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班级学困生的心灵
走进班级“学困生”的心灵
摘要:学困生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
一、了解原因,有的放矢,注重多方面配合;
二、挖掘特长,引导激励,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快乐。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对他们在活动中点滴好的表现,及时鼓励赞赏,让他们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爱心浇灌,诚心待人,促其主动进步。班主任在做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时,一定要有做到“真心,诚心,爱心,善心”。
四、宽容错误,正面引导,使其感受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学生犯错时,就先宽容,淡化错误,再正面引导,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不急于求成。
“学困生”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厌学,有较严重的压抑和挫折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伴们的尊重,常常采用调皮捣蛋的方式唤起周围人对他们的“关注”,然而他们常常被老师和同伴漠视,因而屡教不改,破罐子破摔„„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所有为人师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下面,我就个人在班务工作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做法谈几点感受。
一、了解原因,有的放矢,注重多方面配合。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感觉“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仔细认真地分析“不一样”的原因。其实导致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不少家长,他们看重的只是孩子的考试分数,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评价。一旦孩子受到不良环境的熏染或几次考试成绩落后时,他们对孩子就失去了信心。这些孩子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就会逐渐失去进取的动力,丧失学习信心而沦为学困生。我任二年级班主任时,冯某同学入班的语数成绩均不及格,她这样低的成绩能学好二年级的课程吗?我带着疑问接收了她。接收后,我立刻找到家长了解原因。原来这个小姑娘的家长望女成凤心切,规定它每单元考试必须在90分以上,这对于贪玩的她来说,无疑加了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起初,每次考试她还能达到80多分,但不能上90分,家长对其埋怨,又加压,久而久之,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自信,而且经常和父母对着干,她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就 诞生了。找到了根源,我和她谈了一次话:“丹丹,我一看见你,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可爱而又认真的孩子,你愿意和我一起把语文及其他各科学好吗?„„”此后,她贪玩的时候少了,第一单元语文考试就考了72分,数学75分。对她的进步我大力表扬,全班同学推荐评选她为“进步之星”。进而,我又和家长沟通,只让他们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对孩子不埋怨,少限制,多关心,多赞赏,并与老师随时联系,同时我又和任我班数学课的倪老师联系,共同关注冯某同学。过了两个月,这个孩子活泼多了,并愿意和家长谈论每次单元检测的成绩。她在这两个多月里进步特神速,第四单元测试语文已达到84分,数学小测验也达85分,她再不是以前那个学习差而又贪玩的冯某了。到期末考试时语数均上了90分,竟然跃居全班第二名。这一事例告诉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引导学困生的同时,要科学分析,因人而异;要刚柔相济,良药苦口;要和风细雨,小桥流水;要有的放矢,综合治理;切忌简单粗暴、武断鲁莽。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要总想着靠班主任一个人单打独斗,而应该多与科任教师联系,勤与家长沟通,争取多方面互相配合。这样,什么困难就能找到症结,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挖掘特长,引导激励,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许多班主任常有这样的错觉:班上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行,学习差的哪方面都不行。其实我们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一面,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留心观察、仔细了解,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困生其实都有他闪光的一面。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展示自我创造机会,如在办板报、做手工、劳动竞赛、朗诵等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学困生参与,对他们在活动中点滴好的表现,班主任应及时鼓励赞赏,让他们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与掌声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激励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班主任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和激励。我班上有一名叫文文的男同学,在同龄人中他显得身强力壮,高人一头,但就是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特差,开始时我简直拿他没办法,看到他我就觉得心烦,恨不得让他早点毕业。但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一天晚自习后,一女生玲玲突然因发高烧晕倒,我当时又不在学校,正当其他学生都手足无措时,他背起这位女同学及时送往医院,并同 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凑了二十三元钱交给医生,帮这位同学打上了点滴,使其脱离了危险。第二天,我知道了这件事,既感动又内疚,心想:这位在学习上最让我头痛的“小家伙”不也是有闪光的地方么?为什么平时自己光看到他坏的一面,把他当作无可救药的差生呢?我再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了,我要设法改变他,让他在学习上也能体会到成功。为此,我专门为他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对他这次关心同学的事迹展开讨论,当然同学们都是夸奖他。最后当同学们让他自己也谈点感想时,他感动得哭了,好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谢谢大家„„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这么多人夸奖。”半学期过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科成绩都在六、七十分以上,并被大家推选为班级劳动委员,工作极负责任,我们班经常被评为卫生先进班级。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对学困生的教育应是“温情胜于强压,一个学困生成功的背后是班主任的不断激励。”
三、爱心浇灌,诚心待人,促其主动进步。
学困生的形成,绝大多数是情商因素造成的,主要是自卑心理在作怪。他们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属于“随便扎到人堆里便找不到”的人。他们心里总盼着引人注目,可别人的目光总是从自己身上一掠而过,看到优等生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称赞,而自己却在别人的阴影里生活,没有属于自己的蓝天,心理极为不平衡,从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样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班主任在做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时,一定要有做到“真心,诚心,爱心,善心”。
