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

时间:2019-05-15 15: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

第一篇:《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第二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高二(7)班主任

薄慧杰

在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里面,我看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还有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整本著作话语平静,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语重心长的说教,但读来却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在此之前,我对李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学校组织班主任听他的讲座,我才知道李镇西老师是名师,并深深地被他的论述所吸引,做了大量的笔记,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一个新班主任来说,能有李老师的现场指导实属幸运,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还读了他的《走进心灵》,通过这本书我明白李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名师,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探索的问题深刻与详尽,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的教育理论不是从书房里想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前人的理论推衍出来的,而是完全通过实践得来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的,以及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样的书有着丰富的内容,读着里面的文字,就像在与名师对话,就感觉这位教育大家就坐在你的面前,向你娓娓道来。

一篇篇章节渗透着李老师在实践中的思考,他用大量的实例表述出来,读了让人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在这些思考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贯穿于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在李老师的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也不是通过居高临下的管理得来的,它是由学生们自己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书中,我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通过运用学生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民主,如何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是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理念,李老师对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李老师提出的许多口号触动了我。“让别人因你而幸福!”每个人都要充满爱心,举手之劳,向别人献出爱心,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爱,为有你这样一个同学而幸福。如果班里的学生都能让别人因自己的一丝关爱而幸福的话,那这个大家庭中该是多么温馨团结。

“向学生学习!”这一章里对于师生关系的剖析非常精辟。我也有这种感觉,也时时被学生感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所谓的后进生。这个口号里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另外,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警示!李老师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养,来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智者,可以在瞬间点燃你的生命之火,也可以是一把引导你走向光明未来的火炬!”读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也找到了这样一把火炬。

第三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1

《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 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 ”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走进心灵》读后感2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3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就在昨日夜晚,我读了一篇关于感恩的的文章——《让感恩走进心灵》。读了这篇哲理翩翩的文章,我明白了许多,也悔悟到了许多;明白感恩身边的人,悔悟曾经的懵懂。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虽然字数寥寥,但使我受益匪浅。

感恩父母——父母,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就把爱无私地倾注在我们身上。或许他们无法给予我们奢华的生活,但给予了我们无法替代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感谢老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老师的爱,可能是责罚,可能是批评;老师的爱,轻轻柔柔,无私中带着平凡,还有一丝伟大。感谢他人——悉心回忆,有多少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助的手。一句安慰,一句叮咛,一个提醒,一个眼神,爱无处不在。

社会上不能没有爱,但你感受到了爱的甜,爱的酸,你有汇报过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幼小的心田,他们使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但我们什么时候报答过这些辛勤的园丁?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对爸爸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那一刻,真的`已经放弃了一切的羞涩,由衷的说出心中沉甸甸地三个字。泪水在那一刻成了父子之爱的最好诠释。我注意到了父亲根根银丝,眼角条条皱纹,还有那一刻他眼中的泪光,都显得那么耀眼,像一根尖针刺痛我的灵魂。父母不需要你物质上的报答,他们只希望你能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或许连成才都不需要,只要你为人正直,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了。

老师,神圣的一个职业,他们似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老师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可却无时无刻体现着对我们这些幼苗的关心平凡中同样有伟大。记得三年级时的午休时间,我突然感觉自己肚子痛,当时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便和蔼可亲的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点了点头。徐老师赶忙为我找来一个热水袋,让我放在肚子那儿。一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我想,老师的爱,也许就像暖流一样吧。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4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这大概不是我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领悟和感受到的,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还应该在哪方面努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困生,如何帮助学生打消消极心理,如何疏导学生解决早恋问题等一系列学生特殊现象的解决方案,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英语教学和班级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基础差并有一定的家庭问题。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方能巧治学生心病。

(一)关爱学生,用心去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那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钥匙。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对于学困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一抹微笑,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学困生,成绩较差。后来从班主任吕老师那里了解到,她的家庭特别贫困,父亲是一位残疾人,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上家人不能给她照顾,更别提对学习上对她有什么帮助了。我特意留意了她,主动在课后把她留下,跟她谈心,鼓励她努力学习,并在她取得一定成功后给予她及时的奖励。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她无微不止的关爱,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学习情绪高涨。后来,我发现,她不仅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学习慢慢地跟上去了,还在英语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进步。

(二)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对那些品学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深入细致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尊重他们,学生会用心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努力学习。

(三)“软”“硬”兼施,对症下药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耐心”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法宝”,在具体工作中也都努力去将它付诸实践。而“严厉”却往往被视为“粗暴”的别称,因此,许多老师把“耐心”与“严厉”尖锐地对立起来,认为水火不相容。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有机的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巧妙地根治学生的心病。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饶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就要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辅导后进生是否听懂,鼓励不懂多问,教师一一耐心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完善自己人格

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去探求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

教师在平时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在听别的教师课的过程中,吸取他们的有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讲课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评课时,将领导及其他教师指出的缺点及时改正,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课后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学习。

在与其他教师相处中有摩擦时要顾全大局,学会宽容忍让,得到大家的尊敬谅解,树立自己高尚品德,不断完善自己人格。

《走进心灵》读后感5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走进心灵的作家,到底会是谁呢?我急切的想要知道,于是,我便翻开了这个故事。映入眼帘的便是“爱的哲学家:冰心”这几个字。哦!我明白了!原来,那走进心灵的作家,便是冰心奶奶。

冰心6岁那年和舅舅学习,7岁的时候一个人拿起《三国志》来看,尽管认识的字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意就这样被她猜到了。从中,我们找到了一位多么聪慧的女孩子!

