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香正浓
书香正浓
一张写字台,一杯浓茶,一支笔,一本书,一个人,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对书的尊敬。
习惯了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翻看书籍的声音,也乐于和圣贤们对面畅聊。顷刻间,我们成为挚友。孔丘会向我倾诉他周游各国的辛酸经历;李白会向我吐露他游历天下的无奈与不得已;南唐后主李煜向我悲叹生在帝王之家的内心纠结与悲痛;曹雪芹更是痛骂封建制度的腐朽与害人。他们的心情我能理解,说道心酸处,我的心也会跟着他们纠成一块,谈到激动时,我也会跟着骂上一句“狗日的社会'”。在我眼里,孔丘不再是一届大儒,他只不过是一个阅历较我丰饶的老者,他之所以受世人尊重,只不过是他认识到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的原因罢了。曹雪芹也只是自幼受家门书香的熏陶,才创作出中国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
遥远的图腾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但后人又是靠什么追考出那一段历史,我想靠得就是那已经皲裂掉的甲骨和残垣断壁上留下的图案与文字。正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有了这些,人类文明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也正是由于根据后世的文献改编出的神话与传说,填充了博大的中华文化,让现在的华夏子孙为之骄傲。
而读书的乐趣亦是其乐无穷的。读书的妙处不只是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修养,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同样它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填充我们的感情世界,让我们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豪迈与激昂;让我们拥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与洒脱;让我们拥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让我们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量。培根也曾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看来多读书,多好书,对我们来说是意义匪浅的。
我爱云游于书海,我喜欢《边城》里湘西凤凰古城的风景,喜欢漫步在那千年古道上,喜欢有吊角楼的建筑,喜欢那里淳朴的民俗和内外皆美的人们;我替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感到揪心,我同样看到了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在丹麦,我又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我感受到了所处在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的幻想;我体会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辛酸与血泪。在他的世界里,不,准确的说是在我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重人、爱人、为人的新高度,也终明白他那“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不容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有益,写字台上的茶微凉了,但香味未减,我想大概是书香浸泡过的原因吧,闷一口清凉,杯子空了,书却变厚了。
第二篇:校园春正浓
校园春正浓
春天的校园真美呀!早晨,我打着雨伞来到校园,好奇地看了看四周,想看看春天中的校园有什么变化。果然不出我所料,校园有着巨大的变化。
春雨在细细地下,春风在轻轻地吹,整个校园显得勃勃生机。桃树上开满了粉红粉红的桃花,柳树在轻轻地摆动,好像春阿姨在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他们,让他们满心喜地摆呀摆,让桃树开出美丽的花,让柳树发出嫩绿的芽!
我漫步校园,操场中央那个喷水池,清清的水被细雨溅起层层涟漪,奇形怪状的假山浮在水中,有的像手执书卷的老师,有的如端坐盘莲的观音,有的如游动的海龟,有的如出洞觅食的鳄鱼,它们形态不一,姿态婀娜,可爱及了。几只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池埂边的那一圈小黄杨,在水雾中显得晃亮亮。
往东走去,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塔松,高大葱绿,就像两个卫士时刻地守卫着我们的校园。塔松上点缀着无数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教室门前的那排万年青,抽枝展叶,那枝苔翠颜欲滴,一片新绿。近看,像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孩。远看,如一列绿色的火车。
转眼北望,那四个长方形的大花坛花芽正赶趟儿似的从土里探出头来。靠围墙的两块花坛里载着许多红叶榉木。红叶榉木上开满了丝状的花儿,红叶榉木中蜿蜒地嵌着黄杨,像两条青龙浮在红云上。花坛边是一排环饶的杜鹃,有的已经开满了粉红或火红的花;有的正打着包,星星点点。
四周的那20来棵桂花树,也换上了新装,一片片绿叶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枝头上抽出嫩红的叶苔,犹如翻飞的红青蜓。
我不禁深呼吸,一股润润的晨气沁入心田,好爽。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开始了一天愉快的学习。
一件让我伤心的事
这是个发生在09年2月12日晚上的一件事。那天晚上我学画画回家后,姑妈郑重地对我说“婶婶家的小弟弟死了!”我听了之后,整个大脑都蒙了。“小弟弟才一岁半就走了?”我心想到。过姑妈的述说,事情是这样的:在12日的晚上,婶婶的小孩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各种症状表明,那只是消化不良导致的不舒服。医生开了些药回家吃,可不见效果,反而变本加厉起来。这下婶婶才想到送去县里的医院看看,便叫了一位有车的亲戚送去。那的医生对婶婶说:“你们怎么现在才送来?孩子现在胃出血。”婶婶一下子蒙了头,险些晕了过去。后来医生便建议把孩子送到州医院去医治。婶婶打电话给我的爸爸,我爸爸知道后,马上开车从都匀过来,送婶婶她们去州医院。可到了医院不久,小弟弟就死了。小弟弟的爸爸妈妈大哭一场,我们也很伤心。在家等候多时的小弟的爷爷奶奶听到这消息后,也泣不成声。第二天,爸爸才开车送小弟弟的尸体和婶婶他们回家了。随后便把小弟弟埋在他家对面的一个山坡上,把小弟弟埋了之后,在回家的半路上,婶婶悲痛地往弟弟的坟地跑,跑到埋小弟弟的地方,想用手把小弟弟给挖出来。去的家人好不容易才把婶婶拉回来。晚上,舅舅把婶婶劝睡后,自己也忍不住痛哭起来。哎,自己的儿子死了能不伤心吗?
