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

时间:2019-05-14 21: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

第一篇: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

一、金融结构内涵及变动

1.金融结构内涵。美国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教授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结构即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并且,金融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方式在各国不尽相同”(戈德史密斯,1969)代写论文。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其中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并且,金融结构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因此,戈德史密斯教授主要是从宏观上来研究金融结构。我认为,金融结构实际上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是指在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在微观层次上是指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内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

在宏观层次上,金融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产业结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包括融资规模、客户数量、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等。金融产业结构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二是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机构的形式、种类、数量和各类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各种不同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特别是金融创新使得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不断地改变着这个结构。三是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及其在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此外,从金融业拓展的空间范围角度看,宏观金融结构还表现为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业务两大板块,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务是金融业的重要方面,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宏观金融结构的变动,它是衡量宏观金融结构的第四方面——金融业务国际结构。

在微观层次上,金融结构是从金融机构内部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所拥有的资产量及其构成比例。由于各种不同金融机构主要从事相对集中并各具特色的金融活动,因此其拥有的资产量和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金融业的变化论文。例如在金融转型时期,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二是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同一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金融领域的业务比重。例如,在分业经营体制下,一种金融机构主要从事一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但随着混业趋势的加深,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逐渐地扩大或改变其业务范围,业务结构变动反映了金融趋向混业的程度代写经济论文。三是金融机构的收益结构——金融机构在不同业务领域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重。收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但有时也存在背离的情形。

2.金融结构变动。(1)宏观金融结构变动。从宏观层面看,金融结构有一个不断高级化的动态发展进程,首先,金融业由最初比较单一的银行信贷业发展到现代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四业并举阶段,是金融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是最重大的结构变动;其次,在各业并举的过程中,各种金融机构也不断产生,从而丰富和改变着金融机构结构;再次,从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方面分析,由于金融创新与发展,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日益增多,金融资产的存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金融工具与资产结构向着全面发展的形态演进;最后,从金融业务的国内与国际结构看,在当代国际金融业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独立的国内金融市场不断融合成一个整体,随之发展起来的跨国金融集团在全球市场上开展业务,国际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业务。

(2)微观金融结构变动。在微观层次上,宏观金融结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金融机构本身及其资产、业务、收益结构也发生着持续的变革。在银行统治信贷市场阶段,存贷款业务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债券、股票发行业务地位日渐突出,适应这种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日益加剧的竞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展。例如,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中与证券相关的业务逐渐增加,证券公司也向商业银行领域渗透,将证券业务与信贷等业务逐渐结合起来。业务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收益结构的变动,同时,为适应业务结构的调整,资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微观金融结构始终处于持续复杂的变动之中。

二、金融结构及变动与金融监管及变革的关系

1.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1)金融结构直接影响金融监管制度与分工结构。金融结构及其引致的金融风险结构直接影响金融监管制度与结构。不同的金融结构会引致不同的金融风险结构,而风险控制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适应金融结构和风险控制的需要,金融监管也需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分工结构。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监管制度与结构。代写

金融监管史反映了金融结构及其引致的金融风险结构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金融监管制度与分工结构。早期金融业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包括证券、保险等在内的其他金融业务很不发达,金融风险也主要表现为银行风险,适应这种需要,各国都建立了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进行监管金融的机构,由于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因而其监管重点是监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随着证券、保险、信托等作为独立的金融产业发展起来,成为与银行业并重的金融部门,新的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结构下,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也有了新的安排,出现了专司证券、保险监管的机构,在立法、执法、机构设置等各个方面均得到重视。在金融分业体制下,适应这种金融结构,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多元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考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金融监管制度与结构的发展历程无不如此。

(2)金融监管影响金融结构,特别是微观金融结构。金融监管要适应金融结构的需要,但这并非意味着在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关系中,金融监管只是被动适应的一方,金融监管同样也影响着金融结构,特别是对微观金融结构而言。这主要体现在当金融监管不适应金融结构的需要会阻碍金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即金融监管的“双刃剑”效应。监管当局对某项金融业务或某个金融领域的抑制将直接阻碍该金融业务或领域的发展。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强迫投资银行业与商业银行业的分离实际上是直接改变了美国的金融结构,而此后对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严格监管也直接影响了该行业的成长,加之经济环境的原因,投资银行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较大发展,并随着80年代以来对该领域监管的日益放松而出现快速成长。从微观金融结构看,金融监管的影响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市场准入监管还是业务范围监管,都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从而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发展。美国金融业在20世纪90年代呼吁放松对金融机构探索混业经营的管制,其重要理由就是这种监管导致美国金融机构因规模偏小,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单一而影响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严格实行的分业监管,使得银行机构资产结构、收益结构均十分单一也是很好的例证。

