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000字]
新闻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下面先谈谈主要的三种新闻体裁,然后再就学员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构思是一切写作的基础。提笔前一定要想好自己准备写什么,确定中心思想,通常中心思想体现在标题上。然而在来稿中,标题与内容不搭界或题大事小的情况经常可见。接着要考虑我怎样写,为文章搭好架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结尾最后使用哪项素材等等。然而在来稿中,许多文章显然缺乏对结构的思考,走题、详略不当、套话连篇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两点对新闻写作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就是在这个方面,问题实在太多,包括一些专职通讯员,也常忽视这些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文字倒是通顺,却不知所云。所以,在谈具体写作时,先要求每个人自己想好:我要写什么、我准备怎样写(包括采用各种体材)
二、消息写作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消息的客观性原则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判断。即使想报道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事实来表达倾向,不能由记者在消息中发表议论。
一般的事实性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教多,即整条消息根据一件事实的方方面面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于是就形成以下“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
1.导语。事实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或事实的关键点,安排在导语中向读者报告。导语中,又要把最重要、最精彩的话,作为第一语。
2.进一步说明或解释导语中谈到的事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仍然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可分为若干段落。
3.必要的背景材料,也按照重要程度编排。
4.次要的补充材料。
如果将这样的消息从后面删节,删到只剩下导语,甚至只剩下一句话,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并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显然,导语在消息中的位臵举足轻重,一定要写好。
导语主要有四种类型:事实性导语:概括性导语;描写性导语;延缓性导语。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那一种。关键把握两点:理解所报道事实的关键之点;及时找到最能够打动读者,引导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动词或短语。
导语一般要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1,简要告之读者具体、明确的事实;2,事实发生的时间;3,新闻来源;4,发生的地点。
其他常见的消息结构,还有积累兴趣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提要结构等等。
三、通讯写作
不拘一格地具体而详尽地报道事实,便形成另一主要的新闻体裁——通讯。通讯的共同特征,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方式综合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不论报道的是事件还是人物,它一般要始终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展事实,因而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通讯协作比消息灵活,允许记者表达倾向(当然,某些通讯也可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但写好了不容易,因为需要更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
通讯要求非常明确主题,提炼好通讯的主题,通常通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深入分析事实的特点,了解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精神。这方面可窥见作者的分析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
通讯的结构类型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一条龙”式,即时间上的纵向结构。2,“破西瓜”式,即空间上的横向结构。3,“剥竹笋”,即从简单、表达化向纵深发展,最后达到高潮,点破主题。详略得当、前后呼应,是通讯写作中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
四、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是由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演化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法,专门就时事作出分析,表明大众媒介对它的立场和意见;有时,某些事实通过评论透露出来,不再专门发消息。
