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

时间:2019-05-13 11:0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

第一篇: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

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资源与和经济高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是湖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深入研究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研究报告在分析荆楚文化主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宏观背景,提出了加快发展壮大湖北十大文化产业门类的战略设想和若干对策建议。

一、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

通俗地讲,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发展的动态观来理解荆楚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我们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八大文化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好这一文化品牌。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其8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神,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名人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青铜铸造、丝绸漆器、音乐绘画等科技文化成果光耀夺目,叹为观止;楚丹阳、古郢都、章华台等楚都城和古建筑之谜有待破解┅┅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汉明妃王昭君、汉武帝刘秀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古隆中、赤壁、长坂坡、南漳水镜山庄、荆州江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美好的民族素质。其民风民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州和长阳、五峰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同时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更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文化流派,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武汉地方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称“九省通衢”,早在商周就是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武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长江大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木兰山、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老火车站和两江的轮船码头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小桃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装文化等。

8、近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中间开花,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革命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五师的抗日活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上述八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文化根源,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发展湖北支柱文化产业的战略设想

根据上述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结合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应在深入挖掘和开发荆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湖北的十大文化支柱产业。这10大支柱是:

1、广播影视音像业。

该产业类别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制品的生产与经营,属于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范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通过卫星电视网络,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最新发生事件。但从产业化、商业化经营的角度看,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在这方面,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群星灿烂的历代名人,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老子、庄子、熊十力等哲学家、思想家,屈原、宋玉、孟浩然、米芾、闻一多等文学家,嫘祖、王昭君、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陆羽、李时珍、李四光等科学家,┅┅。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荆楚文化的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可喜的是,湖北省的文艺工作者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努力,他们充分发酵荆楚文化中历史、人文、风土、人物、民俗的积淀,创作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的作品,久演不衰,堪称楚天文艺精品,如《编钟乐舞》、《洪湖赤卫队》、《家在三峡》、《诸葛亮》、《中原突围》、《汉正街》、《生活秀》等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需进一步发掘、利用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涵,实施特色文化工程,着力打响特色品牌,创建名牌文化产品、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提高荆楚文化的影响力。

2、报刊出版业。

报刊出版业走势强劲,是湖北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现已基本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我省该行业的综合实力居全国5—8位。特别是该行业的各个部门立足本土,扎根湖北,创造出了一批以荆楚文化为营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如《知音》、《今古传奇》、《中华传奇》、《江汉论坛》、《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杂志;湖北人民出版社致力于地方旧籍及楚地先贤文稿整理,如《闻一多全集》、《杨守敬全集》、《张居正集》、《楚风补》、《湖北文征》、《湖北旧闻录》、《汉口竹枝词》、《荆楚岁时记》、《楚辞集注》、《渚宫旧事》、《武当山志》等;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发掘整理荆楚文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推出了《楚学文库》、《楚文化知识丛书》、《新出简帛丛书》、《楚文物图典》、《长江美术图集》、《熊十力全集》等一大批立足荆楚文化的精品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文艺类读物如二月河历史小说系列、九头鸟丛书等也是在全国叫的得很响的品牌。其中有些出版物分别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可谓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3、旅游观光业。

据刚刚结束的文物普查工作显示,我省品位较高的人文景观约有500余处,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塔石窟、古墓皇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革命遗址等。

湖北境内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

寺观: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

古民居:利川大水井古建筑、洪湖瞿家湾古民居、土家吊脚楼、土司城、黄陂大徐湾明清民居

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大别山、九宫山

水:长江、汉江、清江

城: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陵、武汉、襄樊、随州和钟祥

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鄂州、黄州、荆门和恩施

湖(水库):东湖、月湖、漳河水库、楼:黄鹤楼

阁:行吟阁、白云阁、双凤阁

台:昭明台、章华台、楚天台、亭:崤亭、双凤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湖北省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荆楚文化的优势嫁接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着力开发东湖文化旅游带、赤壁—乌林—荆州—当阳—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带、恩施—宜昌清江土家文化旅游带、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带和显陵—擂鼓墩古文化旅游带。