有个叫微微的学生,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辍学了。我在整理他没拿走的书本时看到了他写的一篇日记,他在日记中写到:“在班上,我的学习是最差的,家庭经济也是最差的,一切都在别人的后面。我既不能为班级争光,也不能给父母争气。在班级我得不到老师的关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也是一个多余的人,看来将来命运注定要让我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多余的人„„”当时我心里特不是滋味,心灵受到良知的拷问,我觉得我失职了,我为什么没有在生活中更多的了解、关心他呢?我不能让他失学,如果他真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我会觉得我是一个罪人。第二天,我和班长一块儿去他家,见到了我他非常意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当我说明来意时,他哭了。在我的耐心 劝导下,他终于返回了校园。此后,我以一个母亲的责任和爱心去温暖他,以心换心,以爱生爱,常常让他在我家里吃饭,和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让多数学生主动和他玩,和他一块儿学习。两个月后,他彻底地变了。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由以往的二、三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在一次“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中他这样写到:“感谢您,李老师,是您让我重返校门,是您给了我生活、学习和做人的信心和勇气,您是我的老师,更胜于我的母亲,我会珍惜这个机会的,我会一辈子记住您——李老师。”
爱是最大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位教育家说:“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对学困生来说尤为如此,班主任在教育学困生时,要满腔热情地投入真心、诚心、爱心、善心,使学困生有了苦闷的心事想找你诉说,有了疑难的问题想找你解答,有了不吐不快的话想给你和盘托出。到了这时,你就真正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回音壁、幸福的守望者和育人的天使。
四、宽容错误,正面引导,使其感受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学生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迟到、打架,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处理为上策呢?初为人师时,一碰到这种事,我就严肃批评,并联系家长,让学生在班级检查等。后来,我发现,这样做,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往往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有时还使学生一蹶不振。学生对此做法也非常反感,他们称家长与班主任的对话是“今夜有暴风雨的前奏。”我感到,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负面作用比较大,容易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形成阴影。因此,以后再碰到学生犯错时,就先宽容,淡化错误,再正面引导,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不急于求成。这样做后,我发现效果很好。我任四一班班主任时,班上新转来的一名女生娟娟,偷拿了同宿舍许香放在书包里的九元钱(后来了解到这名女同学在家里由于父母从小娇生惯养,任孩子任意妄为,并多次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公开做过检讨,可总是改不掉这种习惯)。事发后,我叫她到我房子里了解情况,她以为我要体罚他,吓得两腿打颤。但对于偷钱的事还是拒不承认,见她这样,我就没有再追问,让她下去了,并说了一句:“你下去好好想想,是不是不小心和许香拿错了书包,你们的书包很相似呀,想起来了跟我说一声就行了。”我把自 己的钱给许香找了五元,让她先用,并叮嘱她,不要再提这件事。过了两个周,我在批改习作时,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到:“李老师,您为什么不狠狠地揍我一顿、骂我一顿呢?这是我第一次偷拿了别人东西却不被批评,不做检讨,不在全体同学面前丢脸,其实老师您是知道真相,为什么这样宽容我呢?这两周我一直在想,我终于想明白了,老师您是想让我真真正正从根子里改掉这种毛病。老师,您的宽容使我感动,班级里没有了冷言冷语,我更感动。我决心改掉这个习惯,重新做人,那九元钱我已偷偷放回了许香的书包,不过请您替我保密。从今以后,我保证在生活和学习上不会让你失望的。”看后我非常感动,我也给他写了张小纸条:“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可贵的是你能知错就改,我为你的进步感到自豪,我等着你有更大的进步!”两个月后,这位同学学习进步还真的不小。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学校班级管理表扬栏里经常会看到她的名字。
新的教育理念时刻在提醒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要求同步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要求相同的规格”,学困生的“困”不单单是学习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困”。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满腔热情,能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信心,学困生的转化就一定会成为现实。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让我们要永远牢记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陕西教育》、《人民教育》。
第二篇:走进心灵建设和谐班级
走进心灵,建设和谐班级
作者姓名:乔春海
工作单位:天津市蓟县东赵各庄乡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走进心灵,建设和谐班级
所谓“班级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待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理想境界。
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正常交往
中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感”增强,学生对成人的依赖性减轻。一方面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缺钱掏(父母)兜;老师讲题必须是“道道全”,否则学生会抱怨的说:老师这道题没讲,我能会做吗?他们缺乏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表现出完全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力求挣脱束缚,如果谁想关心他们,他们贯用的语言就是:我的事,不要你管!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倾向。又加上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害怕被孤立,不被别人接纳,又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一些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并不是他们不想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往往在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学校、社会之间划上一道鸿沟,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面,置自己于集体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自我封闭中,他们自然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也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自傲等不良的心理,导致心理障碍。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对同学不是友爱互助,而民恃强凌弱,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他将一个坏了显示 2