聪慧的冰心,看完了《三国志》又接连看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如《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那时候,小小的冰心对所有的事物都兴趣。除了旧小说,她还经常看外国的小说、报纸等等。冰心奶奶广泛的阅读,让她的心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朴实而华美的故事。

年幼的冰心对于阅读,究竟拥有多大的兴趣啊!每个人都不禁这样感叹到!

若我们,也和年幼的冰心奶奶一样深深热爱着阅读,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充满着书香。

书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阅读走向了成功。现在在这个电子普及的世界里,热爱阅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天都有丰富多彩的信息,每一天都让人们感到新奇。其实,书中也如此呐。书,当你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的时候,便会从书中找到许许多多的乐趣。书,闲暇时,坐在自己的小屋里,静静的.在书的海洋中遨游,那大概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了!

是的,书,它可以让我们忘掉一切烦恼。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随着小小的海蒂感受她在阿尔卑斯山不一样的生活,她那每一天都充满快乐的生活让每一个人读起来都仿佛身临其境,不禁感叹,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烦恼。

书,它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巴黎圣母院》中的费波斯虽然外表看上去英俊帅气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却是格外的黑暗,而卡西莫多虽然表面上十分的丑陋,但是他的心灵并不丑陋,他的心是一片净土,格外的纯洁。真善美假恶丑,便从这本书中初步领略到了这些。

书,它告诉我们,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句话,很熟悉吧,是的,简·爱的这句话,让无数人为此折腰。《简·爱》这本书它告诉我们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以前的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人,拥有贵贱之分,其实并非如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真正的差距不过是生灵们自己的努力而已。

很多的人们,对于书籍,只有一个印象就是枯燥,其实并非如此。书籍,他不仅不枯燥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知识。

我们跟随鲁滨逊一起在荒岛上生活,我们随着爱丽丝一起漫游奇境,我们和小木偶一起经历不同的事件,随着快乐的海蒂一起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上。

犹记得,那一天我从书架上找到了一本叫做《海蒂》的图书,我饶有兴趣的翻看起来,书中每一个场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天我似乎找到了我喜爱的书籍,买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随着年幼的海蒂一起悲伤一起快乐,一起救小羊,一起看日落,一起读书,仿佛,我便是书中的海蒂一样,仿佛我就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我第一本翻开的书不是《海蒂》而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杨红樱朴实而不加修饰的语言,幽默而不失童年欢乐的语言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时开始,我从一个小小的电视迷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书迷。马小跳的故事接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格外的真实,也许,我现在不再像从前一样酷爱马小跳的故事了,但是每每读起马小跳的故事总是忍不住的哈哈大笑,是的,马小跳,可能不是最经典的故事却是陪伴我长大的故事。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总是会读许许多多的书籍,多年后或许那些书,你已经不记得放在哪儿了,但是书中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也仿佛刚刚才发生过一样。

书,有多少的人读过第一遍就不愿意再继续读下去了呢?每个人的说辞都是:“这些故事我都记得!”可是,真的你就记得那么清楚吗?刚刚开始看的时候,看的只是一个轮廓而已,细节方面的事情,也许你还没有注意到,所以不妨在静下心来再一次认真的品读这些书籍。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不是么。

书籍,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伤心失意时和书中的人物倾诉自己的情感,品读属于他们的故事,读着读着自己就这样释然了。开心愉快时和书中的人们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样,快乐就会加倍更多的快乐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书,便是那个最好的伙伴,我只是想说,我喜欢书,就像冰心喜欢书一样,喜欢书,因为,书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啊!

《走进心灵》读后感6

趁着双休天,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李镇西老师以生动流畅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过程以及他的真切体验。随着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境。这些真实的故事浸透着李镇西老师和他对学生的纯真情感,。李镇西老师不但在感情上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而且在实践上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会民主”、班级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学生学习”等新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角色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挑战,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师生心灵相融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不由地让我深感惭愧。

首先,我觉得作为我来说,还是没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的束缚。从来都没有想过,哪一天会被我的学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学生当“猫”玩。当我看了《太阳岛上的笑声》他《风雪峨嵋山》所描写的片段后。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师太野、太傻、太真?还是我们太斯文、太虚假、太明智?翻开专家的著作、品味大师的言语、感悟名师的情感,我觉得被社会同化的老师因“斯文”而显得虚伪;而李老师的“野”正是为师者激情爆发的体现;他的“傻”正是师者对学生的一种农历,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体现;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这种裸露的质朴所发出的闪光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的源泉。而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虽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谈阔论,可唯独缺少了像李老师那样的“野趣”“傻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没有李老师那种“太野的蛮劲”“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虽然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进了学生视线。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完李老师的著作,我寻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我们还缺少了一种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翻开《走进心灵》,书中详细的事例字字珠玑,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发我工作的热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这种精神,几年来,在班级工作方面,还是两手空空,即使有,也是仅有的一点,我深感悲哀。事实证明,我就因缺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出现缺痕。而这种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啊!

