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时间:2019-05-13 11: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第一篇: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www.xiexiebang.com [2006-07-14]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梭子蟹为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种类,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海产品,目前海捕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为了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山东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该研究所实验基地的1500亩海水池塘,进行了梭子蟹与日本对虾的混养,获得成功。2005年平均亩产梭子蟹40千克,日本对虾43千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面积25亩~30亩,设有中心沟,水深1.5米左右,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底质以泥沙混合底为主,适合于梭子蟹、日本对虾生长。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底质处理。池底在前一年11月份养殖结束后,将余水放净。池底经过一个冬季的干露、曝晒、冷冻,泥土干硬,早春季节利用推土机铲除表面过多的淤泥,淤泥少时也可在春季用犁将底部深翻。

2.清塘消毒。放苗前40天,用漂白粉30ppm~50ppm或生石灰70千克~100千克/亩清塘消毒,24小时后将池水放掉,再灌入经80目筛绢过滤的天然海水,以防止敌害生物及其卵和幼体进入。

3.饵料生物的培养。在放苗前30天左右,池塘加水50厘米~60厘米,放入适量青苔,每亩施入氨肥4千克~5千克及过磷酸钙1千克~2.5千克,待青苔繁殖起来后放入果蠃蜚、钩虾、拟沼螺等。每亩可放钩虾1千克~2千克、拟沼螺5千克~10千克,如果青苔量少可移入或投喂花生粕、豆粕等。

三、苗种放养

1.苗种。虾蟹苗种放养依据水温情况而定,在5月中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7℃~18℃以上时即可放苗。每30亩放养日本对虾苗9万尾~12万尾,即每亩3000尾~4000尾;每池放养二期幼蟹1.5千克~2千克或海捕蟹苗10000只~15000只。苗种要求:虾苗要求放养体长在1.0厘米以上,规格整齐,体表干净,活泼健壮,逆水活动能力强,不带病灶;二期幼蟹要求附肢齐全,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时温差应小于2℃,盐度差小于5‰。

2.苗种暂养。放养育苗室培育的二期幼蟹,可在池塘中用网围出10%左右的范围将蟹苗在其中暂养10天~15天,这样便于集中投喂,并能及时掌握蟹苗的成活率。蟹苗暂养可投喂大卤虫、挠足类等鲜活饵料。以活的大卤虫为好,它既不污染池底,又能保证充足的饵料。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由于前期饵料生物的培养,放入虾苗后,在20天~30天内不必投喂,而放入蟹苗后应及时投喂大卤虫、兰蛤等鲜活饵料,中间辅以配合饵料。如果投喂四角蛤等较大贝类,应压碎冲洗干净。幼蟹在Ⅴ期前每天多次投喂,投喂量为体重的100%-200%;随着幼蟹体的增加,投饵率逐渐下降,幼蟹体重50g/只以后,投饵率控制在体重的15%左右;至秋季9月份以后兰蛤等低值贝类逐渐减少,应投喂一定量的低值小杂鱼虾以促进蟹的肥壮和性腺发育。

2.水质控制。梭子蟹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养殖初期以加水为主,每10天加水20厘米~30厘米,至7月底8月初水温高时加至最高水位,同时视水质情况及时换水并应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3.日常管理。养殖期间定期检查闸门、堤坝是否破堤漏水,发现漏洞及时补堵,防止虾蟹逃逸。每天早、晚巡塘两次,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残饵状况、虾蟹活动及生长、敌害生物等,做好每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每月泼撒生石灰2次,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适时添加VC、VE及保肝素等以增强虾蟹的抗病能力。在养殖的中后期底质较恶化时可使用一些消化细菌等有益菌种来改善底质。在秋季高温季节池塘水质易恶化,透明度高,这时应及时换水,改善水质条件和水中藻类品系。

5.收获。虾蟹养成以后应及时收获出售,在10月以前应将大部分对虾收获,而梭子蟹在9月初即应采取钓取或拉网等方式将公蟹出售,以防交配后雌蟹伤亡,并在10月前后价格更好时干塘收获。如果有条件,可以收获部分虾蟹越冬,在春节前后价高时出售。

6.小结。本养殖技术的关键是前期要培养好果蠃蜚、钩虾、拟沼螺等适合虾蟹前期需要的底栖生物饵料,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虾蟹体质好,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同比增长20%~30%)。中期注意加水降温,调节水质,多投兰蛤等鲜活饵料,并适时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全程坚持合理投喂,不滥用药物,以调节水质和底质为契机,实现健康养殖。(作者:蒋万钊;刘艳春;陈少伟;苑春亭)

浅谈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论文摘要 虾蟹混养可以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从池塘选择、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自1993年后,福建省对虾病毒性暴发病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低潮。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虾蟹混养不失为一种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

1池塘选择

池塘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水源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池塘结构为长方形,东西走向,泥沙底质,池塘面积以2.0~3.3hm2较为适宜。池塘水池深为1.3~1.8m,具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

2苗种放养前准备

一是对池塘进行全面清淤,同时对池塘四周进行开挖环沟,环沟宽为8m,深为60cm,以便在高温季节或大风暴雨期间盐度偏低时,可供蟹苗藏匿和收获时抓捕;池底铺设中、粗砂,用石头、混凝土制件、瓦片设置壁障,构成梭子蟹隐蔽场所,减少蟹苗自残。二是对池塘进行彻底修整补漏及加固,同时曝晒15~30d,安装进排水网,在池塘内离进排水闸半径25m处设置防逃拦网,防止梭子蟹在进水或排水时逆水或顺水逃跑。三是彻底清塘消毒。进水深20cm,选择晴好天气,泼洒生石灰2 250~3 000kg/hm2或漂白粉120 kg/hm2,3d后把池水排干,曝晒2d后进新水,使池塘最浅水位不低于35cm,然后施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3苗种投放

1蟹苗投放

蟹苗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不易抓捕、躯体完整、无损伤、无病害。投苗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小,蟹苗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投苗时应在池塘不同方位多点下苗,避免幼蟹互相残杀。投放体重15~30g的蟹苗,密度为3.0~4.5万只/hm2。蟹苗投放时间为5~6月份。

2虾苗投放

虾苗应选择个体大小整齐、弹跳力强、逆水性好、耐干力强、体表清洁无寄生虫附着、全长1cm以上。日本对虾不宜在高温季节投放,福建一般选择在9中下旬至11月份投放较为适宜,投放量以12~15万尾/hm2为宜。

4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作为虾病预防的重点,通过施肥繁殖浮游植物和投放光合细菌净化池水,抑制有害菌的滋生,减少对虾体的感染。在池水调控上采取前期添加水的方法,人为调控和保持池水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为对虾生长创造良好的水环境。中后期以促进虾蟹生长为重点,采取多换水、勤换水保持池水新鲜。其做法是:海水经过24h沉淀后进入池塘。养殖前期每3~4d加水5~10cm,到6月底至7月初加满池水,其间保持池水的生态平衡,水色调控为嫩绿或黄绿色,透明度30cm左右,且新而爽,7月初以后根据池水状况适当换水,降低池水老化程度。养殖中后期根据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适当换水,严禁大排大换,以免引起虾蟹的过激反应。每2~3d换水1次,换水量控制在池水的1/5~2/5。

2饵料投喂

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白天潜伏在池底,夜间环游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属于杂食动物,喜欢摄食贝类肉、鲜杂鱼、小杂虾。饵料主要以小杂鱼、虾、贝肉及鱼干等,放苗后15d一般每天投饵量在80~160kg,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渐渐增加。投喂方法一般有2种:一是设饵料台重点投喂;二是遍池泼洒。为了减少互相残杀及保持一定活动空间,主要采用遍池泼洒。

4.3巡池检查与生产记录

养殖期间巡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凌晨与傍晚必须对进排水沟、拦网、池堤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巡视,密切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生长活动情况,做好每日的生产记录,如水质变化、投喂量与次数、换水量、气候情况以及虾、蟹的活动、生长情况等。

5病害防治

虾蟹混养,由于梭子蟹可以吃掉病死的对虾,因而有控制和缓解虾病的作用。梭子蟹虽然发病少,但也有个别的出现病害,可每隔15d投喂1次药饵或在鲜活饵料中加拌抗菌素进行预防。由于9月份以后梭子蟹开始交尾,雌蟹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交尾前后要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适当增加投饵次数。同时,可在饵料中添加1.0%~1.5%生物免疫促生长剂,以增强虾蟹的体质及抗病能力。

定期结合换水时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或每隔15d泼洒生石灰15g/m3,用于改善水质和底质。

6讨论

6.1性比调控

雄蟹个体较小,且成品雄蟹与雌蟹之间价格差距大,成品雌蟹是雄蟹价格的2倍,所以池塘雄蟹比例越高,其养殖的效益就越差。另一方面,雄蟹比例如果过高,它会对已经交配过的软壳雌蟹强行再交配,这样会伤害软壳雌蟹;但如果雄蟹比例过低,则会出现雌蟹没有完全被交配的现象,从而影响雌蟹的成品质量,所以雌雄蟹要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一般雌雄比例达到3∶1即可。

6.2梭子蟹生长、生活习性

在适温范围内,梭子蟹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如水温25~30℃时,生长迅速,且摄食旺盛,尤其是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早晚摄食量偏多。人工养殖的梭子蟹其摄食习性和对虾一样,进食后便离开池边游于深水处,而一旦在池边狂游则预示空胃寻食。当水温下降到10℃时基本停食。

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且因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自1997年后,对虾病毒性暴发病的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弱潮,后来为了减少养殖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池塘综合效益,探索更多更好的养殖方法及品种,把池塘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毒发生,能有效增强池塘的综合效益。笔者自从2004年开始在福建莆田市后海垦区进行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混养并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养殖模式在后海垦区的试验成功已辐射整个莆田市,养殖面积已超过20000多亩。

一、蟹、虾、贝混养的原理

三疣梭子蟹能翻扒池塘底部滩面,清除池塘中的松螺,池塘底部污物经翻扒后进入水体,形成藻类繁殖的营养源,并能摄食对虾的病弱个体,有利于控制病毒传播,有利于基础饵料的生长,同时,改善对虾的底部栖息条件。总的说来蟹、虾、贝混养是通过它们生理、生态的不同特征进行养殖,同时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蟹、虾、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型病原体,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个品种的生长,提高和净化水质,达到相互共生的目的。

