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安管理概论 复习材料(最终版)
第一章 概论
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P8)答:
1、管理措施的特殊强制性;
2、管理主体的武装性;
3、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4、管理活动的社会性。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P48)治安管理基层组织的概念:是由县级公安机关设置或者派出的,率领、组织直接面对公众的治安管理工作人员,具体空话基层社区内或者职权范围内的各项治安管理组织。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主要批以下五类组织:
1.公安派出所,以及作为市县公安机关基层单位的警署之类组织;
2.治安民警队、治安行动队、交警民警队、巡警队、消防队、防暴队之类的组织;
3.治安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精神病管制院之类组织; 4.治安治安检查站之类组织;
5.没有下辖民警队而是直接从事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治安业务科室。
领导、指导单位内部保卫工作的内保科,以及通过领导、指导交通民警队、消防队等组织去实施管理的交通科、消防科等,一般不直接担负一线实战任务,因而不是基层组织,而是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职能部门。
派出所与民警的职权(P48)一般公安民警依法拥有的下列职权,派出所民警理所当然地同样拥有:(1)依法当场盘问、检查权;(2)依照简易程序当场进行治安处罚权;(3)对被指控有犯罪行为,或有当场作案嫌疑,或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所携带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人员,依法带到公安机关盘问权;(4)对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员,依法强行带离现场、予以拘留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权;(5)遇有拒捕、**、袭警、抢夺枪支,或其他以暴力破坏社会治安且不听制止的紧急情况时,有依法使用武器、警械权;(6)为紧急追捕犯罪嫌疑人、抢救处于生命危险状态的公民,有依法征用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权。
除派出所民警个人可以行使的职权外,公安派出所还具有下列职权:(1)依法批准并实施留置;(2)依法对人员、车辆的通告或者停留予以限制,依法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3)依法对辖区实有人口进行登记、统计,颁发和查验身份证件,办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4)时行安全检查和其他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查处治安案件;(5)依法对案件、事故现场进行保护,依法侦破和侦破刑事案件;(6)依法对辖区内各单位安全防范工作进行监督、检查;(7)依法对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监外罪犯进行监督改造;(8)依法建立使用秘密力量,收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协助国内安全保卫工作。
盘查的概念和性质(P88)盘查,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对形迹可疑和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的行为。
盘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盘查时,就应当依法进行。《人民警察法》第9条第1款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据此,盘查权的实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2、3、4、实施盘查的主体必须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实施盘查权必须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施盘查权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盘查的实施对象必须是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
5、盘查具体包括两种行为:盘查和检查,即对形迹可疑人和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实行盘问,以及对被盘问人员的人身及其携带物品、车辆等进行的检查。
《有关继续盘问的若干规定》:时限等(P93)
(一)有关时限的规定
一般来说,继续盘问的时限为12小时。对于在12小时以内确实难以正式或者排除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到24小时;对于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而且在24小时以内仍然不能正式或者排除违法犯罪嫌疑的,还可以延长到48小时。
(二)有关四种人的特殊规定
一般来说,继续盘问最长时限为48小时,但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必然在24以内盘问完毕:第一,怀孕的妇女;第二,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第三,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第四,已满70周岁的老年人。而且对他们还有特殊规定:一是不能将他们卷入候问室进行继续盘问;二是如果是在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7点之间释放他们的,还应当通知其或者监护人领回,如果是身份不明或者没有家属和监护人的,应当护送其回住地。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P67)
一、对人身的强制措施
(一)强制传唤
(二)约束
(三)强行带离现场
(四)强行遣送
(五)收容教育
(六)收容治疗
(七)强制戒毒
(八)强制拘留
(九)强制检查性病
二、对财物的强制措施
(一)扣留
(二)强行铲除
(三)强制拆除
(四)暂扣车辆
(五)收缴
三、对证件的强制措施
(一)查验居民身份证
(二)暂扣机动车驾驶证或行驶证
(三)扣留居民身份证
(四)收缴居民身份证
四、对经营权利的强制措施
(一)限制整改
(二)暂时收回许可证
第二章 公安人口管理
身份证的有效期(P134—P135)第五条 十六周岁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为十年、二十年、长期。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证;二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证;四十六周岁以上的,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
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证。
身份证的申领、换领、补领及发还(P134—P135)第二章 申领和发放
第七条 公民应当自年满十六周岁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八条 居民身份证由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
第九条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时,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十条 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应当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交验居民户口簿。
第十一条 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公民姓名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应当申请换领新证;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换发新证;领取新证时,必须交回原证。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
未满十六周岁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有前款情形的,可以申请换领、换发或者补领新证。
公民办理常住户口迁移手续时,公安机关应当在居民身份证的机读项目中记载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变动的情况,并告知本人。
第十二条 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公安机关应当自公民提交《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之日起六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交通不便的地区,办理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民在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以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
《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房屋出租与承租的规定
答: 第三条 公安机关对租赁房屋实行治安管理,建立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制度。
第四条 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治安保卫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租赁房屋的安全防范、法制宣传教育和治安管理工作。
第五条 出租的房屋,其建筑、消防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必须符合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规定;危险和违章建筑的房屋,不准出租。
第六条 私有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他合法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单位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单位介绍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核符合本规定出租条件的,由出租人向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书。
第七条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不准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
(二)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是外来暂住人员的,应当带领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并办理暂住证;
(三)对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职业或者主要经济来源、服务处所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公安派出所备案;
(四)发现承租人有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五)对出租的房屋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安全隐患,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六)房屋停止租赁的,应当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手续;
(七)房屋出租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代理人必须遵守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房屋承租人的治安管理责任:
(一)必须持有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件;
(二)租赁房屋住宿的外来暂住人员,必须按户口管理规定,在三日内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
(三)将承租房屋转租或者转借他人的,应当向公安派出所申报备案;
(四)安全使用出租房屋,发现承租房屋有不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出租人予以消除;
(五)承租的房屋不准用于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六)集体承租或者单位承租房屋的,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暂住证的申领——《暂住证申领办证》
第十五条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以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
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外执行、管制、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
适用范围: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第三章 公共秩序管理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开办人与从业人员等等(P169)第十四条 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下列行为提供条件:
(一)贩卖、提供毒品,或者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
(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
(三)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
