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

时间:2019-05-13 12:2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

第一篇: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

材料工程系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50名(博士生导师48名),副教授41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导教师: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邵光杰、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陈业新、邓维、董远达、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沈嘉年、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蒋雪茵、施鹰、史伟明、王林军、夏义本、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等正副教授93名。

研究方向:

(1)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080502 材料学一: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3)080502材料学二 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下金属材料结构和性能间关系;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先进材料结构变化的新现象、制备材料的新工艺及开辟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腐蚀等与防护领域中的新应用。

(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并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等为主要方向。

(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招生人数:9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0物理化学(二)或841普通物理(二)或842材料科学基础

5. 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复试科目)

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联系方式:郭昀:021-56335357(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李谋成:021-56334167(材料学二);闵永安:021-56334194(材料加工工程一);钟云波:021-56336048(材料加工工程二)

教授名录-张捷宇 教授名录-洪新 尤静林 教授名录-丁伟中 教授名录-李重河

教授名录-邓康

教授名录-翟启杰 联系方式:电话:5633121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e-mail: qjzhai@shu.edu.cn

教授名录-鲁雄刚 联系方式:上海市延长路149号 上海大学275号信箱 邮 编:20007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电 话: +86 21 56335768 传 真: +86 21 56335768 E-mail: luxg@shu.edu.cn luxg@staff.shu.edu.cn

教授名录-操光辉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邮编:200072 Tel: 86-21-5633 7244, 86-*** Fax: 86-21-5633 2939 E-mail: ghcao@shu.edu.cn

教授名录-钟庆东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275信箱,邮编200072。联系电话(传真):021-56338244 E-mail: qdzhong@shu.edu.cn, qdzhong@hotmail.com, qdzhong69@sina.com.cn.教授名录-钟云波

上海大学上海市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275信箱,邮编200072。联系电话:+86-21-56336048 传 真:+86-21-56335409 E-mail: yunboz@staff.shu.edu.cn, yunboz@mail.shu.edu.cn

朱丽慧 吴晓春 卫品官 侯旭 黄奇 史文 华勤 张捷宇 张玉文 郭海亮 闵永安 谈定生 宋长江 王欢 李莉娟 汪学广 邹秀晶 屠挺生 尤静林 洪新 陈蕾 蔡国华 席慧霞 韦习成 任维丽 李仁兴 高玉来 李谦 王保军 罗娟娟 王武荣 吴成章 蒋留全 姚德伟 王惠娟 沈国兴 邓康 王兴庆 陈月娣 符仁钰 周国治 丁伟中 施红娟 任忠鸣 金曼 周路海 操光辉 董卫麟 耿淑华 李秋菊 李慧改 王媛媛 张梅 陈卓 郑红星 郭艳玲 邵光杰 何丹明 郑少波 郭曙强 钟云波 徐向红 陈萌 杨弋涛 李喜 汪宏斌 吴永全 雷作胜 李麟 何燕霖 李重河 张恒华 钟庆东 李雪勇 冷海燕 王春燕 鲁晓刚 程红伟 余建波 李霞

材料工程系

丁伟中 博士,教授、博导

专业特长: 冶金热力学

研究方向:钢液精炼与熔融还原、强物理场下的冶金反应

任教课程:“冶金过程热力学”

研究成果: 锰系合金的热力学平衡、硅系合金精炼、竖炉型反应器熔融还原方法生产不锈钢母液

联系电话: 56333501(办公室:日新楼415)E-mail:wzhding@shu.edu.cn

符仁钰 副教授,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金属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 金属材料的强韧化研究与应用;汽车工业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汽车用悬架弹簧钢 任教课程: 热处理工艺学、热工仪表及自动控制(本科生)、金属材料组织控制(硕士生)

研究成果: 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上海市产学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Intel 优秀教师奖

联系电话: 56338014(办公室:金属楼406)E-mail:fury@staff.shu.edu.cn

高玉来 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特长:冶金、材料、铸造。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软磁材料、金属凝固。

任教课程:《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结晶及组织控制》、《金属凝固》。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Robert Bosch Foundation 1项,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项、上海市AM基金1项、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1项等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次。

联系电话:56332144(办公室:日新楼402)E-mail:gaoyulai@163.com

郭曙强 副教授

专业特长: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冶金新技术开发

研究方向: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任教课程:高温冶金原理、冶金工程概论、钢铁冶金学、精炼技术,冶金过程优化

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

4、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

联系电话:56336048(办公室:日新楼707)e-mail:sqguo@mail.shu.edu.cn

何燕霖 博士,副教授 专业特长: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

研究方向:高性能铁基材料的计算机合金设计

任教课程:辅导过本科生《固态相变》和研究生《材料热力学》

研究成果: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进入SCI、EI检索系统6篇。获2005年度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第三作者)。

