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在中共菏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扎实推动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2.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1.9:53.6:34.5,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亿元,增长1.7%,税收和主体税种占比分别达到76.5%、5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44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36元,增长12.1%。进出口总额完成35.2亿美元,增长1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309.4亿元、216.3亿元,新增社会信用总量373亿元。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粮食总产140.4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26家,农业标准化基地新增50万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新增8780家、322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千亩以上牡丹种植大户22家,深加工企业发展到120家。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5.4%和11.6%。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入库税金过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1家、10家。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5.7%和12.2%。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商贸物流业交易额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6.8%。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03个,完成投资710亿元,竣工投产230个;新批外资企业13家,实际到位外资2.2亿美元。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省重点项目个数居全省第二位,100个市重点项目顺利实施,60个竣工投产;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0.7亿元,增长16%。市场主体快速增加。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4万户、私营企业9809家,分别增长144%和1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227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1家,在建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菏泽火车站及广场改造提前完工,洙水河航道实现贯通,洙赵新河治理全面完成,菏泽机场选址报告通过国家民航总局评审,菏泽至曲阜城际铁路项目建议书获批,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正式签约,济南铁路局菏泽铁路物流园区启动建设,巨野宝源湖水库、东明洪源水库建成蓄水,华润东明热电联产项目被列入省火电建设规划。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3.1%,提高1.5个百分点。8个县城、首批6个省级示范镇控制性规划和第二批11个省级示范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实现全覆盖。市区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0项,打通断头路5条,长城路西起昆明路东至广州路、西安路南起长江路北至北外环全程贯通,丹阳立交桥东段引桥基本完工,埋设雨污管网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4个县完成农村公路网格化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95公里。新建农村新型社区52个。省级示范镇和市级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增加12.9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污水处理站126个、垃圾中转站159座,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制初步形成。——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战略,拒批“两高”项目22个,实施节能技改项目96个,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1100台套,累计节能37万吨标煤。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23万亩,新增耕地1.06万亩,完成造林面积28.2万亩。创新实施生态补偿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办法,积极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蓝天白云”天数在全省前移7个位次,增加天数全省第一。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注册登记、财税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启动改革事项367个。编制完成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00个,审批事项和时限进一步压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84.3%。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牡丹区、成武县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四位一体”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明显,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养老体制并轨、户籍制度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郓城县、牡丹区分别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
——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76.9%。年初确定的30件民生实事,除2件调整计划外,均已完成。全市新增安全饮水人口10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城乡低保人均年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0元、400元,五保供养和大病救助标准分别提高500元、8000元,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达到26张。完成财政性教育投入65.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121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园227所、城区中小学14所,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实现首批招生。市区新上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公共自行车2000辆。县区“两馆”全部竣工,新建农村文化大院356个、文化广场329个、村级健身工程1055处、乡镇健身广场50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9032户。新增医疗床位3200张,市立医院、单县中心医院被评为“三甲”综合医院,计划生育单独两孩政策稳妥实施。精准扶贫全面铺开,31.2万人实现脱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市没有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查改“四风”问题,强化“庸懒散”治理和督查问效,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实行市长公开电话24小时接听,开展行风热线和网络问政,拓展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口联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10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三公”经费大幅下降,机关风气显著好转。
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残疾人、老龄、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防震减灾、邮政通讯、气象、人防、统计、物价、对台、史志、档案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勤劳智慧的全市人民,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中央、省驻菏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生产要素制约加剧,投资动力不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难度加大。重化工比重高,创新能力弱,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土地利用水平低,节能减排任务重,生态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差距。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反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还不够满意。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工作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常态要求。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敬业、不专业,甚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对上述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总体安排部署,今年我们要牢牢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基础突破、扶贫攻坚、和谐创建“四项工程”,突出培植“五大主导产业”,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重视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为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10%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坚定不移膨胀经济总量。立足欠发达实际,千方百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以赴加快发展步伐。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第一抓手,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集聚、规模扩张。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强投资机会研究和项目策划论证,力争每个县区策划、储备过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全市储备生产性项目投资额800亿元以上,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对已确定的200个市重点项目,拉出时间表,绘出路线图,全力以赴推动。二是着力推进精准招商。主动适应投资冲动弱化、环境约束加剧、优惠政策取消的新变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环境上来。重点抓好资源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园区招商、盘活存量招商,努力实现由粗放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力争各县区平均签约项目投资额200亿元以上,当年落地50%以上。三是激励全民创业。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大力吸引在外能人和海归人才来菏创业,鼓励支持村干部、致富能人带头创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本土创业,力争新增个体工商户5万户以上、私营企业6500家以上。引导县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加快创建企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创意农业园,着力抓好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努力为创业者搭建平台、拓展空间。认真落实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四是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加强跨境电商和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强化品牌培育,优化出口结构,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推进直通式海关监管场站、公用型保税仓库建设,扩大能源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40.5亿美元。积极组织参加香港山东周、台湾山东周等活动,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先、辐射带动力强的外资项目,力争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五是精心组织经济运行。建立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时监测分析,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突出抓好签约资金落实,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督促每个县区重点培育3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支持企业借壳上市或通过新三板转入主板上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把工业主导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完善拉伸产业链,着力引进培育上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推动产业从原料加工向终端产品演进、向价值链两端迈进。生物医药产业以发展高端高效成品药为主攻方向,力争尽快跨入“全国医药产业十强市”。能源化工产业以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为重点,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机电设备制造产业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尽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推动粮油、果蔬、林业、畜禽、纺织等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引导各县区立足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培育2-3个主导产业,努力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格局。二是强化重点企业支撑。把“四上”企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力量,探索建立“小升规”服务补贴券制度,鼓励个体工商户加快成长为小企业,小企业尽快升级为规模企业。引导规模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成为“规改股、股上市”的后续力量。全市重点抓好100家、县区各自抓好50家骨干企业培育,支持其上项目、搞技改、快转型,促使其裂变式增长,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从百强企业中筛选20家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其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尽快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强化产业园区支撑。把11个省级工业园区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强化配套设施,增强其承载聚集能力。突出抓好园区集中供热中心和重点企业双回路电源建设,着力解决统一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集中治污问题,配套建设教育、卫生、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不断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全力推动市开发区、高新区高端发展、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聚集,促进开发区尽快创建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加快建设为“中国北方医药城”核心区,切实发挥好转型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强化服务业支撑。把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提质增量,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按照“一核两轴四区多中心”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和配套支撑项目,积极兴建总部物流园区,力争交易额过100亿元的商贸物流园区达到5个。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尽快出台加快电子商务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打造一批淘宝村、淘宝镇。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搞好网络优化、道路交通、加工仓储等配套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业集群集聚发展。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一都四乡”、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重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尽快把菏泽建成区域旅游节点城市和游客集散地。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确保新增金融机构5家,新增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20家以上。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健康产业、会展经济、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确保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1.5%。推动市开发区、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县区加快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实鲁南药物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抓好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菏泽中心、山东省科学院菏泽分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菏泽分院等平台建设,新增创新平台20家。鼓励支持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搞好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申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三)坚定不移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由大到强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配套完善桥涵闸、道路、机井等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粮食总产达到710万吨,实现“十二连增”。继续抓好巨鑫源6万亩芦笋、佳农果蔬15万亩大蒜、沙土食品5万亩花生和定陶、单县为主的15万亩山药等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进农牧对接,大力发展“两羊一牛”等特色养殖业,力争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发展到100个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新发展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20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以5个国家级、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引领,突出抓好30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300个重点村试点,带动各乡镇立足地方特色、产业优势,重点建设3-5个“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尽快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农产品价值。加大新品种开发引进力度,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加快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四是大力推进牡丹产业化。认真落实牡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抓好千亩以上种植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国际品牌打造,加快推动出口牡丹加工区建设,全方位促进牡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四)坚定不移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事关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抓国家和省扩大有效投资的机遇,大力实施“基础突破工程”,全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菏泽机场取得国家民航总局选址批复,力争尽快具备开工条件;菏泽至曲阜城际铁路抓紧推动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菏泽至兰考城际铁路项目,尽快协调解决在郑徐客专兰考南站预留接轨问题,加快推进预可研等前期工作;京九铁路客运专线商丘以北段,联合相关市积极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规划;菏徐铁路菏泽段尽快启动前期工作;德上高速巨野至单县段完成前期准备;德商高速鄄菏段力争基本具备通车条件;东新高速基本完成主桥工程;郓城新河航道完成省立项;新万福河航道完成前期准备,力争开工建设。二是着力加强市区建设与管理。加快理顺城建管理体制。在“统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统一编制城建年度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土地出让”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市区城建管理事权划分实施方案,最大限度下放权力,加快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高效运作体系。尽快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将定陶和“三区”一体化布局,加快编制城区路网、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重要地段的控规,搞好进城道路、城市外环、市区道路的布局规划,确保与菏泽机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万福河航道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城建重点工程。握紧拳头、集中财力,着力实施好“四个十工程”:即,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丹阳立交桥、火车站人防、垃圾发电厂、市区西部热源等“十大市政工程”;围绕畅通城市经脉,减少交通堵塞,打通八一路、平原路、点将台路、中山路、青年路等十条断头路;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综合改造提升西安路、刘民路、曹州路、太原路等十条道路;围绕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南花城片区、双河集片区、中北片区、绿地片区等“十大片区开发”。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观念,注重历史传承、地方特色,努力打造留得住城市记忆、唤得起美丽乡愁、彰显花城特色的“人文城市”。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继续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市政设施的日常维护、环卫保洁和绿化养护,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好店外经营、重车进城、车辆乱停乱放、私设广告等专项整治,推进市容市貌综合治理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巷延伸。开展物业管理综合整治专项活动,切实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郓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引导各县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增强产业集聚、人口承载和生活服务功能。年内8个县城全部实现管道燃气供应,新发展居民用户5万户。以全省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为契机,认真抓好省市扶持政策的落实,重点推进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示范镇和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把农村新型社区逐步纳入城镇化管理,促进教育、卫生、商业连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道路、供水、环卫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扩大建制镇驻地污水处理站覆盖面,所有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加快推进平原水库建设,力争纳入省规划的全部建成投用,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创造条件。积极采取PPP投融资模式,策划论证一批城镇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
