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沙小学“十二五”(2011—2015)期间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活动规划
白沙小学“十二五”(2011—2015)期间
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活动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规划”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主线,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培训形式,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认真学习,求实创新,创造性地落实《石阡县“十二五”(2011—201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 1、2015年,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型地级示范校。
2、建一批师德高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业务精湛、无私奉献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三格”(新教师“资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培养为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创设“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专业成长氛围,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三、实施策略
1、通过上级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及远程培训课程平台,积极接收最前沿教育信息,拓宽视野,丰富教育知识储备,拓宽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校园读书、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化教师专业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通过开展“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以及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
4、通过“三制三课”活动(三制:教师会课制、教学主题会诊制、课堂教学反思制;三课:探索课、引路课、示范课),结合小课题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的学习交流模式,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挖掘学校自身优势资源,找准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创建工作突破口,注重宣传,不断优化策略,展示成果,形成特色。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宣传动员起步阶段。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及年度计划。通过宣传、专题辅导、教育教学活动等提高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5年6月):实施阶段。立足校本研修,结合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岗位研习,探索个性化教学。
每年年底教师要根据自身专业成长情况进行反思,并作阶段性总结,注重成果的巩固与积累,研修成果(包括个人发展规划及阶段总结、教学叙事、教学日志、课题研究、获奖论文等)及时存入个人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
第三阶段(2015年7月—12月):成果总结推广阶段。学校将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优秀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宣传推广,形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并将成果汇编成册。
五、校本研修具体要求 1、2011年10月—11月,学校撰写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创建工程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2012—2015年学校和教师每年都要研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年度提高计划。
2、开展教师叙事研究和教师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撰写两篇叙事文章(即一学期一篇)和一篇读书报告(一
学期不少于2本健康读物)。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及网络教研活动。县级(含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胡有余、徐喜红、赵渊)要开通个人教研博客,每学期至少发10篇教育教学网络日志。
3、教师每年教育教学心得,一般教师不少于3000字,县级骨干教师(赵渊)不得少于5000字,地级骨干教师(胡有余、徐喜红)不得少于8000字;省级以上(含省级)骨干教师不得少于10000字。
4、教师每学期、期中上交三个一:即一篇优质课教案、一篇案例分析、一篇教学反思。每年上一节公开课,至少一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或登载),“十二五”期间一人一个课题探讨研究(包括方案、探究过程、总结或结题论文等)。
5、成立以一把手由胡有余校长任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制度(如: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继续教育管理考核意见、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继续教育培训考勤制度等),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的统一培训,积极开展二级(或三级)培训和校本研修。
6、做好“一德四新”培训工作,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注重成果积累。
7、引导教师结合“三制三课”活动,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积极进行自主研修,合作学习。在研修中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调整自身研修策略,逐步
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或特长。
8、规范管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档案(电子档案),及时上交、填写,定期检查。
9、打造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塑典型,并有先进事迹。
10、班主任每学期针对本班每名学生进行一次书面评价,评价要体现针对性、激励性和艺术性。
11、开展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五个一”创建活动。每学期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或组织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教师、学生家长);每学年撰写一篇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叙事研究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要有读书笔记);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做到有分析、有总结、有对策。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二篇:小学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规划
小学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规划
为适应月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国家、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意见的通知》(赣教发〔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坚持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建立起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我区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从我校教师队伍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总体目标
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省培计划”为拓展,市、区培训为主体,校本研训为基础,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城乡均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扎实开展桥东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培训是面向所有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培训项目。“十二五”期间,凡是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须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将师德师风、新课程、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全员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区内集中培训和区外培训为辅,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期间和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校本研训要适应各类、各岗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明确研训目标,建构研训内容,采取有效研训形式与方法开展研训活动。要加强校本研训的专业引领,加强教师自我研训的引导,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参与研训的自觉性。区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暑假期间;区外培训按省厅、市局要求组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切实加强校长培训
校长需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每五年在职校长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外出培训,促使校长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争做骨干校长。
(三)切实加强中层干部培训
认真组织校中层干部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加快骨干中层干部培养,遴选责任心强、办学理念先进、工作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好的中层干部外出培训。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中层干部外出培训,促使中层干部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骨干中层干部。
(四)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班级管理能力。
(五)精心组织骨干教师成长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专业发展研修、同伴互助、网络平台等培训形式,定向培养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每年每校每学科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1-2人。二是培训区级骨干教师。通过专家指导、校际合作、区外集中培训等培训形式对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培养区级骨干教师。三是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在区级骨干教师中,遴选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科研引领等方面,通过选送到省内外重点高校集中学习、知名中小学校跟班锻炼等形式进行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六)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加强英语薄弱学科教师在岗自修,提高专业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强化英语学科教师培训,使英语学科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好上级安排的英语学科教师外出培训。
(七)加大桥东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