联系电话:56331472(办公室:金属楼410)e-mail:yanlinhe@mail.shu.edu.cn

洪 新 研究员,博导,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冶金过程模型与仿真、冶金资源综合利用

任教课程:冶金过程模拟、冶金设备等。

在研课题: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加项目2项。

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与验收项目6项、1997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项。

联系电话:56331176(办公室:日新楼417)E-mail:xhong@mail.shu.edu.cn

雷作胜 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特长:冶金工程,电磁材料制备

研究方向:连铸、电磁连铸、凝固

任教课程:传输原理(本科),电磁冶金学(工程硕士)

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8篇。

联系电话:56335470(办公室:日新楼709)e-mail:lei_zsh@staff.shu.edu.cn

李谦 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特长:研究纳米复合材料,有色金属功能材料,微波化学,金属基催化剂等。

任教课程:冶金动力学

研究成果:教育部2006 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启明星”、上海市纳米专项及企业委托课题多项;并参加“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课题。申报发明专利10 项(已授权3 项),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 篇,SCI 收录39 篇,EI 收录40 篇。联系电话:56338065(办公室:日新楼212)e-mail:shuliqian@shu.edu.cn

鲁雄刚 博士,研究员,博导, 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从事高温冶金电化学及冶金新工艺研究。

开展的工作: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金属液无污染脱氧的新工艺;金属氧化物直接制备金属新技 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专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项目近20项。

研究成果:已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十五项,发表论文近百篇。

联系电话:56335768(办公室:日新楼413)E-mail:luxg@shu.edu.cn

任维丽 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特长:钢铁冶金,材料学

研究方向:材料电磁制备,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热电材 料

任教课程:新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金属凝固原理

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5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8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进入SCI检索系统二十篇。

联系电话:56335470(办公室:日新楼709)e-mail:wlren@staff.shu.edu.cn

任忠鸣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专业特长:冶金、材料科学与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凝固,电磁场应用,材料电磁加工

任教课程:凝固理论与连铸技术

科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30余项,开展了超导强磁场下凝固制备新材料、电磁连铸、电磁净化金属液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

联系电话和传真:56331102(办公室:日新楼705)

e-mail: zmren@mail.shu.edu.cn,zmren@staff.shu.edu.cn

邵光杰 材料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金属材料及强韧化

研究方向:新型铝合金材料研究、汽车用特殊钢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强韧化研究

任教课程:“金属材料学”等

研究成果:汽车拉索高强度钢丝研制、低碳双相钢钢丝研究等

联系电话:56331178(办公室:金属楼208)

传真:56333080 E-mail:gjshao@staff.shu.edu.cn 施 雯 博士、教授

专业特长:材料科学与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与模具材料、材料摩擦学、表面改性

任教课程:传热学、专业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双语)

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

3、参与完成科研项目8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进入EI检索系统五篇。

联系电话:56334194(办公室:日新楼511A)e-mail:wenshi28@staff.shu.edu.cn

史 文 博士、副教授

专业特长: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相变诱发塑性钢板

任教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研究成果:相变诱发塑性钢板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10余篇、主编教材一本

联系电话:56332127(办公室:日新楼515)e-mail:awenshi@online.shu.cn

杨弋涛 博士,教授

专业特长:材料加工工学、铸造

学历: 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加工工学博士(1997年)研究方向:半固态成形、数值模拟、铸造材料等 开设课程: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现代铸铁等

主要成果:用中、日、英文发表60余篇刊物论文和30余篇会议学术论文(其中国外会议23篇),三大索引收录50余篇次,单独完成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作编写出版本科教材1部,获日本铸造工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小林奖(第一作者)以及多项教学奖。先后主持过11个国内外科研项目,申报及其获得10项专利。国内外学术兼职有中国铸造学会理事、日本铸造工学会外国会员、中国铸造学会压铸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铸铁及熔炼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铸铁》杂志编委、第69届世界铸造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等。详情可浏览个人主页:http://202.121.199.249/ytyang/。

联系电话:56334465(办公室:日新楼513)E-mail:yyt@staff.shu.edu.cn

尤静林 博士,研究员

专业特长:冶金工程、应用化学和结构化学

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熔体物理化学和高温拉曼光谱

任教课程:熔体物化、冶金熔体热力学模型和光谱分析

研究成果: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其它基金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SCI检索系统收录近四十篇。

