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王强教授精神内涵领悟群众路线
从王强教授精神内涵领悟“群众路线”要求
9月23日晚,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念王强教授的纪实情景音诗话《信仰之光》,结合近期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历,我深有感触。
在学习“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我们学精神、学理论,而王强教授的先进告诉我们,“群众路线”的灵魂最根本的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我们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止嘴上说,更要身体力行地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的要求: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开门搞活动、分类指导、领导带头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找准抓住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量认真解决。要把建章立制工作贯穿活动始终,努力形成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王强教授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几十年如一日,他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守。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就在前不久,王强教授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代表着本年度省内学术界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王强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强教授更是将他几十年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学生中去、群众中去,真正践行了群众路线。在同事眼中,他是学科带头人、真正做学问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家人眼中,他是一位对爱情忠贞的丈夫,对家庭负责的“主心骨”;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视生如子、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从王强老师身上我学习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王强老师的先进事迹也告诉我作为一名学生践行“群众路线”所应该做到的。
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个人修养。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以充实头脑,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坚定信仰。王强教授就是一位终生学习的典范,一生笔耕不辍。我们要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之所以生活着,是为了追求真理,服务社会;我们之所以学习,是为了武装头脑,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中国梦”作好知识储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王强教授的精神之所以广为传颂,这与他注重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升修养的过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王强教授依然坚守在马克思主义阵地、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他是一位真正的、高尚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思想境界和价值理想的升华,生命是无法发光发热的。
此外,我们需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每当我们向着理想前进时,前进道路上总有许许多多的阻碍或诱惑影响着我们。或是被困难吓退,或是被诱惑腐化。王强教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怕困难、蔑视诱惑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典范。王强教授学术成果丰富,许多单位想挖他,但他没有未动心。2010年,中央编译局的专家来校交流,他们对王强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思考很感兴趣,想调他去北京。但王强婉言拒绝:“我就在这儿教书搞研究,不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原因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向着当初的理想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了。在学习与生活之中,我们都需要和王强教授一样,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努力前进,不左顾右盼,不迷茫不决。同样在学习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避免虎头蛇尾和形式主义,要学就学透,要做就做好。
王强教授的精神完美诠释了“群众路线”的本质。深入学习“群众路线”,我们就能更好得感悟王强教授的精神内涵,感悟王强教授的精神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得贯彻“群众路线”。
第二篇:从读中领悟内涵
从读中领悟内涵
沧县旧州镇中学崔清华
文章摘要: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在教学中必须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启迪想象,放飞情思。使学生再现情景,从读中文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语言文字、感知内容、启迪想象、放飞情思、个性品读。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意象,藴涵着令人深思的内容,渗透着浓厚的感情,传达的作者的喜怒哀惧,寄托着作者的褒贬颂扬,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读中去领悟文本中那岁月浸染的沧桑,那激情燃烧的热枕,那无言以传的神韵,那豪迈奔放的气节。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只用“嘴”去机械地读,而应用“心”去细细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训练,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品评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要做到:
二、指导朗读,感知内容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构成形式,而思想感情则是文章的内涵。对语文教学来说,只会写几个字,理解几个生词是不够的,教师应借助语言文字指导学生去展开思维,使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等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产生切身的体会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只有朗读。通过朗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逼真的故事情节;心灵能与作者沟通。即眼与心谋,耳与口谋,有效地快捷地领悟文章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营造一种悲哀低沉的氛围,然后,抓重点段落指导朗读。例如,读凡卡挨打的一段(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用皮带揍了我一顿„„老板娘用鱼嘴戳我的脸„„)语气凝重沉缓,重读“揪”头发、“拖”、“用皮带”、“揍”、“直戳”这几个词,且在“直戳”后面放慢语速读“我的脸”。又如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时,气沉声缓,语调沉重悲切而滞涩。这样好像小凡卡就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泣不成声的哭诉。同学们在把握了感情基调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就能深刻体会到老板的残忍凶狠,小凡卡的悲惨凄苦,此时课堂一片寂静,有的同学泪眼模糊,有的同学愤愤然。然后提问:‘‘同学们读了这些内容你的感情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小凡卡这么小,却没有爸妈疼爱,太可怜了;有的说,他很不幸,我比他幸福多了,有那多亲人爱我保护我;有的说,那个老板太凶狠了,他的孩子是宝贝,而不把小凡卡当人看,真不公平;有的说,那时的社会很黑暗,人民很穷,小凡卡不能上学,被迫做学徒工,真悲哀。在这种情境下,我并没有繁冗的讲析,同学们就油然而生同情,进而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憎恨,然后借机点拔升主题。
别斯林基说:“感情是对真理的直接观察。”当“书读百遍”之后,学生读流畅了,重音、停顿、过渡、语调等处理的恰到好处了,文学作品就活化成鲜活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了,比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效果尤佳。
二、启迪想象,放飞情思
文本是作者所见所感的再现,那么作者胸中有境,心中有感,而学者又怎样做到眼中有境,胸中有情呢?我想教师要善于通过朗读启迪学生去想象,把语言文字表现的种种物象在头脑中呈现,连缀,加工再造。从而受到景色的陶冶,情感的熏陶,既而放飞自己的情思,感受文章的弦外之音。