论文中国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来自

2.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变革。为促进金融发展,要求金融结构的变动与金融监管的变化相互适应,实现两个因素的动态协调。在某种意义上,金融结构变动趋势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变革取向,而金融监管在适应金融结构变动的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结构变动的路径和时间进程。

(1)宏观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变革。宏观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宏观金融关系之一,二者的及时适应与协调能够有力地促进金融发展,而二者的错位与失调则直接抑制金融发展,甚至会引起金融动荡。在金融现实中,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变革的协调几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一段历程的磨合方能实现,有些是以渐进改革的方式子稳实现的,有些则是以金融“大震”的方式剧烈实现的。宏观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协调中,金融结构变动速度及其量变积累直接决定金融监管变革的方向和速度。宏观金融结构迅速变动的时期,也是金融监管迅速调整的时期;金融结构变动积累越多,金融监管变革的幅度也越大。宏观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其完善过程改变了金融监管,促进了监管结构制度与结构的变化。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作为相对独立的金融产业其产生晚于银行业,但随着这些金融部门的逐步壮大,这种金融结构变动在根本上改变了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结构,使得一元化监管走向多元化监管。

(2)微观金融结构变动与金融监管变革。由于金融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业务日益相互交叉渗透,金融机构向着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金融机构日益成为功能齐全的金融超市,各金融机构同质化、业务综合化成为突出现象。微观金融结构的这种变动要求金融监管作出相应的调整。金融监管由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是微观金融结构变动影响金融监管,以及金融监管主体结构适应金融结构变动需要的典型例证。在金融创新带来金融机构同质化、业务趋同化、综合化条件下,与机构监管相比,功能监管易于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在某些监管领域可能出现双重或多重监管,造成监管过度;二是在某些领域因缺乏协调而造成监管不足,形成监管真空,特别是对业务多元化的金融集团而言,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形。金融监管朝着功能型监管转变的趋势反映出其不断适应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综合化的微观金融结构变动要求。

例如,在英国,改革前传统的监管体制是典型的多元化体制,金融立法体系也相当复杂,在不同的法律规定下设置不同的监管机构,形成不同的监管分工。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金融业的持续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各业相互渗透、融合日益深入,彼此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由不同机构分别监管不同业务的多元化监管体制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现实要求,不但监管效率低下,而且给金融机构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负担。特别是1986年英国金融“大爆炸”改革以后,矛盾更加突出。为适应金融结构的变化,英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方案,成立了超级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FSA),经过两年多的改革,1999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颁布后,FSA"成为世界上监管范围最广的金融管理者”(Eva Lomnicka,1999)。正在进行的德国金融监管改革也推出了对“德联邦贷款监督局”、“德联邦股票交易监督局”、“德联邦保险监督局”进行“合三为一”改革的方案。

三、中国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问题的思考

改革以来,中国金融业迅速成长,在金融总量实现巨大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金融监管与金融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对目前的已显滞后的金融监管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促进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

1.改革以来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1)从宏观金融结构方面分析。从金融产业结构看,银行业一统江山的局面有了很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证券业发展很快,保险业在最近几年也有了较大发展,信托业不断得到规范。但总体来说,仍然是银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未能完全实现各业的均衡发展。从金融机构结构看,机构总量增长巨大,并向多元化方向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从金融资产结构看,在资产总量巨大增长的同时,资产结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样化,但由于金融创新缓慢,金融产品种类少,金融工具缺乏,资产结构尚不合理。

