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安管理概论要点总结(第一学期)
1.1978年8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提出了治安管理工作要实行“党委领导,依靠群众,预防为主,管理从严,及时打击,保障安全”的方针
2.公安机关的性质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2008年9月,公安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正式提出: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任务和要求
4.2009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5.公安派出所的性质:
(1)是市县公安机关派出性质的机构;(2)是公安机关基层组织;(3)是综合性战斗实体
6.治安管理的社会组织:治保会;保安公司;辅警;单位保卫组织
7.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措施的特殊强制性(2)管理主体的武装性(3)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4)管理活动的社会性
8.治安管理的基本职能:
打击职能;预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9.治安管理的行政手段:
行政指令;行政审批;监督检查;禁止、取缔
10.治安管理的专业手段:
治安调查;治安巡逻;守望;堵卡;盘问检查
11.治安管理法律依据的特征:
(1)规范内容的广泛性和易变性(2)规范形式的多样性和分散性(3)实体与程序的合一性(4)效力的警察强制性(5)制定部门的多边性
12.治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为治安管理主体(2)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3)治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法定性(4)治安行政法律主体上的权力义务具有双重性(5)治安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大多依据行政程序或通过司法程序加以解决
13.治安行政执法过程
(1)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阶段(2)寻找并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3)做出并执行治安行政决定
17.属于社会治安预测特征的事:科学性
19行的各种行政管理活动。(1)社会治安是一个法律概念(2)社会治安是一个政治概念(3)社会治安有特定的内容和范围
第二篇:法律分支概论(第一学期总结)
法律分支概论 第一节 法的概念
一、法的定义;法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权利 vs义务
5.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三、法的职能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预测作用5.强制作用
四、法律的价值:自由, 公平正义 秩序 第二节
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制定→立法
二、法律遵守→守法 违法≠犯罪
三、法律执行→执法
四、法律适用→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第三节、我国的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一、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及法律调整方法
二、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国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 1.宪法:内容最根本 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效力最高
2.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对行政活动过程,特别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加以规范,监督与救济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总称
3.民法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它组织间财产人身关系的法律
4.商法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 5.经济法 市场主体/市场运行/宏观经济/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6.刑法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7.诉讼法
有关诉讼活动的程序方面的法律 宪法
一、宪法的含义
现代宪法的含义
1、宪法的性质:是国家的组织法;
2、宪法的形式:成文或不成文;
3、宪法的作用:规定政府的组织、原则、职能以及权力范围。
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方式和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理解
1、时间:宪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2、性质:对国家的权力做出限制,对人民的权利进行保护。
3、功能:宪法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总体设计。
二、中国的宪法历程
晚清:君主立宪的尝试 中华民国:民定宪法的尝试
1949以后:民定宪法的建立 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 1954年宪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宪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9月29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7章60条,规定了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和根本任务。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序言、四章106条组成。确认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由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组成,共138条。本宪法以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1988年的修改包括增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和肯定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两方面。
1993年修改了9条,内容包括:
1、基本路线
2、统一战线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
4、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调整地方人大的任期
1999年的修改,内容包括:
1、以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2、进一步总结国情
3、增加依法治国
4、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
6、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将”反革命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的修改,内容包括:
1、“三个代表”入宪
2、增加“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3、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容
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5、进一步明确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
6、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8、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9、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10、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
11、国家主席
12、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
13、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三、宪法的法律地位: 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因此,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民法通则》第一条 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五条: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四、宪法的构成序言与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州、县。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结构图 我国行政机关的组织图 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四级两审终审制、合议庭、公开审理、回避制度等。最高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派出庭
专门人民法院 我国法院的组织图
人民检察院 :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我国检察院组织图
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1、平等权 任何人都具有人格的尊严,在自由人格的形成这一点上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权在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是一种原理(原则)性的、概括性的基本权利。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权具体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本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
2、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者政治参加的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实现人民主权原理及其各种具体的民主制度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表现的自由
1、言论和出版;
2、集会和结社;
3、游行和示威。
三、监督权
第三十四条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五条 【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四十一条 【公民的监督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教育科学文化权利
3、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宗教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四十六条 【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十七条 【文化活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一)宗教信仰自由(宪法第36条)
1、内心的信仰自由;2宗教上的行为自由;
3、宗教上的结社自由。(二)受教育权(宪法第46条)
1、学习的权利;
2、义务教育的无偿化;
3、教育的机会均等。
(三)文化活动的自由(宪法第47条)
1、国家或公共权务不得非法干涉公民从事科学技术、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的自由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权利。
