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时间:2019-05-13 04:3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第一篇: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

(作者:刘长军 郑岳夫 郑 扬 洪 挺 余 豪 顾建明)《齐鲁渔业》2010年第9期 三疣梭子蟹由于其生长期适中、商品价值高,而倍受广大养殖户青睐。梭子蟹养殖是浙江省象山县“7 +1”农业龙型主导产业之一,现有养殖面积0.5万hm2(7.5万亩)、产量4000t、产值4 亿元。近年来,随 着梭子蟹土池育苗、苗种 自繁、疏雄养殖、底充氧等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梭子蟹养殖产量从2 0 0 4 年以前l0~20kg/667m2提高到现在的40kg/667m以上,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全县比较典型的有3 年平均每667m产量超过85kg、2年连22续超过150kg、每667m利润超过9790元,而普通池塘梭子蟹平均每667m产量超过75kg 的已占全县养殖面积的20%以上。本文对2种高产典型模式进行了技术探讨,以供广大养蟹户参考。

1典型案例

1.1梭子蟹精养高产典型

高塘岛乡纱帽绿村养殖塘,采用梭子蟹精养模式,苗种以自繁为主。池塘面积3333m2(5亩),分2口小塘,每口小塘设排水闸门1个,进水由10c m水泵引入,配备1.5kW水车式增氧机2 台。池塘设置主环沟,宽2m、沟深0.5m。池塘滩面每2m设置一垄,并伴有浅沟(深0.3m 左右),滩面水深保持在0.5m以上。池塘四周和滩面设置以树枝、竹枝为主的隐蔽物。2008年,起捕梭子蟹152kg/667m2,总产值7.26万元,总利润4.895万元,平均每667m2净利润9790元。2009年,梭子蟹150kg/667m2,小白虾产值0.5万元,总产值10.555万元,利润7.39万元,平均每667m净利润14780元。

1.2“蟹一虾—贝”综合生态混养典型

新桥镇麦地山塘,采用“蟹一虾一贝”综合生态混养模式,主养梭子蟹、小白虾、缢蛏,苗种放养以I 期工厂化蟹苗为主。养殖面积4h m2(6 0 亩),2口池塘,四周有环沟,滩面水深1.0 m以上,设双闸门,每口池塘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 台(1.54kW/台),饵料来源主要以张网捕获为主。2009年梭子蟹达到76kg/667m2(平均价格140元/lkg),产值63.84万元,小白虾产值12万元,缢蛏产值7.0万元,雄蟹起捕4.5万元,总产值87.34万元,总利润51.5万元,平均每667m

2净利润8583.3 元。

2分析与探讨

2.1池塘养殖模式的选择

海水池塘现有“蟹一贝一虾”、“贝一蟹一虾”、“蟹—虾”、“蟹精养”等养殖模式,养殖户在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海区环境、潮位高低、进排水条件以及自身技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自身养殖发展的模式。如典型案例一中的养殖池塘,面积较小,利于管理,要想实现高产高效,必须走高密度精养之路。典型案例二中的池塘面积较大,进排水方便,采用蟹—虾一贝综合生态养殖,实现了高产。

2.2 养殖理念的转变

由于梭子蟹全人工养殖起步较晚,对梭子蟹相关的生活习性、饵料组成、养殖技术等方面知识欠缺、,2004年以前梭子蟹产量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高产户很少。传统养殖方式采取一次性放苗、一次性起捕,不论雄蟹还是雌蟹,只要有产量就可以有利润。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衰退,外海野生梭子蟹逐年减少,梭子蟹价格逐年攀升,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膏蟹的价格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变养殖理念,注重膏蟹的养殖和培育,在梭子蟹交配期间及养殖后期对饵料营养进行强化,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从而使梭子蟹养殖走上精品、高效之路。2.3养殖池塘结构的转变

2.3.1池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池塘的基础设施建设,基

22础及配套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已经摒弃了“大排大灌”养殖思路,池塘规模已经缩小到1~1.33hm(15~20 亩)/口,设置双闸门,养殖过程采取适度换水、以添加水为主的调节水质新理念,使梭子蟹养殖实现了高产。典型案例一,由于采取了10cm水泵进水,排除了受潮位高低、外海水质好坏的限制,达到了依塘内水质变化而调控水质,保证了养殖环境的相对平衡。典型案例二,养殖塘经过了标准化改造,设置了双闸门,由于潮位比较低,小潮汛都能进水,因此,池塘内水质更新比较快,使蟹、虾、贝都能适宜生长。

2.3.2池塘隐蔽物的设置

梭子蟹具有很强的自相残杀性,特别是处于饥饿状态和蜕壳期间更容易自相残杀,这直接影响到梭子蟹的养殖成活率。因此,如何在池塘设置隐蔽物或人工造蟹穴是提高梭子蟹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典型案例,养殖池塘采取滩面分小块区域设置沟壑、四周滩面插满竹枝的方法,人为地为梭子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环境,每年起捕梭子蟹时发现,池塘的环沟、竹枝以及滩面小沟处蟹的密度比较高。另如该县西周莲花梭子蟹精养基地,全部采用以竹枝为主的隐蔽物,每年都获得高产(65kg/667m以上)。目前,该技术措施已在该县普通池塘推广,均收到了很好效果。

2.4苗种放养方式的转变

2.4.1工厂化苗种放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梭子蟹主要以沙池暂养外海野生蟹为主,90年代后期,梭子蟹人工育苗取得突破,2002年开始进人全人工养殖。目前,池塘养殖主要以放养工厂化苗种为主。随着海区环境的日益恶化,特别是每年的6月份放苗高峰期间,外海赤潮 频发,工厂化育苗生产不稳定,苗种供应比较紧张。由于放苗量不足,采取了多次放苗,结果池内苗种规格不齐,自相残杀率比较高,从而影响了养殖成活率。因此,池塘放养苗种最好一次性放足,可采用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培育 I 或Ⅱ期蟹苗20 天左右再将蟹种放入大塘养成,使其生长、规格同步。按照目前梭子蟹养成率普遍在10%以下计算,放养苗种最好以 I 期稚蟹为主,提高放养量至8000~10000只/667m,同时放苗量还要依据池塘条件、水质环境等综合因素而定。

2.4.2自繁苗种放养

梭子蟹苗种自繁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池塘开展自我生态育苗、增殖,满足自我养殖生产需要。该技术从2004年开始试验以来,逐渐取得突破。由于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高,目前全县已推广面积近533.3

hm2(8000亩)。主要操作技术流程如下:池塘清整消毒→抱卵蟹选购→蟹笼暂养→饲料投喂→培育浮游生物饵料→幼体放散→Z1—M育苗阶段(饵料包括轮虫、豆 浆、虾籽、鱼糜等)→M—C1→C2—C4(起捕部分稚蟹销售)一大规格蟹种培育阶段(养殖时间70~80 天)一起捕部分雄蟹上市、起捕部分雌蟹分塘养殖→膏蟹育肥原塘养殖一起捕上市。据测算,梭子蟹原塘苗种自繁成本约300元/667m,养成产量65kg/667m以上,实现了生态、节本、高效养殖。

2.5投饵方式的转变

梭子蟹养殖以投喂鲜活小杂鱼为主。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饵料价格也节节攀升,从2004年以前的0.6元/kg 涨到现在的2.8元/kg左右,特别是禁渔期间的7~9月份,鲜活饵料来源比较紧张,大多数以冰鲜饵料投喂为主,据测算饵料成本已经占养殖成本的6 0 %以上。因此,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高温期间饵料投喂量不足 ;二是投喂较差的饵料 ;三是减少饵料投喂次数,将每天早晚各投1次,改为只投喂1次,而且投喂时间没有固定;四是生殖交配期间投喂低值贝类量不足或不投;五是每年的11月份以后,池塘水温还在15℃左右,养殖户考虑到降低养殖成本,少投甚至不投饵料,出现梭子蟹4个月生长、3个月处于饥饿状态的情况,影响了蟹质(上膏率),降低了梭子蟹的规格、品质以及销售价格。因此,饵料质量及投喂量已经成为影响梭子蟹养殖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典型案例,2口养殖池塘,都濒临港口,常年张网渔船较多,每天都能提供新鲜饵料,从而保证了饵料质量和数量,达到了定时、定质、定量和延长投喂时间。

22.6增氧理念的转变

2002年以前,该县海水池塘中增氧机使用几乎为零,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放养密度不断增加,原来传统的粗放型养殖开始向精养发展,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容易缺氧问题逐渐被广大养殖户所重视,养梭子蟹必须配备增氧机。近几年,随着池塘标准化建设,已将池 塘配套增氧机纳入硬性考核指标,使一大批池塘配备了充足的增氧机,同时随着池塘底充氧等增氧先进技术的广泛推广,为梭子蟹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2.7养殖技术的转变

梭子蟹疏雄养殖,即在幼蟹5~9 期可用肉眼区分性别时捕捞出大部分雄蟹、以养殖雌蟹为主,从而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梭子蟹养殖新技术,要点是控制雌: 雄比例6:1。典型案例一,连续4年开展此技术均获得了高产,养殖面积3333m2(5亩),2008年梭子蟹总产量760kg,膏蟹起捕675kg,而雄蟹只起捕85kg。2009年,总共起捕梭子蟹750kg,膏蟹650kg,而雄蟹仅100kg,2009年雌蟹收购价格在128~170元/ k g,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典型案例二,2009年仅卖雄蟹就收入4.5万元,每667m增效750元,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了雌蟹养殖成活率。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于梭子蟹养殖中,促进了养殖户的增产增收。

2.8病害防治方式的转变

要想养好蟹,首要问题是干塘、晒塘以及清塘。由于临港工业的发展,养殖空间逐渐萎缩,池塘承包款从2004年以前的不足1000元/667m2。涨到2009年的2000元/667m2左右,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实行全年养殖,中间没有休塘过,因此梭子蟹放苗后容易发病,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因此,梭子蟹养殖必须在每年起捕干塘2 个月后清塘,以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消毒。该地区受海水水质差的影响,梭子蟹病害主要以纤毛虫病为主,为此,他们采取注重调节水质、勤开增氧机、勤换水、药物为辅等措施,改变原来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方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真正起到了生态防病的作用。3小结