(四)提供或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
(五)赌博;
(六)从事邪教、迷信活动;
(七)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不得吸食、注射毒品,不得卖淫、嫖娼;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娱乐场所的范围(P167)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娱乐场所的定义及管理范围,治安部门管理的娱乐场所主要是那些歌舞、游艺场所,这样的娱乐场所具有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以营利为目的,即经营者开办娱乐场所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因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或者公众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的活动场所,不在娱乐场所管理的范围。第二,是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主要区别于单位内部场所,那些在单位内部设立的,仅针对本单位人员开放的娱乐场所,不在管理的范围。但是,那些实行会员制的娱乐场所并不是单位内部场所,由于它是向所有具有入会资格(通常是交纳会费)的公众开放,因而仍是娱乐场所的管理范围。第三,是消费者自娱自乐的场所,因而,演出、放映场所,酒吧、茶馆、桑拿按摩场所均不在娱乐场所之列。
大型活动的特征(P184)答: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影响。
3、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大。
4、活动场所的不特定性。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审批范围(P186)答:根据《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果参加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属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范围,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批准才可举办:
1、在公园、风景游览区、游乐园、广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俱乐部、公共道路、居民生活区等公共场所举办的下列活动:
(一)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活动;
(二)游园、灯会、花会、龙舟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三)体育比赛、民间竞技、健身气功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其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2、在影剧场(院)举办其经营范围之外的活动。
3、租赁、借用、利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设施,举办面向社会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破坏大型活动秩序的处罚(P191)控制活动现场的治安秩序,发现有秩序混乱或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情况泊,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停止活动。
(1)发生公安机关不予许可举办活动的九种情形之一的;(2)举办者未落实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公安机关责令整改而拒不整改的;(3)人员严重超过核准人数的;
(4)现场秩序混乱,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5)扰乱活动现场的交通秩序,影响车辆、行人通行的;
(6)违反有关规定,影响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的,如活动现场声响过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影响周围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等;(7)发生其他可能导致治安事故和紧急情况的。
注意发现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在活动进行中,现场人民警察对发现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查处,现场可能处理的,在现场处理;参加活动的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可以责令其退出或者将其强行带离现场:(1)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的;(2)不遵守活动场所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不服从疏导和管理的;(3)妨碍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秩序行为的。对被强行带离现场的人员以及发现有违法行为在现场不方便处理的,可带回公安机关调查入理。
集会游行示威的现场管理(P196)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集会、游行、示威现场的安全检查
(二)设置警戒区域
(三)维持交通秩序
(四)临时改变游行队伍的行进路线
(五)督促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维持集会、游行、示威的秩序
(六)处置集会、游行、示威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第四章 特种行业管理
公安机关管理的特种行业的范围(P201)目前我国全国性特种行业管理的范围是:旅馆业、印章业、印刷业、旧货业、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
各省特种行业的具体管理范围。
旅馆住宿登记:未如实上报登记旅客住宿行为(P211)旅馆接待旅客住宿必须登记。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按规定的项目如实登记。
接待境外旅客住宿,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送住宿登记表。旅馆业的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旅馆业的工作人员明知住宿的旅客是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答:第七条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不准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
(二)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是外来暂住人员的,应当带领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并办理暂住证;
(三)对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职业或者主要经济来源、服务处所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公安派出所备案;
(四)发现承租人有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五)对出租的房屋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安全隐患,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六)房屋停止租赁的,应当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手续;
(七)房屋出租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代理人必须遵守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典当业开业审批(P226)设立典当行或者当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申请人应当向拟设典当行或者拟设机构所在地设区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由商务部批准并颁发《典当经营许可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部批准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将通报情况通知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申请人领取《典当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典当行《特种行业许可证》,并提供下列材料:申请报告;《典当经营许可证》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个人股东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具的无故意犯罪记录证明;典当行经营场所及保管库房平面图、建筑结构图;录像设备、防护设施、保险箱(柜、库)及消防设施安装、设置位置分布图;各项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管理缺席治安保卫组织或者治安保卫人员基本情况。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受理后应当在10日内将申请材料及初步审核结果报市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核批准,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10日内审核完毕。经批准的,颁布《特种行业许可证》。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申请,应当在20日内审核批准完毕。经批准的,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核批准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商务主管部门。
申请人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五章 危险物品管理 危险物品的范围、分类(P235)
(一)范围:公安机关通常所说的危险物品,是指具有杀伤、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和销毁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或可能危害公共安全而需要特别防护或管制的物品。
(二)分类:(根据危险物品的用途、理化性状和性能及危险特性等划分)
1、枪支弹药
2、管制刀具
3、化学危险物品
公务用枪的配备范围(P238)下列单位人员在依法履行职务时,可以配备公务用枪:
1、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
2、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
专用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依据(P246)《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地点
答:第三十条 禁止在下列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
(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
(四)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
(五)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敬老院;
(六)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
(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其他地点。
第六章 治安案件查处(重点) 《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内容
看条文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概念、特征(P308)
(一)概念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事实。
(二)特征
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治安违法性
3、应受治安管理处罚性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P315)答:第十条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治安管理处罚的相关法律措施(P316)答:根据法律规定,与治安管理处罚相关的法律措施主要有:
(一)收缴、追缴
(二)责令严加管教
(三)责令来回看管和治疗
(四)约束
(五)责令不得进入体育场内观看同类比赛
(六)强行带离现场
(七)责令停止活动
(八)责令改正
(九)取缔
(十)强制性教育措施
(十一)没收
治安案件的回避(P319)答:第八十一条 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
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与执行(P322)治安案件调查结束后的处理决定,是指公安机关对受理的治安案件调查取证之后,根据案件事实情况,对案件中的行为人作出不同处理的法律活动。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案件调查结束后,公安机关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1、确有依法应当给予管理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500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是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作出处罚的,制作《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处罚的,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
