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

时间:2019-05-12 01: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

第一篇: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

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

李德

2013-1-7 11:10:16来源:《中国金融》2012年第22期

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要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金融监管和业务管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联社承担。此后,根据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整顿规范。1999年开始在江苏等地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强调农村信用社要为“三农”服务,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定位是发放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农业贷款。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在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资本充足率为10.7%,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68.9%。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2006年12月,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

保险业推进改革。199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体制改革的报告》。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规定产寿险分业经营。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保集团),下设三个子公司。1999年7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宣布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原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变为一级法人。2002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国有保险公司改革步伐。2007年,中国再保险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完成。200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集团)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家中资保险公司先后在境内外上市。“十一五”期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6.5%。2011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达到6.01万亿元,全国保费收入1.43万亿元,赔付支出0.39万亿元,资金运用5.55万亿元。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外汇管理机构和多家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体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外汇市场。1996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转变,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快实施,进口核销制度改革深化,强制结售汇制度被取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推进。合格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稳步实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除跨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仍严格管制外,其他项目已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稳步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从1984年同业拆借市场的出现开始,经历了一个初步建立、加快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发展,逐步丰富市场主体,不断促进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基础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截至2011年末,我国货币市场参与机构超过1万家。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债券产品从最初的国债和企业债,扩大到多个产品。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初步形成包括同业拆借、回购以及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市场利率体系。2011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33.40万亿元,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6.41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9.5万亿元,现券累计成交63.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0万亿元,国债现券成交1253亿元。2011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5.1万亿元,累计贴现25.0万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712亿元。

外汇市场建设深入推进。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外汇市场建设。推出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增加了掉期业务,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在银行间即期市场引入了询价方式(OTC),并在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外汇市场交易主体逐步增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市场规模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5538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7710亿美元,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2146亿美元,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946.7亿美元。

黄金市场平稳快速发展。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黄金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

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政策。2002年黄金价格放开与国际金价接轨。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行。200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停止执行黄金行政审批项目。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加,黄金交易累计成交7438.5吨,成交金额为2.48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市场黄金现货交易量中位居第一。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迅速成长。1981年7月1日,我国中断了22年的国债恢复发行。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沈阳、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哈尔滨7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的试点,6月,试点扩大到全国61个大中城市。1984年,银行开始发行金融债券以支持一些在建项目的完成。1987年2月和3月,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关于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债券的通知》和《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了股份合作制的探索,城市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也开始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创办股份公司。1980年创设的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是建国后有记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只发行的股票则是在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代理抚顺红砖厂发行的280万元股票。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300万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的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国有企业。1986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办了代客买卖股票和债券及企业债券抵押融资业务。同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率先公开挂牌代理买卖“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和“上海延中实业公司”的股票,标志着股票二级市场雏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并于同年12月19日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试运行7个月以后,于1991年7月3日正式开业。1992年2月21日,上海电真空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月28日,深南玻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宣告了我国B股市场的诞生。1993年6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加快发展。201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主板市场,推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推进场外市场建设,促进期货市场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推进市场创新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等,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末,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2342家,总市值21.48万亿元,流通市值16.49万亿元,筹资金额7506.22亿元,投资者开户数14050.37万户。

金融法制和基础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金融法律框架和执法体系逐步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征信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货币发行和流通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库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反洗钱工作不断加强;金融会计统计制度不断完善;金融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金融人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承诺,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并购等方式,稳妥布局境外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双边本币互换稳步推进。自试点开始至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907.2亿元。金融对外交往合作继续深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第二篇: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专题考向分析] 对外交往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很难说哪是重点。但从当前我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看,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家间的关系等,在2004年高考中会有所体现。因此在复习中对这些内容应多一些关注。

但高考命题始终在推陈出新,变化肯定会有。如通过某一港口城市为切入点,分析该港口城市兴起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比较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或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综合考查与此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主题——从张骞凿空西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复习目标]

1、要求学生复习掌握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史实、人物。

2、要求学生复习掌握古代对外贸易(途径、港口城市、物产)、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明清的闭关政策等主干知识。

3、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我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兴起、分析我国古代陆、海路贸易路线。