(五)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着手,从制约菏泽发展的障碍改起,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简政放权。加快制定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大力削减隐性附着在审批中的前置和服务事项,真正实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规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杜绝多头办理、体外循环;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再压缩审批时限30%,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事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学校、医院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推进中介机构与挂靠行政事业单位彻底脱钩。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体系,实现从花钱“养人”到“养事”转变。三是农村改革。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办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四是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确保鄄城、单县农商行挂牌运营。鼓励民间资本更大范围进入金融领域,规范引导民间融资机构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普惠金融组织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发展金融租赁、消费公司、现代保险等新型金融业态。全面落实监管责任,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五是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市县两级政府和部门的“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部向社会公开。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实行专业化管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探索实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医疗、养老等公益事业。改进政府采购方式,全面推进信息公开,提高采购绩效。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稳妥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确保地方财政收益。
(六)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菏泽。一是加强科技节能减排。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能耗过快增长。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统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淘汰落后设备1000台套以上,实现节能30万吨标煤以上。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绿色建筑等节能改造工程,以科技手段实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二是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严格用地审批和批后监管,加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整治力度,做好“腾笼换鸟”文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亿元GDP用地大幅降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家以上。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保护考核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推动环保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切实控制新增污染。健全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空气污染专项治理,确保“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加。继续推行“河长制”,加强“治、用、保”水环境防控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完善排污企业派员驻厂、环境违法案件有奖举报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和违法排污查处,加大刑责治污力度,确保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积极搞好农村坑塘治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七)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逐村逐户建档立卡、落实脱贫方案,实现扶贫开发差异化、精准化。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扎实做好驻村帮扶、教育扶贫等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扶贫志愿者和慈善救助活动,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专业扶贫行动,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试点,结合镇村实际,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年内实现40万人脱贫。二是大力实施“和谐创建工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城乡社区。加快县级综合接访中心建设,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扎实推进“平安菏泽”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和监管责任“实名制”,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和不公平竞争行为,努力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食品药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着力治理“餐桌污染”,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真践行“崇文尚德、务实图强”的菏泽精神,让新风正气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价值追求。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程,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支持菏泽学院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争取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尽快开工建设,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00万平方米以上、幼儿园200所、城区中小学10所以上,公开招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000名以上,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助学资助标准由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扎实推进菏泽医专养老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和中心敬老院建设,50%的城市社区建成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的农村社区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加大社保救助力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低保重度残疾人政府补助标准分别由每月每人75元、50元,提高到85元和80元;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大病救助标准;继续提高退休职工待遇;贫困寄宿生资助覆盖面扩大到15%。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由35元提高到40元;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大力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下乡活动和“乡村记忆工程”,积极发展“智慧社区”,新增乡镇综合性文化站示范点20家,新建农村文化广场1600个、覆盖率达到50%以上,新增村级文化团体1200个、覆盖率达到65%以上,送戏下乡1500场,送电影下乡6.6万场。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成村级农民健身工程500个。四是集中力量办好10件民生实事。(1)解决12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2)开工建设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3)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公共自行车1000辆。(4)实现就餐千人以上学校食堂后厨亮化、快速检测。(5)救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5000名以上。(6)创建菏泽市创业实训孵化基地。(7)为全市50万名高血压患者、17万名糖尿病患者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保健医疗服务。(8)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9)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大中型窄危桥30座以上。(10)投资2.5亿元实现24万亩高标准农田刷卡取水灌溉。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强化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坚持为民施政。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始终把群众观点植根于血脉里、体现到政策中、落实到行动上。坚持立身当伞、俯首为牛,深入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活动,对群众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体贴,尽心竭力多办利民之事。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扎实办好市(县)长公开电话,用心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切身利益问题。巩固优化营商环境成果,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推进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方便办事成为新常态。各级政府都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向菏泽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主动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把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以程序的缜密保证决策的科学。深化政务公开,实行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方位公开,坚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三)坚持务实勤政。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勇于担当、锲而不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情。强化责任意识,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确保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进一步完善层层负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拉出时间表,绘出路线图,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工作作风,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决不搞形式、放空炮、走过场。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勤勉尽责的人民公仆队伍。
(四)坚持廉洁从政。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认真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严管严控,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切实完善和规范行政监察、经济审计等制度,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有效制约权力运行。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决不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
各位代表,菏泽正处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菏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为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菏泽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9日在菏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孙爱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2008年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总体思路,牢牢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6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75亿元,年均增长14.6%。地方财政收入由42.1亿元增加到111.5亿元,年均增长27.6%,总量在全省前移2个位次,列周边9市第2位。各项存款余额由570亿元增加到1326亿元,贷款余额由444亿元增加到8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5%和18.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省内及周边9市前列。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比由26.2∶47.7∶26.1调整到15.5∶53.7∶30.8,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快速推进,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37.5 %,提高7.9个百分点。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济菏高速、德商高速南段建成通车,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完成升级改造,改建国省干线公路64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490公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收到明显成效。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快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715元增加到166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23元增加到7119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5.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四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四年,也是为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奠定基础、积蓄力量的四年。为此,全市上下群情振奋,倍受鼓舞,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四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建立市县领导分包基地、产业和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市级领导带队集中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完善大项目建设月调度、季观摩、年终考核机制,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20万吨顺丁橡胶、步长制药、巨润新型建材等28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竣工投产;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250万吨,龙堌、赵楼、郭屯煤矿投产运营;菏泽电厂三期、华润电厂一期并网发电;建成平原水库3座,洙水河航道具备通航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大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加强运行调度,积极搞好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企业膨胀步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19家,增加814家;主营业务收入由906亿元增加到3397亿元,利税由69亿元增加到4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9.2%和60.4%。60户重点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4亿元、实现利税1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6%和51.2%。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10亿元的32家,东明石化进入中国500强。6家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创山东名牌产品4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4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长质量奖1个,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市区和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均达到100%。市区新建改造南外环路、长江路、黄河东路等道路140余条,新建长城路桥等桥梁18座;铺设污水管网289公里、雨水管网436公里,碧水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完成菏泽大剧院、演武楼、赵王河综合治理、曹州牡丹园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96项;新增绿化面积5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个县的县城建设全面加快,部分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力实施城市综合开发,全市竣工房地产面积2207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286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启动整村改造项目567个,完成农房建设17.7万户,改造危房10.3万户,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达到117亿斤,连续八年增产;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702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4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1860个,出栏量达到1.2亿头(只);水产品养殖效益有较大提高。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4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59家。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发展到280万亩,增加160万亩。连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7万亩。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完成30.5亿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789项,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家,其中省级12家、国家级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99亿元,年均增长57.6%。建立健全节能预警调控机制,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60个,关停落后产能企业350家,能耗水平明显下降。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134家市控以上企业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市县乡34处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三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2008年代表山东省接受迎淮核查取得第一名,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时期总量减排目标考核突出贡献单位和生态建设先进市。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挖潜盘活土地4万亩,新开发整理耕地11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六)大力推进“四大载体”建设,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以推进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为着力点,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开发力度,优化消费环境,促进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4.6亿元, 年均增长16%。牡丹商贸城、单县义乌小商品城、巨润建材物流园等86个服务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银座、华瑞、三信等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5亿元,年均增长19.9%;进出口总额达到27.4亿美元,年均增长33.9%。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5亿元,年均增长25.6%;旅游总收入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32.6%。