联系电话:56331482(办公室:日新楼303)E-mail: jlyou@staff.shu.edu.cnjlyou@163.com

汪宏斌 博士,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纳米化;模具钢及其热处理、表面处理;生物陶瓷材料

任教课程:金属材料物理性能

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1项, 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十多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进入SCI 检索系统五篇。

联系电话:56334465(办公室:日新楼513)e-mail:whb@staff.shu.edu.cn

韦习成 研究员,博导, 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摩擦学、材料学

研究方向: 摩擦学性能优化及其表面处理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塑性变形机理研究;无铅焊料及其焊点可靠性。任教课程: 焊接工艺基础、材料保护技术及工程设计。

研究成果:近3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重点、基础项目6项。现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分项负责人,参与1项Henkel上海项目。获得1项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科学研究员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6项。

联系电话及传真:56331377(办公室:金属楼412)e-mail:wxc1028@staff.shu.edu.cn

吴晓春 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导,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 材料科学

研究方向: 工模具钢的研究与应用、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研究: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与分析:内耗、电阻

任教课程: 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新型模具材料金属物理性能、失效分析

研究成果: 本人近年来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基金一项;承担完成省部级基金一项、上海汽车基金一项;现承担的项目有:瑞典Uddeholm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中瑞国际合作项目,上海五钢项目,美国GM项目等五项科研项目;完成相关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率先研制出易切削非润质塑料模具钢,首次采用音频内耗揭示Fe-Mn-Si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特性、大型进口模具的表面处理研究与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联系电话:56331461(办公室:日新楼511B)e-mail:xcwu@staff.shu.edu.cn

吴永全 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特长:钢铁冶金、计算物理、散射光谱

研究方向:冶金熔体物理、界面动力学、布里渊散射

任教课程:冶金热力学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宝钢集团横向课题4项;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1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次。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

联系电话:56332144(办公室:日新楼301)e-mail: yqwu@staff.shu.edu.cn oryqwu@shu.edu.cn

翟启杰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钢铁冶金、铸造

研究方向:金属凝固、连铸新技术、铸造合金及材料

任 职:校长助理、学科办主任

学术任职:先进凝固技术中心主任、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和《钢铁》、《钢铁研究学报》、《China Foundry》等10种学术期刊编委会副主任或编委。

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企业协作项目50余项,提出了磁致振荡等10项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新技术,开发出离心铸造双金属复合辊圈等9项新产品,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进步奖5项,有11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培养了9名博士、26名硕士。

联系电话:56331218(办公室:日新楼411)e-mail:qjzhai@shu.edu.cn

张恒华 博士,教授,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金属材料

研究方向: 铝合金材料强韧化(半固态成形)、汽车材料情报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强韧化(齿轮钢、钢板)

任教课程:金属力学性能

研究成果: 发表齿轮钢强韧化、化学镀、激光表面改性、穆斯堡尔效应等,铝合金半固态成形论文近60篇,主持和参与完成项目十多项。

联系电话:56331911(办公室:金属楼410)e-mail:hhzhang@mail.shu.edu.cn张捷宇 博士、教授,博导

特长:冶金物理化学

方向:工业过程计算机模拟及优化、相图与相图热力学、冶金新工艺新流程研究

课程:“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动力学”等

成果:热风炉优化设计、双辊薄带连铸布流系统优化设计等

联系电话及传真:56337920(办公室:日新楼711)E-mail:zjy6162@staff.shu.edu.cn

郑少波 博士,高级工程师

专业特长: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熔融还原、纯净钢冶炼及冶金过程模拟

任教课程:冶金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完成了 宝钢集团5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联系电话:56331482(办公室:日新楼303)e-mail:sbzheng@staff.shu.edu.cn 钟云波 材料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导,中共党员

专业特长:冶金工程、材料电磁加工

研究方向:金属熔体净化、强磁场下材料制备

任教课程:金属凝固原理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等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6项;

3、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被SCI、EI收录17篇次。

联系电话:56336048(办公室:日新楼707)e-mail: yunboz@staff.shu.edu.cn/yunboz@263.net

朱丽慧 材料工程系副主任,博士,教授

专业特长: 材料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的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 新型耐热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任教课程: 材料表征技术

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已被EI收录10篇。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项 联系电话: 56331462(办公室:金属楼412)e-mail:lhzhu@mail.shu.edu.cn

第二篇: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吴群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48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吴群琪,男,汉族,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56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连南县。工学博士。现为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取大学前,先后在广东省连南县上山下乡、参加工作。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在西安公路学院运输管理系、经济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主要学术简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运输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6月,就读于西安公路学院运输管理工程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2000年6月,就读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2002年先后到德国、美国考察,1999年到日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修。