4、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热点] 古代对外贸易(途径、港口城市、物产)、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明清的闭关政策。

[专题知识整理] 注:专题知识整理(括号内的内容)由学生完成,以强化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

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

(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

(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

(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

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典型题例] [例1]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情况到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关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对外关系综合、分析、归纳、比较的能力,在整体上看,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比较主动积极,明清时期则显得被动。但宋元时期与汉唐时期相比,因为政治、经济、交通条件等的变化,也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明清时期的变化可联系郑和下西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中外差距拉大、对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看历史影响。

[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

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回答1——3题。

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谴使来汉 ④安敦谴使来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包括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③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④甘英对西域的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B、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C、至今不少国家称中国China,称中国人为汉人

D、“丝绸之路”延续至今不断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我国古代与亚洲各国有着频繁的联系,对于各自的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回答4——6题。

4、见于历史记载的我国官方与波斯湾地区最早的直接往来发生于

A、东汉

B、西晋

C、唐朝

D、南宋

5、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丰富了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生活

②促进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形成③发展了对外贸易,丰富了物产

④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在唐朝时开始由天竺传入中国

B、唐朝时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 C、玄奘翻译佛经保存了印度的古代文化资料

D、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印度半岛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新的现象。回答7——10题。

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

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

C、政府几度实行海禁

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8、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东来侵扰我国边境地区,按其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荷兰侵占台湾

②俄国侵占雅克萨

③葡萄牙侵占澳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9、以下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相适应

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0、从输入的产品特点看,郑和下西洋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国内服务对象是

A、东南沿海的商人

B、皇室贵族

C、首都附近的商人

D、富裕起来的部分百姓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谴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今伊拉克一带)。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ji,持有)三岁粮。海中善(容易)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后汉书·西域传》 “甘英愚怯,辜负班超。至今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其与哥伦布„„之流相及何其远哉!中国人而有此,至今国土不辟于大地,知识不增于全球,遂以一切让于欧人,皆英辈之罪也。”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 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学者贾克·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说:“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返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迈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它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回答:

(1)据材料概括当时南宋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

(2)作者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分析南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成祖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要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摘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贾。”„„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六百万两银子。

材料三(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2)如何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14、我国古代对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阅读下列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

(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比较汉代与唐代对外交通、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5、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晚期对外交往的盛况。然而,随着世界大势的剧变,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外交发生了沧桑变化。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对外交往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2)继明朝之后,清朝的外交政策先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根本原因何在?(3)与晚清外交相比,新中国的外交具有哪些崭新的变化?

(4)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_________ 季,该季A岛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 ;B城市今天的职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C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请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上,说明其内容。第二部分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主题——从被动屈辱外交走向主动外交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近代中国(晚清、中华民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晚清政府外交起步的标志及背景,正确认识晚清政府屈辱外交的表现和实质。

(2)了解中华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正确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2、复习掌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高考热点] 晚清的屈辱外交、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对外开放政策。

[专题知识整理]

1、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1)主要史实:(闭关锁国政策与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被动外交的起步——总理衙门的建立;屈辱外交的辛酸历史——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2)屈辱外交的历史根源:(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国家的落后。)

2、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 主要史实:(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北洋军阀时期的外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3、新中国时期的外交:

(1)主要史实:(不同阶段外交的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外交国际环境)(2)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典型题例] [例1]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其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愁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本题是一道时间跨度很大的学科内综合题。从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到新中国对外开发政策,揭示了近现代中国外交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了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同时又与政治学科的内容较好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跨学科的综合。

[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

1、晚清政府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化的标志是

A、辛酉政变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总税务司的设置

2、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而“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①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和成熟

②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 ③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

④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它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的自己的外交方针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为新中国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4、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5、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

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

D、划定了“麦克马洪线”

6、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7、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0、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促使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13、与中国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

B、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消费者都能够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14、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15、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B、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是极为困难的 C、没有必要区分朋友和敌人

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非选择题

16、现有中美关系奠定了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回顾中美关系的历程,可谓风雨兼程。回答:(1)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主要史实。

(2)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含义、扼要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3)20世纪70年代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据此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 7 展的主导因素和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有两度收回。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的“中华民国”,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所谓“台湾问题”。据此回答:(1)简述台湾在历史上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两度被中国人民收回的史实。(2)分析形成今天所谓“台湾问题”的原因及“台湾问题”的性质。

