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戒毒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戒毒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三大队 曹戴雯
警察是一种特殊职业的群体,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当前,许多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异常疲惫,一些民警思想和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据一项关于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80万民警中,80%的民警心理压力过大,43%的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数据之庞大令人触目惊心。戒毒民警作为警察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其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其教育矫治工作成效及戒毒所的安全稳定,已成为一项必要的研究课题。
一、戒毒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戒毒民警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日益凸显,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良互动下形成的。毋庸置疑,加强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促进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戒毒民警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形成途径也不尽相同,呈现多样性。
(一)工作方面的原因分析
1、工作重复、单调、易造成心理疲劳。戒毒民警从事的是教育改造挽救戒毒人员的工作,性质单一,程序固定。戒毒人员一批又一批,进进出出,期满释放,改头换脸,而戒毒民警所从事的工作种类却没有变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心理承受力超过极限,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易导致心理疲劳,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
2、工作成效较低,易造成心理挫折。教育改造戒毒学员是一项长期、系统、缓慢的工程,民警们在戒毒人员身上投入了大量工作时间、热情、精力,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往往在短期内见不到明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出现反弹循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等无为心理。
3、工作风险性高,易造成心理负担。戒毒学员素质普遍较低,性格冲动,脾气暴躁,且目前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而产生的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越来越多,随时都会发病,一旦发病就会有自伤自残、打架闹事等各种状况出现,给戒毒民警从事教育、挽救和改造工作带来高风险,容易诚惶诚恐、畏手畏脚,从而使戒毒民警形成一种学员“不出事”就是“好事”的心理,但戒毒场所安全稳定压倒一切,这些都会加大戒毒民警的心理负担。
4、工作负荷量大,易造成心理紧张。有人形容戒毒民警整日“两眼一睁,干到熄灯”。奋斗在一线的戒毒民警平时不单要根据戒毒学员的特点因人施教,还要牢牢地研究所情动态,值好班、守好岗,做好防控工作,避免戒毒学员脱逃、自杀和打架斗殴等重大事件;更要紧紧地把好生产关,按质按量地完成上级的生产任务指标。面对这样负荷量大的工作,戒毒民警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经始终不能得到彻底的真正意义的放松,长期紧张、无规律的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戒毒民警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5、本身在职场上的激烈竞争,易造成心理压力。在面临戒毒场所要不断提高戒毒民警队伍综合素质的情况下,戒毒民警既要完成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又要满足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接受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等考核,还要经受提职、晋衔、评优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些都是直接形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6、上班、休息时间不固定,易造成心理烦躁。戒毒民警绝大多数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加班加点;有的值夜班的次数多,从早忙到晚;由于上班、休息时间不固定,有的照顾不了家庭,恋爱、婚姻、子女学习就业等存在诸多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工作的危机感、不安全感与日俱增。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忧郁、烦闷等倾向,表现在情绪烦躁、自暴自弃、偏激、失眠、退缩、冷漠,对遭受的事物失去兴趣,易造成心理烦躁。
(二)自身成长和修养方面的原因分析
1、个人成长问题。有的戒毒民警由于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诸如年轻时爸妈离异、早年丧亲等,这些在心中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怎么抹也抹不掉,久而久之,在心中就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变成在心中留下的阴影,成为挥不起的“伤疤”,容易构成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有相当部分戒毒民警较早的建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上压力大,工作起来放不开。也有相当部分戒毒民警在职学习少,知识老化快,跟不少时代和工作的需要,工作起来能力欠缺。还有相当部分戒毒民警理想信念动摇,人生目标缺失,对前途失去信心,这些都是个人成长存在的问题。
2、人格品质缺陷。有的戒毒民警个性张扬,心中放不下任何秘密;有的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善于言谈;有的性格自卑内向,孤芳自赏;有的神经过敏,终日疑神疑鬼;有的假公济私,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表里不一。显然这些戒毒民警存在着严重的人格品质缺陷。个别戒毒民警不善于转换角色,思维单向,容易出现角色冲突,不自觉地以强制性、命令性的口吻待人,甚至用管教方式应对人际关系,出现交际方式不灵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在这个“态度决定一切,人品决定成败”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存在缺陷,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格品质缺陷的戒毒民警,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进一步完善自我,否则容易造成个人的心理问题。
3、青年民警经历过少。现在参加工作的民警中独生子女比较多,或多或少存在娇生惯养的现象,他们的童年及在校学习期间,经历顺利,一直被捧为掌上明珠,未受过挫折,个性主观,自理能力低,相当部分从校门出来就直接成为一名高墙里的戒毒民警,由于与社会接触少、视野不宽、人生阅历少,当面对工作遇到问题时,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甚至在管教戒毒人员时变得哑口无言。
二、戒毒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和对策