再次,是对“教育经典”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书中记述了李镇西老师创建“未来班”的点点往事。这“未来班”不仅成了李老师最珍爱的教育诗篇,也成为全体教育者借鉴的榜样;他尝试书写“学生评语”的方式满人情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合上书本,真的被李老师这种与学生的浓浓情谊感动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奉献,一种忘我执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铸造的正是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航标、正是指路明灯。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后,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心灵》读后感7

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看了《爱的教育》这部风行全球、令亿万人感动的伟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同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这本神圣而又伟大的著作,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

卡罗菲是卡罗纳的同学,卡罗菲在玩雪球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他非常惧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纳的鼓励之下,承认了错误,并强忍着泪把自己那本最心爱、宝贝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可是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在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罗菲的学校,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并还送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是同学之爱使卡罗菲勇敢承认了错误,要不是同学们的鼓励,卡罗菲无论如何是不会站出来承认错误的。这样一来,就会有个无辜的人去当替罪羊。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卡罗菲是绝对不会去赔礼道歉的,因为卡罗菲这一举动才使老人归还邮票并赠送邮票来表达对卡罗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之中延续。

书中不仅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父母朋友的爱,还有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感人肺腑,每一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个爱的启发,告诉我们一个既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爱。

中国文圣孔子有一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有一颗美好的爱心。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还能闪光吗?寒窗数载,除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还学到了什么?我们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父母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心中没有感恩,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无论多么优秀,但看起来还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该爱的,不仅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其实还会有更多的等我们去关爱。爱的美在于传递,去拥抱更美好的一切。去爱吧!让世界变得更加灿烂。

《走进心灵》读后感8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我感觉,李老师作为一个名师,有一颗热烈的心,宽容的心,有一个名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者所拥有的和蔼,对后辈的关怀提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李镇西老师是我见过的真正实践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说实话,我们看到的所谓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引用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但有哪个像李老师这样运用得鲜活生动?

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怎么能不使广大教师受到教益?

对这些思考李老师也分别用了一些章节做了集中表述,有许多提法未必惊世骇俗,但因为有大量的实践,却让读者有了别样的深刻的体会。而这些思考之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而李镇西老师对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不需要居高临下地批准,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说实话,民主二字,知易行难,而在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师对于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如果说民主教育理念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最能触动我的,则是李老师提出的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口号里面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读完《走进心灵》,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李老师前进的足迹,同时,《走进心灵》也带给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

对教育类书籍,我一贯是持保留态度的,更主张读专业书而不是教育理论,而读完《走进心灵》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满足。自己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懒,读书又少,又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这,大约就是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9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10

夜静悄悄的,我站在窗台前,凝视着蔚蓝色的星空。忽然望见东方有三颗星星,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亲如一家。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吧!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让世界充满爱》之“用爱拥抱整个世界”,我的心被震撼了,仿佛经受了爱的洗礼。课文里主要讲的是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的一位老师罗南英,年仅29岁就得了白血病,光做手术就得花60万,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巨款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思来想去,她决定在有生之日给儿子留卜侮个生日的.信,留卜母爱的精神财富。

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就是母爱的最好见证。自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又到我们如今的学习,妈妈总是在任劳任怨,耐心地照顾、教育我们。这就是母爱啊!

接着罗南英老师又把写给儿子的信寄给了编辑部。当报纸一登出,整个西宁市的人们都被罗南英深沉的母爱所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一群群素不相识的慰问者,带来了鼓励和祝福,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了爱,干枯的心田会被滋润;有了爱。心头的烦恼会被吹散;有了爱,生命的活力会得到燃烧。同学们,我们让全世界充满爱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11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走进心灵》读后感12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督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唯一

教师的主要愿望往往左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了解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在家长眼中,都要求孩子又最好的成绩,即使目前没有,家长也期望他将来成为最好的,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而在教师眼里,班里边往只有几个是好的,因为他拥有众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在教师眼里,孩子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出现了好与差,就出现了后次薄彼。

让每一个孩子到成为“唯一”,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看到它的绿色;即使是寂寞无声的石子,也要展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欣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棵小荷都能露出尖尖的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教师要在点滴求发展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显关怀。撒下一片情与爱,赢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走进心灵》读后感13

仰望天空,我躺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双手抱着后脑勺,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悠蓝的天空,我觉得很无聊,便起身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记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感恩。感恩父母: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男孩子,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这样的事,谁都能做到,却不愿意去做。感恩老师:老师的爱无私中透着平凡,平凡中又透着些伟大,他们的幸福,是学生唤他们一声“老师”。感恩他人:一位生活贫困的男孩子为了积学费,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傍晚时他疲惫万分,他希望有人给他一杯水,当他敲门时,一位美丽的女子,给了他一杯牛奶。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外科大夫。

无意中,他发现病情严重的妇女正是给他热牛奶的女子!昂贵的手术费灵妇女非常难过,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手术费,一杯牛奶。像这样的事,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了。一天,我还在书房里打着电脑,忽然妈妈的叫声把我专心的神情夺走了,我一下子跳了起来,赶紧到楼下去看看,妈妈多我说:“你二奶奶的神经麻木,现在还躺在楼梯下面呢!”

