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救人第一,抗震救灾精神在鲁甸闪烁!
救人第一,抗震救灾精神在鲁甸闪烁!6.5级地震突袭,瞬间酿成巨大灾祸,已致数千人死伤,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因塌方中断,部分地区出现房屋倒塌情况。此次地震,为该地区14年来最强地震。当地居民为避免余震,纷纷露宿在街头,度过了震后首个不眠之夜。揪心的数字,惨烈的现场,全中国都在牵挂。
地震发生第二天,也就是8月4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亲率有关方面负责人正赶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驰援鲁甸灾区,共和国抗击地震恶魔,凸显救人第一,再一次彰显中国党、中国政府以人为本、人民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坚定行动。
有资料记载表明,这是18年来云南省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在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7级地震后,一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会商认为,这个地区曾经间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7级地震,18年来一次都没有发生,这次就发生了较大地震。本次地震的基本特点有震级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和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四个方面。
我们看到,我们也特别感动,在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第14集团军地震应急救援队的115名官兵就携带生命探测仪、照明和挖掘等应急救援装备神速赶往灾区展开生死大救援。5个小时内,成都军区共出动25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驰援灾区。
云南预备役师首批已出动170人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也分别从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四个方向向灾区机动。武警云南总队500名官兵、云南消防总队392人、武警交通部队120名官兵同时从各个方向紧急奔赴灾区。
尽管鲁甸震区的抗震救灾的自然环境与条件多有不利,但上有中国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政府的强力运行,下有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民兵预备役、武警部队等诸多方面的有效行动,共和国抗击地震灾害依然锐不可当。救人第一,中国式抗震救灾精神在鲁甸闪烁!
第二篇:“抗震救灾昭通鲁甸烛光祈福活动”
抗震救灾昭通鲁甸烛光祈福活动成功举行
新闻链接:08月03日16时30分,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8月5日14时30分初步统计,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12人失踪、2373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超过22万人。
8月5日晚8时,“抗震救灾昭通鲁甸烛光祈福活动”在中豪营销体验中心举行。来自集团公司、各分公司近200名员工参加祈福活动,希望借此表达对鲁甸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为灾区人民祈福。
本次祈福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分别为:点亮祈福蜡烛;全体默哀;合唱歌曲《祈祷》。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始终保持安静有序的氛围,没有掌声、没有嬉闹,参与者们怀着虔诚的心,为鲁甸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中豪商业集团在发展中一直坚持做责任企业,热心公益事业,迄今为止,集团已向云南捐赠了2000多万元善款。此次“8·03”鲁甸地震发生后,集团紧急召开内部会议,筹备捐赠事宜,确定集团捐款100万元。同步开启了“抗震救灾,中豪万商在行动”、“抗震救灾昭通鲁甸烛光祈福活动”和集团全体员工捐助活动。目前,第一批善款、物资正在筹备,将于近日送往鲁甸灾区。
第三篇: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摘要】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遥想五年前的那场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的确,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会逐渐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个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民族而言,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延伸、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博爱的高尚品质,荡涤着大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内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深化
灾难可以成为历史,抗震救灾行动也终究会成为历史,但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却不会停止与终结,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 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罕见的:震级高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波及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受灾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惨重,造成的损失巨大。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这一切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无价,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功利主义的樊篱。灾害中生命的逝去及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能引起学生重新定位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唤起大学生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从而使他们珍爱生活,珍惜青春,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学会感恩,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知遇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恩。震灾中,全国人民“宽厚博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直抵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其扪心自问,深思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踏实努力的优良品质。
(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魂和国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区别于抽象空洞且流于形式的口头说教,它以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抗震救灾精神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既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让大学生志存高远,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又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动去爱国。
(三)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鲜活的精神世界 著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同情的理解”,这里所指“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意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指向对人的教化,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与建构。受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把握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
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冲刷和洗礼着每个国人的精神世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精神世界生动的学习教材。例如,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谭千秋——这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和高尚,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根本利益奉献自我的完全展现,更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情的理解”,使他们接受着激励、熏陶和感染,或固化或确立或修正自己的情感走向和价值取向。