2、国家或公共权力必须为公民的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具体设施,积极鼓励和帮助科研人员、艺术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等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员,大力保障和推广其科学研究或文艺创作的成果。
4、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指无正当理由身体的活动不受拘束的权利
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及保障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
2、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的保障的权利;
3、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人格尊严含义相当于狭义的人格权 狭义的人格权指与个人的人格价值具有基本关联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 【人身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住宅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 【通信自由和秘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5、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指宪法所保障的有关经济活动或经济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保障。
一、财产权: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
二、劳动权: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的权利。
三、休息权:劳动者所享有的休息和修养的权利。
四、生存权:公民享有维持其身体所必需的健康和生活保障权。
第十三条 【私有财产】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 【劳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第四十三条 【劳动者的休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第四十四条 【退休制度】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第四十五条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6、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几种主要的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一)提起申诉、控告的权利
提出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是指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检举,并请求给予惩罚或制裁的权利。(二)国家赔偿及补偿请求权
个人或其他权利主体的权利因国家或公共权利的行为而蒙受损害,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向国家提出赔偿或补偿的权利,就是宪法学上的所谓赔偿及补偿请求权,又概称之为求偿权。
7、妇女、婚姻、家庭等受国家保护
第四十八条 【妇女的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四十九条 【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权利
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法纳税 义务 第五十二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五十三条 【遵纪守法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五十四条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保卫国家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第五十六条 【依法纳税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此外,公民有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2、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3、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第三章 民法 第一节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以人为本
我国现行民法是1986年4月12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调整对象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而处于平等地位的当事人。平等主体意味着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意思表示自主自愿;等价有偿。
民法通则 第二条 【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财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财产为直接内容的经济关系,包括财产占有关系和财产流转(交换)关系。
2)人身关系——与特定的人格或身份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因公民的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肖像和法人的名称、名誉等产生的权利。
身份权—因血缘、婚姻的身份所发生的扶养、抚养、赡养、法定监护、法定继承等而产生的权利。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1)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自愿原则含义:1.当事人意思自治2.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预。3.双方和多方的民事行为的内容及形式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公平的体现:
1、民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机会均等,在民事活动中须正当竞争,反对任何不正当竞争行为。
2、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合理分配权利义务。
3、在责任面前要合理负担。
等价有偿原则 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或民事交易时,应当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取得利益要以付出相应的代价为条件
(三)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四)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维护社会公益原则
(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权利滥用的要件
1、行为人有合法的权利存在2、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3、结果上,给他人造成了损害
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各国民事立法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意风俗的法律”; 《德国民法典》第138条规定,“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无效”; 《日本民法典》第90条规定,“以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事项为标的法律行为无效”;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第77条规定,“法律行为,有背于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无效”。《继承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以外的人。” 《继承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继承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存有遗产的人,应当妥善保管遗产,任何人不得侵吞或争抢。”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节
民事主体 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在我国民法上,主要指自然人和法人,还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另外,在一定的范围内,国家也是民事主体。
一、自然人
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自然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它集中体现在有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上。
自然人与公民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公民是指取得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自然人与公民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凡公民均为自然人,但自然人不一定是一国公民。我国《民法通则》使用的公民概念与自然人概念意义相同,但自然人的概念比公民的概念范围更广。(二)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特征:基础性;统一性;平等性;终身性(相伴性);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性。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与出生,终至于死亡
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始于出生,采用独立 呼吸说,即每一个出生婴儿,从其第一次呼吸开始,就成为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胎儿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但为了照顾他们出生后的利益,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民法上讲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①死者人格权的保护——名誉权、尸体的保护②著作权方面的利益——署名权、作品完整权等人格利益
(1)生理死亡;生理死亡又称自然死亡,它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终结。自然人生理死亡的原因,或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在民事权利能力消灭上不具有意义。
(2)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程序确定失踪人死亡。宣告死亡的时间以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日期为准。即法律辞退定死亡,指公民失踪一定期限后,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对他作出的法律推定死亡。宣告死亡的条件:需有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须下落不明连续时间已满规定期限;须有利害关系人申请;须民事诉讼特别程序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法律后果相同,比如单位除名、户口注销、继承开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撤消对他的死亡宣告。宣告死亡的判决一经撤消发生以下法律后果:
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民事主体资格不消灭,其仍可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2)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3)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 配偶 在其宣告死亡后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则不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4)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 子女 在被宣告死亡期间被他人依法收养的,该收养关系有效,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使人们得知该公民失踪,斟酌有关事宜的处理。法律规定的代理人得依法对失踪人的财产进行代管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及内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内容(1)认识能力和意思能力;(2)行使权利的能力;(3)设定或履行义务的能力;(4)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一定范围便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所受限制的范围
《民法通则》对此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即他们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民事法律行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求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进行。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精神正常人16-18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痴呆人)
3、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
从两者的联系来看 :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而民事行为能力是实现民事权利能力的条件。两者的区别:民事权利能力仅指一种可能性,而民事行为能力则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现实性;民事权利能力不以意思能力存在为前提,因而不受年龄,精神状况和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民事行为能力则受到年龄和智力状况的限制,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行为能力,两者起始终止阶段不同。
4、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四)监护 监护的概念::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2监护的分类:(1)依据监护设立的方式不同,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约定监护、委托监护和遗嘱监护;(2)依据监护的对象不同,分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
3、监护人的设立:为未成年人设立监护人1)父母为未成年人的当然法定监护人2)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双亡或丧失监护能力或被取消监护人资格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成年兄、姐。3)未成年人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他们担任监护人除应具有监护能力外,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们愿意担任监护人,二是应得到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同意。4)协议确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5)指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指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指定未成年人父母之外的近亲属担任监护人。指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争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二是都不愿担任监护人。为未成年人指定监护人有两种,一种是有关组织指定,另一种是人民法院指定。有关组织的指定是人民法院指定的必经程序。6)有关组织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为精神病人设立监护人 1)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这里所说的精神病人是指成年精神病人,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是:(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也可以担任监护人。2)有关组织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3)精神病人的指定监护人 当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从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上述组织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
4、监护人的职责(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4)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5)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6)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7)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5、监护的终止(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3)监护人丧失了行为能力(4)监护人辞去监护(5)监护人被撤销监护人资格
二、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特征:、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3、法人是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二)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是指取得法人资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依法成立
依法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而成立。首先,法人组织的设立符合有关实体法的规定;其次,法人的成立也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程序的规定。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人的分类《民法通则》的分类
1、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2、非企业机关法人(1)机关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力,并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2)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3)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愿意,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2)特征:始于成立,终于终止;内容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点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有以下特点: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享有的时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享有的时间一致;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与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一致;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法人机关或代表人实现。(2)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 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五)法定代表人和代理人:
1、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的特点是:(1)法定代表人的资格是法定的。(2)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3)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从事业务活动的自然人。
2、法人的代理人:
三、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篇:体育概论要点总结
体育概论要点总结
一.填空总结
1.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体育概念,功能,目的,过程,手段,科学,文化,体制,发展趋势。
2.体育的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3.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延伸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4.我国体育目的的特点:主观性,预见性,概括性。我国体育目标的特点:具体性,明晰性,系统性。5.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直观性,层次性。6.体育过程的要素:体育参与者,体育指导者,体育媒介。7.体育媒介从内容上看:体育内容,体育材料,体育设施与器材。8.体育过程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恢复养护发展阶段。9.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身心协调发展原则,同化优势原则,适量运动负荷原则。
10.体育过程控制的类型:按时间分类可以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按活动的主客体分类为自我控制,他人控制,社会控制90-11.体育过程的类型:体育教育过程;竞技运动过程,健身休闲过程。12.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粗略的掌握动作技能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定型阶段。
13.竞技运动过程的内容:选材,教学,训练,竞赛,恢复和评价。14.竞技运动过程的特点:目标的专一性;内容的专一性;负荷的超越性;过程的个体性;过程的连续性;过程的适应性;过程的综合性。15.健身休闲过程的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个性化原则。
16.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一般都是由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频率,身体运动力量,身体运动节奏。
17.体育运动技术的基础结构: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18.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标准: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力量性,经济性和弹性。
19.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历史性和发展性,国际性和民族性,地域性。
20.体育科学的三位视角:生物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21.奥林匹克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象征性,艺术性,多元性,划一性。
22.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奥林匹克委员会。23.体育体制的构成:机构,职能,制度。24.体育体制的特点: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二.简答