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水平,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八)开展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
每年对新录用的教师在上岗前和上岗一年内进行适应性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了解现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要认真分析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素质特点,改进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时间不少于150学时,其中校本研训30学时。新任教师参加适应性培训后,还须参加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岗位培训。
(九)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重点帮助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应对学校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方法。促进桥东小学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十)进一步抓好学历提高教育
鼓励在职教师,特别是男55岁以下,女50岁以下的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加强教师的学历培训。到2015年,力争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力争我校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
四、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电子证书》登记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并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培训领导机构。学校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规划的执行和落实。由校长任组长,具体牵头负责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明确培训工作职责。明确教师培训工作职责,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档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三)加强培训过程管理。要健全培训的考勤制、考核制、跟踪管理制、激励约束制、检查评估制等规章制度,确保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有序运行。注重培训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授课教师水平,注重培训过程,严格教学管理,强化培训考核,使培训取得实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实行跟踪管理,随时掌握培训培养工作动态,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参培教师的后续管理,教师培训后,要将所学知识综合提炼,应用于自己教学实践,并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四)加强培训登记和信息化管理。严格各级各类培训学时和成绩考核办法,按权限分在《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电子证书》上进行登记,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凡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对其年终绩效考核应降档次,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将暂缓其职称评定或聘任,待参训考核合格后再予办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再注册后,凡未参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者不得再注册教师资格,对参与相应培训取得优异成绩,且示范引领效果好的教师,予以优先推荐和评定。对培训考核存在不合格记录的教师,暂停申报评选省、市、县三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待补训合格后,再按规定条件申报评选。
(五)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我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对中小学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评和奖惩机制,对认真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给予表扬;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较差的教师给予批评,并在学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按考核细则予以扣分。
第三篇: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为建设一支适应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本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和学科、专业发展计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具备一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研究生学历者5人,学科背景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和医学,能基本满足本专业常规教学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教师偏少;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师的特教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应用型的实践课程教师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青年教师培训、提高的任务较为艰巨;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缺乏适应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潜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本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殊教育专业学科专业发展建设以及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为依据,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建设理念,坚持引进与培养师资并重的原则,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1
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师资为重点,全面促进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趋于合理,为实现本专业的长远、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证。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尽快改变目前青年教师偏多、缺乏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现状。形成以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整合的特殊教育跨专业团队,并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理论技术和特殊儿童的类型两大线路交叉,进行教学与科研合作团队构建,同时建立并完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
五、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一)引进在感官障碍和发展性障碍儿童教育以及康复医学、言语语言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学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二)聘请国内知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或特殊教育一线的优秀工作者来我院讲学,以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选派教师到在特殊儿童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的特殊教育院校进行理论研修,到特教基层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形成理论研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切实保证应用型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探索开放化、多元化的师资建设之路,即教师队伍由固定和中长期、短期聘用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多种类型构成,在稳定
固定教师队伍的同时,争取其他类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五)实行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为主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鼓励没有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在职进修提高,以适应新办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有关学术研讨会议、业务培训会议,或到高层次院校的相关专业参观、学习、考察。
(六)实施“名师工程”,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七)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以及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传、帮、带”,保证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工作要求,尽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八)通过完善并运行教学训练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师苦练教学本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以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考试方式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九)贯彻落实学校和本系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切实执行保障、支持政策,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二是切实执行竞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切实执行约束、管理政策,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
第四篇:康复治疗学专业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康复治疗学专业“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康复专业是国内新兴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优秀康复治疗人才是每所医学院校为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康复专业从2007年建成,我康复专业是省内创办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较早的医学院校,现经过前6-7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在2011-2015年准备完成以下专业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师资队伍现状
现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5人,高级职称5人,讲师10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人。兼职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康复专业拥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康复中心、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医疗单位强大的专家教授作为师资力量和专业建设储备,常年公开选聘知名专家、康复医疗骨干担任康复专业课教学。
(二)教学条件现状
1、实验室
康复实验中心设在影像楼5楼,在条件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改进实验室建设,全面具体的实施了康复医学实验中心的房屋格局定位、实验资源设置、实验材料管理等众多细致工作,现拥有语言实验室一间和康复技能实验室一间,基本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实习基地
