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名单
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名单
省级示范镇(30个)
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修文县扎佐镇、息烽县小寨坝镇、开阳县龙岗镇
遵义市:遵义县尚嵇镇、桐梓县新站镇、仁怀市茅台镇、湄潭县永兴镇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盘县柏果镇、水城县玉舍乡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平坝县夏云镇、普定县白岩镇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纳雍县王家寨镇、大方县六龙镇、赫章县六曲河镇
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大龙开发区大龙镇
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黎平县肇兴乡
黔南州:独山县麻尾镇、平塘县卡蒲乡、贵定县昌明镇
黔西南州:兴仁县雨樟镇、贞丰县者相镇、普安县青山镇
市(州)示范镇(70个)
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白云区牛场乡、修文县六广镇、乌当区羊昌镇、花溪区青岩镇、息烽县九庄镇、开阳县南江乡
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赤水市官渡镇、遵义县鸭溪镇、习水县土城镇、正安县安场镇、务川自治县镇南镇、凤冈县永安镇、余庆县敖溪镇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六枝特区岩脚镇、盘县石桥镇、水城县发耳乡、钟山区大湾镇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西秀区七眼桥镇、平坝县天龙镇、普定县马官镇、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关岭自治县永宁镇、紫云自治县水塘镇
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七星关区青场镇、七星关区清水铺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沙土镇、织金县官寨乡、纳雍县龙场镇、威宁自治县东风镇
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石阡县中坝镇、碧江区坝黄镇、江口县太平乡、松桃自治县寨英镇
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麻江县宣威镇、凯里市龙场镇、镇远县青溪镇、施秉县牛大场镇、榕江县忠诚镇、剑河县岑松镇、从江县下江镇、黄平县旧州镇、锦屏县敦寨镇、三穗县台烈镇
黔南州:龙里县醒狮镇、都匀市墨冲镇、福泉市牛场镇、长顺县广顺镇、三都自治县周覃镇、荔波县甲良镇、瓮安县猴场镇、罗甸县边阳镇、惠水县好花红乡
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兴义市泥凼镇、贞丰县白层镇、兴仁县巴铃镇、安龙县龙广镇、册亨县坡妹镇、望谟县蔗香乡、晴隆县沙子镇
延伸阅读
【指导思想】
将小城镇培育成县域经济发展新载体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管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连接城乡、聚集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在统筹城乡中提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水平,把小城镇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示范带动分类推进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探索推进土地、金融、人才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发展、产业支撑、民生优先,协调推进产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探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主要目标】
新增小城镇人口120万
提升城镇化率3%
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要求,到2015年,建成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镇。通过示范小镇的带动作用,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建成3至5个特色小城镇,全省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省新增小城镇人口120万人左右,带动全省城镇化水平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篇:贵州美丽乡镇--100个示范小城镇
贵州美丽乡镇——织金县茶店乡
茶店乡位于织金北部、与大方、黔西隔六圭河相望,全乡辖21个行政村,146个村民组8760户33057人,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是织金县城市总体规划副城区的一部分、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是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的主战场、是毕节试验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向省人民政府申请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茶店乡交通便捷,素有织金北大门之称,是率先实现整乡推进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的第一个乡镇;下一步的黄织铁路延长线织金至叙永段从茶店穿境而过,在建的黔织高速公路,从官寨白马互通距茶店乡只有5公里。茶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日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具备了开发投资的很多优势条件。茶店乡作为毕节市5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之一,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做强产业、体现内涵、融入文化”的要求,建设茶店乡两线(大营线、沙桂线)四片(茶店片、大营片、海马片、沙桂片)六个示范点(先锋特色小城镇、大营苗族特色“五园新村”、安乐生态文明新村、红艳布依族特色古村寨、桂花生态移民新村、团结军民共建新村),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再融入民族特色改造全乡2300多户房屋。整合各方面资金1220余万元、政府贴息贷款2100多万元、群众自筹1100多万元。政府引导统一施工模式,实现房屋错落有致、功能布局合理、道路纵横规范、绿化美化达标、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场所亮丽、配套设施齐全、村镇管理有序的目标。茶店特色小城镇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好配套建设:一是建设完成了连接先锋村长26公里、上级投入383万元、乡财政投入50余万元的“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工程,实施3000多万元、长48.7公里的先锋至各村的通村油路整乡推进网。二是投入80万元实施了先锋等6个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投入370万元建文化站、客运站和6000余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筹资40万元安装电子显示屏,建设成全县一个乡镇级精品示范文化广场。四是投资200万元安装先锋村路灯、建设绿化带。五是投入24万元建设规范的农贸市场。六是中央投入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专项资金410万元、县乡匹配和群众自筹700余万元、建设长640米大街道路油化结束。七是加大“整脏治乱”力度,每月出资8000元招聘保洁员对街道环境进行日常保洁整治,营造舒适亮丽的环境。八是计划争取有关资金,把老街全面油化,完善排污设施 2014年拟办理10件实事:一是投资100余万元实施先锋集镇路灯亮丽工程,确保4.6公里大街小巷全覆盖,目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二是投资200余万元新建48套公租房,解决计生、卫生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三是规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所容纳2000学生的煤化工项目搬迁安置完整小学;四是用市场运作模式投资300万元完善先锋安全饮水工程,增加5000人饮水容量;五是多形式投资融资1.3亿元,建设安置600户的煤化工项目一期安置点;以土地换投资模式,启动煤化工二期700户安置点建设,同时积极引进投资,力争启动茶店城市综合体建设,城市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约投资4亿元。引资3000万元在煤化工一期安置点修建星级宾馆、农贸市场各一个;六是引资10亿元启动支嘎阿鲁湖“一湖三湾三岛”滨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一个山水相融、天人合一的“工业基地后花园”;七是建设一个上千万元规模的以服装加工为主业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八是争取上级供电部门投资1000万余元改造茶店城镇及周边用电;九是继续争取资金200万元完善茶店乡异地扶贫搬迁大街绿化、美化及排污工程,彻底改变茶店环境现状;十是完成龙井、洞口和山林等村投资250万元长5公里的小康路修建,实现茶店村村通油路目标。
100个示范小城镇——玉舍镇