二、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逐渐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实和丰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过适时用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重任的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珍惜“抗震救灾式”的伟大成果,利用它,发挥它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弥补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当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发掘抗震救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核心观念教育
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不断变更、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像“5.12”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具有不确定性。掌握与时俱进的思维钥匙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发展,拓展有利条件,迅速弥补和扭转不利局面,最终实现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必备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要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出发点,不断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它凝练升华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但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随意的任意联结,而是立足于核心观念教育的创新。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大地震发生后所折射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更要意识到这更是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特别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国情教育、时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集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那就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增加时代元素,但这一新发展是在与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增加什么样的时代色彩,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为基础的,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即它的职责在于通过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让人们了解所处的社会,实现价值的认同,从而“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 对一个社会而言,固然智育、体育、美育都负有育人的职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地位不能动摇;固然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诸育之中,实现诸育育德的综合效力,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二)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时效性强,人们却往往习惯于“讲座式”的教育途径,即一人主讲一人或多人倾听。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灌输,这种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资源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各个高校应积极抢占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应建立校级新闻网络主页,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励学生;通过网络论坛,为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提供交流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由积极的发表意见和见解,以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另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应注重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冲击力和渗透力强等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三)创新教育方式,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殊途同归。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方式正确与否、科学与否、有效与否,不能仅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观察、分析、思考,更要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来选择。否则,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从教育认知来讲,各种感知器官的最大整合与发挥是加深感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充分利用教育对象的视觉、听觉和亲身感受,对深化思想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生成长的新一代能不能在重大事件面前坚强的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一直为社会所担心和忧虑。然而,在这次“5.12”大地震中,“80后”、“90后”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展现,青春魅力得到了挥洒,意志毅力得到了洗礼,为此他们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世人对他们的偏见在消失,人们普遍认为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肯定新生一代的成长与成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不能因为一次的考验就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这一代中国未来脊梁时,我们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灌输,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受教育者客体的主体化,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顿悟和自我提升。与显形教育相比,隐形教育具有内化的功效。隐形教育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标尺,教师的道德情操、行为准则和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隐形教育中,还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团结奋进、敬业博学、锐意进取、文明融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结语】
恩格斯于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大地震的恒天而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灾难本身就是教育。举国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在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宝贵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弘扬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6]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四篇:抗震救灾精神
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之所思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其中包括2009·5·12汶川地震,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区的人们有的没有了家园,有的丧失了至亲。面对着这次强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苦乐与共,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对抗着这次天灾。其中值得我们为之学习的是他们的坚强拼搏、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的精神。
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中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护住了四名学生,而自己却不幸丧生;一位母亲拼死护住自己的怀中的婴儿去世后发出的感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不禁令人潸然泪下;小林浩带领班上的同学脱离困境,只因“我是班长”。天灾无情人有情,残酷的地震夺取他们的财富,他们拥有的一切。但是却摧毁不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却摧毁不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地震发生后,来自全世界、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向灾区的人们献出援助之手,为他们送去所需的物资等。当时同样身处四川的我们,也强烈感受到了大地的颤抖。我们惊慌、失措、恐惧。为预防余震,我们集体在操场上、山上等地方搭起了帐篷。我们有陌生到熟悉,共同述说着一场灾难,肩并肩我们互相照顾着、安慰着。第一次感觉到原来人心是如此的善良与美好。
