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质量的新闻需要深入调查和持续投入
高质量的新闻需要深入调查和持续投入。请您使用下面的链接将澎湃新闻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别人。如有更多合作需求,请查看我们的版权页信息或给contact@thepaper.cn发邮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生命,需要高质量的交往
序言: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
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其实交往过度是很致命的。
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起交往的一次海啸。
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结果上,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是利益的结合体。而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不是吗?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
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而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那他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猪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生。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而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大家知道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欺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声。
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的吸附与粘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的渗透与融入。吸附与粘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欲,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去世之后,俞伯牙黯然地把琴摔了。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果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唱。
第三篇:教学需要我们全心的投入
教学需要我们全心的投入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概率》,它的特点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简单易懂,中考分值大约占到百分之十。是初中数学概率学习的最后一部分。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这一章也因为其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多数学生因解答步骤不完整而失分,还有部分学生因读题不准,一字之差,引起题目理解有误而失分。如何更好地完成这章的教学呢?我们数学组利用课间休息进行了研讨,一、认真分析了教材,把每一节的知识点认清,如第一节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概率的概念及意义还有计算的方法。难点是完成学生由大量重复实验的频率到概率的转换,为突破此难点我们设置了几个问题来铺垫:1、抛一枚均匀的硬币一次有几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2、抛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有几种结果?(在这里如果学生回答三种,则问那么一正一反的可能性是不是三分之一,为什么?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相等,那么怎么就能变成可能性相等的?)在问题一步一步推进中,让学生明确计算概率的前提是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且我们总结出解题过程的三句完整的话来规范学生解答步骤。
接下来,我们又重点研究了教学方法,尤其重点分析了树状图和列表法的教学中的点拨与引导的方法,如何更自然巧妙地完成知识的点拨,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自主掌握。
第三我们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中考所涉及的本章知识,进行了归纳与整理,设计出本章习题,点出几个易考的热点,如游戏公平与修改规则,商场转转盘与直接给奖金,函数方程与概率结合,物理知识与概率知识结合,测池塘里的鱼等,尤其是像拿出一个球放不放回去之类的易错点也准备了练习题。
第四,我们对模拟实验这个易被忽视,理解不全面的知识进行了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研中,我们能互相讨论,认真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仁的意见,在讨论中明确知识,改善教法,效果良好。
实践证明,我们的讨论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学比以前更有针对性,这也让我们看到教学工作真的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对教法的选择,对习题的设计。只有用心地投入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
第四篇:新时代需要“暖新闻”
新时代需要“暖新闻”
摘 要:近年来,多种媒体兴起报道“暖新闻”、传播积极乐观精神的潮流。“暖新闻”的正能量话语通过情感诉求,强力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共存感。新闻话语中出现的高频词语能间接地表达隐含的价值观念,同时提示并强化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观点立场,让其产生“被关注”的满足感。笔者结合自己创办的“暖新闻”专题节目《越听越爱》的体会,探讨了“暖新闻”热的社会需求、报道方式和传播特点,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读者共享。
关键词:“暖新闻”;时代需要;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36-02
新闻媒体必须要有战斗力,要敢于做出揭露假、丑、恶的批评性报道,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彰显媒体的职责。这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得出的媒体共识。
不过,近两年,一些有深刻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相继推出的“暖新闻”,却似一道亮丽的彩虹,照亮了舆论空间,温暖了大众人心。
2015年4月,凤凰网推出《暖新闻》栏目,聚焦生活中普通人的高贵人性与爱,短短两个月,点击量超过一个亿[1]。
2016年1月,《中国青年报》创办《暖闻周刊》,主打向上向善好活法,用有温度的新闻和故事呵护人心[2]。
中国之声《最美新闻人》,每天推出一个先进典型,号召大家为身边的榜样点赞。
还有包括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内的各级各类媒体,也纷纷推出类似的栏目,旗帜鲜明地宣传报道这些温暖人心、催人向善的“暖”新闻、“暖”故事,被受众广为赞誉和传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暖新闻”的突然走红,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究竟什么是“暖新闻”?“暖新闻”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媒体该怎样讲好“暖新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暖新闻”的走红,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