玉舍镇位于六盘水南部,东经104°46†,北纬26°29†,距市中心约18.6公里。总面积为217.67平方公里,属高山耸林峡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800米。2012年11月撤乡建镇,辖11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共9367户35654人,其中镇政府驻地(含玉舍村、上寨村、教育、工业区务工)居住人口9360人,城镇居民人口3870余人。镇境内交通便利,212省道、两水线、水柏铁路、水盘高速、在建杭瑞高速东西南北贯穿境内;境内矿产资源以煤为主,探明煤炭储量4.8亿吨,国家级森林公园、彝族文化、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资源丰富。农作物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核桃、板栗为主,素有“核桃之乡”之美誉。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146260万元,财政收入11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100个示范小城镇——六枝特区>岩脚镇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北部,是贵州省双百重点小城镇及六枝特区五个建制镇之一,距特区机关驻地23公里,全镇共辖2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5884户,64036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仡佬等民族。全镇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村村通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是六(枝)纳(雍)、六(枝)织(金)公路主干线。近年来,岩脚镇充分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建设旅游观光型小城镇和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作为全镇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城镇人口从2006年的11500人增加到现在的2万余人,城区面积从2006年的2.5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2.9%,201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26577万元,占任务25593万元的103.8%,同比增长36.6%;社会固定资产完成95249万元,占任务93454万元的101.9%,同比增长7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39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6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完成780万元,岩脚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曾是连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驿站,素有“小荆洲”之称;被誉为长寿村的木贡有正在开发的温泉,地表水温为终年29.3℃,有富含锶、偏硅酸等24种微量元素的富硒复合型矿泉水;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已探明储量7500万吨;矿产资源丰富,有重晶石、硅铁、高岭土等;有天麻、杜仲、桃仁、金银花、何首乌、野人参等多种中草药;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岩脚面条、岩脚醋、岩脚臭豆腐、岩脚凉粉、岩脚糯米酒等,风味独特、享誉遐迩。曾为驿道枢纽的岩脚人才辈出。“讨袁”战争与“北伐”的一代名将彭公武是岩脚人,他与朱德、杨森、熊克武等人是云南讲武堂同窗。贵州省农学先驱、贵州农业学校创始人、上世纪初六盘水第一位留学生龙幼安是岩脚人;若按解放前的区划,孙中山的秘书、辛亥革命的元老安健也是岩脚人。此外,当地居民还屈指数出了不少从岩脚走向五湖四海的名人,有官员,有文学艺术家等等。这么多的人才,有人解释为地灵人杰,即山川形胜,物产丰富所哺育。岩脚确实山美水秀,气象不凡。诸如“九狮拜象,普贤骑狮”、二道水飞瀑、龙溪夜月被誉为极佳的风光。
100个示范小城镇——石桥镇
石桥镇地处盘县东南部,东临民主镇、南接乐民镇、西与盘县新城(红果镇)接壤,北与水塘接壤,辖区面积58.7平方公里,有10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四溪八岭间杂居着白、彝、布依、苗、汉等民族,全镇共7289户,23081人。平价降雨量1500毫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地处东经104°30之间,北纬28°53之间。
石桥镇交通便利,南昆支线有24公里横穿全境,在辖区鲁番村设有一个火车站,盘县新城环东线至石桥快速通道从东向西穿过石桥,距距离22公里,赵威线从北向南穿过石桥,距离10公里,距正在修建的毕水兴高速公路5公里,到达安顺、六盘水、曲靖、兴义等市级城市大约2小时,到达贵阳、昆明省城约3.5小时。
自然景观优美,有远近文明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妥乐千株古银杏群,是全省古银杏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其中妥乐村最为集中,有古银杏树1136株,平均树龄在600年左右,最长树龄在1000年以上,高15—20米,直径1—2米,最大的需6人才能合抱。自1993年以来石桥镇人民政府加大银杏开发力度,先后在10个村种植银杏树8000余亩,有嫁接苗15余万株,实生苗30余万株。2011年获得为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第一名,2012年中国生态文化村的美誉。
石桥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石膏、钎锌、铁等矿产资源,是盘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煤储量2.47亿吨,还有铁、石膏、锌等矿藏资源,现有有证煤矿9对,洗煤产3个。2012年生产原煤75万吨,生产洗精煤炭2.90万吨,工业总产值完成208049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完成3447.92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0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6元,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100个示范小城镇——木岗镇
木岗镇位于六枝特区东部,是“中国凉都”和“江南煤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地处六枝、普定、镇宁三县交界,六枝特区木岗工业园区与安顺普定工业基地、安顺红星工业园区连成一体,形成黔中经济圈,素有“金三角”之称。距六枝特区政府驻地34公里,距清黄高等级公路23公里。贵昆铁路、普镇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2.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18人)。耕地面积14745亩(习惯亩),其中田7305亩,地74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地势平坦,是全省二十一个万亩大坝之一,地貌类型以溶丘盆地为主,属亚热带气候,水资源较为丰富,黔中水利枢纽穿境而过,地表有5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4个,地下有99个龙潭,适宜发展粮食、蔬菜等特色作物及产业园区建设,2010年以来木岗镇主要发展农业及产业园区作为支柱产业。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3910万元,财政总收入833.725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00万元。木岗镇距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大瀑布30公里、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区30公里,距织金溶洞风景区80公里。镇区内腾龙山庄可以提供度假休闲。境内清澈的水库、宽阔的坝子、盆景似的小山、茂密的林场、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村庄可以提供游玩和观赏。
美丽乡镇——六盘水市郎岱镇
郎岱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东南部、六枝特区南部,地处北盘江上游,郎岱镇镇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37公里,距六盘水市75公里、贵阳140公里。东经105°20†至105°24†,北纬26°06†至26°07†之间。东北接陇脚乡;东靠折溪乡和关岭县;南连洒志乡;西北至中寨乡;西南至毛口乡,是六枝特区西南部的中心城镇和交通枢纽。全镇国土面积98.42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42116人。镇域主要产业有青菜塘煤矿:年产量18万吨;中柱煤矿:年产量8万吨;平桥煤矿:年产量5万吨。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财政收入1965.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36元。
历经二百七十五年的郎岱古城,先得名于老王山(古称郎山)与城内岱山,古称郎岱。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六年建县,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面有老里地坡,南有福堂坡、狮子坡、马鞍山、打铁关等诸峰,地势险要,尤其是打铁关,不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而且还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相传古夜郎国王曾多次在这里巡查、督战,平西王吴三桂三上云南也是从这里经过,故有兵家必争之说。郎岱文化源远流长,古有“岱山书院”、“竹影山馆”,近有比较有名的郎岱师范,现有4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和一所老年大学。郎岱八景:“东山紫气、南岳飞仙、西陵晚渡、北驿文峰、云盘古树、月朗平桥、岩疆锁钥、陇箐连云”,郎岱古城风貌和空间格局基本完整,古镇中庙宇16座,先保存完好的尚有观音阁、财神庙、龙宫祠等。古城中的木城址碑、古城墙、民居、兵役局、观音阁、江西会馆及文笔塔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双坡重檐,二架招梁,缕空柱础,木石精雕为全省少见,高低起伏的重檐封火墙,双坡青瓦屋面,青砖粉墙及渐进的小天井和后花园更使古城引人入胜。另外,随着牂牁旅游的开发,郎岱势必成为牂牁旅游的接待中心。
100个示范小城镇——平坝县夏云镇
一、交通区位:
夏云镇位于安顺市的东北部,素有安顺“东大门”之称。沪昆高速公路、贵黄公路、贵烟公路、贵昆铁路穿境而过,距省城贵阳市42公里、安顺市区44公里、清镇市区20公里、平坝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全镇辖14个行政村,93个村民组,6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3.8万人。境内有中央国营企业、省属农场4家,乡镇企业49户,土地总面积6765.85公顷,其中:耕地3586.65公顷,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制造与加工、商业贸易为主的新型建制镇,是全省、全国的重点建设小城镇,是安顺市与贵阳市同城市化发展的“桥头堡”。
镇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73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较为适宜居住。
二、支柱产业及财政收入:
近年来,夏云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极引导,深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园一乐”,“一镇多特”、“一村一品”得到全面提升。“六园”即以阿腰、江西为主的2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以阿腰、桥上为中心的千亩高产玉米种植园,以黄龙、叶坪为主的2千亩烤烟种植园,以小山、桥上为主的千亩葡萄、西瓜等经果林种植园,以金银、老岛为中心的6千余亩高产优质大米种植园,以茶场、夏云农场为主的2千亩绿茶观光园。生产的优质大米、茶叶、反季节蔬菜、葡萄等名优土特产远销省内外,是省城贵阳蔬菜的重要生产区。“一乐”即以集休闲、观光、垂钓、娱乐和饮食为一体化的农家乐,主要分布在清镇高速公路、贵黄公路、滇黔公路沿线,现已建成投入营业6家,另有2家正在建设之中。通过不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夏云镇按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要求,抓住被国家、省政府列为全国、全省32个重点小城镇的契机,制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步伐,克难求进,拼搏争先,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小城镇全面发展,推进了城镇化进程。2012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8005万元,比上年增长49.9%,财政总收入934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农民人均纯收入3252元,比上年增长12%。
平坝县委、县政府将夏云镇定位为县城次中心。2008年夏云工业园区被贵州省乡镇企业局首批命名为“贵州省乡镇企业(平坝)夏云工业集聚区”。2011年申报成为全国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夏云工业园区有非公有制企业49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2011工业建设重点项目18家,其中续建8家,新开工10家。企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建设逐渐呈现拆迁户、工业园区人口聚集向夏云集镇的转移。为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夏云镇协助县高新区管委会抓好夏云工业聚集区建设,引进、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已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完成一、二期建设规划工程,现已入驻非公企业14家,引资总额近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就地转移大量劳动力。2009年夏云镇获得省级财政投资100万元蔬菜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2010年获得省级财政投资500万元的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建立了夏云镇蔬菜产业化基地。一是依托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着力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把夏云建设为黔中菜都、贵阳市的后菜园。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夏云镇充分利用集镇周边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的天然优势,沿沪昆、贵黄、贵烟公路发展了12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点,拉动食宿餐饮业提速发展,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大大推进了夏云镇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
以2012年列为省级100个重点小城镇为契机,夏云镇制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步伐,克难求进,拼搏争先,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上级投资140万元,红湖厂筹资120万元,实施城镇二期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城镇供水管网50多公里,实现城镇居民、红湖厂家属区生活用水与红湖厂工业用水剥离,解决城镇8000多户、16000多人的用水严重不足问题。争取省、市交通部门项目资金40万元,镇政府自筹资金30多万元,建设占地8.9亩的客运站,现项目建设已完成征地、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二是市场引资助城建。按市场运作模式,挂牌出让城镇市场用地14.89亩、商业住宅用地22.7亩,向房地产企业引资6000余万元,修建夏云新区综合集贸市场,开发夏云新区商住楼300套;现挂牌出让30.79亩土地,开发“银城·紫金名门”房开项目,引资1.5亿元,修建商业住宅楼5.1万平方米,将进一步完善我镇城镇功能。三是自筹资金支城建。在资金缺口较大的情
100个示范小城镇——平坝县天龙镇
一、交通区位:
平坝县天龙镇是黔中腹地黄金通道上的古镇,地处贵阳至昆明的交通要道。距贵阳市60公里平坝县城9公里,西距安顺市政府所在地28公里,全镇65.02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63万人,目前镇区主要包含天龙和天台两个村,现有人口5817人。镇区座落在国宝天台山脚下,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寨。
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境内有煤、大理石、镁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被建筑学家赞誉为“石头建筑绝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五龙寺、极具大明遗风的屯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镇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资源条件及产业发展: 天龙镇是安顺大屯堡旅游经济圈的东大门也是是安顺众多屯堡村寨中开发屯堡旅游条件较好的镇之一,天龙悠久文明的屯堡文化,典型的名胜古迹,多彩的民间艺术,铸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大明遗风,也充实了贵州西线旅游的人文景观,弥补了贵州西线旅游的不足。天龙镇先后被国家和省授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国古镇”、“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先进村镇”、“中国屯堡文化研究基地”、“全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村镇”、“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乡镇”。同时乐平工业园规划占地半数以上位于我镇,并有芦车坝、二官两个万亩蔬菜村和雷家硐、新华、高院6500亩的国家烤烟基地单位。天龙镇主要支柱产业有农业种植业、煤矿、旅游发展等产业。
天龙镇在积极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镇“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产品种植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近年来,天龙镇着力打造“两区四园”(两区:天龙屯堡文化旅游风景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四园:即天龙村、山背后、天台村、双硐村、镇林场等地建成的生态茶园;在雷家硐村、新华村、高院村建成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在芦车坝、二官村等建成的蔬菜瓜果园;在天龙村、山背后村、天台村建成的屯堡樱花园),通过抓示范、树典型、强组织、调结构、改产业,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全镇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天龙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天台山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不仅有奇特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文化,还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四季温和的气候条件,是一个探奇访古、感受“屯堡老汉人”古老民风民俗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
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成立了天龙镇村镇建设管理站,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编制了《天龙镇总体规划》、《天龙屯堡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二是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在镇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八个一工程”。投入资金18万元将我镇2平方公里的小城镇 地形测绘扩测到5个平方公里,投入4.8万元规划了8公顷的屯堡新村,投入28万元对双硐进村公路改造,投入101.5万元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整治,投入98.74万元对天台村的村庄整治,投入70余万元对新旅游路660米的天龙屯堡景观大道建设。投入资金50余万元完成了天龙屯堡古镇入口至停车场路段民居房屋38户、商铺31间以及街道路面石板铺设改造等,建成了屯堡商业街镇政府驻地周边统一规划、建设了四栋居民小区,居住环境安全舒适。积极争取了30万元的项目资金完成了天龙屯堡农贸市场改造。三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0万元,完成了天龙集镇供水工程建设,投入20万元,完成了集镇污水处理工程,争取发改资金300万元、世行贷款资金89万美元的民居改造、集镇三线入地已基本完工,传习馆、信息中心等项目即将启动实施。通过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和投资环境,四是芦车坝村等村村庄整治工作也在启动。五是近年来,我镇连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美化、亮化。实施从天台村至天龙村屯堡大道改造工程,投资219.96万元,铺设石板路面9700平方米,安装仿古高杆路灯94盏,安装排污管道4公里,种植绿化树498株,绿化带近600平方米;筹资40余万元,完成了从镇政府至天台山的油路铺设;投资345.5万元对天龙村白泥坝和天台村山口进行了房屋景观整治;投资129.02万元建成天台群众综合文化广场。大力加强村建管理和环境治理,我镇本着合理布局、规范建房的原则从建筑选址、外观风貌等方面加强村建管理,以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为总抓手投入资金增置了垃圾车、垃圾桶、垃圾池,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化建