一个身心健康的民警,乐观上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动作灵敏,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快速做出反应,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民警,则会漠视周围环境、事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反应迟缓,如遇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正确处理,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为增强民警身心健康,让民警快乐工作、工作快乐,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正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自我生态修补、控制、调节是很重要而且必要的。下面就如何促进戒毒民警心理健康应采取的防治和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不断调适心态,适应环境
适时合理的调整工作岗位,既有新鲜感,又可化解原岗位压力。如果心理承受力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易导致心理疲劳,悲观厌世,失去理智,缺乏工作、生活信心,挫折感强。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等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在工作中会注意力涣散,丧失警惕和鉴别力,轻则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重则影响戒毒学员教育改造成效,危害场所安全,给戒毒学员以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在一线的戒毒民警要杜绝消极心态,不要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而要培养乐观向上,热情积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心精神世界,不断调整自己,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快乐工作。同时,这也要求在一线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戒毒民警树立正确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调适心态,尽力适应环境,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修心养性,转变角色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如角色模糊、角色冲撞、角色负荷增大,使戒毒民警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实竞争与功利需求也往往让戒毒民警掩抑真情;失落造成的反差、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不断涌现心理问题,殃及个体身心健康。所以要加强修心养性,转变角色,使之与警察职业要求相适应。
1、正确定位,适应角色。“跟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有一些戒毒民警对职业本身期待过高,工作后发现与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就会产生挫折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不要为自己确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定高了办不到,定低了缺乏激情”。而要不断端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锐意进取、健康向上的敬业精神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驿站,适应戒毒民警这个角色。
2、完善自我,认清角色。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切实增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和抵抗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着戒毒民警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技能,可以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民警学习,向专家学习。认清角色,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应变能力和心理的适应能力。
3、劳逸结合,学会忘却。平时工作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注重劳逸结合;同时要学会忘却,下班之后尽量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回家,好好放松一下。学会忘却是快乐之源,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4、加强学习,消除压力。戒毒民警不能为社会的浮躁所淹没,要淡泊明志,培养良好的习惯,加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执法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不能夸夸其谈,囿于幻想,必须要付诸实践,见于行动,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临危不惧,坐怀不乱,有效消除压力。
(三)搭建疏导平台,净化心灵
1、塑造健康积极的警队文化生活。健康的文化生活是精神的“食粮”,能引人向上、导人前行、催人奋进。积极开办各类文化活动,从报纸杂志、旅游散心、文化交流座谈、运动会等方面提高民警的生活品质。
2、建立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定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机制,注入戒毒民警“心理健康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应用心理测量技术对广大戒毒民警的心理健康建立档案,追踪跟进,干预防范、评价反馈、进行疏通引导等。
3、开展心理健康学习培训。戒毒场所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名人学者、老师教授等以作报告、开讲座、咨询谈心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向戒毒民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戒毒场所也可以充分利用好报刊、杂志、网络这些传媒工具,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戒毒民警的心理素质。
4、摆正自己,学会心理调控。在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同学、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领导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使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或减轻;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声喊叫,转移注意力,以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平衡;可以以日记、书信、网上聊天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绪。当然,戒毒民警也应该理智克制、冷静思考、检讨和反省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还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听听音乐或看看电影、读读小说,打打棋牌、唱唱歌、玩玩球、登登山,心中的郁闷和压力自然就得到了有效释放。戒毒民警也应该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特长的挥洒点,比如性格外向的就可以多找戒毒学员谈心,性格内向的就可以专注于档案管理与材料制作。
(四)落实从优待警,改善生活质量
