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材料:共青团沈阳市十四届五次全会报告(定稿)
在共青团沈阳市十四届五次全委
(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2年2月22日,讨论稿)
王志刚
同志们:
我受团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回顾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在市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坚持科学发展,助推全面振兴,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明显增强,“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两个能力显著提高,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突出组织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1.组织覆盖全面提升。开展非公团建攻坚战,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的方案》,与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联合下发党工团共建方案,建立落实月调度、半月通报、台帐抽查等项制度。全年非公建团台帐录入3293家,吸纳58547名团员青年,超额完成团省委任务指标。
2.组织格局创新稳步推进。以社区(乡镇)组织换届为契机,以铁西区、八一镇、辽中县组织创新试点为推动,全市893个社区全部换届,134个街道、83个乡镇完成组织格
局创新,完成率达100%。开展“回头看”活动,对基层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确保组织格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3.创先争优取得成效。深化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开展团干部成长观教育,举办团干部理论读书班,团干部培训班14期,培训2400余人次。选派37名优秀高校团干部赴朝阳、本溪、铁岭等地挂职锻炼。持续推进以“走进青少年”实践活动为牵动的服务青年系列活动,开展“双争双创”活动,“创建百家先进团委”、“培养千名合格团干”、“争当万名优秀团员”典型选树活动,开展“新要求、新期盼、新作为”大讨论和“青少年需求与共青团发展”大调研活动。
(二)突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运用分类引导 1.创新思想教育载体。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先后在市委党校开办两期沈阳市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培养大学生骨干100 人。举办“学经典、励品行、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推荐经典书目60篇,印发导读手册3000 册。举办“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时代先锋”学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理论研讨会。开展“永远跟党走”红色青春短剧展演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播放,让大学生在编、演中继承传统、励志成才。
2.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争当“四好少年”、“英雄中队”创建、“4.18成人节”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朴素感情,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举办2011大学生学术交流季,直接参与
活动师生近万人。深入做好“三下乡”、大中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观察和实践参与中锻炼成长。
3.深化典型示范效应。注重从青年身边寻找、选树典型,让广大青少年对榜样能看得到、摸得着、信得过。举办“沈阳先锋 时代楷模——于川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宣传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沈阳市道德模范——沈阳化工大学杨艳艳同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与群团组织联合开展“点爱火、迎全运、行义举、传文明”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参与全运盛会,提升文明素质。邀请全国青年技术能手万胜强等组成报告团,举行“全国岗位青年能手巡讲活动”。
(三)突出青年实际需求,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1.多方位帮扶救助。强化市大学生服务中心建设,遵循“拾遗补缺,扶困助学,维学维权,育才助长”工作原则,全年发放贫困大学生返乡车费、重大疾病救助、“青春圆梦”、“芙蓉学子”助学等资金共计555万元,受益青年学生达6991人。深化希望工程快乐校园行动、曙光行动,募集资金85万。筹集资金 108万,设立“爱心午餐”基金,为部分农民工子女提供午餐补贴。
2.多角度推动就业创业。依托创业办(YBC创业沈阳办公室)广泛搭建青年创业就业平台。全年开展创业培训20期,举办导师沙龙活动 25场,实现普训12000人。储备项目133个,受理创业项目323个,发放资金230万元。与国
开行合作,发放促进创业小额贷款2.74亿。针对农村青年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新型青年5378名,返乡农民工1280名。深入推进“牵手同行”群团组织促进就业创业联合行动,组织招聘会57场,全年新建就业见习基地325家,提供就业见习岗位4016个,服务3586名青年上岗见习。
3.多渠道提供关爱。深入落实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全力打造“集善之家”关爱阵地。目前,全市共有3万余名志愿者,187家企事业单位,11所高等院校参与,结对小学111所,农民工子女与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20230对,市、区、县、社会各界形成一体化参与面。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等课题研究,运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渠道,反映广大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加强“为了明天工程——示范县(市、区)”创建考核工作,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制。全面开通“牵手同行”生活服务网。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作用,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心理、婚恋等咨询服务逾千次。
(四)突出服务发展大局,主动投身振兴实践 1.“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围绕振兴发展主题,强化青年志愿服务。以“擦亮沈阳”为活动载体,组织带领全市青少年参与“迎全运文明沈阳行动”。仅“擦亮沈阳”活动,全市共出动青少年近百万人次,1647家青年文明号窗口单位参与。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优化城乡生态环境行动,全市2万余名党团员参与义务植树统一行动日,植树植绿5万余株。此外沈阳青年志愿者全面服务东北亚论坛、农博会及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各项大型赛事,提供志愿服务10万人次。
2.打造青工技能品牌。成功承办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沈阳代表队取得两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再次蝉联“振兴杯”冠军。全年共举办市级25个工种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参与青工近万人次。“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日益完善,相继命名了20家“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站”。深化“双证”(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培训项目,共选送30名大学生参加数控车工高级技能证书班,30名大学生参加动漫技能学习并实现就业,128名优秀企业青工参加本(专)科成人学历班。全年普训青工万余人次,通过鉴定1012人晋升为高级工,200人晋升为技师,30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3.实施青春建功品牌。做实“三点一线”共青团与青年工作协作体,开展“青联之声——沈阳市青联献计献策主题活动”,组织委员赴沈北、新民投资考察。促进青联委员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投资1.2亿元的沈阳芽菜生产基地项目已落地达产;投资8000万元的佳音英语铁西分校已投入使用;投资5亿元的法库喜来登酒店项目达成意向。组织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开展服务软环境活动,促进环境优化。组织大中
专院校、科研院所青年开展“挑战杯”活动,促进科技创效。组织企业青年开展发明、创造竞赛,促进企业增产。组织农村青年开展建设家园、致富成才活动,促进农民增收。在地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岗和青年突击队活动,促进项目提速。
回顾2011年,在以邢鹏同志为书记的团市委班子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委给予我们“全市有影响、全团有形象”的高度评价。在此,我谨代表团市委班子向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喜人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新形势下团的工作面临的挑战,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如信号衰减问题、工作失衡问题、本领危机问题、根基不牢问题等。为此,要牢记党对共青团工作“两个全体青年”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青年本位与服务本位思想,坚持面向基层、服务青年的工作方针,去除团的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青年干部官僚化、成人化作风。着力打造能干事、肯钻研、善深入、有韧劲的共青团组织新形象。
二、准确把握全团的工作重心和前进方向,推进团的工作深入转型
2012年,全市各级团组织要深入落实团中央指示精神,团省委“项目建设年”工作部署,围绕市委提出的四项重点工作,完善优化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此,要求全市各级团组织深入调查研究,突出服务核心,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创新驱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团的工作由一般活动型向综合服务型继续转变。
(一)深入转型的重要意义
1.深入转型是新时期为市委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政治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密切党和青年群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伴随沈阳“三大目标”、“五大任务”的深入实施,团组织凝聚广大青年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在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增长才干、施展作为的时代性特征变得更加突显。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青年群众的现实需求为指向,通过团的工作深入转型,形成组织服务与青年需求的紧密结合。
2.深入转型是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的工作要求。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2012年全市要扎实做好“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提升文明、改善民生”四项重点工作。1月31日,曾维书记亲自听取了团市委班子汇报并做重要指示,突出强调共青团要在提升社会文明工作中有所作为。团的各级组织要深刻领会曾书记的指示要求,明确团的社会功能定位,深入推动工作转型,充分发挥协同推进社会管理的组织作用,有效组织起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为加快推进“五个沈阳”建设多做积极贡献。
3.深入转型是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贯