100个示范小城镇——西秀区轿子山镇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西北面,距城区8公里,安轿公路、跳七公路、跳大公路贯穿境内,横穿境内的安普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镇域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6.04公倾,辖5个联合管理村,37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212个村民组,总户数12451户,总人口41000人,人,农业人口38756人,小城镇面积现已建成1.4平方公里,小城镇常驻人口达8752人。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0万元,农民纯收入6049元可支配性收入达1850元,镇内资源丰富,有永贵公司轿子山煤矿和安顺煤矿两家大型企业,有安顺黄果树铝业有限公司、西秀水泥有限公司、春阳煤矿、黄河沟煤矿等矿业企业。“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千峰山景区,集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于一体,玲珑洞、麒麟湖、知青林等众多景点为中外游客休闲、叙旧、观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空间。
现已建成了金钟院村无公害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基地和孙家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及5000亩的茶叶种植基地,“轿鼎茶”、西红柿、蘑芋等优质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全镇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07年底,完成了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商住楼50多栋,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
我镇现有规划为2007年设计,现已不能适应我镇的城镇发展要求,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组正对《轿子山镇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从新规划修编调整,将原有的小城镇范围2.5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人口从现有的8765人到2020年增加到30000人。
美丽乡镇——安顺市旧州镇
旧州镇地处贵州中部,距安顺城区37公里,全镇区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有24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近43114人,以汉、苗、布衣为主。
建成区面积0.3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4万人,境内有402县道穿过,油路里程20公里,通村组公路里程90公里,全镇24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已全部通公路。
旧州历史悠久,在春秋时属牂牁辖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属地,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朱温派遣楚王马殷征讨黔贵,马殷所帅兵马为柳州“八姓兵”,旧州被张姓兵征讨占领,遂成为张氏世袭封地,并建幕府于此,以土司身份统管地方军政大权长达十余代之久,旧州也因此成为当时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朝至正11年(1351年),旧州被设为安顺州府所在地,称“安顺州”,历120年至明朝成化年间,州治所迁往今安顺城,安顺州遂更名“旧州”,取“原安顺州”之意。
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130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全镇目前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镇级完小3所,村级教学点14个,镇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教学点2个,共有中小学及幼儿教师345人,中小学在校学生618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辖区有供电所、移动公司,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各行政村均有活动场所及“农家书屋”,医疗卫生方面,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4个,从业医师55人,城镇医保率4.5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6%。全镇养老保险参保率为54%,农村五保、城镇与农村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镇24个村一个居委会,涉及人口2495人。环境卫生方面,建有垃圾中转站一个,垃圾填埋场一个,有垃圾清运车辆三台,专职环卫保洁人员11名。
镇内拥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多处,曾发掘出新旧石器时代动物、人类牙齿化石多枚,石制品上百件。镇区历史建筑众多:各种宗教建筑遗迹遍布四街;清朝名人贤士周之冕故居优雅精致;古墓葬如张土司墓、国民党“一门三中委”即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之谷氏祖茔神秘莫测;“旧州八景”有无尽的诗情画意;街道按阴阳五行布局、古城墙成葫芦型的结构,为全国唯一;街道两旁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古意盎然......2006年7月,旧州镇被评为贵州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12月,旧州镇又成功申报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并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授牌。旧州镇已成功申报并办理了由省农业科技部门颁发的优质杂交水稻无公害产地认证证书和优质蔬菜无公害产地认证证书,并已在条件优越的坝区规划种植无公害优质杂交水稻上万亩,成功创立“五翠牌”无公害优质大米品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正在以公司加农户的企业化管理方式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千亩无公害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也已规划安排,即将以公司加农户的企业化管理方式付诸实施。
旧州具有良好的坡地资源,且土质、海拔、气候、日照条件等均适合茶叶、药材种植,为此,我镇已争取或正在争取国家土地开垦项目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积极开发镇域内的荒草地和火烧迹地,并整合部分山坡耕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药材特色种植产业。旧州镇是西秀区几个重点烟区之一,我镇烤烟种植面积为4500余亩,镇政府将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8000亩以上,进一步扩大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药、折耳根在我镇种植历史悠久,其品质远近闻名,农户靠种植山药、折耳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旧州镇具有烟花爆竹和鸡辣子加工生产的悠久历史。由于烟花爆竹生产系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我镇境内的三个爆竹厂解决了周边村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群众的收入。
旧州镇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茶叶、金刺梨。水稻、玉米年总产值为13264万元;茶叶种植面积达14000余亩,预计丰产产值为3500余万元,可带动5000余人就业;金刺梨种植面积2150亩,预计丰产产值为600余万元,可带动300余人就业。
贵州美丽乡镇——松桃县盘石镇
一、基本情况
盘石镇地处松桃东大门,平均海拔950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东与湖南省花垣县接壤,北与湖南省凤凰县相连,西与县境内的世昌、长坪等乡镇毗邻。距县城21公里,距贵州东部唯一的机场——铜仁凤凰机场30公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46公里,世界第一铁索桥——湖南矮寨大桥45公里,湖南省吉首自治州州府——吉首市56公里。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6个村民组,有4431户22057人,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8.1%。耕地面积12308亩,荒山面积1.6万亩,草场2万余亩,林地面积2万余亩。我镇是全县唯一的一类贫困乡镇,也是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境内盛产优质白米、红米、茶油,特别是响水洞白米和十八箭红米在清朝雍正年间连续10年被朝廷列为贡米。铅锌矿、矾矿资源藏量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俗文化厚重,有著名的“响水洞民俗文化村”、“响水飞泉”、“黔东草海”、“盘石皇姑城”、“苗族刺绣”和“民间绝技绝活”等。
二、当前发展状况
2013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6亿元,同比增长29.5%;财政总收入达到1095万元,同比增长33.8%;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28.3%;人口自然增长率4.25‟,同比下降 0.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80元,同比增长12%。
(一)美丽乡村建设为认真落实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现场会议精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整治“脏、乱、差、臭”为重点,于2013年10月24日召开了全镇环境建设誓师大会,提出了 “革除千年陋习,破除陈旧观念,扫除歪风邪气,清除杂草污染,创建美好家园”的目标,制定了“一周重点整治,一月初见成效,三月规范管理,六月形成长效”的时间表,在全镇开展“革除陋习转变观念大革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得到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其它县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1月2日,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镇顺利召开。