康复专业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如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人民医院等地区建立了6家实习教学基地。康复专业采用“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实习教学模式,在省内外大中 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就业网络。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1、指导思想
康复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建设为基础、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一手抓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手抓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本科康复专业建设水平,在办学水平与特色上形成明显优势,以推动我校“高水平、有特色、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办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2、办学定位
依托医学院、二所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加强学科建设及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力争把本专业建成与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康复专业。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兼顾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我国培养急需的高水平的康复治疗人才。完善配套与保障措施,增强专业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现阶段招生人数每年60人,2015年争取招生人数达到100人。既满足职业资格与工作岗位的就业需要,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就业需求,满足职业变动需求。
三、专业建设规划
(一)总体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一规划,统筹发展,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核心,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高教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学校内涵建设,力争到201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2015年,学科综合实力显 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为高教强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分阶段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规划
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打好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突出专业特长,以临床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课堂延伸等加强实践课,以公选课、任选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临床与康复渗透,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熟技能、懂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定期推荐素质较高的人员攻读硕士、博士,或选送外出进修相关专业知识。并制定新的人才引进方案,吸引高层次人才。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团队后备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结合学历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逐步提高本团队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学梯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继续加大主要课程教学用设施的建设投入,重点建设教学实训室,扩大实训室场所,完善图书、资料、网络及后勤保障辅助体系。更新添置团队建设需要的仪器设备,共享院内大型精密仪器。于2015年8月前在原康复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康复评定测量实验室、作业实验室、传统康复实验室,使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到本科设置的要求。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康复教学要求要求的学习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实验中心大楼的规划设计与 修建,力争高标准、高质量;配合学校做好课间实习场地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可开发教学医院,为广大学生提供课间见习实习的场所;配合学校做好康复器材设备的购置,使实验中心的面积和器材设备价值达到教育部办公厅的要求。
4、教材编写规划
根据专业的特点,为满足教学的需要,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材。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需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教师自编写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材和讲义。
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50%,多媒体授课率达到或超过30%。
5、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规划
(1)实验室建设:按照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已建立了1个康复实验和1个语言教学实验室,但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的管理和规范还有待完善,按《我国本科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设置标准》的要求,我们还需购买约300万元的基本实验设备。考虑多种途径募集实验室建设经费:如学院、附属医院。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建设。以红旗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体,将哈医大医院、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海员医院康复医学科及黑龙江省医院省康复科建成专业课规范实习基地,同时将附属二院、牡丹江市福利院建成小儿脑瘫实习基地,争取建立8-10家实训基 地,建立实习基地建设及质量监控方案。按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康复医学科治疗室及相关设备的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并引进人才。
四、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制定或修订培养方案的措施
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稳定临床医学专业规模,适度发展康复相关专业,主要通过康复相关专业来实现康复专业整体规模的扩展,充分利用学校的医学学科优势和医学教育资源,同时支撑康复专业向深层次、高水平目标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梯队建设,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强化激励机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措施得当,进行科学的动态管理。学院组织专家检查,逐步推进教研和科研的各项工作。利用培养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热情,促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选拔学术造诣高、精通专业教育、有志献身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知名教授担任专业建设负责人。并制定新的人才引进方案,吸引高层次人才。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团队后备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结合学历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逐步提高本团队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学梯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能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 力的培养。近五年建成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1项。定期召开研讨会、论证会,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衔接和实习安排。
本团队将把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明确专业办学思路,根据专业方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的更新和改革,适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尽早树立专业意识;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和内容,力求在主干课程中实现与理论课1:1的比例。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并把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切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拓展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使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实训、实习两大保障体系。
4、教学改革的措施
①争取学科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每两年进行一次院级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同时积极应用教学改革成果,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梯队建设,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强化激励机制。
②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措施得当,进行科学的动态管理。利用培养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热情,促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选拔学术造诣高、精通专业教育、有志献身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知名教授担任专业建设负责人。
③加大经费投入,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和教学、科研奖励基金,促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保证师资队伍建 设专项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确保各项师资建设措施顺利实施。严格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不断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④多方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对一线教师采取倾斜政策,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方便,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5、教材编写
在总结前期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在教材中体现和更新,提升团队在专业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使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更大的提高。需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教师自编教教师编写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材数量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教材奖≥1项;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50%,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多媒体授课率达到或超过30%。