(七)大力推进民生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较好地解决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快速推进,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大幅提高。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210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20万户,新增公交线路41条、公交车386辆,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8.6万人。建成投用保障性住房26340套,解决了7.9万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307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园205所,新建城区学校88处,公开招聘教师5617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新农合财政人均补助由40元增加到200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0万场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7个、农村文化大院2617家,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元代沉船和定陶汉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重大贡献奖。加大违法生育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97‰。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深化“平安菏泽”建设,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对口援川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统计、物价、人防、气象、地震、史志、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八)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到100%。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78项,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全面实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行风热线等便民渠道作用,及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上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菏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大项目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新一届政府履职的五年,是我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期,更是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的关键期。虽然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但更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之大,政策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我市所属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我们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我市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煤炭开发全面加速、深入推进,日东输油管道基本建成,大项目、大企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上下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刚刚胜利闭幕的市十二次党代会,为我们绘就了今后五年的美好蓝图。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挑战,就一定能够跨越赶超、后来居上,就一定能够实现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高”要求和“六个必须”,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繁荣发展服务业四项工作重点,加快培育“五大基地一大产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初步形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产业发展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城乡统筹发展高地、对外开放高地、生态发展高地和社会事业发展高地。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发展是我市摆脱欠发达面貌、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的关键所在,更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首要任务、首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膨胀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总量跨入全省中等行列,人均指标在全省实现位次前移,居周边地区前列。
二是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全力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动,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41.6亿元,年均增长2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36%。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5家、国家级6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6%,生态建设在周边地区保持领先水平。
三是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不动摇,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优化提升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55∶36,二三产业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面积增加200万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家、省级50家。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大型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城市综合体和旅游景区建设,推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植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0亿元,年均增长17%;旅游总收入10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着力培育“五大基地一大产业”,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800亿元、2400亿元、1500亿元和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过1000亿元的企业1家、过500亿元的2家、过100亿元的20家以上,在工业产业规模及优化升级上领跑周边地区。
四是坚持加快城镇化进程不动摇,着力完善提升城镇承载功能。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围绕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地区中心城市目标,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7.5%,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40万人以上的县城发展到3个,建成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24个、2万人以上的小城镇55个;每年重点打造100个生态文明村。加快公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推动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准入领域,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更大气魄、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和要素。抓住产业转移大好机遇,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中央和省内大企业,面向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领军型项目。进出口总额达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
六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各县区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支持定陶、鄄城、成武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到2016年,各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超过15亿元,其中过30亿元的4个,过50亿元的1个。坚持产业兴镇,提升城镇功能,加快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努力建设幸福菏泽。民生连民心,民生大如天。认真落实民生政策,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每年集中办好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让全市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2012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五年发展看头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实现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目标至关重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的重大任务,奋力攻坚,重点突破。一是全力抓好大项目建设。围绕建设“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围绕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高水平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储备生产性项目投资额400亿元以上,列入省重点的项目个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严格落实市县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强化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万福煤矿、金正大硝基肥、浮龙湖风力发电等50个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东明石化重质油综合利用、华盛荣镁合金、洪业化工己内酰胺等50个大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二是推动企业快速膨胀。深入实施 “1655”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壮大60户重点企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推动企业加快重组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抓技改、上项目,抓管理、上水平,实现快速滚动发展,尽快做大做强。确保“1655”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0亿元,增长35%;60户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增长3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4家,过10亿元的40家,争创山东名牌产品5个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15个以上。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着力抓好玉皇化工异丁烷脱氢、湖西王汽车零部件产能扩建等100个技改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入200亿元,增长20%。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重点围绕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机电设备制造业,着力抓好东药雄烯二酮、达驰电气高效节能变压器等100个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增长30%。加大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确保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四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商住、物流、金融等服务体系,提升园区功能。高标准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园区。力争市高新区通过省政府验收,支持市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一是高起点规划。注重规划衔接,突出地方特色,精心搞好市区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工程设计,修订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做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高标准建设。切实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力争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市区完成胜利广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规划展览馆、赵王河下游治理等40余项公共建设工程,完善提升碧水工程,搞好黄河路、人民北路等道路污水管网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聚集。加快建设德商高速(菏泽至鄄城段)、东新高速(东明段)、机场路,开工建设丰东路(定陶至济宁界)、220国道(郓城至菏泽段)、济董路(鄄城至郓城段)升级改造工程,积极实施电网建设“7511”工程。三是高效益开发。加快城市综合开发和“城中村”改造,重点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片区开发项目,高标准搞好配套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楼盘。全市开工建设房地产面积1770万平方米、竣工13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开工770万平方米、竣工400万平方米。新建农房4万户、改造危房1万户。四是高水平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重点加强市政、市容、绿化、交通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解决集市占道经营、城区乱搭乱建等问题,努力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整洁优美、更加清新靓丽。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以“四大载体”建设为抓手,用好引导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增长15%。一是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开展“十百千”企业和商业示范社区创建,着力打造牡丹商业步行街、麟州商业街、舜师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搞好“农超对接”、“区超对接”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积极构建现代农村消费流通网络。着力推进牡丹商贸城西片区、舜王国际药城二期、万隆国际批发城等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100亿元,增长22%。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好重要资源、大宗货物集散,着力推进巨野港口、东明石油化工、菏泽(鄄城)物流园等十大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物流园区达到4个。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发掘“一城四乡”文化潜力,高水平策划论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抓好巨野农民书画、鄄城鲁锦等七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鲁西南民俗文化、东明庄子文化等十一大文化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以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抓好曹州牡丹园、孙膑旅游城、水浒好汉城、浮龙湖等十大景区的完善提升,精心搞好旅游产品组合包装和旅游线路策划设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营造声势,高水平办好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大力提高花会综合效益和影响力。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增长41%。同时,积极办好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中国(菏泽)农资交易会等展会,促进会展经济较快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总产120亿斤以上,实现“九连增”。深入实施蔬菜、畜牧、苗木花卉、果业、渔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油用牡丹、山药、芦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经济作物面积达到750万亩。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区建设,畜禽出栏量达到1.8亿头(只)。搞好黄河故道高效生态渔业综合开发。二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52家支撑企业,促进规模快速膨胀,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新增基地面积20万亩;积极打造农业品牌,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40个。三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病虫灾害。四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田水利会战,精心组织好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积极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
(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对外开放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按照打造区域对外开放高地要求,放宽视野,提升境界,强化措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一是狠抓招商引资。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积极参加香港山东周、台湾山东周、西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办好全市春秋两次投洽会。对重大项目,主要领导亲自谈、具体抓,努力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每个县区引进3-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二是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中国木草柳出口基地、东明精细化工出口基地、巨野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扩大果蔬、木制品、服装等优势产品出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落实鼓励进口政策,加大原油等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实现进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尽快启动菏泽口岸和保税区物流基地建设,改善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海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劳务合作和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友城合作水平。
(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70名,其中博士60名以上。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0.9%。继续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提升工程,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突出抓好10项技术创新重大专项、10个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5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项。二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完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全面开展节能审查监察。着力抓好工业节能,把能效对标范围扩大到年耗能500吨标煤以上企业,淘汰改造高耗能设备1500台套,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0个,突出抓好方明化工160万吨锅炉改造等100个节能项目建设。同时,扎实推进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降低能耗水平。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新上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确保三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认真抓好东明、鄄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启动建设2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全面做好迎淮核查准备工作,确保取得优异成绩。四是大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对违法用地行为严肃进行责任追究。严格建设用地管理,认真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标准,全面清理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努力拓展用地空间,保障用地需求。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县乡收入管理,坚决杜绝虚收空转,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保民生、保运转、保发展要求,加大对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税收贡献大、地方收益多的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地方财源。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全盘活。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金融必须先行。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的信贷支持,力争新增贷款150亿元以上。大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新设立国有商业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3家。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4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规模和水平。
