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 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
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 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
――从扶贫开发的“甘肃经验”看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新机制的建设
阅读提示:
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比较容易脱贫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大都实现了脱贫致富,剩下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大都是扶贫开发的攻坚区和难点区,因此,我国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将会更加艰巨,难度也会更大。
一般而言,外出务工收入要远远高于贫困人口从事农业而获得的收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能够外出务工就业,往往就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贫困问题。
对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的地区,要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贾若祥
自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实施扶贫开发政策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近10年来,我国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经过国家扶持和贫困地区的自身努力,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到2009年,全国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59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8%。
甘肃省是我国贫困人口十分集中的省份,也是国家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1982年国家对甘肃省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所谓“三西”地区进行扶贫开发,正式拉开了我国规模化、系列化扶贫的序幕。在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的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到2009年底,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56万人减少到389万人,农村贫困面由37.2%缩小到18.72%,下降了近19个百分点。甘肃省51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比2001年增加1158元,年均递增8.7%。在甘肃省的平原地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绝对贫困的现象已基本得到解决。
目前,我国正处在上一个10年扶贫开发规划和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我国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所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的主要思路,对于合理编制和顺利推进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对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抓紧抓好的重要历史任务。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我们认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时候,贫困人口的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应该达到2000年全国平均的人均收入水平,贫困地区的人均GDP应该达到2000年我国全国的人均GDP水平。如果能够实现上述两个目标,我们认为到2020年的时候,我国就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人口和绝对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扶贫标准的适时调整对扶贫开发提出更高要求
在200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根据国家综合实力和扶贫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扶贫标准,即将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人群列为贫困人口,按此标准我国的扶贫对象大约为4007万人,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扶贫标准的调整,拓展了扶贫对象,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使更多亟待帮助的人群能够及时得到国家扶持。二是扶贫标准的调整,对扶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任务的重点要实现从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并举的转变,扶贫不再仅仅局限于脱贫领域,而是要实现在脱贫基础上的稳步致富。
(三)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要实现扶贫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
当前,国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的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培训等民生性服务也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扶贫也由原来的专项扶贫向全方位扶贫进行转变,扶贫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政府扶贫行政职能部门一家,很多相关部门都在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下实际参与了扶贫工作。比如现在的农村低保、新农合、农村饮水安全、通村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都涵盖了原来扶贫工作的很多内容,现在的扶贫开发,需要更好地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相关政策衔接好,形成政策合力,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领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现实,为下一步推进扶贫开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国经过近30年的规模化、系统化扶贫,成效十分显著,很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居民率先实现了脱贫和稳步致富,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原高寒区、极度干旱区、水土严重流失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区、革命老区或边境地区,比如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还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功能,如何一方面推进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并推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成为下一步推进此类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两大挑战。
对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比较容易脱贫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大都实现了脱贫致富,剩下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大都是扶贫开发的攻坚区和难点区,因此,我国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将会更加艰巨,难度也会更大。
当然,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一些极端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将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也会实现由保障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向保障贫困人口温饱并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致富转变,在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将会形成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因此,不断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确保我国下一个10年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作为我国实施规模化和系统化扶贫最早的省份之一,在国家扶贫开发中具有典型性。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个10年的扶贫开发,甘肃省通过对一些贫困人口集中的县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动态监管机制,力争做到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经过甄别的农村低保对象,力争做到应保尽保,通过救济式扶贫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对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转移培训等方面的扶持,通过开发式扶贫促其脱贫致富。通过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试点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既全面扶持,又做到因户施策,大大提高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国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结合产业化扶贫,重点抓好整村推进
产业化扶贫是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很好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的重要保障。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要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而且还要保障这些人口能够稳步走向致富的道路,与全国人民一道分享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实行产业化扶贫,还可以调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实现由以往被动扶贫向主动脱贫的转变,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单