二、池塘选择及准备

1、莆田市后海垦区池塘结构为长方形2:1.85,东西走向,泥沙底质,每口池塘均为50亩。池塘格堤内侧块石护砌,池深在1.2一1.5m,每口池建进、排水闸各1座,净宽为1.5m,我们选择垦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进排水方便,池堤牢固的池塘3口计150亩进行养殖。

2、苗种放养前准备。(1)对池塘进行全面清淤,同时对池塘四周进行开挖环沟,环沟宽为8m,深为0.6m,以便在高温季节或大风暴雨期间盐度偏低时,可供蟹苗藏匿和收获时抓捕。(2)对池塘池堤进行彻底修整补漏及格堤加固,同时进行曝晒,安装进排水网、平面网,在池塘内离进排水闸半径25m处设置防逃拦网,防止蟹在进水或排水时逆水或顺水逃跑。对池塘进行消毒,池塘最浅水位控制在0.25m以上,然后施生石灰120一160kg/亩或漂白粉8kg/亩,消毒时选择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9时一10时进行为佳,隔3天后把池塘水排干,日晒2天后进新生水,使池塘最浅水位不底于0.35m,然后施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进行藻类与浮游生物培养,为蟹苗、蛤苗投放投供必要的基础饵料。(3)蛤埕整理。每口池建蛤埕6畦,每畦长150m,宽2.2m,高0.25m,蛤埕之间相距为8m,因池塘为座北朝南方向,蛤埕设置应尽量靠池的西侧,其好处有:a 北风时间较长西侧水质较高。b 南风时西侧池塘水易变浑,防止花蛤被浑水呛死。同时在离蛤埕四周1m处设置拦网,防止敌害侵入。

三、苗种投放

1、蛤苗播种。蛤苗播种应改变传统时间,赶在初夏季节,蛤苗在水温18度一32度时(夏秋季节)生长速度最快,因此我们在5月18日一5月20日内播种,蛤苗规格为600粒/kg左右,每口播种4000kg左右。

2、蟹苗投放。为了提高蟹的成活率,我们选择活力好、个体健壮、无病残、躯体完整无损的正宗三疣梭子蟹。投苗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小,蟹苗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强。投苗时应在池塘不同方位多点下苗,避免幼蟹互相残杀。每口池投放20-30只/kg的母蟹苗1500 kg左右,公蟹300kg。投放蟹苗一般在6月18日—6月26日完成。

3、日本对虾苗投放:日本对虾不宜在高温季节投放,第一批苗10月上旬初投放每亩4000尾,第二批在10月中旬投放每亩8000尾,第三批在10月下旬末投放每亩6000尾。对虾苗一般选择在10月—11月分三至四批投放较为适宜。

四、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在正常情况下,要求池水透明度在0.3 m左右,水色以浅绿色、淡黄色或淡褐色为宜。PH值在7.5—8.4,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环境。针对它们的各自生活习性,自6月中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添水为主,并根据池塘的水质实际情况可以适量换水,10月份以后根据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总之要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溶解氧始终大于4MG/M:1。

2、饵料投喂。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畏光,白天潜伏在池底,夜间环游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属于杂食动物,喜欢摄食贝类肉、鲜杂鱼、小杂虾。所以,我们采用的饵料主要以小杂鱼、小杂虾、贝类肉及鱼干等,放苗后15天一般每天投料量在80—160 kg,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渐渐增加。

3、投喂方式。投喂方法一般有2种,一是设饵料台重点投喂;二是遍池泼洒。为了减少互相残杀及保持一定活动空间,我们主要采用遍池泼洒。

4、巡池检查与生产记录。养殖期间巡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凌晨与傍晚必须对进排水沟、平面网、拦网、格堤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巡视,密切观测池塘水质变化和生长活动情况,做好每日的生产记录,如水质变化、投喂量与次数、换水量、气候情况以及各个品种的活动、生长情况等。

五、病害防治

三疣梭子蟹抗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有疾病发生,但夏天因气温高,若换水量不足时,水质容易恶化、透明度偏低,或外海区水质恶化纳入池中时,蟹的外壳容易产生寄生物,它会直接影响蟹、虾的脱壳与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死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采取适当地增加换水量,并且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或茶籽饼,它 可消毒防病,也可有助于蟹、虾脱壳生长。

六、收捕情况与方法

1、根据个体大小及生长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现就1号池的生产情况总结如下:(1)2006年6月20日至22日投放蟹苗39416只,2007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总抓捕量为16948只,公蟹总抓捕量为2160只;(2)日本对虾:2006年10月3日至10月28日总投放量为93万尾,2007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总抓捕量为3219kg;(3)花蛤在2006年5月18日投放量为4121 kg,2007年7月26日总收获17683 kg,三个品种总产值708355元。

2、收捕方法:

(1)梭子蟹抓捕方法:①排干收捕法:将池水排干,然后悬移铁质耙慢慢地顺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抓捕;②蟹笼收捕法:在池内距格堤15米处固定竹桩,用绳子把蟹笼拉开放入池中,为防止蟹入笼中互相残杀,在蟹笼中放些稻草或软质杂草,时隔2小时左右收网一次;③流网收捕法:把流网放入池中时隔3小时左右收捕一次,把收捕的蟹用橡皮筋大螯绑住,再用海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入蟹笼进行暂养。

(2)、日本对虾收捕方法:①排干收捕法:将池水排干,然后用电虾机进行全池电击抓捕;②虾笼收捕法:在池内格堤15米处固定竹桩,傍晚用绳子把虾笼拉开放入池中,第二天早晨收捕;③用地拉网放入池中收捕。

七、效益分析

根据近几年的养殖情况看,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菲律宾花蛤混养是一项周期短、风险小、效益高、资金回收快的可行养殖模式,就今年1#池共投放三疣梭子蟹39416只(102481元),日本对虾93万尾(2604元)、花蛤苗4121kg(18956元),苗种总投资124041元,饵料成本56486元,池塘租金68000元,管理人员工资25000元,雇工人员工资8300元,生产工具11800元,防病药物费用7685元,共投资301712元,总产值708355元,利润406643元。事实证明,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多品种混养技术突破的成功示范,为后海垦区水养殖创出了新养殖模式,将有力地促进了莆田市乃至福建省的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一、养殖形式与蟹池结构

(一)养殖形式

梭子蟹养殖按放养时间和苗种规格不同可分为养成、育肥及蓄养等几种形式。梭子蟹养成即小苗养成蟹,一般在6-7月放养规格在3-4厘米幼蟹,达商品规格后起捕出售;育肥即在8-10月放养大规格瘦蟹进行育肥养殖;蓄养即在10-11月后进行梭子蟹暂养,育肥是以人工强化培育为手段,短期催肥增重为目的,蓄养不着眼于蟹的增重,而是为随时能提供市场需要,以价格差做为重点来考虑。

根据养殖设施的不同,梭子蟹养殖又有池塘养殖、海涂围栏养殖和水泥池来养殖等几种方式。海涂围栏养殖的特点是利用潮差进行自然流水池养殖梭子蟹,具有成本低和生长快等优点,尤其适宜于梭子蟹的育肥和蓄养。水泥池养殖一般适宜于梭子蟹的短期蓄养与育肥;池塘养殖是梭子蟹最主要养殖方式,适宜于梭子蟹的养成、育肥和蓄养。现将池养梭子蟹的有关技术作一阐述。

(二)蟹池结构

1、位置:养殖池塘的位置,应选择风浪较小的内湾,潮差较大,有利于海水流动与交换。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对虾塘,一般都适宜于梭子蟹养殖。场地周围必须无有毒废水污染,海水比重在1.008-1.022,PH值在7.6-8.4之间为好。

2、底质:底质以沙泥底最好,底沙以细沙为主,适应梭子蟹的潜伏习性。泥沙底质的虾塘能较好适应三疣梭子蟹的生长。但浮泥淤积和黑色腐殖的底质,不宜建蟹池。

3、面积:面积以5-10亩,大者可在20亩左右为宜。即有利于分别大小规格统一放养,又有利于管理。太小的池塘不适应梭子蟹的生态习性。若将对虾塘改造成蟹池,底质为沙泥或泥沙质,污泥应予清除,有条件的虾塘可适当铺些细沙,以利梭子蟹栖息。

4、水深及池形:小深应1米以上,池形一般采用长方形。池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2米宽缓坡,以利梭子蟹生活活动。

5、有进、排水闸门,换水方便。

6、隐蔽及防逃设施: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一些隐蔽设施,如:陶罐、陶管,瓦片以及插竹枝或树枝等。因梭子蟹无打洞和越坝外逃能力,故无须增加防逃设施。

二、饲养管理

(一)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梭子蟹系杂食偏肉食性。食物以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肉为主。常用饵料有:寻氏肌蛤、红肉蓝蛤、淡水产的螺蛳、河蚬等。以及低值鱼、虾、蟹类等。

2、投饵量:投饵量应根据梭子蟹的摄食情况、饵料质量、残饵数量以及水温、潮汐、水质、天气变化情况而定。前、中期一般掌握在梭子蟹体重的5-10%之间,后期控制在5-3%之间。在7-10月份水温较适宜(梭子蟹最适生长水温为20-27℃),梭子蟹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应多投饵,充分满足其对饵料的需求。水温15℃至8℃,梭子蟹摄食量逐渐降低,这时投饵量逐渐减成为3%。11月下旬后,日平均水温降到8℃以下,投入的饵料不再减少。

3、投饵方法:根据梭子蟹昼匿夜出的习性,饵料投喂应在早晚进行,晚上投饵量为日投饵量的60-80%,以日落及日出时投饵为最佳。饵料应均匀地撒在池四周的食场上。投饵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洗净。不宜投喂变质腐败饵料。三疣梭子蟹对气味非常灵敏,饵料投入池中立即来摄食。

(二)水质管理

1、换水:一般日换水量为塘水的1/2-1/5。小潮水以添水为主,大潮应尽量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排水时,池内的水不要排干,可留20厘米左右,进水时避免水流冲击过猛,免得池底淤泥泛起。

2、保持相对稳定的水质理化因子:塘水透明度保持20厘米左右,并维持一定水色(绿色或褐色),比重1.005-1.021,PH值7.6-8.4,溶氧3毫克以上,水位1-1.5米,在严寒和酷暑季节里池水要加深。