1983年获助教任职资格;1988年获讲师任职资格;1993年获副教授任职资格;1998年获教授任职资格。1994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9人。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14人,博士生8人。

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过基础会计学、经济活动分析、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会计理论动态、高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学、高级管理会计学、运输系统专论、运输经济专论、物流经济专论等课程。

主要学术成就和获奖、称号:先后主持(含第二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6项、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其他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2项。目前主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1项为子课题),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领域重要在综合运输、交通经济、运输经济、物流经济、道路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

主编出版著作3部,参编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道路运输发展政策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公路主枢纽投资体制及运行机制”获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获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1993年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200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3年被遴选录入交通部软科学研究人才、专家库。

联系电话:029-2334528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雷达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734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雷达,男,1953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长安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担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公

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交通系统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党建研究会理事,《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等学会和学术职务。

研究领域及方向:

近年来主要从事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法规、高校德育与党的建设、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法规、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主要学术业绩:

近年来发表《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规范与路政执法规范》等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在机遇与挑战中崛起》、《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机遇、改革、实践》等著作(教材)五部,承担“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发展战略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赵祥模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58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赵祥模

赵祥模,男,1966年8月出生,教授。1987年9月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后一直在长安大学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期间先后在长安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担任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并兼任长安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或方向

1、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测控技术及应用;

2、交通信息化技术及ITS;

3、智能测控技术及其在交通中的应用。学术简历 [暂无资料]

学术及科研成果

1、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重大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交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三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在国内交通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3、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收录5篇,10多篇论文获各级学会奖励;

4、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6部。联系方式

E-mail: xmzhao@chd.edu.cn Tel: 029-82334356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吕忠达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20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吕忠达,男,1963年11月生于浙江奉化市,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安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公路桥梁学会副理事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吕忠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1989年10月任教于西安公路学院基础部工程力学教研室;1988年1月获上海理工大学振动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10月~1995年7月从事宁波市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的建设工作;1995年7月~2001年6月任职于宁波市兴业大桥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总经理、总工程师组织了招宝山大桥主梁断裂事故后的永久性处治方案制订、局部主梁拆除、保留结构加固、主梁重建的一系列技术方案研究、制订及实施,亲自制订了永久性处治总体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大桥已于2001年4月底建成,2001年6月8日正式通车,社会效益显著;2001年6月至今任职于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国家重点工程,作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工程技术难度大、施工复杂、大桥科技含量高,将创造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吕忠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为杭州跨海大桥的科技项目(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总负责人,正在开展多面科研工作,有2项已完成项目分别获浙江省和宁波市科技进步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刘永健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61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刘永健,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于江西婺源。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桥梁工程、结构工程。

目前研究方向:①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②钢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与养护技术,③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监控,④中小跨径涵结构。

社会任职:

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理事;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

曾经主持承担的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浙江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十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

现主持承担的项目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工程科研与合作研究项目“独斜塔组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的动态跟踪研究”、“自锚式钢箱梁悬索桥施工监控理论研究”、“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养护对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计算方法与桁架极限跨度研究”等。

获得奖励(科研及其他)

先后获湖南省建设进步壹等奖(1996)、湖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997)、湖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2003)和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贰等奖(2005)各一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主编《钢结构学习指导》,参编《钢结构设计原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等教材和标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Research on Residual Static Bearing Capacity of Tubular T-joints with Fatigue Damage”(ISTP)、“单边索斜塔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塔梁根部应力分析”、“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试验研究”(EI)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电话 029-82337253;*** E-Mail STEELLYJ@126.COM; STEEL163@163.COM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姚玉玲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83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姚玉玲,女,汉族,生于1962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人,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4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晋升副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主讲“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桥梁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公路工程定额原理与概预算”、“施工企业管理学”、“桥梁工程”、“公路养护与管理”、“网络计划技术”、“公路工程监理”等课程;编著《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参编《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学》、《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学》等教材,公开发表“网络计划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研究”、“中国公路建设采用BOT方式的研究”、“基于非关键工序组的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等论文;参加“高速公路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仿真系统研究”、“甘肃省201线沥青路面质量监控”等课题研究。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窦明健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29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窦明健,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公路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1955年生,籍贯四川省宜宾市,1982年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长安大学2001级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路灾害及道路病害防治、特殊地区道路、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主编高等学校教材《公路工程地质》(第三版),参加编写公路工程监理培训教材《监理概论》,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2次,现主持国家西部交通科技项目“水、热、力耦合效应与路基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国公路自然区划〉体系框架研究”等课题4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科研课题3项,科研经费充足。