2、依法不予处罚的,或者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及《行政处罚法》等的有关规定,不予处罚的法定情形包括:(1)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不予处罚。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不予处罚。(3)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4)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诈骗的;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自己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5)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现处罚。
3、违法行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发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出处罚决定的同时,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执行,是指依法实现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法律活动。其中罚款和拘留的具体执行内容如下:
(一)罚款的执行
1、自觉履行。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2、当场收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1)被处50元以下罚款,被处罚人对罚款无异议的;(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作出罚款决定后,被处罚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被处罚人提出的;(3)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依据,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3、强制执行。《行政处罚法》第51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拘留的执行
1、送达执行。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 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
2、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暂缓执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并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2)被处罚人向公安机关提出了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3)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即被拘留人不会逃跑、干扰和阻碍证人作证、串供、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再次实施违法犯罪等情形;(4)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了符合法律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200元的标准交纳了保证金。
3、不执行。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2)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3)70周岁以上的;(4)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
传唤(P320)传唤是指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命令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法律措施。
根据实施传唤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书面传唤和口头传唤。
1、书面传唤,即传唤证传唤,是指公安机关根据已经掌握的治安案件线索,开具书面的《传唤证》,依法命令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传唤方式
2、口头传唤,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口头命令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传唤方式。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嫌疑人实施口头传唤或书面传唤后,被传唤人必须到案接受询问;如果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实施强制传唤。
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违法嫌疑人。
第八十二条 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人,可以强制传唤。
第八十三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询问(P320)询问是线索查证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治安案件案情,获取治安案件证据,根据已经扬治安案件线索,对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受害人、证人进行访问调查的调查方法。
第八十三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第八十四条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被询问人要求就被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
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八十五条 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可以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必要时,也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人民警察在公安机关以外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同时适用本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
第八十六条 询问聋哑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有通晓手语的人提供帮助,并在笔录上注明。
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并在笔录上注明。
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保全
(一)勘验、检查
(二)扣押登记
(三)鉴定、检测
(四)辨认
(五)抽样取证
(六)保全:证据的保全,是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的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详细的见书P320~321以及法条!! 听证(P322)听证,是指公安机关就法律规定的某些治安案件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依法由非本案人员主持,召开听证会,听取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结果的申辩、质证的法律程序。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因此,听证程序是普通程序中的一个选择性程序,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必经程序,也不是独立的处罚程序。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因此,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处罚的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000元以上罚款的,根据《行政处罚法》实施处罚的责令停产停业是治安案件听证的适用范围。
案件查处的简易程序(P324)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概念:是指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民警对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明确,处罚较轻的治安案件,不需要经过书面的受案,即可当场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律活动。
特点:(1)适用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2)当场即可作出处罚
3、适用条件:
(1)情节轻微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2)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明确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3)属于符合当场处罚权限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二)简易程序的具体运用
1、表明执法身份
2、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
3、作出当场处罚
4、执行处罚决定
5、备案(24小时以内)【参考法条部分】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一百零一条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并填写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规定的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被处罚人的姓名、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公安机关名称,并由经办的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经办的人民警察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第一百零二条 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办理行政案件程序》
第三十三条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四条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治安调解(P325)治安调解,是指由公安机关主持,通过教育调停的方法,促成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不再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一种处理治安案件的活动。
第一百五十二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
(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
(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处理: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
(三)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四)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
(五)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案件,应当首先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并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注重教育和疏导,化解矛盾。
第一百五十五条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进行调解时,可以邀请当事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帮助调解。
治安调解的法律效力: 第一百五十七条 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调解人员、案件情况、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第一百五十八条 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处罚。对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二篇:治安管理
1.名词:公共场所、重点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群体性事件、集会、示威、游行、特种行业、特种行业管理、社会丑恶现象
2.公共场所常见的治安问题有哪些
3.重点公共场所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目标
4.经营娱乐场所需达到的治安安全条件有哪些
5.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管理办法
6.服务场所管理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7.互联网上网服务措施管理办法
8.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突发性重大安全事件的处置
9.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安机关应当有哪些职责
10.集会游行示威的类型及特征?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定原则?
