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见证新中国后勤事业
见证新中国后勤事业
8年后,杨至成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到了哈尔滨,随后南下辽宁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报到,就任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杨至成将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带了回来,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很欣赏他,将建立东北大后方的任务交给了他。杨至成秘书方大愚回忆他这段时期的工作:“解放战争中,服装最好的是杨至成主管的东北野战军(后改名为第四野战军)。„二野‟部队穿的都是棉花捻成条织的布,没有颜料就用草灰代替,结果一下雨就是一个水印。„四野‟的马裤都是呢子做的,其他人都羡慕得很。”1948年,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齐夸“四野”军装好,朱德还特别提到要把呢子衣服推广到全军。
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杨至成随“四野”各路大军一同南下,进驻江城武汉。新中国成立初期,赶上中南大剿匪、抗美援朝,连粮库都空了,后勤建设底子很薄。5年时间,杨至成在湖北、湖南和广州等南方省份建立起军工医院、军需学校还有几十座工厂生产服装皮鞋,中南军区还成立了营房建筑部,我军后勤部队基本建设向正规化迈进。
杨至成被调到北京是在1954年底,他离开中南军区,前往首都参与筹建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检查部。4年后,杨至成奉命筹建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从北跑到南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建成了一座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1964年,由于身体原因,杨至成放下手中的工作,参与组织全军后勤历史的编写。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看到朱德、贺龙等老领导受到攻击,气愤难耐,他本来身体就不好,于2月3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杨至成去世前一晚,警卫员小焦去过他的房间,“十一点钟的时候,他还坐在桌旁,用毛笔写下几个大字:„日升、日落、日再生‟。”杨子江说:“我那时才15岁,第二天清晨,父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做后勤是无上荣耀
如今,63岁的杨子江身体很硬朗,他把采访地点定在记者办公楼附近,一大早坐一个多小时地铁赶来,“你们上班辛苦,我多跑两步路没事。”采访过程中,杨子江扇着一把大折扇,记者注意到扇面上的十大元帅图,他解释说:“我整理父亲资料,经常读各将帅的故事,他们的很多事迹我都烂熟于心。”
谈到父亲时,杨子江用到最多的词是“和蔼可亲”,这和他工作时候的火爆脾气相差很大。杨子江介绍,和父亲熟识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老头”。父亲在苏联学习时,对小字辈非常关心爱护,毛岸英、毛岸青和周恩来的干女儿孙维世、朱德的女儿朱敏和林伯渠的女儿林利等人都叫他“老太爷”。在杨子江眼里,杨至成也是位好父亲。“父亲40多岁时有了我,年纪慢慢大了,加上身体也不是很好,就特别喜欢小孩。他很慈祥,从来没有打过骂过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工作再忙也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候开完会,他会顺道去我们学校里转转,和老师沟通,了解我们在学校的表现。”
杨子江还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弟弟。受父亲影响,兄弟姐妹几人基本都在军队工作过,杨子江在野战部队当过10年炮兵,之后去了军委后勤学院,现在退休在家。“我的人生轨迹和父亲的很像,曾经做过一线士兵,后来改行做后勤。我记得父亲曾跟他的秘书方大愚回忆自己的一生,说自己被授上将军衔是有些愧疚的。„我在革命的这几十年是尽心尽力工作的,但是和其他的同志比,可能我做得很不够。其他被授上将的军人差不多都在解放战争中当过兵团司令、政委。我在解放战争中没当过司令、政委,却也授了上将。有党的肯定,我很满足。‟同父亲一样,我很开心得到大家肯定,但也为战争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们感到骄傲,觉得这是无上荣耀。
第二篇:见证——奶奶口中的新中国
见证——奶奶口中的新中国
高青一中 马文秋
奶奶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93岁了。奶奶一生经历了祖国成长的艰辛与曲折,也见证了祖国如今的灿烂和辉煌。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们这一辈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我们现在过的都是她们以前不敢想的生活。
奶奶最爱唱的歌是《东方红》,经常坐在椅子上就哼唱起来,手指还一边敲着桌子打节奏,一脸陶醉。对于奶奶来说,毛主席就是那心中的红太阳,70年前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照亮了新中国前行的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听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困难时期为了填饱肚子,吃过糠咽菜,啃过树皮,穿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过年时才难得吃顿饺子,做件新衣裳穿。而如今家里的餐桌上顿顿是细粮,炖肉炒菜已成家常便饭。姑姑们更是给奶奶买了很多大红大绿的漂亮衣裳,奶奶虽然嘴上埋怨花钱,但依旧穿的美滋滋。
奶奶本是山东人,后来闯关东到了东北,因为发展不好,便又带着一大家子回到了山东。奶奶曾给我讲,他们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车才到了山东,刚到山东的时候只能拍电报跟远在东北的大姑联络,十分不便。而现在的年代,中国经济蓬勃向上,高铁技术领跑世界,回东北只需要短短几个小时,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家里人人一部手机,奶奶也用上了她的老人机。今年,一个弟弟的小宝宝出生了,因为工作远没回家,奶奶打电话说,她看到她的重孙女了,长得像我弟弟,说胳膊腿儿很有力气啊,长大应该很活泼。
虽然奶奶在家里,但是她的心一直跟随着我们,每天都想着哪个孩子最近在干啥,工作忙不忙,吃饭能不能吃好,住得怎么样……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就算远距千里万里,她还是能听到看到“我们的每一天”。
去年过年时,全家集五福抢红包,好不热闹,奶奶却一直想不明白手机咋也能收红包?这钱真能到你手里吗?可是奶奶想不到的还有很多:从需要随身携带一把现金到地铁公交全部手机扫码支付;从商场大甩卖疯狂抢购到双十一夜半守在电脑前疯狂抢单;从以拥有绝对私有财产为荣到以享受共享经济便捷为乐;从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到不断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不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到放慢步调保护绿水青山……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前进着。
每年的重阳节,社区领导都会带着礼品来看望奶奶,跟奶奶聊聊家常,关心奶奶的生活。每当这时奶奶就会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感叹党的政策好,感谢国家的照顾。奶奶本没有收入来源和医疗保险,是国家给予政策补贴,享受高龄津贴,让子女们减轻了养老负担。奶奶常笑着说:我活这么大岁数还能挣钱咧,我争取活到100岁!
奶奶诉说着曾经的记忆,是“忆苦”,更为“思甜”。不知不觉,新中国成立已经70周年了。这70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腾飞巨变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提升。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而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我相信,在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伟大祖国将在独立、自由、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书写着更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见证卫生医疗事业改革发展
30年光阴荏苒,30年沧海桑田。从1978年到,鄂尔多斯卫生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把我市卫生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说,鄂尔多斯医疗卫生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卫生战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扬眉吐气!“八大跨越”见证了鄂尔多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