彻落实好“两个全体青年”的总体要求,重在组织覆盖,贵在活动影响。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就要求团的各级组织要下决心解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联系不紧密,工作不深入,作风不扎实,缺韧劲、没长劲的现象和问题。在了解青年需求,实现有效沟通,反映青年诉求,建立服务机制上狠下功夫。在工作定位上,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青年生活,倾听青年诉求,引导青年发展,做到青年本位;在工作方法上,要将服务作为联系青年的最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为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做到服务本位,以此来不断增强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深入转型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新时期党建、团建理论,注重提高运用理论推动转型的自觉性,把握发展主题,把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与时代发展、青年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活动载体与工作目标相统一。
2.坚持继承创新。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总结提炼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做法乃至项目,固化下来,深化下去,转化成果,推动创新。
3.坚持服务一线。要围绕基层团组织的困难、需求,想办法、解难题。有效整合团内外资源,向一线倾斜,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夯实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任务落实在基层。
(三)深入转型的路径方向
1.在组织建设上,坚持双主线,推进全覆盖。既要巩固原有阵地,又要突破新兴领域。既要独立攻关,又要争取支持合作,尤其要依托好党建带团建,工建促团建。按照团十六届五次全会总体部署,突出做好“两条主线”。一是继续加强层级化组织载体,将基层工作桥头堡不断前移,守住县(区)级,争取乡镇(街道)级,带动村(社区)级创建。二是大力推进非层级化的组织载体。着力推进流动青年驻外团组织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团建、青年自组织团建、网络团建、青年兴趣组织团建等工作,以各种非层级化的组织形式实现对广大普通青年的多领域、广渠道覆盖。
2.在引导方式上,实行立体化,用好新媒体。深入总结传统教育引导的作用,灵活运用新兴媒介手段,创新实践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引导。活动设计上,要在组织与青年融合基础上,努力在思想、情感、兴趣、利益关注点等方面实现融合;活动内容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兼具感情、艺术、时尚元素;活动手段上,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有效运用即时通讯、微博群、社交网站等网络载体,坚持工作思想性,增加工作创新性、时尚性、互动性,用网络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
3.在服务体系上,探索一站式,项目化操作。积极探索网络化、集成式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年婚介中心建设,横向拓宽渠道,纵向建立层级,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过度环节,逐步打造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团内外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困难救助、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岗位见习、创业扶持等分项式帮扶向一体化服务整合,变临时援助为全程跟踪服务,努力实现对青年服务的无缝化衔接。
三、创新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团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四项职能,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党的青年工作,以“项目深化年”为主线,以固化项目、优化管理、深化服务、转化成果为手段,以工作深入转型为动力,实现团的工作有形化、实效化、长效化发展,组织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设“五个沈阳”贡献青春力量。
(一)以建团90周年、迎接“十二运”为契机,推进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的有形化
1.不断加强组织覆盖和基层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摸清建团底数,开展“两新”团组织达标、创优活动。深入推进非公团建工作,力争实现年内在全市已建党、建会并符合条件建团的非公有制企业100%建团,切实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实现动态全覆盖。深化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推行“一证四岗”制度,培育符合街道实际的团的活动载体。加强县级驻外团组织建设,大力推动“三便利一家亲”模式,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创建活动。加强青联、学联和少先队建设,全面做好市青联、青企协、市学联和少代会换届工作。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建团90周年、喜迎党的十八大为重要契机,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在青年当中建立舆情调查分析,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保持青年思想的总体稳定。深入推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红领巾同行计划”、“民族精神代代传”、“祖国发展我成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五月的花海”为主题举办全市大学生文艺汇演,引发青年学子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以“劳动〃创造〃奋斗”为主题推进创业就业,激发广大团员青年拼搏奋斗,建设“五个沈阳”的强大精神动力。
3.广泛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以“迎全运、比贡献、献青春”为主题,开展“手号队岗”建功知识竞赛等活动,号召广大青年和优秀青年集体以实际行动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和谐氛围。围绕“绿色全运”主题,开展“青少年手拉手减碳行动”,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催生家庭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以“同护母亲河 共建宜居城”为活动主题,围绕“三河一湖”(辽河、浑河、蒲河和卧龙湖)开展生态实践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培育青少年生态环保队伍,推动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发展。
4.大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利用纪念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的有利契机,继续开展沈阳市杰出青年
人物和青年群体评选表彰活动,“手号队岗”创建活动,服务软环境技能竞赛活动,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示范活动,大力选树新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着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努力造就新时期沈阳青年立身成才、青春建功的“群英会”。同时要精心组织,严格标准,选树典型要“叫得响、立得住、学得了”,切实将能代表先进方向,得到广泛认可,体现青年意志,反映时代精神的个人和集体选出来,保证典型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大学生学术交流季、大学生社团评选为平台,发挥青年教师及高知分子队伍的专业化优势,深入开展青年学生学习交流和实践竞赛。
(二)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推进加强基层和走进青年的实效化
1.以完善项目推动权益维护。加强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巩固和扩大青少年权益代言人队伍,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个案维权运行机制。加强青少年服务中心建设,一站式提供维权助困、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就业创业等职能,全面完善沈阳市青少年服务体系。以街道社工站为依托,深入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护计划”,探索建立“绿色网吧”,将工作窗口前移到青年聚集的地方。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以“沈阳一家亲”项目为牵动,做深做实“关爱行动”。开展项目化公益服务,形成共青团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实现与农民工子女个体结对率
100%,活动全覆盖。运用好“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与人大、政协有关工作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互通,推动团组织提出的提案成为重点提案。
2.以深化品牌促进活动影响。深入挖潜,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振兴杯等共青团的知名品牌项目深耕细作。大力推动青年创业就业、双证班、擦亮行动等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化推进,项目化运作,找准社会需要、青年喜欢、团组织力所能及的结合点,长抓不懈,让工作和活动产生社会功能,从而提高活动在青年群众中的影响力。全面活跃团属事业单位有效载体,发挥青年科技发展中心功能,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加强青少年宫建设,高标准做好新建项目选址和设计工作。深化流动青少年宫项目,扩大覆盖面,提高结对率。加强团校阵地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打造青少年活动之家。扩大青年婚介所服务范围,加强区域、行业间合作,提高服务成功率和满意度。
(三)以深化服务为抓手,推进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长效化
1.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承办好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坚持向第三产业拓展、与产业集群结合、向非公企业倾斜的方针。设计开展2012沈阳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深化沈阳青工技能普训的内涵,和技师协会、大赛形成集赛、训、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链条式的
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路径。深化精品“双证”班,加大对“双证”学员考核力度,加强学风建设,实时跟踪管理。
2.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全过程。营造创业文化,狠抓创业培训,优化导师队伍,扩大资金扶持力度。继续运作YBC项目,实现全国范围的“保三争二”,积极探索“百街百店”青年创业模式和贷款风险担保方式,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继续开展创业周系列活动,实现新增扶持项目800个以上,带动就业万人以上。引进市财政局小额担保创业贷款项目、邮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和沈阳市再就业小额贷款项目,力争新增资金规模超8500万。深化青年创业群体帮扶工作,建立市级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信用担保联盟,积极争取将创业人群纳入财政医疗保险补贴范围。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完善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就业促进功能,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2000个。