我和妈妈连忙拨打120,没有几分钟,救护车就来了,尽管已经上了救护车,但二奶奶还是不停地吐。到了医院,医院把二奶奶推进了手术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本来稍微平静的心变得焦急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二奶奶被推进的'病房,我么都送来一口气,在奶奶康复的几天,我们天天都去看她。

会议起我刚出生的时候,二奶奶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出门,给我缝了整整一麻袋的小衣服,至今那袋衣服孩子啊我的小衣橱里,一直舍不得扔了。现在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二奶奶,我还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二奶奶出院了,我天天去给她读报,讲新闻。在她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了好朋友为她过生日,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一切尘埃。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14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15

期末工作已落下帷幕,闲暇之余在图书室无意发现了这本《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一名班主任,看到它我毫不犹豫借走了。正如我所想,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今后的工作的确有很大影响。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呈现在我的眼前,给我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通读品读,让我再次感到作为一名老师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心灵上也再次受到了洗涤:

“尊重——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让我明白了尊重学生,不单是一个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能力。尊重后进生更是一种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真诚的信任,学生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也正是“一份严格之水需加十分感情之蜜”的道理。

“学生在读你”,让我感受到教师真诚地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互相敞亮交流,以心交心,以情换情,从而构成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学生真正的课本”,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读你,在生活中也在读你,读你的知识、你的能力、你的'态度、你的精神?范本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定势中走出来,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他们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

“让阳光温暖学生心灵”,使我认识到学生就是那样让老师既恨

又爱,哪怕是最可恶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志向和智慧,恰恰是这些不一样的学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我们的尊重和热爱会如一缕阳光温暖学生稚嫩的心灵,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

“心灵沟通的基本方法”,告诉我学会共情,是沟通的基础;懂得尊重,学会宽容,是沟通的平台;学会真诚,是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而就事论事,是沟通的原则。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的是爱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方法。只有将博大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1

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看了《爱的教育》这部风行全球、令亿万人感动的伟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同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这本神圣而又伟大的著作,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

卡罗菲是卡罗纳的同学,卡罗菲在玩雪球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他非常惧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纳的鼓励之下,承认了错误,并强忍着泪把自己那本最心爱、宝贝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可是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在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罗菲的学校,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并还送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是同学之爱使卡罗菲勇敢承认了错误,要不是同学们的鼓励,卡罗菲无论如何是不会站出来承认错误的。这样一来,就会有个无辜的人去当替罪羊。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卡罗菲是绝对不会去赔礼道歉的,因为卡罗菲这一举动才使老人归还邮票并赠送邮票来表达对卡罗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之中延续。

书中不仅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父母朋友的爱,还有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感人肺腑,每一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个爱的启发,告诉我们一个既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爱。

中国文圣孔子有一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有一颗美好的爱心。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还能闪光吗?寒窗数载,除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还学到了什么?我们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父母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心中没有感恩,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无论多么优秀,但看起来还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该爱的,不仅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其实还会有更多的等我们去关爱。爱的美在于传递,去拥抱更美好的一切。去爱吧!让世界变得更加灿烂。

《走进心灵》读后感2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走进心灵》读后感3

夜静悄悄的,我站在窗台前,凝视着蔚蓝色的星空。忽然望见东方有三颗星星,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亲如一家。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吧!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让世界充满爱》之“用爱拥抱整个世界”,我的心被震撼了,仿佛经受了爱的洗礼。课文里主要讲的是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的一位老师罗南英,年仅29岁就得了白血病,光做手术就得花60万,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巨款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思来想去,她决定在有生之日给儿子留卜侮个生日的信,留卜母爱的精神财富。

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就是母爱的最好见证。自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又到我们如今的学习,妈妈总是在任劳任怨,耐心地照顾、教育我们。这就是母爱啊!

接着罗南英老师又把写给儿子的信寄给了编辑部。当报纸一登出,整个西宁市的人们都被罗南英深沉的母爱所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一群群素不相识的'慰问者,带来了鼓励和祝福,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了爱,干枯的心田会被滋润;有了爱。心头的烦恼会被吹散;有了爱,生命的活力会得到燃烧。同学们,我们让全世界充满爱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4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我感觉,李老师作为一个名师,有一颗热烈的心,宽容的心,有一个名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者所拥有的和蔼,对后辈的关怀提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李镇西老师是我见过的真正实践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说实话,我们看到的所谓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引用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但有哪个像李老师这样运用得鲜活生动?

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怎么能不使广大教师受到教益?

对这些思考李老师也分别用了一些章节做了集中表述,有许多提法未必惊世骇俗,但因为有大量的实践,却让读者有了别样的深刻的体会。而这些思考之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而李镇西老师对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不需要居高临下地批准,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说实话,民主二字,知易行难,而在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师对于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如果说民主教育理念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最能触动我的,则是李老师提出的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口号里面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读完《走进心灵》,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李老师前进的足迹,同时,《走进心灵》也带给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

对教育类书籍,我一贯是持保留态度的,更主张读专业书而不是教育理论,而读完《走进心灵》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满足。自己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懒,读书又少,又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这,大约就是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5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6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7

趁着双休天,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李镇西老师以生动流畅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过程以及他的真切体验。随着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境。这些真实的故事浸透着李镇西老师和他对学生的纯真情感,。李镇西老师不但在感情上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而且在实践上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会民主”、班级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学生学习”等新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角色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挑战,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师生心灵相融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不由地让我深感惭愧。

首先,我觉得作为我来说,还是没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的束缚。从来都没有想过,哪一天会被我的学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学生当“猫”玩。当我看了《太阳岛上的笑声》他《风雪峨嵋山》所描写的片段后。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师太野、太傻、太真?还是我们太斯文、太虚假、太明智?翻开专家的著作、品味大师的言语、感悟名师的情感,我觉得被社会同化的老师因“斯文”而显得虚伪;而李老师的“野”正是为师者激情爆发的体现;他的“傻”正是师者对学生的一种农历,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体现;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这种裸露的质朴所发出的'闪光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的源泉。而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虽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谈阔论,可唯独缺少了像李老师那样的“野趣”“傻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没有李老师那种“太野的蛮劲”“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虽然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进了学生视线。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完李老师的著作,我寻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我们还缺少了一种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翻开《走进心灵》,书中详细的事例字字珠玑,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发我工作的热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这种精神,几年来,在班级工作方面,还是两手空空,即使有,也是仅有的一点,我深感悲哀。事实证明,我就因缺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出现缺痕。而这种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啊!