跨越之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30年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1978年的245个,增加到现在的648个;床位数从1978年的2559个,增加到现在的4749个,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39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2605人,增加到现在的629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1人(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药品供应等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前不足35岁上升到目前的近72岁;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的430‰下降到目前的16.05‰;孕产妇死亡率由解放前的/10万下降到目前的39.6/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跨越之二:健全和理顺卫生管理体制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一项带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展以政府负责为保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
我市卫生事业在探索中完善,在实践中成熟。初步形成了四大科学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保健体系,医疗救援与应急指挥体系,卫生执法与监督体系,爱国卫生管理体系。这四个体系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转协调、防控有效的公共卫生健康安全防线;二是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保障,以旗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为支撑,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农村牧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政府保障为依托,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为重点,积极扶持和发展民营医疗服务。形成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运转科学、服务规范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为重点,实行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
跨越之三:农牧民受惠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牧区是我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从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开始在全国搞试点,我市的准格尔旗为全区7个试点旗县之一。我市的8个旗区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地级市为单位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我市在全区、全国领先。自治区全面推行,国家全面推行),比自治区和全国分别提前了两年和三年。截至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已覆盖农村牧区。参合率以常住人口计算已达到100%,以户籍人口计算也已达到93%。全市农牧民人均参合资金已达到110—155元(在全自治区属于领先水平),各旗区合作医疗补助封顶线也相应提高为2万元—10万元(准格尔旗封顶线达到10万元)。农牧民住院费用报销率平均接近50%。据统计,以来全市已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76亿元,共为农牧民住院补偿9.24万人次,累计报销医疗费用1.49亿元;门诊报销112.35万人次,累计0.28亿元。目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管理运行日趋规范,筹资力度不断加大,补偿水平逐渐提高,农牧区医疗服务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农牧民实实在在尝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致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跨越之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30年前,说起社区卫生服务,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建设标准、保障措施、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组织领导、职责职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
第四篇:见证卫生医疗事业改革发展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30年光阴荏苒,30年沧海桑田。从1978年到,鄂尔多斯卫生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把我市卫生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说,鄂尔多斯医疗卫生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卫生战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扬眉吐气!“八大跨越”见证了鄂尔多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
跨越之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30年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1978年的245个,增加到现在的648个;床位数从1978年的2559个,增加到现在的4749个,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39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2605人,增加到现在的629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1人(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药品供应等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前不足35岁上升到目前的近72岁;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的430‰下降到目前的16.05‰;孕产妇死亡率由解放前的/10万下降到目前的39.6/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跨越之二:健全和理顺卫生管理体制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一项带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展以政府负责为保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
我市卫生事业在探索中完善,在实践中成熟。初步形成了四大科学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保健体系,医疗救援与应急指挥体系,卫生执法与监督体系,爱国卫生管理体系。这四个体系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转协调、防控有效的公共卫生健康安全防线;二是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保障,以旗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为支撑,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农村牧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政府保障为依托,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为重点,积极扶持和发展民营医疗服务。形成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运转科学、服务规范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为重点,实行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