3.全面参与十二运筹备工作。启动十二运沈阳赛区城市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迎全运城市志愿服务V计划”行动,组织广大城市志愿者积极参与“微文明传播,微公益实践,微奉献示范”行动,在全社会弘扬“微文化”。开展沈阳赛区城市志愿者标识、口号、歌曲征集工作,沈阳赛区城市志愿服务站(“V站”)选址及建设,招募、选拔、培训城市志愿者,启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沈阳赛区赛会志愿者招募、选拔工作。
(四)以提升能力为依托,加强团的基础环节建设
1.加强基础研究,做实育人功能。发挥沈阳市中青年科学发展观研究会、雷锋精神研究会作用,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展基础性、理论性研究,探求育人功能着力点与青年思想敏感点的有效衔接。成立少先队工作学会,深入开展少先队专业学科建设等重要课题研究和少先队工作示范校的创建,深化中学共青团工作育人导向,在源头上加强团员队伍建设,重点强化育人功能的前端性基础工作。创立“中国沈阳青年高技能人才孵化项目”,面向全国挑选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实现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育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发挥基地“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示范作用。
2.梳理宣传渠道,扩大影响效果。完善沈阳共青团网、沈阳青年杂志、沈阳青年动态的信息发布和服务功能,丰富信息量,提高承载量,提升团属媒体的整体形象。规范健全基层信息上报制度,建立考评考核制度,指导各基层团组织建设完善共青团网,实现与基层共青团网站的互联互通。用好QQ群、校园网、社区局域网,拓展沈阳共青团微博群的影响力,加大微博群的宣传力度,提升微博群的听众数量,指导全市各级团组织运用微博开展宣传引导工作。
3.强化深入一线,增强服务本领。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牢固树立青年本位思想,深化机关团干部支持基层结对帮扶,推广“一线工作法”,选派优秀团干部驻点服务,充实基层力量,促进工作抓落实。深化团机关“宗旨、素质、意志”三项教育活动,加强党性锻炼,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执行政策方针的坚定性。举办共青团干部理论读书班,青马工程骨干培训班,少先队辅导员、街道(乡镇)团干部、中学(中职)团干部能力提升班,分阶段、有步骤地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严格团干部管理,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强化团干部务实严谨、勇争一流的工作作风。
同志们,辉煌鉴证过去,拼搏成就未来。让我们在市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凝聚青春智慧、永葆发展激情,为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建设“五个沈阳”贡献力量,以崭新的青春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定稿
中共勃利县委十四届七次暨勃利县人民政府 十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文件之一
加快“打造工业强县、建设宜居家园”步伐
为实现“十二五”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勃利县委十四届七次暨勃利县人民政府十五届五次
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王 义 光
(2011年1月6日)
同志们:
根据县委常委会讨论意见,现在我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回顾“十一五”,勃利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在省市委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打造优势产业,倾力建设宜居家园,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3%,2007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升级进位一等奖。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6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9.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33.4%;全部税收实现5.6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3%;连续四年荣获全省财源建设先进县,2009
民市场化组织程度,推进了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50元,是2005年的2.1倍。
招商引资及和上争取成效显著。五年来,大力推进企业招商、部门招商、专业招商、展会招商和全民招商,实际引进各类项目298个。对上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县乡医院、中小水库、通乡通村公路等80个建设项目,获得财政转移支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国企职工解欠、工伤待遇补偿等21项特殊政策,推行企业并轨、新农合、新农保等13项改革试点。“十一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43亿元,对上争取资金25亿元,外贸出口1871万美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高起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大纲获得批复。开发房地产和商业区77万平方米,完成城镇道路、公园广场、供水供热等市政工程61项,新建通乡公路66公里、农村和林区硬化公路530公里,连续五年通村公路建设超百公里。首轮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北兴、丰收、发展等一批试点村进入省市先进行列。加大环保设施和环境卫生整治投入,三年造林大会战投入1.1亿元,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廉租房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先进县,2009年入围中国200个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投资1.2亿元改造建设城乡中小学校,化解250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中小学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勃利高中晋升“省级示范高中”。投资7000万元建设新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改造完成5乡43村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我县纳入首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集
压态势,治安、刑事、交通案件明显下降,多年保持全省平安县和法制环境建设先进县。
党的建设显著加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活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水平逐年提高。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一大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农村、企业、机关等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健全和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双提一增”效能监察,查办案件、纠正行风等工作取得新成果。围绕中心工作,人大和政协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武装、统战、工青妇及中省直单位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十一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内陆县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敢想、敢闯、敢试,才能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必须突出优势特色。坚持突出比较优势、以特色取胜、靠差异竞争,才能不断提升煤电化基地和绿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攀升。必须坚持工业强县。坚持招商引资上项目不动摇,促进资源开发、企业升级、存量盘活,引进建设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必须坚持狠抓落实。必须坚持脚踏实地、凝聚合力,形成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尚,才能营造真抓实干的发展氛围。
总结发展中的成绩,更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发
“十二五”时期主要规划目标是:
经济更快发展。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1.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亿元,年均增长均为12.7%;人均GDP实现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亿元,力争全县综合实力跻身全省10强。人民更加富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发展更具活力。三次产业结构更加科学,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发展要素组合更优,行政服务效率更高,人文素质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5%。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完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7%,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项目立县。把上项目作为抓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总抓手,做到领导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整个“十二五”的五年,年年都是项目建设年。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转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稳定增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炭经济,发展非煤替代产业,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东响、森鑫等外贸出口型企业。尽快做大非煤工业总量,“十二五”期末规模上非煤工业增加值要突破40亿元。
(三)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强化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深入实施田间建设、防洪减灾、涝区治理工程,推广最新先进适用技术和“勃玉”系列玉米专利品种,高标准建设12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加快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专业协会建设,推进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现代化经营水平。落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烤烟、畜牧、渔业、蔬菜、林果等富民产业。支持绿牌和国省名牌创建,叫响“南烧锅”、“蓝宝”“泓勃”等酒类制造业品牌。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尽快向农产品加工大县跨越,力争把“五方”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猪肉品牌、大森林建成全省最大肉鸡饲养加工基地、宏泰松果建成全省红松坚果加工集散地。“十二五”期末,全县国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个,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达到5个,绿色食品标识增加到26个,粮食产量保持在12亿斤以上。