4、演出娱乐业。

湖北省仅地方戏曲就有20多种,至于流行于民族、民间的曲艺、歌舞形式更是数不胜数。湖北省排演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楚剧《狱卒平冤》、《葛麻》、黄梅戏《七仙女》、《天仙配》、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剧《编钟乐舞》、《九歌》、汉派小品《搭白算数》以及湖北大鼓、湖北道情、龙船调、薅草锣鼓、皮影戏等曲艺形式,深受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喜闻乐见,而这些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无一不是深深植根于荆楚文化的土壤中。

根据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发展湖北演出娱乐业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荆楚文化的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如琴台与高山流水的故事等,将它们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更可以壮大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5、工艺美术业。

在楚文化的哺育下,荆楚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这些门类在我省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如汉绣是与苏绣、湘绣、鲁绣齐名的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充满乡土的质朴,深受四方游客欢迎。战国时期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给湖北的玉雕品赋予了传奇色彩。以湖北出产的绿松石、孔雀石为原料的石雕风格独具。三峡石、清江石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湖北的奇石文化由此得以名闻遐迩。此外,湖北工艺美术品市场上根雕盆景、竹编藤编、剪纸、泥塑、皮影、高洪太铜锣等都是深深浸润了荆楚文化的营养。

另外,湖北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漆器小座屏、漆器虎座鸟架鼓,刺绣品、青铜编钟等也无一不是脱胎于荆楚文化的母体。

6、会展博览业。

会展博览业与旅游、房地产一起,被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剧有关方面测算,会展博览业的经济带动效益可达1:7,关联效应十分可观。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有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越29万件,主要有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和音乐文物四大类,多为珍品,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和青铜器,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等。现有一个编钟陈列馆,陈列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目前,省博物馆正在扩建,新建的楚文化馆将全方位展示楚地文化。

武汉市博物馆陈列面积有6000平方米,目前有《历代文物珍藏》、《古代陶瓷艺术》、《明清书画艺术》三个专题艺术展览和武汉地方历史陈列《武汉古代历史》和《走向近代的武汉》五个展厅。其中《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现了武汉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蒙昧原始逐步发展成为明清繁荣的商贸城市的历史进程。《走向近代的武汉》反映了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有封建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此外,仅在武汉,各种专业、主题性的博物馆还有:

湖北省科技馆、湖北地质博物馆、武汉市科技馆、武汉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陈潭秋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武昌起义门旧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博物馆、武汉动物园、武汉野生动物园等。

循此思路,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工作:

设立荆楚文化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

设立九省通衢交通博物馆,内含码头、火车、桥梁等分馆。特别是以湖北枣阳九连墩和湖北宜城战国车马坑为起点,设立古车博物馆;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依托,设立船舰博物馆。还可以以楚国兵器、楚国征战史兵器设立军事兵器博物馆。

7、竞技体育业。

21世纪,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既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中介信息等行业,也包括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销售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湖北省是奥运体育强省,也是体育大省。但是,要真正把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办,目前我们尚有不少的差距。同时,这些差距也正是我省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湖北的资源优势(包括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核),提高湖北竞技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湖北是千湖之省,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培育特色产业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服务为突破口,提高湖北体育产业的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服务机构,经营诸如划船、赛艇、登山、滑雪、武术、杂技、龙舟、射箭、击剑、攀岩、闯滩等征服自然、享受自然的体育服务项目,将我省的自然资源、体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8、节庆文化业。节庆文化业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节庆文化应运而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当地的文化气氛,提高当地的地方知名度,更可以达到经济、文化双赢的目的。但是,节庆文化绝对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是基于当地的文化背景而设计、运作的。结合湖北的实际而言,就是充分发掘弘扬荆楚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节庆文化。目前,湖北运作成功的节庆文化个案不少,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深厚的荆楚文化内涵,如

武汉渡江节、杂技节、随州炎帝诞辰节

襄樊诸葛亮文化节

武当山道教文化节、武术文化节

荆门啤酒节

宜昌三峡文化节、嫘祖文化节、龙舟文化节

荆州龙舟节、凤凰音乐节

黄冈赤壁文化节

黄石服装文化节、青铜矿冶文化节

鄂州武昌鱼文化节

孝感孝文化节、桂花节

蕲春李时珍医药节

英山茶叶节 鉴于湖北省节庆文化的构成,结合荆楚文化的内涵,我们建议还可以举办以下系列节庆活动,更好地发展、壮大湖北文化产业,即:

武汉知音文化艺术节

恩施土家文化节

神农架生态文化节

仙桃体育文化节

黄梅禅宗文化节

9、培训咨询业。

湖北的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有为数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湖北自古就人才辈出,一直被誉为“惟楚有材”。充分发挥湖北地区的科教优势,发掘潜在的智力、人才资源,发展咨询业,培育、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培训业,如外语、操作技能、经营服务培训等等。

10、饮食服务业。

湖北土地丰沃,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荆楚大地上还盛产各种风味特产,尤以淡水养殖著名,被称为“鱼米之乡”。

我们要以地方物产为依托,发掘、整理诸如《楚辞》中楚菜的优秀传统,培植赋予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地方小吃及茶、酒、鱼、米、果、烟等品种,提高它们的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提高湖北饮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荆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流风余韵隽永,荆楚文化的丰富积淀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省经济与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加快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导向性,如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以及文化娱乐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文化产最重要、最主要的功能是它的经济属性,即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来体现其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体现其政治属性,文化产品越多、质量越高、渗透力和竞争力越强,其综合功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如何将荆楚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湖北的经济优势,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加快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培育市场,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广义上讲,文化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狭义的精神层面上讲,文化与经济结合形成文化经济,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与社会公益结合形成文化事业。从文化的综合功能上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生产力。过去,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应当从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而要发展文化经济,就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当看到,文化产业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则是企业实体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与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处理二者关系上,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认为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就要以牺牲文化事业为代价,给文化“断奶”,减少投入。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仅不应减少,相反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态势不断加大投入。另一种片面性是思想仍停留在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办文化的老路上,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没有把文化当成资源、当成生产力来看待。这种观念也是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多种消费需求。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2、解放思想、冲破误区,推动全社会文化观念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的统一管理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型”发展观念根深蒂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影响巨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不活的弊端导致文化产业缺乏发展活力。由于长期以来为意识形态所囿,我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直没有形成开展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和刺激作用。1998年,我国在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额中,出口额仅0.2亿元,占世界总份额的0.2%,而美、法、德等国都是我国的数十甚至上万倍。但就整体而言,虽然当前我国文化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直接原因是体制和市场环境制约,但深层原因还在于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上。为此,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错误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总之,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提高对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方式、市场体系和产业体制。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方法来领导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展所长使用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文化创新环境。

3、理顺体制、分类指导,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事业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国外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主导文化的阵地,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很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将经济领域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及文化领域已有的改革成功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投资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等一系列新体制、新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进行。凡属产业性质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规定必须开放的文化领域,一律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即便是属于喉舌、阵地性质的文化单位,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强内部活力。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经营包括报刊影视、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经济的核心产业,真正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的新格局。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确保党对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宏观控制力。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闯试,又要精心组织、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4、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文化发展正经历着一场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市场主体正在取代政府主体,在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管理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目前,我国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潜在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力。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类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秀美雄奇的三峡文化,人文荟萃的武当文化,天人合一的神农文化、底蕴丰厚的三国文化,独领风骚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荆楚大地美不胜收的山水人文景观等等,为我们发展文化经济、整合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产业整合和开发力不够。即使与中部几个省份相比,我们的人均文化投入、文化产业规模等都处于落后状态。文化要走在中西部前列,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产业的整合力度,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荆楚文化的资源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执笔者:刘玉堂 刘纪兴 张硕)

第二篇:2013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函

邀 请 函

尊敬的 女士/先生: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文明湖北”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努力建设文明湖北”。湖北要在构建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大成就,就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幸福湖北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生态保障。建设“文明湖北”理念的确立,预示着我省的文明建设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厚的荆楚文化积淀、良好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以及已经取得的丰硕的文明成果,都是我们建设“文明湖北”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的相互关系、荆楚文化对于文明湖北建设的重要作用等相关课题,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明办、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12月下旬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鉴于您的学识和声望,我们真诚邀请您出席研讨会。会议有关事项如下:

一、有意参会的专家请填好回执单,并于11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寄到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相关联系人。具体会期、地点与其他事项另行通知。

二、请您紧扣本次研讨会主题,撰写提交论文,论文字数5000字左右,以电子稿发至联系人处。论文截止日期:2013年12月15日。

三、论文撰写事项:

1、以“荆楚文化和文明湖北”为主题,具体内容不限。

2、对提交本次会议进行交流的论文,将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公开出版会议论文集。

四、研讨会联络处: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通讯地址:武汉市紫阳东路45号,邮编:430070)

联系电话:*** *** 邮箱:zhangshuosky@126.com 联系人:张 硕 贾海燕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 北 省 文 明 办

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 2 0 1 3 年10 月 8日 附一:“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学术研讨会回执

姓 名: 姓 别: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 话: 电子邮箱: 论文选题: 能否到会:

附二:部分参考选题

1.中国梦与文明建设研究

2.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3.弘扬荆楚文化精神,建设当代文明湖北

4.构建荆楚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当代湖北新文化 5.荆楚文化在文明湖北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6.荆楚文化在文明湖北建设中的传承、宣传与普及 7.传承荆楚文化,构筑湖北跨越式发展精神高地 8.荆楚文化与当代湖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9.荆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0.荆楚文化与湖北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11.荆楚文化精神特质在当代湖北文明建设中的传承与弘扬 12.荆楚文化与爱国精神

13. 荆楚文化与敬业精神 14. 荆楚文化与诚信精神 15. 荆楚文化与友善精神 16. 荆楚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17. 荆楚文化与家庭伦理建设 18. 荆楚文化与湖北新农村建设 19. 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名城建设 20.道德群星现象与文明湖北建设

21. “文明湖北”建设的成就、经验、路径和目标

第三篇: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研究

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研究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摘要:将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塑造湖北城市的崭新形象,提升湖北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湖北城市的文化功能,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认为加快湖北城市群的文化生态建设是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对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荆楚文化;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

城市是人类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载体,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带来的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以人为本、改善环境,依托历史人文底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型文化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将荆楚文化的特色体现在湖北城市群的建设中,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诗情画意相互交融的自然美景有机结合的城市生态环境,对湖北在未来发展中走在中西部前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宏观背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湖北城市群荆楚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往往被称为“荆楚大地”。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从静态的空间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域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从动态的发展时序看,它不仅包括古代,还包括近现代、当代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动态的发展观来理解荆楚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经过分析和归纳,荆楚文化的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 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

2.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本项研究系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立项号[2002]052。项目负责人及本文执笔人:刘纪兴。项目参加者:刘玉堂、邵学海、郭德维、王胜利、张硕、曹顺华。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绝艳壮美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文化灵光。

3.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秦武安君白起修建的百里长渠、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长坂坡、水镜山庄、徐庶故里、荆州江陵、襄樊古城、宜昌猇亭彝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 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基地,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5. 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更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东方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 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世界第一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无双的水电能源、高峡平湖的壮观气势、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展示出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 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钟子期墓、集贤村、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晴川阁、红楼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长飞光纤、神龙汽车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汉商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教文化,以长江、汉江、东湖、龟山、蛇山、木兰山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以汉口、武昌新老火车站、武汉长江大桥等桥梁和两江的轮船码头、驳岸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四季美、户部巷等传统餐饮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醉江月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

8. 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鄂东南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上述八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特色所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文化基础,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构建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荆楚文化是湖北城市群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产业、技术、人力、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集约集成的产物。城市群的发展既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当经济增长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以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成为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很多省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市都把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强)省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从目前湖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类型来看,大多属于原材料性的中初级产品生产,如钢铁、电力、通信材料、棉纺、化纤和农产品等,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生产,如家电系列产品、装饰、食品、服装、医药、日用品等等,湖北基本上没有品牌或没有竞争优势。这种现状决定了湖北城市群的产业类型只能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外来品牌的加工车间,因此它很难形成经济中心和“增长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当从着力提升湖北经济的文化含量入手,逐步形成湖北城市群的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崭新形象,培育湖北特色品牌,使湖北经济成为我国“中部板块”的“增长极”。之所以如此,是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高度融合分不开的。

1. 文化底蕴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人们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经济,实质上是文化经济。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内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具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能力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

2. 文化要素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多重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产品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品牌的文化含量越大,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市场占有率就越大。即使是传统的初级产品,通过增加文化内涵,也能实现更新升级,获得高收益;即使是小商品,如果赋予文化特质,体现出产品的“人文关怀”,也能衍生为大产业,占领大市场。可以说,凡是成功的企业都非常注意用文化形象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生产引领时尚潮流的高文化含量产品,获取高额利润。因此,要提高湖北经济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湖北经济的文化含量,让湖北产品成为特色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享受文化乐趣,又为享受文化乐趣而购买湖北产品,从而使荆楚文化深入人心,形成巨大的品牌互动效应。