1.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2.体育的功能:就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3.体育的健身功能及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健身)A.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B.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C.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D.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E.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A.教导基本生活能力;B.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C.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D.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4.体育的经济功能的主要表现:A.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B.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C.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的政治功能:A.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B.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C.呈现安定那个祥和的社会环境。
5.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A.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B.体育自身的特点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C.人的体育需要。6.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7.我国的体育目标:A.增强体质,增进健康;B.丰富社会文化生活;C.提高运动技术水平;D.提高国民素质。
8.我国体育途径的划分:按区域分包括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按形式划分包括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体育游戏;按时间划分包括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按目的划分包括竞技类,休闲娱乐类,保健康复类和健身健美类。
9.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A.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B.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C.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D.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E.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0.体育过程:是指通过身体运动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11.体育媒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参与者与体育指导者相互作用的内容与形式的总称。
12.体育过程控制的内容:是由体育管理人员在体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活动的走向进行测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体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13.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A.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B.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C.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D.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E.促进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14.体育手段的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目的而借助的载体,媒介及其各种活动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体育目的的系统行为和操作技术。15.身体运动的含义:是运动者为达到体育目的,按照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体育的法则,要求而进行的有意识的主动地各种运动动作的总称。
16.体育核心手段的分类(身体运动的分类):
按照人体基本活动形式来分,可将身体运动分为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爬。爬越和平衡等。按照人体运动部位来分,可以分为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背运动和全身运动。
按照生物力学运动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平动,转动和鞭打。按照身体供能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分,可将身体运动分为内收运动,外展运动,旋内运动和旋外运动。
17.体育运动技术的内容: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体育运动技术。
18.体育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A.运动学特征包括空间特征(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时间特征(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频率);时间空间特征(身体运动速度)。B.动力学特征(身体运动力量); C.综合型特征(身体运动节奏)。
19.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A.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B.起源于军事防卫实践,是军事防卫技能核武器的转移;C.起源于日常生活技能;D.起源于娱乐或其他文化活动;E.起源于模仿动物的动作。20.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论述)
第一,体育游戏在促进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第二,体育游戏通过各种身体运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第三,体育游戏还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第四,由于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它能提高游戏者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他们活泼,愉快,开朗的个性和团队精神以及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心理品质。
21.体育科学的概念: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22.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
A.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B.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的完善;C.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23.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概况:(1)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6);(2)停滞阶段(1966-1976);(3)恢复与发展阶段。
24.体育科学体系的概念: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和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25.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意义?
(1)明确各学科之间的性质及各学科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2)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制定我国体育科学的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科研的选题计划和研究方向;(3)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26.体育文化的概念:体育文化是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27.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育。
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强调以人为中心,与宗教的关系密切,以个人为社会本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28.如何理解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论述)
(1)继承是文化发展的不可违背的规律。都是在过去文化的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继承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2)创新也是体育文化发展过程固有的特征性,体育文化的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发展与体育文化的创新密切相关。(3)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是继承与创新和谐统一的过程,对于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目的在于是体育文化进入现代化。
29.体育体制的概念: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30.体育体制的作用:
第一,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和指挥;第二,划分管理体育事业权限;第三,体育体制是部门分工协作的基础;第四,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
31.体育体制的特点:
第一,体育体制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第二,体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体育体制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32.论述体育体制的类型及优缺点。(论述)
一,社会组织指导型。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实施不受外界干扰的管理,体现高度的民主。缺点: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二,政府和社会组织结合型。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便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缺点: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三,政府主导型。优点: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缺点:容易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
33.谈谈你对“举国体制”的认识?(论述)