11.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及职权
12.突发公共事件有哪些常见类型
13.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则
14.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的原则
15.集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有哪些职权
16.目前纳入特种行业管理的行业有哪些
17.特种行业管理的基本方法
18.旅馆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19.印章业治安管理基本制度
20.典当行不得收当哪些财物
21.旧货流通业治安管理制度
22.印刷业管理的基本制度
23.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24.开锁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25.二手手机交易治安管理制度
26.社会丑恶现象包括
27.查禁淫秽物品的措施
28.查禁赌博有哪些措施
29.查禁封建迷信活动的措施
第三篇:治安管理
在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为进一步强化公安民警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意识,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维权意识,沈阳市公安局决定于2月25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市主要广场、繁华地段设立宣传点,通过悬挂条幅、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开展以“心中一本治安法,城乡一片和谐情”为主题宣传日活动。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自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为适应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具有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监督更有力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七大特点:
特点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受治安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原来的73种增加到238种。将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饲养动物干扰他人他人正常生活;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等列为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特点二,增加处罚种类,提高处罚幅度。《治安管理处罚法》新增加了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罚款数额上限由最高200元增加到1000元。
特点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始终。一人有多个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原《治安管理条例》没有上限,新法规定行政拘留合并执行最多不超过20日;对于70周岁以上,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法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特点四,增加了被处罚人的权益救济渠道。《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000元以上罚款决定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取消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先复议后诉讼的规定,被处罚人是提请行政诉讼还是申请行政复议,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特点五,缩小治安拘留裁量幅度。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一般拘留为15日以下,《治安管理处罚法》把行政拘留处罚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结细分为三个档次,避免了行政拘留处罚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的问题。
特点六,增加公安机关现场处置能力,公安机关在现场处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时可以采取取缔、强行驱散、强行带离现场、禁止进入特定场所等措施。
特点七,增设执法监督一章。《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及时出警、徇私舞弊、虐待、侮辱当事人等十一种禁止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为贯彻落实《治安管理处罚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构建和谐沈阳,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公安局全警参训,全面掌握,全力宣传。期间,沈阳市公安局通过开展培训活动,使全体民警正确理解和深入领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体内容、立法原意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四能”,即能背诵常用条款,能正确适用法律条文,能按照要求制作法律文书
和整理卷宗,能熟练运用法言法语;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进单位、进社区、进乡村的“三进”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增强守法的自觉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监督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活动做斗争,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热情。同时,沈阳市公安局将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对治安案件办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指导、检查,对于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出现的推诿、拖延、有案不受、受案不查、违法办案等行为将依据规定严肃处理。
为进一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情况,我们从12月20日开始,分别到区公安分局、开发区公安分局听取法制、治安科和各基层派出所贯彻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情况的汇报。同时还深入到白云、葭沚、洪家、下陈、章安等街道开展了座谈调研,广泛征求街道分管领导、人大工委、政法办、司法所和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又召开了工商、环保、文化、卫生、司法、民政、安监、法制、电信等二十多个相关部门座谈会,各部门就如何加强配合以及在贯彻执行中涉及许多技术性操作问题提出了很好意见和建议,为我区今后全面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贯彻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取得的成绩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治安管理处罚法颁布一年多来,区政府及公安机关贯彻落实是认真的。在加强学习宣传培训,强化治安管理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人民警察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和政治安定,为建设“两个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由分局统一购买治安管理处罚法单行本和释义,做到人手一册,要求全体民警认真自学;分局精心编制考题,统一组织闭卷考试,在参加**市治安管理处罚法考试、知识竞赛以及人民警察岗位执法资格考试中,开发区分局获得第一名;组织收看电视讲座,邀请上级法律专家专题辅导;举办派出所兼职法制员、治安民警培训班,以民警亲自办的案,亲手组的卷为教材,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整改纠正。同时还利用局网站主页开辟专栏,引导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民警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社会面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组织民警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根据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在报纸上刊登有奖竞猜题,在**电视3台开辟了《警民连线》法制栏目,及时报道违法典型案例,并派法律专家到广播电台开展法制讲座。同时,还利用“五五”普法教育这个载体,联合普法办、街道、法院等部门,在**电影院广场、中山广场、商业街、市民广场开展法律咨询8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0余份,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强化治安管理措施,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一是全力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开展了反“三车”、“黑车断油”、“三电”及禁赌、危险物品管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了正常性的治安监管,区公安分局危险物品管理工作在全市作了经验介绍。2006年3月以来,两分局共受理治安案件23033起,办结12809起,有力地打击了各类违法行为。二是全力开展维稳工作。作为主城区的公安机关,两分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将维稳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一年来,共接待、受理群众信访案件44起,在规定时间内办结率达97.7%,停访息诉率达95.5%,十七大期间实现了“零进京”上访目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51起,妥善处置了群体性事件48起。