评论有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员、短评(或小评论)、编者按、编后等八种。以下同的形式表明媒介不同层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立场。新闻评论必须是就时事发表意见,与一般的评论文章有区别,要求时效性。评论写作的重点是:1,立论;2,论据(事实、数字,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论据等等);3,论证,逻辑上包括一般的三段论法、归纳论证、反证、喻证等等,形式上包括正论、设论、驳论等等。4,结论。
五、要研究报纸,不要简单模仿大消息、大通讯、大评论
从收到的习作看,很多学员写稿时没有考虑是在为谁写稿,消息有肩题、主题、副题,上来就是全国的形式如何,落实下来不过是本部门某位领导讲了几句永远正确的话,或者本支部制定几条改进工作的措施、通过了一项很具体的决议。通讯的标题大得很,“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伊始便是“井塔巍巍,一轮红日„„”。发表的言论,或是人人能够想出来的大道理,或者明显地在一教训人。一般情况下,来自基层的新闻报道,不宜简单模仿大报纸头版消息的架势、较典型的通讯结构,以及社论、编辑部文章的语调(现在这类评论也很注意平易近人了)。
还有一种模仿,就是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什么内容,本部门也有,就跟着马上写,这是很傻的做法。
问题在于没有研究报纸,想想报纸上那些版面、哪些内容适合我来写。人民日报有各个专版,一般来说,经济、文教、社会、法治、读者来信等专版,都有适合我们的学院投稿的栏目,可以反映基层的生活。这些栏目的文章开口很小,事实新鲜,对于面上的工作有启示意义。例如最近朱总理亲自抓粮食政策的问题,一位在粮站工作的山东学院研究了报纸,没有跟着写已经发表过的内容,而是认真地琢磨总理视察是的讲话精神,写了本地粮站办“粮食银行”的消息。事情在粮站是日常工作,但对面上工作言,则对贯彻中央的粮食政策有示范意义,这就对上口了。
六、一定要跳出本部门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
许多事情在本部门是大事,但是放到全国全省就算不了什么了。新闻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写稿之前,一定要将你选择的事实用全局的眼光来衡量一下,大体考虑以下五方面:1,该事实在全国或全省的意义怎样;2,该事实与最近党和政府需要宣传的政策是否有关;3,该事实对于正确引导某一普遍性质的问题是否有启示意义;4,该事实是否具有特色,可以通过报道引起共众的注意;5,该事实是否具有趣味性或人情味,报道它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第一点发生的机遇不多;第五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把握第二、三、四点。这需要提高政策水平,养成分析报道形式的习惯。如果陷在本部门的圈子里,会把什么都看得很重要,结果大部分报道会白写的。
七、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
即使是从事专业报道工作的同志,来稿不分体裁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常见的情况有:1,通讯标题,但报道的基本结构是消息。2,消息开头,主体像通讯,最后又演变为评论,三合一。3,消息标题,基本结构是通讯。这几种新闻体裁的语言特点很不同,消息语言要求客观性、通讯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评论语言很严肃的。即使报道的事实含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体裁合一,就很难在原稿的基础上修改,除非重新写(但时效又过了)。
根据事实本身的情况,确定采用何种新闻体裁,写前心中必须有数。这也是稿件能否被采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要具体事实,不要空话和套话
来稿中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具体事实的报道很不充分(显然缺乏细致的采访),于是空话或套话代替了报道本身。例如这样的报道:“某领导部门把**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他们研究市场,找出差距,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指标,科学地组织生产,强化现场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话不是出现在概括性的导语中,而是作为消息或通讯的主体,最后“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而结束。什么解决的问题,怎么组织的生产,这正是需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的,但是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些空话。这些空话讲多了,形成了套路,就变成了套话,可以搬来搬去,就是没有价值。所报道的“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读者仍然不知道。
九、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
也许是对本部门的工作非常熟悉的缘故,许多学员自己很了解的东西,误以为读者也很清楚的,由于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便在稿件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外人看不懂的生造名词,例如“三不放过”、“省检”、“三条线”等等,甚至报道写到结尾,也没交代事情的缘由。写做时总想着,若是读者看了会不会不懂?谨记:对于读者,任何解释都不会是多余的。不厌其烦的解释,这应成为记者工作的职业本能。
十、写消息 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你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你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你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你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这种上司的奴化心态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5、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十一、写通讯注意的几个问题