(三)巡池检查

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巡池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检查梭子蟹摄食,活动是否正常,残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水质及生长测定:每天测量并记录水温、比重等环境因子,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每隔半个月随机抽样测定梭子蟹的甲壳宽和体重,以利及时掌握投饵数量等应变措施。

(四)防止残杀

梭子蟹性凶好斗,有同类相残现象,尤其在蜕壳期和交配期表现突出。除在蟹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隐蔽设施外,应尽量投足饵料,以免因饥饿而引起残杀,同时应避免池水过清,保持透明度在20厘米。有条件的虾塘,可及时将蜕壳后的软壳蟹移入另外池中,待壳转硬后再移塘中,以提高成活率。

(五)病害防治

在梭子蟹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恶化,或投喂腐败变质饵料以及有害生物侵袭等,而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对于梭子蟹的病虫害,国内外目前还没有详细系统的研究。只能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尽量排除致病因素,选择健康苗种,优化养殖环境,投喂优质饵料,增强梭子蟹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收获及运输

(一)收获

人工养殖的梭子蟹,待蟹肌肉肥满或卵巢丰硕,可进行收获,或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下雨天禁忌起捕。起捕方法有如下几种:

1、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可起捕部分梭子蟹。用橡皮圈来缚二只螯足,放入竹筐;

2、将池水排干,下塘捕捉。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遇到蟹时,将蟹挑起,用小抄网捞取,放入木桶内;

3、用网下池捕捉;

4、灯光诱捕。

(二)活蟹出口运输

收捕后的活蟹,挑选符合出口规格的蟹装入筐内,每筐12只左右,然后将筐放进由淡水与冰块混合的冷却池中,水温1-2℃,麻醉时间3-5分钟,如气温较高,应分级冷却麻醉处理,让蟹先经7-8℃冰水处理1-2分钟后,再放入1-2℃的冰水里处理1-2分钟。

麻醉后装箱。装箱过程中,在包装车间里,纸箱、填料和胶带纸等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然后在箱内先铺一层填料(用砻糠或木屑),再将蟹与填料层层相隔,直至蟹装满填实后用胶带纸箱封口,出运。操作时动作要轻巧、快速,以提高运输成活率。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把箱子倒放及避免阳光曝晒,保证适宜温度,提高成品率。

日本对虾混养蟹类防病

福建南部虾池晚季长期养殖日本对虾,由于虾池老化、气候异常、进排水不良、病毒传播等原因,自1997年晚季后,发病率居高不下。当地早季多混养锯缘青蟹,于6-9月收获上市;并将体重不足110克等不合规格的个体收购后,放入部分虾池继续混养,以培育膏蟹;也有个别虾池混养三疣梭子蟹。经多年观察,发现这种混养有一定防病效应。我们于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对漳浦县前亭镇水产养殖场、江口村、后亭村、桥子堡村部分虾池(67口,面积共计2300余亩)的发病和收获情况进行考察和统计,证实了这一效应。本文介绍这项考察结果,分析其防病机理,并总结其生产措施。

一、养殖概况及统计结果

每年10-12月是当地日本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发病期。当地虾池按养殖对象可分为:菲律宾蛤仔混养池;蟹类混养池;对虾专养池;鱼类混养池4种。在考察阶段的67口池中,仅2口锯缘青蟹混养池未出现病情。再从2003年元旦至春节收获情况看,有57.9%蟹类混养池的对虾取得较好收获,明显好于其他类虾池。表明这类混养池虽然发病,但病情也比较容易控制。另外,当地全季最高产值的2口池子均为蟹类混养池,其中1口达到约3000元/亩。这些都说明虾蟹混养确有一定防病效果。

二、蟹类混养防病效应的探讨

蟹类能翻扒池子底部,改善对虾的底部栖息条件;120克以上锯缘青蟹能清除池中的松螺,有利于虾池基础饵料的生长;底部污物经翻扒后进入水体,形成藻类繁殖的营养源;凡混养蟹类的池子,水色都很稳定,且浒苔不易孳生。蟹类能摄食对虾的病弱个体,有利于控制病毒传播。其中梭子蟹游泳能力较强,能追逐五须虾等敌害生物。

除石灰之外,许多渔药对菲律宾蛤仔有伤害作用,而蟹类则不太敏感;这有利于水质调控等生产防病措施的实施。

三、虾蟹混养的生产管理措施

蟹类抗逆性较强,对虾池渔药不太敏感;食性杂,可有效利用池中的部分基础饵料。因此可参照日本对虾的养殖规范,对虾池进行管理。同时应兼顾蟹类特点,采取如下措施。

1、混养池应严格清池。可先将青蟹放入暂养池,待清池后再放入大池。

2、根据蟹类的不同习性,在进排水方便的池子混养锯缘青蟹,在排水困难的池子混养梭子蟹。

3、混养密度:60-100克的锯缘青蟹以每亩40-100只为宜,梭子蟹苗应不超过2000只/亩,两种蟹类不能混养。日本对虾苗分批投入,第一批为3000-5000尾/亩,过10-15天投入第二批,为5000-6000尾/亩。

4、锯缘青蟹在育肥阶段,需要蛋白性营养。主要采用兰蛤等生鲜饵料,辅之以浸泡后的鱼干。梭子蟹放苗30天后可投放粉碎的杂鱼肉,后期可酌情增加蛋白性饵料。

5、虾蟹的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时,可利用对虾和青蟹耐干露的特点,选择阴天等适宜天气排出60%-90%池水,并在1-2小时内及时进水。此法能氧化池底污物,改善虾蟹栖息环境;还可排出和清理部分敌害生物以及病弱虾,并清理浒苔;同时检查青蟹数量、生长和健康情况。进水后应施放药物,加速培养藻类。

梭子蟹养殖技术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交通方便;水源符合GB 11607要求,盐度15~34;沙泥底或泥沙底质。池塘面积一般为50亩-100亩,池深1.5-2.5m,池塘四边有环沟,中间有排水沟,坡比为1:2,设进排水闸门、拦网等。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整池

收获后清除过厚淤泥,曝晒塘底,整修沟垄、塘埂、闸门;沙池须反复冲洗沙层。

2、消毒除害

放养前对养殖塘进行除害消毒处理,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要求。先清理池底,然后进水 20cm,用含有效氯35%以上的漂白粉100ppm消毒(全池泼洒),7天后排干,再进新鲜海水 30cm 泡池,2天后排干每亩用 150kg 生石灰改善底质。

3、设置隐蔽物

有条件的池塘,池底适量铺沙,并设置陶罐、瓦筒、网片、树枝、竹条等,便于隐蔽栖息。

4、进水培养基础饵料

放苗前15天,用网孔尺寸 0.25 mm 筛绢过滤进水 30 cm ~ 50 cm,施肥培养基础饵料。肥料可根据当地水质选择使用,一般施氮肥2 mg/L~4 mg/L、磷肥0.2 mg/L~0.4 mg/L,在晴天的上(10:00-12:00)溶于水全池泼洒,或经发酵消毒的有机肥100 mg/L~200 mg/L,使水色呈现黄绿色或黄褐色。施有机肥建设采用持袋、投袋方法,并视水色情况适量注水或追肥。同时采捕部分卤虫,拟沼螺,以及浒苔等生物,建立起新的生态体系。

三、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4月中旬。

2、放苗条件

水温 16℃ 以上,水深 0.6 cm ~ 0.8 cm,透明度 30 cm ~ 40 cm。放苗时养殖池与育苗池盐差≤5‰,温差≤ 2℃。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3、苗种来源

人工繁苗和自然蟹苗。

4、苗种选择

(1)苗种质量

选体型正常、肢体完整、个体健壮、爬行迅速、反应灵敏、无病无伤的青壳蟹苗。

(2)人工蟹苗

宜选4月~6月份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规格整齐的幼蟹,规格3.6×104只/kg~1.6×104只/kg。

(3)自然蟹苗

宜在6月~9月份选购就近海域捕获的、规格基本一致的自然幼蟹。

5、苗种运输

人工蟹苗可用聚乙烯塑料袋(40 cm × 70 cm)充氧运输,每袋装苗 50g ~ 100g。规格大的幼蟹用苗箱和竹筐等运输,容器内放置闭状网衣、水草等栖息物,运输途中适当浇淋海水;运输时间较长的用活水船、车,必要时采用控温措施。自然蟹苗规格大于 50 g 以上,宜采用捆绑螯足后运输。

6、中间培育

刚出场的人工苗和规格较小的早期自然苗宜进行中间培育。在小型沙池中培育或在养殖池一侧设置培育区,放养密度15 只/m2~20只/m2,并按蟹体重的100%~200%投喂经绞碎的鲜活饲料,经12天~20天培育至Ⅵ期~Ⅶ期(个体重 1g ~ 3g),放入池塘养殖。

7、放养密度

根据不同养殖方法和苗种规格确定放养密度。池塘专养的放养密度参见表1,与对虾、鱼类、贝类混养时,放养密度应相应减少。

表1 放养密度表

苗种来源

规格/(只/kg)

放苗密度/(只/hm2)

人工蟹苗

2800~300

3.6×104~1.6×10

4中间培育苗2800~140

9.0×104~7.5×104

自然蟹苗

64~30

4.5×104~3.0×104

四、养殖管理

1、水质控制

(1)水质

水质符合NY 5052要求,最适温度20℃~27℃,盐度在15~34,pH值7.8~8.6,溶氧量(DO)5 mg/L以上,铵态氮(NH4+–N)0.5mg/L以下,硫化氢(H2S)0.1mg/L以上,化学需氧量(COD)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 mg/L以上;透明度在30cm~40cm。

(2)换水

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适当换水。高温或低温季节应提高塘内水位,暴雨后及时排去上层淡水。

(3)调控

每隔半个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5 mg/L;不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2、饲料投喂

(1)饲料种类

为短齿蛤、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嘴蛤等低值贝类和海捕小杂鱼虾及专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GB 13078和NY 5072的要求。

(2)投饲量

不同生长阶段投喂鲜杂鱼虾饲料的参考量见表2,并根据天气、摄食情况作适当调整,大批蜕壳时要足量投喂。水温低于15℃、高于32℃时减少投饲量,8℃以下停止投喂。

(3)投饲地点和时间

投喂地点选择在池塘四周的固定滩面上,早晚各投喂一次,傍晚占日总投饲量的70%。

3、雌雄配养

9月份以后梭子蟹进入交配期可起捕部分雄蟹,使雌雄比逐渐减少为3∶1、5∶1,直至10∶1。此时收购用于育肥精养的自然蟹,也按此进行雌雄配养。

4、病害防治

(1)预防措施

a)干塘清淤消毒;

b)放养优质苗种;

c)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d)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e)以生态养殖为主,养殖期间,定期观察蟹子生长情况(体色、活力、生长速度等)前期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中后期每隔15天用安全、高效、无残留的药品二溴海因等进行消毒。

