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时间:2019-05-13 12:1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第一篇: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1、历史沿革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到“十二五”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

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围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飞行流特性分析。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飞行流复杂特性、飞行流时空特性等,明晰飞行流量管理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和适用范围;揭示飞行流特性时空演变的客观规律,为飞行流量优化调配提供方法原理。

(2)飞行流量调配技术。重点研究空域容量评估技术、飞行流量预测和协同调配技术等,提出符合我国空域运行特点的大规模空域网络容量综合评估方法,提出多用户飞行需求综合分析与流量预测方法,提出多主体参与的飞行流量协同调配策略、方法与技术,为实现全国飞行流量统一调配提供技术支持。

(3)飞行流量管理评估。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测评和效能评估等,提出正常运行、非常运行下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效能测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综合评估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提供技术方法和改进措施。

(4)飞行流量运行管理。重点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体系与机制、运行管理法规与规范等,建立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作用结构关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行流量管理协同运行机制,建立相关法规标准和运行规范,为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构建、职责划分、管理模式确立、法规标准建立等提供参考。

3、组织机构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负责人和领导者,有与其职责相应的人、财、物的管理权。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实验室学术研究方向,参与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已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审核制,并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人员配置,以形成健全、稳定、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实验室职能部门职责设置如下:

(1)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和应用方法创新,参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完成空管委办公室交付的相关科研任务,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流理论研究、空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调配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博士研究生10人。

(2)飞行流量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部门所适用的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运行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飞行流量统计与预测技术、飞行冲突探测与规避技术、飞行状况监视及告警技术、航班时刻优化与配置技术、飞行流量协同调配技术、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技术、多机场统一放行技术、机场场面管理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3)空域评估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机场、终端区、扇区、航路、区域等国家空域系统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规划设计、空域结构调整、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民航航班时刻制定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空域评估技术、空域数据处理技术、空域运行仿真技术、空域运行分析技术、空域可视化技术、空域评估技术应用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与空域一体化管理、空域动态管理与灵活使用、军民航空管协同运行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基于飞行流的空域动态管理技术、基于空域的飞行流自适应技术、多层次空域和飞行流量相互匹配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设备平台

实验室现有主体科研用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配电系统、网络通信、科研条件等基础设施完善。实验室配备设备752台(套),其中大型设施设备49台(套),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空域与飞行流量协同运行管理仿真系统、机场终端区地面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域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地联合交通容量评估系统、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程序管制模拟机、雷达管制模拟机、轻型航空模拟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飞行程序仿真分析系统、图形矢量化扫描工作站、航空电子地图数据软件、雷达语音数据记录仪等,以及MAP Info软件、SIMODDEL软件、滚筒绘图仪、EASYFLOW软件、地理数据软件、服务器等。目前正在国家空管委和南航大的领导下,搭建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综合研究支撑平台,构建集信息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支撑、网络交互控制、基础环境支撑、理论研究支撑和应用研发支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支撑环境,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所需的仿真环境和辅助工具等。

5、人才队伍

实验室已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博士及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3人,科研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优异。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8人,40-49岁13人,30-39岁31人,20-29岁1人,40岁以下人数达到60%;职称结构为:教授及研究员9人,副教授24人,讲师20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及以上学历48人,占总人数的90%。实验室还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迄今共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53人、硕士200余人。

6、领导团队

(1)实验室主任。胡明华,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所长,国家空管专家,国家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国家空管“十一五”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研究,系统研究了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理论和策略,提出了机场、空域、航路和扇区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丰富了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面临的部分难题,主持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机场、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有效服务于我国机场和空管系统实际。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影响较大、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

(2)学术委员会主任。贲德,男,1938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行政管理专家。1964年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研究,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雷达,为突破相控阵体制尖端技术、填补我国相控雷达空白作出重大贡献。作为我国PD火控雷达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从1985年起先后主持了机载PD火控雷达体制样机、十号工程全波形PD雷达、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提高了我国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以及光华基金特等奖和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二、成果奖项

1、科技成果

实验室近年来科技成果丰硕,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空管重大建设、科研项目、军民航科研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横向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航路(航线)和终端区动态设计与评估平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终端区空域与交通流互适应关系研究”等;完成了国内20多个大型机场终端区及近80个区域/扇区容量评估工作;先后设计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业内技术先进的空域容量评估与运行仿真平台、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平台、空中交通协同运行管理平台等原型系统,以及中南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1-4期)、上海区域先进仿真与评估系统、西南流量管理系统和大连空域流量统计预测系统等空管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获得相关空管单位与业内专家的一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相关科技项目成果,实验室共取得发明专利16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四维航迹动态推测系统、尾随间隔管理策略生成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实现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和航路容量评估系统等5项行业技术转让;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重要检索论文百余篇;出版《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世界空管发展概况及趋势》等专业理论著作5部;发行空管行业重要刊物《国际空管咨询》共计32期,近20万字。

