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与金融发展
一、各类金融定义
有关金融的定义,历来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包括有效市场、风险与收益、期权定价与公司金融等。历来对于金融的理解大致有“资金融通论”、“金融资源论”、“金融产业论”、“金融工具论”、“金融媒介论”几大理论。
资金融通论:该论调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新韦氏国际英语大词典》第三版、《辞源》(1915年版)对金融的理解均属此类。虽然只是将“金融”进行了简单的拆分,但这种说法最为经典的。王邵仪补充道: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
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
金融产业论认为“金融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金融工具论和金融媒介论均着重强调了金融的功能性。一个指出无论经济环境如何,金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另一个认为金融是重要的媒介工具。但二者都忽视了金融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除了上述的专业解释,董玉华则指出“金融是一种担当”,认为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金融应具备面对利润诱惑而坚持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不动摇的“担当”精神。
二、金融与金融发展
随着金融的发展,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以货币(资金)为金融对象、以借贷为主要信用方式、包含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各类金融市场活动以及国家调控机制。这五大方面的发展共同促成了现代金融的发展。简单来讲,金融是人们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实现融资、盈利等目的的活动。但这只是对于金融最浅显的理解,随着金融活动的多样化,金融定义将会越来越复杂。
现代社会下,金融的功能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资金融通”。除了早期的服务功能、中介功能以及上述各类理论所涉及到的资源配置功能等,金融不断演变出了现代社会下的功能,例如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而衍生工具的出现也使人们在企业经营、财富管理中实现风险规避。
提到金融发展,早期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由Gurley和Shaw(1960)最早提出。他们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增长,即金融种类数量增加、规模增大。Goldsmith(1969)后又补充相关理论,他搜集35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认为除非发生战争与通货膨胀,否则不同国家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轨迹都会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而另一方面,Merton(1995)首次从金融功能视角出发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他指出尽管各个国家及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一致,但是金融体系的功能都是配置资源。Levine
(2002)指出金融市场功能的提升,能够使金融体系在特定过程中变得更有效率。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体系功能的不断完善,效率不断提高来促进金融发展。
三、金融发展衡量指标
经济学家Gold
Smith(1969)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它表示一国在某一时点上所有未清偿金融工具余额(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财富的比值,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比率即金融发展水平就越高。使用FIR指标的分析方法大致有三种:Gold
Smith分析方法,我国学者贝多广的分析方法以及谢平的分析方法。
Gold
Smith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使用实际GNP平均增长率、货币化比率、非金融部门的资本形成率和外部融资比率等数据来计算FIR,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贝多广则选用资金总量、国内各总部门借款总额、各经济部门自有资金(储蓄)总额、国外资金流入净额等数据,但数据获得较困难。谢平提出用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来代表FIR。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指标也逐渐被探索出来。Levine(1997)采用了四个指标,除了传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还采用了银行信贷与全部信贷(即商业银行信贷加上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之比、私人企业信贷与国家总信贷之比、私人企业信贷与GDP之比。Rajan和Zingales
(2003)在研究不同经济政策选择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时,选用了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与GDP之比、国内企业股票发行市值与GCFC(固定资产总额)之比、国内企业股票市值与GDP之比和国内上市企业数目与人口之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指标较传统指标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改进,但核心仍然是宏观加总指标,没有涵盖微观层面。
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彭建刚和李关政(2006)在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时,选用贷款相关比率和金融结构比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樊纲等人(2010)在编制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市场化指数体系时,计算了金融业市场化指数、金融业竞争指数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指数,后被很多学者采纳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