在狠抓“从严治警”的同时,应在“从优待警”上多动脑筋,在提高戒毒民警的福利上多下功夫,使戒毒民警能够从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上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绝大多数戒毒民警平时工作劳累,极少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着青春,奉献着终身”,但工作待遇一直无法提高,甚至因时间、经济等因素而连找对象也谈不上。这就导致一部分戒毒民警在对待工作上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更何况,在当前楼价物价飞涨,戒毒民警收入普遍偏低的现状下,提高戒毒民警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各种待遇提高了,不再为生活而焦虑和苦恼,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无疑会增强他们对单位、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戒毒民警的工作热情,由此他们心理就更平衡。
(五)提高交际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由于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正确的做法,有的戒毒民警缺少信心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出现心理偏差,如焦虑时不善于减压、冲动时不容易节制、失落时不善于调解、困惑时不懂得排解,使之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健全、和谐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一旦受挫,心理容易失衡。有些戒毒民警遇到挫折、面临矛盾、身心受重压之际,往往就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不适应,如一味地倾诉自身不满,毫无耐心听取他人劝告,拒绝他人的合理建议,听不进去别人的宝贵意见,情不自禁的乱发脾气,甚至有的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戒毒民警的心理健康有保健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戒毒民警心理相容,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而人际关系出现不良状况,经常存在退缩、回避、疑虑、畏惧、甚至敌视等消极心理状态,将阻碍戒毒民警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心灵打造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戒毒民警长期在同一环境中从事着高负荷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当回到家时,与家的其他成员关系亲密无间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如果在包容、理解、赞美、支持、和谐与温馨的家庭关系下生活,那将会成为戒毒民警个体心理积极健康、愉快向上的动力。所以说,美好融洽的家庭关系,是戒毒民警最好的避风港湾,是他们心理健康的一贴“润滑剂”。
第二篇: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课题:民警心理健康 课时:1课时 授课人:蒋剑祥
教学目的:使民警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分析民警压力的来源,让民警掌握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民警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引入:
警察是一个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高应激性的特殊职业。近年来由于吸毒人员增加,特别是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人数的增加,给强戒所管理增加更大的管理压力,具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异常学员的管理,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民警的心理压力和职业风险也随之增加。正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民警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就会给自身、家人、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数据:有效基层民警人数为350人,有212人认为自己压力大,其中有75人认为自己压力非常大。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1、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1989年,WHO又进一步扩充了健康的内涵,认为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增加道德健康,即健康应包括四个内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在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1)认知健全稳定;(2)情绪稳定饱满;(3)意志坚定可控;(4)个性和谐统一;(5)行为协调一致;(6)人际关系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1、对环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适应)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自我评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环境接触)
5、能够保持人格完整和谐;(人格完整)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学习)
7、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情绪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基本需要能够适度满足。(需求满足)
二、戒毒民警压力源分析
1、内部与外部压力
外部压力指戒毒民警工作面临的环境或状况产生的各种外来的压力:(1)工作环境封闭,与外界横向交流少、沟通少、接触少,关系不够融洽。(2)社会期望高。一方面要维持场所安全稳定,另外一方面要注重戒治效果的评估,工作效果不被社会认同。
内部压力:内部压力主要是来自司法戒毒系统机构内部的压力。
1、待遇和社会地位低。在政法战线序列中,论收入,戒毒警察收入偏低,论地位监狱戒毒警察是:“二等警察”,社会认同度较低。
2、继续教育和培训不足。目前戒毒系统完成转型时间不长,收治规模大幅度增加,吸食新型毒品精神异常人员增多,戒毒民警的专业化素养要求大大提高,作为管理者、教育者、矫治者,我们更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
3、戒毒系统内部人际环境的压力。上下级沟通、职位晋升等,个体成长愿望和现实环境的矛盾,也是戒毒民警感受压力的主要因素。
4、业余生活单调、贫乏。文化娱乐活动少,压力得不到有释放。
2、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1、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
2、工作时间长、负荷大。
3、环境感染不良。职业的特殊性,矫治对象是有着严重的社会化缺陷的、人格和心理扭曲的特殊群体。戒毒民警需要面对各种阴暗面。
4、职业负面影响。管理和矫治戒毒人员是项讲纪律、讲原则的严肃工作,由于长期打交道,使得民警不得不收起笑容,板起面孔。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容易把情绪带入家庭之中,社交中,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压力过度的危害
1、压力过度往往会导致心理负担,引起身体疾病。主要有皮肤系统疾病、肌肉和骨骼疾病、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
2、压力过度带来心理影响。首先是认知能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其次是情绪情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多疑、爱幻想,人生变得悲观失望、自信心丧失,自我评价低。