(二)基础设施建设。以“十二个一”工程为主线,抢抓被铜仁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13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和被县委、县政府列为“三星四特”小城镇建设的机遇,以芭茅、秀瑙一镇两集市为建设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镇共编制小城镇建设项目30余个,总投资10亿余元;现已开工建设项目20余个,投入资金2亿余元。一是芭茅广场、秀瑙农贸市场、100套廉租房和124套公租房已完成主体工程;芭茅永利大道已完成水稳层铺垫;启动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二是完成了1094户民居立面改造;完成了芭茅和秀瑙、黄连街道人行道改造和下水管道铺设及亮化工程;完成了芭茅和秀瑙两个示范村的“一事一议”工程,并通过市级、省级工程验收。三是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37.8公里和通组路硬化18公里。四是完成1处防洪堤、5处饮水工程、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仁务岩桑坝水库的规划审查。总的来说,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三)产业结构调整。抢抓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已成功引进了三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是以养殖肉牛为主、计划投资3个亿,年产5000头,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梵净山牧业公司已投产达产,带动效应日渐显现;二是以养猪为主,计划投资10个亿,年出栏生猪10万头,带动农户300户以上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华西特驱希望集团松桃德康牧业完成基地建设,2014年5月投产;三是以养羊为主,计划投资1.2个亿,年出栏5万只,带动农户300户以上的全国牧业100强之一的四川大哥大牧业已完成主体工程,年内实现投产。2013年,全镇种植牧草5000亩、烤烟6150亩、中药材3000亩,发展生态养殖大户24户,改造低产油茶7200亩。四是计划投资500万年产200吨松桃佬酒厂预计5月投产。另外,以黔东草海、响水洞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趋于成熟,融文化、科技、生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初步成型。
(四)社会民生建设。围绕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创新推进。探索推行了计生小单元管理模式,以响水洞和芭茅两个村为示范点的“双诚信双承诺”工作全面铺开,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扎实开展,2013全镇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县年检。同时,完善了一批计生服务设施,完成了镇计生服务站改扩建和8个村级服务室建设。教育工作有了新突破。巩固了“两基”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3”教育进展顺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芭茅中学、芭茅幼儿园已完成主体工程。教育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完成了“计卫”整合工作,镇卫生院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户,发放低保及各类救助2988人,资金852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2013报销补偿422万元。楷体
三、未来发展规划
1、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完成臭脑村新街硬化,打造“两横七纵、五连接”主干线,全面建成村通水泥路、寨通泥土路、覆盖全镇的交通网络,基本解决群众出行难、回家难的问题。
2、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两井五库四渠道”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目标,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自来水入户安装工程和烤烟生产基地的“烟水配套”工程,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三难问题,实现干旱季节也能正常生活、正常养殖、正常灌溉、正常开工的目标,确保全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顺利开工生产不受季节性少水和旱灾缺水的影响。
3、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全面完成第三批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建成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农业用电、工业用电等三难问题,确保全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顺利开工生产不受缺电停电的影响。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快农村党员发展步伐,扩大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大对农村党员的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办法,对村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考聘用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切实贯彻落实“从严”方针,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集体“三资”重大决策备案报告制度、财务审计核查制度、干部考评等制度。继续抓好《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
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要继续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平安单位”、“平安村寨”、“平安校园”等创建工作。落实重点案件、重点对象包保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着力化解群众怨气,理顺群众情绪。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大稳控”活动,依法、依政策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实际出发,针对关键领域、关键部位、关键时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果断处置。针对突出治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继续抓好“扫黑除恶”工作。
(四)进一步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我镇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理、自然资源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稳住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努力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收入的比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2、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将烤烟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来抓。努力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制定烤烟生产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办法,对抓烟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及相应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反之则对其作出处罚,提高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切实增加烤烟生产的税收收入。
3、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业产业。以“黔东草海”项目为依托,继续扩大种草养殖的规模,完善种草养畜的基础设施,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饲养技术及管理方法,努力提高种草养畜项目区的管理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实惠。
(五)打造“两个中心”、创建“三个产业带”
1、扩建盘石中心小城镇。以镇政府所在地为轴心,向东西两端延伸,努力开发建设新城区;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通过土地置换,资产置换,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相融合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打造一个集商业、贸易、度假、休闲、避暑的旅游型小城镇。
2、扩建芭茅市场。充分发挥芭茅的地理区位优势,将芭茅打造成为盘石镇的经济中心。积极扩大湘边贸易,打造一个以农产品深加工、贸易为主,以服务业为辅的黔湘边境贸易集散中心,将芭茅小城镇延伸至湖南吉卫,加快黔湘融合步伐。
3、以黔东草海养殖区为核心,继续扩大种草养畜的规模和影响,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创建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山地生态立体观光农业等为主的农业园区。
4、以矿产资源为优势资本,着力开发大沿村、大坪村、粑粑村、务乖村、四龙山村等片区的铅锌矿和矾矿资源,创建以采矿、冶金、化工等为一体的工业园区。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争取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入住工业园区,打造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运作,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创建民族文化旅游乡村