跨越之三:农牧民受惠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牧区是我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从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开始在全国搞试点,我市的准格尔旗为全区7个试点旗县之一。我市的8个旗区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地级市为单位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我市在全区、全国领先。自治区全面推行,国家全面推行),比自治区和全国分别提前了两年和三年。截至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已覆盖农村牧区。参合率以常住人口计算已达到100%,以户籍人口计算也已达到93%。全市农牧民人均参合资金已达到110—155元(在全自治区属于领先水平),各旗区合作医疗补助封顶线也相应提高为2万元—10万元(准格尔旗封顶线达到10万元)。农牧民住院费用报销率平均接近50%。据统计,以来全市已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76亿元,共为农牧民住院补偿9.24万人次,累计报销医疗费用1.49亿元;门诊报销112.35万人次,累计0.28亿元。目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管理运行日趋规范,筹资力度不断加大,补偿水平逐渐提高,农牧区医疗服务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农牧民实实在在尝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致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跨越之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30年前,说起社区卫生服务,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建设标准、保障措施、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组织领导、职责职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 <莲山 课件>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财政全额保障经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改革、资源重组、引入竞争,用3年时间完成在全市建设2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任务。目前已有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成。一个“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看病就医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跨
越之五:苏木乡镇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
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和苏木乡镇卫生院及村嘎查卫生室设备建设。以来,我市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了县办县管体制,根据“转移收缩、集中发展”战略,结合撤乡并镇规模,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了50所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主要用于房屋建设、设备装备、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能力。为全面加强我市村嘎查卫生室网底作用,发挥农村牧区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市人民政府又全面实施了“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装备项目”,根据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室的原则,合理设置了767个村卫生室,政府给予每所卫生室元的设备装备和每年不低于元的人员经费补助。并从开始为每个中心卫生院增编安置2名医学类专科以上大学生,与此同时全面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牧区工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3年强化培训实施方案”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项目”,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一是每年安排15所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等方式,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城市大夫高超的医疗技术,也切实解决了许多基层大夫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二是提高了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与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从起全面实施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工程”,将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分批分期送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跨越之六:民营医疗机构异军突起
随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来,我市民营医疗机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按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发展中加强监管,管理中加快发展”的要求,限制低层次、低水平,鼓励高标准、高质量,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行列中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办综合性民营医疗机构和心脑血管病、眼科、肛肠、口腔防治、体检等各类民营医院28家,累计总投资近2亿元。在民营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医护人员有1500多人,门诊量达35万人次。对弥补我市部分区域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方便群众就医,增加就业,促进医疗行业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跨越之七:重大疫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传染病曾经是严重威胁我市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市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执法监督系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紧接着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我们反应迅速、科学防控,成功实施了杭锦旗“3.20”黄河溃堤医疗卫生救援,向灾区及受灾群众发放了80万元的药品,出动救护车辆150多辆(次),救治受灾群众8300多人(次),监督检查餐饮及食品经营户700多户次,派出消毒灭菌灭鼠工作人员500多人次,灭鼠投饵7万多斤,消杀临时居住点、返迁户和饮食摊点及公共场所4000多户、共2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未发生灾后疫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好成绩。“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及时派出由6名同志组成的卫生防疫救援小分队赴灾区执行防疫救援任务。为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市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再一次成功应对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
跨越之八:“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伴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强势推进的历史进程,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给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良好的健康环境,全面提升卫生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它与2012年我市实现“富裕型小康社会”相适应,到2012年,在全市建立起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鄂尔多斯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健康城市”。