一、零星的扶贫措施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为此,甘肃省在产业化扶贫和整村推进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全国首创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随后又以产业开发为主线,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针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特点和流域治理,通过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的扶贫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0年到2009年,甘肃省在392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与区域连片开发,还在31个县实施了“县为单位、连片开发”的试点,使扶贫工作中重点和难点地区开始得到实质性突破,为今后的扶贫攻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三)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发挥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很多的贫困人口集聚区,往往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虽然有很多的适龄劳动力,但是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这些地区丰富的适龄劳动力在转变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难以与市场对熟练工人的大量需求形成很好的对接。一般而言,外出务工收入要远远高于贫困人口从事农业而获得的收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能够外出务工就业,往往就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贫困问题。甘肃省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不断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继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工作的支持力度外,2007年开始,甘肃省扶贫办在全国首先启动了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劳动技能培训工程。2009年,甘肃省又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免费,并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从而加大了甘肃省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为促进甘肃省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注重扶贫与生态保护的结合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和修复重点生态地区的生态而进行的移民,就生态移民扶贫来说,是指将生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区不适合就地扶贫的居民搬迁出来进行扶贫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结合,实现富一方群众与保护一方生态的双赢。
目前,国务院已经原则通过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贫困人口,今后要根据国家财力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实现这些区域内人口的整体外迁。对生活在这些区域内暂时不外迁的居民来说,也要按照“点状开发”的开发模式,促进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内聚外迁”。对于甘肃省来说,需要推进生态移民的主要有三类:一是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二是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民;三是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需要避险搬迁的群众。上述区域有很多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或甘肃省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的地区,更难富裕一方人,因此,需要稳步推进生态移民,通过先行开展试点,以整村、整社整体搬迁为主,做到实施一个生态移民项目,解决一方人脱贫,改善一方生态环境,安置好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导报
2010.8.17
第二篇:个人成长靠什么
个人成长靠什么
一、要有良好的心态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进取心。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把自己看得低一些,把位置摆得正一些。要时常想一想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想一想应当为烟草行业做些什么,比一比自己的素质与工作职位的差距。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做到扬长补短,把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每一件具体工作中去。二是正确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不能因为有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得不到提拔而碌碌无为。不能斤斤计较做事,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要对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保持一种平和豁达、责尽心安的心态。三是提升党性修养,要有持久心。作为年轻人来说工作经历少,缺少体验复杂情况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机会,需要在组织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下,一步步地练好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
二、要勤奋学习
知识好比机器的“机油”,人没有知识这种“机油”就不能正常工作、成就事业。朱熹有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罗兰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要衡量一个人是否可靠,不是看他眼前职位高低,收入多少,而是看他是否随时在进修。一离开学校就停止进修的人,不会有光明的未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一个不断“加油充电”的过程,包括思想和机体。新的不断滋生,旧的不断被淘汰。作为年轻人,只有不断接受、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才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健康成长。因此,每一名员工,无论职务大小、学历高低,都应该牢固树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的学习理念,始终以一种“本领危机”的恐慌感和“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以丰富的阅历和较高的素质胜任肩负的使命。
三、要自我加压
我们在爬山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挑担的脚夫往往要比游客要快得多,这是因为他们肩上有担子,不用扬鞭自奋蹄。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大凡成长进步快的,往往是“白加黑”、“五加二”干出来的;大凡成长进步慢的,往往是仨饱俩倒、悠哉游哉混日子的。铁人王进喜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可以说,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奋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年轻人一定要善于自我加压、勇于自我加压。只有压力增大了,才能练好“身子骨”,提升“精气神”。当然,自我加压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化茧为蝶”的结果是美丽的。
四、要注意细微之处
细微之处往往更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智慧和气度,更能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一面。我们每天面对的可能是打电话、起草文稿、调查商户、统计数字等一些琐碎的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它实际上能反映一个人的风貌、作风、状态。我们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接听电话要规范,统计数字要准确,起草的文稿无疏漏。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不要好高骛远。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有做大事的机会。
五、学会沟通
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对成功人士的研究发现,“一个成功的人,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要学会沟通。沟通要及时,避免矛盾和误会在时间推移中日积月累而积重难返。沟通要注意时机,要在对方有空暇时间并且心情愉快愿意和你交流时才能达到沟通目的。沟通要具体,要让对方了解沟通的原因目的,才有助于对方理解你的行为和要求。沟通的语气要委婉,你只是在表明你的看法,争取别人的同意和支持,而不是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意见。
第三篇:保障安全生产靠的是狠抓落实
保障安全生产靠的是狠抓落实
为深刻吸取“7.23”事故教训,迅速稳定铁路运输安全局面,铁道部政治部、组织部24日下发通知,要求年底前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8月25日《新京报》)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已一月有余,惨痛的事实再一次警醒我们: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松懈。
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指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可以避免和防范的重大责任事故。而从已知情况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铁路系统在质量控制、调度管理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还与确保高铁安全运行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在高铁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铁路系统亟须在安全生产方面“补课”。
因此,铁道部强调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必须的。但应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是强调出来的,也不是通知要求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出来的。回顾历年发生的生产事故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安全生产责任制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写在本子上,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各层负责人不深入实际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形成了上面高度重视、下面应付了事的“头重脚轻”现象。
近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不少有关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至今安全生产事故仍然频发,主要是已确定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当前必须狠抓制度落实,切实纠正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纪律松弛、责任不到位的现象。
经验证明,安全问题一天都不能放松,一次都不能麻痹,一点花架子都来不得。只要在各个环节,各个关口都照章办事、严防死守,许多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别的地方和单位,但这绝不意味着自己这里就没有事故隐患。正确的态度是,别人“亡羊”我“补牢”。