2、荣誉奖项

(1)获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颁发民航系统唯一“国家空域评估技术支持单位”资质,承担空域评估理论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参与国家空域规划设计、调整优化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等评估工作。

(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要包括: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区域多层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空域管理与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民用航空机场容量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地区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项目;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型机场及复杂空域系统容量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

第二篇:国家空管自动化实验室(四川大学)(写写帮推荐)

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3月1日上午,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四川大学。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林祥棣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游志胜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长徐唯临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国家空管委办公室、海军司令部航空兵部航管处、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成空司令部航管处、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民航西南空管局、教育部科技司军工处、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四川省科技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中国电科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航空航天学院、计算机学院、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主持。

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宣读了关于成立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员名单。四川大学图象图形研究所所长杨红雨担任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乐民院士担任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颁发了聘书。

随后,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对国家空管委以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长期以来对我校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出席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四川大学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的正式挂牌表示热烈的祝贺。

谢和平校长表示,挂牌成立的“四川大学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不仅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获建的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更是我国空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依托川大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现代交通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川大国防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川大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重点依托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成果转化平台,大力促进空管科技成果研究,紧紧围绕管制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管制自动化系统研发、空管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高水平、高层次的空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提高我国空管系统运行保障效能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相信四川大学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的正式挂牌成立,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学科和科研优势,全面提升我国空管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加快空管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学校国防特色学科建设,推动学校空管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将按照国家空管委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建设任务,坚持以国家空管重大战略需求为引导,努力汇聚高水平的空管科研团队,加快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空管领域创新人才,积极研究解决空管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力争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全面加快我国空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真正实现我国空管现代化、推动我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跨越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今天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仪式标志着国家空管科技平台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孟国平副部长就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的重大意义;二是要正确把握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三是要切实加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

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红雨表示,实验室将一如既往地在核心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不辜负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厚望,在国家空管委的领导下,努力开拓,积极创新,出思想、出技术、出成果、出人才、出建议,将空管自动化系统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行业领先的空管创新平台,为我国空管研究、建设、运行做好支撑与服务,为我国空管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揭牌仪式上,校长谢和平院士与孟国平副部长共同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这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四川大学。

最后,出席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共同参观了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三篇:国家实验室认可简介

国家实验室认可简介

1.什么是实验室认可

权威机构对某一组织或个人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

2.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2.1 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室认可

2.1.1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检测报告和(或)校准证书是实验室最终成果的体现,能否向社会出具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报告和(或)证书,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依赖和认可,已成为实验室能否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核心问题,而实验室认可恰为人们在对检测数据的信任上提供了信心。

2.1.2 实验室认可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A、发展贸易的需要B、质量认证发展的需要

C、公证活动的需要D、政府管理的需要

2.2 实验室认可的作用和意义

① 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最终达到法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承认,实现检测数据的双边和多边的互认。

②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对自己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承担全部责任。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度,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仅是证明企业具备了一个以质量为目标的生产过程的管理体系,而并不能证明最终产品的合格。如何向客户、向社会承诺自己的行为和每一件产品的质量呢?企业应当建立起自我评价、控制和承诺产品质量的体系,这就是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供方自我声明”。“供方自我声明制度”是企业向更高质量境界发展的必然,在欧洲国家这一制度被普遍采纳,其核心是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和客户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生产过程质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体系,实现对生产和销售产品质量的真实承诺。这是合格评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所谓 “质量无止境”。

③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互认检测结果,迎接“入世”的挑战。继1999年12月03日我国实验室认可制度已与亚太实验室合作组织(APLAC)的主要成员中的12个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之后,2000年11月我国实验室认可体系又与欧洲认可合作组织(EA)和南非、巴西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至此我国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国家和经济贸易地区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达成了互认协议。我国认可的实验室以及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校准数据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意味着我国质量认证制度又向国际化的要求迈出了一大步,实现了检验/校准质量体系的国际接轨,即所谓“质量无国界”。

因此,实验室认可益处综述如下:

◆ 检测/校准结果可以得到国内和国际上的承认

◆ 提高社会公众和工业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 向客户展示并保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 满足采购方和法规对检测/校准真实度和可信度的要求

◆ 为决策者提供可以信赖的检测/校准结果

◆ 提高实验室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在重大法律纠纷中能够获得更好更多的信任支持