办公室电话:029-82334452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周伟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589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周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任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院长,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代表,西安市劳动模范。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学科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交通工程,交通经济。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及其它横向科研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80多篇,出版专著5部,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厅局级奖四项。

是我国“公路网规划总量控制法”理论地主要创立人之一,被誉为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一大流派,得到 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被广泛推广应用。社会兼职: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励委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沙庆林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236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沙庆林,男,1930年5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生导师。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毕业。1957年6月莫斯科公路学院公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8年8月至1974年1月赴国外参加援助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的公路建设,并任技术负责人;1974年5月至1979年9月,作为工作组成员,代表交通部赴索马里、苏丹、马达加斯加、赞比亚等国家解决公路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沙庆林院士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共主持完成了12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有两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两项获国家级奖,6项获省部级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创新。特别是在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方法,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对半刚性材料

组成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对半刚性路面裂缝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据此完成的规范、规程和著作不但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创造性,而且适时指导和引导我国公路路基路面建设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近几年来,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他先后参与了京津唐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等10多条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他的杰出成就和学术造诣使他早已成为我国公路路面学科和路面工程的著名专家,并于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他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沙庆林院士现为交通部技术顾问,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徐岳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148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徐岳,男,陕西乾县人,195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陕西省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基本理论、桥梁耐久性、大跨径桥梁工程控制、桥梁安全维护与管理。累计主持完成国家、省部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与教学成果壹等奖1项、贰等奖2项,其他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1篇、EI收录10余篇,出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高速公路立交工程》学术专著2部,主编(主审)和参编高校统编教材5部。其中:完成的交通部项目“公路桥梁可靠指标、设计分项系数、荷载组合与组合系数研究” 成果已被纳入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并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贰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旧桥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与推广应用”,对我国30年来的相应工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形成了“旧桥承载能力评定技术规程”、“旧桥检算指南”及“旧桥加固指南”等旧桥加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已通过交通部鉴定,且相关规程、指南将做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施行;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分别获甘肃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贰等奖、中

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在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完成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壹等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王秉纲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456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王秉纲,男,辽宁省人,1934年1月出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王秉纲教授1958年8月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道路工程专业,曾任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40余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余名。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卓越的贡献。

王秉纲教授现为《中国公路学报》主编,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我国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主持过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几十项,主要有“复合式路面设计 与施工技术”、“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修筑技术”、“高速公路养护投术与标准”、“跨越构造物路面及桥面研究”、“高原多外冻土地区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等,其中多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参加多部设计规范的编写与评审工作。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登良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472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张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张登良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深造,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

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任教。4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钻研开拓,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

张登良教授出版专著5部,多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项科研项目中有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与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他先后担任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组副组长。1989年,他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7年3月,荣获交通部首届“吴福--振华”教育奖励基金中的特别贡献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折学森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97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安公路学院公路系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岩土工程。目前研究方向:①路基工程;②特殊土路基工程;③路基边坡稳定性与防护 曾经主持承担的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了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沙漠地区路基边坡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天津市交通科技项目“软土地基沉降控制设计新方法的研究”、青 海省交通科技项目“青海省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研究”、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西闫公路过饰黄土路基处理研究”等十余项。

现主持承担的项目

目前正在主持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土石混填路基施工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及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毛乌素沙漠地区特殊路基处理技术研究”、“黄延高速公路不良地质工程技术研究”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奖励(科研及其他)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出版了《软土地基沉降计算》专著一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饱和粘性土地基的三维沉降计算”、“路基涵洞的土压力计算”、“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高边坡设计”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电话 029-82334839

E-Mail shexuesen@sina.com

折学森,男,汉族,陕西绥德人,出生于1956年4月。1996年6月西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登良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241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张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张登良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赴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深造,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任教。4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钻研开拓,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

张登良教授出版专著5部,多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项科

研项目中有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与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他先后担任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组副组长。1989年,他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 特殊津贴,1992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7年3月,荣获交通部首届“吴福--振华”教育奖励基金中的特别贡献奖。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沙爱民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882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沙爱民,男,1964年元月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经历。现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兼校图书馆馆长,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交通部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试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部行业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

会常委。

沙爱民教授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及建筑材料研究,立足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围绕公路建设与养护中出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在路面材料基础理论尤其是稳定土原理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部委级纵项课题十余项。目前正承担着

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以及交通部行业规范修定专题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0余项。以第一设计人身份获国家专利四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十几篇被EI、俄国文摘“РЖ”等收录,多篇论文分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交通部优秀科技论文、陕西省公路学会等优秀论文奖出版科研专著四部,专著《半刚性路面材料结构与性能》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图书馆收藏。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 “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入选 “交通部直属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和“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第三篇:上海大学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历史学类