34.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特点?(论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第一,体育由政府主办并主管,政府几乎形式全部管理职权;第二,经费依靠财政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第三,人员列入国家编制;第四,业务脱离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体育具体事务的管理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限制和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体育在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第三,完全依赖国家拨款容易造成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体育产业则显现了蓬勃生机。第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一管理体育体制导致体育资源的垄断,使得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35.我国体育改革的趋势?
第一,转变政府管理体育事业的职能;第二,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与体育社团的独立;第三,职业体育将逐步市场化;第四,大众体育将得到迅速发展。
36.体育的发展趋势?(论述)
(一)从人的角度看体育的发展趋势:第一,体育在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新世纪将呈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生活的新的体育观;第三,生活方式的巨变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第四,关注情商,以人文关怀推进体育改革和发展。第五,体育运动将更加有效地促进人的现代化。
(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第一,休闲体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老年人体育方兴未艾;第三,体育终身化趋势日益明显;第四,融入全球化势必促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37.体育队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现代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第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第三,体育运动有助于激发现代人强烈的进取精神,强化现代人的竞争意识;第四,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38.当前,老年体育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第一,老龄体育人口扩大化,其体育活动趋于综合化;第二老年人体育生活化越来越普及,使终身体育成为可能;第三,老年体育活动方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娱乐化;第四,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管理和科研趋向科学化和娱乐化。
39.举国体制的定义: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的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是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制等。40.体育概论学科发展的演变:
(1)引进与移植阶段(2)探索与总结阶段(3)挫折与停顿阶段(4)发展与丰富阶段
41.现代体育的发展(五个趋势):(1)体育进一步国际化(2)体育进一步社会化(3)体育更加科学化(4)体育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5)体育终身化
42.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1)教育和培养功能(2)聚合凝结功能(3)调节和引导社会生活功能(4)传授和传播文化功能(5)吸收融合先进文化功能(6)创新更新文化功能
43.简述体育过程与健身过程的联系与区别?(论述)
(1)区别:所谓的体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的过程的健身功能是现代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之一。(2)联系:据生理学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使人类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而膳食结构的重大改变,使人类摄入的能量远远超过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导致了“文明病”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体育运动成为了人类抵制“文明病”,促进人类健康的最佳手段之一。
第四篇:治安管理概论 复习材料(最终版)
第一章 概论
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P8)答:
1、管理措施的特殊强制性;
2、管理主体的武装性;
3、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4、管理活动的社会性。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P48)治安管理基层组织的概念:是由县级公安机关设置或者派出的,率领、组织直接面对公众的治安管理工作人员,具体空话基层社区内或者职权范围内的各项治安管理组织。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主要批以下五类组织:
1.公安派出所,以及作为市县公安机关基层单位的警署之类组织;
2.治安民警队、治安行动队、交警民警队、巡警队、消防队、防暴队之类的组织;
3.治安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精神病管制院之类组织; 4.治安治安检查站之类组织;
5.没有下辖民警队而是直接从事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治安业务科室。
领导、指导单位内部保卫工作的内保科,以及通过领导、指导交通民警队、消防队等组织去实施管理的交通科、消防科等,一般不直接担负一线实战任务,因而不是基层组织,而是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职能部门。
派出所与民警的职权(P48)一般公安民警依法拥有的下列职权,派出所民警理所当然地同样拥有:(1)依法当场盘问、检查权;(2)依照简易程序当场进行治安处罚权;(3)对被指控有犯罪行为,或有当场作案嫌疑,或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所携带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人员,依法带到公安机关盘问权;(4)对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员,依法强行带离现场、予以拘留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权;(5)遇有拒捕、**、袭警、抢夺枪支,或其他以暴力破坏社会治安且不听制止的紧急情况时,有依法使用武器、警械权;(6)为紧急追捕犯罪嫌疑人、抢救处于生命危险状态的公民,有依法征用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权。
除派出所民警个人可以行使的职权外,公安派出所还具有下列职权:(1)依法批准并实施留置;(2)依法对人员、车辆的通告或者停留予以限制,依法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3)依法对辖区实有人口进行登记、统计,颁发和查验身份证件,办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4)时行安全检查和其他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查处治安案件;(5)依法对案件、事故现场进行保护,依法侦破和侦破刑事案件;(6)依法对辖区内各单位安全防范工作进行监督、检查;(7)依法对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监外罪犯进行监督改造;(8)依法建立使用秘密力量,收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协助国内安全保卫工作。
盘查的概念和性质(P88)盘查,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对形迹可疑和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的行为。
盘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盘查时,就应当依法进行。《人民警察法》第9条第1款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据此,盘查权的实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2、3、4、实施盘查的主体必须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实施盘查权必须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施盘查权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盘查的实施对象必须是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
5、盘查具体包括两种行为:盘查和检查,即对形迹可疑人和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实行盘问,以及对被盘问人员的人身及其携带物品、车辆等进行的检查。
《有关继续盘问的若干规定》:时限等(P93)
(一)有关时限的规定
一般来说,继续盘问的时限为12小时。对于在12小时以内确实难以正式或者排除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到24小时;对于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而且在24小时以内仍然不能正式或者排除违法犯罪嫌疑的,还可以延长到48小时。
(二)有关四种人的特殊规定
一般来说,继续盘问最长时限为48小时,但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必然在24以内盘问完毕:第一,怀孕的妇女;第二,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第三,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第四,已满70周岁的老年人。而且对他们还有特殊规定:一是不能将他们卷入候问室进行继续盘问;二是如果是在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7点之间释放他们的,还应当通知其或者监护人领回,如果是身份不明或者没有家属和监护人的,应当护送其回住地。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P67)
一、对人身的强制措施
(一)强制传唤
(二)约束
(三)强行带离现场
(四)强行遣送
(五)收容教育
(六)收容治疗
(七)强制戒毒
(八)强制拘留
(九)强制检查性病
二、对财物的强制措施
(一)扣留
(二)强行铲除
(三)强制拆除
(四)暂扣车辆
(五)收缴
三、对证件的强制措施
(一)查验居民身份证
(二)暂扣机动车驾驶证或行驶证
(三)扣留居民身份证
(四)收缴居民身份证
四、对经营权利的强制措施
(一)限制整改
(二)暂时收回许可证
第二章 公安人口管理
身份证的有效期(P134—P135)第五条 十六周岁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为十年、二十年、长期。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证;二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证;四十六周岁以上的,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
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证。
身份证的申领、换领、补领及发还(P134—P135)第二章 申领和发放
第七条 公民应当自年满十六周岁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八条 居民身份证由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
第九条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时,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十条 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应当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交验居民户口簿。