(3)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有何历史意义?当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第三篇: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海事发展概况

一、海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事管理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港务监督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期-198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交通部海运总局设立航政室,负责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在交通部下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同时在沿海港口设立港务监督机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的名称对外统一行使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能。改革开放后,全国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瘫痪的各港务管理部门逐步恢复了安全监察室。20世纪80年代初,在交通部内设水上安全监督局,沿海各主要港口设港务监督,在长江、黑龙江分别设长江航政管理局、黑龙江港航监督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交通厅或交通厅航运局设置港航监督处(室)或车船监理处,在主要港口设置港航监督或车船监理,县市交通局一般也设有统一管理运输业务和航政管理的航管站。

(二)“海监局”管理模式阶段(1985-1998年)

1985年,国务院作出了改革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组建了14个海上安全监督局,实行交通部与所在城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的水上安全监督,由交通部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统一负责;其他内河水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负责。据统计,除北京、西藏外,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水上安全监督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布局。1989年,实施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港监管理体制改革,中央直属和地方港监机构从港务局中独立出来,管理体制和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交通部成立了安监局、船检局,沿海港口成立海上安全监督局,独立行使职能,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设立了港航监督、船检机构。

(三)“海事局”管理模式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交通部安全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交通部船舶检验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为交通部直属机构,将我国沿海海域(包括岛屿)和港口、对外开放水域和重要跨省通航内河干线和港口,划为中央管理水域,由交通部设置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在中央管理水域以外的内河、湖泊和水库等水域,划为地方管理水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在全国沿海地区和主要跨省内河干线及重要港口设置了20个直属海事机构,112个分支机构。在设置组建直属海事机构的同时,交通部还对地方管理水域管理机构的名称作了规范,目前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个建设兵团建立了地方海事机构,并在市(地、州、盟)地方海事设立分支机构192个。随着交通部海事局的组建,以及全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统一政令、统一布局、统一监督管理”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新体制最终形成。

二、我国海上搜救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沿革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的通知》,要求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交通部、总参、海军、空军、原外贸部、农林部、国家海洋局、气象局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作为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非常设机构,其职责为负责全国海域的海难救助和船舶防台、防止船舶污染海域、防冻破冰工作,办公室设在交通部。同时,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相应的海上安全指挥机构,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海上搜救格局。

1985年,为更好地保证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履行国际义务,我国加入了《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该公约明确各沿岸国要“开展国家搜救服务”、“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为切实做好履约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198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原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改名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作为交通部的非常设机构,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日常工作由原交通部安全监督局(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承担。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上安全指挥部亦相应更名为海上搜救中心,有关省市的搜救中心还成立了若干个分中心,使我国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海上搜救机构和网络。

全国水监体制改革完成后,为加强对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于2005年批复同意建立由交通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1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是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作为交通部的内设机构设置,日常行政工作由交通部管理,业务委托交通部海事局管理,撤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成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承担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各项工作。此后,我国沿海及长江干线先后成立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的海上搜救中心,形成了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长江、黑龙江干线水域完整覆盖的搜救网络。此外,沿海和水网一些地区还根据当地实际,成立了地市级、县级搜救中心,部分非水网地区也成立了水上搜救指挥机构。以上机构业务上接受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导,日常工作由直属海事机构负责,保持24小时值守,随时处置海上突发险情,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海事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推进海事立法,坚持依法行政

以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缔结与加入的国际条约作为开展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法律依据和平台,自1983年《海上交通安全法》和1986年《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不断推进海事立法,制定完善体现海事履约和行业管理职能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800 多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要内容的海事法律框架体系,为海事部门履行“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水上安全、保护水域环境”的职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二、实施有效监管,保障水上安全

