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1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充分认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正确的预测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化解,有效减少损失,这样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当中求胜。本文主要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诸多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措施
一、前言
一般来讲,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也正是由于其经济活动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客观性
一切单位的财务活动都只能达到两种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或达不到预期目标。财务的活动存在着市场、国家政策、人员安排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预期目标的达成与否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形式和性质的事业单位都无法完全消减。
(二)不规则性
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估计与防范,但是影响财务活动的因素是不断发生与变化的,因此财务风险会不会发生、会在何时发生、发生在何处、严重程度等都是难以确定的。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进程加快,事业单位虽然是非营利单位但是也受 1 到了不少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这些使财务风险的发生就更具有不规则性。
(三)可预测性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财务风险一旦产生,其后期的发展也能够进行预测。现阶段,促使财务工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化,但同时财务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工具也在不断进步。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及范围、严重程度等都能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通过对风险进行预测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的破坏力。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四)可变性
近些年,我国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自身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造成财务风险的各因素可能会减少、可能会消亡、也可能会激化或者增加,财务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产生于部门预算改革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一直存在着相互挤占预算经费的问题。我国曾寄希望于实行部门预算改变财政支出的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单位的专项经费与公用经费仍存在着“相互缠绕”的情况。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达到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于是,通过挤占专项经费来弥补资金缺口、确保收支平衡就成为很多事业单位不得已的选择,也正是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要承担很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核算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会制度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更新与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众多企业、单位也开始更换固有财务管理方法力求与世界同步。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因其特性,财会管理人员无法进行及时更新也难以随时接受新知识的培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会管理素质和掌握新政策、更新新知识的提升水平上要滞后于财会制度的更新步伐。这些财会人 2 员在使用新的政策与方法处理问题时非常容易出现偏差,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核算错误而致使财务管理出现失误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担保风险
《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行政和事业单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行政命令或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所属单位的担保行为,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行政和事业单位。
(四)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投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收益较少,容易导致巨大亏损,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在对内投资上,大多集中在对内的固定资产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往往超过本身资金的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财务风险。
(五)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正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健全,使财务管理的活动出现了死角与盲角,财务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到位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果,监督落实不到位会极大地削弱财务监管工作的控制力。此外,事业单位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这会制约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增加了决策的失误风险。
(六)道德风险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财会管理工作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择多停留在技术水平上,事业单位中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拔、晋升、教育等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同时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我国缺乏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投入也相当有限。实际上有不少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 3 人员对其工作的公益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违背财会道德要求的事件常有发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道德风险很大,职业道德教育亟待提升。
(七)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地还本付息。而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结构分散、个个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并不鲜见,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四、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风险意识缺位。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2、管理制度缺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因此,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缺位,关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缺位程度非常严重,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3、内部控制缺位。近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个别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有,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随着控制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 4 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4、预算管理缺位。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二)外部因素
1、政府未对事业单位给予应有的重视。目前,政府对事业单位设置了严格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体制,将事业单位完全置于政府的掌控之下,限制了其能力的发挥。
2、政府治理的缺位。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治理经营资产,形成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局面,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
3、社会监督环节薄弱。社会腐败和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社会当中的公众、媒体以及相应的评估组织的监督职责严重缺失,一些媒体常常大篇幅报道事业单位的积极事迹而对一些问题则避重就轻,很少揭露。
五、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按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医 5 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当前面临多种会计方法时应选择能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比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通货膨胀时期,对材料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等等。
(三)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第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第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第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第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特大额贷款应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要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
1、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
2、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需要说明的是,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
3、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七)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要实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的管理目标,还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制度。一旦无法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要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分别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并尽可能使方案具体化、可操作化。要建立风险应急保障基金,预留充足的风险资金,来防御和化解风险危机。最后,还要建立通畅的法律咨询机制,选择知名法律代理机构,依法保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
(八)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操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制度要求;三是合规性目标,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不能只考虑服务部门事业的需要,必须遵从现行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九)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钩,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风险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了解,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树立风险观念。
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再次,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能力。
(十)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不能一提到“ 规范”就认为会阻碍事业发展,实际上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为眼前的利益,不讲原则,不顾法规约束,踩红线、闯红灯,即使事业有了发展,由于财务风险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财务秩序混乱,也必然会导致业务工作秩序的混乱,最终必将阻碍事业的发展。
(十一)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要改变以手工为主的信息监督方法,积极引进并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进和完善监督手段。要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督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加强在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做到核算上有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三位一体比较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红.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8 [2] 赵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05).[3] 樊文玉.小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师,2009(12).
[4] 蒋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6). [5] 海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0(10).