第十一条 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公民姓名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应当申请换领新证;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换发新证;领取新证时,必须交回原证。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
未满十六周岁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有前款情形的,可以申请换领、换发或者补领新证。
公民办理常住户口迁移手续时,公安机关应当在居民身份证的机读项目中记载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变动的情况,并告知本人。
第十二条 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公安机关应当自公民提交《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之日起六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交通不便的地区,办理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民在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以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
《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房屋出租与承租的规定
答: 第三条 公安机关对租赁房屋实行治安管理,建立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制度。
第四条 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治安保卫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租赁房屋的安全防范、法制宣传教育和治安管理工作。
第五条 出租的房屋,其建筑、消防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必须符合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规定;危险和违章建筑的房屋,不准出租。
第六条 私有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他合法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单位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单位介绍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核符合本规定出租条件的,由出租人向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书。
第七条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不准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
(二)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是外来暂住人员的,应当带领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并办理暂住证;
(三)对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职业或者主要经济来源、服务处所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公安派出所备案;
(四)发现承租人有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五)对出租的房屋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安全隐患,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六)房屋停止租赁的,应当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手续;
(七)房屋出租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代理人必须遵守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房屋承租人的治安管理责任:
(一)必须持有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件;
(二)租赁房屋住宿的外来暂住人员,必须按户口管理规定,在三日内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
(三)将承租房屋转租或者转借他人的,应当向公安派出所申报备案;
(四)安全使用出租房屋,发现承租房屋有不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出租人予以消除;
(五)承租的房屋不准用于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六)集体承租或者单位承租房屋的,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暂住证的申领——《暂住证申领办证》
第十五条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以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
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外执行、管制、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
适用范围: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第三章 公共秩序管理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开办人与从业人员等等(P169)第十四条 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下列行为提供条件:
(一)贩卖、提供毒品,或者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
(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
(三)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
(四)提供或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
(五)赌博;
(六)从事邪教、迷信活动;
(七)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不得吸食、注射毒品,不得卖淫、嫖娼;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娱乐场所的范围(P167)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娱乐场所的定义及管理范围,治安部门管理的娱乐场所主要是那些歌舞、游艺场所,这样的娱乐场所具有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以营利为目的,即经营者开办娱乐场所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因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或者公众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的活动场所,不在娱乐场所管理的范围。第二,是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主要区别于单位内部场所,那些在单位内部设立的,仅针对本单位人员开放的娱乐场所,不在管理的范围。但是,那些实行会员制的娱乐场所并不是单位内部场所,由于它是向所有具有入会资格(通常是交纳会费)的公众开放,因而仍是娱乐场所的管理范围。第三,是消费者自娱自乐的场所,因而,演出、放映场所,酒吧、茶馆、桑拿按摩场所均不在娱乐场所之列。
大型活动的特征(P184)答: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影响。
3、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大。
4、活动场所的不特定性。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审批范围(P186)答:根据《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果参加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属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范围,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批准才可举办:
1、在公园、风景游览区、游乐园、广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俱乐部、公共道路、居民生活区等公共场所举办的下列活动:
(一)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活动;
(二)游园、灯会、花会、龙舟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三)体育比赛、民间竞技、健身气功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其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2、在影剧场(院)举办其经营范围之外的活动。
3、租赁、借用、利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设施,举办面向社会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破坏大型活动秩序的处罚(P191)控制活动现场的治安秩序,发现有秩序混乱或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情况泊,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停止活动。
(1)发生公安机关不予许可举办活动的九种情形之一的;(2)举办者未落实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公安机关责令整改而拒不整改的;(3)人员严重超过核准人数的;
(4)现场秩序混乱,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5)扰乱活动现场的交通秩序,影响车辆、行人通行的;
(6)违反有关规定,影响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的,如活动现场声响过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影响周围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等;(7)发生其他可能导致治安事故和紧急情况的。
注意发现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在活动进行中,现场人民警察对发现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查处,现场可能处理的,在现场处理;参加活动的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可以责令其退出或者将其强行带离现场:(1)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的;(2)不遵守活动场所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不服从疏导和管理的;(3)妨碍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秩序行为的。对被强行带离现场的人员以及发现有违法行为在现场不方便处理的,可带回公安机关调查入理。
集会游行示威的现场管理(P196)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集会、游行、示威现场的安全检查
(二)设置警戒区域
(三)维持交通秩序
(四)临时改变游行队伍的行进路线
(五)督促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维持集会、游行、示威的秩序
(六)处置集会、游行、示威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第四章 特种行业管理
公安机关管理的特种行业的范围(P201)目前我国全国性特种行业管理的范围是:旅馆业、印章业、印刷业、旧货业、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
各省特种行业的具体管理范围。
旅馆住宿登记:未如实上报登记旅客住宿行为(P211)旅馆接待旅客住宿必须登记。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按规定的项目如实登记。