6、标题不要过于笼统,大得无边。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你必须一切从头讲起,不得不面面具到,难于把握材料。
7、不要这样写:“提起***,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说,他真是个好**”。甚或中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多,这大多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套话。类似的套话还有不少,例如“他一心扑在**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不图„„,只图„„”等等。还有一些格式上的套路一段感谢的场面之后,然后是:“事情是这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还没有真正直近生活。
8、不要这样写:“他兜里揣着病假单,坚持上班„„”。这是不真实的作者编的套话。既然带病坚持工作,何必要把病假单带在身上呢?如今讲究产品质量,如果人家知道是带病工作的产品,还会买吗?根据《劳动法》,除了危急情况,带病坚持工作而领导没有制止,要承担责任的。
9、不要纯自然地采访的内容全部写进通讯。要适当编排,提炼出积极的主题,十分材料用三分已相当满了。
10、不能将商业广告性质的企业领导人通讯,作为新闻投给党报。要划清为党报写稿与商业活动的界线。
十二、写新闻评论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是非感,但又自己讲不出几句话时,不要硬写。多看看有关材料,学些基本的社科-人文知识。
2、不要只从“应当怎样”思考,换个思路,甚至逆向思维,也许会豁然开朗。
3、把握政策和法律,避免只凭道德义愤评价时事。
第二篇:托福写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谷天田外语给大家分享一下托福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一:语言过于简单
新托福写作部分要求考生的语言使用恰当,不过即便考生的词汇使用时有一些小错误,他的文章也可以得到高分。但是如果同时还有一些语法错误的话,那么就很难让阅卷者准确理解句子的意图,这个时候文章的得分就会比较低。
另外,经谷天田外语分析发现,若考生只是使用一些简单句和简单的词汇,那么他是无法来阐述较为复杂的问题的,而当文章的句子和单词过于简单时,得分往往不会超过3分。
问题二:字数不够
对于独立写作的字数要求,官方的说法是:“An effective response is typically about 300 words long.If you write fewer than 300 words,you may still receive a top score,but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shorter responses typically do not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needed to earn a score of 5.”.可见,若想得到高分,考生最好能将文章写到300字以上,虽然有些文章字数不足但仍可得到满分,但是毕竟这种情况比较罕见,要充分对于考题展开论述,从而有利地支持文章观点,充足的字数是必须的。
问题三:托福作文模式化
文章的发展指的是运用例子,细节和理由来支持你在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阅卷者不希望看到考生为了凑字数而过多使用一些 “模式化”的单词或句子来发展文章,也不愿意看到考生过多抄袭或者沿用题目中的句子。他们会考察考生在用自己的话论述观点上的能力。
问题四:文章逻辑不清
如果考生的文章是组织有序的,那么阅卷者从头看到尾也不会感到糊涂。文章结构的有序,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了诸如 first,second之类的连词就可以达成。文章中所有的句子必须服务于你的论述主题,一旦脱离了主题,那么再精辟的连词也是徒劳的。
以上就是谷天田外语提供的关于托福写作应该避免的四大问题,希望大家在托福写作备考中能够有意识去避免,在写作练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在考试中顺利取得高分,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三篇:简讯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简讯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真实。简讯写作其实就是传递简讯信息,而简讯的生命在于真实,因此真实是简讯写作的第一位的要求。我们大家既然要向供电报供稿,就一定要承担起真实的责任,确保笔下所写的一切事实都是真实,绝对不能虚构。
第二,准确。简讯写作伴随着真实而来的是准确。这要求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准确,注意核实数字、时间、地点、人物的姓名。切不可大笔一挥,用“差不多”的思想写作。在数字上,我们尤其要有一个敬畏之心,防止以偏盖全,以少数而代替多数,在数字的引用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三,及时。简讯写作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有时我们写完一篇稿子传给供电局的时候,往往会听到“时效性不大强”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简讯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时效性。今天发生的简讯必须今天写,在简讯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向办公室提供。如果做不到时效性的要求,那么简讯写作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和特色。