3. 文化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而且项目越大、产业层次越高、投资越多,对文化软环境的要求越高。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条件,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在当前全国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平等、发展硬环境相似的情况下,谁的文化软环境好,文化“软实力”强,谁招商引资就有优势,聚集人才就有“磁场”,发展经济就有保障。总之,文化是资本、是资源,文化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湖北城市群要成为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就一定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抓住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催生新的经济产业的战略机遇,深刻认识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荆楚文化资源与湖北城市群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荆楚文化环境”这篇大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的地位,全面增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实力。

三、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布局

湖北城市群的结构布局基本上是沿两江(长江、汉江)两线(京广线、焦柳线)排列而成,整体上呈现出以武汉、襄樊、宜昌为顶点的“两江两线”大三角形状。其中东部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孝感、潜江、天门及周边县市为卫星城的武汉城市圈;北部以襄樊为中心,包括随州、十堰、老河口、丹江口及周边县市沿汉江的襄樊城市圈;西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恩施、荆门、荆州、神农架及周边县市等沿长江、清江的宜昌城市圈。这种“三足鼎立”的城市布局,构成了湖北城市群的整体框架。从文化内涵的层面上讲,楚文化素有“崇凤”的传统,如楚墓中出土的“虎座凤架鼓”,楚庄王的名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子描述的“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及湖北人被俗称为“九头鸟”等等,都与飞鸟有关。而凤为“百鸟之王”,如果把湖北城市群比作一只腾飞的凤凰,则武汉城市圈犹如凤之首脑,宜昌、襄樊城市圈犹如凤之两翼。从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客观现状来看,长江、汉江交汇于武汉,沿两江展开的城市布局也符合“凤凰型”的城市群格局。因此,湖北城市群的文化特色应当以楚文化为主,其文化标识应当选择凤凰作为形象代表。这样,不仅符合楚文化的特点,也符合湖北城市群结构布局的特征。为此,要设计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楚凤”形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统一标识。根据对荆楚文化内涵与类型以及湖北城市群结构布局的综合分析,本着“突出重点、彰显特点、展示亮点、形成看点”的原则,笔者提出以“荆楚文化走廊”为纽带的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思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建设长江文化走廊。随着宜万铁路即将兴建和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很有必要建设长江荆楚文化走廊。可考虑东起黄梅、武穴,西至恩施、巴东,在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和长江沿线建设贯通东西的荆楚文化走廊,将沿线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连接起来,将一颗颗分散的“珍珠”串成闪亮的“项链”,如黄梅五祖寺,黄石东方山、大冶铜绿山,鄂州梁子湖,黄州东坡赤壁和鄂东名人故居,武汉的黄鹤楼、东湖、归元寺、古琴台,咸宁的竹海、桂花、温泉、古赤壁等,荆州的江陵古城、纪南城、荆州博物馆、洪湖风光等,宜昌的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当阳玉泉寺,恩施的土司城、土家民居和建筑等等,从而形成荆楚文化亮点和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

2. 建设汉江文化走廊。汉江流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可考虑从武汉经孝感、云梦、安陆、随州、枣阳、襄樊、老河口、谷城、丹江口、武当山、十堰、郧县到神农架,建设汉江文化走廊。在这条走廊上,将董永故里,云梦古泽,安陆李白故居,随州曾侯乙墓、炎帝故里,枣阳九连墩、汉光武帝刘秀故里,襄阳古城、古隆中,老河口清真寺、伍子胥庙、欧阳修祠,丹江口水库,十堰车城,郧县恐龙化石遗址,以及神农架林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等众多的文化景观连接起来,形成汉江文化走廊和旅游热线。

3. 建设荆襄文化走廊。作为长江与汉江两条文化走廊的连接线,荆襄文化走廊沿荆襄铁路和207国道纵贯湖北南北全境,并且向北与河南的邓州、南阳连接,向南与湖南的常德、张家界连接。在这条文化走廊上,可考虑将南漳水镜山庄,宜城的楚皇城,荆门郭店楚简、龙泉书院、漳河风景区,钟祥明显陵,公安“三袁故居”、南平文庙、黄山头风景区,松滋洈水风景区、新神洞等人文景观连成一线,形成纵贯南北的荆襄文化走廊。