(2)治疗方法

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要求。

5、防止自残

(1)设置隐蔽物;

(2)选择同规格蟹苗;

(3)投喂足量优质饲料;

(4)保持透明度在30cm~40cm;

(5)合理控制雌雄比例。

6、日常管理

(1)巡塘

每天凌晨和傍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检查蟹的活动、摄食情况,检修养殖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生长及理化指标测定;

(3)定期测定蟹的壳宽、壳长、体重等生长指标,测定水温、pH值、溶氧量(DO)等各项不同指标。

(4)日常记录

建立生长档案,做好日常管理记录。

五、收获

1、起捕季节

适时起捕雄蟹,一般在9月~10月份,雌蟹宜在膏红肉肥时上市。

2、起捕方法

用流网、蟹笼、放水、干塘等方法。

3、暂养

有条件的,可将起捕的蟹绑螯足后放入暂养池内待售。

4、运输

将商品蟹分雌雄、等级,用活水车或在冰水槽中浸泡3min~5min麻痹后包装运输。

梭子蟹高效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梭子蟹养殖池塘以沙泥底质为好,池塘面积以10-25亩为宜,水深1.5-2.0米,在池塘四周挖宽4米、深0.5米的环沟,加高池埂1.2米,每只塘口设置进排水涵洞各1个,每两排塘口建进排水渠道各一条;池塘最好选择在潮差较大、潮流通畅、盐度较稳定、池塘进排水方便的位置。最为理想的是位于潮间带,利用潮差纳水,无此条件的场所则以水泵提水。

二、放养模式

1、放养前的准备:秋冬梭子蟹收获后,封闸晒池,晾干后,将池底坡形沟垄。3月中下旬,用60目进水网纳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加水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清池后蟹池的土质和水中的钙含量会增加,有利于梭子蟹的生长发育。在进水50厘米后,施20-25毫克/升的茶籽饼清除害鱼。

2、放养数量:根据池塘换水条件、水质、水深及饲料供应状况和技术水平,一般每亩放养Ⅱ期幼蟹800-1000只,中国对虾苗5000尾,杂色蛤等贝类50公斤。最好将池塘用20-30目的雨花网在池正中间隔开,进行雌雄分养。

三、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投喂量与养殖密度、梭子蟹的大小及温度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日投饵量为蟹重的5-10%,日投2次。投饵量必须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定时即早晨投喂日饵量的30%,晚上70%;定量,就是要定期测定梭子蟹的数量和重量,以确定合理的投饵量;定点,就是要固定地点投饵,一般将饵料撒在池塘四周固定的边坡上;定质,就是要确保饵料的鲜活,保证质量。注意,一般以投饵后3个小时的摄食情况来衡量投饵量的多少,并给予及时调整。天气沉闷或降大雨时,饵料应少投或不投。

2、水质、水温调控:加强水质管理,坚持换水。要掌握好水色、透明度与换水量的关系。七月以前,透明度可控制在3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10-20%;七月以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4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20-30%。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0℃。

四、养殖管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1、日常观测:要加强日常观测。每15天进行一次生物观察,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项,水化指标也定期测量并做好记录。

2、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优质饵料,在高温期间定期拌投维生素。

3、雌雄蟹分开放养:有利于雌蟹的生长,也免遭蜕壳时雄蟹交尾时带来的伤亡,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并提高了饵料系数。到十二月份中旬以后雄蟹即可捕捞上市。

4、定期巡塘:做好防逃防盗工作。

梭子蟹养殖管理技术

梭子蟹,学名三疣梭子蟹,俗称“白蟹”。其头胸甲略呈梭形,中央稍隆起。头胸甲背面心区有三个明显的疣状突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第一步足为特别强大的螯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到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未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适于游脉。80年代开始土池育肥和蓄水养殖取得了成功,目前,梭子蟹养殖在我国南北沿海兴起,已成为池养、滩涂围栏养殖的重要品种。其中舟山朱家尖镇是“浙江省梭子蟹之乡”。

一、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梭子蟹是广温广盐类。生活温度5~32°C,最适生长温度20~27°C,此时摄食旺盛,生长迅速。养殖池内在水温14°C左右,摄食开始下降,水温8°C时,仍发现个别个体摄食,当温度突然下降到-15°C时开始冻死,05年初浙江有许多梭子蟹因低温而冻死。生活盐度9‰~35‰,适宜盐度10‰~27‰

三疣梭子蟹的活动范围,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常昼伏夜出,并多在夜间觅食。白天多潜入泥中,潜入较浅,无钻洞能力,夜间游动较为频繁。游泳时常将身体倒垂直于水中,第5对步足紧贴水面做频频摆动,也常在水层中或贴近水底做不定向水平游动。三疣梭子蟹有明显的趋光性。

三疣梭子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种类,浅海中常以螯足捕食小鱼、虾、软体幼物等。人工养殖可用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类或三疣梭子蟹配合饵料。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是伴随脱壳而进行的。蜕壳次数越多,个体生长越快。从春季幼体孵出,在20~30°C水温条件下,经幼体、幼蟹阶段,到8月底前后个体成熟,自第一期幼蟹至性成熟,雄蟹蜕壳8~10次,雌蟹脱壳9~10次。一般情况下,每相邻两个大潮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为一个蜕壳周期,交尾后的雌蟹当年不再蜕壳,翌年产卵繁殖后,继续脱壳长大。

二、梭子蟹的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及条件

滩涂围网养殖梭子蟹潮区应选择在海水交换条件好、管理也较方便的中潮区为宜,退潮后可蓄水深在1米以上(至环沟水深)为佳,底质要注求沙泥质,以细沙为主,适宜于梭子蟹潜伏,腐殖质过多的淤积污泥底质会影响梭子蟹的生长和生存,三疣梭子蟹不会挖洞,也不善于离水爬行,故只需设单层围网即可。目前池塘养殖多与缢蛏、泥蚶、虾等混养。

2.投喂饵料

梭子蟹同类相残现象比较严重,多发生在蜕壳期间的饵料不足时,其摄食也较旺盛,食性也相对较杂,凡是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以及藻类等均可作饵料,在生长适温期日投喂量在正常情况

下依蟹体大小而异,暂养及大池养成初期,日投饵量达幼蟹体重的100%-200%,以成体丰年虫、鱼糜为主。养成中期,水温较高,梭子蟹生长迅速,脱壳次数多,日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15%-20%,以切碎的杂鱼和低值贝类为主。最好投喂前将野杂鱼及贝类用“标点”浸泡消毒15分钟,将有利于防止“病从口入”。9月份以后,梭子蟹已长至150g以上,投饵量一般为蟹体重的8%左右,以杂鱼为主,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饵料,促进育肥。投饵方法根据梭子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早晚各投一次,以傍晚投喂多量,在日落和日出时投喂为佳,投饵早晚各1次,早占30%-40%,晚占60%-70%。日投喂量根据水温、潮夕、剩饵等情况及时调整,大潮汛期蜕壳前后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当水温超过35°C或低于14°C或异常气候情况下应及时减少或停止投饵。当天然饵料供应不上时,也可投喂配合饵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1%。

3.巡池检修、观测

每天退潮后巡池检修工作要进行,检查梭子蟹活动、摄食、残饵情况以及及时修复渗漏水土坝、闸门、破网等,每天测量并记录水温、比重等环境因数掌握变化情况,观察、测定梭子蟹的蜕壳,生长情况,注意交配出现季节等以利及时掌握投饵量的调整和间捕时机的把握。正常生长情况下,梭子蟹甲宽3~5厘米时10天左右蜕壳1次,甲宽6~10厘米时15天左右蜕壳1次,每次蜕壳甲长可增长20%~25%,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交配旺季,环境条件差时,可能延期交配,经交配后的雌蟹不再蜕壳,卵巢逐步发育成“膏蟹”。

4.水质控制和底质管理

养殖初期,采用低水位少量换水的方法,每7天左右换水1次,换水30%左右。养殖中期,加高水位,每3-5天换水1次,换水30%-50%,并定期泼洒活菌制剂以改善水质,一般在大潮进水后泼洒。活菌制剂较好的有“三联噬菌皇-蟹类外用”,即可以调节水质,又可以预防疾病。后期则主要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是否换水,由于较长时间的残饵和生物排泄物积累池底,往往引起池底老化变质,可使用干洒“超爽----高效底

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环境能起较好效果,降解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作用明显。

三、梭子蟹的常见病害防治

1、纤毛虫病

病因:纤毛虫大量寄生感染。

病症:纤毛虫寄生在梭子蟹的鳃、体表、附肢等部位。体表可看到大量绒毛状物,手摸有滑腻感。在水盆中带水观察明显。或者取少量鳃丝,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大量纤毛虫。

防治方法:①发病时用“甲壳爽”杀灭纤毛虫,用量为每袋2亩/米水深,隔天再用“洁泰”或“超碘”消毒杀菌,防止二次感染。

2、脱壳不遂症、软壳病

病因:该病发生的原因①可能是缺氧,强应激等;②缺乏钙磷微量元素甲壳素、蜕壳素等梭子蟹蜕壳必须的物质;③池水盐度过高,换水量少,久不蜕壳等等。

病症: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死亡。或者是脱壳后长时间甲壳难以钙化,变为软壳蟹。主要表现出在养殖的后期。

防治方法:①根据梭子蟹的蜕壳特点及蜕壳周期,设法调节好池水的盐度,投放生物制剂来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和氧气的充足。②蜕壳前2-3天在水体中投放“硬壳宝”,补充钙磷等矿物质。在脱壳前几天在饵料中添加脱壳素,促进梭子蟹的脱壳同步,以免互相残杀。③蜕壳期间严禁加换水,保持水质环境的安静。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3、烂鳃、黑鳃病

病因:此病一般发生高温季节,尤其池底腐败,水质浑浊,透明度低的恶化池塘。

病症:病蟹的鳃丝腐烂多粘液,有的鳃部变褐色、黑色。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养殖期内及时地清除残饵。②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③疾病发生后,可以先换水一部分后,再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ppm)对水体进行消毒,最好选用含有效溴30%含量的“洁泰”,一般市场上常见的二溴海因如是10-20%含量的,消毒效果就很不好,只有加量到0.6 ppm才行。同时内服“金奇”。