(四)新农村建设工程。完善自建与帮建机制,推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坚持稳定全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规划,使“一城五区六十村”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村企矿共建,用好财政、金融、土地等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勃利镇、双河、佛岭3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镇容村貌整治和可再生能源2项工程,(七)城市开发建设工程。实施“北扩南连、西控东延”策略,完善主体功能区,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设亿达、城北、东岗、互助、外贸出口工业集中区和小五站、青山重点开发区,形成城北牡佳勃铁路沿线工业带。加快新区建设,兼顾旧城改造。完成新区“七通一平”和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实现东部商住区分期开发。完成城镇所有出口改造,逐年打造样板街路,高标准完成南山公园、东大沟、碾子河的改造治理。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落实城镇交通客运发展规划,运行新型环卫管理体制,建立城镇管理监察新秩序。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推行规划师负责和规划审批议事制度,严格规范建筑物高度、体量、外观和容积率,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八)文化、生态和旅游建设工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勃利文化底蕴,提炼勃利人文精神,推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有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打造黑陶、根雕、剪纸等文化产品。加强县乡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支持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打造“勃利之夏”等文化品牌。发展生态型林业,争取“十二五”期末新增人工林10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初步建成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提升乡村景观绿化,构建勃利境内308省道、201国道、七勃公路三条绿化大通道。落实旅游发展规划,开发青松岭、西大圈生态绿色游,勃利密塞、抗联遗址红色精品游,规划南山公园--九龙水库景
三、开好局,起好步,实现2011年各项工作新突破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实现63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亿元,增长16.7%;财政全口径收入实现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6.7%和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05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0%。
(一)突出经济转型,在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加快小五站西沟普查、宏伟林场详查,全面做好28处矿井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煤矿集团化经营,原煤产量稳定在140万吨。推进亿达信80万吨干熄焦、1.8亿块粉煤灰矸石烧结砖按期投产,鲁龙98万吨焦化、博兴80万吨尿素、巨达5万吨环己酮和恒煤40万吨生物质型煤等项目尽快开工。全力扶持非煤产业。加快大豆纤维、龙海木塑、丰博饲料续建进度,力促东响玻璃纤维棉、宏泰松果、利健甜菊糖等出口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快勃农兴达、金宝源、新宏远、三江变压器等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扶持九龙泉白酒、蓝靛果酒等高档饮品开发。提升森鑫、松林玉等工艺品,赛格、丰联等木制品,多孔陶瓷、免烧砖等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推进大唐、中广核、北京天润等风能项目尽快生成。支持粮食仓储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城北大物流和农机物流中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亿达、城北、东岗、食品外贸等现有工业集中区,3
(三)突出内外引联,在招商壮县、外力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开展招商引资攻坚战。创新招商引资奖罚激励政策,深化企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部门招商。加强与域外商会及协会联系,策划包装推介重点招商项目,在引进央企、名企、大企、外企及国内100强、省内50强企业上实现突破,确保全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落实项目领导包保、重点工程牵头和部门跟踪负责制,做好储备项目研究论证,确保续建项目早日投产、落地项目早日开工、具备开工项目及早完成全部审批手续。扎实搞好对上争取。抢抓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密切与省级对口部门联系,跟踪重点项目报批,争取千亿斤粮食、农机工业园、财力性补助、社会保障和产业项目资金突破5亿元。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精心营造亲商安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加强信息中心资源整合和政府网站维护,启动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推进行政并联审批和一站式办公,打造方便群众、方便客商、高效透明的政务超市。
(四)突出城市品味,在宜居家园、名城靓县上实现新突破。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东移和主体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东城新区建设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城镇出口及小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完成学府路改造工程,推进南北出口、中心大街、康华街及18条路面升级改造,5
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运行质量。全年争取城镇新就业、新增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积极争取民政资金,推进殡仪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落实优抚安置和照顾特困职工政策,开展好“1+1”认穷亲和送温暖活动。抓好平安稳定。落实煤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确保煤矿生产安全,全面抓好交通、消防、学校、食品药品和非煤矿山安全。落实各级领导信访接待日、群众工作日和重点案件约访制度,健全风险评估、预警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化构建 “大调节”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支持人大、政协履职尽责,强化乡镇和街道人大工作,发挥工、青、团、妇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推进依法行政,规范从政行为。支持武装征兵工作,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再创全省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
(六)突出党的建设,在创先争优、政治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加强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永葆先进性,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以道御术,提高驾驭发展能力。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完善竞争性选拔、推荐提名等选人用人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干净干事的人用到重要岗位、配到各级班子。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提高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党建水平。严肃纪律,周密安排,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
第三篇:滦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
滦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
关于滦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6年2月3日在滦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上
滦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闫世蕾
各位代表: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各位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5年计划执行情况
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我县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加快、改革创新力度加大的新特点。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3.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7亿元,同比增长20.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1580元和1358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扶持企业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个,实施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关联项目65个,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科创大厦入驻了研发平台、众创空间、电子商务等各类企业30家,引进了天津国瑞汇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15年是我县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效的一年。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壮大服务业。“滦泽千里、城迎天下”的旅游宣传片在央视播出,“滦州古城”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滦河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氛围空前浓厚,聚集人流、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扩大。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我县被评为“中国评剧艺术之乡”,再次荣获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称号,滦州地秧歌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文化旅游业正在成为城市的“金名片”、百姓的“钱袋子”,带动了商贸服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现已建成酒店、客栈28家。以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被评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各镇建成千亩农业园区9个,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家,农 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6家,高效种植、畜牧养殖、林果产业实现园区化发展,“滦县花生(东路花生)”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燕滦”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二)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以项目为核心”的理念,推行“四个干”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分包、一线办公、集中调度、观摩评比、约谈问责等推进机制,持续开展了集中签约、集中开工、联合攻坚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形成了“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项目建设呈现出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的崭新局面。全县共有13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产业链节点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分别比2014年增加11个、7个和6个,全年有71个项目开工建设,42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开工率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一心多点”精准招商。组建了150人的专业招商团队,聘请招商顾问100名,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驻外招商中心。成功举办了“走进滦县·携手发展”招商洽谈会,先后引进北京凯投科技产业园、首农新绿洲产业园、天津源泰德润精品管材等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9个。把园区作为招商和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全年有23个项目正式签约,37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园区成为壮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地。