(2)从微观金融结构方面分析。在严格的分业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资产结构单一和业务结构单一,由此导致收益结构单一。商业银行70%以上的资产为贷款,由于贷款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因其主要贷款对象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为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资产,银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过分惜贷”现象,造成资金闲置。为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涉足证券、保险业务,改善业务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收益结构和增强盈利能力。从证券机构看,十余年来证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却受到资金严重不足的限制。一是券商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受分业制的相关限制,券商的外部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仅能利用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作用不大。资金不足造成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小,无力拓展新业务,各家券商只能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迫切需要打通从商业银行融资的通道。另外,从保险机构来看,保险业在近几年的较快发展,保费积累很快,但1995年《保险法》对投资渠道的严格限制,使得保险资金运用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受品种单调、利率低、期限短的限制,使保险资金特别是长期寿险资金无以匹配,投资收益低,甚至连保值增值的目的都难以达到,从而危及到保险机构的健康发展。保险结构迫切需要获得直接证券投资等新的投资渠道,以及包括股票、股权在内的金融资产,以改善资产结构和收益结构。

2.深入开展混业经营实践,促进金融监管变革,推动金融结构高级化发展。改革以来中国金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与当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混业经营成为世界主流趋势,中国也已加入WTO,将逐步开放金融业,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要成功迎接国外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继续推进金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包括推进以多业并举为主要特征的宏观金融结构优化,和推进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微观金融结构优化。

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措施就是推进混业经营实践,以金融结构变革促进金融监管制度与结构的改革,并形成良性作用机制,最终目标是:在宏观上,改变目前银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金融行业相对弱小的扭曲状态,通过推进金融领域的产权改革,重构金融产权,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结构,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业并举,并且各行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宏观金融结构。在微观上,以金融控股公司为混业的目标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机构业务的全能化,并由此实现其资产、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目前,中信公司、光大集团、平安保险等已经初步具备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但还很不完善,也不够规范。改革的思路是以现有金融控股公司为先导,分梯次、有步骤地推进金融控股的发展。具体策略上,可以将现有准备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机构分为两个梯次,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第一梯次,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而以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为主体和第二梯次,借鉴第一梯次经验,以渐进方式向混业过渡。这样,在混业进程中既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3.适应中国金融结构变化,改革和调整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基于金融监管应适应金融结构变化的理由,中国金融结构在过去20多年里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监管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金融监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金融监管制度,适应国际混业潮流与国内金融业交叉经营、渗透融合的趋势,渐进推进混业经营;二是改革金融监管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监管制度与监管结构的改革促进金融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在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方面,要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对混业进程进行总体考虑,逐步改革监管制度,为向混业体制转轨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而不应该成为混业的实际障碍。当前,应适当放松对混业行为的管制,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监管制度,放松某些监管规则,给金融机构一定的自由创新空间,鼓励风险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金融创新,如银证合作、银保合作、证保合作,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实践等。在逐步改革监管制度与法律的基础上,在混业进程的适当时点,全面改革监管的法律框架和内容,过渡到“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在金融监管结构改革方面,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考虑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开,成立单独的银行监管机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银行机构监管,以提高监管效率,央行则继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随着信托业的规范和壮大,对信托业的监管也可以考虑独立进行。在完善目前机构型监管体系的同时,加强监管联席会议的作用。第二步,在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上述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完善、监管能力有较大增强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混业的进程,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代替目前的联席会议,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准备向单一机构的功能型监管过渡。第三步,在适当时间,与监管制度的全面改革相协调,成立统一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形成统一的超级功能型监管机构,由多元化监管走向一元化监管,由机构型监管转向功能型监管。

第二篇:浅谈金融与金融发展

浅谈金融与金融发展

一、各类金融定义

有关金融的定义,历来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包括有效市场、风险与收益、期权定价与公司金融等。历来对于金融的理解大致有“资金融通论”、“金融资源论”、“金融产业论”、“金融工具论”、“金融媒介论”几大理论。

资金融通论:该论调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新韦氏国际英语大词典》第三版、《辞源》(1915年版)对金融的理解均属此类。虽然只是将“金融”进行了简单的拆分,但这种说法最为经典的。王邵仪补充道: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

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

金融产业论认为“金融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金融工具论和金融媒介论均着重强调了金融的功能性。一个指出无论经济环境如何,金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另一个认为金融是重要的媒介工具。但二者都忽视了金融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除了上述的专业解释,董玉华则指出“金融是一种担当”,认为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金融应具备面对利润诱惑而坚持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不动摇的“担当”精神。