4、肝脏坏死病

病因:常由饵料霉变和池底质污染引起。加上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侵染所致。

病症: 肝脏有的呈灰白色如臭豆腐样;有的呈黄色如坏鸡蛋黄样; 有的呈深黄色,分解成豆渣样,镜检有油滴状物分散。病蟹一般伴有烂鳃病。肝病中期,掀开背壳,肝脏呈黄白色,鳃丝水肿 呈灰黑色且有缺损。肝病后期,肝脏呈乳白色,鳃丝腐烂缺损。

防治: 内服“金奇”预防和治疗。发病池结合使用“超碘”消毒。

5、黄斑病

病症:病蟹螯足基部和背甲出现黄色斑点,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螯足活动机能减退或脱落。食欲减退进而失去活力,不久即死亡。甲壳解剖检查,其鳃部有时可见到辣椒籽般大小的浅和色异物。

防治方法:

①投喂饵料要新鲜,投喂前要消毒,最好适量的投喂一些配合饲料。

②加强池水盐度,水温的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③该病蔓延性强,死亡率也较高,一旦发生病,死蟹应及时捞出。④疾病发生后可用“洁泰”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同时结合投喂药饵(在饵料中加入“血服宁”等制成)进行治疗。

6、弧菌病

病因:由于环境不佳,投喂不新鲜的饲料及水质变坏时弧菌侵入而引起。

病症:发病蟹的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池水中、下层缓游。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胃中食物少或无食物,体色变白。多表现为零星死亡。

防治方法:①预防此病的发生主要从水质抓起,平时应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结合泼洒活菌制剂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三联噬菌皇-蟹类外用”所含有的三种蛭弧菌是弧菌的天敌,既能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又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②尽量减少投喂冰鲜饵料,即使投喂也应当在投喂前将饵料用消毒剂“标点”进行消毒。平时在饵料中添加“双效胺肽”。③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应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选用“标点”、“超碘”等消毒剂。

7、梭子蟹肌肉乳化病

病症:每年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11月的育肥时期。在宁波,台州,舟山等地区发生了一种会导致肌肉腐化的暴发性蟹病,引起养殖梭子蟹的大规模死亡。该病具有感染迅速、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部分海塘养殖蟹成活率极低,且新建海塘死亡率普通偏高,甚至高于50%,损失十分严重。主要症状为蟹壳色变淡,步足肌肉呈乳白状,严重时乳化成白色液体,有部分称为“豆浆病”、“腐水病”“牛奶病”。病因:关于乳化病的致病原因,大规模的乳化病暴发是与环境剧变和管理不善密切相关的。其次可能是由溶藻弧菌、假单胞菌、等致病性菌引起;防治肌肉乳化病,首先应该弄清其病原及流行病学情况,建立快速诊断技术,方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和防治工作;

防治:育肥初期,最好准备与养殖或收获水域一致的海水(在盐度、PH等方面),要做好添换水和排污工作,并须确保供交换用海水的洁净。运输过程的保护不周是暂养蟹在转塘后易受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提高暂养梭子蟹的成活率,运输时应避免损伤,或降温处理减少活动,适度捆绑,控制密度,还应采用新鲜、干燥、干净、无异味的辅助包装材料,合理安排好包装、运输时间。同时内服“力菌沙”,效果较好。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一、日本对虾分类地位及主要外部特征

日本对虾俗称车虾、斑节虾、竹节虾。动物分类系统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日本对虾是一种大型甲壳动物,成熟雌虾一般体长为13-16cm;雄虾个体比雌虾小,一般体长为11-14cm。体表具鲜艳的横斑纹。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狭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身体长而侧扁,分头胸部与腹部,由20节组成,即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头部与胸部愈合成头胸部、分节不明显。其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一对附肢。日本对虾体外包有坚韧的几丁质甲壳,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在额角的基部两侧具1对带柄的复眼,口位于两大颚之间。

二、日本对虾生态习性

1.栖息与活动: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饥饿时呈巡游状态。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

2.对环境的适应性

①对盐度的适应: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15-30‰,但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7‰。

②对温度的适应: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最适温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生活不正常。

③对水中溶解氧(DO)的要求: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

④对海水pH值的适应:海水pH值较稳定,一般在8.2左右,但虾塘pH值多数变化较大。日本对虾对pH值适应值为7.8-9之间。

3.生长与蜕壳

日本对虾的变态与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脱壳一次,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增加,从仔虾到幼虾需蜕壳14-22次,幼虾到成虾约需蜕壳18次。蜕壳多数出现在夜晚,整个蜕壳过程仅几分钟就可完成。

三、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一)池塘要求及放苗前的准备:

目前一般养虾池塘均可养殖日本对虾,考虑到日本对虾有潜沙的习性,养殖池应选择沙质或沙泥质土壤为好,泥质次之。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后,池底会沉积一些淤泥和有机碎屑,如果不清理掉,就会逐渐恶化虾池底栖环境,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得病死亡,降低养殖成活率。因此,每年进水前一个月左右,都要对虾池进行清淤消毒,固堤整池,同时使池底得到充分的晾晒。池塘消毒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用量每亩50-100公斤,既可进行消毒,又可提高土壤的pH值,漂白粉对原生动物和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使用时选择进水前,虾池放少量水,用量30-50ppm混水泼撒。也可使用茶籽饼清除害鱼,用量一般15-20ppm。

进水施肥,培育基础饵料。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虾池进水80cm左右,选择晴天进行施肥,每亩施尿素2-3公斤,以后每周视池水肥度情况进行追肥。天然基础饵料较好的虾池,对虾养殖前期体长在3cm前,基本可以不投饵料。

(二)虾苗放养

1.虾苗的选择和运输

日本对虾的养殖苗种应选择全长在0.8cm以上,个体差异较小,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健壮活泼、弹跳力强的虾苗。同时应对培育池水质、使用的饵料、亲虾来源及状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观察。

虾苗的装运使用无毒的塑料薄膜袋较好,一个容积为30L的薄膜袋,在水温20℃情况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5万尾;10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2万尾;1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0.8万尾,最好不超过20小时。

2.放苗条件

①池水深度1m左右,不宜太浅,水色呈黄绿,肥而清爽。

②水温:放苗时虾池水温最好在18℃以上,温度低时生长缓慢,养殖池与育苗池水温温差不超过2℃。

③pH值:虾池pH值应在7.7-8.8之间,最低不应低于7.5。

④盐度:虾池盐度应在10-30‰之间,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能超过5‰。

3.放苗密度

养虾放苗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虾池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放苗数量。一般条件较好的池塘每亩放苗在1.5万尾左右,也可进行双茬或多茬养殖,第一次放苗6000-8000尾/亩,7月中旬捕获后再进行第二次放苗,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提高经济效益。

放苗时应注意:一是应在虾池顺风一端放苗、避免逆风将虾苗刮到堤坝边上;二是尽量避免放苗时将池水搅浑。

(三)饵料投喂

1.日投饵量的确定:养殖前期可以用小吊网、中后期用旋网定量法,测定池中虾的总重量,然后确定投饵量。一般情况下,虾体重1-5g时日投饵量按总虾重的7-10%投喂,虾体重5-10g时按4-7%投喂,虾体重10-20g时按3-4%投喂(均指人工配合饲料干重)。

2.投饵时间和数量

日本对虾白天潜伏在池底很少活动,日落后出来摄食,而在午夜饱食之后又逐渐恢复潜沙。根据这一习性,饵料投喂应在日落后进行,而于午夜时结束。其中,日落后一个多小时内为日本对虾摄食最盛期,此时可投喂日饵料量的50%,3小时后再投35%,午夜时投15%,视日本对虾摄食数量再作调整。

(四)水质调控

1.水温:日本对虾在水温18-28℃时生长较快,超过28℃对虾易患病死亡,而低于18℃时则生长缓慢,13℃以下摄食量减少。为使日本对虾养殖过程能保持合适的水温,首先必须合理安排好养殖生产时间,尤其是北方双茬养殖更应注意生产季节。其次,要做好水温的调控,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做到:当池水出现高温或低温时,要及时提高虾池水位至1.5m以上,有条件的可达到2m以上,同时注意进水量的增加或减少。

2.溶解氧:池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少是反映虾池水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对虾正常生长的池水溶氧量一般在4mg/l左右。为了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量,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合理安排放苗密度;②合理投喂;③注意换水量调节;④机械增氧;⑤使用增氧剂救急。

3.盐度:日本对虾适宜盐度为15-35‰,低于7‰将会逐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盐度进行调控。

4.pH值:养殖期间,池水pH值应控制在7.8-9.0之间,对pH值偏低的虾池可放生石灰进行调节,一般每次用量为20-25ppm混水后施用。

5.水色和透明度: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前期应控制在30-40cm,中后期可控制在40-50cm。

较好的水色有黄绿色、茶绿色、茶褐色等。不良的水色有黑褐色和酱油色、乳白色、清色等。

改善水色和透明度的措施有:换水、施肥、施用药物等。出现有害水色可以使用0.5-0.7ppm的硫酸铜进行杀灭,曾发生过对虾死亡的虾池,应施用5-6ppm漂白粉进行消毒。

(五)日常观测

日常观测是日本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虾摄食情况:摄食情况反映投放饵料是否适当,底质和水质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情况。

2.对虾生长情况:生长情况的观测主要有成活数和平均体重的估测,体长测定和蜕壳情况等。

3.对虾活动情况:根据日本对虾生活习性观察其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如对虾不潜沙、活动力降低、反映迟钝、浮头或在水面打转等,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虾池底质和水质情况:包括池底颜色和气味,水质指标的日常观测等。

日本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具有很强的潜沙习性,绝大部分时间在池底生活。底质的好坏是日本对虾能否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虾池在经过一造以上的养殖生产后,应根据其池底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整治,而整治的关键是改良底质。如果虾池的底质整治不彻底,那么就无法做到“养虾就是养水”的基本道理,所以要养好水,整治改良底质是最重要而根本的环节。