1、打造贵州省“八大奇观”之一的响水洞自然风景区。以响水洞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的优势为依托,开发其潜在的旅游资源,发展集度假、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避暑山庄,着力打造松桃的“后花园”。
2、着力开发盘石“皇姑城”等历史文物资源。以“皇姑城”为主体,积极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恢复“皇姑城”原貌,将盘石“皇姑城”打造成为一个集电影拍摄基地、旅游、参观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大力开发当造村大溶洞,整合周边地理、自然、人文资源,打包连片开发,全力打造盘石旅游之乡。
3、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民间文化商品。以民族刺绣为抓手,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设民族民间刺绣培训班,发展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
4、以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盘石“狮子之镇”。发挥我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狮子表演、民族民间绝技表演、打造“上刀山、下火海、抓油锅”等民族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起来综合开发,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做好项目建设
1、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成立以一把手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范围,以实地参加现场会招商和通过信件或者邮件方式招商相结合,千方百计招揽商家前来投资。努力酝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投资环境,积极为商家投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便利条件。
2、加强项目规划建设,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跟踪、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开展好项目的评估、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快项目转化为社会成果和社会效益的周期,让人们群众多从项目中得好处、得实惠。
(八)加大文教卫生事业经费投入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教育经费新机制政策,规范办学行为。二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农民,培养具有科学文明观念的现代新型农民。重点抓好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基本国策、农民创业知识、新农村社区常识等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努力按照标准建设农家书屋和一批村级文体活动中心以及文化中心户。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九)进一步加大民生救助工作力度
加大对弱势群体关心和照顾和支持的力度,确保生活有困难的人群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进一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标准,认真落实 “五保、低保政策”,按时足额发放低保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及救灾物资。进一步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增加低保惠及面,让更多的人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帮助、享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启动第三批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镇茅草房改造工程,基本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保障人人都有家可归,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开创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全程跟踪管理”服务,扎实推进计划生育“例会”工作,要做到计划生育例会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做好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改变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为群众讲解“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基本道理,使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接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贵州美丽乡镇——松桃县正大乡
一、基本情况
正大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东部,东邻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乡,西接本县盘信镇,南接大兴镇,北抵长坪乡及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乡人民政府驻地正大营,距县城60公里。全乡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48亩,其中田15121亩,土3127亩,辖20个村1个居委会,2013年总户数4615户24690人,全乡总人口的75%以上为苗族,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全乡2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部实现通电、通路。
二、历史沿革、变迁
正大乡地形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南约距40公里,全乡呈带状,行政区域内地势不平,海拔高度600—1200米不等,平均海拔720米,山脉呈由北向南走向延伸,气候温暖湿润,全乡中部地区平坦,周边多山,且山势雄奇,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铜仁府志》载,清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公元1704年9月),设铜仁理苗同知置正大营厅,以铜仁府同知一员加理首衔分驻正大营,专理苗务;这也是正大名称的由来;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迁正大营理苗同知至长冲(今属蓼皋镇,如今当地百姓称老松桃);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9年),始筑正大营城,(初为土城,改筑石城,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修建水库拆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清廷又平苗而改松桃为直隶厅,正大营改为巡检署,县制由此撤销,但仍设置千总、团首、里长等职管理苗务;民国时期建设保甲制度,村设保长、甲长;新中国成立后,设正大乡人民政府,建行政村,各村设党支部委员会、村长、组长,主持政务、村务工作。
正大乡于1949年11月解放,1949年12月建立松桃县工作委员会正大乡分会,1951年1月建立正大乡公所,4月撤销,乡里事情由区公所派两名干事办理。1953年3月,县调整行政区划,以原正大乡第一、二村为区划建立正大乡机关驻正大营;以原正大乡第三、四村为区划建立薅菜乡,机关驻薅菜坪;以原正大乡第五、六村为区划建立包家乡,机关驻包家坪;以原正大乡第八、九村为区划建立为瓦窑乡;机关驻瓦窑。同年,8月成立临时乡政委员会。1954年3月,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乡人民政府。1955年9月乡人民政府改建为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建立正大乡人民公社和瓦窑人民公社,乡人民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1月,正大、瓦窑人民公社改为管理区,设立管理区委员会。1960年11月明确正大管理区为正大乡;瓦窑人民公社为瓦窑乡;1961年7月下旬,正大乡改为正大人民公社。1967年10月7日和1968年3月1日,公社管理委员会被夺权,成立了正大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瓦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1984年1月将正大人民公社改为正大乡;瓦窑人民公社改为瓦窑乡。吴桥恩、石碧清受命主持正大乡人民政府工作,吴武成、龙建清受命主持瓦窑乡人民政府工作;1992年5月正大乡与当领乡合并为正大乡人民政府至今。
三、当前发展现状
2013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195.66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9.8%;财政总收入621.26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5.69%;全乡种植经济作物比重达72.6%,同比上年增长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同比上年增长9.5%。
至2013年末,全乡共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达到43649亩。其中:发展生态茶叶种植达到26000亩,新种植茶叶6000亩,茶叶投产面积达到15800亩,总产量1700余吨,总产值5200余万元,增加村民就业3400人,涉及农户1100户;发展油茶产业达到11500亩,涉及农户480户,在长征、边墙等村新栽4000余亩;中药材产业通过引进企业和大户共发展2359亩,解决600多人就业;生态畜牧业建有3个规模养殖小区,存栏生猪7万余头,山羊7000余头,蛋鸡2万余羽;蔬菜产业发展3200亩,涉及农户650余户;经果林发展3100亩,涉及农户530户。2013年投入200万元建成了生态茶叶展示大厅一座;完成征地60亩,计划在2年内建成茶青交易市场,规划茶青交易年销售1500万元以上。