将三条荆楚文化走廊连为一体,就形成了连通全省,呼应周边的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其中省会武汉既是华中特大城市和全省的经济、政治中心,又是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的中心和首领;宜昌、襄樊两个大城市则发挥着“凤之两翼”和次中心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中华(荆楚)文化与“五个湖北”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华(荆楚)文化与“五个湖北”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周“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研讨班暨中华(荆楚)文化与‘五个湖北建设’研讨会”于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召开。在桂老师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这次盛会,受益匪浅。研讨会期间,桂汉良、王明荪、刘玉堂、李道湘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见解深刻、热情洋溢的主题演讲。在此基础上,与会学者围绕着湖北省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文化强省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为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加这次研讨会,聆听众多专家学者的教诲,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通过各位老师对中华(荆楚)文化内涵、精神、发展历程的讲解和王明荪老师对台湾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经验的介绍,我对湖北省在开发与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文化建设要警惕宣传“喧宾夺主”。

与会学者多次提到湖南省利用网络游戏的方式宣传洪战辉光荣事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这种方式却存在过度宣传喧宾夺主的不良倾向,这是我们不得不警惕的。虽然说,通过网络游戏洪战辉的名字和事迹得以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是国外。但是,真正理解洪战辉精神的人又有多少呢?大部分人恐怕只是在玩游戏,并没有去关注英雄人物的具体事例,理解人物背后的精神更是不可能的事。我们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不少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时至今日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又有多少呢?应该是寥寥无几了吧。通过系统的学习尚不能深刻的学习英雄任务的高尚品质,更不要说通过打游戏了。我并不是反对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只是我们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与宣传工作相衔接。宣传只是手段,我们不能只是想着把自己的文化宣传出去,若是不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文化、记住你的文化,我们的宣传工作说到底还是失败的,我们就偏离了传播文化的最初目的。

二、防止“运动式”文化建设。

“运动式”工作方式虽然为人们所痛恨,但是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更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想起它,利用它。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运动式方式也是存在的。就这次研讨会来说吧,与会者在会上见仁见智,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但是会议结束后,这些意见可能就会束之高阁。甚至连意见提出者自己也不去关注意见是否得到了采纳。运动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有许多内容根本就不属于中华文化的内容,或是不属于某一种区域文化。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或是区域文化的与众不同,东拼西凑,牵强附会地把许多不相干的文化因素拉进来。这对于文化建设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还有一点就是高谈阔论地提出大量振奋人心的意见,实质上却根本不具有可行性。例如,有学者借广东经济发展带动粤语热的实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这条意见很正确,但是在当前的湖北文化建设方面有借鉴意义吗?显然是没有的,因为我们的经济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广东,我们的文化发展也不可能等到经济水平赶上广东时才去发展文化。因此,这类的建议是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参考价值的。

三、建设文化要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

“打造”一词经常出现在文化建设中,反映了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误区。那就是不顾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一味的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坚持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文化有着特殊的区域性。虽然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但是一旦文化被创造出来之后,她就属于某一国家或是地区。虽然,有些文化确实有普适性,但那毕竟只是少数的凤毛麟角。我们可以在武汉建一座更豪华的宫殿,取名“故宫”。可是谁会觉得她跟北京的故宫有可比性呢?其次,文化的生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可以完成的。我们没必要把“一年建项目,两年出效果、三年树品牌”这种经济发展的口号用在文化建设之中。最后,文化的生成也有一点的具体性,不是所有城市建设文化风情街都能带来文化气息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以为的模仿他们。当然,为了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也是不可取的。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家都明白的,但是在文化建设中却常常被忽略,因此也是不得不提的。

四、文化研讨会要注意培养新人。

这是参加的研讨会都是中华(荆楚)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这保证了会议的质量。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学者大部分都在50岁左右,鲜有年轻的面孔。若不是桂老师关心学生的成长,我是没有机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次会议。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参加研讨会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不仅可以聆听诸位大师的高见,更可以一睹该领域学者的风采,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同时,讨论会上积极踊跃的场面对于学生做学问的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建议下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时,可以让各位学者带上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参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学生参加研讨会也有利于会议成果的传播好传承。毕竟这些文化成果最终是要传给青年学子的,而且青年学子在传播文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第五篇: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王威孚、柯育芳;柯育芳执笔)