二、金融与金融发展

随着金融的发展,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以货币(资金)为金融对象、以借贷为主要信用方式、包含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各类金融市场活动以及国家调控机制。这五大方面的发展共同促成了现代金融的发展。简单来讲,金融是人们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实现融资、盈利等目的的活动。但这只是对于金融最浅显的理解,随着金融活动的多样化,金融定义将会越来越复杂。

现代社会下,金融的功能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资金融通”。除了早期的服务功能、中介功能以及上述各类理论所涉及到的资源配置功能等,金融不断演变出了现代社会下的功能,例如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而衍生工具的出现也使人们在企业经营、财富管理中实现风险规避。

提到金融发展,早期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由Gurley和Shaw(1960)最早提出。他们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增长,即金融种类数量增加、规模增大。Goldsmith(1969)后又补充相关理论,他搜集35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认为除非发生战争与通货膨胀,否则不同国家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轨迹都会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而另一方面,Merton(1995)首次从金融功能视角出发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他指出尽管各个国家及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一致,但是金融体系的功能都是配置资源。Levine

(2002)指出金融市场功能的提升,能够使金融体系在特定过程中变得更有效率。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体系功能的不断完善,效率不断提高来促进金融发展。

三、金融发展衡量指标

经济学家Gold

Smith(1969)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它表示一国在某一时点上所有未清偿金融工具余额(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财富的比值,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比率即金融发展水平就越高。使用FIR指标的分析方法大致有三种:Gold

Smith分析方法,我国学者贝多广的分析方法以及谢平的分析方法。

Gold

Smith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使用实际GNP平均增长率、货币化比率、非金融部门的资本形成率和外部融资比率等数据来计算FIR,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贝多广则选用资金总量、国内各总部门借款总额、各经济部门自有资金(储蓄)总额、国外资金流入净额等数据,但数据获得较困难。谢平提出用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来代表FIR。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指标也逐渐被探索出来。Levine(1997)采用了四个指标,除了传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还采用了银行信贷与全部信贷(即商业银行信贷加上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之比、私人企业信贷与国家总信贷之比、私人企业信贷与GDP之比。Rajan和Zingales

(2003)在研究不同经济政策选择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时,选用了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与GDP之比、国内企业股票发行市值与GCFC(固定资产总额)之比、国内企业股票市值与GDP之比和国内上市企业数目与人口之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指标较传统指标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改进,但核心仍然是宏观加总指标,没有涵盖微观层面。

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彭建刚和李关政(2006)在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时,选用贷款相关比率和金融结构比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樊纲等人(2010)在编制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市场化指数体系时,计算了金融业市场化指数、金融业竞争指数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指数,后被很多学者采纳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第三篇: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1.绪论

2.1.1 研究背景

(一)保险监管发展的需要

保险业作为最古老的风险管理办法一种,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因其种类繁多,功能的多样性,一直被大众所喜爱。

但是08年9月美国爆发了严重且全面的金融危机,仅仅半月,好几个历史上有百年根基的金融巨头一个个相继倒下,使危机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再者,遥想98年东南亚金融海啸,致使亚洲很多国家的货币贬值以及受到的各方面冲击,到现在都无法复原。所以说,金融产品是把双刃剑,保险更是首当其冲。所以,对其的监管刻不容缓,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机遇与挑战

自1980年改革开放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从一片空白到日益壮大,从市场规模只占金融业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到开始影响银行业的传统储蓄业务,并通过基金间接入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保险业已真正成长为大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保险市场从垄断到竞争,从国内局部竞争到国内全面竞争,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也初步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在国际性日益增强的保险市场中,如何进行成本合理、强度适中、有效率的保险监管,有效地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保险监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实践基础

一般来说,保险监管是指国家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机构对保险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对保险机构业务范围、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保险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与过程。保险监管,从监管主体上来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保险监管是指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对保险体系及其活动进行的强制性监督与管理,从另一观点上来看,保险监管还包括行业自律性和社会对保险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对其自身业务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完整保险监管体系共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保机构的内部稽查审核与风险管理;第二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保险机构的制约,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对保险业的管制和约束,以及保险业公会与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第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上的强制性与惩罚性的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与保险市场的监管控