第四,客观。简讯是客观的,是中立的,不能带有主观感情和色彩,更不能有所偏向,有着过于鲜明的主观立场。简讯写作中必须要做到客观、中肯,不偏不倚,全面到位。
第五,不能合理想象。我们许多新闻工作小组成员在写
作时非常喜欢合理想像,甚至喜欢描写心理状态。但这对于简讯写作来讲也是一个大忌。简讯写作要求必须写他眼中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每一个简讯事实都要引证出消息来源,据某某人说,据某某介绍,据了解等等。
第四篇: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李文彪
新闻写作是一手活儿.这手活儿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就是说,新闻写作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一手活儿,不一定非得科班出身,只要具备一般的文字水平,能把自己发现的事情按一定规格,顺序写清楚就行了.爱好点文学的人,更会得心应手.新闻写作是一门学问.上面说的“人人都能学会”,讲的是入门.入门确实不难,再往里走,就复杂得多.就像学习夹杂着汉字的日语,挺有趣,挺好懂.深入学下去,啃到语法,你试试!新闻不仅向读者提供信息,而且要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不仅让读者“知道”,而且要让读者“思考”;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反映前因后果,背景前景.这就需要新闻写作者具备理论修养,新闻敏感及深刻洞察事物的视觉和能力.具体讲就是与时俱进的政治性,超前预见的前瞻性,纵横捭阖的思辨性.入门不难——使我们得以办班培训通讯员;登高不易——便有了这一讲座的主题:给各位通讯员朋友提个醒,新闻写作中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一,用事实说话
第一要用具体事实说话
所谓具体事实,就是借用文学手法,形象细腻地展现客观场景,讲出故事来.具体事实排斥抽象化,概念化.概念加数字不是具体事实.例如: 党委在着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围绕安全施工的中心任务,以教育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核心,以制度作保证,以各项活动为依托,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的路子.针对驻地环境差,生活艰苦的实际,狠抓“文化线,生产线,卫生保健线”工作,稳定了第一线的“三线保一线”工作,稳定了职工队伍,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了生产的稳产高产,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建设.读了这样的“新闻”,眼前白茫茫一片,耳朵里嗡嗡乱叫,真是“四大皆空”.估计被表扬,宣传的单位领导也不会满意.因为看不出他有什么先进之处,让上级看了,似乎是牵强附会,硬做文章;也兴许是沽名钓誉,别有企图.这反而损害了领导.用具体事实说话,效果可就不一样了.比如同样讲狠抓安全生产,有一篇稿是这样写的: 当太钢一位处长大摇大摆地走进轧钢车间时,一名胸佩绿牌的青年安全监督员毫不客气地向他亮出了“红牌”,令其退出厂区,并告诫说:“今后不准穿凉鞋视察工作,这样不安全.” 具体事实排斥一般的程序,一般的过程,一般的规划,计划,规章,认识.程序,过程,规划,认识,不是具体事实.有的通讯员以为,工作报道,所做的工作就是具体事实,所以不管反映哪一项工作,都“且听我从头道来”.诸如“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组长,×××任副组长,抽调××人任工作人员”;“下发关于×××文件,订立关于×××的规划,提出×××的要求,制定考核办法”;“以××为目标,以××为核心,以××为主攻方向,以××为原则,以××为手段,以××为宗旨”;“出动××万人,××辆宣传车,散发××万张传单,接受×××群众咨询”;“领导班子提高了认识,一致感到……
这样的概念和数字的堆砌,罗列,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吗这样的内容登出来,恐怕只能有两种人看: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最近又有变化,据说写作者也不看了,自个儿看了也闹心).还有,一般的规划(计划,打算,要求)规章也不是具体事实.我曾审阅一篇消息,讲某市国税分局大打服务牌.文中有这样一大段: 该分局制定了优质服务各项制度,如星级办税员管理制度,违诺处罚制度,首责人制度等等.在服务接待上提出了”三声“,”三心“,”三主动“,”三个一样“.”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心“即接待纳税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三主动“即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主动宣传税收政策,主动为纳税人排忧解难;”三个一样“即生人,熟人一样亲切,缴税纳税一样热情,忙与不忙一样耐心.全体同志按照分局.主动热情,依法办税,高效迅捷,遵章守纪”优质服务规范的要求,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纳税人.整个儿把规章制度搬到新闻稿里面来了.定得再细,说得再好,归根结底不就是个要求么
