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作文

时间:2019-05-13 12:3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教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教作文》。

第一篇:名师教作文

名师教作文

第一讲

作文并不可怕

我们的小朋友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

第二讲

语句要通 语气要顺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为了看日出,(我怎么样?)我常常早起。那时(怎么样?)天还没有大亮,(四周怎么样?)周围很静,(怎么样的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迷,(开宗明义,点明我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爱看书’这一个意思。接着,问自己:为什么会迷上书的?)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从哪里可以说明你是一个书迷呢?)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有多少书?)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些什么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怎么爱书的?)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迷上书以后,带来什么好处?)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能举个例子吗?)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第三讲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

作文要写出新意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

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如果他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妈妈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富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第六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应为“菠萝”。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看电影、唱歌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第九讲斟字酌句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

请看下面一句话:“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

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

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

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说,应是“习作”。

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似谦虚一点。如此一改,原句变成:“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写硬币落地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只有这样,妙笔方能生辉。

第二篇:名师带教活动

名师带教活动

带教老师:刘春烨,学员:刘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边形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边和角的基本特征。

师生准备:多媒体课件、1张长方形和1张正方形、方格纸、一副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游戏的形式激趣引新 出示一个信封,提问:猜猜我是长方形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教师设疑提问:信封中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观点呢?

2、探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1)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角的特征。

谈话:你是怎么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请大家想办法来验证一下。比一比: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长方形的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指明回答并上台演示)

(2)同桌合作操作,那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和同桌先来验证长方形的角。(3)交流的出: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游戏继续进行,引导思考: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

讲述:我们把相对的两条边叫对边,再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对边相等的? 量一量:用尺子量发现对边相等。

折一折:将长方形纸对边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学生边说边折)

小结:同学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相等,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长、宽)学生互相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观察引出当长和宽相等时,得到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

3、探究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你能用验证长方形的方法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吗? 四人一组,互相讨论、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指明讲述并演示验证的方法。

得出结论:正方形么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4、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区别。谈话: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

6、欣赏魅力图案。

三、引用拓展

1、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2、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四、全课小结

如果你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板书设计:

第三篇:名师送教总结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

与名师比 我们差在哪儿

小语二组

王燕 2016.5.18 与名师比,我们差在哪儿?5月11日下午参与了本次时煜、张力名师工作室送教英才的示范课和评课活动后,我受益匪浅。在发言环节中,我真想拿过话筒谈谈自己的感受。但我知道,自己目前无论是授课还是评课能力都与在座的名师和老师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做不到把教育理论与听课心得有机结合。即使鼓足了劲,最终还是没有举手。这次我听了张力工作室学员刘燕老师和我校张瑛导师的两节课,相比之下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而我平时的课就略显得照本宣科,缺乏自己对文本、对学科本身的系统认识。以两节语文课为例: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刘燕老师上的是二年级的课文《谁的本领大》,她能从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去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说说、想想等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进课文。和名师比,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张瑛老师的阅读指导课以课外阅读为内容,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方面着手,从自学生字新词、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表达方法、交流精彩片段、读出自己感受等六大板块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平时,我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但却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意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兴趣,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优美的琴声》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使阅读训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刘燕老师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非常适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只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出主动性。

四、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发现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刘燕老师和张瑛老师教学素养极高,极具亲和力,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微笑。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都是我所不具备的。

和名师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要想成为名师,我们需要更多的付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现在的我们是丑小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第四篇:名师送教下乡(定稿)

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这次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使我受到不小的触动。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有时候比起教师自身说一大段话效果要好得多。讲师团授课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得不让人叹服,他们的教学策略不得不让人大开眼界。耐心、等待、欣赏一个好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课堂教学中有时候需要耐心地引导,更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也许这一次的引导、这一次的等待、这一个欣赏的眼神、这一个表扬的动作将会激发出一个孩子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

首先,参加数学学科公开课教学的两位老师,尽管他们分别执教的内容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的特点:(1)注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情中开始新课学习,让孩子有了“我想学”的学习需求,整节老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快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轻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在探索获得知识和能力,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下课时同学们还沉浸在课堂氛围中,个个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专家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2)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形成,更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这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教材的挖掘非常深刻。(3)能将课堂中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陌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4)对学习的内容及时巩固、拓展,并且有创新的、阶梯性的设计练习。灵活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继续拔高知识层面,教师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5)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数学知识,而是将思想品质的渗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融为一体,使数学课不再单调、枯燥,而变得生动丰富起来。(6)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老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老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活动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照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与这些老师相比还相差甚远,面对自己长期代课的学生,认为直接从旧知复习到上新课就可以了,不必挖空心思来设计教学情境,所以很多时候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较少考虑学生的感受,还是老一套的我教你学,课堂气氛“僵硬”。在目标的达到上比较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而有些忽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在对教材的处理及练习拓展方面,虽然也注意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阶梯性的练习拓展,但仍然缺乏创新性的练习设计,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学科间的整合方面仍然比较缺乏,交流能力培养,思想行为教育还需要继续钻研,“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份”。在探究学习上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害怕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较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学习、总结经验,而是急切地去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结果。这些新课程的理念我也始终在学习、探索,但仍觉得在真正的实践中落实得不够。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照自己,才知道同为人师,我与他们的距离相差甚远。无论是新课程理念上,还是对教材的整合处理方面,都觉得自己做得比较肤浅。才真正体会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体会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勤于在实践中寻找经验,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拉近我与名师的距离,成为一个“会教”的老师。