以下对整治虾池的主要工作做以介绍。

一、养殖养虾塘的处理工作

虾塘水排干→封闸晒池→清淤、整塘(翻土或填土铺沙)、修堤→消毒(浸泡虾塘、撒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粕等)→安装闸网→进水→施肥繁殖饵料生物→肥水。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一环接一环,不得马虎,若一环脱节,往往就会贻误全局。在整个养殖周期应着重抓好如下几关(重要环节)。

1.虾塘彻底整治关

底质的去污、曝晒、翻耕与消毒一定要彻底、细致。“养水宜先养土”,认真做到:

1)在清塘排水时,要伴随冲洗去除池底污泥,甚至在干底后移去上层污土;

2)整污、修堤坝、堵塞漏洞。一定要清除池边的甲壳类动物、野生螃蟹、藤壶、海蟑蝙等;

3)清淤必须彻底,每亩加入生石灰100千克,曝晒与翻耗;

4)塘土翻耗多次,促进氧化;

5)进行消毒;

6)进水加入微生物制剂和少量氧化剂进行翻耗,促进有机物分解与有毒物质的去除;

7)若底质含有偏酸性的硫化铁成分,建议铺人造地膜;

8)适当加砂,使池底表层保持砂质或砂泥质,池底表层应保持10厘米厚的砂层或含砂量在50%以上的砂泥层,有利日本对虾的正常生长。

2.保苗关

选购SPF无特定病原的日本对虾虾苗,虾苗体长在1厘米以上,个体均匀、健壮活泼、弹跳力强、体表清洁;且以亲虾是海区第一代,健壮无病不带病菌,虾苗是以投喂丰年虫进行培育的为最好。对育苗场的水质、饲料、亲虾来源及状况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和观察。对虾苗进行镜检和PCR检测是了解虾苗状况的最好办法,不合格的虾苗不投,肥水不好、未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不投,气候不宜不投。早期要投喂新鲜的动物饵料,如牡蛎肉和新鲜的鱼肉,并投喂由广州市嘉仁高新科技公司研制的鱼虾壮元一号,以增加虾苗入池后的抗病力,加强营养。

3.水、饵关

抓好水质管理和科学投喂高效优质配合饲料工作。良好的水质对养虾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养鱼虾先养好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饲料的营养可以增加对虾的抗病力。

4.病害防治关

主要抓预防,采取生物防治与增强营养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二、为什么要彻底整塘

我国沿海有许多养殖虾场,除了一些新开发的虾场外,80%以上的虾塘存在严重老化问题,虾塘的底质淤积了大量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有害生物、病原菌及病毒粒子,形成了一个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无法进行日本对虾养殖,即使进行改造也会给日本对虾养殖带来极大的威胁。

1)虾塘水深不到1米,有的只有80厘米的水深,载水量明显下降,容易富集病毒、病原菌,塘底污染严重,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发生突变时,如高温、暴雨、台风、寒潮等会影响虾塘环境的剧烈变化,出现“应激反应”,以致虾病暴发流行。

2)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氧,导致虾池下层水体本来不多的溶解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缺氧情况下,厌氧菌大量繁殖,发酵分解有机质,产生硫化氢、亚硝酸盐、有机酸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强烈亲氧,使池底层水溶解氧降到较低限度。上、下层池水对流交换又引起整个虾塘水体的溶氧不足,而虾在缺氧的环境中最易发生病毒病和细菌病等病害。

3)淤泥中有大量的含氮有机物(如施尿素过量等),无论是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还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厌氧分解,两者的最终产物都是氨。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虾的生长。如氨浓度较大,对虾血液和其他组织中氧的含量会增加,导致血液pH值上升,对酶的催化反应如细胞膜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有些虾农在选购配合饲料时,只从价格上考虑,根本没有从饲料的养殖系数来考虑,选购价格低的饲料,不但饵料系数高,而且虾养不大。日本对虾要求高效优质的饲料,差的饲料虾不但不吃,还会严重污染水质。这些残饵沉积在塘底,发酵变臭,水中氨浓度增大,很快引发虾病流行。

4)池底黑化,长期处于还原状态,虾塘底质变黑和发臭,虾塘的生态系统遇到严重破坏,生物组成贫乏,可作饵料的底栖生物绝迹。淤泥中存在着许多虾类寄生虫、致病的原生动物及微生物,形成病原菌的活跃区。当虾塘池水水质变坏、酸性增加、环境恶化时,对虾的抗病力下降,而致病微生物等大量滋生蔓延,以致虾病暴发和流行。

5)在健康养殖的整个过程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养殖生态系。水质相对稳定,水体中的病毒和细菌不能超过养殖的负荷,否则病害发生,难以控制,尤其是病毒病,会导致“斤虾无收”的凄惨局面。虾池是细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是携带病毒的微生物大量复制繁殖的基地。虾塘细菌可能是病毒的第一宿主,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感染其他生物。虾池水体中存在的细菌包括病原菌有效菌或病毒。在带有病毒的虾塘中养殖日本对虾,投喂普通的配合饲料一般在一个月内可以检测出对虾感染病毒。因此,虾池底质中的大量有毒物和病原菌是引起养殖期对虾病害的祸根。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现象都存在于旧虾塘,尤其是老化的虾塘,所以不彻底整塘除害,就淡不上养殖日本对虾。

三、虾塘的整治工作

建在海湾的虾塘,在选择场址时,虽然有的经过调查和论证,但这种虾塘土质大多是偏酸或偏碱的。若底质土壤pH值低于6.5,就必须改造后方可使用,而且要反复曝晒和冲洗,然后加入生石灰中和酸性。对于偏碱的虾塘,除曝晒、冲洗外,要用海水浸泡冲洗虾塘,可加一定量有机肥或其他酸性物质中和碱性。

旧虾池要彻底翻耗,在收虾之后,要用海水冲泡虾塘,再曝晒至龟裂后,用拖拉机翻耕。污染严重的虾塘要采用综合技术治理,铺盖10厘米的新沙土,最好用塑料薄膜铺盖,效果更好

日本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沿海特别是福建与浙江两省,日本对虾养殖发展迅速。日本对虾除其耐干性强外,因具较强的抗病力而倍受虾民的喜爱。然而,任何一种对虾抗病力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在刚刚引人新种进行养殖时,往往会显示出较强的抗病力。随着该品种养殖时间的推移,加以当前各地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虾塘老化的不断加剧,日本对虾在人工越冬、育苗、养成中的虾病也日趋增多,给科研及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为了进一步发展日本对虾养殖业,有必要对其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加以研究。现将本人六年来在《日本对虾育苗及养殖》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日本对虾疾病及防治心得叙述如下。

一、杆状病毒中肠腺坏死症(BMN)

该病易发于育苗期间,特别是在仔虾后期,出苗前1--2天,病虾游泳无力,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病因是杆状病毒侵人到中肠腺与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并进行增殖,造成细胞核肥大乃至崩坏,使整个细胞坏死。该病毒又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肉眼可见其肝腺脏变白,在生产上可以借助一般的相差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来诊断此病。

该病是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药可医。预防措施有:(1)病毒可能是从亲虾带来,故洗卵时需加以消毒与彻底漂洗。(2)严禁高温育苗,育苗水温勿超过摄氏29度。(3)育苗用水用氯剂消毒,可防止游离态病毒的活化,有效浓度为20-50ppm。

二、链壶菌病:

常寄生在育苗中各阶段幼体的体内。特别是孵化卵与无节幼体易发链壶菌病。传染性强,死亡率在30%以上,是育苗中危害较大的一种虾病。

病因是链壶菌侵人到幼体的体内,将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耗尽,然后自身才开始繁殖,产生并排放抱子,去感染其他生物幼体。卵子受感染后会停止发育死亡,幼体感染后游泳不活泼、沉底。在虾病到了晚期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卵或幼体内充满了链壶菌的不规律分枝状菌丝,有的已具有穿过体表的排放管并形成顶囊。该病较容易诊断。此病的产生与天气关系很大,往往在长时间阴雨之后,水中链菌抱子大量增多,容易诱发此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和6-20ppm百雀石绿或0.01pp的氟乐灵药浴,可控制病情。若持续施用2-3天,治疗效果更好。预防措施:(1)育苗池及用具要用漂白粉、福尔马林彻底消毒;(2)卵子孵化前用5ppmm孔雀石绿消毒5分钟;(3)育苗用水经孔雀绿或氟乐灵或福尔马林消毒后使用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三、镰刀菌病:

该病在日本的对虾养殖中经常发生,对日本对虾危害极大,死亡率可达叨%。我们在1991年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亲虾上也发现此病,由于发现时已是晚期,无药可救,结果是亲虾陆续死亡,造成当年无法育苗。

病因一般是由于虾体受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受伤后,镰刀菌的分生抱子或厚膜抱子乘机侵人,在鳃部或受伤处萌发成菌丝,感染严重时会引起鳃体变黑或甲壳溃疡,所以也是引起“黑鳃病”的一种原因(弧菌也能引起“黑鳃病”)。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时可见呈分技状的菌丝体与分生拖子充满了鳃丝,该病较好诊断。感染此病的日本对虾,活力减弱,鳃丝萎缩,不能潜砂,传染性强,会引起池中对虾陆续死亡。

此病目前无特效药,只能在管理中加强预防:(1)尽量减少对虾的机械损伤;(2)避免过密高度养成或越冬蓄养;(3)越冬每10天投25ppm福尔马林十0.2ppm孔雀石绿一次可起到预防控制该病作用;(4)若发现此病,及时隔离,并彻底消毒池子和用具。严重发病时,可将整池虾销毁。

四、自斑病:

白斑病在高温期七、八月份易发,去年发病时间有所提前。日本对虾5-6cm左右大时最易得此病,死亡率较高,若不及时抢救和治疗,会全池死亡,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

此病的病原体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其症状是:头胸甲上有白斑,是内表面附有一层坚硬的白色物质所致,呈放射状,患处正下方的组织常常有炎症反应。在高温期间,特别是在长期阴雨天之后,对虾易生此病,病虾早期很难分辨,没什么异常,发病严重时行动呆滞,弹力差、经常在池子底匍匐,白天不能潜砂。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虾塘发病时,将揭碎的大蒜以2-5%的比例加人饵料中混合成药饵进行投喂,对控制此病有一定效果,平时定期全池泼施20ppm福尔马林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五、孤菌病:

孤菌病是对虾类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危害最大。日本对虾也不例外,在人工越冬、育苗及养成中均有可能患上孤菌病,也就是说全年都会有该病发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日死亡率不高,但持续时间长,往往是以每天0.2-1%的死亡率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所以对生产危害还是很大的。