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对策

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我们认为,要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推动湖北在中部实现全面崛起,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首先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问题,上下联动,政府与企业同心,更新政府办文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奋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深深感觉到,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大的是观念障碍。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在这一方面,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要着力破除旧观念,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思想,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市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 以上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美国还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频道中,60%-80% 的节目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 6%-7%,却占据了总放映时间的 50%以上。2000年,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的产值首次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它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2002年,日本动画产业的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日元,超过了汽车产业,成为该国支柱产业。伴随风靡亚洲的“韩流”,韩国已成为新兴的文化出口国家,仅2001年其电影出口额就达1100万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如何永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发挥其创造力和影响力,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大问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加入WTO,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进入,都已经成为事实。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1迅速行动,把自己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把自己的文化产品做多做好,把自己的文化服务做优做全,以此来应对外来资本和外来产品的冲击,抵制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我们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确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上、文化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生活的内在质量,对音乐、影视、书籍、旅游、教育、数字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极大地增长了。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招商引资和员工素质的可靠保证,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在十六大四中全会的决议中,又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的思想;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以下作用:(1)优化产业结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下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一、二产业的中心地位逐步让位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知识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高,能够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具有传统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湖北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凭借其价值增幅大,投人产出比例高的特点,增加第三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层次。(2)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人点。一方面,文化产业门类繁多,劳动力的择业面相当广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资本密集度大多不高,与制造业相比,同样的资金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3)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不存在物质污染,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符合现代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发展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就必须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由过去“管脚下”到“管天下”的转变,从过去单一靠行政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打破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条块分割,侧重管方向,管宏观,创造环境,提供政策,搞好服务,实现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文化市场来讲,设立政府职能时,一要体现无歧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和外国的经营性文化产品、服务都应给予“国民待遇”。二要体现透明和可预见性原则,尽可能地公开与文化产品贸易相关的法规、政策、措施和程序。三要提供政策法律保证,包括文化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四

要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在协调、管理、组织、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许多文化公司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期望。我们调查时,江通动画公司董事长朱佑兰特别提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文化企业加大融资力度,认为“内部机制和观念陈旧是目前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央已确定在全国35个单位和9个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行业遍及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艺院团、影视制作企业、印刷、发行、放映公司等。我省虽然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但我们要比照试点省市的改革,积极主动,跟上甚至超过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争取走在时代的前列。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在政府推动下,让文化企业走集团化的道路。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将经济规律和国情省情有机结合,走资源整合之路,走集团化之路,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有条件下,我省集团化的路子,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在省直同系统内部组建集团。第二步,可实现在省内的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大集团,这种集团必须以行政推动、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建成全省统一 的分类别的集团。第三步,按照市场规则,实现多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组合,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

总而言之,新世纪的湖北文化发展,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开阔的视野,以开放的思维,以特色文化为对象,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省份、乃至跨国度的多元合作与多边协作。因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再只是属于本国度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封闭式、单元性的发展,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边渗透、多元合作的开放性动态式的发展。因此,新世纪湖北文化发展的重点还在于必须从观念上、从制度上破除以往的垂直系统的、封闭的行政管理意识与方式,实行政府协调下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多边合作方式,聚焦特色文化对象与文化品牌工程,遵循双赢乃至多赢的市场法则,极大限度地调动、吸收、整合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制度资源,加快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开创建设湖北文化强省的新局面。

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对策

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支持本地文化企业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湖北的文化建设。

1、多途径、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走开放式发展之路

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办文化,用开放的思维,多途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股份公司、外资等多种形式的、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做到多个轮子一起转,多种形式一起上,使我省文化产业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2005年7月22日闭幕的武汉首届“文洽会”上,民营资本占引资总额的67%,说明民营资本在今后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将逐渐打破现有的文化产业所有制格局,政府应