正阳一学区

徐 露

2013年11月25日

第五篇:“名师送教”学习心得

省教育厅2012年“名师送教”学习心得

在这金色九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省教育厅开展的“名师送教”教研活动,我怀着一份渴望得到知识的心情来到了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这次活动的地点。来到这所学校,让我有种重温大学的时光与美好,处处闻花香,处处可见莘莘学子的风采与活力,他们的青春活力与勤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学校的学生们都很热情,很感谢宿迁高师给我们提更了一个如此优雅的环境。但是这次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几位教授和老师的精彩演讲,他们给我开启了一个新智慧的教育方法,下面是我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我们的开业典礼。典礼结束后第一场演讲的是李教授的《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的组织》讲座,李教授的演讲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在这以前我很害怕上打击乐课,因为我怕我控制不了课堂上的气氛,我怕孩子们会闹,我更怕的还是孩子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和抓住音乐的节奏感。但是听完李教授的演讲后,我深深的知道打击乐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一概逃避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始终不能解决一直困扰我的难题。在李教授帮我们分析问题之后,我深深的反思,仔细的去体会李教授的课题讲座,终于我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李教授交给我们让我们在课堂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倾听音乐,去观察音乐,去欣赏音乐,去想象音乐,去发挥音乐,去演奏音乐而不是让我们一味的主导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去享受音乐的过程。

在打击乐课中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导幼儿在打击乐过程中要懂得怎样去尊重同伴,怎样去和同伴共同合作,要注重集体荣誉感。还要懂得指挥的重要性,如何去跟上指挥,如何去抓住节奏。让他们知道合作所带来不同的震撼效果。李教授在最后还特别强调了老师在打击乐课中应注意的五点,对我们老师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话语。

第二场讲座是陈老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讲座。这是一节在以前科学课上所没有的收获与经验之谈。科学课是一节很吸引幼儿发挥与想象的课程,但是以前我的循规蹈矩,我的按部就班再加上实验少材料少、幼儿兴趣小,种种原因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很小。听过陈老师的这场讲座后,我豁然开朗,让我深深的明白,科学课是幼儿阶段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科学教育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能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陈老师的案例分析与探究,我从中也学会了应如何去引导帮助幼儿去上好一节科学课。陈老师教给我们上科学课的一些步骤与方法,我们都从中收获了许多。陈老师的讲座不仅教给我们如何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也萌发了我对科学课的好奇心。

第三场讲座是张老师的《女性的健康与营养》,这是一场关注女性健康的话题。张老师教给我们一些小妙招,让我们如何去保养,吃什么会健康等等,我们学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第四场是王老师的《0—3岁幼儿早教机构运营模式及课程设计》讲座,我也从中了解了一些关于早教的知识与课程,知道了早教最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次“名师送教”培训中,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各位教授与老师的精彩演讲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华与宝典,真的让我折服,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的被这知识与改革海洋所淹没,真希望时间能长一些。这一次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相信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这次所学的知识完全的运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很感谢教育厅组织的这场活动,很感谢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给我们提更的地点,很感谢给位教授与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以上是我这次在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下载名师教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教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范文)

    厚积才能薄发 虽然有过一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一年的教学经验并没有让我觉得今年的备课和教学会变得轻松,就像刘仁增老师提出”智能势差”,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心中便要......

    略读课文名师教(范文)

    虞大明《麦哨》教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

    名师送教新闻稿

    枫叶名师来送教 镇江校区引思潮 常言说:“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树叶间闪动精彩。”枫叶教育集团的名师,更是从枫叶众多优秀教师中评选出来的,此次集团总部派遣小学武媛......

    名师送教下乡[范文大全]

    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心得体会有幸参加这次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使我受到不小的触动。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名师送教活动感悟

    参加“名师送教活动”心得感受 人生规划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人生之海;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就是生命之舟。要使自己的生命之舟不在茫茫人生......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2010.11.8)

    “名师送教”听课心得体会 铁力市工农中心校王书岚 2010年11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和进修校组织的名师送教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三节展示课,一节名师课,还聆听了......

    名师送培送教活动主持词

    名师送培送教活动主持词尊敬的丁淑珍老师,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时值深秋,霜降节后,秋雨淅沥,天气渐凉,秋菊傲放,红叶飘香。美丽的xx美丽的岳中迎来了最尊贵最美丽的客人——xx市名师......

    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

    “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活动引领教师课堂教学 11月23日上午,唐山市名师讲师团骨干成员在市教育局师教处祁继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我区海港二中和海港中学深入课堂讲授了五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