灾后他们也得到了各界的支持,重建美好家园正在逐步进行中。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为世界瞩目。但我国政府经过仔细研究和讨论,凭着坚定的信念,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汶川、北川县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浴火重生的县城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抗震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毅力、爱国主义精神;发现了我们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即使我们并不相识,即使我们在不同的国度,一份爱也可以紧密相连;领悟到了我们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灾区人们的顽强抗争、众志成城,救援人员不畏艰难为身陷困境的人们送去食物和帐篷,这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省。抗震精神高度概括了人们的凝聚力,人们思想上的新觉悟、新发展,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
第五篇: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得这一刻。从这一刻起,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一时刻,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五万多同胞遇难,二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短短的三分钟无数家园瞬间变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
每阅读一条新闻、每聆听一段故事、每关注一篇报道、每凝视一组画面,都那样令人心碎,令人背泪!这次地震虽然让我们失去了那么多同胞,使人痛心不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共产党,我们的子弟兵,是可靠的,是值得全中国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潜能,爱国热情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群体的生命是强大的。生命的伟大在于不屈不挠,在于顽强的抗争,在于心与心的相通,在于手与手的相牵。此时此刻,出现了多少感人的事迹,让人感动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作为前进的动力。
灾难似火急,患难显真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和意志。
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默默地为他们祈福,并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当天晚上我们的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正体现了作为一名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作为总理,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精神。他的每一次落泪都感动着所有爱国的人。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的联系。温总理紧握双手的刹那间,我们还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和自信,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抗震救灾期间,各国志愿者的大量出现,这是中国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一种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一个神圣契约,“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展现了人性崇高的层面。
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人员,人民警察。在灾区你们创造了太多感人的事迹,太多让人震撼的壮举。在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下还要 1
忘己的工作在救灾的前线,我被你们的行为所感动。你们这种忘己的精神,勇敢奋不顾身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想你们是最可爱的,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灾区家园的重建,尽快解决灾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各方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每一份捐款不管是多是少都是我们献给灾区的一份情,这是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奉献爱心的精神。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用手机编辑的短信,她的孩子活下来了,在自己父母的庇佑下,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我们需要学会感恩。
然而,小英雄的事迹却更令我感动,他们的精神更加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作为一名中小学生能做到,而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好好的反省,好好的学习他们的精神。
勇敢智慧少年英雄雷楚年。他今年15岁, 是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在灾害来临之际, 当教学楼在剧烈摇晃,同学们站立都很艰难的情况下,雷楚年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和勇气。他在短短的2分钟时间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当他连抱带推把最后一个惊吓过度的女生送出教学楼时,楼梯在他的前方垮塌,他只好返回二楼教室,推开窗子抱着一棵树跳到一楼,还没等他跑到操场,教室就垮塌下来成了一片废墟。这体现了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应该传送着他这种小小年纪就具备的不怕牺牲的救人精神。
乐刘会(被困近70小时,压在废墟中的乐刘会对救助她的救援人员说:“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我就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听到你们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没有(你们)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你们来救我,我很感谢你们。……”5月15日,这个叫乐刘会的22岁女孩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靠着坚定的信念,乐刘会度过了被深埋在废墟中的70多个小时的漫长时间,终于获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她如此坚强呢?是一种坚持、冷静、乐观的精神。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很值得推崇与学习的。我想,在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像乐刘会同学一样坚持,冷静,乐观!
为救同学断臂的白乐潇。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位小姑娘具备了一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断臂少年白乐潇的感人故事”,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
涛再涌流……他的母亲看一次就哭一次,为了安慰母亲,白潇乐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疼,但转过身去自己却蹙紧眉头一个人挺着,在广元市做了两次手术,一次比一次痛,他没掉过泪……看到电视上的此幕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么坚强的少年啊!用微笑面对痛,不只为了自己,还为了母亲。我赞叹生命力的顽强,我更赞叹白乐潇的坚强!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康洁、薛枭、陈浩、张吉万等,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同学的情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想了很多,的确,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在这危急关头,他们不放弃生命,是一种精神。他们舍己为人,是一种精神,他们坚强乐观,是一种精神,等等。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在于为他人着想,在于为全社会做贡献!
这次地震也让我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的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地震能够预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骨肉分离!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那些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
经过这些精神的洗礼,也让我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在学习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使我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我将以那些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与英雄人物来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