综上所述,概括出 “垄多、隐物、自繁、疏雄、精饵、富氧、勤管、病防、育肥”18字梭子蟹高产技术要点。一是垄多。池塘滩面设置沟多,拓宽梭子蟹生长和栖息空间。二是隐物。设置隐蔽物,采用毛竹枝、树枝、网片等铺设塘底人工造蟹穴,减少梭子蟹自相残杀。三是自繁。采用池塘内蟹种自我繁殖,成本低、操作简单、生产安全。四是疏雄。采用人工方式,人为去除池塘内较多的雄蟹,以养殖雌蟹(膏蟹)为主,提高养殖效益。五是精饵。投喂新鲜饵料,做到定时、定质、投足和延长投饵时间。六是富氧。采用底充氧与水 车式等增氧相结合方式,实现富氧养殖。七是勤管。加强巡塘,注意观察水质变化、蟹体活动、摄食饵料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八是病防。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调节水质为主调控养殖环境。九是育肥。一是注重梭子蟹生殖交配期间的营养强化,多投喂一些低值贝类饵料(如海瓜子等);二是延长11月份以后的饵料投喂时间和强化饵料营养,可在池塘角落围成部分区域或搭建塑料大棚沙池集中暂养,不仅能提高梭子蟹的品质,更能掌握市场动态,适时起捕,达到高产出、高卖出。

第二篇:梭子蟹养殖技术

纤毛病,病蟹鳃部、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有大量的纤毛虫寄生。蟹体表面沾污物较多,活动和摄食能力减弱。

水霉病,病蟹体表(尤以伤口处为重)长有棉状菌丝。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

黑鳃病,病蟹的肋部受感染变色,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色或黑色,行动迟缓、懒动,重者数小时死亡。

脱壳不遂病,背甲上有明显棕色癍点、旧壳不脱、全身发黑,最后导致死亡。

蟹奴病,病蟹腹部明显浮肿,打开脐盖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虫体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并引发其他病症。防治方法:视水质缩短换水时间或增加换水量;定期在饵料中掺拌土碱或新诺明等药物;结合喂饲和消毒灭菌,适当增加钙质。发现病蟹,应立即捕捉隔离管治,防止交叉感染。

1、烂鳃病症状:病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全部变黑,行动缓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发病季节在7月底至8月底。防治措施:强力水体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2-3天,同时拌饵料内服5-7天。

2、水肿病症状:病蟹鳃丝肿胀成棒状,腹脐成透明状,且后缘有顶壳现象,发病高峰季节在每年7月底至8月底。防治措施:水体消毒整池泼洒,连续泼洒2-3天,同时拌饵料内服3-5天。

3、肝脏代谢紊乱症状:病蟹肝脏呈土黄色或灰白色或白黄相间,并腐烂坏死,该病主要发生在7-8月。

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⑴用杀虫药物全池泼洒,以杀灭纤毛虫。⑵用水体消毒剂连续泼洒2天,同时内服5-7天。改底 颤抖病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指节变红,而且不断向上蔓延。螯足下垂无力,步足连续颤抖、易脱落,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

防治病蟹用外消和内服方法综合治疗,调节池水成弱碱性。

黑鳃病

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轻时河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其为“叹气病”。

水肿病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河蟹腹部受伤后受细菌感染造成。

防治 经常添加新水,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治疗可每立方米水体用0.5~1克土霉素化水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2克恩诺沙星,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蟹奴病

防治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虫,控制其数量。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发病时可用200毫克/升的硫酸锌浸洗病蟹10~20分钟。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5∶2)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的蟹奴。

蜕壳不遂病

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过磷酸钙化水全池泼洒。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二分之一以上);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区和蜕壳区严格分开。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回原池。放养前用药物(如呋喃唑酮20-30g/m3)浸浴蟹体20-30分钟。蟹种在入冬前放养,并一次放足,要求密度合理,适当稀放(规格100-200只/kg,为1-2只/m2;规格600-800只/kg,为2-3只/m2;规格800-1000只/kg,为3-5只/m2),主养塘可混养少量鲢鱼、鳙鱼和团头鲂鱼种(每667m2不超过100尾)。

预防要从各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环环扣紧,一抓到底。药物预防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第一次蜕壳前,预防寄生虫病为主;二是进入生长高峰期前,预防细菌性疾病为主;三是白露前,预防病毒性综合症为主。

第三篇:玉米高产典型材料

玉米高产典型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贯彻2012年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今年,我作为技术指导员,对我所包的候村乡西黄水村的玉米种植业从新技术的引进到应用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玉米较往年获得了稳产高产,有的实现了大幅度的增产,其中科技示范户黄云庆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知识科学种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科技示范户在全村起到带头幅射作用。

黄云庆是候村乡西黄水村村民,他思想活跃,创新力强,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项目的科技示范户之一,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2人,耕地面积20亩,今年种植玉米17亩,选用品种强盛

51、先玉335。经过采用各项农业新技术,今年玉米全获丰收,他所种植的玉米产量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水平,平均亩产507公斤,最高亩产达到517公斤,比其他农户玉米产量要高出很多。

一、选用良种,玉米选用优良品种强盛

51、先玉335。土壤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得土壤肥力状况:碱解氮中等(91.56mg/kg)、有效磷偏低(7.74.39mg/kg)、有效钾中等(129mg/kg)、有机质中等(12.87 g/kg)。

二、精施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晨雨复合肥(15-15-5)20kg/亩,二铵5 kg/亩,硫酸锌1.5 kg/亩。

三、5月1日机械播种,全部采用地膜覆盖,底肥种子一起播种。

四、苗期管理。玉米三、四个叶时间苗和定苗,留苗密度为3000株/亩,加强中耕锄草及病虫害防治,进行苗期控水蹲苗,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

五、中后期管理技术。

1、及时追施氮肥。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能有效增加果穗的吐丝花数、提高结实能力、减轻秃尖,肥料开沟深施、覆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并结合施肥浇水,促进养分吸收,确保玉米中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穗大、粒多、粒重。

2、防治病虫害。虫害重点防治玉米螟、蚜虫、粘虫等虫害,3%呋喃丹颗粒剂或5%毒死蜱每亩1―1.5公斤。

3、落实适当晚收技术。适宜收获期推迟到了10月1日后进行,此时日均气温降至16℃左右、玉米灌浆基本结束。

六、增产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配方施肥,施肥中增加了磷和锌的含量,因为春季地温较低,影响土壤有效磷的有效性,必需通过施磷肥来解决,另外我市旱田土壤不同程度缺锌,“花白苗”现象较普遍,已经成为土壤的限制因子,而施用硫酸锌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在肥料投入上实行“稳氮增磷固钾补锌”的原则,使养分平衡,才能增产增收。

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按照土壤供肥量、作物需肥量,用检测的土壤营养成分测定值,结合我地区农民的常规施肥习惯来进行作物合理配方施肥,才能达到节肥、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施配方施肥后减少肥料的投入,避免了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恶化现象,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实现沃土工程的必备条件!

技术指导员 张仙英

一、

第四篇:梭子蟹与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www.xiexiebang.com [2006-07-14]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梭子蟹为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种类,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海产品,目前海捕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为了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山东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该研究所实验基地的1500亩海水池塘,进行了梭子蟹与日本对虾的混养,获得成功。2005年平均亩产梭子蟹40千克,日本对虾43千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面积25亩~30亩,设有中心沟,水深1.5米左右,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底质以泥沙混合底为主,适合于梭子蟹、日本对虾生长。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底质处理。池底在前一年11月份养殖结束后,将余水放净。池底经过一个冬季的干露、曝晒、冷冻,泥土干硬,早春季节利用推土机铲除表面过多的淤泥,淤泥少时也可在春季用犁将底部深翻。

2.清塘消毒。放苗前40天,用漂白粉30ppm~50ppm或生石灰70千克~100千克/亩清塘消毒,24小时后将池水放掉,再灌入经80目筛绢过滤的天然海水,以防止敌害生物及其卵和幼体进入。

3.饵料生物的培养。在放苗前30天左右,池塘加水50厘米~60厘米,放入适量青苔,每亩施入氨肥4千克~5千克及过磷酸钙1千克~2.5千克,待青苔繁殖起来后放入果蠃蜚、钩虾、拟沼螺等。每亩可放钩虾1千克~2千克、拟沼螺5千克~10千克,如果青苔量少可移入或投喂花生粕、豆粕等。

三、苗种放养

1.苗种。虾蟹苗种放养依据水温情况而定,在5月中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7℃~18℃以上时即可放苗。每30亩放养日本对虾苗9万尾~12万尾,即每亩3000尾~4000尾;每池放养二期幼蟹1.5千克~2千克或海捕蟹苗10000只~15000只。苗种要求:虾苗要求放养体长在1.0厘米以上,规格整齐,体表干净,活泼健壮,逆水活动能力强,不带病灶;二期幼蟹要求附肢齐全,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时温差应小于2℃,盐度差小于5‰。

2.苗种暂养。放养育苗室培育的二期幼蟹,可在池塘中用网围出10%左右的范围将蟹苗在其中暂养10天~15天,这样便于集中投喂,并能及时掌握蟹苗的成活率。蟹苗暂养可投喂大卤虫、挠足类等鲜活饵料。以活的大卤虫为好,它既不污染池底,又能保证充足的饵料。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由于前期饵料生物的培养,放入虾苗后,在20天~30天内不必投喂,而放入蟹苗后应及时投喂大卤虫、兰蛤等鲜活饵料,中间辅以配合饵料。如果投喂四角蛤等较大贝类,应压碎冲洗干净。幼蟹在Ⅴ期前每天多次投喂,投喂量为体重的100%-200%;随着幼蟹体的增加,投饵率逐渐下降,幼蟹体重50g/只以后,投饵率控制在体重的15%左右;至秋季9月份以后兰蛤等低值贝类逐渐减少,应投喂一定量的低值小杂鱼虾以促进蟹的肥壮和性腺发育。

2.水质控制。梭子蟹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养殖初期以加水为主,每10天加水20厘米~30厘米,至7月底8月初水温高时加至最高水位,同时视水质情况及时换水并应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3.日常管理。养殖期间定期检查闸门、堤坝是否破堤漏水,发现漏洞及时补堵,防止虾蟹逃逸。每天早、晚巡塘两次,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残饵状况、虾蟹活动及生长、敌害生物等,做好每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每月泼撒生石灰2次,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适时添加VC、VE及保肝素等以增强虾蟹的抗病能力。在养殖的中后期底质较恶化时可使用一些消化细菌等有益菌种来改善底质。在秋季高温季节池塘水质易恶化,透明度高,这时应及时换水,改善水质条件和水中藻类品系。

5.收获。虾蟹养成以后应及时收获出售,在10月以前应将大部分对虾收获,而梭子蟹在9月初即应采取钓取或拉网等方式将公蟹出售,以防交配后雌蟹伤亡,并在10月前后价格更好时干塘收获。如果有条件,可以收获部分虾蟹越冬,在春节前后价高时出售。

6.小结。本养殖技术的关键是前期要培养好果蠃蜚、钩虾、拟沼螺等适合虾蟹前期需要的底栖生物饵料,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虾蟹体质好,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同比增长20%~30%)。中期注意加水降温,调节水质,多投兰蛤等鲜活饵料,并适时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全程坚持合理投喂,不滥用药物,以调节水质和底质为契机,实现健康养殖。(作者:蒋万钊;刘艳春;陈少伟;苑春亭)

