尾以及背景这五个层面,谈谈你对本校校报的看法,并请提出建议。(20分)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___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___五篇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下面我给大家整理的新闻采访心得体会___五篇,盼望大家喜爱!新闻采访心得体会__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