接待境外旅客住宿,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送住宿登记表。旅馆业的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旅馆业的工作人员明知住宿的旅客是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答:第七条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不准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
(二)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是外来暂住人员的,应当带领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并办理暂住证;
(三)对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职业或者主要经济来源、服务处所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公安派出所备案;
(四)发现承租人有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五)对出租的房屋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安全隐患,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六)房屋停止租赁的,应当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手续;
(七)房屋出租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代理人必须遵守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典当业开业审批(P226)设立典当行或者当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申请人应当向拟设典当行或者拟设机构所在地设区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将审核意见和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由商务部批准并颁发《典当经营许可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部批准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将通报情况通知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申请人领取《典当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典当行《特种行业许可证》,并提供下列材料:申请报告;《典当经营许可证》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个人股东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具的无故意犯罪记录证明;典当行经营场所及保管库房平面图、建筑结构图;录像设备、防护设施、保险箱(柜、库)及消防设施安装、设置位置分布图;各项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管理缺席治安保卫组织或者治安保卫人员基本情况。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受理后应当在10日内将申请材料及初步审核结果报市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核批准,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10日内审核完毕。经批准的,颁布《特种行业许可证》。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申请,应当在20日内审核批准完毕。经批准的,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设区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核批准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在5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商务主管部门。
申请人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五章 危险物品管理 危险物品的范围、分类(P235)
(一)范围:公安机关通常所说的危险物品,是指具有杀伤、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和销毁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或可能危害公共安全而需要特别防护或管制的物品。
(二)分类:(根据危险物品的用途、理化性状和性能及危险特性等划分)
1、枪支弹药
2、管制刀具
3、化学危险物品
公务用枪的配备范围(P238)下列单位人员在依法履行职务时,可以配备公务用枪:
1、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
2、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
专用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依据(P246)《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地点
答:第三十条 禁止在下列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
(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
(四)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
(五)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敬老院;
(六)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
(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其他地点。
第六章 治安案件查处(重点) 《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内容
看条文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概念、特征(P308)
(一)概念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事实。
(二)特征
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治安违法性
3、应受治安管理处罚性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P315)答:第十条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治安管理处罚的相关法律措施(P316)答:根据法律规定,与治安管理处罚相关的法律措施主要有:
(一)收缴、追缴
(二)责令严加管教
(三)责令来回看管和治疗
(四)约束
(五)责令不得进入体育场内观看同类比赛
(六)强行带离现场
(七)责令停止活动
(八)责令改正
(九)取缔
(十)强制性教育措施
(十一)没收
治安案件的回避(P319)答:第八十一条 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
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与执行(P322)治安案件调查结束后的处理决定,是指公安机关对受理的治安案件调查取证之后,根据案件事实情况,对案件中的行为人作出不同处理的法律活动。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案件调查结束后,公安机关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1、确有依法应当给予管理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500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是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作出处罚的,制作《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处罚的,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
2、依法不予处罚的,或者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及《行政处罚法》等的有关规定,不予处罚的法定情形包括:(1)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不予处罚。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不予处罚。(3)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4)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诈骗的;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自己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5)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现处罚。
3、违法行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发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出处罚决定的同时,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执行,是指依法实现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法律活动。其中罚款和拘留的具体执行内容如下:
(一)罚款的执行
1、自觉履行。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2、当场收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1)被处50元以下罚款,被处罚人对罚款无异议的;(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作出罚款决定后,被处罚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被处罚人提出的;(3)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依据,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3、强制执行。《行政处罚法》第51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拘留的执行
1、送达执行。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 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
2、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暂缓执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并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2)被处罚人向公安机关提出了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3)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即被拘留人不会逃跑、干扰和阻碍证人作证、串供、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再次实施违法犯罪等情形;(4)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了符合法律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200元的标准交纳了保证金。
3、不执行。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2)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3)70周岁以上的;(4)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
传唤(P320)传唤是指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命令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法律措施。
根据实施传唤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书面传唤和口头传唤。
1、书面传唤,即传唤证传唤,是指公安机关根据已经掌握的治安案件线索,开具书面的《传唤证》,依法命令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传唤方式