浅谈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论文摘要 虾蟹混养可以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从池塘选择、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自1993年后,福建省对虾病毒性暴发病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低潮。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虾蟹混养不失为一种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

1池塘选择

池塘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水源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池塘结构为长方形,东西走向,泥沙底质,池塘面积以2.0~3.3hm2较为适宜。池塘水池深为1.3~1.8m,具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

2苗种放养前准备

一是对池塘进行全面清淤,同时对池塘四周进行开挖环沟,环沟宽为8m,深为60cm,以便在高温季节或大风暴雨期间盐度偏低时,可供蟹苗藏匿和收获时抓捕;池底铺设中、粗砂,用石头、混凝土制件、瓦片设置壁障,构成梭子蟹隐蔽场所,减少蟹苗自残。二是对池塘进行彻底修整补漏及加固,同时曝晒15~30d,安装进排水网,在池塘内离进排水闸半径25m处设置防逃拦网,防止梭子蟹在进水或排水时逆水或顺水逃跑。三是彻底清塘消毒。进水深20cm,选择晴好天气,泼洒生石灰2 250~3 000kg/hm2或漂白粉120 kg/hm2,3d后把池水排干,曝晒2d后进新水,使池塘最浅水位不低于35cm,然后施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3苗种投放

1蟹苗投放

蟹苗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不易抓捕、躯体完整、无损伤、无病害。投苗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小,蟹苗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投苗时应在池塘不同方位多点下苗,避免幼蟹互相残杀。投放体重15~30g的蟹苗,密度为3.0~4.5万只/hm2。蟹苗投放时间为5~6月份。

2虾苗投放

虾苗应选择个体大小整齐、弹跳力强、逆水性好、耐干力强、体表清洁无寄生虫附着、全长1cm以上。日本对虾不宜在高温季节投放,福建一般选择在9中下旬至11月份投放较为适宜,投放量以12~15万尾/hm2为宜。

4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作为虾病预防的重点,通过施肥繁殖浮游植物和投放光合细菌净化池水,抑制有害菌的滋生,减少对虾体的感染。在池水调控上采取前期添加水的方法,人为调控和保持池水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为对虾生长创造良好的水环境。中后期以促进虾蟹生长为重点,采取多换水、勤换水保持池水新鲜。其做法是:海水经过24h沉淀后进入池塘。养殖前期每3~4d加水5~10cm,到6月底至7月初加满池水,其间保持池水的生态平衡,水色调控为嫩绿或黄绿色,透明度30cm左右,且新而爽,7月初以后根据池水状况适当换水,降低池水老化程度。养殖中后期根据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适当换水,严禁大排大换,以免引起虾蟹的过激反应。每2~3d换水1次,换水量控制在池水的1/5~2/5。

2饵料投喂

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白天潜伏在池底,夜间环游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属于杂食动物,喜欢摄食贝类肉、鲜杂鱼、小杂虾。饵料主要以小杂鱼、虾、贝肉及鱼干等,放苗后15d一般每天投饵量在80~160kg,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渐渐增加。投喂方法一般有2种:一是设饵料台重点投喂;二是遍池泼洒。为了减少互相残杀及保持一定活动空间,主要采用遍池泼洒。

4.3巡池检查与生产记录

养殖期间巡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凌晨与傍晚必须对进排水沟、拦网、池堤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巡视,密切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生长活动情况,做好每日的生产记录,如水质变化、投喂量与次数、换水量、气候情况以及虾、蟹的活动、生长情况等。

5病害防治

虾蟹混养,由于梭子蟹可以吃掉病死的对虾,因而有控制和缓解虾病的作用。梭子蟹虽然发病少,但也有个别的出现病害,可每隔15d投喂1次药饵或在鲜活饵料中加拌抗菌素进行预防。由于9月份以后梭子蟹开始交尾,雌蟹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交尾前后要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适当增加投饵次数。同时,可在饵料中添加1.0%~1.5%生物免疫促生长剂,以增强虾蟹的体质及抗病能力。

定期结合换水时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或每隔15d泼洒生石灰15g/m3,用于改善水质和底质。

6讨论

6.1性比调控

雄蟹个体较小,且成品雄蟹与雌蟹之间价格差距大,成品雌蟹是雄蟹价格的2倍,所以池塘雄蟹比例越高,其养殖的效益就越差。另一方面,雄蟹比例如果过高,它会对已经交配过的软壳雌蟹强行再交配,这样会伤害软壳雌蟹;但如果雄蟹比例过低,则会出现雌蟹没有完全被交配的现象,从而影响雌蟹的成品质量,所以雌雄蟹要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一般雌雄比例达到3∶1即可。

6.2梭子蟹生长、生活习性

在适温范围内,梭子蟹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如水温25~30℃时,生长迅速,且摄食旺盛,尤其是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早晚摄食量偏多。人工养殖的梭子蟹其摄食习性和对虾一样,进食后便离开池边游于深水处,而一旦在池边狂游则预示空胃寻食。当水温下降到10℃时基本停食。

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且因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自1997年后,对虾病毒性暴发病的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弱潮,后来为了减少养殖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池塘综合效益,探索更多更好的养殖方法及品种,把池塘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毒发生,能有效增强池塘的综合效益。笔者自从2004年开始在福建莆田市后海垦区进行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混养并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养殖模式在后海垦区的试验成功已辐射整个莆田市,养殖面积已超过20000多亩。

一、蟹、虾、贝混养的原理

三疣梭子蟹能翻扒池塘底部滩面,清除池塘中的松螺,池塘底部污物经翻扒后进入水体,形成藻类繁殖的营养源,并能摄食对虾的病弱个体,有利于控制病毒传播,有利于基础饵料的生长,同时,改善对虾的底部栖息条件。总的说来蟹、虾、贝混养是通过它们生理、生态的不同特征进行养殖,同时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蟹、虾、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型病原体,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个品种的生长,提高和净化水质,达到相互共生的目的。

二、池塘选择及准备

1、莆田市后海垦区池塘结构为长方形2:1.85,东西走向,泥沙底质,每口池塘均为50亩。池塘格堤内侧块石护砌,池深在1.2一1.5m,每口池建进、排水闸各1座,净宽为1.5m,我们选择垦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进排水方便,池堤牢固的池塘3口计150亩进行养殖。

2、苗种放养前准备。(1)对池塘进行全面清淤,同时对池塘四周进行开挖环沟,环沟宽为8m,深为0.6m,以便在高温季节或大风暴雨期间盐度偏低时,可供蟹苗藏匿和收获时抓捕。(2)对池塘池堤进行彻底修整补漏及格堤加固,同时进行曝晒,安装进排水网、平面网,在池塘内离进排水闸半径25m处设置防逃拦网,防止蟹在进水或排水时逆水或顺水逃跑。对池塘进行消毒,池塘最浅水位控制在0.25m以上,然后施生石灰120一160kg/亩或漂白粉8kg/亩,消毒时选择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9时一10时进行为佳,隔3天后把池塘水排干,日晒2天后进新生水,使池塘最浅水位不底于0.35m,然后施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进行藻类与浮游生物培养,为蟹苗、蛤苗投放投供必要的基础饵料。(3)蛤埕整理。每口池建蛤埕6畦,每畦长150m,宽2.2m,高0.25m,蛤埕之间相距为8m,因池塘为座北朝南方向,蛤埕设置应尽量靠池的西侧,其好处有:a 北风时间较长西侧水质较高。b 南风时西侧池塘水易变浑,防止花蛤被浑水呛死。同时在离蛤埕四周1m处设置拦网,防止敌害侵入。

三、苗种投放

1、蛤苗播种。蛤苗播种应改变传统时间,赶在初夏季节,蛤苗在水温18度一32度时(夏秋季节)生长速度最快,因此我们在5月18日一5月20日内播种,蛤苗规格为600粒/kg左右,每口播种4000kg左右。

2、蟹苗投放。为了提高蟹的成活率,我们选择活力好、个体健壮、无病残、躯体完整无损的正宗三疣梭子蟹。投苗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小,蟹苗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强。投苗时应在池塘不同方位多点下苗,避免幼蟹互相残杀。每口池投放20-30只/kg的母蟹苗1500 kg左右,公蟹300kg。投放蟹苗一般在6月18日—6月26日完成。

3、日本对虾苗投放:日本对虾不宜在高温季节投放,第一批苗10月上旬初投放每亩4000尾,第二批在10月中旬投放每亩8000尾,第三批在10月下旬末投放每亩6000尾。对虾苗一般选择在10月—11月分三至四批投放较为适宜。

四、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在正常情况下,要求池水透明度在0.3 m左右,水色以浅绿色、淡黄色或淡褐色为宜。PH值在7.5—8.4,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环境。针对它们的各自生活习性,自6月中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添水为主,并根据池塘的水质实际情况可以适量换水,10月份以后根据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总之要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溶解氧始终大于4MG/M:1。

2、饵料投喂。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畏光,白天潜伏在池底,夜间环游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属于杂食动物,喜欢摄食贝类肉、鲜杂鱼、小杂虾。所以,我们采用的饵料主要以小杂鱼、小杂虾、贝类肉及鱼干等,放苗后15天一般每天投料量在80—160 kg,以后随着个体的长大渐渐增加。

3、投喂方式。投喂方法一般有2种,一是设饵料台重点投喂;二是遍池泼洒。为了减少互相残杀及保持一定活动空间,我们主要采用遍池泼洒。

4、巡池检查与生产记录。养殖期间巡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凌晨与傍晚必须对进排水沟、平面网、拦网、格堤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巡视,密切观测池塘水质变化和生长活动情况,做好每日的生产记录,如水质变化、投喂量与次数、换水量、气候情况以及各个品种的活动、生长情况等。

五、病害防治

三疣梭子蟹抗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有疾病发生,但夏天因气温高,若换水量不足时,水质容易恶化、透明度偏低,或外海区水质恶化纳入池中时,蟹的外壳容易产生寄生物,它会直接影响蟹、虾的脱壳与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死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采取适当地增加换水量,并且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或茶籽饼,它 可消毒防病,也可有助于蟹、虾脱壳生长。

六、收捕情况与方法

1、根据个体大小及生长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现就1号池的生产情况总结如下:(1)2006年6月20日至22日投放蟹苗39416只,2007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总抓捕量为16948只,公蟹总抓捕量为2160只;(2)日本对虾:2006年10月3日至10月28日总投放量为93万尾,2007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总抓捕量为3219kg;(3)花蛤在2006年5月18日投放量为4121 kg,2007年7月26日总收获17683 kg,三个品种总产值708355元。

2、收捕方法:

(1)梭子蟹抓捕方法:①排干收捕法:将池水排干,然后悬移铁质耙慢慢地顺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抓捕;②蟹笼收捕法:在池内距格堤15米处固定竹桩,用绳子把蟹笼拉开放入池中,为防止蟹入笼中互相残杀,在蟹笼中放些稻草或软质杂草,时隔2小时左右收网一次;③流网收捕法:把流网放入池中时隔3小时左右收捕一次,把收捕的蟹用橡皮筋大螯绑住,再用海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入蟹笼进行暂养。

(2)、日本对虾收捕方法:①排干收捕法:将池水排干,然后用电虾机进行全池电击抓捕;②虾笼收捕法:在池内格堤15米处固定竹桩,傍晚用绳子把虾笼拉开放入池中,第二天早晨收捕;③用地拉网放入池中收捕。

七、效益分析

根据近几年的养殖情况看,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菲律宾花蛤混养是一项周期短、风险小、效益高、资金回收快的可行养殖模式,就今年1#池共投放三疣梭子蟹39416只(102481元),日本对虾93万尾(2604元)、花蛤苗4121kg(18956元),苗种总投资124041元,饵料成本56486元,池塘租金68000元,管理人员工资25000元,雇工人员工资8300元,生产工具11800元,防病药物费用7685元,共投资301712元,总产值708355元,利润406643元。事实证明,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多品种混养技术突破的成功示范,为后海垦区水养殖创出了新养殖模式,将有力地促进了莆田市乃至福建省的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一、养殖形式与蟹池结构

(一)养殖形式

梭子蟹养殖按放养时间和苗种规格不同可分为养成、育肥及蓄养等几种形式。梭子蟹养成即小苗养成蟹,一般在6-7月放养规格在3-4厘米幼蟹,达商品规格后起捕出售;育肥即在8-10月放养大规格瘦蟹进行育肥养殖;蓄养即在10-11月后进行梭子蟹暂养,育肥是以人工强化培育为手段,短期催肥增重为目的,蓄养不着眼于蟹的增重,而是为随时能提供市场需要,以价格差做为重点来考虑。

根据养殖设施的不同,梭子蟹养殖又有池塘养殖、海涂围栏养殖和水泥池来养殖等几种方式。海涂围栏养殖的特点是利用潮差进行自然流水池养殖梭子蟹,具有成本低和生长快等优点,尤其适宜于梭子蟹的育肥和蓄养。水泥池养殖一般适宜于梭子蟹的短期蓄养与育肥;池塘养殖是梭子蟹最主要养殖方式,适宜于梭子蟹的养成、育肥和蓄养。现将池养梭子蟹的有关技术作一阐述。

(二)蟹池结构

1、位置:养殖池塘的位置,应选择风浪较小的内湾,潮差较大,有利于海水流动与交换。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对虾塘,一般都适宜于梭子蟹养殖。场地周围必须无有毒废水污染,海水比重在1.008-1.022,PH值在7.6-8.4之间为好。

2、底质:底质以沙泥底最好,底沙以细沙为主,适应梭子蟹的潜伏习性。泥沙底质的虾塘能较好适应三疣梭子蟹的生长。但浮泥淤积和黑色腐殖的底质,不宜建蟹池。

3、面积:面积以5-10亩,大者可在20亩左右为宜。即有利于分别大小规格统一放养,又有利于管理。太小的池塘不适应梭子蟹的生态习性。若将对虾塘改造成蟹池,底质为沙泥或泥沙质,污泥应予清除,有条件的虾塘可适当铺些细沙,以利梭子蟹栖息。

4、水深及池形:小深应1米以上,池形一般采用长方形。池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2米宽缓坡,以利梭子蟹生活活动。

5、有进、排水闸门,换水方便。

6、隐蔽及防逃设施: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一些隐蔽设施,如:陶罐、陶管,瓦片以及插竹枝或树枝等。因梭子蟹无打洞和越坝外逃能力,故无须增加防逃设施。

二、饲养管理

(一)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梭子蟹系杂食偏肉食性。食物以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肉为主。常用饵料有:寻氏肌蛤、红肉蓝蛤、淡水产的螺蛳、河蚬等。以及低值鱼、虾、蟹类等。

2、投饵量:投饵量应根据梭子蟹的摄食情况、饵料质量、残饵数量以及水温、潮汐、水质、天气变化情况而定。前、中期一般掌握在梭子蟹体重的5-10%之间,后期控制在5-3%之间。在7-10月份水温较适宜(梭子蟹最适生长水温为20-27℃),梭子蟹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应多投饵,充分满足其对饵料的需求。水温15℃至8℃,梭子蟹摄食量逐渐降低,这时投饵量逐渐减成为3%。11月下旬后,日平均水温降到8℃以下,投入的饵料不再减少。

3、投饵方法:根据梭子蟹昼匿夜出的习性,饵料投喂应在早晚进行,晚上投饵量为日投饵量的60-80%,以日落及日出时投饵为最佳。饵料应均匀地撒在池四周的食场上。投饵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洗净。不宜投喂变质腐败饵料。三疣梭子蟹对气味非常灵敏,饵料投入池中立即来摄食。

(二)水质管理

1、换水:一般日换水量为塘水的1/2-1/5。小潮水以添水为主,大潮应尽量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排水时,池内的水不要排干,可留20厘米左右,进水时避免水流冲击过猛,免得池底淤泥泛起。

2、保持相对稳定的水质理化因子:塘水透明度保持20厘米左右,并维持一定水色(绿色或褐色),比重1.005-1.021,PH值7.6-8.4,溶氧3毫克以上,水位1-1.5米,在严寒和酷暑季节里池水要加深。

(三)巡池检查

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巡池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检查梭子蟹摄食,活动是否正常,残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水质及生长测定:每天测量并记录水温、比重等环境因子,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每隔半个月随机抽样测定梭子蟹的甲壳宽和体重,以利及时掌握投饵数量等应变措施。

(四)防止残杀

梭子蟹性凶好斗,有同类相残现象,尤其在蜕壳期和交配期表现突出。除在蟹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隐蔽设施外,应尽量投足饵料,以免因饥饿而引起残杀,同时应避免池水过清,保持透明度在20厘米。有条件的虾塘,可及时将蜕壳后的软壳蟹移入另外池中,待壳转硬后再移塘中,以提高成活率。

(五)病害防治

在梭子蟹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恶化,或投喂腐败变质饵料以及有害生物侵袭等,而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对于梭子蟹的病虫害,国内外目前还没有详细系统的研究。只能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尽量排除致病因素,选择健康苗种,优化养殖环境,投喂优质饵料,增强梭子蟹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收获及运输

(一)收获

人工养殖的梭子蟹,待蟹肌肉肥满或卵巢丰硕,可进行收获,或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下雨天禁忌起捕。起捕方法有如下几种:

1、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可起捕部分梭子蟹。用橡皮圈来缚二只螯足,放入竹筐;

2、将池水排干,下塘捕捉。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遇到蟹时,将蟹挑起,用小抄网捞取,放入木桶内;

3、用网下池捕捉;

4、灯光诱捕。

(二)活蟹出口运输

收捕后的活蟹,挑选符合出口规格的蟹装入筐内,每筐12只左右,然后将筐放进由淡水与冰块混合的冷却池中,水温1-2℃,麻醉时间3-5分钟,如气温较高,应分级冷却麻醉处理,让蟹先经7-8℃冰水处理1-2分钟后,再放入1-2℃的冰水里处理1-2分钟。

麻醉后装箱。装箱过程中,在包装车间里,纸箱、填料和胶带纸等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然后在箱内先铺一层填料(用砻糠或木屑),再将蟹与填料层层相隔,直至蟹装满填实后用胶带纸箱封口,出运。操作时动作要轻巧、快速,以提高运输成活率。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把箱子倒放及避免阳光曝晒,保证适宜温度,提高成品率。

日本对虾混养蟹类防病

福建南部虾池晚季长期养殖日本对虾,由于虾池老化、气候异常、进排水不良、病毒传播等原因,自1997年晚季后,发病率居高不下。当地早季多混养锯缘青蟹,于6-9月收获上市;并将体重不足110克等不合规格的个体收购后,放入部分虾池继续混养,以培育膏蟹;也有个别虾池混养三疣梭子蟹。经多年观察,发现这种混养有一定防病效应。我们于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对漳浦县前亭镇水产养殖场、江口村、后亭村、桥子堡村部分虾池(67口,面积共计2300余亩)的发病和收获情况进行考察和统计,证实了这一效应。本文介绍这项考察结果,分析其防病机理,并总结其生产措施。

一、养殖概况及统计结果

每年10-12月是当地日本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发病期。当地虾池按养殖对象可分为:菲律宾蛤仔混养池;蟹类混养池;对虾专养池;鱼类混养池4种。在考察阶段的67口池中,仅2口锯缘青蟹混养池未出现病情。再从2003年元旦至春节收获情况看,有57.9%蟹类混养池的对虾取得较好收获,明显好于其他类虾池。表明这类混养池虽然发病,但病情也比较容易控制。另外,当地全季最高产值的2口池子均为蟹类混养池,其中1口达到约3000元/亩。这些都说明虾蟹混养确有一定防病效果。

二、蟹类混养防病效应的探讨

蟹类能翻扒池子底部,改善对虾的底部栖息条件;120克以上锯缘青蟹能清除池中的松螺,有利于虾池基础饵料的生长;底部污物经翻扒后进入水体,形成藻类繁殖的营养源;凡混养蟹类的池子,水色都很稳定,且浒苔不易孳生。蟹类能摄食对虾的病弱个体,有利于控制病毒传播。其中梭子蟹游泳能力较强,能追逐五须虾等敌害生物。

除石灰之外,许多渔药对菲律宾蛤仔有伤害作用,而蟹类则不太敏感;这有利于水质调控等生产防病措施的实施。

三、虾蟹混养的生产管理措施

蟹类抗逆性较强,对虾池渔药不太敏感;食性杂,可有效利用池中的部分基础饵料。因此可参照日本对虾的养殖规范,对虾池进行管理。同时应兼顾蟹类特点,采取如下措施。

1、混养池应严格清池。可先将青蟹放入暂养池,待清池后再放入大池。

2、根据蟹类的不同习性,在进排水方便的池子混养锯缘青蟹,在排水困难的池子混养梭子蟹。

3、混养密度:60-100克的锯缘青蟹以每亩40-100只为宜,梭子蟹苗应不超过2000只/亩,两种蟹类不能混养。日本对虾苗分批投入,第一批为3000-5000尾/亩,过10-15天投入第二批,为5000-6000尾/亩。

4、锯缘青蟹在育肥阶段,需要蛋白性营养。主要采用兰蛤等生鲜饵料,辅之以浸泡后的鱼干。梭子蟹放苗30天后可投放粉碎的杂鱼肉,后期可酌情增加蛋白性饵料。

5、虾蟹的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时,可利用对虾和青蟹耐干露的特点,选择阴天等适宜天气排出60%-90%池水,并在1-2小时内及时进水。此法能氧化池底污物,改善虾蟹栖息环境;还可排出和清理部分敌害生物以及病弱虾,并清理浒苔;同时检查青蟹数量、生长和健康情况。进水后应施放药物,加速培养藻类。