发病时,可在血液及眼球中镜检到大量的孤菌存在,而且血清混浊,凝血慢,血细胞明显减少。患病的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拍打无力;腹部肌肉变白,甚至第三腹节弯曲;鳃部变黄,甚至发黑、溃烂;眼球萎缩等等症状。孤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水温在摄氏14-31度范围内均会有发生孤菌病的倾向,但只有在虾体受机械损伤,饵料不新鲜,水环境理化因子恶化等条件作用下才会发病。

治疗方法:

(1)用0.5-2ppm呋哺西林(或味哺唑酮)或1-4ppm土霉素或l-4ppm氯霉素药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在每公斤饵料中混人0.3-1克氯霉素或土霉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一个疗程,对此病有控制作用。

(3)平时用上述的下限浓度进行施药,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撒,可起预防作用。同时注意水环境因子的变动,饵料的质量,尽量使对虾兔受损伤,以及保持砂堆清洁是可以避免该虾病的发生。

六、褐斑病:

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发病率极高,是越冬中最易发的疾病,其传染性强,发病严重可引起死亡。但该病的死亡率不高,因为已有较好药物可以防治此病。

病因是由于虾体表受到创伤后或甲壳上表皮组织已被其他细菌所破坏,使得能分解甲壳中几了质的细菌侵人而引起溃疡。能够分解对虾甲壳中几了质的各类细菌都是该病的致病菌。其症状褐斑可以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腹部、触须、尾扇、步足等全身各处,患处均发生溃疡,呈黑色燃焦状。严重时细菌会侵人到体内并导致对虾患细菌性败血症,引起死亡。

该病的防治方法:用0.2ppm孔雀绿和25ppm福尔马林混合后进行全池泼施,持续2至3次,即可治好该病。

七、微抱子虫害:

在自然海区捕捞的虾苗中偶而可见。病虾的腹部肌肉向外隆起,变白,成棉花状,故又称“棉花虾”。病虾白天不能潜砂,仅在水面作无规律游动。该病在日本对虾之间传染性较弱,而且病虾也不会引起马上死亡,对生产危害不大。

病因是由于微抱子虫寄生在肌肉内,使肌肉变白,并发生膨胀所致。在显微下检查可见横纹肌肉细胞内有许多抱子存在。正因为抱子均是寄生的对虾的组织细胞内,故很难用药物杀灭,一般只要发现患此病的对虾,将其捞出销毁即可。

八、固着类纤毛虫病:

该病在日本对虾的越冬、育苗、养成中均可发生,也是对虾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纤毛虫分布极广,各个时期的对虾均可以被团着寄生。轻微时对虾脱壳后会自行痊愈,严重时影响正常呼吸与脱壳,往往会造成对虾死亡。对生产有一定的危害。

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用05-2ppm高锰酸钾药浴,连续施3天,可控制该病;若再添加05-lppm新洁尔灭,进行混合泼施治疗效果会更好;(2)用10-25ppm的福尔马林药浴效果也不错。

九、疣虫病:

在养成中时常可见患病虾,但数量不多。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一般患病虾还可以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死亡率不高,对生产影响不大。

患此病的日本对虾,其头胸部两侧的鳃区向外呈圆球状突出膨大,这是因疣虫寄生在头胸甲的内侧所致。疣虫是属于甲壳类动物中的等足国,营寄生生活。一般仅寄生在对虾的一侧鳃部,严重者两侧均有被寄生。随着疣虫的增大,使对虾的鳃组织受到挤压,影响了鳃的呼吸功能,严重时也会使对虾死亡。

目前对此病尚无防治方法,发现后可将其隔离销毁。

十、痉挛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腹部弯曲,背部成驼背状,身体僵硬,腹部肌肉间隙性出现白条纹,有的腹肌全变白。患病轻者一般人水后经l-2天暂养就能逐步恢复正常;严重者侧卧而不能游泳,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盛夏高温期间,日本对虾在过于拥挤或受到惊吓时,大批日本对虾惊跳之后就会发生此病。所以一般认为只有在高温期以及虾体缺少维生素C时受了惊吓才能诱发此病。因此高温期间在养成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以免使生产蒙受损失。

第二篇:梭子蟹养殖技术

纤毛病,病蟹鳃部、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有大量的纤毛虫寄生。蟹体表面沾污物较多,活动和摄食能力减弱。

水霉病,病蟹体表(尤以伤口处为重)长有棉状菌丝。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

黑鳃病,病蟹的肋部受感染变色,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色或黑色,行动迟缓、懒动,重者数小时死亡。

脱壳不遂病,背甲上有明显棕色癍点、旧壳不脱、全身发黑,最后导致死亡。

蟹奴病,病蟹腹部明显浮肿,打开脐盖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虫体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并引发其他病症。防治方法:视水质缩短换水时间或增加换水量;定期在饵料中掺拌土碱或新诺明等药物;结合喂饲和消毒灭菌,适当增加钙质。发现病蟹,应立即捕捉隔离管治,防止交叉感染。

1、烂鳃病症状:病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全部变黑,行动缓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发病季节在7月底至8月底。防治措施:强力水体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2-3天,同时拌饵料内服5-7天。

2、水肿病症状:病蟹鳃丝肿胀成棒状,腹脐成透明状,且后缘有顶壳现象,发病高峰季节在每年7月底至8月底。防治措施:水体消毒整池泼洒,连续泼洒2-3天,同时拌饵料内服3-5天。

3、肝脏代谢紊乱症状:病蟹肝脏呈土黄色或灰白色或白黄相间,并腐烂坏死,该病主要发生在7-8月。

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⑴用杀虫药物全池泼洒,以杀灭纤毛虫。⑵用水体消毒剂连续泼洒2天,同时内服5-7天。改底 颤抖病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指节变红,而且不断向上蔓延。螯足下垂无力,步足连续颤抖、易脱落,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

防治病蟹用外消和内服方法综合治疗,调节池水成弱碱性。

黑鳃病

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轻时河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其为“叹气病”。

水肿病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河蟹腹部受伤后受细菌感染造成。

防治 经常添加新水,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治疗可每立方米水体用0.5~1克土霉素化水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2克恩诺沙星,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蟹奴病

防治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虫,控制其数量。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发病时可用200毫克/升的硫酸锌浸洗病蟹10~20分钟。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5∶2)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的蟹奴。

蜕壳不遂病

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过磷酸钙化水全池泼洒。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二分之一以上);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区和蜕壳区严格分开。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回原池。放养前用药物(如呋喃唑酮20-30g/m3)浸浴蟹体20-30分钟。蟹种在入冬前放养,并一次放足,要求密度合理,适当稀放(规格100-200只/kg,为1-2只/m2;规格600-800只/kg,为2-3只/m2;规格800-1000只/kg,为3-5只/m2),主养塘可混养少量鲢鱼、鳙鱼和团头鲂鱼种(每667m2不超过100尾)。

预防要从各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扣紧,一抓到底。药物预防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第一次蜕壳前,预防寄生虫病为主;二是进入生长高峰期前,预防细菌性疾病为主;三是白露前,预防病毒性综合症为主。

第三篇:北方地区斑节对虾高产养殖技术

低盐度养殖斑节对虾高产技术

斑节对虾,又称草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广盐性、养殖周期短、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名贵虾类之一,该虾已成为当前养殖的重要对象。但由于斑节对虾养殖要求水体盐度在5‰以上,因此北方内陆地区养殖量很小。从2004年开始,****结合本地区水体情况,利用海盐及卤水提高水体盐度,进行了斑节对虾养殖探索。通过3年养殖,证明北方地区低盐度养殖斑节对虾效果好,产量高,发病率低。2006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130亩,收获对虾48802kg,平均亩产375.4kg,平均规格33尾/ kg,最高亩产525公斤;总效益117.125万元,平均亩效益9009.6元,最高亩效益12600元。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池塘条件

1.池塘选择 面积5—10亩为宜、池深2米左右、水深1.5—1.8米;形状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保水性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2.清塘消毒 虾苗放养前10—15天,用75—100kg/亩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3.进水消毒 虾池经过清整消毒处理后,进水80~100cm,进水时用60~80目筛网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用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

4.盐度调节 虾池盐度应与育苗室水体的盐度相吻合。斑节对虾 属广盐性虾种,盐度适应范围为5‰~25‰,养殖水体盐度必须保持在5‰以上,虾才能正常生长。本地区来自蓟运河的水源一般盐度在4‰—5‰之间,因此在虾苗放养前用粗海盐或卤水调节虾池盐度,为节省成本,一般调到7‰—8‰左右为宜。

5.培养基础饵料 虾苗放养前7天左右,根据池水肥瘦程度,适当施肥培养天然饵料,保证虾苗入池后饵料充足,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一般每米水深亩施用市售的生物复合肥2—3公斤,水色转为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为宜。

二、虾苗选购与放养

1.虾苗选购 从信誉高,质量好的生产场家选购仔虾。2.虾苗淡化与暂养 将选购的仔虾在本地区进行淡化培育,淡化10天左右,盐度降至7‰—8‰,规格达到0.8—1.0cm。为提高养殖成活率,将淡化后的虾苗放入大棚暂养池中进行暂养。暂养密度3000尾/立方米水体;每一暂养池中配备一台充气泵增氧;饵料以卤虫为主,遵循足量多次投喂,投饵率为100%—150%,保证虾苗的营养充足;暂养期间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一般暂养20天,虾苗规格达到3cm左右即可放苗。

3.虾苗放养 6月初,水温稳定在20℃以上,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放苗。注意放养前的试水环节,经过1~2天的试水,池塘水环境对虾苗成活率无影响即可批量放苗。虾苗个体大小均匀、健壮、活力强、逆游能力好、体表光洁无附着物。放苗密度要根据虾池的条件、管理水平等来确定,一般虾塘水深1.5米左右,每亩放苗2万尾—3万尾。

三、养殖管理措施 1.水质管理

1.1水位调节 虾苗放养半个月之内,养殖池塘基本保持原水位。6月底开始加水,平均每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5cm,加水后应注意保持水体盐度不变,养殖中后期水位保持在1.5—1.8米。后期则根据水质情况适当进行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10%。