(三)中等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突出精准定位、精准布局,聘请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规划设计 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文化旅游等重点规划,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扩容升级与品质提升并重,推动“五大主题功能区”融合发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6.0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3.47万。新城中心区、古城旅游区建设统筹推进,滦河道西延、安康路南延、天福道西延和古城东路北延等工程全部完工,滦河缘·风情城、龙山樱花城等文化生态项目正在启动实施,金鼎·东南都会、金瑞国际、龙山帝景、碧桂园等精品住宅工程加快建设,玉文化产业园、滦河大酒店等项目落户滦州古城,高铁广场建成开放,福州路具备了通车条件,高铁新区成为滦县对外开放又一新的窗口和平台。按照“四美”、“五化”的要求,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大典型带动效应,累计投资4330万元,重点实施了31个省级重点村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先进典型,培育了古城办教场村剪纸基地,滦州镇花果庄村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滦州古城、滦州镇、响嘡镇、王店子镇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四)深化改革取得新成绩。围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建成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35个部门联并进驻,审批事项由95项增加至319项,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市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行了“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工商登记便利措施,全县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速形成。持续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努力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了要素均衡配置、校长竞聘轮岗、课改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推动教育长足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医院、中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所有药品价格下浮10%—15%。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出台《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力推进“文化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我县高标准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验收。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滦州艺术高中开工建设,横渠实验中学、横渠实验小学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的软硬件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迈出可喜步伐。探索创新服务理念,推行开放办医、联合办医模式,新中医院投入使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实效。城镇新增就业53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支出累计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29.4%。社会治理持续加强。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化解、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接访”、信访接待日等 制度,深入开展“化解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行动”,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思想藩篱的束缚没有根本突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活力不足;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破解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按照县十一届六次党代会精神,确定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全国百强”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镇拉动、协同促动、项目牵动“五动”战略,努力建设经济生态强县、和谐幸福滦州。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 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以上。根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2016年要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推进工作的核心抓手。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必须始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加快落地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持续攻坚、强力突破。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抓项目。以现有企业为主体,把项目落实到产业链延伸、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环节,与企业深入结合谋划项目、落实项目。重点抓好东海特钢年产200万吨“1580”卷板和天津凯博空间结构等项目,其他骨干企业也要积极谋划实施新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上档升级。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崛起抓项目。依托优质要素和产业基础,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推进广州幸福里集团电子科技产业基地、北京海德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围绕五业并举抓项目。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拓展项目建设领域。重点抓好促进三次产业扩规模、调结构的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突出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抓项目、建项目,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教育、医养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四是围绕科技创新抓项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科技为转型升级插上翅膀、注入动力。引导企业围绕科技创新谋项目、上项目,狠抓科技项目落地,重点 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改项目,新上科技创新项目15个以上,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基地。持续推进“万千百”工程,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规模。各镇(古城办)要继续加强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休闲农业,积极推广百信土地托管及配套服务等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6年,力争新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以上。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引导工商资本进军农业领域。围绕打造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动伊利乳业、首农新绿洲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尤其要把北京首农新绿洲产业园建成集种植、养殖、屠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示范园区。2016年,要新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燕滦”、“郎红”等农业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辐射河北、影响全国的农产品品牌。
(三)提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一是深入实施千百亿工程。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1020”行动,扶持“航母”、“巨人”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转型升级领军企业和财源支柱企业。“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 突破千亿元,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税收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二是建设中高端产业聚集基地。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加快形成特色鲜明、质优量高的工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使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滦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三是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政策扶持等举措,引导东海特钢、东海钢铁、冀东水泥、磐石水泥等重点企业,实施技改和产业升级项目,每家骨干企业都要谋划1—2个新项目。四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企业“登台阶”计划,搭建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成长阶梯。2016年,力争新增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