梭子蟹养殖技术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交通方便;水源符合GB 11607要求,盐度15~34;沙泥底或泥沙底质。池塘面积一般为50亩-100亩,池深1.5-2.5m,池塘四边有环沟,中间有排水沟,坡比为1:2,设进排水闸门、拦网等。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整池

收获后清除过厚淤泥,曝晒塘底,整修沟垄、塘埂、闸门;沙池须反复冲洗沙层。

2、消毒除害

放养前对养殖塘进行除害消毒处理,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要求。先清理池底,然后进水 20cm,用含有效氯35%以上的漂白粉100ppm消毒(全池泼洒),7天后排干,再进新鲜海水 30cm 泡池,2天后排干每亩用 150kg 生石灰改善底质。

3、设置隐蔽物

有条件的池塘,池底适量铺沙,并设置陶罐、瓦筒、网片、树枝、竹条等,便于隐蔽栖息。

4、进水培养基础饵料

放苗前15天,用网孔尺寸 0.25 mm 筛绢过滤进水 30 cm ~ 50 cm,施肥培养基础饵料。肥料可根据当地水质选择使用,一般施氮肥2 mg/L~4 mg/L、磷肥0.2 mg/L~0.4 mg/L,在晴天的上(10:00-12:00)溶于水全池泼洒,或经发酵消毒的有机肥100 mg/L~200 mg/L,使水色呈现黄绿色或黄褐色。施有机肥建设采用持袋、投袋方法,并视水色情况适量注水或追肥。同时采捕部分卤虫,拟沼螺,以及浒苔等生物,建立起新的生态体系。

三、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4月中旬。

2、放苗条件

水温 16℃ 以上,水深 0.6 cm ~ 0.8 cm,透明度 30 cm ~ 40 cm。放苗时养殖池与育苗池盐差≤5‰,温差≤ 2℃。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3、苗种来源

人工繁苗和自然蟹苗。

4、苗种选择

(1)苗种质量

选体型正常、肢体完整、个体健壮、爬行迅速、反应灵敏、无病无伤的青壳蟹苗。

(2)人工蟹苗

宜选4月~6月份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规格整齐的幼蟹,规格3.6×104只/kg~1.6×104只/kg。

(3)自然蟹苗

宜在6月~9月份选购就近海域捕获的、规格基本一致的自然幼蟹。

5、苗种运输

人工蟹苗可用聚乙烯塑料袋(40 cm × 70 cm)充氧运输,每袋装苗 50g ~ 100g。规格大的幼蟹用苗箱和竹筐等运输,容器内放置闭状网衣、水草等栖息物,运输途中适当浇淋海水;运输时间较长的用活水船、车,必要时采用控温措施。自然蟹苗规格大于 50 g 以上,宜采用捆绑螯足后运输。

6、中间培育

刚出场的人工苗和规格较小的早期自然苗宜进行中间培育。在小型沙池中培育或在养殖池一侧设置培育区,放养密度15 只/m2~20只/m2,并按蟹体重的100%~200%投喂经绞碎的鲜活饲料,经12天~20天培育至Ⅵ期~Ⅶ期(个体重 1g ~ 3g),放入池塘养殖。

7、放养密度

根据不同养殖方法和苗种规格确定放养密度。池塘专养的放养密度参见表1,与对虾、鱼类、贝类混养时,放养密度应相应减少。

表1 放养密度表

苗种来源

规格/(只/kg)

放苗密度/(只/hm2)

人工蟹苗

2800~300

3.6×104~1.6×10

4中间培育苗2800~140

9.0×104~7.5×104

自然蟹苗

64~30

4.5×104~3.0×104

四、养殖管理

1、水质控制

(1)水质

水质符合NY 5052要求,最适温度20℃~27℃,盐度在15~34,pH值7.8~8.6,溶氧量(DO)5 mg/L以上,铵态氮(NH4+–N)0.5mg/L以下,硫化氢(H2S)0.1mg/L以上,化学需氧量(COD)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 mg/L以上;透明度在30cm~40cm。

(2)换水

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适当换水。高温或低温季节应提高塘内水位,暴雨后及时排去上层淡水。

(3)调控

每隔半个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5 mg/L;不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2、饲料投喂

(1)饲料种类

为短齿蛤、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嘴蛤等低值贝类和海捕小杂鱼虾及专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GB 13078和NY 5072的要求。

(2)投饲量

不同生长阶段投喂鲜杂鱼虾饲料的参考量见表2,并根据天气、摄食情况作适当调整,大批蜕壳时要足量投喂。水温低于15℃、高于32℃时减少投饲量,8℃以下停止投喂。

(3)投饲地点和时间

投喂地点选择在池塘四周的固定滩面上,早晚各投喂一次,傍晚占日总投饲量的70%。

3、雌雄配养

9月份以后梭子蟹进入交配期可起捕部分雄蟹,使雌雄比逐渐减少为3∶1、5∶1,直至10∶1。此时收购用于育肥精养的自然蟹,也按此进行雌雄配养。

4、病害防治

(1)预防措施

a)干塘清淤消毒;

b)放养优质苗种;

c)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d)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e)以生态养殖为主,养殖期间,定期观察蟹子生长情况(体色、活力、生长速度等)前期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中后期每隔15天用安全、高效、无残留的药品二溴海因等进行消毒。

(2)治疗方法

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要求。

5、防止自残

(1)设置隐蔽物;

(2)选择同规格蟹苗;

(3)投喂足量优质饲料;

(4)保持透明度在30cm~40cm;

(5)合理控制雌雄比例。

6、日常管理

(1)巡塘

每天凌晨和傍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检查蟹的活动、摄食情况,检修养殖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生长及理化指标测定;

(3)定期测定蟹的壳宽、壳长、体重等生长指标,测定水温、pH值、溶氧量(DO)等各项不同指标。

(4)日常记录

建立生长档案,做好日常管理记录。

五、收获

1、起捕季节

适时起捕雄蟹,一般在9月~10月份,雌蟹宜在膏红肉肥时上市。

2、起捕方法

用流网、蟹笼、放水、干塘等方法。

3、暂养

有条件的,可将起捕的蟹绑螯足后放入暂养池内待售。

4、运输

将商品蟹分雌雄、等级,用活水车或在冰水槽中浸泡3min~5min麻痹后包装运输。

梭子蟹高效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梭子蟹养殖池塘以沙泥底质为好,池塘面积以10-25亩为宜,水深1.5-2.0米,在池塘四周挖宽4米、深0.5米的环沟,加高池埂1.2米,每只塘口设置进排水涵洞各1个,每两排塘口建进排水渠道各一条;池塘最好选择在潮差较大、潮流通畅、盐度较稳定、池塘进排水方便的位置。最为理想的是位于潮间带,利用潮差纳水,无此条件的场所则以水泵提水。

二、放养模式

1、放养前的准备:秋冬梭子蟹收获后,封闸晒池,晾干后,将池底坡形沟垄。3月中下旬,用60目进水网纳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加水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清池后蟹池的土质和水中的钙含量会增加,有利于梭子蟹的生长发育。在进水50厘米后,施20-25毫克/升的茶籽饼清除害鱼。

2、放养数量:根据池塘换水条件、水质、水深及饲料供应状况和技术水平,一般每亩放养Ⅱ期幼蟹800-1000只,中国对虾苗5000尾,杂色蛤等贝类50公斤。最好将池塘用20-30目的雨花网在池正中间隔开,进行雌雄分养。

三、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投喂量与养殖密度、梭子蟹的大小及温度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日投饵量为蟹重的5-10%,日投2次。投饵量必须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定时即早晨投喂日饵量的30%,晚上70%;定量,就是要定期测定梭子蟹的数量和重量,以确定合理的投饵量;定点,就是要固定地点投饵,一般将饵料撒在池塘四周固定的边坡上;定质,就是要确保饵料的鲜活,保证质量。注意,一般以投饵后3个小时的摄食情况来衡量投饵量的多少,并给予及时调整。天气沉闷或降大雨时,饵料应少投或不投。

2、水质、水温调控:加强水质管理,坚持换水。要掌握好水色、透明度与换水量的关系。七月以前,透明度可控制在3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10-20%;七月以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40厘米左右,日换水量20-30%。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0℃。

四、养殖管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1、日常观测:要加强日常观测。每15天进行一次生物观察,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项,水化指标也定期测量并做好记录。

2、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优质饵料,在高温期间定期拌投维生素。

3、雌雄蟹分开放养:有利于雌蟹的生长,也免遭蜕壳时雄蟹交尾时带来的伤亡,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并提高了饵料系数。到十二月份中旬以后雄蟹即可捕捞上市。

4、定期巡塘:做好防逃防盗工作。

梭子蟹养殖管理技术

梭子蟹,学名三疣梭子蟹,俗称“白蟹”。其头胸甲略呈梭形,中央稍隆起。头胸甲背面心区有三个明显的疣状突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第一步足为特别强大的螯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到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未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适于游脉。80年代开始土池育肥和蓄水养殖取得了成功,目前,梭子蟹养殖在我国南北沿海兴起,已成为池养、滩涂围栏养殖的重要品种。其中舟山朱家尖镇是“浙江省梭子蟹之乡”。

一、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梭子蟹是广温广盐类。生活温度5~32°C,最适生长温度20~27°C,此时摄食旺盛,生长迅速。养殖池内在水温14°C左右,摄食开始下降,水温8°C时,仍发现个别个体摄食,当温度突然下降到-15°C时开始冻死,05年初浙江有许多梭子蟹因低温而冻死。生活盐度9‰~35‰,适宜盐度10‰~27‰

三疣梭子蟹的活动范围,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常昼伏夜出,并多在夜间觅食。白天多潜入泥中,潜入较浅,无钻洞能力,夜间游动较为频繁。游泳时常将身体倒垂直于水中,第5对步足紧贴水面做频频摆动,也常在水层中或贴近水底做不定向水平游动。三疣梭子蟹有明显的趋光性。

三疣梭子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种类,浅海中常以螯足捕食小鱼、虾、软体幼物等。人工养殖可用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类或三疣梭子蟹配合饵料。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是伴随脱壳而进行的。蜕壳次数越多,个体生长越快。从春季幼体孵出,在20~30°C水温条件下,经幼体、幼蟹阶段,到8月底前后个体成熟,自第一期幼蟹至性成熟,雄蟹蜕壳8~10次,雌蟹脱壳9~10次。一般情况下,每相邻两个大潮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为一个蜕壳周期,交尾后的雌蟹当年不再蜕壳,翌年产卵繁殖后,继续脱壳长大。