同时还积极做好节假日、重大节日和市、区“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无发生影响稳定的政治事件。三是全力推进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到目前止,在全区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共安装视频监控点86处,新建监控点385处,其中向街面延伸13个监控头。社区农村警务建设不断推进。全区已建社区警务室31个、农村警务室19个,区公安分局农村警务建设得到公安部和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10月27日晚,中央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了专题播放。接处警工作不断创新。区公安分局建立接处中心,全天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安排4组警力直接在街面实行动态接警,再根据职能分工或属地管理原则移送相关职能部门或派出所处理;开发区公安分局也科学调整勤务机制,建立起以8辆摩托车和2辆电瓶车在“面”上控、“线”上防的巡防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一方面,要求民警做到“四个能够”。即能够熟知常用条款,杜绝执法不知法;能够正确适用法律条文,杜绝执法中的随意性;能够按要求制作法律文书和整理卷宗,杜绝执法粗糙;能够熟练运用法言法语,杜绝执法用语不规范。另一方面,完善了执法监督机制。两分局还先后制定了《执法质量考核办法》、《案件质量通报制度》、《案件主办民警制度》、《案件五级审批制度》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如区公安分局建立健全执法档案,由法制部门对每起治安案件审查把关,实行每月一次执法质量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通报;开发区公安分局为严格落实案件倒查制度,法制部门针对检查审核中发现的严重问题,会同督察部门对有关案件主办人员和办理部门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戒勉谈话、督察记分等,对那些严重不作为、滥用职权造成后果的予以纪律处分。据了解,自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以来,就治安案件裁决不服提起行政复议的区公安分局有5起(全部维持),与前年同期相比下降16.67%;开发区公安分局只有1起(最终以申请人撤诉而终结);提起行政诉讼的区公安分局有2起(法院判决维持原裁决),与前年同期相比下降50%,开发区公安分局未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民警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明显增强。开发区公安分局在去年全市公安系统“三考”活动中,取得了第一的成绩,区公安分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胜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为了正确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两分局和广大民警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法律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扩大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增加了处罚的种类,大幅调整了罚款处罚的幅度,明确了公安机关及民警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处罚程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广大民警知法、懂法、守法、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但从调查情况看,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实效性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广大群众对哪些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到什么惩罚知之甚少;一些部门单位的治安保卫人员、许多部门和镇、街道的同志以及从事政法工作的人员也都不清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农村的宣传教育还存在不少盲区。
(二)部分民警的执法理念有待转变,“四种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公安民警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调查情况看,部分民警的执法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及时取证意识还不够强。一些民警在处警时不取证先调解,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邻里纠纷案件中过分依赖调解手段,待调解不成想取证时,有些证据却无法取得,导致案件不能及时了结。二是时限意识还不够强。少数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时,有超过法定期限的现象,对一些需要延长期限的案件,也没有按照规定报批。三是程序意识还不够强。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如在制作笔录时有时没有全部告知被询问人权利,告知送达不够规范等。四是人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在传唤、询问、检查治安处罚当事人时,有时存在侵害治安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象。
(三)民警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情节严重”、“情节轻微”、“赌资较大”等没有做统一的具体规定,而地方立法机关又没有制定相
应的实施办法,导致公安机关在具体办案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同的办案民警对情节相同的案件在处理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也有同一办案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对存在同样性质、情节的违法行为出现多种处罚结果的情况;有些案件取证手段简单、适用法律错误、文书制作粗糙审查不细,影响了严格执法的整体效果;一些民警法制意识淡薄,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现象,处罚显失公平,造成当事人不服。
(四)基层治安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流动人口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动态环境的需要。未能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目标,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突出,外来人口犯罪在整个犯罪比例中仍然占到70%左右。二是对出租房屋管理还不够到位。我区有大量的出租房屋没有登记,即使登记的出租房屋,对承租人的登记也不够全面、规范,有些只登记了姓名,没有登记身份证号和地址;对房东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三是技防投入严重不足。在社区街道、居民区的重要路段、重点部位、部分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点、宾馆等无力安装监控设施。四是特种行业、网吧等公复场所的管理难以到位。网吧、宾馆、酒吧等一些娱乐场所是违法犯罪的多发地,但其管理涉及工商、消防、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形不成打击的合力。
(五)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法的正确实施。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现有警力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基层一线派出所,既要承担正常的警务工作,又要做好基础信息采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等非警务工作,致使警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线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另外,我区两分局经费等保障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110接处警装备不齐,缺乏必要的警用强制、防护装备,不利于应付突发性事件;开发区公安分局及基层办案单位只能临时租用企业用房和民房,以解决办公用房问题。为了维护正常办公和改善办公条件,有些执法单位对查办一些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案件积极性较高;有的应当罚款并处拘留的而仅作出罚款处理,影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正确实施。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法律,也是一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要充分认识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重要性,要把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五五”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公安机关以及执法民警要深刻领会本法的内涵,学好、用好本法,为我区社会治安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要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即增强证据意识,防止取证不及时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期限意识,杜绝超时办案;增强程序意识,做到实体、程序并重;增强人权意识,切实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进一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在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前,要根据**的具体情况,统一、规范确定“情节严重”、“情节轻微”、“赌资较大”等标准,努力减少执法的个体差异性;要严格对“自首”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认定,杜绝执法的随意性。