(八)加强民生建设。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今年,集中力量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每人每月40元和每人每年400元,城乡大病救助标准均提高50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400元。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387套,建成6000套。四是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50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园200所,新建城区中小学15所,公开招录中小学教师1500名;完成菏泽学院二期工程,加快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进度,做好菏泽艺校改扩建和市体校新校区前期工作。五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在省统一规划的2349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启用市中医院病房楼,开工建设市立医院、市二院扩建工程,做好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前期工作。六是繁荣文化事业。完成市图书馆建设,开工建设市艺术馆、博物馆,做好市科技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各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力争全部建成,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处数字影院,新建农村文化大院400家。送戏下乡1200场、送电影下乡7万场。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0万户。七是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引导。及时足额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资金,为农村所有独生子女和合法生育双女绝育家庭免费办理新农合,为所有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提供资助。八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0万人。九是改善生活环境条件。市区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00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2万户,每县区至少新建1-2处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十是改善交通条件。开工建设菏泽火车站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市区道路15条、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建市区桥梁3座,改造农村窄危桥30座。市区新增公交线路6条,开通公交车的县城达到7个。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对煤矿、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监管,及时排查消除各种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全面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消防基础设施、装备和专职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抵御火灾能力。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和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快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建设,着力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健全社会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提高预防预警和应急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强化边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治理,努力打造平安建设高地。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天职,让群众满意是政府工作的最高追求。我们将牢记宗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一是认真开展“落实年”活动。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落实。今年,将在全市政府系统组织开展“落实年”活动,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全面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确保政府工作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高效运行,确保政府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都能够一抓到底,取得群众满意的结果。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各项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府网站和市长公开电话,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全面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全面落实“五五”依法行政规划,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完善源头治腐规章制度,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招投标平台建设,对行政审批和招投标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案件。深入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促进全市政府系统改善服务、提高效能。严厉打击公路和企业“三乱”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光荣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努力在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第三篇:菏泽市牡丹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牡丹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张福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同《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也是我区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一)坚持跨越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比优化为18.4︰43.6︰38,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8%。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35亿元,贷款余额2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3亿元和50亿元。
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2家,比2005年增加103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7亿元、利税3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6倍、10.5倍,年均分别增长41.1%和60.1%,其中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54家过亿元,46家利税过千万元,步长制药、睿鹰制药跃居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医药产业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连年丰收,2010年总产达到12.6亿斤;有林地面积发展到43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2.2%;牡丹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场680个,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5万亩,绿色无公害认证品牌增加到22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8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9家。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大力实施“1+3”旅游规划,完成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建成标准“农家店”871处,城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51处,商贸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3倍,年均分别增长19%和24.3%。
(二)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项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全面取消。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牡丹商业广场、香格里拉国际广场一期、中国牡丹商贸城一二三期等建成运营,步长制药、华信制药、安泰时装、海普电器等竣工投产,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华盛荣镁合金、立海润生物制药等即将建成。“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62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102家,比2005年增加34家,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235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2%、182%。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314家和43836户,比2005年分别增加836家和27428户,民营经济所占比重提升到90%以上。高新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入园项目110个,建成投产企业81家,完成项目投资150亿元,被列入全省首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
(三)坚持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元GDP取水量降低到208立方米,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2%,二氧化硫年均削减8%,COD年均削减5%,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五年累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4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项,获得专利授权1500件,建立省市级技术中心15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1%,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加快“质量兴区”步伐,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著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3个。认真实施生态区规划,五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9.3%。
(四)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深入实施城镇化三年纲要,城镇化率达到39%,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配合市组织实施了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公园等重点工程,新修了长江路、南外环路、长城路等7条主干道路,提升改造了青年路、兰州路、银川路等17条城区道路,五年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26个,完成投资27亿元。强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怡海花园、奥斯卡春城、江南御景园等30个小区建成入住,时代奥城、金河湾、在水一方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完成拆迁260万平方米,竣工商业面积102万平方米、住宅面积330万平方米。小城镇综合开发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疏浚中小河道和沟渠33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比重提升到45%。
(五)坚持和谐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5亿多元;财政供养人员月工资比2005年增加885元、增长近1倍,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6978元和2613元。认真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十一五”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在外务工人数达到20.2万人;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持续开展,确保了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教师工资统筹,新建城区学校5处,高考上线人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加快,新农合参合农民94.4万人,参合率99.8%。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文化大院300个、农家书屋260个,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强力推进“平安牡丹区”建设,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功创建5家“全国安全社区”,持续保持了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保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项事业均有了长足发展,发改、物价、统计、审计、监察、史志、档案等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坚持依法行政,行政效能切实提高。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政府职能加速转变。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万名干部下乡、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和服务承诺等项活动,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透明高效。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效能全面提高。
五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相继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就业服务先进区、劳务输出示范区、爱国拥军模范区、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和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区、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服务业发展先进区、质量兴市先进区、社会文化先进区、平安建设先进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区、民政工作先进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区、粮食生产先进区、“五五”普法先进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先进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以及全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我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发展稳定任务和各种压力极其沉重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驻区各单位、区内外友好人士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牡丹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低;重大项目少、带动能力弱,新兴产业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进展慢,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事业欠帐多,社会保障能力弱,财政压力大;一些部门和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效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高效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强化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力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核心区。
主要任务目标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繁荣发展服务业,努力把牡丹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城区。确保“一年有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实现根本性变化”,到2015年全区整体经济实力跨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2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50︰41。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区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市人均住宿、人均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平方米、27.5平方米和20平方米,集中供水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8%和90%以上;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我区的“亮点”产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指标达到省、市要求,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牡丹区、魅力牡丹区、和谐牡丹区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力争五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与市直标准拉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文明和谐稳定。实现“十二五”规划,工作上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集团带动、园区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医药化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新材料产业,努力构建以高端产业、终端产品、集约发展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是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主体、基层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协调、人口加快聚集的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畅通联系群众、体察民情、为民解忧渠道,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牡丹区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大有作为的五年。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发挥优势、鼓足干劲、奋力超越,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再创新优势,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2011年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5亿元,增长17%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确保71亿元,增长20%,力争突破83亿元,增长4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确保11.05亿元、增长20%,力争突破12亿元、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286亿元、增长22%,力争突破320亿元,增长3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确保41亿元,增长22%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到
16.3︰44.7︰3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440元、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增长19%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增强高效跨越发展后劲。把大项目建设作为高效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大力开展“深化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实现项目建设的大推进、大提升、大跨越。
抓好项目策划论证。瞄准行业最高水平,聘请知名专家、权威机构,依托我区产业基础,精心策划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节能环保等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储备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华盛荣镁合金列入省重点项目。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观念,持续不断掀起大招商高潮。一是实施专业招商。充分发挥招商局和各个招商团的作用,小股出击,重点突破。二是突出重点招商。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集团、大企业,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广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引进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三产服务业项目,真正把招商引资的成果体现在效益增加、财政增长上来。三是强化节会招商。充分利用牡丹花会、林交会等节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年内组织开展4次以上集中签约活动。四是严格目标责任招商。将招商引资任务一一落实到县级领导、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严格考核奖惩,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确保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70个以上,其中过10亿元的10个以上。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在谈抓签约、签约抓落地、落地抓建设、在建抓进度、建成抓达产”的工作思路,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包保办法,全力上大项目、全力建大项目、全力服务大项目,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大落地。成立项目落地办公室,强化跟踪服务,每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分别举行一次集中开工奠基活动,促进签约项目及时落地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过亿元大项目50个以上,其中过10亿元的8个以上。二是推进大建设。对集中奠基新落地项目和在建项目,搞好全方位服务,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三是推进大投产。对建成竣工项目,集中精力抓投产,推进项目早日发挥效益。确保华润电力菏泽电厂、立海润生物制药、睿鹰先锋棒酸等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步长神州扩建、方明药业、广通橡塑、天宝重工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年建成投产过亿元大项目30个以上。
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一是完善园区规划。依托华润电力菏泽电厂,规划建设煤电化工产业园;高新区依托现有产业,重点打造医药化工产业园、机械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着力膨胀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园中的步长工业园、睿鹰工业园、医药物流园,加速大项目、好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园区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按照配套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提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服务设施,完善文教、餐饮、商贸、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规划建设乡镇工业聚集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交通条件,每个乡镇规划一个不少于5平方公里的工业聚集区,年内至少新引进2个过亿元项目,落地到高新区或乡镇工业聚集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效跨越发展支撑。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突出抓好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沙土果蔬加工、都司裘皮加工、胡集林木加工、大黄集面粉加工等特色产业,确保医药化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100亿元以上,机械电子产业达到25亿元以上,煤电化工产业达到20亿元以上。
膨胀壮大企业规模。落实包保企业责任制,一企一策,优化服务。完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政银企对接,抓好担保体系建设,确保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新增50亿元以上。按照“一个优势产业重点抓几个骨干企业”的发展思路,对30家骨干企业,强化调度,重点扶持,推动深化重组、合资合作,加大投入、快速膨胀。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过10亿元的达到5家。
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搭建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年内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实施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抓好品牌培育,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鼓励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研发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亿元以上。