二、梭子蟹的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及条件

滩涂围网养殖梭子蟹潮区应选择在海水交换条件好、管理也较方便的中潮区为宜,退潮后可蓄水深在1米以上(至环沟水深)为佳,底质要注求沙泥质,以细沙为主,适宜于梭子蟹潜伏,腐殖质过多的淤积污泥底质会影响梭子蟹的生长和生存,三疣梭子蟹不会挖洞,也不善于离水爬行,故只需设单层围网即可。目前池塘养殖多与缢蛏、泥蚶、虾等混养。

2.投喂饵料

梭子蟹同类相残现象比较严重,多发生在蜕壳期间的饵料不足时,其摄食也较旺盛,食性也相对较杂,凡是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以及藻类等均可作饵料,在生长适温期日投喂量在正常情况

下依蟹体大小而异,暂养及大池养成初期,日投饵量达幼蟹体重的100%-200%,以成体丰年虫、鱼糜为主。养成中期,水温较高,梭子蟹生长迅速,脱壳次数多,日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15%-20%,以切碎的杂鱼和低值贝类为主。最好投喂前将野杂鱼及贝类用“标点”浸泡消毒15分钟,将有利于防止“病从口入”。9月份以后,梭子蟹已长至150g以上,投饵量一般为蟹体重的8%左右,以杂鱼为主,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饵料,促进育肥。投饵方法根据梭子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早晚各投一次,以傍晚投喂多量,在日落和日出时投喂为佳,投饵早晚各1次,早占30%-40%,晚占60%-70%。日投喂量根据水温、潮夕、剩饵等情况及时调整,大潮汛期蜕壳前后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当水温超过35°C或低于14°C或异常气候情况下应及时减少或停止投饵。当天然饵料供应不上时,也可投喂配合饵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1%。

3.巡池检修、观测

每天退潮后巡池检修工作要进行,检查梭子蟹活动、摄食、残饵情况以及及时修复渗漏水土坝、闸门、破网等,每天测量并记录水温、比重等环境因数掌握变化情况,观察、测定梭子蟹的蜕壳,生长情况,注意交配出现季节等以利及时掌握投饵量的调整和间捕时机的把握。正常生长情况下,梭子蟹甲宽3~5厘米时10天左右蜕壳1次,甲宽6~10厘米时15天左右蜕壳1次,每次蜕壳甲长可增长20%~25%,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交配旺季,环境条件差时,可能延期交配,经交配后的雌蟹不再蜕壳,卵巢逐步发育成“膏蟹”。

4.水质控制和底质管理

养殖初期,采用低水位少量换水的方法,每7天左右换水1次,换水30%左右。养殖中期,加高水位,每3-5天换水1次,换水30%-50%,并定期泼洒活菌制剂以改善水质,一般在大潮进水后泼洒。活菌制剂较好的有“三联噬菌皇-蟹类外用”,即可以调节水质,又可以预防疾病。后期则主要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是否换水,由于较长时间的残饵和生物排泄物积累池底,往往引起池底老化变质,可使用干洒“超爽----高效底

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环境能起较好效果,降解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作用明显。

三、梭子蟹的常见病害防治

1、纤毛虫病

病因:纤毛虫大量寄生感染。

病症:纤毛虫寄生在梭子蟹的鳃、体表、附肢等部位。体表可看到大量绒毛状物,手摸有滑腻感。在水盆中带水观察明显。或者取少量鳃丝,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大量纤毛虫。

防治方法:①发病时用“甲壳爽”杀灭纤毛虫,用量为每袋2亩/米水深,隔天再用“洁泰”或“超碘”消毒杀菌,防止二次感染。

2、脱壳不遂症、软壳病

病因:该病发生的原因①可能是缺氧,强应激等;②缺乏钙磷微量元素甲壳素、蜕壳素等梭子蟹蜕壳必须的物质;③池水盐度过高,换水量少,久不蜕壳等等。

病症: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死亡。或者是脱壳后长时间甲壳难以钙化,变为软壳蟹。主要表现出在养殖的后期。

防治方法:①根据梭子蟹的蜕壳特点及蜕壳周期,设法调节好池水的盐度,投放生物制剂来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和氧气的充足。②蜕壳前2-3天在水体中投放“硬壳宝”,补充钙磷等矿物质。在脱壳前几天在饵料中添加脱壳素,促进梭子蟹的脱壳同步,以免互相残杀。③蜕壳期间严禁加换水,保持水质环境的安静。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3、烂鳃、黑鳃病

病因:此病一般发生高温季节,尤其池底腐败,水质浑浊,透明度低的恶化池塘。

病症:病蟹的鳃丝腐烂多粘液,有的鳃部变褐色、黑色。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养殖期内及时地清除残饵。②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③疾病发生后,可以先换水一部分后,再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ppm)对水体进行消毒,最好选用含有效溴30%含量的“洁泰”,一般市场上常见的二溴海因如是10-20%含量的,消毒效果就很不好,只有加量到0.6 ppm才行。同时内服“金奇”。

4、肝脏坏死病

病因:常由饵料霉变和池底质污染引起。加上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侵染所致。

病症: 肝脏有的呈灰白色如臭豆腐样;有的呈黄色如坏鸡蛋黄样; 有的呈深黄色,分解成豆渣样,镜检有油滴状物分散。病蟹一般伴有烂鳃病。肝病中期,掀开背壳,肝脏呈黄白色,鳃丝水肿 呈灰黑色且有缺损。肝病后期,肝脏呈乳白色,鳃丝腐烂缺损。

防治: 内服“金奇”预防和治疗。发病池结合使用“超碘”消毒。

5、黄斑病

病症:病蟹螯足基部和背甲出现黄色斑点,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螯足活动机能减退或脱落。食欲减退进而失去活力,不久即死亡。甲壳解剖检查,其鳃部有时可见到辣椒籽般大小的浅和色异物。

防治方法:

①投喂饵料要新鲜,投喂前要消毒,最好适量的投喂一些配合饲料。

②加强池水盐度,水温的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③该病蔓延性强,死亡率也较高,一旦发生病,死蟹应及时捞出。④疾病发生后可用“洁泰”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同时结合投喂药饵(在饵料中加入“血服宁”等制成)进行治疗。

6、弧菌病

病因:由于环境不佳,投喂不新鲜的饲料及水质变坏时弧菌侵入而引起。

病症:发病蟹的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池水中、下层缓游。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胃中食物少或无食物,体色变白。多表现为零星死亡。

防治方法:①预防此病的发生主要从水质抓起,平时应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结合泼洒活菌制剂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三联噬菌皇-蟹类外用”所含有的三种蛭弧菌是弧菌的天敌,既能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又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②尽量减少投喂冰鲜饵料,即使投喂也应当在投喂前将饵料用消毒剂“标点”进行消毒。平时在饵料中添加“双效胺肽”。③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应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选用“标点”、“超碘”等消毒剂。

7、梭子蟹肌肉乳化病

病症:每年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11月的育肥时期。在宁波,台州,舟山等地区发生了一种会导致肌肉腐化的暴发性蟹病,引起养殖梭子蟹的大规模死亡。该病具有感染迅速、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部分海塘养殖蟹成活率极低,且新建海塘死亡率普通偏高,甚至高于50%,损失十分严重。主要症状为蟹壳色变淡,步足肌肉呈乳白状,严重时乳化成白色液体,有部分称为“豆浆病”、“腐水病”“牛奶病”。病因:关于乳化病的致病原因,大规模的乳化病暴发是与环境剧变和管理不善密切相关的。其次可能是由溶藻弧菌、假单胞菌、等致病性菌引起;防治肌肉乳化病,首先应该弄清其病原及流行病学情况,建立快速诊断技术,方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和防治工作;

防治:育肥初期,最好准备与养殖或收获水域一致的海水(在盐度、PH等方面),要做好添换水和排污工作,并须确保供交换用海水的洁净。运输过程的保护不周是暂养蟹在转塘后易受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提高暂养梭子蟹的成活率,运输时应避免损伤,或降温处理减少活动,适度捆绑,控制密度,还应采用新鲜、干燥、干净、无异味的辅助包装材料,合理安排好包装、运输时间。同时内服“力菌沙”,效果较好。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一、日本对虾分类地位及主要外部特征

日本对虾俗称车虾、斑节虾、竹节虾。动物分类系统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日本对虾是一种大型甲壳动物,成熟雌虾一般体长为13-16cm;雄虾个体比雌虾小,一般体长为11-14cm。体表具鲜艳的横斑纹。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狭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身体长而侧扁,分头胸部与腹部,由20节组成,即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头部与胸部愈合成头胸部、分节不明显。其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一对附肢。日本对虾体外包有坚韧的几丁质甲壳,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在额角的基部两侧具1对带柄的复眼,口位于两大颚之间。

二、日本对虾生态习性

1.栖息与活动: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饥饿时呈巡游状态。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

2.对环境的适应性

①对盐度的适应: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15-30‰,但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7‰。

②对温度的适应: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最适温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生活不正常。

③对水中溶解氧(DO)的要求: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

④对海水pH值的适应:海水pH值较稳定,一般在8.2左右,但虾塘pH值多数变化较大。日本对虾对pH值适应值为7.8-9之间。

3.生长与蜕壳

日本对虾的变态与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脱壳一次,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增加,从仔虾到幼虾需蜕壳14-22次,幼虾到成虾约需蜕壳18次。蜕壳多数出现在夜晚,整个蜕壳过程仅几分钟就可完成。

三、日本对虾养殖技术

(一)池塘要求及放苗前的准备:

目前一般养虾池塘均可养殖日本对虾,考虑到日本对虾有潜沙的习性,养殖池应选择沙质或沙泥质土壤为好,泥质次之。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后,池底会沉积一些淤泥和有机碎屑,如果不清理掉,就会逐渐恶化虾池底栖环境,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得病死亡,降低养殖成活率。因此,每年进水前一个月左右,都要对虾池进行清淤消毒,固堤整池,同时使池底得到充分的晾晒。池塘消毒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用量每亩50-100公斤,既可进行消毒,又可提高土壤的pH值,漂白粉对原生动物和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使用时选择进水前,虾池放少量水,用量30-50ppm混水泼撒。也可使用茶籽饼清除害鱼,用量一般15-20ppm。

进水施肥,培育基础饵料。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虾池进水80cm左右,选择晴天进行施肥,每亩施尿素2-3公斤,以后每周视池水肥度情况进行追肥。天然基础饵料较好的虾池,对虾养殖前期体长在3cm前,基本可以不投饵料。

(二)虾苗放养

1.虾苗的选择和运输

日本对虾的养殖苗种应选择全长在0.8cm以上,个体差异较小,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健壮活泼、弹跳力强的虾苗。同时应对培育池水质、使用的饵料、亲虾来源及状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观察。