在我国航运经济高速发展、船舶流量大幅增加、通航密度的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海事部门探索出“四客一危”重点船舶、“四区一线”重点水域、“四船一链”重点环节、“四季三节”重点时段的水上安全监管规律,确立了“坚持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注重长效机制”的安全监管思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履行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水域、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职能,使我国水上安全形势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水上交通事故件数、死亡失踪人数和沉船艘数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93.9%、71.2%和87.6%,有效保持了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通航管理:有效规划全国通航水域,重点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开展大规模联合执法和专项行动,清除沉船沉物等碍航物,整治非法采砂、捕捞、水上养殖等碍航行为;维护工程施工水域安全,对重大水上活动、重点通航水域、重要通航时段进行交通组织,净化了通航环境,规范了航行秩序。

(二)船舶管理:推行重点船舶跟踪制度和安全诚信船舶管理制度,开展船舶安全检查、港口国监督和船旗国管理。五星旗船队连续九年在巴黎备忘录和东京备忘录地区保持较低滞留率。在我国48个港口开展港口国检查工作,监督检查船舶数已居亚太地区第二位。

(三)船员管理:规范船员培训、考评和发证;开展船员特殊培训和操作性检查,建立船员闭环管理体系;我国成为第一批列入国际海事组织公布的履行STCW公约“白名单”国家;先后与英国、挪威、新加坡、希腊等2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协定。我国的船员人数从改革开放前的2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55万人,船员总量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

三、维护水域环境,防治船舶污染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监控网络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溢油演练,加强污染治理,初步形成了“机构合理化、法规系统化、队伍专业化、信息网络化、监控立体化、反应快速化”的管理格局,危险品管理水平和防止船舶污染的监控预控能力明显提高。

(一)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管理:实施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审批制度,严格申报程序,规范申报人员的管理;探索和建立信誉管理机制,在危险品申报、集装箱装箱、危防从业单位管理等领域率先建立了诚信管理制度。

(二)防治船舶污染水域:建立并不断完善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参加国际区域性溢油应急合作计划1个,颁布实施国家级溢油应急计划1个和海区级溢油应急计划4个,省、市、港口级溢油应急计划36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级、海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港口(码头)和船舶五级溢油应急反应体系。

四、构建保障体系,服务水路运输

通过加大投入,合理布点,科技创新,自我研发等方式,建立起了我国航海保障系统,构建了全面可靠的航海保障平台,提供了安全畅通、值得信赖的航行环境和助航服务。测遍了我国400余万平方公里海域,编绘了全国沿海开放港口和重要水道海图,绘就了1000余万份航海图书资料,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民用航海图书体系。中国沿海及主要港口以7981座航标形成了灯光交叉覆盖的航标链,形成了基本覆盖我国沿海重要港口及附近水域的船舶动态监控网络。

五、建立应急体系,组织险情救助

全面履行海上人命救助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职责,推动成立国家、省、地市三级水上搜救中心,形成了以政府统一领导,以海事部门为主要依托,搜救机构归口协调指挥的水上搜救组织体系,1998年至今,共编制完成国家级海上搜救专项应急预案1个、交通运输部部门和专用应急预案7个、省级搜救应急预案20个;共主办或联合举办了10次较大规模的海上搜救综合演习和1次模拟搜救演习;共组织、协调、指挥海上搜寻救助9900起,共有122320人脱险,平均每天救助34人,救助成功率达93.2%,建立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险情应急机制,提高了海事应急反应能力。

六、加快装备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长江江苏段建设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中央电视监控系统,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琼州海峡及沿海重要港口等海域建立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各类信息,监控船舶安全航行。

以3艘千吨级巡视船为骨干,以1100余艘60米、45米、30米级及以下级巡逻船艇为主体的海事船艇编队,使海事监管范围已延伸至专属经济区。

七、创新服务举措,促进社会发展

着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转变职能,创新服务理念,利用行业特点,技术优势,积极践行“三个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广泛赞誉,彰显了海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一)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安全、畅通、便捷的“绿色通道”,为国家重点物资运输提供保障;确保天津北港区、曹妃甸港区、洋山新港区、苏通大桥、三峡船闸完建期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施工企业高度评价。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天津滨海新区、长江黄金水道、海西开发、北部湾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水上安全服务的需要。

(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渡口渡船改造,打击非法载客和客运超载,为群众出行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捐助希望小学,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工作,开展船员培训,为转业渔民、农民开辟就业渠道,扶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