屏的mp4带到学校,并将几名个子比他小的同学聚到一起,要求他们出100元钱,为他修mp4。幸亏老师发现得早,才免生一场事端。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究哥们义气,在同学之间拉帮结派,遇到困难故意躲开老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自行其事,甚至做出严重的违纪违法的事。这些时刻警醒着我们:现代的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端正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宽容他人,学会融入集体。卢志文曾说过:“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不用别人的智慧贬低自己;用别人的成绩激励自己,不用别人的成绩折磨自己;用别人的错误提醒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娱乐自己。”我看给我们的学生用是再恰当不过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同学们长期生活学习在一起,会产生友谊,也会产生矛盾,班主任应善于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架好学生之间的情感融洽的桥梁,打破他们自我封闭的思想障碍。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学习小组和勤工俭学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搞好班集体活动(包括艺术节、春秋季运动会、体操表演、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这些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形成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班风,这样的班风,给每个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历来是师生之间敏感的话题,对此我们给予的是支持和鼓励,给他们创设正常交往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男女搭配、自由组合,在班级里,他们之间关系非常和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既减少了他们之间的神秘感,也避免了早恋现象的发生。
二、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怒气冲冲地找到班主任,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及心中的不平,说到伤心处,还要以泪洗面,大有世界末日到来之感。当班主任将“肇事者”找来问时,他却一脸无辜,张口就是“老师我没错,都是他„„”还没等说完,第一个进来的同学马上会抢过话头:“都是你„„!”由此一场口舌之战又要开始,当然我们不会让他们把这场戏演下去,且不说处理结果如何,对于学生的这种态度和语言,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只有别人是错误的,自己永远都对。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有必要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别人。做到 这一点并不难,班主任和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要做到随时引导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进行赞美,只要我们的赞美里有“诚信”二字,学生就会认为老师的赞美是真诚的、公正公平的。学生在享受鼓励表扬的同时,也体会到赞美的美好,从而他们学会了主动赞美他人。他们主动赞美他人时,就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友爱、公平、合作沟通,学生在这种赞美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是主体,学生是具有主体能力和个性的人,最终要靠他们去积极主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体性则表现在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
能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是在父母的类似这样的语言里过生活的:“你简直是个废物!/你可真行,竞能做出这种事情!/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你若考了100分,我就给你买„„„„。/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这样的教育实在不够科学,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再用“不许”、“不准”等方法强行约束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又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马卡连柯有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对人最严格的要求和对人最大的尊重与信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只记住了前半句,而忘记了后半句。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必须信任学生,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以他们为自豪,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耐心教育,要学会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改正。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他们,尤其注意不要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因为那里老师很多,你一言我一语,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更大的伤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即使你要批评学生,也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还要选好谈话地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自己的标准,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想法与自己的差不多时,就会产生亲切感,从而和你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容易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这时,班主任说的话学生也乐意听、乐意办。有时学生顶撞老师,往往不是
因为事情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心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就是我们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面对形形色色、性格差异的孩子,班主任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善于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要求,以心灵感受心灵。