虾苗的装运使用无毒的塑料薄膜袋较好,一个容积为30L的薄膜袋,在水温20℃情况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5万尾;10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2万尾;1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0.8万尾,最好不超过20小时。

2.放苗条件

①池水深度1m左右,不宜太浅,水色呈黄绿,肥而清爽。

②水温:放苗时虾池水温最好在18℃以上,温度低时生长缓慢,养殖池与育苗池水温温差不超过2℃。

③pH值:虾池pH值应在7.7-8.8之间,最低不应低于7.5。

④盐度:虾池盐度应在10-30‰之间,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能超过5‰。

3.放苗密度

养虾放苗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虾池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放苗数量。一般条件较好的池塘每亩放苗在1.5万尾左右,也可进行双茬或多茬养殖,第一次放苗6000-8000尾/亩,7月中旬捕获后再进行第二次放苗,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提高经济效益。

放苗时应注意:一是应在虾池顺风一端放苗、避免逆风将虾苗刮到堤坝边上;二是尽量避免放苗时将池水搅浑。

(三)饵料投喂

1.日投饵量的确定:养殖前期可以用小吊网、中后期用旋网定量法,测定池中虾的总重量,然后确定投饵量。一般情况下,虾体重1-5g时日投饵量按总虾重的7-10%投喂,虾体重5-10g时按4-7%投喂,虾体重10-20g时按3-4%投喂(均指人工配合饲料干重)。

2.投饵时间和数量

日本对虾白天潜伏在池底很少活动,日落后出来摄食,而在午夜饱食之后又逐渐恢复潜沙。根据这一习性,饵料投喂应在日落后进行,而于午夜时结束。其中,日落后一个多小时内为日本对虾摄食最盛期,此时可投喂日饵料量的50%,3小时后再投35%,午夜时投15%,视日本对虾摄食数量再作调整。

(四)水质调控

1.水温:日本对虾在水温18-28℃时生长较快,超过28℃对虾易患病死亡,而低于18℃时则生长缓慢,13℃以下摄食量减少。为使日本对虾养殖过程能保持合适的水温,首先必须合理安排好养殖生产时间,尤其是北方双茬养殖更应注意生产季节。其次,要做好水温的调控,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做到:当池水出现高温或低温时,要及时提高虾池水位至1.5m以上,有条件的可达到2m以上,同时注意进水量的增加或减少。

2.溶解氧:池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少是反映虾池水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对虾正常生长的池水溶氧量一般在4mg/l左右。为了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量,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合理安排放苗密度;②合理投喂;③注意换水量调节;④机械增氧;⑤使用增氧剂救急。

3.盐度:日本对虾适宜盐度为15-35‰,低于7‰将会逐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盐度进行调控。

4.pH值:养殖期间,池水pH值应控制在7.8-9.0之间,对pH值偏低的虾池可放生石灰进行调节,一般每次用量为20-25ppm混水后施用。

5.水色和透明度: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前期应控制在30-40cm,中后期可控制在40-50cm。

较好的水色有黄绿色、茶绿色、茶褐色等。不良的水色有黑褐色和酱油色、乳白色、清色等。

改善水色和透明度的措施有:换水、施肥、施用药物等。出现有害水色可以使用0.5-0.7ppm的硫酸铜进行杀灭,曾发生过对虾死亡的虾池,应施用5-6ppm漂白粉进行消毒。

(五)日常观测

日常观测是日本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虾摄食情况:摄食情况反映投放饵料是否适当,底质和水质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情况。

2.对虾生长情况:生长情况的观测主要有成活数和平均体重的估测,体长测定和蜕壳情况等。

3.对虾活动情况:根据日本对虾生活习性观察其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如对虾不潜沙、活动力降低、反映迟钝、浮头或在水面打转等,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虾池底质和水质情况:包括池底颜色和气味,水质指标的日常观测等。

日本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具有很强的潜沙习性,绝大部分时间在池底生活。底质的好坏是日本对虾能否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虾池在经过一造以上的养殖生产后,应根据其池底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整治,而整治的关键是改良底质。如果虾池的底质整治不彻底,那么就无法做到“养虾就是养水”的基本道理,所以要养好水,整治改良底质是最重要而根本的环节。

以下对整治虾池的主要工作做以介绍。

一、养殖养虾塘的处理工作

虾塘水排干→封闸晒池→清淤、整塘(翻土或填土铺沙)、修堤→消毒(浸泡虾塘、撒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粕等)→安装闸网→进水→施肥繁殖饵料生物→肥水。

日本对虾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一环接一环,不得马虎,若一环脱节,往往就会贻误全局。在整个养殖周期应着重抓好如下几关(重要环节)。

1.虾塘彻底整治关

底质的去污、曝晒、翻耕与消毒一定要彻底、细致。“养水宜先养土”,认真做到:

1)在清塘排水时,要伴随冲洗去除池底污泥,甚至在干底后移去上层污土;

2)整污、修堤坝、堵塞漏洞。一定要清除池边的甲壳类动物、野生螃蟹、藤壶、海蟑蝙等;

3)清淤必须彻底,每亩加入生石灰100千克,曝晒与翻耗;

4)塘土翻耗多次,促进氧化;

5)进行消毒;

6)进水加入微生物制剂和少量氧化剂进行翻耗,促进有机物分解与有毒物质的去除;

7)若底质含有偏酸性的硫化铁成分,建议铺人造地膜;

8)适当加砂,使池底表层保持砂质或砂泥质,池底表层应保持10厘米厚的砂层或含砂量在50%以上的砂泥层,有利日本对虾的正常生长。

2.保苗关

选购SPF无特定病原的日本对虾虾苗,虾苗体长在1厘米以上,个体均匀、健壮活泼、弹跳力强、体表清洁;且以亲虾是海区第一代,健壮无病不带病菌,虾苗是以投喂丰年虫进行培育的为最好。对育苗场的水质、饲料、亲虾来源及状况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和观察。对虾苗进行镜检和PCR检测是了解虾苗状况的最好办法,不合格的虾苗不投,肥水不好、未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不投,气候不宜不投。早期要投喂新鲜的动物饵料,如牡蛎肉和新鲜的鱼肉,并投喂由广州市嘉仁高新科技公司研制的鱼虾壮元一号,以增加虾苗入池后的抗病力,加强营养。

3.水、饵关

抓好水质管理和科学投喂高效优质配合饲料工作。良好的水质对养虾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养鱼虾先养好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饲料的营养可以增加对虾的抗病力。

4.病害防治关

主要抓预防,采取生物防治与增强营养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二、为什么要彻底整塘

我国沿海有许多养殖虾场,除了一些新开发的虾场外,80%以上的虾塘存在严重老化问题,虾塘的底质淤积了大量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有害生物、病原菌及病毒粒子,形成了一个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无法进行日本对虾养殖,即使进行改造也会给日本对虾养殖带来极大的威胁。

1)虾塘水深不到1米,有的只有80厘米的水深,载水量明显下降,容易富集病毒、病原菌,塘底污染严重,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发生突变时,如高温、暴雨、台风、寒潮等会影响虾塘环境的剧烈变化,出现“应激反应”,以致虾病暴发流行。

2)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氧,导致虾池下层水体本来不多的溶解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缺氧情况下,厌氧菌大量繁殖,发酵分解有机质,产生硫化氢、亚硝酸盐、有机酸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强烈亲氧,使池底层水溶解氧降到较低限度。上、下层池水对流交换又引起整个虾塘水体的溶氧不足,而虾在缺氧的环境中最易发生病毒病和细菌病等病害。

3)淤泥中有大量的含氮有机物(如施尿素过量等),无论是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还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厌氧分解,两者的最终产物都是氨。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虾的生长。如氨浓度较大,对虾血液和其他组织中氧的含量会增加,导致血液pH值上升,对酶的催化反应如细胞膜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有些虾农在选购配合饲料时,只从价格上考虑,根本没有从饲料的养殖系数来考虑,选购价格低的饲料,不但饵料系数高,而且虾养不大。日本对虾要求高效优质的饲料,差的饲料虾不但不吃,还会严重污染水质。这些残饵沉积在塘底,发酵变臭,水中氨浓度增大,很快引发虾病流行。

4)池底黑化,长期处于还原状态,虾塘底质变黑和发臭,虾塘的生态系统遇到严重破坏,生物组成贫乏,可作饵料的底栖生物绝迹。淤泥中存在着许多虾类寄生虫、致病的原生动物及微生物,形成病原菌的活跃区。当虾塘池水水质变坏、酸性增加、环境恶化时,对虾的抗病力下降,而致病微生物等大量滋生蔓延,以致虾病暴发和流行。

5)在健康养殖的整个过程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养殖生态系。水质相对稳定,水体中的病毒和细菌不能超过养殖的负荷,否则病害发生,难以控制,尤其是病毒病,会导致“斤虾无收”的凄惨局面。虾池是细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是携带病毒的微生物大量复制繁殖的基地。虾塘细菌可能是病毒的第一宿主,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感染其他生物。虾池水体中存在的细菌包括病原菌有效菌或病毒。在带有病毒的虾塘中养殖日本对虾,投喂普通的配合饲料一般在一个月内可以检测出对虾感染病毒。因此,虾池底质中的大量有毒物和病原菌是引起养殖期对虾病害的祸根。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现象都存在于旧虾塘,尤其是老化的虾塘,所以不彻底整塘除害,就淡不上养殖日本对虾。

三、虾塘的整治工作

建在海湾的虾塘,在选择场址时,虽然有的经过调查和论证,但这种虾塘土质大多是偏酸或偏碱的。若底质土壤pH值低于6.5,就必须改造后方可使用,而且要反复曝晒和冲洗,然后加入生石灰中和酸性。对于偏碱的虾塘,除曝晒、冲洗外,要用海水浸泡冲洗虾塘,可加一定量有机肥或其他酸性物质中和碱性。

旧虾池要彻底翻耗,在收虾之后,要用海水冲泡虾塘,再曝晒至龟裂后,用拖拉机翻耕。污染严重的虾塘要采用综合技术治理,铺盖10厘米的新沙土,最好用塑料薄膜铺盖,效果更好

日本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沿海特别是福建与浙江两省,日本对虾养殖发展迅速。日本对虾除其耐干性强外,因具较强的抗病力而倍受虾民的喜爱。然而,任何一种对虾抗病力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在刚刚引人新种进行养殖时,往往会显示出较强的抗病力。随着该品种养殖时间的推移,加以当前各地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虾塘老化的不断加剧,日本对虾在人工越冬、育苗、养成中的虾病也日趋增多,给科研及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为了进一步发展日本对虾养殖业,有必要对其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加以研究。现将本人六年来在《日本对虾育苗及养殖》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日本对虾疾病及防治心得叙述如下。

一、杆状病毒中肠腺坏死症(BMN)