第二篇: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提升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势必存在经营活动中,这也是市场活动所不能避免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必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财务有一定影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国企发展的首要内容,本文是对国企财务风险的管理现状以及防范措施进行了解析,提出相关建议和看法,以资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自身的不同财务风险,为防止和控制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事先准备的举措和方案。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时刻存在,而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参照自身发展情况,运用合理的措施和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整顿,从而减弱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在国企的财务风险管理中,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稳步持续的运转是主要的内容。伴随现代化企业制度在国企中的扩大实行,财务管理也逐渐成为国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所以,做好国企财务管理的防范工作十分必要。
一、解析国企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国企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很长时间以来,倍受国家政府接济的国有性质的企业都缺乏对风险意识的认知,以为在国家的大保护伞下,就可以绿树长青,由此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债务过于繁重,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二)国企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应该完善
国企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而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都没有踪迹可循,对企业财务运营也造成很大影响。
(三)国企财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风险产生的主导因素是人,而国企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人。国企财务的系统运转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力行来实行,所以,国企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不合格,尤其是在如何应对财务风险方面的能力。
(四)财务管理主体和责任制不够明确
当前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责任制模糊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国有财务存在风险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制不清,导致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和贯彻,使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缺乏整体性;国企在改革过程中,不仅在企业形态上出现偏差,在企业的分立或合并上也存在大量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使国企的债权债务解决难度增大,也增加了国企财务运营的风险。
二、国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国企财产风险控制制度
在国企中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控制制度,是国企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健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时,要严格按照国企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严格遵照层级要求健全财务收支的审核和审批制度,明确责任制度。与此同时,对于国有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要求各部门明确好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义务、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赋予对应的职责和义务;另外,要构建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范文件,使规章制度完美运行,并且形成系统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强化管理,减少国企负债压力
首先,要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淘汰不发挥自身价值的财务人员,以此减轻国企负担,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降低国企债务压力,改善国企现状,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次,要做好企业资产辅助范围的界定和划分,要以大力发展国有企业为主旨,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全面发展国有企业的辅助活动,扩大企业的新鲜血液,确定好企业的辅助资产,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债务压力。最后,要合理安排主辅资产,做好经济型补偿,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确保分离资产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最大程度的减弱债务压力,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完美规划。
(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
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国企财务管理主体与责任制不明的状况,在进行国企财务风险管理时,首先要把国企的财务管理主体问题解决,明确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实现企业法人的财产权资本化与条理性。与此同时,要全面实现财务管理的多元化,明细企业的管理方法,划分好企业上下级别的区别,在实现利益关系的同时起到约束和推动作用,从而规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风险问题,其次,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时,企业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其债务进行审查,确保债务责任制,还可以结合多种方式,譬如:债务转化、债务重组或协商的形式来缓解债务带来的压力,为防止债务责任的推卸,要妥善处理好企业员工的债务问题,针对企业上下欠的各项债务都要进行及时清理,整理好入账记录,制定出适合国企的债务管理规范制度。
(四)提高职业素质,树立风险意识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进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在国企中,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国企在高收益的同时也时刻存在高风险,假设国企在财务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发生问题,就会使企业有财务风险,所以,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心存财务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国企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财务的管理制度,尽最大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错误和失误,还要建立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增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预测。
三、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要重新全面的认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熟知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合理调节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国有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国企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还要做好资金规划和使用,严格参考财务管理的各个步骤,对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拟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增强国企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国有企业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淑聪.浅析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2]陈旭玲.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5)
[3]张志阳.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4(28)
[4]靳轲.浅谈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7)
第三篇: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1.事业单位风险类型事业单位的下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本文事业单位财务掼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筹资风险 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筹资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性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1.2投资风险 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1.3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货款已付,而货物未收到现象,就是支付风险。1.4核算风险 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和压数机管理风险。1.5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进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预算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2事业单位风险传导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的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2.1风险传导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
楚都宜城网 iyd