四、建设和谐班级的实践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及这个国家内所有的孩子,都要知道你们生命深处的极限,就是实现你们的梦想,以及你们是否愿意为这些梦想而努力。(米歇尔·奥巴马)由此我们知道国家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关注。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每个学生都很特别,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开采,不要等以后,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来的。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要着眼于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必须的素质上,如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社会责任等,所以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学会放权,站在学生和班级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发展计划。还记得那次,学校让每班办一份手抄报,我在楼道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学生回头问另一个学生:“你不是挺会画画的吗?为什么不报名参加呢?”“老师又没请我,我才不去呢,咱们班这次比赛倒数第一才好呢!咱们班主任,就盯着那几个学习好的,我这个差生算什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看来,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希望在班级管理上露一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教育家说过:普通学生能做的,组长不做;组长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班主任
要从“帮手”到“助手”到“总管”,培养以班长为首的一班人统揽和驾驭全局。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使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行家里手。实践证明,在探索和实践班级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积极好学、充满活力的集体就会形成。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的人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班里的事情抢着做,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强化了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
班级管理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规,依靠机制运行获得管理效益,实行这种精细化管理、需要注重制度创新:由班级全体成员制定“家规”,制度的人性化所追求的核心就是和谐。在民主制原则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准则体系,主抓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矫正,在班里树立学习正气,以学风带班风。
班级要发展,人心是关键,一个整洁、美观的班级环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把美化环境的任务交给学生,创立净化、绿化教室,他们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从家里带来花花草草,教室变得温馨起来。学生们利用文化学习园地栏提出“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这形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合力,促进了班集体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努力为班集体争光的情感。
班级管理是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望着一届届毕业的学生,一首歌的歌词很能代表我们的心声:“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从前,每次我总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希望有更多的班主任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做出更好的尝试,在教育工作中成为最幸福的人。
第三篇:走进心灵
走进心灵,关怀人文
——从《心灵点滴》体会到的医学人文关怀
看完《心灵点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的勇敢、执着所震撼,被他的善良、乐观所感动,也被他所具有的医学人文情怀所感染。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影片,值得每一个医学生观看,从中,我收获了很多,对医者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的医学教育大都只是讲疾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却忽视了作为一名医生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我们总是讲疾病的治疗要个体化对待,却忽视了与病人真正的沟通与了解;我们总被教导“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却忽视了作为医生真正的目的。医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一直认为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把病看好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然而这些想法当我听完老师的讲解、看完《心灵点滴》后彻底改变了。
我们常常把医生的职责定义为救死扶伤,我们常常把治好一种疾病当成一种成就,但我们却忽视了病人的真正感受;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写病例,却很少花时间与病人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常常与病人划清界限,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变的冷漠、麻木,可我们忘记了医生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终于领悟——医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而是帮助病人、关心病人,积极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伤,改善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医生的目的只是治疗一种疾病,那么医生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没有一种疾病可以完全治愈永不复发;如果医生的目的是帮助病人,那么医生永远都是成功者,因为无论疾病如何发展,哪怕最终的结果仍是无法治愈,但医生最终都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渗透,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患者来到医院不仅希望疾患得到治疗,而且更多的希望得到一种人性化的服务,如果患者从进入医院开始到离开医院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躯体的病痛得到有效的处理、减轻甚至消除,而且情绪情感也得到很好的安抚,心理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信赖的、互相尊重的积极和谐的关系。那么患者作为被服务者的利益将最大化,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最高。根据心身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我们知道这对疾病的恢复是最有利的。相反的,如果患者在这里得不到尊重,处于一种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医护人员都高高在上,把患者当做没有思想、感情和意识的动物,那么即使患者的躯体病痛得到很好的治疗,他们的心理仍然是处于病患状态,情绪情感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和疏导,心理需要被忽略。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怀疑的、命令式的不平等的消极关系。患者作为被服务者的利益最小化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最低,对疾病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要凸显人类医学与动物医学的不同,提倡人类医学中要体现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格的肯定。医学人文关怀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病人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