◆ 提高一次检测/校准的成功率而节约成本和开支

◆ 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和(或)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 ◆ 增强了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信任;

◆ 获得与CNAL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与地区实验室认可机构的承认,有利于消除非关税贸易技术壁垒;

◆参与国际间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促进工业、技术、商贸的发展; ◆可在认可的业务范围内使用“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标志;

◆列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名录”,同时在“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网站电子注册、发布;接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监督审核,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

3.实验室认可的基本原则

3.1 自愿申请原则:指实验室自己决定是否申请实验室认可。

3.2 非岐视原则:指任何实验室不论其隶属关系、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只要能满足认可准则要求,均可一视同仁获得认可。

3.3 专家评审原则:指为保证认可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对申请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评审是指派训练有素的技术专家(主体为注册的评审员)承担评审工作,而非由政府官员来完成。

3.4 国家认可原则:指实验室认可仅由CNAL代表国家进行,获得认可的实验室,其技术能力和所出数据均可得到国家承认。

4.实验室认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组织落实

在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伊始,作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首先明确该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并成立相应的申请认可的机构专门负责实验室认可的联系、准备工作。

4.2 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

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关键,编制时应首先按照认可准则的要求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按照“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进行编写,其次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分工要明确,质量手册一般是对大的原则的叙述,程序文件则对某一项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4.3 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审核

质量手册颁布实施以后,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3~5%),质量监督员要定期(1~2个月)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内部质量监督,每隔一定时间(半年),质量负责人要组织内部质量审核,审核由经过培训的质量审核员担任。审核的依据是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按要素对相关的部门、单位进行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填写不符合项报告,编制内部审核报告。

4.4 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后,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或者用户对某一问题申诉较多,或者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由比较严重的不可操作性,这时要进行管理评审。评审的依据是内部审核报告、用户申诉报告、质量监督报告等。管理评审必须由最高管理者主持。

4.5 运行检查

运行检查是对实验室运行频率高,漂移性大的仪器设备在两次周检之间进行的检查,目的是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满足要求。如果可能,检查可多进行几次,并做出控制图,一目了然地反映仪器设备的变化情况。

4.6 现场能力测试

实验室认可评审中要抽取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能力测试,一般为申请项目的30%左右。方法有盲样测试、人员比对、留样再试等。实验室应按照评审员的要求进行试验,按规定时间出具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交评审员。

4.7 整改报告

实验室评审结束后,一般会留下数量不等的缺陷项或不符合项,实验室应召开专门的整改会议,对缺陷项或不符合项逐一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完成整改后,将整改报告上交评审组长。评审组长签字后上交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合格后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发校准/检测实验室认可证书。

5.目前的认可状态

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所认识和重视,截止到目前,已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委认可的各类实验室近5000家,而新标准ISO/IEC17025:2005采用后,已有更多的实验室已准备推行或正在推行该体系。详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网站(http://)

1.申请要求

① 实验室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没有变化时,仅在初次评审和复评审时提供)② 实验室现行有效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扩大认可范围时可不提供)

③ 实验室进行最近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报告(初次申请时提交)④ 实验室组织机构框图

⑤ 实验室平面图

⑥ 实验室所从事活动的说明,以及当实验室是法人实体的一部分时,两者关系的说明。

⑦ 对申请认可的标准/方法现行有效性进行的核查情况(提交核查报告)

⑧ 对申请认可的国外标准的核查情况(包括是否有国外标准、当国外标准未进行翻译时试验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外语理解能力)

⑨ 非标方法及确认记录(证明材料)

⑩ 对于初次申请认可和申请扩大认可范围的实验室,在申请范围内,至少参加一次CNAS或其承认的机构所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或CNAS承认的实验室间比对,或CNAS安排的测量审核活动,且获得满意结果的证据,或对于不满意结果能证明已开展了有效纠正措施的证据

⑾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提交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和评价)

⑿ 典型项目的检测报告/校准证书及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⒀ 量值溯源的描述(仅申请校准能力认可时提供)

⒁ 其他资料(若有请填写)

2.国家实验室认可流程

国家实验室认可主要分三个阶段:申请、评审、批准。

① 申请认可阶段:含实验室了解、掌握情况,索取有关文件,提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申请资料及上交申请费等具体事宜;

② 受理阶段: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上报资料后正常情况下三个月后受理安排认可评审计划,若评审任务高峰期可能后延;

③ 评审阶段: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选派评审员/技术专家,文件资料初审,评审组进场,现场评审,评审定论等项工作;

④ 推荐阶段:经评审组审查虽存在一般不合格项,经实验室整改可定为推荐通过,即现场宣布审查推荐通过,准许实验室将不合格项进行整改,上报待查验评议;