新闻是给人看的,无论记者还是通讯员,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作为读者,你肯定也不爱看堆砌的概念,罗列的数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要再写这些枯燥的东西了吧!从思维规律看,人们认识事物也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让读者阅读新闻,接受其中的思想,别无它法,惟此路径:把热腾腾,香喷喷,活生生,鲜亮亮的事实捧给读者.比如,眼下全省公安机关都在搞“民心工程”,反映这方面工作的稿件很多,其中不少是陈列意义,目标,措施和概括成果.这样的稿子基本都被“枪毙”了.给人打烙印的是《城市晚报》登的《公安局长先检讨后返钱》.(本报公主岭电)近日,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公安分局在平顶山村,解决了一起反响较大的伤害人心事件.1999年8月.公主岭市开展“收缴散失社会上的黑枪”专项斗争.镇郊派出所找到平顶山村治保主任孙士安协助工作.当时主持工作的孙影指导员明确地说:“只要是主动交上来的,由你(指孙)统一上交派出所,不再作罚款处理.”孙主任回去后,挨家挨户做工作,共有8人主动把枪交出来,由孙主任一起送到了派出所.孙指导员却说:“光交枪不行,每人还得罚款200元.”这8人有的被罚200元,有的被罚100元,共计罚款1200元.这种不履行承诺,不取信于民的做法,在群众中影响很坏,事过3年多,村民还一直积怨在心.日前,范家屯镇公安分局王洪波局长,曹清波指导员及镇郊派出所的办案人员,在平顶山村召开大会,王局长作出检讨,镇郊派出所把1200元罚没款当场返还当事人.这样一个娓娓道来的具体事例,胜过几千字的意义,规划!当然,具体事实并不排斥一切“规章,规定,决定”类内容,这要看上述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新意,是否有特色,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为群众所关注.如也是在“民心工程”中,省公安厅2002年7月初出台了一个《关于解决滥施罚没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各级公安机关不能单纯以罚款数额多少作为衡量单位或个人工作实绩的标准;不准将罚款与民警的奖金,福利挂钩;坚决杜绝向基层所队和民警下达罚款指标的错误做法.这些规定就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可纳入具体事实范围.因为以罚款来创收,早已在社会上引起非议,公安机关给予明文纠正,是最有意义的“民心工程”.现在,要防止一种“空对空”的倾向.工作报道中,常常涉及落实中央或省委某个精神(如十六大精神,省八次党代会精神,“两个务必”等),许多稿子里就玩起了“空手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通知落实通知,以决议落实决议,以要求落实要求.落实来落实去,一件实事也看不着.新闻报道需要的是果儿,而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晃花”.第二要用典型事实说话
所谓典型事实,就是从采访到的诸多事例中,抽出的那一两个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说服力,最生动,最打人的事例.工作报道不是工作报告,人物通讯不是生平介绍,最忌讳面面俱到,平分秋色.而目前通讯员稿件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事无巨细,一股脑端上来,请看下面这篇稿: 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
吉林建工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
本报讯 7月20日上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赴双阳区奢岭街道办事处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成立大会在双阳区奢岭中学举行(句子太长,让人喘不过气).该校近年来坚持运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活动载体,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取得突出成绩,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今年该校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为口号,以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在全校共组织30多支社会实践服务团,分赴全省各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实践活动.来到双阳区奢岭街道办事处的党员大学“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就是该校30个社会实践服务团中一支重要的团队.该团部分党员大学生到奢岭街道办事处挂职锻炼,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配合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社会调查,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坚定了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党员大学生们帮助奢岭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农村科技图书站,捐助科技,农业图书5000册.他们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可使奢岭街道办事处节约资金10余万元.通过举办文化扶贫活动,结成帮扶对子,宣传科普及法律知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把先进文化送到农村基层.且不说此稿绕口令(概念成摞,没有情节),单就新闻而言,就犯了鱼龙混杂,淹没重点的大忌.开展一项活动,当然要做好多事,但却不必都在报纸上一一点到.因新闻报道是典型报道,而不是工作总结,只需把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拎出来就行,走“精兵之路”.像这篇稿子,典型事实是“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有点新意,把这件事说清楚就行了.题目可改成《吉林建工学院暑期实践活动出新彩/党员大学生挂职锻炼》最好讲一两个“小书记”做工作的小故事,就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新闻稿了.说多了不一定好,说少了不一定孬,关键是说到点子上,说出经典来.