医学模式在转变、医学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一预防一保健型转化。这些都促进了以“健康为中心”这一医学观念的确立,推动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学人文关怀不仅要从患者出发,更要着眼于那些没有患病的群体。一方面,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普及与共享健康知识,可有效地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群众在无病的时候接受了正确的健康科普知识,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降低患病的风险,进一步有效降低疾病经济负担,减少疾病投入,有助于医改深化、推动新医改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信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形成健康信念、产生从医行为的必要前提。
医学人文关怀是存在于医学行为之中的实践,是人类内心医学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的、对象化的“物化”过程与结果,体现的是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的生命本体的现代人文理念。医学人文关怀是高于对民众心理、生理之上的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他是为民族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在这一波医学人文带來的思潮之后,我想,作为一个医学生,对于一个医者应该有的素养和理想,理当是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甚至,我想大部分的医学生,心中都有某些共同的标准和模范存在,《心灵点滴》中的主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应该向帕奇学习,学习他的勇气,学习他的毅力,学习他的热心、乐观和幽默,更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人文气息,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来真诚对待他人。
第四篇:班主任应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后进生转化
班主任应走进“学困生”的心灵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下面谈一谈我作为班主任的看法﹕
一、尊重、赏识“学困生”也许,在不经意时,班级里的优秀生没有一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一个教师的赏识激发不了学生的潜能。得到他人的赏识、赞美是人的本能需要。“学困生”更需要得到老师、学生乃至家长的赏识。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学生面、教学观、质量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为了一切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光荣”、“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的观念。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真正的赏识是无条件的,“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都要眼含热泪拥抱他、亲吻他、为他而自豪。”一句话,接受赏识是每一个“学困生”的权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赫的恶迹高明。”俗话说:“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他们的亮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赞扬,引导激励他们去争取成功,满足自尊。例:我班上的秦超科,虽然成绩落后,可体育却是能手,在校运动会上获得跑步第一名,为班级增添荣誉;班上还有两名女同学成绩虽不理想可每次劳动却最积极,吴梦雨平时虽然不能“理直气壮”,但在校运动会上,我安排他做自己班运动员的检录员,整整一天,他就在操场的那个角落,没叫别人代一下,一发现谁还没来报到,自己请同学去找,工作十分负责,认真心细,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如今,他也是一位“参政议员”.可见教师要注意借助学生长处,发挥其迁移效应将学生在某些闪光点上形成积极心理情绪迁移到其必须矫正的主要问题上,以利于克服缺点。
二、研究、分析“学困生”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然后寻求对策:⒈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源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我班的王君琳,我向他家长反馈他学习情况时,他妈妈说了一句真心话:“我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请家教给补课,怎么就这个数?”事后,我找来学生,向他了解家长对他的学习重视程度时,他也道出了真相:“爸爸妈妈就是问作业做了没有,我说做好了,他们也就无二话可说。”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职责就是问一句话而已。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我班的苏号凡便是一个例子。他家离学校不到一千米,都三年级的学生了还需家长接送,经常是上课铃响了,他才匆匆赶到;放学时,家长又像书童提着书包,一步出校门,闹着要吃零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家长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昨天,我带他去串门了。”或:“昨天,我家停电。”或:“我不小心,把它当垃圾整理了。”……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此时,教师应搞好家校联系,对转化学困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因而家庭环境造成的学困生。教师要分别对待,灵活处理。方式有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平时电话联系等。⒉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蟠凤的苏文会“深有感触”:“读书有啥用?我爸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照样赚大钱。大学生还不是自找饭碗,我爸厂里就有几个大学生来打工呢!”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这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存在他们头脑中对学习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教师若不先从改变学生的信念下手,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徒劳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怎样看待他们自己的学习的,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3.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话,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谈话,更容易使学生言出心声,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谈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摸摸学生装的头,拍拍他们的肩,理理他们的红领巾,真诚地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因人施教,耐心辅导,平时作业优先批阅,课堂上尽量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有点滴进步就表扬、鼓励,增进自信心;对于思想待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委以重任,如担任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并受到教育,切忌讽刺、挖苦、体罚。