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要准确理解立法本意,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提高法律文书制作水平,增强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要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职能,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受理治安案件,加大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枪支弹药和民爆物品管理,全面清除治安安全隐患;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重点打击盗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网吧、学校周边环境等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以查处促稳定。同时,要以巩固和深化“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务室建设,使民警真正深入社区,和村(居)治调组织一起做好外来人口、纠纷调解、排忧解难等工作。加大技防投入,在城区主要街道、居民区出入口、商店内外、单位办公场所安装高清晰监控装置。加强人防措施,不断探索完善警民联防制度和义务治安防范工作,努力降低发案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安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治安管理处罚法是预防减小和遏制犯罪的法律屏障,是公安机关最常用、最适用、最有用、最管用的一部法律,它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办案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促进公安机关的素质与现代法治要求接轨,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坚持执法为民宗旨,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办案程序。既要防止怕违规不作为,又要防止简单化乱作为,不断提高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水平。努力提高公安干警应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混乱局面控制驾驭能力,调处复杂纠纷的判断决断能力。
(五)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安民警执法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一是要扩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处罚的种类从73种增加到五大类238种,但仍有一些有一定危害性又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没有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如使用假币、倒卖文物、侵占等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又无法处置。而在实践中,这些使用假币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又经常发生。二是应尽快制定出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实施办法。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情节较轻”、“情节较重”、“赌资较大”等没有作具体规定,导致办案民警在具体执法中难以操作,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调研,尽早制定《浙江省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办法》,对“情节较轻”、“情节较重”、“赌资较大”等作出明确规定。
(六)要进一步改善执法条件,为全面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社会治安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建议区政府要进一步重视、研究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落后以及“天网”工程建设等问题,并牵头建立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配合,支持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全面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四篇:物业管理概论复习
物业管理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物业的定义:指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及其相应的法律关系。
2.物业管理的定义:(1)狭义: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委托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以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2)广义:物业管理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委托对物业的建设与开发进行监管以及建成后的相应物业管理、维护、修缮、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3.物业管理企业:是指从事物业管理经营的给业主提供相关服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4.业主委员会:由业主选举产生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
5.物业管理市场的定义:是交换物业管理这种商品性服务的场所以及因此而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6.物业市场:(1)狭义:是指物业领域内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2)广义:是指物业领域内商品交换和商品买卖的总和。
7.商业圈的定义:商场、楼宇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
8.零售引力法则:城市人口越多,城市规模越大,对顾客的吸引力越强。
9.财务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利用财会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能及时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领导做出各项决策、一整套管理秩序与方法。
10.企业精神的定义:是企业个性的概况和抽象。是企业成败经验的理论升华,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11.社区:(1)广义:以一定地域为基础,有着共同的利益,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的共同体。
(2)狭义: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区域:①有一定区域;②物业类型与性质相同;③有一定程度的带有共性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④物业的使用人和业主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12.商圈饱和度:是指这个商圈里面同类商店是不是已经足够。
13.服务:是指具有价值的劳动效果。
二、论述题:
1.物业管理内容:(1).常规性服务:主要包括以下8项:①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②房屋设备、设施的管理;③环境卫生的管理;④绿化管理;⑤保安管理;⑥消防管理;⑦车辆道路管理;⑧公众代办性质的服务。
(2).针对性服务(经营性质):指物业管理企业为改善和提高住用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面向广大住用人,为满足其中一些住户、群体和单位的一定需要而提供的各项服务工作。专项服务主要有以下几大类:①日常生活类;②商业服务类;③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类;④金融服务类;⑤经纪代理中介服务。如物业管理企业在做好公共服务的同时,在管辖的住宅区内附属开展装饰装修、美容美发、餐饮、副食等多种经营服务。
(3).委托性特约服务(经营性质):是为满足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个别需求受其委托而提供的服务,通常指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未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在专项服务中也未设立,而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又提出该方面的需求,此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需求,提供特约服务。如小区内老年病人的护理、接送子女上学、照顾残疾人的上下楼梯、为住用人代购。
2.物业管理基本环节:物业经营管理的环节(广义)
(1)早期介入(以顾问身份)
(2)前期管理(房屋建好了,业主还没确定,制定物业管理方案,人员的培训,装修的管理,组成管理处)
(3)启动阶段:狭义的经营管理
(4)移交
3.房地产交易的程序:
(1)购房人通过中介、媒体等渠道寻找中意楼盘;
(2)购房人查询该楼盘的基本情况;
(3)购房人与卖房人协商买卖条件
(4)订立房屋买卖合同
(5)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贷款、公证、交易等相关手续
(6)验房交割,领取房产证。
4.房地产交易合法的有效条件:
(1)出卖方必须具有房屋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非房屋所有人和土地使用人不得出卖他人的房地产。
(2)买卖双方当事人必须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单位买房者如需购买私房的须得到有关机关的批准。
(3)房地产买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可信。
(4)房地产买卖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5)房地产买卖合同的形式必须符合有关的法律规定。房地产买卖合同应该采用书面形式并且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理房屋所有权转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并公证。
5.我国物业市场的结构:
(1)地产市场:①一级地产市场(发生在国家或集体与土地使用单位之间由所有权者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②二级市场:指土地开发企业向用地单位横向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市场③三级市场:用地单位向用地单位横向转让土地的市场
(2)房产市场:①房屋开发市场(开发商品房、商业、工业区)
②房产交易市场(买卖、租赁、抵押)
③房产售后服务市场,亦称物业管理市场(属于劳务市场)
6.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
(1)政府的职能部门:主要工作:每两年进行资质监管
(2)行业协会:信息、业务的指导、培训
(3)新闻舆论
(4)业主委员会及业主
7.物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①根据有关法规,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②依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和管理办法对物业实施管理③依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和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④有权制止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⑤有权要求业主委员会协助管理⑥有权选聘专业公司承担专项管理业务⑦可以实行多种经营,以其收益补充管理经费
(2)义务:①履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依法经营②接受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及使用人监督③重大管理措施应提交业主委员会审议批准④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⑤至少每6个月应向全体业主公布一次管理费收支账目⑥提供优良生活环境,搞好社区文化⑦发现违法行为要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报告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终止时,必须向业主委员会移交全部租用房屋,以及物业管理档案、财务等资料和本物业的公共财产
8.物管企业的资质条件:P41~
43(1)资质一级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80%以上都有相关岗位证书;管理两种类型以上的物业;具有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维修基金管理和使用制度。
(2)资质二级企业:300万;20人,60%以上;管理两种类型以上物业;具有;建立了。
(3)资质三级企业:50万;8人,50%以上;有委托的物业管理项目;具有;建立了。
(4)临时资质企业:新设立的物管企业应按照规定到当地县级以上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临时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物业管理业务。证书有效期1年,期满后申请三级资质评定。
9.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法律知识、房屋结构的基本知识、财务、财税知识、金融、保险等知识、基本技能、公共管理知识、文字表达能力。
10.业主委员会权利:P78~79(1)权利:召开大会,修订公约、章程,选聘物企,审议标准、计划,监督工作
(2)义务:报告工作,执行决议,协助管理,履行合约,接受监督,不得违法
11.业主委员会产生的程序: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
12.物业管理招标程序:
(一)物业管理招标的预备工作
(1)物业建成之前或在建中,开发商的招标预备工作:
①角色的转换(以业主身份招标)
②就招标前的一些细节、资料进行认真的准备(标书的制作,与物业相关的资料的准备,首任物管企业的准备工作)
(2)业主委员会
①做好协调工作,与前任物业管理公司的协调,与业主的协调,协调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招标方式及范围的协调
②做好对外工作
组建招标小组(技术人员、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担当领导,专业从事人员)
(二)管理目标的确立和标底书的编制(由招标小组完成)
(1)主要有各项管理服务达到的标准。
(2)标书的内容由项目的质量标准及价格形成招标的标底书,而投标商则知道招标单位的质量制定出自己的价格。
(三)编制一系列招标文件:
(1)管理目标
(2)物业的基本情况
(3)管理的模式
(4)招标通告(告知:什么时候报名及截止日期,物业的名称及性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管理的范围,物业区域的环境)
(5)投标者须知:(投标、开标的时间、地点,填写标书的规定,投标单位的权利;招标单位的情况,招标单位的承诺;招标单位对未中标单位的处理)
(6)投标单位提交申请书(投标单位的概况)
(7)书面咨询书:(投标单位对招标单位要求回答问题的书面文件)
(8)投标通知书
(9)中标通知书
(四)接受投标单位的报告(资格申请,出售标书)
(五)召开标前会议,进行现场勘查
(六)接受投标书
(七)开标
(八)决标
(九)发中标通知
(十)签合同、协议
13.投标书的主要内容:
(一)标题(名称、内容、文种)
(二)序言(本公司的简介、对投标对象的认定、管理宗旨或策略)
(三)对标的物的管理方式、方法(物管企业的内部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工作流程)
(四)管理人员的配备
(五)物业管理必要的物质装备
(六)管理经费测算(价格和依据)
(七)关于物业区域的档案管理措施
(八)物业资料、数据管理
(九)各项管理指标
(十)拟开展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
(十一)社区文化建设计划
(十二)愿意承受的有关奖惩。
14.招投标要注意哪些问题:(1)人的问题(2)时效性问题
1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的性质、规模、容量、发展形态、统筹城乡用地)
(1)对市、县等辖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资源开发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布置安排。
(2)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用地规划,划定辖区内城镇区域范围
(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以及市区中心的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
(5)确定城市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供暖、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山林治理和发展目标以及整体布局。
(7)确定人防建设,防震、防灾规划。
(8)确定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坊的划定保护、控制范围,并提出保护措施。
(9)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
(10)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布局、方法、步骤。
(11)规划区域内蔬菜,牧场,林木,瓜果等基地的统筹安排。
16.居住规划的内容(以开发商为主体):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的详细的规划。
(1)选择用地的位置和范围(怡景)
(2)确定范围内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顷容纳的人口)
(3)拟定居住建筑的户型、数量和布局
(4)拟定公共设施的类型、数量和布局
(5)拟定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及其宽度、断面、布局
(6)确定公共绿地、公共设施的数量与分布
(7)拟定有关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
17.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
(1)配套设施的完善
(2)水电供应量的问题
(3)安保系统的配置
(4)垃圾处理
(5)消防设施的设置
(6)建筑用材的选用
(7)细微之处
18.商业物业不宜选址的地方:(1)快速车道旁边(2)周边居民少,增长速度慢的地区
(3)同一地区地势高的地区
19.物业服务质量差距与产生差距的原因:P195~199
服务质量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费者期望与管理服务者对消费者期望认知的差距
(2)管理服务者对消费者期望的认知与服务质量标准的差距
(3)服务质量标准与实际传递服务的差距
(4)实际传递服务与消费者感受的差距
(5)消费者期望与实际获得服务之间的差距
20.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内容:(1)环境文化(2)行为文化(3)制度文化(4)精神文化
21.物管企业筹资的渠道:
(1)物业维修基金(2)物业管理服务费(3)经营性收入(4)国家财政来源
22.物业管理费用的用途:
(1)筹资费专用(某一项目)
(2)管理费构成部分
(3)经营收入的开支:①企业发展(15%~20%)②人员培训(5%)③国收费用(30%)④员工福利(30%~40%)
(4)专项基金的开支(专款专用)
另:物业管理费的构成(1)公共物业及维护的配套设施的保养费
公共物业:房屋的外墙、楼梯,室外的所有部位,所有的系统(水、电、气、通讯)
(2)所有员工的薪金(工资+激励工资+三保+服装费)
(3)公用水电支出
(4)购买、租借器材的费用
(5)投购物业财产保险的支出(水险、灾险)
(6)垃圾处理、水池、水塔消毒的费用
(7)清洁公共场所的墙面、设施的费用
(8)公共绿化区域的花草种植及养护费用
(9)储备金(物业配套设施更新的费用)
(10)聘用专业人士的费用
(11)节日装点费用
(12)管理酬金
(13)行政办公费(办公用品、车辆费)
(14)发生的其他的合理的费用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复习
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论述题要掌握的内容点(看书):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2.社会化
3.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4.社会分层
5.违规行为
社会学的定义简言之,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Sociology)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一、西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秩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基本假设:社会是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有秩序的运作。