有一篇介绍四平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班长于彦军十几年学雷锋事迹的通讯,是这样写的: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学习新知识,驾驭新装备的具体行动,把严谨求实的“螺丝钉”精神转化为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部队打赢能力的坚强决心.他在岗位上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总队,支队响当当过得硬的执勤训练标兵.一个普通士兵,能学习新知识,驾驭新装备,成为执勤训练标兵,很典型的.但这么一抽象,一概括,成了一张超现实主义画,生动的五官不见了,眼前只有粗糙的线条.改变这种状况,就是五个字:讲个小故事.有一篇通讯,介绍的是55岁的中科院院士,土壤学研究员杨恕平如何严谨治学,务实为人.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是: 去年9月,他到山东安丘市挂职任科技副市长.一天,他带了几个人下乡,直奔大田而去.身后的人莫名其妙地跟着他.副市长蹲在地边,捏起一撮土放进嘴里,眯缝起眼,细细地品尝.接着,又驾车翻过山头,到另一块地“吃土”.原来,这位“教授市长”是在“品尝”土壤的多项“指标”:是酸性还是碱性氮,磷,钾含量多少 农药残留量有多大嘴品尝着,手已记下了一串串数据.罗列概念和讲故事,哪个效果好 自不必言.第三要用恰当的事实说话
用恰当的事实说话,就是量体裁衣,看图说话.“图”,就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即有用性(用处)有多大.动笔之前,先用“心”这杆秤称一下,这么个事按报纸采用的规律,值多少字(相当于多少钱 多少斤)三百字,五百字,一千字还是干脆就是条“简明新闻”,百八十字足矣.这个估量很重要.不然,大材小用,该好好做文章的,只写了三五百字,白瞎了题材;小材大用,丁点小事,写出洋洋数千言,到编辑那儿“咔嚓”一声全砍下去了,浪费了笔墨.2003年3月12日,我从电子信箱上收到珲春保护区通讯员李志兴寄来的稿件,《东北虎与林业工人和谐相处》,立刻转交二编室,基本原封不动地发在社会新闻版的头题.为什么题材新鲜有趣,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现摘取两段: 2002年10月22日上午8时,一辆运材汽车在距生产指挥部2公里处遭遇东北虎.司机杜运生频频按响汽车喇叭,可那只东北虎却置若罔闻,不紧不慢地在车前漫步400多米.乘坐该车的吕凤玲等5名男女职工,均清楚地见到了东北虎的威猛形象.之后,工人们经常在伐区内外见到新鲜的东北虎足迹,先后三次拣到东北虎吃剩下的野猪残骸.今年3月2日,东沟作业区率先完成生产任务.现场管理员周茂荣,李松春一起上山对采伐现场做最后的检查.二人一路说笑,冷丁一声虎吼,才发现前方不远处的运材道上,一大一小两只东北虎正扭回头盯着他们,半睁着眼睛似乎在责怪二人不该跟得这么近.二人急忙后退,转身跑回驻地.两天以后,周茂荣平静地告诉笔者,工人们白天伐树,晚上就有草食性动物来啃食落地的嫩枝,东北虎就在这方圆数千公顷的伐区内,有规律地往来活动.在山上遇到虎当然害怕,但大家都知道老虎轻易不伤人,因此事过之后,人们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如果写成一般的短消息:“本报讯(李志兴)位于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内的青龙台林场的工人,在野外作业中多次与虎相遇,都注意不做可能刺激东北虎的动作,没有一人一畜受到过东北虎的攻击和伤害,达到了人虎和谐相处,生产从未受到大的影响”.事情虽然也说清楚了,这个罕见的题材也就白瞎了.就这个题材来说,因稀奇而珍贵,因珍贵而耐读,因耐读而不厌长,只要有具体事实,写多长都行!新闻作品,有的长了好,有的短了好,怎么把握又不能开出清单,列出明细,什么事长写,什么事短写.标准只有一个,简单而易操作,那就是看广大读者(群众)的关注度.大关注大写,小关注小写,不关注不写(这里不包含政治需要和领导命题).2001年,“9·11”事件发生,美国的所有电视台,24小时全程播放双姊楼现场,间或插进一些相关动态.这是迄今全世界最长的新闻作品!也是收看率最高的新闻作品!一般的工作报道,很少有读者关注.由于种种原因,报纸不得不登.但一定要写短,不能超过500字.这类工作报道,大都是动态性的,描摹式的,浅层次的.如哪个市或县抓软环境治理了,搞招商引资了,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了,完成全年任务了,上大项目了,抓党风廉政建设了,帮贫扶困了,等等.大多数没什么特点,不过是人云亦云.动辄数千言,怎么得了!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门研究新闻报道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次,本身就是新闻,足以说明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三脱离”的倾向已经十分严重了.也有这样情况,本来是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记者或通讯员却没认识到,把很重要的题材搞短了,搞小了,搞瞎了.2003年3月8·日,《吉林日报》二版刊登一条消息《普通高校招生情况有新变化,招生体检标准被放宽/高考志愿栏设置有调整》.从题目看,党报记者写的稿照过去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注意从会议中提取新闻了.但全文只写了650字,只是简要介绍一下大概.如放宽招生体检标准,只说了“体检结论只做指导和建议,高校可根据本校办学条件和培养专业的要求,提出对考生身体健康情况的补充规定.至于患哪些病不宜就读哪些专业,哪些专业限制患病考生,以及哪些疾病患者高校可不予录取,这些都没有涉及,而这正是千家万户的读者所热切关注的.城市晚报与大报不同,以2/3还强的版面,详细介绍了上述内容,又以半块版面列举了高考志愿栏具体调整情况.可以说,读者只要拿到这两张《城市晚报》,就了然于胸,啥都明白了.你说他能不爱《城市晚报》吗 该简则简,当繁则繁.简是考虑到读者,繁是刀了读者.第四要用有用的事实说话