6、实验条件、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措施
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效果好;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注重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临床见习、实习或专业实习安排合理,效果好。
增加临床实用手法在实践课中所占的比例,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义诊等活动学以致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康复医学院的建设,形成实训、实验,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体系,结合实训室的良好条件和临床基地的特色和优势,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保障,并逐渐形成教学示范模式,带动中医康复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五、教学管理建设规划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化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
管理制度的运行:
①健全和完善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②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③建设学科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科学化管理。④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科例会制。⑤健全线条式学科管理档案模式。
以上是这五年的整体规划,我们会从各方面开展工作,向实现目标努力。
第五篇: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路桥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在学校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根据我校“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精神,结合路桥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制定路桥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对我院乃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积极与社会产业接轨,并力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的能力。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从本专业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优势。遵循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新时期高等应用人才。
二、路桥工程专业学科现状分析
路桥工程专业获市教委的批准,从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五年来,围绕制定的“路桥工程专业建设规划”和“路桥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各项工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学计划及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培养、图书资料的储备、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本专业的建设与培养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社会急需的特色人才的目标相比,还相对滞后,尤其是专业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1、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文件的规范化建设
教学计划在所有教学管理文件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并能反映专科办学的特点。为此,我们走访了重庆兄弟院校路桥工程专业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市重点院校,在借鉴他们教育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生源素质和现有条件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先后编制了2004年教学计划、2005年教学计划,2006年—2010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习、实验设计指导书等文件也不断地修订并得以完善。
2、课程建设
优质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根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要求和市优质课程评定条件,对主干课程进行了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经过五年来的努力,路基路面构造施工、桥梁结构构造与施工、隧道施工与管理、道路勘测设计等主干课程采用了多媒课件教学方法,完成了2门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工作。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根本。我们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采取了可行的措施:第一、聘请校外专家和引进人才;第二、选派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第三、选派骨干老师作为访问学者与外校知名教授一起研究本专业前沿课题,及时准确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发展动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第四、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和研究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学科师资队伍总量有所增加,水平有所提高。路桥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5人,讲师7人。过去几年,学科队伍建设规划不够明确,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层次偏低的情况下,学科队伍建设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学科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学科队伍的基础比较薄弱,直到2007-2008末,梯队才基本形成。
4、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专业的硬件部分,是办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其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所以我们不仅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设备购置计划;已建成的实验室有桥梁结构构造与施工应用实验室、道路结构构造与施工实验室。随着专业与学科发展,以上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资金投入的缺口很大。
5、教学科研工作
在2005—2010年期间,本专业学科在科技方面发展势头较好。5年来,科研成果从无到有,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著作十几篇(本),高水平论文呈明显增长势头,科研团队在逐渐形成中。与办学目标相比较,尚存在明显问题与差距:①科技意识与市场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对教师科技人员缺乏明确的岗位要求与严格的业绩考核,技术储备能力较弱,成果与专利意识淡薄,鉴定成果少。②无
科技经费,缺乏有效培育机制。③科技资源投入不足,整体研究条件较差,离形成团队、联合攻关、凸显优势有较大距离。这些问题,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
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优势,以路基路面构造施工、桥梁结构构造与施工、隧道施工与管理等课程为龙头,拟增高等级公路施工管理等紧缺专业,打造一两个院级精品课程和一个市级精品课程,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优秀院级教学团队,努力成为在全校具有领先地位和特色鲜明的专业,并力争在全市同类高校具有一定影响。
(1)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巩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示范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建设等方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居西部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获得3项省级以上教研课题;获得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2)专业与课程建设
拟增加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等社会急需专业;完成校级示范专业建设;建设院级精品课程4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1门以上,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
(3)师资队伍建设
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优秀院级教学团队;遴选2名院级青年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中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取得人数达50%以上,外聘兼职教师承担50%以上的教学工作量。加大教授、副教授、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4)办学条件
教学基本设施和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符合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标准的动态要求,院级实训教学中心达到4个左右,新建结构实训基地、公路质量实训检测中心等实训室。
四、总体思路和实施措施
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满足国家、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方向明确、队伍稳定、设施完善的合格学科。
战略实施步骤:
第一步:结合学校 “评建”的形式要求,通过半年院内示范专业的建设,达到高职高专学校专业建设优秀的标准和要求。
第二步: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建设,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力争本专业达到校内先进水平,成为学校重点专业。
第三步:再通过十年的建设,达到市内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并有较大影响。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体现教学中心地位。打造市级优质课程、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出版反映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学科发展前沿水平的高质量精品教材。按照教育部专业水平评估指标学院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使各项指标达到优秀标准。
主干课程:路基路面构造施工、桥梁结构构造与施工、隧道施工与管理、道桥工程计量与计价、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爆破施工技术、道路勘测技术等。
支撑学科:公路建筑材料、路桥工程制图、路桥构件受力分析与计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路桥工程地质、道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以及协岗、定岗和顶岗实习等。
相关学科:社会学、文化学、路桥美学。
2、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建设。
争取承担市(部)级科研项目立项,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进入全校前列,在各级成果奖上有较大突破。重点建设科研与实训基地:路桥结构实验室、公路工程质量检验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情景实验室和校外顶岗实训基地等。
3、争取学校经费投入,保证各项措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