我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配乐范读,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随着音乐
容,而是从内容谈开去,问:“作者把羊群拟作白色的大花,那么你还可以怎样比作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像大海上点点的白帆”;有的说,“像蓝天中朵朵白云”等等。教师又问:“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想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你们先做什么呢?”有的说“我想打几个滚,无拘无束地大笑,让牛儿羊儿为我震惊”;“我想高歌一曲,让歌声飘荡在辽阔的草原”;“我想静静的躺在碧草上,仰望蓝天白云去遐想”。多么精彩的回答呀!从学生语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完全理解了内容,好像已置身于无边的草原,享受美丽的草原风光。显然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精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建构起具象,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心相通,情意相牵;更能领悟到《春》的明快,欣喜若狂;《匆匆》的急切,岁月如流水。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繁琐的逐字逐句的分析转轨到通过“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只要随机指导重点点拨,便能使学生明白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
三、别出心裁,个性品读
记得上师范时,有两位老师读《再别康桥》,所运用的语气语调截然不同,一位女老师语调轻柔婉转,似微风轻拂,小溪潺潺,包蕴了康河景色的宜人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而一位男老师读得慷慨激昂,他所把握的是“康河理想”破灭后的慨叹。于此,我想对于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欣赏,不给他们定出格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美读,读出特点,读出个性风采,悟出不同的情感内涵。这也正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之阅读能沟通人们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愉悦。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既要读进去,又要悟出来,沿着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去创造,去开拓,是内容更具魅力,让学生的情思在意象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我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配乐范读,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随着音乐走进了繁花嫩叶间,聆听鸟鸣虫语,感受着流水潺潺,短笛悠悠。接着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而后个别读,大家一起欣赏评价,培养语感。教师切实具体指导,坚持范读为先导。例如“盼望着,盼望着”重读体现作者盼春之情。“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读得舒缓、轻柔,体现风的柔草的软。又如“火、霞、雪、甜味嗡嗡的闹着”重读,展现一幅热烈、奔放、蓬勃的春花图。“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润酿”读时语气轻缓稍长,给人一种温暖、和美之感。描绘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读得声音轻且细,读出雨的细密、轻柔。最后赞春的三个比喻应读得活泼有力。总之,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第三篇: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坚定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王强教授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教授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教授,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
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教授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教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教授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教授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教授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这应该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应该学习的。
第四篇: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王强教授的心得体会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坚定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王强教授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教授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教授,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王强教授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教授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教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教授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教授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教授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这应该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应该学习的。
第五篇:学习王强精神
“学习王强精神——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有感
生科院 王锦
11月18日晚,我与新长校区卓教班其他同学一起集体学习了我们校经济法政学院王强老师的感人事迹,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王强老师竟然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与病魔斗争的三年里,始终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对于被病魔缠绕的他,在痛苦的三年里,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令人匪夷所思。
看到他说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要上好课,上层次,还得靠科研,科研能够深化优化课堂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上好课,还得靠科研。教师上好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研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名健康的教师尚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不断索取新知识,而王强老师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也激励着已为人师的工作者。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从我的感受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听起来枯燥无味,也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热爱者,但从高中起,我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确乏味。可我了解到,王强老师的课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倍受学生欢迎。他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好的观点,他会逐一点评,有值得推敲的想法,会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王强老师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中,皆表现出色。他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王强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也极其关心学生的生活,跟学生打成一片。几个苏南的孩子刚到盐城,吃不惯盐城的饭菜,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亲自下厨做菜给他们吃。他当父亲了,半夜骑车把喜糖送到学生宿舍。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王强老师不畏苦难,意志顽强,在病房里完成著作,他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善待自己的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是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