“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九大健康工程”,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鄂尔多斯打造成为医疗卫生强市。一是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二是公共卫生安全工程。三是农牧民健康工程。四是城市社区居民健康工程。五是食品卫生安全工程。六是科技兴医工程。七是卫生资源整合工程。八是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程。“国家卫生城市”是我国目前卫生城市建设的最高荣誉,我市力争顺利通过国家终审验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先进水平。九是行业形象工程。以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取信于民,为实现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五篇: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海事发展概况
一、海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事管理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港务监督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期-198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交通部海运总局设立航政室,负责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在交通部下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同时在沿海港口设立港务监督机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的名称对外统一行使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能。改革开放后,全国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瘫痪的各港务管理部门逐步恢复了安全监察室。20世纪80年代初,在交通部内设水上安全监督局,沿海各主要港口设港务监督,在长江、黑龙江分别设长江航政管理局、黑龙江港航监督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交通厅或交通厅航运局设置港航监督处(室)或车船监理处,在主要港口设置港航监督或车船监理,县市交通局一般也设有统一管理运输业务和航政管理的航管站。
(二)“海监局”管理模式阶段(1985-1998年)
1985年,国务院作出了改革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组建了14个海上安全监督局,实行交通部与所在城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的水上安全监督,由交通部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统一负责;其他内河水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负责。据统计,除北京、西藏外,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水上安全监督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布局。1989年,实施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港监管理体制改革,中央直属和地方港监机构从港务局中独立出来,管理体制和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交通部成立了安监局、船检局,沿海港口成立海上安全监督局,独立行使职能,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设立了港航监督、船检机构。
(三)“海事局”管理模式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交通部安全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交通部船舶检验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为交通部直属机构,将我国沿海海域(包括岛屿)和港口、对外开放水域和重要跨省通航内河干线和港口,划为中央管理水域,由交通部设置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在中央管理水域以外的内河、湖泊和水库等水域,划为地方管理水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在全国沿海地区和主要跨省内河干线及重要港口设置了20个直属海事机构,112个分支机构。在设置组建直属海事机构的同时,交通部还对地方管理水域管理机构的名称作了规范,目前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个建设兵团建立了地方海事机构,并在市(地、州、盟)地方海事设立分支机构192个。随着交通部海事局的组建,以及全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统一政令、统一布局、统一监督管理”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新体制最终形成。
二、我国海上搜救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沿革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的通知》,要求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交通部、总参、海军、空军、原外贸部、农林部、国家海洋局、气象局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作为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非常设机构,其职责为负责全国海域的海难救助和船舶防台、防止船舶污染海域、防冻破冰工作,办公室设在交通部。同时,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相应的海上安全指挥机构,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海上搜救格局。
1985年,为更好地保证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履行国际义务,我国加入了《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该公约明确各沿岸国要“开展国家搜救服务”、“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为切实做好履约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198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原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改名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作为交通部的非常设机构,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日常工作由原交通部安全监督局(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承担。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上安全指挥部亦相应更名为海上搜救中心,有关省市的搜救中心还成立了若干个分中心,使我国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海上搜救机构和网络。
全国水监体制改革完成后,为加强对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于2005年批复同意建立由交通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1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是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作为交通部的内设机构设置,日常行政工作由交通部管理,业务委托交通部海事局管理,撤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成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承担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各项工作。此后,我国沿海及长江干线先后成立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的海上搜救中心,形成了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长江、黑龙江干线水域完整覆盖的搜救网络。此外,沿海和水网一些地区还根据当地实际,成立了地市级、县级搜救中心,部分非水网地区也成立了水上搜救指挥机构。以上机构业务上接受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导,日常工作由直属海事机构负责,保持24小时值守,随时处置海上突发险情,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海事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推进海事立法,坚持依法行政