3、压力过度对工作的影响。首先削弱了戒毒民警队伍的战斗力;其次,影响教育矫治质量,民警的心理失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缺乏自信心,必然反映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4、压力过度影响民警个人生活质量。首先是压力带来个人身心健康问题,身心疲惫、精神高度紧张、疲劳综合症状、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次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一线民警由于工作时间长,休闲娱乐时间很少,长此以往,与家人缺乏情感交流,导致家庭矛盾增加,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家庭破裂现象。
三、压力应对的方法
1、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压力是源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压力太大,会使人倦怠、紧张甚至崩溃;压力太小,又可能使人缺乏斗志,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戒毒民警我们需要压力,就像需要食物、水和睡眠一样。心理学提到过一种“拍球效应”——拍球时用力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其寓意是,承受的压力越大,就越能激发潜能。因此,出于成长的考虑,我们需要给自己适当施加压力。俗话也说“人无压力轻飘飘,钢无压力不成刀”。我们的目标是学会应对压力,而不是消除压力。
2、改变消极的认知方式。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不是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们的认知过程来决定和调节的。古希腊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所以,改变消极的、非理性的认知模式,代之以积极、理性的认知就可以减少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故事: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 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 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 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3、减低目标或者欲望。压力过大往往源于目标过高或者欲望过大。从生活本身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太多,住房经济适用即可,乘车国产就够了。可人们总是贪心不足,房子一定要高档豪华,车子一定要进口,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六十年代,有记者采访铁路工人:“你觉得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后幸不幸福?”工人说:“当然幸福。”“为什么?”“那个时候,天天有大米、白面吃,红糖、白糖也随便吃,难道不幸福吗?”
莫言自述其创作生涯的一段话:“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这个大学生说,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腐败’到什么程度?一天三顿吃饺子。那时我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叔叔,如果我将来写出一本小说来,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最初对文学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吃三顿饺子开始的。” 《伊索寓言》有个故事:有一只狐狸徘徊在葡萄园的篱笆墙外,馋得口水直流。它饿了三天三夜,瘦得前心贴后背,才钻进篱笆墙。到了葡萄园里,狐狸大吃特吃,身体又胖了起来。心满意足之后,狐狸才发现出不去了。没办法,它又饿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钻了出去。最后狐狸感叹道:“空肚子进去,又空肚子出来,真是白忙一场啊!”其实人何尝不是和这种狐狸一样,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两手空空的离开。
清朝著名养生学家石成金曾写有一首《知福歌》,劝君常念。
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外出苦,在家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4、展现利他心
有个成语叫“助人为乐”,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自己的痛苦能明显减轻。所以,如果你感觉压力比较大,就赶快帮助他人吧。
有人或许会说:“我没钱,怎么帮助他人?”这种疑虑是没必要的。帮助他人不一定需要钱,只要有一颗善心就足够了。
美国畅销书《29件礼物:一个月的布施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中讲到: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加州的沃克女士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百般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沃克遇到一位非洲的传统医生,医生给她开了一份奇怪的“药方”——29天内捐赠29件礼物。沃克感觉很为难:“我连床都不能起,怎么给别人送东西呢?”医生启发说:“礼物不需要是物质的,说一些关爱的话语也算礼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沃克开始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布施。29天后奇迹出现了,她的健康明显好转,工作和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5、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构成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中,社会支持系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而缺乏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情感痛苦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一名警察,要减少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感,应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睦的家庭。
6、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过于强烈的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消极情绪,日积月累会让人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民警要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1)环境调节法。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时去外面走一走,能起到缓解作用。
(2)能量发泄法。对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例如找朋友倾诉、跑步、求助于心理医生。
(3)深呼吸法。深呼吸对保持健康和缓解压力十分有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获得深呼吸的基本方法。深呼吸可以促进人体与外界的氧气交换,使得身体内部有足够的氧气,还能使人心跳减缓、血压减低。
(4)体育锻炼法。医学研究发现,身体强壮的人与身体弱的相比,在承受压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身体越强壮,压力承受能力越强。锻炼身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生理机能,提高抵抗力,改善睡眠,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另一方面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锻炼意志,激励勇敢精神,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宣泄压抑的情绪,增强自信心,获得愉悦与满足,降低压力水平,提高心理活动效率与水平。