历史学

哲学类

哲学

工学类

工业设计

影视艺术技术

土木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及工艺学

金属材料工程

机械类

电气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层次

专业名称

本科

本科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建筑学

本科

环境工程

本科

生物医学工程

本科

材料类

本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自动化

本科

包装工程专业层次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生物工程类

机械类(中外)

冶金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类

机械电子工程

生物工程类(中外)

信息工程

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绘画

艺术设计

艺术学

日语

本科

生物工程

本科

城市规划

本科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电气信息类(中外)

本科

通信工程

本科

本科

广告学

本科

艺术设计学

本科

雕塑

本科

动画

本科

英语

本科

新闻学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文科学试验班

法学类

法学

法学类

理学类

材料科学类(中外)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化学

微电子学

材料物理

理学试验班类

物理学类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材料科学类

物理学

文科试验班类

本科

中国语言文学类

本科

社会学

本科

本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应用物理学

本科

理论与应用力学

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医学信息学

本科

理科试验班

本科

化学类

本科

数学类

本科

数理基础科学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管理学类

经济学类

会计学

游旅管理

市场营销

档案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展经济与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财务管理

经济学类(中外)

金融学

财政学

经济学类

本科

工程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类(中外)

本科

工商管理类

本科

管理科学

本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外)

本科

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

经济学

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经济学基地班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第四篇:上海大学环化学院导师资料(模版)

傅家谟(Fu Jiamo),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环境 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国际论文 60 篇,专著 6 本。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 7 项,省部委级奖 15 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人)、二等奖(第一负责人)等。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三等奖(1999 年)各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年)、一等奖(2003 年)各一项,均为第一负责人; 2003 年获何梁何利奖。自 1992 年以来,主要从事以研究大气、水和沉积物等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优控有机污染物,或称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分布特征、迁移、转化与治理技术;主持并组织研究开发了以“水杯子”为品牌的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培养博 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60 余 名。

刘元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电话和传真:021-66135275;电子邮箱:yliu@pku.edu.cn

学术经历:

1948-1952 本科,燕京大学化学系

1952-1984 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1980-1981 访问学者, 美国Lawera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1984-教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987-1988 访问教授,瑞士 Paul Scherrer 研究所 1992-2004 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

1993-1995 主席,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放射化学与和技术委员会 2006-教授,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 所所长

研究兴趣:

1.纳米化学与纳米生物学

研究富勒烯,碳纳米管等材料的化学修 饰,生物分布及毒性;研究富勒烯和碳纳米管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比如,肿瘤靶向、免疫调节、生物传感器等。

2.加速 器质谱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Bio-AMS)

研究有毒小分子(例如尼古丁、甲酸、MTBE、丙烯酰胺等)在动物体内与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的加合作用,判断小分子的基因毒性。

现任学术性职务: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 系教授,2000-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

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国际委员会副主 席,2002-中国高放核废物处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6-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2008-

近期代表性论文:

1.Wang HF, Liu YF*, Zhao YL* et al., Biodistribution of carbon single-wall nanotubes in mice.J.Nanosci.Nanotech.4, 1019-1024(2004).2.Liu YF, Wang HF, Nanotechnology tackles tumour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 20-21(2007)3.Deng XY, Jia G., Wang HF*, Liu YF* et al., Translocation and fate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arbon 45, 1419-1424(2007).4.Yang S-T, Sun HF*, Wang HF, Liu YF et al., Biodistribution of pristin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vivo, J.Phys.Chem.C.111, 17761-17764(2007).5.Yang S-T, Wang HF*, Sun Y-P*, Liu YF et al., Covalently PEGylated CNTs with stealth character in vivo, Small 4, 940-944(2008).6.Zhu JD, Sun HF*, Ma J*, Liu YF et al., Tumor-inhibitory effect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fullerol C60(OH)n, Small 4, 1168-1175(2008).孙俭 教授,博士

主要经历

198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工系。1984-1991在原化工部情报所任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并于1988年参加中央讲师团赴云南支教一年。1991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在南伊里诺大学机械工程系、1998年在伊里诺大学环境工程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4年在美联合技术公司任科研工程师、主任级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研究领域与成果:

包括吸附和吸附材料、分离膜设计和应用、催化和反应动力学,从事过的课题有吸附剂合成、天然气和氢储存、分离膜除二氧化碳和空气除湿、光催化除甲醛、物理吸附和自再生法除室内挥发有机物、抑制燃料电池碳极腐蚀、燃料加工用贵金属催化制氢工艺、膜反应器、洁净媒、燃料脱硫、柴油机尾气脱硝脱硫等。参加历年专业学术会议、汇报科研成果,并在国际知名科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7篇论文,在汽油脱硫领域享有两个美国专利。1999年起成为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的成员。