货卖用家.一张报纸,只有读者认为有用处,才卖得出去;同样,一篇稿件,只有编辑感到对群众有益,才刊得出去.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用事实说话,一定要用对读者有用的事实.如果讲的很具体,很翔实,但不过是一些工作内容或离群众的需求很远,他们想知道的你不说,他们不感兴趣的你说起来没完,那就南辕北辙了.用有用的事实说话,其前提是判定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没用;哪些东西用处大,哪些东西用处小.这就需要换位思考,在选择和构思的时候,把自己转换成读者:”假如我是一个读者,首关注什么,次关注什么 “事情就好办了.如果真正转换成读者角度,是很容易判定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多写,哪些少写;以及写的切入点和角度.还是那句话,如果认准对读者有用,越细越好,长点无妨!二,不说题外话
作文不能跑题,新闻不能说题外话.报纸版面有限,读者时间宝贵,要直奔主题,惜墨如金: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说了还不如不说的话,更不能说.有一篇写辽源市农发行营业部加强封闭管理的消息,举了一个例子,讲营业部在收粮旺季,及时为福山粮库发行收购资金;同时对整个销售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促使福山粮库当年贷款全部回笼.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 福山粮库地处偏僻,辖区内乡镇菜农较多,可收购的粮源非常有限,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抓住足够的粮源,敞开收购.本应在此打住,只把其作为背景材料,立即转向营业部如何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适时发放收粮贷款.但作者信马由缰,顺着这条线就下去了: 企业想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下功夫.福山粮库做到了这一点.一是坚持常年挂牌,敞开收购,在有限的区域内扩大粮源;二是在质量上认真执行国家标准,不提等提价和压等压价,不克扣群众,以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三是保证及时结算,不打白条;四是提高员工素质,树立企业形象.把觉悟高,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安排在第一线.增设收购网点,不分节假日昼夜收粮,极大地方便了送粮农民.1997年至今,营业部支持富山粮库收购粮食21万吨,占全市收购量的80%,位居全市收购企业收购量的首位.快说完了,才想起来”营业部“,乱糟糟地又插上一句.跑题跑到如此程度,这样的稿子谁看了不头疼!不说题外话,很重要一点是举的事例要和谈的观点相一致,要吻合,要能回答观点,说明观点,不能各吹各的调.写稿子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把框架立起来,然后砌墙上盖,一切都在这个框架中进行,不能把墙砌到房架外面去.另外,建什么东西用什么材料,不能把盖鸡窝的黄泥挪来建楼房.这也是节外生枝的跑题.例如: 九台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文件规定,各乡镇政府在资金上要全力支持学校基地建设,并负责学校的温室,大棚,场房,院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地能正常运作.但由于当前许多乡镇财政困难,农村中学办学条件有限,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实在是力不从心(经询问作者,实际上根本没有投入).说了这么多,这么具体,闹了半天白说了.本来没有的事儿,你往稿里写啥空洞的规定,就是”盖鸡窝的黄泥“,是不能当”水泥“用进楼房中的.不说题外话,关键是时刻绷紧”扣题“这根弦.无论构思之时还是动笔之际,都要随时随地提出几个问题问自己:这个内容与主题有多大关连度是紧扣主题还是与主题关系不大 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还是冲淡主题是可说可不说还是说了不如不说有一位记者,采写了通讯《替天下儿女尽孝》,介绍全国首届杰出青年兴业领头人李艳华.其主要事迹是,30元起家,创办了长春同心老人院,专门照料病残孤寡老人,先后安置了21名下岗女工做护理员.如果讲出几个小故事,小镜头,不是挺好么!可惜呀,这个方面没有情节,有情节的是讲她下岗后生活如何困难,”8岁的孩子吵着要吃冰棍,被她狠揍了一顿“;讲她得了什么病,她爱人得了什么病,”一筹莫展时,亲朋好友纷纷来到病床前,你拿20元,他掏50,我扔百八的,终于凑齐了两个人的手术费.“本来主题讲下岗女工自立自强,向社会奉献爱心,可写来写去写反盆了,成了接受别人援助,社会向她奉献爱心.既然如此,何来.·替天下儿女尽孝” 何来“全国杰出青年兴业领头人” 如果时刻想着上面列出的几个问题,这个毛病是可以避免的.三,不说重复话
一般的工作报道,结构都差不多,无外乎“观点(思想)加例子”.就这个“观点”和“例子”,重复的情况十分严重.观点重复,或叫语句重复.如一篇介绍吉林市供销社开展“助农增收”活动的通讯,几乎在每一段谈观点(思想)时都重复一遍: 创办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吉林市供销社组织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品牌开发力度,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该市各级供销社在开展农副产品经营,深加工过程中,十分重视品牌产品的开发,努力提高本市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闻本来要求简捷明快,同样意思的话,绝不可说两遍.例子重复,或叫同义重复.报道中反映某项工作,总要用具体事例来佐证,所谓“举例说明”.这样的事例以多少为好一般不超过两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一个最好.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采访到一堆事例,哪个也舍不得扔掉,干脆来个叠罗汉,讲完一个,再来一个,甚至再来两三个,连工作总结也不是了,成了豆腐账.不说重复话,还包括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称号,也不能罗列,非一一点到不可,而要择主去次,择重去轻,择大去小,择高去低.如一篇介绍吉林市''''雷锋车“司机(的士)吴景贵的通讯,提到他先后荣获”吉林市出租汽车行业文明服务标兵“,吉林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好市民”,“吉林市文明市民标兵”,“吉林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2月27日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单位(个人)称号,并出席表彰大会.其实,不必说这么多,只留下“全国……先进”就可以了.因为报道稿不是履历表,能够印证人物确实先进即可,不必“出操点名——一个不落”.作者在往上写的时候,一定是觉得称号越多越有说服力,越体现出先进性,越有劲.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捷,新闻的最大卖点是特例,没有抢眼的事实,称号越多越讨厌,越显得苍白.四,不说过头话