以旅游活乡为目标,充分利用苗王城3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西部影视拍摄基地、贵州省花鼓艺术之乡、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等旅游名片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开设乡村旅游培训班,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苗王茶庄2栋,硬化茶园观光道5公里,编排富有民族特色节目3套,积极引导景区群众从事旅游业发展。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两年创造门票收入1700余万元,带动45户农户开办农家乐,开设旅游商品小摊位100余个,旅游从业人数200余人,带动当地经济增收1500余万元,极力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四、未来发展规划
一是依托苗王城风景名胜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投入400多万元对苗王城景区进行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升,并获得“国家3A级景区”“西部影视基地”“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等称号,“旅游活乡”战略已初步实现。
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万亩茶园之乡。至2013年全乡茶园总面积已达26000余亩,产茶面积16000多亩,实现万亩茶园之乡目标。
三是坚持养殖带动模式,努力打造生态养殖之乡。至2013年末已建立生态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大户61户,年产仔猪一万余头,成年猪每年出栏,实现产值达2000多万元,带动作用初步突显。我乡2013年共有能繁母猪2001头,后备母猪791头。肉类总产量达2120吨,禽蛋总产量240吨,水产品产量149吨。四是狠抓产业发展。计划在2014年全乡今春新增茶园5000亩,采取大户连片种植和散户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未成林前套种中药材。新建油茶2800亩,采取大户种植为主,未成林前套种中药材和烤烟。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亩,土地流转及前期工作已完成,经果林未挂果前套种中药材。种植烤烟地3000亩,完成烤烟产量预计可达30万公斤。计划种植蔬菜1.05万亩,其中铜仁市城区蔬菜保供基地1500亩。
贵州美丽乡镇——松桃县寨英镇古镇盛开“生态花”
寨英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距县城53公里,铜仁市78公里,大兴机场107公里,东与普觉镇毗邻,西与乌罗镇接壤,北与孟溪镇相连,南与江口县的怒溪乡、太平乡交界。镇域面积200.75平方公里,辖24个村2个居委会,276个村民组,8086户 38450人,是汉、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松江油路、渝怀铁路、梵净山旅游环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矿产、森林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独具特色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2013中国最美村镇六块金字招牌,在历史上曾享有梵净山下“小南京”之美称。
2013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实现65000万元,全镇财税收入达到7619.39万元,农业产值达到9500万元,工业产值达到2.8亿元,第三产业达到1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以创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群众和谐幸福为抓手,全镇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这朵奇葩在古镇大地上争奇斗艳,竞相怒放。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5年以前的寨英镇可用一个“黑”字概括。天空中黑烟滚滚,河道内污水横流,地上到处乱堆乱放着黑色的矿石„„
受国际国内锰业市场上扬的影响,我镇部分业主不顾县、镇人民政府三令五申,铤而走险大肆修建小烧结土法炼锰群,锰业焙烧重又“死灰复燃”。松江油路沿线、举贤、赵家、罗家寨、寨英至落满公路沿线共建有非法小烧结土法炼锰群268口,极大的影响了我镇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对此反映极为强烈。
多年的超负荷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河流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与污染,被省环保局、省监察厅及铜仁地委、行署列入重点挂牌督办单位。
通过8年卓有成效的大力整治,如今的寨英可谓旧貌换新颜。走进中国独具特色名镇寨英,犹如走进一幅动人的水墨丹青画卷。连绵起伏的林海,漫山遍野的果树,清澈见底的溪流,古朴幽雅的民居。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整个寨英农村是绿了村头、美了村尾、富了农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为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镇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于2005年10月出台了《寨英镇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从总则、保障机制和措施、责任追究、附则4个方面,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规范与完善。在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主要道路和溪沟沿线为重点,2013年以来,共投入30余万元用于美丽乡村、文明村镇创建及锦江河流域寨英源头支流整治等工作,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
三、夯实“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我镇滚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在此基础上,我镇因势利导,从2004年正月十三日起,每年举办滚龙文化艺术节,带动了村(居)群众文化活动的强势开展,为创建活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目前,我镇共有滚龙、腰鼓、秧歌、小品、神功绝技等各类群众文化队伍35个2800余人,每年开展表演活动100余场次,为宣传、推介和展示寨英对外新形象,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镇还以“四在农家”、“满意在寨英”和“美丽乡村”活动为契机,全面启动松江油路沿线村寨新农村建设。投入300万元实施亮化、绿化工程,修建了3个垃圾填埋场,购买了2辆垃圾清运车和500个垃圾箱,聘请13名环卫工人负责日常卫生保洁,镇区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增长呈现加速度,变化有目共睹。在探索我镇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深刻感受着<从“黑”到“绿”的嬗变,我镇党员干部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唱响了一曲“绿色交响曲”。我镇将植树造林任务层层分解,出台考核措施及办法,加强督促检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绿化、先近后远、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村组干部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8年来,我镇共组织3万余人次上山植树造林,全镇植树造林累计达20万株,松江油路、寨英至落满公路和邓堡至孟溪公路沿线,山山岭岭、丘陵沟壑全都披上了重重叠叠的绿装。
我镇在全力推进植树造林的同时,更加注重爱绿护绿,将护绿工作同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结合起来,教育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生活环境,爱绿护绿,提高自身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惠及全镇0.5万户2万余人。建立起遍布城乡的镇、村、组、户4级护绿网络和23支红领巾护绿队,深入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专人管专人抓,确保护绿与文明建设工作入脑入心。
我镇不仅要让环境美起来,更要让农民富起来,近年来,通过规划引导、政策驱动、资金扶持、抓点示范和大户带动,全镇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绿色示范基地应运而生,2.5万余群众依托绿色产业的拉动,走上了生态、文明、富裕之路。
凯牌村原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小山村,我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富民强村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烤烟、药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小康村。落满村通过发展獭兔、黑山羊等绿色产业养殖,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和文明意识不断拓宽,全镇第三篇:天津市示范小城镇政策 关于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 经市政府批准列入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单位,可以享受以下政策。 (一)土地使用支持政策 1、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用地可以执行国土资源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政策。示范小城镇建设新增建设用地,由国土资源部专项安排土地周转指标,3年内用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耕后的土地予以归还。 2、示范小城镇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费用。 3、示范小城镇超额复耕出的土地,其指标可以在本区县内调剂使用。 4、示范小城镇内农民安置住宅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免交用地管理费、建设工程规划执照费、土地权属调查地籍登记费、档案复印费、档案查询费;减半征收土地权属调查地籍勘测费、土地价格评估费、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估费。 (二)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 5、示范小城镇内农民安置住宅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按行政划拨方式办理。 