业务与爱好:

目前主持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科研领域包括传统能源的新技术开发、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材料和工艺、和新一代工程塑料的开发应用。业余爱好包括宗教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球类活动、欣赏有旋律的音乐和练习陈式太极拳。

陈 捷 博士,教授,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150信箱 邮编:200444 电话:66137476 传真:66136908 邮箱:jchen@shu.edu.cn

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上海科技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日本近畿大学理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2001年间曾应邀先后多次赴美国、日本及韩国等进修及合作研究。

1982年进入上海科技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上海大学化工系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Journal of Radiation Industry(韩国)编委、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委。现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是水凝胶、智能水凝胶,如:温度及pH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改性及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

获奖及荣誉:

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辐射交联水凝胶创面敷膜的研究”(排名第二); 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吴蕴初专项奖励基金提名奖; 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主要成果: 在水凝胶(及智能水凝胶)的研究方面及高分子材料的辐射改性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获专利多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曾3次应邀在国际生物材料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焦正 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工作副院长

电话: +86-21-66137803 传真: +86-21-66137803 邮箱: zjiao@shu.edu.cn

课题组主页: http://environ.shu.edu.cn/jiaozheng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2002年至2003年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COE研究员,2004年法国科学院微电子与纳米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目前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奖励

 2006年

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  2005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

主要论文

1.Xiaoyan Liu, Xiufang Ren, Xiaoyong Deng, Yinan Huo, Jiang Xie, Hai Huang, Zheng Jiao*, Minghong Wu, Yuanfang Liu, Tieqiao Wen, “A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Response to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2010, 2010, 31, 3063-3070.2.Haijiao Zhang, Qixia Luan, Wenting Chen, Yanli Wang, Minghong Wu,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hrough surface unpaired electrons”, Nanotechnology, 2010, 21, 085709.3.Xiaoyong Deng, Dongmei Xiong, Yanli Wang, Wenting Chen, Qixia Luan,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Minghong Wu, “Water Solubl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Enhance Peritoneal Macrophage Activity In Vivo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0, online proof.4.Yanli Wang, Jia Wang, Minghong Wu, Xiaoyong Deng, Tieqiao Wen, Chunying Chen, Haijiao Zhang, Yuanfang Liu, Zheng Jiao*, ”Internalization, transloc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ilica-coate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neural stem cel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0, online proof.5.Minghong Wu, Wenyan Shi,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Jie Chen, Side Yao, Guoji Ding, Jiamo Fu, “Photolytical Property of L(+)-α-phenylglycine in aqueous solutio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10, 8, 25-31.6.Yanli Wang, Jia Wang, Minghong Wu, Xiaoyong Deng, Tieqiao Wen, Chunying Chen, Haijiao Zhang, Yuanfang Liu*, Zheng Jiao*, ”Internalization, transloc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ilica-coate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neural stem cel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3), 2088-2091.7.Yanli Wang, Jia Wang, Xiaoyong Deng, Jiao Wang, Haifang Wang, Minghong Wu, Zheng Jiao*, Yuanfang Liu, “Direct Imaging of Titania Nanotubes Located in Mouse Neural Stem Cell Nuclei”, Nano Research, 2009, 2, 543-552.8.Bing Zhao, Yong Jiang, Haijiao Zhang, Haihua Tao, Mingyang Zhong, Zheng Jiao*, “Morphology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coated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89, 462-466.9.Xiaoyong Deng, Fei Wu, Zhen Liu, Man Luo, Ling Li, Qingshun Ni, Zheng Jiao*, Minghong Wu, Yuanfang Liu, “The splenic toxicity of water solubl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mice”, Carbon, 2009, 47, 1421-1428.10.Minghong Wu, Wenyan Shi, Yanli Wang, Zheng Jiao*, Jia Wang, Guoji Ding, Jiamo Fu, “Degradation of halogenated benzenes in the solution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metho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09, 30(2), 191-197.11.Haijiao Zhang, Gang Liu,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Zheng Jiao*, Minghong W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dS Nanorods Prepared by γ-Irradi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24(1), 227-236.12.Zheng Jiao, Haijiao Zhang, Minghong Wu, Huijiao Guo, Jia Wang, Bing Zhao, Guoji Ding, “AFM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cale Al2O3 pattern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2009, 20(2), 177-180.13.Haijiao Zhang,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Zheng Jiao*, Bing Zhao, Minghong Wu, “Coating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with CdS nanoparticles through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3), 2088-2091.14.Bing Zhao, Yanli Wang,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Haobo Wang, Guoji Ding, Minghong Wu, “Synthesis of CdS Nanorods in Soft Template under γ-Irradiation”,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2), 1312-1315.15.Zheng Jiao, Xiaojuan Wan, Bing Zhao, Huijiao Guo, Tiebing Liu, Minghong Wu, “Effects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on tin dioxide gas sensors”,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s, 2008, 31(1), 83-86.16.Zheng Jiao,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Jia Wang, Bing Zhao, Minghong Wu, “The charge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PZT nanocrystal thin film”, Ultramicroscopy, 2008, 108, 1371-1373.17.Zheng Jiao, Xiang Geng, Minghong Wu, Yong Jiang, Bing Zhao, “Preparation of CoFe2O4 Nanoparticles by Spraying Co-precipit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31-34.18.Zhen Li,Minghong Wu,Tiebing Liu,Chao Wu, Zheng Jiao*, Bing Zhao, “Preparation of TiO2 Nanowire Gas Nanosensor by AFM Anode Oxidation”, Ultramicroscopy, 2008, 108, 1334-1337.19.Minghong Wu, Wenyan Shi, Ning Liu, Yangshuai Ou, Fengwei Wu, Zheng Jiao*, “Study of the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nanooxide decorated carbon nanotubes for waste water processi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264-267.20.Minghong Wu, Haijian Zhong, Zheng Jiao*, Zhen Li, Yufei Sun, “Synthesis of PbS nanocrystallites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35-39.