(三)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强陆岛运输、渤海湾客滚船运输、琼州海峡粤海铁路以及厦金、粤港等重要航线的安全监控;加强重要节假日和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水上出行安全畅通。

第四篇: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共)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舞蹈艺术踏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l949至l966年是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新一代舞蹈工作者意气风发,掀开了中国舞坛最初的序幕。他们随着时代的脉搏,奋力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创作出《和平鸽》、《草原上的热巴》、《丰收之夜》等作品。随后十年,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十分活跃的时期,尤其部队舞蹈工作者的热情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如《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洗衣歌》、《丰收歌》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它们以独到的构思,高昂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舞蹈形象,热情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历史,歌颂了新生祖国的幸福生活。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濒于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大力的抢救,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纷纷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l95l年的“红五月舞蹈大会演”,1953年、l957年的第一、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5年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之后,一大批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汉族舞蹈,经过整理、编创后成为舞台表演艺术。如《红绸舞》、《腰鼓舞》《荷花舞》、《跑驴》、《花鼓舞》、《花伞舞》、《江南三月》等。这些舞蹈具有较强的民俗色彩、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舞蹈同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蒙古族的《鄂尔多斯》、《挤奶员》、《盅碗舞》,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摘葡萄》,朝鲜族的《扇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草笠舞》,苗族的《苗族青年舞》,彝族的《快乐的罗嗦》回族的《花儿与少年》等,风格独特、韵律典雅,如诗如画地呈现给中外观众。

1957年舞剧《宝莲灯》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新纪元,并对当时的舞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刀会》,继《宝莲灯》后明显拓宽了舞剧创作的道路。它以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却不受其束缚,广泛吸收中国民间舞和武术但予以创新,特别是对武打的设计超脱程式化的表演进行了创造性变革。《小刀会》因充满阳刚之美并富于中国气派而独树一帜,使其成为中国舞剧的代表作之一。

1958年,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北京隆重上演.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反响,它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纪元,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1964年演出的《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它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首次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等栩栩如生的芭蕾舞当代人物形象。上海舞蹈学校莅年演出的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白毛女》,同样是中国芭蕾舞剧的新收获。这个在我国人民中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成功地以芭蕾形式再现舞台,浓厚的乡土气和激昂的斗争场面,使舞剧颇具时代风采。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舞蹈进程中辉煌壮丽的一章。这部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而创作的史诗,以豪迈恢弘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形象描绘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雄业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力量。

1949—1966年,受到党和国家关怀与重视的中国舞蹈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其秉承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民间的丰田沃土里扎根、开花、结果;同时也以其民族精神的博大和进取,包容并吸纳着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丰硕果实。这一时期,舞蹈工作者锲而不舍,以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数以万计的舞蹈之花,奠定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基础,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绩。

第五篇:努力开创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统筹加强城乡老龄工作,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努力开创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

回良玉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与时俱进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全面发展,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老龄事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护。通过老龄工作的实践,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就是要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从战略高度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既要立足当前做实事,又要着眼长远打基础。这些好的做法,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回良玉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工作中仍有不少薄弱环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做好老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我们要立足服务大局,心系老年群众,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创新力度,扎实做好老龄工作。

回良玉强调,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认真落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规政策,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良玉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相互支持,形成协调配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帮助老年人解难题、办实事。

下载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见证新中国后勤事业

    见证新中国后勤事业 8年后,杨至成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到了哈尔滨,随后南下辽宁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报到,就任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杨至成将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带了回来,时任......

    浅谈金融与金融发展

    浅谈金融与金融发展一、各类金融定义有关金融的定义,历来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包括有效市......

    关于金融专业的工作及事业发展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从学长学姐和老师的沟通后了解到:金融专业虽然是热门专业之首,但是其毕业后的收益还是名不符实的,不要总是幻想着高薪。就目前我对本专业的认识作如下总......

    以优良的作风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优良的作风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 七论认真学习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能不能实......

    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小编推荐)

    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民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推荐]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作者: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底蕴,中国今天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不论是跟曾经的自己比,还是跟现在的西方所谓的经济大国,中国都是站在一个新......

    金融事业发展中心工作计划2021年(合集五篇)

    金融事业发展中心工作计划2021年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我市出台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从稳......

    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

    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