1.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3]。“暖新闻”正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温暖故事,激发起社会大众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力量,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恰好契合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和要求。
2.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的实质是爱和归属感。“暖新闻”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使处在深刻变迁和剧烈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矛盾与焦虑得以缓解,看到了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找到了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的力量和方向。
二、“暖新闻”的内涵
“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媒体中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在议题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效果都有着丰富的实践。而这些都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首先是构建群体认同和社会共识。“暖新闻”的正能量话语通过情感诉求,强力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共存感。新闻话语中出现的高频词语能间接地表达隐含的价值观念,同时提示并强化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观点立场,让其产生“被关注”的满足感。受众通过这些话语建构起了认同感和满足感,媒体便可以有效地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其次是联结个人话语和国家话语。媒体用“暖新闻”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百姓切身的生活状况相衔接,对人性、情感、世事等日常生活进行呈现,借助新闻语言把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相联结,将个体生活的经历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变迁、国家话语的传播相联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4]。
就连向来以揭丑曝黑为主业的西方媒体,近几年也开始向积极、正面的内容转向,知名互联网媒体《赫芬顿邮报》在2012年已办有“好新闻”栏目,2015年初,该媒体负责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了其编辑方针的转变:要大幅增加具有?e极意义的新闻报道,致力于关注普通人和社区的故事,报道民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解决问题[5]。
笔者认为,所谓“暖新闻”,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它首先是新闻,具备新闻属性,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它是正面报道的“好新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真实,温情,能触碰人的心灵,看过或听过之后,能让人在感动之余,产生向上向善的积极的力量。
3.新闻事件的主体不仅是那些“高大上”的先进典型,更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比如医生、教师、学生、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等;新闻事件也不仅仅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还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凡人善举,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笔者曾创办、主持的陕西广播电视台陕广新闻《越听越爱》节目,就是一档以“暖新闻”为主的专题节目,每天都会选取发生在生活中的“暖新闻”和大家分享,并引导受众参与讨论,立足给大家提供一个讲述爱的故事、倾诉爱的渴望、表达爱的心声、分享爱的体验的平台。
节目研发阶段,不少人都担心,“暖新闻”、“好故事”哪有批评性报道那样有刺激性和关注度?会不会像天天吃糖一样容易让人胃酸!事实是,《越听越爱》节目开播一个月,收听率就跃居频率所有节目前三名,之后,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频率所有节目前茅。这是所有编播人员努力的结果,更源于受众心灵深处对正能量的渴望和需求。
三、“暖新闻”的传播特点
1.人人参与,大众传播。“暖新闻”回应的是人们的情感需求,生动的新闻故事,使大众产生积极向上的冲动和力量;而更多普通人的爱心善举,让大众看到了真诚和善良、公平和正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媒体的报道、大众的讨论,对新闻当事人是一种光荣,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生物“趋光性”的角度来讲,每个和“暖新闻”有链接的人,都会主动成为“暖新闻”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第五篇:农业大县需要持续的坚守
坚守不是四平八稳地混日子,更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守摊子,应是竭尽全力地“趟路子”
方城是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中处于靠后位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方城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审视方城各项经济指标,2010年与“十五”末相比,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由全市靠后位次步入中上游水平,一些主要指标增速全省排名靠前,实现了新的突破。回顾过去,我深深感觉:农业大县更需要一种持续的坚守。
这种坚守不是四平八稳地混日子,更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守摊子,而应是竭尽全力、甚至殚精竭虑地“趟路子”。这些年,我们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思维、机制、管理”创新,实现了向经济强县的科学转型。
农业大县要立志成为农业强县,这要求我们不能放弃粮食生产,要向科技要增产,要靠科学增效益。2010年方城创下小麦、玉米亩产达到1608.06公斤的高产纪录,正是向科技要增产取得的硕果。利用“农林牧沼结合型循环农业”的路径,用试验区90%的耕地通过科技攻关生产出100%—110%的粮食,用节约下来的10%耕地发展蔬菜、养殖等高效农业,不仅实现了高产高效,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大县的转型和提升,一方面是“敢想”,要敢于冲破思想束缚。传统农区与先进地区的最大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必须加长“短板”,促进转型。在“敢想”的同时,还要“敢闯”、“敢干”。每年干好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大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方城拥有丰富优质的硅石矿,2005年我们引进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法”制备多晶硅项目,但由于该技术几年内产生不了效益,县里还要搭上地和钱。干还是不干?有些领导开始“犯嘀咕”,但我们决定要坚守下去。六年坚守终结硕果,该公司去年用物理法工业化生产出了纯度达到99.9999%以上的多晶硅,5年内产值将达120亿元。
苦尽甘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大县要变为经济强县,必须摈弃短视思维,要耐得住发展的寂寞,要受得住别人的冷言冷语。基础差,起步晚,更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走经济增长而群众未得实惠的“窄路”。我们期待着,再过两年方城的财政收入再次翻番,那个时候,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或许会更加深刻。
(本报记者 曲昌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