婶婶睡到了半夜,又自己悄悄跑到很远的一个县城去了,我们第二天才从她电话里知道这事。舅舅急得叫她娘家人去独山接婶婶回娘家住一段日子,以免回家又想起小弟弟伤心痛苦。
我很喜欢小弟弟,可他不在了,我还想等他叫我姐姐呢!可那是永远不可能了,我很伤心。希望每次回家,都能听到小弟弟哭与笑声,但这也不可能了。小弟弟走了,他什么都还没懂,就走了,只留给我们伤心和回忆。
田园风光
我的家乡在一个气候温和,条件优越的南方小镇上。
我的家乡四季都很美丽。家乡种果树的人们都喜欢种桃树和梨树。等到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梨花,把山染得一半粉红,一半白的。两种颜色分隔起来,很明显。粉红的一面像一层粉红的纱,而白色的一面呢?则像冬天时节下起的白白的鹅毛大雪。景色是那么的美丽。有时,我们会吆喝几个伙伴,到果林中游戏,只要快速的跑,起了点小微风,或抖抖果树梢,一片片花瓣像是从天而降,落在我们的衣服上。有时我们像花仙子一样的在酷似雪花的果树林中,奔跑着,游戏着…….夏天,我们就会去野外找一种名叫野枇杷的果子吃,味道甘甜可口,让你忍不住流口水。田野里,全是大片大片的西红柿、西瓜,让你胃口大开,并且我们乡下人家大多数的经济都来自这些不起眼的瓜果蔬菜呢!
秋天,如果你在山野里,你便会见到红红的的大山中点缀着金黄金黄的芭蕉。在远远的地方便会闻到那迷人的果香。而到了稻田里,又会让你有一种新的喜悦,那稻田一片金黄,像撒了一层金粉,让你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你还可钻到稻田里找鸟蛋呢!
等到打米的时候,把稻子割了的田里生长了一种水草花,那花有紫色,也有白色,酷似马蹄兰,又像水葫芦花,那小小的花,清香迷人,沁人心脾。
那时的秋天,田里还有一颗颗田螺,去那些田里,水田沟里捡上一小桶田螺,回家炒上一盘,那香气让你胃口大开,把一天的疲劳去得荡然无存。
冬天,大地上全是银白色,大树换了白毛衣,大地则换上银白耀眼的皮毛大衣。你还可以在自家的后院洒上点水。第二天,水结上冰,你就可以滑冰了,并且还可以找个鞋板滑雪,那种感觉可以说是最快乐,空气清爽的时候。我的家乡的大自然,家乡的一切,都很美,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在换新装,每个季节,都可以让你有一种新的喜悦和奇喜。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好朋友杨帅。他做什么事都非常有毅力,不会半途而废。他决定干一件事,要把这件事情干完,而且还要干好,否则,他绝不罢休的。正是杨帅的这种对事情的执著劲儿,令我佩服不已。杨帅有一双大眼睛,个儿高高的,胖嘟嘟的,留着平头。别看他个大,可很胆小。记得每一次和他一起在学校里荡秋千,都是他推我,轮到我推他,他就不敢坐上去。他人那么大,可胆那么小,真让我感到遗憾。
让我感到敬佩的当然不是他的胆小,而是他的球技。记得一次体育课上,他和我们班一位叫陈刚的同学分组要人进行篮球赛,我被分在陈刚一组。比赛开始了,裁判石亮把球丢向中,只见杨帅如虎跃起,把球拍向他的队员。那同学几下子又把球倒给了杨帅,杨帅运着球直奔本帮场地。他的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敏捷,我们都堵不住他的前进。接近本帮蓝内,砰!球进了。场外欢声响起:“帅哥,加油!”在杨帅的带领下,他们队越赛越勇,最后以5比3把我们打败了。
他是是很棒哦?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杨帅哥!