制。

1.2 研究意义

保险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决定了保险监管中平衡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利益就会是监管在基本原则,也就是监管中的基本的监管利益所在。从根本上讲,保险监管的目标只有一项,就是维护保险业所涉及的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可能地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这是监管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监管利益所在。社会利益在保险监管理论中反映为两个相互区别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政治论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经济论的分析模式。监管政治论反映的是保险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者这一功能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来优化它的这一功能。监管经济论强调的是保险行为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的满足程度,其中包括了监管机构及组成这些监管机构的个人的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他们之间的优化与均衡机制。监管政治论与监管经济论都是以市场机制这经济制度基础的,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能有效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监管机构对市场机制不足的以强制手段进行的纠正,以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监管目标;后者强调的是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影响市场价格来分配社会福利以及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实现的租金的耗散过程中的优化与均衡。

公众选择论认为保险监管不是政府通过行使政府力量保护分散的个别的大众利益,而是维护市场上包括有组织起来的消费者在内的强有力团体的利益。因为,既然保险监督官是由竞选产生或由政府任命,而各种

政治团体会向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保险监督官的监管政策也会相应受到这类团体的影响。

1.3 研究进展

1.3.1.国外保险监管的发展

保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保障事业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但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实践看各国保险监管的侧重点和严格程度有所不同,国际上通常将保险监管方式分为三类:又称为准则主义、公示主义和实体主义,也有以英国型和日德型划分的,但其监管模式不外乎:严格监管、松散监管和折衷监管。

一,严格监管,严格监管是一种传统的监管方式,又称实务监管。在这种监管方式下所有的保险活动都受到了保险监管部门的全面监管,包括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保险产品的质量即条款和费率的管理,以及对涉及偿付能力方面的资金监督等。严格监管的原因之一是使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弥补其信息劣势。这种制度的一个后果是限制了保险公司创造力,使保险产品的差异变小不利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和保险公司最大化地分散风险。在欧洲保险市场,以德国为首的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方法。美国则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它的保险市场从初期的少有监管到后来的严格监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

史的积淀形成了今天的严格监管局面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则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松散监管,与严格监管对应的是松散监管。这种形式的监管给予保险公司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给予它们更大的责任。在这种监管形式下,保险公司在确定费率和保险条件时享有很大的余地,监督者的精力集中于公司的财产状况和偿付能力上,只要公司能够保证这一点,它们的经营一般不会受到更多干预。因此,这种制度能更多地发挥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促进保险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在欧洲英国和荷兰长期使用

这一制度。

三,折踪监管这是一种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和信息监管的一种监管方式。随着世界保险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保险监管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开始由强向弱促进保险市场自由化的要求,向由弱向强加强保险业的偿付能力逐渐转化。在这种监管方式下,对保险险种和费率的预先监管开始取消,只有在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人寿保险中仍需保持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在某些强制性保险中尚需预先商定保险条件,但是监管机构仍然可以强迫公司修改或撤销有关不合法的保险条件,这样既给予了保险公司一定的自由,同时又有随时约束其行为的权利。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不利的方面,现实当中一旦监管部门对已发行的不合理保单采取措施将会引起保险市场某种程度的混乱,既不方便顾客也会因此降低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折衷式监管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从严格监管向宽松监管过渡中的一种监管方式。目前的欧洲市场,保险监管就是使各国从不同的起点向这一方向努力。许多拉美国家在90年代初保险市场

自由化之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即使是以监管严厉著称的美国目前也开始了其转化历程。

1.3.2.国内保险的监管

因其人口众多,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已步入世界保险大国的行列,但是因其80年才开始恢复,故保险的监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中国保险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年均增长速度达3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一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22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433亿美元。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9家。此外,还有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家。三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三家保险公司相继在境外上市。四是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目前,共有37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财富》杂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46家保险公司,其中的27家已经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

1.3.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间短,基础差,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二是保险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保险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对保险的多样化需求。三是保险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手段仍需改进,信息化水平不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五是风险控制问题仍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中国保险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动向,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也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难得机遇: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这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商业性养老、医疗和健康保险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大有作为,而且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居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随之迅速增加。而随着保险需求的增加,保险种类的增加,对其的监管力度与强度也该相应增加。