再次,是对“教育经典”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书中记述了李镇西老师创建“未来班”的点点往事。这“未来班”不仅成了李老师最珍爱的教育诗篇,也成为全体教育者借鉴的榜样;他尝试书写“学生评语”的方式满人情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合上书本,真的被李老师这种与学生的浓浓情谊感动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奉献,一种忘我执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铸造的正是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航标、正是指路明灯。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后,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心灵》读后感8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就在昨日夜晚,我读了一篇关于感恩的的文章——《让感恩走进心灵》。读了这篇哲理翩翩的文章,我明白了许多,也悔悟到了许多;明白感恩身边的人,悔悟曾经的懵懂。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虽然字数寥寥,但使我受益匪浅。

感恩父母——父母,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就把爱无私地倾注在我们身上。或许他们无法给予我们奢华的生活,但给予了我们无法替代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感谢老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老师的爱,可能是责罚,可能是批评;老师的爱,轻轻柔柔,无私中带着平凡,还有一丝伟大。感谢他人——悉心回忆,有多少人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助的手。一句安慰,一句叮咛,一个提醒,一个眼神,爱无处不在。

社会上不能没有爱,但你感受到了爱的甜,爱的酸,你有汇报过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幼小的心田,他们使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但我们什么时候报答过这些辛勤的园丁?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对爸爸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那一刻,真的已经放弃了一切的羞涩,由衷的说出心中沉甸甸地三个字。泪水在那一刻成了父子之爱的最好诠释。我注意到了父亲根根银丝,眼角条条皱纹,还有那一刻他眼中的泪光,都显得那么耀眼,像一根尖针刺痛我的灵魂。父母不需要你物质上的报答,他们只希望你能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或许连成才都不需要,只要你为人正直,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了。

老师,神圣的一个职业,他们似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老师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可却无时无刻体现着对我们这些幼苗的关心平凡中同样有伟大。记得三年级时的午休时间,我突然感觉自己肚子痛,当时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便和蔼可亲的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点了点头。徐老师赶忙为我找来一个热水袋,让我放在肚子那儿。一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我想,老师的爱,也许就像暖流一样吧。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9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走进心灵》读后感10

仰望天空,我躺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双手抱着后脑勺,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悠蓝的天空,我觉得很无聊,便起身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记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感恩。感恩父母: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男孩子,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这样的事,谁都能做到,却不愿意去做。感恩老师:老师的爱无私中透着平凡,平凡中又透着些伟大,他们的幸福,是学生唤他们一声“老师”。感恩他人:一位生活贫困的男孩子为了积学费,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傍晚时他疲惫万分,他希望有人给他一杯水,当他敲门时,一位美丽的女子,给了他一杯牛奶。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外科大夫。

无意中,他发现病情严重的妇女正是给他热牛奶的'女子!昂贵的手术费灵妇女非常难过,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手术费,一杯牛奶。像这样的事,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了。一天,我还在书房里打着电脑,忽然妈妈的叫声把我专心的神情夺走了,我一下子跳了起来,赶紧到楼下去看看,妈妈多我说:“你二奶奶的神经麻木,现在还躺在楼梯下面呢!”

我和妈妈连忙拨打120,没有几分钟,救护车就来了,尽管已经上了救护车,但二奶奶还是不停地吐。到了医院,医院把二奶奶推进了手术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本来稍微平静的心变得焦急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二奶奶被推进的病房,我么都送来一口气,在奶奶康复的几天,我们天天都去看她。

会议起我刚出生的时候,二奶奶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出门,给我缝了整整一麻袋的小衣服,至今那袋衣服孩子啊我的小衣橱里,一直舍不得扔了。现在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二奶奶,我还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二奶奶出院了,我天天去给她读报,讲新闻。在她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了好朋友为她过生日,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一切尘埃。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11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这大概不是我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领悟和感受到的,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还应该在哪方面努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困生,如何帮助学生打消消极心理,如何疏导学生解决早恋问题等一系列学生特殊现象的解决方案,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英语教学和班级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基础差并有一定的家庭问题。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方能巧治学生心病。

(一)关爱学生,用心去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那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钥匙。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对于学困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一抹微笑,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学困生,成绩较差。后来从班主任吕老师那里了解到,她的家庭特别贫困,父亲是一位残疾人,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上家人不能给她照顾,更别提对学习上对她有什么帮助了。我特意留意了她,主动在课后把她留下,跟她谈心,鼓励她努力学习,并在她取得一定成功后给予她及时的奖励。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她无微不止的关爱,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学习情绪高涨。后来,我发现,她不仅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学习慢慢地跟上去了,还在英语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进步。

(二)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对那些品学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深入细致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尊重他们,学生会用心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努力学习。

(三)“软”“硬”兼施,对症下药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耐心”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法宝”,在具体工作中也都努力去将它付诸实践。而“严厉”却往往被视为“粗暴”的别称,因此,许多老师把“耐心”与“严厉”尖锐地对立起来,认为水火不相容。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有机的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巧妙地根治学生的心病。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饶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就要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辅导后进生是否听懂,鼓励不懂多问,教师一一耐心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完善自己人格

