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光环背后的教师、学者、党员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以为,王强教授,正是用生命炼就了一副坚持追求真理钢铁之躯。哪怕肿瘤掠走他的气力,哪怕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依旧在“用生命守望着马克思主义阵地”。
中国文明网对王强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的确,他是时代先锋,他是崇高楷模,但这些虚名一定从来也不是他苦苦索求的。在所有的光芒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爱岗、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执着学者,千千万万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凡的那一个!
从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起直至2012那年病逝,王强教授,我更愿意叫他作王老师,他在教育工作者的岗位上坚守的整整20年。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总说:“人生遇王强老师,足矣!能上王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王老师有股“傻”劲,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王老师,更有股“钻”劲,他上课不仅是讲授知识,也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他花了很多心思,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王老师用他短暂却辉煌,朴实却耀眼的艺术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住院期间,王老师没办法在课堂上讲学了,但即便在化疗期间,他也不肯闲着。他总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从2008年断断续续住院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各类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他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是一名矜矜业业的学者,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我们更不能忘怀的是,王强教授是一名优秀的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告诉我们入党后将要攀登的山并非是青山秀水,而是险峻的高峰。他的事迹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增强党性的要求:秉承“三轻三重”,即轻名利,重名声;轻权力,重责任;轻升迁,重工作。“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列宁),“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毛泽东),正如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践行所提倡的那样,我们的路在脚下,而不在笔尖,更不在嘴边。
第二篇: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王强,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2011年被评为教授,病逝于2012年9月。最大成就: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法政学被多数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吾亦如此。然而,《光明日报》对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其魅力所在,只待你去探索并为之沉迷。”无疑,王强他找到了为之沉迷的所在---研究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王强逝世时也才只有42岁,处于经验较为丰厚、精力较为旺盛的年龄段,正是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好时期。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没有白活:短短四年时间里,王强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且在病榻上每年坚持给七位学生指导论文„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强教授毕生热爱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至死不渝。他对贾后名老师的临终嘱托、对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念念不忘、让纸笔占据了的病床、病后时而来学校的坚持、重症拮据却依然捐赠书籍的默然、身体不行就动脑的执着、永远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些近乎“痴迷”的举动,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他“死要重于泰山”的信念。这不仅是取决于他时日无多而对自身毅力的激发,也是日常生活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总是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傻劲”,和学生们打闹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穿同学,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掏心掏肺,让孩子们颠覆了以前对公共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真正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以为这正是一位教师真正价值意义的体现。他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钻劲。凡是有关经济法政学的问题,他都得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于是一点、两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跃然纸上;他也深刻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借此提升思想而不是只做一个只会教书育人的书呆子。
王强教授与孙卫芳老师忠贞不渝的爱情令我钦羡与感伤,他们既是伴侣亦是知己,大学中志同道同的契合引为朋友,毕业后双宿双飞于落后区执教,书房中窝在一起静静的看书学习,病床上的相濡以沫(墨)„我在此诚信祝愿孙卫芳老师忘记苦痛,保留这份难能可贵的记忆,继续追寻幸福、追求事业去过完余生。
第三篇:学习xx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光环背后的教师、学者、党员
——学习xx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以为,xx教授,正是用生命炼就了一副坚持追求真理钢铁之躯。哪怕肿瘤掠走他的气力,哪怕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依旧在“用生命守望着马克思主义阵地”。
中国文明网对xx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的确,他是时代先锋,他是崇高楷模,但这些虚名一定从来也不是他苦苦索求的。在所有的光芒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爱岗、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执着学者,千千万万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凡的那一个!