1.4 发展方向

1.4.1 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国家的保险业先后采取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慎监管方法。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的《保险核心原则》也强调了风险管理在保险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逐渐成为了保险监管发展的新趋势。

1.4.2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世界各国因为保险监管不周而引发的各种经济危机为刚刚起步的我国保险业敲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加强对发达国家已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加大对保险的监管力度,把任何可能的的危机扼杀在襁褓之中,决不为其提供发展的温床。

第四篇:金融与贸易系论文(范文)

2012届金融与贸易系毕业论文选题

一、金融专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发展的探析 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 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难点与对策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思考 乡镇企业信贷的难点与对策 拓宽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研究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金融业并购及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及研究 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性的分析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金融控股公司制----中国金融业的未来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研究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及解决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当前储蓄存款情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决策与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大学生助学贷款调查 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情况调查 某企业的信用分析报告 网络银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策探讨 完善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 开放式投资基金的风险与防范 我国沪深股市的投资风险及与防范 中国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典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典当行经营风险管理 民品典当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 房地产典当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 XX地区典当发展的调查报告 XX地区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XX地区人寿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农村保险营销队伍建设 农村保险营销对策及其方法分析 农村保险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二、国际贸易专业

1.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武汉制造业振兴问题研究

2.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4.湖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评价和对策

5.国际制造业转移给武汉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中部地区对FDI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7.利用FDI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

8.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9.关于扩大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思考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11.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对策

12.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度及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1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

14.湖北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贫困化增长”调查报告

15.湖北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调查报告

16.绿色壁垒对湖北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7.湖北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查报告

18.湖北劳务出口调查分析

19.湖北服务贸易竞争力调查报告

20.湖北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21.湖北劳务出口调查分析

22.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就业的影响

23.外贸差额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24.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升级

25.对××省(市)引进外资状况的调查分析

26.对如何把中国建成贸易强国的思考

27.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28.湖北省利用FDI调查报告

29.湖北农产品出口调查报告

30.湖北应对外资并购的调查分析

31.海尔集团公司“走出去”的策划案

32.湖北纺织品出口调查报告

33.对湖北省引进外资状况调查分析

34.非关税壁垒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

3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36.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新的特点研究

37.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38.环境标准与产品竞争力研究

39.对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40.浅议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41.湖北服务贸易发展调查报告

42.湖北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3.广东玩具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4.武汉市纸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5.跨国公司在湖北的技术扩散调查报告

46.海尔企业产品出口目标市场选择方案

47.湖北省吸引外商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48.湖北××产品的出口优势调查分析

49.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调查分析

50.湖北省纺织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调查报告

51.跨国公司在鄂R&D投资趋势调查分析

52.湖北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53.湖北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调查分析

54.对××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贸易状况的调查分析

55.对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56.浅议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57.我国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58.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

59.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60.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变化

61.引进外资与湖北环境保护问题调查报告

62.关于XX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调查报告

63.湖北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调查分析

64.利用外资促进湖北产业升级调查分析

65.湖北出口贸易转变增长方式调查报告

66.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北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67.湖北纺织品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调查报告

68.湖北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调查分析

69.湖北出口产品结构调查分析

70.武汉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71.SA8000对湖北出口企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72.湖北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73.湖北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三、市场营销专业

1.XX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调查报告

2.XX企业市场定位方案

3.XX企业名牌战略实施方案

4.市场营销观念在XX行业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5.XX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6.XX企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7.XX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方法

8.XX企业的品牌与商标策略

9.关于武汉市商业业态变更的调查报告

10.XX企业推行关系营销的具体做法

11.关于XX地区消费品市场发展新特点的调查报告

12.营销环境的变化对XX企业经营的影响

13.XX地区“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

14.企业市场营销典型案例分析

15.关于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报告

16.湖北省广告业现状白皮书

17.XX企业XX产品的广告创意设计

18.XX企业XX产品广告目标与效果测定

19.XX企业广告策划案

20.我省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报告

21.XX企业XX产品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22.中部地区农村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策划方案