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外来事物的介入,社会发展有向着秩序与平衡发展的趋势。
功能主义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稳定的、2、冲突论学派
基本假设: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整体中“天然”发挥职能的部件,而是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并不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与支配,而非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社会秩序不断地被瓦解,并从而获得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主要历史人物与成就
孔德(法国)将社会学的定义为: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在他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的学科名词,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
斯宾塞
英国19
其著作《社会学研究》(部分)曾被严复译成中文,定名《群学肄言》。
迪尔凯姆首次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社会事实(相对于自然事实而言)。
韦伯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深刻影响,对社会宏观结构有兴趣,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对社会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为科层制(官僚主义);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韦伯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在中国
严复/《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部分)/1902年
文化的概念与演进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全部或部分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或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或意义具体化的物质载体。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诸要素
一、精神形态要素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要素。精神形态要素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整体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语言与符号
三、规范体系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五、物质文化
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
价值挂念社会化(树立价值观,指点生活目标与理想);
规范/行为社会化(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公民训练及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1、基础社会化:也称一级社会化,属于早期社会化,即“自然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Continuous Socialization):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社会资格的成年人的必经过程。
3、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对在基础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失败而未完全取得社会合格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或补偿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包括反社会人格的改造/半强制的补偿性教育。
个人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内在条件(人类生物学的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运用语言的能(运用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教育与影响):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2)学校(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提供系统的文化教育;
3)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
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素。
社会
社会的类型
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类(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群体类型
1.按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划分:初级(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次级(次属/二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与成员群体相对,用以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用其标准来评价个人行为或
社会现象;
家庭类型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为:(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2)主干家庭(stem family);(3)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城市社区
都市社区,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集镇社区
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标准(三项理想事物):
财富──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不同标准的分类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社会现代化(简称“社会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概述违规行为(又称:越轨、离轨、偏差、偏离行为/ Deviance),狭义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较为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并被加诸标签的行为。
特点:
1、相对性
2、违背重要的社会规范
3、多数人不赞成行为
4、违规程度及惩罚取决于所为违反的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程度。
违规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解释:
A、(罗伯特·K·默顿)社会反常状态(失范)理论:创新(发明);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革命)。
B、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C、标签理论
论述需掌握:这个就是今天考的论述这一,还有一个是李刚的案例,答疑视屏里有
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17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转移到新兴的资本者手中;
产生了大量小农经济不能产生的社会组织;
自由意志推动科技的发展
商品生产推进世界贸易的产生与竞争加剧;
宗教权威逐步弱化;
法律功能由维护特权阶级向调节经济活动转化。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欧洲社会从重身份的礼俗社会转化到重契约的现代社会。
二、社会学创立的社会需求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的欧洲是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生产力的鼎盛,但繁盛的工业发展背后,阶级矛盾深刻对立。农民、手工业者及小私有者在大工业发展冲击下大量破产。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工人斗争与起义风起云涌。
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想国”的现实图景深感失望。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社会菁英试图以“社会组织规律”来重建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变革对社会学理论的需求
社会秩序动荡、阶级矛盾深刻对立的欧洲,对改善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产生现实需要。
三、学术及理论背景
(1)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等在天文、地理上取得的成就,对宗教传统的世界创立学说产生冲击。伽利略在数学及物理上的成就引导人们对宇宙形成全新的认识。
牛顿的超然学术成就为科学奠定新的发展希望。
自然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进化论。
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传统思辩理论与定性描述中脱离出来,将社会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
(3)前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学科正式诞生之前的社会研究通常被称为“前社会学的理论”。这些前社会学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社会观思潮,直接推动了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基于之前的自然、社会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