(三)加速推进城镇化,完善高效跨越发展载体。实施城镇大开发、大拆迁、大建设、大聚集,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带动服务业发展、带动财政增收、带动民生改善。
加快大开发。坚持高点规划、片区开发、高层发展、精品建设的原则,精心策划,全力推介,加速推进,实现城镇开发建设的大提升、大突破。一是打造宜居宜商城区。围绕成片开发、提升档次,以不低于100亩的标准,策划推介10个片区的综合开发,加快打造以西安路为主轴的西部商业中心;着力加快时代奥城、金河湾、盛世牡丹新城等20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启动将军苑、阅城国际、城上城等12个项目的开发建设,确保新开工3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交付使用200万平方米以上。二是提升小城镇。全面启动小城镇开发建设,争取小城镇开发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三是建设新农村。科学编制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每个乡镇至少启动2个建设试点,确保新开工农村新型社区34个。
实施大拆迁。对摘牌落地项目,加快完善有关手续,争取早日进入拆迁程序;对启动拆迁项目,充实指挥部力量,完善城市建设大会战体制,形成合力,强力推进。重点抓好万家新城、匹克国际花园、天泽园、海润康城等23个项目的拆迁清障,确保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推进大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加大城市西部投入,升级改造西安路、八一路、牡丹路等主次干道,完成中华路、人民路等道路截污工程,打通银川路、点将台路、太原路等道路,新增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加快中华西路、黄河西路、重庆路、兰州路等主次干道景观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牡丹公园建设,新增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立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融资平台,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
实现高效能管理。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落实城镇管理重心下移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严格执行规划,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对违反规划的乱建设、乱开发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努力营造一流人居环境。
(四)繁荣壮大服务业,激发高效跨越发展活力。服务业是实现高效跨越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加大招商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确保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8.5亿元。
做大商贸物流业。放大商贸物流基地效应,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海王药业、步长医药等物流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新世界国际商贸中心、中国牡丹商贸城四期等重点市场,鼓励金霸电器、金旺超市、振兴经贸、三信实业等商贸龙头发展连锁经营,全力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构筑大流通。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培植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特色物流。确保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85亿元,增长20%。
做强文化旅游业。放大“一城四乡一生态”品牌效应,加快“1+3”旅游规划实施,抓好牡丹游憩区、中华祖源景区、黄河风情游览区等项目建设,推进曹州牡丹园4A级景区创建。加大对景区服务设施的投入,策划组织好旅游节庆活动,强化“先圣帝尧之都·国花牡丹之乡”旅游形象宣传,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做优传统服务业。放大中心城区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加大牡丹、戏曲、武术、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放心早餐”和“餐饮服务标准化”工程,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电动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工程,繁荣农村商贸经济。
做活现代服务业。放大四省交界区位效应,鼓励发展证券、保险,公证、仲裁,咨询、评估,代理、拍卖、担保等商务服务业,着力发展家政、家教、维修、护理等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养老、助残、物业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广告传媒、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规范发展网络消费等新型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高效跨越发展基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裕鲁西达、佳美食品、天邦粮油等2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促进快速膨胀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快上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总数达到14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32家。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年内每个乡镇新发展2家以上,总量达到290家。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规划,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突破1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突破50万亩,新造林1.5万亩以上,新增林下养殖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12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0个;推进牡丹深层次开发利用,新增牡丹种植面积5万亩。同时,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将各种补贴、配套资金兑付落实到位。建立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无公害农业。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确保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小农水、刘庄灌区、徐河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抗旱除涝能力。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高效跨越发展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消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服务效率。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促进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确保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群众采用入股、参股等方式创办民营企业。突出抓好花卉、面粉、果蔬、木材、畜产品等市场容量大、易于千家万户参与的行业,集中发展特色加工基地,努力培育一批专、精、特、优的民营企业群体。力争新发展民营企业520家、个体工商户7600户,完成营业收入和上缴税金均增长20%以上。
着力推进外经贸发展。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跟踪分析,组织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拓展东南亚、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抓好睿鹰先锋制药、领将家具、安泰时装等企业的出口和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华宏制衣、宏浩服装等利用外资项目的资金到位,确保进出口总额突破1.73亿美元、增长1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0万美元。
(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高效跨越发展保障。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突出抓好节能降耗。高度重视科技节能,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照明等新产品,综合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鼓励企业加快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和更新改造,夯实节能管理基础;严格执行国家能评标准,严控高耗能项目进入,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3.66%。
扎实推进治污减排。加快推进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新铺设污水管网16公里;加快企业治污再提高工程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确保两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四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5%以上。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用地审批,规范用地程序,严格落实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深入开展土地违法违规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违法占地查处、复耕力度;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住房改造,搞好建设用地置换,确保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优化高效跨越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政府工作的重大使命。为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⑴劳动就业。完成创业就业培训8000人,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以上。⑵社会保障。新增社会保险扩面6.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征缴各项保险费5.1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30元和每人每年1400元。⑶基础教育。城区新扩建3所中小学、5处幼儿园,每个乡镇办事处新扩建1处中心幼儿园;投资7300万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15.7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由400元、600元提高到500元和700元。⑷公共文化。启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5400场。⑸医疗卫生。完成牡丹人民医院和吴店、李村等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0元,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⑹计划生育。投入130万元以上,为农村独生子女和合法生育双女绝育家庭免费办理“新农合”,救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大学本科新生100名。⑺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发300元以上,缩小与市直工资差距;加强公路养护,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5万人。⑻食品药品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确保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95%以上,餐饮服务群众满意率80%以上。⑼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下。⑽社会稳定。健全各项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灾救灾、预防预警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双拥”成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老龄、残联、妇女、儿童、物价、统计、审计、监察、史志、档案等项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立足新的起点、推进科学发展、实现高效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我们将时刻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建设为民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更加关注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实施领导干部包村、包企、包户制度,经常深入群众,认认真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区长公开电话建设,推行政务公开,畅通联系群众、体察民情、为民解忧渠道,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
(二)建设法治政府。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决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实施政务“阳光工程”,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等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推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促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建设务实政府。严格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各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量化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会议在一线召开、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对每一项工作,立说立行,高效率、快节奏,步步抓实、事事靠实、一抓到底,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做到一切凭实绩说话、以发展论英雄,靠清新的政风、实干的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取得实效。
(四)建设效能政府。启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加快推进“一费制”改革。对部门服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实行跟踪问效,促进作风转变、服务提效、行政提速。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四高”工作标准要求,发扬“有名次就抢、有第一就争、有先进就夺、有红旗就扛”的精神,健全工作承诺制,建立定期落实制,强化包保责任制,推行督查督办制,严格考核奖惩制,力争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确保发展进位、高效跨越。
(五)建设廉洁政府。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围绕政府采购、招投标、房屋拆迁、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商业贿赂整治,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力度,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廉政监督体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专项审计,严肃查处为政不廉、用权不公等问题,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已踏上新的伟大征程,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肩负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万众一心,励精图志,开拓创新,奋力超越,为全面开创“十二五”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生态、文明的新牡丹区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4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8日在菏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爱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全面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2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30元,分别增长10.5%、1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增长23%;实际到位外资2.2亿美元,增长33%。引进落地过亿元项目220个,过10亿元项目53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55个,100个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规划培育“五大主导产业”,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5亿元,增长19%;商贸物流业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14%。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注册私营企业4523家、个体工商户26327户,分别增长21.7%、1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17.7亿元、贷款余额1230.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09.7亿元、168.3亿元。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预计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2.4:54.6:33,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总产134.6亿斤,实现“十连增”,为全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4.4万亩;标准化基地发展到320万亩;牡丹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4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857个,带动农户50余万户。精心组织工业运行,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02家、达到2607家,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50亿元、利税720亿元,分别增长18.2%、17%;入库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达到7家。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增长13.3%。积极推动外经贸发展,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扎实推进金融工作,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4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4家,浦发银行筹建完毕。着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7.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体税种占税收的比重达到57%,按可比口径提高5.9个百分点。
(三)城镇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城镇化率达到41.6%,提高1.6个百分点。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30个重点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8个项目获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城建工程186项,完成政府性投资10.2亿元,市图书馆开馆试运行,规划展览馆、文化艺术馆启动建设,打通中和路、振兴路等断头路5条,新建改造长城路、仓南路等道路25条,铺设雨污管网7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17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评审。加快县城和镇村建设,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1万,新增省级示范镇11个,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70个。积极推进城市综合开发,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菏泽机场纳入国家民航发展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菏泽火车站完成站场改造、新站房加快施工,10座平原水库开工建设,德商高速、东新高速建设和济董路、砀定路升级改造进展顺利,220国道竣工通车。
(四)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创新型企业9家、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4件;国家“千人计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科技孵化器建设均实现零的突破;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市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1200台(套),累计节能32万吨标准煤。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挖潜盘活存量土地1.2万亩,新增耕地5.1万亩。扎实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代表山东再夺迎淮核查第一名。