从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起直至2012那年病逝,xx教授,我更愿意叫他作xx老师,他在教育工作者的岗位上坚守的整整20年。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总说:“人生遇xx老师,足矣!能上xx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xx老师有股“傻”劲,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xx老师,更有股“钻”劲,他上课不仅是讲授知识,也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他花了很多心思,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xx老师用他短暂却辉煌,朴实却耀眼的艺术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住院期间,xx老师没办法在课堂上讲学了,但即便在化疗期间,他也不肯闲着。他总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从2008年断断续续住院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各类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他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是一名矜矜业业的学者,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我们更不能忘怀的是,xx教授是一名优秀的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告诉我们入党后将要攀登的山并非是青山秀水,而是险峻的高峰。他的事迹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增强党性的要求:秉承“三轻三重”,即轻名利,重名声;轻权力,重责任;轻升迁,重工作。“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列宁),“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毛泽东),正如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践行所提倡的那样,我们的路在脚下,而不在笔尖,更不在嘴边。
第四篇:学习老教授先进事迹之后感
学习老教授先进事迹之后感
年过八旬的退休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他们二老致力于治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半百之年到年过八旬,他们即便花光养老金,走遍海南岛,也要去实现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修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海南岛史。这种锲而不舍,坚定顽强的逐梦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同时也让我们为之肃然起敬。老师的先进事迹后被深深地震撼着.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那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他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即使年过半百,也不曾放弃梦想,不求奢侈的生活,也不求功成名就,二老相携,穷经皓首,也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这是他们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幸福。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自费租车、请翻译,再赴琼海、文昌,挨家挨户拍门访问老渔民。对工作如此地狂热,痴迷于梦想的实现,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梦想与事业,这是所有成功者们共有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学习。
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不光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学习榜样。有梦想就奋力追逐,才不会辜负此般美好年华。
向老教授致敬!
2014建筑学 潘嘉赫
2016年11月25日
第五篇:学习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篇一:学习盐城师院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王强,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2011年被评为教授,病逝于2012年9月。最大成就: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法政学被多数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吾亦如此。然而,《光明日报》对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其魅力所在,只待你去探索并为之沉迷。”无疑,王强他找到了为之沉迷的所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王强逝世时也才只有42岁,处于经验较为丰厚、精力较为旺盛的年龄段,正是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好时期。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没有白活:短短四年时间里,王强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且在病榻上每年坚持给七位学生指导论文?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强教授毕生热爱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至死不渝。他对贾后名老师的临终嘱托、对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念念不忘、让纸笔占据了的病床、病后时而来学校的坚持、重症拮据却依然捐赠书籍的默然、身体不行就动脑的执着、永远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些近乎“痴迷”的举动,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他“死要重于泰山”的信念。这不仅是取决于他时日无多而对自身毅力的激发,也是日常生活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总是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傻劲”,和学生们打闹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穿同学,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掏心掏肺,让孩子们颠覆了以前对公共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真正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以为这正是一位教师真正价值意义的体现。他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钻劲。凡是有关经济法政学的问题,他都得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于是一点、两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跃然纸上;他也深刻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借此提升思想而不是只做一个只会教书育人的书呆子。
王强教授与孙卫芳老师忠贞不渝的爱情令我钦羡与感伤,他们既是伴侣亦是知己,大学中志同道同的契合引为朋友,毕业后双宿双飞于落后区执教,书房中窝在一起静静的看书学习,病床上的相濡以沫(墨)?我在此诚信祝愿孙卫芳老师忘记苦痛,保留这份难能可贵的记忆,继续追寻幸福、追求事业去过完余生。
篇二:学习王强教授事迹心得
王强同志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但谁也没想到,厄运悄然袭来。2006年时,王强查出痔疮,他也没在意。2008年,学院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省重点建设学科,他和同事没日没夜做着申报准备。省重点建设学科被正式批复成立后,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王强才到医院做了检查。2008年11月19日,一份诊断书震惊了亲人和同事朋友,王强被诊断为恶性直肠癌,晚期。学校帮他联系了省城最好的医院,但王强坚持在盐城手术,他说,一来院里的事多,自己还可以帮上忙,二来省得麻烦。12月1日,他在盐城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2009年5月4日复查,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2011年10月,王强病危,三个月后,他挺过来了。他笑着对妻子说,“我又赚了”。今年9月8日,王强还是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世界。他用生命交出了一张“成绩单”:自2008年住院以来,先后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其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王强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王强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