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去探求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

教师在平时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在听别的教师课的过程中,吸取他们的有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讲课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评课时,将领导及其他教师指出的缺点及时改正,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课后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学习。

在与其他教师相处中有摩擦时要顾全大局,学会宽容忍让,得到大家的尊敬谅解,树立自己高尚品德,不断完善自己人格。

《走进心灵》读后感12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走进心灵》是李镇西老师继《爱心与教育》后的又一杰作。读过之后同样深有感触!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手记五“深入心灵的教育”。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特别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任何时候都应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手记六“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书、太阳岛的笑声、风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一次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手记八“虚假德育批判”。手记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个手记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办好也使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当我读到“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时,“学生总是对的”一节深深打动着我。李老师用小小的意见箱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给他提意见。李老师的意见箱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诚地向学生开放。通过一件件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真诚。意见箱从没有纸条到有一张纸条,再到纸条渐渐的`多了。在接受学生的意见时,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学生总是对的。是呀,学生提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想想自己有时总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别人给我提过意见之后,先是谦虚地谢谢,而后再去解释,说自己的理由。和李老师比比对待意见的表现,我做得实在是不够好,今后我也要向李老师学习他这种接受意见的态度。对别人的意见多想想,在自身找找原因。在本章的“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一节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师是优秀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好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为师,共同进步!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中,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在这里我学到了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关系,朋友之间就要尊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都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走进心灵,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有爱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对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认识,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做一名民主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蹲下了看孩子,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民主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13

《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 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 ”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走进心灵》读后感14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15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督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唯一

教师的主要愿望往往左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了解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在家长眼中,都要求孩子又最好的成绩,即使目前没有,家长也期望他将来成为最好的,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而在教师眼里,班里边往只有几个是好的,因为他拥有众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在教师眼里,孩子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出现了好与差,就出现了后次薄彼。

让每一个孩子到成为“唯一”,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看到它的绿色;即使是寂寞无声的石子,也要展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欣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棵小荷都能露出尖尖的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教师要在点滴求发展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显关怀。撒下一片情与爱,赢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第五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1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这大概不是我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领悟和感受到的,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还应该在哪方面努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困生,如何帮助学生打消消极心理,如何疏导学生解决早恋问题等一系列学生特殊现象的解决方案,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英语教学和班级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基础差并有一定的家庭问题。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方能巧治学生心病。

(一)关爱学生,用心去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那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钥匙。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对于学困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一抹微笑,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学困生,成绩较差。后来从班主任吕老师那里了解到,她的家庭特别贫困,父亲是一位残疾人,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上家人不能给她照顾,更别提对学习上对她有什么帮助了。我特意留意了她,主动在课后把她留下,跟她谈心,鼓励她努力学习,并在她取得一定成功后给予她及时的奖励。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她无微不止的关爱,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学习情绪高涨。后来,我发现,她不仅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学习慢慢地跟上去了,还在英语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进步。

(二)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对那些品学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深入细致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尊重他们,学生会用心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努力学习。

(三)“软”“硬”兼施,对症下药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耐心”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法宝”,在具体工作中也都努力去将它付诸实践。而“严厉”却往往被视为“粗暴”的别称,因此,许多老师把“耐心”与“严厉”尖锐地对立起来,认为水火不相容。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有机的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巧妙地根治学生的心病。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饶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就要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辅导后进生是否听懂,鼓励不懂多问,教师一一耐心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完善自己人格

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去探求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

教师在平时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在听别的教师课的过程中,吸取他们的有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讲课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评课时,将领导及其他教师指出的缺点及时改正,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课后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学习。

在与其他教师相处中有摩擦时要顾全大局,学会宽容忍让,得到大家的尊敬谅解,树立自己高尚品德,不断完善自己人格。

《走进心灵》读后感2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督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唯一

教师的主要愿望往往左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了解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在家长眼中,都要求孩子又最好的成绩,即使目前没有,家长也期望他将来成为最好的,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而在教师眼里,班里边往只有几个是好的,因为他拥有众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在教师眼里,孩子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出现了好与差,就出现了后次薄彼。

让每一个孩子到成为“唯一”,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看到它的绿色;即使是寂寞无声的石子,也要展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欣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棵小荷都能露出尖尖的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教师要在点滴求发展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显关怀。撒下一片情与爱,赢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走进心灵》读后感3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4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的教育》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一、大爱无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二、从“心”开始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三、扬“长”避“短”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走进心灵》读后感5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意犹未尽,又找来李老师的另一本著作《走进心灵》。书中的字字句句伴随着窗外悄无声息飘落的雪花,一同进入我的心灵。

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自己,不免感叹三尺讲台的天地太小,希望走出校园象雄鹰一样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尤其还会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怨天尤人,哀声叹气,太多的感叹和埋怨,有事觉得教师生活变得平淡而枯躁。而在《走进心灵》中,处处充满阳光,处处充满激情!

我随处能读到李老师激情飞扬的文字,他用童心赢得孩子们对他的信任,他用信心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激情,用爱心去包容孩子们的一切。许多在外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在李老师那儿能做到。当我翻开书的目录时,视线接触到“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时我不相信这是真的,鼎鼎大名的作曲家会和一个普通的班级有什么关系呢?急切地翻开书来了解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是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孩子们的.纯真和信任激起了谷建芬老师创作的灵感,于是,在作曲家充满魅力的琴声中,一首为“未来班”创作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诞生了!读着李老师朴实但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的文字,我仿佛听到了未来班的同学们和李老师一起用心灵在歌唱,用发自肺腑的歌声表达着自己的理想与未来!