第三篇:这里春意正浓
这里春意正浓
——观《复兴之路》有感
一场秋雨一场凉。几场秋雨下来,北国秋韵俨然十足。春夏争奇斗艳的花卉自然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就连每月都要盛开一次的月季花,也已开始随风飘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沿街的花草颓废成了枯黄,杂乱无章地东倒西歪,萎靡在枯死的叶片下涔着离别的泪珠。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却无法改变人们内心旖旎澎湃的春意。最近,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来来往往的人流、熙熙攘攘的队伍,与户外孤雨落红泾渭分明,暖暖的春意悠然而生。千年局变、峥嵘岁月、开创未来……一幅幅图片、一桩桩史诗正在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着过去,描述着现在,憧憬着明天!
参观的多是中青年,也有不少老人和孩子。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穿着一身深绿色的旧军装,正精神矍铄的走来;一群红领巾正在认真的聆听老师的讲解;一位咿呀学语的孩提正在一幅大型雕塑面前和年轻的母亲交流着什么……“是什么力量把大家都呼唤过来,为什么《复兴之路》历经三年而愈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正在深深地思索,被一位充满兴奋、操着外地口音年轻人给打断了“***就是站在这里发表讲话的!”
是呀,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伊始就集体参观《复兴之路》。“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凝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次参观堪称经典,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更是一次郑重宣示和庄严承诺。在亿万百姓心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送给各条战线一个更加灿烂明媚的春天!
回到单位,一篇令人振奋的消息映入眼帘:西城区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建设国际一流配电网。根据协议规划,2017年西城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9%,年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分钟,金融街等重点区域年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30秒。我久久地盯住电脑屏幕,联想起近期中央提出的“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推进能源革命”的宏伟战略,脑海里顿时涌现出一幅幅满城灯火,汹涌的电流沿着特高压源源不断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以智能电网承载并推进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必将引领古老的华夏走向更为波澜壮阔的新辉煌!
哦,这里春意正浓……
第四篇:梅香正浓教案范文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重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谈性正浓》读后感
《谈性正浓》:于性之外的趣味
说来惭愧,有时候和几个无聊友人(同性)看到电视里火辣的丰乳广告,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我们那时候……”是的,在丹碧丝广告刚泛滥的时候,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气就已经过去了。但是青春期过去了,只是性朦胧阶段过去了,情感往往在涉及婚姻的时候,才真正显露出我们关于性与爱的教育的先天不足。曾看到有人说这个网络资讯时代是“审美不能自理”的时代,其实也是“感情不能自理”的时代,只要去看看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然后从那些“泛红”的标题点击进去,必然可以到达一群不能自理者的乐园——“两性论坛”之类。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一边是高速前行、色情泛滥的网络时代,一边是从未有过正确的性导向和爱教育的无知者。所以,拿到这本《谈性正浓》的时候——更准确说看到一个“百名作家”的超豪华谈话阵容的时候,并翻开目录有“换妻”这样的题目跃到瞳孔里的时候——如果封面是纯白色的,会有人误以为是本“性爱白皮书”。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少女之心》这些书从来不曾在民间消失,但是“精英谈性”无疑在中国是罕见的,更何况是大规模的一群赫赫有名的精英。印象中李敖之女李文有篇杂文也叫“谈性正浓的种群”,开篇好像说要解放观念首先解放语言,她举荤段子之例,而《谈性正浓》这部书里是用文字对谈(形式虽是座谈,但看得出作家们是用文字交流),文字有遮蔽性,更何况是公开的文字,所以包括主编荆歌在内,每逢一个话题,都自我撇清——我没网恋过、我没外遇过、我没换妻过(这个更要说想也没想过)。这种撇清当然不利于话题的深入,但在遮掩之下,作家们仍然有许多有意思的见解——或者只是说一种形容,也很有意思,比如毕飞宇谈到萨冈的性描写“像一条船颠簸在海上,简单极了”;或者诗人汤海山讲性感“是等着路过的风景,和心理那点秘不外宣的东西逢着了、撞着了”,这些随手能翻到的句子,是对谈话者遮掩之外的意趣。
李文讲荤段子可以调节气氛,《谈性正浓》里也“收集”了一些“段子”,仅《换妻》一节就有五六个“段子”,有杂志上的小道消息,有亲耳所闻者,有博览群书得来的——这几点都是作家们有的“特有资源”,小说家诗人导演都是日常生活的观察家,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有格外的敏感和体悟,当然读书更是必修课,所以《谈性正浓》带给我们的其实要比“性”,甚至单纯的情感,这个话题更多、更广泛。
此书封面上的宣传语是“一部敏感话题的对话录,一部情感生活的指南书”——我觉得“指南”倒也未必,这些作家常常“指东打西”,更或许就像诗人说“功夫在诗外”,它提供了性和感情之外的一些随想和领悟。有些思想的片断,做成小说太短,做成诗太小,收录在一本谈话录中,以免如唾随风也好。惟一的遗憾是,这部谈话录,味道还不够“浓”,或者说这些精英们多少显得有点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