四、结语
六祖慧能有句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压力和烦恼就像是天空的乌云,乌云背后还是万丈光芒!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第五篇: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民警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不仅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同时也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民警个体的接受能力差或自我调节不当,心理疾病就因此而产生。据调查显示:全国180万民警中,80%的民警心理压力过大,43%的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这一状况在基层民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为确保民警心理健康,公安部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意见》(公发[2005]15号),正式将民警心理健康这一内容纳入公安队伍建设范畴,起到了良好的机制性保障作用。在此,笔者就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一粗略探讨。
一、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来自工作的压力。
1、高度的职业风险带来的“紧张症”。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特别是处于一线的基层民警要时常面对打架斗殴、酗酒滋事、凶杀现场等等,长期处在高度危险、高度戒备的紧张状态之中,随时都有负伤或牺牲的可能。近年来,犯罪分子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导致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据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就高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可以说我们的民警是“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
2、繁重的工作负担带来的“忧虑症”。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三十左右,而我国则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十。由于现有警力不足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警察只能超负荷的工作。以我局万安派出所为例,平均每名民警每三天要值一个班,一年中基层民警就有120天住在派出所值班,24小时处于戒备状态,这还不包括临时性的值班备勤任务。长期的工作紧张无序、生活毫无规律,使得民警体力透支、积劳成疾。警察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而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而警察平均寿命仅48岁,警察已成为国家机器上磨损最快的部件。
3、“明查暗访”带来的“恐惧症”。随着法制的健全与普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级部门对基层公安机关要求也越来越严,“明查暗访”日渐成为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业绩的重要方式。广大基层民警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又要时刻提防突来的“明查暗访”,基层民警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甚至还有被曝光、通报的可能,心理由此会产生挫败感。甚至一些工作出色的基层部门也担心被检查组“光顾”,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给民警造成一种“草木皆兵”的恐惧感,大部分基层民警对明查暗访既害怕又无奈。
4、频繁的考核、评比带来的“厌倦症”。适当的考核、评比可以增强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民警争先创优的意识。然而,当前考核、评比种类、名目繁多,使得一些原本警力不足的部门也需从中抽出专人负责考评工作,无疑给本就压力较大的基层民警给予了额外施压,久而久之,民警对考核、评比逐渐失去热情,呈现出应付了事的消极局面。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
警察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公安部早在1996年就向社会作出了“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郑重承诺,“有困难找警察”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模式。在这一切的背后所呈现的是人民警察全身心的奋斗,警察心理压力的超负荷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除经常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袭击外,还往往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辱骂、围攻、殴打,公安民警被误告、诽谤、诬陷等“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民警因此受到纪律处分,有的甚至被误断、错判,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给正常执法的公安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给予公安机关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却不够。如执法严格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使警察站在民众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难以侦破,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责难等等。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推波助澜,都将给警察心理上带来压力,也会严重地挫伤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三)来自生活的压力。
1、家庭压力。现在的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民警,工作性质是全天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即使是休息时间也是处于备勤状态,与家人生活步调不一致,散多聚少,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导致家庭不和,轻则吵架、分居,重则离婚分手。
2、经济压力。2008年7月,公务员进行了阳光工资改革,民警的收入相对从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民警所承受的工作量和责任与其他政府机关公务员相比,则远远大于普通公务员,而各种待遇始终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这无疑会挫伤警察工作的积极性。当奉献与索取的天枰严重倾斜,警察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警察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据调查,有五分之一的民警家属下岗或无业,民警须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二、解决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如何正确疏导民警心理,调适民警心态,关系到公安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改善和推动公安工作的源头举措,是当前和谐警营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优化三个环境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警营氛围,优化工作环境