在翻动的书页中,常常能感受到李老师爽朗的笑,常常为李老师大胆的设想而叫好,常常被李老师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心所感染。读李老师的书,深深地感受着他“不愿长大”的心灵。正因为有了“不愿长大”的童心,才永远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的扉页的每一张相片都充满着快乐:无论是在合影中开怀大笑的李镇西,还是被学生“活埋”雪中的李镇西;无论是在青青竹林间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李镇西,还是在教室里和学生比“扳手腕”的李镇西。在书行里,仍然读到他晶莹剔透的童心:那个在青城山森林中的小木屋旁和同学们“合伙”用“毛毛虫”把张宜宜吓哭的李镇西,那个在小河里和孩子们“酣战”的李镇西,那个在熊熊的篝火旁和男同学进行摔跤比赛的李镇西。正因为这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赢得他远游归来孩子们的掌声,赢得了他犯了班规时孩子们对他的“依法处罚”,赢得了他在异地他乡孩子们为他写的那一首首小诗……其实在我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曾经也有过为了教学而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做游戏,和他们扳手腕的经历,也有过开怀大笑的快乐,但总会在孩子们犯错或课后又恢复威严、高高在上的模样。如果我们也拥有一颗不会长大的童心,又怎么会和孩子拉开距离呢?

李镇西老师体验到别人难以体验到的大快乐、大幸福,成为一个精神富翁。不,还不够用,用一位家长的话说,李老师是一位“超级富翁”。

读完李老师的书,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逻辑:真诚地奉献爱,细心地感受爱,加倍地回报爱。让我们也把“爱”贯穿在整个教育思想中,爱学生,爱家人,爱邻家的老大妈,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自己也来努力成为一个“超级富翁”!

《走进心灵》读后感6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走进心灵》读后感7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走进心灵的作家,到底会是谁呢?我急切的想要知道,于是,我便翻开了这个故事。映入眼帘的便是“爱的哲学家:冰心”这几个字。哦!我明白了!原来,那走进心灵的作家,便是冰心奶奶。

冰心6岁那年和舅舅学习,7岁的时候一个人拿起《三国志》来看,尽管认识的字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意就这样被她猜到了。从中,我们找到了一位多么聪慧的女孩子!

聪慧的冰心,看完了《三国志》又接连看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如《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那时候,小小的冰心对所有的事物都兴趣。除了旧小说,她还经常看外国的小说、报纸等等。冰心奶奶广泛的阅读,让她的心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朴实而华美的故事。

年幼的冰心对于阅读,究竟拥有多大的兴趣啊!每个人都不禁这样感叹到!

若我们,也和年幼的冰心奶奶一样深深热爱着阅读,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充满着书香。

书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阅读走向了成功。现在在这个电子普及的世界里,热爱阅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天都有丰富多彩的信息,每一天都让人们感到新奇。其实,书中也如此呐。书,当你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的时候,便会从书中找到许许多多的乐趣。书,闲暇时,坐在自己的小屋里,静静的在书的'海洋中遨游,那大概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了!

是的,书,它可以让我们忘掉一切烦恼。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随着小小的海蒂感受她在阿尔卑斯山不一样的生活,她那每一天都充满快乐的生活让每一个人读起来都仿佛身临其境,不禁感叹,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烦恼。

书,它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巴黎圣母院》中的费波斯虽然外表看上去英俊帅气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却是格外的黑暗,而卡西莫多虽然表面上十分的丑陋,但是他的心灵并不丑陋,他的心是一片净土,格外的纯洁。真善美假恶丑,便从这本书中初步领略到了这些。

书,它告诉我们,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句话,很熟悉吧,是的,简·爱的这句话,让无数人为此折腰。《简·爱》这本书它告诉我们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以前的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人,拥有贵贱之分,其实并非如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真正的差距不过是生灵们自己的努力而已。

很多的人们,对于书籍,只有一个印象就是枯燥,其实并非如此。书籍,他不仅不枯燥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知识。

我们跟随鲁滨逊一起在荒岛上生活,我们随着爱丽丝一起漫游奇境,我们和小木偶一起经历不同的事件,随着快乐的海蒂一起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上。

犹记得,那一天我从书架上找到了一本叫做《海蒂》的图书,我饶有兴趣的翻看起来,书中每一个场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天我似乎找到了我喜爱的书籍,买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随着年幼的海蒂一起悲伤一起快乐,一起救小羊,一起看日落,一起读书,仿佛,我便是书中的海蒂一样,仿佛我就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我第一本翻开的书不是《海蒂》而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杨红樱朴实而不加修饰的语言,幽默而不失童年欢乐的语言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时开始,我从一个小小的电视迷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书迷。马小跳的故事接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格外的真实,也许,我现在不再像从前一样酷爱马小跳的故事了,但是每每读起马小跳的故事总是忍不住的哈哈大笑,是的,马小跳,可能不是最经典的故事却是陪伴我长大的故事。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总是会读许许多多的书籍,多年后或许那些书,你已经不记得放在哪儿了,但是书中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也仿佛刚刚才发生过一样。

书,有多少的人读过第一遍就不愿意再继续读下去了呢?每个人的说辞都是:“这些故事我都记得!”可是,真的你就记得那么清楚吗?刚刚开始看的时候,看的只是一个轮廓而已,细节方面的事情,也许你还没有注意到,所以不妨在静下心来再一次认真的品读这些书籍。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不是么。

书籍,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伤心失意时和书中的人物倾诉自己的情感,品读属于他们的故事,读着读着自己就这样释然了。开心愉快时和书中的人们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样,快乐就会加倍更多的快乐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书,便是那个最好的伙伴,我只是想说,我喜欢书,就像冰心喜欢书一样,喜欢书,因为,书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啊!