出台更加周详、明确、前瞻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

在现阶段,必须调整、完善文化经济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现有的文化系统所形成的国有资产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控制力。政府要在经营属性明确的一些产业领域,采取放弃股权、减持股权、出售、拍卖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地资本办文化产业,使文化领域出现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入、产权结构多样、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方共同受益的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必须降低文化产业企业的准入门槛。我省首届“文洽会”闭幕9个月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位资金突破20多亿元,其中武汉市12亿元,武汉盛世包装、国体武汉商城等项目到位资金大大超过签约额度,说明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取得了初步成效,情况令人振奋。“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体现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最终要依靠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但是,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我省实际,目前还必须把政府投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不能一提吸纳社会资本,就放弃政府目前应该承担的一定的投资任务。除政府直接投入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必须作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在税收上进行优惠。其次,要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允许文化事业单位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对其享有使用权的房地产进行开发经营或置换出让,免征土地有偿使用费。第三,要在产业政策上实行倾斜,把文化产业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政府在给文化产业以大力扶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能只有扶持没有管理,并逐渐向以管理为主的角色转变,在一定的时机淡出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目前迫切需要明确界定文化的公益性、公益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类不同性质,能让社会资本进入的明确敞开大门,不能进入的领域则用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定。

2、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明确重点,走突破式发展之路

这里的产业布局有两层含义。一是全省范围内各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理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整个产业发展规划中,找准文化产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各区域之间、各重大项目之间的关系,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的行业、地区、项目,予以扶持。

具体说来,根据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行业的选择上上,要着力抓好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图书出版业、期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发行业。这六类文化产业,都是我省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要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这些重点行业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品牌。

在地域上,要构建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带动辐射广大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特别是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重点推进经济基础好、文化特色浓、人流物流多的地区优先发展。武汉区域性文化中心的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武汉市在整个中国中部地区中居于中心地位,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在全省最好。通过近十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借助中央“中部崛起战略”使其地区更显重要,整体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发展湖北的区域文化产业,首先要确立武汉在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要充分发挥其交通、人才、资源等优势,以会展业、广告业为主,辅以旅

游业、城市娱乐业、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武汉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重点项目上,要建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如多功能的影视城、娱乐城,高技术、高收益的文化产业园等。为了更好地扶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现多元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是必要的,特别要注意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协调,整合资源,逐步形成湖北以若干文化企业集团为主干的产业格局。

在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倡导和营造有湖北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地区文化产业若是没有区域文化特色,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五点必须注意。一要倡导具有荆楚文化特点的公司文化、工厂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等;二要赋予商品的楚文化内涵,提升商品价值档次;三要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旅游经济;四要将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提升湖北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湖北城市的文化功能;五是各种文化工程建设特别要有荆楚文化特色。

打造重点项目,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要按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强强联合,走出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路。在重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动介入,不但要给予政策上的特别支持,必要时要将组织者、投资者、管理者三个角色集于一身。

(3)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培育群众文化市场,扶持群众文化产业

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首先要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的前提是科学地考察每一种戏曲生存发展所具备的诸方面社会历史条件。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都要支持。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民族戏曲多剧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第二,必须扶正固本,重在建设。一是剧种建设。要使本剧种艺术成为随着时代与人民生活发展而发展的鲜活艺术。二是剧目建设。要树立精品意识和艺术创新精神,认真打磨本剧种的代表作。三是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各剧种编、导、演、音、舞、美各种优秀艺术人才。要推动戏曲表演团体的改革,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要大力加强艺术科学研究,建立剧种研究会,围绕剧种建设的相关问题,召开专题或综合的研讨会。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是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宏观管理,按市场规律发展群众文化;二是要建设良好的群众文化设施,制定群众文化发展规划;三是要引导市民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消费;四是要设立群众文化产业基金,改革文化投资方式和渠道;五是要完善群众文化经济政策。

在发展文化消费市场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正确认识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将它置于其他市场的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给予关注、扶持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的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4)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与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联手,走共同发展之路

我省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除已经

组建的以《湖北日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以湖北电视台为核心的广电集团、以湖北新闻出版局为核心的出版集团、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期刊集团等外,还可将有荆楚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等著名企业加以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目前,我省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

    和谐文化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门类,......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省文化厅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

    湖北发展文化产业 动漫原创百亿目标

    南京投石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发展文化产业 动漫原创百亿目标“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湖北省响应国家号召,将重点扶持动漫产业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

    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

    荆楚文化(合集五篇)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范文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精选范文: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2篇)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省文化厅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