2、口头传唤,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口头命令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调查的传唤方式。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嫌疑人实施口头传唤或书面传唤后,被传唤人必须到案接受询问;如果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实施强制传唤。
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违法嫌疑人。
第八十二条 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人,可以强制传唤。
第八十三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询问(P320)询问是线索查证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治安案件案情,获取治安案件证据,根据已经扬治安案件线索,对违反治安管理嫌疑人、受害人、证人进行访问调查的调查方法。
第八十三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第八十四条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被询问人要求就被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
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八十五条 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可以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必要时,也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人民警察在公安机关以外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同时适用本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
第八十六条 询问聋哑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有通晓手语的人提供帮助,并在笔录上注明。
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并在笔录上注明。
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保全
(一)勘验、检查
(二)扣押登记
(三)鉴定、检测
(四)辨认
(五)抽样取证
(六)保全:证据的保全,是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的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详细的见书P320~321以及法条!! 听证(P322)听证,是指公安机关就法律规定的某些治安案件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依法由非本案人员主持,召开听证会,听取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结果的申辩、质证的法律程序。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因此,听证程序是普通程序中的一个选择性程序,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必经程序,也不是独立的处罚程序。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二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因此,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处罚的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000元以上罚款的,根据《行政处罚法》实施处罚的责令停产停业是治安案件听证的适用范围。
案件查处的简易程序(P324)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概念:是指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民警对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明确,处罚较轻的治安案件,不需要经过书面的受案,即可当场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律活动。
特点:(1)适用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2)当场即可作出处罚
3、适用条件:
(1)情节轻微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2)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明确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3)属于符合当场处罚权限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二)简易程序的具体运用
1、表明执法身份
2、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
3、作出当场处罚
4、执行处罚决定
5、备案(24小时以内)【参考法条部分】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一百零一条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并填写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规定的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被处罚人的姓名、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公安机关名称,并由经办的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经办的人民警察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第一百零二条 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办理行政案件程序》
第三十三条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四条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治安调解(P325)治安调解,是指由公安机关主持,通过教育调停的方法,促成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不再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一种处理治安案件的活动。
第一百五十二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
(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
(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处理: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
(三)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四)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
(五)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案件,应当首先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并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注重教育和疏导,化解矛盾。
第一百五十五条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进行调解时,可以邀请当事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帮助调解。
治安调解的法律效力: 第一百五十七条 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调解人员、案件情况、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第一百五十八条 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处罚。对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五篇: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在结合上一个学年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将继续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孝敬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竭诚为广大少年儿童服务,营造一个明荣知耻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少先队工作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二、工作思路
转变观念,热情服务,稳抓常规,追求创新,加强实践,体验为主,讲求实效。
三、具体工作
一、认真抓好常规工作。
1.开学初,各班要根据实际制定好班级公约和中队活动。
2、搞好队会,各中队仍需每月搞好一次主题队会,并且做好记录。各大队可根据各校实际开展一些队会观摩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我校的队会在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搞好每周一的升旗活动,组织学校领导轮流对学生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卫生、学习意识的培养。
4.适时开展主题性活动,可结合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促进爱国爱家乡教育。
5.继续开展学生(班级)行为规范的考核评比活动。期初,各班仍要通过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形式,继续巩固学习考核条件,真正让《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并落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6.组织好一年级新队员的入队工作,培养新队员热爱少先队的情感。
7.选举新一轮的国旗班。
二、深入做好重点工作。
1.以行为规范养成为目的,进一步规范四项竞赛制度。
本学期,为了使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更上一层楼,我们将继续开展班级值周制度,每周确定一个班级为值周班,对全校学生的各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且对值周班级的值周过程进行管理,重视值周班级值周的评价,少先队继续对每个班级的值周作好指导,重视考核整改,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轮到值周的班级同时承担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任务(各班派一名同学进行国旗下讲话)。
另外,少先队将继续评选最佳值周班,到期末根据各班表现和值周老师评议评选出2个优秀值周班。
2.以争创特色校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特色的管理和巩固。
本学期,我们将竭力营造一个山区小班化特色校园,我校的特色项目是“乒乓球”,学校曾提出“人人会打乒乓,人人打好乒乓”的口号。
2011年上半年鄞州区乒乓球赛中取得女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要继续深化这一成果。让学生天天打,有空就打,互相切磋,形成浓厚的氛围。
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 开展“教师节”黑板报评比。各中队举行一次“我爱您—敬爱的老师”为主题的中队活动(第1周)
十月份
1.出好“迎国庆”黑板报。(第4周)
2.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第8周)
十一月份
1.开展1—3年级各个班级讲孝敬故事比赛,4—6年级孝敬故事读后感征文比赛。(第11周)
2、组织“拔河”比赛,为初冬增加一点暖色。
十二月份 “冬日校园”的主题活动:在有冰雕的天气进行。
a.带领全校学生参观“校园天然冰雕”。(分低段和高段进行。)
b.“校园冰雕”艺术欣赏作文比赛。(高段)
一月份
1.元旦庆祝活动(第18周)
2.各中队组织一次以复习迎考为主题的队会活动,鼓励学生认真复习,争取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