《走进心灵》读后感8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9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我感觉,李老师作为一个名师,有一颗热烈的心,宽容的心,有一个名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者所拥有的和蔼,对后辈的关怀提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李镇西老师是我见过的真正实践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说实话,我们看到的所谓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引用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但有哪个像李老师这样运用得鲜活生动?

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怎么能不使广大教师受到教益?

对这些思考李老师也分别用了一些章节做了集中表述,有许多提法未必惊世骇俗,但因为有大量的实践,却让读者有了别样的深刻的体会。而这些思考之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而李镇西老师对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不需要居高临下地批准,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说实话,民主二字,知易行难,而在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师对于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如果说民主教育理念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最能触动我的,则是李老师提出的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口号里面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读完《走进心灵》,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李老师前进的足迹,同时,《走进心灵》也带给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

对教育类书籍,我一贯是持保留态度的,更主张读专业书而不是教育理论,而读完《走进心灵》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满足。自己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懒,读书又少,又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这,大约就是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10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走进心灵》读后感11

夜静悄悄的,我站在窗台前,凝视着蔚蓝色的星空。忽然望见东方有三颗星星,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亲如一家。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吧!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让世界充满爱》之“用爱拥抱整个世界”,我的心被震撼了,仿佛经受了爱的洗礼。课文里主要讲的.是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的一位老师罗南英,年仅29岁就得了白血病,光做手术就得花60万,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巨款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思来想去,她决定在有生之日给儿子留卜侮个生日的信,留卜母爱的精神财富。

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就是母爱的最好见证。自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又到我们如今的学习,妈妈总是在任劳任怨,耐心地照顾、教育我们。这就是母爱啊!

接着罗南英老师又把写给儿子的信寄给了编辑部。当报纸一登出,整个西宁市的人们都被罗南英深沉的母爱所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一群群素不相识的慰问者,带来了鼓励和祝福,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了爱,干枯的心田会被滋润;有了爱。心头的烦恼会被吹散;有了爱,生命的活力会得到燃烧。同学们,我们让全世界充满爱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12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13

期末工作已落下帷幕,闲暇之余在图书室无意发现了这本《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一名班主任,看到它我毫不犹豫借走了。正如我所想,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今后的工作的确有很大影响。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呈现在我的眼前,给我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通读品读,让我再次感到作为一名老师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心灵上也再次受到了洗涤:

“尊重——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让我明白了尊重学生,不单是一个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能力。尊重后进生更是一种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真诚的信任,学生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也正是“一份严格之水需加十分感情之蜜”的道理。

“学生在读你”,让我感受到教师真诚地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互相敞亮交流,以心交心,以情换情,从而构成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学生真正的课本”,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读你,在生活中也在读你,读你的知识、你的能力、你的态度、你的精神?范本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定势中走出来,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他们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

“让阳光温暖学生心灵”,使我认识到学生就是那样让老师既恨

又爱,哪怕是最可恶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志向和智慧,恰恰是这些不一样的学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我们的尊重和热爱会如一缕阳光温暖学生稚嫩的心灵,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

“心灵沟通的基本方法”,告诉我学会共情,是沟通的基础;懂得尊重,学会宽容,是沟通的平台;学会真诚,是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而就事论事,是沟通的原则。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的是爱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方法。只有将博大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走进心灵》读后感14

以前我总以为能及时处理班级事情把班级管理好这样的班主任就算是不错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发觉自己的看法错了。李镇西老师既要开会又要出差可他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仍感到得心应手。即使李老师不在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工作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李老师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出色。李老师真令人佩服。

李老师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向学生的捷径——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着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想想我们自己平时忙里忙外一会儿处理学生吵架一会儿整顿班级而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只是徘徊在学生的门口我们只知道把今天的事解决却未曾思考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做的仅仅是表面的工作所以效率不高。而李老师解决的是人从学生身上入手解决了学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事。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班主任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班主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

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

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 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走进心灵》读后感15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下载《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心灵》读后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走进心灵读后感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走进心灵》读后感 三江街道中心小学张君钗 以前,我总以为能及时处理班级事情,把班级管理好,这样的班主任就算是不错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

    一个纸足球引发的“案件” 足球场上,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欢快地笑着、追逐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全然不知道老师已经悄悄站在了旁边。 “过来!”年轻的老师大吼一声。 对于......

    走进心灵

    走进心灵,关怀人文 ——从《心灵点滴》体会到的医学人文关怀 看完《心灵点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的勇敢、执着所震撼,被他的善良、乐观所感动,也被他所具有的医学人文情......

    走进心灵读后感(精选多篇)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书中引言......

    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享受教育幸福 华升学校校长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

    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塑造健康人格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赋予学生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小......

    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 —主题班会课感想 吴翠萍 高中组 联系电话:*** 案例背景 背景一:班会课难上是许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少班主任认为,班会课至少有“三难......

    走进心灵教案

    《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学设计 大秦乡中心小学 李小平让感恩走进心灵 ——感恩父母 设计理念: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学会感受关爱,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世上并不缺乏爱,而是缺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