23.XX企业商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案

24.XX企业连锁经营选址战略的实施

25.XX企业MIS体系的构建

26.XX企业BIS体系的构建

27.XX企业VIS体系的构建

28.XX企业XX产品品牌组合战略方案

29.XX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

30.我国沿海新时期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白皮书

31.XX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概况

32.XX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配送的组织过程

33.XX企业产品创新方案

34.XX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的具体做法

35.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情消费特征的分析报告

36.对营销道德的几点看法

37.XX企业市场营销本土化实施方案

38.XX产品定位战略设计

39.XX企业定位战略与策略设计

40.XX企业营销诊断分析报告

41.武汉地区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42.XX超市是如何开展市场竞争的43.XX传统百货业实现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

44.XX地区XX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

45.XX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

46.XX新产品市场投放方案

47.公共关系在XX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48.XX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方案

49.XX企业营销策划案

50.XX企业广告策划案

51.XX企业新产品开发方案

52.XX企业CIS策划方案

53.XX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方案

54.XX企业营业推广方案

55.XX企业促销方案

第五篇:财政与金融论文

从财政金融支农合作现状看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关键词支农合作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较差、底子薄弱,我国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和信贷等外源型资金“供血”。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明确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发挥财政、金融支农合力,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我们以东营市广饶县为样本,对基层财政金融支农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支农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机构直接承担部分财政支农职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金融职能相互交织,财政支配金融,金融充当“第二财政”,扮演着财政的出纳角色。近年来,随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部分商业银行承担的财政性职能相应移交给了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演变成沟通财政与金融支农合作的主要桥梁。以广饶县为例,该县1994年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除保留小额农户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原承担的粮棉油贷款购销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均划转至农发行。支农再贷款?

(二)财政部门透过对相关“三农”经济主体的贷款贴息。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能力,财政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额扶贫贷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补贴,以减轻农业企业财务负担,促进了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投放的刺激性。据调查,2000年以来,东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2003年,广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用于支持重点龙头企业。

(三)财政部门出台鼓励金融支农有关优惠政策。为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出台了减免三年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承诺分红补贴等优惠政策。据调查,东营市政府为促进县区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利津、垦利两县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承诺,如信用社2年内达不到分红比例,市财政将予股东补贴;并在政府权限范围内,尽量减免农村信用社在抵债资产接收和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税费。全市涉农资金和业务全部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所有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开设基本账户,各级预算外资金按一定比例存放农村信用社,乡镇的国库、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行政收费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县、乡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由农村信用社代发,县级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设在农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的具体意见。对过去行政干预的贷款和协调农村信用社购买的企业债券、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贷款,由县、乡政府负责限期收回;对公职人员的贷款,采取纪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优质资产置换、整体“打包”等多种方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

(四)人民银行助推,政府部门主导,积极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长多次在重要场合论述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取得了政

府的大力支持。据调查,2005年,广饶县委、县政府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县任组长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开展了“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出台了《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设计了“建设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具体指标体系,制定了《“金融生态示范县”评价标准》,形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规范化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个,2006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

三、政策建议

一方面,贫困地区公共财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支农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农村的金融体制。分析表明,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谢平,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目前我国长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职工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状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第二,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开行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即通过融资平台账户管理、整合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发放贷款、回收本息,形成统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县域,特别是贫困县机动财力很少,自身活力相当脆弱,开行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第四,整合商业性金融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全部移交至政策性银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法规或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下载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结构监管与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结构范本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XXX(作者姓名)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

    浅谈健身与膳食结构 论文

    浅谈健身运动与膳食结构 摘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观念也从怎样能让自己吃得饱转变为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很多喜欢运动健身......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现保险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全新阶段,市场的不规范,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主体增长较快,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有些地方的竞争甚至达到非理性......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金融与经济发展练习 1.金融深化----a.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一种相互制约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 状态 2.金融抑制----b.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

    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 一、金融风险及管理 一,......

    金融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变革

    金融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变革 ——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五 作者:王兆星 2014年12月02日 摘自:《中国金融》 2014年第23期共有0条评论 打印Email评论 本专栏前面几篇文章主要阐述......

    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创新与监管

    什么才是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创新与监管 12月6日,2014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网络借贷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