和谐警营建设是近年来公安机关着力做的一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从保护民警心理健康的角度,进一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减轻民警负担。建立科学的定编和考评机制,要根据各基层一线所队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为基层一线实战单位定编、增加警力,切实解决当前基层所队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按照岗位、职责量化考评指标,整合各类单项、专项及临时性考评标准,尽量减少和避免多头考评、重复考评,切实减轻基层民警负担。
2、加大科技强警步伐。随着科技发展,远程监控、技术跟踪等科技手段已得到充分运用,民警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但现实刑事案件的低破案率、高风险性时刻消磨着民警的意志,犹如一块“重石”深压在民警身上。因此,科研部门要注重加快研发一批公安机关实用的尖端科技设备、非杀伤性武器及防身、护身等器材,应用于公安基层一线,降低警察职业风险。同时,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警务工作“疲劳战”的弊端,积极研究探索适合社会治安管理要求的警务运作模式,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使民警能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保证正常的休息、休假,减轻民警工作压力。
3、丰富公安文化建设。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开展书画、唱歌等各种文化活动,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促进民警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展示良好的精神状态。休宁县公安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从点滴处入手,在细微处着眼,不断探索从优待警的新举措,全力构筑暖警工程。两年来严格落实民警年休假、年体检制度和民警探病慰问制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适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讲座,并组织全警轮流外出考察学习,这些暖警新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4、加强民警队伍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激励他们为人民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公安机关各级领导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愉快,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公安工作牵涉面广,受关注度高,是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理解,既是搞好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公安民警工作压力的措施。
1、注重“三导”有机结合。一是自身先导。公安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开展。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与此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主动与媒体建立畅通的链接,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积极争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党委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安工作,主导公安工作的方向和公安工作客观评价体系。对公安民警既要从严要求,更要珍爱有加。特别是在当前公安机关处在风口浪尖,公安民警处在多重社会角色难于扮演的情势下,民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党委政府更要为民警撑腰壮胆,更加增强民警的信心感、责任感。三是舆论引导。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学会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网来网去”这一有利抓手,积极引导媒体发表正面舆论,树立公安正面形象,竭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牵制力,使公安民警切实感受到社会群体对自身的尊重与认同,不断拓展警察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消除部分群众对民警的非议和偏见。
2、平衡社会价值需求。民警作为一个社会人,也有正常的社会需求,当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满足感普遍低于其他社会群体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警个体积极性或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须充分考虑公安机关工作性质,确保一些政策制度能适当向基层公安机关倾斜,惠及到基层民警身上,使民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比如在政治待遇上,要打破条框限制,不拘一格,注重解决一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使基层民警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真正使基层民警劳有所获,苦有所慰,消除基层民警迷惘和消极被动的心理。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优化生活环境
家庭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民警由于工作忙,常年照顾家庭较少,很多家庭因此出现矛盾。所以,我们要树立民警的家庭资源是第二警力、民警家庭的和谐是警营和谐的重要基础的观念,把关心民警的家庭建设作为我们公安队伍建设的内容,变家事为公事,用真心和细心去做好工作。
1、增强家属荣誉。引导民警的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民警亲属为民警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民警们的付出表示理解,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2、加强谈心交流。要在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与民警及其家属沟通交流,防止心理矛盾积压。特别是在遇到民警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遭遇挫折、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积极与民警及家属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组织和家庭两个积极因素,帮助民警解决具体问题,疏导、畅通民警思想。使民警在温馨的家庭中充分感受亲情,有快乐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分担。
3、注重个人调节。保持民警心理健康,更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用积极、理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包容他人,以理智、平和的心态处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休息、少应酬,多放松、少刺激,尽量减少引发心理压力的诱因;同时学会合理宣泄。长时间压抑、抑郁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因此,民警要学会适当进行宣泄,将自己心中烦事、症结向家人或信得过的好友及同事进行交流倾吐,宣泄不良情绪。要学会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科学计划工作,合理安排生活,善于从工作、学习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