第五篇:大学介绍之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原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培养,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直属教育部领导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主要领导和师生代表,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20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

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王安、陈敏章、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毕业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现有21个学院/直属系(另有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959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专任教师2978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3个,覆盖理、工、医、管、法、经、农、文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2个,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49个国家重点学科点,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实验室(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3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863”高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1049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33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69篇,EI收录论文2951篇;2006年科研经费达11.84亿元。2004~2006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6个二级类;拥有工科物理、工科数学和电工电子等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生命科学和集成电路等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3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8门;2001年和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97项。2003~2006年,共有544人次的本科生获得国际级各类奖励48项、国家级各类奖励165项。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住宿费为人民币1,200元/人·年

当前学费:5000元/年(普通本科专业)。

1、各学科学费情况:

①信息安全、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致远学院各专业:人民币6,500元/年。

②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实行按学分收费试点。平台培养阶段均按人民币130元/学分标准收费,每学年约50个学分左右;平台分流后按分流专业收费标准收费: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人民币6,500元/年;其它所属专业人民币5,000元/年。

③ 艺术类(艺术设计)、临床医学(法语班)专业:人民币10,000元/年。

④ 软件工程、微电子学专业:

一、二年级人民币6,500元/年;

三、四年级软件工程专业16,000元/年,微电子学专业12,000元/年。

⑤ 交大密西根学院所属专业:30,000元/年。

⑥工科试验班类(中外合作办学)所属专业:不高于45,000元/年(按上级最终核定批准数执行)。

⑦ 其他所有专业:人民币5,000元/年。

2、住宿费为人民币1,200元/年。

3、新生优秀奖学金

按《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新生奖学金实施办法》执行。符合新生奖学金条件的新生,应在报到后一个月内办理奖学金申领手续。

4、学校承诺:决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下载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介绍

    上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介绍来上海大学读研究生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助和温暖! 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特别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他认为研究生不仅是国家未来的技......

    上海大学英文介绍(最终版)

    Immersed in the distinguished heritage and pioneering track record in a leading global city, Shanghai University is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Shanghai. We combin......

    西安工程大学介绍

    西安工程大学:“西北的纺织之光” ------西安工程大学刘思航 时间:2011年11月10日 地点: 北京人民大会堂 报道: 11月10日,“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教育奖励......

    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导师 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系 朱大奇 教授 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

    东北大学材料学导师介绍

    单玉桥 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

    华工导师介绍

    邓孟仁 冯江郭昊栩郭谦郭卫宏黄骏姜文艺蒋涛李晋李文红 梁海岫 林家奕林燕刘宇波陆琦罗建河罗卫星孟建民 孟庆林缪军倪阳潘莹邱坚珍施瑛 寿劲秋孙一民汤朝晖唐孝祥陶郅 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12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的阜新煤矿学院通风教研室。1988年开始招收通风与安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导师下午茶第三期活动新闻稿

    导师下午茶第三期活动新闻稿 10月27日中午12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期“导师下午茶之名师有约”活动在松江校区行政楼19楼观光厅如期举行。本期我们邀请的是服装学院陈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