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强模教授简介
王强模教授简介:
贵州省榕江县人,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历任该校中文系副主任、教授。贵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
一、论著方面:
1、《小说写作艺术》、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获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奖
3、《论对语言的及限与超越》,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1期;
4、《标点符号工具书的佼佼者》,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3期;
5、《论孙应鳌的文学观》,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6期
6、《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应用写作,2002年4期
7、《论老子的写作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8、《论老子写作观的哲学基础》,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
9、《谈谈写作受体的作用》,贵阳师专学报,2000年4期;
10、《略谈写作受体的创造》,金筑大学学报,2000年4期;
11、《注入感情,写出特色》,教育通讯1999年7月;
12、《我的母亲,100岁》,贵州日报·娄山观2004年2月6日;
13、《应对文:一种交叉文体》,2002年香港国际学术会论文《新世纪应用文论文集》2002年12月出版;
14《优秀教育家黄质夫的心声》,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5、《学术论文集》,主编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6、《中国历代文学思想·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7、《新时期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 月版
18、《实用写作问题研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二、教学方面: 1、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教学任务,课程 为“当代写作学”,周学时10节以上,2004年达16节。同在职教师一样,超工作量。
2、批改作文5年达5千多本。2004年上半年,批改作文千余本。
3、承担中文系下达的指导青年教师任务。
三、社会工作方面:
1、应贵州师范大学特请,两次为全省中学语文教师骨干讲课。
2、应贵州教育学院统战部之请,赴黄平、天柱讲课。
3、应贵阳市宣传部特邀,参加编辑《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一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版。
4、应贵阳市教育局之请,参加贵阳市中小学名校名师评选工作。
5、应贵阳一中之请,参加科研评审工作。
第二篇: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坚定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王强教授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教授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教授,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
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教授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教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教授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教授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教授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这应该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应该学习的。
第三篇: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坚定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王强教授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教授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教授,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教授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教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教授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教授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教授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这应该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应该学习的。
第四篇: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简介
郑强教授简历
郑强,男,1960年09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共浙江大学党委委员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
浙江大学先进纤维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政协委员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兼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10余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近5年,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40篇)。
作为“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近年来,应邀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机关、企业、部队,作有关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专题报告160余场,受到热烈欢迎,其教育观点和思想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东方时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予以专题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郑强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Polym.Sci.Part B: Polym.Phys., Chinese J.Polym.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本文来自: 浙江博客(详细出处参考:
第五篇:王凤秋教授简介
基本资料
所属部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副院长
职称:教授
省级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后备带头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职业经历
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并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师从齐亮祖先生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在哈师大教育系从事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管理科学基础》、《教育管理学》等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课、函授生多层次的教学工作,2001年被评为教学优质奖。1996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1997—1998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跟随北师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谢维和教授访学。2001年晋升为教授, 2003年考取东北林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术成果
目前,已经在国家级、省级学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7部,参编教材2部,参与并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课题7项,在研课题2项。其中在教育学一级学刊《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教育文摘周报》、新浪网等多家转载。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教委、省高教学会、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