三、成功、自信激励“学困生”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们也同样需要家人、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和信任,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读书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使“我能行”、“我会成功”成为他们的内部动力。我班的燕蒙蒙,虽也姓“困”,但读书很有感情,我经常请她当“小老师”,她一副满面春风。课后,我约她谈心:“别人做不到的事,你做到了。别人做到的,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她也微笑地点点头。我趁机提出要求,经过努力,她做到了。在祝贺她的同时,老师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下来,跟她交往的同学多了,她笑容也更灿烂了,任课老师也改变对她的看法了。
四、科学、客观评价“学困生”我们常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这个意思。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活生生的人呢?因此,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学生们不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机器零件。然而,我们现行的立足于班级授课为基本单位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在进行“学生”的“批量生产”.就是一些分层教育的研究,有点针对性的小群体型教育教学,实质上仍是在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只不过这一次“生产数量”少了。换言之,我们在用过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长!拿着分数这个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分数高就看重,分数低的就轻视,甚至歧视,犹如不管是龟还是兔非让它们赛跑一样不合理。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生而平等的,学校、教师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学生分成等级,也不应以简单标准来判断孩子的前途。大量的个案告诉我们,某个方面的“差生”恰恰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功,但求个个成材(不是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选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机会,并给予及时、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总之,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没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五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高二(7)班主任
薄慧杰
在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里面,我看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还有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整本著作话语平静,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语重心长的说教,但读来却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在此之前,我对李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学校组织班主任听他的讲座,我才知道李镇西老师是名师,并深深地被他的论述所吸引,做了大量的笔记,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一个新班主任来说,能有李老师的现场指导实属幸运,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还读了他的《走进心灵》,通过这本书我明白李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名师,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探索的问题深刻与详尽,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的教育理论不是从书房里想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前人的理论推衍出来的,而是完全通过实践得来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的,以及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样的书有着丰富的内容,读着里面的文字,就像在与名师对话,就感觉这位教育大家就坐在你的面前,向你娓娓道来。
一篇篇章节渗透着李老师在实践中的思考,他用大量的实例表述出来,读了让人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在这些思考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贯穿于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在李老师的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也不是通过居高临下的管理得来的,它是由学生们自己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书中,我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通过运用学生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民主,如何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是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理念,李老师对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李老师提出的许多口号触动了我。“让别人因你而幸福!”每个人都要充满爱心,举手之劳,向别人献出爱心,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爱,为有你这样一个同学而幸福。如果班里的学生都能让别人因自己的一丝关爱而幸福的话,那这个大家庭中该是多么温馨团结。
“向学生学习!”这一章里对于师生关系的剖析非常精辟。我也有这种感觉,也时时被学生感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所谓的后进生。这个口号里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另外,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警示!李老师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养,来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智者,可以在瞬间点燃你的生命之火,也可以是一把引导你走向光明未来的火炬!”读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也找到了这样一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