(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突出以滦河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滦河文化产业园区、玉文化产业园、华北影视文化产业园及滦河缘·风情城、龙山樱花城等“十大旅游景区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城乡互动、景城一体、全域布局、四季度假”的旅游新格局。2016年,滦州古城全力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横山、研山、龙山等景区开展创建A级景区工作,争取建成一批国家AAAA级、AAA级旅游景区。二是建设现代 商贸物流基地。进一步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综合性物流业,加快建设汽车物流、农产品冷链、粮油加工仓储等物流园区,形成以商贸物流业为支撑,辐射带动餐饮、加工、配送等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扶持庞大汽贸集团、皓盛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物流基地。三是拓展新兴服务业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互联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服务业上档升级。
(五)做大做强园区经济。一是完善园区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总体布局、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加快搭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专业平台。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完善园区规划,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把园区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实现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二是狠抓项目落地。发挥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作用,坚持一个项目配备一套班子、制定一套工作方案,解决问题、搞好服务,促进项目落地。三是明确发展目标。省级园区积极争创全省“十强”园区,经济开发区向国家级园区迈进,司家营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各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20%以上。
(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繁荣城市经济。坚持以产业化的思路经营城市,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商业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态,加快推进唐百滦州购物广场、滦河大酒店、古城商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产业中心区、特色商业街。以推进“三城同建”为引擎,科学谋划和布局产业园区,积极扶持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壮大,规划建设滦州文化教育园和大健康产业园“两大园区”,积极引进京津等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办学办医,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繁荣。二是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推进供水、供热、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实施福州路拓宽南延、古城西路南延等项目,加快推进迁曹高速、赤曹国道(滦县段)新建和国道205线(城区段)改造工程,构建与中等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交通网络。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城市规划馆、文博馆、奥体中心等项目,打造滦县城市的“新地标”。重点抓好金鼎·东南都会、碧桂园、金瑞国际等高档小区建设,提高商品住宅的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现代社区,改造提升新城居民社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市民中心建设,真正把社区建成服务居民、活跃文化生活的阵地。四是加快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生态田园、农旅融合、留住乡愁等地域特色,大力实施“2253”工程(建设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2个中心村、5个旅游专业村、30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型、旅游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现代农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打造一批中心村、专业村,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构建“中心城+特色镇+风情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七)加大开放招商力度。一是配强招商队伍。切实发挥专 职招商队伍、招商顾问、招商中心的作用,真正把懂招商、会招商、能招商的人才充实到招商队伍中来,打造开放招商的精锐团队。二是创优招商方式。坚持“五业并举”、“五资联动”,抓好团队招商、委托招商、节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即时化”开展洽谈、签约活动,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落实招商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抓招商,层层明确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形成“全民参与招商、全员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四是丰富招商内容。坚持引资、引智并重,瞄准重点地区的知名企业,吸纳一切有利发展的生产要素,吸引一批战略投资者,着力在引进资金上实现扩张、在引进人才上实现飞跃、在引进品牌上实现突破。
(八)激发改革创新动力。一是深化各项改革。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全县电子政务外网,推进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监察,逐步实现互联网审批全覆盖,县、镇(街道)两级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二是打造科技创新孵化转化基地。以园区、企业为主体,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建立博(硕)士科研工作站、科技孵化器基地和研发中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发展的竞争力。2016年,全县新增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以上,每个园区建设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每家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发 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和评价办法,吸引京津乃至全国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专家来滦创业。创新引才聚才方式,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引入目录制度,促进以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创新,打通人才涌入的“高速路”。
(九)加快发展民生事业。一是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指导以及互助合作平台和机制,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提升。二是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围绕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重点问题,继续谋划实施一批实事工程,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三是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把数字化、信息化理念引入社会综合治理,深化网格化试点管理工作,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探索建立“一站式”群众工作中心,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系统治理,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好全县和谐稳定大局。四是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坚决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进一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探索推行“智慧监管”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一是实施环境保护攻坚行动。瞄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时限,强力推进整治工作。对于企业环保设施不达标的,坚决予以停产整顿;对于违规非法排污的,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于环保治理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因环保问题产生恶劣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坚决予以严肃问责。二是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加强水源地保护,采取矿山治理、土地复垦、植树绿化等举措,推进生态修复,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滦县增比进位突破,进军全国百强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
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摘要)
2011年的思路目标:高点起步创先争优
强力实施十大突破
(一)在解放思想促崛起上求突破。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2011年初开始用半年时间,以“乘势崛起、奋勇争先”为主题,在全市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打破制约崛起争先的思想桎梏。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力量,在对标先进中理清思路,在学习经验中完善规划,在破解制约中找出办法。
(二)在高标准规划上求突破。完善领导决策机构。尽快将现有的规划决策机构升格,加强各级规划委员会建设,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规划。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城市控制性详规修编,抓紧制定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健全配套专项规划。高标准完成产业园区、智能城市、现代交通、新农村建设、水资源利用等规划。开展全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推进各县(市、区)城乡统筹规划编制。
(三)在环首都经济建设上求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对接。争取廊沧高速、密涿支线建成通车,提速京台、密涿高速建设。力争完成京燕轻轨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谋划推进京廊、京固轻轨建设,做好京沪高铁通车后的商贸物流开发。谋划与首都新机场路网对接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强化发展要素支撑。推进金融对接,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与京津的共享合作机制,尽早实现京津廊互认互通。做好城市品牌营销。突出“京畿新廊坊〃北京新空间”主题,增强廊坊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影响力。