说过头话是新闻报道的通病,就像流感一样,一不留神就沾上了.在这个行当里,曾经相当盛行一种心照不宣的技巧:调角度,拔高度,挖深度.事实不够就虚构点,语言不够就添加点,饱含激情塑造出一个个“高,大,全”来.结果,把好端端的典型写垮了,搞臭了,以至有人说,你恨谁吗就在报纸上宣传他吧!首先是过头事.如一篇宣传先进人物典型的长篇通讯,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先进人物在某县任县委书记时,一天,下乡同农民一起插秧.傍中午时,县委办公室主任坐着小车来了,说:“×书记,你老父亲病危,快去医院吧!”×书记说:“个人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我不能去!”主任急得不得了:“老人家就等着最后看你一眼,医院一大帮人都等着你哪,快走吧!”×书记说:“我正和农民一块劳动,怎么能半道就走了呢你回去吧,我坚决不能去.”主任只好走了.周围的农民感动得直掉眼泪,说,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上点岁数的人一听就懂,这里面的“文革”味多浓!不用说,是做得太过分了.一个插秧的事儿,又不是在弹雨横飞的伊拉克战场上,怎么就不能离开呢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就决定于这一天吗另外.怎么能说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呢事情的轻重缓急,是不分公私的.家里冒水了,老婆临产了,小孩子高烧40度,这些事儿与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找人谈话相比,能说是小事儿,可以不急不管吗如果某先进人物真有这样的事儿,或者是“左”毒太深,或者是精神有毛病,或者是人格有严重缺陷,都不应该进行宣传.如果这样的事儿是我们记者,通讯员拔高拔出来的,那就更不应该了.宣传先进是为了学习先进,让典型人物和典型单位做过头事,说过头话,违背常情,违反人性,只能让读者徒生反感,甚至厌恶,哪里还有什么“感召力”和“榜样的力量”!
第五篇: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
我们同学在学书法时,都是从描红模子开始的,学习写新闻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因为,从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分析,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相对来说模仿能力极强。所以在学习新闻知识、新闻理论的同时,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看看人家是怎么写消息、写通讯的,自己受到启发,模仿着去写,这是一种“描红模子”的学习方法。但不能简单地重复,应在掌握了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模仿人家的写作方法。这里需要再强调的是不能抄或编造新闻。
(二)写新闻要有由头
新闻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新,所以发生的事情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待我们发现或了解到新闻线索时,往往新闻已成旧闻,但又的确很有报道价值,那么如何将这件事报道出去,又不让人感到是旧新闻呢?这就要求我们小记者有这样的素质,为这件旧闻寻找一个新闻由头,把所发生的事件尽量拉近。比如,1995年4月8日,《北京晚报》登的一条小消息《李俊杰拾金不昧
昨天,京铁开发中心的张胜利同志专程来到114中学,向拾金不昧的李俊杰同学表示感谢,并向学校赠送了一面锦旗。
3月18日晚,该校初二(1)班学生李俊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拾到了一个公文包,包内装有合同书、购物支票、发票及500元现金。根据线索他很快找到了失主,并将全部失物交给失主的手中。
这篇消息是新闻事实发生之后20天才见报的,如果没有“昨天”送锦旗这一由头,肯定不是新闻。因为有了“昨天”这一由头,把新闻时间拉近了。所以我们在对旧闻的处理时,一定要找一个或者设计有个新闻由头。
(三)多写新闻
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消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所以不少报纸除了硬性规定本版消息不少于多少条之外,还专门开设“短新闻专栏”、“一句话新闻”等,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写短新闻。小记者对写短新闻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好写。一事一写,随见随写,中午休息,课间10分钟,甚至饭前饭后都能提笔完成。二是报社爱用。因为短,占不了多大版面,很容易“挤”上去。如果长,就得刻意留版面,一天挤不上去,两天挤不上去,时间一长,新闻成旧闻,以至不得不忍痛舍弃了。三是给小记者增加了锻炼写作的机会。多动动笔,多思考些问题,能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熟能生巧,写多了自然就会提高。有些大记者、名记者也都是从写短新闻开始的,而且成名之后仍不忘写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