⑤ 资料上报阶段:实验室对现场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组长确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处审查,技委会评论审议,一般在每个月20~30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召开技术委员会评审会议;

⑥ 批准发证阶段:若实验室上报整改资料通过上述四个环节审议后,转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处排队制做认可证书及认可项目参数附表,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长签批后,方通知实验室领取认可证书。

第四篇:通用技术实验室简介1

通用技术实验室简介

通用技术实验室占地面积119余平方米,是一个主要涵盖“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制作、技术探究”等功能的技术专用教室,是一个能让学生亲历技术试验和制作过程,掌握技术试验能力和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实验室。其中技术设计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技术试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亲历技术试验过程,初步掌握测量、加工、安装、调试等简单的技术操作技能;技术制作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和物化的过程,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技术探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该实验室有微型钻床、车床各一台,砂轮机、砂带机各一台,金工、木工、电工等工具箱各四套,有实验装置四套,测试仪三套,实验箱及实验套件八套,各种模型十余种,可供全校学生使用,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技术素养。

第五篇: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简介

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湖北省在绿色轻工材料领域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胡圣飞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瞿金平院士。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目标为:围绕绿色轻工材料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延伸,研究推动车用轻质金属材料加工、绿色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轻质功能复合材料、天然纤维材料改性与加工等绿色轻工方向的产业发展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科学问题,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湖北绿色轻工材料的科技进步,为湖北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实验室将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绿色轻工材料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有总面积达到近26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近2000万元。

绿色轻工材料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原料易得、可再生;生产过程可控、能耗低;环境友好;涉及领域宽、产品多样,因此,绿色轻工材料在工业领域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色轻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将依托现有的研究平台,如材料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橡塑成型加工及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轻工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等,在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材料和清洁能源材料技术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

研究方向一:车用轻质金属材料加工方向

(1)轻质金属材料表面强化机理及技术

(2)轻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与力学行为

(3)轻质金属材料液态成型技术

研究方向二:橡塑材料改性与加工方向

(1)橡塑材料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

(2)橡塑材料强韧化

(3)橡塑助剂绿色合成及应用

研究方向三:轻质功能复合材料方向

(1)微纳米高强软物质复合材料

(2)离子性聚合物化学及功能材料

(3)新能源材料制备及应用

(4)多尺度孔隙复合材料

学校地位和优势

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主导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6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2个;有4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4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奖9项。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372项,其中“973”、国家科技重大与重点项目等28项,国家自科、社科、艺术基金240项(含国家自科重点、杰青和优青各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0多部;发表SCI论文900余篇、EI论文1600多篇;获授权专利1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9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技,与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长期合作,科技服务湖北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和专题报道。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置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专业之一。原专业名称是“热加工工艺及设备”,隶属机械工程学院。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7年本专业名称由“热加工工艺及设备”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0年来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146人,目前在校生195人(含2013级)。2016年5月,学校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机械工程学院并入新成立的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专业2014年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专业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车用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等科研平台。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占32.1%,副高职称11人,占39.3%;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占53.6%,硕士学位11人,占39.3%;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2人,占7.1%,36至45岁教师12人,占42.9 %,46岁含以上教师14人,占50%。专职教师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楚天学者计划1名,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经认定具备工程经历的教师有20人,占教师总人数71.4%,其中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1.4%。五年以下一年以上的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8%。

本专业专任教师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87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教材及学术论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207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25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等科技奖励共8项。

本专业设有材料基础实验室、铸造实验室和焊接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设备包括:金相显微镜、硬度计、热处理炉、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中频感应熔炼炉、铸造型砂试验仪、电焊机、电阻点焊机、激光焊机、搅拌摩擦焊机等,设备总值约1500万元,能够满足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铸造及焊接等专业基础研究的需求。

下载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式基金申请指南2012(大全)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2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六月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国家海洋局,是依托......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范文合集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11-01-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

    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安监总科技〔2008〕3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 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5篇范文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10万美元和等值的国内配套经费建设的。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委员会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首批确认为教......

    福建省运动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简介

    福建省运动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简介 福建省运动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由福建省科技厅于2008年8月审批建立,依托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学科建设。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福建省......

    09-发光学重点实验室简介20091223

    9、发光学重点实验室 一、建设实验室目的和意义 发光学是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发光学的核心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凝聚态物质中各种元激发的产生过程、电子的激......

    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申报条件[5篇范文]

    附件2 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申报条件 1.实验室依托单位须为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或在我国大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内资控股企业,或者内资占比重较大的民族品牌合资企业。......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试行办法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