(五)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7.6%。圆满完成承诺的33件民生实事,增加实施了打通城区断头路、建设丹阳立交桥等6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18.1万人;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均提高500元,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和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分别提高70元、20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300元、900元;开工建设中心敬老院34处、建成投用17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开招录教师2400名,新改建中小学校舍107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262所、城区中小学12所,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加快筹建。第一批医改试点进展顺利,市立医院完成改扩建工程,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20种重大疾病纳入医疗保险,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全面推行。开工保障性住房1.1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72万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62万人,改造农村公路1658公里、窄危桥41座。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32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3.5万户;深入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新增公交线路6条、新能源公交车110辆。县区“两馆”主体基本完工,新建农村文化大院500个、村级健身工程856处,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1万户,送戏下乡1382场、送电影下乡7万场;圆满完成“十艺节”参赛办赛任务,9个剧目获国家级奖项。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人口计生、妇女儿童、邮政通讯、气象、人防、统计等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防震减灾、物价、对台、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作风改进年”、治理“庸懒散”、优化营商环境等活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27项,压缩办理时限64%,市级中介组织与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分离,涉企收费标准大幅降低,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修订了县区科学发展观摩、考核办法,完善政务督查联动机制,出台鼓励“飞地经济”、促进园区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高外经贸水平等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工作落实和发展方式转变。理顺了高新区管理体制,整合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财税、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凝聚了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菏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欠发达的市情没有改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投入产出率低,资源消耗高,创新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地方财力薄弱与改善民生刚性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期盼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菏泽指示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原则,立足我市欠发达实际,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培植“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更高一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上述指标比往年有所调低,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与中央和省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要求相衔接。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不再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调低了增长指标。二是符合菏泽现阶段发展特征。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进入适度调整阶段,调低增长指标符合发展规律,切合菏泽实际。三是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调低增长指标,能为深化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有利于引导各级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追求干部群众真正得实惠的发展,追求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更是发展的源动力,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构脱钩,努力打破“官垄断”。健全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巩固扩大“三项重点工作”成果。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步伐。三是围绕活跃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家庭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积极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四是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改革。理顺市区综合开发工作机制,调动牡丹区、开发区、高新区的积极性。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创新城建融资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做大政府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搞好各项社会保障衔接,促进进城农民有序市民化。五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合,加大救助资源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加快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启动第二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引导民营医院加快发展。做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衔接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六是围绕规范财税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征收机制,堵塞“跑冒滴漏”,杜绝虚收空转,优化财政结构。规范财政支出,推行“全口径”预算,完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制度。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七是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改革。加快网格化管理步伐,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更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坚持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当前,欠发达仍然是菏泽最大的实际,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菏泽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必须紧紧抓住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全力加快发展步伐。
(一)以更高的境界推进新型工业化。菏泽发展落后,突出表现为工业总量小、发展层次低,要摆脱欠发达面貌,必须下大力膨胀工业规模、提升工业档次。一是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入的主渠道,大力转变招商方式,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能过剩的项目;坚持“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重,全力引进产业配套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确保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项目个数居全省前列。完善领导干部分包重点项目机制,推动100个市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认真落实加快11个省级园区发展的意见,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住、物流等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二是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打造终端产品为目标,围绕补齐完善产业链条和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配套拉动作用的项目,倾力打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推动关联企业协同协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切实增强四大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努力做优做强现有企业。突出抓好骨干企业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内涵发展,努力把百强企业打造成全市现代管理的标兵、科技创新的先锋、奉献社会的楷模、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大低效企业排查力度,帮助其分析存在问题、解除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地释放闲置产能;对停产、半停产而又无法盘活的企业,以及占用大量土地、长期没有贡献的企业,坚决“腾笼换鸟”。强化企业家培训,使他们提升境界、拓展思路,搞好长远规划,谋求更高水平发展。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足额落实并充分用好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抓好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家级标准的科技孵化器,各县区加快建设省级标准以上的科技孵化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促进科研投入成果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以上。五是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建设,加强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落实好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扩大紧缺资源、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进口,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36.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5亿美元。
(二)以更高的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一是提升城镇功能。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的整体功能。抓好17个省级示范镇和30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小卫星城。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二是提高综合开发水平。注重开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大力引进业界强企名企,有序推进大片区组团开发,坚决改变零打碎敲的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条件不成熟,宁可不建、缓建,也不能仓促上马、留下遗憾。保护好菏泽城的“外圆内方”结构,以及护城河、护城堤等古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让人们望得见林海、看得见水邑、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市县互联的“数字城管”新模式,努力实现城镇管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加强老城区、背街巷等重点区域和城市公共卫生、绿化、亮化等重点领域管理,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解决脏乱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园林城、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果。四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动东新高速、济祁高速、砀定线西延等交通重点工程,确保德商高速菏泽段建成通车、菏泽火车站全面竣工运营,菏泽机场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竭力推进曲阜东经菏泽至兰考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13座平原水库、坚强智能电网、洙水河航道等工程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更高的层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按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由大向强转变。一是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同时,重点抓好牡丹、芦笋、山药、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的规模种植。力争新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牡丹25万亩。加快发展林下养殖,新增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110个。抢抓总书记视察牡丹产业的机遇,强化扶持推动,探索种植保险,加大研发、营销力度,拉伸产业链条,力争早日把牡丹产业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加快打造特色加工集群。确保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0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0亿元。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突出抓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努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
(四)以更快的速度推进服务业发展。发展服务业是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富民富财政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提质增速的要求,全力推动、加快发展,确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一是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按照“一核两轴四区多中心”的总体布局,围绕重要资源、重点产业和货物集散等,加快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和配套支撑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确保商贸物流业交易额增长14%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强化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重点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策划,举办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打造“牡丹之都、好汉之乡”旅游品牌,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规范民间融资管理,确保新增社会信用总量340亿元。四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林交会、农资会、住博会等展会的品牌效应,推动会展业向高层次、常态化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物联网、邮政、通讯、信息、创意等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按照总书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指示要求,引导各县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一是促进“三区”高端发展。按照高端高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要求,引导开发区、高新区、牡丹区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努力在全市转型发展中争当领头雁、排头兵。支持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力争早日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高新区倾力打造“高新”品牌,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产业,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牡丹区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做好“退二进三”文章,突出抓好城市综合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牡丹产业培育,努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二是推动各县协调发展。鼓励先进县率先突破,支持定陶、鄄城、成武加快赶超。引导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培植2-3个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认真落实“飞地经济”发展政策,推动项目按产业定位跨县域、跨园区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发展。三是推进乡镇加快发展。把壮大镇域经济作为扩大就业、富裕农民、支撑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各乡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板材、果蔬、纺织、草柳编等特色加工,不断提升加工档次,倾力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努力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努力营造“千军万马”上项目、闯市场、办企业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五、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坚决守护好菏泽这片蓝天、碧水、净土。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坚决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拒之门外,决不要变了色、带了味的GDp。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全面实施涉水企业“十个一”工程,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市区、县城建成区管网铺设到位、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到位,确保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二是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完善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双重责任制,全面加强建设工地、拆迁现场、渣土运输、道路保洁等重点领域管理,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快燃煤锅炉、“黄标车”淘汰步伐,抓好重点行业脱硝脱硫、油烟净化和工业异味治理,促进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蓝天白云”天数不断增加。三是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坚决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清单计划,扎实开展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工程;巩固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各个领域节能,确保节能35万吨标准煤。四是全面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资源利用许可制度,大力推广节水节材新技术,突出抓好郓城煤化工园区和3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规范土地使用管理,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加大低效闲置土地整治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五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区裸露土地绿化,抓好河道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促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今年重点办好7个方面30件民生实事。城乡就业方面:强化就业培训,完成技能培训7万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4500人;加强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创业7500人,带动就业2万人。社会保障方面: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300元;医疗救助最高限额提高5000元;城乡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新建中心敬老院16处,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26张;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查体一次,为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开工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改造棚户区6600户、农村危房5000户。教育发展方面:新、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12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学校14所以上,新建市级高中一处,完成菏泽一中南校区扩建和菏泽一中老校区、市实验小学北校区改建;新建幼儿园200所;创建省级规范化职教中心2处;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开招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000名以上;救助城乡低保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各1000名,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医疗服务方面: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市直6家医疗卫生机构扩建步伐,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推动曹县、鄄城、东明等县级医院迁建加快实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增民用天然气用户5.5万户,其中市区2万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80万人;市区增加新能源公交车100辆。文化体育方面:新建农村文化大院350家、文化广场200处;新建数字化农家书屋200家,充实提升农家书屋500家;完成送戏下乡1450场、送电影下乡7万场;规划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市体校新校区;完成50个乡镇、800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扶贫开发方面:完善扶贫方案,强化帮扶措施,确保30万人脱贫。
七、坚持从严治政,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围绕完成任务目标,我们一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开展“作风提升年”活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打造责任政府。把是否忠诚履职、尽心尽责,作为检验政治品格的重要尺度,把为全市人民谋福祉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大力弘扬“勇于担当”精神,只要有利于菏泽发展,就毫不动摇坚持、义无反顾推动,决不见了问题躲着走、遇到困难绕着走,决不当随风摇摆的“墙头草”和“老好人”。大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改革发展路上的铺路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实事好事。在发展中,着力争取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着力争取能真正让干部群众得实惠的速度,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的事情,坚决不让今天的政绩成为明天的包袱。
(二)打造务实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抓整改,重拳整治“庸懒散”,下决心解决“中梗阻”、“堰塞湖”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主动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倾听民声、为民解难。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号子喊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健全督查联动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不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欺世盗名的浮夸之风。
(三)打造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凡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一律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严厉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行为,坚决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四)打造廉洁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丢,勤俭节约的要求永不忘。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自觉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维护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改革鼓舞人心,发展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凝聚同心筑梦的强大合力,努力谱写富民兴菏的崭新篇章!