搞建设、谋发展,切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钱不要命”。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守不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无论生产规模多大、增长速度多快、技术突破有多少,结果都只能归零。
具体到铁路安全而言,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铁道运输在年底前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更需要负责任地总结事故教训,建立铁路运营的长治久安机制。这一点,对于其他行业领域而言都是需要谨记的。
第四篇:反腐倡廉靠法律
谢谢主席!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反腐倡廉工作相继展开,但却收效甚微,一就发生了韩峰事件,钓鱼执法,文强,邓玉娇事件等案件。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思考要如何才能根治腐败现象,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开宗明义,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道德和法律谁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的现象,即指标又治本。
首先,从作用效果看,法律并不能根除腐败现象。
近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从上到下公布过若干个“不准”,制定了无数守则,但实施的效果如何,实践已经作出了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法律只能起到惩治作用,跟日新月异的犯罪比起来,法律总是慢了一拍。而且,在利益的诱惑下,总有人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据透明国际的调查,世界上贪污腐败犯罪中,仅有 4%的犯罪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另外96%的人都逍遥法外。可见,法律的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的。
其次,纵观腐败的成因,主要在于制度缺陷和道德约束乏力。
但是政府在反腐工作中却一味强调制度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政府要处于廉政的状态,一定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廉政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可见,道德才是根除腐败的根源。最后,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来看,道德是法律的内涵,法律发挥效力需要以道德为依托。从《汉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唐律疏议》到方今各国的宪法,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体系密切相关,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 —正义与公平,正是道德所确立的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方并不否认在廉政建设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是没有道德作为依托,如何保证法律的顺利实行呢?那些落马的高官,不正是因为道德缺失而试图去钻法律的漏洞吗?那些依旧逍遥法外的贪官,是否又是通过权势让法律“网开一面”呢?所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无法左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就无法产生代保证法律的公正,更无法切断腐败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反腐倡廉主要依靠道德。
第五篇:大成功靠团队
大成功靠团队 九招打造高效团队
【牛津管理评论-讯】《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名臣司马光“大匠无弃材、尺寸各有施”与清嘉靖名将杨玉春“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杨遇春用聋子当侍卫;用哑巴当情报员;用瘸子当炮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团队用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因材施教、用人所长。所以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团队所需要人才,正像国学大师翟鸿燊所言:“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领导者的价值在于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那么怎样培养人才,怎样打造高效团队? 什么是团队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车沙倒在地上,对地面的冲击是不大的;如果把一车已凝固成整块的混凝土倒下来,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团队管理就是把一车散沙变成凝固成整块的混凝土,将一个个独立的团队成员变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体,从而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
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必须要靠组织的力量,团队的力量,高效而有执行力的团队组织成了未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没有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组成的团队,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必难完成。同样,没有一个合作无间、积极进取的团队,企业的各项工作就难以开展,人与人的经历不同,追求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因此将一群人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团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就更难了。
有一句名言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敬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担责任。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合作就无法取得优秀的业绩。如何打造高效团队:
(一)、设计高效团队
在企业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也不像大多数人认为那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常常感觉好像无从下手。通常可以借助一些常见的管理工具来简化团队建设工作。团队成员自我的深入认识,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对工作的喜好、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的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游戏规则。
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幻想。
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以及在何时与何地取得相应的资源支持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怎样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很多企业团队建设中都容易被忽视,这可能也是导致团队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团队要高效运作,必须要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团队,这个团队运行成功与失败对他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将我们常常讲的激励机制引入团队建设,可以是团队荣誉、薪酬或福利的增加、以及职位的晋升等。
(二)、为员工提供深造的机会
只有一个懂得不断充实自我的学习型团队,才能在发展的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从学习的作用来讲:传统型营销团队的学习性意识不强,他们多满足固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很自觉吸取新知识,也不积极开展横向学习。而在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但是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做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队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队员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其实创新能力也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并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
(五)、团队分工与合作
企业的发展从内而言,经由创始人积聚松散个体到扩大群体规模直至组织结构、功能均衡发展的过程。则是随其进化演变规律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推动,其主动力源于内部循环供给能量。也就是说,团队领导人拥有教练、发动团体的能力;管理层拥有教练、发动部属的能力;员工拥有教练、发动自我的能力,最终形成上中下协调平衡、整体互动的运动态势。但各个阶层也要能对其他部门熟悉、了解,并能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否则制定的战略、战术只能是孤芳自赏,根本无法让其他部门实施运作。(六)、增强领导才能
增强和发挥领导的指导作用,首先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对团队成员起榜样和示范作用;其次,明确具体的工作质量、范围、工期、成本等目标约束;再次,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成员各自的作用。
(七)、充分发挥领导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首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员之间由于价值观、性格、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冲突,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局面,甚至出现敌视、强烈情绪以及向领导者挑战等各种情形。领导要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团队成员调整心态和准确定位角色,把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
其次,团队成员与工作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如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对团队采用的信息技术系统不熟悉等。领导要帮助团队成员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利于项目目标的及时完成。
再次,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团队与其他部门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需要领导与之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为团队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环境,并对工作进程以及工作目标与工作干系人不断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八)、充分发挥领导的激励作用
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严格的目标约束及多变的外部环境,领导必须运用各种激励理论对工作班成员进行适时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