该病易发于育苗期间,特别是在仔虾后期,出苗前1--2天,病虾游泳无力,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病因是杆状病毒侵人到中肠腺与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并进行增殖,造成细胞核肥大乃至崩坏,使整个细胞坏死。该病毒又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肉眼可见其肝腺脏变白,在生产上可以借助一般的相差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来诊断此病。

该病是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药可医。预防措施有:(1)病毒可能是从亲虾带来,故洗卵时需加以消毒与彻底漂洗。(2)严禁高温育苗,育苗水温勿超过摄氏29度。(3)育苗用水用氯剂消毒,可防止游离态病毒的活化,有效浓度为20-50ppm。

二、链壶菌病:

常寄生在育苗中各阶段幼体的体内。特别是孵化卵与无节幼体易发链壶菌病。传染性强,死亡率在30%以上,是育苗中危害较大的一种虾病。

病因是链壶菌侵人到幼体的体内,将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耗尽,然后自身才开始繁殖,产生并排放抱子,去感染其他生物幼体。卵子受感染后会停止发育死亡,幼体感染后游泳不活泼、沉底。在虾病到了晚期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卵或幼体内充满了链壶菌的不规律分枝状菌丝,有的已具有穿过体表的排放管并形成顶囊。该病较容易诊断。此病的产生与天气关系很大,往往在长时间阴雨之后,水中链菌抱子大量增多,容易诱发此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和6-20ppm百雀石绿或0.01pp的氟乐灵药浴,可控制病情。若持续施用2-3天,治疗效果更好。预防措施:(1)育苗池及用具要用漂白粉、福尔马林彻底消毒;(2)卵子孵化前用5ppmm孔雀石绿消毒5分钟;(3)育苗用水经孔雀绿或氟乐灵或福尔马林消毒后使用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三、镰刀菌病:

该病在日本的对虾养殖中经常发生,对日本对虾危害极大,死亡率可达叨%。我们在1991年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亲虾上也发现此病,由于发现时已是晚期,无药可救,结果是亲虾陆续死亡,造成当年无法育苗。

病因一般是由于虾体受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受伤后,镰刀菌的分生抱子或厚膜抱子乘机侵人,在鳃部或受伤处萌发成菌丝,感染严重时会引起鳃体变黑或甲壳溃疡,所以也是引起“黑鳃病”的一种原因(弧菌也能引起“黑鳃病”)。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时可见呈分技状的菌丝体与分生拖子充满了鳃丝,该病较好诊断。感染此病的日本对虾,活力减弱,鳃丝萎缩,不能潜砂,传染性强,会引起池中对虾陆续死亡。

此病目前无特效药,只能在管理中加强预防:(1)尽量减少对虾的机械损伤;(2)避免过密高度养成或越冬蓄养;(3)越冬每10天投25ppm福尔马林十0.2ppm孔雀石绿一次可起到预防控制该病作用;(4)若发现此病,及时隔离,并彻底消毒池子和用具。严重发病时,可将整池虾销毁。

四、自斑病:

白斑病在高温期七、八月份易发,去年发病时间有所提前。日本对虾5-6cm左右大时最易得此病,死亡率较高,若不及时抢救和治疗,会全池死亡,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

此病的病原体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其症状是:头胸甲上有白斑,是内表面附有一层坚硬的白色物质所致,呈放射状,患处正下方的组织常常有炎症反应。在高温期间,特别是在长期阴雨天之后,对虾易生此病,病虾早期很难分辨,没什么异常,发病严重时行动呆滞,弹力差、经常在池子底匍匐,白天不能潜砂。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虾塘发病时,将揭碎的大蒜以2-5%的比例加人饵料中混合成药饵进行投喂,对控制此病有一定效果,平时定期全池泼施20ppm福尔马林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五、孤菌病:

孤菌病是对虾类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危害最大。日本对虾也不例外,在人工越冬、育苗及养成中均有可能患上孤菌病,也就是说全年都会有该病发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日死亡率不高,但持续时间长,往往是以每天0.2-1%的死亡率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所以对生产危害还是很大的。

发病时,可在血液及眼球中镜检到大量的孤菌存在,而且血清混浊,凝血慢,血细胞明显减少。患病的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拍打无力;腹部肌肉变白,甚至第三腹节弯曲;鳃部变黄,甚至发黑、溃烂;眼球萎缩等等症状。孤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水温在摄氏14-31度范围内均会有发生孤菌病的倾向,但只有在虾体受机械损伤,饵料不新鲜,水环境理化因子恶化等条件作用下才会发病。

治疗方法:

(1)用0.5-2ppm呋哺西林(或味哺唑酮)或1-4ppm土霉素或l-4ppm氯霉素药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在每公斤饵料中混人0.3-1克氯霉素或土霉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一个疗程,对此病有控制作用。

(3)平时用上述的下限浓度进行施药,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撒,可起预防作用。同时注意水环境因子的变动,饵料的质量,尽量使对虾兔受损伤,以及保持砂堆清洁是可以避免该虾病的发生。

六、褐斑病:

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发病率极高,是越冬中最易发的疾病,其传染性强,发病严重可引起死亡。但该病的死亡率不高,因为已有较好药物可以防治此病。

病因是由于虾体表受到创伤后或甲壳上表皮组织已被其他细菌所破坏,使得能分解甲壳中几了质的细菌侵人而引起溃疡。能够分解对虾甲壳中几了质的各类细菌都是该病的致病菌。其症状褐斑可以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腹部、触须、尾扇、步足等全身各处,患处均发生溃疡,呈黑色燃焦状。严重时细菌会侵人到体内并导致对虾患细菌性败血症,引起死亡。

该病的防治方法:用0.2ppm孔雀绿和25ppm福尔马林混合后进行全池泼施,持续2至3次,即可治好该病。

七、微抱子虫害:

在自然海区捕捞的虾苗中偶而可见。病虾的腹部肌肉向外隆起,变白,成棉花状,故又称“棉花虾”。病虾白天不能潜砂,仅在水面作无规律游动。该病在日本对虾之间传染性较弱,而且病虾也不会引起马上死亡,对生产危害不大。

病因是由于微抱子虫寄生在肌肉内,使肌肉变白,并发生膨胀所致。在显微下检查可见横纹肌肉细胞内有许多抱子存在。正因为抱子均是寄生的对虾的组织细胞内,故很难用药物杀灭,一般只要发现患此病的对虾,将其捞出销毁即可。

八、固着类纤毛虫病:

该病在日本对虾的越冬、育苗、养成中均可发生,也是对虾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纤毛虫分布极广,各个时期的对虾均可以被团着寄生。轻微时对虾脱壳后会自行痊愈,严重时影响正常呼吸与脱壳,往往会造成对虾死亡。对生产有一定的危害。

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用05-2ppm高锰酸钾药浴,连续施3天,可控制该病;若再添加05-lppm新洁尔灭,进行混合泼施治疗效果会更好;(2)用10-25ppm的福尔马林药浴效果也不错。

九、疣虫病:

在养成中时常可见患病虾,但数量不多。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一般患病虾还可以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死亡率不高,对生产影响不大。

患此病的日本对虾,其头胸部两侧的鳃区向外呈圆球状突出膨大,这是因疣虫寄生在头胸甲的内侧所致。疣虫是属于甲壳类动物中的等足国,营寄生生活。一般仅寄生在对虾的一侧鳃部,严重者两侧均有被寄生。随着疣虫的增大,使对虾的鳃组织受到挤压,影响了鳃的呼吸功能,严重时也会使对虾死亡。

目前对此病尚无防治方法,发现后可将其隔离销毁。

十、痉挛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腹部弯曲,背部成驼背状,身体僵硬,腹部肌肉间隙性出现白条纹,有的腹肌全变白。患病轻者一般人水后经l-2天暂养就能逐步恢复正常;严重者侧卧而不能游泳,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盛夏高温期间,日本对虾在过于拥挤或受到惊吓时,大批日本对虾惊跳之后就会发生此病。所以一般认为只有在高温期以及虾体缺少维生素C时受了惊吓才能诱发此病。因此高温期间在养成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以免使生产蒙受损失。

第五篇:夏玉米高产技术

夏玉米高产生产技术技术

1、创造熬得土壤条件

2、选用紧凑型优良品种

紧凑大穗优良杂交是获得每吨粮的内因株型紧凑,每平方米株数多,易获得高产。

3、精细播种

抓好播种质量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关键措施。

(3).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4).促根壮苗、苗齐苗壮、根系发达、提高抗旱抗逆能力。

(5).防治玉米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黑粉病等。

4、合理密植:确保实收穗数是实现每667m2产吨量的关键。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等时期拔除弱植株保证保证收获时棵棵有穗。

5、全量平衡施肥:大喇叭口期以前追攻穗肥、抽雄开花期追攻粒肥

6、及时浇水:高产田一般浇四次水。

7、田间管理细致及时

下载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产创建典型案例参考格式

    附件 高产创建典型案例(模板一) 创建地址:浙江省**县**镇 创建类型:种植大户()、合作社(√)、万亩片()、整建制推进试点乡() 联系方式:周** 152******** (要求:联系方式具体到人,写明电话号......

    辣椒高产种植技术

    辣椒高产种植技术 一、整地施肥 种植辣椒的土壤要求耕性良好、排灌方便,地势平坦,不能在盐碱和低洼地上栽培。露地栽培要施足基肥,于定植前10天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7500公斤......

    西红柿高产施肥技术论文大全

    摘 要:西红柿是日常生活中需求量较大的蔬菜,合理施肥对于提高西红柿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介绍西红柿施肥相关技术,给西红柿种植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有效提高西......

    高产鹿饲养管理技术

    高产鹿饲养管理技术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育成品种(品系)鹿,并取得高技术经济指标和高效益的根本保证。近十几年,我国育成高产梅花鹿和马鹿品种(品系)共7个。对于引种和饲养这些鹿,......

    大蒜高产种植技术(合集五篇)

    大蒜高产种植技术 大蒜是须根系,入土浅吸肥水能力弱,具有喜冷凉怕热、喜湿怕旱怕涝、喜肥耐肥的生态特性。因此应选择肥沃的地块并加强肥水管理,才能取得大蒜高产。 1、精细整......

    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摘要: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北方地区有广泛的种植。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选种、选地、播种、水肥、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工作,哪一个......

    西瓜高产种植技术(5篇)

    西瓜种植技术 塑料大棚厚皮甜瓜栽培技术要点 〖HT5K〗近几年来大棚厚皮甜瓜的栽培发展很快,全国各大城市郊区都在推广,栽培面积 逐年增加。所谓塑料大棚是指在棚架上覆盖塑料......

    小麦高产攻关田技术

    小麦高产攻关田种植管理总结报告 一、小麦各时期管理特点总结 (一)苗期管理 此期一般是指小麦从出苗至起身的整个时期,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保证小麦全苗、匀苗,力争早扎根、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