第四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产生原因、防范措施等展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表现为核算风险、支付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包括缺乏正确的风险意识、管理力度不足和管理不全面、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决策体系不科学等内部原因,也包括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国家预算制度存在缺陷等外部原因,可从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机制、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防范。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表现;原因;防范
前言:财务风险是企事业单位因内部财务结构不合理、筹资不当等因素导致自身偿债能力被削弱、预期投资效益下降的风险[1]。在事业单位中,经营和投资策略的改变均可产生财务风险,且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可变化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等特点[2]。本文主要围绕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产生原因、防范措施等展开,具体如下。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表现
(1)核算风险。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我国财务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准则靠拢,财会人员要适应现代财会管理要求就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学习先进财会核算、管理知识,但我国事业单位中仍有部分财会人员的财会核算和管理水平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再加上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务处理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而差错势必会带来相应的风险。(2)支付风险。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仍存在一定制度性缺陷,这使得预算指标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再加上项目经费结构松散等情况,事业单位在采用财务预算支付时势必面临一定风险。(3)投资风险。事业单位对内对外投资时,如果过度增加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致使流动性资金锐减,影响资金正常周转,或者对项目的预期效益、回报率、风险估算错误,投资盲目,就会给自身带来财务上的风险。(4)管理风险。如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未能落实到位,财务管理技术、手段未及时更新、升级,其管理效率和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最终会影响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审核,影响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单位的财务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5)道德风险。财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果。如果财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法律观念和自制力不强,就容易做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之事。因此,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财务管理不力潜在的危险因子。
二、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1)缺乏正确的风险意识。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是公共服务,且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层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或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偏差,或者单纯进行资金管理而缺乏风险管理,或者进行财务决策、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时未全面考虑甚至未考虑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导致财务风险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发展。(2)管理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上文中提到,财务风险包括核算风险、支付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几类,但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管理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3)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越发活跃、多元,对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却未随着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致使现有体制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增加了财务风险。而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环,由于缺乏成熟的管理方法,也无法科学、有效地指导事业单位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4)决策体系不科学。财务决策需依据详实的财务信息,但由于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管理由于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以及财务管理体制尤其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财务决策管理并不科学,极易出现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浪费等问题,财务风险也“应运而生”。
(二)外部原因。(1)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使得事业单位外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调整、创新财务管理模式。(2)国家预算制度存在缺陷。国家财政预算的扶持是事业单位得以正常运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旦国家财政出现问题,事业单位势必受到影响,而事业单位财政发生状况也会间接影响国家财政。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机制。虽然,财务风险具有可变化性和不确定性,但却是可预测的。通过预测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可减少单位损失,增加效益。因此,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机制是必要的。完善的风险监测机制必须可涵盖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必须能同时、准确地监测单位内部情况和外部宏观环境,必须具备一定灵活性,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必须能全面、详实地收集风险信息,必须能准确完成风险的识别、归类、分析工作,必须能依据风险信息、风险等级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风险监测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2)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对减少财政风险也有一定裨益。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需具备囊括财务预算、核算、审核、申报、审批等方面在内的管理流程,需具备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操作标准,且其管理条例和操作标准不与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等相悖,以确保管理的迅速、高质、准确、合法。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否健全和完善极大影响着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效果。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时,需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发展情况和计划、既往财政收支情况、综合实力以及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当前的国家财政政策等因素,编制科学、合理、灵活的管理办法,尽量缩小预算和实际支出的差距,降低财务风险。一旦出现财政风险,则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以此形成威慑力,促使相关负责人谨慎决策,避免主观决策。(3)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如果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则财务中的核算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必将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事业单位需加大对财会人员的职业培训,促使财会人员更新财会知识,掌握先进的财会知识、财务处理和管理先进技术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及规避风险能力;此外,加强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促使财会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激发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促使财会人员自觉按章操作,自觉规避财务风险。
结束语:事业单位是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经济活动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职能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内部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使用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为了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避免形形色色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逐渐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但此过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管理力度不足和管理不全面、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决策体系不科学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首先从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机制、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刘一范,王辰光.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财经界,2011,(12):171.[2] 王晶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2,(19):127.