(四)在提升项目质量上求突破。强化项目谋划。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低排放项目;围绕提升在环首都地区产业分工地位,谋划一批独具优势的项目;围绕发展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和项目;围绕宏观政策导向抓机遇,谋划筛选一批重大项目争列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盘子。强化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富士康、华为、中兴等龙头项目建设工作,促其扩大在廊坊投资规模,吸引更多投资伙伴、上下游企业乃至总部落户。加快浙商新城、新奥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润泽国际信息港等大项目建设进度,促其早日投产达效。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倾斜力度,推动苏宁广场、国寿廊坊生态健康城、中华电动汽车、航天科普城、10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港中旅海泉湾温泉度假区、奥特莱斯购物乐园、安邦财险后援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项目推进。落实省、市、县三级招商引资责任制,继续实行观摩调度、领导分包、考核奖惩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组建专业的项目谋划和招商团队,提高招商的专业化水平。面向驻京津的央企、“洋企”,以资金进入、项目落地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强化园区支撑。坚持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吸附力和承载力。推进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中科廊坊科技谷、河北廊坊新兴技术产业转移基地等加快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省级工业聚集区。
(五)在完善城市功能上求突破。加快建设上水平。投资960亿元、重点实施9大类100个子项工程。推进万庄新城、中科廊坊科技谷、九州商务新城建设,大规模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市功能。实施商业中心区二期、新世界商务中心、银河新区、光明商务岛等旧城改造,加快龙河中心区、会展中心等“八大中心”建设。新建市区光明互通互联立交桥等路桥工程,优化公交线路,形成方便快捷、立体高效的城区路网布局。提升魅力出品位。充分挖掘和体现城市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形成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市风貌。实施道路景观整治,建设精品示范街区,塑造“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城市形象。“智能廊坊”出成果。在现有数字城管基础上,加快智能管理、精细管理向县级延伸。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和通信新技术建设“智能廊坊”,为打造生态、平安、和谐的幸福城市奠定基础。
(六)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稳步建设新民居。创新举措推动村庄整理,积极稳妥推进一批新民居组团,建成180个省级示范村。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大金丰农科园、永清有机农业园、汇福粮油等农业龙头,建设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华北国际食品博览交易中心等服务京津的流通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大力培育新农民。完成20万名农民培训任务,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文明素质、创收能力。加快构建新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化水平,研究制定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措施,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13%以上。
(七)在改善民生上求突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对困难残疾人实行全面救助,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医疗救助基金,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新建、续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巩固扩大农村卫生“三基两化”成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城区的公共交通要完成改革发展任务,解决好基层群众出行难问题。
(八)在打造特色文化上求突破。培育廊坊文化特色品牌。开展既有廊坊特色又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强化对“廊坊精神”的认知,深挖、提升和渲染龙凤文化,形成有利于崛起争先的浓厚氛围。抓好亮点示范工程。支持大厂评剧团做大做强,推进三河成功大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万科欢庆城、香河阳光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霸州文化戏曲大观园、文安新农民书屋等基层文化品牌,构筑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按照国家级水准建好主题大剧院、汉唐与西洋文化街、剧创中心项目,力争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九)在构建平安廊坊上求突破。全面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群众利益诉求,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落实好领导干部开门接访、领导干部包案、机关干部下访等工作制度,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密切关注社情民意,超前解决城建拆迁、土地征占、工资保险、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在提高执政能力上求突破。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把准创先争优活动与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创先争优
长效机制的具体办法。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优化干部资源配臵,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眼界品位、能力水平。做好三级党委换届的各项组织工作,把好人、能人、能干事的人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强化考核及其结果运用,形成激先策后的工作导向。活跃基层党建工作局面。完善基层党建专项考核和定期述职制度,落实各级党委的管党责任。把“一好双强”型人才选拔到书记岗位,打造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动车组”。全面推行基层党员干部认责承诺,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政治纪律、加强行政问责,保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巩固干部作风建设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惩处,以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设和谐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政府放手工作,分工协作,全力推进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工青妇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团结全市上下为廊坊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全力实施八大举措
确保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
(一)调优经济结构,发展高端产业。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突出抓好能够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服务功能和水平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性重大设施项目。突出抓好主要为域外市场服务、能够确立更大更高区域产业分工地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已经和可能形成气候的产业和企业进行链条梳理,促进同类产业和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规模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新奥研究院等建设,打造国家级技术交易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自主产品和自主技术,催生更多的“廊坊创造”。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推动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等既有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上档升级,构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高端平台和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抓好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临空经济区、东方国际创业园、汇福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做实硬基础、做优软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加快城镇建设,搭建高端平台。坚持科学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标准,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机构做规划,使廊坊未来城市在大北京地区城市分工竞争中确立至少规划上不落后的领先地位。完善规划体系,做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协调。优化城镇体系格局。按照北中南三大区域板块理念,以廊坊主城区为重心,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初步形成老城区、开发区、万庄、九州、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彰显城市特有魅力。继承历史文脉,突出现代元素,形成贯穿历史与现代的龙凤文化长河,打造特有城市风骨。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规划。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解决好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强化片区理念,科学确定分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空间、产业、人口布局。发展新产业。以“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为基本定位,发展新农业业态。建设新民居。坚持民本、科