1.2合理增氧 一般5亩左右的池塘配备3千瓦的增氧机2台。虾苗入养成池后半个月内,每天中午开机2小时;中期后,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每天定时测定溶解氧,保持溶解氧不低于5mg/l;后期要保持每天24小时开机,阴天或天气闷热,可结合泼洒增氧剂,保持水中溶氧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1.3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分解有机物,同时抑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养虾生产过程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能较好地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可根据各种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不同养殖时期施用不同种类的微生态制剂。前期,每半个月施用1次光合细菌,可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平衡水体酸碱度,保持水体稳定;中后期,随着养殖水体中残饵、排泄物、有机碎屑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导致有机耗氧量增加,底质恶化,藻相不佳,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失调,为此应每半个月施用芽孢杆菌或硝化细菌1次,分解利用有机物,为藻类提供营养,维持藻相稳定,增加水体溶解氧,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改良底质,维持良好养殖环境的作用。2.科学投喂

放苗后的10—15天内,虾池中基础饵料丰盛,基本能满足虾苗的摄食,可不投饵,以后随着虾苗摄食量的增加,开始投喂全价配合饵料。饵料的选择非常关键,要求质量高、营养全面。前期饵料蛋白质含量要达到45%,中后期可适当下调,但不能低于42%。投饵坚持“四定”原则,每天分5次投喂:早晨6:00、上午10:00、下午2:00、晚上18:00、夜间22:00,晚上和夜间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投喂量根据虾的生长、天气、水质、水温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投饵率为3%—10%。养殖中后期可适当补充鲜活饵料卤虫,促进对虾的快速生长,每天投喂1次,投喂时卤虫要消毒冲洗干净。每月投喂添加Vc、VE、免疫多糖及保肝功能的中草药制剂药饵1次,5天为一疗程,增强对虾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3.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检查,观察水温及水质变化,检查虾摄食活动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每半个月测量虾体长1次,根据生长情况,结合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调整生产措施,保证虾的正常生长。

4.病害防治

由于养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人为控制,因此一般的非病毒性疾病应以改善养殖环境即池塘微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具体防治措施:彻底清塘消毒,改良底质,杀灭病原体;合理放养,减少水体的承受力;投喂优质的全价饵料,降低残饵对水质的污染;定 期投喂药饵,增强对虾的抗病力及抗应激能力;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改善和优化水环境;合理利用增氧设备和增氧剂,保持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氧在一个较高水平;定期消毒,杀灭病原菌,改良水质。

病害治疗遵循早发现、早治疗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有病乱投药,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做好生产纪录,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

第四篇:对虾养殖管理规范

饲养员岗位职责

饲养员除协助技术员做好各项工作外,还必须做到: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服从工作安排,遵守劳动纪律

2、团结友爱,做到既分工、又协作

3、认真参加技术学习,提高养虾技术水平

二、执行劳动定额,遵守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要请假,需经生产主管同意,一天以上需向场长申请,原则上不允许请假两天以上

三、严格贯彻各项操作规程

1、对所负责的养殖生产任务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工作要认真细致,投喂要沿边均匀抛洒,用药要全池均匀泼洒

3、搞好场所、虾池卫生清洁工作,包装废弃物要集中处理;发现大棚及配套设施损坏后要及时上报维修

4、每天观察鱼虾生长状态、吃食情况,准确判断鱼虾是否缺氧、患病和水质是否正常,从而为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依据

5、如发现死鱼、病虾,及时向技术人员报告

6、爱惜劳动工具和基础设施设备,如发现有意破坏和丢失,将对当事人严惩

7、早中餐不准饮酒,工作期间不准打牌、赌博

技术员工作职责

1、技术员负责鱼虾病害防治和水质监测,监督负责药品发放和疫情汇报。

2、依各个季节不同病害,依据本场(区)实际情况采取主动积极的预防措施

3、技术员应根据对虾病害和水质情况开出当日处方用药并监督饲养员正确使用

4、技术员应每日早中晚观察对虾吃食及生长情况,对病害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异常突变天气进行正确判断,制定相应对策

5、如发生重要疫情等重要事项时,应及时做好隔离措施。

6、建立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品的品名、用药剂量、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日期。

7、饲料进仓应由技术员与仓库管理员当面交接,并填写入库单,技术员还必须清点进仓饲料数量及质量。饲料调配应由技术员根据实际情况配制和投量,并做好详细记录

奖惩责任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

1、对养殖场(区)的疾病防治得力,挽救养殖场(区)重大损失的;

2、进行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成效显著的;

3、进行立体综合养殖,效益明显的;

4、管理措施有力,使养殖场(区)连续12个月没有发生事故的,等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1、弄虚作假的,如考勤、采购作假的;

2、经常迟到早退的(一个月累计≥3次

3、无故旷工的(一个月累计≥18小时);

4、打架斗殴的,情节严重的交司法处理;

5、监守自盗或与他人合伙,使养殖场(区)经受损失的,严重的交司法处置;

6、出现养殖场(区)无人看管时间超过1小时情况的等等。上述具体奖惩规定另行订立。

养殖场管理制度

为保障养殖场(区)顺利进行,安全生产,特建立如下管理制度,希望全体养殖人员遵守执行。

1、不准喝酒、不准打架斗殴、不准拉帮结派,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严重者开除。

2、吸烟应远离易燃物品,同时不影响工作,不影响环境卫生。

3、服从领导指挥,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对每位员工提出的好建议进行鼓励并奖励。

5、保持养殖场(区)环境卫生,不许将生活垃圾乱扔,应采取措施,生活垃圾要选好地址统一堆放,定期销毁。

6、保持宿舍、仓库、餐厅、池塘整洁卫生,工具摆放有序。

7、养殖场(区)物品实行个人责任制,定期清理、保养所管物品如丢失按价赔偿。如因丢失影响生产,另行处罚。

8、实行请假销假制度。有事提前请假,以便调整安排,以不耽误生产为原则。

全体员工应积极配合,扎实工作,以场为家,以场为荣。

有毒有害物质防护措施

1、日常重视四周卫生,及时把死、病物清理到无害化处理场所深埋,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2、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库存放制度,制定完整的进仓和领用记录,相关人员必须签名。

3、值班人员遵守相关守则、制度,防止外来人员投毒、投害。

4、下列有毒有害物质禁止进入养殖场(区),汞、甲基汞、砷、无机砷、铅、镉、铜、硒、氟、组胺、甲醛、六六

六、滴滴涕、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药物等。

第五篇:对虾养殖收购协议书

养殖方(甲方):

收购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对虾养殖收购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产品基本要求:

产品名称

品种规格

等级

单位

数量

价格/保护价

交(提)货时间

及数量

备注

第二条 质量要求:

1、内在质量:对虾应符合gb 18406-20xx《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提出的无公害要求;其他要求为:;

2、外观质量:

第三条 种苗提供方式为 □甲方自备;□乙方提供,提供种苗的数量、时间和方式为:。种苗应满足的条件为:;对种苗验收的方式为:。种苗价格为 元/(单位),合计: 元,种苗价款结算方式为:□甲方于 年 月 日前一次付清;□于交货时抵扣收购款。

第四条 收购保证金:乙方 □ 是/ □ 否在 年 月 日前向甲方支付收购保证金元。交货时保证金应(□抵作收购款/□返还乙方)。保证金支付后,因乙方违约解除合同的,保证金不予退还;因甲方违约解除合同的,甲方应双倍返还保证金。

第五条 种养具体要求及乙方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第六条 包装标准及费用承担:

第七条 超欠幅度损耗及计算方法: ____。

第八条 交(提)货方式: _;地点: __;运输方式及费用承担: ________。

第九条 检验方法: ___;检验时间:;检验地点:

其中鲜活产品的外观检验应由双方在种养地共同进行;其内在质量检验由双方抽样封存后在 日内进行,检验单位及费用承担: ____。

第十条 检疫单位、地点、标准、方法及费用承担: ___。

第十一条 结算方式及期限: ____。

双方约定保护价的,当交货时市场收购价格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为准;市场收购价格高于保护价时,双方可协商上调价格。

第十二条 违约责任:

1、甲方迟延交货或乙方迟延支付收购款的,应当每日按照迟延部分价款_____%的标准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2、甲方交付的产品不符合约定要求的,乙方有权要求补足、换货或退货,由此发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但乙方应在日内书面通知甲方,否则甲方有权拒绝乙方的要求。

3、甲方将产品或乙方提供的种苗擅自转让或变卖的,应按照该部分产品或种苗市场价格的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4、乙方提供的种苗、技术指导培训或提出的种养要求存在差误等问题的,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5、乙方未按约定收购符合要求的产品的,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6、_____。

第十三条 因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不可抗力的,经核实可全部或部分免除责任,但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十四条 合同解除条件: ________。

第十五条 争议解决方式: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或申请有关部门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解决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按照另行达成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 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种养基本要求及乙方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内容,双方也可另附附件详细约定,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 份,乙方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八条 其他约定事项: ___。

养殖方(签章): 收购方(签章):

住所: 住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电话: 电话: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下载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竹节虾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精要 2010-03-06 16:47:43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108 网友评论 0 条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越来越困难,成功率越来越低时,条件适宜的地区转养日本对虾也是不错的......

    对虾养殖的基本知识(精选五篇)

    对虾养殖的基本知识1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主要品种? 我国主要养殖对虾品种有凡纳滨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4种。 2什么叫做高健康对虾养殖? 高......

    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作者:刘长军 郑岳夫 郑 扬 洪 挺 余 豪 顾建明)《齐鲁渔业》2010年第9期 三疣梭子蟹由于其生长期适中、商品价值高,而倍受广大养殖户青睐。梭子蟹......

    “十三五”重点项目-对虾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对虾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

    对虾无藻和定向培藻养殖模式

    漳浦“无藻”养殖模式漳浦“无藻”养虾模式源于对虾养殖业者多次养殖的失败之后总结而来。由于难于调控水体藻相,于是养户养殖全程不用藻类,采用其他办法或物质取代藻在水体中......

    金鱼养殖技术

    金鱼养殖技术 一、教学内容 1、金鱼在鱼类中的地位。 2、金鱼家化过程。3、主要品种介绍。4、金鱼的饲养方法。5、人工饵料的配置。 6、饲养管理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二、教......

    獭兔养殖技术(模版)

    獭兔养殖技术 倡导适规经营:饲养者一次引种宜在20组(一公三母为一组)以上,并形成年产1000只商品兔的生产规模,以规模求效益。不具备此条件的,可暂缓上马。重视良种选育:严格按照獭......

    鸽子养殖技术

    鸽子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