以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缔结与加入的国际条约作为开展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法律依据和平台,自1983年《海上交通安全法》和1986年《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不断推进海事立法,制定完善体现海事履约和行业管理职能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800 多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要内容的海事法律框架体系,为海事部门履行“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水上安全、保护水域环境”的职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二、实施有效监管,保障水上安全
在我国航运经济高速发展、船舶流量大幅增加、通航密度的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海事部门探索出“四客一危”重点船舶、“四区一线”重点水域、“四船一链”重点环节、“四季三节”重点时段的水上安全监管规律,确立了“坚持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注重长效机制”的安全监管思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履行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水域、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职能,使我国水上安全形势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水上交通事故件数、死亡失踪人数和沉船艘数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93.9%、71.2%和87.6%,有效保持了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通航管理:有效规划全国通航水域,重点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开展大规模联合执法和专项行动,清除沉船沉物等碍航物,整治非法采砂、捕捞、水上养殖等碍航行为;维护工程施工水域安全,对重大水上活动、重点通航水域、重要通航时段进行交通组织,净化了通航环境,规范了航行秩序。
(二)船舶管理:推行重点船舶跟踪制度和安全诚信船舶管理制度,开展船舶安全检查、港口国监督和船旗国管理。五星旗船队连续九年在巴黎备忘录和东京备忘录地区保持较低滞留率。在我国48个港口开展港口国检查工作,监督检查船舶数已居亚太地区第二位。
(三)船员管理:规范船员培训、考评和发证;开展船员特殊培训和操作性检查,建立船员闭环管理体系;我国成为第一批列入国际海事组织公布的履行STCW公约“白名单”国家;先后与英国、挪威、新加坡、希腊等2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协定。我国的船员人数从改革开放前的2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55万人,船员总量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
三、维护水域环境,防治船舶污染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监控网络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溢油演练,加强污染治理,初步形成了“机构合理化、法规系统化、队伍专业化、信息网络化、监控立体化、反应快速化”的管理格局,危险品管理水平和防止船舶污染的监控预控能力明显提高。
(一)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管理:实施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审批制度,严格申报程序,规范申报人员的管理;探索和建立信誉管理机制,在危险品申报、集装箱装箱、危防从业单位管理等领域率先建立了诚信管理制度。
(二)防治船舶污染水域:建立并不断完善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参加国际区域性溢油应急合作计划1个,颁布实施国家级溢油应急计划1个和海区级溢油应急计划4个,省、市、港口级溢油应急计划36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级、海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港口(码头)和船舶五级溢油应急反应体系。
四、构建保障体系,服务水路运输
通过加大投入,合理布点,科技创新,自我研发等方式,建立起了我国航海保障系统,构建了全面可靠的航海保障平台,提供了安全畅通、值得信赖的航行环境和助航服务。测遍了我国400余万平方公里海域,编绘了全国沿海开放港口和重要水道海图,绘就了1000余万份航海图书资料,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民用航海图书体系。中国沿海及主要港口以7981座航标形成了灯光交叉覆盖的航标链,形成了基本覆盖我国沿海重要港口及附近水域的船舶动态监控网络。
五、建立应急体系,组织险情救助
全面履行海上人命救助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职责,推动成立国家、省、地市三级水上搜救中心,形成了以政府统一领导,以海事部门为主要依托,搜救机构归口协调指挥的水上搜救组织体系,1998年至今,共编制完成国家级海上搜救专项应急预案1个、交通运输部部门和专用应急预案7个、省级搜救应急预案20个;共主办或联合举办了10次较大规模的海上搜救综合演习和1次模拟搜救演习;共组织、协调、指挥海上搜寻救助9900起,共有122320人脱险,平均每天救助34人,救助成功率达93.2%,建立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险情应急机制,提高了海事应急反应能力。
六、加快装备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长江江苏段建设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中央电视监控系统,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琼州海峡及沿海重要港口等海域建立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各类信息,监控船舶安全航行。
以3艘千吨级巡视船为骨干,以1100余艘60米、45米、30米级及以下级巡逻船艇为主体的海事船艇编队,使海事监管范围已延伸至专属经济区。
七、创新服务举措,促进社会发展
着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转变职能,创新服务理念,利用行业特点,技术优势,积极践行“三个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广泛赞誉,彰显了海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一)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安全、畅通、便捷的“绿色通道”,为国家重点物资运输提供保障;确保天津北港区、曹妃甸港区、洋山新港区、苏通大桥、三峡船闸完建期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施工企业高度评价。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天津滨海新区、长江黄金水道、海西开发、北部湾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水上安全服务的需要。
(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渡口渡船改造,打击非法载客和客运超载,为群众出行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捐助希望小学,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工作,开展船员培训,为转业渔民、农民开辟就业渠道,扶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
(三)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强陆岛运输、渤海湾客滚船运输、琼州海峡粤海铁路以及厦金、粤港等重要航线的安全监控;加强重要节假日和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水上出行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