第五篇:菏泽市市长刘士合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刘士合: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1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4.6亿元,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655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92.6亿元和80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2.6亿元和172.9亿元,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圆满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提升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22.6%,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320亿元,增长26%。新落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0个,总投资930亿元。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10万吨顺丁橡胶,郓城洪达焦化,曹县凯雷圣奥(一期),成武达驰电气750千伏级变压器,单县舜亦新能源(一期)、宇泰光电,市开发区玉皇化工20万吨苯乙烯等185个过亿元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牡丹区华润电厂、华盛荣镁合金,郓城赵楼煤矸石电厂,市开发区聚隆能源,巨野铁雄新沙20万吨甲醇,成武呈祥风力发电塔,东明方明化工聚合切片等26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大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1家,新增22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6亿元、利税295亿元,分别增长28%和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1%,提高0.6个百分点。“1655”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3%。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2家,过亿元的632家,分别增加6家和223家。郓城富仕达食品、成武九州科技、曹县富洋木业、巨野龙泰果蔬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6.3亿元。
(三)深入实施城建三年纲要,城镇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开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35个,其中市区71个;完成拆迁面积386万平方米,开工房地产面积1650万平方米,竣工1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开工680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下游和洙水河公园景观建设基本竣工,中山路、长城路等43条道路新修、改造工程完工,新烈士陵园、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启用。市区安装路灯3355盏,栽植乔灌木30多万棵,绿化覆盖率达到40.3%。菏泽大剧院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赵王河公园景观工程获得全国市政工程质量最高奖——市政金杯奖,并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全市启动整村建设项目298个,开工建设10万户,改造危房4.5万户。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公路迎国检、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等活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113亿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棉花总产474万担,瓜菜总产188亿斤;新增造林面积23万亩;新建林下规模养殖场区249个、大棚1803个;水产品总产13万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1个、优质农产品基地40万亩,我市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佳农果蔬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8个。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疏浚中小河道和田间沟渠8896公里,引送黄河水11.5亿立方米。启动新农村建设310个,涌现出了东明玉皇新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五)强化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项,其中16项被列入省重点推广计划,14项获得省以上奖励。实施技改项目482项,完成投资210亿元,增长45.3%。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40亿元,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7%,提高3.4个百分点。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单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基地”。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25项,淘汰高耗能设备892台套,能耗水平明显下降。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11公里,重点排污企业“十个一”工程全面竣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和0.6%。开发整理新增耕地940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万亩,为保障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
(六)狠抓“四大载体”建设,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完成服务业投资142亿元,增长77.5%。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33亿元,增长1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亿元,增长19%;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724亿元,增长28%。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主辅业分离,新增地方税收1.2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1亿美元,增长44.2%,其中出口12.1亿美元,增长39.2%。我市被确定为“中国木草柳出口基地”。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增长32.4%。鄄城孙膑旅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七)积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社会保险参保49.7万人次,牡丹区、市开发区新农保试点全面实施,东明县正式启动。城乡低保标准有了较大提高,新建保障性住房5570套。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57.9万平方米,城乡教师工资实现县域内统一标准发放,公开招聘教师1431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单县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和巨野、郓城、东明3县扩面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农村文化大院1015家、农家书屋1000家,送戏送电影下乡计划超额完成,元代沉船考古发掘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1.1万户,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新上公交车100辆;改造农村公路1062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4万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60万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监察、审计、统计、人口计生、广播电视、人民武装、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气象、档案、史志、体育、人防、老龄、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的发展为全面完成 “十一五”奋斗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坚实保障。纵观“十一五”,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突破菏泽”战略机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大干苦干,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483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由30亿元增加到84.6亿元,年均增长32%,总量在全省前移3个位次,上升到第12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498.3亿元增加到1092.6亿元,年均增长22.8%;各项贷款余额由398.3亿元增加到803.5亿元,年均增长18.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42元增加到14419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92元增加到5655元,年均增长12.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32∶43.6∶24.4调整到19.2∶51.7∶29.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821家发展到2001家,增加1180家;主营业务收入由427亿元增加到2436亿元,年均增长41%;利税由29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15.2%增加到25.7%,提高10.5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57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年均增长22.6%。东明石化、步长制药、洪业化工、玉皇化工、达驰电气、尚舜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膨胀,铁雄新沙、巨润玻璃、艺达家纺、金正大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彭庄、龙堌、赵楼、郭屯四对矿井先后投产运行,郓城矿、万福矿建设和陈蛮庄矿、张集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曹县煤田勘探进入详查阶段,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8.5个百分点。有30余项城乡规划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市区累计完成投资320亿元,大剧院、演武楼、赵王河公园、长江路黄河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开发顺利推进,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建设快速推进,小城镇开发全面启动。市、县经济开发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基本建成,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工程完工,日东输油管道建设顺利推进。日南高速、济菏高速、德商高速(南段)相继建成,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8%,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标准不断提高。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达到30项和60项。成功承办了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先后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类社会保险新增参保229万人次。城乡低保和大病救助标准不断提高。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7922套。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步跨越的五年;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我市在省内、国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的五年。
过去五年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立足菏泽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现“四个发展”,建设“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繁荣发展服务业等工作思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符合菏泽实际,也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好、落实好。二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项目建设。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生命线和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改变欠发达面貌的根本途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这样才能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三是必须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良好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四个发展”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分工负责、督查调度、大项目季度观摩、考核奖惩等保障和促进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行了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三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保证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力量所在。五是必须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风正才能气顺,心齐才能劲足。只有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同心、同向、同力,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前途才会更加辉煌。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拼搏奉献、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人均占有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企业大项目不够多,自主创新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转型期,也是乘势而上、加快赶超的关键期,更是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攻坚期。我们既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决心更大、劲头更足、作风更实,“十二五”发展的动力更强、环境更优、条件更好。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为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勤奋工作、努力奋斗,孜孜以求、开拓奋进。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这条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在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经济总量达到山东省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0∶55∶35,二三产业比重提高9.2个百分点。“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基本建成。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全市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人口10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45%以上。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优势更加明显。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菏泽、绿色菏泽的新形象进一步展现。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翻一番,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和8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
工作中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把扩大优质增量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措施,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不断膨胀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营造产业竞争优势。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动,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和重点乡镇为主体,基层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协调、人口加快聚集的发展格局。
四是坚持绿色增长,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继续深化政府机构、财税、投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幸福和谐社会。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菏泽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大有作为的五年。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力促经济发展再创新优势,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2011年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削减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跨越
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必须靠优质增量做支撑,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项目来实现。今年必须把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推动项目建设尽快由“多、快”向“多、快、大、好”转变。确保全年新开工、续建亿元以上大项目30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其中竣工投产100个以上。
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财团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的跟踪分析研究,搞好对接合作,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每个县区力争引进5个投资10亿元以上、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研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和落实市级领导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招商目标任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严把新上项目质量关,低水平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坚决避免质量差的项目占用宝贵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完善大项目考核办法,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利用境外资金项目,观摩评比和年终考核时增加相应分值,以此引导投向,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全力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郓城煤矿、华润电厂(一期)、日东输油管道、玉皇化工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巨润玻璃(二期)、铁雄新沙(二期)、富海化工、鑫泽铜业等100个大项目投产达效。扎实推进万福煤矿、张集煤矿、陈蛮庄煤矿、东明石化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20万吨丙烯和碳酸二甲酯等100个续建大项目建设,确保如期竣工,尽早发挥效益。抓紧完善东药药业22.5万吨丁辛醇、洪达化工15万吨己二酸等大项目报批手续,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
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围绕我市“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精心策划编制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以及其他财源项目,确保储备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