第五篇: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公司千辛万苦中标,按业主要求进场后,存在以下风险,且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是征地拆迁不落实,许多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大量的征地拆迁未解决,施工准备不充分,不具备开工条件,施工单位陷入夹板之中;
二是施工图纸不到位,原设计与实际不符变更多,图纸不配套,甚至有的项目边施工边设计; 三是人为干扰多,有的建设单位强行要求指定分包方,划走部分工程搞协调平衡,有的强行指定供应商,或指派租赁设备,有的当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搞摊派、拉赞助、乱收费、乱罚款,把建设项目视为当地的致富工程"。动不动以断水、限电、挡道相威协,集体闹事,把施工企业视为唐僧肉。严重影响施工生产进度,延误工期,停窝工损失大,加重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除了以上所述风险,还存在以下风险因素:
1.地质地基条件。工程发包人一般应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但这些资料有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从而增加施工成本。
2.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风雨、雪、洪水、泥石流、坍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3.施工准备。由于业主提供的施工现场存在周边环境等方面自然与人为的障碍或“三通——平等”准备工作不足,导致建筑企业不能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给工程施工正常运行带来困难。
4.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造成承包人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5.技术规范。尤其是技术规范以外的特殊工艺,由于发包人没有明确采用的标准、规范,在工序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进行协调和统一,影响以后工程的验收和结算。
6.施工技术协调。工程施工过程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存在不能及时协调的困难等;由于发包人管理工程的技术水平差,对承包人提出需要发包人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又没有作出及时答复。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
1.招投标。根据国家规定,建筑行业实行投招标制。施工企业的任务以竞标的方式获取。当前施工企业僧多粥少,一个招标项目,动辄上百家参与竞争。手续繁杂且中标概率低。投标花销费用大,企业重不堪负。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是施工企业投标揽活的最大风险。首先表现在建设单位压级压价,大大超出了施工企业的承受能力,有的工程项目压级压价达到国家定额预设造价的30%多。许多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生存也不得不承接。投资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了最低价中标而非最合理价中标的现状。其结果一方面使得施工单位以巨额亏损暗贴建设单位的投资额,另一方面某些施工单位不得不以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求生存,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还有一些工程开工不拨动员予付款垫资司空见惯,一批无资金或资金不到位的项目,有的项目施工单位中标后垫资5%--10%的现金保证至工程结束后迟迟不予返还。多数垫资项目属空手套白狼工程,把风险接嫁给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挖空心思争着上、抢着上、骗着上、赖着上。到头来很多只能是半拉子工程。造成施工企业亏损严重,资金紧张,信誉受损,陷入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2.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施工材料往往占到整个工程造价70%左右。当各种资源的实际价格在中标报价的范围之内,企业将会获取利润。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投标报价中的静态价与实际价相差甚远,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地材价格变动更出人意料,如砂子、石子、片石、水泥等,由于当地资源产量的限制,地材供不应求,价格成倍上涨,远距离供应加大了成本负担。有的采取集中垄断供应的方式,人为抬高料价,且不许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地材价差大都不在调概范围内,巨大地材料差,由施工单位自行消化,而料费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举足轻重。价格上涨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经营风险。
3.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
4.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发包人供应的资金、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
5.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风险。6.财务危机。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耗资数额大,一个企业的施工项目少则几十个,覆盖面广高度分散,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建设单位款项的长期拖欠,投标押金的置留、完工项目的尾工扣款,许多项目竣工多年,工程款和保证金难以及时清回和返还。企业的债权债务逐年增长,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财务的风险。项目赊购的各种材料、应付的设量的限制,地材供不应求,价格成倍上涨,远距离供应加大了成本负担。
(三)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成本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严格按国家规范进行施工管理。
2.悉和掌握工程施工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涉及施工阶段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工程承发包双方利益的法定根据,建筑企业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依据法律法规办事,才能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有效地依法控制工程风险。
3.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取得招标文件后,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吃透业主意图及要求;全面分析招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研究招标策略,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风险。
4.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基于“利益原则”的承包人应当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独立承担过多风险的合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风险,必须搞清楚由谁来承担。减少或避免风险是谈判施工合同的重点。通过合同谈判,对合同条款拾遗补缺,尽量完善,防止不必要的风险;通过合同谈判,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对不可避免的风险,应有相应的策划和对策。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或称标准文本)从而签订合同是使施工合同趋于完善的有效途径。鉴于中国已经入世,合同的签订也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工程合同必须符合FIDIC合同条件。
5.把握要素市场价格动态。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是经常遇到的风险,在招标报价时,必须及时掌握要素市场价格,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但在招标报价时往往对要素市场价格变化预测不周、考虑不全,特别是可调价格合同,控制风险必须随时掌握要素市场价格变化,及时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格,以减少风险。
6.加强履约管理,分析工程风险。在合同谈判和签订过程中,虽然已经发现了风险,但合同中还会存在词语含糊,约定不具体、不全面、责任不明确甚至矛盾的条款。因此,任何施工合同履行过程都要加强合同管理,分析不可避免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透彻地分析出风险,就不可能对风险有充分的准备,在合同履行中就很难有效控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更要强化合同分析,及时进行工程结(决)算。
7.找好分包商,减少风险事件。分包给分包商的工程,总包商负有质量、安全、工期等协调和管理的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所以对分包商的承包工程和其工作,要严格进行管理,督促分包商认真履行分包合同,把总分包之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8.转移风险。包括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转移工程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措施: a.行索赔制度。由于不可预测的某些风险总是存在,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造成经济损失或时间损失的根源,合同双方都期望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中,推行索赔制度是向对方转移风险。但工程索赔制度在我国尚未普遍推行,建筑企业对索赔的认识还很不足,对索赔的具体作法也还十分生疏。因此,必须了解索 赔制度转移风险的意义,学会索赔方法,使转移工程风险的合法、合理的索赔制度健康地开展起来,逐步向国际工程惯例接轨。
b.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具体咨询法律顾问)。
编制:
审批:
日期:20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