学、特色,鼓励多村联建或扩建中心镇区、中心村,建设一批错落有致、风格凸显、功能先进的万人小镇和新农村示范区。完善新体制。围绕联动解决城乡问题,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保障等工作机制。培育新农民。围绕减少农民、减少传统农民,建立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表达利益诉求和参政议政水平。弘扬新文化。广泛开展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的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娱乐活动,培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竞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地区特色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乡俗民约为主体内容的农村新文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支撑。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抓好对接京津交通建设,形成“三纵五横两翼”的高速路网格局,构建京津廊半小时同城交通圈。做好市域交通建设,基本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的干线公路网络布局,建设市域1小时交通圈。抓好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建设市区南、北两个一级客运站,实现市区公交车与对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推进水电煤工程实施。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一批防洪除涝设施和引蓄水工程。加快电力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北京东100万伏高压变电站、三河电厂三期、国电廊坊热电厂等,形成互联互供、灵活可靠的供电网络。推进太阳能、生物能发电项目建设及并网。加快大城煤田后期普查工作,尽快启动煤田开发。推广信息网络应用。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示范。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五)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加大新兴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强力实施节能减排。谋划建设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六)培育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廊坊精神的认知与弘扬,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城区加快建设大剧院、美术馆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设施,各县(市、区)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群众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推进文化创新,推出一批具有廊坊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培养群众文化自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更多创造力强、知名度高的群众文化组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软件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七)改善民生状况,建设幸福廊坊。织密民生保障网。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建立高效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年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做优
做强职业教育,增强区域内高等教育吸附力和影响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力促东方大学城建成中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基地。加强“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认真做好人口、民宗、资源、气象、地震等工作。做好安全稳定及信访工作。
(八)提升执行能力,确保任务落实。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在全市营造争做先进、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经常性动力。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力度引进干部,形成科学竞争、流动有序、有为有位、人人思进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作机制完善。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保证书制度,将“十二五”时期的关键思路和重大事项分解立项,实行项目式、台账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评价考核制度,保证导向正确、结果公正,坚决奖优罚劣。下大力反腐倡廉,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惩防体系。
第五篇: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2010年11月23日在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振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区检察院共收到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两件,我院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并及时向代表进行了答复,人大代表均表示满意。
下面,我将区检察院今年办理代表建议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检察院工作应走群众路线,按制度办事”的建议
此建议由杨东风代表提出。我院党组高度重视,要求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协调控告申诉检察处、反贪污贿赂局、政治处等相关部门认真开展建议办理工作,按照院领导的批示,我院上述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对建议办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就如何进一步宣传检察职能、不断提升检察工作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制定了相关措施。完善诉讼信息查询机制,开通检察机
关电话问询业务,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涉检查询服务;完善行贿档案查询机制,为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资金拨付、组织人事、行政执法、司法处罚等项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细化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流程,在网站上公布申请查询步骤;公开相关业务流程和内容,创制了信访举报线索分流图、检察长接待工作流程图、举报线索初查流程图以及刑事申诉案件、刑事赔偿案件、刑事立案监督案件办案流程图等六项工作流程图,在我院信访接待室予以公示;利用大屏幕电视,循环滚动播放来访人须知、检察机关案件管辖范围、贪污贿赂犯罪立案标准等十余项检务公开内容;提供电子触摸屏供来访群众自助查询;编印《控告申诉便民手册》,供群众免费取阅;组织拍摄检察职能宣传片《秋菊打官司》,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和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人大代表、广大群众诠释了检察职能;我院将相关工作向杨东风代表进行了汇报。杨东风代表对建议的办理和答复情况表示满意。
二、关于“检务公开大有发展”的建议
此建议由张永慧代表提出。我院对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院办公室、宣教处、控申处、预防处召开专门会议就代表意见办理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并对我院如何深入开展“检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制定一系列措施推进检察职能宣传工作、深化“检务公开”,努力实现“检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一是围绕履行检察职能,做好面向诉讼参与人的“检务公开”,在各业务环节,严格依法
履行对诉讼参与人权利义务的告知;制定《律师介入审查批捕程序办法(试行)》,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执业权利;制定《公诉部门释法说理工作规则》,加强检察环节释法说理工作;二是围绕司法为民、便民,切实加强面向社会的“检务公开”,完善诉讼信息查询机制、行贿档案查询机制;发挥检察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和便民服务作用,在我院门户网站开辟“检务公开”专栏,公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和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检察人员办案纪律等内容;反贪局和控申部门还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检务公开专版。三是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制定了《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制定了《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向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诉讼监督事项工作办法(试行)》,积极主动向党委和人大汇报诉讼监督工作开展情况;为帮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我院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深化检务公开,我院将每年一期的代表刊物《海检工作》改版为每月一期,及时向代表发送;张永慧代表对建议的办理和答复情况表示满意。
三、我院办理代表建议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我院党组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始终把认真办理代表建议作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有效途径。对每一件代表建议,院领导都详细审阅、批示,并亲自签发答复文件。遇有疑难问题,检察长、主管检
察长会同其他院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并研究办理方案,明确分工,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好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科学的制度设计不仅能有效提升工作效果,而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院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创新工作。制定了《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监督和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办法》,建立我院与各街乡人大工委和人大代表对口联系制度;制定了《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向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诉讼监督事项工作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向党委和人大汇报诉讼监督工作制度等。
三是开拓交流渠道,加强沟通联系。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离不开与人大代表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我院积极创新交流渠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及时与代表沟通联系,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订阅《检察日报》,让其了解检察工作和重大的职务犯罪与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件;通过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发送我院编写的刊物《海淀检察》、《海检工作》,让其了解我院的情况和做出的重要工作部署、重大业务决策;定期走访、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座谈会、专项工作汇报会、检务公开活动,进行互动交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赢得支持。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完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机制,代表的建议帮助我们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时刻督
促我们不断改进工作,勇于、敢于、乐于接受监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重视代表意见的办理工作,把代表建议办理看作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高执法公信力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更加主动地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依法忠实履行检察职能,为建设核心区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