加快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园区软硬件配套建设,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清理整合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定位、没有效益的项目和企业,腾出有限的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加快推进市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大面积,完善配套,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加快向市区转移,着力提高市区首位度。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高标准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林木等十大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以上。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增长35%以上。立足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以建设绿色、生态化工基地为方向,着力打造西起东明、东至巨野的重化工产业隆起带,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全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努力培育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军
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企业,重点在企业,希望也在企业。“1655”企业是我市工业的主导力量,是振兴菏泽的希望所在,必须坚持政银企联手,配套联动,着力培育真正立市立县的百亿强企。确保 “1655”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增长50%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加大调度督导力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到县区、企业。充分发挥工业运行指挥部的作用,坚持定期调度和现场办公制度,强化运行分析,完善应急预案,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供给,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实现最大效益。
企业要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大企业家才能有大企业。充分发挥李湘平、王金书、余庆明、马效坤、徐承秋、赵步长等优秀企业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企业家提升境界,拓宽视野,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大手笔策划论证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建设支撑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开展对外重组和经济技术合作,加速膨胀步伐。要利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加快提升现有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60亿元,增长30%。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切实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充分认识上市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解决融资难题、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意义,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
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继续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快“1655”企业发展的意见,在立项、财税、科技、土地、能评、环评、安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高端创新产品生产基地,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银企对接,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力争新增贷款150亿元以上。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曹县等3县区村镇银行开业,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新增各类担保公司20家以上。
(三)全力加快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步伐,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力度和气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推动我市驶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工程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争取省级以上重点项目达到35项,实施重大专项10项。着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技术中心20家。认真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好政府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8%以上。抓好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建设,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800亿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引进博士45人、硕士360人、职业经理人45人以上。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切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严格管理政府投资行为。加快县乡兽医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巩固扩大欧美传统市场,开拓东盟、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总额完成2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亿美元。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努力培植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服务业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和潜力所在。以“四大载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在建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确保菏泽国贸中心、名嘉广场、单县义乌商品城、巨野大元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项目按时竣工投运,尽快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搞好“农超对接”,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加快传统商贸业优化升级。全市交易额过30亿元的市场达到9处,实现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800亿元,增长18%。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商业欺诈行为,切实让人民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搞好牡丹医药、东明石化、巨野煤化工等十大物流园区配套建设,力争营业额过100亿元的达到3个。规划建设省级煤炭储配基地和郓城煤化工物流园区。积极扶持交通集团、华瑞、三信等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尽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进一步完善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后续工作。鼓励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打造“一城四乡一生态”旅游品牌为重点,着力抓好单县浮龙湖生态旅游区、巨野麒麟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好“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精心筹备好国际牡丹花会。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分别增长22.5%和28%。
(五)全力做好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大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必须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切实抓好节能降耗。严格执行国家能评标准,严控高耗能项目进入。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监管,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夯实企业节能管理基础。着力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抓好高耗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淘汰,培植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综合推进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节能。
扎实推进治污减排。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在抓好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工程减排,加快各县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工程运行监管,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新铺设污水管网150公里,确保在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完善治理空气质量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燃煤锅炉、汽车尾气、城区烧烤等污染源的治理,争取空气良好率明显提升。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充分利用挖潜整合、盘活存量、增减挂钩等多种途径,努力拓宽用地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六)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力争总产达到113亿斤。认真实施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牡丹、中药材和山药等特色产业发展,经济作物面积达到750万亩,新增45万亩。突出抓好美国白蛾、禽流感等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灾害。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扶持52家支撑企业、30家龙头企业膨胀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0个以上。继续办好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和农资交易会。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科技项目示范和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年下派科技特派员1200人,组建利益共同体550个,培训农民30万人次。不断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集成推广粮食增产、畜牧良种和防疫等新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0万亩以上。积极推广农机规模化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万福河二期工程进度,启动建设巨野大野水库,争取开工建设定陶刘楼水库、成武九女湖水库和鄄城雷泽水库,继续实施闫潭、谢寨、苏泗庄等灌区治理,认真做好8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
(七)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平台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平台。全面落实城镇建设三年纲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36.5%以上。
高标准搞好市区规划建设管理。编制完成一批重点片区、地段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搞好城市设计和重点工程规划设计。把人防、消防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快赵王河上游治理和下游湿地公园建设,开工建设图书馆、规划展览馆、胜利公园,启动雷泽湖、环城公园二期综合治理,加快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建设前期工作步伐,努力打造城市新亮点。打通和提升改造太原路、丹阳东路、长城路等主次干道。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对赵王河引水线路及沿岸进行全线截污,确保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以上。全面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继续搞好绿化、亮化、美化,综合治理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加快县城、村镇规划建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手笔开发建设一批精品工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确保各县垃圾处理厂全面竣工投用。加快户籍管理等配套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切实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采取合村并居改造、压煤村庄搬迁和农村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启动整村建设300个,新建农村住房6万户,改造危房3万户。
积极推进房地产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大项目策划、招商和建设力度,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500万平方米,竣工8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新开工55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德商高速北段、鄄城黄河公路大桥等重点工程进度,力争洙水河航道年底通航,尽快开工建设东新高速、丰东路济宁至定陶段、菏泽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抓紧做好菏鱼高速、济祁高速、东濮高速、郓城新河航道、万福河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水系生态建设,严格水资源管理,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抓住农网改造机遇,完善电网结构,确保220千伏曹县苏集、110千伏牡丹区秦桥等5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
(八)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夯实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必须始终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使命,紧紧抓在手上。今年集中力量办好十件实事:(1)劳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以上。(2)社会保障。各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25万人次,征缴保险费27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30元和每人每年1400元;城乡大病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4500元和3500元;新建保障性住房6285套。(3)基础教育。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3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城区中小学校20所,新增幼儿园200所,公开招录教师1000名以上。(4)公共文化。开工建设牡丹区、曹县等7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新建农村文化大院300个、农家书屋2000家;送戏下乡1000场、送电影下乡4万场以上,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10万户。(5)医疗卫生。完成市中医院、市精神病防治中心主体工程和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启动建设鄄城、东明、单县等县级医院,完成其他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计划生育。大力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及时足额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资金6000万元以上,为农村所有独生子女和合法生育双女绝育家庭免费办理新农合,救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大学生1000名以上。(7)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1万户、公交线路6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窄危桥30座、户用沼气池1万座,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30万人。(8)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和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确保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95%以上,餐饮服务群众满意率80%以上。(9)安全生产。创建危险化学品三级以上标准化企业198家、市级安全社区85个;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到0.2以下。(10)社会稳定。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始终保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高压态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抓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严格按照“四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公信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勤政、廉洁的政府。
(一)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群众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健全重大决策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切实强化决策责任。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深入学习研究,提高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学习意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处理复杂问题和推动“四个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严格按照行政问责制要求,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对每一个指标、每一项任务都量化分解,到岗到人,定进度、定时限、定奖惩。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强化调度考核,严格奖勤罚懒,最大限度地催生动力,激发活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动发展上,把抓落实体现在成效上,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民生上。
(四)不断改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审批中心服务管理。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对行政审批效能实行实时电子监察。严格实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三项制度,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企业评议涉企部门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纠风办、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的监督服务职能,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五)强化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整治工程建设、涉农资金、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弘扬节俭创业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带头抵制拜金主义和奢糜之风,全面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当前,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政府工作充满了新期待。我们一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团结一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完成2011年各项任务和“十二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