6、坐落在规划“四环”以内的示范小城镇,农民安置住宅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市配套办按照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统一收取,并按照市、区分工的原则统筹安排配套工程实施。 7、坐落在规划“四环”以外的示范小城镇,农民安置住宅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由所在区(县)政府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8、示范小城镇内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所涉及的电力、自来水、燃气、中水、路灯等项目的收费,按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下限执行。 (三)土地收益返还支持政策 9、示范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应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出让。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实行全部返还,用于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10、示范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经营性土地出让成本中增列的市政基础设计建设费、市容环境管理维护费、平衡费、铁路建设费四项费用不再征收。 (四)税收返还支持政策 11、示范小城镇基本建成后,经市有关部门认定,实际生产经营地坐落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新建企业所交纳的各项税收,自企业产生税收之日起,市、区两级留成部分,在5年内予以全部返还,专项用于小城镇社会公益性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支出。 (五)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政策 12、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农民文体中心、养老院、幼儿园、街心公园、社区晨练广场及社区电子监控系统等。 13、市发改部门对列入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镇的项目,按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14、市发改部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国债资金,支持示范小城镇供水、道路和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15、市建交部门向国家建设部申请对示范小城镇规模使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节能项目,按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六)建立农民就业保障机制支持措施 16、支持示范小城镇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 规定给予一定的培训费补贴。 (七)建立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支持措施 17、示范小城镇居民已在城镇企业就业,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照本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规定,缴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关待遇。 18、示范小城镇18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按照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享受相关待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元缴费补贴。允许有条件的区县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助。补助资金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19、示范小城镇的被征地农民,按照本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规定参保,享受相关待遇;市政府《关于调整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津政发[2009]46号)下发后,参保人员按照本市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参保缴费,并在领取养老金时,按照该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元补贴。 20、示范小城镇居民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条件的,按照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 一、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社十分重视支持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黔西县示范小城镇素朴镇明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品牌,以集镇建设为抓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将素朴镇打造成„乌蒙第一镇‟”的总体思路。我社紧紧围绕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谋划,截止2013年3月末,我社示范小城镇建设本年累计发放笔数436笔,贷款金额1017万元。主要规模集中在生态家园建设,农家乐开发、农村商贸流通等。 二、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积极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小城镇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个体和私营业户是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农户,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的集中代表,对活跃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同小可。首先,区别对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个体工商户在对经营规模、资金 需求上千差万别,因此在贷款的额度掌握上就必须区别对待,灵活掌握,做到宜多则多,宜少则少,不能搞“一刀切”。个体经营户具有经营灵活、时间观念强的特点,因此,我社在贷款的过程中尽量压缩和减少研究审批等中间环节,缩短业务办理的时间。对资金活动频繁、信誉高且又在我联社开户的个体工商户企业,采取最高额循环授信贷款方式,在额度内随用随贷,真正体现方便快捷高效。 (二)积极支持生态家园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用农户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拉网式、全覆盖的建档评级模式,对全辖信用农户进行100%评级、100%授信、100%服务的金融模式。历年来累计发放生态家园建设贷款2765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1060万元。“美丽乡村”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示范小城镇建设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示范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导致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示范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文教、体育等公益事业,都需要巨额资金。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主要渠道有“以地生财”和“集资建镇”等。由于受到能快则快思想的鼓动,难免做到整体功能归化的有效部局。 (二)示范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示范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要把建设示范小城镇、经营示范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升化理念: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第二,要突破认识上的误区。小城镇建设应把中心功能区与美丽乡村作为重点;现代化的城镇必须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能对周边人文、经济、文化起到辐射功能并带动周边共同发展。 加强服务: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一个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多层次的小城镇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科学定位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三是加快小城镇结算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信用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把农村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示范小城镇建设的主抓手。不断巩固信用环境整治的成果,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农村诚信体系建设 作为民生工程来抓。采取行政措施帮助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做到贷款“放而不乱,增而不烂” 二○一三年四月一日 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 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1个标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第四篇: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
第五篇: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